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4:20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1

作者:张涛

职业教育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5]观念对人有着巨大的作用力。育人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所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更是承担着此项重任。职业教育在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工作所需的技能之外,也培养了学习者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我国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保守,自给自足和故土难离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意识。而面向农民大众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转变农民的这些传统观念作用明显,能有效提高农民的自我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谋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剩余劳动力切实有效的转移。2. 有利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科技水平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训练中工人所获得的技能能力,使其工作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根据此理论可知,经过教育提高个人的生产率主要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技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写道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6]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受过 4 年初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受过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粮食产量高 8. 7% - 9. 3%”。[7]据闵维方对我国汽车工厂的实证研究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的工人的生产率要比仅受过一般教育的工人高 6%- 11% 。”[7]可见,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存在一种直接正相关关系。农民加大自身的职业教育投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起到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有利于促进科技积累和传承,使科技促进劳动生产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因此,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时,所获得的生产能力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升,即加大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提高生产率———提升农村科技水平。3. 有利于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适应力,提升职业稳定性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和就业最为密切,普通教育侧重于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存量,而职业教育的直接结果则是能够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8]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有效地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提高职业技能,最终有利于农民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适应性。根据 2009 年 3 月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统计,在返乡农民工人群中,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分别占 2. 4%、14. 8%、65. 8%、11. 1%、4% 和 2%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就占到82. 9% 。[9]这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低,转移后的农民工越容易回流,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较少,由此可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有利于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力转移的实训基地和设备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缺失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配备辅助教学的实训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立法保障性有待加强。[10]职业教育难以针对劳动力转移配备相应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缺失,导致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适应。针对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手段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仍固守单向的程式化讲授与训练。据有关职业学校的调查,有 55. 4% 的学生表示“没有去过实训基地”,有 33. 73%的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实习过”,有 10. 82% 的学生回答“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实习过”。[11]与此同时,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或者附属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缺乏,必将无法满足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要求的职业教育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种种因素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2.“双师型”教师配备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总量上不足,在质量上,学历达标率低,而理想的专任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合格学历,而且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据教育部职成司统计,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 46. 71%和 2. 7%,兼职教师比例只占 3. 4%,远远低于国家 15% 的标准。[1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多数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他们没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 2006 年的一项调查,在回答“您在企业或单位从事过与现专业有关的工作多少年”时,有62. 9% 的教师回答“没有”,有 19. 3% 的教师回答“5 年以下”,只有 17. 8% 的教师回答“5 年以上”[13]。可见,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岗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对学生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难以完成,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致使职校学生社会认可度低,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就业。3. 经费投入不足,受教育机会减少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缓慢,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 2001—2008 年间,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平均年增长 32. 58%,增长最为缓慢的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年平均增长 15. 65%,[4]767远远低于其他教育类别的年增长率。从图 1 也可以看出,2004 - 2008 年这 5 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支出总量在所有教育门类中最少。据调查统计,县一级政府平均对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了 77%,农村仅使用 23%。[14]许多地方政府把城市教育当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事”,对农村教育重视度不够,更不用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 2. 6 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15]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大的财政经费投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限制了外来投资的利益选择,社会不同主体的参与度很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减少,最终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动。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服务途径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开展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加强自身建设,寻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呼唤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4年,我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其中乡村的人口为75705万人,占总人口的58.24%,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约占60.5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代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明确成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之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传统工农业向现代工农业的转变,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和扎根农村的能人。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已成为实用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的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人才战略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大国,无论是人才的总量与分量、存量与增量、人才的产业、行业结构,还是人才的专业、能级、知识结构等,都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相协调,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存在着严重“技工荒”的现象。不仅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就湖北省武汉市的情况分析来看,随着“武汉造”品牌的重新崛起和武汉市制造业中心的逐步确立,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必将大大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武汉市最近几年对高级工的需求将达5万人。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好“中国制造”的技能型人才的供给问题,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业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其转移的任务相当艰巨。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劳动力就业再就业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自身所受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局限性,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是抑制失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意味着创造就业机会,发展职业教育,使劳动力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无疑会使这一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要促进社会就业,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就要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保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要做到“四个统筹”: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是就发展的各要素之间关系而言的,是各要素之间的配合适当,是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要使他们之间的发展达到动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因而,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和塑造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发展局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大意义。

