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9 10:10:41

儿童的早期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1

关键词: 早期儿童 音乐教育 独特性

什么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通过梳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人们普遍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仅仅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词在使用,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人们把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混为一谈了,在实践中也没有加以区别。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⑤孙文云.聆听.感受表现:来自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2):89.

⑥孙文云.浅谈婴幼儿音乐创造性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4):131.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埃里奥特.齐雪,等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著.杨力,译.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

[7]孙文云.聆听.感受表现:来自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2).

[8]孙文云.浅谈婴幼儿音乐创造性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4).

[9]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2

【关键词】“和”文化 儿童早期 音乐教育

“和”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有“中和”“和谐”“中和美”等意。“和”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一个文化母体概念,由之生发出的基本音乐思想反映了国人对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的理想。①“和”文化视野下,音乐教育活动应体现为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内容的和谐。

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依据。美国音乐教育家戈登教授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之基础,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在儿童年龄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音乐教育。音乐才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给予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应是适宜的、和谐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何开展适宜的、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从事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家长等的关注(本文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主要特指:社会教育机构中对0至3岁婴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笔者立足于“和”文化背景,力求探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音乐教育对于婴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将丰富婴幼儿的生活,带给其一个快乐的童年,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与伦比的智慧!音乐教育将为婴幼儿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③充分阐述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的人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要处理好情感、认知、技能3个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音乐教育环境与儿童个体发展相“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④所以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婴幼儿个体的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

(一)物质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以声音、色彩为关键要素的环境创设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色彩和谐

4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色彩的喜好,比较喜欢红、橙、黄等暖色,不喜欢蓝色、紫色等冷色。所以在创设活动环境,装饰教室墙壁、划分活动区域、选择玩教具色彩时,首先要注意色彩协调、温馨,色彩对比度不能跳跃过大,尤其不要出现黑色等冷色,最好选用淡粉色、淡绿色、淡黄色等色彩。

2.音响和谐

音响的和谐体现在:播放音乐的音响器材材质要优良,音乐作品制作音效要精良,播放的音乐作品风格要丰富;教师组织活动时语音要柔和、亲切,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切记声音不宜过大过响、尖利刺耳,否则将会影响听力,发展不完备的婴幼儿听力,对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精神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在开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时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婴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1.教师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真心喜欢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婴幼儿,尊重、支持、接受每一个婴幼儿的行为;组织活动中要做到教态自然、姿势优雅、有亲和力,尽量采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等表示对婴幼儿的关心、接纳、、鼓励,使每一个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受到尊重与鼓励。

2.婴幼儿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早教活动参与课程的班额成员要相对固定,变化不要太大。婴幼儿有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每次参与活动的是固定熟悉的人,将给婴幼儿一个心理的安全感。在活动环节设计和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婴幼儿学会观察、学会合作与互助,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婴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方式,如学会玩具的共享、习惯说礼貌用语等,让集体充满相互关心、友爱互助的和谐精神环境。

3.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家长与婴幼儿一起参与活动,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准确传递给家长;在活动后,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婴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和谐――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相“和”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加德纳教授曾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大量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音乐能力,而是由于他们在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了耳朵、心灵的训练,从而缺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倾听、歌曲演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能力等方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大多包括倾听训练、歌唱训练、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训练等,每项内容的选择要与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和谐一致。

(一)倾听训练的内容与婴幼儿听觉能力发展相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首先应该培养婴幼儿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倾听训练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的音乐听辨能力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给予婴幼儿的音乐听觉训练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引导婴幼儿聆听生活环境中的声响,如听辨人声(妈妈爸爸的声音)、关注小婴儿自己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其次寻找周围环境的声音(如厨房、寝室、客厅、教室等发出的声音)、分辨动物的叫声等;最后进行声音记忆训练:如对对比度较大的乐器声音的辨别记忆等,从而逐渐提升婴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既促进了婴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又丰富了婴幼儿的听觉经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歌曲演唱的内容与婴幼儿歌唱能力发展相和谐

