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战略范文

时间:2024-02-21 11:46:38

新型工业化战略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0)12-0010-02

    工业化是指随着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逐步增加,经济发展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大致对应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其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盲目追求生产数量、规模的扩张到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二是从以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损害为代价的GDP增长到关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环境友好的转变;三是从重生产、轻管理到注重管理效率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换句话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范畴,它涵盖了产业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要素含量,二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环境双约束问题的日益凸显,依靠资源高投入与环境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在经济长期高位增长下所隐含的不合理经济结构。产业分工的低端化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换取微薄的收入,最终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抓机遇,实施结构性大调整,以培育和增强国家长久的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产品居多。黑龙江省以采掘业或能源工业为主,居于从属地位的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9年,黑龙江省的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617.6亿元,占地区GDP的90.1%。但四大产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和配套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获利能力,都无法与领先的广东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有些指标甚至低于辽宁与吉林省。

    (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由于重化工业长期片面发展带来的惯性引发了工业内部的不良循环,不仅使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受到制约,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已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2009年,黑龙江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分别为47.3%和38.8%,第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发展重化工业必然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即便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源效率,仍然无法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耗能高、污染大的事实。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

    (三)黑龙江省的非公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约为43%,属于全国非公经济比重较低的省份。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久远,导致公民市场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经济历史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使政府和社会产生重“大”轻“小”思想,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重视扶持不够。

    (四)协调好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的支出性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就要求三大动力之间需要协调配合,而黑龙江省的经济则存在明显依靠投资拉动的倾向。2009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国际金融危机使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出口贸易急速萎缩,居民的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鉴于黑龙江省对外依存度偏低的情况,目前应在拉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做好文章。此外,黑龙江省各地区与城乡之间还广泛存在着收入水平、科技实力、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显着差异,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一)推进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竞争能力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2

实施名牌战略,是加快产业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是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加快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之一。

1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评析

工业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进程一般是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衡量。

1.1 人均GDP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060-2120美元,中期为2120-4230美元,后期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16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90:1换算,福建省人均GDP为3685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1.2 产业结构

按照西蒙o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对比,工业化初期一次产业比重高于20%;到工业化中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产业比重高于三次产业比重;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10%,二次产业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产业比重处于上升阶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1.3 就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由一次产业转向二次产业,再由二次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表条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75.1:13.4:11.5转变为2007年32.7:35.1:32.23,这反映了福建省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4 城乡结构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48.7%。这说明福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国际水平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

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现状分析

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66个中国驰名商标,267个国家免检产品,1026个福建名牌产品,1148个福建著名商标,18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有23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及出口名牌的数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五位,并因此跻身名牌大省行列。 

在我省历年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中,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拥有“中国名牌”。产业集中度高并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要有三类:旅游鞋产品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80%;纺织服装产品约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10%;水暖器材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的35%,经销量占近60%。

2.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争创中国名牌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位次在全国也居前列,但与广东、浙江等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产品在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2.1 名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我省获中国名牌产品数虽处于全国第五位,但与第四位的江苏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进一步拉大距离的趋势。而与第六位的上海没有拉开距离。同时,名牌企业的整体规模也较小。2007年,全省4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总销售额为556亿元,每项平均年市场销售额为13.56亿元。2007年的中国世界名牌评选,我省企业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能够达到年市场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的申报条件要求。

2.2.2 劳动密集型的名牌产品居多

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有三分之二以上为鞋服、伞、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2.3 品牌运营能力不强

部分名牌企业还停留在争“名牌产品”称号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运营和产品技术创新。

2.2.4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省名牌产品群体的情况看,全省东西两翼区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厦门、福州、莆田成为我省中国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个设区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6%,其他地区则较为分散。

3 实施名牌战略对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分析

3.1 实施名牌战略对培育产业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企业,带动了产业聚集,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质量。

3.1.1 引导培育了以福建重点产业集群为主力的名牌企业

厦华、福耀、龙工、七匹狼、安踏、达利园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扬全国,在名牌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纺织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极具产业特点的区域品牌。

3.1.2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名牌产品带动效应的发挥,推进名牌企业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福建经济发展。

