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3-27 11:23:38

传统教育的好处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1

论文关键词:传统个体道德教育;中技生品德教育;现实意义

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品质以后,需要外化为人的行为产生道德行为,为人处事正是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人处事的品德蕴含着人的道德本质性规定,是个体人社会化重要标志。社会单独个体的人社会化过程中,品德教育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向来以重德性著称于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丰富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传统个体道德教育内涵

儒家的“做人”就是基于“五伦”的“内部”做人,即要努力处理好夫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的关系。拿儒家的核心价值“仁”来说,从孔子过后的儒家就没有说过“仁”就是仅仅处理好“五伦”的关系。传统个体道德教育从处理好“五伦”出发,强调个体的品德,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如下的一些价值取向。

(一)坚守气节,注重人格

具备崇高气节,是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传统美德,更是个人做人必须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孔子提倡“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要求“敬节死制”,都是强调“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既要做到面对腐败恶习的反动势力和残暴的侵略势力而“威武不屈”;又要做到处于穷困境况和低下地位而“贫赋不移”;同里还要做到身处高位和家拥巨资而“富贵不淫”。从古至今,无数仁人义士为国为民而成仁取义,成为令子孙后代钦佩的榜样。

由于崇尚气节、注重人格,历代诗文中留下许多赞扬浩然正气、歌颂高尚情操的名言警句,成为激励和鞭策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比如唐代诗人孟郊所说的“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折射了坦荡胸襟;宋代诗人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高扬了豪迈气慨;毛泽东在晚年时期有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獐。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些壮美诗章,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崇高人格的光辉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必须永远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继承优良传统。

(二)讲究原则,诚实守信

古圣先贤们一般认为若要认真做到慎言力行、躬行践履、行重知行统一,其前提是必须采取务实的态度,树立求真的目标。务实就是必须讲究实际,务必不能浮华。如果背离客观实际,违反客观规律,必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淖,不但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甚至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孔子的言论中包含着此种精神的告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显然是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诚实、踏实、务实的态度。

诚实和守信在传统个体道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诚实和守信被看作做人的首要条件。“诚”在儒家伦理中是一个贯穿于天地人的本体论的存在,虽然具有哲学唯心主义的特征,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也有把做人之“诚”提高到至高地位的诉求。诚实,意即言为心声,能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自由意志;守信则是对自己言说的承认和兑现。二者从内外两个方面构成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即言行统一。因此,传统的品德显然已经超出“五伦”,也超出更广泛的私人交往领域,兼具形而上的意境。

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现在成为我们在处理国家和民族问题所贯彻的思想,在平常的生活中更应贯彻这一思想原则。

(三)谦敬礼让,和谐相处

在传统个体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要求。谦即是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是敬人,礼以待人。谦敬和礼让互为联系,“恭敬之心,礼也”。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礼也是人做人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志,“不学礼,无以立”。《左传》更加明确提出:“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传统道德思想一直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和为贵,和谐相处。“亲认善邻,国之宝也”,强调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和身心和谐。

谦敬礼让,和谐相处是意味着人与人的平等,这种平等包括生命、基本权利和尊严的平等,因此,坚持平等的交往观念就是对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尊重作为一种品德是一种内在能力,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和诚实信念。谦敬礼让,和谐相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要求,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在一种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协商。

二、传统个体道德教育对中技生品德教育的意义

中技生由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具备基本工作技能的社会人,良好的品德教育工作将促使中技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质优良的社会青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传统个体道德品德,对加强中技生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中职教育发展迅猛,学校德育工作艰巨,中技生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2000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进入职业生涯。他们品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中技生深入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中技生同时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也有着重大影响。

在校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社会上长期存在着无视职业教育、轻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观念,使一些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职业学校只是无奈的选择,他们心灵的深处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从内心上存在着自卑感,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 转贴于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学生本人无形中对技能建设比较重视,他们知道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里,技能是基础,是本钱,也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但是对思想品德就不够重视了,认为品德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对自己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这种认识十分片面。对于一个人而言,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品德也是必不缺少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品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品德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人怎样做人,教育人如何塑造自己完美的精神世界。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要有道德。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强调教育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青年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对于当代的中技生,品德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