二、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确立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广大农村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村正朝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方向迈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例如自然资源质量下降,有些资源已出现危机;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农用工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的状况不佳;种粮食的效益较低,农业投资比重下降,等等。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要使我国农业持续稳步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注重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一目标的实现,除其他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方向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正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目前职业教育就应该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职业教育只有端正了办学方向,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健康稳步地发展。

2.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职业学校以前基本以适龄学生的学历教育为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职前、职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量增加,都要求职业学校在职业培训工作中能发挥龙头作用。但是,数量巨大的培训任务,专业多样的技术门类,光靠职业学校是难以承担的,必须建立以县职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基地、村级成人学校为阵地的三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县职业学校根据县教育领导小组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组织乡、镇骨干进行培训,再由乡、镇骨干组织村技术员进行培训,最后通过村技术员利用广播、报纸、影视、讲座、示范等多种形式将职业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

3.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过程中,职业教育应该实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除了进行学历教育外,还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开展农民职业培训,要注重抓好以下两点:一是要以产业为龙头,联合龙头企业,以培训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科技下乡、村、组、农户,以点带面等形式,将科学技术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成立培训专班,组织好培训教材,落实培训师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二是要以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要依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职业学校要根据结合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从业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收入的提高。

4.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服务能力。

当前,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任务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主动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健全实验培训基地,加快“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使职业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一,在专业调整方面,要经过认真的实地市场专业需求调查,对专业进行调整,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第二,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受教育者和培训者的需要;第三,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背景;现状;成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89-03

一、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1986年以前,越南实行中央计划经济,越南政府管理和资助着所有的技能培训,集中培训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1978年,工人培训部从劳动部分离,成为职业教育总局,对职业教育负责任,并直接向内阁会议汇报。1980年,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达366所。

但是在革新政策开始后的10年期间,越南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衰落,无法满足培养高技能工人的需求。1998年职业教育总局与教育和培训部分离,并入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职业教育总局接管教育和培训部管理的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系统,而教育和培训部则更侧重于长期的专业培训。2006年,《职业培训法》定义了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资格水平等级。然而,现有的系统仍然是复杂的,越南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很难得到可靠和全面的统计。根据MOLISA统计,在2008年,有1000多所其他培训机构提供职业培训,包括在教育和培训部监督之下的8所大学和100所学院和职业中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学生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越南职业教育系统

越南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由越南教育和培训部管理。职业培训系统主要由中等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构成,由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负责管理。各类学校都承担着特定的职业教育任务和培训内容。

1.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或3年半。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当于高中文凭和中等职业水平的职业资格文凭。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时间是2~3年,毕业后可以取得中等职业毕业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

2.中等技术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达到熟练工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中学毕业证书。

3.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包括职业培训专科学校、大学和其他有专科层次教育机构设置的学校。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同专业的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培养期限是1~2年。

4.技术学校。技术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工人,主要培训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3年。高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1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技术资格证书或是业务资格证书。

5.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管理,以招收小学或初中文化层次的人员为主。短期技术训练的时间为1年以下;长期技术训练的时间约为1~3年。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若干成果

1.改善了以市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并对重点实施该项目的学校(以下简称重点学校)员工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制定了雇主的技能需求与现代课程指导相关的方法。开发了97个课程指南,48个课程发展委员会,建立了与重点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外面生产管理人员的联系,基于新课程指南和100个计算机课程产品,还开发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

2.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善设备和设施,升级了重点学校。(1)重点学校的教师很好地将课程与最新的技术和现代机械的使用结合在一起。新课程还组织模块,每个模块对应所需的职业不同的技能。这有助于企业根据他们完成的模块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技能。这种做法也更灵活,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培训课程或从一个模块转到到另一个模块。(2)第二部分设施发展和设备的提供,升级了15所重点学校的设施及设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熟悉企业使用的现代技术。在15所重点学校中,12所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及3所学校升格为大学。(3)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指定的15个重点学校,包括六所亚行资助的重点学校,四所AFD资助的重点学校,三所NDF资助的重点学校与两所JICA资助的重点学校。

三、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1.劳动人口概况。在2006年,越南有4560万的劳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5%。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劳动人口增加了13%,及伴随着持续增长的人口增长率1.4%。在当前,越南的劳动力市场每年都吸纳130万左右的新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其他邻近的东盟国家显著不同的是它的劳动力性别差距很小。在2006年的总劳动力中,有51.4%是男性,48.6%为女性。在总劳动人口中,有大约45%的劳动力是在18至34岁之间,四分之三生活在农村地区。