3.2 培育产业集群对促进福建工业化进程的作用

3.2.1 有力推动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后,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0个,其中产值超百亿的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同年,32个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2.6%,比上年增长19.7%;完成出口交货值126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个百分点。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业、服装,电子、汽车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且初具规模,已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制造成本。以晋江为例,晋江有制鞋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其中运动休闲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20%以上。在晋江,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织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3.2.3 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专业市场、信息、人才等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群企业竞争优势。

4 以名牌战略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推动力,全社会参与,打造“品牌福建”形象。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一要切实增强名牌意识,二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三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次,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好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要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和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第三,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要扩大名牌宣传,二要加大名牌保护力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名牌战略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品牌战略要重点突出。一是要突出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和产品,二是要突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企业,如陶瓷、工艺品、竹木制品等特色产品的企业。三是要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

4.2 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做好名牌发展战略规划和名牌培育工作。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着力塑造石雕石制品、纺织服装鞋业、工艺美术品、休闲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电机电器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这些优势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中国名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4.3 强化名牌产品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对获“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的管理。首先,督促企业持续加强质量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名牌企业持续苦练内功,强化质量管理;其次,加强质量跟踪。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加强对名牌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督促名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实施年度回访制度。

4.4 成立品牌竞争力研究机构,推进“品牌福建”建设

为推动福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帮助福建企业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我们建议成立“福建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立法执法机关、舆论机关、咨询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为品牌精英提供一个研究性的交流平台和引入合作机制,并针对福建市场进行专业、独立及客观的品牌价值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敬辉.福建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和阶段分析[J].发展研究,2004,(5).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3

一、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定位

(一)立足于在黔的各系统大型国有企业。如O一一、O六一、O八三大集团企业,以及总后、兵器、省国防工办直属的有关企业等,让这部分企业向已基本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企业看齐,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这部分企业设备较先进,干部、员工基本素质较好的优势,在省委、省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改革、创新和努力,尽快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鼓励各类大、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企业特色和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前进和竞争中优胜劣汰。

(三)巩固和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企业。

1.利用贵州良好的环境资源,引进省外一些新型工业化企业落户,引进国内外的一些高新技术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企业,以此带动和推进贵州的企业尽快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2.围绕生产和加工绿色产品,在巩固原有品牌企业的基础上,要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地建设一定数量的大中型企业,以此拉动贵州富裕的人力资源配置。兴建这样的企业与外省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州全省气候适宜,植被好,环境污染少,尤其在广大农村,辣椒、刺梨、魔芋、山果及牛、羊肉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都有很大的潜力。兴建这样的企业,首先就具备成本较低,见效快且污染较小的特点,相对生产纯工业产品的企业,更容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加速中草药种植加工业的发展。由于贵州省属高原山区,气候湿润,十分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自古以来中草药就是贵州的强项。因此,除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原有品牌企业外,还要引资或自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兴建一定数量的中草药种植加工基地和企业,同样也有成本低、见效快、污染小、经济效益可观的优势,如果注入一定的科技含量,更容易较快地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引进和培养大批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一)要不惜重金引进和聘请某些重点科研项目和企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让这部分人才通过讲学和实践,传授专业技术,使某些重点科研项目任务得以及时或超前完成,转入市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某些企业及时“鲜活”起来,顺利地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立足培养本省各行各业急需的高中级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善于发现和使用现有人才,不能眼睛只向外而忽视内,其次才是培养新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速度要快,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企业要走新型企业化道路,没有大批各类的高科技,专门人才是万万不行的。

(三)要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企业要有长远眼光,而绝不能鼠目寸光,不要被一时一地的困难而束缚自己的手脚。在这个问题上,效益往往取决于投资。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不能只局限于高中级人才。对初级人才、技师和一般员工,也必须有一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要以这类人才和员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为准。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贵在坚持和不断创新

(一)必定要有一段艰难的历程。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脱胎换骨,这就注定要碰上许多预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要正视困难的存在,但也不能被困难所吓住。要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要充满信心去迎接困难,要用我们坚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要相信我们一定能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和奋斗,走完这一段万般艰难的历程。

(二)要坚持不断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贵在创新。在艰难的历程中,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原有的旧观念和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在前进的征途上不断创新,我们就无法使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不断学习新文化,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了解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断创新。如果没有这种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和创新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句空话。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4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立足点

