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奖励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8 17:41:28

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奖励制度篇1

第二条:教科研成果的界定:

1、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结题。

2、经出版行政机关批准具有统一书号且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专著。

3、在具有全国统一邮发代号或经上级出版行政机关批准出版的内部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4、在县以上教育部门或有关科室组织的交流,研讨会上进行的经验交流、举行的公开课。

5、在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及辅导教师;在县级以上组织的学生学科竞赛、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辅导教师、教师地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的参赛教师。

6、在县级以上组织的教学论文、优质教案、自制教具、课件制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教案、教具、课件。

第三条:教师必须主动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上交教科室,不及时上交者视为放弃教科研成果奖申请权,不再为其入档、计奖。

奖励标准:

第四条: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省、市、区级推广,分别奖励课题组1000元、500元、300元、150元。

第五条:在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按120元、80元;80元、50元;50元、20元;20元、10元奖励首位作者。一件作品多次奖励,以最高奖次为准,不重复计奖。

第六条:在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讲说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的,按400元、200元;200元、100元;100元、50元;50

元、20元给予奖励。

第七条:在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经验介绍及公开课按国家、省、市、区级分别奖励400元、200元、100、50元。

第八条: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竞赛中,辅导的学生获国家、省、市、区一、二等奖,按800元、500元;500元、300元;300元、200元;200元、100元奖励辅导教师。

第九条:本制度自教代会通过之日起实行。

科研奖励制度篇2

田静 吉林大学农学部

摘要:高校科研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研型高校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工作在全社会正在得到越

来越多的重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也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本文以激励机制为视角,探讨分析在高校科研管

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应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激励机制的应用过程中提出相关的注意问

题及应用对策,以期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应用

1.前言

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正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研

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是

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能够直接反映出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综合实力的

竞争关键在于科研水平的竞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就是为高校科研提供管理和服务,是保障

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系统性工程。科研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

对科研工作者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在新时期更多的是服务,是以

科研工作者为本的服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锻造高素

质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才,更好地开展高校科研工作都有着极为

重要的意义。 激励机制有时也被成为激励制度, 是管理学的术语,

其要点是管理者基于管理工作的法规制度、文化价值取向等建立

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目的是根据管理对象的工作

实绩开展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以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激励

机制的主要性质是能够对组织本身产生助长和致弱作用。

2.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激励力度不足

高校科研工作作为一项极具复杂性、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的脑力劳动,其工作的负荷与奖励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反

差。奖励力度不足相比于物质奖励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不足更多

的是会让科研工作者感受到由于自身劳动成果的得不到足够重

视而产生的失落感。奖励机制的存在是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

积极性,奖励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

作的积极主动性。

2.2 激励手段单一

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激励手段单一的问题主要指的是

重视物质奖励轻视精神奖励。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激励手段

主要集中在奖金奖励这一物质层面的激励上,高校教师在科技研

究过程中付出大量脑力劳动,物质奖励作为生活问题得到更好解

决的手段有其必要性,但是作为知识分子,高校教师对精神层面

的满足有着更高的需求。轻视精神层面的激励可能让教师产生自

身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认可的情绪,影响其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

性。激励手段的单一另一方面还体现在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只

包括奖励与肯定,而没有惩罚与否定。作为极具复杂性和尖端性

的高校科研工作来说,对于研究者的奖励应与惩罚、肯定与否定

应有和谐统一性,从而在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科

研人员的科研工作。

2.3 科研评价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衡量科研成果的方法过于落

后,基本集中于量化考核层面,其评价主要依据是学术论文和学

术专著的数量,对于学术质量缺乏必要监管和评价。量化考核无

法真正体现高校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实际上,我国近年来不断

爆出的高校教授甚至校长论文抄袭的丑闻更是直接验证了这一

观点。依靠论文数量、字数来评价科研成果的手段极具落后性,

无法真实反映科研质量的高下,而量化考核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

度上也是速产论文、论文抄袭问题的催化剂。

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不公平

的问题,由于激励机制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作为规范,在实施过

程中难免出现随意性和主观性,造成科研激励不公平的问题打击

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3.完善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途径

3.1 建立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完善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是激励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

