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水平范文

时间:2024-01-22 10:59:52

农民消费水平

农民消费水平篇1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2005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2006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2003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2004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农民消费水平篇2

内容摘要: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居民 消费水平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长期的“二元投资”衍生的后果是城乡的“二元消费”特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已基本现代化,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和县、镇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低下,生活水平明显落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因此,“三农”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不振兴,就无法真正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解读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会发现该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这意味着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三农建设转变为城镇化建设,以此撬动农村、城镇消费市场,还将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重大决策凸显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它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我国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源。

回顾各国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化同步并进的便是城市化或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农村边际消费效应较高,我国提升内需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均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农民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间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新的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消费与城镇化互动机理与路径,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启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选择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向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整体仍然偏低。据联合国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发达国家为74.4%,而我国2009年底仅为46.6%,比发达国家低二十几个百分点,我国与日本的86%、韩国的81%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巨大。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和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从表1可知,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52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37倍。2009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3.33∶1。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正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才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为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效应会创造大量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增加农民即期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量直接产生影响。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降低农村居民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约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增加即期消费比例。

(二)城镇化能够优化消费结构并改变消费模式,推动需求结构的升级

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住房、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尚需时日;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詹姆斯•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人们购买新消费品的倾向取决于其周围的消费环境。城镇化引起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所谓消费城市化即消费的完全商品化所产生的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城镇化通过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协作,有效地实现城乡市场的统一与对接,改变农村居民相对闭塞、落后的文化观念,优化现有的产品需求结构,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主体,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时,不仅会与同一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比较,而且会受到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时尚的影响以及各种广告的诱惑。所有这些影响诱使农村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向高消费率与低储蓄率转变。由于消费示范的影响,城镇化使迁入的农村居民的偏好改变,更加偏好教育和健康相关的消费性支出。此外,城镇化使家庭规模缩小,就业率提高,增加了对住房、家庭设备和服务的需求。

(三)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展农村市场

1.城镇化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而且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现代化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使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真正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当前,许多农村地区未铺设自来水供应管道,收不到电视信号,生活用电价格高,这些都限制了消费,使家用电器无法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2008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的拥有量分别为99.2,30.2,

49.1,9.82,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74.6%,32.3%,51.9%,9.8%。因此,城镇所提供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提高农民居住质量,使现代化的生活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提升农民的生活消费层次,进而大幅扩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2.城镇化有利于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把连锁经营、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向农村延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装、调试、维修、包退、包换等售后服务,解决好农村对家电产品经常出现的购买难而维修更难的问题。应该看到,农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向往并且乐于接受的,近年来的家电下乡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就是很好的说明。农民在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提供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没有城镇作为载体,农民就是有消费能力也无法消费。

(四)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

2009年我国经济强劲的复苏背后,房市、车市、股市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有1.4亿异地流动农民工,他们有“住房梦”、“城市梦”和“创业梦”三大小康梦,这三个梦想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三大梦想在拉动内需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得多,农民的市民化将引爆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就是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当前强劲的复苏背后主要是靠政府的投资,未来民间投资如何接力政府投资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城镇化是与民间投资紧密相连,如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和苏南模式,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主要就是靠民间投资带动的。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实证分析

本文用1994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效应。

(一)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以X表示城镇化率,Y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对X与Y的关系进行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1)、(2):

方程(1):Y(城镇居民)=1789.01+

178.15X;r=0.761

本文采用t检验方式对直线相关系数r值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得tr=4.229。

方程(2):Y(农村居民)=801.81+

52.91X;r=0.8601,同理,计算得tr=6.08。

给定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t0.01/2,(13)=3.012,因为方程(1)、(2)的tr>3.012,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二)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以X表示城镇化率,Y表示人均消费性支出,对X与Y的关系进行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3)、(4):

方程(3):Y(城镇居民)=1580.43+

129.89X;r=0.8132

同理,采用t检验方式对直线相关系数r值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得tr=5.038。

方程(4):Y(农村居民)=622.73+

40.29X;r=0.8474,同理,计算得tr=5.753。

给定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t0.01/2,(13)=3.012,因为方程(3)、(4)的tr>3.012,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上述资料及计算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随着城镇化比率的增长而增长。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52.91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178.15元。第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随着城镇化比率的增长而增长。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40.29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会增加129.89元。这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越多,相应地消费结构升级也越快。第三,从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化比率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一直高于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这表明城镇化的收益大部分为城镇居民所享有。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多增加125.24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多增加89.60元。

