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07 16:58:45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1

一、对舆论的主体———公众的挖掘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其特性之一就在于它具有问题相关性,即舆论问题相关所及的那些社会成员。②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关联不同领域数据,交叉复现舆论主体的多维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具有问题相关性的舆论主体。同时,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一定数量上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③因此,在实现对舆论主体的个体身份素描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舆论的主体是怎样由舆论问题所及的那些社会成员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舆论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共振。首先,通过关联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对舆论主体的身份素描。大数据不是指拥有大量的数据,而是指数据的全面性。大数据通过多维地对信息的交叉复现形成对真相的判断,通过大量的信息冗余去矫正信息,从而提高准确性。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数据,将不同领域数据关联起来,对舆论主体进行人格特质、行为特征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可以形象地刻画出舆论主体———公众的身份素描。同时,可以分析出不同的舆情热点在什么地域、什么社会群体中进行传播,这对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意义重大。其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舆论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社会网络结构中,“节点”代表一个人,线段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箭头的指向代表信息流动的方向。社会网络分析包含多种元素,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与刻画舆论主体关系相关的中心性分析和小团体分析。中心性包括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程度中心性最常用来衡量谁是这个团体中最主要的中心人物。④具体到舆论主体而言,如果一个人可以将信息发送给其他更多的人,那么他在网络中就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中介性常用来衡量一个人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处于连接其他两个节点的路径上,则认为他具有控制其他两个行动者之间交往的能力。小团体,顾名思义,就是团体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可以根据舆论主体之间的互动,发现相互关注度高的小团体。当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软件可以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如UCINET、Pajek、NetMiner、STRUCTURE、MultiNet、StOCNET等。

二、对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挖掘

舆论是以意见的形式存在的,但是作为舆论表现形式的意见与其他意见相比,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意见的特性之一是指其集合性。意见既是社会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多种意见的集合,同时也是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种成分的集合;意见的特性之二是指其表层性。它是一种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且居于社会心理的最表层。正因为意见具有上述两种特性,才使得我们对舆论内容的挖掘和对舆论情感的分析成为可能。首先,想要实现对网络舆论的分析,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对舆论信息的采集,目前主要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来实现。大量使用爬虫技术对于舆情主题挖掘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爬取海量的舆情信息,进而对大量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舆情主题的挖掘。⑤其次,在通过爬虫技术爬取到大量舆情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处理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内容的提取。通过网络爬虫技术爬取到的网页中的数据非常复杂,大多以无结构与非半结构化结合的方式掺杂在一起。所以,为了把爬取到的内容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储以便进行分析,我们需要运用文本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对舆论内容进行提取运用到的文本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文本提取、文本去重、以及中文分词。通过上述两个步骤,可以使我们获取结构化的网络舆论内容。而获取舆论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分析。情感是舆论的重要部分,对舆论情感倾向性的挖掘是舆论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关键。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将网络舆论所包含的褒贬因素挖掘出来,明确舆论主体的真正意图和倾向性。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分析方法: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的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方法与基于统计情感词倾向性值的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方法。

三、对舆论的客体———问题的挖掘

从舆论表达的不同公开程度的角度,可以将舆论分为显舆论与潜舆论。⑥首先,针对显性问题的挖掘,可以通过目前的一些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现。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通道,社会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舆情监测机构。目前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公司;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媒体类的舆情监测;第三类是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⑦以上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并能够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对于显性问题的挖掘与监测卓有成效。其次,针对隐性问题的挖掘,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日志数据实现。当前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检索信息的主要途径。当网民对某社会事件感兴趣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因此,网民的检索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网民点击的检索结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民的意见和态度。搜索引擎后台的日志记录了网民的检索词和所查看的网页地址。通过对检索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可以描述某个社会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的产生和变化过程,从而反映出网络舆情的状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测。通过对网民所点击的搜索结果的网页地址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网络舆情产生和变化的源头,从而有助于进行网络舆论引导。⑧

四、结语

一定程度上说,从舆论三要素来进行大数据视角下的挖掘与分析,更多着眼于理论层面的方法运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大数据视角下的网络舆论挖掘与分析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比如网络舆论的代表性问题,大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安全性问题,舆情监测行业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等问题。首先,应该认识到,网络舆论与现实舆论存在着区别。第一,就网络参与的可能性来说,网民与现实公众尚未重合;⑨第二,仅从网民内部构成来看,愿意表达的人和沉默的大众之间是有差异的。网络“大众意见”甚至都无法代表全体网民;⑩第三,从舆论主体来看,网络舆论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真实和非理性的意见表达。其次,大数据挖掘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数据的可获取性。要想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网络舆论,可获取的数据量是关键。目前的大数据,无论是公共数据还是商业数据,基本都还掌握在政府与几个互联网巨头手中,开放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是数据的安全性。在获取数据后,如何合法合理地利用数据,而不侵犯与暴露个人的隐私至关重要。再次,网络舆情监测行业目前也较为混乱。主要体现在:第一,舆情服务机构的预警与危机应对能力较低。国内的舆情监测机构,大都提供的是危机发生后的灭火工作;第二,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民的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第三,舆情监测行业重视对口碑的维护,而忽视对民意的研究。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的科学体系,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查证,对民众的正当诉求要尽快解决,对传闻要予以及时调查回应。只有这样,这条沟通政府和民众的网络渠道才能真正畅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除了提升舆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之外,积极地向专业化智库转型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它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基于互联网信息的民意调查和政治传播、市场调查和市场营销、重大建设项目和施政的民意评估、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和博弈的平衡调适等。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 大数据;舆情监测;挑战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133-05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公众已习惯通过论坛、贴吧、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网络成为了社会舆情的“风向标”。由于互联网信息共享、传播便捷、主体匿名[1]等特点,一些虚假和负面消息也在网上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组织下,会加速发酵传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由此越发凸显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一、当前网络舆情新变化