基础,构建完善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能够促进科研激励机制的构

建。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中要重视顶层设计,从领导意

识到教师参与,从物质激励到精神嘉奖要实现和谐统一,从而充

分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促进高校科研

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构建中要始终遵循以人

为本的管理原则,真正将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作为管理工作的

核心和基础,密切结合本校实际,从高校自身实际出发,尊重教

师人格尊严,尊重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运用多元的激励手段开

展更为科学的科研管理激励。

3.2 完善科研奖惩制度

完善科研奖惩制度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机

制的重点,其实施要点是严格区分科研成果质量并依据科研质量

进行不同层次的奖惩。就科研论文来说,发表在普通刊物和核心

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其奖励制度应分出层次,一味重视核心刊物论

文而忽视普通刊物论文也可能打击教师积极性,但是在奖励时必

须要重视论文的学术性,确保奖励制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于

创新性突出的科研成果要着重奖励,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

新、重视创新的价值追求。作为与奖励制度相适应的惩罚制度也

应适度引入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于科研成果缺乏创新性和实

践意义且学术价值低下的、没有能够完成科研工作的要本着小惩

大诫的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

3.3 重视精神激励与竞争激励

精神激励应与物质激励一起都成为高校科研激励的手段,尤

其要考虑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需求。精神激励的主要对象应有较严

格的界定,国家专业权证书获得者、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者

和国际权威刊物者等应成为精神激励的重点对象。精神

激励的主要方法是授予高校教师荣誉称号、晋升职称或职务等。

与精神激励同时应纳入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中的是竞争激励,

构建竞争激励机制,在同一科研领域引入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

对于学术价值高、科研质量高的研究者给予奖励,对于学术价值

低下、不能按时完成科研认为的科研工作者给予批评教育。将正

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促进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科研考核体系,确保好的科研成果

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奖励,贯彻按劳分配和实事求是的考核理念,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

究,2011,02,(02):102-104.

[2]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

科研奖励制度篇3

关键词: 研究生奖惩体系 实现目标 运行模式 运作机制

奖励与惩处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与教育手段,既可用来进行管理和道德教育,又可用来塑造学生的多种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近年来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奖惩体系,并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实现奖惩与教育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管理效能,使研究生高层次教育更有说服力、实效性和导向性。

一、研究生奖惩体系的构建及实现目标

高校研究生奖惩体系包括奖励管理和惩处管理,它们是研究生思政教育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奖励管理从正面来肯定研究生思想、行动的积极因素,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正面激励,主要内容如评选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或进行科研成果奖励等。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我校现行研究生奖励办法中有华藏奖学金、科技创新奖等专项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及社会工作优秀奖等九项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评选等,旨在通过评优评奖达到鼓励先进、推进学风的目的。另一方面,惩处管理主要针对研究生思想、行为中的消极因素,根据其不良行为情节的轻重按有关规章制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如我校根据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三条和《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相关条例,对违纪研究生进行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及开除学籍等不同程度的处分,旨在通过惩处教育研究生,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促进转化的目的。

研究生奖惩体系的实现目标分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两个层面。奖惩体系构建的初级目标是不断完善奖惩制度,优化程序,确保实施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就终极目标而言,一方面,奖励制度并不是为了评奖而评奖,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评奖评优和正面引导的方式,为广大研究生树立生动鲜明的榜样形象,以调动研究生群体的内在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惩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使受惩者和其他人受到警戒,其最大效能就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惩处层次、数量递减直至消失[1]。因此,奖惩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确保奖惩制度的有效实施,对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直至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生奖惩体系的运行模式

奖惩制度在高校管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也叫强化,它是根据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设置的奖惩项目和奖惩内容,通过奖励制度刺激、活化研究生个体的积极目标,促使自身完成奖励项目要求完成的任务而获得满足,发挥激励全体的正强化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惩处制度抑制、消除研究生个体的消极目标或对违纪行为进行处分,发挥警示全体的负强化效应。奖惩体系的运行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奖惩体系运行模式图

三、研究生奖惩体系的运作机制

奖惩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管理和教育效能,还必须靠一套合理的形式、先进的手段和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

1.育人机制

研究生奖惩管理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其实施应彰显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导向,体现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总则中强调高校实施的一切活动应以“育人为本”为原则。对研究生实施奖惩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学生,因此,高校实施公平、公正、合理的奖惩管理具有育人效应[2]。在研究生奖惩体系运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奖惩与育人的关系,增强奖惩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意识,寻求奖惩与育人有机结合的途径,充分发挥奖惩的育人效能。

