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9-26 18:14:19

服装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篇1

【关键词】 服务制造 内部运行模式 生产者服务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了14%,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中国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但相当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于单纯制造阶段,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内制造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在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不仅要完成一件产品的基本功能,而且还要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客观趋势,向客户提供优质和完整的整体方案,其中服务占据着关键地位。

大凡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意识,其装备制造业对服务的认识及范围不断拓展,已把服务视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随着制造层次的不断升级,其中的服务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服务已深入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金融等服务已被众多制造企业用来增加附加值。在全球利润空间下降的情况下,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依靠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来扩大增值空间。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服务化的具体运作模式方面,Quinn(1992)对波音公司、Berger和Lester(1997)对服装制造商等的研究发现,很多制造企业开始提供“顾客化产品”,这可以看作是服务增强的一种具体模式。Deloitte咨询公司在1998年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制造商正超越其现有产品线而开发出新的、以相关服务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来为顾客创造价值,如机床行业为顾客提供的是一个整合系统。Berger和Lester(1997)则指出,制造商派员工到客户企业中长驻几个月以帮助顾客培训、运作和维修其设备都不是新鲜事。

在服务化模式的研究中,学者们更为关注“整体解决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将产品和相关服务融合在一起提供给顾客。Howells(2000)和Pilat(2000)指出,制造商为其客户提供的是“解决方案”,如计算机企业不只销售计算机硬件,还向顾客提供某一工作所需的解决方案,健康保健公司提供整套的治疗方案,起重机制造商销售提升重物的能力等。Howells(2000)指出,制造企业将有形产品和相关服务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包”,或在不同时间段将服务附加在产品上进行销售。AEGIS(2002)指出,“销售解决方案”的方法关键特性是,在从概念和设计开始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持续向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一系列服务。

我国学者也对此做出了重要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戴志强(2007)认为,首先,从理念层面上应该明确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从政策层面上应该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良好平台;最后,从企业层面上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抢占世界产业的“制高点”。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2008)提出以服务衍生、服务功能业务化、服务价值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与转型。蔺雷,吴贵生(2008)将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模式划分为功能模式(包括服务质量增强模式、服务功能外包模式和服务价值衍生模式)、整合模式(包括下游整合模式和要素整合模式)、实施模式(包括实施主体模式和实施阶段模式)。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企业服务强化的模式,缺乏从制造企业运营角度的分析。

二、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制造的必要性

当前,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制造企业通过向服务领域延伸,可以增加原有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整体收益,也可以利用营销、广告、金融等服务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制造企业通过采纳生产者服务,向顾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系统,延长了价值链条,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价值。此外,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起来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且由此创造了竞争者进入的技术壁垒。IBM、GE等国际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均已将其业务向服务领域扩展多年,而国内装备制造业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东北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区,据宁连举和郑文范的研究,东北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但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核心技术大都来自于国外,因而只能称之为传统装备制造业而非现代装备制造业。他们还谈到在新型装备服务领域内中国企业缺乏延伸,言外之意,即在服务化方向上做得不够。

基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低附加值、高能耗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学者(如汪应洛、孙林岩等)认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符合中国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良好路径。随着制造与服务的高度融合与渗透,制造业为了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开始实行服务型制造这一先进的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是制造服务化与服务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制造价值链与服务价值链相互支持与渗透的过程。

服务型制造是建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之一。正如图1所示,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对策,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提高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并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的增加以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的。在竞争力提高及业绩增长的同时,服务型制造企业还需要对内外部环境时刻关注,根据观察到的变化对原有的服务业务进行调整、创新或重新组合,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服务创新也是企业的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源泉。

三、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的内部运行模式

装备制造业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创新模式,顾客成为了合作生产者。这种制造模式带动了用户驱动型创新与业务上新内容的拓展。在技术驱动型的创新与用户型的创新过程中,服务成为价值链参与者沟通的载体,居于产品系统创新的核心地位。企业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以及服务性生产协作,使各参与企业的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交流和互动,更好地实现软硬件资源的互补性运用,实现协作上的紧密联系,提高企业内部之间的可靠性,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实现柔性式生产。

四、中国服务型制造的外部模式

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我们为中国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设计了一个框架,如图3所示。由于真正从事竞争的是企业,所以一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最终要体现到企业身上,但政府可以提供企业所需资源及行业发展的环境。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个钻石系统的力量才会增大。因而,在国家层面,相关政府机构要认真研究制造服务化出现的经济基础问题,也可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对制造服务化模式下的产业升级战略及服务型制造过程中的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中国制造”这一标签服务内容的增加及服务形象的提升。各国均对制造服务化这一新型制造模式的研究给予了支持。

中国整体制造实力及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就在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使广大制造企业处于孤立状态,这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型制造及整个制造行业乃至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并挖掘生产者服务业的巨大潜力。首先,从全局范围来说,应重点对生产者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目前,国内的生产者服务业还多处于管制及行政垄断的体制下,严重抑制了该行业的充分竞争度,从而导致分工程度不高,运营效率低下的局面,进而导致制造企业采用生产者服务的成本加大且效益不高。其次,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其他刺激职能,引导生产者服务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运用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设置,避免重复建设。政府应致力于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税收、土地、财政及培训方面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扶持。最后,建立相对健全的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提高生产者民间行业的管理能力,为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五、结论

针对以上提出的内外部运行模式,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要实现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的转变,必须做到:首先,转变观念,从更高更远的层面来看待制造系统,并将视角从企业内部逐渐向边界拓展;其次,实现自身的再定位及功能的转变。制造企业通过与客户的深度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倾向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产品与服务”组合,于无形中增加客户对自己的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间同质竞争的残酷性,有利于提高自己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最后,服务型制造要求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应将更多精力与资源用于了解客户的需求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顾客参与到产品系统的创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更高的企业价值与顾客满意度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迟: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看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与成长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69).

