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5:32

产业链研究方案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1

关键词: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TS251.5+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1

Research Progress and Case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ork Industry Chain System

TANG Xu, WANG K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ork enterprises has evolved in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ork industry chain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ne pig’ and ‘Jinhua two black’ industrial chain system, as the case, was analyzed an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ork industry chain system competitiveness was also summarized at the end.

Key words: pork industry chain;system competitiveness;foster competitive

收稿日期:2013-11-04;修订日期:2013-11-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36)

作者简介:汤旭(1989—),男,江苏徐州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王凯(196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农业企业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猪肉企业越来越需要加强产业体系的协调运作,从整个产业链上寻求质量改进和产品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猪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猪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猪肉产业链是由猪肉生产资料供应、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相联接而成的一个系统。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产业链系统竞争力。

但是,从有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多集中在养殖意愿、质量管理 、消费者行为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学者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问题正是提升我国猪肉产业链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笔者以 “壹号土猪”和 “金华两头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并总结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本研究所探讨的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促进猪肉产业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关于农业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还相对稀缺,本文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奠定基础。

1.1 猪肉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链(Agriculture chain)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显著效果。所谓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1]。猪肉产业链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主要从供应链[2]、价值链 [3]、组织链 [4]等角度展开。

1.2 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在农产品竞争力研究方面,柯炳生认为[5]农产品竞争力由价格、质量和信誉3个方面构成。傅龙波认为[6],农产品竞争力可以从生产效率、质量、价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各个环节。漆雁斌[7]从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资本竞争力4个方面,采用17个二级指标建立了我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3 系统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系统竞争力”一词最早由Paphael Kaplinsky和Mike Morris于2000年提出,他们认为国际间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系统竞争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目前,国内外对于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产业链和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9]。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国内外鲜有研究将产业链与系统竞争力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案例描述

2.1 “壹号土猪”

“壹号土猪”是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将我国广西陆川猪和太湖种猪进行二元杂交,而培育出来的优质土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育种+“三土”育肥+屠夫学校屠宰加工+精细化营销+农庄体验”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猪肉产业链相比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2 “金华两头乌”

“金华两头乌”是我国19个部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本文所提到的金华两头乌是指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来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高端猪肉品牌。

3 案例分析

3.1 “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图1和图2分别为“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和普通生猪的产业链。我国普通生猪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环节较多、价格风险较大以及产销信息不对称,而“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以公司为核心进行信息整合,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中介费用。要实现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就必须使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探究“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必须探究其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生猪产业链相比的优势所在。

3.1.1 地方猪种育种 优良的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肉质优良的特点。因此,猪种培育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和保证猪肉质量来体现,其中猪种的繁殖能力、仔猪的存活率是猪种培育环节影响养猪户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而猪种的优良性则是猪肉产品质量的保证。

在猪肉质量方面,“壹号土猪”猪肉质细嫩,肌纤维数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高,曾获得 “最佳肉质奖”、“最佳风味奖”,和普通猪肉相比优势明显。

在经济效益方面,壹号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仔猪的存活率高的优良特性,极大的提高了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此外,壹号土猪猪种已获得国家商标权,通过猪种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形成了进入壁垒。

3.1.2 “三土”育肥 我国生猪育肥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水平难以控制和养殖户的价格风险较大两个方面。因此,育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和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来体现。

在质量安全方面,壹号土猪由公司提供养殖基地、猪种、饲料和疫苗等,农户按照公司的养殖标准进行放养。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公司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确保无药物和激素残留。

在降低风险方面,壹号土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通过技术服务、价格合约降低农户养殖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农户来实现规模养殖,降低养殖成本。

3.1.3 屠夫学校屠宰加工 屠宰环节是决定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而加工环节是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屠宰加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证质量安全和提升产业链增值率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公司成立了屠夫学校,培训切割技术和营销学、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学员通晓土猪产业链的整个流程,不但能够做好屠宰环节的质量控制,更能有效减少屠宰环节的损耗。

在提升产业链增值率方面,公司推出了定位中高端市场的“壹号土猪腊肠”,该产品采用精致礼盒包装,主推“有好猪,才有好腊肠”的卖点,大大提升了产业链增值率。

3.1.4 精细化营销 普通生猪产业链中往往只重销售不重营销,忽视了猪肉品牌建设。公司抓住猪肉市场缺少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机会,着力塑造“壹号土猪”这一高端猪肉品牌,提高自身产品的识别度。同时,采用精细化营销策略,根据消费者需求采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学校、企业等顾客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形成了猪肉产业链销售环节的竞争力。

3.1.5 农庄体验 生态农庄是普通生猪产业链不具备的环节,是“壹号土猪”产业链的创新,更是其实现产业链循环、打造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生态农庄集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以及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既是养殖基地和农家乐景点,又是消费者与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的关键,更是向消费者展示“绿色、健康”猪肉养殖、加工过程的窗口。

3.2 “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取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并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从而形成自身的系统竞争力,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根据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的“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按照价值型、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竞争力的识别标准[11],本文将“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总结为“原种保护搭平台,原种产品开发唱戏,实现良种保护与开发并行”的产业链整合模式[12](如图3所示)。

3.2.1 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上主要采用了基于资源获取能力的模式。作为我国19个部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公司的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在用地、宣传、排泄物治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并将该项目作为绍兴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目前,公司的“金华两头乌”Ⅱ系是浙江省的一级资源场,有利地促进了原种猪基因的保护。

3.2.2 原种土猪高端商品化开发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金华两头乌保护与商品化开发相结合,通过基因育种保护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和“金华两头乌”的品牌知名度,而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基因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的新路。

公司按照“高端、生态、健康”的产品定位,对“金华两头乌”进行精细化的商品开发。产品种类包括鲜肉、猪种、香肠等肉制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推出了多种豪华包装产品,并通过品牌专卖店,使猪肉不再局限于日常消费品,而成为送礼、送健康的最佳选择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两个培育途径。

4.1 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构建的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

通过对“壹号土猪”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每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育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育肥和屠宰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优势,精细化加工与营销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形成差异化竞争,农庄体验使得产业链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实现产销环节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司的调节和控制使各链条平稳、有序运作,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

4.2 基于核心资源获得能力的系统竞争力培育

通过对“金华两头乌”的案例分析,将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总结为基于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产业链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建设,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来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基于基因育种保护,获得稀缺的猪种和政策扶持,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并打开市场,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

“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但是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基于各环节竞争力构建还是核心资源获得能力,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链管理,只有通过产业链管理才能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整个链条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9-12.

