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7:04

商业信息化管理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1

信息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的。后来,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11)以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lI)计划的引入,又将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导向技术层面的探讨。

1. 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点。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所组成的整个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要在人类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从而建立一种超越旧的人类时代的新的文明一信息社会文明。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类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主旋律。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企业管理理论、方法与体制的更新和适应的过程。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看,信息化对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企业信息化能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企业信息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走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信息处理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同时,商业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以及金融行业的自动服务系统的形成也为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所谓电子商务,通行的解释,就是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指交易者之间依托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规划或标准,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美国政府“全球电子商务纲要”释要:电子商务是利用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Internet和Extranet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作为电子商务的第一步,企业应该实现本身内部的信息化,建立基于网络应用、有发展性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并辅之以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

有色金属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构思

电子商务席卷全球,受到世人关注。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促进了其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彳寺别是有色金属企业,直接面对商机无限的网上市场,任何最新的信息都可通过网络搜寻迅速获得。但从总体上看,有色金属工业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参差不齐,企业内各个层次的信息化出现“断层”,技术实现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出现断裂;企业推行电子商务的进程缓慢,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问题已经严重地妨碍了企业电子商务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技术标准化以及组织再造方面。鉴于此,对有色金属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实施电子商务提出如下构想。

1. 进行总体规划。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有色金属工业集团在制定规划时应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和计划的切实可行性。首先,对集团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信息系统的现状制定一个长期、短期规划;其次,对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需求进彳T调查,结合集团系统的规划,制定一个长期和短期规划。

2. 采取科学、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法。特别是采用的软件产品,一定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实施方法论”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工具”,这是信息系统建设专家在总结了无数企业实施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集团化企业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的特性,制定工作规范,可以使跨区域团队的工作保持协调和默契。另外,对于集团化企业的实施方案,还需分析实施项目,并针对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和实施的难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建立企业管理模型。建立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型模型,进行管理创新,是信息系统实施的新要求。管理模型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企业现行业务的整理分析;从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定位及新系统实施的目标出发,定义新系统功能;对新系统功能模型进行原型测试;整理总结管理模型;为新型管理模式制定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在新系统环境下,导出先进、科学、适用的管理模型和系统管理的标准规程,借此实现统一的集团化的管理模式。

4. 做好基础数据工作。电子商务时代的经营管理是将企业的各项资源以数字的方式表现,并利用网络技术的模式及时处理和跟踪企业的运营,以量化的形式评价企业的现状,并及时预测和调整企业的各项业务。企业对经营管理的驾驭能力,表现为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知识流等数据的驾驭能力,数据的准确问题对集团化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来说是重中之重,基础数据的正确、完整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石。

5.电子商务实施步骤。首先,实施有色金属工业集团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三大战略:一是将自己原有的核心业务放到网上,积极探索在线服务;二是在网上从事相关业务,平衡风险,在保证原来业务的基础上幵展互联网业务;三是拓展和开创外在业务投资,通过创业模式来参与互联网行动。

其次,让企业的电子商务从无纸办公室开始。通过这种比较容易被员工所接受的方式,可以迅速在企业内培育出电子商务全面开展所需要的电子化企业文化,比如说员工们将习惯从电子邮件和企业内部网页来获得重要的业务信息等等。

第三,以信息流为核心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战略。在通过“无纸办公室”初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电子化的工作环境之后,企业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了c从流程的角度看,电子商务是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所构成的整体,其中,信息流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以信息流电子化为突破口的电子商务实施战略可沿着以下三种思路开展:一是寻找由于信息传递速度慢导致效率低下的工作流程和环节;二是查看企业内部是否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从而引起流程不畅或效率低下;三是对信息加工方式加以改进。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2

你们好!今天,党委、办事处在这里召开*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工作,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为了切实保证该项工作的开展,办事处专门制订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刚才,吴良艺同志还在会上重点宣读了办事处制订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这两份文件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步骤、方法和管理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大家会后要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街道办事处作一个发言,主要讲三方面:

一、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总理在去年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总理的讲话充分阐明了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面临的一个根本变化就是国内场国际化。*的企业要与众多的国内外企业竞争,关键靠什么?要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在激烈的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场竞争对产品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客户对交货周期要求的日益缩短,企业生产呈现出品种多、批量孝换代快的特点,要求制造企业必须迅速掌握瞬息万变的场,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把竞争从价格竞争变为质量、性能、价格、服务等全方位的品牌竞争。因此,在制造企业中推进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企业的场竞争力,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简单地讲,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等四个方面。数字化设计指的是应用二维CAD和三维CAD进行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指的是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制造和过程自动化控制,数字化装备指的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使用,而数字化管理,就是要大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应用。

企业作为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供应链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中级工业化水平,但要实现向高级工业化的跨越,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档次。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创新、升级换代的主要载体之一。

为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办事处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要切实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和动员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整个*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优势,增强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信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于2002年被广东科技厅授予"广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称号,这既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也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握机遇,勇于挑战,增强工作信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试点工作扎实做好。回顾*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具备一些有利条件,这是我们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造业比较发达,规模企业基础好

*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结构的调整,已经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并成为了珠三角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20*年,*的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9亿元,出口创汇14.6亿美元。*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企业3000多家。其中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2家,超亿元企业32家,形成了以家电、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生物医药、塑料制品等为骨干的产业格局,是文秘写作网最大的冰箱、微波炉、空调生产基地。科龙、格兰仕、容声等国内驰名商标,以及一大批著名品牌,享有相当高的场知名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优势。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应用面广

*企业信息化工作具有比较好的基矗早在八十年代,科龙公司的前身--广东珠江冰箱厂大胆投入150万元,建设内乡镇企业的第一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显著效益,该项目荣获广东"企业管理一等奖"。目前,*年销售5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85.2%拥有信息化专业人才;64.9%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和计算机部门;建有较完整的MRPII/ERP应用的企业17家;今年计划开展信息化应用企业14家。此外

,*136家规模企业中应用了CAD的有89家,建有企业网站的93家,有13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

(三)企业实力雄厚,对信息化高度重视

企业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都有限,主要靠企业自我投入为主。目前*相当部分的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原始积累,步入高速增长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完全有条件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对企业信息化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而且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不少企业家对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具有独特的见解。不足之处是局限于内部应用、缺乏系统集成,形成信息孤岛。如果再加大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这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完全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四)有一批成功的示范企业

*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不仅在范围上覆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等领域,而且拥有科龙公司这样的国家863/CIMS优秀应用示范工程。科龙公司通过CIMS的实施,企业管理和人员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信息集成,提高了效率,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达到了部级水平。顺威公司通过进销存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企业工作效率提高20%,库存量减少10%,供货周期缩短10%,被推荐申报广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成为*中小型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在成功经验基础上,准备今年6月全面地实施ERP系统。这些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信息化工作示范,而且他们从推进信息化工作中得到的好处可以间接使我们的企业受到教育,增强信心和工作的动力,带动*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高。

三、实施信息化的工作部署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国家和制造业信息化总体部署,以"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为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优势,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带动全街道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促进和培育相关软件业、系统集成和技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广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先进示范镇。具体要求做好以下己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信息化推进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周期更新快、推动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外,而且还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了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在盛区配套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办事处计划从财政拔出相应的扶持资金,为企业推进信息化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支持。

2、搞好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根据企业信息化需求、行业属性、基础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改造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如家电、机械、五金等行业可选择采用离散型制造模式,涂料、化工、制药和食品等行业可选择采用流程型或混合型制造模式等。计划用三年时间,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建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工作的指导,及时了解示范工作情况,注意总结示范工作经验,加强示范企业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示范企业通过验收之后,要及时成功的示范经验加以推广,形成示范辐射效应,以点带面,引领全局,逐步铺开提高*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加强合作,集成优势,完善服务体系