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歌唱能力和音调感。在选择演唱的歌曲时要注意:选择歌词要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和谐:歌词要有许多重复词汇和短语;尽可能多地选择即使婴幼儿不会唱但也能和其所胜任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歌曲(如每次活动前的问候歌、姓名游戏、歌唱游戏、问答与呼应歌曲等),便于婴幼儿理解和跟随演唱。

选择曲调要与婴幼儿的音域发展和节奏理解能力发展相和谐:曲调一般由四分、八分音符构成,节奏简单;旋律音区在中声区,音程跳度不大且音域不宽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风格应丰富一些,既有活泼欢快的又有安静优美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国外古典优美的,便于婴幼儿接受不同风格歌曲的熏陶,感受歌曲的美。按照歌词、曲调和风格的要求选择适宜婴幼儿演唱的歌曲,可以加强婴幼儿对短旋律的体验和歌词的理解,丰富婴幼儿的词汇、增强语感,丰富内心情感,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三)韵律活动的内容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发展相和谐

婴幼儿是通过动作来感知世界的。韵律活动可以训练婴幼儿的随乐能力,促使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3岁前的婴幼儿非常喜欢跟随家长和老师一边哼唱一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动作,如点头、扭胯、蹦跳等。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以以被动运动的方式让婴幼儿参与律动,如颠弹、拍打、触摸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婴幼儿则可以创造条件,让婴幼儿主动参与律动,如拍手、点头、敲击乐器等。所以0至3岁婴幼儿韵律活动选择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月龄的婴幼儿来进行选择,韵律活动内容要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相和谐,增强婴幼儿的本体感,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乐器演奏内容与婴幼儿演奏能力相和谐

音乐是符号的艺术,通过乐器的演奏可以训练儿童的“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创造能力。但0至3岁婴幼儿的“乐器演奏”与成人的乐器演奏不同,更多地倾向于“玩奏”,如乐器音色的探索、乐器演奏开始与结束的练习、简单乐器的亲子合乐而奏等。教师与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的“演奏”,不能纠结于节奏、拍点是否精准,应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乐器“演奏”的快乐。

总之,在选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婴幼儿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做到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情感、认知、技能发展相和谐。

综上所述,“和”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即是确定适宜婴幼儿特点的情感、认知、技能的目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选择和谐的教育内容,引导婴幼儿在和谐的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习,获得婴幼儿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注:本文为成都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13SA03)

注释:

①夏滟洲.对作为审美范畴“和”的研究――兼及先秦音乐思想史研究方略思考[Z].中国音乐学网,2009-4.

②朱经白.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少儿素质全面提高[J].人民音乐,1997(9).

③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④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3

儿童最初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儿童的两大优势潜能,3岁前,幼儿主要通过看和听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即人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情景领悟、成人指导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划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暗示能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态,而消极暗示则使孩子情绪低落,逆反心理加剧,自卑自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暗示”实际上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那么家长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如何把握言行艺术呢?

1 婴幼儿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就是系统地培养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开始,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托和在家是一样亲近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把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幼儿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尤如告诉孩子,幼儿园就像“地狱”一样。

2 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正是自己心情愉快孩子欢愉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例如这种时候。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吗?学了哪些知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3 “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是许多父母的通病,强迫性的、枯燥的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幼儿的能力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因为3岁前的幼儿主要是印象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家长可以在生活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强迫。例如,3岁前让幼儿认识1~10的数可用儿歌形式:1根手指表示1,小鸭表示2,耳朵表示3,4像彩旗飘,5像鱼钩弯弯绕,6像小蜗牛,7像小镰刀,8像缺嘴的小葫芦,9像气球空中飘,10是小碗和小勺。这样就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了1~10的数字,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如果人们知道了我的国王的宫殿在哪里,它就会消失在空气中的。”

……

“它就在我们阳台的角上,在那栽着杜尔茜花的花盆放着的地方。”

