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3:59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1

摘要:不同年级之间政治课设的内容大不相同,所涉及的意识层次也深浅分明。初中政治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政治思维体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政治思维体系。

关键词:初中 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素质

初中生走出懵懂的童年时代,开始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少年开始蜕变的季节,学生的心智急速成长,虽然他们迫切需要长者的指引,但又因为青春期的叛逆而闹得矛盾重重,这时,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便显得无比重要了。政治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应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辩证的思维能力。

一、 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的常见问题

1.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教育一般很注重常识教学,忽视了系统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教师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囫囵吞枣的学习,没有形成以系统知识线索为纲、以基本知识为目的的立体知识构架,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而言不利于学生更加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使之学习兴趣索然。一些调查表明:使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教学法和趣味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政治的基本知识,同时对政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典型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由于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广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中的现象认识不足,缺乏深刻的感知能力,同时由于在这个阶段政治课在考试中不占据重要地位,造成学校和教师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上的原因造成学生对政治课中的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概念性的事物没有深刻认识。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概念没有深刻理解,所以造成分析综合能力受到限制,很难全面把握和理解,更不用说在学习中将知识充分利用和创新。

3.忽视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就目前而言,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师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依然是不容回避的大问题。有些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单一,没有体现出知识教育和理想教育、创新人格教育相结合,忽视在精神上培养学生创造的需求,忽视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没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论背后闪光的人文精神。在对待孩子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的天性上,部分教师没有去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对于学生中间出现“异相天开”的现象和学生学习中新的想象出现而超越教师预定教学内容的现象粗预,没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地帮助学生分析,加以启发、引导,使之纳入正确的思路,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政治课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

1.传授与引导两种教学方式的变换

在初中阶段,学习方法上一般采取记忆法,在课本和教材中,学生很容易找到需要掌握并记忆的知识点。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不能长时间记忆。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具备传授与引导两种教学方式的变换能力,在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时候,可运用多种方法综合指导学生把知识点分类记忆。除在课堂上讲解以外,更重要的要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教师应该在知识传授和引导上下工夫,灵活转换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背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2.强化概念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进行概念的传授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实质,又要揭示概念的外延,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运用范围。教师在学生掌握事物概念的前提下以充分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必需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内容,设计一定的活动项目与方式,让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主体式活动课为形式,模拟实践,多设计出“情景分析”、“故事诱导”等好的授课形式。如,笔者在教学“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了有关一些有教养的现代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情趣及良好的品行的课件,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中加强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加深对文字概念的理解。

3.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对政治课接受的重要原因。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阔视野,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政治课枯燥、乏味,以致湮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学习生活、政治生活、校园生活等方面大量鲜活、真实的事例,大胆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探究精神。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时事新闻报道、小论文撰写、小报制作、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

结语

总之,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故此广大的初中政治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者。时代要求目前的初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更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教育发展。在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者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素质,然后才能成为素质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何宗本,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0(01).

[2]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概念 开放式

一、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多样且是开放的。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重要的原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注重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共同发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和主动。新概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我国素质教育。

二、新概念下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新概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面向社会实践的,符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开放式数学的实施。

1.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学科,数学的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然而,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开展实施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是能够达到有效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开放式数学教学运用大量的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类型较多,具有多样的和不确定的问题和答案。在这方面上,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优于传统的数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开放题的形式和活跃的课堂研讨气氛,使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方式更能适合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学习,在主动分析和解决开放题的过程中,更有效的掌握数学课程的原理,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对于数学教学的不同要求。

2.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需要

首先,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和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考试的分数,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数学的教学适得其反,很多学生将数学作为枯燥而有难度的学科。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通过开放题的设计,使数学题具有开放的条件、策略和结论,使学生有更为广阔深刻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局限于用固定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掌握。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符合了创新教学的要求。创新教学,要求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合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中,以新颖独特和有效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掌握。在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以讨论为主,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开放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得到开放的创新性的答案。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教学的要求,也在创新的过程中活跃思想,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

