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0:12

全面素质培养

全面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教育;培养;学生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76-01

俗话说得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本机构,在现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很多教育工作者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去寻找符合实际教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过程,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认为,在学校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主要有日常的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活动以及课外活动。

一、日常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任何学校都必须坚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因为教学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依存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教学的内容与其他的教育活动的内容相比之下,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特点,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如在教《再塑生命》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主人公海伦?凯特是一位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的黑暗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奇迹。而课文中她的老师莎莉文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教育艺术的老师。海伦?凯特就是在她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再塑生命,感知世界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并懂得什么是爱。通过这一课的教育,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什么是爱,说说假如我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种种的不幸与挫折时,我们该如何面对等等。这样一课下来,不仅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中发展了智能,同时道德、情感、情操、意志等也有很多的提升,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不但逐步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态度等,还将这些内容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二、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起了决定作用。班主任就是要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师。班主任工作的广泛内容,决定了它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意义。班主任工作的广泛内容,决定了它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意义。班主任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好功课,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因材施教;要关心学生的成长,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排除成长中各种困扰,在提高学生生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或根据学生的反映,发现有学生有早恋倾向的,班主任应及时处理。先了解学生早恋的原因,再找其细心的交谈,说明白早恋对学习的影响等等。如果学生有难言之隐的话,就细心的开导,找出原因所在,再对症下药。理所当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做到言行一致,在学生的面前起到模范作用,长而久之,潜移默化。这样,学生不但尊重你,而且把你当成知心好朋友。所以,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素质上显得更加重要。

三、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活动

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活动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途径之一。在学校中,少先队、共青团或学生会活动对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等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不但帮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加强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如学校举行大型文娱汇演时,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勇献自己特长,自编自演,有唱歌、跳舞、小品、武术等。节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正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开展自己组织的节目过程中,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而且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各方面各层次的素质都能有很好的提升。如我们班的黄宗康同学,因父母感情不和而离异,早就各自组织自己的家庭,而他从小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平时性格内向,比较固执,学习成绩不好,作业不怎么按时完成,不过他很喜欢唱歌。在学校组织一次大合唱中,我让他当指挥员,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他性格开朗很多,平时上课也主动回答问题,作业不但能按时完成,并且写字更清楚美观。正由于他比以前更加努力,成绩突飞猛进,在学期末考试还获得一等奖。理所当然,不难看出黄宗康同学不仅仅是成绩的进步,其它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互动大课堂。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因为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如两个班集体可以搞联谊会,在联谊会上,搞一些脑筋急转弯有奖大抢答等节目。这些节目主要的目的是培养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的能力,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及捍卫团队荣誉的使命感,增进组员的凝聚力及同学间的友谊,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

全面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全面 和谐 发展 素质教育 生活教育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在21世纪,“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四种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这就是说,21世纪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这种指向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在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播知识。

我国历来比较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由于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加上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交往频繁,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苏霍姆林斯也认为,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焦急的灵魂,关系到一个人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智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劳动是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德、美和体的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

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即学生本人乐于接受教育追求进步的要求和愿望,是学生能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这些行动都是融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中提出: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生活教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提出的教育理论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则是中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教育目标和实践问题,但二者仍有许多相通之处。

从教育目的来看,“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宗旨都是着眼于全社会、全民族利益的。

从教育观来看,向传统教育挑战,同“应试教育”决裂,是“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特征。

从教育内容来看,“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在实践中把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营造一个具有“健康之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⑧所有这些都对《纲要》所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改革,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代人才素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开拓创新精神、自主性、参与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人的品质。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个体,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而社会中的个体又必须突出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社会才能具有活力。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教育。

今天,改革开放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技术,胸怀祖国,方眼世界,培养出适应21世纪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书目:

①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②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③20世纪教育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面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本文就学生的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以及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造 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社会上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的渗入,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一些影视公共场所,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家庭教育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

