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体系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0 10:01:30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1

关键词:学校德育体系; 历程; 德育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89-05

从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正式设立德育研究课题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从最初“泛政治化”色彩浓厚的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研究,到反映德育学科自身建设的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还是从“知识”、“技术”、“制度”到“文化”、“生态”、“和谐”的德育价值研究体系的变迁,抑或是实践层面的德育工作基本经验分学段的调查研究到初、中、高等学校德育体系整体构建的推进,学校德育始终是德育研究的主阵地,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过程融合,随着“八五”时期确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开创阶段、“九五”、“十五”时期提高“理论一体化”水平阶段以及“十一五”时期探索学校德育体系实践模式的实验及推广阶段,日益成为实现德育研究实践转向,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的现实要求。

一、确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理念的开创阶段

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关于大中学德育衔接的研究”、“大学与中小学德育的衔接问题研究”以及“我国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德育体系的实施研究”等的设立,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德育的现状,研究者认为要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必须建立“大德育体系”的思路,[1]要“从整体上改革德育,建立稳定、持续、协调的德育体系”,[2]强调德育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并解决德育整体化的关键。从侧重于德育外部环境的角度,“宏观”上德育整体化工作体系指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纵向衔接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横向配合;从侧重于德育内部要素的角度,“微观”上德育整体化工作体系指德育者将社会发展要求内化为德育对象的需要,德育对象将个性发展要求外化为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行为、情感和认知的矛盾运动的各种状态和全部过程。[3]

同时,研究者们也针对学校德育实验及实践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上海市崇明县实验小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小学德育系统进行了整体优化的实验与研究,逐步建立起“德育途径网络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效果信息化”的结构体系,[4]南京大学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完善学校德育体系这个重要环节,从“全员育人、优化环境、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完备学校德育体系。[5]

“有没有一个科学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年轻的德育学科,只有获得自己的科学体系,才能尽快发展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的位置。”[6]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要求,为未来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方针强调,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7]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开创阶段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虽已确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思路,但由于学校德育缺乏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大多数的研究尚处在经验阶段,成果比较零碎、片面和分散,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纵向与横向的综合研究较少。

二、提高“理论一体化”水平的建构阶段

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研究自90年代中期逐渐进入德育体系学科建设阶段,德育思维也相应地发生了转折: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建构阶段关于“学校德育体系”比较系统的研究是由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主持的从“八五”开始的“我国现阶段各级学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现状及其成因与对策的研究”、“九五”的“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到“十五”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三个从调查研究阶段到理论建构阶段再到实践运用阶段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其成果从德性论、德育论的本体论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三个子系统为经,构建了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学校德育体系。[8]同时,在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实践运用和成果推广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历经八个春秋,在全国设立了一千余个实验地区,五千多所大中小学 (含高职、幼儿园)先后参与实验,实验教师达万人。“整构实验”将理论体系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实践相结合,构建了主要由德育途径、德育方式与方法、德育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结果验证”与“过程体验”辩证统一的操作机制。[9]

另外,部分学者主张在建构当代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传统道德的原始理论或某些具体做法融合到现代道德之中,而是把传统道德中所蕴含的基本精神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中,[10]从而真正增强当下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度与感染力;要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开掘中国传统德教思想的丰富资源,即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关于如何认识、实施、推进道德教化的理论思考中所体现出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增强德育活动的有效性。[11]同时,要充分考虑大众媒体、网络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冲击和影响。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文件和通知中多次强调了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问题。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强调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003年底,教育部成立了以教育部部长周济为组长的“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中共中央在的8号文件和16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学校德育衔接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05年4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前承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的要求,整合并深化发展了《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内容体系,总结吸收了近十年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德育体系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研究的建构阶段将经验性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重建了研究对象的“真面目”,并在解释、预测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现象和事件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大大推进了德育体系学科建设的理论水平。同时党和国家也更加强调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能力,而切实解决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提高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的吻合程度,成为了后续研究的重点。

三、反思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实践困境的全面推进阶段

“十一五”期间是学校德育体系由实验期向全面推进期的转换阶段,实验期间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研究者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对学校德育建设的反思上,进而寻求摆脱学校德育实践困境的思路,提升学校德育的实践力。“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生命·实践’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情况与对策研究”、“学校德育的使命研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等也体现了全面推进阶段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杜时忠教授经过系统研究指出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十大矛盾:“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德育工作者队伍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之间的矛盾,德育高要求与德育低投入之间的矛盾,学校“主渠道”与校外影响之间的矛盾,[12]其中,文化定位、文化选择、文化取向乃至文化重建的焦虑一直都是作为自觉自为的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意义上的困惑,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做出合乎历史和逻辑的文化选择,将是制约未来道德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13]面对百余年历史沉积中的“德育政治化”、“德育知识化”问题,有学者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必然选择,[14]因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生活的建构;[15]有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德育改革,不是要放弃学校德育的政治方向,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在确保德育的政治价值导向和道德知识基础的前提下”,[16]使学校德育“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视域融合,克服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学校德育更多的生活趣味,丰富和扩展学校的德育资源”。[17]

