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9 17:26:05

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心理环境篇1

环境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和行为知觉为出发点,以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解决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行为活动、反应以及心理规律等问题。环境心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城市及园林规划、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环境心理学和这些学科的区别,如何高质量地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兴趣,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课堂教学问题

环境心理学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知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环境与空间、环境与城市体验、建筑环境、城市环境等内容。虽然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点丰富,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理论内容繁多

由于环境心理学的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宽泛。而环境心理学课程一般只开设40学时,课程安排时间相对集中,短时间给学生灌输大量内容,使得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要说灵活运用和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按照章节讲解知识点,缺乏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学科定位有偏差

一方面,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种理论课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关系不大,所以只是为了学分而上课,背离了开设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的初衷。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位也有偏差。他们把环境心理学单纯看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往心理学方面靠,教学中无法突出环境心理学的特点,因此也无法将这门课上得生动丰富,学生也听得毫无兴趣。

三、革新传统教学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针对环境心理学内容涉及方面广、知识点繁多等特点,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原有章节式教学,将相关内容整合分类,将前后相关的章节打包成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引入一个公共环境与私人环境关系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其中涉及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动等相关章节的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将这两个章节内容综合在一起讲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案例很清楚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环境心理学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最常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讲解,不仅使学生对环境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不再局限在课本知识范围内,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结合特定的科研项目,介绍环境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也能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必要性叙述法、提问式引入法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备课时,可以综合运用Word、Powerpoint、AutoCAD、Photoshop、Flash、3DMAX等多种软件,也可以引入视频、音频、动画以及网络链接等形式,突出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散思维,将所学所用联系起来。

上课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场所进行参观,并且实地教学;可以让几个学生一组,围绕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来讲,教师坐在下面听;也可以针对课本上或该领域前沿的一些观点,组织学生之间的辩论赛等。所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魏衡.城市规划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探索[J].教学园地,2009(15):108.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5期

教学心理环境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环境

前言: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环境领域的研究多侧重于一些大环境,比如研究往往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显性环境等层面,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应有的重视,导致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脱节。因此,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长期被忽视的被动局面,同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的深入化、细致化,极力迎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其心理环境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中心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结构中,首先要有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要素,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任何心理映像,这里的主体要素主要指大学生这一群体。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大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教育,关键是主体和客体都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情景,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实现教育内容的传输,达到教育目的。而就另一方面来说,受教育者的内心环境、能动意识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因素决定了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情况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自己的一种心理影响,并由此心理影响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即是把人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为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对信息进行接收、存储、处理和传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会依据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感知当前的教育,从主观上对教育过程进行假设,从而引导自身的认知过程,这种主观上的假设与认知就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由此可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的全部因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感情就由情绪、情感契合而成的。情绪情感既是人们认识的催化剂,也可以是认识的障碍物。情绪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各种因素。这种感情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的一种反映,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环境的体现的愉悦感,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从整体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有人才有意识活动。意志活动表现在,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预先确定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行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志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是否自觉遵照教育目标,是否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以实现教育目的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动的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中,能够较好的审视自身情况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逐i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1.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第一,善于运用注意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状态引发的,也与无意注意的引发关系密切。因此,大学生要注重注意规律的运用,因为注意力可以自发产生,节省精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大学生享受到愉快教学,并使之内化。第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认识的积累。感性认识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客观世界,并形成许多印象于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都有赖于感性认识的积累。应充分认识感性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重视感性认识的积累。

2.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影响着大学生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人际互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正当合理权利,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第二,大学生要努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优秀的作品鞭策自己,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对真理的追求,能够为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贡献力量。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不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意志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形成崇高的理想,才能有远大的目的,有了远大的目的,才能培养出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需要的意志。其次,加强挫折教育,养成自我锻炼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和习惯。挫折教育能使大学生自觉同困难做斗争,提高挫折承受力。第三,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是培养大学生意志行为的重要方法。

结语: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处于初i研究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如何将经过营造、优化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发挥最大优势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如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设长效的保障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

参考文献:

[1]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 76.

