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2:03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多渠道服务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流程的整合工作。关键要改变现在以产品来设部门、以岗位来设流程、以部门为中心的分割状态,几个零售的部门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各渠道的营销,各行都要组织一些专门的队伍,到一些非常好的单位去,营销、宣传多渠道的服务。这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日益来临。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金钱交易等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转变为电子交易,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前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带来相应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股份制的新产物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一。自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为商业银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方面、商业银行的相应资金成本方面、商业银行的最低信用成本方面以及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方面,上述四个方面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势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发展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日益到来,信息化网络时代中新的金融工具逐渐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城市商业银行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平台,致使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中所独有的传统优势不再受人们的热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则更受人们的欢迎,由此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传统的优势逐渐在竞争环境加剧的前提下消失。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正逐渐下降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二。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感受到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较为堪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经济发展范围内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和维护世界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互联网以其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逐渐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体地位。就银行的本质而言,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新金融势力依靠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的优势逐渐垄断了银行客户的诸多信息,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获取的相应渠道经由互联网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应用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互联网环境成为保障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的发展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是其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庞大的资金成本对其进行支持,同时银行在结算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也相对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过程中,也应主义银行在战略定位和竞争定位方面的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另一发展空间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空间的拓取,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各种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与最新化的互联网金融力量进行有效互动,将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构。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所起到的金融沟通能力在在于资金流动性转换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城市行业银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资金优势在资金流动性转换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则以其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由此,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使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运用互联网金融,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效进行互补,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应随着网络信息逐渐转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利用互联网金融对相应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创新和变化,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朝着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全网化的方向推进。同时尤其要注重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城市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思想,有效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线上评级风险的控制制度。

(三)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是较大的,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商业银行平台逐步向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对而更多的客户及其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利用诸多信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更多客户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从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和城市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进行探讨,并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毅,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湘潭为例[J].金融会计,2015,(01).

[2]胡妍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

[3]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喻石,罗宁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5]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财经科学,2015,(05).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4]樊大志;;中小银行转型立足实际[J];中国金融家;2010;(11):3-4.

[5]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9-20.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38-04

一、引言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最早是指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资金流向更高收益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可贷资金的现象(Mishkin,2001) [1] 。此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金融脱媒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 [2] 。

金融脱媒现象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其金融发展中都难免会碰到的问题,继美国之后,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脱媒。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崛起等系统外的挑战, 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也日益显现。那么,现阶段我国的金融脱媒趋势状况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测算和检验,商业银行如何明确未来发展战略,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关于金融脱媒的度量,国外研究起步较早,Hester(1969)用金融部门对非金融部门的要求权来度量金融脱媒[3] 。Schmidt等(1999)进一步定义了资产(负债)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套指标体系,其中,资产(负债)中介化比率等于某部门对金融部门(银行)的要求权(债务)除以该部门的总金融资产(负债);证券化比率定义为某部门拥有的某种金融资产(负债)中以证券的形式持有的比率 [4] 。在具体趋势检验方面,Roldos(2006)和Tan和Goh(2007)采用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证券占其获得的商业贷款的比率和占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比率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的金融脱媒状况进行了研究 [5] 。

国内关于金融脱媒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描述金融脱媒现象以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方面,关于我国金融脱媒的度量更是缺乏。宋旺和钟正生(2010)采用Schmidt等(1999)定义的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套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脱媒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量化研究 [7] 。但其在金融资产测算方面,缺少基金、贷款余额等数据,导致测算出的中介化比率较低,与我国现阶段间接金融格局下非金融部门高度依赖金融机构与银行的现实不符。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具体指标和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以更好地度量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

二、金融脱媒指标构建与测算

从已有的研究可知,金融脱媒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金融中介化比率和证券化比率两大类,考虑到中介化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部分反映了证券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金融中介化比率指标进行检验。为更好地反映金融脱媒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影响,选择从金融部门及银行部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分别加以衡量; 在指标测算方面, 首先对宋旺和钟正生(2010)的金融脱媒指标及测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之后借鉴易纲、宋旺(2008)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统计的框架思路 [8] ,设计并编制了我国金融脱媒指标测算表进行具体的度量(见表1)。

(一)金融脱媒指标及测算方法(因国外数据缺乏,数据统计范围限于国内官方公布数据)

1. 非金融部门资产方金融脱媒指标

非金融部门包括私人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及政府部门,金融部门指金融机构。指标包括: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资产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金融要求权/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金融要求权/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

测算方法: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要求权=(1)对国内金融机构债权+(20)对国内金融机构股权-(5)金融债券;

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金融要求权=(4)存款+(23)非金融部门持有的银行股票;

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3)流通中现金+(4)存款+(6)保险+(12)股票+(25)基金;

2. 非金融部门负债方金融脱媒指标

包括: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非金融部门对国内的总金融负债;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中介化比率=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非金融部门对国内的总金融负债。