城镇化比率的提高对于消费的拉动可以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比率的提高可以增进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或许可用城镇发展的规模经济来解释;第二,城镇化比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加;第三,城镇化比率的提高意味着一部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该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所处环境和收入状况的改变也会增加消费。这充分说明了城镇化的发展对消费的拉动。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124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3661元,这意味着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消费支出的绝对值平均来说将会增加5867.53元,光是增加的部分就是农村居民原有人均消费支出的2.1倍。因此,城镇化会有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加快城镇化进程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城镇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转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其消费水平,是启动农村市场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制度改革,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1.创新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长期以来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一个门槛。在城乡户籍管理中,要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制度保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是迄今中央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最具突破性的规定。因此,要消除户籍歧视,还农民完全国民待遇,应尽快变户口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淡化户籍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实行用工制度与户籍制度弹性挂钩,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并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调节人口迁移,真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目标是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而使迁移做到有法可依。要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种种倾斜政策,保障城乡人口在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与福利服务等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避免出现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彻底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如果土地制度不变,与土地相关的制度不改,仅仅是把农民的户籍变成中小城市与城镇的户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作用。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交易机制,大多数离农进城的农村居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被变相低价出售了,仅给农民住房与社保是不够的,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创业资本或者就业问题,才能稳定。因此,需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使农村居民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能够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励离农进城的农村居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既可以作为进城定居或创业的启动资金,又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是改变土地供应方式。将现行的城镇出让的建设项目用地由审批制变为市场化,即由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开放土地二、三级市场,公开竞价交易。要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下,处理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在接受国家监督和调控下,由县、市政府对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一次性买断土地所有权,逐步批租。属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应实行专户管理,并按规定使用。

二是要建立建设用地有形市场。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实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促进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发育,并逐步规范。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以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举办企业;进镇农户的承包地,可以通过股份制、有偿转让等方式转让经营权。

(二)科学规划,错位经营

城镇化战略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但错误的城镇化道路,可能会成为引发严重问题的导火索。因此,要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急速冒进,必须依据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针对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做好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工作。由政府多个部门、多学科组成,吸收学者、专家、企业、居民参与,广泛搜集国内外各类城镇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研究其产业配置和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具体操作程序,科学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注意对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系统保护进行综合规划,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的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为产业的设置和调整,为各城市功能的分工与协作创造较好的条件,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等级分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高效城镇化体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要重点强调城镇发展的质量。同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应该有所差异,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比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进行攀比。如果把城镇看作是经济体,那么这些城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在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遵守规划,带头执行规划,按照规划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过去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朝令夕改、盲目规划,而“每一次规划失误或不科学所造成的浪费,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动辄以几亿或几十亿计算”。

(三)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集聚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一要打破城乡分割壁垒,消除劳动力流动和集聚的行政,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其关键是加快城市就业用工、福利体制和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改革,以消除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病根。

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支持系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术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加快建立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包括义务教育、各类型高中、技校、职业中等教育等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要加强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离开土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工作和生活。

二是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农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实际,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

三是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但政府不能唱独角戏,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而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与企业之间创造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行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使培训和就业对接。这也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映清,王瑞.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7,3

2.李永周.农村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启动[J].消费经济,2004,1

3.应焕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9,5

4.周晓农.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农民消费水平篇3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农民消费水平篇4

据《中国青年报》9月7日报道: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近日表示,城乡消费差距令人震惊。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上还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教育卫生方面,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为42%。

评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建国到现在,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从整体上讲,城乡都在发展、都在进步,但乡村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更是如此。我国的政府官员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落后城市10年,这是平均来看,而在一些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远不是10年的差距问题。

要缩小城乡间的差别,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认为除了国家对农业上采取的一些利农、惠农的方针以外,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公共投入也必须向农村适当倾斜,如道路、环保、医疗、卫生、教育等。从本质上讲,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还要靠国家宏观政策和体制上的推动。

政府权力清单 看上去很美

据“新华网”报道:继8月末河北邯郸公布了一份拥有93项权力的市长清单之后,9月14日,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又推出了一份涉及整个政府的“权力清单”。根据郑州市公布的文件,政府共有4122项行政权力,其中包括行政许可257项,行政处罚3291项,行政强制175项,行政征收77项,行政裁决4项。

评论:现在公布“权力清单”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其实,从本质上讲只不过是对社会公开各行政机构、执法部门的职责范围罢了。无论你叫什么样的新名词,对于老百姓来讲,有其自己的判断标准,就是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怎么样,是否公正,有无推诿扯皮现象发生等是他们最关心的。还有,权力与责任是连在一起的,如果公布出的仅是“权力清单”,而没有“责任清单”,应当说这样的制度是不完整的。

中国纳税300强 地产企业竟“落榜”

据《中国工商时报》9月12日报道:9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杂志联合公布了2004年中国纳税企业排行榜。在300强名单中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另据《新京报》报道,这次评选纳税企业的500强中,只有一家房地产企业。

评论:从纳税500强的名单中来看,名列前茅的纳税企业,仍然集中在石油、石化、烟草、金融等行业,这是人们预料之中的。而使公众感到意外的是,在纳税榜单的前300名中,竟然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而此前有不少媒体报道称: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房地产企业居首位。近期,国家税务总局在对7省市的调查中也发现,在各种涉税问题中,房地产业的问题占了90%。为什么位列“暴利行业”首位的房地产业,竟然成了纳税方面的“侏儒”?这确实需要我们从税法体系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对此,有人向税务部门“建议”道:他们那怕拿出对街头小商贩十分之一的管理力度,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就会大大增加。

