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5:35:28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创新

一、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部级高新区建立为标志,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基地、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星火产业带等8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对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1)机会分析。

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创新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新契机,科技园区以其自身的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成为产业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当前中央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对各产业发展要求的多项具体内容与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内容相对应,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战略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整个相关资源、快速促生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带来了难得机遇。

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中央在2009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黑龙江省产业特色来看,其中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四项产业振兴计划直接影响到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其将直接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外贸支持等多个方面得到政府支持,振兴规划将成为帮助各级园区度过难关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为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我国各相关工业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时期,国家将鼓励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并鼓励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诸如装备制造、新能源、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等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科技园区已的发展。这些都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

(2)威胁分析。

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受经济危机影响,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各产业出口将受到一定影响。一是园区外企业加大开发市场力度,抢占园区内企业市场份额;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加大了对市场挤压,对园区内企业造成了威胁;三是园区内企业间竞争力度加大,市场份额争夺激烈;四是产业链下游企业给园区企业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大。

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黑龙江省的各产业的内在结构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约束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瓶颈,这种结构问题不可避免地辐射给相应的科技园区,并最终制约各科技园区的发展。如产业环节较为低端,产业发展波动较大,产能过剩难以改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已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黑龙江省部分科技园区内的产业生态环境没有形成,科技园区管理水平低。而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科技园区发展迅猛,体制灵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吸引力。其不仅在市场份额上,更在科技园区的发展资源争夺上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成为黑龙江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2.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地,毗邻俄日韩朝蒙五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口岸众多,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空间广阔。日本与韩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北移的态势日趋明朗。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这是其他地区科技园区难以比拟的。

②产业优势。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重型机械、能源、材料、发电装备、石化、汽车、量具刃具、医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省又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业已形成。

③人才优势。黑龙江省拥有“两院”院士35名,普通高校6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63.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78%,高于全国平均值3.78个百分点;在校研究生4.6万人,居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20.7人,居全国第10位,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11.5万人。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④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自然资源大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草原面积广阔,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为石化、新材料、煤炭精深加工等产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2)劣势分析。

①科技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特别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区,其严重影响相关科技园区的发展。哈尔滨、大庆部级高新区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区规划面积共45平方公里。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所批土地早已开发使用殆尽,由于高新区快速发展,土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

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园区相比,黑龙江省科技园区集中开发活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缺乏稳定、充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学研分离,导致园区研发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科技园区如武汉、长春、中关村、大连等科技园区相比,由于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小而全、多而散,致使科技园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各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园区内的规模效应难以彰显。

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尚需进一步营造。尚未形成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欠缺科学;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扶持基金、知识产权担保等投融资体系不完备;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战略分析

1.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K.R.Andrew)提出的,它通过对外部环境分析发现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内部资源分析辨识自身优点与弱点,并以此为根据考查内外环境对发展战略的影响程度,从强弱项角度出发,有侧重点地进行合理化选择,以实现内外环境要素的最佳匹配,进而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2.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分析。根据前文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环境的分析,总结出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外部和内部因素,分别表述为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并将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结合,列出SO战略;将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列出WO战略;减少利用内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列出ST战略;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WT防御性战略。

优势(S):①区位优势;②产业优势;③科技优势;④人才优势;⑤资源优势。

劣势(W):①发展空间不足;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机会(O):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威胁(T):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

进行分析后列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的被选战略:

SO战略:①加强国家振兴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②提高国家振兴行业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③积极进行园区产结构调整,更合理利用周边资源。

WO战略:①根据振兴规划合理调整园区空间;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内产业;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创新资源;④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

ST战略:①积极开拓周边贸易渠道,开发新市场;②寻找并开发园区内企业的新产品利润空间;③基于优势调整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问题,营造健康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WT战略:①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对空间要求较低但带动作用较强的园区内产业;②围绕产业发展关键资源要素优化园区发展环境;③基于产学研结合调整园区内产业发展结构。

四、战略对策与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市场需求和产业带动。面向特色产业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危机保增长。围绕主导、优势、新兴产业,将现有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等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精简、效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大政府投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增加省、市两级公共财政投入。将园区建设纳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园区企业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市场开拓支持平台,为供需双方沟通信息、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努力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园区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扶持。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园区的创业教育,利用行业组织积累的社会资源,开展针对企业家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培训服务,促使园区内一批技术型创业者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企业家。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4.培育企业创新意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孵化器网络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地把区域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工作。

5.强化政府服务,激励企业创业。制定和落实好推动园区发展的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配套政策。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园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加强项目落实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控污染企业入园。

参考文献:

1.王丽.郑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研究.郑州大学,2009.

2.汪滨琳.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北方经贸,2004,(12).

3.邹德萍.解读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价格与市场,2009,(6).

4.陈武勇.科技园区的理论分析与福建省科技园区发展的探讨.福建农林大学,2002.

5.张成.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园区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6.郑桂平.区域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2007.

