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29 10:29:56

体育培训前景

体育培训前景篇1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是石景山区基础教育系统的权威性业务指导机构,全区中小学、学前、职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是主要工作之一。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石景山区教师培训工作实际,我们将教师分为“入职、初任、进阶、调整、成熟、资深”六个层级。其中,入职阶段教师培训,是常规工作也是难点。因为此阶段教师需要熟悉任职学校的情况,需要熟练掌握教材,需要科学安排教学计划,需要把握班级学生特点等。而所有这些,从空间上看,大多数内容都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场完成;从时间上看,则集中在暑假前后的几十天。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帮助新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所需知识和能力,分院在前期调研、现场考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通识培训的内容,放在线上进行。

2016年,石景山区首次新入职教师远程培训,从网络教育公司海量的课程中,针对新教师的实际需求,选取了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磨练备课技能与改进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升、身体保健与心理健康、国学与传统文化等六个模块的课程。采取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形式,为学员提供理论引领和教学指导。

同时,借助教育网络公司的技术支持,分院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把有效学习率、在线学习时数、作业数、个人工作室、工作坊等作为定量O控的重要指标。除了每周一次学情汇总外,还利用网络平台,召开由区级培训管理员主持的学情分析通报会。

正是信息技术的有力介入,新入职教师的参训率、学习率、合格率均达到了百分之百。每位学员根据自身需求完成了80学时必修课和20学时选修课。和以往集中几天的培训相比,网络培训内容的丰度和形式的灵活性都具有很大的提升,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既帮助教师初步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正确理解,了解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敬业精神和个人修养,又帮助新任教师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具有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学生考评等一般能力,为成长为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7年新入职教师培训,通识部分仍将采用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开展。在其他层级方面,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方面,也将陆续引入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等特定教师群体的培训,也都尝试开展了网络培训的方式。

除了从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购买服务外,石景山分院还根据区域实际,建设了区域网络研修平台,通过网络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提升区域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石景山分院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迁安的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弟学校。

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弟学校位于河北省,距离北京247千米,是一所公办企业学校,行政上隶属首钢矿业公司领导,业务上由北京市石景山教委指导,中高考属于北京考区。该校现有六个分校,分别是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二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布在矿区的各处。有3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2016年6月多家媒体曾以“探访北京唯一京外考点”为主题报道了这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特殊的地理位置,给矿业学校教师的教研交流带来一些难度,学校虽与石景山分院保持着紧密的业务联系。但是由于距离原因,教师不能频繁到市里参加教研活动。所以,学校只能派代表到市里录像,录像成为了全校教师们获得教学信息主要的一个途径。

为解决矿业学校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的困难,2016年石景山分院筹划建设了远程教研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组成,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安装在分院各教室的智能视频、音频采集设备,高保真的摄制教室研修活动。它通过读取各研修员在石景山分院教务管理系统登记的进修时间、教室,自动开启摄录功能;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各研修员在教务管理系统登记的科目和采集系统传来的音视频信息进行数据格式处理,形成源数据、高清数据、网上直播数据格式,以用于不同的数据需求和后期编辑需要;信息系统以网页的形式,石景山分院每周研修活动安排,对正在进行和以前的研修活动,以链接的方式对接到相应的课程,实现在线的直播和点播,只要是通过身份认证的教师都可以远程观看、下载相应的资源。

该系统的使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矿业学校教师的研修活动,还使得区域内外广大教师能够扁平化地同步参加研修和培训活动。对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系统还将应用到对口支援内蒙古宁城、江西赣州等地区的教师培训之中,在更大范围内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体育培训前景篇2

旅游教育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部门、旅游院校及培训机构需要付出培养经费;学生则需付出各种学杂费以及宝贵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教育的机会成本很高。然而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如果旅游教育付出成本所产出的“产品”(即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即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无法适应市场,旅游专业毕业生将面临无法找到对口就业岗位,以致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局面。不信?我们且看看下面的数据――

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共有693所,在校学生308,408人,专业教师12,912人;中等职教学校943所,在校学生258,085人,专业教师12,327人。全国旅游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达到2,671,845人次,比上年平均增长9.1%,其中四川省增长最快,旅游职工教育培训达到357,483人次,比上年增长97.9%。

一个储备多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库!但旅游业界却仍然在不停大喊“缺乏人才”。根据《四川省旅游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四川旅游政务网,2007)的统计,旅游景点(区)、旅游酒店类、旅行社类甚至旅游教育行业,从最基层的旅行社导游到旅游项目经理类的高级人才目前普遍匮乏。携程旅行网作为国内最大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据其成都分公司人事部粗略统计,在100多人的员工队伍中,有旅游专业背景的员工只有10%。熊猫集团居成都市三大外宾接待能力之首,旗下含三家五星级酒店、两座会展中心、一家国际旅行社,但据其人事部2007年相关统计发现,其在职人员中只有不到30%毕业于旅游院校,而中高层管理者中几乎没有一人具有旅游专业教育背景。

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正面临就业威胁,另一方面企业却总也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供需矛盾怎么看

都显得有些“畸形”。

现行旅游教培的五大误区

旅游教育产品与旅游行业需求矛盾重重,双方都有原因,各自陷入误区:

误区一:旅游企业把学生当劳力。

旅游企业大体可分为旅游酒店类、旅行社类及旅游景区(点)类。目前三类旅游企业多把学生当成解决旅游旺季企业劳动力匮乏的保障。

对酒店而言,旅游酒店在旺季需要补充客房部门服务人员,实习生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缺且节约了大笔成本支出。只需要将学生稍加培训即可上岗。但酒店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各个重要部门学习,他们的顾虑有二:一是对实习生工作不放心;二是存在培养出来后无法留住的风险。

