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与信息范文

时间:2024-01-15 18:04:06

交通科技与信息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1

【关键词】互联网+;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创新;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由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与2012年首次提出,2015 年,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到“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 “互联网+”作为强国战略。“互联网+”已深入人心,各个行业争先恐后将“互联网+”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机会。[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业图书馆作为行业的信息中心,也积极转变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由生产、生活的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的本质内涵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跨界与融合,形成全新的价值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价值比单纯的产业更有价值”。[2]“互联网+”通过跨界、变革、开放、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物联网等在各行各业应用的进一步升华,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现有模式,带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涉及面向用户服务的行业中,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模式,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2 行业图书馆的定义与特点

2.1 行业图书馆的定义

顾名思义,行业图书馆就是为一个行业服务的图书馆,它是本行业的信息中心,即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一体化。行业图书馆,是依靠某行业的专门人员及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保存行业科技文献资料,为本行业科技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3]。例如笔者所在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就是专门搜集、整理和储存交通\输行业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

2.2 行业图书馆的特点

(1)资源的学科专业性。行业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学科性、专业行,主要以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著作,特别是最新科学著作为收藏重点。此外,也要根据需要搜集与本学科本行业相关的信息资源。

(2)服务对象的针对性。行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行业的科学技术人员。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文献信息工作必须走在科研工作的前面,要求广、快、精、准地提供文献信息资料,发挥科研工作耳目、尖兵和参谋的作用。

(3)服务人员的专深性。因为行业图书馆是以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因此,行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本行业的学科背景,具有比较专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语水平和文献信息知识水平。同时,行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业内的科研人员,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捕捉行业信息的能力,充分掌握国内外行业研究趋势和热点,根据科研人员实际需要,密切配合科研任务,采取多种方式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3 “互联网+”对行业图书馆的影响

“互联网 + ”与行业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将使行业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为行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4]长久以来,行业图书馆主要是被动地向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主要为到馆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差。这种落后的服务理念、单一的服务内容、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行业图书馆的需求。行业图书馆需要及时引进“互联网 + ”思维,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等新技术平台与用户主动沟通,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5]

3 “互联网+”环境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举措

鉴于“互联网+”时代对行业图书馆的影响,结合行业图书馆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突破行业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通过信息资源建设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创新以及馆员服务观念创新四个方面创新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发展。

3.1 信息资源建设创新

(1)不断加强基础馆藏资源建设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前提,因此,行业图书馆需要根据本行业的需求,建设馆藏资源和资源数据库,建立全面、权威的行业信息资源体系。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随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成立而诞生,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最权威的信息服务中心。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具有馆藏科技文献资料20余万册;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数字文献全文2亿余条,建成数据库30余个,开放共享科技论文、电子图书、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统计数据等5大类资源。

(2)适时拓展信息资源范围

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行业图书馆由于馆藏规模较小、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等因素,处于被边缘化甚至被读者完全抛弃的境地。图书馆联盟的适时出现缓解了行业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实现了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降低了成本,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于2009年加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为中心的交通运输服务站。2015年,与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国家图书馆交通运输分馆。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国家图书馆的联盟是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服务的重要举措,大幅度拓展了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范围,提升了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能力,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3)继续打造行业特色资源

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服务科研创新的关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本着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数据库建设原则,重点建设交通运输行业领域内的核心资源数据库群。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建设了交通运输工法数据库、交通运输标准数据库、交通运输专利数据库等20余个特色数据库, 形成有深度有层次有特色的交通运输行业特色资源。

3.2 “互联网+”环境信息服务内容创新

(1)保障图书馆传统服务

互联网+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仍然不能丢弃传统服务业务,继续开展图书馆各项传统服务业务,如图书期刊借阅服务、数字资源查阅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查新、科技文献、文献收录引证等服务。经统计,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年均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服务800人次,借阅书刊1600本(册),数字文献资源日均访问量5000人次,年均开展科技咨询服务40次,组织开展讲座、参观、读书季等人文社科活动30余次。

(2)深化专题定题服务

行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系统、本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他们的研究课题专业性强,研究期间需要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源[6]。因此,行业图书馆可以面向科研课题小组开展个性化专题、定题服务, 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对初步获取的信息资源再次加工,形成可读性更强的综述性报告,利用互联网技术,定期的向课题小组推送信息资源。

(3)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拓展了行业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提升行业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了行业图书馆与行业共同发展的初衷。行业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收藏量大、种类全、馆员专业性强、再加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等,对于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具有很强的优势。7为此,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于2017年起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图书馆的优势,针对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需要,监测法律、政策、市场、技术等,跟踪上下游产业发展动向,为企业提供行业内市场分析、行业动态、技术信息等。

3.3 “互联网+”环境信息服务方式创新

(1)多样化的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推动下,国内图书馆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成套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在移动终端的检索、获取、推送与定制等服务。国家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时信息资源,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借阅数据,查阅活动时间,还可以用手机在线阅读。杭州市图书馆开通了杭州图书馆的手机门户网站,用户通过手机门户网站实现在线阅读,并且在云端可以保存个人的阅读情况,便于下一次的学习。上海图书馆推行“掌上图书馆”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入驻支付宝钱包的图书馆,用户通过支付宝钱包就可以享受相关信息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也不甘落后,于2015年开通了交通人文读书会微信公众平台,向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者、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行业信息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