(一)“三微一端”成新重心

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截至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48.8%,网民总数达6.68亿人,其中9成用户使用手机上网。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成为了中国网络舆论新重心。

(二)正能量舆情被广泛关注

事关国内大事件、大决策的相关热点新闻,总能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和理性看待。如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9・3抗战胜利阅兵、全面二孩等年度热点事件,朋友圈里全是积极建言献策,表现出了网民的爱国情怀。

(三)经济领域舆情引发广泛关注

世界范围内经济萎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于外部环境的极度变化和原材料、人力、环境成本的相继提高,传统行业举步维艰。互联网等新兴经济领域的急速发展引发关注。例如微信、“滴滴打车”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由于该领域与普通公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传统行业的不适。经济下行大环境引发国民普遍忧虑,其中李嘉诚在大陆的撤资恰好切中舆论痛点;我国股市于2015年6月中旬和8月的A股断崖式暴跌,引发中央高层不惜重金救市政策,等等,均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

(四)突发事故类舆情仍是重点

突发类事件往往能够挑动网民的神经[2],如2015年的哈尔滨大火、上海外滩踩踏、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东方之星沉船、荆州电梯吞人和天津港爆炸,2016年的雷洋事件、广州退休牙医被砍死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看似是天灾人祸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大都含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网民往往会“推人及己”而引起热烈讨论。

(五)旅游和环保类舆情成为新热点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公众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期待显著提高。一方面表现为对环保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消费环境的规范化,因而旅游和环保类舆情自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新热点[3]。例如青岛天价大虾、云南导游辱骂游客、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等。这些都表明时展促使人们拥有了新需求,而这种新需求恰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六)舆情事件的主体指向性往往不明确

在各类热点舆情事件中,旅游和环保类舆情逐渐成为了新热点,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开始凸现,而这些舆情普遍具有主体指向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这些特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责任主体具有多方性和广泛性。如优衣库不雅视频,责任主体并不明确,只能勉强跟警方监控搭上关系。而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目标所指责任主体更是十分广泛。还有诸如股灾、李嘉诚撤资等经济类舆情,一方面说明它们与我国经济的大制度和大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说明所牵涉的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管理部门的事态,而是关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动态的大事件问题,因而不是一句话可说清的,必须冷静观察。

二、大数据条件下政府在舆情监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困难之一:认识不到位,变“监测”为“监控”

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网络舆情理念落后于潮流,思路偏离于现实,行为有违于宗旨的现象,造成了在网络舆情汹涌的大环境下,面对网络民意,他们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不当甚至错误的行为。如主观拒绝以至排斥网络民意,轻视网络舆情以致无视、野蛮删帖、盲目封堵等等。从近些年来多起政府舆情处置的案例来看,政府舆情监测易走偏,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将舆情监测作为“监控”手段使用,虽只一字之差,但具性质变化。

(二)困难之二:处置不当,变“澄清”为“灭火”

发现问题后,一些政府管理人员尤其是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确解决问题,而是考虑如何“灭火”。由于他们缺乏对舆情的正确认识,因而当发现负面信息时,他们不是本着负责、服务的态度,首先弄清楚网上所曝信息是否属实,以至尽量了解公众对这些负面问题的态度和评论,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在第一时间便草率地删除这些“负面”言论,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打压发帖人,控制媒体报道传播等等。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长此以往,这一简单的方法会对政府和网民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会因为长期积怨而失去政府信誉。

(三)困难之三:机制不全,变“系统全面”为“单打独斗”

由于舆情监测的机制并不十分健全、运行程序尚未理顺,加之建立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分析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无间对接和配合,但在舆情监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了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人的事,如此在社会舆情突发时,就难以快速反应和响应得当,所以需要加强舆情监测机构和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反馈,尽快形成制度合力做到有效应对。

(四)困难之四:缺乏专业监测、数据分析人才和团队,监测分析水平不高

单纯的舆情监测对于舆情管理和研究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对数据进行生产、分析、研判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团队。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班子不到位,因而目前在岗的舆情监测人员对于舆情的专业性、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不到位,从而极大制约了政府对网络事件的监测和分析。

(五)挑战之一:舆情监测数据由样本向全量数据变化

传统数据分析一般专注个体或典型的样本数据,而大数据时代则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必须关注与这些个体相关的所有人、事、物的全量数据[4]。因此,必须克服传统的数据分析过程中把所有人作为个体来看、或者作为平面来看的方法。应当用立体化的方式刻画某个人乃至某群体人,某件事及至某些同类事,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一般中找出规律,最终达到对舆情的全方位预测和预控目的。

(六)挑战之二:提高大数据舆情分析能力,防止决策失误

大数据并非完全可靠,虽然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对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但其中难免掺杂非理性因素,有鉴于此,如果过于依赖大数据,过分相信数据分析结果,那么,就会使我们做出很多不必要甚至错误的决策。由此看来,需要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对监测到的舆情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为决策提供最终参考。

(七)挑战之三:舆情监测向舆情预测变化

关于信息聚合共生,我们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现在舆情监测主要是在事件发生后才找寻原因、深究应对之策,比如近期的公务员试题泄漏事件。如此只是当事情暴露出来之后,才会倒逼相关部门出面澄清和解释,这样做,常常是被动的。

无数事例说明,舆情监测应逐步向舆情预测转变。目前舆情监测是追踪动态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检索网络中有关语料库中敏感字词,发现舆情动向,通过长期关注和积累,逐步梳理出语料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通过专业数据挖掘和建模,进而达到舆情预测、提前报警目的。我们不否认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但胡子头发一把抓,貌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伤害了无辜,久而久之,会造成网民积怨,到头来就可能产生更难预测更难解决的问题。