再说旅行社。旅游接待和计调工作需要熟悉市场上基本的房、餐、车价格,协调与酒店、车队、导游的关系,具有掌握市场价格变化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营销能力,刚毕业的学生在这一层面的能力匮乏是不可否认的。但旅行社也不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因为要培养少则需要半年,多则需要两三年,这么长时间的培训成本在目前依然以部

门承包制为主体的旅行社业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此他们只有在旺季急需大量导游的情况下才会启用这些学生军。

至于旅游景区,由于大多数旅游景区位置偏远,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相对艰苦,这也是景区难以招聘到各类优秀员工、造成景区人才长期缺乏的根本原因。而在校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生即使被安排到景区实习,也不能涉猎景区营销管理层面的工作,只能长期实习基层清洁、服务工作,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实习期结束后鲜有愿意留在景区从事景区工作。

误区二:学生自身的实践缺失。

从培养过程来看,旅游专科教育还比较重实际经验,专科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酒店景区基层工作、旅行社计调、导游、接待、财务等基础岗位是他们的首选。其中优秀者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快速积累经验,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最终获得企业重视,成为企业培养的人才。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专业学生,大多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积累,在4~10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很少主动接触旅游市场,长期形成的故步自封的心理和眼高手低的状况成为他们被市场排斥的重要原因。

现有旅游企业的用人制度是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越能获得企业青睐。本科、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在其学生生涯中正好缺乏实践经验,当他们和专科学生甚至职高生面临同一职场环境时,其工作表现与学历程度在短时间内是呈反比的。此外还有一个心理期许的问题。旅游企业的薪酬制度是根据员工工作能力及工作绩效来进行考核的,很少有旅游企业会根据学历高低首先对其薪酬进行分级。高学历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心理上无法适应市场认可上的落差,因此常常浅尝辄止,找到机会即改行转行,或根本不进入旅游业。

误区三:课程设置欠科学,教材编制落后。

通过对比我国与德国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得知:我国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在校4年的8个学期,必须在校内完成课程数约为45门,德国是20门;德国将市场实习课程分设在第四和第七学期,而我国学生的市场实习课程则只有一次,且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虽然我国和德国获取本科学历所需时间均为四年,但我国的旅游专业课程却比德国多一倍,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时间期限内,德国学生因为课程数量不多,自学和发展兴趣的时间就相应空出。而将实习分为中期和末期两次,也比我国要科学。中期实习可以给学生第一次理论应用实践的机会,以利于对前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进行修正。

此外,虽然近年来各大旅游权威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新版旅游教材。但真正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教材,比如旅游学、中国客源市场概况、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等等,虽然新版本层出不穷,对比新老教材内容却是大同小异,不同的只是案例。

误区四: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缺乏行业实践。

目前我国各个旅游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旅游专业基础,因此多半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研究旅游问题。而近五年来进入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士、硕士毕业生,不少又因为在校期间对行业没有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既不具备观察行业动向的眼界,也无成功指导某一企业经营的经历,只能照本宣科将前人所得研究成果宣读给学生,如此教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低下是难免的。

例如《导游学》一课,任职教师应具备作为旅行社导游并亲自带团出游的经历,并且时常参与导游工作实践,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将《导游学》之理论与其自身的实践结合,将经验和知识同时教授给学生。可据统计,这样的教师在全国各大旅游院校里凤毛麟角。其他旅游学科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误区五:旅游培训机构泛滥且管理无序。

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是对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职业观念、职业能力的再教育,以满足市场变化下对人力和人才的新要求。但目前名目众多的旅游培训机构大多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旅游人才的培养并不完全等同。旅游人力资源培训重在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观念和服务意识的短期教育,人才培养则重在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行业洞察力等方面的中长期教育。忽视这个区别,旅游培训也就成为教育的重复投资,既浪费资源又无法解决行业的燃眉之急。此外,自从我国实行景区等级评定以来,各地景区管委员会开始注重景区人才培养并陆续将各自抽调出来的人才输送到高校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学习。但选送的人才往往在培训结束后选择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另某职业,不再回到原来景区去,因此景区人才流失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培训机构不但没有起到为景区培养人才的作用,反而成为人才流失的漏洞。

旅游教育如何走出尴尬

旅游教育如何走出误区,我们认为以下建议或有助益:

1.政府加强对旅游培训机构的管理,从政策上引导培训机构向适应市场、满足旅游需求的方向变革。各旅游培训机构的成立必须得到政府许可,其授课教师资格不但需要具备教学能力,还必须具有行业实践能力。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切实把好培训师认证这道关,认真筛选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培训教师,并通过强化宣传推广在社会上形成旅游培训的几大中坚力量,改变目前培训机构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2.旅游院校应转变观念,加强学生职业观的教育,走科学的职业教育产业化之路。紧跟产业实际,将职业教育放置在市场背景下,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行业经验积累的过程。

3.旅游教师队伍必须走多元化建设之路。除专职教师之外,还应引进行业高级管理岗位的在职人员,以补充专职教师队伍在行业实践知识和技能上的缺失,建立一支适合本院校教学状况的兼职教师队伍。教育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建立旅游学科兼职教师的认证制度,旅游院校负责兼职教师日常管理,对兼职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进行系统管理。

