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9 18:56:42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1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壁垒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与出口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要解决13亿国内居民的穿衣问题、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还在拉动经济增长、积累建设资金、解决国内就业、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肩负着重任。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由于具有产业链长、劳动密集的特点,因而其发展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纺织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出口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市场遭遇的贸易壁垒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据海关统计,目前,美国对华的贸易壁垒主要有关税、配额、反倾销等传统型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关税作为一种传统贸易壁垒,虽然它对一国进口的限制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小,但通过对不同产品制定不同的税率,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施加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初级原料产品制订较低的关税,而对于深加工产品制订较高的关税来提高关税有效保护率。关税在阻碍我国商品进入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商品在进入北美和欧盟市场时的难度更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而纺织和服装业是被立案调查最多的行业之一。

2.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发展概况

2.1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概况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是随着国际纺织生产中心在80 年代中期由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转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开始的。80 年代初,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4.72%,(959 亿/20310 亿美元),从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其贸易额开始迅猛增长,到1990年已达2122.7 亿美元,十年时间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增长了121.3%,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2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远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增长率。2006 年的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5300 亿美元,虽然在117830亿美元的世界贸易总额里的比重下降到了4.5%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在经过上世纪8、90 年代的高速增长后逐渐步入“夕阳时期”)但在1990年到2006 年的16 年间,纺织品服装贸易依然保持了9.36%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说,在世界商品贸易发展趋向能源和高端制成品快速增长的两级分化趋势大环境下,纺织品服装贸易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2.2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概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获得了一个开放的、持续扩大的国际贸易环境,在政府着重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断扩大。1980 年9 月,中美签订了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定,1984 年我国加入《多种纤维协定》(MFA),改善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1994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3%。到加入世贸组织前夕的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520.8 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0.8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4.6%。随着2001 年中国的顺利入世,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可以享有《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规定的第三阶段18%的份额增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2 年、2003 年和2004 年分别实现了15.68%、30.09%和20.10%的高速增长,并在2002 年超越墨西哥、土耳其,成为美国、欧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第一大供应国。2005 年是纺织品配额制度在全球取消的第一年,被国际配额制度长期压抑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当年年初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虽然在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但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当年依然取得了20.69%的高出口增长率。随着2005 年《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的相继签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可预见的出口环境,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440.17 亿美元,增长率达22.53%。

2.3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概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国,也是中国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从两国贸易规模来看,2002 年、2003 年和 2004 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为 121.87亿美元、149.24 亿美元和182.40 亿美元,在美纺织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占到15.56%、17.91%和20.31%。2005 年初,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终结,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增长。从各月出口金额看,除2 月受到春节影响外,到6 月出口达到最高,为 25.87 亿美元。随后,受到美国设限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增长趋缓,到12 月份当月对美出口仅有 13.91 亿美元。

全年共计224.05 亿美元。经过2005 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美国重新设限,中美协议签署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继续以平稳的态势增长。从输美纺织品构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服装为主,服饰次之,织物和纱线较少。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对美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72.58 亿美元、89.28亿美元和151.44 亿美元,在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 62.52% 、61.33%和67.59%。服饰类出口额在绝对量上位居第二,但同比上升幅度不大。作为原料的纱线和织物,虽然绝对量不多,但同比上升幅度却很大,特别是纱线2005年出口额比2004 年上升了145.85%。

3.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

3.1 美方原因

美国政府在指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国内利益集团的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来保证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美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在国际上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是美国政府实现其经济和政治霸权的一大手段。最后,扭转贸易逆差,寻求经济复苏也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在经济学理论中,在两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相关产业会扩张,而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产业由于国外商品的冲击会相对萎缩,劳动力会从萎缩的产业流向扩张的产业,并再次达到均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力在两类产业中的调整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因此会产生失业问题。这便是自由贸易带来的调整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言论再次沉渣泛起。“中国者”认为,自“9.11”以来,美国过于在全球反恐,以至忽略了它的最有潜力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正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在全球被分流利益的威胁。美国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政策作为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纺织业对中国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解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和全国的就业问题帮助很大,美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对中国不断引发摩擦,必然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干扰,从而通过纺织品贸易来牵制中国,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最后,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较多的贸易壁垒是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对华贸易持续逆差的产物。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美元连续贬值,一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2006 年美国对华贸易总逆差达2506 亿美元,占美国当年8811 亿美元的全球贸易总逆差的28.4%1。面对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在对中国的出口又不能快速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设置贸易壁垒以阻止中国的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纺织品服装贸易。