3.学校方面教育影响。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有知有识,轻德育、体育、课外教育,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学生感到枯燥,信心不足;对那些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不遵规守矩的学生则视为异类、调皮。同时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对学生体罚、心罚、嫌弃后进生等,会使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4.青少年有自身的存在的因素。青少年时期,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青少年思维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针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要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提倡树新风正气,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保证让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并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2.学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其次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第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造就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

3.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让家长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而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总之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积极加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每一位教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下,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

全面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班主任;全面素质;培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那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需要从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注意从多方面着手,抓好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在健全学生人格素质教育方面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班主任应坚持从“四个结合”层面做好工作。

(一)言传身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

人格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需要讲道理,更需要人格榜样的示范作用。所以,班主任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是人格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明理与导行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人格教育首先要让教育对象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班主任说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行动。

(三)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

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是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规律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严管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严而不厉、严而和善、严而爱护才会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

人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形成教育合力(尤其离不开家庭教育)。为了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及时性,班主任就必须多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沟通。

二、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素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是一种内部动力。自主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具有内蕴性和能动性的特点,是个体的主观状态,其存在于个体的内心深处,成为个体学习活动的力量。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外部因素,诱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其次,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比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或者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

再次,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信息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学生学习的成功经验,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不断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

最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效应,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三、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素质

学生的能力一般包括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这里我们只谈创造力素质方面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民族的前途、家的未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强化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学生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明确的观察事物目的和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去观察,使观察的目的和效果得到落实,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标新立异就是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心理障碍,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到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任何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惑入手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质疑精神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培养。班主任应该把质疑、探索、解惑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素质

不少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薄弱,他们心理承受力弱,怕挫折,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善交往,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和他人关系疏远。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极为不利。所以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把交际培养融进学科课堂中

班主任在课堂中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际模拟,通过说说、辩辩、议议等方式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能力。

(二)把交际培养融进班队活动中

班集体、队组织是个小社会,班主任完全可以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中实行“长官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当班干部的锻炼机会,增强他们交际的自信心。

(三)把交际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

班主任通过带领学生走访、调查等,让学生融入社会,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

(四)把交际培养融进语言文字和行为方式训练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言行训练,注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语言文明,条理清楚;注意非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熟知与人交往的礼仪、表情、手势、体态、语调等。

全面素质培养篇5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新教材实施成功关键。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及品质的培养,主要依靠新教材教学方法来实现,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考试制度和就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弊端,限制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省是全国最后一批实施新教材,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观念的转变就是其中的关键。

由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升学考试金题名是家长、学生乃至老师共同一致而不懈努力的目标,一切行动均服从这一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以升学考试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考、怎样教、怎样做,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观看,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简单模式的重复,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束缚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缺乏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思维上的创造性及人格品质上的个性,因此加快新教育教材方法的转变,迫在眉睫。

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教会学生学习和创新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学重要目标。教师应把课堂从“教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如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讨论、分析过程,课堂活泼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后还留下“小课题”,让学生调研,如设计“三个球两两切,另两个小球分别与三个球外切”模型,让学生了解四个球外切问题转化成四个球心的问题。进而转化为棱锥问题与直线与圆相切问题。实现课堂“五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笔、动情,培养学生能力。树立应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高中教学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工具是教材和黑板、粉笔和嘴巴,教学十分枯燥乏味,要善于使用教具,如挂图、幻灯、模型及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树立教书育人的德育观,教师应有教书育人的任务,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集体主体精神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学模式是教育基础理论的具体化,教学经验的概括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理论框架的复合体。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本人教学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填鸭”模式提倡多种模式的互补与配合,我经常采用引导、探究和综合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度互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尊重学生设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方面能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也有少数授课是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基本与运用“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应用、总结评价”等模式,精讲巧练,讲练结合,用传统的观点看,应是一堂好课,但因其偏重于“注入式”学生主体地位不实,结果评价不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适时质疑,情感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适时质疑,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老师应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所设问题应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安排学生回答时,应注意学生情感,对较难的问题应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使其感到学无止境,而对较简单问题,则安排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同时注意留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设问应由浅入深,老师应从语气、表情、态度上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其大胆回答,若有答错,不可批评,可不断提示直至答对,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恢复信心,对学生答问过程中的缺陷教师应及时修补;对其优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分析题的知识点、考点,从条件推结论。全面正确培养联想思维,这样即不使其骄傲自满,又可激发其学习热情。加强直观教学。教具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一般都有强烈兴趣,因此加强多煤体和教具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光靠粉笔和嘴巴有时难以表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合理使用教具,幻灯、图片、模型以及电脑多媒体,可增加直观度、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克服想象与理解上的困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是声、像、图、文并用,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易理解,效率高,省时省力,如讲立体几何时,可用模型式电脑进行三维展示, 这样即解决学生理解上困难,又节省许多宝贵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应不断进行全方位学法指导。