三、大数据条件下政府舆情监测的应对策略

(一)实现大数据整合与政务公开相结合,提升政府公信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不讳言,我国现阶段的政务公开工作并不到位。譬如政府部门间封闭、独个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对于改善民生、提升政府效能,做到惠民、为民等方面均人为造成诸多障碍,因而容易引发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督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因而群众对于政府的行为理解不透彻,政府与公众存在隔阂甚至利益冲突,这些必然极易引发网络维权事件,从而造成较大网络舆情压力。

传统的信息公开是依申请后而公开(少不了领导人批准过程中的积压),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开放则是主动进行数据推送,而且公众需要的信息已经包含在公开共享的数据集里,供公众按需自取。因而我们应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的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并积极参与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借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实现大数据整合与解决突发事件相结合,提升政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网络舆情与大数据、社会突发事件总是息息相关的,网络中往往不起眼的一条微博微信,“碰巧”是网民的“痛点”,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的舆情压力。为此,政府应加强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建立“舆情量化指标体系”“演化分析模型”等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事件性质、事态发展、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意见倾向等各方面数据[3],以至快速准确地划分舆情级别,确定应对措施,解决传统舆情分级中存在的随意性、滞后性等问题,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

(三)实现大数据整合与主流媒体相结合,提升政府舆论引导能力

“喇叭多,事实少”,反映出自媒体的先天不足。但在马航失联、司法案件、医疗事故等这些具有较高专业门槛的事件中,仅仅依靠网民七嘴八舌是难以还原事实真相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和专业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公信度高的主流媒体保障新闻事实和专业分析供给,及时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其中,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听取和考量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主流媒体应注意均衡地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尊重甚至主动“搜求”那些沉没的声音,让各方利益的代表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于合作博弈中求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四)实现大数据整合与舆情管理相结合,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整体掌控能力

要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狭窄视域,建立网络舆情大数据台账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分析舆情传播动态,从瞬息万变的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五)舆情处置应有底线思维

充分释放网上舆论,相信其自净、对冲机制。在民生领域公共事件讨论中,“一刀切”式封堵做法容易坐实阴谋论,造成舆论遐想空间,使事件泛政治化;而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金鸿浩.虚拟社会中网络舆情的现状研究[J].电子政务,2013,(3).

[2]戴建华,廖瑞丹.基于时间记忆的网络舆情意见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6,(2).

[3]李丽蓉,和小全.大数据环境下公安 网络舆情分析与监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4).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3

【摘 要】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途径 特点 规律 监测

信息传播经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网民的言论不可预见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影响着现实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作一梳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监测已成为重要工作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且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不断建立和继续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表明网络舆情研究作为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备受重视。在政府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监测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开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将显得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面对我国网络管理体制“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已成为政府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现实工作中存在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就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此方面工作的研究,可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特点、规律

国内网络重点舆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选取的数据来自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可见这三个社区(BBS)、两个微博网站、两个社交网站,极具代表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为天涯论坛。综上,监测舆区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有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具体讲包括:新华社(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广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百度新闻网(贴吧)、腾讯网(微博)、新浪网(微博)、凤凰网、搜狐、网易、财经网、一财网、天涯论坛、凯迪论坛等。

网络舆情主要传播途径,按传播源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新闻网站舆情传播。基本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新的发声器。主要由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跟帖构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等。二是“意见领袖”舆情传播,主要有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个人网站、学术网站。如《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300名“意见领袖”影响互联网议程设置,社会转型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的代言人,对政府陈情,施加舆论压力。三是网民舆情传播。社会精英分子和自觉分子可作为代言人,所有组织和个人均可参加。主要包括微博,社群网站(论坛)、QQ群、MSN群。①

国内舆区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学者王慧军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式传播、跨时空传播、多媒体传播、虚拟性传播,以及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②武汉大学学者邱均平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操作交互性、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其“裂变式”传播使网络舆情信息强扩散。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监测的重点。“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网络推手”作用不可小视。《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人的“大V”账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

学者刘瑞华认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对人有不同的价值)、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传播中有信息势差存在)、信息循环规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变)。④综述学者观点,网络信息传播路径、形态、过程、结果分别具有如下规律。从传播路径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个体形成个体议程,舆情信息产生;然后,个体议题成为网络社群热议的议题,进入社群层面,是舆情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之后,网络舆情信息再次发酵将成为强大舆论。传播形态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形态不仅是文字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过程中线上线下互动频繁。网络信息生于现实社会,并在网络引起热议,再次促使现实事件的发展,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影响。传播结果遵循“合力论”。网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约影响,最终合力决定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我们发现,社群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高宪春指出,社群是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积极干预,对释放社会紧张情绪、降低舆情事件的负向效应有重要作用。

三、网络舆情监测对策

从信息内容上把握要监测的网络舆情的特征。

第一,负面性。我们承认党和政府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在网络上,把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示到网络上。此外,人们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而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负面信息在网络上有巨大市场,导致网络上负面舆情信息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难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册账号,在论坛、博客等上发言。有些网民为了私利,就一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或其他目的。可见,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有时可以假乱真,有时真的可能被认为是假的。