[2] 石庆伟:中国装备工业雾中前行[J].瞭望新闻周刊,2002(38).

[3] 宁连举: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变[J].东北大学学报,2007(7).

服装制造业篇2

㈠供应链管理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各种产品丰富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以掌握和认识供应链各环节规律及联系为基础,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发挥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合理调控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信息、增殖、业务及物流的进行,发挥各环节的最大优势,获取最大的利益,降低最大成本提供最好的产品质量。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各成员间的协同配合是其生命力所在[5]。

㈡供应链协同内涵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供应链协同”(SCC)的概念由学术界证实提出,至今供应链协同尚无完全明确的定义[6]。不用学者均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从微观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供应链各节点间的良好衔接,注重客户、供应商的关系;从中间层次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客户到供应商,以及所有合作成员间在整体流程上的畅通无阻,其主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相应市场变化;从宏观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整个供应链战略目标的一致,多个独立的企业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上述定义均为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虽然不能决定供应链的协同实施,但其渗透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总结以上,供应链协同内涵定义为:供应链协同应以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合作成员及最终客户构成的整个供应链为角度,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方向,在网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达到供应链各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作过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㈢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服装集团逐渐形成了布局更广、复杂性更高的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7]。服装制造业面临自身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整个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存储、配送及销售等方面均是面临的大挑战。供应链管理被作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在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一般以品牌服装作为其核心企业,调控供应链上的信息、资金及物流,遵循采购、生产、销售等流程,最终使得服装送到消费者手中。良好的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推动了服装领域产经销各方面的发展。

二、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节点层级分析

一个供应链系统,有一个核心企业,以及处于从属地位的各个成员企业,一起构成供应链的环节。依据企业本身的优势明确自身的位置[8]。服装制造业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分销商最终到达客户的供应链网络。其中相邻企业成员间存在供需关系,因此该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需系统同步发展,保证供应链网络各成员的企业均有收益。节点层级分析,利于把握理解供应链中的各种相互关系。在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上,其节点层级分析为: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第一层级是面辅料的供应商,服装设备供应商;第二层级是服装生产企业,也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第三层级是服装分销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建立,要对成员企业进行考察分析,选择企业信誉、企业效益、需求满足的质量以及信息化程度及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为合作伙伴,经过评估选出整体情况最优网络成员。

三、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㈠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福建省是我国服装产业的大省,早期的“石狮制造”带领福建服装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势头[9]。但是随着沿海城市广东、浙江各地的服装产业的发展,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一度沉寂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不断改变管理理念。近年来开发了七匹狼、劲霸、柒牌、爱登堡等服装品牌,福建省的服装制造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资料,2010年的为387.41亿元,2011年的为409.48亿元,2012年服装业工业增加值为466.05亿元,服装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服装产业走出计划经济的统一管理,为工业产值增加发挥极大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福建省甚至国内所有服装行业仅仅作为整个服装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加工”的环节.而其中品牌、技术及营销等方面仍属于发达国家掌握[10]。

㈡服装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管理

需求驱动型供应链能直接根据需求采取动作,从而减少库存成本。最主要的作用是能从容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实现企业的柔性和弹性的应对[11]。我国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晚,且既往计划经济中“重生产、低流通”理念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供应链较为局限,只关注供应商及制造商之间关系,缺乏对终端用户的关注意。服装制造业的客户需求变化尤为迅速,起供应链更需建立起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本文选择福建省100家服装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问卷见附表1),调查结果提示迫切与客户沟通判断明确需求的52例(52%),实际上工作重心仍在供应商沟通上88例(88%),听取客户意见的企业仅53例(53%),忽略了客户的意见20例(20%)。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预测性计划模型不能提供准确的预测,致使供应链柔性较低,不能很迅速对市场作出正确反应。

2.整体战略的缺失且供应链协同运作困难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依赖于整体供应链的整体发展,依赖于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配合,以客户需求为共同目标。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一直较为关注的供应商的选择、控制质量及降低成本等较为独立的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战略。其中服装面料、设备供应商,生产商及分销商之间是合同关系,没有共同的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共赢的观念。选取部分开展供应链管理的服装公司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诸多公司物流环节,频繁更换物流供应商,无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服装生产商,过于要求供应商的产品合格率,并且不帮助供应商进行物料库存,损伤供应商的利益,造成供应、生产两者间的不协调合作。

3.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福建省供应链管理起步晚,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人才较少[12]。高等院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企业未进行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培训,直接阻碍了我国包括福建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本文就福建省最为著名的石狮、晋江两地服装集散地作为调查对象,选择多加服装公司管理层简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狮市多数服装公司领导者文化水平偏低,多数未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缺乏现代管理观念。

四、促进供应链成员协同发展相应对策

㈠稳定的合作关系

服装供应链体现了一个全球性的合作,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需要稳定的紧密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的共同发展[13]。确保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稳定合作关系是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基础。稳定的合作,能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淘汰过剩产能,降低经验风险,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实现品牌化的服装供应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服装供应链网络各成员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良好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步,服装业产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一个稳定合作的服装供应链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买家不会仅仅根据价格因素改变供应链网络的合作伙伴[5]。