2.青年失业率严峻。在越南,失业率很高,但往往不易被发现。据官方统计,在2005年,失业率为2.1%,在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农村,女性略高于男性。值得关注的是高比例的青年失业者。在2005年所有的失业率中,67%是29岁以下的青年,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然而,官方统计是不可能真实地捕捉到越南的失业率问题。在2004年,全部劳动力的16.5%参与了非农业自雇谋生。

3.劳动力缺乏技能。对于经济增长特别关注的越南,却是一个拥有低水平的技术/专业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国家,这是明显地落后于亚洲平均水平的。只有5%的工人持有大专学历,20%参加某种技术学校和75%的非熟练工人。情况更糟的是15至34岁的一群年轻人,其中专业/技术熟练的份额比整个劳动力的平均水平还要低。教育和技能发展水平低,严重影响了越南的劳动力之间的经济竞争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越南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很低的,只有亚洲一半的平均水平,尽管在过去10年增长强劲。

技术和专业教育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在越南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越来越多地问题,另外,技能与就业不匹配。据调查,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就业的方向不匹配,所占的份额介于10%至45%。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和限制经济增长。当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劳动力的需求,它可以导致的空缺,失业,就业不足,技能短缺和不匹配,仍然是越南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二)政府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

现在,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工业与贸易部三个部门同时管理着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管理层需要广泛协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各类职业学校在建校前也欠缺统一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可分别由大学、职业学校,甚至是职业训练中心办理,故常出现大学办理职业教育,而排挤职业学校招生的现象。越南技职教育多元与多层化的办学机制,不但未能带给越南技职教育更有效的发展,反而使职业教育更受人民排斥,难以达到其原初的理想。

(三)社会观念导致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越南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除了受到传统升学主义的影响之外,越南职业教育本身的缺失以及素质低也是主要的因素。在过去10年中,越南大学生数量增长10倍,而职业生仅增长3倍,事实上,即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有10%的学生入学后随即放弃,造成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许多职业学校招生不满,越南国内学历教育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人们成才、择业等观念的转变。2007年,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的比例大约为8%,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为11%。同期,越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每万人中大学生将预计占到450人。相比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滞后很多。

(四)师资素质不足

据统计至2011年底,越南职业教师总数为35,794人,18.3%有文凭证书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5.4%有中级资格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1%有初级资格之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有80.8%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71.2%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具备教学教法的水平;有15.9%的教师可教授理论课程,有25.7%的教师可教授实践指导课程,有57.8%的教师两项课程皆可教导;有82%的技职学院教师和65%的中级专业学校教师具备A级英语能力,有23%和11%具备C级英语能力;有80%教师具备A级计算机知识,有13%具备C级计算机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越南职教教师超过一半的教师只具有初级水平资格,同时可以教授理论与实践的教师也只有57.8%,可单独教授理论的教师比例也相当低,实践指导教师也是如此。此外,拥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教师只有5.3%。

在教师培训进修部分,职业教师之培训和进修机构分布不平均,大部分皆集中在红河三角洲地区,湄公河和北部地区则较少,而且在职业教师培训大学中并没有提供很多职业训练。职业教师培训和持续进修模式所显现缺失为:(1)大学毕业之教师虽已通过专业和教学要求,但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他们只能承担理论教学。(2)学院毕业经过持续进修之教师,虽具有一些职业能力,但未达到资格要求。

(五)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职业技术教育

据了解,越南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第四个政策改革是提高弱势学生(女性、少数民族和穷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减少贫困和解决社会问题。然而,少数民族和贫困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为这个政策改革而增加。北江农林学院是另一所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比较高的学校,并且一直在增加。同样,中央高原少数民族青年职业学院和岘职业学院两所学校贫困学生的比例最高。因此,改革政策选定三所学校培养弱势学生,并没有提高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而事实上,这样的学校拥有弱势学生的比例本来就很高,实则有名无实。如何使得弱势群体也同样享有政府的政策,是越南政府的一个挑战,而不是制造假象。

四、总结

在过去二十多年,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不断增多的劳动力,需要政府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越南总人口中,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且青年人口比例高,失业率严峻。劳动力缺乏技能,且远远落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政府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同时,越南也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在越南社会,职业教育并不受重视,加上师资队伍不强大,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扶助。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卢宁,周勇,阮越河.越南职业教育改革现状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10,(11).

[2]ADB. 1996.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for the Technical Education Project. Manila.