北京取消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

据新华社9月21日报道:北京市属33所高校和成人高校,将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这意味着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不再是终身制。这是北京市教委、市人事局日前联合发出的《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的。北京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从1987年开始,由市里集中一年进行一次评审 ,一旦取得教授职称,就成了终身不变的身份和资格。而实行教师聘任制后,由市里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被取消,权力下放到各高校,高校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进行聘任。

评论:在过去将近20年中,对于职称评聘我们实行的是终身制,并且与各种待遇挂钩。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感到这种制度的弊端,虽然近年来舆论界打破职称终身制的呼吁不断,可真正能够改变的并不多。北京市在市属高校这样做了,相信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这项改革把原来的“静态”变成了“动态”, 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贫困县”的“帽子”为何不愿意摘掉

据《新京报》9月25日报道:号称“内蒙第一县”的准格尔旗,财政实力超过一个下辖数个县旗的盟或市,但是至今仍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享受着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准格尔旗隶属鄂尔多斯市,人口27万,因盛产煤炭著名。2004年,全旗国民生产总值达95.01亿元,年财政收入完成12.5亿元,在全自治区101个旗县区中名列第一。

评论:“贫困”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一个人“贫困”,说明这个人生活能力差;一个单位“贫困”,说明这个单位“领导无方”。但这不是规律,如果某个县能获得“部级贫困县”的资格,那么,说明这里的领导“工作能力强”。为什么现在一些地方总喜欢戴上“贫困县”的帽子,这里的关键是一旦列入贫困县名单,每年就能获得大笔的国家扶贫款以及招商、教育等当面的政策优惠。

我们的贫困县名单是1994年开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确定的。从1994年到现在,已有10多年了。在这10多年间,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高涨时期,特别是一些资源产地,经济发展优势更强。因此,“贫困县”的制度多年不予调整,显然不符合实际。大家争戴“贫困县”帽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从晋升、处罚以及日常工作考核,没有形成一个和“贫困”或“脱贫”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争做“贫困县”的事实说明,国家对“贫困县”的管理机制应当改进。

高校教育成本应该透明化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出席“从教育收费看教育改革研讨会”时提出,应该有一个更透明更严格更制度化的高校使用财政资金制度,“你只要用了国家财政的钱,你得非常严格,高校成本不能快速无限制地增加”。

评论:这些年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校教育成本一直是一个谜,从而造成了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评估与分摊体系均存在问题,这是教育高收费的主要原因。到如今,“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也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假如我们的高校教育成本不能做到透明化,假如没有一套科学的高校使用资金的制度,那么高校的高收费就不可能得到有效遏止,高校的腐败也不可能杜绝。

“奥肯悖论”现象的警示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失业率却没有下降。劳动保障部近日透露,截止到2005年6月底,登记失业率4.2%。按照“奥肯定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在中国却出现了反常现象。

评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出现了“奥肯悖论”现象,尤其是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奥肯悖论”现象,是因为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增多,逐步替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就业弹性系数自然就会下降。但是,“奥肯悖论”现象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失业是中国真正的危机,而“奥肯悖论”现象的存在,无疑将加剧这一危机。

“奥肯悖论”现象说明我们一直未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的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区域来讲,应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到中西部地区扩散;产业升级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使之达到中国整个产业的土壤中,这是能否破解“奥肯悖论”现象,能否解决就业的关键,更关系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

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

据《法制日报》报道,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李刚博士因“进津费”状告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一案作出了裁决。法院认为:被告向原告收取通行费的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驳回原告李刚的。

评论:此案再次提醒我们,行政诉讼的范围应该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诉讼的范围内,应该把行政诉讼的范围扩大。由于现行的行政诉讼法排除了对抽象行政行为的诉讼监督,其他监督机制又跟不上,致使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的行政机关权力十分广泛,行政机关的权力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对行政机关这么大的权力不加以约束,极易造成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侵犯。所以,应当允许相对人直接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将所有抽象行政行为全都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并且赋予法院撤销、确认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损害大众利益的混乱局面,才能维护法制统一,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信息撵不上“谣言”的翅膀

据《新文化报》报道,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的村民听说这里要规划拆迁才急着分户,分了户补偿就多了,于是许多村民家不约而同地闹起“家庭”,“分家”的“分家”,“离婚”的“离婚”,办理分户的人把派出所围得水泄不通。实际上,2004年夏天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就出台了一个有关拆迁的解释条款,规定2004年7月30日以后再分开的房证,将不再按规定增加补偿。不管是离婚还是分户,都不能多得补偿。