2.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最佳途径。目前,高校研究生奖惩体系中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物质奖励通过发放奖学金、奖品等方式,能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精神奖励通过评选各项荣誉称号、入党、竞选学生干部优先或综合测评加分等方式,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精神境界有更高标准的要求,相对物质奖励而言,他们往往更注重于精神奖励。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结合,用物质奖励为精神奖励奠定基础,用精神奖励提高物质奖励的格调,这样能更有效、更持久地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我校每年面向全体研究生举办年度表彰大会,表彰当年评选出的优秀研究生等各项荣誉称号和奖学金获得者,由校领导为获奖研究生颁奖,旨在以精神奖励为主,鼓励研究生积极进取。

(2)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共同作用。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远大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个人动机、引导他们的行为,把他们内在的潜力激发出来,追求更高目标的实现[3]。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我校每年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学术科研之星、自强不息之星、爱心风尚之星、青春励志之星、团体合作之星等八个项目的榜样人物。此外,我校以新生始业教育为契机,在全校研究生中举办“榜样人物报告会”,对研究生开展榜样教育,邀请知名校友、榜样之星进行先进事迹宣讲,通过评先进、树典型,感召全体,从而有效提升我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3.监督机制

高校在实施研究生奖惩制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标准统一、一视同仁、科学适度”的原则。奖惩制度必须公开、明确和相对稳定,制度的贯彻执行应充分体现客观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奖惩工作的严肃性,真正发挥奖惩工作的激励教育作用。如果奖惩使用不当,将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尤其在惩处管理过程中,更应慎重严肃,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后患,惩处效应的反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常见的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如对同样程度的几次作弊事件做出不同等级的纪律处分结果,就会使惩处功能失去权威性、严肃性,削弱其教育作用。因此,在奖惩体系运作过程中实施监督机制尤为重要。

4.创新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研究生的思想觉悟和个性差异,不断创新奖惩体系及实施方式。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我校在制定研究生综合测评及荣誉称号评选等制度过程中,在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德育、智育、文体等全方面考虑,设置出与之相应的各种奖励项目,并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项目制定不同加分等级,对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给予相应减分或取消当年评优评奖资格。此外,我校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构建研究生新奖助体系,拟将原有体系中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三助”津贴等经费统筹分配,设立新生奖学金,制订新的学业奖学金等级和标准,并将奖学金标准与研究生综合测评结果相结合,以奖促优,以奖争先,以奖励的方式正面激励研究生发挥自主学习、努力科研及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长效机制

研究生奖惩体系要长效运行,需要在理论体系、执行过程、信息反馈及制度实施方面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及时化和可持续化。首先,理论体系要科学化。要在科学调研和“以生为本”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系统的奖惩制度,即奖惩规章制度必须科学合理,标准明确,措施可行,易于操作。其次,执行过程要规范化。在奖惩制度实施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奖惩程序。再次,信息反馈要及时化。注重了解奖惩制度实施的反映和效果,并对相关评价和反馈进行研究、总结。最后,制度实施要可持续化。要定期修订制度文本,改善运作方式,不断优化奖惩制度,确保其以循环式、开放型、可持续方式正常运作。

综上,研究生奖惩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实施过程要有计划、有程序、有层次地进行。只有在制度的确立、措施的落实、奖惩的运作等方面要做到环环相扣、系统配套,才能确保奖惩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机制正常运转,以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大伟.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李学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环境的冲突及其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费萍.激励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科研奖励制度篇4

还原科技奖励初衷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奖励的导向作用。科技奖励承担着重要的政策导向功能,国家科技奖励更是如此。一方面,科技奖励应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政策服务,以国家重点和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为指向,在奖项设置、奖励力度等方面有所侧重,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科技奖励应引导科研工作者立足于科研活动本身,而不是以获奖为目的。但是,目前设奖过多过滥,且存在着严重的派生待遇现象,人为地把科技奖励与其他利益挂钩,使其承载了许多不必要的附加功能,导致不少科研人员热衷于追求奖项,以获奖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标,使科技奖励的导向功能出现严重错位。因此,要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大胆改革,还原科技奖励的初衷。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所谓奖励,就是以“奖”达到“激励”的目的,激励正是科技奖励最本质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获奖人员的直接激励。奖励表明了获奖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国家、社会以及同行的肯定,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技奖励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获奖,而在于奖励本身能够对广大科技人员和普通民众产生多大的激励和示范作用。一般说来,奖励也适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原理,获奖人数越少,奖励层次越高,奖励力度越大,奖励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强,示范作用也就越突出。在这个意义上,目前我国科技奖励应牢牢把握这一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控制奖项和获奖人数,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完善奖项设置坚持奖励原则

