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18:38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1

各区、市、县教育局,市直各高中阶段学校,师大附中、贵大附中、省实验中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贵阳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的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人民群众对“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引导义务教育学校端正育人目标、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改革目标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多元录取模式。

三、改革原则

(一)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过程性,按照“综合考核、客观评价”的原则,对学生初中三年的综合表现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

(二)坚持正确激励导向原则。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加强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

(三)坚持学段有机衔接原则。立足学生的阶段发展与长远发展,坚持初高中阶段教育有机衔接,引导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加分项目,建立科学公正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五)坚持分步逐年推进原则。在现有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模式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稳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任务

(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符合贵阳市教育实际情况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规范加分项目,取消所有竞赛类加分和部分身份类加分。

(三)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考试评价及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方案。

五、重点工作

(一)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下发贵阳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研制《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贵阳市初中毕业生技能测评实施办法(试行)》《贵阳市初中毕业生毕业考评实施办法》《贵阳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

(二)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继续坚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1.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13科。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成绩呈现。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

分数呈现科目及分值: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含听说能力3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7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共750分。

等级呈现科目及比例: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按参加考试人数划分等级,原则上设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20%、B等级40%、C等级35%、D等级控制在5%左右。根据不同学科情况可以细分等级层次。

3.考试命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兼顾毕业和升学考试的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考察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命题要多用开放式、探究性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杜绝偏题、怪题,提高命题质量。

4.结果运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有效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的重要手段。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特长发展等六个方面。

2.综合素质评价实施

市教育局负责制定《贵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各区(市、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初中学校分年级制定评价细则和评价方法,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

评价结果分为四等,用A、B、C、D表示,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评价结果在配额生录取时以分数呈现。

4.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生毕业和普通高中统招生、配额生以及学校自主招生(含特长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四)改进招生录取办法

1.全市统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统筹力度,对招生计划、招生范围、配额生分配、公民办学校网上招录进行全市统筹。

从2021年起,在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6个区推进普通高中招生有条件统筹,并根据实施情况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全市统筹。

落实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规模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继续将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调整现行配额生分配办法,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从2022年起,普通高中招生调减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配额生比例。调整配额生录取办法,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配额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得分按20%计入总分参加校内或单元排位。

2.坚持阳光招生

继续深化我市普通高中网上录取改革,规范和完善网上招生录取办法,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

3.规范自主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按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申报自主招生名额。学校应根据其办学特色明确1-2项特色项目,招收具有学科特长、体艺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不得招收与学校办学特色不符的特长生。

(五)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教基发〔2017〕214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中考加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黔教基发〔2018〕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从2019年起,普通高中招生取消所有竞赛类加分和市本级确定的加分项目(市级优秀初中毕业生、国家二级运动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成立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在市教育局的统筹组织下,各区(市、县)教育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辖区内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有序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齐开足规定的各门课程。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教学需要。

(三)提升保障能力

市、县两级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市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四)加强招生管理

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五个统一”: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录取。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编制下达并根据当年招生情况适度调控,未经批准不得超计划招生。各高中阶段学校要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自觉遵守招生工作纪律,坚持阳光招生。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五)提高服务水平

围绕贵阳市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特殊群体子女升学服务工作力度。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相关工作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力度。结合贵阳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核流程,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筑升学办法。

(六)做好宣传引导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2

一、教育工作

全镇现有中小学校8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4046人,其中初中1658人,小学2388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900人。中小学在编教职员工174人,其中初中83人,小学91人,非在编临聘教职员工47人。全镇共有幼儿园9所,入园幼儿园近1500人。

我们按照“教育优先发展、平衡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强基础、保平安、促提升”为工作抓手,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办学水平。镇党委、政府尤其是镇主要领导,对全镇教育发展与提升高度重视,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教育。通过去年近一年的前期准备工作,投资3500万元的镇小新建工程于年初如期开工,目前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预期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可望明年9月交付使用。因此,继回龙、横塘小学新校舍的相继建成,镇小新建工程的实施,必将彻底改变我镇小学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分散,低水平办学的状况,镇中环型塑胶道路建设已摆上镇政府议事日程,前期准备工作就绪。为进一步提高全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加强学校管理,经常监督检查,建设平安校园。为保障全镇学校教育平安有序,首先我们采取“多支持、少干预、常联系”的工作方式,加强与校长的经常性联系沟通,充分发挥校长的主管能动性和“领头雁”作用,加强学校日常管理。

二是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开学初期,我们协同工商、卫监、安监、综治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消防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防盗防偷、食堂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问题、现场督促指导和限期整改。6月份对全镇校舍和学校重点部位进行再次安全检查、查找问题,落实暑期维修项目。9月份开学后对学校校园安全进行第三次检查和指导。

三是开展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进课堂等特色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抓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今年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在小学、幼儿园时有发生,防控形式严峻,3月初开始对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进行二次防控知识培训,组织卫生院防保科医生经常性到学校、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和卫生知识讲座,对发病儿童进行跟踪服务,并责令镇教辅室为各学校配备紫外线、清毒粉等防控物资,认真抓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监察和防控工作,普及甲流防控知识。同时,帮助镇小、横小、回小成功创建三家校园放心店。

3、关心关爱师生,激发教学热情、提升教育质量。为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首先,镇政府继续实施教育奖励政策,从“安心奖、先进奖、成果奖、人才输送奖、学前教育事业奖”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全镇教师为黄家埠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二是镇主要领导在中考前,到镇中看望慰问教师,给教师送上慰问金,为教师鼓劲。

三是组织开展“六一”庆祝慰问活动。镇主要领导到活动现场参加活动并祝贺小朋友节日快乐,勉励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还为各校送上“六一”慰问金。同时,镇主要领导在“六一”期间,走访学校慰问在校老师和学生。

四是开展社区教育委员会活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关心支持黄家埠教育发展,为黄家埠教育质量提升出谋划策。

全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2%以内,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9%,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班升学率90%以上。镇中有17名学生先后被余姚中学录取,名列余姚农村初级中学前茅,受到领导和社会充分肯定。

小学10月份通过宁波市现代化学校考核评估,小学毕业班首次语文、数学学科统一检测成绩,全镇各小学居全市农村小学前列,其中镇小、邵家小学居全市农村小学前四位,镇中在全市数学、科学学科竞赛中,双双荣获乡镇組团体优胜奖,镇中、镇小荣获市乒乓球团体优胜奖,成校数控特色培训连续三年荣获综合培训先进单位。镇教育关工委被推荐参评“宁波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回龙小学礼仪教育见成效,被市教育局评为首批德育先进学校。

二、卫生工作

卫生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要求高,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对外形象。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全镇卫生状况、人居环境继续改善,食品药品供给安全有序,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公共卫生工作多措并举,广大群众的健康卫生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健康素养意识正逐渐提高,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有效。

1、完善保洁机制,注重日常督查,改善环境状况。为巩固去年余姚市卫生镇创建成果,进一步改善全镇环境卫生状况。

一是进一步落实生产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并压缩填埋、道路清扫、公厕保洁等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年初对每个村保洁制度、保洁人员、保洁资金、合同签订等保洁机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据统计,全镇落实道路清扫51人,公厕保洁47人,垃圾收集78人,全镇共有保洁人员176人,村级保洁合同支出138万元/年,环境保洁专项整治突击清理支出50万元,镇政府常年保洁支出80多万元。

二是开展制度化监督检查与考评,一方面加强对镇环卫所保洁人员的管理和日常检查督促,另一方面重点对村级保洁制度落实情况、保洁质量进行半年度和年度考评。同时,要求各村对本村保洁人员、保洁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三是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周活动。在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又一次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当镇政府有重要活动时,组织人员进行突击清理。

四是抓好高兰公路、滨江景观区环卫设施安装、落实滨江景观环卫保洁人员。

五是继续开展卫生村、卫生单位创建工作,今年已申报十六户创建宁波市卫生村,格莱特、横塘小学创建余姚市卫生单位,等待上级验收。

2、加强宣传教育、狠抓监管整规、保障消费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关系群众生命安危。一年来主要做了这样几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食品安全法》6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听辅导报告、挂宣传横幅、知识竞赛、墙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在重要节日用手机短信、电视字幕等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并在6月份对“小餐饮、小药店、小食杂”三小行业的生产经营者,分别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宣传、培训活动,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二是协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开展经常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药品购销渠道,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今年取缔非法行医点5个,并对各零售药店、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按照农村药品“二网一规范”要求,继续抓好提升工作。对100人以上企业食堂、学校、幼儿园食堂作为食品安全重点监管对象,进行经常性监督指导。