在对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困境反思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从课程的视角系统提出了提高德育实效的教育对策:各级各类学校应依靠本校教师集体研究,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系统,进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8]以“生命·实践”学校德育理论为取向,立足于人的生命实践,通过整合知识、学生与社会的影响选择道德课程知识,从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三个层次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19]有的研究者则从教师的视角提出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认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指逐步使所有教师都具备起码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标准),教师的素养结构从内容上由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三个基本维度构成;[20]强调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该具备良好与广泛的知识基础与有效的教育方法,真实、专业地意识到自身的德育教师身份。[21]还有学者从现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建设的视角,认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文化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22]同时,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大众传媒为交往媒介的交往伦理的重建,唤醒青少年道德生活的文化自觉。[23]另外,研究生、职业教育的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丰富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使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愈加全面和系统。

实验及推广阶段的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更加关注“建设”,关注以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价值选择的建设基点,关注当前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时代困境、制度困境、文化困境,关注影响学校德育体系运行的基本要素和建设主体,从而从根本上加快学校德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真正实现德育研究的实践转向,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践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将更加推向深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24]

四、关于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思考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其研究经历了“两个转变”,即在价值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构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理论需求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实践应对的转变;在空间维度,从横向贯通的“学校德育系统的构成要素”的“条”状研究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学校德育系统的全面建设的系统研究的转变。以两个转变为标志,未来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研究将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校德育体系的融合;更加关注德育环境的变化,注重“虚实结合”创造性地应对全球化和多元世界观彼此相撞对德育产生的巨大影响;继续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为推进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更加关注德育主体间的意义建构,注重德育个体存在意义的体验式的自我教育;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现期并存的关键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科学技术的强势及其软实力,所形成的文化霸权语境,对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日趋尖锐和复杂,如果缺乏科学的价值体系引领,那么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往往会是非不分。因此,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校德育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植根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使之在行为上进行自觉的践行,是德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校文化诊断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升实践力的现实基础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不仅要实现学校德育体系本身组成要素时间上的全程性和空间上的全面性,更要关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学校德育体系是在社会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发展的,它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因此,开展学校文化的诊断研究是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的重要基础。“学校文化诊断的核心是发现学校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德育的改进,必须以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为前提。”[25]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体系面临社会经济转型期建设力度日益增强与社会诚信缺失加剧并存,学校文化无力规避社会道德风险。学校文化的空场将意味着教育灵魂的缺失,它可能使学校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文化敏感、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自主性和生命力,而一味沉沦于道德教条的传输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学校文化规避社会道德风险不仅是解决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3.道德教育制度建设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紧要任务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制度不仅规范着德育主体的行为,也影响着德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德育主体德性生成的土壤。制度德育理论认为,当前学校德育要走出实践困境,有两点是必须做好的:一是社会制度本身要体现公平和正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二是学校德育不能回避对于道德制度本身的德性考察,要不断去完善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系,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人。[26]德育制度提供道德规范、营造德性氛围、引领符合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和谐德育制度的保障。目前,建立现代德育制度的问题虽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就德育制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方面来说还没真正纳入德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以至在一些学校,制度规章所蕴含的道德伦理成分稀少甚至制度本身就是有违制度伦理的。[27]因此,目前的紧要任务首先是如何在多元化背景下,揭示制度环境下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从而通过德育制度建设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

4.增强德育主体的合力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根本举措

谁是德育的主体?这是德育理论中争议极大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德育主体通常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发挥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28]。另外,根据道德教育的活动领域,德育主体被归纳为三个基本模式: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以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为责任主体的道德教育)。同时,道德教育面临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在家庭、学校、各种社会组织为责任主体的道德教育方式之外,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价值理性建构功能不容忽视。[29]“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做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30]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正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31]另外,相对于人的本质力量而言,任何社会存在都无法拒斥人的实践,无法斩断与人的主体性的联系,道德教育的个体也理应成为自我教育的责任主体。当然,个体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主体,必须要具备充分的道德理性思维能力。德育主体是一个动态的复合体,有不确定性,如何找到各种德育主体道德教育方式之间的契合点,共同推动学校德育体系形成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是未来研究需要深思的问题。

