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8:11

服装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1篇

像一句口号挂在企业的墙上和企业家的嘴边,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自主创新”的活跃状态中。

“自主创新”一词甚至还在“误导”企业主的思维方式――似乎只有技术进步,或者是产品升级换代,才算得上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太多的人把“创新”等同于“技术产品创新”,比如传统服装厂商会认为技术创新是面料商的事,服装加工厂会认为创新是缝制设备的事,服装企业主把网络营销看作是“互联网”的创新而不是“传统行业”的进步等等。

想想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企业并不是不知道大方向,但他们似乎永远缺乏细微的技巧。中国制造的推动力,往往不是一个巨人的肩膀,或者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很多创新以及发展融入在中国无数的中小企业之间,他们最需要的是“微观推动力”――这是除宏观经济推动力之外,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微观推动力,不仅是成就中小企业的驱动力,同时也将为壮大中国制造业集群优势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那么,中国企业有哪些“微观推动力”可以挖掘呢?

The views abou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are very familiar to the whole industry, but practice is not easy.

As the first place of manufacturing country and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China has few people to understand how to achiev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hich is more like a slogan on the wall or words hanging out the entrepreneurs’ speech.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o show that China is on the active stat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word such as innovation even brought misleading for some business owners. It seems that only technical progress, or the upgrading of products, can only be counted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Too many people regard innovation as equivalent to 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 So the traditional garment manufacturers will consid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something for fabric suppliers; garment factory will think innovation is a matter of sewing equipment; clothing business owners regard online marketing as the internet innovation rather than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y do we think like that?

In fact, companies are not unaware of the general direction, but they never seem to lack the subtle skills.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may not be a giant’s shoulder, or a powerful one, but a lot of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SMEs need most is so-called micro-drivers, which is outside their own part in addition to macroeconomic drivers.

Microscopic driving force, not onl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SMEs, but also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ose cluster advantages is to grow and provide the most powerful support. So, what kinds of microdriver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be found out?

应该被独立出去的IT部门

谈到产业升级,让人直接产生条件反射的关键词就是:电脑、互联网,电商!IT部门,不可避免的成为传统企业的众矢之的。

据统计,传统制造业的IT部门, 70%的钱都花在日常运营维护上,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更糟糕的是,在过去几年,这些“IT系统”似乎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IT部门近乎成为创新的障碍,而不是创新的推动力。

很多传统企业真的很困惑,它们在线下渠道积累的丰富营销资源,该如何融入电商业务?营销策略该怎样才能扭转传统企业转型电商的被动局面?IT部门该怎样才能跟整个公司相融?

现在的IT部门,每天忙碌的事情包括“建设企业品牌官网,维修机器,内部电脑软件的安装与维护”,如果有电子商务业务的,就加了一些后台程序员,前台美工等网站技术支持等等。在大多数传统企业看来,互联网仅仅是个技术工具,属于技术部门而不是创新部门,IT部门的员工并不是“主流”的员工。其重要性远远低于老板,设计师,销售。

这是一个致命的观念性错误。

因为IT部门最实质的价值,是帮助企业实现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比如负责物流的,不仅仅在计算用一个工人运输需要多少钱,而是可以看看用RFID射频技术能否跟踪物流,投入产出比是多少,车间的产品装配是否用新技术取代,网络营销的具体办法等等。通过在线的分销、零售系统,品牌企业向各商进行订单、配发、收款,对传统企业的所有环节进行电子商务的工作模式改造。

只有当IT 部门的技术系统由“工具”上升到“业务平台”后,IT部门其角色才会随之转换,而IT部门能否承担相应的职责,是检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是否经的起考验的关键。

2013年11月11日一定会成为很多企业印象深刻的日子,这一天的淘宝销售总额达350亿,相当于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50%,这个数据比去年翻了3倍。据说有很多网友把一整年要买的东西都攒到这一天买。11月11日,借着强大的网络销售,不仅生生的成为仅次于春节的购物狂欢节,还成为年轻一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节日。

不知道以前把电商当做下水道、线上线下产品区分的企业,会不会有被闷棍敲醒的感觉!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42亿。在国内各种零售业态的成长性上,网络购物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天猫和淘宝网创下单日销售额350亿元、全年超过1万亿元的惊人数字,对每家传统企业都是莫大的刺激。

近日王冉和蔡文胜的两个观点继续引爆电商话题。王冉说:“现在一提电商,很多人以为大局已定。其实早着呢。这只是第一波。这一波的关键词是便宜和方便,功效是消除了亿万人网购的心理障碍。下一波电商会围绕中高端市场、线上线下互动和个性化体验展开。这一波成就了阿里、京东和苏宁,下一波是谁呢?”蔡文胜说:“未来属于那些传统产业里懂互联网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联网但不懂传统产业的人。商业的本质是:产品,服务,营销。前面十几年是互联网基础建设,未来善于把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人最厉害!”

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企业还把IT部门定位技术部门吗?在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制造业技术,精美的设计时,难道不清楚国外时尚产业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武装吗?

“很多服装企业在没有开展信息化项目时,往往不会去注重IT部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IT部门职员的角色相当于网络管理员;而在开展了信息化项目之后,IT部门也往往只是被当做一个技术后勤部门来看待,并没有被充分纳入到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设计中去。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化系统脱节,信息化项目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其价值”。广东一位服装企业主方先生出身电商运营,因为高库存缘故,电商运营做的并不成功。于是转战传统的产品市场,希望能多了解产品领域的事情再度冲刺。而过去失败的创业经历却给他带来了真正的财富――“互联网思维”。

“我在做服装公司4年以后,IT部门在企业内已经由一个成本中心变身为―个独立运行的公司,我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了供应链上游。”方先生说,在4年前他的脑中并没有整合上游的概念,他只是想着如何扩大公司的销售、怎样利用网站使销售信息变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当时,我只是觉得下游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后来,我想能不能把供应链的上游整合起来,让他们通过我们的网站查询到其在我们公司的库存、各款式的销售情况,从而支付给我们一定的信息使用费?这种做法我的服装同行都说不大可能实现,但事实上我们花了2年的时间就实现商全部支付信息使用费了。我过去做电商时,知道其他行业,比如药品的IT部门有这样做的,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多同行从业者朋友都没有”。

不仅仅是服装行业,包括零售业在内的信息化绝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问题,IT部门的潜力激发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一个架构性的、思维方式性质的战略执行,更是最具市场意义的微观推动力。

应该被商业化引导的设计师群

如果说,IT部门总是被“误用”,那么,设计师部门是不是走在“完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呢?中国的品牌商业化这么多年,设计师的作用是否举足轻重,又是否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呢?

广东一家中型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先“攻击”了她这样资历尚浅的“小设计师”的群体,她认为,她们这样的人群在形式上是必需品,但本质上又是个鸡肋,而她的个人评价是“太浪费我们的创造力了”。

她举例说她不是在“设计”一个季度的产品,而是在“整合”一个季度的产品,这也是中国“基层设计师”的普遍生存状态。

这位陈姓80后设计师说,她所在的公司小,小的公司没有设计资料(大多数都是一些成衣图片,还有一些专门PS成的图片,人体站姿一模一样),没有时尚、秀场杂志,没有服装网站……其实设计师内涵的提升是润物无声的,什么资料都没有,让她这样的设计师如何出设计图?

除了看书,还要看市场,看市场是怎么回事,设计师们都心照不宣――抄版。

这个装扮时髦,青春朝气的小设计师说:“现在的服装公司可以不用一个设计师而单靠买手完成一季度产品。当然很多公司的买手也就是老板与老板娘而己。买手也要有个伴啊――设计师充当了这样的角色。设计师随着老板跑到了类似天河城这样的专业市场,个个背着个挎包,在老板的带领下冲锋陷阵”。

设计师不但要“应付”老板,还要对付倚老卖老的版师与得过且过的车工。“比如面料我可以拿去缩水,花边织带拉链颜色我也可以亲自检验,这些多费点心没什么问题。但到了车工那就不行了,你总不能看着他车一整件衣裳吧,他们都是没有责任心的给你车缝的,于是,他们的工作常常做不到你想要的完美。有时刚缝制完衣裳,老板觉得哪里不对劲,马上就让设计师改动,版师一般能接受,改一下纸样,但是到了车工那,他们很可能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他们似乎不在意一件头版样衣的重要性。当然,如果设计师有一个得力助理的话,很多事情会得到解决,服装设计产品的最终质量也高很多”。

对内是杂事,对外应付的事情让设计师非常痛苦:设计出来的衣服要接受老板的批判,经过客户指点江山,最后拿着面目全非的设计去销售,去走秀,效果不好的责任都将由设计师承担!

如果说“小设计”对制造业的贡献,不过是一个被老板“驯化”的过程。那么,“名设计”对中国制造的贡献呢?

不难发现,社会上大部分想出名的,和已经出名的设计师都会赶一个场子:中国国际时装周。这是国内优秀服装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绽放自我价值的主流舞台,而这个舞台的观众大多是服装院校师生、媒体以及品牌的关系户。主流舞台的观众构成,已经决定了国内时装秀商业价值的偏离,很多品牌在举办过秀之后便销声匿迹,一面是高媒体曝光率,一面是市场对接的断层,名设计师的商业化之路摆脱不了“小众”狂欢的诱惑,而中国更广阔的时尚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开发。

消费者抱怨品牌服装“又贵又难看”,淘宝网上最牛的电商――仿造日本韩国、或者卖名牌尾单的“二道贩子”们,就是一个见证“中国名设计师”无用论的群体。

造成这样的局面谁之过?