3.新概念教学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在人才的教育方面,不能约束在课本的范畴内,在掌握所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培养尤为重要。新概念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主要依赖课本的教学方法,新概念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具有灵活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学生对开放式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使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发挥的过程,体现了新概念下的教学要求。

三、推进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措施

1.教学环境开放

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首先,在教学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指导,对课堂学习进行指导和节奏的把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况。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促进,交流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自由交流讨论的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环境的开放,为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学习氛围。

2.思维训练开放

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将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创造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开放性题目的作业等。

3.思维空间开放

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开放式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来分析和推理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体验到自身对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开放思维空间,达到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的。

4.探索空间开放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创新能力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因此,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参加到课外和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外开展数学竞赛、思想交流、开展数学讲座等。同时,为了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和研究。数学的探索空间的开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培养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3

一、数学教育在士官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士官学员和士官教育工作者来说,专业课与任职需要直接相关,紧密相连,专业课学的好坏,与任职能力直接挂钩,所以专业课的重要性很容易被大家认可。但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数学课的教育功能却是隐性的,数学学的好不好,表面看来与任职能力相关不大,所以数学无用论思想在士官教育中非常流行。实际上,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更重要的它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那些专业素质好,在部队有发展潜力的士官人才,无一不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强并且数学能力相对较好的学员。尤其对我军的士官学员来说,一方面他们的数学基础太薄弱,不能满足任职和后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太弱,不能面对将来复杂多变的战场需要,所以对我军的士官学员来讲,数学课是一门不能缺少的课程。

二、士官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与任职教育不相适应的方面

任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定位是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所以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任职”需要。但在工作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被学员问到:“教员,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学员的迷惑折射出士官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士官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落到“任职”这个正确的落脚点上。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个方面:

1.教学内容跳不出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

这几年的数学教材改革中,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学习内容的删删减减上,但这种删减是否科学合理没有人真正的论证过,对实践的效果没有人真正的关心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简单的删减不仅造成学习内容支离破碎,数学本身的系统性遭到严重破坏,更是造成教员难教、学员难学的局面。并且从根本上讲,改革后的数学教学内容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数学教学的套路,仍然是以概念和运算为主,绝大部分还是就数学论数学,学数学和用数学还是脱钩的,学员记住了概念学会了运算 ,却不知道这些概念和运算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理念严重滞后于任职教育的要求

思是行的先导。只有理念变了,才能导致行动上的改变。任职教育说到底是能力素质的教育,和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绝大部分数学教员都是学历教育的产品,头脑中对数学的高度概括性、逻辑性、抽象性和符号化等固有的认识很难改变,很多人心中认为数学就是培养人的思维的科学,很难与实践有效相结合。给予学员的是一个抽象的、枯燥的、学不懂的数学。如果教员的这种认识和状况不改变,士官数学教育很难有一个大的跨度和提高。

三、创建一种与士官任职教育相适应的士官数学教育

从任职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看,任职教育数学应该紧紧围绕“任职”需要,但数学的基于任职需要不同于专业课的任职需要。专业课的基于任职需要是直接的,任职需要什么,学员就学什么。而数学的立足任职需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任职直接相关的,任职课程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比方说,在专业课中用到复数,我们就可以开设复数的内容,用到导数就可以讲导数的内容。另一部分是隐性的,是由数学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决定的,焦点落在任职对学员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要求上。

从学习主体来说,士官学员的数学基础、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但有较深的生活感受,对客观世界有较深的感性认识。所以士官任职教育的数学应该适应学员的特点,尽量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改变传统的就数学论数学的状况。概念的讲解上,不仅要讲清概念的纯数学化的定义,更要将概念与现实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比如说,传统的教学中,在学习了函数概念之后,绝大部分学员基本都能明白函数的数学定义,是从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特殊的对应,但不明白函数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更不明白函数是客观世界中某种关系的高度概括,把函数概念独立于客观世界,所以学员学完函数概念后,虽然明白了函数的数学定义,会求一些基本的运算,但还是不明白函数到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所以,我认为数学改革的关键应该是改变这种就数学论数学的状态,从概念、思想入手,将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给学员一个相对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数学,不仅让学员学会了数学概念,更要让学员明白数学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研究客观世界,这也是符合士官学员认识规律的。