测算方法: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15)金融部门购买的企业债券;

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

非金融部门的总负债=(14)非金融部门获得的贷款+(9)财政借款+(10)政府债券+(11)企业债券。

(二)我国金融脱媒指标测算的具体度量

具体度量的结果如表1所示。

三、1992~2008年间我国金融脱媒趋势检验

根据上文对我国金融脱媒指标的具体测算,进一步检验1992~2008年间我国金融脱媒的变动趋势,从图1和图2(根据表1金融脱媒指标测算表绘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从整体上看,1992~2008年间金融脱媒指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及负债中介化比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非金融机构对金融部门(银行)资产中介比率分别由1992年的97.64%和82.36%下降到2008年的84.63%和73.45%;非金融机构对金融部门(银行)负债中介比率分别由1992年的91.49%和88.72%下降到2008年的86.40%和82.89%。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和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均有所下降,我国金融的宏观层面(金融部门)和微观层面(银行部门)都出现了金融脱媒趋势,而且这一趋势有不断深化迹象。

2.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中介化比率变动趋势与银行高度一致,反映了当前银行部门在我国金融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非金融部门无论是资产方还是负债方都高度依赖银行部门。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银行主导型的间接金融格局相一致,基金、证券、保险等机构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所发展,但其实力和地位与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3. 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存在不均衡状况,非金融部门的负债方脱媒程度比资产脱媒程度高。负债中介化比率下降趋势显著,反映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金融部门的融资途径逐步多元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依赖程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大;资产中介化比率下降趋势平缓,这一现象与我国居民固有的储蓄传统、社会保障不完善造成的居民预防性动机较高、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途径有限等因素有关。

4. 2007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资本市场的低迷直接对非金融部门的投融资造成严重打击;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银行信贷投放激增,这些都使得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尤其是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在2008年显著上升。但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脱媒趋势已经形成,随着证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预计将一直持续下去。

5. 虽然现阶段我国金融脱媒趋势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但非金融部门对金融部门和银行依然高度依赖。除了非金融部门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低于80%, 其余三个指标均高于80%。这 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间接金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在积极应对金融脱媒的不利影响,不断扩展新的盈利空间,寻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对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关系的思考

在我国现阶段银行占主导的间接金融格局下,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金融脱媒趋势的形成和深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融资融券、银行间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业务方面获得较快发展。据万得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498.29亿元。其中,工、建、中、农四大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费收入共计1212.96亿元,同比增长301.58亿元,增幅高达33.09%。因此,在可预计的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不会也不可能像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那样,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及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金融市场最终会取代商业银行,即所谓的“银行消亡论”。与之相反,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不会也不可能是简单的竞争替代和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应该是金融功能观视野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两者处在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链条上,它们是履行不同金融产品“创造”与“打造”功能的互补性的制度安排,在功能的发挥上彼此加强、相互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创造出构成新市场基础的产品和加大金融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交易量来帮助金融市场成长; 反过来,金融市场通过降低生产产品的成本帮助商业银行创造新的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9] 。

因此, 在当前金融脱媒趋势形成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转变思维,在不断加强和巩固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服务金融市场,利用自身资金、人才、技术等天然优势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实现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ishkin F S. 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M]. 7th ed. Addison-Wesley,2001.

[2]李扬. 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 新金融,2007(11).

[3]Hester D.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1):600-617.

[4]Schmidt.R H,Hackethal.A,Tyrell.M. 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banks in Europ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9(8):36-67.

[5]Roldos J. Disintermediation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Canada[Z]. IMF Working Paper,2006.

[6]Tan A C K,Goh K.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in the 1990s:implications on monetary policy in Malaysia[Z]. Paper Prepared for the 1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Pacific Basin Finance,Economics,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2007.

[7]宋旺,钟正生. 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J]. 当代经济科学,2010(2):26-37.