㈡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

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是促进供应链网络成员间协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14]。在整个服装制造业供应链中,需要有一个企业作为供应链各成员的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核心企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巨大,控制着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业务;能协调好供应链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各成员的良好关系,控制供应链的良好运行,发挥增殖作用。核心企业,是供应链整个环节的管理控制中心、信息中心及物流中心。供应链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而供应链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即指空间上供应链各个节点聚聚在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的周边。如此,对于信息传递、资源传递及产品分销等,在时间及空间上明显降低成本,更便捷地实施一体化经营。诸如韩国三星及日本丰田均有核心企业工业园的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㈢加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15]。加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相互渗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促进了供应链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交流。由此,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形成了一个诸多分散企业构成的动态的、虚拟的、集成的供应链网络。将供应链的概念加以延伸,建立起包含服装需求评估、服装设计、服装储运、服装生产、服装分销及客户服务等全部环节的跨企业协作。目前福建鞋服纺织企业的信息化热点主要有:ERP与供应链、生产现场的监控与管理(MES)、无线PDA订货会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平台、门店综合管理系统、自动化仓库建设、BI商业智能应用、B2C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提供了供应链网络各成员间良好的信息共享,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利用电子商务,能更便捷快速地收集处理服装制造供应链中相关信息,提供给各个供应链中成员及时准确的商业数据,从而及时制定需求、生产及供货的计划,调节供应链协调运行;利用电子商务,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搜索潜在的供应商及服务商,一定程度上明显降低了采购及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利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跟踪客户订单及时处理信息,保证有效的采购、存货控制,进行高效的物流配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加强电子商务化建设,使得供应链像虚拟、动态及全球网络化健康发展,增强供应链的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㈣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服装制造业供应链合作

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及政府间的桥梁作用,强化服装制造业供应链合作。构建服装制造业产学研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促进相关协同产业的共同发展。在新型的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要充分利用此平台,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服装制造业类高校,能提供诸多支持,凭借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开发。针对性对服装制造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提供给企业以先进的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互利互赢。此外,各界相关人士应致力与培养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相关人才,在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针对性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效益的紧密联系。

㈤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社会,国外诸多服装制造业已经实施供应链战略,并实现了提高竞争力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使得需求资源能在全球范围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我国服装制造业面临形势严峻,多数仍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而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服装制造业的外包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供应链网络协作,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尤为关键。供应链管理思想是集成了现代管理的诸多新思想,形成系统、敏捷的先进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各环节资金、信息、业务、物流及合作伙伴关系等的协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集成大量分散的企业构建动态的、虚拟的、全球性供应链网络。从根本上减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应对急变市场的敏感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向媒体表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竞争的含义已经不是以往公司间或品牌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因为,现在在竞争中,我们都很清楚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来干,所以企业必须整合整个社会上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㈥通过更多协作来提高可视性

促进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成员协同发展,必须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可视性。其中包括对自身企业经营的供应链的可视,也包括供应链网络成员间的可视性。提高可视性,能更有针对的进行协同决策。

1企业内部协作

企业内部协作,企业自身内部的供应链间协作。2009年国内权威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门户网站和知识平台e-works公司关于我国制造业调查表明,我国诸多制造业本身内部的供应链协作还处于不稳定阶段,未完善。因此,服装制造业企业本身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具体做法有,构建跨职能部门的客户团队,使得企业在面对客户时保持同一个面孔,包括采购、销售、市场营销及财务各专业人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协作得到改进。

2企业间协作

企业间协作需要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企业间以信息技术为一个基本合作平台,实时共享信息,集成企业间的供应链,实现动态虚拟的供应链联盟。既往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专业实施独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电子采购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如此,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了各种不同的软件组合,过程中必然增加了整合不同专业软件的额外成本。而实际上,如此多不同的软件管理系统,不能真正地达到“无缝集成”。制造业应该选择集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及物流管理模块于一体的平台解决方案。如此,企业间在信息化平台上才能达到无缝隙的供应链集成。其中福建省七匹狼公司的做法是:对于下游的经销商,七匹狼有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到各个经销商的店铺或者专柜,帮助他们安装POS系统,甚至帮助加盟商去规划和检查他们的系统。至于上游的工厂,七匹狼不仅仅将会把系统复制到100多个外协工厂,甚至将制造的上游——面料厂商也纳入部署系统的阵营,以了解面料的生产情况和库存情况。再次,为了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品牌商与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规划”变得尤其重要。特步则是和供应商做协同,积极打造供应商协同平台。在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合同、订单(包括材料采购订单、委外加工订单、成品采购订单)、委外生产、入库、质检、财务结算等很多方面都能做到实时的信息协同。这也是未来行业推动“两化融合”关注的重点环节之一。

五、结语

当前,大量制造业巨头在我国建立了供应链网络,以我国作为采购中心,逐步形成离散型制造企业。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降低生产成本,挖掘此部分的利润增长点。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供应链网络进行转型,各成员间协作共同发展。服装制造业,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资源共享、决策共商,从而迅速灵活应对急变的市场,缩短服装生命周期,从而提高服装竞争力。此情形下,服装制造业应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供应链网络成员协同健康发展,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

服装制造业篇3

关键词:服务 装备制造业 物流管理 专业建设

产业结构合理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日益凸显。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如:人民币汇率问题,用工荒问题,国内物价上涨,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要保持以往的发展速度有两个问题迫在眉睫:成本、创新。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短期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而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居高多年,有较大降低潜能。企业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具有较大的降低空间,为企业渡过目前经营难关,为创新赢得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业发展及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基于地方经济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产业结构完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地区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了不同的支柱产业,不同的发展战略。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定。地方高校把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定位是一种必然选择,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只有做到与地方人才需求动态平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1.辽宁物流业发展要基于服务装备制造业

