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0:03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针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在应对未来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下,也同时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对服装人才培养方法的不断更新。这个改革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地的改革。改变过去笼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合班上课,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效项目教学,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增加人才市场挑战力。在经过一年基础专业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考试,然后专业教师选拔,将合格学生分为品牌服装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前者的培养目的是为广东沿海品牌服装企业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直接输送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制版师,工艺师等服装专业核心岗位;后者培养目的是为目前中国尤其以广东为主出现的大量的量身定制也就是向高级时装工作室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或自主创业性人才。

其次改革内容在于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提高。过去的项目教学只是强调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能完成或达到基本教学目标。改革后的项目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核心岗位或自主创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直接或快速到达理想核心岗位的核心专业竞争力。而非像传统的项目教学改革后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并长期处于助理岗位。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输入与输出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的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而在本课题的项目改革内容中,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教授转换为实际销售环节。让学生以班级为主,进行分组,注册淘宝网卖家账号。然后从服装策划,到设计,制版,制作,最后将成品放到淘宝网进行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从产品策划,运作与推广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学生主动了解与切实掌握服装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以及客户需求。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殊性

首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选择高效项目教学的层次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区分时,如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的优势能力时做到科学地选择专业方向,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选拔方案。

其次,如何优化高效项目教学中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加针对不同层次高效服装项目的人才培养目的。贯彻服装教育适应“泛时尚时代”发展的宗旨,根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其课程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课程结构组合,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组合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建立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 ,使“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服装审美,掌握服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具备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厂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设计学、工艺学和服装结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号型、质检的规定及国际服装行业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运用适当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从事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普通话水平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服装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服装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服装色彩、服装营销学等内容。

主要内容: 素描及应用、服饰色彩、构成、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专业英语、服装设计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成衣设计、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制作、服装CAD、服装经营管理、服装展示等职业规划: 品牌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师、服装结构制版师、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外贸等);服装杂志社(服装编辑、记者等);成立个人服装品牌公司

(三)课程体系设置

1、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学、成衣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制板、形象设计、服饰设计、服装CAD。

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在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服装印染、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经营管理、图案设计、中外服装史。

3、专业组选课。专业组选课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戏剧服装、影视服装、民族服装、针织服装、鞋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广告、服装摄影、服装跟单、服装展示、美术欣赏、服装商品学。

4、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组选了的扩展。主要开设课程有:裙装制板实训、裙装工艺实训、裤装制板实训、裤装工艺实训、衬衫制板实训、衬衫工艺实训、礼服制板实训、礼服工艺实训。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2

关 键 词 :艺术生 对口生 课程设置 专业能力 岗位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教育,它更多强调了能力培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综观20余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市场需求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

首先,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在宏观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较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上,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其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脱节而造成技能教育的重复,或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空白”。如何提高培养现有的生源质量,让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课程设置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生源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单元模式设置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计划中既强化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又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使二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实习及实际训练操作占总学时的60%—70%,并坚持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岗位知识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按学分制的形式实施专业教学。在统一修完基础课与专业单元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岗位的不同方向。专业岗位方向的设置分为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方向。这样既可充分地挖掘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潜力,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发展中对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的设置

1.基础能力课程

对口生源学生实行“1+4”学制。入校第一年,首先,重点加强文化基础及相关服装绘画基础教学。例如,大学语文、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素描、色彩及构成等课程。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对比制,在教学上实行与艺术生先不同而后同的分级教学。对口生在职高的三年中,进行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基础、服装缝制工艺等部分初级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对服装缝制工艺课进行了相应的技能训练,而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文化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加强他们基础文化课教学和艺术基础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2.基础专业能力课程

艺术生的第一学年、对口生的第二学年,在基础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针对基础专业课进行重点设置。如:设置了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服装史论、服装机械原理、服装厂设计的课程,使学生从服装文化、服装市场、服装生产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专业岗位方向的划分与深入学习,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对口生相对艺术生又增设了专业素描、艺术概论两门课程,艺术生增设了服装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岗位技能课程

艺术生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也是对口生的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的上学期,针对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根据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岗位方向,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题组来设置课程。设置了男装款式设计、专题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衬衫茄克衫的缝制工艺、西装旗袍的缝制工艺、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企划方向增开了影视鉴赏、服装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综合设计和视觉传达等课程。

4.专业岗位实践课程

艺术生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口生的第五学年上学期,在教学内容上将服装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融入课堂中。在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中,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基本为7∶3。艺术生第四学年、对口生第五学年的下学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在专业岗位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5.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的实施

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来确立。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的内容形式,可根据企业品牌的专营方向、定位及要求提供产品设计企划、款式开发、结构板型,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来设计成品,或向企业提供市场所需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真正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市场的检验。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完成专业课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集中制定教学考试标准,集体评定等次。

参考文献 :

[1]章建春.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33.

