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0:07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1

摘要:精准扶贫思想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六个精准”等为主要内容,精辟阐述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持之以恒坚持精准扶贫思想,以“精准”为标尺,找准“扶持谁”,不落下任何一个真正贫困的人;以“精准”为标尺,明确“怎么扶”,确保扶贫产业稳固、快速向前发展;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增强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软实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主要内容;助力;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以空前的力度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中国扶贫实践的指导思想应时而生,且在脱贫攻坚实战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充实,逐步成为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华和新时代具有独创性、时代性的新思想,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随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做出决策部署,以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工、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工作思路,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六个精准”等为主要内容[2],精辟阐述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在关于脱贫问题时多次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并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扶持谁”就是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确定好扶贫对象,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调查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谁来扶”就是要针对贫困现况确定扶贫工作的执行者,从基层到主管部门、个人到团队,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同时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自扶贫工作执行者到扶贫对象建立起勇担当、善作为的强大队伍;“怎么扶”就是要找准路子,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措施。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严格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如何退”就是确保精准脱贫,要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县摘帽评估机制,明确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和后续扶持政策,重点了解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群众满意度等,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二)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

提出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八个最新论述,其中之一就是“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内因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智和志其实就是内力、内因。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明确指出,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扶志”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不能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就自暴自弃,要看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积极面对现状、改变现状;“扶智”是学习知识与技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对缺少知识和技术的群体,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从根本上说是从“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脱贫。因此,做好“扶志、扶智”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的给钱、给物的做法,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其内在活力,培育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最终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三)六个精准

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不准违背程序、漏评错评。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是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

项目安排精准,不准盲目决策、脱离实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深入调查研究,征求群众意愿,科学安排项目,着力破解“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金使用精准,不准贪污浪费、截留挪用。要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对存量资金进一步盘活,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新格局。

措施到户精准,不准政策棚架、有失公平。要用足用活行业扶贫政策,紧密结合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梳理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着力解决“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帮扶措施不偏离政策、不违背群众意愿。

因村派人精准,不准应付了事、形式主义。组织部门要加强指导调研,结合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情况,围绕需求,因地制宜,把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工作能力棒的优秀骨干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不能滥竽充数,消极应付,走形式图过场,避免扶贫“中梗阻”。

脱贫成效精准,不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聚焦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增强脱贫实效,严防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靠。

二、精准扶贫思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长期以来对中国扶贫伟大实践的思考,集历史高度、理论深度、实践维度于一体,它继承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国情[3],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因此,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时期,更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指引,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胜利,达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以精准为标尺,做好贫困村、贫困户清查摸底工作,找准“扶持谁”,做到扶脱真贫、真脱贫,防止脱贫成效反复化。十八大以来,全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西宁市所属的湟中、湟源、大通等贫困县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个别贫困户未脱贫或贫困户去年脱贫了,今年又陷入贫困的现象,故必须得把好“精准”的标尺,再次进行清查摸底,精准识别扶持对象,抓住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排查清楚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致贫原因是什么等基本要素,不落下任何一个真正贫困的人或户,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坚持以精准为标尺,明确“怎么扶”,切实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确保扶贫产业稳固、快速向前发展。一些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周边什么产业“火”就跟着做,造成扶贫产业脱离乡村特色,耗资耗力,收入不佳;同时贫困户自身基础不稳固、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放,“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脱贫成效不稳定。故政府部门和扶贫工作执行者要依据各贫困村致贫原因、乡村地理气候环境、人文特色等科学指导、统筹规划本地的扶贫产业,确保扶贫产业稳固、快速向前发展。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内生动力、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软实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让贫困户有志气、有技能、能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永久的脱贫。没有志气、智力这些内生动力,仅靠外在帮扶,再多也富不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故要从内在的精气神开始脱离“贫困”,进而积极主动学习技能,达到自身乃至全家脱贫。政府部门和扶贫工作执行者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积极引导群众,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完善基础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培训体系,让贫困地区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孩子都能接受学习教育,进而靠知识改变命运;让超过义务教育年龄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让爱国敬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贫困地区真正落地生根,进而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软实力,调动扶贫工作团队积极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

[2]邹柏峰,张小静.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4):6-10.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2

