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2 16:55:04

儿童早期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篇1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转贴于

其次,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即书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多媒体电脑及网络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正在使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显露,而在我国则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最初的威胁源自于电视的普及和收视频道增多所带来的目不暇接、纷繁多彩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莫大吸引。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电讯、电子和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电脑迅速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得到普及。由于电脑在多媒体方面的强大功能(如:玩电子游戏、上网冲浪、阅览电子书籍、观赏数码图片、听音乐、观看各种影像节目等),因而当代儿童尤其喜爱它们,电脑已经成了一些儿童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由于电视、电脑巨大的媒体传播容量与互动功能,儿童无一例外地迷恋于它们,因而过去幼儿园、学校在文化传递上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削弱。那些所谓的“电视儿童”、“电脑儿童”,时下也成了儿童教育的烦恼和难题。

为何电视、电脑对儿童的影响力如此的大?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明了!如果我们把“文化”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概念——“信息”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晰而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机构”中信息传递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差异性。从接受途径(教育机构:理解为主;大众传媒:感受为主)、实施领域(教育机构:狭窄的;大众媒体:宽泛的)、指涉主题(教育机构:恒常的;大众媒体:多变的)、包容性(教育机构:排他的;大众媒体:兼蓄的)、效用(教育机构:预期的;大众媒体:现实的)、呈现方式(教育机构:单调的;大众媒体:多样的)、传递者(教育机构:固定的;大众媒体:变动的)、接受者的权限(教育机构:几乎无选择余地;大众媒体:任其自由选择)等几个方面来看,它们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此比较,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儿童来说,电视、电脑是伴随着他们同生共长的,“大众传媒”的学习方式更符合他们“好动、好奇、好新、喜变、喜自由选择、喜自我中心”的天性和需要,成了儿童离不开的生活“伙伴”,他们从中获得了大量文化信息和自然、社会生活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文化特性,其中也包括对信息、知识、观念的选择倾向。这无疑给幼儿园和学校的文化传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儿童早期教育篇2

一、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现状

1.早期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

通过调查研究,就目前铜仁市早期教育的状况来看,早教人员严重缺乏。按照国家早期教育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小小班、托儿班还需要很多早教人员。早期教育人员培训落后,高质量的早教必须依托于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通过调查发现,铜仁市早期教育培训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培训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早期教育人员,如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开设学前教育系。

2.政府投入不够

通过调查显示,铜仁市幼儿早期教育政府服务不够完善,经费投入短缺,导致一些民营幼儿机构大量的注资办学,严重影响了儿童早期教育一体化的构建,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的出现。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致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儿童早期综合教育的政策基础

为促进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2016年来,铜仁市免费开办儿童早教班,倡导和支持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这是一条地方性法规以现代早期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研究,建立政府扶持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其他部门合作的管理机构。探索早期教育与教学模式和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优劣互补,开展以早期干预、健康教育为主的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项目。只有在政府领导下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作用,才能促进儿童早期教育发展工作顺利进行。

三、卫生部门在儿童早期综合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综合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并预防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智力低下。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卫生工作人员在以往的早教发展研究中,积累的临床经验,对儿童早期综合教育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卫生部门对早教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可以使现有早教人员不断认识和了解新的早期教育方法和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增强服?找馐叮?并对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服务模式加以规范,以提高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服务质量。

四、0~3岁儿童早期综合教育注意的因素

1.儿童在早期教育学习中重视安全问题

在儿童早期教育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是以玩具和器械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对每一组学习的内容或玩具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习中要家长参与配合,引导儿童去学习、探索。

2.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个性发展的差异

不同的个体,因遗传、生长环境及家庭等各种因素,无论在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针对个体的不同,要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

3.儿童早期综合教育行为发展具有可预测性

尽管儿童在各种行为上有遗传或模仿因素的影响,但其行为的发展有可预测性,通过行为组织结构不断分化、组合与相互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这些说明个体自身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以动作行为发展为主导的。