7.钱文娟,汤少梁.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8.王志勋.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重点项目: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编号:GB08D102-2)。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2

成都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完善城乡一体规划。规划建设了天府新城、金融总部、现代商贸等8个市级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和高新技术、新能源等5个市级工业战略功能区,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产值上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和电子信息、新能源等8个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三次产业互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都全面实施大集团大企业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聚集了富士康、仁宝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结合战略功能区、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实施规划建设,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资阳 幸福资阳 丘区典范

丘陵地区追赶跨越的发展战略,就是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基本思路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资阳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规衔接”,特别注重工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一规划。目前,我市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定位和打造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绿色食品加工配送、节能产品生产、国际会展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基地”定位,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高起点推动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江 毓秀水乡 特色城市

开江以建设精品城市的理念,科学谋划城市未来。一是凸显毓秀水乡特色,编制“全域水乡文化版图”,展现城市山水灵气。二是明确生态宜居定位,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三是统筹“两化”互动布局,将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组团,使城市发展与园区发展相融互动。四是编制中等城市目标,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达17平方公里、17万人口;促进工业园区建成5平方公里,解决就业15万人。

西昌 民族特色生态田园

西昌坚持工业主导、“两化”互动,推动“资源进市场、工业进园区、农民进新村”,探索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2010年,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省第3位,城镇化率达52.3%。放大资源优势,把产业园区建设放在推进“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建设西昌钒钛、成都、凉山、太和钒钛三大百亿产业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招大引强,加快建设烟叶、花卉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园区。

代表感言:

我们将完善产城一体的规划,按照全域要求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产业化的载体建设,整体考虑,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抓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着力消除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抓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抓交通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巴中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巴中市委书记 李刚)

宜宾的工业化远超城镇化,城镇化步子需要更大。要重规划、重产业、重城市功能、重文化品位、重人力资源、重区位优势。“两化”互动与“四个宜宾”是一致的。我们要以“产业宜宾”做大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畅通宜宾”做好基础设施的保障;以“生态宜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人居宜宾”抓好大城市建设。(宜宾市委书记 杨冬生)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3

[论文关键词]园林绿化企业 利基营销战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园林绿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同国内大多数产业一样,园林绿化产业中就数量而言多数为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创造了多数的就业机会,而且在促进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园林绿化企业与大型绿化企业相比,在规模、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基于自身发展与竞争需要,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可以选择利基营销战略,寻找“缝隙”市场定位于某些特定的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竞争导向,在产业快速发展与大型绿化企业挤压等多种不利形势下谋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快的发展。

一、利基营销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1.利基市场与市场利基者

“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规模较小且大公司不感兴趣的细分市场我们称之为利基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加细分的某个群体。”实际我们可以理解为,菲利普·科特勒从市场营销角度界定的利基市场是可以细分、再细分,在市场上总是存在而未被服务好的市场。理想的利基市场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购买力、大公司不屑于争夺、有发展潜力、本公司可以提供优质的产品等。市场利基者指专门为某些利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市场利基者的作用是拾遗补缺、见缝插针,比其他公司更充分地了解和满足利基市场的需求,能够提供高附加值而得到高利润和快速发展。

2.利基营销战略的含义

利基营销战略指企业为回避在市场上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竞争,基于自身的劣势与优势,以利基市场作为其专门服务的对象.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而采取的竞争战略。利基营销战略是顾客需求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思想的体现,也是在企业自身实力基础上降低风险增加生存机会的发展战略。

二、中小园林绿化企业选择利基营销战略的意义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面临众多的资质约束及大型绿化公司竞争的双重压力,凭借自己资源和规模,很难与大型绿化公司展开正面的竞争。企业在紧盯竞争者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顾客的关注。中小园林绿化企业把自己的服务对象聚焦于规模小专业化的利基市场,这实际正是现代营销思想的体现。具体而言,中小园林绿化企业选择利基营销战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基营销战略的起点与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状况相符合

因为利基营销战略的主体起点是弱者企业、中小企业、后发企业,与大型绿化企业比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现实状况正是弱者、后发企业,两者之间存在相符合的关系。由于利基营销战略使企业的市场关注集中在某个狭小范围内,便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本细分领域可以极大地形成和提高专业化能力。

2实施利基营销战略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实施利基营销战略能给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带来巨大收益。根本原因就在于实施市场利基的公司事实上已经充分了解了目标顾客群。因而能够比其他公司更好、更完善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市场利基者可以依据其所提供的附加价值收取更高的价格进而获得“高边际收益”,而密集市场营销者获得的只是“高总量收益”。

3.利基营销战略有助于提升专业化能力

对于中小园林绿化企业而言,选择利基营销战略使公司集中有限的资源专门针对某细分市场服务,在不引起强大对手注意的情况下,占据某细分市场领先位置,尽快建立壁垒,阻止竞争对手跟进或者削弱其进入后的优势,逐渐提升在成本、设计、维护、速度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这样借助专业化能力就避开了与实力强大的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可以有效规避竞争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最终形成差别化专业化的独特竞争优势,从而为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战略的步骤

1分析寻找利基机会

在园林绿化产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越来越少。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客户群体、竞争对手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和选择市场机会。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被大企业忽视的需求,寻找各种可能细分的利基市场机会。并且对企业自身能力、竞争地位、优势与弱点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锁定与企业的宗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机会。

2.选择目标利基市场

对市场机会进行分析评估后,选定企业要进入的目标利基市场。目标利基市场的选择是企业利基营销战略的开始,也是市场营销重要内容。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应该对进入的利基市场进行细分,分析其特点、需求趋势、竞争状况等确定赢利模式。