关键词:新闻 扶贫 影响

一.新闻扶贫的必要性

扶贫工作作为我国不遗余力执行的政策已历经30余载,媒体作为宣传的必要工具,在党建工作中紧紧结合扶贫工作,发挥各新闻媒体的特点,联动相关部门,精心策划活动,几级助力扶贫工作的开展。随着扶贫目标2020年小康社会的临近,新闻扶贫活动积极为贫困群体提供足够的扶贫意见和建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原则,坚持将贫困群体作为重点报道对象,强化了媒体行业与贫困群众的密切联系,定义了新闻扶贫的具体内涵,营造了较为适合当代扶贫工作发展的环境,赢得了社会贫困人口及扶贫机构的广泛关注。同时传播媒介的迅速更新迭代与传统媒体格局形成相互竞争局面,也使得新闻扶贫不断以新面貌发挥作用。新媒体下的新闻扶贫一方面赋予了普通民众参与扶贫的渠道,另一方面使贫困群体得到了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机会。现阶段,贫困地区相较于非贫困地区在新闻媒体有关于扶贫信息的传播略落后,传播形式较单一,对新闻扶贫的顺利开展形成一定的阻碍,规范新闻扶贫工作,加强媒体信息化交流,提升扶贫相关知识覆盖率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新闻扶贫的深化顺利开展。

二.新闻扶贫的影响

1.营造扶贫氛围。新闻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传播重要力量,兼顾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扶贫,营造足够的扶贫氛围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高贫困人口对扶贫任务的信心和耐心,深化社会扶贫力量的扶贫效应。营造适合扶贫的舆论环境要持之以恒。全民族脱贫致富既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又要细化到每一个贫困户、贫困村镇、贫困地区;既要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指标;既正在不断取得实质性进步,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新闻扶贫“渲染”,使社会上的扶贫舆论氛围保持持续热度,鼓舞国家机关单位、社会各界政企人士、普通大众对扶贫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使贫困人口坚信扶贫政策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将扶贫攻坚工作融入全民族社会中,形成真正的新闻扶贫所营造的氛围。

2.传播有力信息及经验。脱贫致富的根本在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生质的变化。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和已经脱贫致富的原贫困地区都经过了逐渐脱离贫困的阶段,这个阶段中会有较相适应的政策、扶贫讯息、扶贫经验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新闻扶贫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将这些先进信息和经验引入贫困地区,对贫困地区形成理论和实践双重指导。贫困地区一般自然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无法正常维持,而目前已有的光伏扶贫、构树扶贫、水利扶贫等基础性扶贫经验的推广就借助新闻扶贫的力量传达到贫困村镇中;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扶贫技术的涌入为地区脱贫针对年年贫困、越扶越贫等现象提供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信息经验可以减少过多的行政手段,将政府的扶贫行为逐渐向群众自身脱贫的市场经济活动转变,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且不易返贫。

3.宣传精神扶贫。新闻扶贫的精神扶贫是通过宣传精神文明实现的。主要以围绕如何使贫困地区群众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展开报道,围绕贫困地区如何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价值观展开报道;围绕贫困地区如何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加强推广科普工作以及帮助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展开报道来实现对贫困地区脱贫价值观扶持,从群众内部根治贫困惰性、返贫心态等。

4.对扶贫工作进行新闻监督。新闻媒体在扶贫领域的最大影响应属于其本身的媒体职能:新闻监督。新闻扶贫既完成了对扶贫项目的细节报道,又宣传了国家对待贫困的坚定决心,同时还对目前执行的扶贫政策行使监督的权利,监督扶贫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和政策实际效果并且对执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起到了督促与惩罚并行的义务。

三.启示

无论是新闻扶贫也好还是其他形式的扶贫工作,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都应坚持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理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重视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和观念更新,着眼于每一个环节的制度创新,相互之间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并且充分认识到扶贫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更要把生态环境和扶贫工作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走绿色发展与减贫脱贫并行的中国道路。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3

【关键词】脱贫;难点;对策

一、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面临的难点

“十二五”时期,在喀什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岳普湖县减贫脱贫力度之大历史少有。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现阶段最基本的县情,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的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调查统计数据不实、不准的问题,这么多贫困人口究竟是谁、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说不大清楚。有的把真正的贫困人口遗漏了,有的把非贫困人口纳入了扶贫对象。有个别群众听说国家将对贫困户给予大力支持,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导致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人情因素以及不正之风等的干扰,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出现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二)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没有专人抓、专人管。从实际情况看,各单位各部门在扶贫工作力度和进程上相差较大。至今还没有实打实的考核办法,考核工作机制不健全,未把扶贫开发与单位部门绩效考评管理相结合,出现有的单位对贫困村发展很少关心、甚至不管不问,最后做与不做、做多做少一个样。

