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2 15:24:11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1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双凤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3504

1引言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不可取代的一员。湘西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不少土家族传统村落能够较为完好地保留也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进程,当地土家族古村落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顾此薄彼的严峻矛盾。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体系,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1]。双凤村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所以笔者以双凤村作为研究案例,对其进行古村落景观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土家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保护建议,以期为后期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2双凤村概况

2.1地理区位

双凤村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双凤村则就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位于县城之西南,距县城25 km,海拔800多m,近百户共300余人。 双凤村原名“双且”、“桑栖”或“双栖”,土家语是 “两只凤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两座山峰状如凤头而得名。

2.2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2.1历史沿革

双凤村及其周边地区一直都是土家族分布的中心地区,积淀了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据当地的族谱和祖墓碑文记载,双凤村已存在千年。

2.2.2发展现状

双凤村村民多彭姓,除从外地嫁入该村的少数汉、苗族妇女外,均为土家族,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全村共有96户,325人,但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儿童,青壮年多为外出。人少地多、科学种植水平低下等多种原因让当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2000年,双凤村被定为湘西州90个特困村之一。2003年双凤村被中科院和云南大学确定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调查点,随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名单。双凤村保留着土家族古老淳朴的民族文化气质,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与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村寨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

2.3主要景观资源

2.3.1自然景观资源

双凤村位于湖南境内的“武陵源”地区,这里祟山峻岭,悬崖陡峭,沟壑纵横,激流飞瀑,有着中国南方最奇特的山区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处偏僻,故而双凤村能够完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是一处具有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立体空间[2]。

双凤村所在的永顺县大部分土壤|地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林木生长。自然植被多分布在500 m以上的山原地带,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混交林。其森林资源丰富且十分独特,不仅有5700余亩的大片森林覆盖,还有300年以上的古村名木2000余株,其中有榉木、南方红豆杉、楠木、枫香、松柏等,尤其是原来的进村古道有300年以上古柏树200余棵,且沿路成行,盘根错节,苔鲜与古木共生,更显古老沧桑。

2.3.2人文文化资源

双凤村在千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沉淀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不仅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社会等各方面,而且它也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所以双凤村不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头,更被认为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3]。曾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如语言学家罗常培、民族学家潘光旦等,来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摆手舞、毛古斯舞、梯玛神歌、打溜子、土家织锦、婚嫁歌、土家族过赶年等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仍然保留得较为完整。其中,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摆手舞也是最开始从双凤村被发现和整理后,继而推向武陵山区土家族民众乃至全国土家族聚居地的。而且,双凤村还保留很多土家族民族文化遗迹,土家祠堂、官亭、八字门、九蓉庵、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特色建筑群,特别是这里的摆手堂堪称国内土家族建筑历史年岁之最,还有保存完好的3 km岩板古道等,都彰显了这里部族活动的规模与久远。

3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及特征分析

3.1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分析

3.1.1村落布局

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大山的深处,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4],且随等高线有机的分布(图1),所以适合于南方山地的干阑式建筑就成了土家族村寨民居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其地理条件的限制,双凤村基本上是各家各栋相互独立的选择住宅基地和朝向,但村落的整体布局结构较为明朗,一条溪水从村中部横穿,各栋建筑依山就势,分台而筑,层层相叠,错落有致,反映出一定的景观和防御功能以及风水格局。村民们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环境,在自家住宅周围栽种很多树木花卉,民居建筑时常隐蔽于树林之中,再加上壮观的山势蜿蜒起伏,使人感觉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也成为双凤村的特殊风景。

3.1.2民居建筑

双凤村的民居是完整的古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的木结构建筑,现存一栋明代建筑,几乎没有一栋现代建筑,所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民居建筑继承了土家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吊脚楼多为四排三间,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是在湘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产物,反映了建筑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土家文化的优秀典型代表。双凤村的房屋取材都是具有冬暖夏凉性质特点的木材,底层以石头作为基石,不仅可以防止木材腐烂,也有利于房间透气通风。村中家族建筑空间的造型与汉族相似,顶有悬山、歇山、重檐、披檐等多种形式,但又有很大不同,多出檐向外悬挑,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土王祠(图2)。双凤村民居建筑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门多。堂屋正门一般有三扇很高的门,睡房、厨房、火堂一般都有2道门。这样的内部构造使房屋间间相连,大大提高了房屋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3.1.3街巷空间

双凤村的村落街巷景观别具一格,虽然街巷的形态是单一的但是它的空间布局却是多样的。行走于村寨中,站在不同的街巷上所呈的景象亦不相同:时而有如参天大树的土家建筑横卧眼前,时而一眼即可看到路尽头的天际线,时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但是双凤村的发展处于整个永顺县较落后的地区,其街巷的路面是由坚硬的五花石板铺成,有的地方已经凹陷下去。

3.1.4生产生活场景

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包括双凤村,其古村落景观所包含的不仅仅是静止的景观,还包括人们进行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场景。恬静的乡野田埂、弯腰忙碌的农人、提篮送饭的孩童、举槌浣衣的妇人,真实而又简单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反映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农业景观的真实状况。同时,土家族民风民俗和节庆活动,如“牛王节”、“六月六”,茅古斯、摆手舞等充满土家族乡趣和民俗气息的文化也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反映。

3.2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分析

3.2.1科学的建筑选址

湘西民居建筑在建造之前首先是要对选址进行堪舆,即是传统的风水相地。同样,双凤村的建筑房屋也非常讲究选址,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民居建筑选址多与山水树木相联系,“居山水问者为上”,讲究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这正好符合风水术上认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的说法[5]。

3.2.2运用乡土材料

双凤村民居建筑的营建材料选用当地的乡土自然材料,反映了乡土景观“自上而下”、“自发而成”的特点,呈现出了一幅朴素而又古色古香的乡土景观面貌。这是由于双凤村家族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宗族信仰的主观选择,也是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以及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的客观选择。整个村落周围丛林密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土家族人的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由于土家族人的自然崇拜,土家族人并没有肆意妄为地对大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索取,仅仅只是在建房方面采用了木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

3.2.3与自然共生的居住环境

双凤村地处山区,河道曲折迂回,其水量和流速均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村落既要近水,又要防洪,所以村中民居建筑均建于距水面较高的两岸。河床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成为村落坚实牢固的天然基座。在总体布局上,双凤村民居建筑顺应地形、尊重自然,不仅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挖、填土方量,还有利于避免对地层结构建设性破坏所带来的滑坡等自然灾害,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除此之外,顺应自然山水格局,有益于节约资源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正因如此,才创造出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同时村民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大量栽植地方特色树种,营造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自然生态环境,维系着自然、村落以及人之间质朴的内在联系。

3.2.4特的排他性

湘西永顺山区双凤村的乡土景观深受当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的影响,所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乡土景观元素都是来自这个地区,与这里生活的人们和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息息相关,是当地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独有的经验和模式,而且由于湘西永顺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年与外界的沟通处于滞后和不方便的状态,较少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所以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又具有排他性。

4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4.1部分建筑结构腐化,存在安全隐患

双凤村中有不少民居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仅其顶梁与立柱等木结构早已开始腐化,而且因常年的风吹雨打和缺少维修,同样的木质墙壁并非如原先那样坚固,甚至有部分房屋开始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4.2乡土聚落的传统建筑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发展,以木为主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民居已经逐步显露出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弊端,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生活节奏之间矛盾重重。比如传统建筑无卫浴空间,现代人的洗浴、如厕问题难以解决,再比如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并没有无排水设施和空间,当地人的生活排水多随意泼洒,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面对生活上的不适应不方便,当地的年轻人开始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建筑加以改造,虽然获得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也使得传统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土”味儿。