[2] 孙世民,满广富.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征与定位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61.

[3] 于爱芝.中国生猪饲养业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40-44.

[4]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6):32-34.

[5]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34-39,80.

[6] 傅龙波.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粮食与油脂,2000(7):16-17.

[7] 漆雁斌.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 Kaplinsky P,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2013-11-01). http://prism.uct.za/Papers/VchNovo1. pdf.

[9] 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23.

[10] 于洋.壹号土猪的资本梦想[J].农经,2012(2):37-39.

[11] 刘书庆,向淋勇.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案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66-67.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2

    1理论回顾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创新网络,体现了核心企业与集群内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他成员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充分证实了核心企业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有效促进作用[4]。核心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和治理集群产业价值链关系,推动产业集群顺利地实现阶梯式的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和功能创新[5]。集群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特征。杜龙政和刘友金从产业集群价值链的角度入手,提出产业活动的模块化分工是实现集群协同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集群内的核心企业需要发挥整合各功能模块的作用[6]。魏江和朱海燕通过对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得出模块化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7]。不同的集群网络结构影响集群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到集群的创新能力高低[8]。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结构和集群创新能力紧密相关。Arnaldo通过对意大利眼镜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主导下的适度层级化的集群结构更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9]。

    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集群知识溢出和相互学习。学习效应和知识扩散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10]。核心企业处于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知识集散点位置,能有效吸收集群内外的知识,并通过知识溢出带动中小企业的成长[11]和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魏江和魏勇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了集群创新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包括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向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集群网络向集群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入等[12]。Car-bonara指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机制,相比其他形式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主导下产业集群较多采用“以研发为基础的学习”和“互动学习”[13]。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大致遵循集群的结构-行为-创新绩效的分析逻辑,揭示了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行为的一些规律,但是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忽略了集群产业差异带来的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两者之间的产业差异特性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影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Carrincazeaux等学者认为技术的复杂程度与产业的集聚程度正相关[14]。根据知识溢出的思想,高技术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具有的较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不便于远距离传播,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有利于加快知识的溢出,从而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步伐。

    2案例研究的设计

    2.1研究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需要收集这两类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因此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以提炼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观点。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关于这两种类型集群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因此不预先形成假设,而是尝试开展探索性案例研究[15],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比较每个案例间的异同,找到一个与所有案例的数据相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得出相关推论。

    2.2案例比较的MSI框架如前所言,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指相关的各主体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相应的网络结构,产生彼此间的联系和互动行为,从而形成创新的集聚效应。因此,要认识协同创新,必然要关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主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方式。网络主体成员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网络结构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基础,而互动行为体现了协同创新是如何开展的。由此,本文提出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网络结构(Structure)、互动行为(Interaction)三个维度的框架(简称MSI框架)来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比较。

    2.3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根据Eisenhardt的观点,多案例研究的案例数目最好为4~10个[16],本文采用4个案例,其中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各2个,即张江生物制药和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选择上述案例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且属于同一类型产业集群的两个案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选取的案例成立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是案例选择兼顾了信息的可获得性,以便收集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3基于MSI框架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剖析

    3.1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产业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无法离开集群中的主体成员的参与,这些主体成员即是协同创新的行动者,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研发和创新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中都有着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周围又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小配套企业。集群内和周围聚集着数量不等的各类研发和服务机构等网络主体成员。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网络主体成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群中的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量上

    3.2网络结构(Structure)本文分析的产业集群是由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与其他中小企业、各类机构形成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生产协作和创新网络。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核心企业与其他网络主体成员在产业链上的分工状况。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和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倾向于将临床试验、软件开发等产业价值链前端业务外包给中小高科技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更多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事产业价值链前期的研发阶段,集群内的许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测评中心同时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也已经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零配件制造、装配等环节在内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专注于研发设计、核心零配件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将产业价值链的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这种外包特点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下游聚集,尤其是向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聚集。通过上述的案例比较,发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所聚集的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高校的数量有所差异。如图1所示,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大量聚集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聚集在下游的成员数量有限,其网络结构犹如一柄撑开的雨伞。而传统产业集群中,位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主体较少,大部分企业都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而价值链末端的销售环节则又为少数几个核心企业所把持,传统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呈陀螺状。二是两类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合作伙伴相对固定,信息集成能力较差;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组织松散,体现的是虚拟运作特征,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17]。在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又是长期和稳定的,中小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交易对象,这种长期和较为稳定的交易关系体现的不仅仅是完全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18]。而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会根据自己以及客户的需求,在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中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企业间合作的关系变化较大。

    3.3互动行为(Interaction)

    3.3.1纵向联系产业集群内的纵向联系是指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处于不同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中小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由表2可知,4个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都十分紧密,由于企业间的外包关系、集群内人才流动、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等都加强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中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两类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有所不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中单向学习和双向学习并存,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纵向联系以单向学习为主。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科技企业有能力承接核心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优势互补,知识和技术在两者之间双向流动。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始终由核心企业带着走,以中小企业吸取核心企业知识的单向技术学习为主。

    3.3.2横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研发服务机构等的互动、交流和学习。由表2可见,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横向联系要强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有着大量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适应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集群核心企业针对集群内公共研发机构和高校相对缺乏的状况,跳出产业集群的地域限制,积极向集群外的技术源寻求合作,集群的横向联系程度不断提高。综上所述,根据MSI框架,分别代表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的4个产业集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4案例讨论前面从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行为三个方面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比较,集群协同创新的行为实质上是体现在网络成员的交互过程中,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探究协同创新行为的特点和差异。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3

[关键词]跨国并购 供应链整合 整合策略

引言

跨国公司发展将“走出去”作为一种核心的战略思想,强调利用不同国家的经济资源优势,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经过几十年国际化经营,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经营多元化和决策全球化,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并购能够很好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配置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资源使用效率,而并购后能更好实现各项资源协同效应的关键则要看供应链整合的成败,因此针对本文将针对跨国并购中供应链的整合策略进行研究。

