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4-01-04 11:42:16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1

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坚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组织、任何政党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是最高的权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全面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坚持法律在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和至上地位。在改革过程中,应避免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他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避免以个别领导的价值判断来代替法律的价值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宪法法律为基本准绳。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自觉地认同和崇尚宪法法律,并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而对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应当以宪法法律为最高权威;进行改革的实践探索,不得违背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求社会成员尊重、信赖和崇尚宪法法律。在改革实践中,应当遵从宪法法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实现由“应然”法治到“实然”法治的跨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宪法法律失去权威,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宪法法律就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当宪法法律形同虚设时,建立“法治中国”的目标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全面深化改革也将无从谈起。

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及其各领域、各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应对制度建设的内容是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无法可依的,应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立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法可依的,应梳理出如何进一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按轻重缓急,拿出加强执法、司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如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的能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宪法法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不断开创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局面。

二、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而行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法治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可以有效规范与制约政府行为,防止权力被滥用,可以使全社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维护市场秩序与社会秩序。法治保护权利与自由的基本价值,与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能够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或者说是法治的市场经济。没有法治保障,市场经济难以持续发展;没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法治也会因为缺少内在的价值和灵魂而很难确立权威。

改革自身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今天的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矛盾日益凸显,多年遗留下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识,更顺利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改革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改革者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如果没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没有依法改革,改革者的命运以及对改革的评价,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容易使我们的改革者在拥有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担当的精神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依法进行改革就能为改革者提供法治保障,并规范改革行为,进而更好地激励改革者大胆创新。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规范改革者的行为,限制改革者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改革领域中的反映。

党的十以来,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深化改革问题上,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依法而行方面,已经做出很好的典范。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这是国家权力机关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立法实践。这次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授权,进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改革,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改革的一次生动演绎。

改革要依法进行,首先,改革的决策和行动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必须讲究正当程序,决不可牺牲法治理念,决不可违背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其次,改革的主持人也要依法行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存敬畏法律之心。正如张德江委员长在主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的:“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依据改革举措,结合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需要修改的法律按照程序及时修改,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按法律程序进行。”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要及时用法律制度加以巩固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根植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当今中国的法律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改革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内在需求和动力,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对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了积极的巩固、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强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从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没有止境,法律制度需要与时俱进。法治建设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法律在“立、改、废”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中,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深化改革的成果的巩固方面,要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提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改革解决法律规定中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修改法律再纳入法律里面,在面上推开,进一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增强规范性,保证公开性,为落实改革要求提供法制保障。

各级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努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一些改革措施,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可以在职权范围内作出规定和立法。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开展创新。涉及国家事权的改革事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争取参与国家改革创新试点。属于国家事权,但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先行先试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改革举措需要制定、修改、废止、解释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予以支撑与保障的,有权机关应当及时启动相关的立法程序。改革创新工作确需在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修改、废止之前先行先试的,应当提请有权部门和机关批准。如果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应当根据地方事权和国家事权进行总结和立法,从制度上保证改革举措与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同步推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中国建设齐头并进,互为促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资源,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充分激发各级政府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确处理好敢闯敢试与依法改革之间的关系,力求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与法治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的,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顶层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8-0020-0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来,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涵盖改革各领域的专项小组,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已经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与前35年改革进程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对于理解这一新的改革阶段的本质、目标、推进方式和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一、改革目标: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前35年的改革目标主要是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着眼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更加宏大和带有根本性。围绕这一总目标,改革的目的包括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等具体层次。

具体来讲,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过去的改革主要是解决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除了要继续解决这些问题之外,还要解决许多新问题。比如,制度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起来以后的“发展后”问题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和考验。二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和释放国家和民族的活力。当前,国家正在朝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迈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崛起过程中,如果缺乏活力、激情和正能量,崛起就不会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衰退。为了唤起和释放国家、民族、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澎湃激情和强大正能量,需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多方面消除约束性因素。三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和赢得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到中共十,已经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成型,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从成型到成熟、从成型到定型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在中国有生命力、在世界上有竞争力,关键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制度优势和增强竞争优势。

