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0:55:43

传统教育论文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传统教育中,就认为思考和学习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思考的作用。孔子认为仅仅学习不思考会让学生十分迷茫,而仅仅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十分疲惫。而朱熹也提出将学习和思考充分的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学习的最高目标。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那些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是将学习和思考融合的较好的学生。一方面,他们都较为认真和刻苦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让从外界学到的知识融合成自身的知识。现代教育在此启示下,更加注重了将学习和思考的有机融合,从而在此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知识,并不断的培养自由和独立自考的能力,让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二、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教育

1.基于教育形式的视角来看

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师都是拿着较为简单的教具通过单调的演讲式教学为学生传播知识,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而在现代教育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教授工作,如此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教学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一个创新。

2.基于教育模式的视角来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都是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并且回顾教育历史也可以发现,很长一段教育史中,校园教育都占主体地位。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仅仅再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更新的社会知识脚步。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深造,因而,基于一定的校园教育,采取合理的开放式的现代化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二个创新。

3.基于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

传统教育中都是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为主,而现代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很多国外的教育思想也随之传至中国,在其带动下,我国也采用了相应的办法,建立起了合理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代教育体系。而这也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又一个创新。

三、结语

总之,不论是以往的传统教育,还是目前的较热的现代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它们的本质就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更好的为祖国和社会做好相应服务。因而,可以说它们都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发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规避两者的一些冲突问题,基于传统教育的一些优秀经验和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和融合,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教育做出服务。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解决问题”这一概念最早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于1980年4月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旨在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直到1992年12月,张奠宙教授根据研究意识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撰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一文,向教育部门呼吁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作为对我国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张教授阐述的“解决问题”不仅是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需要贯穿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整个过程一直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笔者分析这正是为了摆脱教育“高分低能”的与实际应用脱机的重要途径,故“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在此已十分明确,关于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教学目标和达到要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课改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应用题”不再是独立的一个版块,而是融合到各个的教学内容中,我们要根据教改目标批判地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秀理论和经验,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和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经验和基本规律,以期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数量关系分析的弱化——数量关系分析的重要性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碰撞,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其特色:传统应用题是一种经过简化了的文字题,把一些现实问题抽象出来高度加工而成,缺点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解决问题”则完全按着情境重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且生动形象,缺点是过于弱化了数量分析过程。两者在表现方式上的不同,教学目标上的偏重,直接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新教材要求教师通过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日常教学之中把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全面渗透。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首先是教师不太适应此种没有重点,又全是重点的融合渗透教学方式,融合渗透让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生活情境过于泛滥,缺乏抽象的精简,特别是缺乏对数量关系的专项训练以至于学生不能有效地结合情境来理解渗透了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其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望找不到思路,乱猜乱撞解题,对综合列式不理解,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水平便只能停留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上,而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而实际上,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换句话来说就是拥有概括和抽象问题本质能力的底子,只有积累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之后,掌握了基本的综合分析方法之后,才能使学生在繁杂的情景之后进行抽象的概括,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批判和继承,因为对于数量关系的训练是解决传统应用题的核心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社会对小学成绩没有高考一般的关注,但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将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后续学习,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尽管传统的和新教改之后的教育目标不同,但是教育方法却应是互补的。我们要把创设情境和还原生活问题与分析数量关系和形成解题模型并重,教学改革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通过新的方法来解决旧有的问题,反过来既有的经验来指导新的解决方法。笔者结合本校教学组的经验探讨和思考,提出“将数量关系的运用和运用能力的加强,要红会贯通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

三、对数量关系的剖析——对数学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能让学生达成“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思维能力,因为老师的教只能是一个个案例,而思维能力才是目标之中的目标。

1.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两次转化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思想上要完成两次认识上的转化,第一次抽象出数学问题,是指从繁杂的实际问题中观察、收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第二次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进行全面的数量关系,并进行检验和运用。这两次转化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矛盾也集中在传统教学和新课改之后教学的的不同侧重:传统应用题教学过于重视第二次转化而忽视了第一次转化,课改后的教学又过于重视第一次转化而忽视第二次转化。即传统的教学不注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课改之后的教学不注重数量关系的形成与分析。传统的教学直接抽象出问题,导致学生脱离实际,课改之后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忽视了“数量关系形成”的数学建模过程,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至此,可见数量关系的教学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它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认识问题的环节,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分析法。