儿童早期教育篇3

【关键词】视障儿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笔者认为,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岁,6岁之后就开始接受学校义务教育。通常, 欧美等发达国家视障儿童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0-3岁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视障教育专家则定期上门针对父母和视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3-6岁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费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视障幼儿就近进人幼儿园, 与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现状

1.1学校式

“学校式”教育即指由规模较大的盲人学校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既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有残疾儿童班级的普通学前机构,全北京市只有一个视障儿童学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视障教育学校,条件十分优越。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不是每一个视障儿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据它的招生简章,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户籍和符合借读条件的4-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根据新浪里一位父亲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参加6个科目,100多道题的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当他质问盲校招生工作人员时,他说这是教委默许的,凡是非北京户口,原则上不收。

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北京市房山区的“济慈之家”,它是由一对法国夫妇创办的。虽然民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可能不止这一个,但是它们都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所以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效益和规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着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颁牌大会的召开,北京市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已经有一所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东城区教委学前科,2007)但是,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在全北京接收残疾儿童的19所普通幼儿园中,没有一个接收视障儿童孩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视障儿童孩子们根本无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问题。有些视障儿童的家长心态不正确,故而耽误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当视障儿童家长们有了正确的心态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匮乏特殊教育知识而让视障儿童们无所裨益。事实上,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视障儿童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视障儿童孩子的进步,这就造成了视障儿童们早期教育知识的大量空白。在对北京市68名特殊儿童进行的一次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82.22%的家长需要专业人员咨询与指导。(张毅 陈亚秋 何文辉 刘艳虹,2004)

2.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学校式”教育,主要有两点政策建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政府应该取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户籍限制,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扩大招收比例,切实保护那些外来人口视障儿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2、针对视障儿童学前班只能提供一至两年的学前教育的情况,我觉得北京可以带头建设视障儿童幼儿园。2011年7月,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琪琪幼儿园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边雄乡开园。(何见远 丁宇,2011)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开办如此之晚,而且还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设,可见视障儿童幼儿园教育基本在整个中国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全国前列的北京市更应该带头引进这一机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办早期教育。

第二,针对“融合式”教育,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贯彻实施原有方针政策,比如根据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会议精神,明年本市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开展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政府将争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随班就读”学校各配有一名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仲玉维,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的同时,应该打破接收限制,让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视障儿童孩子,让视障儿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第三,针对“家庭式”教育,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用法律的手段建立家庭教育机制。随着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通过, 国会再次肯定了国家对系统早期干预服务承担的责任。依据《残疾人教育法》中对早期干预的规定, 为残疾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综合早期干预服务的州将得到联邦的资金支持。(韩同美,2009)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可以建立父母培训机制,雇佣视障教育专家教授父母有关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并给予示范性训练, 解释国家关于视障儿童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条款, 提供医院、学校等其他资源信息。

儿童早期教育篇4

一、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所发挥的作用

儿童残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条件导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条件导致。0-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更强。在这一阶段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是帮助其恢复部分身体机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说,早期发育时期是残疾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生理习惯和基本技能将会让其受益终生。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复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缺失导致这项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残疾儿童由于在身体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经常被一些社会歧视现象困扰,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帮助残疾儿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乐观阳光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造成困难的因素

近些年来,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地区,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相关工作的效果却成效颇低,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残疾儿童的康复费用是比较高的,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而言,这种高花费的康复疗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很多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带孩子参加康复治疗,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接下来的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这就导致这项工作缺少连续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虽然相关福利机构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治疗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第二,早期康复教育是指针对0-6残疾儿童进行的教育训练工作,这一阶段的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认知,在康复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家长对其进行照看。在这一过程中,看护人员的语言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对残疾儿童出现的错误宽容度较低。或者在进行一段时期的康复教育工作而没有取得效果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这会在心理层面上对康复儿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