(二)传统个体道德教育是中技生品德教育重要内容,为我们中技生品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不能割断历史、无中生有地进行。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优良传统,是道德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传统个体道德内含丰富,如果以“历史虚无”的观念看待,必将会失去最宝贵的、最丰富的精神资源。

经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思潮的洗礼,传统道德文化中很多形式上的东西被淘洗去除。但是,根植与五千年文化的中国社会,仍然过着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无论今天的青少年标榜自己多么“潮”或“非主流”,其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仍是传统教育,无形中灌输了传统的道德理念。因此,中技生的品德教育,只有继承和弘扬传统个体道德,才使得其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更有利于启发其向善的本性。

传统个体道德的坚守气节,使得学生在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廉”与“腐”、“荣”与“耻”等矛盾面前,更好地做出鲜明的抉择。继承传统的注重人格培养,引导学生争做品德上的“真君子”。传统个人道德中讲究原则风格,为学生树立起敢于勇于跟不正之风做斗争,坚定自己道德信仰。诚实守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它必将继续发挥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使得我们的学生发扬传统的诚实守信精神,并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时代特色,这是我们中技生品德教育特色化、前瞻性的重要举措。

中技生在认识方面不够全面,性格方面还不够成熟,自制力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冲突,除了学校教育施以必要的心理疏导,品德教育更应该发挥作用。传统个体道德的“谦敬礼让,和谐相处”,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源泉。进而,当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上存在矛盾时,我们要延伸和谐相处理念,理性看待矛盾,合理处理矛盾,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和谐等。

(三)传统个体道德做人教育为我们中技生品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传统个体道德做人教育,也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方法,今天的品德教育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有益成分。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期形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看重荣誉、对丑恶现象感到羞耻”的耻感文化发展到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程度,“重荣誉、轻丑恶”如同人们应激性地趋利避害。这种耻感文化根植在百姓心里,一代又一代传到今天。只是所感到光荣或耻辱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知荣辱,明是非,是我们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中技生,接受并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地体现着我们中技生品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荣辱观,也是我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个体道德教育涉及到了系统论、环境论,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成熟理论,但也是运用纯熟,效果明显。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实施品德教育首先是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言传心授,就事论理,语言朴实,绝不空谈。更为重的是,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堪为楷模。孔子教育学生骑、射、乐、礼等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践教学中贯彻立志、做人、处事等品德教育。这种系统地教育,更能促进品德教育富有实效性地开展。今天中职学生品德教育,就是要贯穿在专业理论和实操课中,而非单一地依赖德育课堂。这就要求学校真正执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系统地开展品德教育。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2

——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教育系统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向大家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形势、新常态对教育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县教育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准确把握当前宣传工作的新形势,启动实施教育宣传“1123”工程,即“建好一个机制、管好一支队伍、用好两类媒体、提高三个能力”,着力构建教育宣传工作的新常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为**教育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建好一个机制,夯实教育宣传工作基础

教育宣传与舆情处置工作机制建设,一直是我局抓好教育宣传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局不断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了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下发《**县教育系统宣传工作“一岗双责”管理办法》、《**县教育系统关于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一岗双责”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了“**县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流程”和“学校负面宣传处置工作报告流程”,加强了对全县教育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健全了网络舆情管理处置制度、网络宣传管理制度、舆情信息报告制度和舆情信息考评制度等网络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

(二)健全机构网络。我局成立了网络宣传和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单位)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各学校、幼儿园均设立相关工作机构,全县基本形成了网络舆情“监看、研判、登记、报送和处置”的工作管理机制和“纵到底,横到边”的舆情处置管理网络。