2.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以往的数量关系教学中,教师为了训练学生对运用数量关系来解决应用题的能力,编制了大量题型进行操练,这种题型往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匹配,故而学生脱离实际。新课改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才力求还原问题的生活原貌,以便让学生通过进入可理解的情境来求解。据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情景交融的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重点是问题与运算的意义,而不是问题和类型的联系。因此,师者在将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运用到新课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然后再将“现实情境”抽象出并引导进“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在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数量关系。这种结合的过程将学生的个体“数学思考”能力强化,故“数量关系的形成”和“数量关系的运用”有机统一是解决问题的教学的有效探索。

四、教学案例——对数量关系的提炼与概括

1.注重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累积

前文说过,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重点是问题与运算的意义,故教师要充分的领会到教材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的意义相联系,经历一个充分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以教学加法为例:如一上教材P40,静态相加,两部分合并,“3个男生和2个女生在浇花,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动态相加,在原有的人数上增加数量,“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现在有多少人?”二上教材P26,在“比较”情境中求较大的量,如“红花片有11个,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绿花片有几个?”这些例子首先在编排上就根据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了分级,其次情景交融有助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理解,他们潜移默化的意识到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的意义,其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比如针对上述三个例题,学生可以依次建立部分量+部分量=总量、部分量+增加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的数量关系模型,这种原始的积累和拓展,强化了学生对运算本质的理解,逐步巩固了学生对运算意义理解和建构过程,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加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常见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量关系除了有按加、减、乘、除意义总结的一些基本关系,也有一些密切结合了某种素材的常见数量关系。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实际来自己出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出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而得出更简约、更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来抽象自主构建“原生态”数量关系。比如学生自我设定一个问题情境:“做一个长为8厘米、宽5厘米、容积为3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纸盒,最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学生首先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长方体的样子,然后长度、宽度和容积已经给出,第一步要求出高度,学生就会运用长×宽×宽=容积的数量关系,第二步求面积,由于长方体三组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故学生会得出数量关系长×宽×2+宽×高×2+长×高×2。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又可以转换角度,引导学生考虑长方体的六个面只有两种大小,故可以其分为两组来求和,由此得出新的数量关系(长×宽+宽×高+长×高)×2。这种拓展思维、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相当于有成效,因为从多种角度来思考更能明晰数量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新课改之后依然要求对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训练,强调加强基于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前提下的数量关系的抽象和概括。

五、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探求解决问题之道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具有多样性的,但是对于常规问题的解决,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让学生获得解题策略。对于某些不守成规的问题,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在理解了常规策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解题策略。

1.熟练运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法

经验之所以可传承,首先是通过了实践检验,对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如分析法、作图法、综合法等等,其次是基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基础性、普适性和迁移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适用于解决基本问题,迁移性则适用于拓展解决问题的空间,故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运用经验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重视对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以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解决要进行比较完整的“说理训练”,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这个说理的过程就是结合了对数量关系的解题思路,即数学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2.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应与解决问题策略搭建桥梁

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师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具体问题中跳出来,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通过论述,我们可以确定,通过新课改的“解决问题”和传统的“应用题”的所长,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基本方法找到其隐含的数量关系。如同除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外,应引导学生更多的拓展数量关系一样,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除了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之外,也要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改在实际上已经搭起了隐形的一个分析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方面,新教材已在第二学段的每册均开辟了独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一些诸如列表整理、枚举、假设、转化和还原等基本的解题策略也被循序渐进的介绍给师生。对于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倡导结果的统一而不要求过程的一致,因为数量关系是可以拓展的,是可以多样化的,多样化数量关系相应的就有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机合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找出最佳方法和途径。比如对于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首先,可以运用数量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理清现实情境中出现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从多种基础策略中选择有效策略并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以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表达式、数学概念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于信息的隐含比较深的问题,还可以借助数学化的手段,如画辅助图、信息列表、关系转化等来梳理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构建基本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再次是在建立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演算和逻辑推理,并做出问题的解答。最后,是把答案放回到问题出检验数学模型的选择正确与否,检验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六、结论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伊始,他就常常光顾旧书店,搜罗夏D尊、叶圣陶、朱自清、罗常培、胡怀琛、朱光潜等语文教育前辈的著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于1962年就已搜集到时人并不熟知的王森然的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始知其为刘志丹、谢子长的老师,同志则为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倾心研读这部论著,萌生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诚意。