评论:显然,闹“家庭”的村民最终不可能多得补偿,他们都成为谣言的牺牲品。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味嘲笑村民的无知与愚昧,而应该追问:为什么早在一年前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就作出的明确规定,老百姓对此却一无所知,反而被谣言戏弄得盲目进行“家庭”?难道政府信息注定撵不上“谣言”的翅膀?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知情权也已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只有老百姓享有了充分的知情权,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才能避免成为谣言的俘虏。政府应该建立让公众随时随处能够方便快捷、不受干扰地获取一切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一方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沟通政府和公众间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演村民突击“分家”、突击“离婚”的黑色幽默剧,才能使社会越来越稳定。

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不再“机密”

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报道:国家保密局、民政部宣布: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不再作为国家的秘密事项。过去,我们把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作为国家机密事项,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减灾事业的发展,继续把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作为国家秘密,既难以适应我国救灾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评论: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发生,只不过是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不同罢了。我们国家宣布对自然灾害中死亡总人数的解密,表明了政府的自信,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出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过去,无论发生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很少对外公布,而这一点恰恰是人们最关心的,是公众对自然灾害损失状况的第一信息需求。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唐山大地震了。有关资料表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死亡总人数一直是个谜,直到三年后的1979年11月17日,在我国召开的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才首次对外公布死亡总人数是24万人。这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几乎不可想象。

在对死亡总人数解密以后,我们期盼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灾情报告程序,处理迟报、瞒报等违规行为,以使公开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城市生活质量细节同样重要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国首部“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在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正式公布。该报告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对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前100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排行。排行显示:深圳、东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排第四位。排行榜的指标共12项:分别是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入、医疗卫生、消费结构、公共安全、人居环境、文化休闲等

农民消费水平篇5

关键词: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消费水平;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各个邻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成效。中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农民在近几年来的收入都有了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结构上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变化也不大但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很大。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但在某些方面上,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收入结构的单一,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等。总的来说,新疆乃至世界的居民收入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消费结构。

伴随着国家对新疆经济的重视,对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改革开放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新疆人均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与提高。农民的人口的比重正在逐年的减少,到2011年的56.46%比2004年的64.85%减少了8.39%左右。年末的总人口数,2004年的1963.11增长到2011年的2208.71增加了约89%,这就在表明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稳定的现象,短缺的现象在新疆基本消失,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体的发展不容小觑,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然而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的增加,价格开始出现直线式的下降。新疆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比较大,商品化程度也较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城镇居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与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从而我们要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这对于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完善与确定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新疆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发展地区,国家对其十分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飞一般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至此新疆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改变。2008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2478.61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支出为11363.63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9.67%和8.07%。2008年新疆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占总人口的39.64%,1999年以来,随着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支出是1999年的2.09倍,国际上经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从来自联合国的粮农的组织提出的标准上来看,恩格尔系数在59%的上面为贫困,5O%~59%为温饱,40%~50%可以作为小康来看,30%~40%可以当做富裕来看,比30%少的是最最富裕。从新疆的现状我们可以分析到,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7年的39.9%,下降了10.2个百分点,达到了最近几年的最低点,2008年恩格尔系数又回升到了2个百分点,数据为42.5%,从1978年到2008年上来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在不停地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表明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经历着由不断追求从数量再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农村居民相对比,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依旧偏低。1985、1990、1995、及2000-2008年12年期间里,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全部都低于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

在2007年召开的新疆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上所讨论的《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达到了4000元以上,基本上力争能够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新疆农民要增收的以每年300元以上的飞速度增长,这是新疆自治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对于此,有必要对新疆农民的收入结构的状况来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以便为农民的增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合建议。新疆农民收入的现状是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但一般都低于全国的水平,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来一直都在不断的增长,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3.元,2000年达1618.08元,累计增加934.61元,年均递增9.34%。跨入新世纪期间,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一步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2737元。这些数据都在表明我国新疆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生活在不断的改善。

二、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关于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的这一论述,居民收入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及其居民的消费结构。新疆在经历了消除贫困、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后,目前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生活的质量与水平较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新疆地区应该不断的扩大新疆地区的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关系,从而以达到预想的目标,以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一)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以下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如在收入结构上进行的比较,如果按照统计的标准分类,农民的收入可以分为三类,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财产收入,90年代以来,在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上,全国的比重从1990年20%提高到2007年的38%,将近于翻了一倍,新疆的这个指标的比重,从1990年的8.27%,仅仅只增加到了2007年的10.39%,两个百分点增长很小。第二个指标家庭经营收入的指标,全国指标同期从75%降低到52%,降低了三分之一,家庭收入的比重在新疆从1990年89%到2007年是82%,我们看到的都降低了很少。但在第三个指标转移和财产收入比重上,新疆和全国的情况比较相近,情况都是比较低。可以从绝对量上到相对量的比较,得到的结论就是:新疆的农民的收入相对与全国还是较低的,它的收入来源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不是很高,但总体上来说,新疆的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以来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的,因此新疆的经济建设还是有待提高的。