在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童心是那么的美丽,宛若一朵沐浴着上帝光辉的璀璨的花朵。关注儿童的教育发展,意味着关注人类的未来。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就曾预测20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将是“儿童世纪”的开始。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对于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培养其创造意识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并以此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应成为推动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1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幼儿通过认识周围的环境,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与体验等,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一些感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就视觉来说,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比较喜欢鲜艳的颜色,他们能叫出它们的名称――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只属于光谱上的基本颜色,对于较复杂的色相,小朋友们则难以理解。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小朋友们也显得不是非常敏感。在空间知觉上,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能够辨别上下位置,4岁开始有了“前”“后”知觉,然后又能辨别左右方位,但这种知觉能力是建立在具体事物联系基础上的,比较抽象的空间观还未能建立。在时间知觉上,幼儿还不能充分理解逻辑性时间概念。对运动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具体物体的运动上,对于运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还未成熟,对于运动的细微变化也显得观察力不够。

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幼儿阶段的小朋友的感知觉发展。大千世界的色彩丰富多彩,生动而微妙,通过引导小朋友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色相的变化,并由从对色彩的被动感知逐步向主观感知发展。例如通过色彩引起小朋友们对温度的感觉、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经验等等。在绘画练习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辨认不同的颜色,并学会涂鸦。在对形体的认识上,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小朋友们从模糊的意识逐渐到开始有意注意事物的形体与空间关系,观察能力将获得提高,对于细节的注意也会得到加强。在时间与运动等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幼儿美术教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小朋友们的直观记忆,小朋友们的有意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某些抽象化的概念会慢慢理解。

感知觉的发展将有助于小朋友们想象能力的提高。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尊重小朋友们美术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化的特点,不必强调他们去追求表现的深入,只需去关注他们想象力的瑰丽,例如可利用抽象绘画来唤起小朋友们的种种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注重游戏性与随意性,并鼓励小朋友们发挥独特的创新精神。虽然这种联想与记忆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孩子们天真奇异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窗,从而促进其早期智力开发。

2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教育伴随幼儿的成长,是人类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协调能力、积极的情绪体验等都构成了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开启智慧之门,促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小朋友们的行为、意志、情绪、需要以及注意都可获得良好的发展,其内在品格更加健全。那么幼儿美术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能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过程来交流观念、经验和简单的情节;能轻松愉快地画画、制作东西,并体验表现的喜悦;能关心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热爱美好事物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开展应力求生动活泼,对学生不稳定的情绪要善于运用变化的方式作正面引导。例如鼓励小朋友们用线自由描绘形象,用色来进行涂鸦,运用材料进行空间造型游戏等,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与不依赖他人的思考能力;鼓励小朋友们相互观看作品,能留意生活中美的事物,能相互交流、相互欣赏作品,并能相互交谈简单的感受,能观察描述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与场景,并有进行独立表达的能力。事实证明,幼儿美术教育,能培养小朋友们直觉思维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并随着美育过程的实施,其内在的品格将逐步得到发展、完善,并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此外,还能使他们积极关注周围的事物,并表现出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倾向。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将会通过某种心理暗示传达给小朋友们,教师作为情感的化身,能激发小朋友们产生相应的情感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施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将引导幼儿更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真、善、美的热爱,将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3 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智力发展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说的话,研究显示,给孩子朗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同样的,教会孩子画画,让孩子热爱画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使幼儿的智力健康和谐地发展。

无疑地,幼儿阶段的小朋友们在画画,或做手工,或欣赏图片时,他们手脑并用,身体的各个器官都随着这种美术活动而参与其中。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新奇、有趣的刺激――不逊于其他的教育。积极的朗读、阅读活动能促进小朋友们左脑的发展,但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手脑并用,却能促进小朋友们右脑的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确分工的: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语言、逻辑、数W的运算加工系统,主管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的辩证系统,主管形象思维。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为了让孩子们更聪明,那么,教会他们画画吧,或者做手工――积极的幼儿美术教育,能充分调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的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右脑半球的发育和发展,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5

