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07

农民种植技术

农民种植技术篇1

关键词:种植结构;技术采纳应用;农业科技供给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68-05

AbstractTo guid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tructure to adopt suit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grain crop and economic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pplic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demands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phasis degree and adoption targe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benefi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restrict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 of farme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upply preci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new functional assign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the segmented advancement of farmer train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farmers’ irrational behavior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KeywordsPlanting structure; Technical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x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r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需要深刻理解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质以及趋利本性等因素影响,农户出现现代农业理念淡薄、农业科技视角狭窄、技术投资行为乏力、作物种植与经营求稳、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7],需要矫正并引导。

为此,开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栏等媒体,以新闻、专题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现代种植业发展和农业科技观念,普及作物种植经营科学知识,倡导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农户有意识运用农业技术、把农业科技融于种植过程奠定观念基础;同时,通过表彰奖励科技示范户等先进典型,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方式,强化农户科学种植行为,对在作物优良品种选择、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经营中出现非科学行为的农户给予批评教育、职业农民降级处分等形式,弱化农户非理性种植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84-486.

[2]周未,刘涵,王景旭,等.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128-132.

[3]张水玲,袁学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151-156.

[4]张水玲.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实困境与改革创新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11):153-156.

[5]范玉陶.河北太行山区农民技术行为选择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6]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及其地位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6-18.

农民种植技术篇2

AbstractTo guide farmer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tructure to adopt suitabl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Through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grain crop and economic crop cultivation farmer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applic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demands for technical guidance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mphasis degree and adoption targe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benefi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restricted by the pers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 of farmers to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upply precis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new functional assign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the segmented advancement of farmer training and the reformation of farmers’ irrational behavior were the effective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level of farmers.

KeywordsPlanting structure; Technical adoption and application; Suppl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接受者和应用者,其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决定着农业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我国各地区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政府农业发展政策存在明显差别,直接影响农户对种植结构的选择和农业技术的采纳,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采纳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找准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特点和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为政府分类引导和精准化农业科技供给提供决策参考。

1不同种植结构典型村农户种植状况

院东头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南,总面积106 km2,耕地2 133 hm2,属于典型的农业镇。为了解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真实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应用“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对比研究”调查问卷对该镇两典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内容涉及农户基本信息、种植结构和农户技术采纳应用三部分,通过SPSS 17.0软件和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不同种植结构农户采纳农业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1.1两典型村种植结构情况

院东头镇农户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调查抽取两类典型作物村进行对照研究,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A村,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二是种植经济作物的B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生姜,包括大姜、小姜和面姜。?x择这两个村作为调查对象,是基于两村同属一个镇,自然禀赋,如温湿度、气候,社会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政府农业政策引导基本类似。另外,两村种植结构较为典型,都属单一型。

1.2两典型村种植结构调整状况

近几年,伴随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和农户对作物增产增收的需要,两地充分遵照地形、土壤特点和种植传统,形成了适宜的种植结构并出现明显差异。A村种植结构基本没有变化,B村种植结构调整明显。

之所以两村种植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在于: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不同。A村粮食作物属于规模化种植,有用于播种和收割的农业机械,有固定的粮食收购点,施用农药大致相同,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亦非常类似。B村粮食作物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分散,规模偏小,无用于作物生产的机械和固定的粮食收购点,农业效益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后,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逐步减小,生姜种植比重逐步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逐步形成规模。

二是经济效益的差异。A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较大,有便捷的粮食销售渠道,由此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村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小,农业效益低,当地农户为改变落后的种植局面,开始种植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较为适合的作物就是生姜。事实证明,生姜种植的确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这也是B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因。

三是行政干预程度不同。A村村委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帮助农户拓展粮食销售渠道。B村种植粮食作物时较少得到村委帮助,但调整种植结构后,村委开始注重在生姜种植和营销过程中的统领作用。

2不同种植结构下农户技术采纳应用比较分析

种植结构不同,种植作物类型不同,直接影响着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差异化需求,亦使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呈现出独自特点。

2.1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目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劳动强度”的Sig.(双侧)均大于0.05,两类种植户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深度访谈发现农户采纳农业技术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作物产量质量的提升则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小农是理性经济人”[2]的假设。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性认识,为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奠定了农民转型的理念基础。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重视程度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337>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063>0.05,两类种植户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A村93.8%、B村97.5%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很重要。就此可见,不论种植何种作物,农业技术都是生产中的关键要素。