目前,辽宁省生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对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辽宁省工业增加值5 199.9亿元,用于制造业生产的生产业增加值1 423.65亿元,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7.4%,这与上海市生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生产业比重至少在60%以上、平均约70%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与装备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12.4%、9.3%。2004年辽宁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构成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为42.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滑,到2007年下滑到36.6%。相比之下,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生产业增长缓慢且稳定性差,不但成为辽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更严重阻碍了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形成。为更好地实现物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我省在十一五末期提出了打造“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圈”是以沈阳市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阳)大(连)物流产业带和锦(州)阜(新)朝(阳)物流产业带。通过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立物流设施平台、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制造业物流社会化程度、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到2012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以上等战略规划已写入“十二五”规划。面对如此宏伟的战略规划,物流产业向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2.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培养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战略选择

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具有制约作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依存度之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装备制造业与高端物流业的联动、协同发展成为基本趋势。二者的融合、互动成为推进产业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源泉。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内产业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高端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推进高端物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成为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高职院校培养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是必然的选择。

二、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配套能力强,已成为我国著名装备制造业基地。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科学论证,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强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

企业物流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物资供应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机械加工产品中一般占60%~70%),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的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企业内部物流活动,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企业的储备资金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重一般为50%~60%,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的组织管理,合理储备,对压缩储备资金、节约占用资金、加快流动资金周转也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产品配套加工、组装等方面的能力。物流企业要承担一部分流通加工业务十分重要,因此服务于装备制造企业的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零部件组装能力。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企业只有业务向后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为此,物流专业应该开设《企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概论》、《ERP》、《工业工程》等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大型成套设备运输管理能力的培养

运输收益是物流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运输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70%左右,比例之高,影响之大,任何物流企业都不可忽视此项业务。辽宁作为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每一年有大量的装备类产品输出和生产它们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工具等的输入。装备制造类产品具有质量大、体积大、价值高等特殊性。它所需要的运输设备、装卸工具、运输服务等也有其特殊性。针对“特殊性”,运输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大型设备运输、成套设备运输、企业生产线运输、特种产品运输等所需运输技能的培养上。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应通过开设《成套设备运输管理》课程,聘请省内知名的从事成套设备运输工作的物流专家到校讲学,到省内知名的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特色培养。

3.强化数字化仓储管理能力的培养

仓储业务是物流企业的一个典型业务,没有仓储业务的物流企业不能称其为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业务是运输业务的基础。仓储管理作业内容繁杂,程序严谨。数字化管理水平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是仓储能力的重要象征。装备制造业所需仓储业务与其它类商品的仓储业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区别之处在于货物的重量、体积较大,同一类货物的品种、规格较多,这些特点要求仓储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责任心,工作要细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减少差错,提高管理效果,很多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高职院校应投资购买企业版仓储管理软件,强化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化仓储业务所需的叉车、电瓶车等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训练。

4.强化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国际贸易。2010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出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28.4%。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物流业务,物流企业缺乏懂外语、懂技术又懂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一线物流人才。为更好地满足国际装备制造类物流业务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装备物流外语》课程强化学生外语听、说、读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结构图。“图纸”先天不足,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但是“图纸”先进不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充分条件。对于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因此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证培养方案的先进性,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决定着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品质与成色。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重点在于技能教育,能力训练。我国知名职教专家戴士弘曾经说过:“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高职教育特色――工学结合。落实技能教学工作,必须保证实践教学学时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手练习。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安排二分之一以上学时进行实践教学,才能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工作分为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两部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练习管理软件应用技能,校外顶岗实习主要练习运输、仓储、装卸、生产加工等业务的操作技能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

2.项目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十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目标是“适度、够用”,“够用、适度”是一个什么度?每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都要紧紧围绕工作岗位需要来确定,由企业一线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商定。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结合高职生学习习惯不好,理论基础差,喜欢动手做事不喜欢抽象思维学习的特点,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学,实现在动(干)中学,学中动(干)。为提高项目教学效果,教师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

3.意志品质的历练与养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话题,2010年大学生就业情况虽有好转,但形势仍不乐观。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不难发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与众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的接触中这些说法得到进一步证实。就业的障碍就是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众多周知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历练,为此,学校应该通过安排学生专业技能活动、企业一线专家进校与学生座谈、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习等举措逐步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为更好地历练学生意志品质,在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加入意志品质这一考核项目,使意志品质的历练日常化。

参考文献:

[1]辽宁提出:发展高端物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服装制造业篇4

【关键词】 慢性咳嗽;服装制造业人群;支气管激发实验;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

【中图分类号】R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04-02

慢性咳嗽[1]是呼吸门诊常见的疾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而就诊者可占呼吸专科门诊患者的80% 以上,占同期门诊量的20%[2],且是目前促使患者就诊和耗费医疗资源的主要原因之一[3]。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CVA、UACS(又称PNDS)、EB和GERC,这些病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其他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不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还与其他系统的疾病有关。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咳嗽原因不明或不能除外感染时,慎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慢性咳嗽是指不明原因咳嗽持续8周以上,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既往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部体检和胸片无异常发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伴随气道反应性增高和可逆性气道收缩的气道炎症疾病[3]。气道反应性的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常用于对哮喘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疗效判断。在我院呼吸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多数是从事服装制造业,我们考虑与该人群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为明确从事服装制造业人员慢性咳嗽的病因,提高治疗效果及制订预防措施,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探讨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慢性咳嗽病因,从而证明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服装制造业人员患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制订预防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并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对实验组的激发试验阳性患者进行系统治疗。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呼吸门诊诊治的慢性咳嗽的患者分成两组,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慢性咳嗽患者为实验组,其他人群的慢性咳嗽患者为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入选条件为:男女不限;年龄19-50岁;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经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排除有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脏疾病,所选择慢性咳嗽患者心肺功能正常者作为研究病例。实验组:男43例,女57例,平均年龄34.6岁,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工作时限7个月至13年不等。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6.1岁。