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及建设。将以前各旅游企业选派员工去高校培训转为把高校老师请到景区定期授课。根据各景区所处位置,选择辖区内某一所或几所职高、中专学校,建立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及教师。景区和学校联合,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不但弥补了景区人员缺乏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景区也承担了提供学生积累行业经验的机会,从远景来看,景区不但获得了经济效益更获得了社会效益。将老师请到景区,将景区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在景区完成基层职业教育培训。另外,单独设立管理层的培训计划,针对性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从体制上避免人才流失,并建立起低、中、高等人才培训渠道。

5.旅游专业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对旅游专业教育重新认识,有意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将行业磨合期控制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进行自我培养。

体育培训前景篇3

【关键词】“4S前店后校”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4S前店后校”校企融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产、学、研、训、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推动了教、学、做的统一。

一、实施背景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当前汽车维修维护行业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适用高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道路。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办学理念,立足于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创建校内汽修专业的“4S前店后校”融合式“产教工厂”,构建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的“五化”教学环境(实训教室“车间化”、实训环境“企业化”、教师身份“双重化”、课程实施“一体化”、学生培养“融合化”),形成校内实训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当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传统实施模式是以“校内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企业实训实习以盈利为最大追求目标与学校实习实训以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工学矛盾,[1]实习实训学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校难以对实习实训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学校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4S前店后校”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开展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教学内容改革,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育人场景营造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学环境要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训场景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专业环境布置突出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内容。学校要按照“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定向双元、订单培养”的合作机制,创建一个完整的校内汽车“4S店”,建造一个校内汽车文化展览中心,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的“4S前店后校”职业环境,逐步实现产教工厂的“四合一”,即“课堂教学与实景(仿真)环境合一”“实训教学与岗位生产合一”“教学实施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和“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训练合一”。[2]

二、模式内涵

(一)“4S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内涵。所谓“4S前店后校”培养模式,是指优化移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将汽修专业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汽车“4S店”企业环境引入职业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基地、“4S店”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3]简单地说就是“校店合一”,其突出特点是融理论于实践中,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中,融专业教学于行业要求中,表现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其中“4S前店”,即学校与汽车“4S店”企业共建的校内生产性产教工厂,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企业真实情境与实训资源。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和企业岗位设置定岗工作,其核心是通过实际工作来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后校”,即学校课堂,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工学一体、实境训练的学习内容。

(二)“4S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运行。“4S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前店”+“后校”融合方式构建起来的校企共育式培养模式,完全在学校与企业双主导下开展,以“教学做合一”为共建基点,以“工学结合”为教学组织形式,二者通过工与学的交替融为一个整体,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递进式培养,实现了培养对象由学生到准员工再到员工的转化。“4S前店”按照汽修“职业体验与岗位认知单项维修维护实训综合维修维护实训顶岗生产实习”的顺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岗位实践资源和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真实工作训练,其实施的“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后校”的“学”;“后校”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顶岗实习课”的顺序,为学生提供公共基础素养学习和模拟仿真、做学一体的专业学习,其实施的“学”直接来源于“4S前店”的“工”,是汽车“4S前店”的真实生产任务经过教学转化,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项目。[4]

三、建设过程

(一)专业调研。对区域多家汽修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连云港市汽修行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数量的紧缺问题。汽车零配件已成为连云港市“十二五”期间十大重点产业布局之一,全市汽修从业人员有1.5万多人,但符合现代化汽车维修标准的人员只有20%左右。

2.维修技术培训问题。当前汽车产业由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业两端延伸,实现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连云港区域4S店及修理门市(铺)140余家,现有维修工多缺乏对现代车辆的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系统、自动空调等方面的维修技能。

3.维修岗位技术提升问题。当前以总调试和部件修复为目的的传统维修理念正在被先进的现代汽车性能检测、诊断理论所取代,智能型、复合型岗位增加, AT、ABS、GRS等新型维修岗位正在出现,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着技术技能转型。

4.专业课程校企融合问题。当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对脱节,学校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校企融合、做学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定位论证。多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产教工厂建设方向,明确校内“4S前店后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三个定位。

1.功能定位。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或企业的广泛合作,构建面向社会和服务对象的开放式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人才共育培养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实现教师与师傅互聘,资源与成果共享,责任与义务共担,优势与差距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

2.教学定位。强化“4S前店后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校企一体化”“教产一体化”“学工一体化”,以汽车维修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项目,采用企业标准构建师徒化的师生关系,突出教学内容的“六个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实训教学环境真实化、技能培养实用化。

3.建设定位。一是建设做学合一的“后校”实训教学基地。确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三个专门化技能方向(汽车机修、汽车电气、汽车钣金与喷漆),建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维修、汽车整车、汽车信息资料应用、仿真模拟等十大实训室,探索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现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做学合一路径,增强学生技能实训和实习的有效性。二是依托工业技术研发、培训与服务中心,建设生产实训合一的产教工厂,创新“4S前店后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成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之间的角色转换。三是依托产教工厂建设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创业中心。吸收和引入企业真实的研景、企业管理氛围,师生参与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培养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训练的合一。[5]

(三)建设内容

1.建设“4S前店后校”式产教工厂。引进连云港运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成立校内汽车“4S”店产教工厂。学校临路开设汽车“4S店”,进行汽车展示与销售,校内建设汽修实训室与汽车维修、维护生产区,用以教学和生产。师生依托“前店”承接汽修技术服务等项目,依托“后校”完成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等任务,进行相关项目设计或从事汽修维修业务。