此外,智力与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在早期是不易发现的,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当做某些技能发育迟缓,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这样就耽误了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因此,家长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定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最后,国家财政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项目的投资力度比较有限。近些年来,残疾儿童的病情种类以及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福利机构的早期康复教育只针对孤独症、脑瘫等几种类型残疾进行,而且相关的康复设备也并不完善,康复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训练方式也比较落后。

三、关于提高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训练效果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部门及相关康复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首先,国家一定要加大对残障事业的投入力度,为相关的康复机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对残疾儿童家庭也应该依照具体的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康复设施,目前,国外对于残疾儿童康复的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在设备上也比较先进,相关康复机构可以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的康复设备。也可以定期要求国外的一些相关专家到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进行经验指导与交流。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近年来接连发生自然灾害,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四川残疾儿童的数量,他们大多为灾后的心理疾病或是灾难造成的肢体伤痛。因此,四川省非常重视对于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为了促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及训练工作的顺利进展,四川多个城市建立起了完整的残疾儿童福利津贴制度,在相关儿童的残疾情况得到确认之后,相关政府机构为0-6岁的残疾儿童建立完整信息档案,确保其得到应有的待遇。并且,四川省为了提升残疾儿童的生活水平,由政府单位牵头,开展了多项公益扶持项目,利用社会的力量为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康复看护人员应当对自身的心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康复工作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对儿童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因为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早期康复教育及训练知识其中的一个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为这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对其产生不良的反作用。相关的康复人员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及康复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肢体、表情语言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的鼓励越多,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结语:

儿童早期教育篇5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欢模仿等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熏陶的重要时期。有些科学原理和过程比较复杂,不能带领幼儿进行现场实物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早期科学阅读进行认知,满足幼儿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好奇。

(一)丰富、扩充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大脑中已有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从早期科学阅读形成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生理水平发展特点来看,学前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的,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表象水平上。指导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或者在教师操作引导下,幼儿将体验、观察后的生动的表象储存在他们头脑中,这些来自早期科学阅读的信息和表象,也是学前儿童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二)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并在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好奇心,科学也最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而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随时都会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爱探究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他们喜欢探索自然,是天生的科学家。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一些事物或现象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探索发现等等。合乎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使学前儿童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力机制。

(三)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在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体裁的科学阅读,让学前儿童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发现问题,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鼓励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优美规范的语言文字,赏析生动神奇的情节。在诵读、讲述、创编赏析科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学前早期科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指导原则

1.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科学阅读的体裁特点来进行设计科学阅读的体裁形式有科学儿歌、科学儿童诗、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等。诗歌、故事体裁不一,特点各异。在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中,结合作品的体裁特点进行。比如,将科学诗歌和诵读联系在一起,故事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体裁设置情境,在科学阅读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音乐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科学阅读,这些活动是辅助科学阅读活动进行的,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体验科学阅读作品,对科学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早期科学阅读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系列主题活动

科学阅读教育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的积累和渗透,不是对一本图画书照本宣科机械的读书,也不是单纯的一次活动。教师以科学阅读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也可以结合时令、天气、节日灵活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3.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在幼儿园小班,从学前儿童喜欢的科学儿歌和学前儿童能接受的浅显的科学小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诵读韵律感极强科学儿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在幼儿园中班,教师要去营造一种读书真快乐的氛围,创造环境,让孩子们爱上书,喜欢读书。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图书角,放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朋友喜欢的科学故事书,科学儿歌书、科学诗等。在语言栏里,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幼儿园大班,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如音频、课件、挂图,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了解之后,再进行复述、创编,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好阅读的基础。

(二)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开展不同体裁的学前儿童科学阅读活动指导,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比如在小班开展认识小动物预报天气的科学活动,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通过倾听、诵读、观察等操作活动指导。幼儿明白有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的事理;可以领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天要下雨,小蚂蚁“过道”、小燕子“低飞”、小鱼“吐泡”;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教师讲解。