1978年,他支教返沪,调入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在撰写《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时,无意中接触到大量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论文。不久,又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上千种教科书。于是,酝酿既久而一气挥就了《编纂〈中国新语文教育大系〉构想》。1984年,他与陈必祥等好友撰著了《语文教育发展史》;1986年,易名《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传统教育名家张志公乐为之题签),在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实际上,这些已经吹响了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集结号,同时,也擘画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随后的15年,杏保先生等在语文教育史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筚路蓝缕地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荦荦大者,有著作《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曾获1992年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奖二等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杏保先生在壮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语文学科教育界,都可列为翘楚。今年,他年届古稀晋五,依然壮心不已,应语文出版社之诚邀,“新编”了《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实在令人称道。

《论典》的另外两位主编方有林、徐林祥先生在语文教育史研究方面亦用力甚劬。方有林在上海师大虽然师从于我,但是在专业深造方面向李教授请益尤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已正式出版,并获得学术界好评。徐林祥教授,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筹建并于2004年3月开通了中国语文教育网(http://)。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堪为语文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佳作。

30多年前,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建立的“民国教育资料库”,在孕育《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十分注重近代教育资料的搜集和开发,校图书馆在合并了原上海师院分院(现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后,进一步建成了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中小学教材资源库”“民国教育期刊电子资源库”等,为语文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史料支撑。这些,将为《论典》的再度开发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

语文出版社为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复兴中华国文国语教育梦,是中华语文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梦”“中华文化复兴梦”的必要条件。《论典》这部典范文献,将久远地迸射中华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灿烂光辉。

为了更好地发挥《论典》的典范作用,倡议围绕《论典》的出版,语文出版社还可以联合相关出版社、语文类学术期刊,引导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论典》研读活动,团结和吸引有志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同道,不断拓展和深化语文教育史的学科研究,不断涌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结集出版,或在相关杂志上刊载,或在网络上发表……假以时日,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将更为丰富,研究力量将不断涌现和集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将不断注入凝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我祝愿: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事业,将不断地展现与我们祖国大国地位相当的崭新人文精神风貌!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育;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11-04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整个教育系统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教育技术中既异常活跃又有广阔前途的发展方向[1]。目前,计算机辅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都走上了两个极端,即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导致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甚至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力求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研究主要是对10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2010),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确定样本 内容抽样即是选取进行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关的资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本研究根据选题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并以“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录在该知识总库的、经筛选后的有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1393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样本均为馆藏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与论文。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发展,将所选样本1393篇论文的总数量与研究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主题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分析类目既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2]。一般而言,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本文的类目是采用后面那种方法构建的。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结合计算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将样本论文分成以下几个主题元素: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媒体技术、CBE网络、教师教育、应用评价及其他。各主题所包含具体子范畴如表2所示。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的信度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则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只有经过信度分析阶段,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主题分类”(表2),主类目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过程、CBE网络、应用评价、教师教育、其他等六类主题,每一主题又细分为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在研究中,选择两名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经分析,评判文章篇数为1393篇,其中两人完全同意的篇数为1260。

数据统计与结论得出 对评判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将所得的评判结果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主题模块总体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至今,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教育越来越完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虽然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起步较晚,但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中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数量发展较为平稳,详见图1。

2)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论文的研究主题模块分布较集中。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所谓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部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的研究占了总数的32.09%,占研究样本总数的1/3;其次是应用评价研究,所占比例为24.62%;而其他五大主题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理论基础的研究占了总数的18.74%,媒体技术占9.83%,CBE网络占2.87%,教师教育占2.08%,其他占9.76%。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题的整体偏向。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即使为同一主题,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部分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有些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逐渐被挖掘出来。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学习过程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重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理论基础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三大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应用于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又可以应用于改进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它的目标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

理论基础主题主要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即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等。据统计(图2),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并不少,总数占所有样本论文的18.74%。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一直都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并研究其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BE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学习过程主题模块分析 从历年论文的数量上看,学习过程主题研究数量一直以来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该主题论文数量在当年所有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图2),总数额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主题的关注居多,并且向来都是一个重点。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学科应用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和超过了学习过程主题总量的2/3,而且课件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焦点,课件设计的优劣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技术主题模块分析 媒体技术的研究包括媒体技术的开发(即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和媒体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如图2所示,媒体技术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如多媒体技术、智能化多媒体技术、P2P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

网络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远程教育、校园网和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三部分。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现在,很多教育场所都逐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完成教学,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对CBE网络的研究甚少。