图1“三基共育”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2.创建“三基共育”的实训基地。按知识、技术技能递进形成规律(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将三类实训室(基础性实训室、仿真性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室)与培养职业素养融为一体,组建“三基共育”的实训基地(如图1),[6]实施“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2)。基础性实训室,即学校的发动机拆装与检测实训室、底盘拆装与检测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等,用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仿真性实训室(安装了学校与凤凰传媒集团合作的汽修软件,通过虚拟仿真体现企业真实情境),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生产性实训室主要是“4S”店的维修区,用于学生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学生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

3.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构建“4S前店后校”产教工厂的循环驱动系统,推行教学系统与产教工厂之间“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如图3),[7]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培训中心,建立校内“系部专业实验(习)室――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室)――产教工厂”三级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搭建“四个”育人环境(企业化育人环境、生产实践环境、教学实习环境、职业训导环境),渗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养”7S管理,使学生在提高技能和实训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符合现代企业素质要求的岗位习惯,促使学生向现代企业员工转型,提高学生在区域企业中的受欢迎程度。

图3教学系统与产教工厂之间“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

四、建设思考

(一)基地建设要体现开放性。“4S前店后校”产教工厂的基地建设环境和总体设计要具有社会开放性,尽可能实现汽修专业群内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既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又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及鉴定功能任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二)文化育人要体现融合性。打造“4S前店后校”产教工厂,促进校园教育文化和企业汽修文化紧密结合,在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环境中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推动知识学习、技能实训、职业鉴定、生产研发、培训服务等全面育人功能的整合,实现学生“职校人―准职业人―职业人”角色的自然转向。

(三)产教研要体现互动性。以产教工厂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加大创业中心“真空胎安全装置国家专利”(专利号:201020207160.0)、“无源爆胎报警装置国家专利”(专利号:200920162670.8)等技术研发专利推广力度,提升师生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零距离接触,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校企合作体现共赢性。学校与企业要制定刚性制度和合作机制,签订满足双方需要、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不仅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还为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固定、可靠的实时实习场所,把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机结合,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形成企业赢、学校赢、学生赢等“多赢”局面。

【注释】

[1][2]郝桂英.“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11):78.

[3]姚月琴,李建国.“前店后厂”模式下“四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7-58.

[4]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16):63-64.

[5]楼锡银.基于“前店后校”的能力本位高职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66-168.

[6]骆美富,江会平,陈开考,郑尧军.汽车类专业校企互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3):82-84.

[7]周如俊.基于CDIO审视中职校专业教育实施误区与应对之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0(7/8):33-35.

体育培训前景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素质教育;层次分析;评价机制

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当前,“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很多高等职业学院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就业功能,过多地看重就业率,尤其是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上,这就造成了高职教育出现了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这样做明显是违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引下实施素质教育,逐渐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高职教育研究者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

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改革屡屡强调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近年来高职教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那么,“以就业为导向”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在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做法并没有在高职中很好地落实,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有的院校忽略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的院校片面夸大高职教育的功能;有的院校⒍ジ谑迪氨涑杉虻ブ馗蠢投,这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阐释“以就业为导向”的真正内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挂钩,社会仍然紧缺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845所,在校学生261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1334所,高职(专科)在校学生1390万人。高职院校已名副其实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就业方面并不乐观。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解决定位的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并不掌握社会急需的技能,高职院校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全面提高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倡导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市场急需的、适销对路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就业为导向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要在人才定位方面,高职院校要把握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熟悉培养专业的行业状况,了解社会所需和职位所需,把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第二是要加强调研,在本院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及时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准确地把握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第三是关于人才特色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与改革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如何解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难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与“素质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更加主动服务区域性经济建设和行业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趋势。“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和“素质教育”的角度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问题,而“以就业为导向”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其重要战术,因此,两者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更需着眼于学生的就业质量,培养学生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关键能力为重点的职业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要更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转换能力。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创新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不断培养学生的以专业技术为重点的专业能力、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关键能力为重点的职业能力、以体质心态为重点的身心素质四大教学重点,从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着手。

其次,要构建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素质本位”,学校的教学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素质提高,有效整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三大环节,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注重提升关键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素质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实际和专业发展前景,深入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确定学生素质发展需求。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也注重实际操作训练,必须把课内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统一协调安排,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总体来看,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要重点构建四大体系:

第一,构建就业导向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要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正确处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积极开发综合性课程。

第二,构建就业导向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实践体系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

第三,构建就业导向背景下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素质拓展活动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积极推进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化。

第四,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起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熟练掌握就业创业技巧,从而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机制保证

首先,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在实践活动方面也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

其次,要完善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机制。这个层面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必须要重视素质教育,应建立起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从机构上联成一个整体,把教学、实践和素质拓展统一安排,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网络体系。

最后,建好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来实施,教师要了解专业及其对应岗位群的发展趋势,在知识传授、实践训练中自觉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积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养成、创新能力。

三、建立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建立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首先,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既有课堂教学,也有实践训练,其效果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评价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用人单位需要准确评判学生素质状况。通过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评价

首先,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来源于三种方式:第一是教育机构的评价。该评价属于高权威的评价,所以应该设立专门的评价标准,定期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第二是学校的自我评价。学校的自我评价针对素质教育影响因素和环节进行,由学校对职能部门、教师等进行考核,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第三是学生的评价。学校应听取学生的评价,强化细节,不断改进与完善实施环节,不断优化、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育系统以外的评价。校外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第一是学生家庭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其综合素质的变化体会更深,也最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感受。第二是用人单位的评价。高职院校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可以对学校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成果有更直观的了解,可以说,用人挝坏钠兰鄹客观、更独到,所以高职院校要多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