“会用数学”是数学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主要标志。包含两个方面,数学思想的应用和数学结论的应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相对比较重视数学结论的应用,但忽视了数学思想的应用。但数学思想恰恰才是数学的灵魂。例如,在导数部分,我们一般比较重视导数概念的直接应用,忽略了用导数的思想分析非均匀变化的变化率的方法的运用,结果对导数的数学概念记得熟,但不会用导数思想分析实际问题。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依托于创新教育模式.工程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日前工程人才短缺已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工程人才,各个院校都相继进行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各种新型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与此同时,概率论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各个领域渗透,和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日益活跃.英国的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杰文斯曾对概率论大加赞美:“概率论是生活真正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对概率的某种估计,那么我们就寸步难行,无所作为.”因此,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育和学生概率统计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前 言

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合作创立的,其中“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的联系为方式来学习工程技术,是倡导“做中学”的一种教学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但它又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其他数学类的公共基础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揭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数学学科.而随机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这门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又不同于那些直接贴近于工程项目的专业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又属于基础数学类课程,为学生传承着数学的思想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学生讲授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问题凸显出来.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只偏重例题和公式的讲解,而忽视了基本概念的讲解、理论思想的讲解和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后无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统计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法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考试后的第二天就全忘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吃透概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新型的教育理念,就不能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改革

对于一门数学课程的讲授的关键来说,就是应该把数学课程的思想即贯穿课程始终的精髓讲解出来.数学思想是理论的基础,是数学理论的精髓所在,即其本质的东西.

最能体现出数学思想,无非就是“概念”的讲授.“概念”往往是最不好讲的,如何把它的本质抽出来,又如何把它的本质通俗易懂地、生动活泼地、更具有吸引力地展现给学生.这应该是每个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教师需要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收集各种资料,参看各种资源.对于一个概念,是先抛出一个问题,启发式地引出概念的定义,还是直接给出概念,用一个例子去解释它的本质,可能还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说讲解“相关系数”这个概念,光是给出公式,学生是不能真正吃透概念的.要讲好这个概念,我认为要从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出发.虽然协方差也能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受变量所用的度量单位的影响.比如考虑随机变量(X,Y),X表示人群的体重,Y表示人群的身高,如果度量单位发生变化,X,Y将会翻倍,根据协方差公式Cov(aX, bY)=abCov(X,Y),相应的协方差就会翻倍.因此要引入相关系数,它是不受度量的单位的影响,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数学思想也体现在公式的讲解上,教师必须讲明白公式是干什么的,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公式怎么去用.全概率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基本公式,可能教师反复地强调它是非常重要的,而忽略了它的本质的东西.它是用于计算较复杂事件的概率问题,将复杂事件的概率化为在不同情况或不同原因或不同途径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公式指出: 在复杂情况下直接计算P(B)不易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构造一个划分Ai, 使事件B发生的概率是各事件Ai(i=1,2,…)发生条件下引起事件B发生的概率的总和.如果学生真正明白全概率公式的本质用途的话,那么就能通过综合分析一事件发生的不同原因、不同情况或不同途径来找到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从而利用全概率公式来求得这个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往往要借助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来体现.比如说讲解最大似然估计法时,我们可以首先说一个例子:某同学与一位猎人一起去打猎,假设同学打中的概率为0.1,猎人击中的概率为0.9,若一只野兔从前方蹿过, 只听一声枪响, 野兔应声倒下, 让学生猜测是谁打中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肯定会猜测是猎人打中的.由于只发一枪便打中,而猎人命中的概率大于这名同学命中的概率, 故一般会猜测这一枪是猎人射中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参数估计问题,参数p有两个可能取值,对于事件A“只发一枪就打中”已经发生了,我们认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应该很大.因此我们就找p的值使得事件A发生的概率达到最大.这就是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也就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这样学生对最大似然估计法有所了解,在深入讲解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在经典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要的地位.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为了顺应课程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要切实地改变教学方法,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既要做到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要有思想性和应用性.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关课程的应用案例,最好和学生的专业相关,指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积极改变习题课的上课模式,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习题课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这一章的重点题型、重点方法的讲解与训练,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模式开展.另一部分是讨论题部分,主要是以概率为工具来解决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讨论题多提前布置下去,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主要以学生讲解讨论为主,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总之,习题课就是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模式,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多动脑,切实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改革,也要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以往考核就是最后期末的一张卷子,最后及格就及格了,不及格就不及格,平时的表现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增加学生对最后考试的重视,而忽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有甚者,得过且过,总觉得有时间,总想等到期末的时候再努力,可殊不知到期末前,发现内容太多,拉下的功课已经不容易补上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多次进行阶段性考试,随时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性考试反映出的问题,积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增加考核制度中平时所占的比重,让考核制度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注重与实际问题相连的教学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选讲例题和讨论题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一些实际的例子或者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他们了解如何用数学的知识,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的问题.学生最初碰到这些题目时,往往一筹莫展,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例题和讨论题的选择上应该由易到难.比如说我们在讲完伯努利概型时,我们就可以给同学留下如下贴近生活的讨论题:

