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1:25:35

商业信用管理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1篇

从经济中最富于活力的企业来看,其生存、发展离不开信用,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要利用信用活动来保障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如果没有信用,企业只能在自有资金的狭小规模范围内维持,既不可能吸纳社会资金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也不能使生产、流通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政府也离不开信用。政府发行国库券、国债,是向企业、个人或其他部门的借款;同时,政府也会作为债权人发放贷款。个人也是如此,个人一方面通过到银行存款或购买企业、政府债券成为他们的债权人;另一方面也通过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方式获得信用,成为银行或企业的债务人。这样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成为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经济关系,成为连结经济各部门、政府、企业、个人最重要的纽带。

现代信用的内涵及形式

信用即借贷活动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剂。信用仅限于经济学的特定范畴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

现代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生产和流通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信用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商业信用保证了企业之间这种正常的必要的联系,保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进行。商业信用还具有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和资本周转的作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的暂时闲置货币,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将它们集聚为巨额的可贷资金,因而银行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可以达到巨额的规模。

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既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又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银行信用提供的存款方式具有相对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额可大可小,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国家信用的直接用途是调节国库年度内收支的暂时不平衡,也常用于调节财政收支的不平衡,即用于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国家信用还可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如通过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总量增长;也可通过筹集专项资金发展重点产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国家信用还具有配合其他经济实施的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讲,增加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可刺激经济增长,而在流通中货币过多,经济过热时,通过国家信用筹措资金或吸收货币,也可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对于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短期内可以发挥扩大消费需求和刺激生产的作用。消费信用往往被企业用作推销商品,扩大商品销路的一种手段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消费信用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也是消费者扩大即期需求,增加消费者效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消费信用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总供求均衡点的水平。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一国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必然要利用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现代信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信用是保证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个总体运行中,各企业需要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否则生产就会中断,并影响相关企业和经济单位,但实际上这种连续性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恰恰相反,很多因素会影响或阻碍生产的连续性,要想让生产继续下去,就必须利用信用,借入资金。所以信用可以从资金上为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在利润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可以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以资本自由转移为条件的,这种自由转移离不开信用的支持,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导致了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的等量资本要获得平均利润,并以此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上的存款货币流通,节约了现金流通费用,并加速了货币流通,甚至用电子计算机代替现金流通,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信用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如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发展,可以减少商品的储存量和与此有关的商品保管费用。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信用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联的。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建立起来的,股票要发行出去,必须有大量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即人们都习惯于利用信用方式运用自己的货币资金。同时,股票是没有偿还期的,必须借助于信用方式保持其流通性,这样才使短期资金也能购买股票。信用聚集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关系日益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全面进入商业化时代,商业信用的好坏对于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转和持续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建立和整治社会信用体系的重中之重。结合我自身的工作实际,重点论述一下现代商业信用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商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管理的社会基础差。我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信用管理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非常薄弱,其主要表现为:

没有建立全社会的个人信用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缺乏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难以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取得个人信用资料,无法对个人信用做出大体准确的评估。

企业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细胞”,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商品销售,以及相关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地管理,更缺乏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

行业信用自律管理薄弱。我国工商领域的行业协会发育很晚,其主体大多是从原来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脱胎而来,在行业自律方面缺乏基础,特别是对于行业内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缺乏应有的联系,更谈不到企业信用方面的自律管理。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目前我国在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开发都存在严重不足。

信用管理的垄断程度高。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信用制度与信用体系,经济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体现的政府信用加以维系的。这个阶段的社会信用环境的特征是政企不分,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经营自,实际上没有商品的交易,只有产品的调拨。结果造成经济活动效率低,政府信用损失不断积聚,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以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扩大经营自乃至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信用开始退出企业并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随着政企逐步分开和政府信用退出,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开始出现,信用需要逐步增加。为了获得融资支持和开拓市场,非公有制企业由过去无序的恶性竞争产生的不讲信用,开始转为提高信用观念与诚实经商。从1999年开始,随着政府信用全面从企业中退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债务负担转化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银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经营资金几乎全部依靠银行和商业信用。这一形势推动了企业信用观念的形成。但是,由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和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企业逃废债务和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记录还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组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信用征集机构等,主要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或由其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基本上由政府部门所垄断。

信用中介机构职业整体水平低。虽然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已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经营分散,规模较小,信用中介机构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也没有建立信用行业协会,缺乏行业自律,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

信用管理的体制不确定。我国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部门职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机构的设置也需要进一步合理化。特别是对于信用管理来说,由于近些年刚开始列入政府议程,涉及部门比较多,管理体制大体上还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信用管理上的“多头监管与无人监管”并存的无序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我国的商业信用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努力改进,切实加强。

加强我国商业信用管理的改革思路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信用在形式上不仅包括各类有形的货物,而且包括各类无形的服务。其主体既包括商业机构,也包括政府和自然人;也就是说,商业信用不仅包括企业信用,而且包括政府信用和个人信用。商业信用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商业利益,而且应该考虑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并且还应符合世贸组织制定的统一规则,遵守有关的规定、协议,未经世贸组织授权,不能依据某一成员国内贸易立法或政策措施而单方面行动。

因此,现代商业信用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体现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责任、义务、契约、承诺等方面的兑现程度;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而且包括了社会学、论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是参与商业活动各个成员的社会责任、法律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行为结果的综合反映。

抓好基础性的商业信用行业试点。完善行业自律管理,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在帮助企业和职业从业人员提高信用需求,为会员提供信用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组建行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行业协会信用平台,形成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的行业信用环境,为发展社会化的联合诚信体系创造条件。选择商业行业作为信用管理的突破口,建立行业内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数据库,加强商业信用自律管理,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产生广泛而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商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从大型商业企业的授信起步,在加强大型商业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获取有关信用数据的同时,征集相关从业人员个人及相关中小企业的信用数据。

制定合理化的商业信用行业标准。行业标准要有权威性、公益性、实用性。

建立社会化的商业信用评定体系。开展商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对于培育企业信用观念,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塑造企业信用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目前阶段,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监管作用,对于各种不同机构评定的企业信用等级,可以通过对外公示,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改进评级指标与方法,逐步规范评级程序与标准,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督促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建立现代化的商业信用服务系统。提高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提高信用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建立和完善开放式的信用数据库。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