一、 供应链整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和运营方式,供应链从客户的需求开始,通过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原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将产品送达至终端客户的手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发展途径,让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经营理念的改善、流程的再造和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 跨国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中,有一类并购被称为“整合失败的并购”,这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并购,但后期供应链整合失败致使企业亏损甚至陷入险境的并购。典型的失败案例要数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的案例。另一类是“供应链整合决定的失败案例”,最典型就是联想成功收购IBN的PC业务,下面就对这两个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2004年TCL集团表示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手机,然而在合资企业运行的开始这一并购就出现了问题。2004年业绩下降,2005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其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轻视跨国供应链的整合是最重要的原因。联想的业务基本上是在中国开展,但是在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以后,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就成了联想整合工作的重点,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

下表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数量和交易额都在不断的上升,根据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统计显示,我国企业2010年我国海外并购量和并购额分别达到了2057起和1696.43亿美元,随着并购量和并购额的不断增加,针对并购后的整合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思考

(1)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

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供应链的整合必须符合企业的定位。所以,很多的企业都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优势的区位,把物流中心和生产能力原本生产成本较高的区域逐渐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区域。同时,企业也依据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设计出最好的并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能力,这时,供应链的设计既能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又可以体现差异化的特征。

(2)建立高效领导小组和整合计划

企业应适时设立供应链整合小组,并且选定领导人,及时确立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整合计划来追踪观察执行结果。供应链整合小组及相关领导人必须由并购企业的高层决定,小组成员要有丰富的跨国并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能清楚理解和传达企业战略思想。

(3)信息共享和沟通

我们需要从战略、操作、技术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的共享和沟通,供应链稳步、高效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有效沟通,这对于跨国并购企业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联想公司在实行对全球供应链系统的整合时,就是因为没有能及时建立起满足自身需求和市场要求的信息平台,才导致了其低效率的供应链整合。

(4)实现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整合,在整合中创新机制

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起快速、高效的新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收集资源,提高效率,构建人才高地的多种不同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结语

跨国企业为了获得真正有优势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集团供应链的整合,扩大经济规模,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保证资源的共享和沟通,从而增强国际化经营战略。因此由此可见,加快我国跨国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势在必行,希望本文对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策略的研究,能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博.跨国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6

[2]史洁.中国电子制造企业跨国并购供应链重组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02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4

关键词:供应链 结构设计 定量研究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近年来,随着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已然成为热点。而供应链结构设计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供应链结构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一)精益供应链研究

“精益”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TPS),该系统专注于降低和消除企业的浪费。在需求相对确定、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环境下,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从而实现了零库存和较短的提前期。精益思想的三大支撑技术为:准时制造(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成组技术(GT)。

1.对精益供应链内涵特征的研究。Christopher(2000)指出,精益供应链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优越的地方,特别是需求可以被预测、产品多样性低以及数量较大的情况;Womack和Jones(1996)将敏捷供应链理解为一组在产权上独立的个体和功能的有机结合,其思想是通过精益技术将价值链上下游的独立公司联系起来,组成连续的价值流;Naylor等(1999)认为精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消除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浪费,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级调度。

2.对精益供应链应用领域的研究。Karlsson等(1997)将精益思想在规模较小的商业团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Abernathy(2000)对精益供应链管理在纺织和制衣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二)敏捷供应链研究

随着供应链内外部环境不稳定性的增加(诸如市场波动和顾客需求多样化的提高),企业意识到仅仅采用精益供应链难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绩效时,敏捷供应链应运而生。而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实现敏捷供应链提供了技术支持。

1.对敏捷供应链内涵的研究。Jones(1999)将敏捷解释为在波动的市场里,使用市场知识和虚拟公司来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的能力;Christopher(2000)则将敏捷定义为供应链对产品数量和类型的需求改变作出应对的能力。将实现敏捷供应链的途径归纳为:市场敏感、虚拟供应链、流程整合、网络结构。

2.敏捷供应链评价与应用研究。Yusuf等(2004)做了一项涉及600家英格兰公司的调查后指出,客户的流动和技术需要促使制造商去发展敏捷供应链,以保持竞争优势;Hoek等(2001)认为,现有的文献中将敏捷当作是一种一般的管理理念或误解为一种制造概念,并没有将敏捷放在整条供应链系统中进行整体分析;Xun等(2009)开发了一个6维度、12项内容的工具来判断供应链的敏捷程度。国内学者也对敏捷供应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陈志祥、马士华(2005)对敏捷供应链的供应和需求协调绩效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綦方中等(2003)研究了敏捷供应链系统环境下的多人协同问题。

(三)弹性供应链研究

近年来,随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度越来越强,理论界提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设计理念——弹性供应链。1973年,奥地利学者Holling首次将弹性这一自然科学名词运用于社会科学中,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Mallak(1998)则首次将弹性这一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中,指出组织应当提高弹性来应对内外部的变化。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弹性供应链进行了研究。

Christopher(2004)将供应链弹性定义为:在受到干扰后,系统能够回到最初状态或一个新的、更合理状态的能力。给出了弹性供应链结构设计的两条原则:一是制定多种方案的供应链战略;二是权衡效率和充足的关系。Sheffi(2005)指出供应链弹性不仅仅是处理风险的能力,而是在面对干扰时,能够比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甚至能够在干扰中获益。国内学者李永红、赵林度(2010)利用供应链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描述供应链弹性系统,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弹性驱动的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动态涨落、破坏成长的过程,需要成员企业共同营造供应链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链结构设计定量化研究现状

(一)供应商选择研究

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问题,一项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方案,不仅可以降低采购预算,还对于产品质量、供货保障等方面也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国外研究进展。Spekman(1988)较早对供应商选择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海外生产商的竞争、技术革命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改变了购买者-销售者原有的那种牢固和亲密的关系,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供应商选择方式;Xu(2009)指出供应商的产能波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干扰,利用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刻画了最优化供应商选择问题;Demirtas则使用ε-约束法对供应商选择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并通过电冰箱生产商在选择塑料模具供应商的例子进行了实证分析;Ng(2008)指出价格最低已不再是供应商选择的唯一标准,利用权重线性规划法,定量化研究了多准则供应商选择问题。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5