从学生时代开始,设计界的评奖角逐就是无限放大学生的创意,抛弃市场化的约束,这些都对设计师“为大众服务”的职业目标埋下隐患。

“设计师应该为大多数人的时尚做出贡献”,电商品牌韩都衣舍的一位资深买手说:“韩都衣舍是买手制,买手为品牌挑款,许多设计师的作品被销售上万件甚至数十万件也不稀奇,身为一个服装设计师,你被数十万的消费者认可,还是被一两个权贵精英认可,也许赚的钱差异不大,但是人生的价值体现不一样,在我们买手看来,被数十万消费者认可的设计师更具价值。所谓设计师的商业化,不是设计师用怎样的方式赚了钱,赚了多少钱,而是被多少消费者,被怎样的消费者认可,才是反应设计师商业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而这样的设计师,通常籍籍无名。有名气的都在为精英权贵做高级定制。当然,大部分的设计师都在追求后者。

“权贵们有的是钱和精力在全球范围购买服装,但是普通民众受制于价格、进口、穿着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很难买到性价比高的时装,这一大片市场的缺失,足够养育一批真正优秀的中国设计师,现代设计师需要多一些渠道、市场意识,少一些设计的表现欲”,服装业内资深人士指出:“一方面,公司在发愁高库存,没有大众买自己的衣服,一方面品牌又喜欢聘请那些为小众服务的名设计师”,这是很矛盾的做法。

“过去我们以为批发市场是低端的市场,他们都是抄大牌的设计,没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倒过来了”,一位不愿透露品牌名,也不愿透露自己姓名的国内一线女装设计师说:“我有一次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买了一套女装,在公司穿了以后老板大呼,这么好看!直接生产!最后这套衣服大卖,我也获得了公司奖励。”。这位设计师说,品牌的设计部越来越侧重“买手部”的功能。所谓原创,最多也就是把别的优秀设计拿过来改一改,谁也不奢望设计一款颠倒众生的天才款式,这不现实。

设计师为更多的人服务,最现实的做法以及能力衡量标准就是“抄版抄的又快又准”!

世界很多国家懂得保护设计师,会去注册商标进行保护。但是在中国,这条道路不适合。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保护设计师”,而是设计师要学会快步走,走进国际设计师的行列寻找他们的设计线索。我们“承认”我们的原创能力弱并不丢人,这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学会快速挑选国际设计师的作品并推向中国市场,这也是一种非凡的成功――说明你了解你服务的对象,这是设计师商业化的基础。

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设计师才能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论是用别人的,还是自己原创,中国制造都将建立在“大规模消费市场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合理的发展。创意的引擎,才会真正的开动。

说白了,中国制造的微观推动力,不是鼓励设计师“原创”这样高难度的事情,而是鼓励“抄袭”,学会把优秀设计快速运用到中国市场,是全球快时尚时代下,能够推动中国制造业继续繁荣的一大因素。

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会让设计师正视秀台的价值,正视设计的目标,正视品牌的价值,从而最终推动中国制造的设计水平。

应该被弘扬的集体商标

中国的服装企业生存能力很强,没有IT部门,没有优秀的设计师,依然能蓬勃发展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因为他们有自我营销的强大策划能力。比如,集体商标。

中国有80%的服装由众多产业集群地生产,它们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但仍缺乏品牌影响。

广东盐步早在五年前就已开始申请集体商标,由盐步区大沥镇政府牵头的“盐步内衣”图案商标也已注册成功,“南海盐步内衣”的集体商标正在国家商标总局公示。其加盟企业认为,集体商标对内会形成向心力,对外会产生影响力,整个群体的竞争力会随着这张集体名片和名片下涵盖的龙头企业带动。

而盐步也非常重视打造这张名片:他们计划先建立一个盐步内衣产业集群标准联盟,制订成品标准和辅料标准。一家企业先要承认联盟标准,然后再加盟,最后产品也要达到标准。盐步还设立一个成品检测中心,不定期地对联盟企业成品进行抽检。

盐步集体商标的注册在中国早已不是创新之举。

2007年,全国纺织行业织物类产品集体商标――“盛泽织造”和“绸都染整”,首次被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成功申请注册。按照使用管理规则,凡吴江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所属的5000多个成员单位履行相关手续后,均可使用“盛泽织造”和“绸都染整”的集体商标。2011年,余杭家纺产业协会成功注册“余杭家纺”集体商标,加盟单位多达154家,以期抢占家纺布艺品牌的制高点。2012年,王江泾纺织行业协会申请的“王江泾”图文组合商标获准注册为集体商标,“王江泾”计划以商标为纽带,实施“主导品牌”战略,倡导在“集体商标+商品商标”品牌模式的框架下,扬名“王江泾”集体商标。2013年萧山区纱艺行业协会领取了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发的“精申”集体商标。

中国的产业集群正热衷注册“集体商标”。

与一般商标最大的不同是,集体商标可以供多家单位使用,更加有利于企业“抱团发展”。它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专供该组织成员使用。当然,使用集体商标的企业,同时可以使用自己的商标。

很多人质疑:消费者未必会买“集体商标”的账,那申请集体商标的意义在哪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丁力教授认为:“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对消费者而言注重企业品牌,而对投资者来说,区域品牌比企业品牌更重要。区域品牌体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具有投资价值。”

集体商标是中小企业打包征战市场的法宝,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成员有效地监督与管理,否则很可能是集体灾难。山东就曾闹出龙口粉丝漂白事件,致使“龙口粉丝”产业在全国遭遇封杀、撤柜危机。

“无论是集体商标还是各自的商品商标,都起到扬一方品牌、带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的效应。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统一成一个品牌,在知名度方面就会大大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这对纺织行业继续发展壮大、进而走向世界有着深远影响”。丁力认为,产生集体商标之后,如何管理将是一大考验,因为商标管理实质上就是利益管理。这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其实就是设定集体商标的准入门槛,企业和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才能使用集体商标。

对于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后的使用问题,南海纺织行业协会负责人说,商标注册成功与区域品牌关联度非常大,但不是一回事。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品牌包括产品开发创新、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因而,集体商标的使用,行业协会将制订相关的规则,设立一个技术和质量的门槛,达到要求、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方可使用这个商标,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纺织企业的发展质量。

许多加盟集体商标的企业代表也一致认为,集体商标在开拓和“扬名”的过程中,的确对中国制造带来更好的影响:企业既能练好“内功”,不断完善自身,提高竞争力,又能享受到集体品牌效应,打响企业知名度,同时进一步挖掘市场资源,争取更多优质客户,是一举多得的重大利好。

“中国制造”是个抽象的概念,要提升它的国际声誉,其重任可能最终会由这些“集体商标”担当,每一个服装品类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精细化耕耘,每一个集体商标都代表了中国产业集群细分门类的品质。在中国制造的“品牌”层面,集体商标则是最有可能以“地域优势”提升“中国制造”影响力的微观推动力。

应该被激活的服务业

制造业的发展还深受“服务业”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被多方面的人热议。

在“服装制造”完成之后,制造业上长长的产业链才开始与服务业共舞:流通,销售、推广,贸易、融资等等环节轮番对中国制造进行“增值”改造。

淘宝双十一的销售业绩,更像是服务业对制造业利润发出的尖锐呼啸:交易额达350亿!服务业的价值潜力是不是已经远远超过制造业?制造业的利润是不是已经捆绑在服务业发展的战车上?2013年是服务业对制造业上位的转折年吗?

“服务业发展滞后正在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阻碍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美国工程院院士田家美和电子科技大学专家陈旭,都表示了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担忧。国内有很多制造企业都面临物流瓶颈和金融融资的困境,这是“制约”的例证。

而与纺织服装相关的服务业中,电子信息、仓储、物流甚至水电,都成为纺织服装制造业的绊脚石。

“一到夏季用电高峰时,政府首先停掉我们的工厂用电”,无锡一家面料厂老板说:“另外,水电上涨也是成本,我们有很多专利产品都出口到日本,欧美,但现在出口贸易的环境也不太好,我们的生意受影响的……总的来说,不是说你的面料研发好了就好了,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到处都有服务业的障碍,清扫这些障碍比单纯的让我们提升面料品质更具现实意义。”

“我认为,当前,中国的内需和服务业正处于爆炸性增长的前夜!”,北京青年报战略部主任李兆翔说:“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变,城市化也已超过50%,服务业未来增长空间是很大的,它的产值和从业人员至少要两倍于制造业,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更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纺织服装业而言,服务业中的任何一项提升,都会给制造业带来极大的便利。

“比如电子信息,网络销售给品牌商带来洗牌式、洗脑式的变革,可能积累十年的服装经验,在电子信息发展之后的两三年,很快就废掉了,服装企业要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调整新的团队架构。尤其是商务服务中的会展、展览等行业发展缓慢,科技服务实力不强,现代物流起步较慢且还停留在最初的货运阶段,生产业难以支撑当前制造业提升和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所需配套服务的需求,成为制约区域产业提升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制造业内部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传统企业将仓储、运输、销售、信息服务等许多本属于生产业范畴的经营纳入企业一体化运营的比比皆是,这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为生产过程提供配套的生产业体系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李兆翔认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制造业。如果要谈微观推动力,那当属服务业的作用力最大。

还有许多专家预测,2013可能是个分水岭,此后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将可能赶超工业。

那么,风头正劲的服务业会让制造业更萎缩吗?