在能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这样几个立足点。

一是立足现实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建国后国家在湖南布局的大项目,主要集中在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等重化工领域。目前全省十大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都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是湖南工业的基础,是湖南的优势和潜力。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立足现实基础,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已有支柱产业,发展在全国相比有竞争力的产业。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壮大已有的支柱产业。

二是立足生产业的支撑与推动。新型工业化不能就工业论工业。无论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看,工业越来越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和推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业已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跳出工业抓工业,提高生产业的水平。发挥生产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产业融合加深,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延伸了制造业的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和依托。另一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本和效率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生产业的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越强。发展生产业,主要围绕工业制造业、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工业化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打破市场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是立足惠及全省人民。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老百姓收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为工业化而工业化,而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富裕全省人民,重点和难点是富裕农民。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考虑扩大城乡就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一五”时期,全省每年有100多万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再就业,有近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处在不稳定转移就业状态。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对GDP、对财政的增长贡献较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低。所以,无论从工业化本身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都不能靠一条腿走路,而要注重差异性,坚持多层次发展,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放到战略层次来看待,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业化不仅要考虑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要特别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避免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深化、加速的必然选择。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必须大力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1、以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湖南目前已形成十大优势产业,有一批以十大标志性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这些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是发展产业集群的突破口。一是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建设,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产品结构。采取国债支持、财政贴息、企业债券、上市融资等措施,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做深化文章,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三是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2、以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

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难以解决湖南的工业化问题,也难以解决湖南的“三农”问题。单从农业人口转移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大企业科技水平越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高,数量需求越少。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国家布局的大项目越来越少,招商引资新上的项目,基本上是以中小项目为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走“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把发展中小企业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依托湖南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依托竹木、矿产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型产业集群。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

3、以发展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发挥后发优势,在新起点上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世界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经典模式是美国的硅谷模式,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湖南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解决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重视产业关联度,引进关联度高的企业。结合已有的产业布局,通过产业细分,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重点培育高新区的核心产业,依靠核心产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点,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和渗透,发展产业集群。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湖南科技力量、科技成果都有优势,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较多,“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取得成果950多项,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居全国第5位。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科技成果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突

出转化重点,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是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4、以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

以工业园区的方式,建设适宜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园区环境,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工业投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湖南现有经国家审核保留的工业园区(开发区)76个。全省园区经济占经济总量的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以上集中在园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园区是重要平台。一是抓好公共要素建设。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信息服务,是园区的三大公共要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抓好园区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围绕园区产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力培训,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搞好公共信息服务。二是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多层次引进项目,坚持大中小结合,各种技术层次结合。坚持环保标准,不上高污染、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项目。三是加强协调服务,支持已入园企业加快发展,重视发挥现有企业以商招商的作用。

5、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集群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辅相成,互促互动。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湖南现阶段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阶段。长株潭是湖南发展的优势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成长性来看,已初步进入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阶段。“十一五”期间,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加快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生态同建的“五同”建设,推进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社会发展六个一体化;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力争长株潭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全省前列,充分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快产业发展。用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着力化解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步伐。发挥三市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的互补性,加大联合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切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推动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省扩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地、成长区。二是启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启动长株潭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对长株潭、对全省工业化都是一个有力带动。主要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已经规划了的项目,包括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城市大外环、武广客运专线长沙站和株洲站、黄花机场扩建等。三是加强三市的协调。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经常性协调,积极贯彻落实确定事项。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立足新起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用改革的思路抓,需要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

1、改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全社会关心经济、支持经济,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经济建设。弘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多一些开放创新,少一些封闭保守;多一些和谐包容,少一些扯皮争斗;多一些互利共赢,少一些斤斤计较。二是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地满足企业需求。适应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要求,搞好配套和服务,满足企业在价值链上上下游的配套和延伸的需要,企业在培训、研发、智力支持等方面的需要,企业对政府在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需要。三是改善经营环境。首先是遵循国际普遍规则,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是采取过硬措施,解决好收费过高和乱收费问题;最后是解决好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淡薄问题。四是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提倡城市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长株潭等相对发达的城市,在理念、管理、制度、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学会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着力完善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六个体系,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论是在产业集聚时期还是分散发展时期,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均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一部分,更是与现代工业密不可分。在产业集聚发展时期,完善的基础设施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分散发展时期,一方面,发达的基础设施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通过改变时空的相对距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影响,从空间上使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业得到合理布局。有些国家把交通、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可以引进,而基础设施是刚性的东西,不建就没有,引进不了。总结成功经验,湖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突出加强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3、支持金融业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化必须有强力的金融支持。去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北京、长沙召开了两次金融座谈会,探讨地方经济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方式方法。从地方政府来说,抓金融工作,主要是着力抓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与管理,更加注重经营效益。他们越来越重视对地区的信用评级,关注金融生态。湖南正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持。