1.利用听觉认知科学阅读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早期科学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幼儿的听觉。可以开展听教师诵读、听录音机磁带或其他声频。教师亲切、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倾听的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景,思考故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为什么,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2.利用视觉认知科学阅读

(1)运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讲解科学儿歌或者科学故事时,出示图片和视频,使幼儿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印象,增强理解。对于比较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适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展示。由于学前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全面,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实物,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真正理解形象化的自然事物和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科学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香蕉爱弯腰,石榴爱咧嘴,桃子爱长毛,西瓜爱睡觉,起来要人抱。”可以选择适当季节,进行实物展示,将苹果、香蕉、石榴、桃子、西瓜展示给小朋友。

比如,在指导科学故事《小鸟找春天》,教师在诵读过程中,适当出示相关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前儿童学会观察并有所得;也可以让学前儿童分角色进行表演,再现小鸟找春天的情景,深刻感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

(2)室外自然景物认知

在活动中,结合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春天自然规律的认知,通过到室外观察花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朋友在室外游戏等等,认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的特点。

3.利用触觉认知科学阅读

触觉是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也是探索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丰富的触觉刺激能促进幼儿认知作用。对于科学谜语儿歌《小雨点》的认知,“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田里秧苗绿,落到河里看不见。”让幼儿感受雨点的清凉和自然状态;对于科学儿童诗《小雪花》的阅读“下雪啦,下雪啦,像鹅毛满天飞,像棉花满地撒,抓一把,带回家,跑进屋,喊妈妈,再一看,小雪花变成了水娃娃。”让幼儿感受小雪花自然状态和遇热融化的特点。

4.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在早期科学教育的实践操作中,有些实验受到环境、物质等方面因素的局限,在科学阅读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幼儿记忆起自己体验过的嗅觉、味觉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科学儿歌《西红柿》的认知“西红柿,红又圆,味儿鲜,营养全,吃到嘴里酸又甜。能做菜,能烧汤,小朋友们都爱它。”联想起自己在吃西红柿时的味道,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科学知识。

儿童早期教育篇6

儿童最初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儿童的两大优势潜能,3岁前,幼儿主要通过看和听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即人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情景领悟、成人指导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划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暗示能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态,而消极暗示则使孩子情绪低落,逆反心理加剧,自卑自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暗示”实际上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那么家长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如何把握言行艺术呢?

1 婴幼儿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就是系统地培养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开始,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托和在家是一样亲近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把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幼儿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尤如告诉孩子,幼儿园就像“地狱”一样。

2 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正是自己心情愉快孩子欢愉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例如这种时候。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吗?学了哪些知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3 “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是许多父母的通病,强迫性的、枯燥的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幼儿的能力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因为3岁前的幼儿主要是印象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家长可以在生活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强迫。例如,3岁前让幼儿认识1~10的数可用儿歌形式:1根手指表示1,小鸭表示2,耳朵表示3,4像彩旗飘,5像鱼钩弯弯绕,6像小蜗牛,7像小镰刀,8像缺嘴的小葫芦,9像气球空中飘,10是小碗和小勺。这样就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了1~10的数字,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

儿童早期教育篇7

关键词:奥尔夫;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一、奥尔夫在中国的传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社会上,各种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活动层出不穷;在某些专业音乐院校(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和师范院校、系(如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音乐学系等),已经陆续开设有国外优秀教学法的课程,其中奥尔夫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近年来,随着音乐治疗专业的兴起,奥尔夫教学法在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领域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应用;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领域,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到大学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对象,涉及歌唱教学、节奏教学、视唱练耳教学、器乐教学、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舞蹈教学等多个教学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开始实施课程改革。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随之开始颁布实施。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许多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也将奥尔夫教学法渗透其中。