3.2 国际原因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必然置于国际贸易的整体框架之中,因此国际贸易的全球环境,必然会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大环境中,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置如此多的贸易壁垒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除此之外,美国和欧盟因为经济规模、政治文化上比较接近,它们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时候,往往互相模仿。所以在处理对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到欧、美双方相互的示范效应,这使得本已非常复杂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3.3 中方原因

国际贸易大环境和美方的内部原因,对于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问题时都是外因,只有真正处理好我国自身的问题,方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首先,我国与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出口策略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的一个前提标准就是出口量的连续、大幅上升。在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自然会踊跃接单,使得出口量连年攀升。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日、欧、港四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美国,2006 年313.63 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当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1.8%。除了对于单一市场出口量的快速增加容易招致贸易壁垒外,出口市场选择范围的过于狭窄对于分散我国的对外贸易风险也极为不利。

其次,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投资发展不平衡。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有一个特点,就是两者的主要流向相反,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大量流向国外,但进口较少;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多,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缓解资金紧张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依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多加学习的地方,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投资流向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投资母国而言有较强的出口替代效应,减少了投资国对我国的出口,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比较少,不能将工厂设在国外,从国外向当地或目标市场出口。两方面对比的结果就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非常大,导致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升温。

第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结构不够平衡。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美出口商品的结构也相对集中,将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集中在某种或几种类型产品上,这使得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极易引起当地市场及生产企业的关注。当地的市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及生产企业由于担心来自中国的商品会挤掉他们的市场份额,纷纷以种种借口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施加或申请施加贸易保护措施,造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

结 语

纺织品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一直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我国长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增加了进口国消费者的福利,也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尤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了重重的贸易壁垒。不论从美国市场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性而言,还是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程度上而言,积极寻求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美国贸易壁垒的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珏.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1994,(6)

[2] 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二震等.国际贸易政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赵京霞等.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5] 王世春.论公平贸易[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2

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是占有重要地位,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显著变化,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种挑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措施。

1引言

纺织品行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性产业。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服装业已成为世界服装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中的服装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会有激烈的生存竞争,这就给我国服装贸易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地区贸易集团进一步发展和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如何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国际市场,继续保持服装贸易的稳定发展,是摆在我国服装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2新形势下我国服装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2.1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为代表的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我国服装进入世界市场的巨大障碍。许多发达国家都规定了进人本国市场的技术标准或要求企业严格控制化学物料,尤其是有害物质和有机溶剂的用量,有的还要求产品配备绿色环境标志以表明符合环保要求。由于我国服装企业技术、经济、试验条件有限而给服装出口造成极大困难,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lO%以上。

2.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挑战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它虽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但也把一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为区域性贸易障碍,成为区域外产业进人的巨大屏障。世界服装产业调整已具有明显的区域集团化特征。我国服装进入北美、欧洲等市场又多了一层障碍。例如,欧盟纤制品进口货源首位的是其内部国家,占其全球进口额的5O.6%,而从我国的进口额虽居第二位,但仅占6.4%。

2.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服装业重点向高质化、高技术、企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而将劳动密集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成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正日益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有力竞争者。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其货币贬值所形成的出口产品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它们将对我国服装业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

3发展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措施

3.1充分利用WTO的有关规则

服装业是我国加入wrO所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要想利用人世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充分了解WTO的职能、基本原则、相关协议,特别是WTO有关纺织品服装协定。利用发达国家进口服装关税的下调和额外配额增长率的优惠,享受较大的出口经济利益,排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对我国服装出口限制的任意性和歧视性,使我国服装出口潜力得以发挥。利用其监督机构职能,使我国服装出口在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上得到保障,防止不了解规则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贸摩擦和损失。

3.2改变服装生产布局。降低生产销售成本

目前全世界服装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过剩。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成本竞争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为此,我国服装企业必须努力进一步降低成本,保持低成本优势,确保我国防治品服装贸易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的地位。在国内外低成本竞争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发达地区的加工型服装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我国服装界应该调整企业布局,及时将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西部不同重点的产业集聚,保持并增强我国服装生产的比较优势。

3.3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知名品牌

现代服装业竞争是以科技为后盾、品牌为先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国际服装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的利用名牌效应使市场延伸、拓展。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服装企业应充分利用人世的有利条件,抓住设计的战略环节,利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发展网络销售,大力创建有民族特色,又具国际性的服装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3.4建立国际化的服装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即要遵守贸易活动规则,又要有较强的竞争手段,产品质量应该是诸多因素中最为莺要的手段之一。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3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04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04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04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3]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4]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5]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2005年7月27日