5.类主体生存意义的自我建构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意义的价值原点

“如果从类主体、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这三种意义上来看待‘人是主体’这一命题之内涵的话,在全球化时代,类主体这一主体的存在维度就会凸现出来,类主体教育就成为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任务”。[32]类主体中人的生存是具体个人的生存,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主动地、以个体的生命为承担,个体生命也在意义追求中得以生成和自我觉醒;个体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学校德育体系的建设,其意义决不是仅仅体现为理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学校德育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存在状态甚至生活方式。通过学校德育的内容把个体带入“生存”之中,让“生存”成为“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世界”。陌生于“生存”的个体受德育内容的导引,逐渐地进入“生存”之中,让“生存”不断地为“我”的“生存”。本真道德教育即启发人去看生存、理解生存、发现生存、体验生存,从而真正地进入生存,在生存中生活。[33]

参考文献

[1] 李德焕.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构建大德育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2(1):5-12.

[2] 鄢 究.建立稳定、持续、协调的德育体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0(3):150.

[3] 辛 旸.德育整体化工作体系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1992(5):7-9.

[4] 郭志超.整体优化小学德育系统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5):48-51.

[5] 郭广银.完善高校德育体系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J].思想教育研究,1995(1):26-27.

[6] 马 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工作体系[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1):1-2.

[7] 袁 名.对“整体规划德育体系”的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1):19,33.

[8] 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9-13.

[9] 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德育与心理,2005(5):47-50.

[10] 于钦波.论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87-90.

[11] 沈壮海.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J].教育研究,2003(10):52-55.

[12] 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47-49.

[13] 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J].教育研究,2009(10):23-29.

[14] 黄书光.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J].理论探索,2006(2):5-8.

[15] 鲁 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16]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09(11):92-96.

[17] 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1-4.

[18] 詹万生.整体构建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校本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4):44-46.

[19] 易连云,邓 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2):17-21.

[20] 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34.

[21] 易连云.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教师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4):32.

[22][29][31] 魏则胜,李 萍.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J].教育研究,2007(6):13-19.

[23] 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教育研究,2007(7):66-70.

[24] 袁贵仁.扎扎实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2-21.

[25] 段 鸿,姚 君,刘次林.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第全国德育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1:108-109.

[26]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38-42.

[27]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09(11):92-96.

[28]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30] 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3.

[32] 唐汉卫.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4(1):95.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2

论文摘要: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德育教材建设,建立相互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大力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并应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赋予德育课程体系个性特色。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近几年得到了明显加强,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切实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离社会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加强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和谐的、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使之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和学生整个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利用一切资源,才能充分挖掘德育培养人、塑造人的潜力。笔者认为,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德育教材建设,建立相互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德育教材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因此,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严肃性。教材的选用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选用统编教材,因为这是集全国思政理论专家智慧,经过科学、严谨的工作编纂完成的。它既注重普遍性规律,也及时吸收了最新的理论成果,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同时,除统编教材外,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编写部分辅导性读本,帮助学生理解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实事,以德育理论阐述现象,揭示事物本质。

选用规范的教材后,还应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从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来看,在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道德与法律。其中道德部分包括绪论分为7章,占了绝大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部分有2章,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在于建立起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应让他们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道德修养能促进大学生做一个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公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也能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教学实践中,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必须准确把握这个体系。

在教学体系方面,必须明白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体系的实施会存在一些差异,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密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开始阶段首先在于建立学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如果不能使学生明白这门课到底要学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学习这门课?那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将无法展开,或者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无法实现。

根据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课程介绍、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观培养、法制观念培养等几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内容和总学时分配好各部分的课时数,并应适当留有余地、适时灵活处理,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都考虑进去,应该懂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应与课程体系相适应,与其他教师协调,与学生专业吻合。

二、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者培养学生懂得必要思想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信念;付诸道德行为的“三统一”过程。”[1]因此,除加强显性德育课程建设外,大力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隐性德育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2];也有学者认为,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3]。由此可知,隐性德育课程包括多个方面,它与显性德育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可优化隐性课程“活教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

和谐师生关系,应从尊重学生人格出发。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论语•侍坐篇》曾记载古圣人孔丘带领子路、冉有等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踏青的情景,孔子对待学生,一一询问,循循善诱,让学生尽情抒发自身的理想,因而,学生聆听尊师教诲,大多有“如沐春风”之感。这既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他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基本要义,也是我们今天高校德育教师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德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看待师与生,与学生交朋友。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己,带头践行自己提倡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用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人格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运用隐性资源促进了高校德育课程的建设。

三、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赋予德育课程体系个性特色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以校园的物质环境为载体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班级教室设置以及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4]。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曾指出: “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的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校园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递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它们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

严格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制度形态为内容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的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它们也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作用,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宿舍生活及活动的安排方式,各项规章制度等。规章制度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但规章制定本身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严格而又合理的规章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高校要在吸纳学生广泛参与制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白秀钦.增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教学研究.2005(11).