全面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 高职 公共基础课 全面素质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专业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然而,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与专业课同等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掌握各类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立即将所学知识技能熟练应用,而不需再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更不需对理论知识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太准确,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的状况,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大专业课教学的比重。

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如《高等数学》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课程,导致数学知识在专业上无法有效应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有限。有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身体素质薄弱,心理素质不过硬,有的还出现心理障碍等。总之,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健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职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等,它们在不同方面承担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1.公共基础课是专业技术的基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基础学科。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奠定一定的基础,哪能建成高楼大厦;没有树根,哪有树干,更不会枝繁叶茂。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课学得不扎实,专业课也难以学好。比如学好高等数学课能在专业课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丰富计算方法,数学建模更是为专业而应用的。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

2.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集中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以提高语言表达、对外文化交流、逻辑和数学思维等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成功的经验,该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文化基础课不只是提升学生为专业服务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肩负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础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精神素质面前,专业知识多少和技能强弱都是次要的;但他们又不是不重视专业课,而是让基础课、专业课双管齐下。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不能随意缩减,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以专业课的要求来规范基础课,使之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如果基础课学得不系统,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会适应能力弱、继续学习能力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不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为人自身发展服务的。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一定对口。有的人将来可能从事行政、营销、服务等工作,那么学好语文、经济、政治、法律、社交礼仪等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思维能使人办事得心应手。学习公共基础课能使人形成很好的思维方式,如人文学科的形象思维、哲学的抽象思维、数学的逻辑思维等。比如通过数学的学习,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办事细致、严谨又有条理;能分析寻找某种事物产生的原因;能预先推理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能办事既坚持原则又具有灵活性;能让人语言表达更加严密;能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又有其特点,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4.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继续教育。高职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具有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后还要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并深造,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基础课来为将来做好准备;学好基础课就是训练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为了让公共基础课程发挥自身的魅力,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人的发展要全面均衡,如同人要吸取各种营养素一样,不能偏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课非常重要,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基础课有自身的“美”,要用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规范、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程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教学理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原理和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办事能力、科学操作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总结起来,就是在教学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并改进教学方法。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加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数学课中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改革创新,将数学知识与美学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讲得通俗易懂,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将复合函数的微积分的变量代换比喻为包装和拆包、借与还的关系;求不定积分中的原函数比喻为建立一个QQ群;将分部积分法中的u和dv的选择比喻为人与人关系的亲疏等。这样的讲课,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既能破解教学中的难点,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要做调整,科学定位,大胆剔除一些“难、繁、偏、杂”的内容,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都要有别于本科院校,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减少系统的理论的讲述和不过多地进行理论的推导,对公式定理重在应用,有的定理不做证明直接应用;要因材施教,多结合实际,强调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多启发、引导、组织,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切忌“满堂灌”。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教师授课要注重简单实效,语言形象生动,甚至风趣幽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注重实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演讲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软件等。

总之,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都要树立高职教育教学一盘棋和全学院一盘棋的思想,精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放,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掌握应用性技能又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310.