与孩子们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我发现音乐能够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能力。如何将好听的音乐完美地与幼儿分享,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摸索探寻的问题。 

一、 动作促进理解 

好的音乐和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行为,独立性、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感情的发展和描述情感经历的能力;可以促进一般的感知,集中注意力和增强记忆能力;可以训练身体动作和对空间感知的可能性,甚至是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歌曲《水族馆》展现了微波荡漾的水面、阳光在清澈的水中直射水底、千姿百态的鱼群在悠游,整曲美丽得令人犹如身临其境。 

我发现在给孩子们介绍这个音乐的时候,他们虽然在听老师讲,但并没有实质地感受到音乐中海水波动、小鱼畅游的情景。看到孩子们索然无味地听着,并对我所提出的问题一脸的茫然,我感到很压抑和失落。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如何才能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如此优美的音乐中来而代替幼儿被动地学习,是我钻研的方向。最终经过实践,我发现用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动作即肢体舞蹈来表现《水族馆》中描写的情景——水波、小鱼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老师首先边做动作边使用极其稀少的语言解说,就能让幼儿听懂音乐。再请幼儿一起跟着老师做动作并理解情境,最后与幼儿交流时,就会发现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很浓的兴趣并且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开阔性。孩子们在理解了音乐之后,已经能够主动创编动作了,并且能够主动与老师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了。 

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天生的玩心必须在活动中加以利用。他们很乐意尽可能地做出各种创造性的动作。我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尝试将平时以欣赏、讲故事为主的世界名曲《幽默曲》、《梦幻曲》、《裸体歌舞第一曲》、《加沃特舞曲》等根据情境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标准下创编成动作,然后与幼儿一起分享音乐。实践证明,用肢体语言来和幼儿一起分享和感知世界名曲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二、语言节奏和歌谣促进记忆 

要在玩和学之间勾画出一个界限,是很困难的。所有孩子需要用语言、身体和感情表现自我,这是孩子们与生俱有的能量,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愉快和欢乐。 

《纲要》中将幼儿教育的领域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与此同时还明确地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不同教育领域之间并非各自分立,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会通的。幼儿教育通过不同内容之间的渗透,不同领域活动的会通达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都不能比拟的。 

我教给幼儿《歌唱王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幼儿对曲子很喜欢,听几遍便可以哼哼出来,但歌词总也记不准。于是,我将歌词单独提炼出来,利用语言节奏将歌词编成有节奏的歌谣,带领孩子们进行集体游戏,最终歌词很快被幼儿记住了,并且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将歌谣念出来。我发现,孩子从基于节奏和歌谣的集体游戏中获得很大的乐趣。由于人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节奏、想象力、幽默和惊讶等组成部分,使得记住语言节奏是很容易的,孩子们经常伴随歌谣的方式记住歌词,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孩子成长领域的音乐教育。 

三、即兴创作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感情 

我曾教过有一名幼儿给我的感觉很特别。在音乐活动中,老师在教幼儿舞蹈动作时,他从来不跟着做,只是在一边看,只有在老师请幼儿听音乐时,他会很投入地翩翩起舞。每当在这个时候,我从来不批评他,并且从不打扰他,让他将曲子跳完,最后再对他的舞蹈给予肯定,并且给他好多建议,例如,“如果高举双手时将头仰起来就更好了”。每次对于我的建议,他都会很认真地琢磨,偶尔会说说他的想法。现在这位小朋友已经上初中一年级了,他妈妈曾经很感激地对我说,他儿子经常给学校舞蹈表演的曲子编动作,这要感谢老师的教育方法。对于男孩子来说,这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更肯定了自己当时的做法。从他的个案中我学会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即兴创作。 

《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情趣、激活兴趣。”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艺术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年龄小的孩子(2~7岁)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充满活力的感官,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即兴创作。小一点的孩子通过活动来吸收经验,并从再发现中获得快乐。 