1.2 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患者受试前按要求停用相关药物。患者在肺功能检查室进行检查,应用先进的MIR -spirobank G掌上型肺功能仪(意大利)测定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用计量法,组胺使用计算机化精确给药全自动激发试验系统(APS气雾激发系统)雾化吸入法,首先测定基础肺功能及吸入0.9% 氯化钠注射液2min后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以最佳值作为基础对照值,从0.03~7.8 μmol逐步吸入不同剂量组胺并监测肺功能,当FEV 1下降≥20%对照值或吸入量最大剂量FEV 1下降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两组间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结果实验组的激发试验阳性为29例,激发试验阴性为71例;对照组的激发试验阳性11例,激发试验阴性89例。两组比较P

2.2 临床干预结果给实验组进行临床干预:对所以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有关慢性咳嗽的知识教育;另外对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或口服白三烯调节剂,按需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患者症状有明显好转。

3 讨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与空气污染,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饲养宠物等因素关系密切。单纯咳嗽的肺部常无异常体征,且x线胸片正常,常不被患者和医师所重视。慢性咳嗽是我院呼吸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率比较高。由于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是一个涉及多种疾病跨学科的临床症状,仅依据传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胸片等常规方法,常无法获得诊断,使治疗缺乏针对性,造成患者反复多方就医,乱用抗生素,加重患者身心负担和经济负担,并且增加药物副作用及细菌耐药性。并且我院地处于服装工业区内,在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中从事服装制造业的人员发病率非常高,对原因不甚明确的慢性咳嗽,在处理上有一定困难,且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慢性咳嗽患者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主要的病因之一[4~5],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手段,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以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6~8]。本文实验组10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占29%(29/100),CVA诊断率大于Irwin S R等[9]报道的CVA占慢性咳嗽中24%及赖克方等[10]报道的14%的比例,推测与所选病例或地域有关。本文对照组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占11%(11/100)偏低,可能与其所处人群对其疾病认识、及早进行诊治有关。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患咳嗽变异性哮喘高,可能与他们所处工作环境(棉絮、灰尘等)及生活环境(居住简陋、吸烟等)有关,过敏原主要是尘螨、花粉、屋尘、多价兽毛等。尘螨可能是本组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排泄物和代谢物及螨体均具有强烈的变应原性[11];其次,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初中或小学,对疾病的认知较低,没有及时就医;再次,他们的经济收入低,没有及时系统诊治,平时多在小诊所或药店取药。另外,该人群的慢性咳嗽的发病率很高(接近一半),明显影响工作。为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职业性哮喘)或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发展,建议改善从事服装制造业工作及生活环境,避免接触过敏原,并对他们进行有关慢性咳嗽的知识教育,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慢性咳嗽的发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因病致贫。我们呼吁对CVA患者除正规的系统治疗外,还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居住环境,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CVA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医师应对慢性咳嗽的患者认真鉴别,排除其他肺部疾患后,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过敏原筛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2] Irwin RS,Curie),FJ,French CL.Chronic COIlsh.The spectrum andfrequency of causes,key components of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and outcome of specific therapy[J].Am Rev Respir Dis,1990,141:640 -647

[3] 郑劲平.支气管哮喘的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见:郑劲平,陈荣昌,主编.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2-369

[4] Irwin RS, Boulet LP, Cloutier MM, Fuller R, Gold PM, Hoffstein V, Ing AJ, McCool FD, O'Byrne P, Poe RH, Prakash UB, Pratter MR, Rubin BK: Managing cough as a defence mechanism and as a symptom: a consensus pane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Chest 1998, 114(2 Suppl Managing):133S-181S

[5] Fujimura M, Ogawa H, Nishizawa Y, Nishi K: Comparison of atopic cough with cou gh variant asthma: Is atopic cough a precursor of asthma? Thorax 2003, 58:14-18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7] Fujimura M, Kasahara K, Yasui M, Myou S, Ishiura Y, Kamio Y, Hashimoto T, Matsuda T: Atopy in cough sensitivity to capsaicin and bronchial responsiveness in young women. Eur Respir J 1998, 11:1060-1063

[8] Pauwels RA, Pedersen S, Busse WW, Tan WC, Chen YZ, Ohlsson SV, Ullman A, Lamm CJ, O'Byrne PM: START Investigators Group: Early intervention with budesonide in mild persistent asthm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 Lancet 2003, 361:1071-1076

[9] Irwin R S,Cudey F J,French C L.Chronic cough:Thespectrum and frequency of causes,key components of thediagnostic evaluation,and outcome of specific therapy[J].Am Rev Respir Dis,1990,141:640--647

[10] 赖克方,陈如冲,刘春丽,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96-99

[11]Munir A K,Sjorksten B,Einarsson R,et a1.Mite aller-gens in relation to home conditions and sensitization of asth-matie children from three climatic regions[J].Allergy,1995,50:55-64