近年来,随着国内IC设计水平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IC设计带动了包括IC制造、封装测试、应用推广在内的整个IC产业链的快速发展,IC设计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支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国内IC设计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应用开发水平也急待提高。如何扶持中小IC设计企业快速成长和做大做强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的重大课题。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电子产品升级换代越来越快,而国内同质低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中小IC设计企业一方面承受着国外IC设计巨头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随着市场热点不断调整自己产品的研发方向,这些严重妨碍了企业技术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发投入。众多中小IC设计企业常常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考验。

本文以电子产品的研发链条为主线,从市场、企业和产业等不同角度,探讨提高中小IC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基于对产品研发中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的研究,提出了加强IC设计与整机企业互动交流,搭建政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平台,以应用促进IC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

2我国IC设计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IC设计企业约500多家,深圳达130多家,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都很小。根据IC Insight的调查数据[1],全球2010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IC设计公司数量已达13家。排在前面的高通公司(Qualcomm)的销售额是71亿美元、博通公司(Broadcom) 65亿美元、AMD公司65亿美元。国内还没有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IC设计公司,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有10家左右。根据CSIA的统计数据[2],2010年国内IC设计产业销售额合计363.85亿元,而国外前面13家IC设计公司的销售额合计达4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0亿元),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十分惊人。

中国庞大的IT产业赢得了世界电子工厂的称号,也使中国成为IC消费大国和IC进口大国。2010年全球IC市场规模预计近2700亿美元。我国IC进口金额为1569.9亿美元(原油为1351.5亿美元、铁矿砂为794.3亿美元)[3],IC出口金额仅为292.5亿美元,逆差1277.4亿美元,约占全球IC市场规模的二分之一。虽然中国近十年的IC设计行业保持了高达45%的复合增长率,但IC的自给率不到20%,80%的IC特别是高端IC基本都需要进口。中国IC设计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011年1月1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六方面进一步鼓励和扶持软件产业和IC产业的发展。1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这是继国发[2000]18号文后,国务院再次推出的支持IC产业发展的政策。可以预期,在“十二五”期间,我国IC设计产业仍将继续快速发展。

3中小IC设计企业要重视方案研究,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国内IC设计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替代、差异补缺和创新超越。IC设计公司由于规模、产品方向不同,进入各个阶段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但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技术积累等方面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深圳IC设计企业基本进入第二、第三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已处在创新超越阶段。如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国民技术、比亚迪微电子等公司,在通信、加密、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流。

企业在第二和第三阶段才算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这时IC产品方案成为研发成败和能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IC产品方案包括IC的系统定义、设计方案和应用方案。系统定义决定了IC产品在整机系统中的功能及性能,包括采用的技术、标准、算法、模式和结构等;设计方案是实现系统定义所采用的工具、工艺和方法,以及设计、流片和测试的计划等;应用方案是IC产品应用于特定整机系统的应用范例。

对应于系统定义、设计方案和应用方案,中小IC设计公司一般配备了系统结构、IC设计、应用方案工程师完成对应工作,而大型企业则成立相应的独立部门。IC设计工程师受系统结构和应用方案工程师的主导,完成实现和执行层面的工作。系统结构和应用方案工程师决定了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推广前景,是公司命运的主导者。

业界已普遍认识到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的重要性,以及系统结构工程师和应用方案工程师在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型IC设计企业中,系统结构部门和应用方案部门的技术力量很强。他们可以从系统结构、技术标准、规范和算法等高级层面规划未来,也能够保证以很好的应用方案和技术支持把产品推向市场,所以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但在中小IC设计企业中,这两方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技术人员中以IC设计工程师居多,有些甚至依靠IC设计工程师完成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的开发,有时会造成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质量不高,直接后果是产品推出后才发现IC定义缺乏远见、产品存在缺陷,应用推广遇到困难。目前,中小IC设计企业已逐步认识到系统结构工程师和应用方案工程师的价值,在不断加强对产品方案的研究。

中小企业要在快速变化市场中求发展,需要避重就轻走差异化之路。首先要建设一支在较高层面了解技术和市场的全貌,可以提出创新和差异化的系统定义的团队。目前,大部分中小IC设计企业之所以愿意从事消费类IC产品的开发,主因在于消费类产品为大众所熟悉,对整机方案和市场情况研究要求不高,IC设计工程师可以承担系统结构和应用方案工程师的工作,企业减轻了人员配备的压力。所以,IC设计企业若要追求更高的产品利润,可能需要避开竞争激烈、利润低、更新换代快的消费类市场,在未充分开发的IC应用领域(以下称目标领域)寻找发展机会。例如新能源电子、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数字装备等。这时,仅靠IC设计工程师去研究目标领域的整机系统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可能需要引入目标领域的专有人才担当系统结构和应用工程师,或者与目标领域的整机企业建立紧密的互动合作,完成IC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制定。

重视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而成功的企业数不胜数。在通信领域,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自不必说,在其他领域,成功的中小IC设计企业也很多。例如:芯邦微电子因移动存储控制方案及产品而快速成长;国民技术因领先的信息安全方案和产品而成功上市;江波龙专注于FLASH增值应用方案及产品研发而得到快速发展;珠海炬力、福州瑞芯、北京君分别专注于数字音视频、移动多媒体和嵌入式SOC产品研究而占领了市场先机,上演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消费类产品发展的“三国演义”,佐证了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对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4推进设计与整机企业互动,形成产品研发链条的无缝链接

电子产品的研发链条包括:系统定义、设计方案(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应用方案、市场推广。笔者认为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是研发链条的价值核心,IC设计、制造和封测受工艺技术水平制约是研发链条的技术基础。系统定义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生命周期,应用方案和市场推广完成了产品的价值实现。