(二)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民收入在各个宏观经济的分析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那么对于新疆地区来说也不例外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在整体的收入中占了很重要的比重,又加之新疆的地理优势及光热丰富、降水稀少等气候环境特点,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及新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这些影响的分析,新疆地区可以大力启动农村消费,因为新疆农村地区在消费层次和消费时间上存在了一些的滞后性,因此可以使同一种商品在城市滞销时可以再在农村销量。但是由于城乡居民在消费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在商品种类、性能等方面的一些消费的差异性,不等于说在城市质量好,商品价高的商品在农村就有一定会有销路,在城市一些冷、次、呆、背的商品,在农村同样也很难能够找到农村的市场。农民的收入较低并且来之不易,购买行为比城市居民的行为更加的精明,细心和慎重,经常是货比三家,分厘必争。

三、总结

在现阶段,新疆的农村市场有潜在的巨大商机和难以启动的种种现实,这些都可以说明,要想迅速启动新疆的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贴近农民、贴近实际,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这些要有的放矢。应该要克服“一切从城市出发的毛病”,深入新疆农村搞好市场调研,结合农民消费特点以及农村的收入结构,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凤群,叶海平.农民收入对消费结构影响分析[J].企业经济,2005(03).

[2]刘昕.新疆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6.

农民消费水平篇6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加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已经达到10488.9元,相比2013年的9429.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百分比,稳步提升中。

(2)根据2005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具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来分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缓慢,但增长较平稳。第二阶段2005年-2014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前一阶段有提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而在第三阶段2013年-2014年中,速度再一次加快,图形中表现为斜率更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图为2005年-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趋势走向

2.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大

据统计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1元,二者比例为1:2.858,而在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8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1.0元,二者比例为1:2.801,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在上升,但是相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来说,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再从人均消费支出的层面上来分析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据年鉴数据,2014年、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968.08元和18487.54元,同比增长了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382.57元和7485.15元,同比增长了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大于城镇居民,但是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占41.98%,2014年占40.49%,城乡消费水平相差如此之大,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偏低的水平。二者的恩格尔系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2014年已经达到了35.6%,而20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的发展,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才勉强赶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城乡差距显而易见。

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且正处于转型时期

根据2012年中国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5908元,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2323.9元,占比为39.3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1086.4元,占比为18.39%;这两项合计总占57.72%。相比之下,同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652.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513.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445.5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衣着消费支出396.4元,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341.7元,合计占比39.78%。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上,而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是和家庭设备上的消费支出占很小的比重,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491元,还在起步阶段。从农村居民消费整体的趋势上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41.09%,2011年占比40.36%,直到2012年占比39.33%,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19.06%到2012年的18.39%,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0.52%到2012年的11.05%,由2010年的7.44%到2012年的8.7%,由2010年的7.54%到2012年的8.4%,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已经由只偏重于食品、居住的基本生活保障型消费向追求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再从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计算机拥有量分别由2010年的57.3台到2012年的67.2台,2010年45.2台到2012年的67.3台,2012年16台到2012年的25.4台,2010年的10.4台到2012年的21.4台。2010年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306元,到2012年540.2元。增长了76%。家用汽车拥有量也在逐步攀升。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它也正处于转型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

二、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消费能力差

农民的消费能力受收入水平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我国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67元,2014年为28843.85元,同比增长9%;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59元,2014年为10488.88元,同比增长11.2%。相比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其35%。收入水平低制约着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存在的障碍是农民增收难,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家庭农产品的销售,作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差,面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工资水平不高。大量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土地耕作减少,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很难在农产品上获得较高的收入。

2.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消费环境差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一直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通讯条件都落后于城镇,这些基础条件的天生薄弱,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与外界的联系不够,外界先进的生产资料一直难以进驻农村,导致农村农业科技水平长期落后,农产品转型速度慢,农产品附加值也难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落后,还给农产品的外运和销售造成一定的困难,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的不畅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流通方式和销售模式,农村 消费市场发展受阻。同时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镇生活消费品的流入,使得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难以进行。

农村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流通不畅、价格过高、假冒伪劣、组织混乱等多个问题,难以满意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更有很多像冰箱、彩电、空调这样的耐用品在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产品维修成本大,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不能拓展,满足农村需求的产品很少。

3.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过于传统,消费方式落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消费观念依旧是主流,农村居民崇尚保守消费,倾向于将收入用来储蓄,即使了购买产品,主要也是追求实用、耐用、廉价,而不是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消费,从而农村消费市场也一直难有较大程度的开拓。传统的消费理念还导致农村消费区域的不均衡,农村居民购买商品具有严重的从众性,对同一款商品、同一家商品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这种从众购买商品,导致购买区域的过度集中。落后的消费观念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1)国家政策上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在税收政策上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专门用于服务农村社会的资金,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将农产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脱贫。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木、副、渔的比重,维护传统农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得增加非传统农业、加快技术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大大有利于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广大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供应,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各种惠农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满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市场管理体系,引导农村消费市场形成良好的流通方式、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村居民一直担忧的相关产品的售后维修问题,维护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形成合作友好的买卖关系。建立健全法制监督机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改善消费结构。

3.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倡新消费观

大力宣传先进的消费理念,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习惯。鼓励农村居民摒弃只追求廉价、低档次产品的理念,在不违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条件下,适度扩大消费。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大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生产,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支持农民开拓消费领域,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加大农村的教育力度,倡导农民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增强农民自身的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彭梦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经济,2010(24).