(三)就业导向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评价

目前,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价可以通过基于知识水平的考试、基于专业技能的考核、基于素质拓展情况的证书这三个方面来完成,这三种方式的评价是从学校教学渠道来进行的,没有整合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的资源,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要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导向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在宏观方面要给予高职学生以一定的指导,起到导向作用,在这个前提下,应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要给予充分地尊重与激励。第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素质教育不仅通过学分来展示给学生,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成绩,关注学生的日常与点滴的进步,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生活态度。因此,要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让学生对照标准总结自己,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第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只要有积极的态度,通过努力即可通过考核。同时,素质教育要充分反映学生的个性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训练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技能比武来达到学分标准。

体育培训前景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

体育教师一体化理论主要阐述了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以及本校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等内容。要实现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并且将之付诸实践,必须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约束机制,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走院本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教师定向与非定向培训相结合之路。本文将从理论部分开始阐述,进而上升到实践操作,以期能给广大体育教师一些参考建议。

一、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

(一)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过程较为清晰,在培养时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确保职前培训,入职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之间能够紧密联系,各层次时间段的培训都应该融会贯通,摆脱以往职前职后各个培训机构相互独立的现状。实现职前职中职后一体化培训是有可行的理论背景的。目前许多教师的培训途径都是依靠师范院校,入职后的教师大部分的培训来自于教育院校,只有一小部分来自师范院校。师范院校重视的对教师学术理论的培养比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更多一些,因此很多体育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是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的实战经验,而且职前职后的培训还会出现重叠部分,大大降低了讲师培训的效果。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理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如果培训一体化能够得到推广,不仅能够将职前职后培训中的不足之处挖掘出来,扬长避短,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是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一种培训方式,强调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犹如把一个人一生各阶段都联系起来一样,实现人生的不断发展。师范的升级也迫切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目前各地师范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二)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校本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仅由学院内部进行教学培训,而院校培训的一般情况是具有高级知识背景与专业素养强的大学教师,这些教师以研究学科为主,直接接受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培训,这两种培训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校本培训是贴民层的培训,降低了自己的岗位需求,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缺乏严谨的钻研精神,学术素养远远不及院校培训处的师资队伍,无法从事更高层次的教育工作。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是根据这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的。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常常与各大高校优秀的师资进行交流,必要时还需要登门拜访或者邀请培训,而院校培训与基层二三等院校联系不够紧密,常常需要派教师深入基层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以总结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扶持基层教育界的发展。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理论也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各自存在着不足,校本培训注重的是实战演练,但是没有办法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培训模式,而院校培训主要是将所有接受培训的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是相对封闭的一种培训方式。但是较之校本培训,院校培训更有机会接触优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更专业的业务培训,只是教育理念没有很快得到推广,因为缺乏实践。二者培训方式的结合,相当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其他非师范院校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构建。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大学既有各自教学培训的优势,也存在不足。师范大学能够培育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但是相较于其他非师范学校来说,师范学校的培训缺乏一定的学术素养,实战经验虽然丰富,学术上却比不上综合性大学。非师范性大学研究氛围浓厚,学院内部理论体系分析透彻,但是师资队伍缺乏历练,常年埋头做研究,缺乏必要的上课技巧和教育理念。这就如同一个人拥有真才实学,但是讷于言辞一样。这三种类型大学进行一体化培训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弥补各自培训方式存在的不足。师范院校的实践造诣远远高于其他非师范性的培训机构,可以培养出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非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师资资源,加强自身体育科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和改进先进的教育课程,并且提倡就职前的师德教育。综合性大学以及非师范大学要规范自己的师资培训制度,尽可能培育出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同时,专业的师范大学要改革自身的体育教学,引进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理念,并且认真落实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师范体育部资源优势,任命部分体育教师做兼职或者专职工作,加强专业课程和辅修课程的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工作经验,同时广泛开展师资交流活动,提高师范院校的学术性,努力将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工作做好。

二、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工作还在实践当中,仍旧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值得广大师资培训机构努力探索。要实现一体化培训,必须要做到教师入职前,入职中和入职后一体化培训,校本与院校培训一体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非师范性院校培训培养一体化,各自取长补短,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为社会注入新时代的师资血液。一体化培训理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社会主流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普及全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前鑫.职前职后一体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探析[D].当代体育科技,2013.28.

[2] 韩春利.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2).

[3] 邹师.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6).