例题: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形容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是不可能的.如果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用概率来解释问题的例子.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如下的问题:

设在一次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ε>0,独立重复该试验n次,求事件A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出如下贴近生活的例子:

例题: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族传统,早已成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常常引发意外,造成惨剧.假设每次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警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如果春节期间北京有100万人次燃放烟花爆竹,计算没有引发火警的概率.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很简单,用到的知识并不多,但是却能反映出用概率来解决问题.这两个例子无非就是说明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长期的大量的重复独立试验中,它又几乎是必然会发生.但是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概率原则”.当然随着课程的进展,到课程后面就可以找一下综合一点的题目.尤其是讲解统计部分,这种实际问题更是很多的.

五、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年轻教师的发展

首先,年轻教师要注重数学史的学习.数学史记录了数学的起源,只有了解了数学发展史才能理清数学发展的起源,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的精髓所在.另外数学史中含有关于数学家的一些小故事,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到课堂上,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对于年轻教师,应该适当学习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尤其是概率论的发展史,这样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一些,对概率课程的讲解可能更游刃有余一些.

其次,年轻教师要注重所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目前教师只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比较熟,而对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很陌生.这样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各自教各自的,对于听课的学生接受到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学生更难以将各个课程联系到一起,更难以将所学的内容真正为我所用.

最后,年轻教师要注重人格魅力的修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教师应传承一种阳光、活力、青春、永不言败的精神,比起知识的传授,这种精神上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教师除了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之外,还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扎实的学术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范畴,是身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何书元.概率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贤平,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5

一、《新标准》的制定背景

1.美国的战略人才观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美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学生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不是某一项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例如,与人沟通、协商并达成建设性成果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主动管理及发展的能力;以科技为基础的整合式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要开展跨学科的整合教育,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与时间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新标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应力求通过少数“大概念”整合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实现对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及概念理解的逐级发展,也就是学生所学内容是综合了各科知识,并在其中渗透了科学本质教育。STEAM教育解决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二、《新标准》的框架体系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首次提出了三维整合的框架体系,即科学与工程学实践、科学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三者有效地整合,例如初中生物学相关内容的框架体系。维度1科学与工程学实践:(1)提出问题(科学)和界定问题(工程);(2)开发和使用模型;(3)规划和实施调查;(4)分析和解释数据;(5)使用数学和计算思维;(6)形成解释(科学)和设计解决方案(工程);(7)参与基于证据的讨论;(8)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维度2学科核心概念:(1)从分子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2)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3)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4)生物进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维度3跨学科共同概念:(1)模式(规律);(2)因果关系:机制与解释;(3)系统与系统模型;(4)物质与能量;(5)结构与功能;(6)尺度、比率和数量;(7)稳定与变化。