4.3外来文化冲击和“空心村”现象导致人文景观失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交通的便利、人员的对流以及信息的融合越来越强烈,如今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土家族文化中出现许多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的东西,村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乡土人文景观早已出现了失衡的状态。还有,土家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建造技艺,还是传统工艺技术如土家织锦、制陶印染、雕刻以及编织等,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和实践当中的学习。然而当地的年轻人或远走他乡以求更富足的生活,或飞出大山深造学习或是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觉得本地文化是“土”的、“不时髦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或不愿意去继承这些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这使土家族村落的人文景观正面临着艺术人才断层,景观失衡的状态。双凤村也是如此,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上经济落后,村中常住人口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与小孩,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也导致了当地村民对村落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显得无能为力。

5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探讨

5.1保护原则

5.1.1保留原生底本原则

双凤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土家文化,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选址、布局、整体景观格局等大部分延续了最初的特征,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并没有减小,伐木取火、饮用山泉等生活方式仍有保留,包括居住建筑材料、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村落周边农业用地、灌溉系统等均没有多少变化。村内的一切都是取材于自然,仍然具有原生态的古韵。因此,必须保留和维持村落的原址、原状、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双凤村古村落居民充满乡土情感的生活景象。

5.1.2注重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原则

虽然典型的民居、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是古村落个性的体现,是旅游开发的闪光点,但古村落包含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部历史信息,它的形象更注重于“古建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氛围”多元统一而形成的某种综合特质所构成的某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景观[6]。所以,应该将古村落景观看成是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因此,对双凤村进行整体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对民居建筑的修缮保护,还是对村中古道的保护,以及对具有地域特点的树种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蕴涵着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生产生活器物的保护等。

5.1.3维护村落居民利益原则

目前能够像双凤村这样完整保留古村落原始风貌的已经很少了。古村落的完整保护是以村落经济落后和村民低水平的生活状态为代价的,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要坚持维护居民利益的原则。只有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居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最终收益者,才能避免在冲突,实现古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5.1.4可持续保护发展原则

古村落的生态、物态、文态等景观是历史文化长期以来在其土地上的沉淀和展示。因此,必须将古村落进行可持续保护及发展[7]。同时,将古村落的景观保护发展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加强村民对古村落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责任与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方式,带动就地就业和当地经济,赋予和延伸古村落景观发展新的生命力。

5.2保护策略

5.2.1运用传统技术和工艺进行维持古村落原始整体风貌

湘西大多数土家族的祠堂(即摆手堂)早已丧失原本有的使用功能,只有在重大的日子里才会重新担任原本的职责。双凤村也不例外。摆手堂作为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中家族宗祠以及家族集体活动的中心,是土家族特色的象征点,这类重要性建筑需要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工艺以及材料整体性地保护和修复[8]。对于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建筑、破坏的街巷路面、已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建筑,要做适当的修缮与还原,注意保持原有的古村落乡土风貌。同时在不破坏古村落景观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也要注意完善村落中的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排水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做到与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5.2.2发展本民族经济,鼓励村民参与保护

在双凤村民居聚落保护过程中,应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加大对土家族古村落的文化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双凤村土特产及民族特色产品丰富,例如茶叶、菌类,可以鼓励和支持当地村民开办加工产业,吸引本土年轻人的留守及回乡,同时大力宣传民族特色产品,比如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手工艺品,打造和提升当地旅游附属产品价值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解决了就地就业问题。

5.2.3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古村落景观保护必需建立一个政府为主导,专家、技术人员与当地乡村民众和社会组织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9]。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以防止盲目开发与破坏性建设,有利于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则是古村落景观保护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建立村规民约,增加明确保护聚落传统景观的条文,以多种方式引导和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合理利用传统景观,提升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

5.2.4打造湘西土家族古居民带,保持古村落景观生命力

双凤村由于地势高峻,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有一种逐渐沦为“文化孤岛”的发展态势。然而古村落民居格局的形成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又与复杂的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民居正是因此得以传递和延续[8]。可以借用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的辐射带动效应,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系统保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并将双凤村与其他附近几处典型村落串成有机的旅游带,形成一个整体的湘西土家族古民居聚落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经济发展,延续传统民居聚落和古村落景观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注意控制商业的过度开发,防止对双凤村民居聚落的自然风水环境和原生活状态造成破坏,要保证古村落景观的统一整体性。

6结语

双凤村作为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从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专业视角进行少数民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是专业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玉.湘西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初步分析[J].群文天地,2011(23):180,216

[2]双凤村:中国土家第一村[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c)

[3]龙晔生,谭瑾.文化自觉与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2(16):30~34.

[4]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袁祺.湘西传统村落生活配套设施的现代适应性改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0~24.

[7]方美清.论西递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及保护[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55~56.

[8]谢莹.浅谈湘西土家族民居聚落特点及保护现状[J].山西建筑,2009(19):8~9.

[9]张桂红.孤岛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25):180~181,183.

[10]伍正刚.湘西地区土家族古村落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石堰坪、庙岗等村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5):48~51.

[11]汪海,金德谷.土家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8):54~57.

[12]李金霞.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景观的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3]李思宏.湘西山地村落形态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迫切性

Abstrac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ulations on Protecting Historical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 great process has been made in protecting China’s historical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 Based on the present facing situation of protecting historical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 working ideas and measures of next step will be introduced.

Key words:Historical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Protection;Urgency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2-4(4)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至今分五批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公布了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使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也使我国不同地域历史村镇传统风貌和建筑艺术的展示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保护好这些名镇名村对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和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回顾

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分别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条例》自2008年7月1日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1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2008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组织了第四、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公布工作。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了350个(其中名镇181个,名村16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00余个,使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1.2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章规范制订工作

《条例》颁布后,建设部着手完善名镇名村保护法规的制定工作。研究起草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这些办法分别从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保护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目前,这两个办法已经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已于近期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的意见,待修改完善后。

1.3积极支持和推进地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为加强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部2009年、2010年先后在上海市枫泾镇、江苏省周庄镇召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与全体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共同议定了《枫泾宣言》、《周庄宣言》,汇集众多代表的意见,表达了“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保护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心声。同时,各地也分别加强了地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力度,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保护条例》,河北省起草了《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山西等省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公布了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海南省开展了“十大古村落”的评选,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列入了地方重点保护的范畴。

1.4在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坚持贯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精神

汶川、玉树等特大地震灾害,对一些古镇和古村落造成了严重破坏,建设部在指导地方对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修复的基础上,在指导地方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坚持在重建工作中注重历史风貌的延续及传统特色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这些地方古村镇的完整性,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5加大了国家专项资金对保护工作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全国共实施了7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其中中央直接投资2.7亿元,主要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整治。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镇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保护街区、村镇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形势和迫切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2006年,“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应该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

一些地方的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城镇和村庄发展对立起来,在工作中重建设,轻保护,没有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拆除后兴建仿古一条街,这种做法就像将不断增值的祖传古画换成了一文不值的现代印刷品。

二是依法行政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保护规划,随意修改保护要求,结果导致部分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格局被破坏;文物古迹周围的历史环境被破坏;一些地方的历史建筑被拆毁。

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滞后。

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保护工作缺少必要的依据。在保护中往往重视个别“点”的保护,而忽视对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导致镇和村庄的整体风貌被破坏。

四是保护资金不足,古村镇和历史建筑缺乏定期的全面维护。

一些古镇内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年久失修,居民居住条件差。由于缺乏专项保护资金,这类地区的建筑处于消极保护的状况;或交给开发商进行整治和建设改造,由于商业利益的急功近利,其结果往往毁坏了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五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存在着“开发性破坏”。

“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部分历史建筑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将十分脆弱的文化遗产作为普通的旅游资源开发,以经济效益为单纯的追求目标,造成了“开发性破坏”。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广州名城;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Abstract: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heritage in HuangPu History Village records the history about the foreign trade in GuangZhou. The threat to it is pulling down old architecture and the too much new-built. It is urgent task that we should protect culture heritage, renovate the regulate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 tourism that make the history village more vigorous.