3确定利基市场营销战略

制定正确的利基营销战略是实施利基营销战略的关键环节。利基营销战略的制定重要内容在于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为了满足利基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提供服务的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营销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面对利基市场的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即“4Ps”营销组合。

4.对利基市场营销活动实施管理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其内容包括顺序相关的三个管理系统,即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这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营销计划是营销组织活动的规划与设计,营销组织负责实施计划,计划如何实施需要控制,保证计划得以实现。

四、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的具体战略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战略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战略可以选择。

1.实施单一类型特色产品战略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在实施利基营销战略时就产品开发而言.要避免企业陷于于提供同质化的产品。为寻找自己的利基市场,应结合市场特殊的顾客需求与企业的产品供给能力,开发提供高竞争力的单一类型产品。例如,有些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可以自建苗圃基地,自己选择培养、种植、推广些适合当地气候与习俗的某一类苗木。对于多数中小园林绿化企业而言,避开开发多种产品与其它企业竞争,转而选择开发特色与众不同的某一特色绿化产品。

2.实施保姆式服务战略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面对客户多数小而绿化维护能力差的特点,实施到位迅速、价格合理的保姆式服务战略。由于客户自己缺乏专业、科学的养护知识与人员,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可以提供设计、绿化施工、养护、更新等全面的保姆式服务。客户以外包的方式解决了绿化需求,中小园林绿化企业扩大了经营范围,提高了服务附加值。例如为大型房地产公司提供配套的保姆式绿化服务,既可以有稳定的客户也可以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

3.实施低价位市场扩张战略

对比与规模化的大型园林绿化企业,中小园林绿化企业明显的优势之一就是经营灵活、成本低。在这种成本优势下,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可以实施低价战略,以低价格、优质的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业务,实现规模迅速扩张。

4.地理市场专业化战略

基于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的实力,限定只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开展经营业务。从战略上设定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的市场范围,明确区域边界,便于企业集中精力与资源。对于很多中小园林绿化企业而言,可以以企业所在地为圆心,根据企业能力设定经营半径,划定地理市场范围。

5.特殊客户专业生存战略

基于能力和空间限定,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只为一个或几个客户服务。例如中小园林绿化企业的全部业务仅围绕某个企业或围绕有限的几个客户提供服务。这种态势下,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必须集中精力提供专业、及时、周到的服务。

五、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战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利基营销战略同一般的营销战略比,重要的差异在于利基点的选择必须科学合理,这是导致成败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好注意:

1.准确选择“利基”基点

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实施利基营销战略的起点是“利基”市场的锁定与机会选择。必须谨慎全面分析市场,科学正确选择“利基”点。否则,起点失之毫厘必然导致结果差之千里。

2.注重追求范围经济

“利基”市场的选择体现了差异与独特性,但必须保证该市场在一定资源投入成本下是有规模的。可以理解为就战略结果的预期是产出大于资源投入,该利基客户数量足要足够多,企业实施利基营销战略必须是有利可图的。

3.动态面对“利基”市场

由于上面分析的利基营销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利基”客户,客户是动态的,而“利基”市场容量相对又较小。因此,动态分析和掌控“利基”市场客户就变得非常重要。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4

根据泸州市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本文对创建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可行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创建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意义

(一)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成可以缓解泸州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泸州市四所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四所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共计12000左右。

2、泸州市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

按照09年泸州市上本科人数9868人来计算,2013年泸州市籍本科、专科高校毕业人数共计1.5万左右。

3、成人教育毕业学生

按照泸州市上报的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根据实际调研,部分失业人员没有登记。那么实际的失业率应高于这个数。失业人口中大学生比重占的比较大。

(二)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成进一步完善泸州“156”战略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刘国强代表中共泸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跨越 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的“156”发展战略包括“一大战略目标”、“五大战略任务”、“六大战略重点”。这其中涉及园区发展提出“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发展,重点打造九大园区,加快建设‘千亿产业园区’,适时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大力构建沿江百公里产业集中循环发展带、古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和通道经济带。”

而关于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正切合,“适时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要求,目前泸州的九大工业园区包括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泸州轻工业园区、叙永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园区、古蔺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主要涉及酒业、化工、机械、能源以工业企业为主。大学生创业园区与以上的九大园区区别于,在功能上应作为提升泸州市整体的综合科研水平,集合泸州市所有高校的科研力量,并吸引市内外重点科研单位和高校在泸州市建设分校或研究中心。九大园区与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一体化发展,相互促进。发挥泸州市在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高地,以及白酒金三角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二、创建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理论、泸州市大学生在校学生人数、应往届学生创业现状、政策支持、已成功的大学生创业园的运行模式、拟定运行模式、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根据实际调研数据作理性的判断。

随后针对目前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寻找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三、泸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核心区、专业园、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开发建设

第一、建设创业园区核心区。应是能体现泸州市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集中区域,是可提供科技成果交易和进行现代科技展示的交汇场所。

第二、建设创业园区专业园。专业园是对核心区的完善和补充,是核心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后产业化生产的基地,泸州可以利用目前已有孵化基地转化为专业园功能。

最后、建设创业园区的辐射区。对泸州现状来看,辐射区包括泸州市的三区四县。

四、泸州市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与政策建议

泸州市大学生园区建设采用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为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政府通过创新机制、放活经营,鼓励市内外企业以竞争方式参与创业园各项建设。建设初期政府以规划、政策和必要的资金进行引导和扶持。