要针对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应用需要,充分利用盛区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资源,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吸引优质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软件和系统集成专业公司到*设点,为企业提供场化服务;积极为有需求的企业推荐有实力、信誉好的技术依托单位;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促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联合开发和实施的路子;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资金,提高成功率;通过一系列措施,集成示范和推广优势,逐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完善、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4、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是近期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认真做好信息化工作和具体推进计划,要定期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进展情况,特别是示范企业、试点成功的企业,要加强宣传报道和经验推广。引导企业重点突破,少走弯路,多走捷径,提高效率。要加强培训,先从基础较好的企业起步,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重点提高企业"一把手"、管理层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能力,帮助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各位领导、专家、企业代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

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我们要以*作为广东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为契机,统一认识、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努力把*建设成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先进地区,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3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经营管理 模式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以及从组织上提供的为保证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和发生意外时能保护系统、恢复系统的法律、标准、规章、制度、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等结构体系,它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测、反馈控制、预测和决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设计,使企业信息化项目能够被客户接受,并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信息化项目的良性运营。

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确定,一般要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一般有以下五种建设模式。

(1)企业――行业互动模式

企业――行业互动模式是指某个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信息化之间存在互相约束和促进的很强的互动关系,并由这种互动关系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它最先是一个或多个企业带动,然后是推动行业的信息化,最后是行业信息化又引导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

(2)挑战――反应模式

挑战――反应模式是根据美国桑塔费研究所创造的概念而命名的,企业面对现实或未来的挑战而采取积极措施,在企业选择各种对策措施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各种对策的关键方案。企业面对未来的挑战,未雨绸缪,将企业自身作为挑战对象,积极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模式适合于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3)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指由于企业信息化时间和起点不同,造成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犹如大雁飞行形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高,使得信息化项目比一般的项目风险更大,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都愿意“跟跑”,不愿意“领跑”,具体表现为在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之间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吸取经验和教训,再建设自己的信息化项目。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间的雁行模式、企业内的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和地区内雁行模式四种。对于企业间雁行模式,先行信息化的企业为后进企业提供经验和样板。在实际实施信息化建设中,通常采取信息化示范工程来使用这种企业间雁行模式。

(4)地区互动模式

由于企业所在地区或地区政府推动而主动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良好环境,或者由于企业所在的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间相互影响,或者区域内信息传播成本低而促进企业间相互交流和影响,这种由于地区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而形成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称为地区互动模式。

(5)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浪潮带动下,可以充分利用大型企业信息化提供的经验和发展环境,进行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然后再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由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好,所以信息化的成功一般来说能率先实现,这样大型企业会将自己的某些经验辐射给与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其他中小企业,从而带动自身产业链的增值。

2.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形态分析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步骤是在公司组织结构上进行科学设计,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组织形式演进的过程是由实体企业到虚拟企业再到企业电子商务,最后发展到电子商务企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最终将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企业。

(1)虚拟企业

一个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公司组成的临时性网络,这些独立的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组成一个整体,共享技术、共担成本并可以进入彼此的市场。虚拟组织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章程;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垂直体系。

(2)企业电子商务

企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传统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平台来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是网络型的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理念与地理、产品范围,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进入全球化的网络经济领域。

(3)电子商务企业

在企业实现商务电子化的同时,商务主体直接交易便捷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化交易手段大大扩展了交易主体的选择空间并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交易主体之间“多对多"的交易关系推动“全球网络化供应链”的形成。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是组成全球网络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标是通过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平台公共服务,提高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效率。

3.电子商务的企业资源管理分析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需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企业电子商务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以及客户关系资源。

(1)企业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中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其直接目标就是保证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得以实现,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网络财务管理

网络财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业务协同,支持电子商务,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的、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MRPII或ERP将企业业务和财务、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集成起来,也可以开发或引进网络财务软件得以实现网络财务管理。

(3)电子化采购管理

电子化采购是通过互联网络,借助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活动。在网络上公布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内容,给供应商选择;采购企业通过电子目录了解供应商的产品信息;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通过电子化手段下订单及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

(4)电子商务的服务管理

电子商务的机遇需要靠优质的服务去把握,客户的选择标准将会集中于服务,电子化交易呼唤人性化服务,服务是维护客户忠诚的基本条件,服务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样就要求服务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独特的网站,努力成为一流的客户服务提供者。

三、企业环境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在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哪种模式?