(2)对性的服务方式

信息时代,行业图书馆需要主动收集和挖掘用户行为数据,对比不同用户群之间的借阅习惯,了解用户对不同信息的需求程度,挖掘每个用户群体间共同需求的信息资源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主动式的服务方式

“互联网+”服务平台架起了行业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突破了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方式。行业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平台随时关注用户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向用户推送相关的信息资源,提供主动式的信息服务。

3.4 “互联网+”环境馆员服务观念创新

为了顺应“互联网+”环境行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行业图书馆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熟悉“互联网+”各项先进技术,具有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服务团队。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将用户的位置放到第一位,为用户主动提供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应抓住机会,引入“互联网+”的战略思维,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的主动性、专业性,从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在行业的影响力,为国家的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芳.“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与转型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6(8):42-47.

[2]王晶晶.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 现代情报,2016(11):99-102.

[3]吴慰慈,黄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15.

[4]裴咏梅.论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创新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97-99.

[5]张幸格.论“互联网K”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6,42.

[6]于建荣,伍宗韶.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4):88-90,120.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2

关键词:交通,智能交通,ITS,GIS,GPS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交通工程学科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交通学科中的道路运输系统是有人、车、路、环境等几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

一、交通工程学科面临的问题

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工程学科必须应对的问题。探讨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至少需要涉及的学科有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移植、渗透与融合等,关键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城市交通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智能交通系统于90年代至21世纪初被引入交通工程领域,重点研究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并逐渐成为解决交通工程关键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定义为:在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的集成,并应用于地面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地面运输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按照组成部分来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交通检测技术:通过感应圈、红外、微波、闭路电视摄像、卫星定位技术,对交通车辆、道路进行检测,收集交通数据和图像信息;

(2)交通控制技术:包括先进的交通信号系统,匝道信号控制、信号灯控制等技术;

(3)通讯技术:包括高密度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输及接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

(4)数据处理:车流数据、收费数据、监控信息数据等数据的处理;

(5)信息提供:提供出行信息,如交通状况、最佳行车路线等;

三、智能交通系统体系的主要功能

(1)信息采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提供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联接和数据接口,从各应用系统中提取各类相关信息,用于后续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所提取的信息通常不是各应用系统的原始信息,而是经过各系统处理后的二次信息。这样一方面能减少平台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另外也能节省信息存储空间。

目前在交通工程领域采集数据主要利用传感技术,具体如下:

利用红外线,超声波,微波雷达,感应圈等传感器,对通过道路某一点的车辆,其数量、大小、重量、速度等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浮动车系统,可以通过安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公交车或计程车了解到该车辆通过某路段的时间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推测出当前路面的交通状况。但是由于所获取的交通数据,其采样精度及密度均受制于有限的GPS设备,且无法获得浮动车以外其他车辆、行人等的交通数据,该技术对于微观交通行为的分析、管理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利用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线摄像机等视频传感器,不仅能够对路段上车辆的通行状况,比如通过数量、大小、速度、颜色、车牌号等进行定量地统计,同时能够对某些特定行为,比如闯红灯、倒车、转弯, 交通事故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动检测。特别是利用视频数据可以对这些特定行为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

激光扫描仪是一种新兴的传感器。与视频等技术相比,激光测距扫描仪及其应用技术还大多处于研发阶段。

(2)信息处理:采用分类、统计、关联、序列分析等方法,将从各应用系统提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标准化,生成满足应用系统需要的特定格式的信息。

(3)信息存储:对各类交通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组织方式进行保存,便于数据的查询、更新和维护。信息存储的形式可采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方式,也可以采用数据仓库方式。另外,由于交通信息大多与地理属性有关,因此,利用GIS技术对部分数据进行组织、存储和显示,可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4)信息服务: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不同的用户和应用系统可以获取或访问的信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分层管理和权限管理,对无权获取特定信息的用户进行信息屏蔽,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同时确保各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的安全性。

四、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构成

1.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监控系统,集成起来就构成了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部分。

智能化的信号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设在路上的传感器,检测路段和路口的交通状态,根据路口各个方向以及周围相邻路口的交通状态,改变路口各方向红绿灯信号的持续时间,使得路口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智能化交通监控系统就是为此开发。它包括安装在主要交通干线上的摄像机和传感器(如电磁感应检测器、微波检测器、红外检测器、激光检测器等)、通信和传输系统、交通监控中心(包括数据存储、信息处理与显示、指挥控制等子系统)、信息系统和执行系统等。其功能主要包括:(1)对道路上的交通信息以及与交通相关信息的采集应该是尽量完整和实时的;(2)交通参与者(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等)、交通管理者、交通工具、道路管理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做到实时和高效;(3)控制中心对执行系统的控制是强制和高效的(4)交通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包括城市、高速公路的监控中心、运输管理中心等)配备有功能强大的软件和数据库,具备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

2.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简称ETC)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之一,主要应用技术是自动车辆识别技术(英文简称AVI)。使用该种收费方式的用户必须在事前购买专用的电子标签并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当车辆驶入收费区域时,该系统安装在门架上或路侧的微波天线查询车载电子标签中存储的识别信息,如电子标签ID号码、车型、车主等信息,以辨别车辆是否可以通过不停车收费车道。在采用封闭式收费制式的高速公路上,在进入高速公路时,车道天线要向电子标签写入入口车站信息,在离开高速公路时,再读出入口信息以便系统计算通行费。