现在,即兴创作已变成孩子们每一堂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级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放开地在音乐中展现自己的动作了,这样的氛围带动了胆小、内向的孩子,因为音乐可以让所有的孩子们放松情绪。教师用组织音乐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自然反映,要不掺杂成人的期望和限制,通过说、动和唱,表达的自由度被提高了。从这些非正式的、模仿的、基础的活动中,老师可引导孩子更多地创造即兴创作。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6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启蒙教育 才能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将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当然,幼儿也同样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懂得了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效果。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开始,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①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wwW.133229.Com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表现在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些年幼的孩子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成跟父母长辈平等的关系是很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则不一样,孩子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他们应有的平等。因为音乐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然后再通过这种规则意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儿童意识的发展中,往往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体会到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就必须要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强加了。当然,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在社会上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②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进行彼此的交流。音乐教育就是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歌词配上动听的旋律,特别容易让幼儿所感动、接受。因此,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够使他们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以上所讲的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而只是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在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在材料中寻找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潜在因素,并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在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无需教的目的。③幼儿不必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如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编出相应的节奏来表现“变化的天气”“我们去秋游”“我的一天”等等。幼儿将获得的有关音乐知识(音高、力度、节奏、音色、曲式)都在新情境中运用起来。当然,复习与重复的方法也就建立在经验思维理论的基础上了,如: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等。与此同时,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摆弄(乐器、道具),经过亲身亲历的感性认识,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了。科学的音乐教育非常强调教与学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如:创编歌词、创编乐曲、歌曲、舞蹈等,这些活动充分地表达幼儿所能表达的东西,他们会自然地、自主地去探索、创造。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少地在幼儿音乐操作前展示自己的范例或者指导性意见;相反,要尽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比如幼儿运用音块敲奏“自己的歌”“节奏火车”等游戏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创造,在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敲奏活动后,乐感也就渐渐形成了。

科学的音乐教育常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在幼儿认真参与的活动中,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情绪、合作意识、自信心、成功感、坚持性……也随之发展。当然,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视结果才能注重过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如果能注重教育过程,真正发挥师生双向作用,那么必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在具体的器乐演奏,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动作思维力”。 古往今来层出不穷的“音乐神童”绝大多从事“器乐演奏”“歌曲演唱”,就是佐证了这一真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他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时期性、阶段性。笔者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也为更多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透视音乐艺术的特性与本质,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去深入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④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去了解音乐教育在“文化成人”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全面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注释:

①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

③音乐周报[n].2007年第198期.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7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儿童的早期教育篇8

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它和情感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情感是一种心理认知,包括社会性、理性的因素。而情绪比较自然,更原始。从情绪情感的研究中可知婴幼儿的情绪发展顺序可以分为满目前后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出现恐惧、惊讶,此阶段婴儿积极情绪的表达很自然的受到家长的鼓励,他们通过吮吸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在理解他人情绪方面,可以对快乐、愤怒、伤心等消极面部表情加以区分。7-12个月出现依恋,同时对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他们能更好的再认他人的基本情绪,18个月出现骄傲、内疚、不安、同情。至24个月,复杂情绪全部发展出来,在发展心理学中,复杂情绪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是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情绪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成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此阶段的婴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控制刺激源的方式调节情绪,也能够开始显示出些许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2岁孩子的情绪情感已经比较丰富,不但情感体验丰富,而且在与成人和同伴在一起时也比较能控制自己的感情。3岁前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包括:1、出生是消极情绪较多,但到第一年末,积极情感超过消极情感,孩子喜欢不停的活动,而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快乐。2、易受感染,周围人哭他也哭,周围人笑他也笑,互相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培养社会情感的基础。如《幼儿园》纪录片中刚入园的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哭。3、易冲动易变化,喜怒形于色,外在特征明显,体验和表现是一致的,冲动时,不能用词节,但也容易转移和安慰。