三是抓好“三小”整规工作,“小药店”、“小餐饮”、“小食杂”是今年全镇“十小”行业整顿规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布面广、数量大。全镇共有“小餐饮”54家、“小食杂”210家、“小药店”12家,通过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上门检查指导,开展业务培训,统一信息栏公示和复查验收,“小餐饮”48家符合规范要求,6家关停并转;“小食杂”203家符合规范要求,7家关停并转;“小药店”9家符合规范要求,3家关停并转。为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四无村”创建活动,制订“四无村”创建实施方案,成立创建工作指导組,并确定回龙村为今年创建示范村,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完成全镇食品药品安全“四无村”创建任务。

3、完善管理网络,扎实推进工作,提高健康素养。为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性,一年来主要做了这样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和考核机制,全镇各村建立公共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有一名村干部分管或兼管本村公共卫生工作,各自然村配有公共卫生联络员,镇卫生院重新组建了由卫生院医生和乡村医生参加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医生团队,并明确了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责任医生的工作责任,建立了一年二次的考评制度。

二是抓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镇卫生院改建工程完成以来,内部设施更加完善,就医环境更加舒适。村卫生室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有序推进。到目前,全镇10个行政村中,回龙、横塘、韩夏、高桥、黄家埠、五车堰、上塘七村已完成转型工作,尤其是回龙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余姚村级处于一流水平。

三是扎实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今年举办手足口病、流感、艾滋病等防控知识培训3期,公共卫生管理员业务培训3次,发放《公民健康素养读本》1000册,编印《黄家埠公共卫生》信息三期,镇卫生院、各行政村及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开辟了健康教育专栏。对四月份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进行精心部署,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效果明显,全年二次组织卫生医生上街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

四是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今年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式相当严峻,对此,我们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开展业务培训,分发宣传资料,做好物资准备、相关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在全镇蔓延,但防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五是抓好参合人员医疗报销和健康服务工作。全镇参合人员31413人,为方便参合人员医疗费用报销,到现在回龙、五车堰、高桥、横塘、黄家埠等五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实行看病30%实时报销,上塘、韩夏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在申请实时报销,据统计到十月底,全镇累计报销44237人次,报销金额770884元。为25411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占参合人数的72%,到10月底完成2008-2009年度参合人员健康体检1.9万人,到年底完成全体参合人员健康体检工作。高度关注老年人和育龄妇女的健康状况,为全镇6672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和跟踪服务,为全镇85%以上育龄妇女进行专项健康免费体检。

另外,上半年组织格莱特、云锋、杰立公司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动员企业干部职工300人,实际献血148人,计45240毫升,圆满完成了无偿献血任务。

三、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按照“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强化计生基础工作,开展优质服务,落实奖扶政策,确保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2009年人口执行情况。我镇户籍总人口为38893人,1-10月全镇出生193人,其中计划外出生4人,计划生育为97.93%,出生率4.96‰,1-10月死亡278人,死亡率为7.15‰,人口自然增长率-2.19‰。主要存在问题,违法生育不容乐观,特别是早婚生育现象有所抬头。我镇4起计划外生育案件其中3起都是由于一方未到法定婚龄同居而生育的,且由于统计口径变更原因,一方未到法定年龄由女方上报的原因,致使我镇情况掌握不及时,违法生育现象发生。

2.抓好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加强计生队伍建设,开展镇村计生管理员、联络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她们的业务水平。

二是对全镇2006年以来初婚、出生、避孕措施更换的育龄妇女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夯实基层基础信息。

三是协同派出所、妇产科、防保科等相关单位认真做人口出生、死亡、育妇变更、四项手术等信息核对工作。四是做好2009年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调查核实上报工作。7至10月开展了统计质量检查,并接受了上级的考核,各村情况良好。

3.开展优质服务,兑现奖励政策。

一是组织新婚夫妇和即将新婚的男女青年进行优生二免培训并进行二免检测。5月份在镇卫生院配合下,推进“妇女健康工程”,率先在横塘村为719名妇女进行健康检查。

二是开展5.29计生协会会员活动日纪念活动,以生育关怀项目——“粉红丝带”为活动主题,邀请专家为育妇进行乳腺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并发放1000多份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本次活动还为12位乳腺癌患者提供1.2万元资金救助。

三是完成计生奖扶政策兑现工作,今年发放独生子女父母激励费43.11万元,计2128户,发放计生公益金3.6万元,计3人。

4.做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为切实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年初同镇外口办联合对计生外口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对本镇外出人口进行统计登记,并由各村计生管理员与384位外出育妇进行经常性联系。对16355名外来人口相关信息完成电脑录入工作,方便管理,并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书。今年7月,在我镇成立了黄家埠镇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芦庙分会,同时,两镇流动人口信息互通网站也正式启动,共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立外来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切实维护外来育龄妇女的合法权益。

四、明年主要工作思路

1、认真抓好镇小新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提前策划黄家埠片小学网点撤并工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继续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全镇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2、镇村要继续增加环卫设施投入和合理布局,强化环卫保洁监管,努力提高保洁效果。

3、继续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四无村”创建工作,杜绝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4、继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行动,认真抓好各种传染病控制和防范工作。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3

(一)把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2.公平公正性原则

评价前公开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组成和有关制度;参与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坚持标准,要对评定的各个维度、要素和关键表现准确把握,重实际、重依据,全面衡量评价;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评定结果和学生表现相一致,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3.规范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学生前途的工作,必须做到操作规范,要建立公示、监督、申诉等必要的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具有较高的信度。

4、导向性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评价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由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2012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学校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负责:①确定学校具体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②领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本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的纠纷,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③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学校评价监察小组主要负责监控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接受本校有关投诉,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理。如果不能够处理,应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

四、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围绕这五个维度的关键表现和实证材料进行评价,具体分为方面、要素、关键表现三级,实证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内容可参考《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各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要素、关键表现及其实证材料做适当调整,但应注意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主要提供以下六项实证材料:①统一考试、考查的成绩;②关键的表现性作品、作业;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④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⑤关键性评语(班主任、授课老师或其他社会人士);⑥自我描述。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平时积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材料。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主持本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和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做出决定。学校要特别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五、评价的主体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各学校应该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等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价。考虑到本评价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为高利害性评价,学生自评及家长评价不纳入等级计算,以评语的形式呈现。

每个初中毕业班均应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建议人数为3—5人或以上。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小组名单要在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一个月向被评班级所有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3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调换。班级评价小组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确定后,要报区、县和市两级评价工作委员会备案。

六、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毕业班学生的三年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及成长记录袋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公示、核定确认后录入电脑。

(三)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1、学生自评。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2012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道德素养”采用同学互评方法,“学习态度与能力”采用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它三个方面暂不采用互评方法)。互评和学生代表评价时学生按本方案的“公民道德素养评价标准及说明”和“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标准及说明”,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学生互评权重占50%,“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学生代表评价权重占25%。学生代表由班委会成员和学生推荐代表共10人组成。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作出综述性评语,其要求与学生自评要求相同。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所占权重为50%,在“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占25%,其它方面的教师评价按本方案“评价标准及说明”执行。

5、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其中,学习态度与能力维度中,平时成绩占50%;实践与创新维度中,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和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考查,各占50%;运动与健康维度中,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和体育表现作为实证材料,各占50%;审美与表现维度中,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各占50%。

(四)建立档案。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组织填写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见操作手册)中,班主任签署意见并签名,同时将学生提交的原始资料,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如关键考试试卷、关键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特长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自我描述性评语等)整理装订成册,作为附件,一并收入学生评价档案袋,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查。

(五)审核认定。评价结果由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对各班级上报的评价结果材料,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对班级评定中的不同意见进行仲裁,学校评价监察小组负责对有关的投诉和举报进行调查、复议和处理。最后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上签署意见和盖章,收入学生档案袋。

(六)结果告知。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应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如学生及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应进行调研与处理。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受理后,应进行调查和复议,如果发现确实有误,应及时处理并记载更改缘由,要由2名以上领导签名负责,并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同时要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七)汇总备案。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将本学年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填写《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按规定的时间,报送市教育局备案。

七、评价结果的呈现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

(一)综合性评语。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对学生三年的成长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综合性评语应根据学生五个评价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定性描述为主。综合性评语要由班主任收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结果,在班级评价小组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写出。

(二)评价等级。每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其中“公民道德素养”不限定等级比例,“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四个方面每所学校A等学生不得超过全体学生的4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八、评价结果的使用