自动车型分类系统利用装在车道内和车道周围的各种传感器装置来测定通过车辆的类型,并与车载电子标签存储的车型数据进行核对,防止故意换卡违章使用,保障电脑系统按照正确的车型实现收费。

3.基于GPS和GIS的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是利用分布在高空的多颗人造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定位和导航,它用于对船舶和飞机及其它飞行物的导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定位、地面和空中的交通管制以及空间和地面的灾害监测等。

GPS可以用于车辆导航,实现的主要功能有:车辆跟踪、航线设计、按计划航线进行导航、查询功能等。车辆导航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微处理器、显示器、车辆导航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组成。GPS用于车辆运营管理,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查询功能、多屏幕,多车辆跟踪功能、指挥与车辆跟踪相结合、报警与意外处理等。

GIS(Geography Transportation System)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了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地理学、几何学等技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和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为存放和管理定位导航信息提供信息服务。GIS用于车辆导航与监控,实现的功能包括,电子地图显示功能、标注当前车位、地物信息分类索引、最佳路径选择、行车路线导航等。

GIS用于道路实网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分路段的方式和地理坐标联系起来,可以对路面质量、路况和路面维护进行管理,另外也可以对桥梁、隧道及其他各种道路管理设施如信号装置、可变情报板等进行测量和管理,从而保证各项设施正常运转,交通管理和控制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在基于GPS+GIS的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及应用方面,比较有市场前景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终端设备提供;二是增值运营服务。这两者相辅相成,终端设备市场的规模形成,离不开增值运营网络的建成与内容服务的增加,而增值运营服务的提供,最终又需要通过终端设备传递给用户。

目前,在国内增值运营服务这个市场正在逐渐为产业界所关注,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目前缺少的是内容提供,而内容提供的瓶颈在于数据收集的手段有限。

五、结论

智能交通系统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同时实践也证明,智能交通系统是缓解现代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智能交通系统将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智能交通系统的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信息服务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细化发展;技术水平也将越来越高,系统处理、处置水平智能化程度将更高;系统的运营方式也将日趋多样化,系统运营将更加高效经济。

总之,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整合速度逐渐加快,多出行方式相关的ITS整合速度也将加快;智能化交通设施将得到逐步的发展;交通信息提供将更倾向于智能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晓春. 现代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模式探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8(11).

[2]鲁兴启,王琴.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机制研究[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

[3]文洪朝. 跨学科研究―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廖红卫.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抓好科技设备硬件投入的同时,大力提升民警对科技强警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科技应用上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科技信息化使用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认识上存在的根本问题首先是要把信息化应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多利用平时会议、专项整治行动经验交流会等工作之机,潜移默化地增强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意识,牢固树立“应用出效果,应用是灵魂”的观念。同时,加强基层民警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自觉性。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解决部分民警在认识上的误区,彻底消除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误区。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干警们充分体会到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把我们干警从烦琐的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提高我们公安交警的办事效率,也只有通过对信息化的运用,才能真正解决目前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与驾驶人管理、解决交通违法行为取证、遏制交通事故等问题。其次要注重实际应用效果,改变重建设、轻应用的做法,让民警充分体会到科技应用的强大战斗力,从而推动科技强警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狠抓培训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科技强警关键在应用,而应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民警的科技素质。

一是要建立日常岗位培训,集中培训机制,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干,边干边学的手段,以现有的电子测速、数码相机、酒精测试仪、数码摄像、执法记录仪、移动PDA路面查询等高新技术产品装备为依托,自觉地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科技应用能力和水平,引导民警使用科技取证设备,有效地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使装备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

二是建立更加完善奖惩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学习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完善目前以各地上报数据为主的考核模式,将科技设备的实际操作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去。每年由总队科技部门牵头,不定期地在全省科技部门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交叉检查组分别对基层单位进行科技装备实际操作的考核,对于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单位,除了给予大力表彰外,还可在今后的科技装备配发过程中适当予以倾斜,通过此种手段,来激发基层学习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全警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三是针对基层民警存在的轮岗情况,我们在今后的每次培训会议上,要留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到总队网页上,以方便进行轮岗后的民警下载学习。

(三)抓保障,提高装备品质。

基层民警是交通管理的最前沿力量,只有单警的科技装备建设跟上了,基层民警的科技应用能力增强了,交管部门整体的科技应用水平才能提高。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以移动PDA警务通系统为核心的单警科技装备建设和应用,为一线执勤民警配备数码相机、测酒仪、测速仪、移动PDA警务通、执法记录仪等单警科技装备,使民警可轻松地对各类公安信息进行查询比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查处违法行为。

一是要建立科技装备使用规范,引导民警正确合理使用,使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二是要建立科技装备维护制度、保管制度,确保装备随时处于精良和待命状态,对使用不当、保管不善而造成装备损坏丢失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是要定期检测,确保科技装备获取的数据合法有效。

四是要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人才和智力资源,建立专家联系和科技顾问制度,与院校和技术资质较强的科研机构开展必要的合作,借助外力加强科技强警工作,为科技强警提供智力支持。五是要和交通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健全会议联席制度,互相通报信息,共享各类信息资源。