[2]丁进海.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农业科技,1107-5739(2015)17-0334-02.

[3]周运国.浅谈如何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决策管理,2009(15).

[4]李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太原科技,1006-4877(2008)02-0016-02.

[5]熊吕茂.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008-4533(2007)01-0058-04.

农民消费水平篇7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河南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17-02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仅依靠投资和出口不能阻止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河南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激发这种潜力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河南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消费现状得到显著改善,消费内容不断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依然在扩大。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1 736.8亿元,而2009年的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2 505.4亿元,到了2012年则达到了3 249.3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几乎2倍,并还在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实施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52年农村居民消费为60元,到了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达到了1 734元,50年间增长了28.9倍,而到了2012年居民消费支出则达到了5 608元,比1952年增长了90多倍,几乎快达到100倍了,而且2012年消费支出比2002年增加了近4 000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从农民家庭每家拥有的电器用品就可以看出,根据统计,现在河南省每个家庭电视保有量达到1.48台,而手机则达到了每人一部的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电器用品得到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虽然农村消费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阶段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而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和城市相比差距更大,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十分突出,而且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因素,农村居民消费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也很不合理,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而在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将近五千万,但是消费总额占全省的消费总额不到35%,这证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尚待开发。而另一方面,农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又不利于市场的开发,并且现在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太大,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出去打工,只有在春节时候回家,使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强的季节性,开发难度较大。

二、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想要开发出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还面临着很多制约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

1.农民收入水平低。虽然最近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还有持续拉大的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 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5 523.73元,差距将近1万元,而到了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 442.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7 524.94元,差距将近13 000元,相对差距有所扩大。随着这一趋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继续加大。

2.持续增收难度大。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另外,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而且现在的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有的农村集市、集贸市场小、乱、散,交易规则不完善,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

(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虽然河南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根本上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而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我缺乏保障等等问题。

(四)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一些传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农民消费观念保守、消费方式不科学。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攒钱养老,勤俭节约的观念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居民形成了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凑合就不买的思想。另一方面,农村部分消费方式不合理,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而且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

三、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政策对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村生产,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农业,调整农、林、牧、渔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挺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多方位为农民创造增收方式。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集市管理,使农村集市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强检查执法,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使农民更容易接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为农民消费创造更加便捷的方式。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通过宣传,加快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引导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使农民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同时,还要鼓励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也不断增强,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大政府对参保农民的补贴力度,对已经开展的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积极予以支持,在没有开展的地方要支持加快建立,尽快解决农民养老保障担忧。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统一政策制度,支持解决所有农民“病有所 医”的问题。争取到2020 年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农村的消费市场会变得更加巨大,潜力也将更加巨大,而且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也会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进入21世纪,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必须更加大力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使农村消费市场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其巨大的力量。国家要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使其巨大的经济潜力转化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动力,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EB/OL].人民网,2009-06-16.

[2]河南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C]//财税改革论文集,2008.

[4]周发明,张潜.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农民消费水平篇8

关键词:收入水平;支出负担;收支预期;对策

Abstract:This study use primary data and offical statistics of Shandong Province government to analysis reasons of low level consumptions of local rural household. It founds that low level of income, heavy burdens,uncertainty on income expectation are key constraints on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Therefore it suggest that improve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promote employment,strengthening confidence on rural consumption,rising rate of urbanization are necessary methods.