建立法制化的商业信用管理体制。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

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反映。在现代经济中,已经不是承不承认信用关系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信用更快地发展经济的问题。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商业信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这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是:商业信用法律体系缺位,商业信用信息系统缺失,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滞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商业信用法律体系,推进社会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关键词:商业信用 中小企业 法律体系 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担保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借到资金,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商业信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

商业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信用来说,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1.信息优势

上游企业在与下游企业交往过程中,能够高效、及时、低成本地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对客户违约可能性大小信息的了解是企业销售活动的副产品。而银行要获取这些信息,需要承受额外的信息成本。从而,当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向客户发放贷款时,有时上游企业却能够以商业信用的形式向客户融通资金。

2.财产挽回优势

当客户违约时,相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在处置抵押品上拥有优势。如果客户违约,企业可以索回赊销给客户的原材料。由于已经建立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企业能够将索回的原材料轻易地低成本地以市场价格再次销售,因此企业可以将客户违约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银行由于缺乏相应的产品销售渠道,即使它能够索回部分抵押品,变现这些产品的成本也很高。

3.降低道德风险优势

相比于银行信用而言,商业信用的提供者能够更容易地监督客户的行为、避免客户改变信贷资金的用途,从而降低客户的道德风险。由于是以商品形态而非货币形态提供信用,客户要想改变商业信用资金的用途,用于其它非生产性目的,需要变卖掉原材料,这会遭致较高的成本;另外,企业的销售人员在平常的销售活动中,与客户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活动的信息。基于以上原因,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可以降低客户改变信贷资金用途的道德风险。与商业信用不同,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银行信用,客户可以很容易地改变信贷资金的用途,将货币资金用于非生产性用途。要监督客户的行为,银行必须承受额外的监督成本。因此,在某些时候,由于对客户道德风险的担心,银行不愿意向客户提供信用时,企业却能够以商业信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信用。

二、当前我国商业信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商业信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当前商业信用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这一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当前我国商业信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信用法律体系缺位

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制度的法律保障不健全,对失信的惩罚和债权的保护力度也不够, 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有完善的商业信用管理体系,政府也应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对信用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并对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

目前,我国商业信用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对守信在企业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虽然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都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商业信用相关立法仍然滞后。比如,我国目前尚缺乏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当前,没有法律明确界定哪些是企业应公开的信息,哪些是企业的商业秘密,谁有进行信用惩罚的权利,谁有进入信用征信行业的资格,这些对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缺少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致使信用信息资源的采集、评价、开发以及披露缺乏法律依据,影响信息交流公共平台的建立。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债权保护的力度比较弱。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比如,在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企业只有严重亏损,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才能破产。很多具有还款能力但不愿意偿还债务的企业,债权人不能依法申请这些企业破产,导致这些企业破产的比例很低,恶意拖欠货款的现象经常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导致对企业违背诚信的行为不能够及时地给予严厉的惩罚。

2.商业信用信息系统缺失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信用信息系统,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税务、工商、银行等不同的机构中,只有上市公司的信用信息才向社会公开。绝大部分企业的信用信息并未向社会公开,使得在搜集企业信用方面困难极大,很难及时、全面地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信息,并且信息收集成本高昂。信用信息的缺乏,导致社会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更不能够对企业承担社会经济责任的能力提供基本依据。

3.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缓慢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有众多为商业信用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征信公司、信用评估公司和商账追收公司等,这些机构之间互相分工,能够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信用服务。而我国目前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现有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需求。

4.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滞后

企业在商业信用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商业信用风险的管理。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风险的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去对商品销售、应收账款以及相关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地管理,更缺乏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或其中一个部门来承担。这导致的结果是: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在某些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管理真空。信用管理是牵涉到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单独由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负责信用管理,只会导致强调财务或销售工作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很难做到兼顾。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对商业信用风险的评估,既进行定性分析,也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国家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非常迅速,很多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技术和软件已在实际管理在得到运用。而在我国,企业评估商业信用风险的能力较低,特别是很少对信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从而造成企业在商业信用活动中的风险较高。

三、完善商业信用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完善商业信用法律体系;二是推进社会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加快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四是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1.完善商业信用法律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是商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就会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从而从外部约束企业走向守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信用立法:首先要加强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监控方面的立法,明确信用记录被收集、被调用的条件,降低信用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信用体系的运行效率。其次,要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法规,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源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对于向大众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再次,要建立与界定商账追收的法律法规,包括各级工商部门开放商账追收类信用管理公司的注册,明确用法律或信用手段进行商账追收的程序与行为规定,对消费者个人及企业法人的追账手段约定。

2.推进社会公共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经济学认为,由于信息产品的非竞争性,自由市场提供的信息产品将会少于社会对信息产品的最优需求数量。为此,政府必须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某些信息应该是政府来生产、提供;二是政府通过给予私人补贴的方式来鼓励私人多生产信息;三是建立信息产权的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大约60%的信用信息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由于体制的原因和部门利益驱使,社会公众无法得到和利用这些信息。这不仅造成了信用信息的浪费,而且制约了商业信用活动的开展。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并向全社会开放,以满足商业信用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信息产权保护制度很不完善,私人缺乏生产信息的积极性,因此,应通过给予私人补贴、建立完善的信息产权保护制度等方式鼓励私人多生产信用信息,缓解商业信用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3.加快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商业信用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全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当前必须大力发展商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首要的任务是,要发展各种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公司。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公司,在严格的法律规范下,可以进行个人和企业商业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在制度上,应保障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公司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专业工作。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公司有责任保证为咨询者开出的商业信用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允许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经营包括信用调查、商账追收和信用保险在内的商业信用管理业务,以满足企业的信用管理需要,缩短我国商业信用管理行业与国际的差距。

4.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用管理制度。在组织结构上,可以建立一个由相关副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独立信用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建立企业全程信用管理和评估,充分协调企业财务与销售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约束机制,避免任何部门管理人员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信用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要与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等部门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

参考文献:

[1]曹广军. 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发展观察,2012,(5):58-59.