二、管好一支队伍,提升宣传工作专业水准

(一)建立健全专职队伍。我局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优势,深入挖掘内部资源,建立了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覆盖面广的教育宣传队伍。各学校均有专人分管宣传工作,有学校宣传干事。同时,我局指导学校选择政治素养高、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干部教师,成立了教育系统应急、网管、网评、网宣等网络安全队伍,目前共有网络舆情管理员、网评员****余人。

(二)组织开展专题培训。2018年,我局组织了两次大型宣传培训,即“**县教育宣传暨舆情处置培训会”和“**县教育系统新媒体建设专题培训会”,先后邀请省委宣传部舆情中心主任、市教育局宣教处处长及县外宣办领导和成都教育舆情平台专家等对全县学校(幼儿园)分管副校长、网管网评网监人员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共培训****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用好“两类媒体”,拓展宣传工作生存空间

(一)加强传统媒体合作,巩固宣传工作老阵地。2018年,我局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稿件发布量较去年明显增加,全年超额完成市、县目标任务。一是实现了国家级媒体报道量达**位数,国家级媒体报道**教育共计***篇。二是实现省市媒体大拓展,**教育新闻在省级媒体报道数达**篇,市级媒体报道数达***篇。三是实现县级媒体全覆盖,在《***》刊发大的宣传稿件***篇(日常工作信息除外),**电视台对我局工作推进情况作适时报道,在**公众信息网发布信息***条。

(二)加强新媒体建设,开辟宣传工作新战场。一是构建新媒体宣传“三驾马车”。2018年,我局围绕“教育门户网站”、“教育微博”和“教育微信”等新媒体,加大管理力度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了新媒体的运用效率和影响力。其中,**教育网公告栏共发布通知、公告等***条,教育新闻***条,其他栏目共发布信息***余条;发布官方微博***条,粉丝***个,进行网络推广活动**次;发布官方微信***条,关注***个。在《**网络宣传与舆情工作通报》中,我局政务微博影响力列全县第二。二是构建学校宣传新的“三大平台”。在教育局指导下,全县学校主动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工作,传播**教育正能量。 截止目前,全县公办学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站建设全覆盖,各学校纷纷建立年级、班级QQ群,建立和完善飞信平台。通过“校园网站”、“QQ群”及“飞信”三大平台建设,学校对外宣传及家校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四、提高“三个能力”,维护和谐稳定教育环境

(一)以舆论引导为重点,提高“应急处突”能力。一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教育局设2名专职舆情员,实行24小时网络舆情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不迟报、不漏报重要舆情;同时与**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公司、**网络新闻信息应急平台公司合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处置。二是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一经发现相关不良网络信息或舆情,及时按程序上报,各职能科室(单位)、学校则按照相关处置制度、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联动处置。同时,做好线上线下沟通、解释工作,及时化解矛盾,把不良影响最小化。三是加强网络舆情的信息报告与考评。制作“网络舆情处理单”,将舆情及时呈报给局领导;编制“舆情周报”,对每周网络舆情进行汇总、分析和跟踪;编制“舆情月报”,对每月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建议;编制“舆情通报”,将监控到的舆情进行通报,对学校进行考评;与市教育舆情公司合作,制作“成都市教育舆情资讯周报”,将**教育信息呈报县领导。

(二)以网络宣传为重点,提高舆论控制能力。一是加强教育的正面宣传。充分利用**教育网和教育局、学校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正面宣传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学校招生、教师招考等面对社会大众的内容,从事后被动宣传转变为主动引领式宣传;在中央、省、市、县各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布**教育正面新闻,向大众传播先进网络文化,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富有吸引力的精神粮食。在主动大量占领宣传阵地的同时,加上强化上述对负面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处置,县教育局的正面宣传形象进一步树立,负面舆情大幅减少,2018年共处置舆情**条,较上年舆情量减少62%,均无重复信访现象。二是做好网络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文明上网意识,营造良好上网气氛。在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实施“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行动,通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校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塑造网络文明新风。