Key Words:income level,burdens,income expecation,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78-05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从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消费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迅速下降,进一步证明了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扩大农民消费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消费呈现出水平不断提升、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稳步提高等特点。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增长13.2%;人均消费性支出4077元,增长12.6%,农民纯收入及消费性支出增速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7.7亿元,增长18.9%,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连续5年实现增速同比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逐步提升,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4.2%降至2008年的38.1%,年均下降1.6%,农民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尽管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不断好转,但与国外及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总体消费水平提升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消费结构不平衡和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等问题。2008年,山东省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7%,尚未达到199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较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9%以下的较低水平,远低于全部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左右)。从支出结构看,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型消费支出占比高,三者合计占60%以上;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较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距为6930元,较2000年扩大了3678元;每百户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数量与2000年城镇居民拥有量基本持平,农户其他耐用品拥有量与城镇居民的时间差距均在10年以上。2008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227、0.6936,同比分别下降0.0039、0.0814。因此,积极探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规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许多学者对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收入状况成为制约农民消费的瓶颈。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霍尔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种种西方消费理论,虽然观点上迥然不同,但均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即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国内学者也对我国存在的消费不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如余永定、李军(2000)指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以及转轨时期较高的收入风险和严重的生命周期存在,中国消费者不太可能进行一生的消费规划,因此标准的生命周期假说可能并不适用。刘建民等(2003)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理性预期检验,认为标准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二是支出负担重和预期收入低对农民消费影响突出。王秀杰(2002)认为,农民预期收人降低,预期支出增加,也是影响最终消费需求的因素。与此同时,农民对子女教育费用支出的预期及农村医疗费、税费负担等支出的预期却不断增加,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增大,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最终消费的增长。三是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降低了市场吸纳能力。龚志民、毛中根(2002)认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购买到使用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缺乏市场进入条件,也制约了农村市场发展。詹兆雄(2009))认为,农村存在商业观念落后,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导致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农民消费。另外,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人情关系支出比重高及存在攀比心理等因素,对农民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制约。如姚巧燕(2009)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攀比行为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大多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具体数量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相对更少,而且大多定量研究运用的是年度数据,难以反映近些年农民消费的细微变化。鉴于此,本文借助山东省1000户农户调查数据和山东省统计数据,从收入支出及预期角度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能力稳步增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层次持续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与发达国家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消费水平相对不高,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较多。

(一)长期收入偏低是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和持久收入消费函数中,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吻合得最好。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与持久收入的关系(除了变量的误差)是恒定的。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消费决策的主要参考变量是长期收入水平。因此,人均纯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是农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证。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6%,不及城镇居民1999年的收入水平;同比增长13.2%,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1.2个百分点。近年来,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虽有所缩小,但始终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两者之间绝对量的差距仍在逐年拉大。

(二)暂时性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农民消费欲望的重要因素

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借鉴巴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估计方法,利用1992-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构建了持久收入模型:

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其统计量均通过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计量经济性能良好。结果发现,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决策变量中,除了持久性收入外,暂时性收入也非常显著。这也从实证的角度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农民消费一方面较为理性,其基本消费由较为稳定的、有保障的收入(即持久收入)决定,他们会以一定比例的持久收入来满足当期消费;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提高消费水平的强烈愿望,短期内的收入变动也会影响到其当前的消费水平。1992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后,人们收入多元化和多样化,暂时性收入增长较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说,农村居民通过临时做工获得了“暂时收入”,他们习惯于把这一部分收入消费掉,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但是农民暂时性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能力提升存在较大制约。

(三)工资性收入偏少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突出因素

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Y2、劳动报酬收入Y1(工资性收入)和其它收入(主要是财产性收入Y3和转移收入Y4)。经济转轨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市的转移,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与非农家庭经营收入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赖以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以2002―2008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构建人均消费支出C与不同收入来源的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为:

方程各统计量均通过统计检验,可用于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从方程结果看,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与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正相关,两类收入的提高是促进农民消费支出增加的关键。其中,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总的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不是最大,但是对消费激励效果最大,影响系数为2.772。这一方面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工资收入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增加农民就业是促进农村消费的一个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的也是工资性收入,2007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接近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

农业家庭经营收入虽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对消费的推动效果并不强,影响系数仅为0.189,也就是说农业家庭经营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高,因为农户对于其收入不像工薪消费层那样,主要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消费与积累之间选择。这种选择表面上看来区别不大,都是在处理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问题,但事实上,农户积累比工薪阶层的储蓄有更大的强制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户经营规模能否扩大以及能否提高收入水平。要保证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就必须不断追加积累。因此农户对其从事农业经营获得的收入进行消费时往往更谨慎。另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消费时也更容易受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如勤俭节约的思想影响。

(四)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够是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慢的主因

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和储蓄规模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考察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为农村消费政策的取向提供参考(见表1)。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可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年人均收入0.3万元以下的农村家庭,收支相当,边际消费倾向高。第二层次是年人均收入0.3-1.5万元,消费层次较低,生活较为节俭,以食品、服装等基本生活支出为主,边际消费倾向不高。第三层次为年人均收入1.5-2万元以上的家庭,属于农村中的中等偏上收入家庭,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是农村市场耐用消费品、先进交通工具等高档生活用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达到0.6112。第四个层次是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的家庭,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收入水平高,消费档次高,但这类家庭毕竟占比少,尚不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

比较不同储蓄规模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可以发现类似规律。储蓄金额0.1万元以下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4965,这类家庭收不抵支,许多“举债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储蓄规模在0.1-0.5万元和1-3万元的家庭消费倾向较低,这两类家庭应该属于“谨慎消费”和“维持消费”类型,即前一类是收入低不敢消费,后一类是收入较高,尽管有提升消费质量的需求,但由于达不到消费升级的能力,只能维持低端消费层次。储蓄3万元以上在农村属于高收入家庭,消费层次提升较快,“奢侈品”消费支出增多,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五)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影响农村消费能力