[2]姜涛. 浅论商业信用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8):129-132.

[3]庄惠兰. 商业信用缺失的外部治理[J]. 福州党校党报,2005,(3):59-61.

[4]朱桦. 略论加快商业信用体系建设[J]. 中国流通经济,2010,(9):78-80.

[5]李清彦. 论我国商业信用现状及其体系构建. 才智,2008,(4):61-62.

[6]王梦夏. 论企业商业信用建设. 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7月:17-19.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评价 目标 影响因素 措施

一、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目标

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运行实质上为企业选择赊销对象的过程。赊销客户之所以不能够按期还账,究其原因在于客户信用度低,素质低下或客户无力支付账款。因此,企业为降低信用损失,规避信用风险需构建起健全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运用该体系实现对赊销客户的严格筛选,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标准,依据该标准对客户进行赊销,即符合该标准的可进行赊销,否则不具备赊销的权利,以此,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呆账或坏账情况,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商业信用评价标准是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总结来看,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点:

(一)能力

能力即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通常情况下,客户的流动资产数量和质量与其实际偿债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呈现正相关。一是购买力。客户的金额所能够承受产品的数量,一般以赊销用户的吸纳量占企业总赊销量的比重表示;二是货款支付能力。依据流动比率和债权人保证比率为依据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

(二)抵押

当客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企业可依据信用合同,将抵押的物品作为资产偿还贷款本息,以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条件

经济危机、经济衰退以及通货膨胀等经济环境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客户偿债能力,造成客户无力偿债,给予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四)品质

品质即客户的信誉。品质作为评价客户信用的关键因素,对构建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品质往往致力于收账天数和过期款次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账天数。自开具销售发票交付提货单之日止于货款实际到帐日的天数;另一方面是违反规定付款条件付款的次数。

(五)资本

资本即客户所拥有的财务实力,其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例如:总资产、所有者权益等。

三、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措施

本章以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目标为指导,结合商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为现代企业构建起健全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并将其执行到位。

(一)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隶属于信用评价的执行部门,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号召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由企业决策层、财务总监和销售总监构成信用委员会,承担信用评价管理职责,并且,应将信用管理工作贯穿到企业各个部门;另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其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善于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灵活的存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促进企业各项业务顺利高效运行。

(二)建立信用批准授权

在信用评价过程中,信用批准授权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进一步推进了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用批准授权的职能,一是通过构建赊销客户的数据库,能够为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充足且真实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等,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决策和管理;二是企业建立信用批准授权,实现了多角度分析财务欠款记录,把握客户的动态欠款规模,不断改善企业商业信用政策和客户信用政策;三是信用批准授权依据客户信息,运用分析模型,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适合广大客户的信用政策。

(三)完善客户信用评定程序

企业客户信用评定程序为:客户提出信用申请——销售人员提交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展开调查。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信调查有两种形式,即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其中,以直接调查的形式为主,直接调查是指信用管理人员面对面与客户管理层交谈,进而,获取所需信息;间接调查是指信息管理人员不直接与客户管理层面对面接触,而是通过某种中介获取所需信息。同时,企业资信调查形式的择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企业可依据实际状况对其择选,待获取相应资料后,对其进一步筛选、汇总以及分析,并对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赊销风险进行相应评价。

(四)健全客户档案及管理系统

客户档案是信息管理的核心内容,现行企业客户档案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客户信用资料、以往交易记录、客户基本资料以及赊销合同,以上内容涵盖了整个企业,因此,应加强对其管理,客户管理可通过构建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将客户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客户表示其财务状况较稳定、付款较及时、购买力较强,信用风险较低,对其应致力于拓展业务方面加强管理;B级客户表示其财务状况一般、付款不及时、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对其应致力于信用监督方面加强管理;C级客户表示财务状况较差、付款滞后、信用风险较大,对其应致力于变动信息方面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楠.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研究[J].金融纵横, 2012,(02)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管理;问题;处理措施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应收账款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现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形式主要有信用关系、信用经济、信用方式等。然而,近年来普遍存在应收账款余额过高的现象,而且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使得国有资产流失速度加快,很多企业感到资金匮乏,甚至陷入经济困境。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健全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诚信程度,努力构建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

一、企业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分析

1.伴随商业信用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只有向外部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才能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吸引更多的中间商和客户。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会形成一种直接的信用行为,企业的应收账款也随着商品和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

2.增加企业经营收入的途径

如果购买方经过企业审查达到了信用资格要求,即使不支付任何账款,企业也可以向购买方提供劳务或销售货物,这不仅能够扩大企业的经营收入手段,还给购买方提供了一种用低成本资产换取短期高回报的有效渠道,所以作为一种对双方都极有好处的互利手段,赊销在企业之间极为常见。

二、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

1.应收账款难以悉数收回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伴随着商业信用产生的,商业信用不但会受到历史的影响,还会受到未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商业信用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企业没有足够的商业信用,回收应收账款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商业信用制度和标准,但仍有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造成坏账、错账的现象。

2.应收账款数额太大,资金周转存在风险

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比重较大的就是应收账款,所以企业对营运资产的管理好坏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即使企业拥有非常充裕的营运资金,还是会由于没有充裕的可供支持利用的货币资金,给企业本身带来资金周转或者资金偿还方面的困难。所以说购买方的风险是信用风险,而企业自身的风险则是资金周转风险。

总体来说,应收账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从销售方来看,赊销虽然增加了企业的营业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更会增加坏账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认真权衡赊销带来的利益和可能发生的损失,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应收账款的数额。

三、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赊销,不能集中注意力

企业一般会采用赊销的方式与客户开展商业活动,以便扩大自身的销量,拓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现金折扣、商业折扣等诸多问题,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都是企业利用商业信用与客户进行商业往来的有效途径。但企业在确定客户时,往往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都不完善,法律意识薄弱,赊销时就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地扩大销售,给予对方折扣,进行赊销,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甚至会导致企业坏账的发生,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2.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心不强