(三)以技术管控为重点,提高网络安全维护能力。一是完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控,加快信息安全平台建设。教育局积极建设**教育网、电子政务平台与OA办公系统等网络信息平台。并落实具体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了病毒检测和网络安全漏洞监测机制,建立了帐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制度。二是加快国产信息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教育局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中逐步推广国产产品,培养青少年使用国产产品的意识和习惯。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先进区县相比,我县教育宣工作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需要,与群众对教育参与权、知情权的需求还有差距,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育宣传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我局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教育宣传工作水平,为全面展示**教育良好形象、提升**教育精气神,提高教育关注度、支持度,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3

【关键词】广西;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它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体育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具有萎缩趋势,前景令人担忧。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中指出:“要加大对学校运动会的改革力度。在学校运动会中应更多地设立大学生喜欢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省份之一,广西高校作为发扬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阵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这方面的开展情况如何?本文主要是根据广西高校的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钦州学院、百色学院等广西区内6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理论分析法等对方法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分析

2.1.1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体育的要求也日趋变化,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逐渐由需要专门性技术人才逐渐转变为需要“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如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了送礼不如送健康的说法。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养身性、娱乐趣味性、竞争性以及简易性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广西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符合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竞争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必须培养一批一专多能人才以指导、带动、促进本地区的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他们接受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使命感,使他们掌握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技能,具备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和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为广西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做贡献。这正好符合了广西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了时代的精神。

2.1.2 符合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民族传统体育相对于健身来说是优于竞技体育的,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残酷性”,掌握不好科学的训练方法,把握不好度可能就是有伤身体的,不乏有些运动员被伤病困扰一辈子。而民族传统体育以自然、和谐、统一为主要特色,强调健身、养生为主的,不提倡“极限的”、“损伤身体的”、“非道德的”过度竞争。如武术就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讲究精、气、神、相互平衡,动、静结合,快、慢相兼,所强调的是有节制的外炼,而且必须与“心”紧密联系。不仅注重外在的形体锻炼,更注重内在的气血运行,体现“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民族传统体育在对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上,成绩的提高可能不及竞技体育明显,但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更加健康。再如,健身气功运动对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无疑是其他项目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

2.1.3 满足广西地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实际需要

广西各民族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和健康的方法,在与其它民族文化形成的共生共存中世代相传下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它是各民族民间娱乐健康和培养下一代良好的社会行为和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据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现代体育冲击,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的影响,大多数地区民族体育活动已处于停滞状态。据《广西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表明,城区 84 所中小学全部开设体育课,开课率为100%;而乡镇中学的开课率为83.5%,乡镇小学的开课率为76.8%。开课教学时数为 2 学时/周的占98.5%,3 学时/周的占1.5%。但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体育课,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正常上课,其中极为严重的是乡镇普通小学体育课能正常上课的仅为 45%。也有极少部分的高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从体育教师的师生比来看,广西体育教师的数量还未能达到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例城区为 1:620,农村为 1:860。其主要原因除了目前的应试教育、体育设施不健全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缺乏对青少年以及该地区居民进行指导的专门性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也必须从孩子抓起,可见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一批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长的专门性人才,把毕业生中的体育教师推向乡镇中小学校则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可以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使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二是,可以指导该区居民进行身体锻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该地区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2.1.4 是广西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要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的支持。自1998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人数逐年增加,在校本专科生数从1998年的340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2000多万人,在校生人数翻了将近6倍,短时间内在校大学生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加剧了体育教学与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这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而民族传统项目需要的场地设施简单,又不受季节、气候、性别、年龄的限制,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缓解场地设施的不足;这样既缓解了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受影响。且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多样性等特点,而现代体育大多是枯燥的重复练习,缺乏娱乐性、趣味性,据统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比现代体育更感兴趣。总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加大了发展的空间,为高校体育注入了活力。