Key words:The famous city of GuangZhou; HuangPu History Village; Architec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9-21(7)

作者简介:杨宏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肖佑兴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黄埔古村是典型的岭南海滨港镇,作为广州十三行时期商埠文化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今后还将继续发挥任何新建筑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文明的村落景观与海上贸易帆船时代的历史建筑,依然具有文物纪念性的存在价值。完善、完整、完美地保护利用其建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此相违,“滥拆乱建”、新旧冲突,只会加速古村的衰落和死亡,体现不出“发展与进步”①。

一、黄埔古村拥有丰富的商埠文化建筑遗产

广义的黄埔古村是旧时整个琶洲岛,狭义上的黄埔古村,是以对外贸易的酱园码头为中心的黄埔村与石基村。现在任何一个到过黄埔古村的人,都会为黄埔古村丰富而精美的历史建筑所感动,为其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而叫绝。

1.独特的港口型空间格局

黄埔村始称“凤浦”,建于北宋,到清代已发展成为拥有“好几千人的市镇”②。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黄埔村由一滨海小渔村发展成为著名的十三行碇舶港口(图1),建筑布局非同一般村落,具有市镇的规模档次。因外国人多传诵“黄埔”而得名。全村分为十二坊,现在仍保留着昔日坊、街、里、巷的规划层次。很多里巷的坊门题有“瑞康”、“覆仁”、“永乐”等祥瑞名号,给古村频添无穷的雅趣。街道铺设花岗岩条石,可通马车。黄埔古港的标志至今还在,“一港两市”走向仍清晰可见。底层做商铺、一边是柜台、一边开大门的商铺建筑,至今也有集中的保留。粤海关志记载:每年有上百艘大型海舶停靠黄埔。世界给这个远东的村庄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物质商品,还有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

2.丰富的高品质传统建筑

(1)古宗祠全村原有祖祠36座,现存19座,承袭了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但在某些细部上,具有异于传统的装饰作法,体现出黄埔村是一个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村镇。保留下来的古宗祠大多空置,有些功能发生了变化。梁氏宗祠是十三行行商梁经国家祠,已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图2)。位于乐善里的化隆冯公祠,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的胡氏宗祠至今有270年的历史,三间两廊式的粤中风格保存较好。

(2)古民居 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尚有73处,比一般的农舍规格要高,依水而建、院落相套、“梳式布列”、里巷分隔。如拱辰里、永康里、平燕里、太平里、中正里等多为青石板铺砌,清洁宜人。名人故居不胜枚举,如“子牙居”、“涉趣园”、冯肇宪故居、胡璇泽故居等,工艺制作上乘,高大的锅耳山墙,青砖磨缝砌筑厚实,门头和窗罩用的灰塑式样很多,雕塑、壁画、漏窗、花基、门洞、灰塑门联,无不令人赞叹(图3)。

(3)古私塾各宗姓常建有私塾,启蒙了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儒商雅士。商家于故里兴办私塾培养子弟,并热衷公共文化事业,是很普遍的事。“佐垣家塾”(图4)为天宝行行商所筑,因私塾与祠堂同为公共场所,所以将二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内院外场通畅和谐。

(4)古神庙 始建于宋代的北帝庙(又名玉虚宫),是一片供奉玄武水神的道教建筑群,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二进。现庙内保存了九方碑记,记载了广州外港――“黄埔口”对外贸易的发展史。村内原有的神庙多祭拜海神,这凸显了黄埔村乃古代港口城镇包容性的特征。

(5)涉外建筑 “日本楼”的称号也许就会给人带来涉外的意象。当年符合中外建筑天然合一要素的这一小洋楼,现今依然充满神奇魅力。西式院门、中式屋盖,青砖绿瓦、外廊内天窗,好一处风味无穷的景点(图5)。

3. 生态的网络型河海景观

黄埔古村位于江海交汇之处,负洲临海,江涛与海潮对此产生严重的威胁或影响。然而,黄埔古村的江、河、湖、塘、堰、池、涌,却组织得十分科学合理,不但体现了大自然的平衡互利,还为人们的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带来了极好的效益。全村水系长数十公里,大小水面几百亩,且一脉相连,源头活水水质很好,人工治理可控可调。有利于航运、防洪、防旱、防潮汛,以及灌溉、安全防御、饮用、造景、调节微气候等等。黄埔古村的水系网络也是一笔可贵的旅游、生活、文化与美学资源(图6)。

盛大的建筑,往往关联着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港口贸易使黄埔村处于农耕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中,舶来的文明嫁接在黄埔村古老的传统上,近代涌现的商业巨子、外交家、军事家以及工程专家,荟萃成黄埔村独特的人文景观。十三行时期,村民“差不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航运有关,充当买办、装卸工、铁匠等等”(亨特《广州“番”鬼录》P66)。策划开发黄埔古村旅游产业,建筑文化遗产及与之相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资源财富。

二、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然而,在传统的、和谐的黄埔古村中,出现了大量违章建筑。固有水面日益减少,传统的街巷格局被破坏,许多优美怡人的院落空间、街巷空间、园林空间、山水空间、名胜景观不复存在。村镇的天际轮廓、优美的水岸线、富有韵致的街面、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村镇空间节点,都令人不堪入目。奇怪的是,长时间以来竟无真正的政策法规遏制败坏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杜绝这种丑恶的现象孳生蔓延。

1.古村落的保护模式

从整体上保护古村落,国内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与模式:

(1)文物古村落――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将整个村落当成一个保护对象,严格保护村落的内外环境、总体格局、所有空间特征,以及全部建筑集群关系、所有单体建筑及其构造工艺特色。这种保护模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环境的完整性、村民生活的延续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保护模式在我国远没有普及,具体的实例不多,浙江建德市新叶古村是个典型③。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新叶村村落建筑质量高,类型多,发育好,总计200多栋,包括塔、阁、祠、庙、桥、堂、厅、舍等,传统建筑得到了原真性的保护。这一文物保护工程,被专家誉为古村落保护的活标本。

(2)一般古村落――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保护工作主要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人工景观,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现实状况,按重新整合的总体规划进行分级保护。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发展古村落特色旅游,也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际例子有贵州省从江增冲村④。增冲村古村落是一个自然景观和古村落文化结合得较好的村,新建筑较少,且包涵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以及黔东南山区饮食文化。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就是资源”,保护古气、古风、古韵、古貌,确立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形象,充分挖掘无形文化资源,作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旅游资源开发。

2.黄埔古村保护模式

广州黄埔古村现因遭受严重破坏,已失去整体保护的基本条件,不可能作为一个“文物古村落”实行全面的“冷冻保护”或整体“博物馆式保护”。在农业萎缩,城市化、商业化渗入骨髓的大环境包围之中,不依赖商贸活动也是难于发展存活的,因此必须采取“保护文物精华,维护古风古貌;创新第三产业,重登世贸舞台”,即,保护遗产与开发旅游互动的模式。基本要点是:

(1)将“文化工程”与“民生工程”相结合

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文化工程,须全方位地沿袭古村历史文化,而不能追求全方位的商业现代化开发。通过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尽量保存自身特有的历史环境。古村落的保护又是一项民生工程,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历史建筑封存起来(无论私人封存,还是政府封存,都只会加速建筑的灭亡),须充分考虑如何改善生活条件,使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

(2)以“保护”为宗旨进行旅游开发

除特殊文物建筑之外,冷冻式的保护,将使历史建筑遗产、建筑物等,失去更有效的运用。冷冻式的保护古村落原有生活方式,居民将会落后于现代生活水平,况且因产业变迁、时代变迁,原有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以“保护”为宗旨进行旅游开发,确立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形象,才能既使建筑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展示宣传自身固有的历史文化,又能提升居民的生存质量。