(三)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尚未做到无缝衔接,到现在制度层面仍缺乏能扶尽扶、应保尽保的有效设计,对扶贫和社会保障如何分工协调缺乏有效的政策安排。有的驻村工作队对自身职责、工作任务不了解,没有积极主动同乡镇、村制定脱贫措施,思路不清,对工作缺乏统筹考虑,消极等待政策,更谈不上探索和创新,开展工作的能力较弱。

(四)资金投入缺口大,离精准扶贫有差距。国家财政虽然每年投入扶贫资金,但与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缺口,许多中央财政补助的公益性项目要求地方资金配套,往往配套不起,导致一些项目无法启动,影响到贫困村农民脱贫步伐。单位挂点包扶贫困村,都得拿出钱来帮扶,少则1-2万,多则5万、8万不等,如何筹集资金成了各单位的一大难题,积极性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五)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岳普湖县扶贫开发重点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7.1%,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2%。经济基础差,文化素质低,贫困群众参与的内在积极性不够高。由于长期生产发展不起来,贫困户也缺乏创业的信心,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多数群众无技术,外出务工靠下苦力、收入低,参加培训又担心失去挣钱机会,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扶贫的效果。

(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还有待加强。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程序复杂,工作繁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些干部依然停留在一般的“送温暖”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支持和能力建设。有些扶贫项目属于拍脑袋决策、长官意志。如何整合各方面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要进一步研究。

二、对今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一)在科学规划、精准推进上下足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要以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为总抓手,完善脱贫攻坚规划,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做到与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行业规划、对口援疆规划无缝衔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形成切合实际、精准度高、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及年度推进计划,精准推进脱贫攻坚。

(二)在用好政策、补齐短板上下足功夫。充分用好用活中央、自治区党委、地委扶贫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重点难点,补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生态短板,打好歼灭战,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三)强化政策保障,解决好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非常规的政策举措,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明显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必须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公告公示制度和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保障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四)在现代文化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上下足功夫。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又扶智,解决好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问题。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增强群众“五个认同”,深入推进“去极端化”,用好“五把钥匙”、坚持“三管齐下”,特别要倡导宗教人士带头勤劳致富,引导信教群众远离宗教极端、创造幸福生活。要把感恩教育贯穿扶贫开发始终,引导群众懂得感恩党和政府、感恩伟大祖国、感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感恩对口援疆省市,永远跟党走。

(五)在实施“两大工程”、凝聚攻坚合力上下足功夫。要牢固树立没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单位、无关的人的思想,实施好“两个全覆盖工程”。所有干部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帮扶户,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用情、用力帮扶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就业增收,竭尽所能、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迈入全面小康。

(六)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地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扶贫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建立督查工作机制,明确督查的范围、内容、要求、责任,做到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及时通报问题,跟踪落实整改,增强减贫效果。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硬仗,全力以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国务院,2015)。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2015年,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称简称《决定》),脱贫攻坚成为全国性的战略行动。《决定》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可见,只有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门助人的专业和职业,扶贫济困是其最基本的专业使命和社会责任。从本质而言,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具有同构性。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都是帮助困难群体解决问题的行动,二者在对待贫困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工作过程、目标追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或同构性(王思斌,2016)。《决定》指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到村到户精?史銎丁保?“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依据。民政部组织实施的“三区”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发起的“大爱之行”项目等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实践平台。可见,无论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还是现有的制度政策,以及政府购买或基金会资助的社会服务项目而言,都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原则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谋划和推动,需要各方有效参与(王思斌,2016)。在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且存在教育先行、实务滞后的特点,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实践有限。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遵循什么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坚持因地制宜与村民自决相结合原则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路远的目标。”从贫困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和生态高度脆弱的叠加地区,这些地区无论在地里条件、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上都参差不齐,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致贫原因和脱贫方式的不同。因此,在这种贫困情势下,精准扶贫需要因人、因地施策,分区域、分类型治理。

在过往的扶贫开发中,有些地方过分注重政府行为而忽视贫困人群的主体参与性,把贫困地区的村民当作必须由我们来“拯救”或改变的对象,认为他们没有改变贫困状态的能力,只有等待着我们将他们扶起来。在这种扶贫思想的驱使下,农村贫困人群要么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与馈赠,要么只能被动地参与由政府或投资者代为组织和实施的农村扶贫运动,他们自己没有选择余地。许多扶贫项目是不适合地方自然条件或贫困人群的真实需要的项目。于是,扶贫项目便成了行政性任务摊派,村民只有被动的参与,不仅不能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甚至还要承担扶贫项目带来的风险(李飞虎,2006)。