(二)大学生创业园区组织管理与运作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创业园区组织机构的确立。成立泸州市创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总体协调。成员单位由市有关部门及核心区所在地政府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其次、大学生创业园区“一区多园”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再次、核心区的建设管理由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领导小组负责。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盐城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46-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中国“十二五”期间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国民经济的长远竞争力。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热潮。培育和发展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盐城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必须加快培育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历史机遇。从国际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迅速展开;从全国看,2012年7月国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接着又连续出台了7个比较详尽的产业专项规划。江苏省2011年底就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7月、8月份又出台了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计划。随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可以说,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十分难得。但对我们盐城来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我市早在2009年就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切实实的推进措施,在当时全国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这方面是抢占了先机。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在别人没有醒来时,抢占先机早走了一步,但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集聚就不如中心城市、发达地区占优势。新能源产业,全国全世界都是发展的重点。节能环保产业,江苏省13个市,除了镇江,其他12个市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盐城是全省最早提出,而且和省经信委签了协议,省里将盐城和常州列为整车基地,但最近徐州大手笔投入100个亿高调开工新能源汽车项目,先从动力电池开始,接下来就搞整车。这也说明我们新能源汽车项目起得早,不一定跑得最快。海洋生物产业,福建一个诏安县就出台了24条优惠政策。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机遇感,更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然,很可能抢占了先机,却抢不到制高点,重蹈醒得早、起得快、走得慢的覆辙。

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抢抓发展先机,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就必须全力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蕴含的创新活力和自我升级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可有效地共享各类资源,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业成本,并可形成较强的区域品牌效应和要素集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从产业政策的演进来看,产业集群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产业集群政策亦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美、欧、日、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集中着日本最强大的生物科技力量;芬兰的赫尔辛基地区有着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通讯产业集群……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都把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不少地区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打造百亿、千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向!盐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拥有不错的条件,产业发展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弱小阶段,无论是产业规模、集聚程度,还是创新能力、发展氛围都还不尽如人意。姑且不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在苏北五市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从总量看,我们落后于徐州、连云港;从增速看,我们仅快于宿迁。可以说,当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规模扩张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地区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只有顺势而为,从自己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全力突破,着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和强大竞争实力的一流产业集群,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并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固有的地理临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共性特征外,据有关学者研究,还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基本特征:

一是创新驱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它们之间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若干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高技术企业的集合体。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力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就会迅速带来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使之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具有国际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链。所以,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征。

二是知识溢出性。包括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集群内部知识向外部的溢出。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间的彼此合作和地理临近,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有利于新的思想、观念、方法、技术的传播和扩散,由此形成知识溢出效应。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形成“学习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创新能力,并降低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通过知识创新的示范、辐射和溢出,能够吸引更多的新创企业和支持机构加入,壮大原有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做大做强。

三是产业放大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激烈竞争又紧密合作的竞合关系。竞争可以使企业间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建立稳固的生产供应链。这种竞合关系所带来的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具有显著的产业放大作用。同时,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特征,可以使公共物品和服务在集群内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集群内企业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整个产业优势。

四是资本运作的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而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将资本、人力等要素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投向某一技术研发领域,而最终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投资收益时,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另一方面会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积极性,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包容性偏低,加之产品开发成本较高,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因而其在市场上立足与发展会面临诸多障碍。这就要求创新产业资本筹措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通过联合投资分散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风险,以集群的整体力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是专业协作的网络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局域网与互联网是产业集群内部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沟通与互换的重要平台,借助于信息网络系统,龙头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物资采购、生产销售、市场营销等环节与产业链进行有机结合,将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集群战略性资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国内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少地区为抢抓发展机遇和抢占发展制高点,也在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培育的新路径。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这样一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发挥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

从长远发展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利益共享和创新驱动。这种共享利益不仅来自于产业本身的互补性和共生性,也来自于集群企业之间共同的生态圈和创新文化的促进。但是,从短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幼稚产业,它具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不成熟性,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才能推进。所以,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政府的协调推动至关重要。例如,巴西在发展乙醇燃料时,政府发挥了非常主动的作用,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进行支持,是产业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韩国在推动绿色新政时,就是由政府在早期给予了法律、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有力扶持,才破解了技术推广缓慢的瓶颈;美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推动民间资本参与技术研发和利用,借此提高美国的创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但是,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政府仅仅是一个协调者、服务者和引导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

(二)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重点产业

在各地争先恐后地掀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热潮中,出现了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主次不分、重复建设等不良苗头。这种“一窝蜂”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行动、竞争能力和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必须立足本地实际,选准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定产业,引导经济资源重点流向该产业。日本在制定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时,通常是由来自大公司、银行、大学、媒体和工会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帮助“择优”,即由委员会从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收集信息,以便就选择最优产业和政策达成共识,这种委员会体制对日本新兴产业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重视战略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注重促进社会各界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这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美国的硅谷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它也是市场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典范。有学者认为,硅谷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不仅是产学研合作投入的主体,而且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其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展开,具有极强的成果转化能力;其三,科技中介组织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沟通协调作用,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服务环境;其四,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引入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采取动态灵活的产业集群政策