在大多数企业内,界定营销部门工作重点的标准,除了要研究怎样去调查市场、开拓市场、占有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外,还要对营销部门的销售指标进行考核,一般都是用销售额来决定销售业绩的好坏,这种方法导致销售部门只是一味地提高销售量,忽略了销售回款的多少,而大量的销售更会使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欠款信息,导致具体的部门无法真正的落实销售指标,造成各部门得不到明确的分工,无法各尽其责。

3.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灵魂都是财务信用管理,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完整,不是缺乏健全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就是因为管理不当不会建立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缺乏具体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缺少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导致双方的合约不能得到及时的履行,甚至出现违约现象,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形象。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在签约之前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细致的调查,避免企业上当受骗,带来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

4.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存在缺陷,企业的信用体系得不到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虽然有些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愿意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但这种服务规模非常小,而且经营比较分散,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完整和有效的信用信息,市场竞争杂乱无章,无法科学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调查评价体系,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很难得到技术支持和发展。同时,由于信用中介机构不完整,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估,市场也无法起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奖惩作用。另外,企业的财务信用评估体系、资信调查体系、财务信用担保体系等信用支撑体系均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四、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1.成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完善信用评估制度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比较有效的一个措施就是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且培养一批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财务信用管理工作,确保信用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其管理职能。大中型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同时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信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2.建立客户诚信管理档案,对客户进行正确的评价

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是客户,但其最大的风险来源也是客户,所以做好客户的诚信档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可以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工作。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客户档案,通过对客户的财务状况、欠款额度、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以往信用记录等进行客观、深入的调查分析,并且要根据调查结果对客户进行正确的评价,给出准确地信用等级,这对企业降低资金运转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成功率有着积极的影响。

3.严格实施对客户制定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判断是否与客户合作的依据,企业要在签约之前,跟客户说明付款时间和其他的支付赊销款项要求,主要包括现金折扣、折扣期限和信用期限等。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会允许客户赊欠一定的时间,对此企业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标准,利用“差量分析法”计算客户赊欠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利润损失,以此来确定最优信用期。

综上所述,管理好应收账款不但可以节约企业的周转资金,还能够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和成本利润率,给企业带来最大程度的利益收获。另外企业要注重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把坏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企业还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方法,积极清理旧债,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控制住应收账款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海.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总会计师,2009

[2]韩建国.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8

[3]刘杉,徐秀珍.应收账款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会计之友,2005(6)

[4]孙立.应收账款让售的会计处理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5篇

一、国内中小企业信用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避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一项对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信用环境“一般”的占47%,认为“差”的占35%,只有18%的企业认为信用环境“好”,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欠缺现象严重,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现实的需要,是实践提出来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1999年以来,我国信用体系进入初步建设阶段。为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缓解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国家经贸委组织地方进行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并于1999年6月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13个省建立了省级信用担保机构, 30个省(市、区)组建了203个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在300个支行组建了银行贷款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并开始逐步实现省级区域内系统联网。工商管理部门结合工商年检工作,开始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制度。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同时,要求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制度,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中的作用,制定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对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工程,在现有信用体系上,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这些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包括个人信用体系等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已开始启动。目前,深圳、上海、北京中关村地区已经有了初步的信用服务体系,并涌现出温州、富阳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城市,但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不断完善。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作用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中,突出反映为企业拖欠货款的数额越来越大。由于企业不讲信用,使正常的信用观念遭破坏,企业间赊销、预付难以进行,逾期的应收账款发生率越来越高。据了解,在欧美地区企业获得信用中商业信用占90%,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我国的情况正相反,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金交易达到80%。落后的信用方式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萎缩,其后果是整个商业社会的无效运作甚至商业体系的崩溃。

第二,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长期以来,账款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症。这些年来,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采取了许多办法,然而企业应收账款仍居高不下,前清后欠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三,有助于建立整个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一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不仅取决于外部信用服务水平和法制环境,更取决于各经济主体自身的信用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和主体,其自身的信用管理状况决定了整个宏观经济系统的运行特点和条件。目前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诸多问题都与企业的信用管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企业间、银行间的恶性债务拖欠问题,不仅要从宏观上强化法制和政策措施,更要从微观上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当前打破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恶性债务链,关键的环节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因此引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本文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并期望这些分析能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更为明显,这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二,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瓶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则严重恶化了这一矛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并不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内外部综合因素引发的。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与其自身的经营水平不高息息相关。中小企业自身的粗放型经营、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商业信用风险预防与控制制度,因为企业内部对信用风险控制不足而引起了企业的信用危机,导致最后融资无门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实力较弱以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成本较高,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有效的风险控制,不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而且其指导能力以及采用的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也无法与现代技术水平接轨。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简单地采用交易量作为业绩标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忽视对新老客户的信用管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片面地以产量和销量作为企业业绩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采用净利润率等财务指标,并结合非财务指标来客观地衡量企业的发展状况,这就使得企业销售人员盲目地追求订单,这样的信用管理理念使得本来就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容易发生大量的坏账损失。

2、仅依据交易方的规模来判断其信用。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对交易方的信用进行评价,而往往只是简单地依据对方企业的经营规模来判定这个企业的信用,从而给予相应的赊销额。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即便是大企业,只要其经营不慎,也是会很快出现危机。中小企业对客户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调查与跟踪,盲目的赊销会使企业因信用风险而深陷泥潭。

3、对信用风险防范过度,只接受现金或信用证交易。这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反面结果,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遭受坏账损失之后,开始过度地排斥赊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用经济,中小企业只接受现金交易这严重有悖于其身处的经济环境规则,这必将使中小企业丧失一些来之不易的商机,从而影响企业交易的进行和未来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企业信用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乏力。就法律体系而言,我国的立法不能有效保障债权人利益,欠缺专门针对授信人失信的处罚条例。在我国更为严重的是,不仅对债务人的失信行为缺乏法律规范,一些法院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不能秉公办事,这些执行者只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受当地权威部门的影响不对失信企业做出应有的处罚,抹灭了法律的公正性。而在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下,债权人即便能够通过诉讼手段获得胜诉,但后续的判决执行也难以保障债权人能真正收回账款,高额的诉讼费用也是阻碍债权人通过法律手段取得债款的因素之一。