可见,这种扶贫理念,一方面容易形成村民对政府的依赖,出现“工作组中的猪”、“项目组中的牛”等现象;另一方面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村民自我脱贫的意识与能力得不到提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而言,这种扶贫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相悖的。社会工作相信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在助人的过程中要尊重案主自决等。因此,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尊重村民的意愿,找到适合在地社区发展和村民愿意做的扶贫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贫困人群,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意识与能力。

(二)坚持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原则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既是减贫脱贫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脱贫与否的重要指标。正因如此,在过往的扶贫过程中,我们把扶贫开发等同于经济发展,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贫困,注重脱贫的数量,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人的能力建设。在这种扶贫思想指导下,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让许多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实现减贫脱贫;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返贫”现象,很多贫困人群因扶贫项目的撤离、或天灾、或人祸而“返贫”,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从社会工作的扶贫理念来看,经济增长并不是扶贫的真正目标。最终的目标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区自主能力的提高。同时,人们不能被发展,除非他们来发展自己(王思斌,1999)。可见,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只是扶贫的手段之一,而非目标。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光是改变贫困人群贫乏的经济、物质问题,更应在思想、精神上改变贫困农民的面貌,让他们树立起改变贫困的信心和毅力。

(三)坚持资源整合与多元合作相结合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方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拨款,自上而下的扶贫救济。这种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减贫脱贫是十分必要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贪污腐败、挪用贫困经费等现象。另外,从社会参与的角度而言,贫困治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不仅是贫困人群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资源筹措者(链接者)的角色,在熟悉政府现有扶贫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链接社会企业等社会资源,挖掘社区内部资源,更好地服务贫困人群,切实解决贫困人群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此外,社会工作一定要有专业敏感性,既要看到专业优势,也要看到专业不足。精准扶贫牵涉到诸多内容、诸多部门,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因此,社会工作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善于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与不同专业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贫困治理中的复杂性问题,满足贫困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三、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

精准扶贫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相比传统的扶贫模式而言,更加强调关注个体的疾苦、社会公正和科学的方法(高飞、向德平,2016)。据此,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介入。

(一)宏观层面,加大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只有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这为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打开了制度方面的通道。但是社会工作如何参与,具体的参与途径、参与方式、参与人员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

因此,如何在制度上将社会工作纳入扶贫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是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王思斌,2016)。既然《决定》中提出了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就此计划做出具体可行的制度安排,如明确参与的主体、参与的途径、参与的方式等,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搭建好参与平台,确保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专业功能与专业优势。

(二)中观层面,加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平台与队伍建设

由于农村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生活?l件艰苦、发展机会与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缓慢,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一是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如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在贫困村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贫困地区、贫困村工作,在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予一定的优待。二是培育和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街道相关科室职员、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等开展社会工作知识培训,鼓励其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逐步建立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和晋升机制,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等条件下在提拔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时优先考虑。对自愿长期留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有关政策协助解决其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

(三)微观层面,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都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婚姻家庭、残障康复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务经验,得到了党和政府、服务对象的认可。但我们必须承认另一个事实,即我国的社会工作群体(人才队伍)整体上都非常年轻,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等都还不足以化解农村的贫困问题。因为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往往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多种力量合作方可从根上化解。从这点来看,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显然不够。

因此,社会工作要做到有效参与精准扶贫,必须提升社工自身能力。一是提升政策理解与运用能力,熟悉我国现行的扶贫开发政策,了解已有的扶贫开发系统和运行机制,能客观分析现有扶贫开发政策、机制的成效与不足,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政策倡导。二是提升与现有扶贫系统沟通与合作能力,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是新思路、新方式,现有扶贫系统对社会工作并不一定了解或认可,这就需要社工主动与现有扶贫系统沟通和交流,找准专业定位和切入点,与现有扶贫系统达成共识。三是提升融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的能力,社工要能放下自身,虚心学习贫困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尊重本土经验,积极主动拜访贫困村民,了解其经济社会生活,找准他们的迫切需要。四是提升挖掘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社工作为资源链接者,一方面可以通过策划各种主题活动,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了解我国的贫困现状,影响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扶贫工作,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针对个别贫困家庭或村民的问题和实际需求,联系爱心企业、爱心社会人士,予以定点、定向帮扶,提高扶贫的精准性。此外,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等形式促进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在社区内部建立互助网络,通过彼此之间的帮助来摆脱困境。

四、结语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5

围绕完成2020年度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局再动员再发动,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紧扣最新脱贫标准和程序,在对象识别、资金投入、政策落实、精准帮扶、脱贫成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效果。