4、进一步扩大开放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促使观念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工业化的最有效途径和重要动力。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产业链条全球配置、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全球化分工基础上的区域性产业转移势头强劲,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港澳台、欧盟对湖南投资增长迅速,沿海省份产业转移,尤其是珠三角和近年来的江浙一带加大对湖南投资,湖南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面临着难得机遇。我们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创新引资机制和理念。加强专业招商,培养一批专业工作队伍,以国际化的视野、强烈的事业心、良好的专业素质去经常不断地招商引资。学会“选资招商”、“精细招商”,注重产业的集聚,注重按产业链进行招商,注重招商引资向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和原创型项目集中。总结各地已有的成功经验,完善和发展亲情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领导效应招商等招商方式。关注和研究战略投资者的动向,跟踪开展招商活动,对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实行本地采购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在注册、用地、税收、通关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要根据跨国公司并购的新趋势,将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国企改革结合起来,鼓励外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国企改革。

5、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去实现,要有一大批善经营、会管理、有现代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建设一支宏大的企业家队伍,主要是善于发现、培养企业家人才,敢于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企业家人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优势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企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管理团队集中;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氛围,关心、爱护企业家队伍,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年薪制,探索期权期股等激励办法,让企业家的智慧和创造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

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最终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借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进经济发展。在转轨时期,要实现工业的加速发展,既要重视市场“无形的手”,也要重视政府“有形的手”,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好规划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公共管理,改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和影响力,根据差异发展、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推进重要资源适度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市场的主导、政府的有所作为,加速推进湖南的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5

一个企业要想适应长期的发展,对其进行战略管理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分析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基本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行动态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因而需要及时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转型。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1.战略管理对象的动态性。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使得企业战略管理存在很大的波动,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同时,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2.战略管理目标的综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需要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普遍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很有必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水平,需要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综合性管理。

3.战略管理行为的专业性。为了满足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因而要求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科学化。因此,只有配置专业化的战略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二、实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模式转型的措施

(一)充分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结构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作为基本要素,从而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使得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一般需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结构,第一,针对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企业应该采用系统化的企业战略管理基本模式,并针对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专门设置了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机构,并不断提升企业战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理论结构,从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质量;第二,企业应该设置员工工作终身责任制,强化企业内部企业战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第三,企业应该为企业内部员工设置了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奖惩体系,有效的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

所谓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是指使用对已有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进行转型,以满足现有的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具体的来说,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主要包括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和独立创新等。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手段的转型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因而加强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手段也显得至关重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现阶段需要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从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效率。

(三)引进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为了保证企业可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深刻的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应用创新思维来完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企业相对落后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第二,采用创新性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从而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流程;第三,企业通过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发展理念与创新思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要基于企业特色业务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行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新机制。所以,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应该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企业的业务特色及其能力大小两个方面。每个企业都具有其自身的业务特色及其力能大小,因而企业的业务特色资源、能力大小和企业文化等都会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转型的基本模式构建。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转型模式的构建应该与企业内部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6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 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 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 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 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 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 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 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 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

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4.2 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索赔能力、企业资信能力等多方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均要求企业提供履约保函和风险抵押,以化解市场风险。目前一些大型项目中普遍采用的联合总承包方式,一是联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7

【关键词】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内涵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企业战略管理是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企业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经营战略,是指在给定的一个业务或行业内,企业用于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业务的方式,或者说是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如何营造、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方法。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建立的意义