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居民收入最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按收入法核算,在我国GDP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在1995年后开始下降,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39.7%,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8个百分点。

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分配结构来看,也反映出国民收入在加快向企业和政府集中。1992-2005年,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11.7%上升到20%,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20%上升至20.5%,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比重从68.3%下降至59.4%,下降了8.9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居民所占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尽管2006-2008年数据没有公布,作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继续下降,可以判断出国民可支配收入向企业集中的趋势还在继续。

(六)支出负担重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尽管近几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支出负担依然较重,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农民收入除了维持日常生活必需品开支外,建房、农资、人情往来和各种费用支出占其收入的相当比重。调查表明,1000户样本家庭中,2008年的房屋修建、农资、人情和各种费用支出分别占其总支出的11.5%、14.8%、6.7%和10.6%,合计占43.8%。在农村,建房、儿女嫁娶、子女教育是农民过度储蓄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儿女的住房、婚姻耗资十万元以上,目前山东省农民人均年收入5500元左右,以一家三口人计算,每年收入在16500元,扣除每人每年生活费2000元左右,实际可用资金只有10000元左右,去掉生产性支出占用资金的50%,每年积累5000元,需要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积蓄二十年。另外,教育支出也是导致农民不敢消费的一个原因。目前国家虽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农村孩子高中、大学花费足以使一个中等收入农村家庭返贫。在收入有限和消费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家庭的大额支出只能依靠长年的积蓄和举债,长期的储蓄意愿抑制了消费需求。

(七)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强导致农民不敢消费

农业是弱质行业,其典型特征是产出低、风险高,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另外,我国农村流通市场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强,经常发生“增产不增收、低产没得收”现象。尽管随着近些年“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工资性收入仅仅占农民家庭收入的20%,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近70%,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只要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不改变,其收入不稳定将是一种常态。经济学家对持久性收入假说的检验结果进一步证明,收入不稳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收入比较稳定的个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多恩布什、费希尔,1997)。

支出预期不确定是导致农民不敢消费的另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覆盖面很低,教育支出负担重,存在“一病返贫”和“一学返贫”现象。按照国际组织的最新数据,发达国家社保支出一般占财政收入的30%-50%,而近几年我国社保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11%-12%,医疗支出不及GDP的1%,在196个国家中排名第156,而且这些钱主要投向城镇。多年来我国教育经费一直占GDP的3.0%左右,远未达到GDP的4%的预算目标,而目前全世界各国仅投在高等教育的经费就占GDP的 4.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也为4.2%,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很低。住房、教育、医疗是农民的“三座大山”,成为农民压缩消费、增加储蓄的主要动因。对全省1000户农村家庭的调查显示,对“未来生活消费中支出增加较多”的选择上,选择“买(建)房或装修”(占51.0%)、“教育支出”(占35.8%)、“医疗支出”(占25.7%)的居前三位。在对“储蓄目的”的选择上,选择“子女教育”(占56.7%)、“买(建)房”(占43.1%)、“赡养老人”(占27.7%)、“防备疾病”(占25.1%)的居前四位。

另外,农村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环境差、各种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金融服务落后及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等因素对农村消费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破解农村居民消费难题的有效途径

尽管启动农村消费存在诸多困难,但农村消费市场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央政府在2009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就为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契机。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收入提高是支撑消费增长的原动力。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这就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政策动力,而为了实现预定目标,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必会出台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消费支出奠定了基石。当前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价格机制。通过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与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储备制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档次高质量畅销农产品生产,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农产品优势产业区。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四要完善农民增收减负政策。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向农民和农业倾斜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二)提高城镇化水平,释放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潜力

城镇化会产生聚集效应,会加快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城镇化可以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从半自给生活消费方式向城市商品化生活消费方式转变,刺激农村居民对家庭设备以及住房、医疗服务等消费的需求。计算表明,全省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增长0.6个百分点,推动GDP提高0.9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1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5.7%,山东省城镇化率为47.6%,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从推进城镇化入手,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城镇化“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把过多的农村人口加快转移到城镇,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扩大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基本人均农业供给;二要稳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促进服务业发展,确保对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挥非农收入对消费的推动作用

目前,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对农民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远远超过经营性收入,因此,启动农村消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容忽视。当前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就业增收潜力;搞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要善待农民工,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尽快让农民工公平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让打工的“暂时收入”逐渐转化为“持久收入”,成为推动农村消费增长的恒久动力。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推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人口“病有所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基金、教育银行等有效途径,为广大农户子女教育形成有力的财源支持。

参考文献:

[1]杜长乐.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及启动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5).

[2]陈学彬,傅东升,葛成杰.我国居民个人生命周期消费投资行为动态优化模拟研究[J].金融研究,2006,(2).

[3]任兴洲,廖英敏.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前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4]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范文 下一篇:战略管理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