设立国家社会科学政府奖。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范畴、概念、观念和方法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在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社会科学研究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繁荣。年,全国社会科学五大研究系统从事社会科学教研活动的人员达32万以上,其中专职研究人员在3万人以上,每年都推出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国家层面科学奖励工作中,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精神没有得到体现,国家有关社会科学奖励的政策设想一直没有落实。目前,国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五大政府奖,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至今未设立部级政府奖,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奖励严重失衡的现象,这不利于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方面,诺贝尔奖设置经济学奖、文学奖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应尽快考虑设立国家社会科学政府奖,以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坚持奖项设立的公益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科技奖励问题上,政府与市场也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国家科技奖励应强化获奖成果的公益性取向,主要面向非市场领域的、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基础性研究。奖励的重点应放在那些难以通过市场承认和肯定的科技成果上。直接面向市场领域的科技活动,其本质是市场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其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对它们的评价,市场才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对这类科技活动的激励,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更多地采用知识产权制度或社会、企业奖励的形式实现。但从近些年国家科技奖励状况看,对这一原则有所偏离,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占获奖项目的比重较大。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用行政权威去评价市场领域的科技成果,是行政中心主义对市场的不恰当干预,是对通行游戏规则的一种冲击。因此,应该大力调整奖励结构和奖励重点,加强对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奖励,以鼓励和促进我国的基础理论研究。

注重奖励向个人倾斜。国家科技奖励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放在首位。而目前国家科技奖励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基本都属于项目奖,在评审中更多地注重成果和项目,突出的是科研团队。这一方面使得获奖人员众多,弱化了奖励的激励功能。据统计,每年仅全国省级科技进步奖就有约三万人受奖。另一方面,形成了获奖搭车现象,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不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不断进行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调整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评审、授奖方式,拓宽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奖励渠道和方式,突出人物奖,更多地把优秀科技人才作为推荐、评审、授奖的直接对象,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

加强评审的公正性

坚持延迟评审。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要得到同行的承认,社会的接受,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因而在科技奖励中坚持科技成果延迟评审符合人类认识和实践规律,也与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后果的不可预测性相适应。据研究,世界著名的科技奖项,绝大多数都坚持延迟评审。自1901年到1980年,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从做出重大发现到获得奖励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3.85年,间隔5年以上的高达86.26%。而目前我国很多科技奖励的评审过于注重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往往要求是前一年度或近几年之内的新成果,使得不合理授奖的案例增多,影响了科技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科技奖励的评审应该坚持延迟评审,逐步淡化评审的时效性,使获奖成果能真正体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

科研奖励制度篇5

关键词:激励制度;研究生管理;奖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27-02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家教育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1999年由国务院就下达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已就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提高到新的高度;但是只有部分学校实现奖学金与研究生挂钩,而且研究生的奖励金额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激励机制,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力度[1]。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激励与激励机制的概念

研究生激励机制指的是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制定适当的奖励形式和教育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措施,通过利用信息沟通来引导、激发和规范研究生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培养单位以及研究生个人目标的运作机制和系统活动。研究生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管理激励机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专业素养、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能够让研究生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2.根据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够驱动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从事工作的动力就是人的需求,所以研究生教育激励制度必须了解研究生的需求,以研究生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3.研究生的教育激励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有所涉及,包括对研究生个人的需求关注、个性了解、培养过程的控制和培养质量的评估等[2],所以研究生教育激励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对待。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特点

1.全员性:教师是教育的导师也是研究生的管理者,研究生是接受教育者。激励机制具有全员性,指的是所有参与研究生培育的人员都可以享有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

2.全面性:研究生培育机构全面使用全部的激励机制来鼓励研究生。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财物上的激励,还有尊重、友情、认同、价值等激励资源[3]。

3.全程性:从研究生招生到培育激励机制都要参与到研究生培育的全部过程中。

(二)主要内容

1.研究生激励机制的选择性主要有:客观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相关的管理机构应制定激励机制的原则性问题,各项特点与需求组合在一起,实现最好的激励效果。

2.我国高校现有研究生激励机制的实施方式集中体现在奖助金方面,其主要内容有:

①普通奖学金。统招研究生按月可以领取。

②社会奖学金:一些企业在高校设立的奖学金,不同企业对奖学金获得者有不同的要求

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重点体现在综合能力方面,重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④个人赞助奖学金:以个人的名义制定的奖学金,没有稳定性,数量多。