[2]沈美媛,侯凤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上海群益职校专业模块教学实践探索[j]. 职教论坛2003(12):25.

[3]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1):62.

[4]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3):17.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服装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一、高等艺术服装教育的宗旨

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服装企业和服装商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服装技术与管理,且有一定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相比,高等艺术服装教育更注重经验技术教育,在知识上要突出学科知识的广度和实用性,在能力上要突出服装专业的实践能力。从目前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服装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格与高等艺术服装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探寻研究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时代进步的需求去创新教学体制,是培养社会急需的服装设计人才的关键所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服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高等艺术服装教育存在的缺陷

服装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教学作支撑。要变革要创新,必须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梳理和反思。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在宏观政策上还没有形成有利于高等艺术服装教育发展的有力导向,以至于一批原本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高水平院校,在高等艺术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模糊不清,导致定位不准、模式不稳,往往以培养精英人才自居,避实就虚。

2.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脱节现象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脱节现象在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建立在美术基础之上,排课缺乏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前后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常常出现因教师设置课程的现象。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设计强调艺术效果,轻视产品技能含量,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有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的局面,学生无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去完整体现。

3.师资结构存在缺憾

目前高等艺术服装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资源不够充分。一些教师是直接从美术或染织专业转到服装设计专业上来的,而大多年轻教师则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后分配来的,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拿着教材,放着幻灯片,向从未接触过国外生活的学生大讲国际设计大师的时尚理念,学生对着国际品牌图片研究其设计风格,这种教学偏离了设计本义。再如一些年轻教师没有到过服装企业,也没有对版型进行过深入研究,面对结构和工艺课程,完全凭借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来教学生,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4.生源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艺术生的扩招,高等艺术服装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学习服装设计。学生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使教学难度增加。

三、高等艺术服装教学的改革措施

高等艺术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的产品设计、实践能力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1.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教学

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教学,是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的有效方法。在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中,素描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应从把握结构、表现其基本形态入手,进行形态结构训练、抽象构成训练等,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就和传统的模仿性绘画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服装CAD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教学时,除掌握好软件的基本操作功能外,可将大量的结构设计原理穿插其中进行,这样既掌握了软件的操作功能,又巩固了所学过的结构知识。

2.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进行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进行教学,是避免专业理论与社会所需互不衔接的有效方法。如服装材料是服装专业必学的理论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材料风格和特点的把握能力,能正确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去;二是能对面料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从面料的组织结构出发介绍其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常识,缺乏对材料的审美认识及开发改造的技术处理能力的培育,不能指导学生真正在设计中充分利用面料的特点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用绘画的语言描述服装的形态,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考量真功夫的标准,是面对同样的创作材料,来体现其设计思想。如将服装结构理论课程导入到服装工艺、服装立裁等实践课程中,重新组合成一门独特、新颖、实效的设计课,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将主题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进行教学

将主题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进行教学,可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如在进行服装分类设计教学时,可将教学内容与服装企业的需求或品牌定位相结合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将设计的实际操作放入市场去检验效果,而不只是在虚拟的市场情景下进行效果测试。这种教学新模式,可使学生通过市场调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制版、服装工艺等各门课程的每个环节,使自己的设计意念得以实现,并从中学会信息收集和市场调研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结语

在我国现今服装批量生产的实际情况下,高等艺术服装教育只是围绕教材开展封闭式的教学,仅仅培养设计师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行的,必须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变化需求,改革教学的传统模式,紧紧围绕时代进步的需求去创建新的教学体制,培养市场需要的既懂设计又懂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的人才,设计师的培养只是高等艺术服装教育的一部分。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中职服装 结构制图 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88-01