第三,突变性。目前,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人民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尤其是弱势群体对自己权益的要求和保护,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小的网络事件,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发酵,加上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极有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导致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第四,集中性。网络舆情虽具有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反腐两个方面。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舆论矛头就指向了党和政府,爆料和指出党和政府的体制、贪污腐败等问题。这四个特征,要求我们在网络舆情监测时,要注意把握,提高发现重要舆情的准确率和分析判断舆情信息的能力。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针对舆情监测软件有时难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信息,出现偏差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市场现有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还主要停留在定性的评判上,缺少定性的指标量化。要尝试提出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尝试从舆情者、舆情要素、舆情受众、舆情传播、地方区域和谐等方面构建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使得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化,更有成效。针对各相关单位在舆情监测处置上协作不密切、对接不及时,没有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问题,尝试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构建互助机制,打通网上之间,及网下实体单位间的壁垒。

【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专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党的建设方法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

②王慧军,《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导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2

③邱均平,《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④刘瑞华 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及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0(1)

(作者:苗国厚,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李净、谢霄男,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4

1数据预处理与关键词提取

搜索引擎日志的首要步骤就对是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相应获取点击行为特征与关键词的获取,可每天监控各大搜索提交的查询日志。只要与该舆情同时出现的关键词均可多进入到关键词库中对其做下一步处理。在数据预处理中需要经历数据清洗、数据抽取及其集成。其中数据清洗则是处理日志中的缺失数据及噪音数据,这主要是因为搜索引擎日志中有用户的IP地地址、查询时间、客户端浏览器及其查询词等相关信息。同时若某一用户点击了某条检索结果,则相应在日志中有该检索结果的位置及URL地址。因此,仅仅需要在原有日志中将这些数据抽取出来即可。此外,由于不同的搜索引擎服务器所产生的日志格式有所不同,需要集成这些不同搜索引擎的日志,如:查询结果URL的格式。当预处理后这些日志数据,可将其集成到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并保存下来,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如:“搜狗”搜索引擎的日志:时间字段名:2014-3-121:20:12;用户ID的字段名为785720183726826;查询词字段名:昆明火车站暴乱;用户点击的顺序号字段名:2;用户点击的URL在返回结果中的排名字段名:1.

2查询词统计

根据数据预处理后,可形成格式化的数据库,以“时间”为维度对不同查询词的词频加以统计,通过对某一天的词频进行统计,可发现用户当天对哪些内容最为关注。如:以“地点”作为维度来词频加以统计,统计IP地址为“河南”的用户,每天查询词的词频,就能够关注河南网民每天所关心的问题,可检索出该地区关注热点。也可将“地点、时间、查询词”作为词频来统计,如:对“2014年”的“北京”地区的网民对“两会”的查询词的相关查询,通过此种方式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某一事件的关注,了解该事件的发展动态。此外,应注意在统计查询词的过程中,如何在分布极为广泛的用户查询词库中对词频查询词加以统计,通常可能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一些无法预测的社会热点事,也就无法设定监测词,需要对排序这一时间内所有查询词的词频,可利用幂律分布法则加以统计。其二,可事先设定监测词。对某具体时间监测词的词频加以统计,可得到词频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得到的曲线图。当然,在查询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较多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查询词都对某一热点话题的查询[2]。如:2014年云南火车站暴乱的查询,可能涉及到查询词有“暴力恐怖案件”、“云南火车站”、“3.1云南暴力恐怖事件”。若遇到此类问题,则可将这些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查询词归结为一类,在统计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上述某一查询词,就可归为同一类。

3异常关键词的监测

在搜索关键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关键词与该网络舆情无关,这时就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用户的群体行为来加以鉴别。当某一关键词在某时段内出现异常关键词,则可认为该关键词可能与某网络舆情相关,将该关键词提取出来。换句话说,当该查询词成为某舆情热点时,则查询词词频的时序模型就会成为一个异常点。对时序模型的监测方法有很多,其中IPS法是最常用的方法[3]。通过时序值的突变系数表明某时序点的变化长度,当突变系数远小于或大于1时,那该时序点就可作为异常模式的组成部分;当突变系数无限接近于1时,该时序点就是正常模式的组成部分。通过采用IPS法可计算出每一个点的突变系数,并挑选出突变系数大于阈值的部分,分析突变原因,进而发现网络舆情的异常,及时提出对策。

4网络舆情的报告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相关要求,生成网络舆情的报告,如:月热点、周热点、日热点话题等。也可根据对某一固定监测话题的热度变化生成报告。如:在搜索不同地区时,发现上海、北京、广州、江苏等地区的搜索指数相对较高,可发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网民对这些地区的环境关注度较高,当政府监测这些网络舆情时,则可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略,提高政府处事能力。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网络舆情在社会事件监测中的重要性,加强其监测对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与民众互动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搜索引擎日志分析的网络舆情监测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作为网络内容分析法、网络社会调查法的有效补充,最终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字】网络舆情 网络传播 处置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入,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基于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等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反映民意舆情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有效地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可以更加有效把握社会的舆论动向,从而正确引导舆论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网络舆情工作及发展现状

1、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在网上传播的各种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集合。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突发性。舆情突发的背后可能源于过往相关情绪的长期积累,多数舆情从出现到激化至达到高潮的速度往往在社会的意料之外。

(2)交互性。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舆情传播上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网民与当事方之间的互动、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的互动等。这些互动将左右舆情的发展方向。

(3)放大性。网络能迅速积聚有相同情绪或者相同观点的人,进而放大某种声音,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持不同观点的人通常会选择不参与或谨慎的参与,这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偏向某种“网上主流”的观点。

(4)情绪化。网络成为公众发泄自己情绪的集散地,一些网上的发言缺乏理性。

2、网络舆情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跃升,国内研究舆情的学者和提供网络舆情监测的专业机构也逐渐增多。当前,我国关于舆情的专业机构共有14家,包括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等。