二、改革领域与对象:从经济体制到全部体制。从传统体制到过渡性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中国改革从重点领域推进到全部领域。正是由于前35年的改革主要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直接约束生产力发展体制的是经济体制,因此,前35年的改革重点集中于经济领域,尽管这一时期的改革有时也被称为”全面改革”,但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正是由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队伍、推进制度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更加宽广。

这种宽广性,首先体现在顶层设计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军队与国防建设领域。其次体现在改革任务的部署上。《决定》提出300多项改革事项,是改革任务的全面部署。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年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部署也是全面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比如,2014年,要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减200个行政审批事项,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大改革,抓好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还要着力增强各类所有制的经济活力,等等,充分体现了开局之年改革的全面性。第三体现在改革领导体系的全覆盖上。当前,改革领导机构已经实现全覆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立六个专项小组。已经涵盖经济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和纪检六个领域,中央军委军队和国防改革领导小组,又涵盖军队和国防领域,改革领导体系已经涵盖几乎所有领域。我们知道,前35年的改革对象是传统计的划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相对简单。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则是经过35年改革形成的过渡性体制或中间状态的体制,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相对复杂。前35年的改革对象具有传统性、单一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则具有过渡性、多元性,改革对象更加复杂。

当前,改革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主要是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首先,体制“碎片化”。前35年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政府部门越分越细、越分越多,相应地,体制出现“碎片化”趋势。例如,不动产管理分散在农业、林业、国土、住建、渔业以及海洋等部门,致使城镇住房、地产、耕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等不动产登记、确权、颁证和管理“碎片化”。又例如,“三农”资金投入分散在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部门,乃至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致使“三农”投入“碎片化”,严重制约“三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政策执行效果。其次,国家权利的“部门化”。在“碎片化”的基础上,各个部门形成自身的既得权利,既得利益一旦固化,就导致国家权利的“部门化”。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政策化、法制化和体制化。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部门为了自身的权利抵制改革或扭曲改革。第三,体制的断裂。由于改革采取“摸着石头过河”、自下而上的路径,加上体制的“碎片化”和部门化,一些领域的体制出现断裂。如食品质量监管没有形成从源头到销售的全程监管体系,致使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环境保护没有形成从源头防范、过程治理到污染追责的密闭体系,致使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出现断裂,难以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第四,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固化”。由于改革进程的一度放缓和改革的不彻底性。一些本来是渐进性改革进程中过渡阶段和中间状态的体制安排被固化。例如,对部分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的体制,本来是农产品价格尚未全面市场化背景下的过渡体制,这种体制赋予工商企业的收益大于赋予农民的收益,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的背景下,这种体制仍然被固定下来。再例如,目前行政部门普遍都有二级单位,这实际上是传统政府办社会体制向政府与社会分离转变进程中的过渡状态,但是这种状态被固化,在政府部门中出现行政部门与社会部门二元并存的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的复杂性来源于中国改革进程的特点。前35年的改革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因此,35年的改革没有完成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2000年中国“入世”,特别是2003年将改革领导机构国家体改办撤并到国家发改委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一度放缓,一些处于“过渡状态”的体制机制被固定下来,这些体制机制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而是兼具两者特征的“中间状态”的体制机制。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当今中国改革的对象是多元的、混合的、过渡性的,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三、改革程度与手段:从体制机制改进到制度建设,从体制分化到制度整合

中外改革史的经验证明,浅表性改革导致的改革搁浅,往往会导致体制僵化和固化,其危害性不亚于改革的方向性错误。苏联赫鲁晓夫时期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包括在工业中实施利润制度,对集体农庄扩大经营自,但是没有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去推进深度改革,改革具有肤浅性和零碎性。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等执政时期改革终止,“斯大林模式”被固化。最终陷入僵化。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体制已经病入膏肓。苏联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犯了方向性、颠覆性错误是一个方面,前期改革的肤浅性和零碎性也是一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避免改革的肤浅性,向深度推进。