中职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即为服装结构制图,学生今后就业的层次高低以及就业以后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与学生进行服装结构制图的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优劣至关重要。然而,现在中职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的很多方面都比较教条、落后,如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理念等。通常状况下,对专业优秀人员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教学内容并不能紧跟企业用工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设备的更新同行业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差距。

1 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现状

1.1 教材的更新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在所有行业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即为服装行业,在极短时间内就会更新服装的材料、技术以及款式。然而因为区域以及时间的制约,使得教材更新缓慢,根本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速度,大多出现在教材里的款式都很落后,这样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1.2 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条,大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书本知识教学,死板、枯燥,并不会研究与介绍最新流行的式样,所以导致学生与最新服装潮流脱轨。甚至于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也不会选取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1.3 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

在同时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以及深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师才能称其为优秀的服装专业教师。然而很多中职服装专业制图教师都在从学校毕业以后直接到校园教书,其个人并没有到服装企业以及产业中进行生产实践,也尚未在服装企业实际生产中制板与制图,因此,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完全按照书本知识进行教条的讲解,导致其教出的学生也只是明白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

2 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优化策略

2.1 整合课程内容,重新梳理教材,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过于理论化的编写教材是其缺陷。所以,学生很难明白某些制图原理。通常教材前面几个章节都是介绍制图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教材的开篇就大篇幅的过多将飘渺的、枯燥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就会给文化基础不高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带来很大困难,使其难于明白老师所讲内容,同时不会被授课内容吸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得学生厌烦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并会产生厌学情绪。假如教师能够更多的将一定数量的服装表演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更多的进行动手制版,这样就会取得的良好效果,而且学生对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增加。

除此之外,在中职学校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过程中,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在服装行业不断进步以及不断更新的设备的基础上,努力满足服装企业最新用工需求,持续的进行生产实践,并且从中获得新的形式与内容,与行业靠近,包含产业所有范围,进行持续的创新、研究与改革,帮助学生充分的结合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使得中职教育转变走向企业生产实践服务的道路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选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化生产进行模拟,在整理与分析服装结构制图理论知识以后,将其分成若干知识模块。使得学生首先熟知简单的基础知识,然后再逐渐学习制图原理,最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师生共同动手制版,勤于思索,对制板时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立刻修改,使得学生更加深刻明白所学知识。

2.2 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由浅入深地实施教学

在服装制版的时候,学生要完全了解服装基本款式,同时可以借助制图知识对基本款式进行理解与研究,而且需要在服装款式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服装款式的变化构造进行处理。以西裤的结构制图教学为例,第一步,需要对男西裤的制图方法与原理得以充分了解,对男西裤的构造特征得以完全熟知;第二步,基于男西裤制图改变一些构造,这样就会创造成为新的款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出不尽相同的部件、外形以及长度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款式的由来以及变化原理,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其充分结合基础知识以及款式改变。在学习基础知识的作用下,服装常用款式的制图方法完全被学生熟知,同时,借助制图原理改变服装款式的方式也被学生掌握,因此,学生就可以深入掌握比较简单的服装结构。

2.3 注重与人体、面料、工艺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结构设计的基础和准备即为服装款式,优秀的制版师必须能够完全按照款式标准设计出科学的服装构造,所以,在课程上,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怎样看图制版,在充分分析服装款式的基础上,充分综合服装的造型以及风格,实现制版操作。如在教授学生怎样绘制女两用衫的结构图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告诉学生怎样查看款式图,告诉学生怎样对女两用衫的款式特征进行研究,将成衣效果图画出来;(2)借助对称方法绘制样版。基于此种方法绘制出的样版能够将设计师的设计目标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与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欠缺之处,使其充分了解自己不足。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又进行了具体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给予细心指导,对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这样就保证了课程时间的高效性,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实践水平。

3 结语

作为一门中职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服装结构制图对服装系统工程的上下流程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所以,要持续研究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工作,使其适应企业的需求,使其适应社会的新服装潮流。不但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还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企业人才,使其为祖国做出贡献,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与教学理念,破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不断为服装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白艳.反思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教研版,2013(1):22.

[2] 朱晔,李亚娟.《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优化策略与实施[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4):84-86.