这些专业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舆情监测机构,二是舆情分析机构。目前市场上的舆情监测机构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第二类是主流媒体设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第三类是高校或学术机构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第四类是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其工作是通过监测各大门户网站、BBS公众对于热点事件的舆情,其技术核心主要为信息的收集和监控。而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设计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监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信息内容识别技术。政府应加强在舆情分析引擎方面的研究,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这三个方面对引擎进行技术强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舆情监测。

二、当前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观念滞后,缺失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传播速度更迅速快捷,对于舆情的把握也有更高的要求。一旦网络事件进入公共视野后,根据“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信息往往被高度注意,不易忘记,首次强烈的信息没有任何参照性,对受众的刺激最大。因此,网络舆情的预警显得尤为重要。树立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理念,掌握话语权,争当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和解释人。及时把握舆情导向,避免错过传播的黄金期,克服网络事件处理“灭火式”和“解释性”宣传。

2011年2月至3月间,不明消息源称要大量裁军的报道,消息一经传出,各大门户网站不经证实纷纷转载,各个军事论坛对“裁军”问题出现大量讨论帖。直至2011年得5月7日国防部网站上才出现一条简短的消息,称中国军队的数量与规模始终控制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和国力许可的范围以内,目前中国人民保持230万人的总规模是适当的。网络事件发生之后,网民和社会公众迫切希望我军国防部或者相关部门及时、主动地出面响应,公开事实真相,跟进事件进程,将事件的原委公布。然而,涉军的话题有高度敏感性,没有权威的消息,也没有相关的负责人出面澄清,容易导致网络舆情的错误引导、容易被西方利用,最后形成对我军不利的舆情。我军官方声音的缺失或滞后,给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重视不足,暂未形成完善机制

近年来的种种网络舆情热点的案例一次次地证明: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巨大影响力。例如,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网民通过网络发酵尽力放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境外一些媒体故意炒作。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引发“蝴蝶效应”,使得以往简常的民事纠纷案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相类似的舆情热点还有“周老虎”事件、“温州高铁”事件、“医跑跑”事件、“郭美美”事件等。

现在的网络舆情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暂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来检测、收集、分析和判断舆情,也未形成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置对策。组织保障、舆情把握、分析研判、应急处理等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温州高铁”事件的新闻发言人的处理不当,形成对政府形象不利的网络舆情。

三、关于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的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舆情亦是如此。根据引发舆情热点问题或事件本身的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也存在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生命周期。掌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预案,进行有效处置。

1、网络舆情的潜伏期――舆情预警,提前预案

网络舆情的潜伏期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政府应该制定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事件和舆情做出相对应的、详尽的处置对策和判断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网络舆情的形成期――有效,阐疑释惑

网络舆情的形成期也是舆情的观察期,具体指网络舆情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事件刚发生不久,舆情处在不稳定期,有一定数量的受众仍保持着不同的态度。根据这一特征,政府应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例如2009年,乌鲁木齐“7・5”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3个小时候后,我国媒体就向世界报道了事件真相和伤亡数字。

3、网络舆情的发展期――设置议题,主动出击

设置议题是影响舆论的一个“风向标”。一个好的议题不仅可以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而且可以提高传播效果,高效地引导舆论。

新加坡某著名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最新歼20隐型战机自2010年12月22日高调曝光以来,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一些军事专家认为,从中国的一贯作风来说,这是个极其新鲜的事情。日本军方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如此高调“宣传”此事,是有意对美军和日本“亮剑”。俄罗斯事务研究者陈振峰少将指出,世界某些国家对中国高调亮相歼20隐形战机是一种军事炫耀行为,但事件还有几个必须注意的事项。他说,以中国的民族性,他们一般习惯是隐藏实力,而较少去搞炫耀吓阻的行为。中国以前在公布新武器照片方面极为保守,所泄露的照片大都为外界抓拍。现在中国开始对新武器进行专业摄影并主动这些照片,他认为,这是显示中国军方在对外透明化的作为,亦可以藉此向外界释出善意。

中国军备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在曝光先进武器时又避免“中国”,陈振峰少将的议题设置就起到关键作用。设置“反制”议题,有力地回应了境外媒体的疑问,缓释了舆论的震荡波。把媒体“告知”和受众“欲知”相结合,选准议题,抓住热点,破解难点形成对我军形象有利的舆情。

4、网络舆情的结束期――持续跟踪,严防复燃

舆情的结束期指网络事件基本结束,舆情确立的阶段。在此阶段,组织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去而复来。因此,对舆情的跟踪调查、分析、持续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我们受传统生活方式或者传统思维的影响,不能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对网络舆情没有足够的重视,最后可能使部分地区的网络舆情演化成网络。

参考文献

①翟慧慧,《网络走进百姓政治生活,87.9%的网民关注网络舆情危机》[EB/OL].,2009-02-09

②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③张静,《四川回应旺苍柑橘生蛆:并未销往外地》[EB/OL].news.省略/c/2008-10-21/1342164961

74.shtml,2008-10-21

④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现状

1.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颁布了八十多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其它规定。[1]我国网络立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制的法律;国务院创制的行政法规;行业最高部门即拥有规则权的法规机构创制的行政规章。我国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主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网络传播试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

2.网络管理机构日益健全

政府参与网络监管的行政机构日益完善,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2]第一类是接入管制部门。工业信息产业部与工商部是我国网络媒体的接入管制部门。第二类是安全管制部门。我国的公安部门与国家安全部门是网络媒体的安全管制部门。第三类是内容管制部门。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办公室和对外宣传办公室是我国网络媒体最直接的内容管制部门。

3.逐步将先进技术引入网络舆情监管系统

目前对网络有害信息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置防火墙、安装过滤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来实现,具体来说,目前网络媒体的技术监控手段主要有:身份认证、阻止进入、过滤和分级,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保障主要依靠技术上的不断升级,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强调自我保护,设立密码和安装防火墙等。