推进深度改革。首先要将改革内容从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到制度建设。例如,农村改革沿着这一逻辑展开。1979-1984年间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经营机制创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没有变化。1984年开始,取消体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被村组两级集体所有体制取代,下一步,需要在现代农业制度体系建设上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农村产权制度、现代农业体系、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深层制度层面推进改革。再例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是顺着这一逻辑展开。改革首先在受理举报、审计监督、立案办案的方式方法等机制层面展开,当前进入理顺党委与纪委关系、确立“一案双查”、明确上级由纪委任命纪委书记等体制层面,下一步,需要推进到纪律建设、党内法规建设等反腐倡廉体系制度化层面。其次,要将改革基点从运行层面向核心层面推进。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前35年的改革总的基调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具体基点是逐渐演进的。1979-1984年,改革基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辅作用”。所谓“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1991年,改革基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工具性作用”,即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2012年,改革基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深化阶段,需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基点,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政府权力、规范政府流程、规范市场秩序等,真正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让市场决定产业的方向,让市场决定产业结构的升级,让市场决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将改革的目标从一般性体制机制创新推向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现代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运行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系、支撑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一般性的体制机制创新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开局特征,就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宏观框架,突出表现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三大机构,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常设领导机构,又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和基本框架,下一步需要对这一宏观框架逐步充实和完善。

前35年的改革主要是放权让利、行政分权为主要手段。首先是放权让利,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放权让利,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其次是推进部门化管理,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分解到部门,由于专业化管理与部门化特征纠合在一起,部门越分越细,管理职能部门分化逐渐固化。这种放权与分化导致体制的“碎片化”和断裂、国家权利的“部门化”以及过渡体制的“固化”严重制约现代治理体系的形成。例如,不动产管理的碎片化导致迄今为止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与管理系统,难以形成现代国家和国民财富管理体系,难以形成房地产等领域宏观调控信息支持系统,也难以形成官员财产申报与核查系统。政府部门行政与事业职能二元并存的格局,严重制约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并因此强化部门权利格局。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整合。如果说前35年的改革以体制分化为主要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则必须以制度整合为主要手段。例如,对于不动产登记,国务院已经责成国土资源部牵头,联合住建、农业等部门,建设不动产登记、确权、颁证与信息“四统一”管理系统。又例如,对于国家安全,基于国家安全新形势新格局,按照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要求,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以及核利用等11个领域的安全整合起来。一些地方也开始整合探索,如上海市针对社会救助“碎片化’’现象,出台《上海市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办法(试行)》,推进各类救助帮扶资源的整合,推进各类社会救助的衔接和协同。对于政府部门行政与事业职能并存格局,则需要通过剥离、向社会转移、向社会购买等手段,推进政府部门资源和要素向行政职能集中。

四、改革难度与价值追求:由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

正是由于上述特征,与前35年的改革相比,全面深化改革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和风险。前35年的改革,由于改革的初始条件是严重贫困,改革的过程伴随着“帕累托改进”,改革的收益显著可见,因此,民众对改革的支持度较高,改革推进的难度和风险较小,全面深化改革则面临较大的难度和风险。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⑧。这个判断同样适合全面深化改革,伴随中国全球地位的上升,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遭遇的来自西方的遏制和西化压力更大,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民主陷阱”、“塔西陀陷阱”等诸多陷阱,改革的风险增大。从内部看,中国已经进入利益深度博弈和矛盾多发相交织的时期。一方面,多种矛盾逐步显现,伴随改革的推进,新的利益诉求群体不断产生,除了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复转军人、民办教师等原有利益诉求群体以外,最近又产生了“失独”(失去独生子女)群体的利益诉求,新的群体诉求的出现不断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和顶层设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对象的复杂性、改革程度的深化和改革价值追求的多元,改革遇到的既得利益获得者的抵制会更强烈,协调各方面利益、实现“帕累托改进”的难度加大,改革兼顾公平与效率、协调现有权利格局和正义诉求的难度更大。

从改革的推进来看,面临的约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相对于前35年的重点改革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夹缝中改革”的特征,回旋空间缩小。一方面,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利益关系的牵绊错综复杂,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遇到更多的制约。另一方面,改革面临更加刚性的“天花板”和“底线”。首先是法律“天花板”的刚性化,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必须符合现行法律。其次是诸多“底线”不断抬升,包括土地红线、生态红线、碳排放、污染排放、水环境保护红线,下一步还有耕地质量等新的红线设定。此外,民生底线不断提高,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民生诉求的标准越来越高。民生底线越来越高。总之,与35年前的重点改革相比,全面深化改革更像通过一个过道,稍一抬头就碰头,稍一迈步就踩底线,所以只能弓腰驼背,在夹缝中穿行。