⑤单项奖学金。在某种领域有独特的成绩或者特长的研究生。

⑥贫困助学金及贷款。国家、相关机构,、学校等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制定的[4]。

(三)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问题。两者各有长处和短处,应该更好的利用他们的优点。物质激励对贫困生来说,能够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打击研究生学习的兴趣[5],例如:在贫困补助中,未认真落实对贫困生的补助,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降低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适当的激励时机。研究生培育机构要充分的利用好激励的时机,在关键的地方和关键的时间点上增大激励的力度。例如:在研究生考试中,各项活动或者比赛的时候进行合适的激励,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5]。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

1.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研究生奖助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奖学金、学费减免、等为主的奖助体系,奖助评定指标应该实现多样化,制定一套严格有效的奖助措施,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来以提高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为目的,不断的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

2.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奖励制度。经过自我不断创新而取得科技成果的研究生、导师等应该进行科研创新奖励。例如:在国际重要科研刊物(Geology、Immunity、Cell)等发表学术论文,获得部级比赛奖,获得国家发明奖励,参加国际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等,都应该根据科技成果的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从而提高研究生和导师等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潜力。

3.建立研究生毕业遴选激励机制。研究生毕业遴选激励机制是指有些研究生培育机构为提高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而制定的一些毕业要求,最常见的是毕业论文的要求;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一定量的毕业学术论文,并且对于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部分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数量要求过于严格,致使很多研究生以论文数量为主要,以取得学位证为目标,而脱离科研创新为中心的思想。

4.完善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从入学到培养最后到毕业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不仅仅是培育研究生学习创新能力,还是指导研究生全面发展和领路护航者,所以应该不断完善导师负责制,更要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水平建立一套以科学研究创新为主流的导师负责制。

四、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具体应用

1.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是科学进步的魂魄,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导师在培育研究生学习的进程中应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打破旧的理论,鼓励思想自由、研究自由、学术自由,鼓励学生探索有争议的研究项目;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鼓励研究生敢于发明创造新的知识理论。如武汉大学通过建立研究生激励机制,每位攻读研究生每个学期研究生都会获得奖学金1.2万元/年,此制度提高了华中师范研究生教育质量。

2.激励研究生参加到学术交流中。高校应该大力开展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可以和不同的高校甚至是国外的科研机构或者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研究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研究经验,如华中师范大学建立“华博计划”通过举办公派留学英语提高班,拓宽公派出国留学渠道,使研究生有机会到国外进行学习和深造,此制度培养大量的高才生,促进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新的趋势下,提升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方面应该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激励机制。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全方位的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提升研究生学习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昕.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2015,03(11).

[2]刘新芳.研究生培养中的激励机制研究―以N大学为例[J].中广西师范大学,2014,21(17).

[3]辛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价值[J].医时代教育,2013,24(6).

[4]张韩飞.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

科研奖励制度篇6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 强化奖励的权威和声望,减少奖励数量

科技奖励要严格控制授奖的数量和获奖人数的多少,关键是提高科技奖励的声誉度。目前,国外政府科技奖励项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奖项都坚持“少而精”的设置原则,每届奖励人员仅为数人,有的甚至在某学科领域仅奖励1名科学家,从而保持奖励的高水准和荣誉度。使得这些奖励在科技界声誉高、影响大,真正使得通过奖励一个人,达到激励一大片的目的。同样,我国部级科技奖励也强调“少而精”的原则,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项目约300项,最高科学奖励每年奖励人数不超过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合作奖每年不超过10名。各国家部委和省市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励也开始注意减少奖励人数和成果数量。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科技奖励仍然存在奖励人数过多,奖金撒胡椒面的情况,行政人员排名靠前的情况。下一步各高校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时需要对奖励人员有严格限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奖。通过减少授奖的数量、提高授奖规格的手段提高奖励的稀缺性,提高奖励的重要性和竞争性,从而更能突显获奖者的荣誉感,这样一来更能起到激励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由于授奖数量的减少,在颁奖时可以让每一个获奖者都由高校主要领导或受邀领导、嘉宾颁奖,进一步提高获奖者的荣誉感,进而更有效的调动高校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的热情。