从幼儿出生开始,就存在着一种情绪性智力,它是指孩子情绪的调控水平和情绪的特质,在半岁到两岁是发展的高峰期。情绪性智力高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它们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它们能够和其他孩子及成人建立更好的关系。2、他们是好的听众,更善解人意,更宽容,更能理解并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3、他们较其他儿童更放松和合作,并能妥善的处理冲突和矛盾。4、这样的儿童攻击性发生的几率小,少冲动,即能处理恐惧﹑焦虑和伤心等消极情绪又能表现高兴。幸福的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激发脑细胞的活动程度,使儿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能提高其记忆力,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所以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其情绪化特点,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因为幼儿能从父母的眼神和表情中体会到安全和信任,获得早期的情感体验,他们的言行会给幼儿留下印象并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从而影响情绪情感的发展,面对这个时期幼儿的特点父母对他们早期的情感教育更应讲究方式或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创造温馨和谐让幼儿舒服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的情感氛围是让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父母正好是这个氛围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如果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能够表现得愉快、幽默,就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并且能够为孩子的学习以及处理和理解情绪提供正面的榜样,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其次,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能够教会他们去体验父母的爱并能学会去爱父母和其他的人。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既不要百依百顺,也要有原则。

二、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如害怕、不安、高兴等,作为父母要能够读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如果孩子对别人微笑或是有礼貌的和长辈打招呼时就要适时的表扬他们。除此而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控制情绪例如孩子如果生气,父母就要尽量让他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是让他们情绪的表达方式适当,使发出的行为不给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在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控制时,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与孩子既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假扮成另一个人帮助他们理解别人的情绪及别人的感受。2.给孩子讲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情绪变化,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情绪反应,而在丰富他们的情感时,则可以让父母给幼儿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与不同的人交往,从而可以从生活中找出能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如让儿童观看电视中类似于“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让他们学会关爱父母,还可以让她帮助其他人。还可以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去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培养他们的正义感。父母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社会情感。

三、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调节的能力

当幼儿出现各种情绪时,父母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承认他们情绪的表现,让他们能够恰当地描绘他们的情绪,然后帮助他们学会有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父母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过多的情绪压抑会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过多,不利于其心里的健康发展。家长可以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让他们做一些运动来宣泄。当他们难过的时候,与他们及时沟通做他们忠实的听众。身为孩子的父母还应该设定一定的规范让幼儿了解情绪的宣泄要适度,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到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还要注意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榜样作用,父母在遇到情绪困扰时,是否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想办法解决的行为会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早期教育在家长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父母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要避免出现以下的误区:

一、对孩子的需要无条件的满足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这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本能,但是这样的爱应该是理智的,不应该只注意给予他们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只对他们的要求满足而你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是非理智的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的发育不健全,如只知获取,不知给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身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孝敬父母,关心他人,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他们积极地做事态度,学会自律。形成责任感。

二、孩子年龄小 不需要和他们沟通交流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需要情感沟通所以他们不积极主动的和幼儿交流,甚至会对孩子的情感要求不耐烦,不倾听他们的诉说,这样的行为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情感饥渴。其实,作为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情感饥渴,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利用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电视等一切机会和他们交流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秘密,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从而将这种情感习得,然后去关心他人。

三、认为情感教育就是说教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所以就不太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其实,情感教育不是一种灌输,而是心灵的感受。孩子有着敏锐的眼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孩子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往往以实际取舍。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父母要以身作则,将情感教育融于生活中的点滴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学会爱别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注重自己榜样的力量。

四、认为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

很多人认为教育子女就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则是用来赚钱的,要为生活奔波。其实,每个孩子都非常需要父亲,父亲对他们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有关资料表明,每天能与父母共处两个小时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的智慧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和异往,而且父亲的责任感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会在孩子得心目中树立一种榜样。作为父亲,要给孩子留一点时间,有时一次倾心的交谈或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关注。父亲其实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上一篇:机床机械行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八五普法年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