作者单位:510300 广州新海医院呼吸内科

服装制造业篇5

关键词:服装;敏捷制造;知识管理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到来。企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金、人力资源及发展环境等,均面临国际化竞争的问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使企业发展的信息流动得以全球化并加速发展。服装企业在变化的全球市场中竞争,各企业必须不断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服装企业集群是我国区域性服装制造企业群体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加入WTO后,服装企业集群在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敏捷客户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克服目前集群内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重复投资与建设、缺乏集团竞争力等弊病,进一步提升服装企业集群的资源利用率、产品客户化水平和制造敏捷性,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高效服装企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服装企业在构建敏捷制造系统时,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又是关键。服装作为人的裹体形象,是一种文化产品,其包容了大量的知识含量,如服装的款式设计、生产的技术创新、流程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等,都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革命的发生,其相应的结果是:各国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企业组织采用知识管理。两者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果经济演进主流的组织部分,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针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走向全球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因而,知识管理自然也就成为生产文化产品的服装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1 敏捷制造的实质与知识管理

所谓敏捷制造系统,是一种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对多变市场的需求(包括对产品的需要和对服务的需要)作出敏捷反应的新型企业制造系统。其具有:趋于全球性的买方市场和个性市场的市场环境特征;多品种、小批量、大生产的生产方式特征、快速反应的柔性组织单元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特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特征:快速抢占市场的竞争模式特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动态联盟的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关系特征;信息处理系统上表现出信息开放性、共享性、集成性于一体的信息特征和系统特征;以及强调团队精神的文化模式特征等特征。敏捷制造的目标在于形成快速地、高质量地响应用户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机制,本质上是企业的研究开发一产品生产一市场营销的组织结构,实现由生产主导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向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转变。关键是构建系统柔性组织单元:由基本的要素单元和工作单元,按作业目标的对象集合构成作业单元,作业单元依生产经营有序组合成为流程单元,这些不同的团队单元又依共同任务信息进行分工协作构成动态联盟的虚拟公司单元。

因此,敏捷制造的实质是依据信息流,形成敏捷反应。而这种信息流又是知识运用、信息处理和智力发挥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针对于知识、信息和智力管理的知识管理贯穿于整个组织运作之中。所以。运用知识管理是实施敏捷制造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和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我国企业改制中推进和建立企业新型管理模式及创新制度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 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经营和战略建立在知识、信息和智力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贯穿于企业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全过程的一种管理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企业内外部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与全球经济巨大变化相适应的新型企业要解决传统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就要改变其组织管理模式。传统的服装企业,通常以提供本地或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依靠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为突出特点,创造与革新并非重要特征。其以尽可能降低成本为重点,根据市场波动增减雇员,保留了知识革命前的特点,无法开拓更远的市场,规模有限,对外界竞争压力的承受力脆弱。新型的企业在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有巨大变化,特点为:等级观念程度低、高水平职员参与其中、更为复杂的工作要求、高水平的岗位培训、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程序、充分交流与更具灵活性的激励机制、全球性外部资源网和合同转订链以及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知识管理有着与敏捷制造极其相似的特征、相同的要求,可以说,知识管理是实现敏捷制造的管理模式。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技术进步管理的新发展。随着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管理也相应由生产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或技术创新管理)向知识管理办法转变,它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需要而出现的崭新管理模式。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围绕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个焦点构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网络。内部知识网络是将企业从研究开发到市场营销全部经营活动的知识和智力发挥出来,达到知识共享,集中集体智慧。而外部知识网络,一方面以技术创新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知识与人员的流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以市场创新为中心,与商、供应商、顾客群相互沟通,建立销一体化的知识网络。这种企业内部与外部联结的知识网络,为知识向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能够使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知识管理是当代企业的生存之本。

3 服装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1 构建以知识流为基本单元的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工业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经济规律被改变,如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知识经济已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消费将更加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产业主要已不是量的发展,而是依靠知识的创新,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面对全球竞争的服装企业必须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来运作,企业一方面要持续以创造知识性产品为中心来填补不断出现的新的市场,生产出更多具有文化和技术内涵的个性化、艺术化、多样化的产品,另一方面要重新考虑其全球战略。重新评估企业的成本效率和

劳动力配置,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知识流为基本单元的柔性组织单元,使企业能从新的市场机遇中获益,并在世界范围内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企业组织要创造新的沟通形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虚拟合作公司单元,打破壁垒,促进全球具有相同技术和责任分工及合作的商业伙伴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平衡、分享能带来效率和革新的思想和技术。

3.2 建立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知识经济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需要高技术、有知识的员工,这些知识员工在企业中的行为和扮演的角色也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他们(包括企业管理层、设计师、科研人员)要比过去以产品生产为基础的企业员工拥有更多的责任和职权,在这种管理系统中,企业的战略目标要让全体员工清楚,职员要利用知识导图等工具来了解需要什么知识,何时以及从哪儿得到知识。组织结构形式不再围绕传统任务或职能部门,而是以完善的人类技术网络和利润(即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中心,激励知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新技术并与同事相互借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生存。

3.3 构建团队精神的人际关系

知识管理由于是以知识流来实现生产管理的,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等级观念程度大大降低,学习型组织的团队文化特征得以呈现,组织运行由金字塔式的、阶梯形的机制向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这种组织强调团队积极主动的工作,强调企业组织学习、思考和创新,充分发挥团队的创造性与协调精神,提倡集体荣誉感和对企业负责精神,因此,其人际要求是重视人、关心人,上下级只是针对不同的知识流进行控制,上级是指导角色,上下级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因而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团队行为得以张扬,新型的企业人际关系得到发展。