(3)做好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工作

古村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今天看来依然富有艺术魅力,值得继承发扬。然而许多当时先进的设施,因种种原因现已破损、老旧,而满足现代需求的新的设施尚没安装。如是,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历史风貌的同时,应极力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既不丢失历史,又不脱离现代;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保护中更好地利用。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靠政府。政府应改变不投资古村落基础设施的陋习。

(4)走产业化物业化经营管理道路

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是村民,而不是政府。政府须在更大范围内做好政策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保护利用的具体工作需要村民来实现,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为了保护,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是时代的进步。为此,恢复古村落原有建筑私有化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保护方是根本法理所在。在此基础上,组建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村民可以房屋作为股份投资,社会资金可以输入,克服单纯财政补贴的不足。村民民主选举自己的总经理、董事长,实行产业化经营,古村“旅游区”配备物业化的管理⑤,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中开办家居旅馆、“农家乐”等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望使古村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

三、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单体保护

为什么黄埔古村至今还以“村”的形态自立于大都市化环境之中?只因该“村”在广州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文化遗产以其物质形态深刻地表明,人类的现代化需要文化遗产,不能以毁灭文化遗产为代价。任意将一个城中村“全拆”,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相反,须采取多种保护手法展示其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及环境特色。

1.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文物古迹保护

黄埔古码头、北帝庙、“日本楼”、晃亭梁公祠、胡氏宗祠、佐垣家塾、凤浦牌坊遗址等十数处历史建筑,早已划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文物普查的深入,黄埔古村会发现更多的文物。依照《文物保护法》,对黄埔村内已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批准的“准文物”建筑,须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保养。黄埔古村的文物古迹是城市的重要遗产,也是旅游经营的基石,因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将文物古迹的保存延伸到历史环境的保护之中⑥,让文物保护带动古村的历史大环境保护,用古村大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

2. 以姓氏文化为线索的宗祠建筑保护

据《重修北帝庙配碑记》记载:黄埔古村大约于宋代,就有了“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陈等小姓组成的“凤蒲”(“凤洲”)繁华村镇。这意味着黄埔古村因对外贸易而打破了单姓宗族农耕聚居的人口结构模式,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祠堂建筑的艺术成就相对较高,因祠内空间尺度较大,功能转变容易,适宜用作公共建筑,因此将其开辟为各种文化活动中心,如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是非常容易的,成功实例很多。如对十三行天宝行作深入研究,可于梁氏宗祠举办“天宝行”为主题的博物馆。

3. 以名人故居为亮点的民居建筑保护

明清时期,黄埔古村乃人杰地灵的著名侨乡。鸦片战争前这儿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世界各国商船云集、舳舻相接,村民得海外风气之先,出洋谋生、经商、留学,涌现出一批对中华民族颇具贡献的人物。例如新加坡华侨领袖胡漩泽,一身兼任三国领事。现新加坡、黄埔村均有他的纪念牌坊。政治家、外交家梁城、商业巨子梁韬、梁经国,专家学者胡栋朝、冯锐,军事家冯肇宪、梁广尧,教育家梁庆桂,经济学家梁方仲等等,都有感人的事迹令人敬仰。黄埔村70多栋古民居极具岭南特色和艺术价值。保护、修复、利用名人故居,挂牌筹建名人事迹陈列馆,使之成为参观景点,室内、庭院、外环境、植物水体,均是层次丰富的游赏空间,对游人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图7)。

4. 以海神文化为特色的宗教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原有不少神庙建筑,如北帝庙(玉虚宫 图8)、圣母殿、天后宫、洪圣庙、华佗庙等等。这些神灵大多跟海洋有关,为沿海人民出海作业时祈求平安而供奉,这说明该村确为古代南海港口城镇。而宗教建筑往往具备优美壮观的特点,对此村完备的海洋文化纪念性庙宇建筑进行修复,可开展旅游观光、海洋体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古港古村”的概念深入人心。

5. 以家居旅馆星级化促进民族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长乐里、中和里、太平里,申明大街、黄埔自街、沙桐大街、夏阳大街等处,有73栋特色鲜明的粤中传统民居。它们是砖木结构、“三间两廊”、厅堂天井、花木盆景、高墙静院,其安全完整的私密居住空间,着实逗人喜爱。尤其是那些石铺巷道、锅耳山墙、砖雕照壁、灰塑彩画,字画楹联,更是引人入胜。有的建筑还点缀有西式要素。它们很适合旅居度假、文化创业、商务考察,是最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佳品(图9)。临近广交会这个近在咫尺的庞大的国际市场,可将此产业做强做大,带动全村的保护整治工作,从而解决“空壳村”、“空壳巷”、“空壳屋”的问题。

6.以国际化的视野实施涉外建筑保护

黄埔古村慵街有一栋“日本楼”,乃旅日华侨与日本妻子所建,带有东洋风味,还伴生了一些传奇性的历史故事。厦阳大街的安窖居宅则是一栋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村同海外不同文化圈的人民相互交往的情况。这些具有文物价值、纪念性价值的“涉及外来文化的建筑”,作为特殊景点,生动地联系着东、西两半球的民间感情与商贸往来,不应让其毁灭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只要清理一下檐口、屋顶、门窗、入口等部位,清除滥添乱加的部件,其整体形象必将令人刮目相看。

7. 再现粤海关志所描述的港口建筑

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进行重建,只要坚持原址、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一样具有文物价值。利用恰当、切实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体裁进行再现,可取得景观功能古今相宜的效果。《粤海关志》所记载的黄埔海关、税馆、夷务馆、买办馆、永靖守卫兵营,以及酒楼、商号,宝塔、宗教寺观等特色建筑,曾经见证了黄埔港的繁盛(图10),但现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纪念性娱乐建筑再现,则是一种集锦式的纪念小品。现税馆的再生是一个案例,其原本的形象意义倒是看不出来,实用的是一个博物馆(图11)。再生的效果与原品或许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里普凯莫(Pypkema.1992,p.207)说过:“很少有人会说历史建筑没有用或市场对它们没有需求”⑦,重要的是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8. 以山水情怀为理念的基础设施营建

黄埔古村的村镇格局主要是石板路加水系林木组成的网络,这一特色在保护规划中应得到延续。现有黄埔村的“梳式”巷道空间保存较好,巷道口的牌坊、石板道路都很有文化个性。目前很有必要提升街面的铺装质量、配套服务设施,对村内的池塘河涌进行水害治理和污染治理。要使得这里的每一口水塘都是一个优秀公共园林,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观带,与原汁原味的黄埔古村八景――“华山晚望”、“曲水流觞”、“北秀山明”、“古花勒园”、“上界清风”、“长鹅之岭”、“洞里乾坤”、“夏阳大道”相互映照,用优美的山水将其维系成一个旅游的大观园。

四、黄埔古村建筑遗产需乡规民约予以保护

古村落的形成、保护、科学发展,得益于人民大众自觉严格遵守的“乡规民约”。在目前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规民约对古村落的保护尤显重要。

1. 建立全村、全族共同信赖的乡规民约

浙江、贵州等地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有:

(1) 由政府给以物权政策和业主身份,把遗产保护工程与民生建设工程结合起来,引进社会资金,让全民参与监督。地方政府的相关法规和乡规民约互补互容,逐步建立起以乡村自主管理为基础、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为主体的法治环境。

(2) 力争科学化、民主化,发挥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社会团体的智囊作用,共同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文化古村的保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挖掘、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寻文化村落保护事业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培养保护和管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各类专门人才,避免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侵害。

(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地方制定《黄埔古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黄埔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黄埔古村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条例》。

2.运用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的物权

黄埔古村大量出现损毁古建筑、滥建乱搭违章建筑的现象,就是缺乏有法律效应的物权机制。“遗产”的所有权归公归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地保存传承下去。具体保护方法可作如下思考。