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增强区域竞争力、创造价值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营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I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为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策略,对企业的下一步打造一个宏观的框架,清楚的展现在企业所有员工面前,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愿景。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中小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战略。良好的经营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小型国有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不重视,企业经营战略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领导者忽略对企业经营战略研究,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大而空的概念,没有实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领导者也常常按照经验管理企业,只抓当前的经济效益,没有长远的眼光,更谈不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看似目前经营状况不错,但缺乏企业经营战略,没有为企业的后期发展储备人力、物力、组织等资源,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隐患。

2.缺乏进取、创新、发展意识

我国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大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又面临着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国企职工也由过去的“铁饭碗”到下岗再就业,企业命运的变迁影响了一代企业的领导者,因此现在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都在求“稳”、求“和”,保持现有企业经营状态,维护现有经济水平,能够保障职工原有的收入及人员的稳定就足够了,总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置若罔闻,依然固步自封,不敢也不愿开拓进取,发展创新,得过且过。疏不知,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增长,作为企业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就没有长远的发展壮大。

3.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往往与环境脱节

中小型国有企业发展同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能力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而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不关心社会、经济与区域经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只顾低头走路,没有抬头看路,所有其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没有发挥经营战略的作用。

4.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流于形式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是一项全员参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组织结构的调整、人才、资金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管理方法和方式也会推陈出新,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所以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肯定有许多障碍和阻力,如果处理不好,经营战略就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当然企业经营战略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开始信心百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淡化,也可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

四、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建立与实施

1.管理者重视,把企业经营战略提到首要位置

管理者重视是企业做好工作的前提,经营战略的选择、实施、控制都离不开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只有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经营战略的重要性,才会深入研究企业经营战略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细致的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危机,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好战略的实施往往需要领导的督导,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碍也常常需要领导来沟通化解,这样才能使各部门和全体人员达成共识,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壮大。

2.企业经营战略需要创新

我国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面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大都处于“L”型阶段,也就是长期处于低谷阶段,如何让企业从“L”型转变为“U”型,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这创新不只是技术、产品、管理的创新,也包括战略的创新。中小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人员构成普遍老龄化,企业各项业务常规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因此,企业经营需要创新型战略,战略的创新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观点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经营战略的创新包含了制度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技术、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创新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匹配。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制度、人才、技术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打破因循守旧的管理制度和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激发领导者和全体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激励创新行为,以不断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人才的创新,中小型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激励制度及人才的培养制度。致使大部分职工工作没动力,学习没热情,工作水平没提高,工作方式没改善,所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好的经营战略,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必须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增加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训力度,使原有职工有进取意识,积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要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给企业带来新的能量,使企业更充满活力和朝气,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技术、文化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技术的创新,文化的培养,将其变成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的培养,优秀管理方式的引入,及凝聚企业全体人员的智慧,确保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与内、外环境相融合

中小企业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看似关系不大,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势必与宏观环境相适应。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深入分析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扬长避短,有效的抓住机遇,合理的消除危机,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变化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如果说企业是一株小树,那宏观环境就是土壤,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适于其生长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不但要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融合,更要密切考虑到企业内部环境资源的利用。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技术、人员、管理、财物等方面的能力,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确保企业经营战略制定科学有效。

企业内、外环境相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优势,避免其营中的短板,确保选择出更适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4.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中小型国有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还要得到好的贯彻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挖掘内部潜力,发挥企业的优势,统筹规划,克服短期行为,建立长效机制。企业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好战略控制。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所以要密切做好战略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并予以及时纠正。

延庆商贸总公司是隶属于延庆区直属二级制企业,由原来的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外贸公司、中心集贸市场及药材公司重组而成,现有资产9000多万元,在职职工200多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延庆作为连接京冀的纽带,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藏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兴延高速和京张高铁的建设,都将加快延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作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势必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延庆商贸总公司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更好的带动引领延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延庆区商贸总公司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实施“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统一,找准地方特色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在延庆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在新经济时代,商贸总公司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经营战略,更多的关注:“调整布局”“精深管理”“提质增效”“抢抓机遇”。延庆由原来比较闭塞的远效区发展成首都的后花园,交通的便利、空气质量的优越、世界级盛会的举办让延庆敞开大门,迎来四海宾客,作为延庆商业的领头羊,公司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合理布局产品网络;对于所售产品做到精深管理,严把质量关,让顾客买到放心产品;在服务上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率;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有利的优势,树立起延庆商业良好形象,担负起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使命。