教学心理环境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但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面对网络世界丰富的形形的诱惑,都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威胁。本文试图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征,对其网络心理进行适当的剖析,探析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寻心理教育工作的新出口,找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最佳入口。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下的心理特征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时空给了人们新的心理体验,在这种新的社交娱乐平台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因素,有着虚拟性、伪装性、甚至于是欺骗性。在这种不可知的情境下给了人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因而缺少真实感,有太多不可预知。而这留给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很多隐患。在生活中的交往中我们是带有固定的身份以及看得到感觉得到的情感体验,而在网络中,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在网上自由的宣泄情感,甚至很多大学生依赖于着虚拟的环境与交往,因而渐渐地与现实的生活渐行渐远。一味的埋头于虚拟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结果是无法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网络环境的带来有一些现实无法实现的优越性,比如,网络上人人发言自由平等,更加开放,不拘泥于身份。可以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内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娱乐沟通的工具,也可以扩展人的认知,因而具有绝对的吸引学生的优点,从而更深层次的进入学生的生活。超越了空间的间隔时间的界限,有这种向往和心理体验。另外,网络上的信息庞大,开放,并具有实时性,因而也让学生拥有了一种与网络有关的信息体验,像游走于天地间般的游走于网络间。网络确确实实的为人们带来多种心理体验,分析网络空间下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剖析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信息时代所具有的实时开放特点,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不易接触的信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不拘囿于狭隘的空间,扩大了信息来源渠道,无论是花边小道还是经济政治,无论是社会娱乐奇闻逸事还是政治军事,都可以以网络为媒介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不高居象牙塔而不闻窗外事。其次,网络的开放性与便捷性能够让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广泛,可以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网上的交友工具社交平台都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实现的可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建立友谊,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人家交往的信心。最后,要提到网络虚拟性平等性以及开放性下关于压力的舒缓,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情绪,内心的秘密,说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展现最本真的自己,而有利于生活中压力的释放,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非常有利。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凡事有利就有弊,事实上相对应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让大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很难有重点的选取有用信息加以利用,从而关注了很多却未能有深入的研究,长此以往会慢慢地形成厌倦心理空虚感,甚至于是忙乱的感觉。再加上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思想穿插其中,各种文化高地上下,不易甄别,这些多多少少的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是其价值观混乱。其次是,网络的隐秘性让人无所顾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道德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宣泄情绪,或者是传播散布谣言也是没有规范的法律可以与之相制衡,这种在虚拟世界的随意会渐渐侵蚀大学生的内心,从而影响其在现实世界的所作所为,产生消极影响。最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人格情感态度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成为网络使用的集中地,大学生的休闲时间较多,几乎与网络如影相随,近年来许多网络综合征,依赖症逐年攀升都与此有关。有调查显示,有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与现实隔离,情感淡漠。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性教育比较的传统保守,大学生到了生理年龄却没有过这方面的教育,而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稍微缺乏自控力,并且性知识缺乏的大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畸形性心理,这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需要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

(一)规范建设校园网,净化外在环境

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进行交友互动的平台,与学生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我们要从校园网入手,着手建设有良好风气的校园网,规范校园网网站。将扰乱大学生的色情暴力以及其他不良思想的网站革除于校园网之外。从大环境上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权。让学生享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打造手段之一。

(二)正确引导方向,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建设

如果说校园网的建设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以及引导,那么,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自身心理防御能力的加固。我们需要转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本来就是与内在息息相关的事情,学校以及老师的立场就是引导,以及适当及时的关心。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相当的重要,只有学生愿意上进,选择自控自律,心理健康才会如期而至。

(三)实时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实事求是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入校就进行跟踪了解,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分析,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原因,坚持不放弃,坚持学生自主等原则,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这种多元多样的网络联系下的世界,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这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因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体有努力的意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出效果,正如有一句话所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下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大学生心智以及人格等品质的发展,影响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生活与工作,也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幸福感。在网络时代下,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根据心理援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时将网络上建立起的良好咨访关系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咨询,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互补。在当前新形势下应找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与源头,对症下药与时俱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彰显,培养积极进取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教学心理环境篇4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62-01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日报道,英国每年因性欺凌、攻击和骚扰等犯罪行为开除3000名学生,其中包括200名左右小学生。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1%的小学老师都发现一些学生会出现对同学做出“扰”行为。