根据我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我市在以下两个方面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一)作为初中毕业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我市在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与学业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依据,具体方式按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九、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3月:研制方案、成立机构、征求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4月:宣传动员、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4月下旬:市教育局根据省《中考纲要》制定体育考试、理科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考查评分细则;区、县、校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试点评价。

5月上旬:评价专业人员培训(地点待定);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4

(一)大力推进教育基本项目建设。今年市区新建改扩建15所中小学校被确定为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截止年底,已开工6所。郑州市106中学新建高中部、郑州市101中学新校区、郑州二中南校区整体改造、惠及区新建一所高中及郑州幼师新校区等5个重点教育建设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已得到批复。完成了新一轮郑州市三年跨越式发展教育项目的征集、审核和上报工作。

(二)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措施。一是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免费政策春季,共投入资金2982.3万元,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杂费和除书作费。秋季下达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资金4577.3万元,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共覆盖学生373303人。二是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年,我市农村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小学240元、初中390元,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共下拨12903.2万元。三是提高农村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从春季学期起,我市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2元/天,初中生3元/天。各县(市)区共为37145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资金2459.8万元,资助面达到100%。四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今年我市将50所农村初中试验室建设装备任务列入十件实事。共投资5619万元(其中,实验室房屋建设投资3114万元,实验室设备投资884万元,实验室仪器装备投资1621万元),完成建设装备农村初中50所。

(三)扶困助学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继续对我市低保家庭和生活特别困难家庭考上高中(含职业高中和中专)、大学的学生给予资助。今年,此项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了5000元、8000元。市本级共资助困难学生157人,资助金额103.7万元。县(市)区资助考取高中贫困生338人,考取高校贫困生314人,资助金额420.2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补助资金达140.1万元(不含巩义、中牟)。二是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截止8月底,共安排外来务工人子女14199人(小学5286人、初中8913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占市区新生人数27.38%。

(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小学一年级共招收新生79054人,初中一年级共招收新生79800人。全市共有66788名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录取49550人,录取率74%。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5万人,基本实现了高中段普职1:1比例的要求,全年新增开设专业20个。地方高校办学规模进一步壮大,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12.7万人,比上年增长22%。社会力量办学又有8所学校(办学机构)获市级审批,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达13.5%,比去年增长0.5个百分点。

(五)努力缓解择校压力,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清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分校)。在全省率先叫停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助”、“名校办民校”等办学模式,14所初中分校今秋不再招生,其中5所分校更名,申请转为民办学校,审批后进行自主招生。今年,除了外国语中学部分学生实行电脑派位招生外,其余初中全部实行就近划片入学。二是改革中招政策。取消了推荐生制度,实行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从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统招计划中划出40%的比例用于分配生的招生。取消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贫困特优生和体音美特长生招生政策,只保留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47中承担的国家和河南省宏志班招生任务。三是继续开展城乡教师交流。采取一对一教师交流、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或讲座、城乡教师结对指导、城市学校新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等形式,继续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工作。与此同时,在金水区小学实行了教师和校长区域间流动,15%的老师按照6年一个周期开始循环流动。

(六)狠抓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计划,对全市普通高中校级干部及高中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进一步完善了三级课程体系建设,90%以上的学校课程体系完备。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年我市普通高招本科以上上线18933人,上线率28.89%,高于全省平均上线率0.55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上线3737人,上线率5.7%,高于全省平均上线率1.4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去年的第三上升到第二;二本以上上线11251人,上线率17.16%,高于全省平均上线率1.6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去年的第六上升到第五。

二、年及今后几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支持农村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已初步确定在今后三年内完成36所农村中小学的改扩建工作。明年我们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制订出台《郑州市义务教育中小学标准》,启动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第二,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所有农村中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任务,支持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配备,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温暖工程;第三,继续实施好年度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二)努力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保持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目前,市区在中小学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与城市发展和群众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为此,要继续贯彻执行《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按照布局规划的要求,每年市区新建15所中小学,三年新建中小学45所,满足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教育的需求。明年要努力做好两篇文章:第一,加快完善和建立工作机制,把对各县(市)、区中小学班额、生师比、入学率等主要教育发展指标的考核,纳入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逐步建立起领导责任机制、经费筹措机制,进一步调动各区规划建设中小学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年度市区中小学入学压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通报制度,督促和指导各区依据城市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建设的进度和规模。

(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三年后,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市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60所,其中市区再新建4所。围绕这些目标,明年要着手开展三项工作:第一,制定和完善普及高中段教育方案,强化政府职能,健全工作机制;第二,通过狠抓“资金、基建、师资”三个关键性环节,落实普及高中段教育的保障条件;第三,加大高中学校资源整合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大力提高普及高中段教育的速度与效益。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未来三年内,全市重点建设20所在校生规模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50个左右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点)及3-5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加工中心和多功能的实验实训基地。明年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第一,要研究经济形势变化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自觉围绕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第二,依据《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中“退职进普”的原则,继续积极推动郑汴产业带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启动5所职业学校外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第三,从明年起,有市区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在市属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习费用予以免除,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五)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在进一步巩固其成果的同时,明年要启动市区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市管初中分批下放区政府管理。首先把市属单设初中和已经从完中分离的初中作为第一批下放到区级政府,剩余完中积极创造条件,分离后的初中逐步进行下放。在工作安排上,首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然后于春节前制定出第一批市管初中移交区政府管理工作方案,明年暑假前完成下放。

(六)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目前,我市特别是市区对教育资源整合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总体要求上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动作不大、速度不快。为此,从明年起,教育资源整合要做到大规划、早动手、早落实。第一,必须遵循“做大、作强”的原则,教育校产资源不能缩小,更不允许有所流失;第二,必须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和普及高中段教育为前提,本着“需要第一”的要求合理整合,实事求是;第三,已经确定的电大和卫校合并项目、幼师迁建升专项目、师专升本项目等统筹考虑,积极推进;第四,重点做好优质高中资源整合的工作,争取一中分校、十一中分校改为公办。

(七)加强管理,坚持教育内涵发展。一是着力队伍建设,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给予教师公平发展机会,做好教师凝聚力工程。二是着力推进课程改革。要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真正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良好作用。三是着力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实验班、特色班等名义举办重点班,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加强学籍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招生、违规办学行为。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从根本上规避办学风险。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5

一、全面做好招生工作

1.各区、县(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招生工作。要认真做好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的划分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学区划分方案,确保本地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即年9月1日前出生)都有公办学校的学位。其中五城区学区划分方案经区政府同意后,由市教育局统一向社会公布。城市公办学校(含高等院校附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划定的学区做好招生工作,不得擅自跨学区招生。农村地区要将小学学生向初中整体移交,使小学毕业生100%升学,并由小学负责做好一个月内的巩固率。

各地区和学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入学通知书》发给应入学儿童、少年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

2.任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准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要实施阳光分班,任何中小学校不得设置重点班、特长班、奥数班。

3.五城区各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各初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

4.各小学不得举办以直接升入本小学为名的幼儿园(所);禁止“幼小衔接”的入学方式,幼儿园毕业生一律按学区就学。

5.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要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号)和《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要求,做好今年入学新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小学阶段共2册(1-3年级一册,4-6年级一册),初中每个年级一册,都随教材统一征订和发放。

今年小学毕业生要填写《年阳市小学毕业生登记表》,此表作为学生升学档案带入初中。

6.做好残疾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盲、聋、弱智等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要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排残疾儿童入学,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7.各区、县(市)教育局要做好入学新生的统计工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返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入学。

8.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小学新生需持《预防接种证》入学。各学校要做好入学查验工作。

二、有关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招生工作,加强领导,成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学校尤其是热点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在进行学区划分之前,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可操作、有理有据、有所遵循,认真制定学区划分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学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步骤、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要制定相应的预案,积极化解各种矛盾。

实施方案报区政府批准后,要在本地区进行公布,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无异议后,方可实施。

3.要保持学区相对稳定。在学区划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对热点或敏感学区进行调整,应事先做好宣传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预测,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4.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本地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案和措施。五城区教育局要对小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中考招生指标到校政策的介绍,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我市目前的中考招生状况,避免盲目择校。宣传工作要及时、到位、有效。

5.严肃招生纪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公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凡举办重点班,或拒绝接受本学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凡以考试或测试方式选拔录取学生,擅自跨学区招生的学校,将依据《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四十一条,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予以解聘。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6