改革的过程既是价值引领的过程,也是价值体系的塑造过程。前35年的改革主要以效率为基本价值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则必须不断丰富价值追求。按照邓小平同志1992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左右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推进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丰富价值体系,形成和发展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现代国家成长相适应的新的价值内核。

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全面丰富改革的价值和理念。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在强调效率价值的前提下,更多兼顾公平价值。前35年强调效率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同时,收入差距快速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近10年的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最高达到0.49,中国的贫富差距明显突破了合理界限。共同富裕开始成为主导型价值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公平作为更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在优化行政权力配置的前提下,更多地加强权力制约。前35年的改革注重权力的配置,包括政府部门之间和行政层级之间的调配,这种调配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但同时出现了行政权力的部门化和分散化,进而衍生出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当前,权力制约成为占主导的价值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第三,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中,在强化治理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视社会正义。前35年的改革体现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强调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管控。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传统社会管理以行政权力为枢纽,现代社会治理必须以正义为基本价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义,强调的是公正、正当、公道、有利于人民,因此,实现社会正义,关键是在社会领域消除特权,形成基于起点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社会体制机制。第四,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在重视文化产业价值前提下,要更加重视文化的核心价值功能。前35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侧重文化的产业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文化的价值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构建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中,在强调当代人价值追求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后代人的价值诉求。前35年的改革主要追求即期发展,相对忽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价值诉求,构建从源头保护到治理、追责、修复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五、改革推进方式: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前35年的改革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推进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除了要继续发挥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式的优势以外,需要更加注重运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必须是顶层设计的改革。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主要内容,需要依据国家治理演进的规律,依据中国国情,对改革顺序与改革议程进行顶层设计和顶层指导。同时,全面深化的改革对象具有复杂性,制度惰性和路径依赖性增强,改革遇到的阻力前所未有,改革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全面推进和深度推进改革也需要顶层设计和顶层指导。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应该是顶层推动的改革。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前35年自下而上的改革相比,面临着改革动力衰减的问题。前35年的改革源于“穷则思变”,源于基层创造力,动力强劲。全面深化改革则源于中央主导,源于顶层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相应地,基层动力相对减弱,需要上层加强改革推动。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从部门、地方主导的改革推进到中央主导的改革,需要加强顶层推动,否则难以达成改革的效果。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现有改革主要由部门主导,改革主要限于体制机制层面。要推进司法公正,需要从整个公检法层面整体推进改革,进行制度的再造,需要中央顶层推动。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3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乏力、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逐步积聚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对这些严峻挑战,党中央科学谋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领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2016年,中国的GDP首次迈上70万亿元台阶,中国经济“塌方式下跌”的预言不攻自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积聚、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中国正在前行的道路上砥砺奋进,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2017年,中国的改革将向纵深推进,从攻坚之年步入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扩展到农业、实体经济、房地产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不断扩充,共识进一步增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化为实际行动。值此关键时刻,有理由相信,2017年的全国两会一定是一场提振改革发展决心的誓师会、谋定改革发展措施的群英汇。

全面深化改革绝非隔靴搔痒,而要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没有万众一心,何以披荆斩棘?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决心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更是一道复杂难解的高等方程式,每一道算法,都需要集众智;每一次突破,都需要聚众力。两会正是求解这道方程式、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制度保障和有效平台。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在改革的问题上心往一处想,智为改革用,全面深化改革就能注入源源不竭的攻坚动力。

全面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谋定而后动,固本方能谋远。可以预期,全国两会之后,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都将持续向纵深推进。

不断推进的改革是要让中国的发展更有质量、国家的治理更有水平、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例如,教育均衡布局逐渐发力,让更多孩子实现“就近优质入学”;社保全国统一结算制订时间表,让一张卡实现跨地区医保结算就医不再是空想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使中华民族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改革之重,重在落实。落实之要,必在立法。凡属重大改革都须于法有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人民代表大会,以授权决定形式支持相关改革试点工作,可以把改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法律上固定下来,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支持。政治协商制度,凝聚各方智慧、团结各方力量,求得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A,使改革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突破改革难点寻得落实良策。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4