[3]ADB. 1998.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for the Capacity Build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anila (TA 3063-VIE,for $600,000,approved on 3 September 1998).

[4] Nguyen Thi Hang,President of Vietnam Vocational Training Association,in: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s Magazine,1st July 2008.

[5]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port for Loan 1655-VIE: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ject in Viet Nam,October 2012,paper 5.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90-02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充分贯彻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2008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建设5个重庆就是要通过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增强普通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培育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来提升重庆的城市品质,吸引和积聚相关产业、资本和人才,从而激发重庆市的发展后劲,提升经济发展效率。5个重庆的决策是引领全市人民奔向小康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持久“作战”。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重庆中,也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

一、职业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的需要

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个生育高峰,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80年代开始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比重(15岁~64岁),从1964年56%上升到2008年的73%,这意味着当前的社会人口负担在降低。从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与R.布伦博格、A.安所共同建立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当前我国处于一个从成年末期逐步走向成熟初期过度的生命周期阶段,这个阶段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较高的劳动力人口占比配合下达成投入――产出比最优,换言之,我国目前正享受着人口红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劳动力人口不再增加,同时社会成员年龄不断增长,我国将进入老年期,这个期间表现为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需要的非劳动力老年比例大幅度上升,社会人口负担再次增加,劳动力比重减少,产出将落后于庞大的需求。受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靠取消计划生育的政策来增加劳动力供给从而增加产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经济理论上说,当劳动力数量一定时,要获得产出的增加取决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从世界上其他先行发达国家看,比如德国、瑞士等国家劳动力长期不足,但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目前也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其依然保持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之间搭配良好。职业教育与劳动世界所需要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宗旨就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半熟练的技术工人,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

2.实现大城市与大农村协调发展的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增收,作为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重庆,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任务相比其他城市更为迫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要从原有旧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而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都具有较先进的科技含量,并且大多采用了较先进的生产手段,因此这些部门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岗位变动所要求的新技术、新技能,只有通过岗前职业技能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顺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外,职业教育还可以开拓农民们的视野,树立其就业的自信,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激发他们自觉转向农业之外的多种经营,进行自主创业,使农民们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出得去,而且活得下,发展好,拥有在城市谋生的手段和技能。

3.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机体。”因此,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其他要素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的普遍联系,促进其健康发展,教育是基石,是帮助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一项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才能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合理支点,才能在这个合适的支点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其他的支点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培训,同时也把其改造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劳动者,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我市职业教育对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

从社会层面看,人们选择某种教育形式,直接与它的就业前景能否得到较高预期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关,本质上是毕业后工作的吸引力如何。只有当给予某种教育的期望值越高的时候,其吸引力就会越高。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非常显著。在人们的观念中,接受职业教育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下,只有非常贫穷的家庭,支付不起高昂的普通教育成本时,以及来自社会低层的家庭对自己小孩的期望值不高时,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

2.从教育层面看,职业教育的资源培植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遍地开花,但各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力量不足,同时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单一、学历低,学生毕业后只能面临普通蓝领工人的人生道路,导致社会对其认识和评价都低。

3.从学校自身看,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单一。

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劳动能力教育,其办学定位为单一的就业为导向,学生更多的教学时间是实训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甚至在学校中不时暴出打架斗殴的新闻,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的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更为必要。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学习,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1.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系统资源,大胆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成才和成就的教育。普职在结构上、数量上、招生规模上应该大体相当,同时构建一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终生教育相融通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提供成才的进会,满足个人求知、谋生、升学、就业的不同需要。

2.职业学校必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既了解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城市公民道德、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按就业需求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谋生能力。学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提高多元化设计与执行能力。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分为定向职业教育、非定向职业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三个类型。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设计上,要把握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统一。对于定向性比较强的专业,强调现场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非定向的职业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就要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注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间、地点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按部就班;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个别需求,则要重视职前职后结合、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并重视学徒制。因此,职业教育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3.社会文化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

创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使每个劳动者体面地进行劳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今后不管做什么工作,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劳动,搞卫生和扫厕所的工作也同样光荣。当全社会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时,劳动才能得到尊重,要尽可能消灭劳动歧视,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方面。

4.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在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上,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应该有些差距,适当的差距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差距太大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导致中低阶层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学或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也就等于为社会中低层培养第一线工作者。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比例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保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韩元和.应对老年化危机提高生产率是关键.价值网,2010.5.21