一、20*年*教育工作概况

(一)*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20*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新生入学率达99%以上。本市学习型终身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20*年,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2518所,其中:中学794所、小学626所、幼儿园1*7所、特殊教育学校28所、工读学校13所。共有学生155.3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7.17万人,比上年减少11.8%;普通初中44万人,比上年减少4.8%;小学53.37万人,比上年减少0.2%;幼儿园29.88万人,比上年增加4.5%;特殊教育学生0.5万人,比上年减少3.8%;工读学校学生0.29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3至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6至10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1所,其中:职业中学37所,中等专业学校81所,中等技工学校33所。共有学生21.*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减少7.1%。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60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46.63万人(未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本、专科学生6.9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9.28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17.35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增长5.4%。当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4.*万人,毕业11.*万人。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51家,共有研究生8.6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82万人,增长10.4%。其中:博士生2.11万人,硕士生6.58万人。全年招生3.*万人,其中:博士生0.57万人,硕士生2.44万人。

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58所,其中:独立设置成人高校21所,成人中专37所。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在校学生27.78万余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6.71万人(含成人网络本专科),成人中专1.*万人。成人高校招生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1%;毕业3.55万人。成人中专招生0.45万人,毕业0.57万人。参加国家高等学历文凭资格考试的注册在校生达0.62万人,毕业生达0.42万人。参加*电视大学网络本专科教育的学生达7.25万人,其中20*年招收2.83万人。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本、专科专业87个,开考课程323门,参加考试27万余人次。成人中等技术培训学校827所,结业生161.74万人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46所。中等专业自学考试开设专业24个,开设课程163门,参加考试36785人次。20*年是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共有6.84万人接受培训。全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总数为320多万人次。

全市共有初中毕(结)业生12.12万人,比上年减少3.26万人。高中阶段学生共48.21万人(含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成人中专),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16.55万人。

全市共有中学教职工7.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14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0.1%;小学教职工4.8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75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7.2%。

全市60所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7.17万人。其中市属高校3.72万人,专任教师1.99万人,其中正高级教师0.21万人,副高级教师0.52万人,中级教师0.77万人,初级教师0.35万人,无职称教师0.14万人。非市属高校有教职工3.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万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0.29万人,副高级教师0.47万人,中级教师0.51万人,初级教师0.09万人,无职称教师0.*万人。

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机构26所,其中少年宫16所、少年科技站7所、少年之家3所,教职工总数1389人。全市有老年教育机构274所,在校学习的老年人达44.14万人。

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合作项目217个,占全国总数近五分之一。其中研究生层次26个,本专科147个。全市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1所。20*年各普通高校有留学生14100名,比去年增加2.99%。各中小学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接受外籍学生2.12万名。20*年*市高校招收港澳台学生共计824名。

20*年*教育经费继续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78.93亿元,比上年增长9.54%。其中:市级教育事业预算数为3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区县教育事业预算数为140.50亿元,增长8.2%。

(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全面深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学习宣传好这部新法,对*义务教育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市教委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召开*市学习贯彻《义务教育法》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系列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做好立法调研,起草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并采取各项措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会同市有关部门做好市属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工作,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积极引导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验

全面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实验的常态管理机制,倡导各实验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学校素质教育实验,做好实验成果的展示和应用推广工作。将全市中小学校在学生发展、课程实施、教师成长、特色传承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向全市推广。进一步完善本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制与机制。

3.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评估

配合二期课改实施,围绕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与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关键环节(培训工作、课堂教学、升学考试与招生)两大方面,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先进案例,形成中小学课程教材标准评估、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监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监测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估、命题及考试制度监测与评估等多项监测与评估方案,着力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进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

修订《*市学生成长记录册》,完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配套数字化平台研制,制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编制《综合素质评价百题问答》,并在全市57所学校开展试点,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5.完成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研究

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中小幼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国内外比较分析,从教育体制机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和科普等教育资源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及举措。已完成基础教育分课题2个理论研究报告、2个现状调查报告和16个专题报告。

(三)贯彻落实职教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切实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市政府召开的*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期间*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组织各区县、各行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和会议精神,形成大职业教育理念,统筹区域和系统的各类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指导区县把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步伐,继续深化普职渗透、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本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以及区域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管理,促进社会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合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形成。根据《决定》的要求,改革技工学校宏观管理体制。全市的技工学校自20*秋季学年起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招生,育教学和学生学籍管理,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管理。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发挥职业教育规模效应。

3.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按照《决定》的规定,增加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的比例。20*年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的比例达到30%,并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4000万元。同时,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对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进行测算,根据实际测算结果和目前经费供给能力,制定经费定额标准,确保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随经济增长不断增加。定额标准已列入20*年部门预算,并在43所由市级财政拨款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中首先实行按照定额标准划拨办学经费。

4.加强宏观协调,加快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步伐

20*年列入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120所,共录取学生总数6.3万人,普职比为52:48。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中高职相通(“3+2”)职业教育新模式、特殊专业人才培养5年制高职新模式,通过制订统一的培养目标及整体的完全学分制形式的教学计划,有效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提高教育效益,加快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市劳动局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培养的方案,搭建服务平台,进行“技师学院”试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青年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实训设施资源共享方案;研究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组织参与20*年*职业技能大赛。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20*)》的要求,继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4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每门学科各两套教材的编写,并正式在20*学年新生中实施;制定了第一批12门专业教学标准及其1*门核心课程、专业方向的课程标准,启动了第二批30门专业教学标准、20门网络课程的编制工作,开展42所课改特色实验学校的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和发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培训模式。目前本市有7所职业学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所依托的企业共有227家,涉及近40个专业,几乎覆盖了学校所设的所有专业。

6.开展对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

20*年中等职业学校共录取在沪务工人员等成人中专学员近8000人。在做好对西部城市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工作同时,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外省市招生任务1.5万人,比上年扩招50%。

(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做好教育部对本市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切实提高高校教学工作水平。

积极配合教育部督促学校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参与教育部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完成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戏剧学院、*工程技术大学、*对外贸易学院、*电力学院等6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获得教育部专家高度评价,有力促进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2.积极推进*高校“*工程”建设

继续抓好重点学科、教育高地以及“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的建设,并开展中期经费投入的绩效检查。积极建设“*工程”的三大公共服务体系,即中国教科网地区主干网升级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工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工程,逐步形成*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系统。配合教育部做好*高校“*”“*工程”建设的验收工作。积极为*地方高校争取进入“*工程”行列作准备,组织专家对中医药大学、*师范大学和*理工大学开展“*工程”备选高校的调研。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开展新专业教学检查

组织900名专家对全市高校186个本科新专业进行检查,汇总和分析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本科教学质量问卷,回收问卷8000多份,以查促建,促进高校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和规范管理。同时,开展新建高校教学质量统一测试。对13所高校的16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高等数学”期中统一考试,促进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选研究生优秀研究成果

完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省级初选暨*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推荐47篇论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其中14篇论文获2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继续实施学位论文抽检“双盲”评议。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质量监控的重要抓手,继续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随机抽检与“双盲”评议,其效果获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5.实施“名教师工程”,积极培育高校精品课程

宣传和鼓励教授上讲台,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20*年本市有49名教师获第二届市级教学名师奖,有7名教师获部级教学名师奖。实施第二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并已立项299门,深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推进双语教学、启发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积极培育市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增加优质课程资源。*高校现己拥有86门部级精品课程和384门市级精品课程,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市、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体系。

6.加强高职发展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上新水平

组织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协作组,研究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政策框架。从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个层次展开全面研究,已确定《技术本科课程特性研究》、《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标准研究》等11个研究课题。继续开展*市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年已完成对*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校的评估工作。推进高职实践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建设的17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期工程项目、民办院校的14个民办高校教学高地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全部通过中期检查,项目完成情况良好。20*年第二期实训基地和教学高地建设项目已完成申报。完成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申报工作。

7.积极推进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做好非学历教育的清理整顿工作

根据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全市20多所市属高校进行了校办企业的改革改制和规范化建设工作。校办产业规范化工作涉及到体制、机制、账目、财物和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的转制安排以及国资、工商、税务部门的认定等,政策性强,难度极大。年初,市教委规定了“全覆盖、高质量、按节点、保稳定”的工作要求,至20*年底,完成了对全市20所高校389个企业全面的清产核资,并根据教育部的工作要求,开展了市属高校校办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着手研究制定了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方案,由于整个工作涉及面广,历史遗留的问题多,整个工作过程平稳推进,保持“零”上访。*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市有关职能部门的肯定,在20*年*月*日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企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上,周济部长、赵沁平副部长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召开20*年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会议,下发有关文件通知,对全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进行了认真、彻底的整顿和清理。在各高校自查的基础上已完成全市汇总报告。同时,对*高校在校内外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高校认真执行。