企业有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集群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在其萌芽阶段,由于其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通常采取政府采购之类的扶持政策增加其有效需求;在其发展阶段,一般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创新型中介组织的发展,着力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拓展区域创新空间;在其成熟阶段,更关注核心企业的并购行动,政策重心是努力引入外部竞争者,或是鼓励集群参与全球网络的合作和竞争。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其具体措施应该是适时的、有针对性的。

(五)探索多样化的两化融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省苏南围绕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平台凝聚型和中介牵引型等比较成熟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龙头带动型的特点:一是以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为中心,贯穿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实施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产品设计协同、服务协同、电子商务,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用,推动企业依托现有的产业规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延伸产品的开发、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

平台凝聚型的特点是:以两化融合公共技术平台为基础,吸引中小企业凝聚。如苏州工业园的IP融合通信技术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为产业集群;无锡矽太科技园依托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吸引了70多家两化融合服务企业的集聚。

中介牵引型的特点是:由中介公司为媒介,组织产业集群和信息企业进行对接,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如常州津通工业园,组织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软件企业、芯片企业和园区内制造企业进行对接,推进了整个园区的两化融合。

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结合盐城市的具体实际,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既能顺应时展潮流,又能体现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极。

(一)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

全国重点发展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重点发展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个个产业都是前景诱人、意义重大。但盐城能不能都搞?不可能也做不到。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想搞,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从现有情况看,盐城应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和海洋生物四大产业集群。其原因,一是新能源产业盐城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且还表现在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我们的风电产业由于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从下游风电场到上游风电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在当前全球风电产业市场萧条的大背景下,2012年1—8月份,仍然实现主营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7.5%的好成绩。二是节能环保产业有基础。盐城已经形成环保机械、节能灯和除尘滤料三大特色环保产业,是江苏省四大环保产业基地之一。三是电动汽车产业有条件。盐城拥有全省最大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已形成以轿车、客车、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体的制造体系。在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盐城是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中大、东风悦达起亚、奥新三家整车企业全部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条件验收,有9个产品进入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公告目录,市开发区已成为全省首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四是海洋生物产业有资源。盐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经权威机构研究,盐城有26种海洋动植物资源可开发为生物医药产品,已经涌现的一批海洋生物与医药企业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不仅是战略考虑,也是策略考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避免与别人的强项硬碰硬。这四大产业就是盐城的比较优势,应当加快重点培育,使其尽快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辐射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高端引领,明确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目标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开放度非常高的产业,是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产业,是一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没有世界眼光的话,那就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可能推进不到一半就已经落伍了,就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定位必须是全国领先、全球一流。全国领先,至少是在某一个方面领先。比如,在新能源产业,我们可以在“风光互补”上做到全国领先;在节能环保产业,我们可以在烟气治理上做到全国领先;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可以在盐城最具特色的“风、电、车”上做到全国领先。在这些方面,我们也确实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只有做到以特取胜,做到在某个领域一枝独秀,让别人一提到这个产业,就会想到盐城,我们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更好的创新资源,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持久的竞争力,才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站在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三)统筹规划,发挥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功能

产业发展规划是对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从产业布局、智力支撑、投融资预算、风险评估、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做好“1+4+N”规划。“1”就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4”就是4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N”就是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体系。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邻近特征,但这并非就是说一个产业集群的所有项目和企业都一定集中在同一个产业园区内,它有可能由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专业园区构成。如我市的风电产业集群就是由盐都(华锐)、阜宁、大丰(金风)、东台(上气)四个风台产业园以及射阳(华锐)风电装运基地和几个沿海风电场组成。这些园区或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区),但仅凭一县之力,难以推动一个产业集群,甚至是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举全市之力,同时还要借助外力,形成以市为主、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所以,不管一个产业集群的项目是落实在市区还是县里,所有的规划都必须由市里统筹制定或者由市里来统一评审。通过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和协作流程,避免重复建设、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等不良状况的发生。

(四)集聚要素,打造创新驱动的载体和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实现创新驱动,需要集聚创新资源,而创新资源的集聚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园区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全市各地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但部分产业园区产业定位不清、产业关联度不高、功能配套不全等现象也很突出。一些园区的产业门类有4—5个,难以达到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规模。一个产业的集聚,一个项目的落户,需要相应的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和要素配套都及时跟上。园区建设不能发展成“工业孤岛”,需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必须把园区的功能配套放在与项目招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园区之间的竞争要走出拼优惠、拼补贴的误区,要在拼特色、拼服务、拼配套上下工夫。依托产业园区,建立健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中心为源头,以社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为桥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步伐,提升其建设水平。对已建和在建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抓速度、抓配套、抓完善,实现硬件、人员、工作“三到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都要建成技术成果交易、产业公共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业“四大平台”。加强和部级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深化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华锐风电产业园部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中建材环保研究所、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江苏绿色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部级和省级研发平台。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机构,龙头企业要加大部级和省级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

(五)重抓龙头,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

龙头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有一流的龙头企业,这个产业才有可能做到一流;如果龙头企业是二流的,这个产业最高也只能做到二流。所以,要把引进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的一流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要以拼抢的姿态招引行业领军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研发创新、市场开拓能力外,还具有“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连锁效应,必须积极拼抢。在继续服务好已有龙头企业基础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瞄准全球前十强,国内前五强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敲门招商和项目合作,确保每个重点产业的关键节点都有行业领军企业支撑。二是积极培植本地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和帮助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扩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重大项目推进、技术改造、产业链配套联合、企业重组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加快本地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省内同行业排头兵。支持和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三是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字号企业以及行业巨人加强联合,鼓励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或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产业链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四是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招引、落实、推进重大项目,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弹性专精的生产体系。