2 李五聚.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功能探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业群式岗位体育” 教学内容设计 主要程序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未来适应可能从事工作环境和具备特殊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院校,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对身体方面的需求,开展与未来职业相结合的实用性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用性体育、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开设的各种专业上千种,针对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专门的岗位实用体育课程工作量巨大,在实践操作层面可行性不大。本文以“业群式岗位体育”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针对业群设计体育教学内容问题,以期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一、“业群式岗位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我们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称之为“项群”,而把揭示和反映项群运动训练规律的原理称之“项群训练理论”。

任一职业劳动岗位的劳动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所有的人体活动都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表现出一定的身体活动特征。根据职业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活动特征,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把劳动时所有表现出来的相似运动负荷属性的和具有相似的身体活动特征的,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从而把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岗位,划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称为“业群”。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理念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对应未来的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各种体育教育活动,以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手段和机制等统称为“业群式岗位体育”。依据“业群式岗位体育”岗位群的划分标准,可分把现各行专业为三类: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依据一定的标准把这三类再进行细分。如,根据劳动时的身体形态,可以把体能主导类划分为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岗位姿态类等五种,以便设计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二、业群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1.一般性内容

开展业群式岗位体育,本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运用体育手段达到体育课程目标和职业能力发展的双重效果。业群式岗位体育内容的设计,是对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的再选择、再编排。它的基本素材主要来源于各种体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一般性的内容是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中最基础、比重最大的内容。一般性内容包括体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等。如培养一般性跑跳投能力的田径项目,培养综合运动能力的各种球类项目,各种体育文化知识及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等。

体育除了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自救能力,避免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应变能力,避免或降低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面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第一线的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和谐地成长。

2.拓展项性内容

拓展性的内容主要是指通过选择特定体育内容,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和劳动技能。如,体能主导类的建筑工人需要娴熟的攀爬能力和高空平衡能力,那在体育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操相关内容,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发展学生的攀爬能力和平衡能力等。在船上作业的从业者需要学会游泳的技能,那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游泳、水球等项目;野外勘探的从业者需要很好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选择户外、拓展运动等。因此,根据不同职业群对准劳动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在校期间需通过选择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发展运动能力的同时,职业体能和技能也获得较好发展。

掌握适当的运动技能,还能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如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网球、高尔夫、游泳、保龄球等运技能,就能给某些客人提供好的服务。

3.补偿性内容

在生产劳动中、接触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粉尘气雾、异常的气象条件、高低气压、噪声、振动、微波、x射线、y射线、细菌、真菌,以及长期强迫操作、局部组织器官持续受压等,均可引起职业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要传授相关职业病发病原因和规律,预防相关职业病的方法,这些对预防和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一些应为局部负荷重、工作时间长导致的肌肉和关节劳损,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起到缓解病症和辅助治疗的作用。职业劳动身体各部分的负荷往往不平衡,这种长时间局部的、大负荷的劳作往往会同时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对身体局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疾病;二是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在日常劳动中运用少,甚至不用的肌肉会逐步萎缩。因此,体育教学内容需要针对这些准劳动者设计和选择相关的体育锻炼手段,一方面锻炼身体相关部分器官,让它们更强健、更灵巧,另一方面做好均衡发展。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手指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会计从业者工作时会长时间坐,因此,身体大肌群的运动比较少,而颈部的负担却很大。根据这些劳动特点,会计专业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选择一些些发展学生灵活性、特别是发展手指灵活性的教学内容,如排球、乒乓球等项目;让他们懂得参加一些全身性的运动的重要性;一些预防和治疗脊椎病的医疗体育内容。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

1.确定内容开发的主体

首先确定内容开发的主体。业群式岗位体育开发的主体包括体育专家、体育教师、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和医疗保健专家等。开发主体分为三类:体育类——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行业类——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保健类——医疗保健专家。体育教师单方面无法完成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

2.岗位群未来劳动特点分析

分析该岗位群中各专业未来从事工作的劳动特点,从中找出与体育的链接点。以体能主导类中的护理专业为例。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其工作类型主要为站立型,主要从事为病患者注射药品和临床护理等工作,对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协调能力需求较高。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相关项目或者设计特殊的锻炼手段或方法来提高相关的身体素质。

3.确定业群体育目标

建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内容的前提。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目标应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实现体育教育与专业能力发展的融合,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4.整合学校体育资源

业群式岗位体育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各个学校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涉及人——体育教师、体育专家、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和医疗保健专家等提供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物——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业群式岗位体育课程开发要突破传统体育资源的界限,开发、整合各种显性和隐形的体育课程资源和个专业课程资源,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的融合。

5.确定教学内容

业群式岗位体育教学内容包括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理论涉及健身方式(一般健身方法和促进职业体能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一般运动损伤和工伤)、健康常识、体育文化和体育欣赏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体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种运动技能和体能的锻炼。在运动技项目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兼顾未来职业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有选修又要有必修,做到个人爱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现在和将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文来.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研究,2011(7).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30.