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的头等大事。年初以来,市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政才主持召开了两次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了帮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本刊特别综合编发这篇报道。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了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中共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以及《中共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审议通过了各专项小组组建方案,研究讨论了2014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安排部署了领导小组近期工作。

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政才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担当,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孙政才在讲话中指出,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把握的形势和任务、方向和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具体要求和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意义,为市委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组织领导、推动改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要深刻领会,结合重庆实际,坚决贯彻落实。

孙政才强调,要严格纪律,与党中央保持步调一致。全面深化改革是关乎全局的大事,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全市改革的领导机构,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把握好方向和大局。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地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符合中央精神、符合重庆实际、符合群众意愿。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有步骤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做到“全市一盘棋”,维护“全国一盘棋”。要加强纪律性,始终强化纪律约束,做到全市上下认识统一、行动统一,脚踏实地、步调一致推动改革工作。

孙政才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束缚改革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民生进一步改善,以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新的更大发展空间,以创新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符合中央精神,又要紧密结合重庆基本市情和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开展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指导改革实践,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策的统一性与差别性、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孙政才强调,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各专项小组、市委改革办的组织架构已经形成,各项工作要有条不紊、高效有序地开展起来。各专项小组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相关领域重要改革问题,抓紧提出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市委改革办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推动作用,协调督促有关方面落实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任务和时间进度,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参加单位要认真负责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深入学习了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全市主要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了《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分解》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

孙政才在会上指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始终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立足于解决瓶颈制约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向把得准、行动较快、反响较好。总的来看,目前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改革各项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孙政才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改革方向和要求。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正确处理好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关系,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同完善立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先行先试和于法有据统一起来,把大胆试、大胆闯和加强顶层设计协调起来,统筹抓好法规规章立改废工作,确保各项改革始终在法律框架内推进。坚持建立改革效果科学评价机制,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反响,进行科学评估和研判,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坚持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切实把中央和市委确定的改革任务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整体推进。

孙政才强调,推动改革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细化方案、落实措施、扎实推进。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分类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抓紧抓好全市重点改革任务的细化落实。一是分解落实今年改革重点任务。《2014年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分解》梳理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也是“军令状”,要说到做到,切实兑现。各专项小组要进一步细化充实,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协调,把握总体进度,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既要重视体制改革也要重视技术性改革,细而又细地抓好改革政策的落实,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国企改革的特点和要求,把方案做得更科学一些,把政策设计得更到位一些,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确保国资国企改革顺利推进。三是加快其他各项改革工作进度。已经成熟的要适时推出,有了思路的要抓紧完善,还处于设想阶段的要加快形成明确的思路和举措。对中央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要及时出台实施意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孙政才要求,当前各项改革陆续启动,有的在抓紧制定方案,有的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要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并收到良好成效。一要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市委各项改革决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和本部门、本单位小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关系。新闻单位要群策群力、共同发声,传播改革新举措新进展、解读改革政策内涵、宣传改革好成效,使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要加强改革政策设计。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只要把握好“于法有据”和“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两个关键,改革的方向就不会错、路子就不会偏。三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加快健全相关机构、落实人员、完善机制,规范有序、扎实高效开展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点 主体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确立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人民群众为什么一定要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中来,要成为改革的主体,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创造了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必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理论基石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明确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一直以来都把人民的利益当成最重要的事来抓,一切工作都围绕人民的需要开展。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取得一系列工作成绩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由于十分注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民的创造性,最终取得了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脱离人民群众,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正式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工作,有没有把人民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有没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作为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这样的大事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丰富发展,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工作方法。强调“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新时期的重大挑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改革的根本力量来源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的讲话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都要把贯彻群众路线,处理好党群关系放在首位。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的唯一方法就是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破除“”之弊,把群众呼声作为行动的依据。只有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才能真正取得改革的成效。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三、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自身价值