2 强化精神奖励并采用灵活的物质奖励方式

考虑到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起发达国家各种奖项、我国部级科技奖励以及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奖动辄上百万,少则几十万的奖金,我国高校很难提供如此大量的奖金,因此要重点发挥精神奖励的作用。在国外设立的科技奖励中,非常重视精神奖励,突出荣誉感的奖励很多。如英国政府设立的“女王奖”、法国设立的“国家科研中心年度金奖”、巴西政府设立的“大十字勋章”和“骑士勋章”都没有奖金,只是授予获奖者奖章或奖牌。但是这些奖项都是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最高荣誉奖励。这说明,科技奖励励的地位和影响并不仅仅由奖金的多少来决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重视颁奖形式,从精神层面给予获奖者满足,实际上对于获得高校科技奖励的个人进行宣传不仅能让获奖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另外一方面对各高校奖项也是一种宣传。现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视颁奖形式,特别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获奖成果。前文提到的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美国总统奖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再比如诺贝尔奖,每年的诺贝尔奖期间,颁奖仪式强大的宣传声势迅速在世界各国的多种媒体上传播,不仅让世界大众认识了那些科学家,了解了获奖成果中科学技术知识极其重大的意义,也强化了诺贝尔奖本身在全球公众的极高声望。这些都对激励科学家的创新热情,激起民众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支持,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校要改变现有的对于科技奖励励宣传方式,注重颁奖形式。高校要加大对获奖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奖励颁奖,不仅要亲自参加,更要主动邀请各级领导、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和媒体参加高校的科技奖励颁奖活动。在颁奖仪式结束后, 安排一系列的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高校内掀起一股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尊敬科技工作者的热潮。高校领导首先要积极地参加这些活动,如果受邀各级领导,各类专家和媒体也能参与其中,就更能提高活动的影响力。高校要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进行大量的、全方位的报道,真正地让全校师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师生崇尚科学的意识,认识到科研工作者不仅仅是高校的财富,更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让科技工作者充分感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教职工的尊重以及个人荣誉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的科技发展。同时,通过对科技工作者奖励的示范作用,激励和引导青年科研精英和优秀学生投身科学研究。从更广的社会范围看,重视科学、尊崇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氛围能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改变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更多是为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科研奖励制度篇7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奖学金 多维度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81

Abstract The new policy orientation that graduate education begins to charge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postgraduate Award (help) scholarship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larship evaluation, a deep thinking about how to assess graduates' abilities multidimensionally and scientifically is made. It aims to ensure that the scholarship assessment work runs orderl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scholarship.

Key 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scholarship; multidimensionally; incentive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之一。①根据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新形势下,奖(助)学金评定办法的建设对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实施全面收费后,奖学金评定出现普遍性与激励性并存、奖励性与助学性同在的新特点。奖学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极少数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的奖励,也存在一定的助学性质。尽管奖学金的覆盖面扩大了,但是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之间的竞争似乎更为激烈了,研究生主观愿望和评定结果的差距更容易引发争议。同时在高校研究生收费教育改革背景下建设的奖学金评定办法,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贫困学生的教育公平这一敏感问题,无疑为奖学金的评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各种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完善奖学金评定办法,提高奖学金的评定效率和效果,为充分利用奖学金的激励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做有益探索。

1 建立健全多维度奖学金评定办法的基本思路

与本科生奖学金评定不同的是,研究生作为新生的学术力量,不仅要有优异的课程成绩,还应该有突出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奖学金作为一个独立制度产生后,在实际研究生奖学金项目的评定中,比较学生科研成果的多寡和优劣也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各大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奖学金评定理应重视科研成果,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其他方面对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所以,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实际出发,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完善评价维度,树立多元评价观。根据学院特色和学生所长,除了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个性发展,因此奖学金评定标准应该包括科研成果、课程学习、文体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等多个方面。充分调动广大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激发研究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引导研究生多样化发展,促使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发挥奖学金应有的效用。

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需要转变工作理念,从学校主导转变为规范前提下的民主互动。评定办法的制订不仅要兼顾国家、学校的原则和政策,也要考虑学院、学科特色以及生源质量等情况,既要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又要对受众群体进行大面积的激励,全面考虑学生发展情况,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办法。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对原有评定标准、办法进行全面改革。本文结合历年奖学金评定实际,从多个维度全方位、综合性的对研究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细则,优化评价体系,有效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2 完善奖学金评价维度,细化奖学金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尺度,基础而又关键,直接影响奖学金评定的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指标,因此细化评定标准成为各大高校最需关注的一个环节。在充分调研、考虑差异性的基础上,本文初步形成了多维度的具有梯次分类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具体地,给出以下几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1)思想道德素质:反映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综合体现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科研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科研成果,根据其发表期刊或者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影响力进行评分,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分值,层次分明。对部分高级别或者获得特别奖项的学生予以特殊奖励。同时,对于参加数学建模等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按等级进行梯次加分。