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这并不影响制造业的地位:“制造业仍将是经济的一个主要支柱,如果考虑边际量的话,未来的增长将来自服务业。随着人们日渐富裕,他们想要更高的生活质量,服务业的发展会很迅猛。”――很明显,中国正在加快调整经济转型的方向,而制造业和服务业正是风口浪尖上的改革伴侣。

“服务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其扩张会鼓励更快地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增加家庭收入和支出,这当然有利于制造业的复苏。所以制造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丢,只会产业升级”,李兆翔说:“那么多的机器不要了吗?那么多的人不工作了吗?那么多的技术与产能就扔掉了吗?不可能!我们只会想办法让他们变得更有效率。所以,服务业可以发展,但一定是建立在与制造业共荣的基础上的;制造业也会发展,但一定是建立在服务业腾飞的基础上,他们事实上就是革命伴侣的关系”。

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是最具行业颠覆性的推动力。有人认为,服务业甚至应该归属于“宏观推动力”中,但这必须建立在服务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这并不容易实现。更具操作性的只是“小领域”,就像是微观推动力的小小的悸动,弱小却具有实际意义。它能让制造业向前进的方向不断迈进!

我们无法忽视:微观推动力,在许多时候,比宏观的推动力更具雪中送炭的现实意义。

微观点

夏华:

依文集团董事长

中国制造业企业应提高“造物、造势、造事、造人”的能力,品牌的创新管理非常重要,除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还应通过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客户关系,让品牌进入消费者心中是中国制造业应该研究的命题。

李兆翔:

北京青年报战略发展部

制定出台工资条例,逐步完善劳资谈判机制,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升职工劳动生产率,实现制造业人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进一步降低税率、利率、费率,稳定汇率,下调企业社保负担比例,消除和减少各种隐形成本,破解制造企业“微利困境”

王晓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市场是最有强有力的约束。如果市场已经出现了对这些产业的下降,企业要么搁置产能,减少开工量,要么自身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新增投资的同时处置一些落后产能,这种过程比政府强制性地关闭、取消落后产能更有效。

罗伯特・曼宁: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

要推广建立由政府推动、行业核心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专业化行业协会,向会员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法律、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适度扩大行业协会的话语权、建议权,让其在市场引导、“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维护会员之间公平竞争的权利,防止恶性竞争,保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秩序。在进出口贸易中,实行“抱团出海”战略,采用集体订单形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代表本地、本行业对外进行价格谈判,提升行业的集体议价能力。

乔依德: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政府应做好一些软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法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制度等。创新方面,政府可以起到组织协调攻克通用关键技术的作用,中国制造业有很多短板,比如制造发动机、压缩机技术需要长期大量投资,政府可以组织协调企业一起投入资金并一起分享成果。

葛顺奇:

南开大学

中国过去通过自上而下的开放,政策制定者设计好开放措施,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优惠政策等使中国制造业参与了国际分工,做大了中国经济,现在中国制造业需要自下而上的微观推动力做强中国经济,争取国际分工中的有利角色。

金碚: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所所长

搞制造业不要见异思迁,哪赚钱就到哪里去,而要把自己的本分做精做细,做到与众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在坚实的工业素质基础上去寻找高端的技术突破。如果没有好的工业素质,去突破高新技术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反而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莫尼塔:

宏观咨询机构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营改增;服装制造业

文化创意产业“营改增”就是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征收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是我国的一次关于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服装制造产业的一次重大机遇。首先,“营改增”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试点,“营改增”的开展是对我国自主创业人以及对企业的一个机遇,是国家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支持,“营改增”的实施说明了我国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税收,通过多种渠道的方式加快了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升级和进一步优化。

一、营改增消除了服装产业的重复纳税

(一)营改增消除重复纳税

由于传统增值税的收取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每个环节都要扣除税额,计税方式是通过每个环节销售额的全额进行纳税,具有很多不合理性,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纳税。营改增的实施,保证了基本纳税之后不再有重复纳税,而是缴纳多出部分的税额,使得征收的营业税更加人性化,不仅减小了纳税的重复性,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服装制造I难免需要广告及宣传,传统的纳税方式广告费和成本费不能相互抵消都需要缴纳增值税,这给生产单位无疑造成了巨大的隐性压力。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纳税,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广告宣传及成本之间产生了相互抵消,因此大大降低了纳税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展,由于市场扩展,纳税人逐渐增加,而使得整体纳税收入不减反增,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二)营改增避免重复纳税应用

营改增对于企业避免重复纳税节约了资金,也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服装品牌艾格女装,在“营改增”之前,首先由爱格集团广告宣传费支出,缴纳广告营业税,都有公司自己承担不能抵消若公司的广告费收入大约为1亿元,那么应当纳税即为5,000,000元,这些资金作为成本继续全额缴纳增值税,而实行营改增之后,广告费和额外的增值税相互抵消大约能够节约850,000元的重复纳税资金。可见,“营改增”对减少服装制造业的成本,促进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营改增涉及到服装制造产业的所有企业,不仅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时也为新企业的开辟减轻了压力,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提升和发展。

二、利用营改增促进服装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营改增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营改增不仅消除了重复纳税,同时也为服装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营改增”的实施,使得重复纳税减少,同时也促进了服装智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装文化创意产业是人们智慧和创新思维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互联网对传统资源进行再建设,从消费层面和生产层面进行文化消费。由于“营改增”使服装产业的成本税率变低,服装制造商将会在广告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和支出,服装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也可以根据互联网对产品进行分析调查,促进了消费。在服装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制造出更好的产品,提高工作效率,会考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在进行文化传业产业营改增时,能够使小税额相抵,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企业负担。这就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更大的机会。为企业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营改增”在服装制造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为服装制造产业提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营改增”之后应当加强对企业发票的管理,加强增值税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发票的监督,而营改增以后一定要对内部人员的滥用权力,不遵纪守法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和打击,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国家对企业的透明化管理,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内部人员应当加强自我监管,对目前出现的救助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切勿,偷税扣税,应当对每笔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记载,做到有帐可查,在营改增的实行过程中,应当正确的摆正态度,利用营改增把企业做好做大。

三、结语

“营改增”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服装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商机,和机遇,“营改增”不仅消除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纳税,同时又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进步的进程。营改增施行以来,服装制造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当然也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行营改增的同时对实际效果进行考察,找出不足,并不断改进,实现合理纳税,依法纳税的人性化纳税方法。“营改增”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场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好“营改增”这股时代潮流,顺应其要求,让“营改增“”为服装制造产业创造更多机会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莫雯瑶.“营改增”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黄贻兵.“营改增”对文化创意企业税负变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装制造业 大规模定制化 红领

大规模定制简介

传统制造业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基于流水线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有成本低、效率高、交货快的优点,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另一种是定制生产模式,通过定制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但面临成本高、效率低、交货慢的缺陷。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便是指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再配合柔性化生产的体系,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效率和速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生产模式。

服装制造业大规模定制时代到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强调穿着的个性化、新颖化、时尚化,对于服装的同质化已成为消费者极力避免的事情。并且,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体貌形态、思想习惯,各种差异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款服装消费者也会对面料质地、图案、风格、颜色等有不同的要求。而在传统大规模生产线上,这些变化无疑会给成本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会使生产线失去原有的规模优势。消费者需要的是既能表达自身个性,又有大规模生产线上的质量和价格,并具备时尚因素的服装,这在消费者需求方面决定了服装制造业时代到来的必要性,这也是当前我国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大规模定制化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大规模定制模式最初是在汽车、电脑等行业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应用,在服b制造业方面的起步虽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国际上的IC3D、Levi’s、Zara等企业都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应用。服装的大规模定制化是指及服装制造企业、消费者、供应商、消费环境于一体,充分利用现有的人类技术中的各种前沿成果的服装生产与管理模式,其核心目的便是要求服装制造企业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服装,根据消费者参与程度和需求的不同,可以将服装定制分为修饰性定制、色彩图案定制、尺寸定制以及款式定制等。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取取得较大成功的主要是青岛的红领集团,我们以红领集团为例,深入分析服装制造的大规模定制化。

红领集团的大规模定制模式

1995 年创立的红领集团是青岛市一家生产经营高档西服、裤子、衬衣、休闲服等服饰系列产品为主的大型企业。借助互联网思维和自身不断积累的大数据系统,红领集团创造了“从低端到高端、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定制、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从小众定制走向大众定制”的红领模式,一举成为了服装大规模定制行业的领头企业。对于红领成功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原因,笔者总结如下:

(1)个性化融入信息化

在规模化的生产线上生产不同的服装,这是服装大规模定制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集团组建了信息技术中心,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TM系统平台,其中的关键问题版型数据库系统的建立,集团在服装CAD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建立了能够基本包含各种体型的正装版型数据库,版型数量高达上亿。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数据积累,集团不断对数据库进行补充,力争实现对所有客户的全覆盖。

(2)与电商平台相结合

如何使消费者更好的实现个性化定制,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是红领集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红领抓住了电子商务中C2M这一概念,即消费者直接面对制造商,打造了自己的个性化定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红领将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交付使用、物流配送直至客户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全部与平台打通,实现集团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用这一平台,消费者可以实现自主设计款式,选择面料、尺码、版型等,并可以参与服装从设计、生产、出厂配送等全过程,极大的提高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3)用数据经营客户

在 C2M 的理念下,红领的运营模式为数据驱动模式,即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当前,红领的 C2M 平台系统包含着 20 多个子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整合版型、计算、裁剪、排单,整个过程都无需人工参与,甚至版型设计无需输出纸样,数据信息在平台上直接打通。而使红领成功做到这一切的背后是集团11年以来海量的数据积累:在整合生产线上,红领完全依靠信息数据统领生产流水线、推动后台供应链,流水线上的每件衣服都会带上电子标签,上面记载着客户在每个工序生产中定制的个性化要求数据,包括体型、布料、样式、颜色、衣领等上百个数据。真正做到了用数据驱动生产,用数据实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总结:随着当前消费水平和观念的变化,“以人为本”的定制化服装已成为服装行业在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的服装制造业模式急需转型升级,如何打造出既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又能实现速度快、成本低、品质优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模式是每一个立志于走出当前服装制造行业困境的企业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红领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所探讨出的大规模定制化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条参考之路,但由大规模定制化所引导的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包括红领在内的所有企业继续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倩.红领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工业化定制[J].中国工业论,评2015,10:82-87.