2.客户搜寻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有哪些?商品展示采取什么方式?客户与企业的信息交流采取什么方式?

3.商务咨询洽谈的方式与途径是什么?交易订单签约方式是电子化的还是纸质的?

4.交易的货款支付采取何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商品的物流配送采取哪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电子化服务方式?

5.企业信息化组织采用何种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6.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什么特点,是否适应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要求?

7.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服务管理等专业管理是否采用电子化的手段,有什么特点?

8.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哪些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来保证信息化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司林胜 周 宏:电子商务案例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08

[2]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08

[3]刘培刚 孙建军:论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化模型.情报学报,2000年.06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 SOA BPM 信息集成 商务流程

一、SOA溯源

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运作有两种基本形式:创建信息和调用信息。传统的信息运作方式虽然大大推进了生产力,但又反作用于信息技术,促使企业内外部商务信息的大规模集成。另外,程序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如表1所描述的4个关键阶段。

可以看出,IT和程序语言发展的过程实质为逐步降低耦合性的过程,也是接口和接口实现之间逐渐分离的过程。web service实现了松散耦合的服务和粗粒度的服务,它虽然采用的标准的SOAP协议,但其本质上只是一个特定的服务组件。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是在web Servic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最大限度地重用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包含且超越了现有的一切技术和架构,其目的就是做到业务和技术的完全分离,实现敏捷的、不受限制的信息集成。因此,可以把SOA看作一种哲学――种描述商务流程、捆绑各种服务、组织IT基础结构的方法论,一种在计算环境中设计、开发、部署和管理“服务”的模型。

二、基于SOA架构的BPM方案

早在SOA诞生之前,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商务流程管理)产品已经出现并成功实施。处于流程1.0时代的企业通常从头至尾地建立各个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流程系统,其间缺乏配合和协同。随着亚当斯密的部门分工理论的没落,快速变化、整合、分布等方面的困难一度阻碍了BPM的应用,使企业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在用完整的价值链考察企业竞争力的今天,缺乏灵活性、高昂的变革成本、以IT为中心的传统应用等因素又促使BPM市场急剧增长。同时,IDC提出流程企业应进化到2.0阶段,使用SOA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架构组装企业的BPM,而BPM的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着SOA的发展。

BPM主要应用于商务流程自动化 (BPA)、异构系统的无缝整合(EAI)、企业流程建模分析(BPM的核心)和监控企业活动以实现流程持续改进(BAM),每个场合都与SOA关系密切。要从BPM迁移到SOA,跨越信息技术与业务之间的鸿沟,需引入一个服务层,该层包含支持特定业务域的服务线、可跨多个业务域共享的可复用技术服务以及Web Services平台,允许以各种独立于底层服务和技术平台的方式定义和利用服务。从技术层面看,SOA和BPM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BPEL+WSDL:先定义好一个BPEL流程,然后把它纳入到SCA容器中去。在定义构件时,可使用子元素的process属性指明这个可执行的BPEL流程的目标名称。

2.BPEL应用SCA的某个构件。例如,一个BPEL的变量声明可以包含一个SCA的扩展,表明这个变量代表了一个SCA构件的属性。

三、企业商务信息集成

尽管通向SOA的路径仍然十分模糊,架构承诺实现的目标也遥不可及,但仍有很多企业做好了实施路线图并逐步向SOA看齐。以下列举一些SOA项目实施的成功案例。

1.BPM结合条形码解决生产数据方案。某企业的生产过程共有23道工序,BPM系统会根据ERP下达的最新订单信息自动发起流程。CIO希望在流程发起时工人可通过条码终端录入数据进入BPM系统,将流程推入下一环节,最终实现数据采集和报表数据的分析过程。据此,整个BPM方案应基于SOA架构,将现有ERP和制造执行系统中的Bar Code系统相整合,即可解决生产条码整合的问题。