(3)专业理论素质:研究生课程专业性较强,为了减少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不同老师打分高低不同的弊端,对课程成绩做一次处理,最后加权求和。

(4)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学生在学期内在相关方面的表现,比如组织或参与各种大型活动、担任社团或班级干部所获得奖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判给分。对于在相应学期内相关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或获得重大奖项的学生考虑给予额外加分。

(5)身心素质:考核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定标准的科学合理,增强可操作性,采用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作为最基础的评价指标,对每一个研究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由于该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为了增强可行性,可以进行否定评价。否定评价权重只设计零分和满分两个等级,以零分作为“否决”奖学金评审、评优资格。科研与创新能力、专业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进行肯定评价,以“增量”形式进行梯度设计。评价权重在零分和最高分之间再分出若干个从低到高的不同等级。

在评价过程中不光要注重成果的数量,更要关注成果的质量,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录取类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甚至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合理进行权重的分配。若某些指标无法量化或很难量化,也可采用组织学生现场答辩的方式,以便更准确地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为了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程质量监控,奖学金评定指标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挂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②

3 妥善处理争议,保证奖学金评定的公平公正

一个制度实行的成功与否,要通过制度实施的受体的认可度来体现。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出现争议和评价盲点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出现争议后妥善处理,不至于引起较大的不稳定因素,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在奖学金评定前,需公布评定标准,以便学生可以按照标准行事,保证评定过程公正公开。允许学生代表参与整个评审过程,及时公示评定结果,接受公众和广大学生的监督。以公平竞争与公开评审为基本要求,提高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进行正当诉求的权利,遵循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共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评审体系的灵活性,更多的体现研究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自主性。此外,要明确评审人员的分工职责,责任到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4 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激励机制,强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

每年测评结束后,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不断的修正评定办法,使其更客观、科学,使评价更趋公正、合理,减少争议。另外,目前研究生奖学金主要采取“校―院系―班级”的三级评定方式,即学校制定总的评定标准,院系再根据本院具体情况拟定详细的评定细则,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定。这种粗放的实施程序,可能会带来评定公平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改进奖学金的实施程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制定精细化规范,使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兼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奖学金是对学生学业、科研等各方面表现的一种肯定,获得奖学金是每一位学生都想拥有的荣誉。可以借助奖学金的评定,构建适合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③对于在校研究生,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政策应该最大程度适应学生的需求,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适当扩大激励范围、采取多元化的激励形式,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此外,可以考虑对学年内出现重大错误的研究生进行奖学金退还的处罚决定,从而使奖学金保持持久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针对2014年秋季研究生全面收费这一契机,本文提出了一种多维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虑奖学金的评定问题。期望本文给出的方法能在以后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发挥其效用。

注释

① 谢金丽.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动因、特征、问题及对策[J].重庆高教研究,2014(2):59-62.

② 王云霞,杨连新.从高校、导师和学生视角谈如何面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80-81.

科研奖励制度篇8

1 社会力量设奖是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的组成部分,在鼓励科技创新,激励科研人员、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为主体的社会力量设奖的不断完善,有效弥补了政府设立科技奖励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好的适应了科技人员对不同层次科技奖励的需求,对激励不同行业和领域科技人员,促进其学科和行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与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共同组成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有其特点:

1.1 不受属地、推荐单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社会力量设奖往往是纵向设置的,面向全国、全行业,不受成果完成单位属地的限制,属于跨区域的科学技术奖。地方政府奖只受理所辖地域内的成果完成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而且政府奖设有申报名额,需要推荐单位择优推荐,这些推荐单位往往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而社会力量设奖一般不需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推荐单位。

1.2 有严格的行业领域划分,评审更显科学、公平

社会力量设奖是按照行业领域设置的,而地方政府的设奖不受行业的限制,只要是本行政区域内产生的科技成果均可向当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申报,范围广。通常一项科技成果在本专业范围内比较优秀,但是与当地的众多行业科技成果一起来评审,由于行业、领域间研究对象、整体科研水平等的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影响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尽管政府设奖考虑细化了评审小组,但是不可能具体到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设置一个小组。所以,行业性的社会力量奖会得到相对公平的评价。