[2]红领:两化融合支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N].人民邮电,2013-08-13005.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4篇

㈠供应链管理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各种产品丰富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理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以掌握和认识供应链各环节规律及联系为基础,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发挥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合理调控供应链各环节的资金、信息、增殖、业务及物流的进行,发挥各环节的最大优势,获取最大的利益,降低最大成本提供最好的产品质量。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各成员间的协同配合是其生命力所在[5]。

㈡供应链协同内涵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供应链协同”(SCC)的概念由学术界证实提出,至今供应链协同尚无完全明确的定义[6]。不用学者均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从微观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供应链各节点间的良好衔接,注重客户、供应商的关系;从中间层次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客户到供应商,以及所有合作成员间在整体流程上的畅通无阻,其主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相应市场变化;从宏观角度出发,强调供应链协同指整个供应链战略目标的一致,多个独立的企业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上述定义均为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虽然不能决定供应链的协同实施,但其渗透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供应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总结以上,供应链协同内涵定义为:供应链协同应以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合作成员及最终客户构成的整个供应链为角度,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方向,在网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达到供应链各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作过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㈢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服装集团逐渐形成了布局更广、复杂性更高的全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7]。服装制造业面临自身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整个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存储、配送及销售等方面均是面临的大挑战。供应链管理被作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在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一般以品牌服装作为其核心企业,调控供应链上的信息、资金及物流,遵循采购、生产、销售等流程,最终使得服装送到消费者手中。良好的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推动了服装领域产经销各方面的发展。

二、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节点层级分析

一个供应链系统,有一个核心企业,以及处于从属地位的各个成员企业,一起构成供应链的环节。依据企业本身的优势明确自身的位置[8]。服装制造业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到分销商最终到达客户的供应链网络。其中相邻企业成员间存在供需关系,因此该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需系统同步发展,保证供应链网络各成员的企业均有收益。节点层级分析,利于把握理解供应链中的各种相互关系。在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上,其节点层级分析为: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第一层级是面辅料的供应商,服装设备供应商;第二层级是服装生产企业,也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第三层级是服装分销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建立,要对成员企业进行考察分析,选择企业信誉、企业效益、需求满足的质量以及信息化程度及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为合作伙伴,经过评估选出整体情况最优网络成员。

三、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㈠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福建省是我国服装产业的大省,早期的“石狮制造”带领福建服装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势头[9]。但是随着沿海城市广东、浙江各地的服装产业的发展,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一度沉寂下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不断改变管理理念。近年来开发了七匹狼、劲霸、柒牌、爱登堡等服装品牌,福建省的服装制造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资料,2010年的为387.41亿元,2011年的为409.48亿元,2012年服装业工业增加值为466.05亿元,服装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服装产业走出计划经济的统一管理,为工业产值增加发挥极大作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福建省甚至国内所有服装行业仅仅作为整个服装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加工”的环节.而其中品牌、技术及营销等方面仍属于发达国家掌握[10]。

㈡服装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管理

需求驱动型供应链能直接根据需求采取动作,从而减少库存成本。最主要的作用是能从容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实现企业的柔性和弹性的应对[11]。我国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晚,且既往计划经济中“重生产、低流通”理念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供应链较为局限,只关注供应商及制造商之间关系,缺乏对终端用户的关注意。服装制造业的客户需求变化尤为迅速,起供应链更需建立起真正的需求驱动型供应链。本文选择福建省100家服装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问卷见附表1),调查结果提示迫切与客户沟通判断明确需求的52例(52%),实际上工作重心仍在供应商沟通上88例(88%),听取客户意见的企业仅53例(53%),忽略了客户的意见20例(20%)。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预测性计划模型不能提供准确的预测,致使供应链柔性较低,不能很迅速对市场作出正确反应。

2.整体战略的缺失且供应链协同运作困难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依赖于整体供应链的整体发展,依赖于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配合,以客户需求为共同目标。福建省服装制造业一直较为关注的供应商的选择、控制质量及降低成本等较为独立的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战略。其中服装面料、设备供应商,生产商及分销商之间是合同关系,没有共同的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共赢的观念。选取部分开展供应链管理的服装公司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诸多公司物流环节,频繁更换物流供应商,无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服装生产商,过于要求供应商的产品合格率,并且不帮助供应商进行物料库存,损伤供应商的利益,造成供应、生产两者间的不协调合作。

3.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福建省供应链管理起步晚,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人才较少[12]。高等院校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企业未进行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的培训,直接阻碍了我国包括福建省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本文就福建省最为著名的石狮、晋江两地服装集散地作为调查对象,选择多加服装公司管理层简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狮市多数服装公司领导者文化水平偏低,多数未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缺乏现代管理观念。

四、促进供应链成员协同发展相应对策

㈠稳定的合作关系

服装供应链体现了一个全球性的合作,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需要稳定的紧密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的共同发展[13]。确保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稳定合作关系是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基础。稳定的合作,能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淘汰过剩产能,降低经验风险,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实现品牌化的服装供应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服装供应链网络各成员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良好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步,服装业产营销一体化的经营,一个稳定合作的服装供应链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买家不会仅仅根据价格因素改变供应链网络的合作伙伴[5]。

㈡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

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计划,是促进供应链网络成员间协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14]。在整个服装制造业供应链中,需要有一个企业作为供应链各成员的核心企业。该核心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核心企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巨大,控制着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业务;能协调好供应链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各成员的良好关系,控制供应链的良好运行,发挥增殖作用。核心企业,是供应链整个环节的管理控制中心、信息中心及物流中心。供应链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而供应链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核心企业主导的工业园区,即指空间上供应链各个节点聚聚在工业园区的核心企业的周边。如此,对于信息传递、资源传递及产品分销等,在时间及空间上明显降低成本,更便捷地实施一体化经营。诸如韩国三星及日本丰田均有核心企业工业园的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㈢加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15]。加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相互渗透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促进了供应链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交流。由此,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形成了一个诸多分散企业构成的动态的、虚拟的、集成的供应链网络。将供应链的概念加以延伸,建立起包含服装需求评估、服装设计、服装储运、服装生产、服装分销及客户服务等全部环节的跨企业协作。目前福建鞋服纺织企业的信息化热点主要有:ERP与供应链、生产现场的监控与管理(MES)、无线PDA订货会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平台、门店综合管理系统、自动化仓库建设、BI商业智能应用、B2C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提供了供应链网络各成员间良好的信息共享,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利用电子商务,能更便捷快速地收集处理服装制造供应链中相关信息,提供给各个供应链中成员及时准确的商业数据,从而及时制定需求、生产及供货的计划,调节供应链协调运行;利用电子商务,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搜索潜在的供应商及服务商,一定程度上明显降低了采购及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利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跟踪客户订单及时处理信息,保证有效的采购、存货控制,进行高效的物流配送。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加强电子商务化建设,使得供应链像虚拟、动态及全球网络化健康发展,增强供应链的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㈣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强化服装制造业供应链合作

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及政府间的桥梁作用,强化服装制造业供应链合作。构建服装制造业产学研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促进相关协同产业的共同发展。在新型的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要充分利用此平台,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联盟。服装制造业类高校,能提供诸多支持,凭借人才、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开发。针对性对服装制造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提供给企业以先进的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互利互赢。此外,各界相关人士应致力与培养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相关人才,在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针对性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效益的紧密联系。

㈤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社会,国外诸多服装制造业已经实施供应链战略,并实现了提高竞争力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使得需求资源能在全球范围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我国服装制造业面临形势严峻,多数仍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而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服装制造业的外包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供应链网络协作,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尤为关键。供应链管理思想是集成了现代管理的诸多新思想,形成系统、敏捷的先进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各环节资金、信息、业务、物流及合作伙伴关系等的协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集成大量分散的企业构建动态的、虚拟的、全球性供应链网络。从根本上减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应对急变市场的敏感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向媒体表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竞争的含义已经不是以往公司间或品牌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因为,现在在竞争中,我们都很清楚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来干,所以企业必须整合整个社会上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㈥通过更多协作来提高可视性

促进服装制造业供应链网络成员协同发展,必须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可视性。其中包括对自身企业经营的供应链的可视,也包括供应链网络成员间的可视性。提高可视性,能更有针对的进行协同决策。