人民网9月25日讯 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韩国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性犯罪3年激增2.5倍。小学生性犯罪趋势上升尤为明显。据统计,因性犯罪而受到处罚的小学生中,由2010年仅16名急升到2012年的65名。有专家预测今年上半年小学生性犯罪人数将超过68名。

英国广播公司8月12日报道(原题:中国的“留守”儿童遭侵害)在父母为挣钱而外出打工的中国农村,一系列在校学生遭事件彰显乡村生活的黑暗面。8月初,江西一名农村老师因猥亵7名小学生被刑拘。仅数天前,山西警方抓捕一名涉嫌猥亵多名小学生的教师。这些报道或许仅是冰山一角。今年5月的20天内,至少8起校园案被曝光,引发众多父母担忧和媒体愤怒。“每起被报道的案背后,或许都有6起未被曝光的隐性案件”,知名犯罪学家王大伟说,许多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性犯罪的对象,因此可能都没告诉父母。专家表示,中国60%的案件发生在农村,70%在校园内。尽管很难获得全国性数据,但相关统计显示,2008年至2011年,仅广东省就受理了1700多起儿童案件。

对此,相关人士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比过去在性意识和敏感度方面都有所增长才导致数值激增。” 中国案增多还归咎于性教育质量乏善可陈,儿童对如何应对此类状况缺乏指导等。近期调查表明,中国的许多学校并不向学生传授有关性犯罪的知识,甚至对教育部强制要求的性教育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或让学生回家读课本。但家里不比学校强,传统上,中国家长并不同子女谈论性话题。性教育课程很难在学校推广是近来青少年性犯罪率翻倍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性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加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自古以来“性”就是羞于启口的隐晦之词,凡谈及此类话题无不抵触,认为是伤风败俗,龌龊不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的文化变得形形色底色,“性”逐渐被大家所共识。但是,在日益变化的多彩文化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甄别正确的,适合大众的性文化。小学生的认知是有局限性和非理智性的,他们的判断思维能力并未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意识,这就要我们社会担负起正确的模范引导责任。不难发现,现在所谓的文化多数以夺得人们眼球为重点,无论是书籍的大尺度图片、媒体报道的敏感词汇、影片的豪放镜头、广告的放荡不羁都忽视了关于成人“性”对小学生的影响,通过调查90%以上的小学生都知道有哪些“羞人”的画面。

二、校园性教育环境

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做好小学生的性教育。

学校教育的第一人无可厚非的是教师,那么,首先教师要率先接受正确的、科学的性教育。国家已经将“健康教育”设置在课程之中,性教育便涵盖在其中。令人尴尬的是多数教师在讲授最单一的“青春期发育”时就打起了退堂鼓,要么一言带过,要么避而不谈。我们现在片面的注重教师其他课程的研修培训,对于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指导缺失严重,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困窘的局面。再者,缺乏适当教材。教材是教师念给学生的经,是学生学习的本章,是联系教者和学者之间的桥梁。从我们现在的教材来看只是简单的书而已,即没有明确指导教师如何讲授,又不能深入学生内心造成影响。教材编撰部门仅有传统的文字书籍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教育,更何况连单一的影像资料都没有,总理在最初讲到学生健康教育时要求不仅讲,还要有科教片供给学生看,不仅要看,还要男生女生一起看。试问,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们?另外,偏科现象普遍。便步各校大家或许都会被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和改革大加赞许,实则只有学生和老师清楚目前的教育危在旦夕,或许有人认为是在危言耸听,但谏言往往是如针刺骨不是吗?历久以来考什么重视什么,检查什么做什么,义务阶段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动,我们的文理科有状元,偏就在这些状元里出现了马家爵、胡斌等典型案例。如前所提,性犯罪率不断攀升难道作为基础教育就没有责任?