深圳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产品研发体系的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等公司从行业经验、技术趋势和行业标准上把握未来,在系统定义上占领通信领域的制高点。同时,企业制造系统将好的系统定义迅速变成了优秀的产品,市场部门将优秀的产品推广到了世界各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经过多年积累具有系统设计方面的优势,其整车产业环境提供了系统定义、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紧密结合的条件。这些企业的产品研发的各环节是紧密无缝连接,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广大中小IC设计企业而言,系统定义或者来源于整机企业、或者来源于系统研究机构。在产品推广和销售阶段,应用方案由设计公司或者第三方的方案商完成,然后推广到整机企业。与大型企业内部的部门合作相比,IC设计公司与整机企业的合作关系受到信任关系的影响,既不密切,也不稳定。政府要促进IC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营造适合广大中小IC设计企业发展的产业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和营造像大型企业那样密切和稳定的IC设计和整机的互动研发环境,搭建IC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缝合电子产品研发产业链条,帮助广大IC设计企业深入到目标领域,寻找差异化产品,同系统厂商一起高质量地完成系统定义和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方案,在IC设计之前,努力做好未来IC产品的应用推广。

5以应用带动设计

纵观国内IC设计产业的发展,“十五”是打基础、建环境的时期,“十一五”是孵化企业、出产品的时期,我们有理由预期“十二五”将是促技术创新、促应用推广的产业大发展时期。

目前,整机企业对国内IC设计水平的发展认识不够,对国产IC的认可度低,在整机产品研发时是否采用国产IC持迟疑、谨慎和保守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产IC的发展。

所以,政府要进一步扶持IC设计产业的发展,就要重视促进国产IC的应用推广。深圳是国内最大的IC产品集散地,整机企业、应用方案商云集,具有最好的国产IC应用推广条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简称深圳IC基地)已把国产IC应用推广作为近期基地建设和服务的首要工作。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重视促进IC设计企业和整机企业的互动,搭建IC设计与整机企业合作的桥梁。对于广大中小IC设计企业而言,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都依赖于与整机企业、应用方案商的密切合作。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供合作项目资金补贴、推广采用国产IC的整机产品等举措促进国产IC的应用推广。

2)以深圳IC基地公共技术平台为依托,以高新区的IC设计孵化器为核心,规划建设对外辐射服务的IC应用产业聚集基地。目前深圳IC基地已与各区政府合作,通过旧工业区改造建设了基地的福田园、南山园和龙岗园,形成以手机、产学研项目、数字音视频、新能源等应用为主的IC应用产业园。同时,深圳IC基地与珠海、东莞、惠州、中山、从化等市合作建设基地的珠海分园、东莞分园、惠州分园、中山分园、从化分园,构建“泛珠三角集成电路设计协作网”,延伸IC设计到应用推广的产业链条,为深圳IC设计企业发展拓展物理空间和市场空间。

3)举办应用方案推介会、技术研讨会和国产IC应用论坛。通过这些活动,IC设计企业既可以向系统厂商、整机企业、应用方案商介绍新产品和新技术,又可以向他们了解对现有IC产品的应用意见,了解整机产品研发对IC的新需求。应用论坛还可以现身说法,介绍国产IC的成熟应用方案和成功企业案例,进一步促进国产IC的应用推广。

4)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IC设计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攻关和成果的产业化。深圳IC基地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对IC设计企业、整机企业、应用方案商、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产学研用各方资源互动融合和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该平台,政府对IC设计产业的扶持政策可以高效实施;IC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的互动合作得以实现;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在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下合作完成;平台成为实施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的载体。

5)举办IC创新应用展览会。每年六月举办的“深圳集成电路创新应用展”主要面向国内IC设计企业、整机企业、应用方案商、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汇集本土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创新设计和应用方案,展示IC设计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搭建IC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合作桥梁,为产品找市场,为市场找产品,助力中国IT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6结束语

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是电子产品研发产业链条的价值核心,系统定义决定产品的品质和生命周期,设计方案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应用方案完成产品的最后价值实现,所以IC设计企业对于系统定义和应用方案应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大型企业的产品研发链条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垂直整合,各环节之间紧密配合,形成了产品研发环境的创新优势。而广大中小IC设计企业处在系统需求与应用推广之间,缺乏研发链条之间垂直整合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搭建和完善社会化的技术和产品研发链条。政府可以依托IC设计产业化基地、产学研联盟、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对系统研究机构、IC设计企业、渠道商、方案商、系统整机企业进行合作引导和资源整合,重视产品的系统定义和设计,重视国产IC的应用推广,推进IC设计和整机企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营造社会化的适合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发展环境,促进IC设计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再吉,13家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Fabless公司,《半导体信息》,2011年第1期

[2]CSIA、CCID,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状况报告(2011年版)

[3]海关总署网站,海关主要统计数据\2010.12进口重点商品量值

作者简介

赵秋奇,硕士,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航天部七七一所。曾在七七一所、六九一厂、赛格计算机公司、深圳市电子研究所工作。现任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技术总监、副主任。先后从事VLSI CAD、EDA、硅编译、MIS系统、单片机应用、系统集成等技术研究。现从事IC设计、IP开发和复用、MPW、测试验证方面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完成多项软硬件产品、整机系统、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主持实施多项863项目、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多篇,申请专利3项。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联盟;农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按贡献分配;修正后的Shapley值; Stackelberg博弈

中图分类号:F304;F22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08-08

一、引言

自古以来,“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一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现象。据商务部有关调查,从田头到市场,蔬菜近10倍的差价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各种因素累加而成。这些都说明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农产品供应链主体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效运转的关键,因此,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使供应链联盟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农业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法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Ilaria & Pierpaolo(2004)从供应链中间产品转移定价的角度分析了三阶段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认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各方达到渠道协调。金廷芳(2011)在对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了新型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即由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零售企业组成的一体化战略联盟型供应链网络,并指出这种模式能够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谭涛和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即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认为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梁鹏和李江(2013)运用Shapley值法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认为“农户-农联组织-零售商-消费者”是最佳供应链联盟模式,并指出通过Shapley值法进行的内部收益合理分配可维持联盟关系的稳定。赵晓飞和李崇光(2008)同样运用博弈论思想和Shapley值法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并在构建利益分配模型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提出了发挥核心企业“物流中心”作用、建立供应链联盟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等建议。施晟和卫龙宝(2012)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决定了农超对接进程中不同行为主体对合作剩余的分配。

这些研究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及其利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以“农业龙头企业”或者“分销商”或者“零售商”为核心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及其利益分配,鲜有从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为主导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虽然不少文献运用Shapley值法与博弈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联盟中的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但很多仅限于理论模型,没有实证数值分析。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合作社+加工企业+零售商”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基于Shapley值及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对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并进行了模拟数值分析。