2.商务系统信息集成方案。X公司内部先后实施了OA、ERP、DSS、B2B电子分销、SCM等由不同厂家提供或自主开发的相对独立的系统。随着业务的不断进展,需要进行如下的集成:(1)企业内部商务流程的集成――使企业内部整体的商务流程更加完整和流畅。考虑到业务需求,不同的商务流程之间需要进行实时无缝的链接,因此可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将X公司的各商务系统的商务流程与ERP系统进行整合。(2)企业之间商务流程的集成――使整个供应链的商务流程更加完整和流畅。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集成X公司与供应商ABC公司的异构ERP系统。主要定义了产品信息、产品采购、采购订单状态这三个商务流程标准。其中,产品采购商务流程如图所示:

3.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在影响BPM成功部署的因素中,类似公司政治、变更管理、缺乏技术娴熟的业务分析师以及组织协调等方面的难题远大于技术难题。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合适的系统架构师,以正确实施BPM和SOA的混合分步部署。在BPM流程分析基础上,持续改进,识别出最有价值的商务流程模型去实施企业级SOA;在企业级SOA基础上,逐步积累,更深入广泛地推广BPM应用。而合理采用融合SOA和BPM的软件产品,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3]尹玉芬.客户经理服务移动信息化建设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研究[J].供用电,2016,33(1):67-71.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6

一、信息技术基本内涵和特点

总得来说,信息技术的最重要内涵就是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存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水平也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由最传统最简单的信息传递逐渐发展为机械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特点:①安全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可控的问题,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阻碍。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管理设备为管理问题地解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②节能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过程降低经济成本投入,并有效提高工商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促进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广义的信息技术内涵如下图1所示。

二、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让我们对“工商管理”有个粗浅认识。“工商”就是工业和商业的简称。也是社会价值生产与流通的两个环节。而“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所以,工商管理是一种协调行为。

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强管理就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工商管理信息化,就是帮助管理者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工商管理全过程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也了解内部员工的工作详情,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工商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应用,还能够将传统工商管理较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对减少工作量和降低工作难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是有益的。

三、我国工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角落。自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化管理技术在我国工商管理行业中开始进行应用。但是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工商管理信息化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信息化技术我国工商管理行业的分布的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分散性、不同地区对于工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具有较大差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对于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未来我国工商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效果,积极迎接挑战。

四、目前工商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的层级与幅度较不均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层级与幅度不平衡的情况。层级与幅度不平衡的情况,是指信息化技术纵向、横向发展不均衡、实际技术与应用水平不衔接、不均衡。这种问题的出现,将会使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工商管理中与实际的应用不能匹配,应用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工商管理信息化工作效率。

(二)缺乏标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和保障,也是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目前,信息处理技术成为了工商管理的主要技术,但是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缺乏较为专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这种问题直接降低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效率,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还使得信息化应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管理风险。

(三)未能在复杂的工商管理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受我国复杂的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工商管理信息化必须与实际的经济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融合。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涉及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较为广泛。因此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各方面影响因素,将信息技术与各项工商管理数据进行有效地融合。目前,信息化技术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应用还较不成熟,未能发挥其全部优势作用。

(四)缺少专业信息化软件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目前我国对于工商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水平较低,能够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工商管理人技术人员较少,降低了其与工商管理过程的适应性。

(五)工商管理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

虽然信息化技术自身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得其良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工商管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过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外,还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五、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化体系

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与众多部门、业务之间存在紧密地联系。信息共享、传递、互换是提高工商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建立健全信息化以及标准体系,能够促进工商管理信息化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提升整体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促进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在体系建立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为了充分保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制定相应的工作考核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工商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在建立过程中,根据国家不同管理政策的变化,在对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以提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成立专业的监督机构,对标准执行和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升标准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二)完善综合性业务应用平台