1企业内部协作

企业内部协作,企业自身内部的供应链间协作。2009年国内权威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门户网站和知识平台e-works公司关于我国制造业调查表明,我国诸多制造业本身内部的供应链协作还处于不稳定阶段,未完善。因此,服装制造业企业本身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结构的改革。具体做法有,构建跨职能部门的客户团队,使得企业在面对客户时保持同一个面孔,包括采购、销售、市场营销及财务各专业人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协作得到改进。

2企业间协作

企业间协作需要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企业间以信息技术为一个基本合作平台,实时共享信息,集成企业间的供应链,实现动态虚拟的供应链联盟。既往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专业实施独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电子采购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如此,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了各种不同的软件组合,过程中必然增加了整合不同专业软件的额外成本。而实际上,如此多不同的软件管理系统,不能真正地达到“无缝集成”。制造业应该选择集成了供应链管理模块及物流管理模块于一体的平台解决方案。如此,企业间在信息化平台上才能达到无缝隙的供应链集成。其中福建省七匹狼公司的做法是:对于下游的经销商,七匹狼有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到各个经销商的店铺或者专柜,帮助他们安装POS系统,甚至帮助加盟商去规划和检查他们的系统。至于上游的工厂,七匹狼不仅仅将会把系统复制到100多个外协工厂,甚至将制造的上游——面料厂商也纳入部署系统的阵营,以了解面料的生产情况和库存情况。再次,为了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品牌商与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规划”变得尤其重要。特步则是和供应商做协同,积极打造供应商协同平台。在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合同、订单(包括材料采购订单、委外加工订单、成品采购订单)、委外生产、入库、质检、财务结算等很多方面都能做到实时的信息协同。这也是未来行业推动“两化融合”关注的重点环节之一。

五、结语

当前,大量制造业巨头在我国建立了供应链网络,以我国作为采购中心,逐步形成离散型制造企业。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降低生产成本,挖掘此部分的利润增长点。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供应链网络进行转型,各成员间协作共同发展。服装制造业,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资源共享、决策共商,从而迅速灵活应对急变的市场,缩短服装生命周期,从而提高服装竞争力。此情形下,服装制造业应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供应链网络成员协同健康发展,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慢性咳嗽;服装制造业人群;支气管激发实验;咳嗽变异性哮喘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9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25-02

慢性咳嗽[1][2][3]是呼吸门诊常见的疾病。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CVA、UACS[又称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EB和GERC,这些病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其他病因较少见,但涉及面广,不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还与其他系统的疾病有关。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咳嗽原因不明或不能除外感染时,慎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慢性咳嗽是指不明原因咳嗽持续8周以上,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既往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部体检和胸片无异常发现。在我院呼吸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多数是从事服装制造业,我们考虑与该人群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关,为明确从事服装制造业人员慢性咳嗽的病因,提高治疗效果及制订预防措施,用激发试验探讨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慢性咳嗽病因,从而证明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服装制造业人员患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制订预防措施,提高治疗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呼吸门诊诊治的慢性咳嗽的患者分成两组,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慢性咳嗽患者为实验组,其他人群的慢性咳嗽患者为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入选条件为:男女不限;年龄20-50岁;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经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排除有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心脏疾病,所选择慢性咳嗽患者心肺功能正常者作为研究病例。其中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的工作时限7个月至13年不等。

1.2 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患者受试前12h停用吸入β受体激动剂及皮质激素,24h停止口服β受体激动剂及皮质激素,48h停用抗组织胺或色甘酸二钠。患者在肺功能检查室进行检查,应用先进的MIR-spirobank G掌上型肺功能仪(意大利)测定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用计量法,组胺(上海丽珠东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S/瓶),使用计算机化精确给药全自动激发试验系统(APS气雾激发系统)雾化吸入法,首先测定基础肺功能及吸入0.9%氯化钠注射液2min后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以最佳值作为基础对照值,从0.03~7.8μmol逐步吸入不同剂量组胺并监测肺功能,当FEV下降≥20%对照值或吸入量最大剂量FEV1下降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两组间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的激发试验阳性为32例,激发试验阴性为68;对照组的激发试验阳性11例,激发试验阴性89例。两组比较P

表1 两组激发试验结果比较(n)

组别n激发试验阳性激发试验阴性

实验组1002674

对照组1001189

两组比较P

3.讨论

慢性咳嗽是我院呼吸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特别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率比较高。并且我院地处于服装工业区内,在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中从事服装制造业的人员发病率非常高,对原因不甚明确的慢性咳嗽,在处理上有一定困难,且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慢性咳嗽患者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主要的病因之一[4][5],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手段,激发试验阳性可以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6]。本文对照组的阳性率偏低,可能与其所处人群对其疾病认识、及早进行诊治有关。从事服装制造业人群患咳嗽变异性哮喘高,可能与他们所处工作环境(棉絮、灰尘等)及生活环境(居住简陋、吸烟等)有关;其次,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初中或小学,对疾病的认知较低,没有及时就医;再次,他们的经济收入低,没有及时系统诊治,平时多在小诊所或药店取药。另外,该人群的慢性咳嗽的发病率很高(接近一半),明显影响工作。为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职业性哮喘)或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发展,建议改善从事服装制造业工作及生活环境,并对他们进行有关慢性咳嗽的知识教育,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慢性咳嗽的发生,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因病致贫。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2] Irwin Rs,Madion JM.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ugh[J].N Engl J Med,2000,243(23):1715-1721.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23):979.

[4] Irwin RS,Boulet LP,Cloutier MM,Fuller R,Gold PM,Hoffstein V,Ing AJ,McCool FD,O'Byrne P,Poe RH,Prakash UB,Pratter MR,Rubin BK.Managing cough as a defence mechanism and as a symptom:a consensus pane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Chest 1998,114(2 Suppl Managing):133S-181S.

[5] Fujimura M,Ogawa H,Nishizawa Y,Nishi parison of atopic cough with cou gh variant asthma:Is atopic cough a precursor of asthma?Thorax,2003,58:14-18.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SWOT分析法;产业升级;东莞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48-03

“十一五”以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对东莞市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虎门镇、茶山、大朗、厚街等地区。但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转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创新能力较弱等严峻挑战,如何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持续发挥这一支柱产业的优势,现已成为东莞市政府和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SWOT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所提出,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它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因素、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策略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对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进行SWOT分析,发掘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重要因素,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现状,以便为产业升级提供较明晰的方向和路径支持。

一、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拥有良好的发展背景和地理优势

近代以来,东莞工商业发达,是珠三角商贸重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对外经济往来愈加密切。1979年,港商在大朗镇投办第一家毛织企业,其后,一大批大朗本土民营企业家开始涉足毛织业,如今大朗毛衣年销售量超过8亿件,60%出口意大利、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虎门镇结合岭南风格和南粤水乡韵味,服装产业发展迅速,获得“中国服装服饰名城”、“中国女装名镇”、“全国首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等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正外部效应,产业链较完善

东莞服装鞋帽产业初步形成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产业集群,目前已构建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物流贸易、人才培训、纺织服装鞋帽咨询等一条龙配套的产业链。如大朗镇拥有3 000多家毛纺织企业,已形成毛衣生产、辅料、机械、洗水、漂染、印花等较完善的产业链;茶山镇目前服装产业形成了包括服装生产企业、服装配料辅料企业以及专业交易市场在内的产业链,现拥有800多家制衣厂,建立了国际布料辅料交易中心。

3.设备和管理技术较先进

结合政策引导,东莞市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力量。东莞市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经验和运作模式,努力使产品质量与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接轨。厚街镇作为“鞋业名镇”,近200多家鞋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开发机构,近10家知名鞋业品牌在镇内设立对外服务的研发中心;虎门镇拥有咨询、培训、设计、策划等服务机构324家;大朗镇加快推进毛织业实现“两大转变”,即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织商贸城转变,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设计、品质监管、营销策划“三种能力”。

4.承接外来品牌众多,拥有良好的国内外知名度

东莞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现有的规模和实力,吸引了袋鼠、金利来、POLO等1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以及鄂尔多斯、杉杉等20多个国内名牌在大朗镇生产[1];Ck、Tommy等大批国外知名品牌以及361°等国内品牌服装均由茶山服装企业加工生产[2];厚街镇也承接了沃尔玛、都彭等近30个世界名鞋工艺生产,每年举办两届的中国东莞国际鞋、鞋机展吸引了国内外上千家鞋企参展。2011年第三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此举行并汇聚全球600余名鞋业精英,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劣势分析

1.外贸依存度高,产品附加价值低

在全球纺织服装鞋帽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东莞纺织服装鞋帽产业迅速发展,但加工外贸依存度高,易受国外低迷需求和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且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空间有限,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设计和营销企业。

2.生产规模整体偏小,私营化程度高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虽然作为东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广东省有关地市相比,规模依然偏小。以2011年为例,东莞市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为77.52亿元,居全省各地市第五位,但相对广州(143.56亿元)、中山(105.51亿元)、佛山(102.55亿元)的生产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且近年来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为主转向以私营工业企业为主,私营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但也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的隐忧,因为单个私营企业通常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研发能力薄弱、对境外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准。