(四)建立信息化检查帮扶小组。

总队建立一支以促进基层科技设备以及信息系统使用、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了解基层对信息化实际需求的专业信息化队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广大基层民警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上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信息化的需求,使我们今后在做每一项信息化建设时,能够更进一步地结合基层需要,更加切实地解决好基层所需、基层所想的问题。同时,通过这方式,能够使得我们今后在推广信息系统与科技装备的使用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结束语

公安交警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在公安交警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推广与应用过程,是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需要我们注意把握信息化进程的规律特点,坚持以“投入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实战出真知、运用出效果、创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发展需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大踏步前进,为我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4

关键词: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化

1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盘锦市的科技信息服务近年来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技信息网络化已初步形成。市、县区科技局网以及企业孵化器网均连接到盘锦市科技局网,同时盘锦市科学技术局网还与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全国多个省(市)信息中心进行了友情链接。从表面上看,似乎盘锦已形成了科技信息资源大共享的格局。但实际上,经过仔细地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盘锦市的科技信息服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具体表现:一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造成条块分割,信息交流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二是科技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彼此缺乏沟通粘结和协调重组的能力; 三是科技信息流通不畅,成果难以转化。高校 、科研院所抱怨企业界没有人“慧眼”投资科研成果,企业抱怨研究开发部门钻到“象牙塔”中,没有“现实”眼光。

2 构建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

2.1 总体设计思路

将盘锦市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提高科技信息流通的效果与效率。本着构建小核心、大网络形式,一方面构建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内网信息服务系统),另一方面构建外网信息交互系统。通过内网信息服务系统、外网信息交互系统组成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加强产、学、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样化、全过程、一体化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开展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奠定基础,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2.2 内网信息服务系统――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即是将多种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集合于一个系统中,以整合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它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 :公共信息资源系统、对接服务系统、咨询服务系统。

(1) 公共信息资源系统

在这个信息资源系统中应建立一个包括科技文献资料、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政策法规以及各级科委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等各种数据库,它囊括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源系统,以此来保证各种服务的开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在公共信息资源平台中,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全市公用科技信息提供中心,向全市包括中文科技期刊、重点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难题等公用科技信息资源;以网络为纽带,突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塑料、新材料、农业等重点领域,联合全国大专院校 、科研机构 、大型企业,构建虚拟科技数据中心,形成重点学科领域科技资源保障体系,同时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自主的有地方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环境。

(2) 对接服务系统

在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开展需求征集、成果、项目筛选和推介、组织对接、协调签约和实施、反馈跟踪、区域协作等各个环节的集成服务,为供需双方提供多样化服务。

(3) 咨询服务系统

以公共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专家咨询、技术咨询、信息咨询、投资咨询、项目评价、市场调查与预测咨询服务,形成一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链。

2.3 外网信息交互服务系统

外网信息交互服务系统是相对于内网信息服务系统而言的,与内网信息服务系统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区域性

根据区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空间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协作。如:市、省等不同区域范围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它的特点在于优化组合了某一区域内的科技信息资源,为发展经济与创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综合性

将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区域范围内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区域范围内的科技信息服务功能。

(3) 广泛性

不仅在某一区域内加强各个系统、不同部门各种类型科技信息服务之间的联系与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 ,使科技信息服务的范围更广泛,信息资源更丰富,服务功能将更强。

3 盘锦区域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

结合现阶段盘锦区域的情况,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

第一步,以盘锦市科技局为中心,在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基础上 ,构建“科技创新走廊 ”。即建立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走廊。在市内建立区域性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第二步,创造条件,与省内其它市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构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分布集中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跨区域科技项目对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高效性、集成性和及时性,真正为我市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扩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第三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信息交流与合作。将科技信息服务放在更高层次的一个大系统内协调发展,以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服务建设,发挥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盘锦市科技年度报告.2006.

[2]盘锦市“十一五”发展纲要.2007.

[3]覃川.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学报.2000.3.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5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机制与实现

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梯队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协2004年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获取科学信息和情报的渠道分别为(问卷反馈者可同时选择多项):学术期刊(84.55%)、互联网(69.3%)、学术会议(65.3%)、工作文件(19.5%)、私下交往(18.7%)、学术考察(17.5%)、其他(8.8%)。这表明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1]。分析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学术期刊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的前提是厘清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传播机制,而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与发展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和编辑出版发行构成了一个科技期刊良性发展的系统,这就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是个规律,只有遵循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传播的规律,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认为探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及实现,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社会影响至关重要,有利于我们构建科学完整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系统。