教师教育主题模块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由主体逐步变成主导,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不能缺少教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只占样本论文总数额的2.08%(见图2)。研究发现,有许多教师误以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和辅导的作用。

应用评价主题模块分析 应用评价主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另一重点,该主题论文数量在所取样本论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为24.62%(见图2)。应用评价主题主要是分析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学习伙伴的作用、助手与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学环境最佳、教学活动模式最合适),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点。

4 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来看,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际应用,只有部分是对CBE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但计算机辅助教育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更多地取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理论知识的不够重视也会影响研究者对辅助教育的理论造诣,应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2)缺少对某些领域中的重难点课题的研究,对难研究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一些课题由于受研究条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没能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如课件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本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还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较少人去深入开展研究。

3)研究主题与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主题与领域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4)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P2P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涉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越趋完善,满足教育领域的更高要求。

5 结论

综上关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今后“学习过程”将依旧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个研究主题也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应用评价”的研究力度也会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理论基础”的研究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会增多,对教育的要求更严格,所以今后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也将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渐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成为另一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77-81.

[2]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

89-92.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1.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多媒体;终身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的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建设也愈加重视,特别是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本国的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首先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迅猛,知识和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人们不但需要学习和运用知识完成工作,而且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国纷纷提出终身学习的倡导,我国也先后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号召国民进行终身学习。远程教育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后续教育,能够帮助人们保持持续的发展。通过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远程教育发展和研究的过程,了解远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者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界定

对于远程教育概念的界定,自远程教育产生发展至今,远程教育从课程体系、教育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概念各国学者在远程教育的不同时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也分别根据各自对于远程教育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首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关于远程教育的机构为“函授教育协会”。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远程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82年,“函授教育协会”更名为“远程教育协会”,“远程教育”在学术名词上取代了传统的函授教育,“远程教育”正式成为国际所公认的专业术语,这种特殊教育形式正式被命名为ICDE。ICDE是由远程教育的英语InternationalCounci1forDistanceEducation主干词汇首字母的缩写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主要是侧重于教学环节给出的定义,认为远程教育是指教育机构通过中间媒介将教育学习资料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对于教育学习资料的学习,形成笔记、作业等学习记录,学习者通过中间媒介将学习记录传递给教育机构的教师,教师通过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进行批改、分析,从而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指导,通过这种循环过程,最终实现对于学习者的教育。德国学者多曼(1976)从学习形式的角度对远程教育给出的定义,认为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主要在于学习者是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的,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习者通过对于学习资料的阅读理解完成学习的基础过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完成对于学习者学习的指导。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监督,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程度进行指导。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根据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给出了定义,认为远程教育主要特点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教育机构设定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资料和环节;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媒介实现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间实现自我掌控。远程教育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对于远程教育同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丁兴富在德斯蒙德•基更博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远程教育应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远程教育包括了教育机构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因素,狭义的远程教育是与传统的面授相区别,实现远距离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乔立恭认为远程教育中,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媒介的重要性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教师和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远程的图像、声音的在线即时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背对背式的教育方式,也实现了远程的同一时间的教育。因此,乔立恭更强调媒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认为远程教育是凭借现代媒体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完成教育和学习目的的现代教育形式。

二、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状况

(一)学术论文研究趋向数据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关于远程教育研究的学术研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以论文主题为检索背景,通过知网数据库高级索引输入远程教育进行检索,截止到2014年8月共检索到52899篇学术论文。通过表一,我们可知最早我国关于远程教育的学术论文研究始于1984年,艾佩克•尤勒尔(美)和周仁义发表在外语电教。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兴始于1998年以后,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1998年后,现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其次,由于知识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学术论文研究领域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远程教育论文进行学科检索。学术论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共20011篇,占37.8286%;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共15216篇,占28.7642%;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共5059篇,占9.5636%;其他经济、图书馆、管理学等领域共12613篇,占23.8436%。可见,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两个方面。主要是由于远程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其中最受关注的集中在远程教育模式和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可知,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2010年后,我国开放大学逐步兴起,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始逐渐向社会开放,参与社会教育和全民教育体系。