(五)推进社区教育实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社区教育实验及其研究取得新成果

积极推进本市闸北、静安、嘉定、徐汇、浦东新区等5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试点工作,并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区。20*年又有黄浦、普陀、长宁等3个区获教育部批准,列为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本市的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已占全国现有81个实验区的1/10。同时,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实验街道和一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得到确定,经专家评审,全市已确定了56个“*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乡镇)”和129个“*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遍及全市19个区县,使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

完成教育决策咨询课题《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运行模式研究》。本市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对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运行模式的研究,对社区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载体,社区教育的运行模式、社区教育的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丰富和发展社区教育实验成果,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研究制订*“*”终身教育规划(初稿)

组织起草了《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终身教育发展规划》(讨论稿)。计划到2*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徐汇、嘉定、闸北等10个区县和国资委、总工会、妇联、劳保局等8个部门开展了调研活动,形成了《本市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及若干子报告。

3.进行《*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调研

根据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组成由部分区县、委局和企业共24个单位组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项目组,对《*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开展了前期调研。在形成分课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形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总报告。

二、贯彻“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教育主要任务

(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修改编制完善

根据中央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补充完善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未来五年中要实现“六个提升”的战略目标。即:在视野上,实现从教育系统内部到全社会教育的提升;在体制上,实现学校自身建设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在机制上,实现从硬件建设向软实力提高的提升;在投融资上,实现从单纯增加投入向增加投入、鼓励参与和提高绩效的提升;在人力资源上,从吸引国内人才向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与培养本国人才并举的提升;在国际交流上,从增加合作交流数量向提高教育国际化质量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省级〈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通知》要求,结合*市实际情况,已完成编制《*市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并经专家论证。根据*各类教育的发展需求,编制了《“*”期间*教育基本建设规划》。完成了《*高校“*”建设规划》。指导督促区县编制完成《*市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

(二)以“树魂立根”为核心的学生德育实践深入推进

1.大力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大力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和《*市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年进一步深化“树魂立根”教育和实践,围绕“两纲”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学习、实践“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开展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和师德培训工作,组织第*届*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总结推广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典型经验。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有5个高校进入第二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达标建设;出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实施办法,规定在岗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接受为期400个学时的专业培训;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示范中心”和“达标中心”的督查评估。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认真贯彻教育部要求,从20*年秋季开学起,在本市高校全面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计划。依托教学协作组加强宏观指导、坚持不懈强化队伍培训,积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3.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育德能力培训

建立10个“*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重点培训德育教师的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学科德育研究、德育管理研究,以名师带教的研究式培训孵化机制,促进德育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班主任及新上岗教师培训,组织全市中小学新上岗的班主任教师代表,在陶行知纪念馆隆重举行以“光荣、责任、奉献”为主题的宣誓仪式。

4.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托全市7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按区域分布,20*年完成对*高校所有新任辅导员统一岗前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初步形成了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化培训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为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

5.配合中央督查组做好对*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的督查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教委从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方案、精心准备材料、抓好观摩点等4个方面入手,认真接受并配合中

央督查组的督查工作。汇编了市委、市政府、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关于贯彻中央[20*]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20*}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41个文件,以及会议纪要、领导讲话、专题材料、典型案例等百万字的书面材料。*市贯彻落实中央8号、16号文件所做的各项工作得到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1.增强宏观调控力度,均衡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在远郊区县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三个增长的前提下,为落实促进郊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通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加大了对郊区的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并设立专项资金,继续积极支持远郊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推动并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20*年市教委实际安排教育费附加预算为13.6亿元,其中:安排职业教育部分4.*亿元,安排普教部分9.52亿元。普教部分下达给各区县的7.38亿元教育费附加中,下达给郊区6.*亿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为5.4亿元),占81.71%。

2.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积极贯彻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先郊区,后市区的实施步骤,从20*年春季开学起先免除郊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年秋季开学起全面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继续做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在原有帮困经费总量不减的前提下,将免除困难学生学杂费部分用于资助困难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费等项目。

3.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标准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20*年在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市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520元(提高100元)、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720元(提高160元);同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盲、聋、辅读和工读学校的特殊性适当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根据区县经济状况,市财政分别给予免除学杂费总额的10%-80%资助经费。

4.启动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

20*年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已开展特教学校校舍建设及装备现状自查与调研,制定了本市特殊教育学校装备标准,完善特殊教育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同时,加强随班就读管理,颁布《关于加强随班就读管理若干意见》,开展随班就读实验区评估,召开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加强区县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同时,深化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颁布《*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展新课程实施试点工作,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5.深化公立转制与民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工作

在去年启动的本市公立转制学校体制改革工作的基础上,20*年再完成21所公立转制学校的改革工作。同时,开展本市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设置标准及审批程序的专项研究,制定民办中小学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的评估标准,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四)中小学“二期课改”稳步推进,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有效监控

1.深入开展“二期课改”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

形成中小学课堂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学业成就水平监测、教师专业发展监测与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估等多项监测与评估方案。全面推进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教材建设,开发课程社会资源。

颁发本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指导区县认真做好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加强教材审查制度建设,起草《教材审查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研究科普基地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编制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实施纲要(草稿),从20*年秋季起,首批10个科普教育基地与11个试点区对口开展试点工作。指导学校和教师组织中小学生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创建节约型社会,20*年秋季起在初中音乐学科试行循环教材。

3.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各项措施

要求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学校课程计划在网上公示,并接受监督。市教委下发《关于本市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调整意见》,将学习重心适当后移,放缓低年级的语文学习进度。组织*市教育信息调查队,开展两次“减负”调查,并向社会调查公告。“减负”公告显示,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学生对减轻课业负担的感受明显。

(五)“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认真贯彻市政府召开的*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会同全市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展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0*年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已制订了*学前教育机构装备规范等评估标准文件。

积极推进0—3岁幼儿早期教养实验。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0-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早期教养实践,在全市推广国家“*”重点课题《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关心》的实验成果,为普及婴幼儿早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

首批立项的34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20*年已有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现代物流、焙烤、数控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与通信技术、化学工艺和会计等10个实训中心基地建成并挂牌,这些实训中心分别是:另有15个实训中心正在组织验收。20*年审批立项的第二批19个实训中心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七)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指导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

20*年*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年增加1.2万人,增幅达10%。其中毕业研究生2.1万人,增加24%,本科毕业生5.7万人,增加6%,专科(高职)毕业生5.1万人,增加11%。同时,20*年*高校共有非*生源毕业生4.3万人。截止10月底,*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91.38%,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6.66%,本科生就业率91.56%,专科和高职生就业率89.13%。与上年同期相比,20*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大体持平。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高0.*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低1.62个百分点,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上年同期低2.23个百分点。

2.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

按照《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本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举办职业咨询师专业水平认证项目,本市高校共有440人参加职业咨询师初、中级水平培训,已有230人取得初、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50人赴香港各高校实习交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大纲》、《活动设计方案》以及职业发展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成立*市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会,形成工作研讨交流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水平。已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职业咨询专业岗位模型分析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组织各高校申报了21项课题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优秀论文。

3.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郊区农村就业

积极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据统计,20*年共有9*名高校毕业生应征西部志愿者计划,800多名毕业生应征“三支一扶”计划。经选拔,共有179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62名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此外,有1200余名毕业生到本市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已对100多个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项目提供资助,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数均比上年明显增加。

(八)教育科研成绩喜人,教育科研实力明显提升

20*年,本市高校有168项科研项目获20*年度*科技进步奖,占全市获奖总数的51.5%。其中,汤钊猷院士获*市科技功臣奖。本市高校有27项科研项目获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市获奖总数58.7%,其中吴孟超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46项科研成果获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占获奖总数14.15%。38项成果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本市推荐申报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共有51项成果获奖(其中1项为合作研究项目),占全国获奖总数(除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外)255项的20%。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幼儿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教育科研成果有10项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20*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曙光学者中有54人次获得了45项*市科技进步奖。

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32人,授予学位293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57人,授予学位117人;并有25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0项,其中部级项目4*项;省市部委级项目9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33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19项。

20*年继续加强*高校E-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启动了*师范大学的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建设工作,迄今已启动建有12个E-研究院。

(九)依法督促政府履行教育责任到位,教育督导力度增强

1.完成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综合督导和公示

在要求各区县政府开展自评的基础上,通过逐区督导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比较,形成了《关于本市区县政府20*年度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本市各区县20*年度中小学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情况汇总的报告》和《关于20*年度本市开展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自评公报情况的分析报告》。报经市政府批准,已将20*年度本市各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布。此举对增强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确保教育经费的持续健康增长,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2.开展对区县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专项督导