2、政府干预中小企业信贷。虽然我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专门设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却带有行政部门性质,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管理,这使得监管会形同虚设,不仅缺乏独立性,其开设的意义也受到怀疑。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专门设立担保机构;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受当地政府干预,无法独立发挥其效能,资金都被政府支配,用于为地方建设或重大投资项目等提供资金担保,而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信贷配给”模式。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中小企业群体信用度不高的形象,使得中小企业和银行若想实现共赢和收益最大化,就必须进行长期合作并无限次地重复博弈。由于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机构遵照信用风险控制原则,不再选择以利率的高低为标准来发放贷款,而是实行“信贷配给”模式。“信贷配给”模式是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一种消极措施,目的是为规避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带来的高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产权保障与信用制度缺失。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问题一直就比较突出,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企业内部产权的不清晰容易引起责任的推卸,所有者和经营者只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而中小企业又缺乏对信用风险发生损失的问责制,那么企业就会缺乏建立良好信用形象的动力。信用管理制度是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却缺乏这层保障,制度的漏洞就反向地增强了经营者在决策中的主观性,又因为企业产权的不清晰,二者的叠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基础差。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透彻,只看到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带来的成本,却低估了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而且即便其意识到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却碍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计可施。除此之外,我国各级专管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引导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真实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中小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因此就形成了从政府到企业都对信用风险不重视的现象。

3、企业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全。中小企业的利润与成本都较低,而设立专门的资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结果是企业无法集中并整合自身的财务和营业信息,信息丢失现象严重,企业也因此无法对客户有效地进行信用评价和信用风险控制。由于企业缺乏信息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各自保留自己的信息资料,一旦发生部门人员的变动,接受新工作的人员往往很难掌握客户的信息资料,这也直接加剧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文所述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状况,系统地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关对策。

(一)设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一些低成本、低收益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信用部门是不具可行性的,但它们可以转而选择在财务部增设风险管理岗,并对此岗对外招聘具有信用风险专业管理能力的人员。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选择借助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来管理信用风险,那也应在企业内部分派专门人员来协商与外包服务的相关业务事宜。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能在信用风险管理外包服务中充分保障企业的利益。因此,不管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岗位,还是采取外包服务,目的都是为保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效能。

(二)吸收并实践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都不健全,财务部门行使出纳功能,只进行简单地记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并且缺乏一套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应收账款委托专业资信机构进行监控的管理技术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管理应收账款而采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的代表。

(三)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在我国,信用管理体制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对于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国家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无疑解决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困境,为其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惩罚机制的构建是核心内容。惩罚机制的构建既要体现法律的强制性,给不法或不守信的企业予以威慑,打击交易欺诈和机会主义行为,又要体现体系的激励性,鼓励企业应遵守信用,合法经营。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在加强其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从而在整体上分析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管理对策,改善我国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卢超,钟望舒.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探索[J].金融论坛,2009.9.

[2]王秀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探析[J].商业经济,2010.2.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危机;信用管理;可持续发展

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已跃升为刺激经济增长、活跃市场、稳定物价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总数约达1000万,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而且,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市场经济重要的信用主体及信用交易的最大需求者和供应者。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赊销已成为国际交易的主导方式,但中小企业频频出现的融资、生产、财务和商业等信用危机,严重缩减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阻碍了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不利于企业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那么如何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保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关键环节在于建立和巩固中小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是指授信者对信用交易进行科学管理以控制信用风险的专门技术,包括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从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与国际接轨,对客户授予信用、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交易,由此产生了应收账款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是对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目的在于防范因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风险,增加赊销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然而,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片面追求企业业绩、迁就客户,选择的支付方式加大了客户拖欠账款的风险。加上中小企业业务多,交易量大,资金流动性强,周转速度快,在交易链条上,如果客户拖延缴帐时间,势必会导致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增多,且账龄越长追款成功率越低,使企业坏账增加,直接造成企业利润流失,或因缺少流通资金而发生营运困难和机会损失,甚至引起拖欠上游供应链企业账款的恶性循环。这时缺乏信用管理的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会对财务报表采取舞弊行为,逃税的同时开设多个不同账户,以达到套利目的,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种还贷能力增强的假象,欺骗了银行和广大投资者,也使大量资金误投和流失。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和财务信用的不足,是融资机构惜贷、畏贷、难贷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信用管理的职能范围也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断扩展,除了对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重要意义外,其他现实意义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信用管理是增强中小企业生产信用,塑造健康、良好形象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生产信用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暴利,隐瞒事实真相,欺诈消费者和其他商家。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或采用非法生产方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商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污染了社会诚信氛围。2008年三鹿"奶粉污染"事件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渐升级为中国乳制品行业性危机,也因此引起国家广泛关注,开展乳业普查。伊利、蒙牛等国家免检产品也未能幸免于难,因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而被国家质检总局免去免检产品的称号。虽然之前伊利和蒙牛凭借其自身实力,良好的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处于我国乳业核心地位,但是两家企业并未重视信用文化的持续建设,导致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松散。而重塑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受损的信用形象,又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挑战,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补偿。拥有完整、良好信用管理的中小企业,不因外界市场环境变化、获取短期利益而自毁企业形象,反而是更加坚持信用原则,加强信用管理的自律约束,具体表现为不产生失信动机的主动状态,而不是在法律、法规威慑下不敢失信的被动状态。这样,中小企业就会不断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信用管理是中小企业增强商业信用及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交易最频繁的信用关联方,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等信用方式进行交易。在享受这些信用交易方式提供便利之余,一些中小企业却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够严守信用,采用欺骗、隐瞒等不正当的方式,做出违背商业信用的行为。在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单指企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而是企业价值观同企业资源整合下的整体行为能力,即商业信用,这是中小企业灵魂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其他中小企业难以模仿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能在长时期内保持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使企业能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主动性。技术可以掌握,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的商业信用等企业信用管理文化,却是很难模仿、很难超越的。