科学与工程学实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一方面强化了跨学科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复杂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核心概念始终统领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新标准》的关键内容

1.科学核心概念

科学核心概念也称大概念,是指本学科内处于重要位置的概念,《新标准》筛选出12个核心概念,其中涉及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一共有四个(见维度2),可以看出每个核心概念都是需要关联学科整合研究的。

2.跨学科共同概念

例如,“能量”这一重要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中各有不同的内涵。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也需要各个学科反复强化并建立联系。

3.科学与工程学实践

用“科学实践”替代“科学探究”。强调从实践层面上理解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本质,更重要的是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工程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活动。

强调科学实践和工程学实践,可以把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实践融合起来,从而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强国,他们科学教育中的steam教育趋势势必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观念,其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凸显科学核心概念

正如《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序言所述:“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要学习重要的主题,科学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指向这些主题。

2.强调跨学科的学习

跨学科共同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用多学科、多维度和系统性的观点看待核心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其科学素养。

3.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科学实践”替代“科学探究”,目前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只讲授科学知识,不重视科学实践和实验活动的教师来说,则显得更重要和迫切。

4.适当引入工程学实践

工程学实践的学习要求比科学实践要高,涉及更高层次的动手操作及设计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未来工程学专才的重要推手。在现有课程中引入工程学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尝试在单元中少量引入工程学实践,如对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拓展和创新设计,在保证对重要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和工程方面的内容。

5.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

要解决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关联学科的整合学习,需要各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如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是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兴趣和能力。

以《设计桥梁》一课为例,我们已经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在一个数字化教室内,教师正带着人手一机的孩子们进行桥梁承重结构的学习。教师通过数字化触控大屏介绍各类桥梁的结构,并共同确定研究的结构类型,并推送到学生机上。教师通过教学终端了解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度和研究状况,课后学生还可以和家人一起打开上课时的作业,探讨具体的研究内容。翌日课上教师通过终端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指导。如果不能解决,就可以通过网络和远在桥梁边的工程人员或专家进行实时沟通,掌握实时可靠信息。桥梁3D建模成功后,可以进行承重的模拟实验,并请专家进行实时指导,弄清哪一部分结构有问题。如果确有问题,就可以在3D结构图中模拟拆除。哪一部分结构需要改变和加强,也可以在3D结构图中完善。在保证桥梁结构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美化设计,并通过3D打印完成,各小组可以进行真实的承重测试。需要加固时,可以即时在原来的3D图中修改,并打印出来装上去。如果其他班级学生有相同的学习内容,甚至可以通过在线视屏看到彼此的比赛成绩。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6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概述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信息文化,是指在具有信息道德修养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利用、管理、评价的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成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道德修养教育

由于传统的社会交际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目前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有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这一标准展示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是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获取的。这是学生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体现。

(3)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教育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旦我们的行为需求或者主客观因素要求我们对信息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具备把这种需求尽可能地表述出来的能力,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将其利用在新的行动之中。

二、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只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论证或者仅以某一门课程为出发点进行论述,总体呈现出理论知晓而实践较为欠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项信息素养教育的调研表明,目前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停留于单纯开设文献检索课阶段。事实上,只重视图书馆的利用和一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增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研究者,其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因此,在当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陷入困境。同时,重“技术层面”、轻“信息技术意识与道德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开设方面,由此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