1.压实单位包村任务,强化单位包村职能。

班子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广泛收集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包村工作制度、分年度实施帮扶计划。局领导班子成员与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何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干部职工继续实行脱贫户一季度一走访未脱贫户每月一走访工作机制,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脱贫设想,就如何帮助已脱贫户发展经济,未脱贫户如何脱贫共商计策。

2.落实干部职工包保任务,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排查。

为切实解决帮扶工作单一化,要求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结合走访帮助贫困户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建立互信互助的帮扶关系,随时掌握贫困户家庭信息变化情况,制定具体有效的帮扶措施。6月份,为全面贯彻落实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扶贫开发小组要求,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用水安全突出问题大排查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群众们对包保工作的满意度。

3.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上半年继续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协助帮扶村选配好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贫困村积极开展“三变”改革,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

5.开展访贫慰问活动,以救助帮扶为辅助措施,进行思想扶贫

一方面以救助帮扶为辅助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户困难。针对不同的类型,对造成贫困的对象落实各项救济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上半年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对包保村的贫困户进行慰问。由帮扶责任人自行捐助,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米、油、春节对联大礼包,深得贫困户的好评。另一方面加强与贫困户沟通,进行思想扶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确保扶贫工作见成效。上半年通过加大力度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思想教育发动贫困人群积极投身于扶贫工作,通过与各村联合制定的脱贫计划,使更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了“公益岗”岗位,稳定脱贫成果。下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将通过加强思想交流谈心,促使其增加脱贫信心与参与务工的热情,使其投入劳动来使自己脱贫。

(二)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专项整改活动

对照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县脱贫攻坚“抓整改、补短板、强弱项、促攻坚”专项集中行动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工作专项整。自5月初针对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开展全面、彻底的查找和逐村、逐户、逐项摸底排查,将查找出来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部门与责任人,限定整改时限逐一进行整改,确保全县脱贫质量持续稳定,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1.设立机制、专项排查。局领导班子按乡镇分小组对全县扶贫“十大工程”双基工作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局综合规划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各乡镇交通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内业等方面进行专项督查,局财务审计股对扶贫资金投入是否到位、扶贫资金拔付支出是否及时等方面要进行自查,确保扶贫资金拔付使用及时精准。

2.查找问题、限时整改。各小组到分包乡镇主要查看内业资料、实地查看扶贫项目工程整体推进情况及扶贫资金拔付使用情况,本着“实地查找、限时整改”的原则,对各小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限时销号,整改到位。对排查出来的个性、共性问题都切实加以整改。

二、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年初工作计划,扎实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一)任务及进展情况:

2020年,县交通运输局计划投资2.76亿元,改造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436.49公里。全县实际施工838条,长度436.49公里,涉及20个乡镇(阙店、开发区没有建设任务)。截止2020年6月7日,未招标道路9条28.850公里,占比6.61%;正在招标道路90条53.178公里,占比12.18%;招标完成739条354.462公里,占比81.21%;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建118条71.075公里,占比16.28%;水泥混凝土路面完工512条207.167公里,占比47.46%。

(二)存在问题:

1.乡镇间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施工已接近尾声,部分乡镇仍在招标进度,无实质性开工。

2.程序资料报批不及时,完工道路施工资料与进度不同步等。

(三)经验做法与下半年计划

(1)压实目标、全力推进

紧紧围绕年度目标,提前制定工作计划,督促乡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在早、实、快上下功夫。

(2)强化监管、加强调度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每个项目在路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施工中都要有技术人员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实现每旬一调度,并将通报发送至县政府和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扶贫工作微信群”中。

(3)严控质量、督促整改

针对农村公路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从材料、施工质量管控抓起,从管理源头抓起,要求项目乡镇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质量风险环节。县交通局定期开展质量巡检,22个乡镇(开发区)全覆盖,针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对照问题,严格整改并反馈结果。

(4)奖优促后、突出考核

年中和年底,按照《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考核办法》进行打分、排名,将畅通工程考核结果纳入县民生部门对乡镇的考核。对先进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后进乡镇给予通报批评,以此促进工作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调度,争取6月底扩面延伸工程建设任务“大头落地”,9月底前,项目验收并拨付补助资金。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6