(1)黄埔村的古建筑多为一二层,而周围的民居多为三至五层,与古建筑极不协调。对于新式建筑的高度应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所确定的控制高度为依据。体量形式应考虑历史街巷的连续性,使新旧建筑的视觉感受协调与平缓过渡。坐落在古建筑群甚或古建筑院落中的新建(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然后按照传统建筑修补完备。

(2)一般民族风格式的现代居住建筑,如位于风貌协调区,结构方面可以还原修正、维护加固、嫁接替换;空间划分可以结合具体业务功能区别对待,采用成组成团的院落式、庭院式加以综合使用;外墙采取传统青灰装饰为主色调,满足现代家庭或家庭式客栈的需要。

(3)建设控制区内,一些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可按照历史风貌要求对建筑的高度、色彩、形式、体量等进行修改。新式建筑如有30年以上年龄,可对其建筑式样,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进行价值鉴定后确定取舍。在乡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坊、商铺、仓库及工业附属设施,应作必要的隔离或更改,使之不破坏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应该是发展的,保留和适当更改这类乡土建筑即可延伸、记录这种历史文化⑧,可克服“断代”现象。

(4)在考究的景观地带中,一些很大程度上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新式建筑,应进行拆除,兴建符合历史风貌要求的空间环境。新建筑必须应用古建筑语言表达当代意象,形成具有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赵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

[2](美)威廉・亨特.广州“番”鬼录【M】.冯树铁译,章文钦校.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59~67.

[3]宫苏艺. 浙江新叶:古村落保护的活标本【J】.名城报,2010(01).

[4]韦光正.从江增冲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名城报,2010(01).

[5]杨宏烈.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规划构想【J】.热带地理,2010(08):32.

[6]闫力,杨昌鸣,汝军红. 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J】.天津大学学报,2009(09):45.

[7]陈静敏,郑力鹏. 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对策初探【J】.华中建筑 ,2007(07).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4

古村落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花都区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花都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应从提高人民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政府及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保护与开发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和促进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

花都新农村建设;古村落;文化遗产

古村落作为农耕生活的基础要素,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一直以来被人们称赞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然而,学术界对古村落的界定却众说纷纭。有学者指出,能够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村落,方能称为古村落:一是村落历史悠久,且历史仍在村庄中呈现,村落记忆历史;二是村落文化丰富,文化遗存形式多样;三是村落文化生活体系完整,传承发扬较好;四是村落地域特点鲜明[1]。在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被关注与解决。

一、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花都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地理位置优越。东部与从化交界,西部与三水相连,西南部和南海接壤,南部紧靠广州市区,北部与清远市毗连,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之称,历来是中原通向南粤的必经之处和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会点。花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区共有文物点55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洪秀全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冯云山故居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个(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入选国家级名录,“广州珐琅”入选省级名录,“王诞”“花都元宵灯会”和“瑞岭盆景”入选市级名录,尤以现存量大和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最具特色。据统计,花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有20多处,其中炭步镇被授予“广东古村落文化保护基地(广府村落)”,头村于2012年入选广东省最美古村落30强、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等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3A”级景区,头村和高溪村分别在2000年和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省住建厅文化厅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炭步镇头村、茶塘村、藏书院、新华街三华村、花东镇高溪村田心庄和港头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

2.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古村落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托,从一定程度上讲对古村落的保护即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是保持古村落的文化传承,是连接村民情感沟通强有力的纽带,维护了中国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的创造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加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意识缺乏,破坏严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内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方针,一味追求城市整齐划一的面貌,出现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大量古城面临改造的风险,致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面积消失。近20年的大拆大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被破坏消失,一大批古建筑被强势的房地产所吞噬,近千个大中城市丧失文化个性,被改造成“千城一面”,连外国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3]。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对我国一些传统村落进行调研考察,区域中对于传统村落数量的变化令人吃惊,记录显示,2004年古村落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花都区新农村建设中,老城区、古村落等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也正遭受着大改造的危险,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随着以发展旅游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加强,古村落里的古民居已经不多,随处可见的是两三层乃至五六层小洋房,瓷砖也逐渐“蚕食”了本来的青砖外墙。“一些村民会把年久失修的古民居拆了,建洋房来住。”[4]

2.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花都区政府虽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有关“文化遗产”的描述,也适时提出一些保护性措施,但却并没有采取更多的“线下”宣传方式,并未使民众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仅仅停留在专家学者层面,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钻法律空子”的现象严重。在一些地方上未制定地方性法律制度以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国家颁布的保护历史文物的法律,如《文物法》《文物法实施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规范》也没有严格履行,没有带动群众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更令人气愤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对“政绩”的片面追求,与开发商对利益的疯狂贪图不谋而合。由于许多古村落文化遗产经历历史的沧桑,又暴露在室外接受风吹雨淋,如花都头村的灰塑建筑等,大都受到环境的侵蚀不再风韵如初,必须对它们进行适当的重塑,使其寿命更加久远。然而这项工程却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缺乏关注支持,财政也极少惠及,经费短缺,难以承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繁重任务。花都头村涉及380多座古建筑的维修,资金短缺是保护头村首当其冲且最为现实的难题[4]。

3.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当代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旅游业便由此繁盛起来。但是,在旅游业带给人们精神享受以及给予社会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的严重生态问题。目前,由于旅游业的设施、机制尚不完善,加之由于企业的加入使旅游业资源的社会所有权性质受到严重削弱,也使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更趋复杂,眼下愈演愈烈的景区经营权转让中企业的权、责、利极不对称,易使旅游业走上一条对资源漠视的道路[5]。近年历史文化古村的旅游资源开发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风韵,社会在此看到的往往是古村落带给旅游业的利益,而忽视了古村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过度开发古村落的文化资源,导致古村落原始风貌的消失,破坏古村周边生态环境。花都区头村近年利用旅游来增加村民的收入,经过整治,头村的名气渐渐响了,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古典的乡村遇到资金涌入后,古村落的淳朴机理慢慢有了裂纹,出现修葺时的改造、村落污染等问题[4]。

三、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和谐发展的建议

1.提高人民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人们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乏,不仅是个体因素,更是社会整体工作的纰漏。要将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入课本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采用“从娃娃抓起”的方法,提高人们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古村落文化遗产法律的制定落实,给予破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处罚,提高民众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地方政府、村委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线上”“线下”大力宣传,让保护意识落入民众的生活。多渠道宣传是提高宣传效率的好方法,可以采用宣传单、海报等较为普遍的方式,亦可利用知识讲座、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多渠道宣传的方法不易使民众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使宣传的效果更加显著。

2.提高政府及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提高政府及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要严格执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政府应时刻关注市场对古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一旦出现过度开发现象,应立刻阻止并给予适当处罚。对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应通力合作,适时沟通,为古村落历史文明做出贡献。某些政府和官员自身缺乏保护古村落的意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曾经建议道,国家应尽快将保护文化遗产的课程列入各级行政学院干部的培训当中,以提高地方政府官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唯有政府官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才能更深地教育民众,达到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注。企业在开发古村落的过程中,不可仅看到古村落带来的丰厚利润,更要看到其长远的历史价值,积极教育企业职工,适当开发,明晰自身的社会职责,提高对古村落文化遗产历史地位的关注。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文化遗产并非不能开发,开发得好,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对古村落进行文化性旅游开发,保持古村落原有的历史特色,建立生态旅游的村落场所,切忌肆意改造历史古村,实现保护与开发一体化发展。加强古村落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古村落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人口、设施、环境等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古村落,可参考一些地区成功的旅游开发案例,如丽江束河古镇保持原有村落不变,特色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晋中王家大院的居民博物馆形式;安徽婺源的景观形式等。通过借鉴吸收,更合理地发展本地古村落旅游业。改善古村落的生态环境,提高古村落的可利用价值。对于一些古村落出现的污水等环境问题,当地村委和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带动村民共同治理村落环境,改善古村落居住条件,保护古村落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文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怀堂.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J].徽州社会科学,2007(6).