3.缺乏适合我国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迅速,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欧美国家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信息问题,已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一直以来仅在引进国外的科研成果的状态。1992年,Doyle在《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系统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1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然而,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实践,如南京大学的孙建军、郑建明,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陈文勇、杨晓光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马海群也发表了有关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仍只是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初步探索,缺乏较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使之更趋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全民化。

4.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资源库,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实践基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的服务,在中职学校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中职学校图书馆相继进行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并且积极自建数据库和引进电子载体文献。另外,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信息资源共享.使读者可以便捷地查阅馆藏文献资源,并通过校园网实现与Intearct连接。可见,图书馆在硬件资源的建设上日趋完善。但仅有硬件资源是不够的.还需从软指标上下功夫——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亟需加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必须与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协调发展。现代的图书馆是以信息服务为工作的重点,必须切实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检索工作人员的队伍,从转变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到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只有练好内功,“软硬兼施”.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7

【关键词】武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

1、研究目的

高校是具有独特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是人才汇集的场所,因此应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只有理清武术文化的概念,才能了解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而发挥高校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分析

3.1对武术文化的概念的界定

对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进行武术学科研究的起点,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乔凤杰的《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中指出[1]所谓武术文化,就是一个以武术这一核心概念来命名与武术有关的多种文化的集合。程大力的《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沿》中[2]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它表现和展开的是内在超越的人―天关系、人―心关系、人―道关系。

我们将武术看作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运用发展的眼光,而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某一类技能、技术体系来看。武术文化应该是通过武术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一种行为方式,是文化的综合。

3.2武术文化传承时高校所起的作用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

3.2.1高校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有着独特条件。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有丰富的人才、文化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武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3.2.2高校是培育和传播民族精神的桥梁。武术文化能充分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文化发展史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武术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而且能反映历史。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侠义人士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3.3高校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武术要发展,必须传承其本质特征,保留武术的风格和特色,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传承来实现,而传承才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3.3.1对传统武术套路即武技与武理技术文化的传承。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严重,当前学校教育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只是传授几套简单的武术套路,教法枯燥乏味,没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计划,没有统一的考评标准,更没有开设传统武术文化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讲技击、不讲发力方法、不练功,只学几个简单的动作。现代竞技武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不可能在高校广泛开展,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学习来改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3.3.2对传统武术道德即武术行为文化的传承。“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等名言,道出了武德对于习武者的重要程度。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也正是有了尊师重道这一道德规范,武术文化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传承。崇德扬善强调道德的责任与义务,这要求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个人修养。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通过对武术的学习,能塑造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3.3.3对传统武术价值观即武术心态文化的传承。武术的心态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在民间社会传统的尚武风气、武侠精神和武侠文学以及武术与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关系中。[3] 武术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武术价值观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民族气节。

3.4结论与建议

3.4.1 坚守武术文化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同时,积极融入到现代化体育中。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其形态和内容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在融入现代体育的同时,必须坚守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传授学生技术而且应加强对其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

3.4.2加强高校对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武术文化引进高校是一种创新,要使传统武术文化顺利发展,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传承武术文化,教师是关键,大多体育教师不了解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击,教出来的学生只记住动作而不知道武术的真正内涵。因此,加强教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4.3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的新套路,完善武术竞赛体系,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当前武术教材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武术。一是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单一不愿意学,二是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而没有教师去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当把传统拳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最能代表武术文化的拳种作为教材内容,坚持简单易学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多学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传统武术的真正内涵。确保学生能对教材中武术基本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编排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兼具时代气息的武术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思想认识。

3.4.4建立健全传统武术文化教学体系,将武术文化资源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传统武术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我国武术教育不健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学校不重视,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要确立武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武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将武术师资力量、器械、场馆、校园武术组织等武术资源作为高校评优的一项评价指标,促进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3.4.5武术教学过程中突出武德培养。武德是中国武术道德观的核心,武德能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培养武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带头作用,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习惯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课的开始和结束,师生互行“抱拳礼”,这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乔凤杰.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J].搏击,2011(2).