[6]武振: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当代经济研究,2006,(3)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纺织摩擦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4.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纺织行业,应引导其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走市场多元化发展之路,给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2005年,中国先后与欧盟、美国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这些发达国家市场上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让出了一定的空问。2007年5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及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执行情况的全面报告》。该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7%,达713亿美元,美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和从该地区的进口均有所增长。美国从该地区非石油国家的进口增长7%,达3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增长主要来自服装、水果、坚果、蔬菜和切花等产品。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5

依托学院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部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在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作为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系统,但在行业领域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商贸知识的欠缺成为发挥专业特长的软肋。因此我们注意到高校在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2013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岗位实践的工科类纺织服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课题201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五年工贸结合的纺织服装工程学生积极参加由教育部高等纺织与服装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几十所学校选手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个人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关于岗位+教学对接的工科类纺织贸易人才培养新模式于2012年12月获得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织服装贸易工作,岗位上手很快,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个人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纺织服装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行业领域后,更好更快适应业内后向一体化的衔接,尤其是直面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实质性的岗位适应能力。

4 结语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6

论文摘要:文章用国际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测量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反映中国与东盟在纺织品服装业上的国际竞力。研究表明中国虽然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东盟五国中的印尼和泰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中国与东盟应开展协议分工,在产业内部侧重发展不同的产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合作代替竞争。

一、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分析

(一)中国与主要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比较

纺织品和服装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与东盟均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国家,目前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双方在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为520.61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的28.1%,东盟国家中只有缅甸和印尼跻身世界服装出口前十位,这两个国家的比例分别是2.0%和2.2%。2004年中国服装出口额为618.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份额的24%,排名全球

第二,增幅最大;东盟国家中服装出口位居前十位的只有印尼,列全球第九位。在2004年全球纺织品出口排名中,中国列第二位,出口334.3亿美元占全球出口份额的17.2%;泰国列第三位,增幅21%。而2004年东盟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占整个东盟出口比例只达到1.0%。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了1150亿美元、1440亿美元和1712亿美元。在这三年中,东盟国家中印尼的纺织服装产品发展非常迅速,2005年印尼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86.1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印尼仅纺织品出口额就达到了100.03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排名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和东盟的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市场和日本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中国和东盟的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约为10%,而在欧盟市场中国接近5%,东盟则超过5%,但所占份额不大,相差较小。这说明中国同东盟国家产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存在着竞争,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以发展中、低档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为主,而且出口的市场基本上都是欧美等国家,但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这种竞争状况会日益加剧。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仍然低于10%,东盟出口到et本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均超过50%,其份额差不多是中国在日本市场份额的6到8倍,这说明东盟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远远超过中国。

二、中国与碰鼬铲际静力匕较

在测度某国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方面,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以下三种: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和出口业绩相对指数(irep)。本文用前两个贸易指数来分析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tradespecilacoemcient),也称贸易专业化系(指的是经这里的radespecializationco—e伍cient,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大。即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 i;其中,ve代表某类产品的出口值;vi代表某类产品的进口值。通常,tc~>o.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0.c5,则0具8有强竞争力;若一0.5≤tc<0,则该0<~产t品c具<.,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有一般竞争力;若一0.8<tc<0.5则具有较低竞争力;tc≤一0.8,则只有很低的竞争力。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在双边贸易上1993年的tc=一0.83,几乎没有竞争性,1995年到2001年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为一0.74、一0.55、一0.43和一0.53,虽然贸易竞争指数有所上升,但基本上仍然小于一0.5,说明双方具有较低的贸易竞争力,在纺织品和服装产业上基本上属于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但随着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的结构调整及升级,中国与东盟的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开始出现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由表l可以看出在2000—2003年间中国在纺织品上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0.5之间,说明中国在大部分中间产品纺织品上具有强竞争力;而在服装产品上tc指数一直大于0.9,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在服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几乎到了只出口不进口,即实现了完全的出口专业化。

(二)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为:rca=。其中,xe为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x为一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e为该类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的竞争力;若1.25~<rca<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0.8≤rca<1.25,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0.8,则具有弱的竞争力。