2.3农户应用农业技术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得出,Sig.=0.42>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村之所以出现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究其原因,第一,A村种植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在长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户已经摸索到适宜的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播种收割等技术,而B村近些年调整了种植种类,原有种植技术已不适应经济作物的要求,必须重新选择恰适技术,由于农户还处在对技术的摸索中,故而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第二,应用农业技术的水平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有关。生姜种植需要品种、催芽、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要求的精致化与科学性必然决定技术投入成本的提高,占比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中等及以下的B村农户反映难以负担较高的技术投资,致使生姜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2.4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发现在农药、良种选用和作物储存技术方面,Sig.=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

选择性能好、适宜本地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良姜种以及选择既能有效杀虫又能保证生姜品质的农药是B村农户当下对良种、良药技术的急迫需求,排序居首,紧随其后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位居第三的是储存技术,这显然与生姜贮存要求适宜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

A村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和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的需求位居前三位。调查中获知,病虫害防治是当前粮食作物种植农户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仅靠个体经营户收购,压级压价现象存在,催生了种粮户尤其是大户对粮食营销技术的迫切要求。

2.5农户技术采纳后种植效益对比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检验,Sig.=0.901>0.05,方差相等,Sig.(双侧)=0.841>0.05,两类种植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没有显著差异。统计显示,A村81.3%农户采纳农业技术后种植效益提高,B村比例为86.3%,虽然不同种植结构决定了农户对良种、良药、病虫害防治、田间栽培管理和储存等农业技术类型、内容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但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最终结果都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行为发生机制看,应用农业技术目的的实现,会进一步强化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动机,推动农户采纳农业科技行为的纵深发展。

3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r户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水平与农业技术供需状况有关,并受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态度和自身因素制约。

3.1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技术需求关系对比分析

农业技术供给结构与农户对技术需求结构是否一致,关系到农户农业技术实际采纳应用率。农业技术供给内容、渠道、技术支持是反映供需状况的三个指标。

从供给内容看,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实际获得的技术指导排在前三位的是新技术、农业政策与农村法规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求实用技术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营销技巧、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得的技术指导依次是新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品种,需求技术是良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储存技术。

在供给渠道上,粮食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邻居亲友学习、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询、参加培训班,认为理想渠道是参加培训班、涉农院所科技下乡、涉农企业示范培训。经济作物种植村农户获取渠道依次是向邻居亲友学习、涉农企业示范培训、农技推广机构,期望渠道是农技推广机构、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带动、涉农院所科技下乡。

就技术供给主体支持性看,技术员每年上门指导次数有限,未指导占绝对优势,接受过1次指导的,A村占36.3%,B村为41.3%;农户主动咨询次数,基本停留在1次上,从有限的指导质量看,满意度较高,A村为86.3%,B村为90.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论何种种植结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都存在错位现象,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供给重农业产前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介绍,轻种植过程中良药良种选用、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农户作物管理实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满足;二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渠道更多依赖人际传播,农技推广机构、涉农高校等专业渠道功能未充分发挥,致使农户本应能够获得的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缺位;三是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用有限,农户农业生产中未获得及时有效帮助。

3.2农户主体因素对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对比分析

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的行为。调查显示,两村半数以上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都是看效果,适时采用,但选择“了解技术,立马采用”的农户B村比A高7.5%;对政府号召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响应的经济作物种植村占60%,粮食作物村占37.5%,而“不相信”和“徘徊观望”者,A村为43.8%,B村23.8%,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农户重视农业技术的作用,并且经济作物种植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高;但农户对待农业技术的态度却较为谨慎,除非看到技术效果,或是政府大力号召,否则不会盲目采纳,就此可见,农业技术效能与政府推动是影响农户对待农业技术态度和采纳应用农业技术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从农户个体因素看,由于本次调查采取目的分层抽样方法,样本年龄集中于中青年农民,年龄40岁以下约占30%,41~55岁为40%,55岁以上占30%,实际上两村从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基本都在55岁以上;从学历看,A村、B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占到83.9%和68.8%,中职、高中程度为15%、28.8%;种植规模上,A村、B村5×666.7m2以下占68.9%和60.0%,(6~10)×666.7m2分别为29.0%、40.0%,10×666.7m2以上仅A村为2.1%。通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学历农民受思想观念、身体素质、种植经验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受劳动力数量、经济实力、机械化水平影响,在农业技术态度、采纳农业技术积极性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基本规律是农民越年轻、学历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对农业技术需要越旺盛,实际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越高。