二、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

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的广大分散农户被组织起来,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提高了其市场交易谈判的能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零售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零售商三者之间建立基于契约的合作联盟关系,联盟关系维系期间,合作社在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过程中占有主动权的一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社员利益得到保障。“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强调了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农业合作社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所以该模式也使得在农产品价格决策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员农户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机会。

二是所提供的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一般农产品大。这种模式下,所供应的农产品不同于一般的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大多是反季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或者地域性较强的农产品,而且此类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往往比一般农产品需求弹性大,如平度马家沟芹菜、胶州里岔黑猪等。高 强,穆丽娟:“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研究

三是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大。参与这种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农业合作社社员人数较多、基地面积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较先进,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例如,青岛成嗣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营项目为反季节精细蔬菜,拥有自主商标并获得了无公害青萝卜基地认证,目前,已与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在供应链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农业合作社既为上游的社员农户提供良种、饲料、化肥以及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又为下游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提供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则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三者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图1),农产品供应链才能高效运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能否形成和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利润的分配,焦点在于如何分配由于供应链联盟的形成而产生的高于各主体单独经营获得的价值增值部分。

三、shapley值法及其修正

1.shapley值法

Shapley值法是合作博弈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不是平均分配,也不同于基于投资成本的比例分配,而是基于合作各方在经济效益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张润红 等,2008)。直观来讲,就是参与合作的各主体在共同参与生产得到一个总收益后,按照各自对收益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利益的一种方法。Shapley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合作伙伴i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n为集合I中的元素个数,w(|s|)是权重因子,v(s)为子集s的收益,v(s\\i)是子集s中去掉合作伙伴i后可得到的收益(孙世民 等,2008)。

2.Shapley值法的修正

其实上述Shapley值法的分配方式并不完美,如果联盟中各主体均可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这种利益分配方式就可能导致偷懒行为的出现;而且这种分配方法是一种基于中性风险的分配方案,没有考虑到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承担问题。对于承担较大风险的主体就不能仅仅按照Shapley值法确定的边际贡献来分配利益,还应适当增加其在利益分配中相应的比重,这样才能保证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而巩固联盟长期合作的稳定性。因此,采用修正系数对相应主体增加或减少利益分配权重,可以使分配方案更公平合理和符合实际。

四、“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假定参与供应链联盟前,各主体都是分散决策的,则此模型相当于一个三阶段单周期的供应链模型。在一个周期里,农业合作社先给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工企业根据收购价制定销售给零售商的价格,零售商再根据其采购价格制定采购数量以及农产品的零售价格。在此过程中,各主体都是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他们会根据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作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令合作社代号为n,加工企业代号为h,零售商代号为c。设农产品市场需求函数是关于农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即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为D(pc)=a-bpc(其中a、b为常数,且a>0,b>0);零售商对农产品的采购量为q,且假定D(pc)=q;加工企业从合作社收购的某种农产品单价为pn,销售给零售商的单位农产品价格为ph;零售商销售给消费者的农产品单价为pc;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n,加工企业加工销售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为ch(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等),零售商的销售成本为cc。

1.分散决策下各主体的利益

Stackelberg博弈中,领导企业具有先动优势,追随企业在观察到领导企业的选择后再做出选择,随后领导企业在估计跟随者企业反应函数的基础上来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产量决策(张维迎,2004)。根据上述假设,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合作社、加工企业和零售商之间存在利益方面的不断博弈,这种博弈就类似于一种以合作社为主导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为求得该情况下各主体的最优决策,本文采用逆向博弈的方法。

首先,零售商根据农产品采购价格确定最优采购量和零售价格,其期望利润为:

由表5可知,修正后的实际利益分配方案仍满足联盟的特征函数。加入综合修正因子后的算法使农业合作社得到了高于基础收益的分配额,而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则比修正之前少。这既与修正因素的测度值有关,也较好地反映了“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现实状况,即合作社承担的农产品成本和风险高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而且种植养殖环节带来的价值增值也应高于销售环节,具有现实合理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从文中的分析可知,经过修正的Shapley值法更符合“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了按贡献分配利益的原则。虽然由于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所得利益减少了,修正后的分配方案看上去存在不稳定性,但是,这样的分配方案仍然是可行的,完全可以基于一种合作前的利益共享契约来实现。加工企业和零售商的预期利益虽然比修正前的少,但也比不参加联盟分散决策时获得的利益大,因此,他们还是可以并乐意接受这样的分配方案,这种预期结果也是由联盟中农业合作社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农产品供应链联盟能够带来农产品价值增值和超额收益,而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维系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的前提,也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动力机制。为切实保障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最大化,增强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规模小而分散的农户有组织地进入市场,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发展,增强农户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的力量,这是形成“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前提,也是使农户有机会获得稳定和更高收入的前提。第二,维持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利益共享契约,以保证联盟内部公平公正高效的利益分配。利益共享契约的设计可以通过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来实现,使联盟各主体按照各自的贡献获得其应有的收益。

第三,供应链联盟各主体间应尽量实现信息对称。从合作前的Stackelberg 博弈可知,个体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主要原因是联盟各主体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在参加联盟后,各主体应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对联盟利益最大化的不利影响。

本文针对“合作社主导型农产品供应链”联盟,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法及其改进的利益分配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同类研究的不足,利益分配更符合实际,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但具体模型及相关参数,尤其是基于风险承担和努力水平的各主体Shapley值修正系数的确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

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

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

孙世民,张吉国,王继永.2008.基于Shapley值法和理想点原理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分配研究[J].运筹与管理,17(6):87-91.

谭涛,朱毅华.2004.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5):24-27.

赵晓飞,李崇光.200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5):90-94.

张润红,罗荣桂.2008.基于Shapley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150-153.