[3] 邓金莲.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23.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5

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从服装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层面出发,注重设计技能与生产加工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单品设计各个部位细节的研究,不能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当前我国的服装产业处于由生产加工向创新品牌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单品服装设计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对服装品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在创新品牌发展阶段对品牌文化内涵的深挖,及对品牌风格特征的整体把握。

一、建立一个宏观、整体的知识系统

国内传统服装专业教学分3年(或两年半)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绘图技法、服装设计、结构与工艺等内容分别进行学习,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要求和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每门课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一门课能够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直到毕业设计的环节,学生才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完成从设计理念到成衣制作的全过程。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服装公司,往往对企业的运作模式感到陌生,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完整的知识系统,不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整体性思维,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构建引导。

具体来说,首先为学生讲解服装设计基本理论,介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进度。这个环节的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清晰的了解,对课程的计划有一个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改变过去从书本出发、从局部出发的教学思路,直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调研,鼓励学生观察和接触市场,以专业的角度去观察服装品牌,对当今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款式进行直观认识。如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入不同商场调研,让他们在观察不同品牌之间差异的同时,对比同一款式在不同品牌中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图1-2)。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商场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相互交流。事实上,许多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对流行的款式进行拍照和绘制,并详尽地记录服装的色彩、材质、价格等要素。教师要结合实践结果,将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指出每位学生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和专业网站,让他们学着主动翻阅以充实专业学习。这样一来,课程学习既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就自然地发挥了他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品牌文化内涵,分析不同品牌之间风格的差异

在这个阶段,教师简要介绍国内服装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服装品牌的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服装品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及其对品牌风格的影响。学生对前期所调研品牌的背景资料进行检索,探索不同品牌文化背景,分析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风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产品结构、色彩系列、主要材质、款式配比、流行要素、陈列展示、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对品牌的整体运作建立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不同品牌在各自的风格定位下,在产品规划及市场营销方面体现出的差异。通过汇报演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品牌的风格特征,并且了解不同品牌的产品定位,清晰地认识到品牌服装设计中每件服装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品牌整体风格和定位(图3)。

这个阶段的训练,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与产业密切接触,与服装市场第一线的人物建立联系,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锻炼,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总是需要面对多重的压力,通过这种陌生的环境压力,学生因此可以学着如何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如何结合所见所闻深入分析和归纳,并用最快的方法详细记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统筹、规划、有效实施,这正是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三、品牌系列产品设计训练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师在服装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流程,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可以让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服装品牌,然后让他们深入分析该品牌的产品结构,结合流行趋势,根据该品牌的定位推出自己的设计主题,模拟该品牌产品结构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绘制草图(图4)。师生沟通之后,再选择其中两套服装进行效果图和平面款式图的绘制(图5)。每位学生选择自己系列设计中的一款服装,按照设计图,利用纸张等工具,在二分之一人台上制作成衣模型(图6)。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服装产业、品牌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将来自己的就业环境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课程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服装设计师的工作状态及设计的整体过程进行了真实模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目的和方向。尽管初次接触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但课程为学生建立的整体观念十分重要。

结语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每个环节中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比较理想,尤其是市场调研的环节,学生的汇报演讲也给了教师很多惊喜,所交出的答卷大大超过了教学的预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在课后组织师生共同讨论,让每个学生去谈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感受及遇到的问题、困惑,及时听取学生的感受和建议,为他们提供较为宽广的视野,引领他们能够全面、整体地去认识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证明,教学思路新颖,内容充实、全面,重实践、主动性强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个人的发展潜能被深入挖掘,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也就充满了信心。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平面与立体;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是以人体为基础,研究服装结构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是把服装造型设计转化成服装成品的重要环节。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采用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板的平面结构教学,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特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做到对所授知识的照搬照抄、死记硬背,最终对结构设计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学会用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去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与人体复杂曲面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平面纸样的组合去体现服装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立体思维的培训、“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立体思维的培训