2.2 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钦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等6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调查分析可知: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都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运动解剖、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学、学校体育学等,而涉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集中在武术专项,其中广西师大、钦州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都开设武术普修,广西师大有武术普修与散打2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武术、毽球、气排球3项。开展最好的是广西民族大学,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下设三个专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以及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且设有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该校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的发展,民族体育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且在该校设立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委员会。该校拥有广西龙舟与珍珠球训练基地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竞赛的研究处于全国同类高校的前茅,龙舟项目获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水平运动队,龙舟比赛成绩位于广西高校之首、位于全国大学生龙舟比赛前列;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学校除武术外基本没有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课。且一些常见的民运会比赛项目如陀螺、高脚马、板鞋、绣球等项目基本没有引入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校是在有比赛任务的情况下,临时组建一支队伍,集训上一段时间参加比赛,比赛完了训练就停止了,这种不系统的训练,非常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且规模较小,参加的人数比较少一支运动队也就是10来人,所以说还处在一个点上,没有达到一定的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是场地器材不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没有这方面相关的老师,其中教师比较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向的教师有11位(2位教授返聘),广西民族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其师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

3 结论与建议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符合时展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广西地区的需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广西高校目前在此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高校开设项目集中在武术一项,广西民大在这方面开展较好,处于领头羊位置,其模式具有借鉴价值。自治区、民委应出台相关文件加以引导,以引起高校领导与社会的足够重视.高校自身应多向开展比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大量引进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人才,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本地区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一专多能人才更好的为本地区服务。专业人士应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挖掘,选择合适的项目、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的研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

[2]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3]余万予,郑国华,朱小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4]刘少英,田祖国.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6.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4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道德、伦理教育、体育竞技以及审美等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资源整合、宣传、教师素质以及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对策性分析,旨在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更好的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健身、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化把这些体育项目,经过筛选、改造、整合与提炼,使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变成教材,进入课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具有重要性的积极意义[2]。

一、定义

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3]。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民间,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不断发展完善它可以通过锻炼师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另外从教育学角度来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4]。综合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特点笔者主要从文化价值、课程资源、思想道德价值、伦理教育价值、体育竞技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丰富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民族信仰、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自成体系,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5]。民族传统体育可以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在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中反映出来,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体系。

2.2丰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器材的配置规格,都相对趋于竞技化,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可接受性。反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既有很高的健身娱乐与教育价值,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开发,进一步扩充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是对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够极大地丰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对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2.3健全学校体育的思想道德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提倡身体力行的为人处世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研究发现武德教育课的开设可以使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大的变化,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外在的运动行为[7],从而达到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2.4增强学校体育的伦理教育价值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对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抒发生活激情和培养审美情趣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教化和熏陶的作用[4]。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进行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重伦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从而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中伦理教育内涵,提高学生伦理教育层次。

2.5提高学校体育竞技价值

竞技性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共性,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突出了这一特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形式的特征和体能素质的要求上表现出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极大的相似性和迁移性。不少国际流行的现代体育项目最初就是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演变和发展而成的,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先后成为了亚运会、奥运会比赛项目。同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能不断完善比赛规则,在更大更广范围内普及推广,成为比赛项目也完全是有可能的[6]。同时通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具有一定天赋或运动能力的学生,打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基础储备。

2.6提升学校体育的审美价值

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感官的审美需要,又能起到增加知识、传播文化、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可以从各方面体现了其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特质,有很高的欣赏、参与价值[8],因此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校体育的审美价值。

三、对策探析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

3.1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应体现人性的回归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5]。进一步通过多渠道系统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提炼出实用性,简练,易掌握的项目进行整合,丰富体育教学资源。

3.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提高中学教师专业素质

现实生活中要进一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讨会等,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认识,直至喜爱民族传统体育。另外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如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建立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每周一次的集体演练制,并开展了听课、集体观摩教学、教案评比、教学、教法与学术研讨会和外出培训学习等活动。