4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农业技术供给创新

农业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从技术采纳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由农业技术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应用构成的完整过程。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从农业技术供需实现平衡,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优化农户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入手。

4.1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满足农户技术需求

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户需求错位是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效率低下的源头因素,政府农业技术供给精准化,实现与不同种植结构农户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提高农户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对农业技术获取途径与方式存在不同要求,政府作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应该按照农户对技术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化技术。

一是根据自然禀赋条件,科学划分作物种植产业带,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立服务当地种植制度的农业技术库,为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技术推广以及政府精准化农业技术供给做好储备。

二是建立农户农业技术需求评估机制[3],地方政府会同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就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禀赋、耕作制度进行摸底调查,就农户种植作物类型、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技术需求、农户年龄、文化素质等情况进行重点调查,评估农户作物种植制度、使用技术措施的效果,明晰不同种植结构农户对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类型、内容、层次的需求,对农业技术获取方式渠道的偏好,为政府农业技术精准化供给提供方向。

4.2农业技术推广功能赋新,推广培训重要农户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使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实际应用技术转化的中介环节[4],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向农户推广有效技术、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的任务。

一方面,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技术需求评估功能建设,推广员深入农村,走近农户,搜集、分析农户的技术需求,明确农户技术需求满足情况及其成因,形成农户技术需求评估报告,据此按需推广关键、重点技术。

另一方面,依据农户获取农业技术更偏好人际传播途径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合作社技术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发挥其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普通农户科技种田。

此外,农业技术推广员定期下乡,调查农户技术需求满足和技术应用情况,及时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重要农户进行科技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样经过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被赋予了农户技术需求评估的新功能,而纯粹以“技术”为推广对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注重提高重点农户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得到扭转[5]。

4.3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分段推进,提高农户科技素质

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其科技素质高低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纳效果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素养与科学种田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鉴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当下与长远需要,可以将农民科技培训按类型分阶段推进,一类是为现实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科技培训,一类是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开设的入职培训。

针对目前正在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依据不同种植类型,分别通过“一事一训”、“短期培训”等途径,以实践操作、参观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理念、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逐步转变农民对待“三农”落后理念,改善农民职业知识结构,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和作物种植实践能力;针对农民后代、返乡农民工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新型职业农民[6],虽然目前尚不能充分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也要为其中矢志农业群体,利用其返乡机会开展宣传教育和教育培训,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提升其从业愿望和科技素质。

4.4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教育,改造农户非理性行为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需要深刻理解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质以及趋利本性等因素影响,农户出现现代农业理念淡薄、农业科技视角狭窄、技术投资行为乏力、作物种植与经营求稳、追求短期效益等非理性行为[7],需要矫正并引导。

农民种植技术篇3

关键词: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7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非常关注,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注重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使得农民群众可以真正地走上致富之路。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我国玉米种植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对我国玉米种植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区域玉米种植密度不足,苗株数量较少,与我国高产标准平均密度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良好,但是机械市场较为混乱,很多质量较差的农用机械设备投入到市场中,并且以较低的价格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甚至一些农用播种机并不是由农用机械企业生产的,而是由农村的小型农用机械生产机构制造,质量和性能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导致玉米种植间隔较大。特别是在大兴镇地区、大多是传统的播种种植方式。农民群众对于玉米品种没有正确的认知,种植的玉米品种较为杂乱。很多的玉米品种已经具有较长时间的推广,玉米品种增产能力十分有限。播种质量较差,导致玉米种植、田地出苗率较差,出苗时间存在差距。很多玉米种植区域并没有应用先进的耕地技术,导致整地质量较差,对于播种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现时期人工费用不断增涨,为了加强对农业种植成本控制,农民甚至会省略一些种植环节,导致田间管理不足,导致玉米亩产量较低。虽然我国积极地对现今耕种技术进行推广,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对自身的种植方式进行转变,传统的耕种方式不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吸收[1]。

2 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

2.1 建设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示范田

政府部门农业服务中心需要加强对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的建设玉米高产高效集中技术应用示范田。对当地的土壤进行取样,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土壤成分和土壤肥力,合理的、科学的选择玉米种植品种。对组织当地的农民群众进行现场观察,使得农民群众明确科学技术的力量,提升农民对于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应用的关注度,加强该技术的推广力度。