全面素质培养篇7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弱点和弊端

(一)较弱的集体归属感和人际能力

当代大学生来源较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对集体的归属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在思想层面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影响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独立工作能力。

(二)过重的功利导向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学生,其思想动机和行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当中,在生活中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方面显示出功利现象和短视目光;在学习上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够重视知识的实际摄取程度。

(三)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较弱的文化熏陶

整体而言,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不喜欢或兴趣不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地理、社会科学等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两课”教学反映冷淡等等,都是应该重视和改进的问题。许智宏教授说:“大学要转变人才观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拥有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1]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学会生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从而幸福地度过一生。因此,我们作为高等师范学校,更应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就一个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的人来讲,其“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而“基本素质”是不针对具体专业岗位的,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专业素质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专业素质是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的,良好的基本素质可以保证专业素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当就职岗位的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良好的基本素质可以保证你从容应对和尽快胜任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基本素质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品德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加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所谓“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身教胜于言教”等等,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都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

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有时是从你填写的个人应聘表去看),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实践中有很多例子反映,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市场知识;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项目经验、领导经验、跨文化经验;能力指四大方面的能力: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三)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知识和具备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现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1]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突出创新教育。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以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科研本身就是创造。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重科研的分量,增加科研任务,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木素质。近年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还十分薄弱,如何在培养中推进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当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有机会自己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五)提倡个性化、差异性发展

个性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不轻信。个性还表现在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性在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体现出它的优势来。[2]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化培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分制、辅修专业、选修课英语、计算机分级教学,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专题讲座等都是非常好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另外,人文、美学、音乐、艺术素质方面的修养对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品位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展示其才艺,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填充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学生的个性化的爱好和志趣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

(一)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很少有人希望在农村就业,人为造成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3]因此,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学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的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以及“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2008年第7期杨宏健: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如果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这就有了负面影响。[2]因此,拓宽渠道,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一是要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来抓。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二年级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毕业班着重开展就业政策指导和应聘技巧的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二是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好择业时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求职技术准备,克服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鼓励成绩好的本科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专科学生报考“专升本”,继续升学。三是改进工作方法。改变在学校等用人单位上门要毕业生的工作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走出去“推销”毕业生,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选择毕业生,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四是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资料。收集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视力、生源地、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供指导者随时查阅毕业生情况,便于推荐就业,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

四、帮助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学生定下职业目标,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变学生临近毕业才考虑就业的思维定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做起,所以说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大学生应该早作规划,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根据这样的定位,你才可以作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能到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抱怨大学四年白白浪费了。

(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始终,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四年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大一模糊期,重点是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潜力。大二定向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特别是要考虑清楚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大三加强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模拟面试,制作简历等;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大四展示期,对于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总结过去的学生生活,完善求职材料,了解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参加毕业实习,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参加各种招聘会等等;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就是要积极备考,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留学考试等等。当然,这一部分学生也需要做好必要的就业准备,以应不测。

(三)及时做好职业生涯的再规划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同样都还有一个职业生涯再规划的问题。比如就业,到单位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很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充满理想。单位也大都有员工定向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鼓励员工自己决定未来3至5年把自己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员工可以与自己的直接主管共同商量自己的发展规划,单位也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支持、配合员工的行动计划,也就是说单位会为每个员工提供成功的机会。而继续深造的学生,最终还是要就业的,同样需要做出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来,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奋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就业竞争力[J].甘肃高等师范学报,2003,(4).

[2]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

[3]曹英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4,(3).

全面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 职业道德 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部分独生子女自身也存在着不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出发,好高骛远,对自己定位不准,只是一味的向高的方面要求。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部分学校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这里,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7.专业思想教育、8.劳动生产教育、9.职业道德教育、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 、“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一是,班内大小事务皆由班主任包办管理力量过于单薄,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二是,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有的学生不愿接受管理甚至与教师搞对立,这种反弹现象的出现使管理很难奏效;三是,单凭热情一味苦干,缺乏统筹计划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又忙又乱,疲惫不堪而收效甚微。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更多地了解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更多的发掘出每个学生的特长,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更加贴心的交流和管理。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一个学生中有在心态健康的基础中,才可以克服生活和学生中的困难,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才可能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社会、走入社会。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合群 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 马学平 耿学超 刘志

上一篇:教学质量分析方案范文 下一篇:现场教学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