3.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尽管东莞已有如以纯、龙姿、QQ、迪宝阿治奥等服装鞋帽品牌,但具有很强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和国际品牌较少。多数企业对品牌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专利和研发技术较滞后,企业缺乏危机感,同时宣传力度较弱。

4.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意识

东莞纺织服装鞋帽产业缺乏人才和技术等核心竞争力,集群内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品档次低,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

二、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一)机会分析

1.政府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支持

2008 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2008—2020)》对提升改造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强纺织服装鞋帽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东莞政府2013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任务。

2.开放的产业发展环境

广东在2010年开始正式运作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东莞纺织鞋帽产业可以借助这一机遇,在开放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如目前茶山镇正积极进行注册“茶山服装”集体商标,将服装企业从现在的来料加工、贴牌加工的OEM模式转型为自主设计制造的ODM模式,努力把茶山建设成为专业化程度最高、公共运行成本最低、软硬环境最优、行业环保最好的科技型精品服装柔性制造产业基地[2]。

3.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人口众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纺织服装鞋帽产品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目前中国广大农村纺织服装鞋帽消费量依然较低,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内需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东莞服装企业可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具有特色的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大宣传,开拓增大其国内市场。

(二)威胁分析

1.人民币升值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出口的纺织服装鞋帽企业而言,它们对汇率因素较为敏感,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趋势使其产品出口压力不断增大。人民币升值,使纺织服装服饰出口竞争力减弱,目前许多国内小型纺织服装服饰企业主要通过压缩成本和减少订单等方式加以应对。

2.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年来,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得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欧美一些国家对纺织品实行满意保护和反倾销,国外需求减少,致使许多中小纺织服装鞋帽企业开始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同时,国内新一代年轻人从事纺织服装鞋帽工作的意愿不断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以往以廉价劳动力赚取价格差的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鞋帽企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国内纺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3.国内其他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同时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迅速,使得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此外,孟加拉、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利用远比中国低廉的劳工和材料成本优势,分食中国纺织发展鞋帽产业的出口“蛋糕”。

4.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用水、排污比较严重的行业,尤其是使用传统工艺的中小企业,大多能耗高、污染严重,是目前和今后中国治理污染的重点管控对象。这些企业由于资金、工艺等限制,在解决达标排放问题中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加快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东莞市既拥有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一些劣势和面临许多威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保持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规避各种短板和市场威胁,促进和带动东莞市整个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已成为东莞市政府部门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打造核心企业

拥有纺纱厂、织布厂、染布厂等的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目前是东莞布料环节的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针织布生产商之一,其主要客户为NIKE、ADIDAS、POLO、GAP、BALENO 等国际著名品牌制造商。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可着力打造更多这类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核心结点企业,提高其在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的话语权;东莞大朗的中大联盟是全国羊毛衫行业第一个联盟性组织,目前中大羊毛衫品牌联盟已经与实力雄厚的上海百联、武汉中百以及国际知名品牌美国的23KU、DKNY、POLO,日本的Victorinox 等达成长期合作意向,为东莞建立更多以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为代表的联盟企业或核心企业与代工企业的联盟树立了典范。

(二)发挥产业平台集聚效应,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

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产业的平台建设已趋完善,如虎门科技创新中心下的设计创意孵化园、虎门威远岛服装设计创意园、大朗的东莞创意园和松山湖创意生活城[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信息咨询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展销物流平台和流行趋势平台建设的集聚。要突破行政格局限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促进服装设计和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研发和检测能力;完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供应链网络的协调能力;依靠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四方合作的融资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此外,东莞应进一步完善《东莞市企业人才迁户暂行规定》,引进高端设计师以及优秀的营销、管理和策划人才,也可与广东纺织服装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三)发展电子商务和大终端模式,优化运营体系

电子商务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网络直销的品类组合,另一方面也可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成供应链网络,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为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大终端模式是指通过品类组合提高顾客的进店率,通过产品多元化和个性化给顾客以足够的选择和购买理由,实行服装、鞋帽、装饰的组合等一站式购买服务[3],市场上比较成功的例子有H&M、ZARA等。东莞拥有上千家制鞋业、袜业、帽、手套、手袋以及眼镜生产企业等,可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联合运营,实现大终端模式,发挥其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

(四)培育整合自主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

如今市场上同类产品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培育整合自主区域品牌可以通过区域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以童装为例,拥有著名品牌小猪班纳、铅笔俱乐部、雀太郎、兔仔唛等知名品牌的莞牌童装总体水平在国内颇具名气,可通过品牌整合打造国际名牌童装商品。此外,东莞市还应加强软环境建设,如鼓励有关商会和出口企业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创建现代纺织服装鞋帽专业图书馆、博物馆,积极举办和参与产品交流展销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东莞服装鞋帽产业的文化内涵、规模现状和发展前景,提高产业知名度,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 中国羊毛衫名镇[EB/OL].东莞—大朗网,http:///about/town.asp?id=1.

[2] 伍雪平.茶山获评“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镇”[N].东莞日报,2010-11-23.

[3] 李银满.东莞纺织服装产业整合升级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2):8-13.

The SWOT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 of Dongguan

MA Yu-qi

(School of Statist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apid economic globalization,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as a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industry,is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In this paper,SWOT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analyze systematically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 of Dongguan and then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 coexist.Several suggestions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textile clothing and footwear industry;SWOT Analysis;industrial upgrading;Dongguan

收稿日期:2013-08-09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4.0;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作业成本法;服装企业

为了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即工业4.0主要是对未来制造业的描绘,工业4.0是未来工业的大趋势,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最佳选择。我国服装制造业目前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业4.0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将生产成本降低、将生产的灵活性提高,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工业4.0时代,我国服装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也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因为小批量、多批次、差异化生产将是未来服装制造业的趋势。同时,在工业4.0时代,服装企业通过融合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与IT系统,车间的同一生产线能够生产任意订单、任意数量的不同产品,不仅摆脱了对于生产线控制员的依赖,同时还能灵活处理订单更改、产品组合和流程调整等工作,这一切都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服装企业应探索建立更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要求。

一、服装制造业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2014年上半年,我国服装企业运营压力较大,效益完成情况相对较差,困难比较突出。我国作为昔日的服装出口大国,如何冲出新的困境、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由服装制造大国向服装制造强国的转型,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技术时代,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更加剧烈,整个制造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对于服装制造业来说,能否在工业4.0背景下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将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纷繁复杂的成本管理方法中,标准作业成本法融合了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适合工业4.0时代服装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的方法。特别是随着新经济环境的产生,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种类更多,批量更小,工艺更加复杂,技术层次上的要求更加不同,企业的自动化和高科技设备逐渐增加,使得间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成本管理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等的全部环节。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以少数“数量基础”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标准,没有按照成本的“多种动因”而有所变革和创新,这种单一的分配标准核算的成本将导致信息的失真,在失真的成本上进行的定价与决策会导致企业对发展方向的错误判断,甚至把企业推向濒临破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服装企业应该在工业4.0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成本管理制度,在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中融入现代的作业成本思想,建立标准作业成本制度。

二、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

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来看,不仅可以事后计算成本,还可以在事前对成本进行预测和成本的事中控制。标准成本法侧重于产品的生产耗损过程,通过对成本中心生产成本的分析控制成本差异,也就是说标准成本法仅以产品生产至完工这一过程为主体,不考虑生产前或者完工后发生的费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例如,对于研发人员的费用和销售费用作为与产品无关的期间费用来处理,研发人员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销售人员的费用则计入销售费用。在目前的成本发生环境下,产品研发成本及后期营销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对其进行控制也越来越重要,标准成本法在这方面没有设置任何的控制点,它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也日益凸显,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完善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以形成标准作业成本法。

第一步,引进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计算产品成本的中间桥梁,通过作业动因来确认和计量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并以作业动因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最明显的区别是:第一,以作业中心来归集资源耗费;第二,依据成本动因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非配标准。随着服装企业制造环境与制造工艺的改变,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并非企业所有的作业都能增加企业的价值,有些作业是客户必须的,有些作业即使不发生也不会降低企业的价值,降低产品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消除这些无效的作业,同时提高有效作业的利用率。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第二步,在作业成本法中融入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尽管现代的作业成本法具有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没有单独考虑直接成本的核算与控制方法;在作业的生产能量固定的情况下,实际生产数量的不同会造成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负担不同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只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而不是成本控制系统。为此,作业成本法完全可以吸收原有标准成本法中的合理成分,以对作业成本法进行充实和和完善。

第三步,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融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其次,对于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三、标准作业成本制度体系的构建

标准作业成本法既包含标准又包含作业。对于标准,它是建立在作业上的标准,就是作业标准;对于作业,是建立在标准上的作业,就是标准作业。它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先将实际作业成本与标准作业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再通过作业分析发现不足之处,对作业进行改进。我们可以发现标准作业成本法就是变形了的标准成本法,它只不过就是改变了传统标准成本法的成本对象,又加入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工具。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标准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内容如下:

1.对标准单位作业成本的制定

标准作业成本法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划分标准,标准作业成本法下把单位标准作业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化条件下的单位标准作业成本,一类是常规条件下的单位标准作业成本。理想单位标准作业成本是指在理想化生产条件下(效率最高、机器不发生损坏、工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产量情况)所应有的作业成本。理想单位标准作业成本要求现有生产条件发挥到极致,没有任何的浪费。常规的标准作业成本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通过企业有效经营应能达到的一类单位作业成本。