1审稿及编辑加工是期刊学术交流的起点

关于科技期刊学术交流,通常人们认为是从科技期刊出版发行后开始的,而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是从作者投稿开始的,因为所谓学术交流就是科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而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学和科技学术信息传播学角度分析,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从编辑策划组稿、作者投稿开始,直到科技期刊出版发行传播到社会为止。在此过程中,科技信息传递和交流从作者投稿就开始了,只不过其交流范围比较小,只局限于作者、编辑、审稿人之间,在编辑部的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等编辑出版过程中完成,这一过程中学术交流的方式为稿件在责任编辑、同行专家和主编之间传递[2-3],而且每个环节都渗透和蕴含着同行专家、编辑和主编对稿件探讨问题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和建议。这正充分体现了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再生产、学术出版工作“为他人作嫁衣”的典型特点。这个过程学术交流趋于直线性传递和交流,因此,通常被人们忽视。这个传播交流过程其模式为作者?编辑?审稿人?编辑?副主编?主编即隐含于科技期刊审稿和编辑加工过程中的学术交流。这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实现的萌芽阶段。由于其仅局限于作者、编辑、审稿人及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因此称之为隐性学术交流。同时这个阶段又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规范化阶段,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更科学、更规范、更准确、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作用的基础。这一过程学术交流的实现就必须遵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质量原则,即强调学术性,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原则和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编辑流程。

2出版发行是期刊学术交流实现的主体

传统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就是指学术期刊出版发行后的学术交流作用,我们称之为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显性交流(泛交流),这个阶段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的实现表现出辐射性的特点,是从科技期刊社(编辑部)通过不同的介质和传播手段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这一交流作用的实现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可分为纸介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和电子介质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其学术交流实现的模式渠道不同,因此,分述如下。

2.1纸介质期刊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原生体态

纸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就是指科技期刊印刷出版后,通过交流、赠阅和发行等方式和渠道进行的学术交流。这是科技期刊最传统的,也是狭义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形式,同时也是在隐性交流的基础上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拓展和延伸。其模式可以分为赠予交流模式和发行交流模式。赠予交流模式可以概括为: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期刊社或编辑部赠予审稿专家、作者和通过中介公司、邮局和期刊社(编辑部)发行纸质期刊来实现学术交流的。

2.2网络化和融媒体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生力军

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术传播是指各期刊社或编辑部将编辑完成的期刊论文以电子期刊,或者数据库形式,通过自己的独立网站、自建的融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等)平台或者借助于网络公司将期刊数字连接到网络上,以便读者查阅和使用。在当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体共通共融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交流模式已成为科技期刊实现学术交流的新趋势和主力军,实现了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融媒体发展。这种科技期刊网络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使用方便和全天候的特点。目前大概采用的交流模式主要为:在这种传播模式中,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瓶颈是版权问题,无论用什么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都要经过作者的直接授权,包括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诸多权利。另外数字化出版行业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数字出版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目前以通过加入大型数据库进行学术信息传播为主,而大型数据库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尤其在盈利模式中运营商只支付了作者论文的交流收入,却忽视了出版者所拥有的那一部分版权。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期刊社(编辑部)不了解该期刊的真实传播情况和收入;因此说现在科技期刊的网络化交流模式很不成熟,是一种不尽合理的交流传播模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学术网络化交流作用的实现。笔者认为,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大数据发达的条件下,正确的与大数据商合作的模式应该是运营商购买的是一个科技期刊的所有版权,包括作者的发表权、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发行权、传播权、复制权。而且期刊的数据库应该是建立在期刊社(编辑部),通过网络连接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传播,确保期刊文章的点击数量和采用情况在期刊社(编辑部)有显示和记录,并能进行实时监控。收益按预定比例进行分红,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的在大数据上合作协同的传播交流模式,从而保障科技期刊文献信息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传播。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来比较规范的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术交流的模式应该是:

3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方式的拓展和升华

3.1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是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

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稳定而又广泛的作者队伍支撑,同时科技期刊要想不断提高其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术交流范围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推广和宣传。为此,构建科技期刊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交流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4-5]。其实现可以通过以下2种方式。1)期刊社(编辑部)独立组织专题学术会议。这种形式可以通过组织围绕专项选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围绕栏目建设的专题学术会议和围绕自己期刊建设与发展诊断学术会议来实现。2)组织编辑积极参加相关学科各级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通过构建这一机制,首先,可以吸纳更多的同行专家成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有利于建设一支高效、广泛的并基于全社会背景下该选题方向的学术团体的作者队伍;其次,可以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从而指导科技期刊编辑不断优化策划方案,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第三,也可以实现科技期刊的宣传和推介,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和传播范围。具体模式如下:科技期刊与专题学术会议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科技学术交流,而且有助于科技期刊形成高质量的良性编辑出版系统(作者?编辑?读者系统的健全和稳定),从而促使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作用实现升华。

3.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传播是学术期刊学术交流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逐渐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而且拓展了学术交流的方式,提升了学术交流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量(海量化)[6-14],尤其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学术信息交流与传播运用现代网络传播,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实现针对特定人群和个体的喜好进行文献信息精准推送,大大提高了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高效性。笔者认为,借鉴这一技术手段,建立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数据库,并利用这一技术对学术期刊特定的专业爱好者群、专家群、作者群和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15-16],实现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专题推送和定向精准推送,既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又能大大提升科技期刊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精准性,有效提升科技期刊学术交流的效率。这是学术期刊学术交流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的传播与交流发展方向。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现代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传播模式如下:总之,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通过梯级扩散传播实现,是从作者投稿就开始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从期刊出版发行开始,而且现代化网络的实现,为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拓展了交流渠道,也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传播范围。刊会互动机制和基于科技期刊读者作者群的大数据精准推送使得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实现得到升华,并转化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原动力,从而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良性互动。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期刊编辑过程化管理、各种传播介质及现代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作用不断得到拓展,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6