专项督导的重点及其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范完善政策,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的落实;二是开展自查,促进各区县梳理排摸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到位;三是重点突破,对教育公建配套建设欠账较多的区进行专项督导;四是解决瓶颈难点,对4个区县的教育公建配套遗留问题进行专题协调。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专题会议,对此项督导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3.完成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督导

共督查了本市19个区县的138所学校的招生工作情况。通过听取汇报、访谈、问卷调查、家长和社区干部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形成了138份《专项督导报告》,有力促进了20*年招生“阳光工程”工作的顺利实施。

(十)全面实施政务和信息公开工作,体现政府服务水准

1.建立“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专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

认真落实今年全国和*市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教育”网站专门开设了“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专栏”。专栏的功能:一是提供市教委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办事指南;二是开设信息快速通道,集中提供“教育概览”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政策解读”、“热点解答”等动态办事信息;三是提供网上办事项目,包括市教委行政许可事项、便民服务事项;四是提供网上咨询和网上渠道,汇编“便民问答”1000例,基本覆盖市教委对外咨询服务的各个方面。

2.及时提供社会公众需求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在“*教育”网站开设中考、高考、插班生招生、专升本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等各类招生考试专题栏目,向公众提供政策文件、政策解读、招考公示、学校动态、咨询服务、监督、专家访谈等一系列信息,受到公众的欢迎。20*年已有150多万人次浏览了有关信息。同时,结合中小学二期课改、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政府相关信息,并提供“政策解读”资料。

3.建立政府办事公开规范制度,为公众办事提供方便

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规范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库”建设。主动公开5大类政府信息,共20个专题、198个类目。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包括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周知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等。制定了《*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事项目网上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重点规范教育类办事项目分类、规范办事公开内容要素、公开重点事项的标准化建设。开通形式多样的网上办事渠道。本市56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网站上实现相应的办理功能。整合93项办事系统,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提供网上服务。网站推出的“*市高校学生贷款申请系统”,为高校学生在网上申请贷款、咨询贷款的相关政策、查询贷款的审批情况提供了“一门式”服务,已受益学生4.3万多人,贷款总额累计3.6亿多元。网站及时提供有关办事表格,为公众办事提供方便。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进程

(一)*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改革成效显著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本市大力进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经*市政府批准制定的“2+2+x”高校布局规划实施方案已逐步落实到位。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交通大学为中心的闵行紫竹科教园区;*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以及若干所有特色的高校,共同形成了本市高校完整合理的布局架构。

到20*年,在沪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调整前的1.66万亩扩大到4.*万亩,净增2.35万亩;校舍面积由调整前的742万平方米扩大到13*万平方米,净增566万平方米。在校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由2000年的25.54万人,扩大到20*年的51.62万人。*市的高等学校通过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改革的实施,使原有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和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大学园区和高校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拓展了*高校的办学空间,为*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使*的高等教育事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本市高、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有序

1.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有序完成

完善招生工作规范和程序,研究制定《关于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为重点,确保对市民招生入学信息公开。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各项改革措施到位。20*年本市共有21.7万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小学、初中就学,其中,小学新生入学人数为10.87万人,初中新生入学人数为10.83万人。

2.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在计划管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录取制度等方面稳步推出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初中毕业生为12.3万人,升学报考人数为12万人,录取11.69万人,本市生源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为99%。

3.普通高校招生及自主招生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0*年本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报考人数为11.38万人,录取9.15万人,录取率达80.1%。经教育部批准,20*年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试行“深化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工作。真正做到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顺利完成了这项改革实验工作,社会反应平稳。两校分别录取287和291名考生,完成招生计划的96.33%。同时,在高职(高专)院校*第二工业大学、杉达学院、建桥学院、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邦德职业技术学院首先进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实行由学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考试,依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和依法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有益尝试,得到社会、家长、考生、学校的多方面好评。

(三)启动构建教师教育联盟,凸显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精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本市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的构建工作已正式启动。教师教育联盟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在机构建设方面,以师范大学为主,联合相关的大学,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研究与培训机构,形成教师教育机构联盟,为全市教师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二是在课程建设方面,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联合开发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三是在师资队伍方面,建立专家教授资源库,承担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和区县基层学校巡回指导任务;四是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区域内人网、天网、地网三网合一的信息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联和共享。

(四)推进“体教结合”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群体体质

1.明确新一轮“体教结合”目标任务

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工程,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体系。重点抓好整体规划、项目布局、梯队结构和品牌打造以及配套政策等,并力争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构建融体育与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氛围。同时,确立各区县、各学校重点项目重点队,建立奥运后备人才库。

2.“体教结合”经费和措施落实到位

“体教结合”工作得到市领导重视和市体育局大力支持,共同投入,设立了体教结合专项经费,市教委投入了500万专项经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基础建设,各区县和高校也增加了专项经费的投入。同时,会同市体育局联合组织新一轮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申报、评估工作;委托市教育评估院组成专家评估组,分别对自愿申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的139所学校实行了评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落实到位。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比赛”为目标,各区县和高校以不同方式发动与组织学生在校园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活动,并选派学生参加了大、中学生市级各类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

3.“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显现成效

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38所,区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0余所。开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1*个。本市35所办二线运动队的中小学共向*专业队输送了74名优秀运动员,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19人。本市办二线运动队的中小学代表*参加全国或国际青少年体育比赛获得前六名者超过50人(次)。特别在田径、游泳和排球等项目中比赛成绩优异。全市中小学开展了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击剑、射击、棋类、定向越野等各种运动训练,构成了本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式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格局与网络。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推进

全面推进高校后勤质量体系建设的普及工作。举办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第三期培训班,20余所高校的37位后勤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全面启动*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申报工作,并组织开展对符合申报条件高校的质量体系验收审核工作。会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修订和完善物资采购招标、评标、采购、质检和到货验收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种物资必须引入政府质量检测手段,确保安全、卫生;要求配货管理中心和各高校后勤部门执行教育部、市政府有关规范教育收费的文件精神,降低中间管理成本,杜绝指令性配送;完善业务员、管理员廉政自律签约机制。

(六)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

启动*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区域合作计划的方案研究。组织本市10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完成7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和2项课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研究。同时,启动了20*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课题25项,参与单位达到了15家。举办6个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平台,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建设研究生教学的开放案例库,启动了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4个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开放案例库的重点建设工作。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主要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文学科,重点资助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协调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对12家培养基地和11家与之合作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市教科院开设“*研究生创新教育”网站。

在第10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新增*电力学院和*工程技术大学2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列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50个博士点,增列1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1*个硕士点。完成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省级初选暨*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14篇论文获2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推进教育实事项目的实施

(一)加强新郊区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制订市教委《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了“*”新郊区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继续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和辐射到郊区农村;构建郊区0-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创设良好条件,推进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向郊区农村投入的比重;安排专项资助资金提升郊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完善困难家庭子女“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制度;组织大学参加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等,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力度。

2.实行城区与郊区教育对口合作交流

以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改革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本市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签署了“*市兄弟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已形成黄浦—崇明、卢湾—松江、徐汇—金山、长宁—青浦、静安—奉贤、普陀—嘉定、闸北—南汇、虹口—闵行、杨浦—宝山共9对兄弟区县对口合作交流体系,浦东新区形成区域内城郊学校间的交流互动。一年多来,通过结对双方互相学习、对流支援、结对带教共建等形式,在选派教师到郊区学校支教、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和交流,共享优质资源,支教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口合作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异,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加强“新郊区新农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

制定并实施“新郊区新农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方案。培训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进行,帮助农村教师把握新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本市市郊10个区县的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接受培训,其中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1.5万名。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多元培训模式。

4.对赴郊区农村学校任教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教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20*学年招聘到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任教的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资助津贴。吸引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最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保证了农村学校优秀师资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在特级校长认定上,对郊区采取名额指标按比例分配下达办法,对郊区农村校长评审特级校长采取加分政策。从政策上引导中心城区优秀校长到郊区农村学校去工作。

(二)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大半任务

20*年是实施计划的第二年。为提高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促进郊区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网站上开设专栏,使“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明确、机构落实、操作有序;二是建立了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开放实训中心为基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培训格局,方便农民培训;三是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出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买单的“三单”联动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培训项目,达到从构建管理和运作机制入手,提高培训实效的工作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共完成培训农民6.8万人,比去年增加4000多人,就业率为67.5%,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市属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工作取得突破