[2]程大力.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沿[J].搏击,2011(1).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篇8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U Hao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port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heritanc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ased on this, it advances the strategies of a new modeconstruction of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rrying out the related courses of area combined with local colleg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introduction and going out" inheritance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possibility and basis for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俎浩(198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进入21世纪,当今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通过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正因如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慢慢地走进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公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种自觉的保护意识。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复杂性、整体性、健身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它所代表的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究其概念而言,概念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认识事物的首要问题就是认清事物的概念。概念是把抽象事物更为具体化,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没有概念,就无法形成思维,也就不会有科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1〕。而这里面包括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元素。笔者认为概念的界定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对概念进行最好的诠释。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问题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少有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以致到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李凤梅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通常对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被某一区域人口或固定群体主要用于健身、娱乐、祭祀、竞技等目的所遗存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和知识, 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文化空间〔2〕。北京体育大学的刘洋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3〕。而笔者认为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

2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文化也就成了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具有传授知识与技术、传播文化的功能,而高校则是对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首先,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高校中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供开发和传承,同样也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必然要求。其次,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因素是人,而高校是我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在这些人才聚集的地方,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容易产生共鸣。邵玉萍认为把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堂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也符合高校文化多元性的要求,同时利于青年学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也能促使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深化教学改革〔4〕。于宏亮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作为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影响力〔5〕。对于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中去,一方面可以更加理解我国的历史,还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效果。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

3􀆰1传承功能

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为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的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从中体会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去进行创新,以及在保护的过程中认识到怎样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当前社会中去,在当今社会怎样去传播、发扬。

3􀆰2健身功能

体育锻炼本身就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其心肺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而言,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周围环境下,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人进行的民间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的娱乐活动。从概念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健身性。例如武术类项目不仅能陶冶情操,还可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具有健身功能。

3􀆰3社会化功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6〕。高校是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最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在高校中不仅要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全方面地发展。高校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校园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社会化最好的补充。在高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可以使学生有公平竞争、顽强拼搏以及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4心理功能

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并不仅仅让学生加入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更应该了解到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活动具有良好的功效。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即可产生积极良好的情绪,主要表现为降低焦虑水平、减少抑郁、改善心境状态以及减少紧张和应激等。而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则能够显著提高健康幸福感,而且可以治疗抑郁和焦虑,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良好的积极情绪,提高自信心,从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消除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扰和互相摩擦,协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体现校园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心理疏导功能。

4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

4􀆰1构建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新模式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媒介,而高校在传承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育是多方位、全方面的。在高校中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明确教育目标。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体育文化、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其次,指导学生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特点以及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的意识。最后,充分挖掘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高校体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和保护。

4􀆰2区域内结合地方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区别对待,在本区域内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体育中去。在高校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和保护,可以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化、创编。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课程里,开设相关课程、俱乐部或者学生社团,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开设课程的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并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

4􀆰3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高校中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就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很大程度上都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没有从文化的角度把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思想贯穿到技能的学习中去。因此这就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行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且可以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资格认定。从教师的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引入到学校,来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增加教师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提高他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

4􀆰4引进来、走出去

所谓引进来就是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引进到学校聘请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并不定期地给学生讲课。一方面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进行学习、观摩。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并且和民间艺人、大师进行学习交流。

5小结

在当今社会中,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大学校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区域内选择一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中,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学生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创新,充分挖掘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凤梅􀆰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

护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04):24-26.

〔2〕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以“达瓦孜”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

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15-118.

〔4〕于宏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9):137-138.

〔5〕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秀强􀆰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7〕程利群􀆰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

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4):90-93.

〔8〕于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4):26-29.

〔9〕周山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以云南苗族吹枪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3(2):13-14.

〔10〕奚天明􀆰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与理性规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82-84.

〔11〕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16-23.

上一篇:关于民法典的解读范文 下一篇: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