2.2 技术应用路线

主要是应用增产潜力较高,对于病虫害抵抗能力较为良好的玉米品种。玉米品种的选择还需要适应区域的气候环境,严格保障玉米品种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播种,种植人员需要保障播种质量,采用最为先进的耕种技术,良好的掌控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以肥水调控作为重点,坚持高产、高效、生态的农业种植原则。找寻当前区域影响玉米品种高产的不良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因素对玉米农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玉米农作物的产量。

2.3 创建组织,加强领导

相关部门农业报务中心需要创建玉米高产组织委员会,设置种植技术指导小组,以及承担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宣传的部门。由政府部门领导人员亲自负责此工作,并且对责任进行落实,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对于工作的开展进行周密的部署。需要聘请专业权威人士,加强对技术应用指导,使得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呈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

2.4 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新技术的应用

对于示范田的众多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要保障信息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一切活动开展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础。对各项信息数据进行透明化的管理,农民群众有权对各项种植技术应用进行观察。示范田种植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细心的回答农民群众心中的疑问,并且将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话语对农民群众进行讲述。适时的对农作物进行收获,并且与农民群众的亩产量进行有效对比,使得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更加具有说服力[2]。

3 结 语

玉米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加强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推广,对于促进我国玉米产量的提升,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相关部门需要对本区域内玉米种植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创建示范玉米田,严格地把握技术路线,创建组织加强领导,提升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说服力,加强农民群众对于技术的信赖程度,加强对该技术的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 曹琪,陆顺生,董云飞等.玉米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14(02):99.

农民种植技术篇4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持着种植生产行业。当前中国对小麦的种植也是从传统的人工种植转变成科技种植,全面开展机械化种植小麦。在种植小麦技术方面,也不断出现新的技术,而机械化种植小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种植技术,该技术为小麦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农民带来莫大的便利。文章致力于研究中国小麦的机械化种植问题,指出小麦种植机械化的优点,就当前中国小麦种植机械化的应用,总结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麦种植;机械化;种植技术;问题研究

1 小麦种植机械化的优点

利用机械化技术种植小麦,有利于加长土壤的适耕期。小麦播种需要在一定适宜的时期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播种得到良好效果。若没有在合适的时间播种小麦,那就会影响到小麦的种植效果。在应用科技种植小麦前,小麦耕种的适耕期十分短暂,而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原因、人为因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小麦的播种、种植不能及时完成。随着机械化种植小麦技术的出现,以上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项技术不仅极大限度地缩短了小麦的播种时间,同时还能方便种植小麦的操作,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小麦的种植量和产量。利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减少人力参与种植,而且能降低物力的浪费,减少浪费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农村中种植小麦的人力缺乏问题,能够更好地种植小麦,提高种植效率[1]。

2 小麦种植机械化的应用

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越发广泛,使得我国的小麦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小麦的种植情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项种植技术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特别对于拥有广袤种植场地的农民,更是能够提供莫大的便利。对于在平原地区种植小麦的农民来说,利用机械化种植小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增收的小麦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据了解,在河南这种平坦地区,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利用机械化种植技术会极为便利,提高小麦种植地的利用率,促进小麦的增收,满足当地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同时,高产的小麦还能为当地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

3 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利用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对于种植小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为种植农民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效果,但是机械化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

3.1 机械化技术种植小麦存在的问题

(1)利用机械化技术为小麦施肥时,可能会降低小麦对肥料的吸收程度。利用机械化技术施肥,肥料大多只停留在土壤表面,很难进入深层,使得小麦不能充分吸收肥料中的养分,造成了肥料的浪费,不利于小麦生长。

(2)在播种时,耕种地的土质都较为松散,因此利用机械化技术播种小麦时,机器不能很好地把握播种的深浅度,造成有些小麦种得深,有些种得浅,参差不齐。

(3)由于土质较为疏松,利用机器进行机械化种植小麦后,由于对土地的镇压力度不够,可能会使得土地出现垄沟,而垄沟的出现会极大影响小麦的生长,不利于小麦根部储存水分,降低了小麦的抗旱能力。

3.2 关于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3.2.1 加大对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优化