3.4 建立技术支持系统

一方面,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电讯技术为依托,能及时收集、整理、传输信息和技术的传递信息的技术系统。新的计算机与电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现代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前曾自以为与世隔绝或仅有松散地区域联系的企业,现在可以快速有效地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企业或商业伙伴交流。新的分类技术、浏览工具、强大的数据库的出现使信息从质量、数量上都较为容易地被世界上任何地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掌握。企业关键要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组织完善的方法来发现、收集、整理、规划、分配知识网上的信息。

另一方面,以技术创新为中心,依托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知识与人员的流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系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认识较深,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这些科技人才的优势,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将科技人员所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术引入到企业,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可以利用新知识教育员工,指导生产,使企业从研究市场到工艺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创新,处于优势地位,集中产学研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新的知识产品。

3.5 建立商情研究与分析系统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商品、服务和市场的不断增长是一个加速度的变化。当前企业组织内部各阶层的员工需要比以前知道得更多、更准、更快。对外部而言,企业要迅速地获取并分析顾客信息、市场趋势、规章制度、竞争对手动态、各种报刊杂志,以及用于企业即时咨询的专家的地址。对内部而言,企业要了解组织活动信息、关键经验教训、内部技术资源、专业知识等等。同时商情研究与分析系统,要与顾客要求相一致,把顾客当作企业发展的长期伙伴来看待,使企业产品与服务满足顾客要求,变产品销售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产品、服务与资金支持的不断交换的循环性网络系统。

服装制造业篇6

关键词: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动因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79-2

0 引言

辽宁省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建国以来中国大力扶植工业的省份,在中国各大省份中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别是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因此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跃升成为辽宁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目前已达到了近年来最好的水平。随着近年来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行业发展的服务业也随之兴起,但是辽宁省的生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发展比较缓慢,这也导致了生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为衰落,跟不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其中生产服务业中的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和营销模式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产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相互扶持、相互依赖,二者的发展日趋融合,生产业的发展是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同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共存的关系,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二者共同发展。

1 动因分析

1.1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工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我国近年来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向前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在此进程中也越发的需要生产业的发展。辽宁省是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辽宁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生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除此之外,在产业融合趋势的大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助力作用也在不断的增长,在辽宁省工业化的行进过程中,随着产品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增长且附加值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需生产服务业的大力支持,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化与发展越加需要生产业的支撑,这也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诉求。

1.2 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具有促进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金融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对装备制造业的资本投资,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产品更快、更好、更强的去创新。而且装备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加对金融行业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行业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且金融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3 装备制造业需要物流业的支持

随着信息传递的加快,企业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我国也可以更便利的从世界各地采购所需的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国际间的物流行业开始兴起并发展壮大起来,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势头也日益强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支持,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从世界各地购买大量的原材料,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物流行业,借此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可以达到资源间的共享,节约生产成本,更大限度和合理的利用世界资源。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从世界采购装备制造业所需原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节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上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率,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反过来,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更刺激物流业的需求,使得物流业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起成熟的物流机制。

1.4 信息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信息都是由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业通过合理的渠道将一流的信息提供给装备制造业,促进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与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的建立。我国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就必须致力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信息服务业了解到更多关于装备制造业的信息,从而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可以和世界接轨,促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化与升级,在国际舞台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要保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这也意味着必须大力发展辽宁省信息服务业,从而保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需信息的来源与支持。

1.5 高端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

高端生产业有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储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装备制造业在技术上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大量高科技人才的出现也可以为辽宁省注入新鲜血液,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大了产品的创新力度,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辽宁省高端生产业的发展意味着辽宁省高科技人才的增多以及先进技术的产生发展,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辽宁省打造一流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基础。

1.6 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力促进生产业的创新

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应该也必须依托辽宁省的主导产业融合发展,装备制造业一直在辽宁省处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生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辽宁省多年来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导致了装备制造业的吸收力也日益增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高吸收能力为装备制造业吸收了大量的生产服务型人才以及服务型产业,同时以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并不断促进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生产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变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 结论与建议

辽宁省是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多年来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国家的支持一直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已将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辽宁省主导企业,为辽宁省经济发展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巨大贡献。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在高速发展前进的进程中不断地刺激生产业的发展,但是辽宁省生产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这意味着生产业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前进速度,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因此辽宁省在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生产业的提升,不仅要加大对生产业的投资力度,还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尽量促使二者的发展保持在相当水准的发展水平。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之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生产业的发展不能与之相匹配,为了尽快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辽宁省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生产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扩大对生产业的宣传力度,促使生产性的服务企业的分工走上精细化的道路,加强主打产品的竞争优势,实现服务型环节的外包活动,形成以金融、物流、科研为基础的完整产业体系,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改革,推动企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其次,深化生产企业机制的改革,使得生产业可以更加贴近于市场,使企业和需求市场达到完美的结合。激烈的竞争使得生产业势必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此机制下,辽宁省的生产业需要用服务的合理化、人性化、高效化不断吸引客户,借此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便捷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我国企业还可以通过成熟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通道,我国企业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满足世界的市场需求,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企业可以和世界进行装备制造业的诉求能够更迅速的传达到生产企业中,使企业更加贴合诉求,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赚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最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生产业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品价值的增值更多体现在生产业的从业者的能力与服务水平上。金融性产业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做出精准判断,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必不可少。

参 考 文 献

[1] 田曦.生产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11).

[2]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3] 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

[4]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08).

[5]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09).

[6] 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06(01).

[7] 刘戒骄.服务业的开放及其对工业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2(06).