1.3 奖励经费来源多样

社会力量设奖的经费来源于社会,如基金和企业赞助,地方政府奖的所需资金来自地方财政。对于科技奖的申报单位来说,社会力量设奖与政府设奖是互为补充的,既可以申报与所属行业对口的社会力量设奖,也可以申报当地的政府设奖。这就为申报单位增加了申报渠道,提高了获奖机会,这些获奖成果均可以申报国家科技奖。社会力量奖的奖金数额多少不一,行业协会、学会设立的奖项奖金一般不高,有些没有奖金,企业或个人设立的奖项奖金稍高一些。

1.4 奖励主体和周期灵活

从奖项设立者来看,主要可分为行业协会学会、个人、企业等,其中以行业协会、学会设奖为主。奖励周期以一年、两年的居多,政府的设奖一般每年一次,申报、评审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2 武汉大学近年来的获社会力量奖情况分析

2010~2014年,武汉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等同省部级政府设奖的社会力量奖共计28项。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一等奖10项;大禹水利奖2项;电力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奖1项。此外,还获得其他社会力量奖14项,其中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1项;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中华口腔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际水文科技奖1项以及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合作研究奖1项。

2010~2014年,武汉大学以非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等同省部级政府设奖的社会力量奖项共计59项。其中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42项,特等奖3项;大禹水利奖7项;电力科技奖10项。此外,还获得其他社会力量奖21项,其中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二等奖1项以及中国南方电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3 武汉大学社会力量奖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3.1 对社会力量奖申报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获奖数量偏少

各类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对促进学科建设上水平、支撑优秀人才团队脱颖而出、完善科研基地申报验收条件、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经费、重大项目数量迅猛增长,按照规律,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上应该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就现实申报,尤其是社会力量奖,在申报数量上没有大的突破,这与目前的科研规模和基础条件是不相适应的。

近几年学校申报各类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项目数量一直不多,获奖情况,尤其是一等奖数量不尽人意。这与我们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校管理部门对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工作不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3.2 学校现行相关政策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申报社会力量科技奖的积极性,导向作用不明显,效果不理想

目前,学校关于在职称评聘、重点岗位评聘和配套奖励办法中,对获社会力量奖成果的认定范围仍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有关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政策不能充分的调动广大教师申报的积极性。对社会力量科技奖励认定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社会力量科技奖励配套奖励的强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还需要对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申报的组织策划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3.3 部分院系组织力度和规划性不够,学科间发展不平衡

从近几年的获奖情况看,由于学科的局限性,高水平的科技奖励主要产出在传统的优势领域,工科领域依托原有行业优势的情况十分明显,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整体产出偏弱。

奖励的获得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除过硬的研究成果外,报奖材料的整合、时机的把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大部分院系的报奖工作处于自由申报的无序状况,缺乏集体组织和统一规划,导致同一年度部分学科报奖项目过于集中,部分学科没有项目申报,也影响了获奖的等级和数量。

4 加强和改进武汉大学社会力量奖申报管理工作的建议

社会力量设奖与省部级政府设奖都是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奖励效应。一个科技成果获得的部级学会设置的社会力量设奖,应视同于省部级奖。因此,社会力量设奖也是评价一个单位的成果产出水平,考核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4.1 广泛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重视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工作的氛围

科技奖励制度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落实“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学校争取各级科技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综合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途径和平台,营造重视科技奖励工作的氛围,加大对获奖成果及完成人的宣传力度,定期召开学校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奖励工作总结会议,提高科技奖励工作的显示度。

4.2 打通申报渠道,积极推荐社会力量奖获奖成果申报国家奖

当前,学校主要通过科技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获得申报国家奖的指标,申报成果原则上应是获得过这些部门的一等奖才有资格被推荐申报国家奖。在同一部门,学校面临的同领域成果、校内成果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部门推荐国家奖的指标又十分有限。所以积极组织科学技术协会、学会设置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的申报,争取获得高等级奖励,是争取国家奖申报指标、拓宽申报渠道的重要途径。

4.3 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社会力量奖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考核中的作用

学校近期出台了《武汉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武汉大学事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主要用于奖励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或科技工作者,采取每年对二级单位年度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技平台和科技产出等进行综合评分的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评价指标应适当提高社会力量设奖的权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上一篇:考核制度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煤矿安全奖励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