五、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发展。总理曾说:“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社会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不会有进步。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所以企业要有战略的眼光,长远的谋划,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自己。企业的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制度创新、人才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等。

2.协调发展。中小型国有企业由于受地域的限制,经营的宽度有限,但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就要开展合作、共享。竞争与协调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分部门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主次,又要统筹兼顾,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促进。

3.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定位在绿色发展之上,环境保护的观念现已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更融入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必须处处彰显绿色发展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人才培养。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可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最忽略这一点。中小型国有企业领导普遍经历的减员增效,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发展中企业很少增加人员,更别说引进人才了,部分企业领导也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所以也忽略了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没有相关的人才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等。企业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人的努力,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要加快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实行健康快速发展。

六、结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只重视眼前利益目标,不思进取,抱残守缺,那必将被市场淘汰。中小型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经营战略管理,经过改革脱困,通过结构调整完善,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更好的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成吉 新形式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思考,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92.

[2]张东泽 探析新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商业经济,2017.02:41――43.

[3]邱志伟浅议中小企业经营战略选择,2016.12:280――281.

[4]周凯歌 《赢在改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7.

新型工业化战略篇8

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关注企业文化概念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于1981年出版了专著《Z理

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从7个维度对美日管理进行比较和剖析:终身雇佣制度、分散和集中的决策制度、责任制、控制机制、考评与提升制度、员工职业发展和对职工的关怀等。他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企业的集体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是一个融合经济和文化意义的新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而企业战略是企业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的一个周密筹划,关注的是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1981年,麦肯锡顾问公司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7S战略模型,既包括了企业中的“硬件”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又包括了企业中的“软件”要素,即人员(staff)、管理作风(style)、技能(skills)、共有的价值观(shared value)。7S战略模型以共同价值观念为中心,各层面相辅相承,而共同价值观包括了企业成员的精神、目的和共同具有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同时从另一面体现出了战略与企业文化都是共同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因素。

二、企业战略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价值

关于企业文化的作用,常有如下论述:导向和激励作用。文化为企业找到了共同的理想,美好的愿景,道出了全体员工共同的追求,并能持续深入地激励他们为了理想奋斗拼搏,用一种“软约束”来发挥企业规章制度所难以企及的对员工的约束。而在企业战略中,各种硬约束只能约束员工的行为与过程,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作为“软约束”的企业文化则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有的信念、期望值和价值观体系。其中,价值观是它的核心和基础。着眼于未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挑战性企业战略的产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战略的制定不仅受到文化价值观和经营哲学的制约,同时企业在进行战略路径选择时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对未来战略实施的影响。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的渐进性,形成后会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企业的战略制定与选择应尽可能利用本企业在现有文化上的优势。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执行的保障

战略执行就是将企业的战略计划转变为行动,进而转变成预期的好结果。虽然战略执行首先需要管理层能够将企业战略变革的有关事宜进行清楚而有说服力的传达,但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却是在此过程中能否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唤起员工对战略变革的热情;能否在保持员工的行动与战略变革要求相一致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因为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有利于管理者引导员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为企业统一员工对战略变革及战略路径的认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使员工的活动集中于特定的、有安排的范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文化价值观的软约束及文化制度的硬约束还能调整员工个人的目标和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行为,利于确保员工的行为与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为战略执行提供行为保障。

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一)稳定型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稳定型战略是指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准备在战略规划期限内使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采取稳定型战略的企业,一般处在市场需求及行业结构稳定或者较少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发展机会都相对较少。则企业的文化就会体现出稳中求胜、惧怕风险、回避风险和缺乏进取心的特质,即所谓的稳定型文化。

(二)增长型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增长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则企业文化大多会体现出其创造性,使企业乐于追求各种不同的风险及变化,具有创新性,以创造未来为己任,即所谓的创造型文化。

(三)紧缩型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紧缩型战略是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一般来说,实行紧缩型战略会引起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满,从而引起员工情绪的低落。则企业文化更要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凝聚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不满和紧张。

(四)竞争战略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了企业因取得成功而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要求。竞争战略的思想对竞争制胜的文化发生作用,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手段,在具体的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在做出战略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只有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有机整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并达成愿景。

上一篇:语言教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营销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