(六)创新政策,构建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的引导、扶持力度,形成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的强大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健康发展。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地方财政预算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且逐年递增。但是,要改变政策扶持方式。过去通过行政手段下指标、报项目、拨资金“洒杨柳水”的做法,不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效益与作用。建议将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各类融资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设立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合作管理团队,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通过与县(市、区)引导基金合作、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增加创业投资的资本供给。二是推进金融创新。建立投、保、贷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实现创新资本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制造业金融、新能源金融、IT金融、海洋生物金融、低碳金融等作为我市金融创新的重点方向。加快组建与发展由政府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互担保公司为辅”的“一体两翼”模式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链贷款联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加快组建专门服务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和创立各类风投、创司和私募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及企业建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并严格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中介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公司债券。三要加强市场培育。研究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的扶持政策。在政府采购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对居民购买、使用新兴产业产品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和带动市场消费。

(七)加强领导,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组织推进力度

及时调整和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和完善产业集群的推进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服务以及统计分析,提升政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必须“一把手”亲自上,整合力量重点抓。在此前提下,建议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要成立一个由一位市主管领导、一位园区所在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一个市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核办法,着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培植、重大项目推进、创新创牌工作进行重点考核,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与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之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单项奖,表彰奖励先进县(市、区)、园区、部门,对工作目标没有完成、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以增强其工作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3).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6

论文关键词:金牛区,新型工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通常表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整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水平,并呈现出产业结构多元演进的态势,工业已是长期支撑金牛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金牛区牢牢抓住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全区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业化加快升级的机遇,努力把工业做强做大,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在金牛区已初具规模。

一、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成都金牛区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突出抓好高科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14.3亿元,利润总额达18.7亿元;全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些为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一)新型工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3家,主要分布在高科园区。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饮料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属于新型工业的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31%。200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1.7%。园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4亿元,其中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0.2亿元、24.8亿元。

(二)产业发展定位明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和金牛区的实际情况,成都市确定了金牛区“一区一主业”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市曾有“铁半城”之称,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仅次于北京,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而金牛区又是成都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单位最集中的区域,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单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在800亿以上,金牛区范围内产值在600亿以上,约占全市的75%以上。随着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逐步实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总部,将加速促进研发及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聚集。

高科园产业园区的规划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属于新型工业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是金牛区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以企业44家,占金牛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1%,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5.6%,对金牛区工业发展贡献突出。金牛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高科园区一期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以科技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为业态的“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重点突出电子信息服务业,做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部经济平稳起步,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高科园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项目聚集态势。自2007年以来,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再进入高科园区发展,园区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总部项目聚集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产业园一期已有黑格中心、雄龙实业、特拉克斯、海南天元等总部楼宇型企业17家,并以其建成的总部楼宇为载体引进总部企业88家;产业园二期已建成西联钢铁物流港总部孵化楼1座,引进总部企业60家。

2008年,园区内部分总部企业或总部楼宇纳税情况良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蓝灵、雄龙、汇源、特拉克斯、黑格中心、西汇商贸等八家总部楼宇已集中了66家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2,825万元,预计2009年实现税收3,30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高科园区的总部经济产出效益整体已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面临诸多问题

金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总部基地战略的实施,导致金牛区中小企业外迁,影响金牛区工业产值的增长。截止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比上次普查减少了278户,其中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24家,09年将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左右,由此,预计将减少产值65亿元,相应减少增加值约17亿元;面对高科园企业多出少进,经济指标下滑的局面,发展方向突显迷茫。

(二)产业凝聚力度不够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企业之间没能进行有效合作,导致产业集聚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目前,虽然金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正在积极组建,但是中铁二院等牵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主导产业链的缺乏,金牛区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没能建立起合作平台,未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切入点。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中铁二院、康弘药业集团、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国嘉生物科技集团、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金牛区新型工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与金牛区其它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太紧密,对金牛区的新型工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总部经济竞争加剧

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竞争加剧。2007年,根据成都市的统一布局,包括金牛区在内的五城区及高新区全面转型,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短短t几年,成都市6大总部聚集区初具规模——高新*区总部聚集区、成华总部聚集区、武侯总部聚12Sn$3Ux8FNpvoYsvoKDc2uptZhE#AQSSAWCpDxeXRdB8Oo集区、青羊总部聚集区、锦江总部聚集区、金CxD5hU7$&牛总部聚集区。由于大多数总部基#2ENwTw4bbsndxmT78&+^tJDsgrsxarTiOf(Nf0u-(@zN63P PZNe6KuA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对象等诸FJ0O(%JN0sgoK0yijf2+Es)2*b#DRb多方面大同小异,成都总部基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已显现。而金牛区高科园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企业入驻的极大障碍。随着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成都主枢纽建设的加快实施,金牛区区高科园区的位优势将逐渐消除,竞争优势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的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是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实力的加强,又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布朗(2002)认为,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史清琪(2003)提出,新型工业化当中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二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缩短工业化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笔者认为,以此上述为指导,结合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现状,金牛区新型工业应该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实施“1234”工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多元组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业态: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