张维迎.2004.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7

1 引 言

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科技高速发展、企业国际化趋势加速、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但物流成本的管理却仍局限于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与手段。加深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认识,进而实施系统、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客户需求,获取成本竞争优势,消除企业的“物流冰山”,从而最终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2 我国物流成本控制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对物流成本及其管理的认识有限、重视不够

我国没有对物流成本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这导致隐含的物流成本乘数效应未能体现出来,自然也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实际上,我国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及其管理的认识有限、重视不够。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物流成本管理作为优化生产过程、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竞争优势的关键,物流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各环节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未被统一纳入一个专门的物流部门进行管理。

2.2 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很多弊端

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没有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物流核算,而是将部分的物流成本混合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当中。运输费、搬运费等物流显性成本易于发现并管理,可是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等隐性成本不能被明确而有效的确认、分类和分析,作为企业管理当局无法从中获得有效的物流成本数据,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wWW.133229.COM

2.3 物流成本控制没有被纳入价值链的框架之中

由于上述对于物流成本及其核算与管理的认识不足,我国多数企业从企业内部来看,只关注单项的显性物流成本的控制,没有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系统,将所有的物流成本纳入统一的物流部门中进行有效的管理;从企业外部来看,多数企业不关心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不关心外部供应价值链系统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

3 价值链会计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在2003年首先提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基于会计本身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还是一项管理活动,在新形势下,会计应该迎合管理的需要。因而研究价值链会计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从最初单纯的理论研究到现在的不断增加的应用研究。

我国研究价值链会计的文献大体上可分为理论框架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其中包括作业成本法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作业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工作流程,企业内部价值链正是各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所以作业成本法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会计中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价值链会计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让价值链会计在实践中推广成为一种可能性,而企业管理的需要则使其成为一种必然性。对于其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推进价值链会计与其他先进管理理念的结合是价值链会计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作业管理是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设法推进价值链会计与企业作业管理的结合,基于价值链会计进行作业成本的控制,可以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形成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4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物流作业成本控制的体系

(1)建立物流成本管理部门,重构作业流程

建立物流作业管理部门,将所有物流成本纳入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物流作业管理部门包括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作业环节中执行相关业务功能时所涉及的作业流程、信息、业务系统和人员。产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渗透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产品的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产品的使用等五个环节当中,物流成本管理部门应该划分清楚各环节作业中的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与逆增值作业,重构作业流程,以便优化作业价值链,为更好地实施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2)基于价值链会计进行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物流作业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物流作业成本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专门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物流核算,对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等费用、由于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引发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率不高所增加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进行明确而有效的确认、分类、分析,基于企业价值链系统从财务会计的数据当中提取出物流作业成本的数据,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使之能够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决策和物流绩效评价,从而提高物流成本管理的水平。

(3)基于价值链对企业物流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物流作业成本的控制应该分为方案的初步落实、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协调、方案的整体实现等三个阶段来进行,整个实施过程中应对方案的流程和制度方法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沟通与协调,及时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形成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5 案例分析

山东省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的钢铁公司,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钢铁产业竞争激烈,又是资源消耗型产业,企业环保成本较高。随着钢材价格的持续高涨,钢铁行业的景气度持续下滑,而该企业的物流成本也持续上涨,导致该企业经营业绩不断下滑。基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状况,如何有效地进行物流成本控制,获取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业绩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该企业应该基于价值链会计理论与思想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取得成本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基于该公司的上述背景,可以构建基于价值链会计的物流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如下。

5.1 建立物流成本管理部门,重构作业流程

该公司以前从未对企业内部物流有足够

转贴于

的重视,更未专门设立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为提高物流成本的管理水平,该企业应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部,将所有物流成本纳入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1) 划分作业,重构作业流程

通过对该公司的作业分析,划分作业中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与逆增值作业。这需要根据公司每项作业的特点逐一划分,来确定出作业的类型,以便公司作出物流作业成本的优化决策。最终,经过划分以后,确定下来:该公司的增值作业主要是订单处理作业;非增值作业包括可消除作业和不可消除作业,其中可消除作业包括质量检验作业、包装作业、验货作业,不可消除作业包括采购作业、存储作业、装卸搬运作业、厂内运输作业;该公司的逆增值作业主要是废品的厂内运输作业。在此基础上,重构该公司的物流作业流程。

(2)实施新作业流程的保障措施

为实施新的物流作业流程,该公司可采取以下策略尽量消除逆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

①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由各部门的代表组建成立供应商评价小组,依据采购物资在生产中所起作用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建立各供应商的评价准则,建立供应商的评价体系,收集好各供应商的资料运用德尔菲法进行加权综合评价,按照分数的高低对供应商进行排列,并建立供应商档案。

②实行准时化生产

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按照恰当的数量和质量为客户提供恰当的产品,消除一切没有必要的材料消耗与人工,从而使企业实现零库存的状态。

③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

为了消除质量检验作业、包装作业、验货作业和废品的厂内运输作业,公司应该积极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无效作业。公司应该积极地引进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5.2 基于价值链会计进行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该公司可以通过增设“物流成本”科目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按照物流费用发生的部门设置二级科目,并按照物流功能设置运输费、存储费、装卸费、包装费等三级科目,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因物资流动所产生的耗费先汇集计入“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时按一定的分配标准,确定本期损益所应该负担的物流成本,并将其从“物流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通过专门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对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费用,尤其是由于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引发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率不高所增加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进行明确而有效地确认、分类、分析。通过物流成本的明细核算,可以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使可控成本更加可控。

5.3 基于价值链对企业物流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1)制订分步走的阶段性目标

通过制订阶段性目标以保障最终的长期目标的完成。为此,需要将整个方案的实施划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方案的初步落实阶段、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协调阶段、方案的整体实现阶段。

(2)进行实时动态控制

对于方案的流程和制度方法等需要实施动态控制。由物流成本管理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反映各个部门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各阶段的实施方案及时作出修正和完善。

(3)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

产业链研究方案篇8

关键词:电子银行;价值链;价值创造;工商银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银行在商业银行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子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正逐渐成为理论家和企业家关注的焦点。自电子银行问世以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中获益,也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价值创造过程。如今,各大商业银行已认识到电子银行的巨大价值,纷纷创新电子银行服务和金融产品,将电子银行作为争取客户和市场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电子银行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抢占市场的重要途径,电子银行价值链分析亦对其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已有很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的价值链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价值链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系统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提出我国电子银行价值链模型,并以工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为例加以检验,探究我国电子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

一、文献回顾及电子银行价值链模型构建

(一)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互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因此,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价值活动构成,是原材料转换成一系列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

波特认为,价值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企业基础设施等以提供支持,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因此,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价值链