[8]易纲,宋旺.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 经济研究,2008(8):4-15.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 出国际化、业务趋 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 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 ;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 ,货币、信用 、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 ,生活在 当今社会 ,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 ,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 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 ,而后开始扩散 ,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 ,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 13益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 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 ,以获取利润为经营 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 ,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 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 ,市场上货 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 ,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 :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 自己的货 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 ,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 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 :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 Banca,意思是板凳 ,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 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 ,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 ,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我 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 ,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 、养老基金 ,甚至是房地产市场 。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 、贷款 、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 ,增加收益。在 2003年 l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 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 ,“商业银行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 向非 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 团化 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 ,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 ,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 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 ,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但 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 ,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 :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 团。因执行 1993年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政策 ,由原有 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 :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 ,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 。招商局集 团、宝钢集团等 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 、证券 、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 ,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 ,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 ,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 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 。第三阶段 :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 :首先 ,它们拥有银行 、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 ,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 ,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 ;第三 ,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 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 ,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 ,我 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 、证券投资 、信托 、保险、咨询 、信息服务的业务 ,这样 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 目标,实现商业银行 、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 ,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 ,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 。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 ,面临的竞争 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 日趋增大 ,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 ,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 ,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 ,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 嗍。此外 ,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 ,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 ,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 ,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 同趋势 。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 ,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 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 拟化经 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 ,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 日常生活的主流 ,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 ,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 ,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 、高效和全天 24小时的金融服务 ;第二 ,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 ,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 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 ,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 中间业务 )转移到 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 蚕 蚕 量 萤 量 蚕 蚕 萤年 份图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 O0o100ooⅡ 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 N 萤蚕N萤蚕萤年 份图 2 中国工商银行 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 200皎 150l0o5OO年份图3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 )、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 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 ,内部冲动 。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 ,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把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业 、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 ,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 ,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 2009年末 ,全国共有 148家村镇银行成立 ,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 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 2009年末 ,全国的 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82亿元 ,多数机构 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 良好 ,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弱小到壮大 ,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 同化

2010年 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 ,必须解决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 、服务 、收入结构 、治理结构 、创新 、机制、文化 9大方面的趋 同问题 。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 ,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 ,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 ,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 ,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 ,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 ,而又不 断地趋 同。 ‘4.中间业务 比重 日益加 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 ,大力开拓现金管理 、投资银行 、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 9大类 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 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 2004年的 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与 2009年相比,银行卡 、对公理财 、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5.5%、55.0%、53.O%,见表 1。

表 1 中国工商银行 多项 中间业务增 长情况(单位 :人民币亿元 )5.不断开拓 个人 银行 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 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 日益扩大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客户结构出现高端 、中端 、低端的分化 ,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 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 ,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 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 、保险、期货 、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 ,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 的中银理财 、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 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 中心(财富管理 中心 )都在 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 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 QDII境外理财业务 ,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 、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 [51。

6.电子银行发展 迅速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8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这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作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4.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坚持信用卡业务及时的推陈出新,同时注重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并根据信用卡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业务目标。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和完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卡客户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信用卡客户的关系,在设计新服务模式的前提下促进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不断地扩大。

四、结语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一、金融脱媒发展现状

金融脱媒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发生于欧美,成为全球性的长期趋势。其发生主要是市场环境改变和政策制度改变这两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方面严重的通货膨胀,市场利率飙升,而银行业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进而分流银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发展,政策出现松动,金融混业经营缓缓启动。

作为一种趋势的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我国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银行的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8.8%,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具体来讲,我国金融脱媒受以下四个方面影响。一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将推动金融脱媒发展。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将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有助于资金供求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摆脱高度依赖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的局面,促进直接金融的发展。其次,经济市场化的深化,会导致市场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单一信贷业务已无法满足这些新兴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为富有活力的直接金融机构提供了市场空间。另外,经济的市场化必将使经济的波动性更加显著,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市场参与主体更希望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这是纯粹的间接融资所无法满足的。二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直接融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这一进程中,直接融资可以更加高效率、低成本地满足新兴产业和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政府推动的制度性变革将加快金融脱媒的进程。“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实施金融市场制度改革,其中包括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鼓励大型优质企业国内上市、改革发行和交易制度、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价格发展与风险管理并举的直接融资产品结构等。这种政府推动的变革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脱媒的进程。四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到金融脱煤现象。自我国汇率体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开始小幅升值,并且还有升值空间,这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我国金融脱煤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深化发展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一是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从负债的角度看,证券市场日益完善,证券市场产品日趋丰富,人们的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对银行的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虽然其中大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由于现金漏损率增加,加上由于贷款需求降低使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减弱,商业银行存款总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将损失一部分优质贷款客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大型优质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这将使这部分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存度下降。同时,质地优良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得到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由于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没有盈利要求,只要求企业有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对企业上市的最低市值规定也较低。直接融资对银行贷款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性,融资成本低、融资迅速对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使银行的客户资源进一步萎缩。

三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逐渐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如何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课题。另外,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的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利差变小,影响营利能力。此外,上述分析的几个方面都会对商业银行的要营利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是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加大对债券及各种结构性产品的投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资产营利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这些都将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

二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三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商业银行在机构网络、客户资源和支付清算上有优势,而非银行金融市场更擅长专业化运作。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

四、面临金融脱媒机遇和挑战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策略

如果商业银行不能主动趋势,金融脱媒的深化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如果商业银行应对得宜,外在条件也允许,商业银行也可能转变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会大幅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幅提高,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关键是从现状和优劣势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或创造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机会,避开自身的劣势,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把这种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金融脱媒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经营理念上,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巩固间接融资市场地位的同时,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二是大力实施接轨直接融资发展的管理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面对这种分散性、交叉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实现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型。

上一篇: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班级联谊晚会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