服装结构设计通过运用立体思维对服装造型研究分析,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及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形态,服装的立体思维塑造和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与服装都属于多维空间实体而存在,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元素、组合形态却各不相同。平面结构的裁剪主要依据服装的外部轮廓来进行,明确的轮廓就表现出肯定的平面形态,而一个立体形态却没有固定的轮廓。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圆形,它的立体形态可以是球体,可以是圆柱体,也可以是半圆形,显然,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依靠轮廓(即投影),还要依靠实体的“量”。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其中的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而立体形态则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却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常培养空间立体思维,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分析设计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形态构成的数量、部件细部的吻合关系及结构设计分解的能力,而且还应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结构直接进行悬垂、曲线、凹凸、褶皱和复杂线条的立体思维塑形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直观认识和知觉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立体空间组合概念。

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面对服装企业普遍反映的服装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完成结构设计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各服装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里的“立体结构设计”不是指立体裁剪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部位的结构设计时,先用布或纸在人体模型上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从一块平布包裹人体时出现的各种结构形式(省、缝、褶等等),这些可变性形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以及从立体形态展开成平面的纸样外型,各部位结构线的特征等等,从而奠定了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基础。其次,对于复杂的款式造型,学生难以准确地将其分解转化成平面结构纸样时,可用直观的立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的平面纸样与人体立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关系。特别在讲授结构设计变化原理部分时,如服装的省道位置、省量大小、省道转换和褶量大小等等,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方法教学,进行机械的平面纸样的转化,缺乏对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学生是很难理解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和结构变化原理。又如裙子的褶裥设计,学生对平面纸样褶裥量的大小难以掌控,以及对立体成型效果模糊,通过立体结构设计观察相同面料质地与不同的褶裥量,及不同面料质地与相同的褶裥量等形式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变化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已裁剪的服装裁片经过缝制、整烫等手段制成服装成品的过程。现在的服装市场注重品牌风格、服装质量和制作工艺,急切需要对服装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等全方位把握的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实践性。结构设计课上学习的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如果不进行样衣制作、板型的修正及服装面料的选择来验证,最终还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提升。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实用化。比如在讲授半圆裙底摆结构时,先不将裙长斜纱部分减短,让学生按纸样制作出来,穿在人体模型上观察裙子底摆长度的变化,就会发现因面料纱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悬垂性的不同,裙长斜纱位置的长度最长,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将该部位长度减短,并且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减短的长度也不同,从而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去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立体思维塑造与服装结构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款式造型到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梅.服装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下)》,2013(06).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7

关 键 词:培养模式 服装专业 教学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服装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服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目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一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很快地找到就业岗位,即使找到就业岗位也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进入角色。现有的服装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新需求。当前一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服装人才与服装行业所需求人才规格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些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较单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均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如何进行高校服装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

重设计轻工艺是目前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误解服装专业这个概念,“美”只是服装要素之一,服装专业如果步入“唯美”的误区,就脱离了实用性、生产性和科学性。服装专业是工业化的应用专业,是一门跨艺术和科学的两大门类的综合学科。严格地说,服装专业包括款式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三大部分,不能将其分割开,教学中就设计讲设计,使得服装专业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独立艺术形式。Www.133229.Com我们应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齐抓并管,更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观念。对服装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主动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需求的变化,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既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服装设计理论和服装结构,也掌握服装工艺实践技能,并具备一定现代工业服装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服装营销贸易能力。

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应考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合的整合和统一,形成整体连贯的知识结构平台,改变设计课程数量庞大繁琐、总体课程不平衡、课程之间知识衔接不够,导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平台。

1.以服装设计课程为先导。包括服装造型基础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服装绘画,以及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配套的一些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味传播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各方面融会贯通,把设计理论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2.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制作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质量等课程,改变以往重设计轻结构轻工艺的倾向,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时数,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

3.服装营销、贸易理论为辅线的课程。包括服装市场营销学、现代服装、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商贸英语等,加强了解现代化服装市场营销及其他先进的管理手段。

三、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和修订

专业课程教材纷乱且繁杂,多种版本推荐作为教材使用,其中一些教材内容老化,理论体系、思维方式陈旧,所用数据、结论不尽相同,个别教材之间相互矛盾,使教师无所适从。对原有教材进行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理论知识,编写出新的教材,适用于高校服装专业需求。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队伍状况,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分配的毕业生、研究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还有一些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这样,他们就缺乏一定的现代化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陈旧难以胜任教学。教师所具有的业务水平、知识面以及各方面的素质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必要和必行的。

首先,抓好“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让教师到服装企业中进修,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到生产一线接受锻炼,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坚持专兼相结合的方针,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改善专业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要求。

在教学中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教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知识面以及各方面的素质。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另外,还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从教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明确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服装专业应走向社会,校企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国内先进服装企业的运作中学到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使高校服装专业培养的学生经得起社会的挑选。

结语

高校服装专业是培养综合型、素质型、应用型服装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服装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服装专业的前提,更新培养模式,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及在新形势下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苏惠民.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j].江苏高教.2005年第6期.