信用管理还是中小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中,信用代表财富,是深化社会现代化的助推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是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要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企业文化中。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想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就要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营造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环境,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菽林.对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6.2

[2]生越元.应收账款管理控制方法――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J].金融之窗.2007.14

[3]汪慧蓉.探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J].陕西教育.2008.2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8篇

一、企业在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市部分国有特大型企业;民营、涉外、股份制企业;商业企业、餐饮服务业;建筑安装业、个体工商业户的调查。认为企业、个体工商业户所存在的信用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纳税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纳税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题。而共性问题,又是纳税信用存在的主体问题。一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弱化。从每年组织的纳税检查看,都查出不少偷逃税案件,一些纳税人认为:查出来是你的,查不出来是我的,能瞒的过去的就瞒,瞒不过去再说。结果出现了能偷则偷,能骗则骗,能逃则逃,能漏则漏等问题。二是无账可查或账证不健全。企业的经营成果是通过账务来记录和反映的,账簿和凭证是税务机关征税的根据,如果不健全或无账可查,税务机关就失去了计征税款的依据,就无法掌握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就无法如实计征,就会直接影响到征收管理的质量。目前,大多数个体工商业户,部分私营企业账薄不健全,只能是查到多少算多少,“双定”定多少算多少,征管的质量明显受到了影响。三是个别企业利用税收政策,弄虚作假,偷逃税款。比如:福利企业、校办企业,按规定都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个别企业为了钻政策空子,就搞了一些假校办、假福利,来获取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四是不按规定要求填写、开具发票,个别企业开具大头小尾发票,串用、借用发票进行偷税等。

(二)商业往来中信用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商业企业信用问题普遍低下,欺诈和误导消费行为时有发生。一是商业信用度不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商家,是为了多销售,做一些表面的诚信工作,而销售后消费者不满意,找上门来,诚信已荡然无存,因此屡屡发生消费者投诉案件。有的商家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逐利润或是避免损失,就会出现以诚信为幌子,滥用信用的行为,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二是商业信用不规范。商业企业普遍存在讲信用,没有制度规范;讲诚信,没有惩戒措施保证;讲服务,没有硬性措施约束。这样一来,商业信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融入到消售的全过程。三是商业信用发展依赖老总的思想。调查发现,有的老总对商业信用比较重视,但没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有的老总比较漠视,对商业信用问题一无所知。上述两个方面,都没有真正把商业信用问题,作为企业一件生存大事,常抓不懈。由此,出现一些商业信用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在餐饮业中信用存在的问题。

餐饮企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十分关注,关注的焦点是餐饮价格问题,而价格问题五花八门,说变就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一是两套价格。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帐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二是模糊标价。例如某酒店在门口迎宾处以“特价烤鸭每只限38元”进行价格宣传,实际却按48元结算。当消费者质问何为“特价”时,该酒店谎称每天前三位顾客才能享受“特价”。三是虚夸标价,误导消费者购买。四是模糊赠售。如某餐饮公司在经营场所打出“肥牛午市买一送一,晚市买二送一”的条幅,但未标明赠送商品的品名和数量。在顾客消费一喋肥牛后,仅赠送价值较低的一碟牛肉。五是隐蔽价格附加条件。如某酒店采取“消费返A、B券”的手段促销,其中A券可当现金使用,而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消费等值人民币后使用,误导消费者在店内循环消费等。

(四)个体工商业户信用存在的问题。

个体业户信用问题具有普遍性,问题的表现具有多元性。一是信用意识淡薄。个体业户普遍认为讲信用是大商家的事,与个体业户没什么关系,个体业户销售商品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回头客,所以,不讲什么信用。二是纳税意识淡薄。多数业户认为“皇粮国税抗不了”,但涉及个人利益,能不交就不交,能少交就少交。个别业户根本没有纳税意识,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偷、逃、抗、骗国家税收。三是个体业户信用度比较低。个体业户多是小本生意,资金少、费用高、利润低。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择手段,采取欺、瞒等办法来维持生计。因此,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能货真价实。

二、企业信用低下问题的主要成因

企业信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造成企业信用低下的成因,主要有三:

(一)体制转换因素

在我国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实际上非常淡薄。工厂生产什么、商业销售什么、往来资金如何结算、生产经营资金如何获得,都要由各种计划安排好。1992年,我国正式建立和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使企业信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实质上,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需要社会整体信用的系统作用。市场交易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不仅人与人之间信用关系日益广泛,而且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规模也不断扩大。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紧密相连的“社会信用”的作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作用,使人们对信用问题则显得十分陌生,再加上利益机制的驱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已成为唯一目标,这样一来,生产产品质次价高,商业销售弄虚做假,销费者苦不堪言,社会信用每况逾下,甚至出现了信用危急。因此,体制转换是造成企业信用低下的体制惯性因素。

(二)法律滞后因素

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制约,信用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关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比如:即无信用管理机构,又无信用管理母法;即无信用惩戒法规,又无信用管理标准,这种状况,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天性不足,而且导致了信用问题日趋严重。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运用相关法律规范信用管理。比如,在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是根据《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法案》建立的,该机构的发起股份51%由货币委员会持有,30%被商业银行持有,其余的19%由其他的放款机构持有。该法案规定,除中央银行外的所有放款机构,有法定义务向信用信息局提供信息局希望搜集的任何信用信息。未按照信用信息局的要求提供信息将受到法律处罚。尼泊尔的实践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尼泊尔,由于没有法律条款约束银行不提供信用信息的行为,这使得信用信息局的工作缺乏效率,这也是为什么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尼泊尔已经有10年的历史,但却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实践证明,没有法律法规监督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不可能有一个充满信用的社会环境。