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传播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社会人士等)开始关注奥尔夫,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二、奥尔夫在早期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除了学校音乐之外,早期音乐教育领域也特别注重与奥尔夫教学法的结合。早期音乐教育,即针对于0―6岁1的孩子(或家长)进行的音乐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针对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的培训逐渐增多。2009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聘请布伦特•米•高尔特2先生来华讲学,主题为: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联通儿童的各个感官;2009年8月,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暑期奥尔夫培训中,特别聘请了德国早期教育奥尔夫教学培训专家卡提亚(Katja Ojala-Kocak)等。那么,在早教领域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亲子期”(0―3岁)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妈妈”3

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之前对妈妈都有一种天生的依赖感,心理学上称之为“母体认同感”,尤其是1岁之前的宝宝还没有脱离母乳喂养,不能独立活动,大部分时间都要被自己的妈妈抱在怀里。因此,3岁之前的音乐活动多以“亲子活动”为主进行展开,这段时期也可称为“亲子期”,音乐教学活动的对象多以“妈妈”为主。在教学对象的认识问题上,很多家长甚至早教老师存有误区,认为早期音乐培训可以使宝宝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音乐方面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很片面的。

对于3―6岁的小朋友而言,老师可以相对轻松教会他们音乐知识,让其感受到什么叫做固定节拍,什么叫做固定音型,此时的教学对象是孩子本身。而对于0―3岁早期音乐教育而言,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特别强调此时的教学重点是“妈妈”,而不是“宝宝”。这个时期的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针对家长进行,宝宝则在家长的音乐学习的整体过程中进行感受和体验。比如,在播放着背景音乐给孩子按摩的时候,老师是在教家长怎样感知音乐并和着音乐的节拍去做按摩的动作,而宝宝则是在感受,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音乐感受。此时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妈妈们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舞蹈、律动、动作等)的参与,进而获得音乐上丰富的感性体验,然后在以后的亲子课堂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使自己孩子受到熏陶。作为早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并不是给很小的孩子什么样的音乐体验,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音乐的手段使爸爸妈妈获得一些东西,然后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尤其是对于还处在婴儿时期的宝宝,要努力从音乐元素入手使爸爸妈妈学会放松自己的肢体,并通过抱宝宝的姿势传递给孩子。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基于以上教育理念所设计的音乐教学活动(如课例1《帕什帕什》)不仅可以让家长学会怎样与宝宝玩音乐,同时也可以消除或减轻年轻父母在抱孩子时的紧张心理。

课例1――早教课例《帕什帕什》4

操作步骤

整个音乐重复4次:A+B(||:b +b’:||)

A部分

乐句a

(两个八拍)

甲组(妈妈抱着宝宝)向前走4步,并轻轻蹲2下;

乙组(妈妈抱着宝宝)向前走4步,并轻轻蹲2下;

乐句a’

(两个八拍)

甲组向后走4步,并轻轻蹲2下;

乙组向后走4步,并轻轻蹲2下;

“蹲”的动作甲、乙两组一起做,相互之间要有眼神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嘴上同时做出“qike qike”的声响;

B部分 乐句b

(一个八拍)

音乐响起时,

甲、乙两组妈妈抱着宝宝在小范围空间内跟着音乐来回走动;

乐句b’

(一个八拍)