马、恩的群众观点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马克思曾经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客体。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既是改革动作的重要发出者又是评价者。

我们党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我们党作为领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工作要做好,只有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够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必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站在自身的角度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时,改革的价值属性就随着人民群众的积极评价一起显现。人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唯一评价者,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价值属性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改革的动力来源还是目的追求方面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属性只有通过人民群众参与和评价才能体现出来,人民群众也只有参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6

经县委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负责干部大会,主要任务是迅速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在全县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的热潮。这次全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全会的胜利召开,宣示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坚定决心和勇气,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期待,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南昌县实际,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会精神为引领,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下面,我就学习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以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核心,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和宏伟目标,进一步指明了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前进道路和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精辟分析了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党和全社会智慧的结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凝聚成强大的改革共识。

1、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回顾35年走过的路,我们都有一个切身感受,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所取得的一切发展进步,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国运所兴、发展所迫、民心所向。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凝聚起磅礴改革的力量。

2、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领会这些总体要求,才能增强政治定力、明确政治定位,也才能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和原则。

3、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是最重要的,表明了改革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表明了改革走什么样的思想道路;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明了改革坚定不移要走党的群众路线;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表明了改革的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具体路径。这些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

4、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推进15个方面的深化改革。概括而言,就是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推进“五个围绕和五个加快”: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 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既是对十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标志着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更加清晰、部署更加系统,达到了新的高度。

5、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思路。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由“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表明了我们党对“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全会还鲜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领会全会精神,就要准确把握这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论断、新洞见,树立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

二、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掀起学习宣传热潮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自觉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迅速传达全会精神,广泛宣传全会精神,带头落实全会精神,确保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

1、在学习上下功夫,确保真学真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核心作用,层层制订方案,层层组织实施,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的新高潮。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持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努力成为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主动学习者、自觉践行者、模范贯彻者”。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反复、深入地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尤其要在学习研读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央《决定》原文上下功夫,在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力求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进一步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2、在宣传上造声势,确保有声有色。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全面、系统、深入地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覆盖到全县每一个角落,营造学习贯彻的浩大声势。要做到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网站、报刊、电台等平台和载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和报道,真正使三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做到生动宣传,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真正使全会精神走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头。要做到深入宣传,组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理论骨干深入宣讲、深入解读、深入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真正使三中全会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服。

3、在结合上做文章,确保入脑入心。要强化学习导向,结合县情实际、本职岗位,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带着目的学,带着问题学,把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弄懂弄通、学深学透,找准新形势下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要增强实践导向,结合岗位工作,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自觉把所学所悟、所思所获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学习贯彻成为完善思路、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过程,成为坚定信念、强化责任、改进作风的过程,推动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发展的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破解制约我县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结合起来,与“三联三送三促进”和县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结合起来,由各常委领衔,深入分管部门和挂点乡镇,扎扎实实梳理一些长期制约南昌县发展的“瓶颈性”、“老大难”问题,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推进。同时,要牢牢把握《决定》新开启的“改革窗口”、顶层设计,切实强化贯彻举措,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让改革之“花”在昌南大地结出发展之“果”。