由表2的数据可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rca指数在1980年到2000年间均超过了4,说明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竞争力特别强,与东盟五国相比,纺织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中国又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市场推广技术以及极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而东盟五国除印尼外,其他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的比较优势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根据比较优势强弱排名依次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而且泰国的rca指数20年来一直在2.5以上,印尼在1990年后其rca指数也超过了2.5,这说明在老东盟五国中,泰国是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近几年泰国服装业发展相当快,已经向时装方向发展;而印尼近几年纺织品服装产业成长也相当快,已经成为中国的又一个竞争者。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世界主要的纺织品服装的消费领域美国和欧盟市场上,中国和东盟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双方均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产品与东盟国家相比其竞争力的优势更加明显,原因是中国在技术、规模效益上有较强优势。

而中国与东盟相比,虽然东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都低于中国,但随着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在第三方市场上与中国已经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双方在纺织品服装产品的tc指数上有一定差距,但均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东盟国家的rca指数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则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正在受着来自东盟国家的竞争压力。

鉴于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对各自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两国对第三方市场出口结构的相近性,双方在对外贸易中应加强协调合作,避免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贸易摩擦,对促进双方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双方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加工上均是以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并且是世界中低档纺织品服装制成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7

一、乌拉圭回合前纺织品贸易法律自由化的回顾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行业逐渐显示出比较优势。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产业.特别是为了避免纺织产业工人大量失业而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以美国为首的一批两方国家以可能会引起“市场扰乱”为理由.开始对纺织品进口实施限制。导致世界纺织品贸易长期游离于gati"之外。从20世纪60年代的gati"狄龙回合起。纺织品贸易逐渐由双边调节向多边安排的方向发展。在乌拉圭回合《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生效之前,有关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多边法律安排先后经历了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安排、国际棉纺织品贸易跃期安排和多种纤维协定3个主要发展阶段。

《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安排》一方面规定发达国家进口国应取消对来自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棉纺织品实行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规定低收入国家必须控制其出口。即出口幅度应控制在1961年6月30日前的最高水平上。如果出口国或地区不按要求控制其出口。一旦进口国因此而受到市场扰~b(marketdisruption)。进口国有权采取单方面的进口限制措施。而限制措施下的进口量应不低于前12个月的进口平均水平。此外,所有参与制定《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安排》的缔约方组成了棉纺织品委员会.负责在该短期安排期满后谈判棉纺织品贸易的长期安排。

《国际棉纺织品贸易长期安排》无论在适用期限、受约束的缔约方数量还是在调整范围方面都比上述短期安排有所进步:在适用期限上。长期安排的有效期为5年,1967年期满后又被延长,一直到1973年结束;在受约束的缔约方数量上,受长期安排约束的缔约方几乎扩大到所有纺织品贸易国;在调整范围上,长期安排不仅涵盖所有的棉纺织品。而且涵盖含棉50%以上的纺织品和服装。《国际棉纺织品留易长期安排》第一次尝试将纺织品与服装问题纳入gati"体制之中。但在使纺织品与服装“回归”多边贸易体制方面,长期安排的作用相当有限。由于它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长期安排在实践中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第一个《多种纤维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口方实施限制的范围由上述短期安排和长期安排中的棉纺织品和含棉50%的纺织品扩大到所有的棉、毛及合成纤维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方应保证进口配额年增长率不低于6%;设立纺织品监督机构(textilessurveillancebody。fsb)。负贵对协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解决有关争端等。

第二个《多种纤维安排》在第一个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即“合理背离条款”(reasonabledepartureclause).其含义是:进口国在与出口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免除多种纤维安排有关条款的适用和约束。特别是有关配额和出口增长率的适用。例如可以实施比多种纤维安排所规定的更为严格的进口限制措施。这一条款为进口国背离《多种纤维安排》的义务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个《多种纤维安排》取消了“合理背离条款”,但保留了前述几项协议的限制内容。它还增加了一个“反急增条款”(anti一surgeclause)。这是。。项特殊情况下的保护措施.即使正在增加的产品的进口量并未超过进出口双方原先达成的配额范围,也允许进口方对在一定期间内急剧增加的进口实施限制措施。