3.3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各界的扶植与各大专院校的努力和探索下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形势下,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中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9]。通过对中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四、小结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职业素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人的活动和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里积淀和凝结的结果,广义上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文化产品,如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园林文化、服饰文化等。精神文化是超越物质文化需要的产品,如风俗、习惯、艺术、体育、神话、宗教等。制度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满足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处理个人之间和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需求的文化,如诚实有爱、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包括中国文学艺术、古代典籍、语言文字、礼仪习俗、人生理想和道德价值等要素在内的文化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这些阐述,阐明了在新时期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作为普通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扩大知识,增强记忆力,还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操,而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担负着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即能提升学生素质,又能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做准备。

(一)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扩展视野

由于种种原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显得不足,学生对西方文化,如西方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缺少起码的认识。有的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狂欢节如数家珍,但对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一知半解;有的热衷于麦当劳、肯德基、牛排等,对传统小吃如水饺、汤圆、粽子等毫无兴趣。很多学生打扮时尚、新潮,对中国经典诗词、音乐却一问三不知。许多家长都在引导幼儿朗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古代诗词、书画、音乐的魅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必将影响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入职前,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如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怎么满足新时代家长对老师的要求?

(二)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人素养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大批杰出的文化大师,也积累了数不胜数的文化艺术作品,认识先贤,了解民族文化优秀内容,不仅能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2014年教育部推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都出台了许多引导性文件,各级教育机构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更好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从更高的国家文化战略地位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角度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学迅猛发展。幼儿园也增加了国学礼仪等活动,作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幼儿师范学校自然也应将传统文化落实到人才培养中,引导学前教育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

(三)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幼儿期是幼儿形成对这个世界初步感知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的“底色教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很多成名成家的伟人总结一生的教育过程时都谈到:幼儿园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作为未来幼儿园的师资,在校期间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2012年2月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师德为先”,指出:幼儿园教师应“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这些精神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要对幼儿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自己就应该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应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素养。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调整课程结构,将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人才培养体系

五千年悠久的文明让我们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四川某幼专学校在校内打造了孔子广场,树立了孔子访苌弘的塑像,学校坚持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国学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开设了《国学经典》《棋艺》《古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学校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宗旨,将传统文化育人模式与传统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走出一条颇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育人之路。

(二)合理增删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传统文化进教材和进头脑,传承国学精粹,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致力于学前教育大专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培育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在知书的同时更好地达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人文精神力量。古诗词“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现在《学前心理学》课堂上,儿童“好奇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幼儿园教师口语》学科中加大传统经典故事和红色经典故事比例,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认识,老师们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课前自主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典名言警句、—个成语典故、古代名人故事、诗词歌赋等。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教学中,挖掘多元文化内容,将中国民间工艺和艺术、节日文化、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化等内容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在音乐、舞蹈学科教学中,教师们应加强教材教法研究,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艺术作品,如为学生提供民族音乐、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丰富学生见识,激发他们对民族艺术瑰宝的热爱之情。美术中的书法、国画、剪纸、泥塑,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棋艺、民间体育活动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都是很好的教育内容。教师们只要用心钻研教材,合理选择或增删教材内容,就能在教学中实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三)创设国学育人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规划要合理、协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荣誉室、教室、走廊、黑板报、壁报、雕塑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门彰显“六艺”,孔子广场、校园主要道路,教学楼、生活区域的名称、建造风格浸润着浓浓的传统文化,走廊、壁画、宣传栏......处处体现教育者的用心,学校还创设了“国学室”“陶艺室”“书画室”“绘本馆”等,为传承民族文化搭建了良好平台,距学校不远的孔子公园里,杏林讲学、二十四孝、孔子塑像等默默向人们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育人环境里,必将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提高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将传统文化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呈现出来,能加深印象,吸引更多人关注,加强教育作用。讲座、征文,经典诗词诵读,红色故事讲读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开展了丰富有趣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的活动。如“五四诗与歌”“国庆歌咏比赛”等全校性竞赛活动;教学名师开展国学讲堂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讲座。通过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交流、查阅文献等方式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风情习俗和节庆;各社团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探访家乡的历史名人遗迹;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特点等,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6