[2]花都区门户网站[EB/OL](.2012-04-05)[2015-07-09]

[3]尹卫国.古村落不能再毁了乃中国文化的根系所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9-16.

[4]谢苗枫.探寻古村修葺保护与发展之路[N].南方日报,2014-07-24.

[5]田喜洲,浦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6(6).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原则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东古村落大都建于明清时期,保存较完整,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风格。古村落反映了中国人历史上重读书、求功名、讲风雅的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应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就是广州古村落中具有特色的其中一个,它还是首批“广东古村落”之一。广东省古村落是指在广东省的范围内,清代以前形成,现存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

1.以花都塱头村为例分析

1.1三大价值

1.1.1历史文化价值

塱头村位于花都炭步镇西南面二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村民多姓黄,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迁至此立村。该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泽,而村立于湖边的小岗上,故名塱头。塱头村古建筑群是目前花都最大的古民居群,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东、塱中社左右阔约210米,塱西社左右阔约170米。

1.1.2.科学价值

该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古建筑保存较好,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村前有水塘,水池边种大榕树。该村落保存较完整,建筑与环境整体保留原有风貌,对研究古村落留下宝贵的实体资料。 塱头村东侧有一座花岗石双孔拱桥,横跨鲤鱼涌,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为黄皋被放归故里时为方便村人所建,距今400多年。桥长20.85米,面宽4米,高4.7米。桥西侧嵌一石匾,刻“青云”两字,字大盈尺,据传为黄皋手书。桥面已于1958年改作渡槽,原貌已变,桥身基础尚完整。

1.1.3.艺术价值

塱头村布局体现了岭南地区乡村特色,塱头村内的古建筑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最为有特色。位于塱头村朗西的友兰公祠于2009年被列为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据旧县志载:黄皋,字时雍,号栎坡,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为官清正廉明,反被诬告,黄皋径挂印回乡。翌年,朝廷知其廉洁无私,提拔他为云南左参议,派人携圣旨来塱头村,黄皋接旨上任。据传接旨亭是为纪念此事而建。 该祠堂建于明,清代有重修。三间两进。该祠堂保留的较完整。头门的封檐板雕刻非常精致,书法图画集于一板。头门梁架斗拱雕刻精美。(如图1,图2)

图1友兰公祠图2接旨亭

天井有接旨亭(拜亭),相传为乡贤黄嗥、黄学裘父子为迎接圣旨而建,故名“接旨亭”。屋顶歇山式,平面大致方形,长阔为4×4.2米,花岗岩柱,四角斗拱飞檐。亭额悬有“芳徽克绍”牌匾。

在塱头村中社,有一所“谷诒书室”,为黄谷诒1826年所建。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5米,总进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雕刻灰塑多而精美,已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村落保护现状

炭步镇塱头村自2007年被花都区评为“最佳历史古村落”以来,专门委托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定保护规划,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法改善周边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当地政府除了做好保护规划这项重点工作,还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去帮助塱头深度挖掘出更多的历史文化,包括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利用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塱头的历史文化特色,邀请相关设计单位对塱头村进行全方位策划包装,找准定位,合理开发。

2.古村落保护的难点

2.1古村落“空心化”

由于村民外出打工,常住在村里的人减少。再是因为现代文明生活的改变,老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与现代人生活的要求不相符,村民逐渐搬离,加速了古村落的“空心化”。像塱头村也是这样。无人使用的建筑更难保护,容易出现霉烂等问题而损坏。

2.2古村落的利用

古村落内的建筑一般较多,大量空置的话,不利于保护。如何利用成了难题。通常会选取少量的有特色的古建筑用做博物馆、展览馆等。但是另外的大量的普通的民居,又能赋予它们什么功能呢?

2.3古村落保护资金问题

保护古村落资金缺乏是难题。古村落一般面积大,单体古建筑大多需修缮。单体古建筑有着高昂的修缮、维护成本。而整体保护的资金更是一大笔。全靠政府的支持也不是个现实的办法。

3.对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现阶段,我国有些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多偏重于商业利益的挖掘,新的旅游开发建设可能会对古村造成新的破环。现实中,不乏因商业旅游开发过度而导致历史文化资源遭受破坏的例子。云南丽江古城因为过度商业开发,已经多次被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如今的丽江古城,旅馆、商业店铺林立,历史文化的颜色正在“退却”。

3.1古村落保护原则

古村落的保护,应基于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历史性、完整性的原则。

3.1.1原真性

每个族群的村落有其差异性,体现了某一个特定地区的特定族群的特有文化,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古村落的保护应将这种特有的人文,特有的村落规划,特有的古建筑艺术完整地真实地展现给世人。保护古村落的目的在于传承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保留历史的文化遗产。

3.1.2.历史性

古村落的时间性是不可复制的。有的学者用“古董”作为比喻来理解文物建筑和古村落的历史性。重建的仿古建筑即使一模一样也无法与经历沧桑的古建比较历史价值,就像是真古董和仿制品的价值是天壤之别的。

3.1.3.完整性

花都塱头村被认定为“广东省古村落”,基于它完整地保存了塱头村原有的人文风情,村落历史价值,古建筑艺术科学价值。有些古村落原本很有特色,但是大面积已缺失,那么它的价值就降低了。

3.2古村落保护行动思考

3.2.1保护古村落,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民众多点参与到保护古村落的行列中来,提高全民的古村落保护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3.2.2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但是不能所有的古村都作为博物馆。在相关历史建筑利用指引下,可以对建筑做一些内部的调整,作为特色旅店,买卖店铺等等,很好的利用它的“壳子”。在国内外利用老建筑做现代生活使用的例子屡见不鲜,真正地活化了老建筑。

3.2.3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文化的空壳。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

3.2.4广东力争设立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对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给予适当补助。除此之外,可以学习国内外成立一些民间组织,统筹保护资金,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综上所述,保护古村落的工作刻不容缓,保护古村落需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蒋丹鸿,曹东东.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开发与保护[J].规划师.2006.02, 第22卷

[2]网站资料:广州古村落寻踪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传统乡村聚落;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婺源乡村聚落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乡土民俗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乡村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传统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统乡村聚落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保护我国传统历史遗产的意义

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形成了灿烂的村落文化。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舞蹈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江西婺源吉村落以传统的徽派民居建筑著称,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拥有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等古建筑遍布乡野。江西婺源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在炊烟袅袅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海市蜃楼的风景与高大的百年红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笔制作精美的建筑遗产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具研究保护价值及审美价值。

(二)推动中国广大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

以婺源为例,婺源近些年来一直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完好的生态和传统乡村聚落的种种资源,依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一金字招牌,着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使得婺源本地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婺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婺源古村落的知名度,增强了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古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的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也正是这样蓬勃快速的发展让婺源人民措手不及,远远没有做好对本地文化保护的思想准备。在新农村建设与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与突出。本地的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婺源县政府各个部门也都为保护乡村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地政府的一些保护措施在乡、村一级往往会没有落到实处,这可能会使得县政府的文化保护政策与村落实施相脱节。有的村委和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私利,加之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知识有限、制度不全、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实施保护措施或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由于随意新、改、扩建古建筑,古村中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的民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材料,改变了古建筑的结构和用途,让整个村落的古风消减不少。李坑村部分村落巷道青石板年久失修,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天雨水排放受阻,巷道里污水横流。加上垃圾的侵袭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村落环境造成局部污染。政府在强制保护一些重要古建筑的同时,对普通民居的维护和维修方面做得不够,出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保存不完整的现象,对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许多古村落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原生态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车场、水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同时,许多古村落景区不限制游客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古村落环境人口容量,对古村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婺源秋口镇李坑村,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五六千人,甚至上万人,这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及其生态环境。不敢想象,如此过度的开发,若干年后,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依旧。此外,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许多古村落,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餐馆、旅馆和小卖部,景区商业味太重。当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古村落中很少有人知道本乡本土的历史,很少有人能说出传统的礼仪、风俗,更没有人去关心和继承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同时,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也仅仅停留在古村落建筑、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上,而对于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的开发较少,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展示。