    (一)滨海县的扶贫工作创新

    滨海县扶贫工作创新由于结合自身实际而取得长足效果,首先在开发式扶贫的推进方面,逐渐把握了扶贫工作的要义,从重视扶贫瞄准机制开始着手,对于扶贫项目管理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一套体系,对于开发式扶贫的项目选择方面下了功夫,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开始,建立全县项目库,追踪项目动态实施,进行年度月报表,督查检验项目进度。同时,对于开发式扶贫的完善方面,滨海县政府对于开发式扶贫的无法惠及的特困户的重视,通过救济式和开发式扶贫相补充。在理论层面这个设想并不新鲜,国家也在新的扶贫纲要中提出了开发式扶贫和低保相结合的思路,但是在实践层面滨海县政府还是敢于尝试的。因为有了建档立卡的扎实的基层工作,一开始就特困户和一般贫困户进行了界定,使得开发式和救济式扶贫可以实现相互补充。

    同时创新的另一个层面在于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落实方面,无论是自创的牵手结对扶贫,还是一票否决制,都对扶贫工作的真正落实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滨海县政府提出的五大体系:领导责任体系、业务指导体系、监督检查体系、绩效评估体系、考核奖惩体系,通过挂钩结对脱贫、设置体系保障扶贫、多元设置督查扶贫等方式的创新,基本涵盖了扶贫工作的每个环节和阶段,可以说,如果真正的按照这样的体系的落实,那么脱贫攻坚的成果指日可待。

    (二)滨海县的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滨海县的扶贫工作虽然创新点多,推进力度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开发式扶贫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滨海县自身情况导致的个别特殊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式扶贫项目问题

    (1)扶贫项目数量虽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滨海县在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屡有创新,滨海县扶贫项目也数目众多,仅2009、2010两年,滨海县就有159个省财政资金奖补项目,资金总投入达1.63个亿,其中已有95个项目通过验收,占实施项目总数的60.5%。新时期我国扶贫机制创新研究——以苏北滨海县扶贫为例张旸旸(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发展,通过政府努力实现而非自发性经济增长带来的扶贫效果已然而数目虽然较多,质量却有待提高,这里的扶贫项目质量主要指的是扶贫项目的收益。项目的质量很难把握,主要原因在于扶贫项目好坏不是由政府说了算,而是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从这角度看,滨海县政府在扶贫的开始之时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光重视项目的可行性还不够,还要思考项目如何能够符合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在扶贫项目的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2)开发式扶贫项目仍存在一定的目标转换问题

    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机制问题一直都是很多学者认为的诟病之一,虽然我国的开发式扶贫瞄准机制从最初的扶贫县到2000年初开始的贫困村,甚至在江苏省已经做得了到贫困户,但是开发式扶贫本身的扶贫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的是有发展潜力的穷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穷人。

    理论上讲,这种现象被称为项目扶贫中存在的目标转换,即扶贫项目帮助穷人的原定目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被其他目标所置换,是扶贫项目运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典型的问题,许多研究就是从这一问题的角度对扶贫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以滨海县的白鹅项目为例,全县遴选出得五个养鹅大户,都不是原本意义的贫困户,而是有一定的养殖经验的农户加上贫困户一起参与。这无疑与实行开发式扶贫项目的初衷存在差距,虽然这样更容易形成产业化项目,但是依然是一种明显的目标转换,虽然实现开发的目的,却本末倒置,忽略了扶贫开发的根本目标。如何防止扶贫目标转换的现象,这也是今后的开发式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政府主导扶贫效率问题

    (1)政府内部存在博弈导致扶贫资源浪费

    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一直主要以划拨为主要的分配扶贫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各级政府针对扶贫资源进行博弈,不仅有上级和地方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与当地贫困户。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扶贫资源,地方政府和贫困户都有可能产生依赖,固守贫苦的状态,对于扶贫项目的扶贫效果也不是特别重视。滨海县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省里直接将扶贫资源分发到贫困户,要求每个贫困户根据得到的贫困资源进行核对调表,并且不通过县镇级别政府,这一做法有效的避免了下级政府“跑扶贫”现象的发生,但是也没有解决贫苦户对于扶贫资源依赖性的问题。而且救济式扶贫和低保的展开,使得贫苦户不愿意积极参与开发式扶贫的项目,毕竟项目存在风险,拿低保可不会,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贫苦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2)地区财政压力导致乡镇级对于扶贫积极性不高

    之前开始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使得乡镇、村级政府的扶贫压力增大,对于基层政府额经济实力提出挑战,整村推进工作时间短、任务重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矛盾。以前贫困县和乡镇的财政困境,也使得当地政府重视省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地方政府有着强大的压力和动机,来转移这些扶贫资金。然而现在实行的直接到户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了这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但是也让基层政府在扶贫资金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而且近年来扶贫资金的配套要求逐渐与国际接轨,基层政府无力承担扶贫项目中的配套资金也是情有可原,特别是像滨海县这样的乡镇企业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县份,它的基层经济活力远远没有苏南地区,村级经济刚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即使某些乡镇有村级企业也对扶贫工作兴趣不大。