二、我国网络舆情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应对网络舆情速度迟缓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也很及时,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和部门还是作为不够,应对网络舆情不够及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信信息晚,这些地方和部门没有专门人员盯网,更没有专门的应对网络信息的机构,对网络信息发现不及时,即使发现也无法找到相应的处理机构。二是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地方和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网络信息研究不够,应对乏力。三是协调共治的复杂性,在舆情信息的处理上,可能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协调共治需要时间磨合,因此,可能出现应对迟缓的情况。

2.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手段滞后

互联网每天新增海量信息,传统的人工化监看手段已远不能保证获取网络信息的时效性,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十分复杂,网络舆情具有苑判浴⒒ザ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这就决定网络舆情监测必须应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挨饿包网络舆情研判及时准确。第二,目前仅有国安、公安和宣传部门在使用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政府相关工作的需要。所有涉及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府部门原则上都应该引入智能化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以妥善应对日益增强和多样化的网络舆论场。[3]

3.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协调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设立网络监管机构的法律依据是《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涉及网络的相关监管部门就有国务院新闻办、工业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政法委等二十多个部门。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相争,协调难度加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一些弊端:其一,造成全盘规划政策的困难;其二,导致监管的低效率。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而且导致争功诿过、执法责任不明等法律后果。

三、网络舆情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要加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必须着力构建提升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执政,增强人民公众诉求表达的信心,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制定并完善诉求表达行为的运作机制,建立政府信息披露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及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以使公众充分了解信息,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网络信息,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表达合理诉求提供渠道和保障,只有在公众充分知情和了解信息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的发展。

2.建立网络信息预警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要结合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4]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监测在于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有利于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研判,避免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

3.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沟通机制

网络舆情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处理不好就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因此,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掌握网民的诉求。要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作用,重视政府网站的留言板和论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和群众进行交流,让挤压在群众心中的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拿到网上形成碰撞,从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解决。

4.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网络舆情的爆发通常与网民的正义感相关联,很多网络舆情的传播都是基于义愤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痛恨。无论是为了维护正义原则的有效性还是保证社会持续的稳定,整个社会都必须求助于制度的保障,必须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来惩治非正义行为,以使社会正义得到弘扬。因此,就必须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力,使网络舆情事件持续恶化,对政府权威和公信力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参考文献:

[1]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4.

[2]钱伟刚.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9-41.

[3]龚弘.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12.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7

颜陈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交新时代,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一言以蔽之,网络已然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党政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在科学决策时都不能忽视社情民意的存在。由此,网络舆情服务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当下,舆情业因之成为新兴的产业形态。

2012年初,荆楚网成立了专门的舆情服务机构,依托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势,职业从事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系统研发及舆情培训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推波助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为了适应舆情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荆楚网舆情团队拟通过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本文从荆楚网的舆情服务理念出发,结合舆情研究方向和服务现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舆情服务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一、当前舆情主要研究方向及应用

(1)理论研究,把握社会脉搏。

舆情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就需要舆情研究者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灵活自如地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视角放在系统探究网络舆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努力帮助作为舆情客体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了解新媒体特性及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点,动态解释舆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适应舆情新常态。

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现实舆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荆楚网舆情团队通过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切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选择。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上均有突破和发展,尤其是从理论层面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设想和构建,通过网络舆情研究带动了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中国式危机公关”误区?》、《舆论生态中的“水葫芦现象”透视》等成果先后发表在《领导科学》、《网络传播》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2)实务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形态发展趋势复杂多变,舆论场阵地转换频繁。研究并掌握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特点,善于总结出网络舆情变化的一般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舆情演绎途径,也才谈得上去应对引导舆情。荆楚网舆情团队从舆情监测取样、分析、研判和应对等角度人手,结合省内舆情案例,探讨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监测与研判。从合作单位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其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合作单位与线下数据对接,使得民意研判更精准。

网络舆情实务研究的目的,是推动政府治理和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研究和管理,从感性决策到理性决策。荆楚网作为“楚天第一网”,肩负党网职责,对于舆论环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舆情团队学科背景多元,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够灵活地设置研究课题,进行实务分析。在高强度的舆情操练中,团队特有的实战敏锐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合作单位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

(3)应用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必须将技术、应用、管理三个层面有机融合,以技术方法保证舆情数据源的准确性,采用基于舆情网络特性的分析方法提高实际研判水平,最终为管理层面制定应对引导策略提供参考,实现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3年5月下旬,荆楚网与上海新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协作,启动了湖北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的研发工作。双方组建了“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项目组,由系统设计、技术运维等专业人士构成。在该考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中,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传统党政舆情评估难以定量化,评定因素片面、不够精确的特点,以“舆情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党政舆情处置采用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方法。在全面评估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互动传播、影响等要素的同时,兼顾时间、广度、数量、语义等因素,实现了党政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量化得出“党政舆情处置考评体系”,实现了对党政舆情的全环节覆盖和“保姆式”跟踪服务。目前,系统已经进入System Teating阶段,舆情系统工作平台即将面世。

二、目前舆情产品形态及技术特征

1.监测预警定向推送。

监测是舆情服务的基础,一般以软件实现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一些政府、企业往往因为无法及时有效地获知网络信息,对自身在舆论场的形象知之不详,与网民沟通时昏招迭出、进退失据,导致自身公信力和形象受到损害。基于客户的需求,荆楚网舆情分析师可以运用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互联网信息以及平面媒体电子版的定点采集与离线实时分析、研判、表达,定期监测涉及政企机构的舆情,分析研判舆情发展规律,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固定电话、移动设备、短信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告知客户。同时,随时提交舆情发展数据统计和趋势说明,为舆论引导或管理提供信息源,尽可能避免或控制网络舆论中出现不良信息。