服装制造业篇7

【关键词】云制造 物联网 装备资源管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资源分撒、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过度投资等问题,造成了对制造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看到制造业服务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形势下我国面临如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制造技术得到制造业界的广泛关注,云制造交叉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新兴物联网技术,是制造即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研究面向云制造的物联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1 云制造中的物联网

云制造最初是由制造网格发展而来的,其目标是各制造行业服务提供者共同打造共享平台为整个制造行业提供服务,建立标准的体系结构,开发出一个云平台来统一管理制造资源服务。物联网是一个基于Internet、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具有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通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普适服务智能化、自治终端互联化三大特性。物联网作为云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为云制造平台提供可感知的设备节点。

2 云制造物联系统介绍

制造企业物联系统融合云制造的思想,基于现有的制造资源,其体系结构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云服务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识别层: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连接信息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一条纽带。根据具体应用,可通过各种传感器、RFID、ZigBee的设备对系统数据进行感知。

网络构建层: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把感知识别层感知采集到的数据接入到互联网供上层的使用。主要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个部分,其中有线接入包括传统的以太网、电力线、光纤接入等方式,无线接入包括利用WiFi、3G、无线传输模块等接入方式。

云服务支撑层:主要管理从下层传输过来的数据,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统一管理数据为上层应用提供云服务支撑平台。

综合应用层:各行业基于下层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开发出自己所需的应用软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系统根据各物联装备企业提供的服务开发资源管理平台。

3 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在云制造体系中,资源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的管理、产品销售、物料等资源。其中制造资源中又包括装备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本文主要以制造装备资源为对象,以制造企业生产装备为实物对象模拟为制造装备资源原型。将制造装备资源服务可划分为设备查询匹配服务、设备状态显示服务、设备任务查询服务和用户管理服务。

3.1 设备查询匹配服务

主要包括制造装备的查询和匹配两个部分,其中制造装备的搜主要是基于装备属性的一些分类(如按车间分类,按机床种类分类等)查询方式,而匹配部分则是基于用户给定的条件(关键字)搜索得出来的结果。

3.2 设备状态显示服务

该服务主要提供制造装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显示装备的一些实时信息。

3.3 设备任务查询服务

设计该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装备制造任务进展情况,通过甘特图,用户可以看到该设备任务分布情况,任务的进度也能动态的显示到甘特图中,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参考曲线

3.4 用户管理服务

包括用户注册,与用户登录两个部分。这里的用户是指制造装备资源服务的提供者。通过用户管理服务,用户可以将装备资源相关信息注册到系统中,也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即时的变更。

4 基于Web Service的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4.1 Web Service的体系结构

Web 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技术,它具有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等特点,可用通过Web进行服务的、搜索苏矣氲饔谩W魑一种通用的技术标准,开发人员通过对业务过程的封装,将资源以一种服务的方式,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服务达到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目的。Web Service以本身具有的松散耦合特性给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苑⑷嗽苯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众多优势。该技术之所以能够广泛推广,还得益于另外Web Service的另外一个特性:平台和语言的无关性。在解决异构系统的融合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4.2 装备资源服务Web Service服务的

系统选择比较流行的Axis2作为Web Service容器,Axis2是一个重量级的Web Service框架,准确来说它是一个SOAP、WDSL引擎,是Web Service框架的集成者。。在服务器端Web Service―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设计WDSL,然后再写要的代码;第二种是先写的服务代码,设置成Web Service,然后再成WSDL。表1显示的服务函数。

5 结束语

将制造资源视为一种服务,通过对制造资源服务的封装与,降低资源流通成本。通过网络寻找制造资源,制造服务提供者可以合理的使用安排资源,避免了制造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云制造业中装备资源的管理应用,为指导制造企业实施物联网装备资源管理提供了借鉴,下一步工作将具体对制造企业物联资源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和扩展。

参考文献

[1]严俊伟.大型装备企业服务型制造协同平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04).

[2]施进发,姚延伟等.大型装备企业服务型制造协同平台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4(03):116-118.

[3]张明,田锡天.面向全业务过程的制造资源网关方法研究[J].电气与自动化,2014(04):207-209.

[4]包北方等.产品定制协同制造资源优化配置[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08):1807-1809.

作者简介

李莉(1972-),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家电、数字变频、无线高清、音视频解码、网络通信等技术,以及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安防、中网服务、智慧用电等行业应用。

作者单位

服装制造业篇8

[关键词] 装备制造生产业发展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又是主要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行业,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生产业,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于产业融合的推动,使得生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

二、生产业发展的动因

生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服务装备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装备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装备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生产业发展的突破。现代生产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业的局限,开辟了生产业的新领域,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并交与专门的机构实施。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外部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的特点,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三、生产业发展模式

1.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装备制造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制造业分工的继续深化,并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流程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促进了生产业的急剧扩张和发展。服务外包可大大降低成本、优化制造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产业的发展。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业需要具备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几乎其他任何国家在制造业方面都很难和中国的比较优势相提并论,具体表现在:我国有着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制造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基础设施也较好。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优势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已经陆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装备加工业、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这些产业的退出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要留住跨国公司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外包。基于我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的生产业潜力巨大。

2.利用外资推动模式

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扩大生产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生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总体上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采用外资推动模式发展生产业,一是要继续开放生产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生产业的新理念、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生产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二是要积极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离岸服务外包。这是我国扩大生产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的高端业务。

3.生产业集聚区模式

在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生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业集聚区模式的特点。生产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徐力行 高伟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现代经济探讨[J],2008,12;

[2]何骏:中国生产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J],2010,1;

上一篇:清洁技术范文 下一篇:光伏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