二载体:以园区经济和楼宇经济为载体;

三产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四战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产业集聚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空间拓展战略;

——资源整合战略。一是整合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二是整合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横向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发展交叉产业。如轨道交通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交融合作可以发展交通电子产业等。三是整合政府、金融、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相关社会资源,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竞争产业链。

——产业集聚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物理集聚;二是以项目载体,建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化学集聚;三是通过政府特殊政策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

——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一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企业研发、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重组来升级产业。

——产业空间拓展战略。一是要盘活园区的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存量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工业楼宇,从立体空间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四、结论

成都金牛区地域广阔,高科园区的占地面积位居五城区榜首,是发展新型工业的最佳空间载体。金牛区产业相对集中,成都市确定了轨道交通产业为金牛区的“一区一主业”,西南交大、电子科大、铁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富,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笔者建议围绕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金牛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都市;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对我区经济的贡献度,实现新型工业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金牛区政府课题——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耿学志,走新型_T-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学理论,2008(10)

【2】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3】[美]J菜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史清琪.中国产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7

从城市化的战略需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城市间的竞争,而是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目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划分标准,这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极不相称,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造成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和区域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定位趋同,城市间缺乏应有的产业分工,16个中心城市中,选择汽车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跳出城市自身,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和旅游市场等。

从城市统筹发展的大战略上谋划城市发展。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延缓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谋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的工业、交通、道路、商业、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各项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布局的统筹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

从城市化的客观选择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城市形象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发展呈现出由共性突出到突出个性的转变,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打好“环境牌”,彰显空间特征。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处于苏北平原的宿迁市,发挥华东净水、净土、净空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宿迁”的发展战略,以“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为区域生态定位,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烟波水世界,绿色梦家园”,城市环境特色十分突出。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从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看,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生产力布局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规划应当深入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根本保障。

合理布局专业园。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园区经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着眼于园区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专业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园区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合理布局产业群。产业集群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支柱,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当采取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培育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发展产业集群要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规划发展产业群要着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级层次上构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构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地区优势;着眼于跨区域联合与合作,通过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发展空间和泛空间的各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在区域贸易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区框架下构筑产业集聚的新的发展态势。

产业园战略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开发区,交通规划,交通特征,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of Development zone

-A Case Study of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Hou jieqiong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Xinjiang, 830026)

Abstrac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epends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timely and effective will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alyz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comprehensive of development zone, then give the content of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Key Words: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raffic plann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1 引言

开发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园区的近期和远期规划,而交通和相关基础设施是工业园区发展至关重要的命脉[1]。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其中园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作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部级出口加工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产业积聚日益显现。特别是2011年"区政合一"后,在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向成熟期演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速,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的推进、“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经开区交通系统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2 经开区交通特征分析

2.1区域功能

经开区作为乌市的西北门户,东靠乌鲁木齐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区内国家干线铁路兰新铁路与北疆支线交汇,拥有乌市最主要的两大铁路货运站-乌北站和乌西站。依托铁路枢纽及纵横交织的铁路专用线,乌西地区和乌北地区已经成为大量物流设施、物流企业、货运场站及货运市场的聚集区,成为乌市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货运枢纽。乌奎高速、机场高速、乌奎联络线已经形成了往西北方向、东南方向和东北方向三个主要对外方向的高快速路通道。现状经开区交通系统在乌市及区域层面的交通功能总体可以概括为“货运枢纽、过境通道”。

2.2产业结构

任何用地和产业分布的调整,将对整个园区的主要交通的流向、流量起决定影响。经开区的产业分布,根据其聚集效应,结合经开区空间整合规划,居住主要分布在经开区一期、二期、西站片区和八钢片区,工业主要分布在二期、合作区、一号台地、头屯河工业园区和八钢片区,高端商务区主要分布在二期延伸区、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并将逐渐形成七大产业园区,如图所示。

图1 经开区产业结构分布

2.3交通网络

由于经开区面积和空间跨度较大,在这种与大城市相当的用地空间范围下,各功能片区呈分散状布局,经开区交通网络形成了依托既有干线公路及城市干道连通各功能片区的大跨度骨架道路,各功能片区在各自行政范围内相对独立地构建方格网状路网的基本格局,此外,经开区东部地区路网密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经开区交通网络总体呈现“小尺度格网、大跨度骨架、东密西疏”的格局。

图2 经开区现状交通网络

2.4居住就业分布

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开区日常客运出行的主要特征。由于经开区用地性质和发展阶段等原因,经开区在区内居民的就业地分布和单位职工的居住地分布两端均体现出较鲜明的特性,经开区分散布局的各功能片区之间的跨区客运出行需求明显偏弱。由此也形成经开区特有的“短密、长多、中疏”的哑铃状居民出行空间分布模式。

2.5公共交通

经开区居民日公交出行总量为10.2万人次,居民公交方式出行分担率为20.9%,远低于乌市主城区为30.25%。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低下、运力不足,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远低于规范标准,特别是线网发展模式不明晰,公交网络不成体系,已严重影响到经开区居民及企业员工的出行,成为制约经开区发展最为突出的交通问题。经开区现状公交线网大部分线路属于郊区线,起连接郊区和主城区的作用,在空间上的主要联系方向体现为经开区各功能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其中远郊线路顺路串联沿线的近郊片区。