2.对作业成本差异进行核算

因为单位标准作业成本包括变动标准作业成本和固定标准作业成本,因此进行作业成本变动分析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动作业成本变动分析和固定作业成本变动分析。

3.对作业中心成本控制绩效进行评估

首先,参照标准找出差距以评价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各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控制绩效可采用标准作业成本,然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找出谁承担责任,定期编制成本控制业绩报告。

四、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对传统的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应从制度上、管理上和应用方法上进行探索。

1.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的需要

我国有关的会计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报表对外披露时,成本核算方法上仍旧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会计制度的不兼容导致在标准作业成本法体系中将作业成本信息用于财务披露和税收目的显然还存在法律障碍。在成本核算制度中,财务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式,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使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表的职能需要。

2.成本管理制度变革要循序渐进

在企业中全面推行标准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阻力和障碍。特别是我国服装制造业,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当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大范围推广标准作业成本法时,可以先在某条生产线上进行局部试点,待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由点带面、灵活应用、逐步推广,使得成本制度的过渡更安全,从而降低成本制度变革的阻力。

3.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顺利付诸实践,首先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统一指挥,有序推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系统,以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4.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持续性

标准作业成本法是基于具体作业的成本制度,核算的数据量很大,其运行需要核算系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传统成本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就需要将新的核算理念和数据需求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中,避免数据在不同核算体制下的割裂现象,保证良好的数据沟通和共享。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建设,通过硬件系统作为保障,最终实现数据处理、数据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自动化。

5.建立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传统成本法向标准作业成本法的顺利过渡,恰当的组织准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确定承担标准作业成本的部门,以及明确规定他们具有的权利和指责。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权责对等的成本管理部门。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责任化分工是实现标准作业成本法的有力保证。

五、结语

在工业4.0背景下,服装制造业应构建标准作业成本制度系统,将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和精益的作业成本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较为精准的计算出具有其相关性的、以反映经营实质的作业成本信息,协助企业管理决策,又可以为企业长期战略提供成本数据支持,最大效率的发挥成本控制的本质,优化作业链,从而提升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然,在变革成本管理制度中会触动许多的内部利益集团的利益,从而遇到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企业管理层可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推进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使服装企业在工业4.0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金帅,李英琳.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服装企业应用的理论探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4):82-84.

[2]吴伟霞.浅析我国服装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9-53.

[3]吴临第.服装企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7):153-154.

[4]于少明.以标准成本控制为基准的杠杆管理理念―浅析服装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J].价值工程,2008,27(6):125-127.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8篇

国家主席近日在考察时强调指出,工业化对于国家强大至关重要,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强力推动着美国的“制造业回归”。而欧洲则早已出台“新工业革命”战略,以重振实体经济。前有欧美国家力推制造业复兴,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的阻击,后有东南亚、非洲国家以低成本生产优势掀起工业化浪潮的追赶,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双重夹击。

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于8月19日~22日,在青岛即墨拉开帷幕。本届时装季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一系列产业链互动活动在即墨精彩上演——即发·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中国服装制造博览会、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开幕式暨颁奖盛典、“Young&More”中国服装设计创意大赛推荐作品联演、雪达·名家智汇、企业走访。织造霓裳·美丽中国,打造鳌山湾时尚高地,汇聚产业链核心资源,构建品牌推广平台。

中国制造 全球再工业化思考

各国制造业无一不有着各自特点。以市场优先、效率第一为主旨的美国制造模式,掀起了制造业的全球化浪潮。德国制造业靠科技取得成功,早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日本制造业“本土思维,本土行为”的思路,则为日本则带来了个性多样化的生存方式。而在意大利,中小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高效协同作战支撑起意大利的制造产业链,差异化策略更焕发出了意大利制造的无穷竞争力。

中国服装业用了30年的时间,成为全球第一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影响并改变了全球服装业格局。未来,中国服装制造业如何再续传奇?如何从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又该如何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相结合?

我们所要跨越的,不只是品牌、不只是创造,更是价值的发现与重塑。中国服装制造能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取决于能否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已刻不容缓。中国服装业必须以科学态度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产业链,只有对供应链进行全新的设计与优化,才能形成集成创新力的力量之源和动力之本。“新型制造”将成为中国服装升级跨越的核心。

不仅如此,打造中国服装新型制造业,需要中国企业通过向市场提供带有“独创的品质”的“异质”、令竞争对手模仿不了的产品或者服务,以摆脱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中国服装业“新型制造”的征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是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出什么是自己最具优势和最核心的技术,重新探讨并确定中国服装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国服装制造,寻思考,再出发。

实力山东 新型制造再出发

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转变的新征程中,中国服装业不仅要依赖品牌塑造能力,根本支撑还在于服装的最基础环节——制造。

而在山东,共有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1个,其中部级产业集群21个。2012年山东省4218户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出口创汇在外需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实现197.59亿美元。即发、如意、鲁泰、南山、红领、雪达、舒朗、希努尔、耶莉娅、新郎集团、坦博尔、舒朗、迪尚集团、富宏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显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以山东为代表的中国服装制造仍面临两大瓶颈:缺乏响当当的国际品牌;缺乏更多的制造创新和制造创意。因此,此次国际时装季的高端时尚和智慧平台——即发·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及雪达·名家智汇,将聚焦“中国制造集成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不同角度的切入,终殊途同归融合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智慧、资源和成功实践,增强本地品牌与国际国内时尚力量的互动交流。

中国服装制造大省——山东,更将成为全国服装制造业的缩影,为产业下一步转型升级探索前进方向。

落户即墨 中国制造开启新征程

中国服装制造业的价值重塑如何出发?撬动制造业集成创新的支点在哪里?鳌山湾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或将为“中国制造”的价值重塑和集成创新提供最直观的样本,中国服装“新型制造”新征程将从这里启程出发。

8月底,在这片开阔而秀丽的舞台上,即发·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中国服装制造博览会、开幕式暨颁奖盛典等等异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将交相辉映,汇聚成国际时装季互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平台。即墨市紧紧掌握住服装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吸引来自世界的顶尖人才、先进技术、设计能量,一批时尚品牌的亮相将亮出“即墨新名片”——鳌山湾时尚高地。

作为2013中国(即墨)国际时装季高端时尚与智慧的平台,即发·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以“中国制造集成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主题,以构建品牌,谋求新突破;强化智造,创造新优势;拓展渠道,探觅品牌新空间为主要议题内容。“即发·2013鳌山湾时尚论坛” 汇聚资源、智慧、创意、技术的力量,重新关联服装品牌背后的强大支持力量:制造、工艺、技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发掘价值观的根本性影响,从产业链源头——制造环节孵化“中国智造”,发挥本地品牌优势,推动产业提升转型,链接被忽视的优质资源,将“简单加工”的产业链重构成为“创造性制造”链条。

定位为“服装产业链优化整合的第一平台“的中国服装制造博览会将围绕“新型制造”这一主线,优化企业供应链资源,探寻产业强国之路径。这是一次来自服装加工制造企业、品牌商,以及供应链企业的联合发声,它将链接世界范围内的优质品牌商,以及与服装产业链创新、升级息息相关的企业和服务机构。而为了促成企业间的商业合作,博览会将采取“品牌商采购招标会”、“供应链相关专题研讨会”、“品牌塑造专题论坛和培训”的形式,展开企业间面对面的专项对接。

同时,本届国际时装季特别策划一个新环节,组织国际范畴优秀专家资源,针对当地服装企业品牌发展需求制定雪达·名家智汇专题培训活动,分别以“传统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商道路”、“先进生产模式”、“赢在品牌——服饰品牌打造的类型与方法”、“基于人体工学的产品创新与共融设计”、“品牌形象提升”、“品牌DNA的设计与操纵”、“设计的看见与看不见“及“现在生产模式”为主题,深度展现品牌塑造的先锋体验,以不同维度和向度的诠释、解读与深延,对服装品牌塑造产生直接、深刻、有裨益的启发与思考。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9篇

除了以上所述的快速成型方法之外,以直接光成型、数码累积成型、三维焊接成型、气相沉积成型、全息干涉制造为标志的其他快速成型方法也在飞速发展,不同于车、铣、刨、磨、钻等传统的材料去除的加工方法,快速成型采用了材料叠加的增材制造方法,不仅能够使材料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而且更能适应复杂结构零件的制作,同时更有利于实现产品依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而制造。

