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4 17:39:31

初中教学理念

初中教学理念篇1

兴趣;演示实验;引导

作用;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60―01

物理学理论由概念和规律构成,所以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如果对物理概念领会得正确,一般来说,物理规律也就容易掌握,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到困难,要更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将成为空话。学生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概念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思维就能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提出的问题必须和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强烈愿望;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要满腔热情地去探索新知识。总之,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概念上来。

二、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每个演示实验都必须突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抓住主要因素使它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打好理解概念的基础。实验的“可见度”和“准确度”都必须有恰当的要求。演示实验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看见,准确程度则根据不同的仪器、不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但必须达到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对初中学生来说,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概念形成过程,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重要。2.要引导、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示概念。4.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妨碍正确概念建立的因素。如,日常生活的直观错觉、相近概念的混淆等。在启发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暴露与概念形成相关的直观错觉,然后加以纠正;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历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两个认识过程。初中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课堂上讲得很清楚的概念,如不及时练,过时就忘,很难收到正确地、巩固地掌握概念的实效。因此在概念建立后做些简单的概念练习,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实验等,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对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十分必要。

初中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低碳理念 初探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低碳化学的研究,并开始实施低碳化教学。然而,低碳化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虽然在理论和观念层面上已在我国中学化学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程度的重视,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深、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实验装备老化等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与中学新课标要求不相适应,也是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深入普及的低碳化学思想,推进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我们从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入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在教学思想上树立学生低碳化学的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学生把低碳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就必须让学生接受低碳化学的思想。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以及叫教材的内容编排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低碳化学以及环保意识的教育。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化学不是污染的代名词,化学在净化环境、防治污染、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宣传人类要善待化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对有着中国“四大发明”之称的炸药,它用好了可以造福于人类,若用于战争则将是对人类的毁灭。

二、在教学实验中强化学生低碳化学的理念

实验是学习与研究化学的基础,以低碳化学的理念为指导,聚焦化学实验,在实验中使学生体会到“量少、无毒、无污染、节时、经济”的优越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节约意识、低碳环保意识。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常以探究改进实验方案、改进或自制实验仪器、推广微型化实验、重视实验废物的处理等作为实施低碳化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如在酸、碱、盐有关性质的实验中选用点滴板,使用这种微型实验仪器实验,让学生悟出它具有节约化学药品(试剂用量为常规实验的1/10 左右)、降低能源消耗、缩短实验时间、减少污染物排放等优点。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这种实验微型化的做法值得推广。

三、在试题中启发学生低碳化学的思维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意识选择体现低碳化学教育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低碳化学意识,接受低碳化学教育。

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们选择了这样一道题目:“低碳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低碳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它包括“原料的低碳化”、“化学反应的低碳化”、“产物的低碳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的低碳化”要求原料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低碳化”的是…………( )

A.Ca(OH)2+Na2CO3=CaCO3+2NaOH, (Na2CO3为原料,NaOH为期望产品)

B.实验室制取CO2

C.2M+N=2P+2Q,2Q+M=Q, ( M、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

D.用铁屑、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CuO+H2SO4=CuSO4+H2O可以发现,A中剩余了CaCO3不符合低碳化学原子完全转入期望产品的要求,B中实验室制取CO2过程中是HCl与CaCO3反应,也有Ca原子没有转入期望产品CO2中,而D中也有Fe原子,没有转入期望产品中,C符合要求,全部原子均转入期望产品中。体现了低碳化学的内涵。

低碳化学是研究设计没有或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低碳意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有意识选择低碳化学教育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到环境环保教育,启发学生低碳化学的思维。如:甲、乙、丙三名学生设计制Cu(NO3)2的三个方案:(甲)铜与浓硝酸反应;(乙)铜与稀硝酸反应;(丙)铜先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试评价实验方案的优劣。

解析:从低碳化学角度评价实验方案要考虑两点:

(1)节约原料;(2)副产品对环境污染小。

(甲) Cu+4HNO3(浓) = Cu(NO3)2+2NO2 +2H2O

(乙)3Cu+8HNO3(稀) = 3Cu(NO3)2+2NO +4H2O

(丙)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分析可知,甲方案耗HNO3最多,生成污染物最多;丙方案耗HNO3最少,没有污染环境的气体产生。故丙方案最好,甲方案最差。

四、在实践中引发学生低碳思想的内化

初中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与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大纲相比,更加完善,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3)教法改变,以往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4)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积极思考。教师必须理解并接受新的理念,不断实践,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 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目的改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所以物理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应正确了解和看待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实,从而适应新角色。具体来说,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让学生大胆动脑、动手、动口,尽力提倡按照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出物理规律或结论,且要在课堂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平均来讲,一堂课中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得少于50% ,教师主导活动时间不得多于50% ,并且在教学中不应以知识为“占有者”高高在上,而是设身处地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言堂、满堂灌,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更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去主动探究。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打破这种封闭、机械的教学模式。

1.注重科学探究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物理教师应以不同方式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探究自己找到科学规律。这样既使学生在快乐中感受了物理的探究方法与历程,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应用价值。

2.重视实践操作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物理教学应该具有牢固的实验理念,切实确立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位置,让物理教学从观察出发,在物理现象和分析中进行概念的建立、规律的研究、问题的讨论。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多以真实、生动的演示实验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或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思维。第三,要积极自制一些教学需要的演示实验教具和课本中介绍的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所涉及的器材。通过这些实验小制作让学生充分体验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初中物理这一启蒙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重视探究的过程中,师生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交流,彼此分享思考成果,沟通相互的感情体验,并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各自的生命价值。当然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我们应注意不同的教学方式适用与不同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乾峰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 2011.6/

初中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创新理念;物理教学;教学方式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学习知识的表面上,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这门学科和很多学科都是有联系的,而且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等也离不开物理。所以物理教学的发展应该和社会发展同步,掌握创新的理念。然而我国现在很多学校只停留在知识教育的表面上,对于创新理念教学的实施只掌握了皮毛。所以创新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学习。

一、创新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了创新理念,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状况: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教育部门自从发起在教学中贯穿创新理念起,就有很多学校开始实施创新理念的教育。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对创新理念的要求也很高。虽然很多学校实施了创新理念的教育,但是大多数都只是敷衍了事,对创新理念并没有重视起来。学校对创新理念的宣传不够,导致教师对创新理念在课堂中的贯穿也不够。

2.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还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在课堂上对创新理念的贯穿比较死板,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启发作用。而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突出了教师的思想,对于处在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完全达不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初中物理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学科,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而且很多物理结构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只有少部分学生还抱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活跃气氛,学生接受物理的积极性就更低了,创新思维无法被激发出来,创新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难度也就增加了。

二、实施创新理念的改进措施

针对创新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灌输教学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如果换位教学,使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会使知识的学习与吸收效果更好。比如说,对自然规律与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并根据此现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进行物理教学,使学生自主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断,最后参考实验结果找出自己思考的纰漏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分散化,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等等。

2.逆向思维的培养

学会逆向思维是掌握物理本质的一项重要技巧。历史上很多物理学家都是在运用逆向思维之后有了重大的发现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方法。

3.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探究

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思维能力往往比较强,所以加强独立思考的力度可以使学生发现别人往往忽略了的问题,并愿意去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假设,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推理或者实验来找出结果,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应用到生活与生产中。所以,物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在生产、生活中了解物理知识,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使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克服学生对物理知识逃避、恐惧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创新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更加容易,效果更好。

5.教授学生科学地学习物理的方法

物理知识不仅很难理解,在学习之后即使巩固也不容易牢记。学生往往对物理知识理解不够,所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有重复记忆才能够记住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物理的大门,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这样在创新思维的开发上也会更加容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贯穿创新理念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好、更准确的理解。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只要对物理知识进行传播,还要结合引领学生质疑、思考、实验和推理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努力。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霍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意识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54.