体育培训前景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营销;影响;现状及存在问题;7PS理论

1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教育培训行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始终处在稳定增长阶段,总体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各教育培训企业有了更广阔的产品营销渠道和发展机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发酵蔓延的“教育焦虑”也给予了教育培训行业极大的市场机会与发展机遇。教育培训逐渐覆盖了全年龄各阶段,为各个群体的受教育需要提供对应的服务产品,助推了知识付费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培训行业的理念思维以及发展模式。一方面是对各培训机构以及企业的影响,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了机构或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推送形式与呈现模式,比如线上教育、OMO模式、电商平台推广、APP推送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消费者受众的影响,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可以更大程度地了解教育培训提供方的相关信息并加以比较,从而做出最优化选择。互联网的发展缓解了教育培训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教育培训服务的生产模式以及实际价值相较之前更加透明公开,有利于消费者做出最具有性价比的选择,但这也使得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综上,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企业来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下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呈现传统机构与新兴机构并存的业态。一部分传统机构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缺乏敏感度,保持着一定的行业惯性,总体运行的市场营销模式基本不变,试图固守原有市场份额。这一类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受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它们所受到的冲击一方面来自市场同质性以及优秀新兴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对培训机构产品及服务日益提高的满意度标准。随着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形势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步自封的企业终将被市场逐渐淘汰。而另一部分新兴机构则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化分析,准确地细分市场并进行有效定位,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数据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以及国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性决定了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动能。近年来,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光明。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其中K12教育市场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并且在线教育呈现出了十分亮眼的发展势能。疫情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提前促进了教育网络化转变发展。总体来看,教育培训行业的总体营销状况良好,市场发展潜能巨大。回望过去,教育培训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阶段,逐步脱离了政府和国家的庇护,走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着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寻求新发展的境况。互联网技术助力教育培训机构改变市场营销理念,发展新型市场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智能交互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多元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使得市场营销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市场营销理念缺乏创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智能性,给予了市场微观主体无限的可能性与发展潜力。但是“互联网+”时代下,市场中仍有教育培训企业存在营销理念较为落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组织的盈利状况与市场竞争能力。部分企业忽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进行分析,而是依靠历史数据与习惯思维对客户群体进行主观臆测。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固守原有的营销发展理念,实行较为保守的营销模式,没有将原有的市场营销思路与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思维进行有效结合,使得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缺乏针对性,错失潜在客户。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落后。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仍存在固守传统营销模式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智能技术使得培训市场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企业所能争取到的顾客有效注意力逐步碎片化甚至于粉尘化的情况下,打印发放传单、人员推销、促销会议、街头拦访等过分依赖线下的传统营销形式不仅营销成本过高,而且总体营销效用较低。无论是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企业,还是作为接收方的消费者,都极大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影响。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转移,KOL、KOC等意见领袖对顾客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线上转流量竞争趋势逐步凸显。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保留传统营销模式的企业难免处于竞争市场的下风位。营销渠道有所限制。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来说,有效的渠道是高效市场营销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拓展业务渠道是“互联网+”时代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尽管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都在推动业务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过分依赖某些营销网点,轻视或者说缺乏能力和资源对线上新媒体渠道进行有力的开拓和发展。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只是建立了官方网站,认为有了这个网站就可以了,并没有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甚至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上的基本信息填写得都不够完善[2]。这些企业缺乏对营销渠道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及合理的资金配置,直接导致各个渠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缺乏均衡性,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运用现代营销学7PS理论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行业进行营销策略创新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教育培训行业原有营销策略的适用范围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所使用的市场营销策略的适用性、创新性、智能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将自己的产品输送给细分顾客群体,将顾客注意力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本文通过现代营销学的7PS理论,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提供一定的创新型营销策略加以参考。

3.1产品策略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应当贵精不贵多。“互联网+”背景下,产品、服务的高性价比以及凸显的品质优势是企业有效的竞争力。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应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提高优质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开发特色服务产品,淘汰弱势项目,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时代脚步,同时也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教育培训企业应通过领先、跟随超越和系列延伸的新产品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各教育培训企业应准确分析所属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优质产品给予资源倾斜,对劣势产品进行资源削减。

3.2价格策略

互联网时代使得市场上的价格趋向透明化、公开化,使得价格竞争战愈演愈烈。“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计算的方式在各方面压低成本,低价多销,争取市场份额,打好“红海”价格竞争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锁定有效的细分市场,着力为特定市场提供优质高价的有效针对产品,从而赢得忠实顾客群体,进而影响其他潜在消费群体,提高市场知名度,打好“蓝海”差异价格战。

3.3渠道策略

互联网时代给予了教育培训行业分销渠道更多的拓展可能性。当今时代,各教育培训行业选择分销渠道时逐渐呈现从线下向线上倾斜的趋势。互联网平台造就渠道多样性与多元化,使得企业有了更多的比较与选择,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约束、激励和评价渠道成员。互联网技术缩短了各教育培训企业的渠道长度,拓展了渠道宽度,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比如可以通过教育网站、百度搜索引擎、大众点评等渠道扩大销售面,提高营销效用。同时,各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智能互联等信息技术加强与相关合作人以及推销商的有机联系,使得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营销渠道规模,提升销量。

3.4促销策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碎片化使得企业获得顾客有效注意力的难度大大增加。教育培训企业应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各方面技术提高新颖独特的宣传广告质量,重视针对不同顾客群的有效关系营销,推行时机合适的销售促进活动,最大程度地将顾客的注意力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比如在微信开展朋友圈点赞营销活动、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等平台加大宣传投入、在官网提高信息全面性和品牌美誉度等。在合适的媒体上新闻报道或宣传文章,有实力的培训组织也可以作一些平面广告或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好项目、渠道与价格的整合,形成特色,传递一致的形象[3]。

3.5人员策略

人才是引领企业繁荣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的产品服务会因不同的教师及相关服务人员产生不同的价值表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相关体系建设,提高员工满意度,实现内部人才队伍智能发展。有效的管理与激励体制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保障。各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监管激励体制,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且教育培训行业企业总校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与分校管理人员积极沟通,帮助其明确管理方法、管理重点,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性[4]。

3.6差异化策略

企业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了其必须进行市场细分与选择。“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以及电子算法可以帮助企业梳理细分市场,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掌握市场动向。对于企业的产品而言,“差异化”也就意味着区分其他品牌产品的独到之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深入分析市场现有的产品,进而根据消费者需求发展具有本品牌特色的差异化产品。综上,各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针对所选择的各个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在其经营领域形成产品特色、差异化以及品牌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7过程策略

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应具有较强的有机性和流畅性,从而形成较高的整体营销优势。有机的整体所发挥的效用可以大于各部分之和。课程的整体氛围、老师的整体表现、课堂的基础设施水平、员工对消费者的关切程度等细节都对于整体服务过程的品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忽视整体过程服务的重要性,则会造成服务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顾客的满意度。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观测整体服务的进展过程,从而及时发现并修正整体过程服务的脱节点。立足于过程策略,教育培训行业应高度重视过程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的服务品质与顾客感知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0(18):80-82.