(三)远程教育论文研究方向数据分析

通过对远程教育中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的20011篇论文进行关键词索引,从而确立学者们关于远程教育论文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主要方向。其中宏观理论性研究论文(4756)占23.9168%,具体研究方向:远程教育教学研究(11821)占59.0725%、远程教育系统研究(2019)占10.0895%、远程教育课程研究(562)占2.8085%、远程教育资源研究(2418)占12.0834%、远程教育质量研究(869)占4.3426%、远程教育平台研究(1777)占8.8801%、远程教育理论研究(545)占2.7235%。由此可见,对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性研究比例较大,而对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相对比例较小。

三、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

远程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电教育阶段、新媒体教育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远程教育由西方传入初始,对于远程教育的翻译并不相同,而我们则称之为函授教育。“函授”主要是指当时的远程教育的媒介手段以邮寄信函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函授教育成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的远程教育模式。广电教育阶段,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广播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广播、电视、录像等手段进行师生之间的隔空授课。广电教育成为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上世纪末最为主要的远程教育模式。新媒体教育阶段,始于上世纪末。上世纪末,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声音和图像的同步传播以及即时存储和读取,新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新媒体教育成为我国本世纪初至今最为主要的远程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孙亚辉,张建,李靖,欧阳东,张立生.远程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lnstituteofTechnology.Proceedingsof2010IntemationalConferenceOnCircuitandSignalProcessing&2010SecondIITAIntemationalJoint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Volume2)[C].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2010:3.

[2]李平,喻超.基于模糊评判方法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A].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Proceedingsof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ScienedandEngineering(MSE2010)(Volume3)[C].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0:4.

[3]屈进.对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A],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ofIntemationalConferenceonEngineeringandBusinessManagement(EBM2011)[C].美国James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4.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选题有两种明显的取向,即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关照或是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演绎,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则偏重于前者,选取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对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而形成的作品则是其论文写作的主流选项。

所谓教育生活是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教师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个性经验以及教师对自身成长方式的生命体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和教育研究,教育生活是其个性化专业成长的教育烙印,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教师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理解存在的问题

论文写作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觉得教育生活中没什么东西好写,受困于“怎么写”、“写什么”,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知道如何选题的问题。

1.在认知层面上,形成“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的误解。不少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误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生活,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缺乏对教育生活的深刻理解;注重操作层面的方法,忽视了教育生活的内涵。首先,教育活动仅是教育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呈现自己的教育诉求,上课、教育学生、参与管理等等是教师论文写作中采用的大量素材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些是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对教育活动的驾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但这些都是实践层面的素材,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这些素材不能简单呈现,要深刻挖掘其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其次,教育生活是一种基于又高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凝炼。教育活动是教育生活的实践,不少教师在选题时出现只有表象无内核的倾向,这些文章借用几个时髦的名词术语来串联一些并不新鲜的观点,貌似有理论深度,实则牵强附会。[1]使得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活动内涵的挖掘过于浅显,缺乏应有的教育提炼,形成简单的活动流程式的记叙,对活动的价值、内涵、特质不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使得文章出现流水账式的记叙。第三,对教育活动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2]。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事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但仔细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其并不是本质性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进行选题,也只是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教育观点,而不能解决全局问题,对教育生活的指导价值会被弱化。

2.在例证策略上,形成“观点+例子”的误证。有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既呈现自己的教育观点,又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形成了观点+例子的文本结构:引出一些观点(有的甚至是盲目引用或自以为是),然后找几个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事例加以佐证,通篇用3-5个同样的格式串成一篇论文,形成八股式的文本结构,利用自认为很经典的例子以证明陈述的观点,选题出现了以点带面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首先,例证缺乏代表性。教育世界是复杂的,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写作过程中常呈现单一直线型思维解读案例,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例子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与教育观点的匹配性不高,逻辑关系不强,表达不凝炼,缺乏说服力。其次,例证过于强调主观性。有的老师通篇文章都充满了“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但这些主观化表述的背后往往都是对别人观点和主张的大量重复,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体狭隘经验甚至主观偏好,无根据地“纵论天下”。对“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不对?”却说不清,说不明白。第三,例证缺乏科学性。不少老师一直用“存在就是合理”的思维进行例证,呈现自己的教育主张,列举的例子往往本身就有争议性,缺乏普适性,例证无论有多少, 只要不能穷尽,只要还有反例的存在, 这种例证单向论证方式就是不全面的论证,是不科学的归纳思维。