[2]王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薄洪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初中教学理念篇5

一、搭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框架模型,引导学生勾画物理学科的基本蓝图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这些章节开始,学生被引进了物理的殿堂,他们站在这些奇妙但是又无所不在的自然现象面前,除了惊叹以外,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构造出由物理符号和元素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这些能够引起视觉、听觉的现象背后的故事时,孩子便有了揭开魔术秘密的兴奋与快乐。这是引导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把这些章节安排在八年级上的原因——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学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随后,到了八年级下,一些较为抽象,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课本中:力、压强、运动。而且课本不仅仅强调这些概念本身,而更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从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压强和浮力,再到力与运动,物理学习不再是单纯地罗列应该被认知的元素和现象,而是强调这些元素的关系和现象发生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第七章的从粒子到宇宙则是在科学唯物辩证法下对物质本质的追问。从九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行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功、电、能、电磁等等。这就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弄清章节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对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了解却又不能同时自由地联想这些知识点和别的章节的关系的话,他也很难准确把握我们想要传授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树立整个学科的系统、搭建知识的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第一步

笔者发现,虽然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会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有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性的提问:

学生会对听课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课后不会做的习题,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问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回答和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知识点盲区,并培养其诚实自主的钻研习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提问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所着力引导的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对科研和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因而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题目和知识点的提问。

2.思路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后,可以做到不针对题目本身进行提问,并且为了能够举一反三,建议知识点的联系,会对不会做的习题,做出这样的提问,“这句话隐含的知识点内容有哪些”,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无从下手,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肯定,当然老师也要不遗余力的倾尽自己解题的经验和对知识点背后关联的深入理解,这时候学生对于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便有了可参考的思路,或者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后,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更多的融入自己对实验、对解决思路的反思。这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题目了。这种问题就已经初步符合了课改对学生提问探究素质的新要求。试想,如果听课时,学生不进行完全投入的积极思考,不设身处地地作为一个实验探究的当事人,评估者,他是不会想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的。毕竟,大多数的学生目前还处在被动地接收、消化老师传达的信息,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现阶段的知识经验水平,来做主动地参与思考。

4.自主性的提问:

有极少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的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创新已成为他们的跳板,这些学生毫无疑问的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

由以上几种情况,笔者总结出引导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几种方法:对课本中“基本概念”提问、对解题过程中所选用“公式”的提问、从“公式”出发的对实验设计的提问、对“实验”设计合理性的提问、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提问、对“物理前沿”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物理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质疑、对“知识的联系、各学科交叉”的提问等等。

三、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将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在笔者看来物理学科是最能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学科。它常以数学为书写符号,却表达了更加丰富的科学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学思维系统的精髓,因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科背后蕴含丰富而实用的科学方法论渗透给学生。这样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持续地从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中收益,并感到科学和自然学习带来的快乐。

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渗透要从每一个实验的引导,每一个章节的引入,每一道题目环环相扣的讲解,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故事着手,教师自己要保持对物理学科所运用的科学思想的热情、崇尚和赞美,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逻辑关系的展开和思维的延伸,同时课堂上也应该有可供学生自主填充的思考时间、评价反思时间、提问时间。

初中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

初中学生已经脱离了小学时期的稚气,逐步成长向高中生活迈进。所以说,学生的初中时代较为关键,它是链接小学与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课堂只有加深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才能更好的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落实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整体物理教学水平。

一、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教师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种教学方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更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事实上与传统的教学法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由教师对物理知识进行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明白教学重难点以及各类知识的运用、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与思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教师在理论教学法的进行授课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物理知识的强理论性与逻辑性,以及概念的抽象性,结合学生初中阶段的特点,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其中,使物理课堂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拉进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作为基础,并且物理的学习也将会充分地应用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离不开动手操作,即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实验等。通过实际现象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且实验教学法也是通过实物的感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化的方法。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实验准备,以最佳的最清晰的实验过程向同学们呈现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渐被确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为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实初中物理课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实理论教学课堂

在初中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或制作教学课件等进行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课堂引入。或者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本节课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的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四人位一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由小组进行讨论,开阔学生思维,并且可以拉近学生间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结合小组教学以及探究教学模式,丰富实验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很多物理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单纯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说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物理知识渗透进实验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自主地提出疑问并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挖掘学生潜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进行动手实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物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教学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革新。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中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采用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培养学生专业的科学素养;实践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2]郑志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学周刊,2014,35:48.