[2] 戴智杰.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3] 赵青山.实践与探索———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3

关键词 铁路 职业道德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Current Railway Ethics Research

WANG Shaoxia[1], ZHANG Huizhen[2]

([1]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Taiyuan, Shanxi 030024;

[2] Daqin Railway Limited by Share Led Yuci Branch, Jinzhong, Shanxi 030600)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 industry, China'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Quality of service qualit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transport, and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became the focu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opic of concern. But China'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so speed up railway construction ethics has become a prio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measures of railway building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new situation, aimed at improving railway professional ethics.

Key words railway; ethics; research

1 新形势下铁路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1 成立新的机制,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度

新形势下铁路职业道德建设之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职业道德不仅要满足工业企业的要求,还要满足服务业的需求,因此在职业道德的建设中需成立新的机制,包括参与机制、责任机制、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是责任机制。成立职业道德建设责任制,并且逐级管理,使每个职工能够各自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个职业道德建设责任机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并借鉴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是参与机制。在铁路企业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尤为重要,并且要鼓励职员参与职业道德建设,使职工形成良好的事业心及增强荣誉感。第三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例如荣誉激励、物质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等,采取这样的激励方式,表扬职业道德建设模范人物,使职业道德得到很好的建设,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职员积极性,而且还能使职业道德建设获得很好的效果。最后是自律机制。铁路行业的主要特点是分散性强和流动性大,因此和一般的企业有很大的区别,铁路运输业的许多工作常常都是由职工自己各自完成,所以说自律就显得很重要,没有自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所以,要想职业道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需把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融合为一体,使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职员的行为。②

1.2 灌输新的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

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能够将铁路的竞争优势提高,还能将经济效益提升,最重要的是能够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因此铁路职业道德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铁路职业道德的建设需树立三种观念,分别是整体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③首先是价值观念。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一体的铁路职业道德,向人们展现了员工素质、管理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对于铁路企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尤为重要,只有这样铁路企业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是整体观念。作为半军事化企业,铁路企业需要道德的约束和支持,生产秩序的维持需要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因此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一定要将职业道德建设贯彻到底,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经营以及安全运输结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约束铁路企业员工的行为和铁路企业的运营,以达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是效益观念。当今时代,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匀速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一落千丈。为了重新占领运输市场份额,一定要提供最安全可靠、快速便捷的服务,使旅客感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将市场竞争力提高,重新占领市场。所以说,铁路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能够创造企业利益,还能创造社会效益。因此,铁路职业道德的建设一定要把握整体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这三种观念,树立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这两种利益观念,使职业道德在铁路行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生产经营活动和职业道德同步发展。

1.3 使用新的载体,将职业道德建设的广度拓宽

新的载体主要包括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载体、把生产经营活动作为载体、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载体、把服务作为载体。首先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载体,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职业道德建设当中。其次是把生产经营活动当做作体,也就是把职业道德建设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利用多种管理方式如精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安全风险管理等,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第三是把服务作为载体。只有提高了服务质量,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能将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④此外,将职业道德有关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就能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最后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载体,也就是把内部环境的优化、企业精神的培养、员工的生活文化和职业道德建设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文体活动,使职业道德更深入人心。

1.4 建立新的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新的体系应当包括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和监督体系。首先是教育体系。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能够引领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将现实工作和理想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职员的进步。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建设与职业责任教育也有很重要的联系,在职业责任教育中把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出发点。每个职工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在不断的工作中将工作质量提高,并且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确保旅客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另外,职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职业规范教育能够将职业道德的知识灌输给职员,使职员自觉履行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职业纪律教育也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成分,职业纪律教育能够使员工将服务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到底。其次是监督体系。监督体系包括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通过多种监督方式对铁路企业职员进行评价及监督,能够加快铁路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第三是培训体系。要想提高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包括上岗之前的培训、上岗之中的带领等,这样不断的培训,不仅能够将员工的知识结构补充完善,而且还能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职业道德素质。最后是保证体系。职业道德应与法治相结合,只有将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了,再结合法律手段惩处那些没有职业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强化整治行业的不良行为。强硬的法律手段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职业道德的建设不仅要灌输新的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而且要成立新的机制,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度,此外要建立新的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最后还要使用新的载体,将职业道德建设的广度拓宽。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使铁路运输行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注释

① 刘君谊,李嘉全.新形势下的铁路职业道德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4(4):366-367.