(三)思想道德因素

信用作为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信用,形成了某些自身特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过程别需要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的支持。但是,由于人们的诚信观念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完善,这些阻碍其健康运行的消极现象,反而会消解人们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努力。如人们在需要资金、原料、商品时往往首先去找熟人??亲戚、老乡、同学、朋友,而这些人则会因为他们是熟人而乐于慷慨相助,在对他们提供诸如资金、原料、商品时往往不去了解他们的资信情况,草率地签合同,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合同,仅凭口头上的承诺。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亲属骗亲属,朋友骗朋友,老乡骗老乡,同学骗同学的现象。这既是造成社会信用问题的道德原因,也是造成人们上当受骗的客观原因。所以,要实现传统诚信观念向现代诚信观念的转换。要将诚信从传统的熟人关系转向市场关系,从单纯的道义转向道义和功利的双重推动,从情感依据转到法理依据。

三、提高企业信用的思路和建议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长春市,信用体系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长春市对社会信用活动的管理。为此,提出如下思路建议。

第一,深化信用教育,强化信用意识。

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保证。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在全社会应形成“信用度高实际上是一种财富”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和培训来实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应贯彻始终。

第二,建立法规体系,强化信用管理。

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当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也必须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对市场进行信用规范。当务之急,要制定信用管理法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有些立法可以借鉴。制定法规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法规包括多个方面,如银行信用方面的法规、商业方面的法规、规范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行为的法规、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的法规、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的法规等。尤其应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规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做到“闯红灯者受罚”,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第三,把握正确原则,适时信息开发。

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信用数据的开发是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为了配合WTO对信用公开化的要求,以及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公共信息和诚信数据向全社会开放的要求,需以法规的形式规范信用信息、诚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即使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和获得信息规范有效的渠道。对信用信息开发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方面是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为我市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且要明确信用数据开发的内容、项目、范围,使信用信息开发具有整体性、严肃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在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应有相关的法规约束。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必须在政府有效监督和管理之下,对其机构的准入、资质条件加以规范,使其真正成为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社会信用管理服务机构。

第四,明确政府职能,强化信用监督。

作为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而不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服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有必要大力扶植和监督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让大家平等地取得和使用,并监督和保证市场经济主体之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保护公平竞争。对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政府必须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维护信用执法的公正。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用;个人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管理

1.信用

信用(Credit)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英文韦氏词典》的解释,信用为“The system of buying and selling without immediate payment on security”。由此看出,信用是以授信人、债权人对于受信人、债务人所作还款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决定是否同意产生授信人到受信人经济价值的转移,其中定义有明确的时间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信用”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所产生的活动,主要突出体现为商业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信用的定义是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活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信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2.信用管理

2.1 个人信用管理

王良(2003)在《社会诚信论》中,从诚信的本质、社会伦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但他的研究偏理论化,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张中秀(2002)的《个人信用指南》一书对个人信用评分的设计以及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评分机构都做出详细的介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本书的研究角度侧重于金融行业,主要用于银行对个人用户的信用评估。

王绍辉等(2004)认为个人信用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反映个人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等若干方面内容。并运用统计方法论来评价个人信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客观评价模型、主观评价模型来评价个人信用。

2.2 企业信用管理

吴晶妹(2002)认为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之变成征信产品,然后以征信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影响一国经济的作用看,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管理更侧重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信用管理。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筹资或投资服务。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信用销售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波特在其代表作《赊销管理手册》(1998)中首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赊销管理理论,他的理论认为赊销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波特提出了一维即按时间划分的赊销管理模式,注重赊销过程的严密性,从各个赊销环节严格监控和管理企业的赊销,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他的理论为企业赊销管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有了粗糙和简单的缺点。

Jamal,Sarkar,Wang等(2000)建立了在固定需求量、延期付款的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Shinn,S W(1997)建立了在价格敏感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他的研究同时得出结论,在价格敏感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不会因为信用期限的长短而影响最终需求量。以上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受信角度建立模型,即在授信方给予固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选择确定最优的反应策略。

Alexander,G L和J M Gahlon(1980)是最初研究优化信用周期和现金折扣的学者,但由于当时的模型过于简单,得出的结论在理论界、实务界反响不大。

Kim,J Hwang H,Shinn等(1995)则研究了在单位价格固定情况下,销售方应提供的最优信用周期,以上的研究都是在假设最终需求是固定时得到的。Amy Hing-Ling Lau,Hon-Shiang Lau(20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不确定的季节性产品信用政策模型。

P L Abad和C Kjaggi(2003)则在最终需求是价格敏感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购买方和销售方的状态函数情况下,建立了确定产品价格和商业信用期限的综合商业信用模型,该模型比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型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Kevin Cowan和Jse De Gregorio利用智利的私营信用报告公司SINA-COFI提供的数据,验证了信用报告的数据对预测拖欠的作用,发现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对解释拖欠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发现信息共享使放贷额增加,且信用记录中的历史越长,这种作用越大。

Jarl G Kallberg和Gregory F Udell利用邓白氏公司提供的信息,以图表表示证明贸易或商业信用数据的预测作用大大超过仅有财务报表数据的预测作用。他们的研究模型考虑到了大多数公司向不止一个放贷人借款,从而促使放贷人交流信息的情况。

Allen N Berger,Leora F Klapper,Margaret J Miller和Gregory F Udell研究了公共征信机构数据在经济分析方面的作用。他们利用阿根廷中央银行公共征信机构提供的1998-1999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小公司是一个信贷市场中信息最不透明的部分,他们更多的依赖关系银行,更有可能与小银行合作。

王庆成、王化成(1995)从风险准备金提取、资产重组等方面研究了信用风险化解机制。赵德武(2000)从财务管理角度研究了应收账款的成本计算、风险测定、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等风险分析和监控方法,通过综合考虑赊销增加带来的管理成本、收账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等因素,分析账龄与呆、坏账之间的关系,建立即时发现逾期账款并进行及时处理的策略。易平(2001)、许文珍(2002)等分别从假账甄别、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舞弊表现形式等方面研究了企业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黄新炎(2004)深入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包括应收账款现状、形成原因及后果分析。贺蓓(2006)从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来减少企业的坏帐损失,已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王霞、沈向光(2006)认为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包括商业竞争、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等,并提出了信用管理对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王本燕(2007)、胡业凤(2007)研究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基础上,从应收账款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构想和对策。任海芝(2007)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当地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制度不够完善,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