四、对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文化保护的建议

婺源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世外桃源式的乡村风光.是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但如不健垒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婺源古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它们就会不断受到损害,从而危及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婺源旅游发展速度极快,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对婺源乡村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要把古村落当作一个历史整体加以保护,而不是对单个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好有重大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古建,也要保护乡村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普通民居和村民的普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1)进一步加强对婺源古文物的保护

(2)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五、结语

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古村落文化是传统聚落的本质属性,要使传统聚落与传统文化地对人们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要让婺源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环境是目前也是将来最重要的任务。美国有位著名旅游学专家教授指出“21世纪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旅游活动形式中,生态旅游居首位.其次为文化旅游渗与旅游和休闲旅游。”婺源古民居生态旅游是文化与生态即“天人合一”的旅游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我们应加倍爱惜这片美丽的土地,这个绿色的生态家园。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状态,使婺源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不断的升华,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其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以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这样就做到了以古文物养古文物,从而得以进入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圈,实现真正的生态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7

关键词:古村落;南社古村;发展规划

引言:中国古村落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文化型聚落,融于自然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纯朴亲和的关系,具有多维文化意象和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之精神,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亟待保护的文化资源。就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属于古村民居或民居性的古建就有二十多处、占总数的10%。但从全国农村建筑迅速发展的现状看,现存的大量古村落和民居正处于毁灭的危机之中,并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尽最大努力保护现有古村落资源,才能使得各地域古村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同时,古村落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以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古村落文化价值科学地发展参观游览,这样既能保护文化资源,又能给古村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状制约因素要求我们设计师在对待古村落建设发展规划的问题上抓住根本矛盾,协调次要矛盾,从最有利于古村落的发展的角度做好古村落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某地域特定的村落发展的有效方案。以下笔者以岭南南社古村落为例,浅谈古村落建设发展规划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一、南社古村落概况

南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东部,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距东莞市区18公里。南社古村落围绕长形的水塘而建,总面积达11公顷,是明清时期以农耕为主的宗法制度下的血缘村落,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传统特色,是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现状为村内从东南向西以一连串水塘构成村落中心,村中建筑沿南北两岸山势错落建造,村内巷道众多,景观视线较差,建筑密度过大,保存较好。村内交通条件较差,沿村内水塘两岸的道路是村中主要通道,其他巷道相对窄小。其具有八个特点,一古祠堂多;二古民居多;三古庙宇多;四进士、举人多;五古井多;六古墓葬多;七古谯楼多;八古水塘多。

二、南社古村落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在保护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方位的展示古村落传统文化为基本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和升华南社古村落“渔樵耕读、忠孝节义”的内涵,发挥古村落明清时期古街、古巷、古祠、古庙、古宅、古树等人文景观以及优美古朴的田园风光组合优势,把南社古村落建设成为岭南地区文化精品和具有国家意义景观名品。因而总结规划基本思路如下:正确处理建设开发利用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突出南社古村落形式上的完整性,丰富“渔樵耕读”的乡村生活体验,展示“忠孝节义”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古村落以及村落北部地区农田、池塘等乡村景观的综合开发,全方位的展示岭南乡土传统聚落文化;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完善景区内的交通通讯、防火防灾、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体现近期与远期的结合。

三、南社古村落总体规划

南社古村落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9.79公顷,其中古村落风貌保护区域为14.02公顷,周边地域15.77公顷。现针对总体布局,景观系统,绿地系统,服务及服务设施,环境保护、卫生及防灾,道路交通,建筑风格及布局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1、总体布局规划

南社古村落的总体布局构思可以概括为“体现一个中心、开创两个主题区、打造十个特色功能区”体现一个中心指以体现南社古村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中心。体现其特有的乡土文化,充分挖掘和升华 “渔樵耕读、忠孝节义”的文化内涵。

两个主题游览区分别指南社古村落文化主题区和古村落田园风光主题区,南社古村落文化主题区位于文化保护区核心地带,包括原村墙遗址内的全部区域和部分建设控制区。该游览区以文化挖掘为主线,以古民居、古祠堂、古桥等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主要参观内容有古村落文化观光、传统农村聚居生活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等;但仅依靠对现有古村落内部的参观开发不能充分体现南社古村落完整的文化内涵,规划在现有古村落的东侧和东北侧开辟古村落田园风光主题游览区,主要通过复原岭南传统农作场景,全方位的展示古村落“渔樵耕读”文化。

十个特色功能区为两大主题区内的功能亚区,根据现状条件及开发对象的资源禀赋,实行定向开发,全面实现游客接待、观光游览、参与体验、民俗文化展示等各种展示功能。

2、景观系统规划

南社古村落景观系统规划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总体思路可归纳为:组织打造村内十景,村外六景共十六个主要景观点;营造两条景观轴线;根据规划区功能特色、景观特色开发十大景观区。

3、绿地系统规划

由核心区域内的特色绿化、沿环状村墙基址、水塘、道路及边界两侧的线形种植带及特色种植区组成的点、线、面三部分相互穿插结合的特点。绿地系统规划结合景点、道路与景区的功能需要,通过种植方式、树种选择等绿地造景手段,达到绿化景观空间与时间上的丰富层次。

4、服务系统及服务设施规划

作为茶山镇的标志品牌和龙头景区,需要满足游客参观求知、观光游览、休憩、购物、特色饮食品尝及部分住宿体验等功能需求。在服务区,主要景点、路口、出入口,规划服务设施如:餐饮点,购物点,停车场,休息点,医疗点,电话亭,公厕,小码头,指示牌等。

5、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及防灾规划

为了能在南社古村落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制定并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体环境保护措施;生物资源保育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土壤保护措施;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控制建设开发污染。

对于防灾规划包含:生态灾害防治;地震及洪灾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消防。

6、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南社古村落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应以保护南社古村落空间结构和历史风貌为原则且布局分区合理、层次分明、网络清晰。南社古村落文化主题游览区内利用原有街巷,结合少量新建道路,构成纵横交错的古村落内部道路体系;村外则通过规划新建景区主、次道路,结合参观线路构筑古村落田园风光主题游览区的游览道路系统。

7、建筑风格及建筑布局

规划区建筑应与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协调,与所在分区的功能协调,建筑与景观应和谐统一。新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建筑造型与色彩宜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或南社民居建筑风格并与所在功能区的景观特征相呼协调。

对旧有建筑的抢救性保护和整修应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破损部分进行适当的修缮;对于因年久失修,无法修缮的建筑,复建时也应根据历史资料进行设计和建设,尽量体现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如图1-2)。

对新建田园风光主题游览区建筑风格应与古村落文化主题游览区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服务建筑应根据渔、樵、耕的不同景观主题进行设计建设,并注重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结语

保护古村落已形成的空间形态,保护原有建筑风格,发展策划完整的古村落风貌,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及丰富的自然风光,为开发提供有利条件。在开发古村落时应充分挖掘其乡土性,要突出地区文化原汁原味的鲜明个性,避免“千村一面”,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设计一些易识解、易感受、易参与的文化游览产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突出重点,建立不同的参观分区,使得古村落内观赏内容新颖丰富。总之,只有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构建,才能取得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 . 南社村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4

[2] 茶山镇人民政府 . 茶山镇南社村保护规划 . 2001

[3] 李肇容、罗世伟 .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篇8

关键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保护;更新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with region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value. The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e paper proposed to use the planning idea of "gene - syntax" and the planning ideas of inheritance,update, integration, promo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cept and present problems to protect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region culture landscap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ountry ; territory cultural gene ; protection ; update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87(5)