乐句结束即将时,

确保可以重新回到最初的位置,并在最后两拍踏脚3下。

2.在“安全”的世界里玩音乐

在奥尔夫早期音乐教学初期,有很长一段时间,音乐活动都是以“问候舞”开始导入。这是因为幼儿对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新的环境、新的面孔,宝宝在觉得新鲜的同时也会对一切陌生的事物产生害怕的心理。因此,在亲子园做活动的时候,老师要确保孩子对教室、老师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信赖感,老师要和家长一起,帮助宝宝在音乐课堂上尽快寻找到一个非常安全的“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音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在实施早教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从宝宝“能够接受”的音乐元素开始入手。所谓“能够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在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老师所设计音乐活动的难度要适当,应基于孩子已有的音乐能力进行拔高。否则,难度太小,小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度太大,大部分孩子都无法参与其中,活动的效果和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其次,从儿童的心理认知过程方面来讲,应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学习经验的积累,消除孩子对陌生音乐形式、音乐活动形式的害怕心理。不仅仅是儿童,对于成年人来讲也是一样。在面对熟悉的事物时往往可以从容应对,面对陌生的事物时则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奥尔夫早期音乐教育特别强调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铺垫,让孩子在“既熟悉又陌生、既安全又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快乐的参与音乐、享受音乐。下面以奥尔夫教学中的即兴环节为例进行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别强调“即兴性”,即兴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三大特点5之一。如果音乐老师想让小朋友在音乐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创编出自己的律动、动作、舞蹈,那么,一定要先进行一系列与音乐经验积累有关的活动。在每个即兴的环节之前,可以先让小朋友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行走练习,探索空间的练习,肢体练习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教给小朋友一些简单的舞蹈技巧。以上都是属于动作经验积累的阶段。有了动作经验的积累,孩子在进行即兴创编的时候就有了大量的“素材”,就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尽情的创编出富有个性的动作。

注释

1.0―1岁,称为“婴儿期”;1岁以后,孩子逐渐脱离母乳喂

养,1―3岁称为“幼儿期”;3―6岁称为“学前期”,其

中3、4岁为幼儿园小班,4、5岁为幼儿园中班,5、6岁为

幼儿园大班。6岁以后,儿童进入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因

此,针对于0―6岁孩子的音乐教育称为“早期音乐教育”

或“学前音乐教育”。

2.布伦特•米•高尔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

系教授,美国柯达伊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席;擅长教授儿童

早期音乐教育,精通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克罗兹教学法。

3.“妈妈”为代称,代指孩子的父母及其他可能的监护人。

4.源自2009年8月暑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卡提亚讲学课例。

5.“元素性、综合性、创造(即兴)性是该体系的特点”。

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144页,高等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篇8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思维发展关系

音乐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德、智、体等诸多方面教育的有力途径,它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音乐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例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由此看出,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提高基本素质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

音乐教育和儿童思维发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要促进儿童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这一优势,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进行的应该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和发现。儿童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引导儿童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这样就能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当然,儿童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教材,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如果老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培养和教育计划,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就一定能使音乐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音乐可以使你忘却身边纷扰的世界,进入一个神仙般的世界。难怪心理学家常常呼吁,要善用美妙的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陶冶自己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自出生之前开始就对音乐有好感,出生后不断发展着对音乐的喜好,3、4岁时就已初步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能使孩子享受一种深深的爱,使孩子的心情充满欢乐。这种情绪会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不少学者对音乐进行过研究,发现音乐的音品、音调、节奏、旋律、音质的不同,会对人体产生镇静、镇痛、调节情绪等不同功能。人的情绪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与大脑皮层下丘脑、边缘叶都有密切关系。因此,美妙的音乐能使孩子的心境愉快。这种愉快的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和调整大脑皮层及边缘叶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那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原因。

孩子的音乐活动包括唱歌、音乐欣赏、节奏乐器、音乐游戏及舞蹈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增强了音乐的欣赏能力,开扩了知识眼界,这不仅对一般孩子而言,就是对弱智的孩子也有着令人惊奇的效果。曾有一名“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学校音乐老师的培养下,从听音乐到自己参加打击乐演奏,到伴随音乐跳舞,孩子的智力因此大大提高。这不能不说明音乐在启迪孩子智能方面的重大作用。还有些家庭为孩子准备了乐器,让孩子自幼开始学习音乐。这种演奏活动,使孩子的双手更加协调。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教授阿特拉斯经过多年研究指出:“学习弹乐器的人,由于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展。”因为弹奏时,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体,都必须处在协调一致的积极状态下,所以就能训练孩子的思维、注意和记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验证明,学音乐的孩子学其他课程都比较快。

2.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

上一篇:高中年级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药市场需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