[3]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6]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7(4):12-13.

[7]苏娟.刘强.谈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目标.内容的把握与实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力转移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7

1 当前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国外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劳动力转移理论,众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劳动力转移行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拉-费景汉理论、托罗达理论、R・赫伯的“推-拉”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理论。其中,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而在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中,福斯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和需求为出发点。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许多相应的成果。姚晓荣(2004)认为旧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原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才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和深层次障碍[3]。陈宗胜、周云波(2006)认为,决定劳动力是否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倾向越大[4]。李俊玲、张广胜(2007)在他们构建的职业教育基尼系数影响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哈德函数模型中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收入水平,在中国农村区域,职业教育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与农村劳动力收入不均等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稳定的正相关关系[5]。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都认为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对劳动力转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受教育程度在某一层面直接决定着劳动力自身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2 劳动力自身素质不足是当前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根据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2.1 大多数企业认为用工需求未被满足

调查统计显示,69.4%的企业认为较难招到合适的员工,并且31.9%的企业认为目前招聘到的员工未能满足工作需求。而根据对劳动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原因的调查统计,课题组发现,缺乏职业技能是最大的阻碍因素,占比达到64.2%,其次是教育水平太低(26.7%)、不能吃苦(26.3%)等。这些都说明,劳动力素质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

2.2 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对学历要求更高

据调查统计,在学历需求方面,珠三角地区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最高,一半以上的需求都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对初中以上学历的接受程度仅为8.1%,而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学历要求则最为宽松,初中以上学历的接受程度有42.2%和40.1%。众所周知,发达地区企业在各方面都对欠发达地区企业起着示范作用,这就从侧面表明,招工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提高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

3 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共同发展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多项发展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双转移”深化实施的新阶段,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作用仍需要不断增强。

3.1 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极不均衡,农村青少年所能享用的基础教育资源远远比城市匮乏,这就使得许多农村青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难以继续升学,同时也不具备足以谋生的一技之长,长此以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6]。大力加强面向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术,让其懂技术、会经营,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优良后备军,从“源头”上解决转移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

其次,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收入水平。据《报告》统计,在岗农民工经职业技术培训后工资增幅平均达25.4%,普遍高于近年来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约为12.3%)。职业教育使受教育的转移劳动力具备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扩充了其就业空间。同时,通过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成为技术素质好、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易于完成职业或技术的转换,能够适应多种就业岗位,从而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稳定性,减少了来回奔波、求职等待的时间和次数,降低了转移成本。

再次,职业教育能够帮助转移劳动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据调查统计,只有17.2%的劳动者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而在知识和文化水平上的差距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能够改善这一现象,职业教育包括必要的技能培训、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7]。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让他们在经济上融入城市,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劳动者成为懂法守法、文明礼貌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3.2.1 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对转移劳动力培训的规模和数量不够

一方面,我省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仍然薄弱。2009年,全省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条件各指标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只有7所。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影响发展后劲。2009年生师比为29.3:1,离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最低设置标准20:1有较大差距,全省高职院校中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42.63%,“双师型”教师8760人,仅占专业教师的34.2%,与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仍然有很大差距。

3.2.2 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到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地方配套资金在欠发达地区依然较难落实。2009年底至2010年初,全省尚未落实地方配套的县(市、区)有36个,占30%。二是免费助学等政策可能会削弱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以2010年免费补助标准计算,实施免费政策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因此而新产生的缺口高达2亿元;按省财政和欠发达地方财政补助以7:3的分担比例计算,地方财政每年要分担0.6亿元。实际上,欠发达地区财政力量无法支撑免费助学政策和基础能力建设两项工作同时推进。

3.2.3 校企合作缺乏广度和深度,培训劳动力转移的针对性不强

一是缺乏政策性和制度上的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现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体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许多学校还仅仅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就业的层面,行业、企业尚未全方位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充分实现与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尚未做到有机统一[8]。