2.6货运物流

经开区货运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货站、货运仓储、大型专业停车场和货运通道等构成,外向型货运需求突出,作为产业要素高度聚集地区和乌市重要的对外货运枢纽,货运交通在开发区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经开区年货运总量为5611.7万吨,约占乌市年货运量的30%,由于路网结构缺陷、货运通道通行能力低、道路功能混淆不清等原因,经开区突出存在货运集散能力不足,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相互干扰等问题。

3 经开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积极推进区域及乌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经开区范围的建设落实,大力提升经开区在乌市乃至全疆层面的交通枢纽功能,充分体现经开区交通区位优势。

2)以公交导向发展、市郊网络一体化为主导,大力构建联系乌市主城区的快捷化、复合型、多模式的公交廊道和道路廊道,有效突破空间障碍,有机融入乌市城区交通网络,积极适应乌市城市西延、人口与功能向疏解的发展要求。

3)树立交通城市化理念,通过规模扩展、网络优化、功能提升、系统整合,着力促进公路型路网向城市型路网的转型,形成能有效支撑经开区“大空间、小组团”空间规划布局的城市化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协调支撑大工业与支撑现代化城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加速引导经开区由工业园区向综合性新城跨越式发展。

4 经开区交通战略规划内容

4.1规划定位

随着自治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一圈、三带”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未来将形成“双核、三轴、三大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经开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2011年,乌鲁木齐进一步提出 “三区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包含经开区高铁片区和白鸟湖新区组团。经开区要抓住机遇,依托交通优势,形成辐射中亚及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通过相关产业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岸商贸中心和外事交流中心。继续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借助交通优势和国际平台的影响力,形成全疆乃至中亚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产业基地。转变发展模式,从较为单一的“产业区”向综合的“城区”转型,利用良好的生态本底,建设乌市重要的生态宜居的综合城区。

4.2对外交通

结合乌市规划,重点打造乌市向西开放门户,结合高铁新客站、西站、北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充分对接乌市“三环十二射”骨架路网,形成畅达市区的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通道系统,利用乌奎高速、乌昌大道、乌奎北联络线和规划建设的新医路西延、城北主干道南延、西二环、绕城高速等主要通道,加强区域路网与上述道路的有效衔接。特别是乌奎高速、乌奎北联络线、机场高速等均将改变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需重点落实区内道路与这些区域性通道的衔接,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通道巩固和提升经开区的交通枢纽功能,保证对外通道的畅通。

4.3道路网络

经开区路网布局总体呈现“环+市区放射线+组团联络干线”的骨架路网结构特征。经开区环线主要包括:由喀什西路和维泰路组成的经开区一环,城北主干道南延接紫阳湖路组成的经开区二环,乌奎联络线和市西二环组成的经开区三环,东坪路南延形成的经开区四环,屯坪路南延组成的经开区五环和西绕城高速。市区放射线主要包括:新医路西延,苏州路西延,乌奎高速拓宽快速化,乌昌大道,克拉玛依路西延。组团联络干线主要包括:北站公路,卫星路,融合路。

图3 经开区规划交通路网结构

上述道路形成了经开区基本路网骨架,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快、主、次、支路的相互衔接和重要交通节点的优化,保证各个区域和功能组团之间的有效连通。

4.4公共交通

结合乌市公交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和快速公交(BRT)规划,为实现经开区公共交通和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出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1)与市区骨架公交走廊的衔接线路

考虑市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大站快线公交情况,利用二宫高铁枢纽、黄山街公交枢纽等实现区域线路与市级线路的有效衔接和换乘。

2)先南后东模式的直达市区线路

利用经开区的南向通道,开辟依托于新医路西延,克拉玛依西路、西山西路、卫星路南延、融合南路、城北主干道南延的直达市区公交线路。

3)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

经开区由于企业分布较散,难以完全通过固定线路满足其出行需求。因此可以引入需求响应公交的概念,在经开区内部规划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重点解决企业职工的短距离出行和通勤出行。

4)区域内组团间联系线

由于经开区范围较大,各组团间距离较远,可以重点考虑八钢片区、头屯河工业园区、火车西站片区、白鸟湖新区、合作区等较偏远区域和经开区一期、二期、延伸区等区域之间的区内联系线路。

图4 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图

4.5货运交通组织

基于经开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及大型货车停车场和专业市场的分布和对货运物流特征的分析,经开区的货运交通流向可以划分为对外货运流向和区内货运流向。其中,对外货运为经开区货运交通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各大物流节点各对外出入节点之间的货运通道上,区内货运主要分布于各大产业园区与物流园区之间的货运通道上。根据物流节点分布及主要货运流向的分布情况,结合道路网络规划布局,研究提出如下货运通道布局规划方案。

图5 经开区货运物流通道规划布局方案

5结束语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宏观的、综合性的交通规划,从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策略和建议。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具体实际情况,针对最为突出的问题,综合考虑实施条件,重点在对外交通、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货运交通组织、停车慢行等方面提出近期和中远期的改善建议,真正的使规划具有可参考和执行的现实意义,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2-3]。

参考文献

[1]孙瑞.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 俞洁,杨晓光,付晶燕,夏胜国.高科技园区居民出行特征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C].交通与物流・第六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上一篇:安全建筑法范文 下一篇:防溺水个人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