    二、扶贫贫困机制创新

    (一)政府扶贫角色转变:发展与扶贫结合者

    对于我国开发式扶贫的完善和拓展,首要的就是转变政府对于扶贫的工作思路,要将从前的扶贫框架中跳出,重新审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贫困情况,特别是对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贫困治理,要拓宽开发式扶贫思路,今后的扶贫需要大战略,要意识到扶贫与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重新思考政府的责任。

    1、更新政府扶贫定位机制:全局发展规划的引导设置者

    在扶贫过程中,贫困者、政府、社会应该合力发挥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发展情况和贫困者情况,导致我国一直是政府主导扶贫工作。开发式扶贫也完全是政府主导下开发,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贫困者自身难以摆脱贫困,需要外部力量的扶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的特殊优势,它可以从大局宏观出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扶贫。这是政府主导下的扶贫的优势,也是开发式扶贫的优势,但是在我国接下来扶贫过程中,随着大多数农村逐渐摆脱绝对贫困,扶贫任务有所减轻;开发式扶贫的措施呈效用递减趋势,政府的扶贫效用在逐渐降低,政府扶贫的成本却在加大。

    政府应该考虑自身角色应该主导扶贫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这种解脱不是意味着对扶贫工作的不重视,恰恰相反,对于今后的扶贫工作依然要摆在第一位,但并不再是主要对扶贫资金投入、工作推进力度方面的重视,扶贫不是作为政府给与而是政府在快速经济发展中责任,而是要重视扶贫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将扶贫工作逐渐纳入发展规划中来,即在一个地区谋求自身发展之初就将思考如何使贫困者在其中受益,将自身定位从扶贫的主导者转变为在发展中扶贫的规划者和设计者。

    2、构建政府扶贫动力机制:扶贫工作的发力者

    对于扶贫工作,政府需要从全局思考扶贫与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基层政府对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乡镇扶贫工作。乡镇政府是落实扶贫工作的直接基层政府,开展主要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是扶贫工作不可缺少的主力军,是政府扶贫工作真正的发力者。因此,应该从基层政府扶贫着手,考虑乡镇政府与扶贫工作组的合作机制,调动基层政府对于扶贫的积极性,把扶贫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改变基层政府一直定位为被扶贫工作组督查的对象的被动局面。

    首先,明确贫困村所在的乡政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签订责任状,设定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要把村里贫困户运作的扶贫项目收益直接与镇政府领导者工作成果挂钩,而且保证至少五年的关联性,以减少镇政府领导人员变动对扶贫工作的影响。积极发展村级经济,通过盘活水面、林地、集体土地等资源,引进二、三产业项目等方法,拓宽脱贫攻坚项目带动等途径,着力推动经济薄弱村增加村级积累,不断加快后进村转化步伐。

    其次,在现有的重点乡镇设立的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基础上,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有意识的培养贫困村的村级领导班子,选准领头人,发挥带头人作用;对重点工作的贫困村设置专门的村级扶贫领导小组,与外派的扶贫工作队、帮扶单位、扶贫督查组一起,完成扶贫任务。

    3、完善政府扶贫工作的防腐机制:减少内耗与违规

    对于扶贫的腐败问题,首先需要重新定位扶贫工作中的腐败内容,不仅包括私分、挪用、贪污扶贫资金,也包括扶贫项目中存在的扶贫目标转换问题。我国现有的扶贫防腐工作重点都是针对前者进行的设置,当然也要重视对于扶贫资金使用转移的监督,但是对于开发式扶贫,光重视扶贫资金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提高开发式扶贫项目的效率,要保证扶贫资金投入的项目是切实有益于贫困户而不是其他群体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

    因此完善政府扶贫工作的防腐机制,要从扶贫数据的监测和收集开始,在保证扶贫相关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界定扶贫资金发放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于扶贫资金用于扶贫项目的,要针对项目进行核算分析。扶贫项目相关的数据最好是由政府和贫困户之外的第三方来进行核算和监督,我国目前是将资金和权力下放到省,但是具体的扶贫任务和落实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考核和监督办法,所以光靠政府自身的监测可能效率不够,最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尝试引进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对扶贫项目实施监测和评价,从而减少政府由于分配扶贫资源而产生的内耗和违规。针对开发式扶贫可能存在的目标转换问题,进行专门专项的监督,调查开展的扶贫项目的贫困瞄准度,并将其列为扶贫项目评价指标之一。