我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一直在积极研究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另外还着力研究提高施肥的效率,让小麦对肥料的吸收率提高,促进小麦生长[3]。

3.2.2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加大对农民耕作的培训,能够提高他们对耕种机械化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的种植方式,便于把握耕种的深浅度,利于小麦生长。

3.2.3 把传统耕种技术和机械化耕种技术相结合

把两种耕种方式相结合,及时对土壤进行镇压,但不能随意镇压。因为土质较为疏松,镇压不实,会不利于小麦的生根发芽,影响小麦的发育,影响小麦储存水分的能力,降低小麦的抗旱能力[4]。

4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农业也向着科技化、机械化的方向进展,耕种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景。机械化种植小麦的推广应用,不仅利于我国小麦种植行业的发展,更是为我国人口需求粮食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还能够给种植者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现机械化种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需要我国的农业专家不断钻研,研发更好的种植技术,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 1 ] 钱善凤. 浅谈小麦种植机械化问题与新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230.

[ 2 ] 李王波. 浅析小麦种植的机械化问题与新技术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04):66+69.

农民种植技术篇5

关键词:新技术;玉米种植;提高效率;研究应用

玉米是我国北方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粮食作物,拥有十分广阔的种植面积,每年产量颇丰,在北方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玉米种植新技术的问题十分具有探讨价值。

1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业发展状况

从近几年农田上的玉米收获情况来看,玉米作物常年获得大丰收,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农民种植观念的改变,我国玉米种植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农种植理念和栽种技术面对我国当今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也不再适应当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这一点,我国的农业生产者也在积极地转变传统思维。除了大力引进新的种植技术之外,农民不再固守“产量为上”的观念,而是愈发的注重玉米的成品质量、产量和质量并重。从消费者导向的角度来看,农业种植者也逐渐在形成迎合消费者偏好的意识,更多地采用绿色有机化肥和生态种植方式。此外,他们在农业种植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农业上的有力体现。

对于传统农耕时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种植弊端,农民们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有些种植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合作生产,不仅使机械化设备的运用成为了可能,也节省了人力,分担了种植风险。此外,政府农业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玉米种植高技术的开发和优良种子的培育,甚至让玉米种子搭载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使之在宇宙射线、重力和真空等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达到优化玉米种子、提高产量效率的作用。政府相关责任部门还开拓了大规模的试验田用于培制改良种子,并出台了多项照顾农业生产者的政策,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2采用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

2.1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栽培技术是玉米种植的基础。采用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种植更多的玉米,以最直接的方式提高玉米产量。传统的栽培技术面对不断扩张的粮食需求已经力不从心,对我国玉米种植以及整个农业来讲,亟待提高高产栽培技术水平。这需要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及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积极地研发栽培技术,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引进一些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在技术引进之前,尤其要注重前期的技术分析工作。要分析拟引进的技术是否符合我国各大玉米种植区的气候特点及土壤和水文环境,以防止引用不适宜的技术而引导反作用。

2.2采用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农民在种植玉米作物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病虫害“殊死搏斗”。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其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玉米作物的最终产量。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提高作物种植技术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的减灾工程计划在农业种植方面的体现。总的来说,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遵循“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预防与除治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分为种子栽培及后期防控两个阶段。在种子栽培阶段,需要农业专家预先考虑到潜在的病虫害威胁,培养出无菌种子,或是事先为种子拌“防虫农药”,以提高种子对虫害的免疫力。在后期防控阶段,农业生产者要结合自身经验,定期跟测种子发展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除治”,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要适量喷洒农药。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倡导农民使用微生物农药而不是用大剂量的化学农药来杀虫。化学农药对病虫害的控制仅是一时的,其背后更严重的后果是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和作物自身免疫系统的破损。

2.3采用合理密植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对于玉米植株间距的选择问题,不应过大或过小。如果间距过大,会使得单位土地上的玉米产量过小,从而造成玉米粮食整体减产;如果间距过小,相邻的植株之间就会展开对水分和光线等养分的争夺,这会影响到玉米植株的发育状况和质量。因此,采用合理密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玉米种植效率,应该采用科学的测算方法,确定最佳植株数量。并且,要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及时对其补给水分和光线以及肥料,以保证玉米植株的发育质量,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率。

2.4采用机械化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采用机械化技术是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最重要的方面,这极大地节省了耕种时间: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牛车犁地的方式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机械设备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这使得大规模集约的玉米生产方式成为可能。而且,机械运作比人工更加精准,在播种和灌溉、施肥过程中对玉米植苗的间距测算比人工的“目测”来得准确与高效,这保证了作物生长的整齐度,能够实现播种间距和深度上的统一和均衡。

3结语:农业作为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一直是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时代大力发展的对象。玉米的种植效率决定着收获成果是否丰硕,从供求市场的角度看,也间接影响着未来一年内的多种作物的市场价格,对我国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提高玉米种植新技术也为其他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提供了借鉴,这具有在全局上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财. 浅析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252.