1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和对接两部分。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交流,是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交流将现有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同时创业主体将创业过程中的科技需求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是成果从拥有者转移到创业主体的过程。经过多年发展,农村科技创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农村科技创业相关的致富案例也越来越多,说明农村科技创业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是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的微观、细节层面的反映,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很难给出确切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现状。但是,从大量的农村科技创业案例中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呈现出以下趋势。

1.1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占重要位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为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科技需求,以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手段,达到科技、人才、知识、资本、管理等先进要素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穷地区扩散、集聚的目的,最终实现科技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制度。一般来说,科技特派员掌握获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方法或途径,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能力,长期生活在基层农村地区,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相对熟悉,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科技特派员能够有效对接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的先进科研成果,并进行消化、吸收,为进一步的示范、推广做好铺垫;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生活在基层,对农民科技创业相对了解,非常适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中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形式趋于多样化随着农村科技创业的具体需求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更加有组织性、针对性、目的性,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从宏观层面,政府定期的组织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会、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等,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进行沟通,达成农业科技成果对接的相关事项;从操作层面上考虑,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引进和专利转让等都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如科技特派员承包农村中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危机的企业;大面积租赁土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与转化推广;为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等。

1.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参与主体积极性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供给方、中介方、需求方等多个方面,不同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明显增高。一方面,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等农业科技成果研发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科研单位从只关注科研成果转向同步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情况,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农业科研不仅要“顶天”,还要“立地”,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网等;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科技特派员、农广校等负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中间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中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组织或个体发展迅猛。另外,为满足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对技术的需求,养殖能手、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等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

农村科技创业,从表面上分析,是农村创业主体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进行创业,其主体是农村人才,目的是创业,核心是农业科技。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村科技创业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推广、扩散,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价值附加的过程。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顺畅交流与无缝对接,从成果拥有者向创业主体转移就显得极为重要,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是指享有成果使用权、转让权或交易权的组织、单位或个人;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具体应用到农村科技创业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个体或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一种授受关系,即主体(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将客体(农业科技成果)交付于受体(农村科技创业者)(图1)。这一授受过程受生产方式、市场环境、信息渠道、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转化环境、转化渠道等都具备的情况下,主体和受体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主体是创业活动的策划者、推动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农村科技创业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城市到农村创业的“外生”式科技特派员创业者,包括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及企业人员等;二是从农村内部开始自发创业的“内生”式科技特派员创业者,包括“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能人在内的各种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从科技成果的角度考虑,“外生”式创业者一般具有一定的科技成果或者掌握科技成果的获取渠道等,“内生”式创业者一般具备承接各种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基础,能够将各种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2.1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要求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具有一定的信息渠道、技术积累和科技成果等,能够通过自身条件获取到农村科技创业所必须的成果要素资源(图2)。一般来说,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离退休人员及企业人员等“外生”式创业主体符合自助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的特征。

2.2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需要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采取一定的手段、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既可以是创业主体,也可以是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根据采取的手段、方式不同,又可将对接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分为示范推广式、技术指导式、咨询服务式等(图3)。

2.3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其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不直接在成果拥有者和农村创业主体之间进行,需借助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图4)。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只负责成果研发,第三方的组织或个体专门负责将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典型的中介式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有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成果销售和专利转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科技创业的过程中,几种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模式可能交叉存在。

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对农村科技创业中科技要素的获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等传统方式,科技成果传播扩散效果并不明显,科技成果对农村科技创业的促进效果也明显削弱。

3.1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手段落后农村科技创业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而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精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还缺少系统的理论学习指导平台,主要通过模仿、咨询、尝试等方式,进而导致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局限在模糊的概念层面。

3.2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范围有限农村科技创业一般需要具备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海量的、丰富的、详实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产生。传统方式下,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一般不超出“你、我、他”的人际范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实现获取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目的。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往往依托于现存的农村中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其他人较难获取到相关科技成果信息。

3.3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成本高农业科技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科技成果交流对接的双方进行频繁的接触。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涉及人员的交通、通讯、场地等费用,每一次成果的交流对接都需要投入相当可观的资金,交流对接成本高。

3.4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方式单一在农村科技创业中,创业主体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对接具有强烈的需求,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传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对接主要以单向的信息流动为主,农村科技创业主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反馈等,不能及时传递给农业科技成果拥有者。

4信息化下条件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线移动、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助力农村科技创业。

4.1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拓宽信息化构建了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成果交流对接不仅包括传统的组织传播、人员传播等渠道,而且还包括许多新传播渠道,如各科研单位门户网站、农业科技成果网站及数据库、论坛、数字图书馆等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平台,微博、微信、电子邮件以及专业APP等在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农村科技创业主体获取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不再受区域、地域的限制,视野更为广阔,突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过程的渠道单一、有限等难题,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渠道大幅拓宽。

4.2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缩短我国科研与推广属于两个不同体系,科研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存在“两层皮”问题。新的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难以理解性,科技成果扩散速度较为缓慢。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技术服务机构、农村科技创业者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检索、查询最新的成果,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能够快速扩散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农村科技创业主体手中,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时间大幅减少。