第四个《多种纤维安排》是最后一个多种纤维安排。原定的有效期为1986年8月1日到1991年12月31日.后因乌拉圭回合迟迟未能结束而延长至1994年12月31日。虽然该协定提出了最终使纺织品贸易回归gaty的目标.但是却比前几个协定更有限制性:首先.协定不仅继续沿用“反急增条款”.而且又恢复了曾在第3个协定中被取消的“合理背离条款”;其次,产品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来棉、毛、人造纤维产品基础上又增加了所有植物纤维、混纺纤维和丝混产品;再次,发达国家的单方面限制权力扩大,进口国在实施了不超过12个月的单边限制后.无须经双边同意,就可以单方面决定延长限制1年;最后,进口方应承诺放弃未用足的配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乌拉圭回合前纺织品贸易的多边安排得出如下基本认识:纺织品产业本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它们逐渐失去这一产业的传统优势后.就不断寻求国际法律规则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并不遗余力地使它们的各种限制措施披上合法的外衣。上述短期安排、长期安排以及多种纤维安排就是在gari’r的主持下.为纺织品与服装领域进行限制“合法化”进行谈判并达成的一系列“成果”。其核心内容是实行进口配额限制。而这种限制措施从根本上讲是与gatr的宗旨和原则背道而驰的。虽然这些协议对于维护纺织品与服装领域的正常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进口国的限制措施越来越严厉.加之各种双边协议的侵蚀。纺织品出口的增长率在不断下降。可以说,乌拉圭回合前的上述多边安排并不足以保障在纺织品与服装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纺织品服装协议》下的纺织品服装自由贸易法律的回顾

1986年9月.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开始。在确定本次多边贸易谈判的议程时,美国等缔约方为了换取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支持,同意将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规则之外的纺织品与服装领域纳入多边规范和监督的轨道。在乌拉圭回合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立场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才最终得以制定,并成为《建立wto协定》附件一a的一部分。《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是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出口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管辖纺织品与服装长达数十年之久的贸易体制。其以市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取代了以配额为基础的管理贸易。使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逐步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中,进而为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自由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由序言、9个条文和1个附件组成。其宗旨是促进“将纺织品与服装领域逐步纳入1994年gati’”。

协议的内容涉及一般规则;纳入进程;反规避条款;过渡性保障机制;管理机构;争端解决:适用产品范围等。

纺织品协议的目标是在10年过渡期内将国际纺织品贸易回归到关贸总协定内,回归的进程主要体现在取消现有歧视性国别纺织品进口配额进度上。然而。纺织品协议回归过程从1995年起步时就遇到了重大困难。比如:4个发达进口国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挪威通报的第一阶段回归纺织品货单中,除加拿大包括了受限制的劳保手套外,其他3个进口方没有回归任何受限制的纺织品。另外,他们回归货单中纺织品的进口数量刚刚达到纺织品协议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但是,其中有些税目下的进口数量同他们在谈判中提供的统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而且还包括一部分有“ex”的税号。

在纺织品协议回归关贸总协定进程中。主要发达国家前3个阶段回归纺织品的进口量只达到了纺织品协议所规定的最低百分比要求。它们千方百计拖延纺织品贸易的回归和自由化,将绝大部分受限制的纺织品特别是一些最敏感的纺织品和服装留在2005年1月1日回归。从而.过度保护了其国内纺织业的利益,阻碍了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增加了其他成员方国内相关纺织业调整的难度,损害了其他成员方.特别是发展中成员方的贸易利益。

三、《纺织品服装协议》失效后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法律的前瞻

随着《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失效,纺织品服装贸易终于全部回归到wto框架。然而.纺织品服装贸易法律自由化的道路依然不平坦。

(一)高关税的保护致使纺织品服装贸易法律自由化落后于其它非农产品贸易法律自由化

纺织品进口配额和高关税壁垒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纺织工业的两大政策支柱。但在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结束后。纺织品进口歧视性限制体系去势已定,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重心自然就转移到如何利用高关税保护国内纺织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关税只是针对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皮革制品等少数几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进口实行的关税税率要比对其他工业产品的税率高得多,一般都高出一倍以上。此外,在对同行业各类纺织品中.发达国家视加工程度和(或)原材料不同实行差别进口关税,加工深度越大,关税越高。故在未来的多边自由化法律谈判中,各成员方有必要加强削减关税、开放市场等方面的立法

(二)美、欧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方案和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对纺织品贸易法律自由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美、欧通过单边优惠方案和双边自由贸易协议来扩张地区贸易势力范围.客观上给多边谈判削减市场准入障碍制造了困难。眼前的利益动摇了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争取全球贸易法律自由化的信心,对多哈多边谈判削减高关税壁垒提出新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在世贸组织纺织品协议l0年过渡期后进一步争取贸易自由化和改善公平市场竞争条件的最主要挑战。