3.在文本结构上,形成“别出心裁”的误区。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丰富的,有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己教育思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总是挖空心思,寻求生活元素,导致教育论文“剑走偏锋”的倾向。首先,偏激的教育生活片段是教师论文中常有的选择。不少的教师为了使得自己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个性,总是选择教育生活中的极端现象进行阐释,使得文章有一定的震撼和视角冲击力。实际上,往往会事与愿违,缺乏应有的教育信度,缺乏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其次,出现“灯下黑”的现象。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实例,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教育观照“照人不照己”,不少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教育实证,使得不少的论文要么是他人的案例堆积,要么就是胡编乱造的故事无序呈现,对教育生活缺乏应有导向,缺少教育意义。第三,研究不深入,仅停留于经验总结。由于中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多停留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只谈体会,不能触及规律,缺乏理论依据。不少论文不过是阐述了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对教育现象描述、教学工作体会的感性层面上,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教师论文写作观照教育生活的应然取向

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必须立足教育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教育生活是论文写作的重要源泉。立足自身教育资源实际,挖掘教育生活的元素和内核,提升对教育生活的研究力则是中小学教师写好教育论文的基础。

1.学生是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他人”。随着现代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多时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推着”教师走,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首先,学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发展是以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为特征,以学生学习个性得以发展为方向,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态度面对困难和要求。面对新的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老师也不是万能钥匙,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受到冲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合作,积极探求知识的真谛,获取有效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其次,学生是教师论文写作选题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可立足学生的发展实际,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系统的教育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视角解读。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源;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个性、习得性认知、个性化的德性等方面,为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讯息,为教师寻求生活化的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2.专业理解是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领域”。教育生活是教师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源,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资源,如何进行系统梳理,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进行科学建构?教师必须从专业的视角加强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形成科学的、专业的教育认知。首先,专业知识是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知识会影响教师文章对教育生活理解的深度、广度及说服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产生了根本的变革,除了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外,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知识,这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更有教师传授知识的技术和教学管理的基本策略,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有价值。其次,逻辑层次使得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更加缜密。黑格尔认为,逻辑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统一。教师的论文写作充分反映了教师的整体性教育生活,不仅是教师自己对教育生活的感悟,更是对教育生活的反思,使得教育生活的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为有序,使得教师对教育生活的解读更富有层次,确保教师想表达的和教育生活之间的一致性。

3.文化自觉是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保障”。文化自觉是个体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对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并在自己的言行中显现出来的一种人文气息。教育生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学识、气度、信仰、品格和气质中。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这种特质化的文化自觉指引自己对教育生活的解读,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教师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程度的高低,这一种文化自觉不仅影响教师对教育生活形式的理解,更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反作用于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倡导教师的文化自觉,会让论文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

4.经验是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渊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是撰写论文最为宝贵的财富,没有经验,论文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关注经验要求教师的论文写作必须以教育生活为切入点,并能形成相关的数理分析,完善论文佐证的信度,深化论文阐释的效度,拓展论文辐射的广度,提升论文的研究价值。其次,关注经验要求教师必须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许多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具有共性的, 但由于学校的情景不同、传统各异,由于每一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千差万别,因此别人对同一选题的研究常常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对同样的选题做不同的各具个性的研究,有时也许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三、教师论文写作观照教育生活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论文写作是一个创作过程,也是对自身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推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

1.价值性原则。所谓价值性是指论文中选择的教育生活资源必须为确立论文立意,完善论文结构和佐证研究结论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论文是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映,要能阐释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育论文应根据教育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一定价值的教育生活题材,最终使论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启发价值。

2.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是指论文中的教育生活素材不是空穴来风或者凭空杜撰,而是基于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对教育问题的感悟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教育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的关照是一种立足于教师教育实践、关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改进、关注教师专业行为、根据论文的立意有效选择教育实践、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阐释。

3.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是指教师论文对教育生活的观照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基于教育生活的观照,面向未来,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以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态度面对教育生活中的困难和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解读教育生活中的事件,探求教育的真谛,获取有效讯息,提升论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力。

4.创新性原则。所谓创新性,是指教师的论文对生活的关照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对教育生活的再创造,进行有益的教育设计,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创新是论文的灵魂,论文写作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就是写别人未写过的。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的观照主要关注还没有解决或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产生冲击的问题,克服人云亦云的选题倾向,可以选择具有开拓性的成功教育经验,填补教育领域的空白;可以写别人已写但不够深刻的题材,进一步挖掘内核,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可以写一些具有争鸣性的问题。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精”的创作要求,完善论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四、教师论文写作观照教育生活的有效策略