4.3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多样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员交流等扩散渠道的工作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或口头交流为主,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方式单一,效率较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形象化表达,在线咨询、可视电话突破了时空限制,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可实现零距离对接、交互表达、动画模拟等。农业科技创业主体手持笔记本电脑就可通过平台在田间地头与专家直接对话,实现技术咨询面对面、技术交流口对口、技术培训画中画等多种功能,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失真。

5结语

信息化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潜力,需要加大投入,推动信息化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化表达、信息化传播,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在线交易、社区交互、虚拟展现等模式,为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提供服务,促进农村科技创业。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迅猛增加的车辆与道路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交通违章突出,交通堵塞严重,肇事逃逸案件增加,交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简称ITS),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术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信息化科学有效管理,可以提高车辆通行率30%。”总理在2009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指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要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一讲话为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交通体系的对策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是,世界各国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迅速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必将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建设,这是符合世界新技术发展方向的,也是建立以人为本、和谐交通的具体要求。

2.提高道路管理效率

道路交通流量是科学组织交通的依据。采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部分检测系统的电磁感应装置或车流信息的超声波检测车流量,可全天候将交通流信息反馈到计算机进行科学交通组织,达到人工检测无法比拟的高效和准确,从而提高交通组织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上海市公安局一行赴法、德两国考察,认识到道路交通组织的问题:法国、德国城市市内道路普遍狭窄,但交通仍然保持畅通,反映出交通组织水平比较高。切实提高交通组织水平,发挥交通组织软管理的作用,是当务之急。”而深圳市就曾首次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高交通组织水平”的概念。

3.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目前ITS基本上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各自开发研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势必影响今后全国ITS的发展。基于此,一方面,应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加快ITS的系统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加强ITS技术与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公交调度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之间的融合,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损耗。此外,还应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ITS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快交通行业GPS建设

GPS在ITS中主要应用于车辆的定位和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车辆跟踪、提供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和紧急援助等许多功能。目前GPS已在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市在高速直达客运、旅游客运、出租汽车、集装箱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车辆上应用了GPS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5.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共享和开发利用能力

我国交通信息集成和应用程度还比较落后,现有的交通显示屏基本上是静态交通信息,社会交通参与者利用信息的程度比较低。首先,要加强系统开发,建立信息平台。通过行业联网、地域联网,加强数据采集、交换和更新,建设数据中心,建立交通基础信息库、运输业户、船舶库、车辆库、从业人员库等大型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形成信息集中再反馈的互联互通机制。其次,通过行业内部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同促进行业信息共享交换体系的建立。最后,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交通信息查询、在线办事、目录体系检索等业务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个人从事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商业,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使交通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行业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

6.大力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将最新的智能交通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积极培养和吸纳优秀的智能交通技术专业人才,满足智能交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7.结语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若干年内,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将更加重视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并把它作为未来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为交通运输业在智能交通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EB/OL]. 城市交通网,2009,12(15).

[2] 张其善,吴今培,杨东凯. 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赵新勇. 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思考[J]. 城市智能交通技术,2008(2):130-132.

交通科技与信息篇8

                       车勇成

(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2  )

 

前言: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我国近两年新媒体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及移动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中,在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基础上,如何深刻改变科技服务发展技术环境及条件,降低科技服务成本,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广科技网络服务,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政府与企业、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值得思考。

    一、新媒体发展情况

    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手机、高清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量大,影响力强。新媒体采用电子化模式,信息存储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同时新媒体大大突破了地点和没备的限制, 极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近期,新媒体对美国网络外交动向的传播以及西方对互联网管理的加强均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受众数量多。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0亿,手机用户已超过50亿。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用户规模上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媒体第一大国。

    3、信息传播快。同传统媒体不同,人们想得到一个消息不用在固定的地点、用固定的设备,很多新媒体不受设备和地点的限制,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范围、速度和频率大大提高。Facebook与米兰大学联合的一份报告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要建立联系,平均所需的中转联系人并非6个,而是4.74个,这也颠覆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一条微博经转发就可能在几秒钟扩散到成千上万人。

    4、互动性更强。由于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更为简洁、展示方式更直观。随着网络在新媒体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使用起来地点不受限制,易搜索,检索效率高。以云服务及苹果 SIRI 语音功能为例,新媒体还具备了随时随地储存、复制和查找信息的功能以及语音识别获得信息的功能。埃万斯在预测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趋势时提到,到2020年,3分之1的数据将通过云端进行存储或传播。全球云服务营收将每年增长20%。2014 年创新和云计算方面的IT支出费用将超过l万亿美元。他认为,第五大技术趋势将是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无缝连接。在未来十年内,任何人将能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设备上播送信息,从而提供史无前例的透明度。

    二、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现状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也是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当前,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对以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附加值服务为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需求增大。与之相伴的是,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以及航空航天科技服务产业基地的大力建设与支持,使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拥有更充足的推动力。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政策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201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额为21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8%;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2013年全国共有R&D人员约40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万人,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企业规模也从中小型逐步向综合型集团企业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与政府的重视。

    目前,我国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内现普遍拥有科技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性创新支持与服务机构,以及各种专业性和专门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这些都有利于较快地发展并顺利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政府更加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相关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而且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实施计划。