[2]周倩.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6):79-80.

[3]焦峰,韩梦洁.教育培训营销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2-24.

[4]刘静怡.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企业管理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0(30):19-20.

体育培训前景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培训 隐性特征

Discusse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principal trains recessive characteristic

Xu QuanganWang Xinmin

Abstract: Young principal trains is the higher-level normal education important supplement and extends,it has some basic recessive characteristic:Contemporaneity,effectiveness,model and expansibility.Understoo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principal trains these characteristics,are helpful in us establish the training goal and the training content.

Keyword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principal The trainingRecessive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119-02

笔者在贵刊2009年第8期已发文《谈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显性特征》,文中提出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五大显性特征:开放性、层次性、业余性、终身性和全员性。所谓“显性特征”是相对于内容来讲更“形式”一些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培训模式。也就是说,对这些特征的深刻理解,可帮助我们选择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确立培训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则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另外一些特征即所谓“隐性特征”做分析和研究。

1.时代性

时代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最基本的特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校长是教师的楷模,校长队伍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校长培训的全过程要体现当今时代的特征:稳定、改革、发展。对当今时代的校长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与这个时代的前进步伐相吻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体现培训的时代性,首先要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体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吸收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使整个培训工作在体现强烈的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其次,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校长的思想观念更需与时俱进。从政策上看,国家开展“跨世纪园丁工程”的最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适应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被先进教育思想武装起来的教师和校长示范群体。经过培训的校长应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有深切的体悟,对当今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能在思想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彻底进行转变。

2.实效性

实效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其它教育形式的最显著特征。针对中小学校长开展的培训与基础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一,培训对象是中小学校长;其二,培训目的和内容是直接针对基础教育的;其三,培训环境离不开中小学。中小学校长在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有大量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在教育思想上,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对素质教育与升学考试关系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业务素质上,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等。中小学校长的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严重阻碍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强调培训的实效性并非简单采取实用主义的观点,实效性培训就是在对中小学校长实际情况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使所制定的培训目标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中小学管理和校长发展的需要。实效性的重点在于重视培训工作对校长个人成长的作用,重视培训工作对校长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处理好培训工作中务虚和务实的关系,强调务虚的指导性,重视务实的针对性,使两者相得益彰,是我们培训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典范性

典范性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小学校长培训是高等师范教育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整个培训过程具有典范性特点,培训规划、培训模式、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场所、教学设备都有典范性。一般说来,上一级所确定的规划、目标、内容、模式对下一级来讲有典范性,教育学院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和进修学校来讲应有典范性,同样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对小学和广大的小学校长来讲有典范性。典范性的基本要求是,培训规划要有预见性和长远性,现在的新校长几年后便是骨干校长,现在的骨干校长若干年后可成长为教育家。培训目标要定得客观、实际,对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校长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使每一位中小学校长都有分层次的近景、中景、远景奋斗目标,始终看到当教育家的希望;培训内容要符合中小学和中小学校长的实际,既要有实效也要考虑发展;任课教师是培训的主导,教学过程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只有最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参加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教学工作;培训手段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它对培训效果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4.发展性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明显加快,中小学校长更需要走在时展的前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要从实现校长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工作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校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入活力。因此,培训是发展性的培训,是体现终身教育精神的培训。强调培训的发展性,就要多注意新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避免落入旧知识的俗套;强调培训的发展性,就要多注意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训,避免漫无边际、照本宣科的灌输;强调培训的发展性,就要多注意“方法”、“思路”的培训,避免具体内容的重复;强调培训的发展性,就要使培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克服片面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培训观念和培训趋向。培训应着重培养中小学校长的自我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宏观协调能力。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了培训工作的发展性要求。

体育培训前景篇8

30年来,景东进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为边疆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为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进校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工作重点,在新教师培训、教师履职晋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新课程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省教育厅布置的各种项目的教师培训任务。对申报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在市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的申报材料按照要求,准备得充分、细致、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学校近几年扎实工作的情况,是我在历次考评工作中,看到的最完整、最真实的材料,使我们对进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特点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我们公正评价进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刚才,李辉教授代表评估组进行了意见反馈。对进校的办学成效和特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进一步搞好进校的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张副局长在补充发言中评价和建议,我完全赞成。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整体上进入到达更加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前段时期,在实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国家对我省有效实施了教育惠民政策和教育惠民工程,“两免一补”较好地解决了我省边疆、民族、山区“上学难”的问题。在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规模得到极大提高,全国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即将完成之际,党的十七大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一系统工程十分浩大,其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但在众多的重点工作中,依据科学发展观,支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党和国家把教育放在首位,特别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而教育兴旺的关键和希望是教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反之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能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这一理念,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共识。党和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在巩固“普九”成果,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办好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这就给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情形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如在以职业名称命名的节日中,只有“教师节”是国家性质的节日。每年的教师节,中央政治局的常委都要隆重看望教师代表,间隔2—3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还要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其他行业难以享受到的待遇。同时,党和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如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特岗教师制度”、教师安居工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等,这些有力的措施,就是要建设起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使之逐渐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受羡慕的职业。教师职业是永恒的、神圣的,教育事业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党和国家对教师赋予了殷切的希望,时代赋予广大教师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