② 金志申.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促进铁路职业道德建设[J].学习论坛,2010.5(4):957-958.

③ 王策.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加强铁路职业道德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4(3):347-348.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4

关键词: 和谐社会理念 高职德育工作 应对措施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高职德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为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所指出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高职德育工作的回应

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更注重他们的道德水准,他们在工作中的道德修养反映出他们在高职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水平。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职德育的和谐度。

德育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和谐,因为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所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高职德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其各项素质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等方面获得极大提高。由此可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各项素质均衡发展,而不能弱化甚至忽略其中任何一项素质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个性,而不是压抑甚至扼杀个性,限制人才的发展;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唯师是从的旧观念,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和谐度,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持学生的身心和谐。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善于处理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家庭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影响、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在这些大学生身上,高知识的光环与不健康的心理并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试点工作。

高职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同时搞好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性格迥异,这需要以因材施教的思路关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非智力因索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此外,大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三)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

高职必须对“两课”教学、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加大投入,优选载体,协调运作。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体系。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和保证体系两个方面。高职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重要补充。所以,在德育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加强“两课”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生工作,把日常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教育主要载体的功能;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延伸,使德育认知和德育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领导重视、环境优良、队伍精干是德育教学全面展开、德育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德育教育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这需要高职完善有效的领导体制,确保“两课”教学的有力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当前高职德育工作效果差强人意,德育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和谐的德育机制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德育机制,应该是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关心、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并坚持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机制可以表述为:组织―主题―载体―评价。就组织而言,成立一个能够使德育教育的各种载体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指导性组织机构,起到协同、指导、检查的作用。主题应包括永恒主题和阶段主题两类,学风、诚信、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是我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阶段主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要求进行制定。德育载体包括“两课”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辅导员思政活动、党团组织、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众多形式,各种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均是品德教育和养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担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任务。任何工作机制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德育机制的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在启动评价机制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中注重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同时对于评价结论仅作为参考性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德育过程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外,主要就是其文化环境,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尊重,能够使置身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环境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把每一堵墙都说活。”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和和谐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内化为对学校师生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高职必须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唱响和谐主旋律,创造适宜师生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职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在高职德育工作上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之成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和思想保证。高职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应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探索高职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长效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林海.把握高职德育特点 推进高职德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1).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德育;文化;心理健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较短的学制内,在较低的办学层次和较差的办学条件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和谐德育与和谐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构建特色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和谐德育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构建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和谐德育全员化建设

创新德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职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应当明确“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校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拓展为导向,以自我教育为基础,以工作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思路与先进的德育观念,切实抓好高职院校的和谐德育建设工作,在工作中要以专人负责,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形成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统一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起学院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育人环境。

为把德育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学院明确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在思想上牢固确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路。把是否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考评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使教师、管理、科研和后勤服务人员都成为育人主体,明确自身担负的育人职责。为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各院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一是教育网络体系:包括“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校”(业余党校、团校)、“两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和五个常规教育环节(入学教育、军训教育、劳动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管理育人体系,涵盖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基本道德品质规范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诚信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等,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四是围绕学生需要,构建学生服务体系。

另外各院还要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起兼职政工队伍(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专职政工队伍(辅导员和党员班级联系人)和有关工委五老成员等“四三制”队伍体系。即队伍结构上由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四类人员组成;队伍层次上按高、中、初级三个层次进行建设;队伍培养上要统筹安排,力求使专职政工干部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这四支队伍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推进德育工作,掌握院校德育的规律

各院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分不同阶段,把学生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德育教育。第一层次是新生,从进校第一天开始,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集体观念和国防观念,培养学生爱业、乐业、敬业的人生追求;第二层次是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各级成立的学习小组与业余党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三层次是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通过培训和推优工作,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第四层次是学生党员,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进行分层次、分目标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要载体的育人功能,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面向市场、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开展各项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营造团结奋进的和谐校园。

三、宣传先进典型,提升德育效果

宣传先进典型,是各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生动教材。院校要定期通过弘扬先进典型,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主要手段有:一是召开表彰大会,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用身边楷模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争先创优的良好育人环境;二是邀请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作事迹报告。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开辟网上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专栏,为和谐校园建设树立身边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激励他们树立发奋学习、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在重视运用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反面典型的作用。通过受处分的个别学生的反面事例和组织听取青少年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专题报告会,广泛开展对青年学生警示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对照反面典型,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四、结合实践,强调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的高职院校有三种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即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为增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把做好德育工作同解决困难学生群体实际问题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各级高职院校应着重从四个方面竭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一是在学生生活上,切实解决贫困生就学问题。确保学费收入的5%-10%作为奖贷勤助基金,继续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其他校内自主措施为补充等综合配套资助体系,确保每位困难生得到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在资助上讲求方式方法,注重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在学生精神上,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