    (二)创新发展和扶贫结合机制

    1、选择“益贫式增长”方式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7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里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组,设置了扶贫办公室,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由分管副职具体负责统筹谋划推动全乡扶贫工作。

二是精准识别。发挥管区、村两委、党群代表、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通过精准识别,**年全乡脱贫639户1894人,剩余1140户2545人,为下步实施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三是选派驻村工作队。乡里抽调了12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与后备干部同县直单位派驻干部一起组成帮扶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帮扶,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脱离;一般村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分别帮扶。

四是摸清底子分类排队。通过入户调查,摸清摸透了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并根据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家庭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类,依照分类情况为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规划,真正做到村村有规划、户户有措施。

五是外出考察借鉴经验。乡政府组织动员6个重点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贫困户代表结合本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借鉴经验。我们先后组织带领何寨村干部群众到安徽砀山参观学棚油桃及梨树种植,组织其它5个村干部、工作队、贫困户代表到坝头大宋种植基地参观大棚草莓种植,激发了贫困户创业的积极性。

六是产业带动示范引领。我们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一方面进一步总结何寨村小杂果种植的成功经验,引领本村贫困群众和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目前,何寨村已引领8户贫困户发展大棚油桃24亩,引领12户贫困户新种植梨树42亩。另一方面结合禾丰集团肉鸭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养鸭小区5个,何寨村发展肉鸭养殖21户、李寨村发展肉鸭13户、司野12户、绳庄9户、其他散户18户,共计建设72座;年内养鸭小区建设任务已完成,鸭棚建设任务超额完成。

七是加大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今年,我们又加大对这6个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了生产路、井、电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八是入社入会资源共享。利用农村合作组织会社种养殖项目、资金,鼓励贫困户入会、入社,实现项目、资金等资源共享,通过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帮扶贫困户项目、资金或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资金参股入社利息分红的形式,使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九是严把到户增收质量关。根据贫困户申请,村里面经过民主决策,村两委、工作队审核把关后,上报乡政府,发放到户增收资金,助推贫困户产业发展。

十是精准核算收入。**年,通过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精准核算贫困户的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为了将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现将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做如下总结:

一是贫困户发展种养殖项目,资金贷款难、借款难。例如,何寨村大棚油桃一亩需投资2万元,肉鸭养殖一个大棚除县乡政府给以协调5万元贷款和2万元补贴外,还需自己投资1万元,贫困户因民间借款难、信用贷款无资产抵押、担保、贷款难且利息高,难以承受,发展资金仍是制约贫困户脱贫的瓶颈问题。

二是个别贫困户目光短浅、存在依赖思想。个别贫困农户缺乏进取精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如,个别贫困户在发展种养殖项目上总是希望政府提供资金、技术甚至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还有的个别贫困户缺乏远见,只愿守着自己的土地,对土地流转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信任、不敢尝试、不愿尝试。

三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难。无劳动能力的人,无法给他们自主创业项目支持,仅靠救济解决温饱问题,脱贫难度较大。

如何开展扶贫工作篇8

前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长峡管理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短板为目标,狠抓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控辍保学工作,全面加强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心理障碍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一步织牢了“义务教育有保障”防护网。

一、基本情况

湖北十八里长峡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竹溪县最南部,西、南与重庆市巫溪县交界,东与竹山县接壤,北与桃源乡相连,总面积256.06平方公里,辖3个村,19个村民小组,深度贫困村1个,986户2927人,贫困人口531户1638人,贫困发生率为56%,是竹溪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辖区拥有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1所,2019年底在校贫困学生共255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含学前教育185人、普通高中28人、中(高)职人26人、本科及以上16人。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精准资助。加强与各学校的紧密联系,在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将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严格对照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要求,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学段全覆盖的贫困户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确保了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失学、因学返贫。

(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局、村、驻村工作队及包保干部积极配合学校排摸适龄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加强学籍管理,防止学生辍学、流失,同时学校接受随迁子女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安排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接受教育,特殊学生开展“送教上门”行动,确保顺利完成义务阶段教育。

(三)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完成了双桥村完全小学和双坪村教学点的“全面改薄”任务,确保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学校建设基本实现了标准化,育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均衡义务教育。

(四)关爱留守儿童。各村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亲情电话,对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后进学生开展“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

(五)认真开展结对帮扶。落实领导包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实行“点对点”、“一对一”,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为此,学校成立了“心灵驿站”,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这些学生作心灵沟通,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树立信心、确立自己的崇高理想。

三、扶贫成效

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贫困学生结对帮扶100%、资助政策落实准确率100%,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目标。

四、启示

上一篇:春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高端医疗服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