目前,荆楚网以舆情监测为服务龙头,初步对省内公安、司法、食药、卫计等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并涵盖了相互关联的媒介公关、宣传策划、品牌推广、危机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初步形成规模效益优势。

2.引导处置专业稳妥。

必须指出,社会对舆情服务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将舆情服务等同于控负删帖,一些党政部门还把舆情服务看作是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的重要渠道,没有真正认识到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从荆楚网舆情团队数年来的引导处置实践来看,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有效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

在舆情实际工作中,荆楚网舆情团队根据合作单位宣传工作或敏感事件的需要,先后参与省内多起舆情事件引导处置。比如:襄阳老河口校园踩踏事件、黄石中心医院医闹事件、蕲春麻武高速群体事件等,协助地方党政单位对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的虚假、恶意的不良资讯,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以及必要的引导。此外,还可运用新闻代码分析与嵌入技术实时稀释负面信息,减少负面信息传播机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真实的、正面的、权威的信息传播到上百万个网络传播载体上,扭转舆论被动态势。

3.舆情报告翔实严谨。

大数据时代,信息题量大、速度快、模态多、价值密度低,数据过滤、清洗和可视化呈现难度加大。从信息的呈现角度来说,采集获取数据只是体现数据价值的初级阶段,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研判趋势,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才是服务的核心。—份优秀的舆情报告,不仅要看到庞大数据背后的简单特征,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复杂数据找到背后的意义关联。惟其如此,报告提炼的观点才会站得住脚,给客户提供稳妥可靠的智力支持。

经过市场的洗礼,荆楚网舆情团队基本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可以按照合作单位需求和要求,对数据进行采集、挖掘、遴选和整理,制作专业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和现象提供可行的处理建议或引导策略,协助做好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工作。比如,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邀请,针对“宜昌麻雀吃大米撑死事件”提交了专业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说理翔实、论证严谨,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参全文转发,湖北省局亦将此文印成白皮书下发至所有县局。

4.舆情系统智能高效。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目前,普通搜索引擎基于

关键词 得到的信息冗余度过高,很多不相关的信息仅仅因为含有指定的

关键词 被作为结果返回,并且没有建立规则进行相似度清洗和有效合理的筛选,从而导致用户对事件难以做到全面的把握。荆楚网舆情团队认识到,客户关注的重心已从搜索采集的信息序化变为分析为主的信息转化。这就给整合了网络信息搜集、语义情感分析和风险预警等智能功能的网络舆情系统带来的机遇。

网络舆情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热点话题的自动发现技术以及观点的抽取,观点倾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2015年初,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数据采集、智能过滤、语义分析等技术为客户高效聚焦监测内容,提供实时的互联网舆情监测。该产品和服务主要面向负责公共事务、公共安全领域的公检法、军队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公众高度关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5.舆情培训提质升级。

网络舆情市场的火爆催生了网络舆情人才培训的火热。目前,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地方组织合办舆情培训,工信部电子情报所也开设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荆楚网舆情团队也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就网络危机公关及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监测与引导,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处置与评估及监测技术应用,品牌的推广与维护等进行培训。在社会转型阵痛期和风险全球化共振的语境下,通过强化培训可以提高受训单位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规律。

舆情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舆情系统技术和舆情队伍素质。2012年至今,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全省舆情从业人员,采取“走出去”方式,联合当地党委政府、主管单位,联合办班,进行专业化的舆情强化培训,传授舆情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确立和推进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撰写舆情分析报告等,已先后组织100余场舆情专场培训,受训人员涵盖湖北省各级党政机构,显著提升了受训人员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及引导掌控能力。

三、舆情服务趋势展望

(1)专业化服务,细分市场群。

舆情服务是小众市场,但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当前存在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等行业乱象,但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是舆情业务“升级换代”的主流方向。舆情产品的市场细分有赖于服务的专业程度,但在具体路径上会有所差异。比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依托于新闻网站的舆情刊物,意见领袖藉公信力引领的粉丝经济,党政机构的舆情系列培训,诸如拓尔思、军犬、鹰击等舆情监测系统的商业模式,危机公关类型的引导处置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修复的正面策划等。

(2)多元化传播,延伸产业链。

做好舆情服务业相关产业链的引导,是舆情服务走向行业化和服务化的必由之路。如楚天尚漫推出的动画版舆情就是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的有益尝试。目前来看,新闻网站与舆情服务已水乳交融,依托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通过自身渠道对决策施以影响,参与舆情引导处置打造专业形象,将是新闻网站类舆情机构拓展市场、实现多元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新闻网站可通过搭建舆情学者、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和政府官员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延伸舆情服务的产业链条,深化产品层次,实现多元化传播。

(3)移动化转型,抢占客户端。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互联网信息集成、智能整合分析的舆情系统理应与之匹配。比如,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系统针对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舆情,已经呈现云处理、APP平台化、个性化、移动化、情感化、语义智能化等特征。从对社会言论的简单关注,到能够反映社情民意,进而提供整体的决策信息支持,荆楚网舆情的移动化转型,就是想以事件为分析维度,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人、事、职务信息、组织舆情等多维度交叉分析、关联分析,积极抢占客户端。