[2]程少博. 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徐洪敏. 栽培模式对黄土高原南部旱作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胡方燕. 比较优势、规模化经营与中国粮食优势产区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农民种植技术篇6

在南王村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的同时,“雪中雪”晚秋黄梨林果产业品牌也正在源汇区林业局的倾力打造下做大做强,漯河市首家“雪中雪”牌晚秋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注册成立。一条以林果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也开始惠及源汇区农民。

这是近几年来,源汇区林业局围绕三农和全区中心工作大局,切合乡情实际和市场前景,通过培育基地上规模,建立中介组织联农户,开拓市场强驱动,指导服务作保障等多种举措及“公司+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倾力打造林果产业品牌的结果。

建立园区上规模,切合乡情育品牌

“品牌打市场,规模出效益”。

在大刘镇南王村,不少种植大户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去单打独闹、摸索中种植是顾虑重重,产果后又要走街串巷地叫卖;现在好了,有政府支持,有林果专家指导,有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上千亩的种植面积全属“订单”产品,品牌就是广告,坐家不动还能卖好价钱。

南王村晚秋黄梨种植起步于2005年。是该村刘西民、李晚锦等几位村民自发引进的新品牌梨树品种。

当初他们坐车到外地或市里学技术,自己坐着火车购树苗;期间或是种植技术不到位、管理有差错;或是种植品种不适应和套种不科学合理;有失败的,有效益不高的,也有种植成功的;大刘镇政府及时邀请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到南王村调研。

在得知晚秋黄梨挂果早,见效快,耐存放,耐低温,不腐烂,适应性强,且果品个大,果质优,核小无渣,味香甜的基础上,林业局技术人员结合该果品种植技术与适应环境,对南王村土地进行抽样测验,发现非常适合晚秋黄梨种植。

结合南王村村民急盼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增加单位亩产效益,再加上该果树属矮化系列,又适合多种农作物套种(前期可套种小麦、大豆、蔬菜等作物)且有村民成功种植经验便于典型带动的有利氛围,区林业局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河北等大中城市考察,得知晚秋黄梨市场前景看好,价格昂贵,每公斤最低6~8元。

区林业局的调研报告,引起区农委主任、林业局局长彭惠民的高度关注,先后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多次到大刘镇实地考查,又亲自拟定向区委区政府所做的“大刘镇发展晚秋黄梨可行性报告”,此举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决定以大刘镇南王村为基地,进行辐射带动,形成晚秋黄梨种植园区,并培育打造晚秋黄梨种植品牌,促进土地升值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为林业局实施计划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闫华锋为组长,以森防站站长王月妹、技术员刘清江为骨干的工作队,迅速进驻南王村宣传动员,指导帮扶。

当年发展晚秋黄梨种植农户100余户,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后来,几位祖籍在该村现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也看好晚秋黄梨种植,或返租耕地,或与农户联手,种植面积很快扩大到800多亩,并带动该镇和周边乡村种植,在漯河市工商局注册了“雪中雪”晚秋黄梨商标品牌。同时他们带着果品进北京积极争取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定证书”的认证。

强化责任,上下联手,多轮驱动强品牌

培育一个种植品牌,还要做大做强品牌才能出效益。而做大做强种植品牌,需要强化责任,上下联手,多轮驱动强品牌。源汇区林业局积极调动、利用各方力量打造“雪中雪”晚秋黄梨林果产业品牌。

――政府驱动。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林果经济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并把发展优质林果种植列入区政府中、长期“六区一带”、“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划,出台了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引导广大农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培育种植专业村、专业镇开拓宽松环境。