景东县委、县政府把握住教育发展的脉搏,在进一步巩固、完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昨天看到的银生中学)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本质,提出“办好教育在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在进修学校”的指导思想,并表态将进校的发展摆上县委的议事日程(第一次)。以创建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提高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切入点,继续推动民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反映出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事业发展所具有的战略远光,令人感动,增加压力。县委、县教育局、进校和市教育局的表态,使我由衷的感此次评估工作切实达到了“以评促进”目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是对景东进校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与县领导,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教师一起探索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怎样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怎样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991年,教师培训的工作开始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变。1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的意见》(教师[1991]8号)文件,提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是:面向全体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与培训,使每个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并成长出一批教学骨干,其中部分逐步成为教育教学专家,形成一支忠诚教育事业、思想品德高尚、学科结构合理、业务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步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有计划地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目前,我们仍然处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因为全国至今没有探索出一条十分有效和规范的路子,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还没有完成。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涌现一些高精尖专家甚至是教育家,仍然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大问题和为之而努力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一条中小学教师现代化培训模式、多形式竞争机制、高规格嘉奖体制,形成一套体系,来促进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此来加快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根本性转变的进程。

为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省教育厅作了积极的探索。经省政府批准,由我厅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5122工程”就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形式。“5122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创建50所省级示范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一、其目的是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和巩固这一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平台。所依据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晋级评估方案(修订)的通知》(云教师[2011]6号)文件中的40项指标进行考核,主要是引导各教师进修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方向,为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逐渐反映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竞争上来,谁重视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谁就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了主动权。“5122”工程要建设好50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就是要巩固、发挥好这一传统的教师培训基地,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李科长说:放弃了这一阵地,就是放弃了教师)

三、评估的过程也是调研、探讨的过程。进校在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对教育事业发展发挥过极大作用,但由于他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当时定义的办学性质、目标、任务、模式和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大胆改革,重新对教师进修学校在新时期的功能进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进校应有的作用。

现在,我结合景东进校的评估工作,以及工作中对进校的一点思考,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供你们思考:

一、提高进校的办学层次。近几年中小学教师的准入条件是专科以上学历层次,加上多年来学历教育的培训,我省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的学历率不断提高。进修学校的办学层次最高只相当于中等师范学校,显然不具有培训专科以上学历的资质。进校自身的条件又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现有的教师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大都年龄偏大,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知识老化,难以承担现代教育的培训任务。所以进校要依托外界的力量,加强与高校的联合,聘请省内外专家、名师、名教授,吸收本地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科人员和社会上专门人才参与,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家团队,来提高进校培训的能力,增强发展的活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进入21世纪后,教育部不在使用教师进修学校这一名词,而是换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并在XX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求:进校应与教研、教科研和电教进行整合或合作,建成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这一文件的出台,导致教师进修学校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继续使用教师进修的名称,把教育科研和电教整合进来或进行合作,强化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培训功能;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校、教研、教科研和电教的整合,成立教育中心,进校、教研和电教相对独立,地位平等,强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另外还有进校与党校、进校与职中合作或合并的模式。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模式。因为教师进修学校这一名称已经写在《教师法》中,具有法律性,我们评估工作使用的名称和对象是教师进修学校,而评估整合后的教育中心,并授予云南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形式上感觉对不上口。

景东进校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建制的办学实体,虽然没有形式上整合与合作,但实际已经行使着师训一体的职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议今后还是要注重与教研、电教等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合力。更要加强与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学校的合作,租用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和管理人员来培训我们农村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因为重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装备在教育系统中是比较强的,更新的速度也是快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不求所有,只求能用。

三、勇于转变职能。进校的职能要从单一的教学型向组织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进校虽然是正式法人机构,有人员编制保障,但其人员少、机构小、条件相对差等不利因素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培训模式下的需要。这就要求进校领导不但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而且更要求进校的教职工能管理、善组织、会办事、懂行政。进校的教师要成为培训工作的探究者,在完成一定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要深入了解基层教师的培训需求,研究基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树立“面向教育教学实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进校要积极协助县教育局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不但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师德的培训。

四、优秀教师成长的平台。进校要成为当地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平台。进校要加强与本市、本县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合与合作,在培训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教师资源,让当地的优秀教师成为培训者,培训的针对性会很强,效果会更大,同时以为当地优秀教师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提供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供他们继续成长的机会。进校不但要为培养和造就当地优秀教师队伍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要以此来提升进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上个世纪,进校的培训目标是“提高专业水平、完善知识结构”。而现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能力、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达到此目标,传统的“说教式”和“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培训的需要。所以进校在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外地专家和本地优秀教师对本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加强“教育改革新的理念”、“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及科学发展史知识”、“教育改革新的理念”、“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面培训内容。多组织一些“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型”、“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案例分析、参与式培训型”、“同行交流、学员主体参与、共同研讨型”等类型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的效益。当然要做到以上这些是困难的,但可以在某个方面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进校要注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要有不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不是好老师的意识。

六、多元培训。进校要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不可代替的特性,在立足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培训,全面开展对社会各行业的培训。把进校建成全县的继续教育中心和多功能的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出进校“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社会功能。

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不竭动力。这也是教师进修学校能得以保留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委、县政府不但要把教师进修学校打造成教师终生学习的平台,还要打造成全县各行各业专业水平培训的平台,使之成为本县的培训基地和教育中心,进校就能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青春。

省教育厅师范处和省继教中心坚决支持进校的发展。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必要的扶持,赋予更多职责,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将努力打造师范院校、进修学校,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确保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为提高全省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各项教育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是教育战线上是一名老将,但在师训方面是一名新兵,以上发言是在各位专家面前班门弄斧,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教。

上一篇:体育教学工作实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品牌管理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