势,整合学科力量,成立系部一级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初步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三是在帮助学生择业上,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院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制度化和实用化。开设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者进校园系列讲座,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毕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较高的就业率。四是在学生权益上,一要在处分学生的程序上合理合法,二要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成立申诉委员会。凡学生认为在学习、评先评优、助学贷款、推荐就业、奖惩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都能得到申诉复议的机会,得到公正公平的处理。

五、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德育目标量化管理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的经常性、琐碎性工作,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才能确保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学院以加强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将各系学生德育工作状况、创新及效果作为系级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中一方面,将德育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岗位职责,结合相关的条例规定,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效率、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对德育工作者层层制定目标责任书,年终审核实施情况并以完成情况决定奖惩。通过实施德育目标量化管理,为院校德育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性的轨道,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量化评定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各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工作目标明确,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六、结合院校定位,进行合理的德育定位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6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机制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和现实意义。

对于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钟国兴作了具体阐述:公民道德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公德的社会,对于被社会化的人来说,无异于生活在种种人为的灾难之中,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灾难的制造者。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道德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起码的秩序之一,离开公民道德,任何一种群体的道德或者集体的道德,都是有基本的缺陷的。我们的社会当然应该强调家庭道德、企业道德、行业道德、官员道德、学术道德等等,但是如果离开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去讲这些,那么这些道德就会含糊、空洞,甚至可能同法律的要求相背离,出现偏差。

要研究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首先要从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上理解公民道德构成要素。公民道德,就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和总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从公民道德概念中可以概括得出:公民道德的建设应重点放在相关具体规范的完善。公民的道德建设作为全民化的项目需要从多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进行具体规划。

1 政府——公民道德建设的总指挥

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总体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内容和程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名词概念的提出与推广,都是政府在理论层面上对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而政府在这方面最主要并且最应该加强的是德育制度的建设,这是解决社会风气问题,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就其具体的内容来讲,应该做到:

(1)公民道德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健全。“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推进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虽是道德层面上的建设,没有法律建设的强制性等特点,但要想更好地建设与发展,必须要建立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的具体层面方面,申明认为:公民道德教育管理包括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目标责任、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内容。

(2)建立和完善教育者德育素质的培训、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者德育素质的培训、考评制度的目的在于逐步形成各层级各部门善于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教育队伍。当今社会已向“学习化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反映出“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受教育者”的要求。

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实践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者。但具体到各层级各部门的德育管理中,人员是有分工的。那些涉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德育素质。关于制定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指标体系,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新事务,应通过试验,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

在政府层面的相关建设中,武汉市政府从未成年人抓起,积极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价机制”,鼓励未成年人争做“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武汉市教育部门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通过充分调研 、专家指导,制订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具体的考核办法为:考核评价对象分别是学校、教师、学生。学校考核评价从德育意识、工作队伍、内容系列、活动阵地、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6个方面进行;教师考核评价从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等4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维度,以“好公民、好学生、好子女”为评价标准。“好公民”包含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社会实践,其中除了爱国、诚信、关心周围的人、爱护环境、参加“创新素质实践行”外,还要文明上网,慎交网友、不进营业性网吧等;“好学生”包含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具体的还有穿着合适、会自我保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等;“好子女”(小学生则为“好孩子”)则包含孝亲敬长、自我服务等,其中除了孝敬父母、放学按时回家,还有不能攀比、乱花钱。学校、教师、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满分均为100分,按实际得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考核评价等级,每一学年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对于发生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学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严重教育失误的学校和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中予以一票否决。这一考核制度的建立对于协调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之间在道德建设层面上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为道德建设制度中一项较为成功的示例,从公民的基础抓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是十分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推广的。

2 学校——公民道德建设的引导师

公民的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环境熏陶和陶冶,使公民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科学思想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推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家庭的单位太小,生活中每个家庭的具体环境与氛围各不相同,这就使家庭的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的单位过于大,不能保证不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因素不存在。相比之下,学校作为一个专业从事教育的单位,其教育具有目标的导向性、组织的可控性、内容的明确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对公民进行德育引导方面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20条中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层面来讲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引导方面应当做到:

(1)将公民的德育教育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使课程最大限度地依据自身的特点为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服务。这就应从课程设计开始就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各类各层目标落实到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去。就拿当前我们大学生的课程体制的设计来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些课程也逐步得到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将此类课程的教学和内容进行统一的整改和协调,通过规范化的运作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2)将公民的德育教育与学校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有特色、有主题、有意义的活动,调动公民的积极性,自觉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应把教育的所有途径,即教学、课外校外文体科技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社团组织生活、家庭和宿舍生活,都作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共同途径,充分发挥它们“一举多得”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当前的许多学校也逐步地认识到相关特色活动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断地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和特色以合唱、演讲、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向公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使其在活动中收获快乐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学校都有较为成功的实践。其中主要有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通过寓教于乐使学生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获得先进道德思想的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笔者也发现,学校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作用的大多停留在幼儿园、小学层面,一些更高层次的学校尤其以中学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然而更多的社会事实告诉我们这个时段的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各种思想萌动,是道德思想最为不稳定的时期,更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任务中,以及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致使中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仅能停在一些形式上的丰富。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这一现状,还应从当前的教育制度入手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使得不同时期的教育都能在德育方面有所建树。

3 公民——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

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塑造公民自身的道德素养是决定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公民应具体做到: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切行动的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2006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中提出的,它的具体内容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公民的道德建设的评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标准,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约束力,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一个基础,公民的一切行为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底线。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作用,刘娉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新时期理想人格的全新理解,又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具体诠释;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又是现阶段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

(2)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了更好地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国家积极推动相关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主题特色的活动(具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 如理论学习活动、表彰先进活动、参观考察活动、重大节庆活动等;第二种是结合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如文明创建活动、行业树新风活动、科技扶贫活动等;第三种是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音乐欣赏、游览名胜古迹、体育比赛等,通过各种类型的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和建设功能,从而使人们在实际参与中陶冶情操,思想感情和道德境界得以升华。因此,作为公民首先应从意识上认识到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自己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习惯;最后要在参加相关活动后积极地总结和反思,使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指导自己更好地成长成才。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且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带动社会其他人群加入道德建设的大军中来,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国兴.公民道德是现代道德的主体和根基[J].新视野,2005(5).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10-24.

[3] 申明.试探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

[4]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

[5] 刘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突破口[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2.6(1).

[6] 陈宇光,府雅.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根本途径[J].师范教育,2002(2).

[7] 余华.公民道德之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8] 李萍.公民日常行为是考察公民道德的基石[J].道德与文明,2005(2).

[9] 潘建红.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融合[J].职业圈,2007(7).

[10] 郑富兴.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组织困境[J].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2008(8).

[11] 郭清香.论公民道德的原则[J].河北学刊,2003.3.23(2).

[12] 王文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7

[关键词]机制 教风 师德 高校

[作者简介]张禧(1968- ),男,贵州思南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邓良基(1957- ),男,四川泸州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 雅安 625014)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以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课题编号:cjs11-068)和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2011年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途径探索”(课题编号:xck201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74-02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教育之本。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主要责任人。因此,探索和建立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的有效机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的内涵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质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建设良好教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风是师德的具体体现。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养成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形成严谨的教风。严谨的教风主要表现为严谨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内容、严谨的教学方法和关爱学生等方面。

严谨的教学态度实质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荣,立足本职,甘为人梯,追求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时刻牢记肩负着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感,坚持育人为本,把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严谨的教学内容要以严谨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世界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与时俱进,勤奋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吸收新成果、新理论,才能站在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和更新知识结构是大学教师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

严谨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适应创新教育而应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提高授课质量的关键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吸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新知识。

严谨的教风还体现为关爱学生。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进取博学,恪守学术道德,关爱学生,通过一流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和教师也带来了冲击。从高校师德与教风建设的整体现状来看,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国家、社会、学校都高度重视,绝大多数教师都坚持“学高

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岗前教育不足导致对师德的认识“缺课”

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没有认同感,不能认识到教师职业本身的崇高内涵,也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各种职业道德都有比较稳定的职业道德传统习惯以及比较特殊的职业心理与品质要求,其积累、传承和发展都是通过长期的职业教育和实践来完成的。所以,师德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

(二)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师德修养的主观“缺失”

一是理想空心化,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缺乏使命感、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不注重完善、充实和提高自己;二是教书职业化,把教师当作一个普通的职业看待,只教书不育人;三是职业交易化,缺乏爱心,个人私利膨胀,甚至将学生作为谋取私利的对象;四是行为及学术腐败化,不能为学生作表率,学术研究弄虚作假、造假。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缺位”

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着“说得多、做得少;理论多、实践少;倡议多、操作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实事求是,力求克服说起来重要,而在具体工作中并无多少实际举措的“走过场”现象,找准切入点,构建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以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顺利推进。