――基层联动。激发专业乡镇、专业村的种植积极性,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支持上以及宣传发动、市场营销上加大倾斜力度;区林业局以南王村为重点,积极配合大刘镇党委、政府发展规划,引导村两委干部、科技带头人不仅在种植上有规模,还有在管理及技术运用上作表率,在带动农户上作奉献,从而体现出村两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介组织推动。建立健全农村晚秋黄梨种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运行体系,以种植大户,热心服务、有一定责任意识的种植带头人为协会或合作社组织人、牵头人。南王村晚秋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晚秋黄梨为产业,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道路,为种植户建立果园面积、果品产量、销售价格档案,提供技术服务,实行网络管理,以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运输的经营模式,为种植户解除后顾之忧,为强化品牌优势打下基础。

发挥职能,健全体系,优化管理保品牌

确保“品牌”质量,提升品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源汇区林业局打造和做强“雪中雪”晚秋黄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区林业局重在发挥职能、多渠道服务上下工夫,在健全体系优化管理上做文章。

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结合园区种植的具体情况,结合广大种植户的呼声与心愿,结合市场营销形势需求,他们组织有关单位及时收集、修订各种标准,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为“雪中雪”晚秋黄梨品牌标准化种植提供了一整套运作模式。

――完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收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并结合实际,聘请市林业园艺局果树种植高级工程师,制定《晚秋黄梨技术要点》农业地方标准并装订成册,印发到专业村,为示范基地晚秋黄梨统一了种植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

――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以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以环保、农业、种子检测站等检测机构为依托,构建并形成了晚秋黄梨种植安全质量检测网络。经过近四年对晚秋黄梨种植的多次检测,均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产品远销省内外。

――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了信息技术服务领导组织,组建了信息技术服务队伍,利用农业服务中心、质检标准网站协会等媒体及中介组织,及时晚秋黄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所需要的管理信息和销售信息,保证农民能够按照市场要求来种植晚秋黄梨,提高了晚秋黄梨种植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该体系规定了项目监管的内容、依据、措施和主体等,在梨的品种选择、收获、出售等环节建立关键控制点,从源头上保证了晚秋黄梨种植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完善技术培训指导体系。建立健全了技术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印发技术资料等措施,对基层干部和农户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

――完善协调管理服务体系。联系农资销售公司,向广大种植户推广配套使用优质农药、农肥。并推行“技术产量双负责”的服务模式,与乡镇和技术服务小组签订责任书,实行技术、产量双负责制度,随时解决栽培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晚秋黄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全过程配套服务。

农民种植技术篇7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

传统蔬菜种植模式为追求质量与产量过多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虽达到了增收目的,但蔬菜中的药物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无公害蔬菜种植模式的推广对保证国民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加大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力度意义重大。

1无公害蔬菜概述

无公害蔬菜指的是产品中不含国家规定的有害物质且其他物质含量在国家允许范围内的蔬菜[2]。目前,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集中于“三个不超标”。第一,无公害蔬菜的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有关标准,并且在生产环境中未施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的高毒性农药;第二,无公害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第三,无公害蔬菜中的有害物质不能超标,蔬菜中的微生物等物质不能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在种植环节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使蔬菜生长尽可能符合自然规律,过度添加农药及化肥等会对蔬菜本身造成污染,也会对土壤等种植环境造成污染。

2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无公害蔬菜认识的加深,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在无公害蔬菜的实际种植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当地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种植效果往往低于预期。我国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民群众对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够重视,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阻力较大,难度颇高。调查发现,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面临的较大阻碍有3个方面: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受阻,相关研究进度较为滞后;第二,农户认识程度不足,农户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甚至存在一些抗拒心理;第三,农业部门推广力度不足,要让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从纸面上的宣传落地到实际生产中,不要让技术推广流于表面。

3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3.1创新宣传模式

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种植技术,要想从根本上加深农户对其的理解,应充分结合当前时展背景,对原有宣传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推广工作效率。例如,应先让农户了解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能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宣传,便可达到良好效果。同时,应发挥信息时代下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统宣传模式,在电视宣传、张贴海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手段对农户展开宣传,帮助其了解更多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知识,为后续推广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新时期,为做好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于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传统的推广体系进行优化,建立更专业、更负责的推广部门,以更专业的管理模式、更认真的态度开展日常推广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无公害蔬菜种植地提供相应的组织保障,对于存在问题的地区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扶持作用。此外,根据当地无公害蔬菜种植情况,当地政府应颁布一些惠农政策,给予无公害蔬菜种植户适当的补贴和优惠,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3.3加强人才培养