教育生活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的一种理性概括,是对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反映教师的基本人文价值取向,更显现了教师的一种专业情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教育生活的观照不仅是教育生活的呈现,更要关注教育生活对论点的佐证价值。

1.教育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是论文选题的基点。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教学活动,总有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推介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则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精彩之处。因此,教师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对成功经验进行系统建构,形成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又有生活气息的教育论文。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作者自己教育实践的总结。笔者曾撰文《从“管”到“理”:班级工作的两种范式》(《班主任之友》2006.12)是基于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改革,从制度化的“管”转向人性化的“理”,以“理”服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力,文本显得真实、活泼,也很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选题过程中,基于自身的教育成功经验并形成理性的教育思考是论文写作常用的选题策略,这不仅会引发读者的共鸣,更为广大教师提供教育成功的另一个路径或方式。其次,对教育成功经验的选择还可以直接借鉴,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功经验,也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作为论据。把专家、学者的结论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好学校”、“好教师”的成功经验直接作为论文的佐证材料,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第三,拿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他人理论的正误。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来验证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借助外部的新思想激活和唤醒积淀于自己头脑内部的素材,并形成个性化的成功实践经验或者不适合教育实践的原因探析,提高论文的实效性。

2.教育生活中不寻常的经历是论文选题的亮点。不寻常经历主要是指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其专业情感和发展方向产生关键影响的个别化教育事件,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性。有人把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的不寻常经历比做一根竹子的节,只要这个节破开了,其他节就会“势如破竹。”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寻常的教育经历,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笔者曾撰文《校长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人民教育》1998.10),其缘由是一次工作过程中,校长以家长式批评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得笔者认识到校长在批评下属的过程中也必须讲究技巧,这是尊重下属工作的基点,也是保护下属自尊的根本底线。文本从批评的策略、批评的标准、批评的价值几个维度来进一步探析校长批评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敏锐性和洞察力,从自己经历的一些刻骨铭心的事件中去摄取有效的论文材料,有什么好的想法,妙的做法,新的体会,及时定位,对不寻常的教育经历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挖掘,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思索、研究、分析,抓住实质,提升考据的有效性。

3.教育生活中的关注事件是论文选题的重点。在教师的教育生涯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些事件既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紧随教育改革的步伐,凸显当前改革的焦点,又有新意,不是老生常谈,不是人云亦云。首先,形成系统建构的理念和主张。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对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予以关注,提炼教育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件作为重要选项,系统研究,不能就一个事件进行孤零的阐释而使得选题过于单薄。在实际的论文选题过程中,围绕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可以逐步形成有理念、有内涵、多视角的论文选题。其次,深化教育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背后的本质。对教育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件不能就事件谈事件,必须通过一系列表象分析,探究事件背后的缘由、事件产生的教育影响及其反映的教育规律和事件产生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完善事件阐释的整体性。

4.教育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件是论文选题的支点。兴趣是写论文的动力,而且是内在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写作,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形如枯槁。首先,进一步遴选有价值的兴趣点作为论文选题的题眼。教育教学活动的内涵非常丰富,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教育生活事件作为论文写作的本真取向,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更有利于教师升华教育生活,提升教育生活的品位,指导教育生活。其次,凸显自己的研究专长。可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考虑当今热点话题,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程度,以专业为主并兼顾教改方面。[3]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关注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还要立足自己的教育研究专长系统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项事件,为自己的教育研究寻求一个个性化的教育研究取向,发挥自己的研究特色,彰显自己的写作风格。第三,立足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抓住教育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这些主要矛盾所折射出来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进行科学表达,这样的文字自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帮助、有启迪。

5.教育生活中被冷漠的事件是论文选题的要点。有些话题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眼里司空见惯,认为对教育生活改进和指导意义不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不高,使得一些话题被教育工作者闲置甚至嫌弃。实际上,从论文写作的选题角度来看,这些被冷漠的教育话题则使论文写作选题更有意义。首先,要反思当前一些时髦话题。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为后继行为产生影响。[4]当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次的改革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不少教师在教育论文的选题随大流,人云亦云,这是不可取的。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选题可以对当前的一些主流话语进行积极反思,要有不安于现状的改革意识,对于现成结论和权威定论,要敢于怀疑,多加反思,创造性地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一线教师冷静思考当前教育的时髦追求,为教育理念寻求一个根基,帮助教师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论题。其次,重释传统教育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点或事件总是一味接受和吸纳,也有人认为其是过时的历史产物,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需沿袭,这些认识是片面的。传统的教育事物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特质,赋予新的历史定位和教育价值,提高传统教育话题的生命力。第三,研究前瞻性教育话题。有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愿景总是当作憧憬,在论文写作选题过程中总认为自己对其认识不到位,自己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愿景不匹配,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教育论文是一种教育创作的过程,而且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展望美好的未来,建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生活,提高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感,也是论文写作选题的重要选项。