(一)严峻的发展形势

我国传统音乐存在上千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由于其自身不可隔断的传承性,导致我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在社会变迁中求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求传承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来西方流行音乐的闯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西方流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关于传统音乐的培训学习课程和资料。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传统音乐目前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处境,必须要想办法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作用

学前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这个课程,能够使得更多儿童提高对传统音乐进行系统性的接触和学习,并逐步在社会上扩散开来。此外学前阶段是人们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在此期间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培养,有利于他们接受民族音乐语言的熏陶伴随着音乐成长;传统音乐的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标准题材,西方音乐的闯入也让人们对于民族音乐进入一个冷淡期。为了能让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吸收西方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我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与发展,从幼儿时期开始便努力培养其民族审美观、民族精神等,让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民族传统音乐对于学前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音乐教育要想发挥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就必须要考虑到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认真推选出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民族音乐来进行教学,才能确保民族传统音乐能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对应的融入学前音乐教育

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音乐发展类别中属于音乐的集大成者,对于学前音乐的教学具有指点性的作用。因而在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要做好对民族传统的特点分析工作,确保两者能在大部分地方相融合,同时保证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在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成效。针对此现状,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着充分独到的分析见解很重要,这是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的保证。

(二)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

关于学前音乐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是既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所保留,还要保证民族传统音乐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身心所需,做到合理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入音乐,为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做好准备。

(三)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总结

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而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不定期的总结有利于掌握住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进度,从而及时对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和改进。这不仅是提高学前音乐教学水平的措施,更是延续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办法,让民族传统音乐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四)优化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

1.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鉴赏课,这是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民族音乐学习,不仅能培养出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其民族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帮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做好基础工作。

2.学校里要开设民族传统音乐的演唱课程。在进行完最基础的鉴赏课之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民族传统音乐的部分演唱。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是将部分歌曲进行改变,在教幼儿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感情,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3.学校尽可能提供民族民间乐器。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可以引导幼儿对笛子、葫芦丝等民族民间乐器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期,这类实操教学很容易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各种乐器音色、音调、旋律等方面的不同会促进幼儿对发音原理的理解,让其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和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消沉,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滞后性,但是社会各界仍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不减,音乐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因而我国要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将民族传统音乐与学前教育进行融合,以学前教育为载体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做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7

关键词:家风家教;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世代相传的道德要求和处事原则。换言之,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凝聚一个家庭文化和家庭传统最核心的部分,是反映一个社会整体价值观的缩影。自古以来,家风家教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育人方式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契合的地方。当前,如何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家风教育的现状

家风传承是指家庭成员建设和延续良好的家族风尚、特色的家庭风格,并在遵守和传承这种门风的过程中对家族成员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约束。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家风教育,出现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优秀的传统家训。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都在影响着传统的家风家教。其中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现代家风教育逐渐开始重视个性的培养,并在^承传统家风的内容中融合了一些适合时展的新内容,如自由、民主、平等、独立、感恩都被逐渐纳入其中。同时,在多方面因素冲击下,家风家教的德育功能逐渐减弱,家风传承面临着一些现代困境。

首先,家风教育难敌不良世风。讲关系、炫富、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不断滋生和蔓延,这与家风教育中的很多内容相抵制与冲突,使孩子感到困惑、矛盾。这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向现实妥协,难以坚守和捍卫自己的门风。比如,虽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家风教育中提倡勤俭节约,但是当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名牌时,为了孩子和自己的面子,往往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其次,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冲击着家风教育。传统的以家族而居的大家庭模式在时代变迁中已逐渐消散,随之相关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变,这使良好家风难以传承。同时,离婚率攀升、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的家庭结构,都进一步冲击着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单亲父母没有更好的精力和条件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独生子女则因是家庭的“独苗苗”而倍受宠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在农村的生活和教育。近年来,因家庭教育缺位而引发的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青少年。