[3]王雷.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08:221.

初中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STS理念;案例研究;化学肥料;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消除错误 上位概念 概念的迁移 下位概念 比较分析 组合概念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人获得的有关概念是其原有概念与另外概念之间的融和与递进关系。就初中科学概念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在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组合概念等几个方面多下功夫。特别是在初中科学的复习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扎实地从如下这三个部分去做好概念的复习教学。

一、有针对性地消除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上位概念

上位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它们的正确形成将是学生更好掌握学科概念的基础。

在科学概念中,一些学生原有的上位概念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比如,对常见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常识的理解,学生们可能是凭直觉和粗浅的认识,却是正确的,这为我们顺利地开展教学提高了良好的基础。在复习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头脑里存在着大量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个人上位概念。这些上位概念大部分来自生活经验的影响,在新课教学时没有被及时矫正。比如就会有学生认为 “质量好的透明的汽油是纯净物,而质量差的汽油是混合物”,其实是学生是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透明。在关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上,仍然存在概念的混淆, 学生是依据物质是否干净,是否含有杂质来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这样的上位概念通常不能够轻易被发现,它们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概念起到消极和误导作用。在复习时,我们就让学生对同类规律中的不同实际例子进行反复分析和比较,以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能够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来加以确立。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范例,丰富学生的表象,如运用辅助课件、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有教师在复习“溶液”的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进行了如下设计:第一步、演示实验,将泥沙、面粉、植物油、白糖、食盐等分别分散在水中,然后观察它们间的差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引出溶液的概念。第二步、用课件显示硝酸钾溶液在不同条件下(加热、常温敞口放置、常温密闭放置)是否分离,帮助学生强化概念中的限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关键词“稳定”的理解。

二、理清上、下位概念的关系 有效进行科学概念的迁移

学生的学习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概念的教学就是学生在新概念(下位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使新概念与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概念(上位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中。

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薄弱概念的原有的有关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薄弱概念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单质、化合物概念,其上位概念是元素和纯净物,而化合物的下位概念,是氧化物、酸、碱、盐等;单质的下位概念是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等。教师进行概念复习教学时,使学生明白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联系,尽量使这零散的概念系统化。

三、通过比较分析明晰组合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初中科学中有许多概念容易混淆,需要在复习阶段进行明晰。比如:浓溶液和饱和溶液,氯化氢和盐酸,稀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等,我们称之为组合关系概念。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消除混淆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完全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终达到既知道它们间的区别又知道它们间的联系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一些物理量的比值定义式时,因为形式相似而反映不同关系的表达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压强p=F/S、速度V=s/t、密度p=m/V、电阻R=U/I等等。我们先加以分类,然后再加以辨别。因为电阻的大小不随电压与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它与密度应该归属于同一类,压强与速度应该归一类。然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去辨别每个概念所赋予公式的内涵。这样,学生就会在原有分散的概念体系中寻找到了梳理的途径。又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两个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植物体中的化学能在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时释放了出来,它们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过程。我们让学生先充分理解了两概念内涵后再对它们进行联系,这样,就可以达到提升、融合认知结构的效果。另外,在复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表图的形式来提高复习效率。比较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消除由于认知结构不完善引起的混淆。如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我们先让学生复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复习是一个巩固和提升的过程。在初中科学概念复习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各种直观的、具体的演练平台。从“三个概念”的角度挖掘复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概念复习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国家教育部.科学(7~9年级)最新课程标准,2012.

[3]浙江省中考试卷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011.

上一篇:治理环境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社区食品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