引言

乡村是人类为了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形成的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本形态。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乡村景观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个性。乡村空间在演变的同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类型,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景观财富,记录了当地人们活动的历史,表达了当地特有的精神。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破坏范围也从城市蔓延到了农村,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日益衰弱,乡村景观趋同化现象则日益增多。传统乡村特色在逐渐消退,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当今乡村发展期,迫切需要探索乡村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1 相关概念与内涵

“景观”最初的涵义是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认为,景观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1]。而文化景观是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与人类历史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乡村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风貌。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农田、水体、村落、道路等不同类型的景观相互组合,是聚合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经济景观特色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受地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记录乡村地域人类活动历史和传承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1]。传统乡村地域景观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域性、文化性、农业生产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聚落景观等景观特征。例如中国江南水乡(图1)、皖南的风水古村落景观(图2)、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景观都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景观,体现了乡村地域的传统特色。

2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质景观的损坏、消失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农村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成的新村整齐划一,原有的田间小路被改成宽阔的柏油马路,随处可见的绿地被水泥广场取而代之,水渠、池塘、原始地貌……那些牵动我们乡愁的记忆逐渐被抹掉,乡村浓郁的风土人情味逐渐丧失,延续千百年的传统被斩断。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没有受到重视,致使不少建筑遗产以及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被破坏。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村落的地方性特点弱化,乡村聚落意象模糊。一些乡村聚落在总体布局中过于重视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忽视其文化和景观美学功能,导致乡村聚落趋同化现象严重。院落空废、空心村、村落整体迁移而废弃、建筑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的空废、传统民居废弃式发展现象也日益增多。

2.2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遗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传统技艺等,是传统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城镇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彝语断代现象相当严重,代表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严重流失[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城市化的脚步踏入乡村,传统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生事物快速蔓延,改变了传统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本土传统文化被忽视和遗忘[4],乡村的风土民情也逐渐消失,民族服饰逐渐消亡……

针对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方法保护脆弱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决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问题。

3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组成

“基因”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生物体遗传的最基本单位。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用“Meme”概念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翻译为“文化基因” [5],将基因这一生物学概念应用到文化传承中。文化基因作为决定文化系统传承和变化的基本因子,对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传统地域文化基因作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与发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依据基因的形成过程(碱基-核酸-基因),逐层分析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的构成,最终提炼出传统聚落、乡土建筑、地域特色农业、历史文化遗迹、传统生产交通工具、民族服饰、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地方戏曲文艺等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

4 构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句法――以西递村为例

在语言学里,“句法”一词意指一种可以创造意义的词的组合排列方式,研究的是句子的结构[6]。正如词只有组成句子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乡村文化基因表达也需要一定的“句法”结构来实现。本文将“句法”模式的理念应用于规划设计中,通过梳理乡村地域文化脉络,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进而寻找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句法结构。

4.1 西递村文化基因解读

西递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因三条穿村而过的溪流和村西的古驿“铺递所”得名。依据徽商经济发展而兴起的西递村,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建筑,是居住型聚落的典型,有着“中国明清居民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基因。其中徽商文化、聚落文化、风水文化、宗族文化、手工技艺等是其文化基因中的主体基因[7]类型。

4.2 构建保护句法

4.2.1 整合地域文化,定位村落特色

传统乡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只有充分了解其历史文脉,整合地域文化,才能准确确定其价值,获取景观基因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在深入了解乡村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基础上,对当地现有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扎根于日常生活,让农民参与其中。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不可生硬模仿、套用。如周庄和同里古镇虽同具江南水乡特色,但周庄在历史上以商贸著称,而同里则着重突出江南水乡居住型城镇及名人故居的特点。

通过解读西递村历史文脉发现,村落始建于北宋,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是徽州地区典型的以宗族关系为纽带、以徽商经济为支撑的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落[8] 。虽村中多数祠堂、牌坊、古民居在多次劫难中被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村落风貌。在传统文化日趋衰弱的今天,传统乡村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其传统文化品位,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统乡村风貌得以保存。

西递村特色定位应重点突出其文化价值,深度挖掘居住文化,打造以居住、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皖南特色村落。既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历史环境及风貌特征的保护,又要重视传统文化品牌。保护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自然空间意境和皖南传统村落风貌(图3)。

4.2.2 隔离控制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乡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村内蕴含的文化基因应实施有效的隔离保护。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肌理、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通过整合乡村地域文化基因,确定保护的大方向和保护的内容。根据保护范围内物质载体的遗留状况和分布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将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按现状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非核心保护区。对能完整反映该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核心区域的保护应从整体环境入手,保证其完整性,并在在保护方式和措施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与对待。非核心保护区域是相对核心保护区而言,主要是针对其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应有选择性[9]。

对于非核心保护区域,在改造中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保持当地特色的前提下保持延续有助于体现历史风貌的部分,对其落后和破旧的部分予以更新和改造。例如南阳的石头村,将传统建筑较集中的区域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而对历史文化价值不是很高的区域则区别对待。

在西递村的保护规划中,为了有效的保护其文化基因,营建文化基因传承的语境,将村落划分为古建筑保护区、宗族文化体验区、农家生活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若干区域。

古建筑保护区主要以现存明清建筑为主,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对于此保护区内的牌楼、走马楼、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图4)、牌坊(图5)、道路格局(图6)、石板路等居住文化基因实施全面而有效的保护。本区围绕凌云阁、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等民居古建筑展开(图6),再现历史情境,让游客在体验明清建筑的典雅精致的同时,感受历史场景,体验历史生活。对于该区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古村整体环境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材料过多应用而与古村风貌冲突。

宗族文化体验区则以追慕堂(图7)、胡氏宗祠(图8)、敬爱堂(图9)、黄氏祠堂等祠堂建筑为主体,让游人体验聚族而居、宗族自治的宗族文化氛围以及宗族文化对西递村发展的影响。

生态休闲区作为村落与自然的过渡带,在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区在不破坏山林植被及山水环境的基础上,为游人提供耕种、采摘、捕捞、烹制等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理追求(图10、11)。

4.2.3 村落更新发展,促进全面提升

时代的发展使得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村落更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村落的更新过程中,村落整体布局、建筑形态、街巷等仍然是人们对乡村地域特色直接的感应对象,注重对传统地域特色的保护和提取应用是更新的关键。文化的传承并不排斥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保护的目的。传统村落的更新要在保留其原始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同步发展。这意味着需要对聚落内部进行创新改造,以适应居民当前的要求;对聚落外部空间要加以整合,以使其在景观结构及建筑空间上更好的与周围环境及聚落中心相协调[10]。例如苏州博物馆在材料色彩和建筑形制上通过提取苏州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符号使得苏式建筑的风格得以延续,而建筑主体材料和结构则使现代文明得以体现,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农村聚落只有持续地改进其功能与形式,才能得以生动地保护和发展[11]。

西递村近年来的发展基本上做到了新旧分离,对传统建筑比较集中的古建保护区实施全面保护,使得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但在保护的同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其内部进行功能更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来适应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求。而新村的建设既要在整体风貌上与老村保持一致,又要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村的建设在建筑的布局形式和外形结构上对传统建筑文化基因进行吸取提炼,通过体块之间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机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新建筑形式[12]。在建筑工艺上注重地方材料、传统技艺的应用,塑造地域特色。同时要适当引入新的元素,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我们传统乡村的建设也要不停的提升,以期为村民创造出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促进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提升。

结语

乡村的发展对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对乡村特有的风貌和文化景观的延续大有裨益。本文运用“基因.句法”方法对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构筑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句法”来保护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以期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2]杨洁,杜娟,周佳,周波.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2):44-47.

[3]普丽春,沈静.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5(39):64-68.

[4]郭栋桦.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D].郑州: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冯天甲.文化基因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胡最,刘沛林,申秀英,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6):96-101.

[8]陈晓东.黟县西递村外部空间构成与解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4.

[9]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的建立[J].人文地理,1990,5(2):49-52.

[10]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北北部山区为例[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11]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 建筑学报,2000(11):16-22.

上一篇:体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