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市教委确立了《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与管理》调研课题,已对全市各区县进行全面调查。召开了5次研讨会和协调会。已协调和指导区县完成市属配套商品房闵行区浦江基地、宝山区顾村基地的1所初中、2所小学、2所幼儿园的筹建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市属商品房基地配套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将由市政府正式下发。落实人口导出区和导入区之间教育结对支援的各项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让一批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校长到郊县市属商品房基地任教,使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

(四)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制度

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奖励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制度的实施意见》及其实施细则,从20*年9月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实行帮困助学制度和专业奖励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帮困助学制度资助学生的对象是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烈士子女。资助的内容包括补助学费、书簿费和生活费,资金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学费收入中按规定提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奖励制度是对每年报考*产业发展急需、紧缺和艰苦专业的新生给予专业奖励,资助学生缴付学费。“专业奖励”和“帮困助学”两项的受益学生数已达2.5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2%。

(五)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市教委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方针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指导并督促各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的人数,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扩大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的比例,20*年非本市户籍学生在本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首次过半,达到53%。市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费附加中拨出专款,用于郊区农民工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市教委严抓规范和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确保做好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卫生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研究拟订农民工女子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实施办法。

五、20*年*教育的其他工作情况

(一)稳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精神,对全市19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上进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政府职能转变”专题调研。启动行政执法职权分解与行政执法责任确定工作,梳理行政执法流程、划分内部执法权限、编制职责说明。开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研究,完成4项市政府教育决策咨询课题报告。

(二)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规范教育收费和教育审计工作

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确定3项工作目标、7个重点领域、4项基本要求和6项自查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进一步深入,确定了本市今年规范教育收费8项主要任务和7项主要措施。对20*年规范教育收费的8个优秀达标区县和11个达标区进行了表彰奖励。据本市中小学收费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执行收费规定情况总体评价很好、较好的达到90.42%,比去年提高1.39个百分点,较差和差的为0.45%,较去年再度下降。阳光招生监督制约工作进一步加强,20*年未发现严重的招生违纪犯罪案件,高校集中录取阶段市教委收到群众来信来访总计2739件,比去年下降27.3%,到市教育考试院数量为5000余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0%。

教育审计的监督与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稳步推进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实施各项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任务。完成年度教育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审计。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和第十二届华东地区教育审计工作研讨会,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规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贯彻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复核作进一步确认的工作要求,对全市273个项目和机构所存在的8类问题进行逐一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意见报送教育部。经梳理复核,本市有6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将被终止合作办学活动。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利益,维护了*的办学秩序。同时,20*年受理32项中外合作办学申请,组织有关专家评议,已完成材料汇总、分析、审定工作并报教育部。

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争取与国外名牌高校的实质性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年,复旦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院、*理工大学与英国北方教育集团合作举办中英学院、*大学与法国工程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等三个项目已获教育部批准。协助*金融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谈判正在进行。

(四)全市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颁布实施,大力开展法制宣传,进行多层次的法制培训活动,接受宣传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组织开展第九届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赛区选拔赛,依托有关方面创办出版《魅力汉语》、《咬文嚼字》月刊和《语言文字周报》,面向全社会提高各层次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开展对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评估;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用语用字情况的监测并积极引导,为“*”期间建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2*0年世博会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又有新进展

圆满完成*市承担200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任务。

培训使这些教师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从4级提高到6至7级,学员在国家统一组织的HSK考试中取得100%达标的优异成绩。选派了第六批1*名优秀教师赴滇支教,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学历等综合素质方面比去年又有提高。

继续实施*市教育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依托*市电子工业学校等单位,完成云南、贵州职教管理干部和专业骨干教师200名培训任务。

开展“援助型”的合作办学。本市14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云南、新疆、重庆等省市对口支援地区25所学校结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录取当地农村学生2500余人。接受对口支援合作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来沪进修,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合作学校任教和担任管理工作。

(六)青少年保护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推进

制订《*市中小学校安全风险勘查工作通知》,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5个区的400余所中小学的风险勘查工作。制定下发《*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区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完成对本市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文化娱乐场所以及民工子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排摸,如期完成112所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市教委会同市公安局与本市各高校签订20*-20*年度的新一轮《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协议书》,明确各自责任。制定*高校和市教委直属单位创建*市平安单位考评指标,结合文明单位申报对平安单位进行检查。同时不断完善本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国防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组织全市学生广泛开展群体健身活动。成功举办20*年*市学生体育大联赛。协助世界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举办20*年世界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

组织全市各类学校的饮用水安全卫生情况自查工作。加强对高校新生入学体检工作的指导。配合市医保局研究制定《*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试行办法》,完善本市近200万学生和婴幼儿的医疗保障。配合教育部开展学生营养午餐现状调查和*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30所高校、中专校获“健康校园”建设优秀奖、110个学校获卫生先进集体。

在各区县中小学校开展了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展演过程中,全市19个区县中推荐产生了1000多个新创或新编文艺节目和10000多件艺术作品。经筛选,有近200个优秀文艺节目被选送参加市级展演,博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完成20*年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全市共推荐艺术特长生267名,其中初三毕业生49名,高三毕业生168名。举办了第二届*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形成市区联动,课内外联动的培训网络,全年共有15万人次接受了优质的民族文化培训。开展了*市第四届“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0名“明日科技之星”和80名“科技希望之星”,邀请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代表与“明日科技之星”代表举行的“大小院士共话创新”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落实*市学生军训工作会议精神,本市高校近16万大学生参加了暑期集中军训,受训率达99%。举办高校(高中)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军事理论教学培训班,提高学生军训的有效性。做好本市在校大学生新兵征集工作。

(八)成功举办20**教育论坛和中外校长论坛

*教育论坛主题为:“现代化城市:学前教育——人的终身发展的起点”。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学者、*各友好城市的嘉宾和教育专家、领导等共350人参加了会议。论坛旨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与国内外教育文化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同时开放*的学前教育为世界服务。

由教育部主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大学的创新与服务”,来自国内外各界的代表350多人出席了论坛,围绕“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经验”、“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议题展开研讨。会议取得了完满的成功,*的承办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教育部领导和中外大学校长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赏。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7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决定在全省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章程是学校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充分认识章程建设在依法治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章程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法制定并实施学校章程,进一步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权益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师生主体地位,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主人翁意识、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参与度;全面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全省学校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学校教学、教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健全,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依章程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加强的良好格局。

三、工作任务

(一)宣传动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开展宣传,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方针政策,强调学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学校要结合当前形势针对全校师生做好章程制定和实施的宣传工作,强调学校章程对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办学、保障权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章程制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内容。要动员相关教育管理者、全校师生、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章程建设。

(二)制定方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章程建设工作任务,合理制定工作方案,并按计划开展、布置工作,保证按时按质完成章程制定培训、章程起草与审核、章程核准、章程实施情况监督等工作。工作方案须明确章程建设的组织保障,所辖学校章程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章程制定与实施工作经费预算等。2016年10月31日以前,各州(市)教育局将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备案。

(三)培训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云南省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章程建设培训。对《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附件)等指导性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充分利用省内外专家资源,组织开展专项调研、考察交流、专家指导等活动。加强对章程建设工作的过程性指导,并通过专项检查、督导等方式推动工作落实。

(四)起草章程。各学校按照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在深入调查研究及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后,结合学校实际完成章程草案,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修改、讨论;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草案提交学校校长(园长)办公会审议(学校设有校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理事会的,还须提交校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理事会审定);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审定)通过后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各学校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参照核准机关初审意见和章程核准委员会审核意见修改章程核准稿。

(五)核准章程。学校章程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核准机关按照《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组建章程核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核准机关相关科(处)室、章程核准委员会办公室对学校章程核准稿进行初审;章程核准委员会对学校参照初审意见修改完成后的章程核准稿进行审核、评议;核准机关对学校参照章程核准委员会审核意见修改完成后并经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通过的学校章程给予核准。

(六)实施监督。章程依法核准后,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宣传,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学习章程、尊重章程、依据章程办事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章程在学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的保障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履行章程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章程实施不积极、不到位的学校提出整改要求,并在辖区范围内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建立章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工作机构、人员构成、职权责任,提供章程建设所需条件和保障,监督章程建设工作情况。将各单位及有关人员落实章程制定工作任务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各项具体任务,扎实推进章程制定工作。