优秀的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想有效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3]。有关部门需对相关推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宣传人员自身素质过硬、相关概念清晰、技术掌握熟练,能有效开展推广工作。同时,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可从当地农业服务站挑选优秀人才,组建一支服务团队开展宣传及后续人才培养工作。一支优秀的团队可深入基层农户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农户能掌握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减少农户的学习成本,提高农户生产效益。

3.4组建专业的培训班

为了充分地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有关部门可以采取农业协会与合作社合作的方式,开设专业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由专业的技术人才担任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前来传授先进的方法与经验。同时,培训班需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日常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3.5建立技术示范基地

由于广大农户的文化知识水平及技术能力等相对有限,在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采用示范基地榜样推广模式要优于技术讲座,因此,在做好基础技术讲座宣传的同时要重视榜样建设对于技术推广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对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进行推广时,可鼓励以家庭为单元构建农场的形式建立无公害种植技术示范基地,使其他农户可以真实地看到无公害种植技术带来的收益提升,提高其对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认可度,使其能积极采用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起到点带动点、点带动面的高效推广作用。同时,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要给予技术示范基地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实际种植环节。

3.6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在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为了提高推广效果,促进当地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发展,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此发展模式下,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及高效的管理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基地为农户提供集中生产的地区,还能为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一定的保障;农户负责专业技术的学习及后续的生产工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户参与无公害蔬菜种植所遇到的资金难题、技术难题,打消农户的顾虑,从而实现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但是,这种模式的推广应遵循自愿原则,不可强制要求农户参与。同时,农户在这个模式中处于弱势一方,当地政府及有关机构要注重对于农户合法利益的保护。

4结语

农民种植技术篇8

1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大豆一直是我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平原乡镇90%以上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大豆,养分失衡,病、虫、草害加重,大豆生产成本加大,单产不高不稳,收购价格低,所以缩减大豆种植面积。结合县内龙头企业原料需求和市场供给调整结构。县内有龙头企业有南华糖业、北药、嵩天薯业、面粉加工等企业,可积极扩大甜菜、马铃薯、小麦的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还可以着眼玉米及玉米产业的发展,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况且,种植甜菜、玉米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大豆的2~3倍,甚至更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订单,发展白瓜籽、亚麻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

2加强农业机械现代化装备水平、更加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我县近几年来组建了很多农业机械合作社,但这些农机合作社动力较强,整地机械较为健全,但适应马铃薯、甜菜、玉米作物的播种机械和起收机械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作物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甜菜等都是费工较多的作物,靠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农民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所以今后机械发展重点应放在装备适应玉米、马铃薯、甜菜水稻等作物播种、起收的农业机械上,确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加强农业科技化进程,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完善乡镇站推广体系建设,刚刚召开的十四大五次会议国家进一步强化推广体系建设,并加入资金、政策投入。我们要借此时机建设和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3.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3.2.1加强县、乡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县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每个乡镇建设1个农业科技园,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围绕本乡镇农业生产特点,搞好主栽作物大区对比和科技展示,组装新技术,展示主栽作物增产潜力。

3.2.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示范带是农业科技展示的前沿阵地,要从方案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其中每个作物要打造3~4个重点展示区。

3.2.3落实好十二项增产技术措施。技术的到位率和标准化率要继续提高,防止技术应用和操作中的跑偏现象,以及偷工减料。如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优质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伏秋翻深松整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特色大豆种植技术、水稻品种示范推广技术等。

3.2.4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根据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搞好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重点是水稻、玉米的开发和研究。

3.2.5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首先在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形式上打破常规,集中培训,分散教学等形式相结合,走村入户办乡班,村班、屯班,大班、小班、灵活开展,扫除死角。培训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训与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相结合;培训与全年跟踪服务相结合;培训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让农民听的懂、看的到、学的会、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其次是加强技术资料发放。和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功能,提高农技咨询热线电话的服务质量,及时快捷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加强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面积

采取鼓励政策,政府适当政策支持,引导扶持有投入能力的个人、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高度集成和推广。同时进行同一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服务业、畜牧业等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5科学物化技术投入,提高产出率

5.1科学施肥,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化验的养分含量,配方施肥。提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做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也要根据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需肥特点,做到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搭配施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上一篇:医疗年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关于茶文化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