(二)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产业链服务有待完善,科技情报信息化程度低。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往往会形成个别企业或以某项技术带头,但不能形成相互扶持的产业链,影响科学技术的传播。此外一些产业园区在规划和企业入驻时又出现行业布局不集中,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等。这些都是因为信息化程度低,产业园区、企业之间缺少信息交流途径,信息传播滞后,将导致科技服务业关联带动能力差,服务效率不高,产业集群发展受限等问题。

    2、公共信息资源平台有待建立和完善,现代网络化程度低。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支持科技机构发展的新媒体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已经成为迫在眉睫。我国加入WTO后承诺对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国际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将对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在发达国家,同类行业已经完全实现网络化。国内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信息库信息量少,缺乏对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水平,需要解决科技服务行业网络化道路中存在的不少障碍。

    三、建立新媒体科技服务网络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传统事务向自动化、网络化转变。办公自动化就是采用网络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或政府的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或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企业或政府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之一。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科技服务也应在新形势新媒体的推动下,从更深层次释放发展原动力。

    新媒体在科技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将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助于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不仅能够使科技服务流程简化,提高服务效率,而且为科技服务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迅速的信息传递通道,并且促使科技服务信息传递体系由以往的多层化、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促进了与社会、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同时也促进了科技服务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减少环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由于网络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易扩散、低复制成本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能够减少科技信息的传递成本,对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及科技服务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助于打造科技信息传播新阵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甚至颠覆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面对略显滞后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与不断扩张的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去糟粕、取精华,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新技术,创新优化科技信息传播的流程以及科技信息管理的方法,以期建立一个面向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等各类用户的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的科技咨询在线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率与管理效率,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有助于推进与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互动。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信息的传达和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据统计,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1条新闻真正能看到的人在30%左右。新媒体微博大约有其粉丝总数的10%至50%的人能够看到。微信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可以基本保证的消息有80%以上的人会看,这样一来实际传播面就更广,能够真正传递正面真实有效的信息。开通这样的科技服务平台,有助于推进与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4、有助于扩大科技服务的舆论影响。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 3 亿人,直逼拥有 4 亿用户的新浪微博,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和腾讯、新浪等新闻媒体以及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 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的互通,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科技服务打造新媒体服务网络,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传播科技服务的舆论影响,拓展科技服务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建立新媒体科技服务网络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各类机构错位协调发展。为了吸收发达国家同类行业实现网络化的经验,更好地应对国际优秀的科技服务机构的竞争,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分享、开放、互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都能够“随时、随地、随身”登陆访问使用。通过新媒体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实现各科技服务资源共享,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得各机构更加特色化,更加专业化,逐步构建成为新的科技服务网络。

完善科技服务门户网站

 依托各科技部门政务网站,积极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及时丰富科技信息内容、科学设置栏目、不断开拓创新,与其他新媒体手段互联互通,打造了具有科技特色的多层面科技服务门户网站。设置便捷实用的网站功能,全方位涵盖了各类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和网上办事等科技服务功能,同时,以图文、Flash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企业及个人提供通俗、实用的科技服务指引,科技服务宣传内容。

打造科技服务微信平台

《人民日报》在《新媒体猜想》文章提出的“8个猜想”的第一条就是对“微信政务信息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会成为政务信息的重要平台,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可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通过微信公众号,企业及科技人才可以自主浏览各类科技服务信息,实时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在线交流,随时随地享受最为优质、丰富、高效的科技信息宣传服务。力争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科技信息服务。基于微信平台显著的拓展能力,越来越多便捷易用的科技服务功能也将会被收入到这个移动科技服务利器中。

开通科技服务微博

微博,名“微”,力不微。这种新型网络媒体,从诞生到风靡全球,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中国,微博用户数在2010年底到2011年6月的半年时间内,由6311万增长到1.95亿,增长了20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微博用户已突破4亿,而微博用户每日的信息量已近2亿条,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更新最活跃的信息源和舆论场。当前,在科技服务中,科技企业及公众最关心的是科技信息、科技情报的积极共享,最急需的是科技政策、科技措施的切实公布,最关注科技服务内容的及时通知。科技服务微博正是可以用最快速优质的资讯服务,引导科技企业及公众正确了解政府政务、参与互动,促进和谐、优化科技服务软环境。在科技服务微博的运营过程中,与粉丝沟通交流应遵循“三及时”原则:政策文件及时公开,服务咨询及时响应,答疑解惑及时有效。

开设科技服务手机应用

 手机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网络化新媒体的一支新生劲旅,它是依托手机媒介,传播大容量多媒体信息,方便用户浏览的信息传播平台,因其方便易用,又被誉为“拇指媒体”。因为便捷性和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在用户获取信息的作用中手机应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目前主流媒体(电脑);而在未来,用户首选手机应用的意愿会更加强烈。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开发了50多个智能手机应用和移动网站供大家日常使用,比如飓风防灾减灾应用程序,辨别你拍摄的植物、动物属于哪一种的科普信息应用程序等等。目前在线运营的《深圳政府在线》就是为满足广大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特别开设的深圳人民政府移动手机应用,部分功能如:便民服务、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深圳介绍、智慧搜索等。科技服务的手机应用程序也应该打造成同时实现电子政务、公告通知、科技信息查询、政企政民互动等多项功能的智能应用程序。

 

 

 

 

上一篇:电销销售方案范文 下一篇: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