在国外学者关于价值链的研究中,Calvin首次将价值链引入商业银行领域,并提出,商业银行的价值链是从产品开发、后台处理、风险管理和分销技术,最后到达消费者的全过程。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银行价值链进行本土化研究。陈(2010)在总结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银行的价值链仍主要包括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其中,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新产品开发以及组织架构,而基本活动则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市场营销以及服务。

此外,朱纪亮等(2012)对商业银行的所有工作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出了商业银行价值链所包含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客户服务、内部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及营销以及增值服务;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信息技术管理维护开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网点建设等)竞争情报与创新管理、风险管控等。

(三)电子银行价值链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及计算机、数据库、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到银行业务中,并深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价值链。首先,电子计算机能够辅助银行建立数据库和各类决策系统,使银行的基础设施由实体建筑物变成了电子化的银行系统,为银行及其客户进行迅捷高效的决策提供了便利。其次,电子银行代替了人工从事一记账、结算、审核、划拨等业务,大大减少了支票、凭证、现金的使用,使银行作业开始向“无纸化、无支票化”的时代挺进。总之,信息技术在银行零售业务、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刻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价值链。

在我国学术界,学者们在对商业银行的价值链进行本土化探讨之后,又开始将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研究深入到电子银行领域。如陈荣(2011)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了我国网上银行的价值链及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网上银行的价值链由前台价值链和后台价值链组成。前台价值链包括网站设计与维护、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活动,后台价值链包括业务流程、制度管理、信息处理、数据挖掘、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活动。此外,辅助活动涵盖银行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与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对外采购等。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本文构建了电子银行的基本价值链(如图1所示)。我国电子银行的价值链应由前台价值链和后台价值链两方面构成。这两方面使电子银行价值链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享银行的辅助活动,而基本活动有所区别。借鉴前人的研究,银行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包括信息技术平台开发和维护、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网店建设等)以及组织结构等。而在银行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前台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增值服务等;后台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资金筹措、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服务等。

图1.本文的电子银行价值链图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是因为其符合案例研究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结合的要求。工行是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之首,其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多次被《金融家》杂志评为“最佳网上银行”,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典型案例。

(一)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电子银行业务是工行一个重要的优势业务,一直在渠道、产品、客户和市场品牌等方面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00年工行推出了具有独创性和领先地位的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率先推出了B2B在线支付业务,实现了买卖双方企业网上交易资金的实时划拨,随后又于2003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创新产品U盾。随着3G时代的到来,工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顺应潮流,打造一系列移动金融产品的“工银移动银行”子品牌,进一步丰富了新兴电子银行渠道功能。

(二)工行电子银行价值链分析

1.基本活动分析

在与顾客直接联系的活动方面,工行一直秉持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服务和营销方式的革新,使电子银行服务真正乐为消费者使用操作,打造“家中的银行”。同时,工行还加强市场调研,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增强产品创新针对性;拓展服务渠道,不断创新电子服务品种;深化产品创新前瞻性研究,不断增强创新储备,提升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工行共推出了网上银行汇市、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商城四个交易频道,为客户提供了专业化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此外,工行还推出各种专属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品种丰富的专属理财产品,全方位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理财需求。总之,工行通过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增值服务等活动,与客户取得了积极的沟通,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需求。可以看出,这些活动相辅相成,且都与客户产生直接联系,属前台基本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工行的整体服务水平,使其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电子银行的内部运营方面,工行近年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也面临着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包袱重等问题。对此,工行加快从信贷市场向债券、资本、并购、私募市场拓展,旨在打造“融资+顾问”的综合重组并购服务模式。同时,工行还从金库建设、金库管理、金库服务等方面加强金库建设和管理标准化,以提高现金综合运用效率,充分发挥库存现金“营运”管理的职能。此外,工行还投产了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电子银行各渠道客户外部欺诈风险的监控。为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工行的内部服务问题处理流程采取限时服务制、服务承诺制、内部服务考核制、定期通报制等措施,全力为客户服务创造条件。可见,工行电子银行的资金筹措、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服务等活动在银行运营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属后台基本活动。这些活动是保证工行持续运转的基础,是工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行电子银行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以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增值服务等为主的前台基本活动,以及以资金筹措、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服务等为主的后台基本活动。

2.辅助活动分析

为了保证基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工行还做出了以下努力。在信息技术方面,工行始终遵循“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大力推进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率先在国内推出短信客服平台、客户经理互动平台,为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工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协同、科学管理”的工作理念,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支持了企业的内部服务。在网点建设方面,工行深入实施机构网络布局优化项目,加强了营业网点的功能调整,为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了渠道支持。此外,为了全面、深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工行专门成立了电子银行部,旨在不断创新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可见,工行电子银行的信息技术平台开发与维护、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结构等活动与基本活动紧密相联并对整个价值链提供支持,属其电子银行价值链的辅助活动。

综上所述,工行电子银行的价值链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前台价值链和后台价值链的因其特点有不同基本活动,但共享辅助活动。该案例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电子银行价值链模型。

三、结论

国内外学者在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方面已作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商业银行价值链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探究电子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以中国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为例加以检验,对完善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电子银行的价值链是前台价值链与后台价值链的有机统一。电子银行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柜台式服务,有其独特的前台运营体系和后台支持系统,从而发展出相辅相成的前台价值链与后台价值链体系。只有将前台价值链与后台价值链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电子银行的运营价值最大化。(2)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是电子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是以客户的价值为导向,把满足客户的需要作为电子银行价值创造的起点和归宿,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客户的利益,从而赢得竞争优势。(3)金融创新是电子银行价值链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电子银行产品、服务渠道、管理体系等的创新,并培养高水平的业务开发队伍,形成一个持续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因此,管理者在电子银行的运营管理中,要以客户为价值导向,加强金融创新,将前台价值链与后台价值链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电子银行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荣.我国网上银行的价值链及其发展战略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8).

[2]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等.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竞争力分析[J].金融论坛,2009(11).

[3]梁环忠.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4](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5]王伊丽.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银行运营改进分析[J].金融经济,2012(20).

[6]朱纪亮,朱纪明,商业银行价值链探析[J].商业经济,2012(20).

上一篇:拆迁房提前安置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