3.3 创新职业教育,为劳动力转移提供长效保障

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受益期长、覆盖面广,能够使受教育者获得更为明确的预期收益。因此,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农村职教就业准入制度;实行“政府+企业”的定向培养;开展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以及与高校间的合作等方式。

为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支撑性,可以按照倾斜转出地8转入地2的比例设立专项资金,在相应资金下设立劳动力转移目标考核体系的一些具体指标:第一,工学结合、校企双制、园区合作、稳定就业等;第二,职业教育培训“实效化”,切实为农村劳动力服务;第三,鼓励创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第四,师资和教育资源的提高。总之,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实施的基础上,应当适应市场经济及农村实际需要发展普惠型的职业教育,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蔡防.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1).

[3]姚晓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4]陈宗胜,周云波,任国强.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5).

[5]李俊玲,张广胜.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分布对农村区域间收入不均等影响[J].农业经济,2007,(12).

[6]赵彩虹,李学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中等职业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7]连建华.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三农”、面向曹妃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等值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目标

2009年,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所,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7所,招生3.7万人,在校生10.5万人。各类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

今后三年,我市将加快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以2009年3.7万人为基数,2010年招生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1年招生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2年招生7.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平均每年递增1.2万人,从2009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4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2009年1.1万人为基数,2010年招生1.3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2011年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2012年招生2.2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平均每年递增0.4万人,从2009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2009年的10万人为基数,2010年培训13.3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1年培训16.6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2年培训20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均每年递增3.3万人以上,从2009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0万人,实现培训规模翻一番。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示范性专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中职教育扩招工程

扩大面向高中生的招生。近年来我市初中毕业生锐减,今后几年,基本维持在7万人左右。初中毕业生有升学愿望的,都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我市每年有近两万名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高中生接受职业教育,有潜力可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收高中生0.5万人左右,2010年计划招生0.7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0.9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1.1万人。各中职学校应进一步拓宽生源渠道,积极招收外地学生来就读。

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计划,即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招收具有初中或同等学历,45周岁以下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后备干部、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学业合格,颁发中职毕业证书。2010年计划招生1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1.5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3.1万人。

(二)实施高职教育扩招工程

积极推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妃甸校区建设,新校区总占地1644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2010年年底主要设施基本建成。届时,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积极推进职业技术学院异地迁建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河北科技大学分院重点建设好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国内、省内强势专业,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的优势,努力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挖掘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潜力,确保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翻一番。

(三)实施劳动力素质提高工程

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开展培训,使劳动者掌握就业、创业必需的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一村一名中专农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培养计划”。加强对革命老区就业年龄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四)实施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推动职教中心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遵化市职教中心新校区要在2010年年底前投入使用;迁安市职教中心要加快新校区施工进度,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丰润区职教中心、丰南区职教中心、乐亭县职教中心新建工程2010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部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4所以上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1000所职教中心行列。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到2012年,建设100所以上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五)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

结合我市培育壮大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加快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把培训城镇失业人员、驻唐部队官兵、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每年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1.2万人,中初级技能型人才5万人。

(六)实施示范院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和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在创建省级示范性院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曹妃甸新城高教园区设施条件,创办部级示范性院校。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办省级示范性院校。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2010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向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劳动高级技校、市对外经贸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2年,有1所职业技术学院进入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3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部级示范性学校行列。

(七)实施职教资源整合工程

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盘活资源,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围绕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围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以及建筑建材、煤炭、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组建一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城乡、区域、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八)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远程教育与实践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分制、选修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职业院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大力推行“双元制”、“引企入校”等模式,推进生产教学一体化。

建立技能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建立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

(九)实施多元化办学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河北省民办教育条例》和我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搞好市场调研,按市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与市场充分对接,使职业院校从招生、教学、实训、就业发挥一条龙作用。

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利用国内大企业,特别是市内企业,如开滦集团、唐钢集团、冀东水泥集团、北车集团、京唐钢铁公司等企业现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同时,要鼓励企业院校面向社会招生,扩大规模,实现倍增。企业除可独立投资举办职业院校外,也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

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办学。大力吸引国内社会资金,支持民间投资主体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的方式投资办学,实现产权结构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可将职业院校的物业、食堂、实习车间等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举办。