最后,重智育轻德育,考学“压倒”育人。部分家长只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为、生活能力、个人素养。家长分数至上的理念和态度对孩子们起到错误的价值引导,让孩子们认为思想品德并不重要。并且,很多家长不仅弱化家风教育,甚至自身的行为就是一种错误的示范。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到所谓的“名校”,不惜走后门、攀关系、让孩子撒谎等,这与他们的家风家教背道而驰,极易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形成。

二、家风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1、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渠道。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扎根于无数民间家庭。虽然各家的传统和规矩不同,但彼此相互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是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优良家风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或是“坚韧刚毅、自强不行”的人生观,还是“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道德,都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主要内容相契合。总之,生动丰富的传统故事、意味深长的家规家训、言简意赅的成语典籍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2、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家风教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子女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力,而家风家教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家风教育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无数家庭的好风气汇聚到社会,必然会形成好的民风、国风。

三、利用家风家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1、选好话题、讲好故事、做好互动。要营造和谐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媒体宣传,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赢得社会共鸣。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舆论宣传需要选好话题,用全新的角度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要深挖家风家教的生动案例,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感人故事,突出个性化的表达。最重要的是,不能只局限于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应强调好与广大群众的亲密互动,争取让“家风”成为社会的流行词。只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式的宣传,才能让人们从家风家教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提高培育良好家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做好传承、找好创新、促进发展。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对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教家风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化传承上,我们要强调传统家风中的精髓部分,将其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在创新发展上,我们应争取将传统家风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使其内容上与时俱进,方法上推成出新。

3、建好机制、加强培训、处好关系。要让营造良好家教家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活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光靠舆论宣传是不够的,应该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首先,应把传统家风家教视为一种文化遗产,进一步建立家风家教的文化学体系及其文化遗产学科,使理论研究更规范化、正规化。其次,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是合格的施教者,应对这些家长进行家风家教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家风教育。

传统教育的好处篇8

[关键词]德育班级文化礼仪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6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还在校园学习,思想意识也比较幼稚肤浅。因此,初中阶段教育效果的好坏,对初中生将来道德素质水平提高、道德观念形成、人生未来发展状况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看到,初中德育比其他时期的德育工作更为重要。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特征,有利于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教育、创新精神、社会感、世界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教育,这也是初中生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与基本文化素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建设德育文化,建构和谐健康的人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在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渗透。

一、凭借礼仪教育,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在春秋时期,大哲学家孔子编撰了《周礼》一书,向百姓推行礼仪,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就是说,人一旦克制自己,根据礼的规范要求去行事,这是仁,天下一切就自然归顺在你身上了。它说出了礼仪的力量。通过礼仪,能规范人的活动,达到协调人际关系之目的。

为此,教师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礼仪教育。如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一门专门的礼仪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礼仪基础上,对学生讲述现代文明礼仪。在礼仪学习课程上,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有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感觉。通过学习现代文明礼仪,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更为丰富,人情练达,同时,学生也获得知书达理方面的熏陶,个人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自然会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的责任,自然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去努力。

二、凭借生活实例,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德育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最终落实。农村孩子从小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体验的也是乡村自然生活。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孩子生活背景,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如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对学生讲述古代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等对乡村田园风光热爱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农村家乡壮丽的山河、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等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这也是传统文化德育的一个良好途径。

教师还可以借学生生活实例,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的互相结合。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可以把这句话用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强调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硬加到别人身上,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照顾别人的心里感受。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家庭比较富裕,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习惯当小公主、小皇帝,以自我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懂得换位思考与体谅别人,在生活中只想所需要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时,教师更应该教育这一类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培养他们利他、善良的道德品质。

三、凭借班级流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班级流行文化,对学生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村学生追逐明星,追赶时尚与潮流,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追逐时尚文化,运用班级流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德育,达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神经网络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建构主义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