(四)高校师德建设存在过程“幻化”

主要表现为在师德建设的目标要求上“高、大、全”,大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在师德建设的导向上模糊,重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轻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制度设计上缺乏人文关怀,教师不认同,产生制度“休眠”现象;在师德建设的倡议和创建活动上形式多样,但作秀思想和娱乐化倾向明显等。三、坚持以教师为本,建立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尤其是针对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认识“缺课”、主观“缺失”、客观“缺位”和过程“幻化”现象,必须探索和建立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加强思想教育,建立理性认同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坚持以理服人,使教师队伍形成理性共识,建立理性认同机制,克服师德建设中的认识“缺课”和主观“缺失”现象。

第一,加强岗前教育,形成教师师德的职前认同。从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看,主要是教育类院校培养和其他非教育类院校培养两条途径,社会来源的师资在高校中较少。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应从入口教育抓起,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类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于非教育类院校来源的教师,要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形成师德的职前认同。

第二,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坚持正面灌输,强化理论武装。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必须从 “外面”灌输到教师头脑中去。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对教师政治学习、党员组织生活的指导和督促,是防止教师理想空心化,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以理服人,加强引导。理性认同是指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教师在已有知识、判断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理性共识,实现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加强师德建设的根本,就是要按照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使教师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增强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的使命感、为民族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师德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理性认同,进而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建立情感认同机制

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浓厚的情感来自于对事

物真切的了解和深刻的认知。没有认知与情感基础,则难以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很难将认知与情感过程转化为外在行为。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优良教风,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建立情感认同机制。

第一,要发挥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德建设是教师自己的事业。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强大的内驱力,才会主动积极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真正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二,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要牢固树立尊重教师、服务教师、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关注教师的合理需要,维护和保障教师切身利益。尤其是要从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三,要着力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优争先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人人遵守师德,创建优良教风的良好氛围。

(三)关注教师发展,建立利益互动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利益是推动人类进行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因。教师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掌握教育规律,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加强师德建设,要以教师发展的切身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利益互动机制。

第一,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发展。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是一个不断学习、熏陶、提高的过程。因此,要在教师中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成为热爱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要坚持“双向培养”制度,使一批党员成长为能实践、善研究、懂创新的骨干教师,使一批骨干教师成长为思想进步、作风扎实、业务精良的党员,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教风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要加强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形成抓师德、促教风的共识和氛围。

第二,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加强和完善教学督导,保证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创设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让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和发展方向,树立专业发展理念。同时,在管理上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创设有利条件,提供进修、培训、考察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

第三,要关注教师的精神发展。要坚持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和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坚信教师师德的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让教师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尤其是对教师角色的内在的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并将教师的职业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体验的职业。外部激励要做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对在师德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要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事业中,认真听取广大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用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感,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

(四)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激励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以切实保证师德建设有序开展。建立师德制度保障机制的重点是完善监督与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

第一,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等,都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上形成了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但高校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教师的

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制度规范融入道德理念。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的监督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约束力,防止和纠正教师的师德行为发生偏差。要坚持自我监督、行政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等形式,鼓励教师进行自我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引入社会监督,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对师德起到监督与促进作用。

第三,完善考评体系。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教师师德考评,制定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师德建设的考评对象,既要针对教师个体的表现,同时也要考评教师所在单位的组织领导工作情况。考评的实施主体应包括学校的专门机构、各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教师、学生等,以保证考评主体的多元化和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2]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7).

德育体系建设制度篇8

【关键词】师德建设 与时俱进

正确把握师德建设的内涵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不断发展,师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也要与时俱进。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接受和重视。如何应对院校发展中高职师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不断变化的形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就要求我们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高职教师除具有一般师德建设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突出职业特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体系,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

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使教师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师德建设的各项活动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别能力,使其做出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

应当着眼于教师个体道德完善的需要,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作用,培养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坚持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要注意通过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加强对教师的学风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同时注意加强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书育人意识的培养。

关心教师的业务和生活,是师德建设的前提保证

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为教师钻研业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应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还要注重拓宽教师业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以及开展各类学术交流等。

应切实解决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把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为教师做实事之中,通过细心、周到的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尤其应聘请专业人员通过讲座的形式,提高其心理素质,使教师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校内管理体制,不仅注重在教师中提倡学术和重科研之风,而且要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要加大学术治校的力度。

建立师德建设的宣传鼓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运行保证

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扩大其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应利用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

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要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在教师中形成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做贡献的风气,改变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的倾向。

完善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成功保证

上一篇:工程竣工施工单位意见范文 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