韩家平、蒲小雷(2001)提出的“3+1”信用管理模式,它的体系是一个客户信用调查的评估机制,一个交易中的债权保障机制,一个交易后的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以及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但“3+1”信用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即仅有企业授信管理,缺乏企业受信管理,但企业授信与受信均为企业信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陈晓红教授等人(2001)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企业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法。总的来看,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它同样存在漏洞,不具有普遍应用性。谢旭(2002)提出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所谓全程信用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通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目标。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为企业制定全程信用管理计划。陈臻(2006)主要将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中,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徐明亮(2004)阐述了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文亚青(2007)提出“三位一体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他提出了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囊括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由道德信用、经济信用和法制信用三者有机结合的、以建立高效有序的企业信用文化、满足顾客和员工的信用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为今后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邢凯旋(2004)从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以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张的勇(2005)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现实情况,要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周汉华(2002)认为市场失信的实质是法律的失范,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同时与法制演进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必须改变己有的变法模式,即变控制―命令变法模式为合作式规制模式。张维迎(2003)认为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转的两个基本机制。在商业社会,企业是信誉的载体。中国企业不重视信誉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法律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进一步,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当人们没有积极性讲信誉的时候,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没有了信誉基础,法律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康勇(2005)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加强信用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日常催款制度。

夏敏仁、林汉川(2005)对企业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借助于统计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出多套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何军峰(2011)运用AHP法对于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主要选取中国神华和山西焦化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赵道升、陈永丰、林凯琼等(2011)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户信用评级进行分析。阮渝生(2004)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度进行衡量。王春兰(2005)研究了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相关评价方法。

陈文玲、王飞(2006)从南宁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分析了南宁现代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现代金融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王康(2006)从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西方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纪峰(2007)认为现代的信用管理思想应以客户为中心展开,而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正是进行客户信用管理的有效工具,其中一些思想和方法可以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实践。通过对CRM的分析提出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张勇(2007)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包括对新客户授信决策、客户信用风险的中期监控、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与催收和信用风险的转嫁的全过程管理。叶(2008)从企业信用客户管理、企业赊销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文化等发面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张旋(2011)从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协调衔接好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三个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又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管理体系来分析。

2.3 政府信用管理

刘江翔(2003),政府信用就是政府在不断地履行对民众的承诺或约定的过程中,而获得民众对其信任的一种状态,它是民众对政府行为可信程度的主观反映,并对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并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府信用与官德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

毛黎青(2006),政府信用即政府对公众在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行为对公众的信用。从而分析了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环境制度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政府信用的制度。

3.总结

当前的信用管理研究,多数是针对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以及传统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对个人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的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主要从社会公正角度、经济制度层面、企业管理层面、财务角度、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的工具模型等来分析。

参考文献

[1][英]波特・爱德华.赊销管理手册[M].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

[2]Jamal,Sarkar,Wang.Optimal Payment Time for a Retailer Underpermitted Delay of Payment to the Wholesa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6(3):59-66.

[3]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张勇.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07.

[5]叶.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商业信用管理范文第10篇

标签:法律信用制度信用管理信用经济中国校园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对于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因赊销产生的风险,增加赊销的成功率.

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1.收集客户资料2.评估和授信3.保障债权4.账款追收

一.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大环境总体上存在着缺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欠缺规范商业信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在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尚无针对性法规规范的企业商业行为的信用结算制度。企业交易过程中,只能间接参照《公司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上述两种法规无法对商业信用制度起到全面的规范作用,主要起指导及参照作用。事实上,“信用制度”一词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没有任何法规条例指代,仅指商业交易行为中由交易双方自行制定的结算制度。

2.是相关管理与执法职能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商业信用制度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现有商业活动中的征信行为和信用管理工作,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企业自身作为;第二是专业征信公司。这两种途径都属于商业行为范畴,而非官方管理行为。针对上述信用征信行为,目前在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但这些部门与法规的法律效用受地域限制,且普及性很低。3.是中国信用评定权威机构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官方权威机构。目前在国内从事商业信用评定工作的机构有两种:第一是商业征信公司;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机构的信用评定均为商业行为,因此在本质上不具有法定权威效应。其中前者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就行业本身而言也尚无权威的资质评定标准;而后者的企业信用评定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于金融系统内部。

二、市场经济与企业信用的关系

企业的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即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信用制度并不特别重要,社会上所有信用都是国家给的,不存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和企业之间面临大量的经济交往,信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借贷关系,而借贷则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上而言的,信用经济是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上而言的。所谓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要一个人兑现他的承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但如果时时处处都靠法律,那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因此,恪守信用道德对维系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诚实信用属于市场活动的道德准则”。自从有商品以来,市场交易行为也就伴随而产生。无论市场交易行为有多么复杂的形式,共同一条就是必然也必须要遵守交易行为自身的要求:信用。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之说。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它需要有序地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平等、开放、统一的竞争经济,也是一种不断扩大的分工合作经济和一切合作主体、交易主体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归宿只能是守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证券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市无信则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法则不受践踏。

三.创新企业信用制度和机制,重建市场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信用还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信誉是宝贵的无形财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建构信用体系既要靠道德约束,要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同时又要靠法律约束,要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

1.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全民信用意识。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要宣传普及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2.加强维护信用制度的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来调整,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法治”和“德治”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当道德规范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赋予其强制性。

3.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建立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应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强调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以便能够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开展国际业务。

4.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就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制度和规则。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四.企业信用还要依靠司法强制力来约束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

在法庭上,这些案件没有复杂的证据证明过程,因为证据比较容易取得,也容易认证。所以,法院作出判决的时间是比较快的。如果有借款抵押或质押品的话,执行就更加容易。对于不自觉执行法律判决的个别人来说,法院的法警还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执行。

企业的纪律与司法纪律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如果没有企业的纪律,人人都将变成“魔鬼”,法不责众,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司法纪律,就好象假定世界上人人都变成了“天使”。企业的纪律对于少数不守法的人,永远也没有办法。依照“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原来守法的人,也会变得不守法了。司法纪律对少数不守法的人必须进行强制力的教育。

上一篇:应急综合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业基础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