充分发挥现有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功能。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又有培训需求的单位,由职业院校利用节假日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扩大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高级技校等院校与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的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通过学者互访、互派教师、学生交流、共建实验班、资格证书互认、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纳入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市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200万元,并整合教育资源和政策资源,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国家和省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市及各(县)区政府应安排好配套资金。

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按照培训总体规划,由市、县(区)分级负担,市级适当安排补助资金,确保计划落到实处。城市户口职业教育学生,列入国家已建立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好生活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2010年全市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含中央、省级、市级和县区)。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市级给予适当补助。结合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安排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80所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从2010年起,市财政在教育事业经费之外,每年安排200万元,重点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行业企业部门要按照《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2006]317号)要求,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三)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优先支持空编职业院校招聘急需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各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职业教育名师。

(四)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鼓励用人单位招录职工首先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合格证书的人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并鼓励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人员;属于一般职业(工种),鼓励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也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于违反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五)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凭能力和业绩确定收入、分配和待遇的机制。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根据考评结合、评聘分离的原则,落实技师津贴,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全市每年选拔一批各行业和职业领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水平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津贴,享受与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样的政治经济待遇。

(六)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各级教育、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本地区或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评估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要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七)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中职劳动教育教学设计篇8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1.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2.998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为7.5705亿人,占总人口的58%,农村人力资源总数为4.87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64%,占全国人口的37.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70%左右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当今社会现实是:一方面是农村有大批富余青壮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另一方面在城市“技工荒”之后,又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现象。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对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40个城市的用工、缺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反映:发现缺工200万,比率达10%。整体发展趋势是: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的需求,在向“技能型”为主转变。当今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已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

2.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城市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今后一个时期,每年至少要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这种态势要持续20年左右。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则更低。很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除了有一身力气外没有多少劳动技能,加强这些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国各级各类城镇务工的农民总计大约在8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目前虽然已经在城镇从事劳务,但很多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如果不接受新的职业培训,终究要被淘汰。因此,为农村进城人员(主要是初中高中阶段)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展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1.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也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根据《2003~2010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我国从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据农业部门推算,仅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前5000万人的引导性培训和30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看,按照开展引导性培训人均100元、职业技能培训人均600元计算,共需资金230亿左右。农村职业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保障主要应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稳步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将教育经费更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二是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养。

2.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等六部门也联合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加强。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正式颁发,进一步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顺利和改善,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应当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借鉴国外“教育券”等管理制度。

3.健全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体制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其务工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因而,就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的公共服务机制和就业机制。以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以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其中,应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政府部门和劳动中介的服务能力,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信息平台。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应建立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就业平台开展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市场招聘等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转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4.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合力

综合运用政府部门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呈现多部门管理、实施的格局,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源。如何打破部门局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为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程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合力。

三、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很多,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些教育形式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农村教育改革中涌现出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将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统筹结合,有机衔接,分工协作,相互沟通,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这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行之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途径。

⒈“学校+基地+农户”办学模式

学校需建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效益的产业基地。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农职校的师资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实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教会农民做,又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⒉“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

以学校为主体,以公司为实体,以农户为客体,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开发。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

⒊“学校+产业协会+农户”的办学模式

以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学员为主体,组织产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毕业学员的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对农户实施技术培训,将农职校办学融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使其成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形成的依托和载体。

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

农职校按照村镇出题目,培训列项目,产学研相结合,学用一致出成果的思路,建立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科技村、农业科技企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行校园、家园、创业园相结合,学校、技术人员、农民学员相结合,教、学、研相结合,使学校的功能扩展到产业领域、市场领域和科研领域。

⒌县、乡、村三级网络办学模式

以县政府统筹,将县办农职校、农科所与乡镇农职校一起,构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和经营服务的网络。加强农职校之间的联合协作、专业互补、师资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构建多层次、多专业人才培训网;以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和产业化实体,构建专业产业化网络;以乡镇村的教学点为依托构建科技示范网络,形成边学习、边生产、边科研的教育模式。

⒍远程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制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实际需要,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同步课堂、教育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现在有的地方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分开建设,浪费了不少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着力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与农村党员教育、农民教育、教师进修等相结合。

⒎一校三教办学模式

以乡镇中学为依托将普教、职教、成教组成一体,一校可挂两牌或多牌。综合办学实体,是“三教统筹”的成果,也是美国等国家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做法之一,为了充分利用三教资源,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确保“普九”任务的前提下,以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成人学校为载体,以乡镇政府统筹管理为依靠,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上一篇:铁道物流规划范文 下一篇:港口物流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