中小学教师自始自终都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 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就是教育论文选题的重要渊源。只有进行理性的梳理,优化教育理论的关注,才能提高教育论文写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肇丰.写论文可以没有理论吗[J].江苏教育研究.2009(7A)

[2]丁步洲.抓住问题: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关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

[3]王志斌.浅谈教师科研与论文写作[J].广西教育.2011(8)

[4]转引王锐鹏.浅析中学教师论文写作的选题[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探讨 浅议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探讨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初探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艺术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新探 探析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之我见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探讨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浅谈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探微 浅谈如何加强入学教育提高职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 班主任工作艺术浅谈 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浅谈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 班主任工作艺术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创新工作艺术 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创新工作艺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索朗扎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智慧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活动和协调等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艺术,在面对小学生世界时,班主任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予以观照,以创新发展的教育予以引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创新工作艺术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创新工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49-01

一、正确引导,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大多数老师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如果将学校的工作分为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小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与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主要作用,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

1、是在教育目标上

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小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管住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小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小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小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

2、是在管理方法上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让小学生服从于“事”,顺应于“活动”,把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小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无法充分表现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很难显现的,要培养小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如组织小学生制订班规,每个同学都参与,提出自己的建议,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小学生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订和落实班级工作计划等等。

3、是在教育评价

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小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小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小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采用正确教学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教师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班主任还应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小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小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1、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的、有思想、有主见的小学生,我们的教育也应以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把他们作为发展的对象。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小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小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小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小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所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独立能力。

2、充分培养创新精神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想到每个小学生都有潜能,并观察小学生潜能的表现,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不断地出现新的面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寻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努力,使问题得到新颖独特的解决。解放小学生的创造力,他们会给你带来许多的惊喜。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开发出每位小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潜能。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 [2] 吕 静,《小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传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章轶斐(1986-),女,江苏无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1-02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展开、我国现行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途径。同志曾经提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园地,更应当顺应时代的需要,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缺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不同于前人或在前人基础上有改进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在教学内容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模本,知识和技巧照本宣科,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理论与实践接轨较少,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中,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将知识用一种不容质疑的态度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没有留给他们任何思考和质疑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思想的依赖性。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也体现出我国高校教师自身创新意识的缺乏。

2.单调的考核方式

现在大学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卷面笔试依然是目前大部分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大学生负担着沉重的考试压力。然而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带来的是学生对死记硬背趋利性的依赖。提交论文也是运用较多的考核方式之一,但是学生对论文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各种应付的现象。

3.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许多高校开设多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并举办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但是目前这些课程活动仍没有纳入教学的主流体系。同时,以、获奖、申请专利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1]高校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学生缺乏开拓创新思维的机会,两者互相促进,不能解决大学生创造力缺失的根本问题。

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启发以及长期的思维训练。[2]思维训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解放大学生受到限制的思想,发散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想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就需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特点

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兴起,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对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逐步兴起,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颇具建设性的知识基础和思路,这对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意义。[3]

女性主义教育学又称为女性主义教育论,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潮。女性主义教育学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研究教育问题,诠释教育目的,参与教学过程。它既是一种对传统男权知识体系批判的宏观方法论,也是一种可以渗透到具体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细致的教育办法。

女性主义教育学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虽然不同流派之间的理论观点和论述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远,但是消除社会性别偏见、追求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关键论点是:

(1)批判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女性主义认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性别偏见。教育中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都是建立在男性经验基础上的,尤其在教材中更是充斥着对女性的不公。女性主义教育学致力于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期望教学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重要途径。[4]

(2)强调赋权。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略了的群体和阶层的声音和经验。[5]课堂教育还关注经验和强调学生参与,主张赋权于学生,让学生放开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3)推崇质性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认为,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提出还是研究设计到研究结论,无一例外地打上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性别角色意识形态等标记。他们一致地推崇质性研究,力图运用女性主义的经验主义和后经验主义修正已有的经验主义实证方法。[3]

上一篇:成功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