三、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全力做好当前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结合南昌县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眼下年关将近,各项工作到了冲刺收尾阶段。全县上下务必要以全会精神为动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克难奋进,全力打好年底“收官之战”,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1、全力以赴冲刺全年目标。现在距离年底只剩下43天时间了,全年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口,形势逼人、责任催人、任务压人、时间不等人。全县上下要严格按照“任务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要求,认真对照全年目标任务,逐一检查梳理、拾遗补缺,算清各自的时间帐、任务帐和进度帐,对提前完成的指标,要搞好横向比较,在争先进位上下工夫;对按序时进度正常推进的指标,要倒排进度,加快速度,争取超额完成;对拖欠进度的指标,要查不足、找问题,再鼓干劲、再添举措、再加压力,力争迎头赶上、不拖后腿,确保为今年的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为明年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争分夺秒加快项目推进。按照“2+6”项目推进年的总体部署,抢抓当前建设施工的黄金期,倒排工期抢进度、挂图作战比速度,全力推进总投资490亿元的201个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下半年开工的30多个工业项目,确保在春节前完成厂房封顶,力争为明年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增长点。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年底节庆活动多、客商返乡探亲多的有利时机,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收集信息,主动登门,抢先联系,加强跟踪,力争引进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为明年发展积蓄后劲。要继续强力推进房屋征收工作,深入开展房屋征收百日大行动,力争全年完成130万平米,切实为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为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3、统筹兼顾推进各项工作。在这里我提示一些重点工作。一是要全力巩固扩大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成果。在今年上半年的测评中,我县取得了全市排名第3位、全省排名第40位的较好成绩。目前,下半年的测评工作也已经结束。县里将在12月初启动对乡镇、开发区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测评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二是要精心安排部署好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从今年开始,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工作实行一季度一测评,目前,已经完成三个季度的测评工作,第四季度的测评即将开始。从前三季度我县分别 排名第83位、98位、89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基础还不扎实,波动性比较大。全县上下务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全力打好第四季度公众安全感测评“提升进位”的翻身仗。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不留空白和死角。公安部门要集中开展打击“黄、赌、毒”、“两抢一盗”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密社会面巡逻防控,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要抓好今年计划推进的八个方面66件民生实事,特别是重点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取信于民,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四是要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天气变冷、年关将至,各级领导干部要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积极开展“三联三送三促进”和送温暖活动,解决一些群众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到老百姓。五是要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切实加大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妥善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此同时,要妥善抓好清洁工程、水利冬修等各项工作。

4、未雨绸缪谋划明年工作。明年是换届的第三年,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如果说第一年是理头绪,第二年是出举措,到了第三年总该有点具体的成果吧?大家都仔细想想,换届后,你所在的单位、乡镇,有什么变化?县里将在年底前陆续召开县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全县工作务虚会、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及年终“三看评比”活动,为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理思路、明方向、定目标。请大家提前准备、认真思考,对本地本单位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与反思,逐项总结得失、提炼经验、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明确思路。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7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只有心往一处想,劲才会往一处使。在社会动员、凝聚共识方面,广播电视媒体有着独特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与广大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为群众解疑释惑,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共识度,形成凝聚力。

社会共识是一个社会整体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判断与行为的价值载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明确了“社会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全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有深刻的认同,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广电媒体首先要加强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跨度大,牵涉面广,应积极做好有关改革内容的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工作。要大力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宣传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部署,宣传各地推进改革的新举措、新成效。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以发展和积极的态度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做好对改革的正面引导,让民众了解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营造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

其次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赢得舆论宣传主导权主动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社会参与。广播电视媒体要占领现代传播高地,善用新媒体赢得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凝聚社会共识,不是依靠刻板说教,不能依靠强硬灌输,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更不能罔顾现实自说自话。广电媒体要在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时,与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令人信服的交锋,构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清除思想障碍。

第三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观的倡导和践行。凝聚共识并非一句口号,它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价值认同是制度实施、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电视媒体要顺应形势变化和时展,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努力用新的眼光审视当前舆论舆情,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篇8

 

 

着力推进公安机关全面深化改革

论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推动公安工作长足进步、破解制约公安事业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各级政法机关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扬斗争精神,着力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近日,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坚持改革强警、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公安部党委带领全国公安机关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巨大的智慧和勇气推动公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有力提升了公安机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工作效能。实践证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坚定不移走改革强警之路,是新时代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强大引擎,是公安机关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改革越深入,矛盾和问题越凸显,越需要坚定信心决心、凝聚思想共识。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公安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着力推进公安机关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改革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一起来。各级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方向,大力加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警务体系;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继续深化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切实把机关做精、把警种做优、把基层做强、把基础做实,深入推进省市县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加快推进行业公安管理体制调整落地衔接;要积极稳妥推进两个职务序列改革政策的落实,深化职业保障制度改革,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激发公安队伍生机活力;要聚焦法治公安建设,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切实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落到实处;要改进管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不断研究推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政策新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把紧抓改革落实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激发敢于破难题、闯难关的力量,鼓足笃定前行、只争朝夕的干劲,坚定不移地将公安改革向纵深推进,为新时代公安工作向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一篇:艺术市场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继续教育总结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