服務与业务的开展是工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的建设。①针对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对服务效能和管理功能进行集成整合。②加强各区域的业务联系,形成统一的综合性业务系统,实现行政执法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管理功能的匹配。③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工商管理各项服务业务进行划分,提高服务效果。④构建信息数据中心,对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针对不同的市场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⑤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内部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重视日常事务管理,促进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三)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专业化、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工商业务知识、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职业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职责以及工作目标等。②根据不同企业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较高水平的培训和实践。也可与第三方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水平。③重点培养高级开发管理人员、复合型人员,促进整体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操作能力的提升。④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他们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兴趣,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⑤在工商信息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大对于项目调研、信息系统集成、代码测试、信息软件开发等基础性方面的经济投入,重视并鼓励自主研发项目的开发,促进整体业务系统的稳定创新发展。⑥积极主动学习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工商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对资金投入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管理部门为了提高工商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加大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首先进行专业化信息设备的采购和选择,配备与实际工商管理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化软件。在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提升设备的使用周期。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经济措施为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大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力度。

(五)合理利用BIM技术

BIM技术是在三维技术的基础上,对工商管理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的现代化科学技术。BIM技术能够将传统的管理数据信息进行功能性的数字化表达,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决策的有效性,降低企业经济投入,提高工商管理质量。

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信息化工商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首先,BIM技术能够对于工商管理的相关投资预算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预估,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利用BIM技术将相应的管理数据和参数输入到系统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型,就能实现对于后续相关工商管理环节的可行性预测。同时,针对工商管理相关计划和方案的制定,BIM技术能够提升其方案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减少方案执行过程中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提升整体工商管理方案与实际管理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六、结语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7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电子商务发展也十分迅猛。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能高效、科学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那么就难以承担起未来市场监管重任。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也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经之道,更是强化市场监管,特别是提升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确保规范执法,树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还能够让广大工商干部自觉形成学习、发展、创新意识,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朝信息化方向深入发展。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特征

所谓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自动化办公,同时实现市场监管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其具体的特征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网上办公,日常工作也是以计算机与现代网络技术来完成,如:采集业务信息、决策分析处理与共享等。同时,建立电子经济户口监管信息系统,在网上给人们提供关于工商法律法规、政府、办事程序等信息查询服务,收费项目、标准、服务等信息公示系统,以及企业登记、信用数据信息查询与共享等系统。“服务、办理、监管”一体化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点,在给人们带来更为方便的服务体验同时,通过网上交互式办公让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可以和政府部门实现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市场监管作用,这表明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3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3.1认真科学地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积极针对本地的工商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规划以及指导性文件,既要保证自身的规划和国家工商系统规划总体思路与整体要求相符,又要积极和本地的信息化规划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符合“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工商信息建设内容。另外,科学运用“金信工程”这一招牌,认真开展“十二五”工商信息化重要项目的立项工作,以得到地方支持,为工商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本地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同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信息化标准,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对信息化标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持续开展标准化建设,以确保信息化标准建设执行准确无误。

3.2以全面深化应用强化深度融合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专网加强不同综合业务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监管执法水平。根据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网上服务,切实发挥服务型部门的作用,充分利用内部管理平台做好政务信息系统应用,让内部管理效能更高、政务更加公开透明、办事效率更加优化。在整合不同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上级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尽快整合、对接省内的应用系统,并根据上级的统一技术框架、统筹协调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省市和上级部门间的整合对接工作,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对信息化业务的融合应深度推进,必须和业务部门进行密切而频繁地沟通,以更好地在业务需求研究、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使用中加强彼此的合作。另外,业务人员也应不断转变观念,形成信息化意识,以信息化思维开展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对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中的信息化建设有新的认识,从而探索新应用,以信息化建设优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信息化引领改革创新。

3.3重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根据本地情况积极做好大数据建设,科学汇总工商信息数据,切实提高工商管理数据质量,在狠抓落实中将工商行政管理大数据的基础性作用彻底发挥出来,尤其是对于基层的信息化建设更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的关键离不开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这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职能水平,一定要将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以基层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针对基层监管服务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基层装备能力,要确保在一段时期以后,全部的工商所工作人员人手一台计算机,并辅之以软件开发能力培训,从基层信息化运用能力的提升开始,为本省市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局打下坚实基础。