(4)智库化发展,主导新趋势。

随着舆情市场的发展,附加更高智力因素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将会出现。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对政经动向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经济决策参考,或者帮地方政府准备实施的重大项目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等,都将成为舆情服务的重要内容。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黄冈某镇邀请,对该镇创建全国文明小镇进行总体策划。该服务已经超越传统舆情服务范畴,上升到了智库服务层面。另有部分合作单位希望创新宣传或者定向策划,这就需要舆情团队发挥“智囊团”和“行业智库”优势,提供相应服务。从简单应对向深度研判转变,从被动的引导处置向主动的策划宣传跨越,舆情服务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智库趋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舆论引导任务更加繁重的时代背景下,舆情服务从告诉受众“是什么”,发展到解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然而,从当前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实践来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与网上舆论形势的发展还很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掌握网络舆论背景和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化解社会矛盾。毫无疑问,社会的需求就是舆情服务未来发展的空间。今天的舆情已经不只是社情民意的简单收集归纳,也不是公共关系层面的斡旋解围,舆情应该沿着规范化、科学化、产业化方向提档升级,在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图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价值。

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政府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21-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也可以说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形成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新通道。面对集合了多方权利诉求的网络舆情,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达到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网络问政形式,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社会舆论复杂程度明显上升的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在提高互联网舆情认知水平、畅通网络舆情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情缺乏深入的理解,不看网,不懂网,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和方法,仍然用一些传统思维和办法去认识和应对网上舆情和炒作。一是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剥离,对网上发生的事情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其没有或者不会波及到现实社会,任其自由发展;二是轻视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作用,出了事情不重视,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封、堵、删、捂的方法来控制信息的传播;三是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热点的网下实际问题解决迅速妥当后,却在网上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回应的时机、内容、方式掌握得不够好。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时,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得原本可以在小范围快速解决的事件演变成难以掌控的大事件。

(二)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众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权限与内容交叉重复,部门之间监管边界很难厘清,存有管理的空当和重叠;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制度,进一步消弱了管理力度,使舆情应对工作易产生疏漏和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有序性,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使网络舆情引导和调控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基层宣传部门普遍存在“重传统媒体宣传轻网络媒体宣传”的现象,对网络媒体宣传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各级主流网站建设滞后,网上宣传不够主动和有力,网上正面声音不强。

从整体上看,主流新闻网站建设文化产品创新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地方主流新闻网站仅仅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转载和简单堆积,形式呆板,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政府网站甚至成为政府资料的档案库或新闻资讯网。部分政府网站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政民沟通、公众咨询、反映问题”等功能形同虚设,降低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有效性,致使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

(一)提高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警

首先要善于倾听民意,加强舆情监测。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同时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从而避免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实质是公众借助网络平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参与群体逐渐扩大,信息量剧增,政府必须设立相应的信息整合机制和制度,来收集和辨别信息。面对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以及信息量扩大的局面,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是舆论工作的基础,也是有效预警舆论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1年5月26日,江西抚州市检察院、临川区行政中心、临川区药监局先后发生三起爆炸案。该案件是该市农民钱明奇对其正在审理中的一案件不满所为。在此次事件中,江苏省各部门联合行动,将案件本身及可能存在的征地补偿不公相关情况进行了较好的处置,处置问责的力度也比较到位。但是,在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暴露出了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是由于当地官方缺乏舆情监测意识,未能充分监测、重视在爆炸案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微博――该微博包含了钱明奇的个人遭遇并明确表达了作案原因、方式和时间――从而没有能预见该事件可能发生。这一点可以说明当地政府在舆情信息监测意识方面的匮乏,不能主动发现舆情,只能被动应对危机。

(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一般2-3小时内便会在互联网上出现,6小时后就可被其他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议论就会达到高潮。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就要求政府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置应对,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部门以及集中优势资源,妥善而合理地处理危机。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建立舆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选择。凡事预则立,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要在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上有所作为,面对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一是要成立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二是要建立符合地方区域的互联网舆论事件应急预案。可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一套工作流程,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所谓特大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指涉及对地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并做到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三是在应对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以我为主”,“提供全面”的情况,主动介入,先“声”夺人,牢牢控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从而确立处危机事件的主动地位,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

(三)准确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

在舆情事件的反应处置过程中,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事件一旦发生,网上参与人员多,收集和公布证据的多,监督无处不在,谎言无处藏身。面对网络舆论,我们要坦然面对,按照“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布事实、明确观点、疏导情绪等方法,明确解答网络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妥善回复网民的各种回帖。透明的信息、开放式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不仅不会引发恐慌、给政府添乱,反而能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不怕网民知道,而怕网民不是通过权威媒体知道,力争把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上文提到的抚州爆炸案,事件初期当地官方采取了种种封堵的措施,比如收缴记者的相机和手机;原定26日16时召开的新闻会迟迟不召开;官方公布了犯罪嫌疑犯,却对其作案动机等未做出具体说明……等等因素致使爆炸案的负面舆情快速发酵,民间舆论场持续对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讨论,较大地冲击了官方的公信力。

(四)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拓展官民沟通平台,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技巧。微博作为一个官民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应该仅仅成为民间舆论发声的地方,官方也应该充分掌握其规律,积极借助此平台,传递官方立场,引导民间舆论。

5・26江西爆炸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将相关照片上传上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在第一时间推出事件专题,不少媒体记者借助微博平台现场直播。各种证实和未证实的消息通过网络发出,使得当地官方陷于舆论漩涡。而媒体记者“妖燕”在微博反映,她在临川政府爆炸案现场被公安指挥人员收缴相机和手机等物品,更是将网络舆论推向高峰。如果在爆炸事件发生时,抚州公安局能够在其认证微博上呈现出一种“低姿态”――积极回应网友诉求,切实与网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网民的支持,应该能够更好地化解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1-82.

〔2〕朱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1(18):11-13.

〔3〕吴芸.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治社会,2011(8):175-176.

〔4〕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2013-01-15.

〔5〕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6):31-34.

〔6〕李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2):55-57.

上一篇:县政法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帮扶工作计划及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