(三)滥用wto法中的贸易保护立法,继续阻碍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自由化

服装国际贸易论文篇8

责怪别人远比自己面对现实更加容易和简单。然而,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争端掩盖自身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做法,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使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复兴。美国的钢铁等产业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中美经贸关系中,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摩擦?从本期起,我们推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摩擦点”系列,予以介绍。另外,本期张运成的《构建正常中美经贸关系的战略性思维》一文也很值得一读。

朱文晖著文《香港经济步入新的上升周期》,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香港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信心来自何处?读完该文后就会有答案。

―――主持人手记

纺织品和服装的问题,在经济学界并不成为问题,但在政治上却是敏感的。

被轻轻提起的,是纺织品和服装;但重重落下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中美纺织品贸易往来已久,纺织品曾经是中国对美出口最主要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出口结构升级,同时受美国“优惠贸易协议”的影响,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放慢,但总的来说,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一定水平。2002年中国是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占全部进口的15%。由于纺织品在美国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敏感的产业,因此在这方面的贸易摩擦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美国非常担心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其造成威胁。早在1983年初,美国就曾宣布对中国输美纺织品的36个品种实行全面配额限制;1995年,美国颁布了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新规则,将服装原产地标准由裁剪地改为最后缝制地;1996年,美方又单方面扣减中国该年度纺织品配额13个类别中的商品。配额限制和“原产地原则”的利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大幅增加。于是,美国国内的纺织品和服装业生产协会以产业受损为由,要求政府启动中国入世的“特殊保障条款”,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重新设限,实行进口保障。从2002年开始,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为代表的各种纺织品和服装协会就开始四处游说,在国会两党中制造中国进口威胁的言论。他们还抛出了各种研究报告,大造舆论声势。其逻辑是:从中国的进口导致美国工厂关闭、工人失业,从中国的进口已经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严重威胁。2003年5月,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公布了提出特保申请的程序;7月,由美国14个主要贸易协会组成的纺织纤维业联盟正式向CITA提出申请,要求对部分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11月,根据相关程序,CI?鄄TA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和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对以上产品重新恢复配额限制。

然而,纺织纤维业联盟在要求政府实施纺织品特保时,所提供的大量事实论据却都站不住脚。美国纺织和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人失业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并不是在于从中国进口的激增。200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的主要产品都是由取消纺织品配额带来的。这些产品多数并不在美国生产,而且中国产品虽然增长比例很高,但实际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很小,有的还不到1%,根本谈不上对美国产业的损害。

从根本上讲,美国纺织品和服装业走下坡路是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这些行业竞争力下降的结果。在美国经济结构日益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纺织和服装属于被淘汰的产业,其就业人数的下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此外,由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是一个关键的竞争因素。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相比之下,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使美国这些行业逐渐丧失其国际竞争力。尽管美国的有些工厂利用先进的技术开拓纺织服装新的竞争领域,但是大量的工厂依然面临来自亚洲、加勒比及其他一些地区的竞争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进口的增加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保护纺织服装业,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加勒比、非洲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签订的优惠贸易协议就是为了促进美国的纱线和布料的出口。美国还利用这些措施严格的“原产地原则”试图限制来自亚洲等地的进口。这些年来,美国的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收效并不显著。劳动力依然是决定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竞争潜力被进一步释放出来,对美出口开始大幅上升,这部分抵消了美国优惠贸易协议的效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1/40,也是亚洲主要国家的1/7~1/8,中国挤占了一些亚洲国家和墨西哥等国对美出口的原有份额,成为对美出口的最大国。

然而,如果进口增加不是和美国工人的失业同时发生,问题也许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现实中往往充满了误解。自从2000年发生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工人的失业就一直增加。尽管纺织服装工人的失业只属于整体失业的一部分,其失业率的上升并没有超过一些服务业工人,但是从中国进口的迅速增加恰恰为其失业提供了一个迁怒于中国的绝好机会。耿耿于怀的利益集团于是顺理成章地编织出“中国进口威胁美国产业”、“造成工人失业”的一整套逻辑。

在“不正当竞争”方面,中国并没有美国所宣称的那样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行不正当竞争。尽管中美贸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侵犯版权、非法进口等,而且,中国企业的低价竞销也造成了中国出口多但利润下降的恶性竞争。但是,以从中国进口激增解释美国产业本身的问题,以对中国实施特别保障而进行贸易保护却只能使美国越走越远。美方应当致力于解决中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动辄筑起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

上一篇:服务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运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