2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纺织服装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快速成型方法在改变了产品的传统制造方法,从而也将会带来制造业的一场变革。在传统的产品制造过程中,由于加工方法和加工机床的限制,需要将产品分成许多零件,然后通过装配将这些零件组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装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装配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快速成型技术是根据零件的每层的截面情况进行材料堆积而层层叠加进行制造的,因此该技术将极大地减少产品中零件的数量,从而缩短甚至去除产品的装配过程和多道工序,实现从设计到产品的直接快速制造。近年来,随着快速成型技术的相对成熟,国内外已经开始了基于快速成型的免装配技术的研究,它利用快速原型技术来实现设计、加工和装配一体化,生产工艺无需装配,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8]。由于传统的制造方法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零件的装配,而零件直接的衔接处又是产品最容易产生破坏的环节,快速成型技术通过减少零件的数量和装配环节,从而倾向于提高产品的机械性能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能够使用3D打印技术来加工制造,而在巴黎时装周上亮相的3D打印服装预示着3D打印技术为服装制造业带来的改变。传统的服装制造要经历纺纱、织布、印染、裁剪、缝制等制造过程,而3D打印技术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精致的手工缝纫技术未来或许将被CAD三维模型所取代,把设计完成的服装模型输入到3D打印机里就可以快速得到设计的衣物,这也许会是一个从纺织纤维直接到服装产品的过程。如果3D打印在服装制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它对传统服装制造业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纺织纤维直接到服装产品的制造过程大大缩短了服装的生产周期,实现了从设计到产品的快速制造,传统的服装制造工艺和大量的产业工人将会被一台台3D打印机所取代;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从图案设计、款式设计到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信息的协同和共享,提高纺织品设计和制造的数字化水平,使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计算机上设计服装的三维CAD模型,或者在服装CAD模型库里下载自己喜欢的服装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机生产所需要的服装,这将真正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改变服装制造企业的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的现状。此外,3D打印技术的几乎100%的原料利用率和环保节能的特点将会在服装制造过程中得到突出的体现,3D打印制造服装的过程将不会产生布料的浪费,因为这个过程根本就没有布料,是从纺织纤维直接到服装产品的过程,同时纺织和印染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然而3D打印技术要在服装制造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由服装特殊的产品形态、所用原料、使用要求等鲜明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9]。服装的原料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通过将纤维制成纱线,再经机织或针织工艺制成面料,然后经过裁剪和缝制而成为服装。目前快速原型技术的原料主要为液态树脂、塑料、纸材、金属或陶瓷粉末、蜡、尼龙等,虽然尼龙可以作为纺织材料,且目前已经出现由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的尼龙材料的泳衣[10],然而它的性能决定了由尼龙所成型的衣物的柔性较差,不能满足传统衣物柔软舒适的穿着要求,因此适用于3D打印的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现有纺织纤维的熔解是该技术在服装制造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适用于3D打印的纺织新材料或者现有的纺织纤维既需要适合于3D打印耗材的熔解、成型的要求,又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颜色需要进行调配适当的染料,同时达到纺织品的相关标准,满足人们对服装的柔软和舒适的要求[9]。3D打印制造服装需要专用打印设备以满足服装对于柔性和致密性的要求,同时需要开发与服装设计相关并可用于3D设备输入的服装三维模型设计软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3D人体测量技术。在上述几种快速成型方法中,立体光固化快速成型过程中伴随着光聚合反应,这是树脂这类特殊材料所具有的特性,而层叠实体制造后处理过程需要手工清除多余的材料,较为费工耗时,对于纺织服装产品上的复杂的曲面结构,废料的剥离更为困难,不易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而且层叠实体制造出的产品在不同方向上的机械性能有显著的不同,更加限制了该成型方法在纺织服装产品上的应用,因此这两种快速成型技术很难在服装制造中得到应用。利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衣服的制作的可行技术主要为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技术和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前者需要研制出能够进行选择性激光烧结的纺织材料粉末,或者使现有的纺织纤维适应于烧结成型,而熔融沉积快速成型过程与无纺布的制造过程相似,其关键在于寻找强度和手感均满足要求的可熔融处理的纺织丝材。由此可见,可应用于纺织品的快速成型材料是快速成型技术在纺织服装制造领域得以应用的关键。

3结语

快速成型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视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为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制造理念。它会不会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加工模式,颠覆性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目前,快速成型技术尚处在发展阶段,许多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仍需要长久的深入研究,在诸多领域仍不能取代传统制造业的地位。快速原型技术有其先进的制造理念和全新的制造方法,然而传统的制造方式也有其优点,因此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快速原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快速原型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

服装制造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的演进

无论是从数据可得性角度,还是从对制造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来说,产值结构无疑是制造业结构分析的第一角度。通过1993-2008年16年间的产值比重变动率(以1993年为基期)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浙江省各细分行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比重增长速度位居前十名的行业依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3.00)、家具制造业(2.7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8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39)。 比重降速最快的五个行业依次是食品制造业(0.38)、农副食品加工业(0.47)、饮料制造业(0.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51)和纺织业(0.52)。进一步发现比重降速最大的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比重增速最大十个行业中有8个事技术密集型行业。

进一步研究比重前7位行业的位次变动状况。纺织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始终位居一二位,这也是浙江省的两大特色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但有所不同的是纺织业的比重急剧下降,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比重则快速上升;通用设备制造业也基本保持在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排名分别比1993年前进了两位,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则分别比1993年退后了两位。这七大行业中有四大行业比重有所增大,而有三大行业比重则有下降的明显趋势。比重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5);其次是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5)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4);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小增速(1.23)。三大比重下降行业降速均很大,依次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64)、纺织业(0.52)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51)。这种结构变动反映了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移和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二、就业结构的演进

通过对1995年-2008年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就业比重变动率(以1995年为基期)的研究表明:1995年至2008年间,劳动力比重上升的行业有12个,依次分别是:家具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电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其中劳动力比重迅速上升(两倍以上)的行业有:家具制造业(3.35);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2.4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2.23),这12个行业的就业比重占制造业的50.35%。

1995年至2008年间,劳动力比重下降的行业有16个,依次分别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饮料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其中,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一半以下)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0.33);食品加工业(0.35);烟草制造业(0.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49)。

为剔除产业规模扩大对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笔者进一步研究了1995-2008间年就业比重变化率与产值比重变化率的对比情况。发现浙江省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就业比重变化率大于产业比重变化率,这12个行业占制造业就业比重的57.4%。其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矿物制品业,这8个行业(7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下降而就业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电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随着产值比重上升就业比重呈现更快的上升趋势。有18个行业的就业比重变化率小于产业比重变化率,其中离查较大的多数为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这反应浙江省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符合一般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律。

三、产业集聚度的演进

本文选用区位商方法对浙江省1993年-2008年的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进行时间序列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专业化较强(R>1)的行业有10个,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纺织业(2.2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10)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85);2008年专业化较强(R>1)的行业有14个,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4.59)、纺织业(2.47)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19)。从1993年到2008年,只有一个行业(食品制造业)退出了专业化部门,有5个行业成长为专业化部门,分别是: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造业。

四、出口结构的演变

本文分别对2000-2008年浙江省出口总值分类表和2003-2008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结构表进行了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从总体上看,浙江省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相应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从2000年的1748732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4868136万美元;工业制成品比重由2000年的89.94%增加到2008年的96.38%,相应的初级产品比重由2000年的10.06%减少到2008年的3.62%。这说明浙江省的出口水平和档次得以提高,出口结构得以优化。

第二,从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看,在主要出口商品的20个部类中,至2008年,出口比重较大的商品(比重>2%)有7种,依次分别是机电产品(41.09)、服装及衣着附件(13.0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2.48)、高新技术产品(8.28)、农副产品(4.64)、家具及其零件(3.21)、鞋类(2.60)。在这些比重较大的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家具及其零件商品出口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服装及衣着附件、农副产品和鞋类的出口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比重则呈现出先降再升的趋势。

五、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趋同性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异常演变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指发展水平不同且资源与要素差异大的各区域趋于形成大致相同的产业结构,各区域优势产业不突出,区域分工不明确。区域制造业结构同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近16年来浙江省制造业结构的同构化程度是否降低,这是我们研究浙江省制造业结构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结构同构化程度通常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Sj = (∑XijXi)/√(∑Xij2∑Xi2)

式中,Sj为j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Xij为j区域i产业产值占该区总产值的比重,Xi为全国i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Sj的值域为[0,1]。Sj越趋近于1,表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3―2008年间,浙江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先大后小,然后一直在0.84左右徘徊,这说明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省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主要制造业基地之一,浙江省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长期的制造业结构雷同必然不利于浙江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小结:制造业结构的主要演变特征

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产业集中度、出口结构、结构趋同性的演进分析,我们总体判断浙江省制造业处于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三个阶段,工业结构正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高加工度化的重化工业产业演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变,并总结出浙江省制造业结构演进的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在产值结构方面,从总体上看,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不断增大;从增速上看,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增速明显,均超过了2.5倍,而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则减速很快,均在52%以下;从主要的大比重行业看,7大行业只是在位次上略有调整,最大的行业依然是纺织业,其余6大行业由1993年的平分秋色到2008年的逐渐分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渐渐上升,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则急剧下降。

第二,从就业结构来看,有12个行业(占制造业就业比重的50.35%)的就业吸纳能力得到增强,就业吸纳格局有所改变,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迅速下降,而家具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的吸纳能力则迅速增强。剔除由于产业规模增大带来的就业增加,发现原来的12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本身就业吸纳能力并未增强;而另3个行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造业)虽然表现出就业比重的下降,但提出产出规模的影响后却表现出了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强。

第三,从产业集中度来看,28个行业中有大多数(19个)行业的专业化优势得以增强,有5个行业成长为专业化部门,9个行业专业化优势有所减弱,有1个行业推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最强的行业依然是传统的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第四,从出口结构看,总体上趋势良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就全国而言,初级产品出口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这与浙江省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海洋资源关系密切。

第五,从产业结构的趋同性来看,浙江省制造业结构在从1993年到2008年16年间一直存在较高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缓解迹象,“地方特色”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钱雪亚金通: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及浙江制造业优势特征研究[J].浙江统计,2001(11):20-23

[2] 孟岗超:重庆市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刘宗让:浙江制造业行业优势及其变动的实证分析[J].浙江经济,2004(9):19-21

上一篇:光伏行业范文 下一篇:清洁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