[3]戴教林等.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4]周萍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河南职技师范学报(职业教育版)[j]. 2001年第1期.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2014年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中职-本科教育。该举措除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中国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学生的高技能特质明显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明显不足。中职-本科培养模式将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这项改革要付诸实施将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新机制的建立、新课程体系的构建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一、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与岗位对接,又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中职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即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中职与本科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需要统筹考虑,使课程结构全面而不重复,以有效实现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贯通。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知识的交叉型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款式设计与工艺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结构法则处理各类服装的造型与色彩、外观与功能、形式与材料、成品处理工艺的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本科课程体系;第二步依据中职阶段课程的设置进行本科课程的增删,确保课程体系与中职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基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纺织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成员调研了武汉纺织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了一些服装专业实验室,与服装专业教师进行座谈,收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同时还走访了相关企业,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再结合该专业历年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当前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所学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中职与本科教育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信息技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创业与就业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7学分)、立体裁剪基础(3学分)、服装材料(2学分)、服装生产实务(2学分)。(3)项目课程,包括裙装设计制版工艺(8学分)、裤装设计制版工艺(10学分)、衬衫设计制版工艺(12学分)、女外套设计制版工艺(14学分)、男外套设计制版工艺(6学分)、设计CAD(4学分)、制版CAD(8学分)、创意立裁(3学分)、工业样版(3学分)。(4)选修课程,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营销等。

三、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围绕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经过服装学科专业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样版、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在服装设计与技术或服装贸易与营销两个专业方向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服装商品企划、贸易与市场营销、服装产品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为:注重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增删与整合;既不同于原来,又不同于现有的体系———既区别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5-6];着重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保持操作技能的优势,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2.确定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对于在中职教育阶段学习过的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将不再重复。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阶段补充学习工程数学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夯实基础,突出实用,难易适中”。对照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再结合本科阶段的专业平台课程设置,我们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证专业课设置的精简而又不失全面。中职-本科教育专业平台课有:服装设备原理与应用、服装生产管理、时装鉴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成衣纸样与工艺、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服装史、男装设计、女装设计、CAD样版快速生成、立体裁剪、女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品牌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心理学、服装专业英语、男上装结构设计与实训、服装电脑制版、男上装工艺、服装工效学、服装CAD、形象设计。专业方向课的确定要高度契合该专业就业方向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课程。中职-本科教育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面:(1)服装设计与技术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手工印染、服饰配件设计、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整理学、服装厂设计、成衣设计、女装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2)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包括认识实习、服装市场调研、服装品牌营销案例解析、经济学导论、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展示设计、电子商务、时装表演组织与策划、服装零售管理、服装终端店铺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3.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与行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是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四门课程:(1)时尚买手。该课程介绍了时尚买手的职责,内容包括流行预测、计划安排、面料采购、服装采购等具体环节的知识,配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自有品牌、品牌服装以及服装采购等不同的市场要求进行详细的阐述。(2)童装设计。该课程通过对童装的设计特征、设计现状、设计视点及童装的分类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童装设计领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品类童装的设计特点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童装设计作品实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设计。该课程主要介绍对现有面料进行多种手法、材质和工艺技术的再设计的方法。通过讲授面料的特性和对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艺处理,使学生对面料及其性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独立完成面料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4)创意服装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创意思维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美学和服装专业相关知识,通过创意思维转换成实物作品,突出对学生服装设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初认为要强化知识体系,突出理论应用,提升操作技能,贴近服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中职-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很难把握学生的水平;中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差,中职毕业生的学习内化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们的操作精准度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职-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2]吴国玺,张兆刚.中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3):211-212.

[3]陆晓霞.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丽娇.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69-72.

[5]陈培青.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05(2):38-39.

[6]陈志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职起点本科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6(7):167-168.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