三、家庭性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如是道明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据调查,15%的青少年性犯罪是由于受父母等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所致。那究竟如何营造家庭环境的性教育呢?一是要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与家长乐意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多家长在性教育上总是采取强制性措施,从外禁止男女学生交往,特别是女生家长总是疑虑重重,从内禁锢学生成熟思想,不让学生了解青春发育真相,不去关注学生性心理变化,总是在性话题上遮遮掩掩,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更加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理。再是家长在学生不同阶段应适当规避自己的言行。例如,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期夫妻之间就应该避免亲热、,尽管这些在成人严重相当正常,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就不合时宜了,他们对自己的性发育有着羞涩,同时对异性发育又好奇,此时如若家长再以身试法,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越过道德鸿沟铸下大错。

教学心理环境篇5

关键词:学习风格 元认知自我调节 知识构建团体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第1期。

(2)兰学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解过程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1999年4期。

(3)赵国栋 编译:〈〈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交互网运用于学校教学〉〉,〈〈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12期

教学心理环境篇6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成果;影响因素

在高中物理教育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作为教育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同时还应注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成果的因素。

有人说,课堂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材,称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金三角”,搞好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健康而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时可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则只能发挥20%左右的才能。因此,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收,并自觉地掌握。

1.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心理因素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紧张、恐惧、压抑,而是轻松、愉快和满意;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结果的影响。师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面貌、教与学的热情,以及双方的努力程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如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等都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这种热情在教学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会对教与学的结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成效。

二、个体差异存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全面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共性富于个性之中。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对人才的共性要求,这个共性要求只有落实到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才是真正的落实。没有个性就没有各种类型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光彩灿烂的世界。

差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只能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从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差异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长善求失”,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施差异教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有教无类”、“长善求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应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施分类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其长和各长其才,在实现其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总之,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这些影响因素,努力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4.

[2]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学心理环境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运动疗法;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7-01

1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应为六条标准:智慧能力正常;自我评价适当,情续愉快稳定;意志品质坚强;人际关系融洽;环境适应能力强。

1.2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苏联生源学家巴甫洛天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天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这段话说明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讲究心理健康则可能诱发身体疾病,或使疾病加剧。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并不是直接相关的,它们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2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2.1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运动的作用现代运动中,智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愈来愈大,运动员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分析判断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学校体育还有团体内部的协作和友谊,有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采用心理训练方法,目的就在于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提高运动功效率,对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格、体能有重要的意义。

2.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很多人认为,没有生理疾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不全面。健康的标准既包括躯体上无疾患,也包括心理上无缺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首先要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位置,搞好体育卫生工作;其次要处理好二者辩证的关系。目前,部份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心胸狭窄,抑郁寡欢;对立破坏,自暴自弃;精神萎靡,自卑怯懦,所以需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适当的放松与休息。

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发挥体育功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训练、竞赛等活动,把学生所表现的知、情、意、行及时反馈,并对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体育功能的开发。

3心理疾病的现状及防治

3.1心理疾病发生的现状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心理上的困扰。我国从50年代到90年代精神病统计显示,50年代初2%,而到90年代上升到20%以上,虽然这组数字只是抽样调查,但从侧面也反映了形势的严峻。而在运动员中情绪失调者更高达50%(苏联心理学家古梅纽克)。

3.2心理疾病的运动疗法①焦虑症。可选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排球、游泳、太极拳等。其中,太极拳具有增加自控能力,平抑焦燥情绪作用。尤要注意练习后充分的放松。②抑郁症。有报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连续两个月的散步或慢跑能使患者症状减轻,身体状况好转;也可选用足球、篮球等项目,让患者体会合作后成功的喜悦。③神经衰弱。每天进行30分钟适当的体育活动,如长跑、自行车等,可促进新陈代谢,加深睡眠。④强迫症。可通过及极拳、爬山等体育项目,转换其注意力,培养其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对有益运动产生浓厚兴趣,以达到治疗效果。

4在学校体育发展学生个性

4.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一个生活、活泼的气氛中进行适合自己实际的运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4.2重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实践,以健康为第一目标的学校体育应努力满足学生的集体实践。提倡多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自己去生新掌握,重新建立和发现真理。

4.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自身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因此,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得以建立,并使之保持终身。

5结论

学校体育提倡“健康第一”,而健康就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宗旨是塑造完善的人格,它始终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始终,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掘利用身体潜能,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学各个环节均应结合生理卫生目标进行实践操作,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北京体育学院党报,1999

教学心理环境篇8

【论文摘要】教学环境是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场所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

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 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

[3]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上一篇:局长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家庭环境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