(二)确保章程建设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宣传,明确各学校的责任及要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督促所辖学校开展章程建设;提高章程核准业务能力,严格审核章程制定程序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合法、要素是否齐全、定位是否适当、体例是否规范、用语是否准确、特色是否明显等。

(三)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落实章程建设的必要工作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章程制定、核准、实施等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章程的调研、培训、征求意见、研讨交流、专家咨询、试点工作等。

(四)认真组织和配合评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章程核准工作协调机制,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对章程核准稿进行初审、审核、评议;各学校要认真分析核准委员会提出的审核意见建议,能采纳的要尽量采纳,不能采纳的要逐条做出说明。

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篇8

学生营养餐自查报告篇【一】

为确保我校的一颗鸡蛋和一两肉营养餐工程能够安全、平稳实施,我校根据潞教字【20XX】43号文件精神,对我校实施一颗鸡蛋和一两肉营养餐工程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完善了营养餐工程管理机制

1、20XX年月日,我校认真制定了一颗鸡蛋营养餐工程实施方案,年月日,我校制订了一两肉营养餐工程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了后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营养餐工程实施管理,负责每天的营养餐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落实了学生营养餐工程食品分发人员、库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职责,把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2、建立了营养餐财务管理制度、食品出入库管理制度、原料采购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制度、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食品留样监测制度、食堂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厨房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食堂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制度、食堂粗加工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品供应制度、师生用餐制度、学校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学校防投毒措施、食堂就餐人员须知、食堂卫生基本要求和《工程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健全了营养餐采购、留样台账,规范了营养餐采购、操作、加工、分发食用流程。

3、每周对营养餐工程的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品卫生监管情况和学生的领取使用情况开展自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到了及时整改。

二、加强了营养餐工程的过程管理

1、自3月1日起,我校寄宿制学生的营养早餐实施学校食堂供餐,每天早上一个学生一颗鸡蛋,学生在领取时,在鸡蛋领取表上签字。自月日起,每个学生每天中午一两肉。

2、学校明确了专人保管和验收人员,对每天采购的食品进行验收登记后由保管人员保管,发现异常食品拒绝接收,落实了食品出入库记录和索证制度。

3、食品管理人员每天对食品留样保存48小时,留样食品至少为100克。

三、加强营养餐工程经费管理

学校严格执行营养餐工程经费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上学期共有寄宿生64人,上级拨款3674元,支出2923.16元;本学期共有寄宿生61人,还未结算。

四、切实加强台帐管理

我校建立了营养餐管理档案,包括上级文件、营养餐工程实施方案、采购登记和凭证等资料。

五、存在问题:

1、食品留样还放在冰箱中,没有专门的留样柜。

2、鸡蛋储存没有专门的冰柜。只有在常温下保存。

学生营养餐自查报告篇【二】

自20**年4月5日开始,我校在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刘延东国务委员讲话精神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实行营养改善计划,现将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秀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坐落于五寨县城西北东秀庄村旁,占地13200㎡,建筑面积2550㎡。七、八十年代办有小学、初中、高中,鼎盛时学生逾千人,从这里走出了郭丕斌、林步森、杨永斌、张生明、刘步荣、杨建平等许多优秀人才,可以说她是西梁文化中心。自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城镇化建设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农村教学资源滞后,以致大量学生涌入市、县,学校人数急剧下降。近几年,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国家整合教育资源,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办学,先后采取了办乡镇中心校、实施农远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校安工程、扩大内需工程、校校通工程、设置教师特设岗位和营养改善计划等有力有效措施。乘此东风,东秀庄学校转换办学思想,积极改革,在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下稳定成现有规模:小学教学班6个,学生67人,初中教学班4个,学生103人,共170人,其中寄宿生157人。学校有专任教师36人,有本科学历的11人,专科25人,学历达标率100%。有市教改能手2人,县模范教师15人。有特岗教师7人,20xx年新聘上岗教师9人,他们的加入让学校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东秀庄学校在近四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一点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受到过几次表彰,引起了社会关注,2010年被评为山区办学先进单位,2011年获综合评估山区类第二名,20xx年荣获初中办学水平提升先进单位,逐步呈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校园内文化氛围浓郁,教研氛围浓厚。二是管理上注重流程化系统化,教学上实行三查四考一表彰,德育上实行日查周评月总结,教研上严格规范三块五步教学流程操作的同时,积极学习五寨县第三小学引进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多举措落实营养改善计划

1. 以制度为保障,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我校营养改善计划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实行计划之前即根据《五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东秀庄联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同时制定了《东秀庄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的食堂管理完善了卫生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品采购验收制度、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和餐具消毒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为计划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制度准备。20xx年4月5日实施计划之后,在县督导室和教育局营养办的监督、领导下,将制度上墙,并成立监督小组接受家长、教师、学生的监督。今年又成立了营养膳食委员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营养地调配学生饮食。

2. 严格管理,确保3元钱全部吃到学生嘴里

每学期一开学,后勤主任与会计即制定营养改善计划食谱(附件一),食谱以十天为一个周期详细明确地计划出住宿生和走读生每天3元钱的营养调配方案,此后一周严格按本方案采购食品,十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调控资金的分配。每次采购,采购员必须向供货商索要票据,票据由校长审批后记入营养餐专帐;所采购食品由营养餐检验员检验,检验合格后两人在《入库单》上签字入库。食品原料出库时由事务点清数量,查验质量后交给食品加工员,监督员在旁监督认为无误无质量问题在《学生膳食逐日登记表》上签字。食品加工员还必须把好最后一关,加工过程中发现食品原料有问题(如鸡蛋开裂,牛奶破损等)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学生每天享受营养餐情况都记录在了《营养餐就餐签字表》上,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监督3元钱最终是否吃到学生嘴里。以上形成的档案由检验员专门负责管理。

3. 严格把关,确保学生吃出健康

在教育局营养办的统一领导下,我校营养餐以水果、肉、蛋、奶为主,牛奶由蒙牛集团五寨县商尹巧花配送,鸡蛋由杨可庄养鸡厂配送,猪肉由五寨县远东公司配送,水果由五寨县鑫海源副食水果门市配送,其中蒙牛商和远东公司是营养餐中标单位,杨可庄鸡厂、水果门市是我校的食品指定采购点,这些单位厂商都有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件齐全,资质完备,诚信度高。

每年年初,学校食堂首先检审《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到县医院体检,办《健康证》,一切齐备后开灶。食品原料储存在专库中专人负责,食品加工人员不得带病作业,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操作间,餐具每星期由专人消一次毒,并做好记录。总之,学校对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食用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4. 不断改进,逐步改善学生营养

20xx年上学期我校营养餐肉食以鲜猪肉为主,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不太爱吃有点肥油的猪肉,于是我们以上瘦肉为主,如今又改为排骨,学生偏爱排骨,且排骨的营养价值又高于鲜肉。水果也以加苹果为主,同时尽量结合时令,采购梨、菠萝、香蕉、桔子等,尽学校所能合理调配,让学生吃出营养。

5. 积极宣传,让国家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非常期待,因为之前他们已通过电视对这一惠民政策有所了解,为了让家长更深刻地了解计划,在计划实施之初,我校分别召开了初中、小学家长会,专门向学生家长宣传国家政策,宣读我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使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只要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均可享受营养补助资金,国家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按照全年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600元,且此资金必须全部吃到学生嘴里,不得挪作他用,也不能从中核减运费、加工费等。今年教育局营养办又给每位学生免费下发了制作精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宣传资料,让每位学生、家长都深悉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的良好社会反响

营养餐的实施改善了学校伙食,学生伙食标准由原来的生均每天小学8元提高到了11元,初中10元提高到了13元,学校伙食高于农村普通家庭日常生活水平,因而学生乐于住校、上灶,去年5月份张卓玉厅长来我校调研营养餐时问一位三年级小学生想不想家?学校吃得好还是家里好?小家伙很高兴地回答:不想,学校好。之后东秀庄本村的十几个走读生也申请住校,农村的人很直白也很朴实地说为学校吃得好了。去年冬天我校组织了九年级、初中和小学三次家长会,所提意见没有一条涉及学校伙食的。今年中考体育测试,32名考生,5名49分,44-48分26名,1名35分,充分证明我校学生体质的强健,虽然这不能全归功于营养餐,但与营养餐的实施肯定有极大的关系。

四、关于营养改善计划的一点建议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范围是九年义务教育内学生,不包含学前教育学生,在我校有6位学前幼儿,当其他孩子喝奶、吃水果之时这些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班主任只好把高年级孩子的分给他们一些,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给学前孩子也加营养餐。

上一篇:安全员年度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居民医保收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