3.4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体系建

设要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就要求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必须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到核心地位,不断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克服,进一步发挥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其次是要从制度上确保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即从工商行政管理项目、信息化应用、业务工作、信息化管理责任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利用制度保证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切实落到实处。但是,一定要注意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积极开展信息化效能评估机制建设,研究科学的信息化效能评估体系;最后要注意做好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整改工商行政管理网络安全系统,做好信息化应用的备份工作,让工商行政管理数据保存更加安全可靠。

4结语

总的来说,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工商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在信息化社会,根据“十二五”规划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执法效能与服务水平提升、自身改革进一步发展,通过业务与资源的高度整合,推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监管与服务保证。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整合、融合、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

商业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商品管理、多系统交互、贸易企业、信息化

引 言:

随着业务的发展,一些大中型贸易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系统的运维和管理,由于业务日趋复杂,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趋于专业,大而全的系统并不能满足一些细节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各个环节上都有针对性的采用市场上较为专业的软件系统进行操作,这就使得一个企业会拥有多种业务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协同来实现经营的信息化。

但是,由于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其商品数据相关的字段缺乏统一的规范,这就势必造成多系统交互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兼容问题,从而造成数据错误或传输故障,影响正常的业务进程,因此实现商品数据的统一规范是多系统交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贸易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的贸易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靠低买高卖赚差价的交易过程,而是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行业新的动力,信息化的建设无疑成为整个产业链最重要的纽带,网络和信息化给贸易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和管理的理念与国际市场接轨,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不能仅局限于贸易为核心,应该转向贸易与管理并重的模式,这样才能提升竞争力,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畅通的信息流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成本高、维护难,网络安全因素,以及对专业技术人才依赖性强都造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履薄冰,要解决以上困难,除采用专业、成熟的软件产品外,更需要管理者有着较为长远的眼光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梳理企业目前信息化现状,分析现有信息化的结构,找出阻碍信息化进程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从整体到细节,从长远到眼前,设计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指导并监督信息化进程的执行情况,把握整体方向和进程,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按照事先设想的方向落实。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因为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后续持续的增加投入,加强维护,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需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管理者重视并将信息化系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提升中来,如此,信息化建设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推波助澜,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助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二、商品数据的统一规范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必要性

1.商品数据的定义

商品数据是描述核心业务实体的一个或多个属性,是在进行企业业务架构分析中发现的核心业务对象。

商品数据是企业产业链核心业务流程的各个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商品数据管理是指一整套的用于生成和维护企业商品数据的规范、技术和方案,以保证商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集成、共享、数据质量、数据治理是商品数据管理的四大要素。商品数据管理要做的就是从企业的多个业务系统中整合最核心的、最需要共享的数据,集中进行数据的清洗和丰富,并且以服务的方式把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具有权威性的数据分发给全企业范围内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操作型应用和分析型应用,包括各个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2.商品数据管理的关键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是商品数据管理中最关键的性质,它直接关系到其他系统数据的统一,保证贸易企业从批发到零售环节在商品数据方面无差异,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商品管理成本。

(2)有效降低数据管理成本;

企业通过一个商品数据管理平台将每个商品的所有属性统一管理,统一,各系统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的订阅商品的属性,可以使得商品管理的成本有效降低。减少人为手工操作的失误率,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3)更加准确的决策支持;

商品数据的统一管理能够更好的将管理决策规范落实,比如商品的分类方式、分类规则、商品销售方式、统一零售价等等,由集团决策层统一规划,最终在商品管理系统中落实,并且通过系统交互规则出去,其他使用商品信息的系统只要按需接收即可,保证了决策能够无差错的落实到零售终端中去。

(4)系统架构灵活性和创新性。

系统架构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商品管理平台的设计上,商品管理平台设计原则是将所有操作型应用系统和分析型应用系统所涉及的商品管理内容统一整合到一起,集中进行规划,按需共享到其他系统中去。

3.商品数据统一规范的必要性

商品数据管理策略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实现商品的规范,这是提升单品统一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多系统交互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商品规范的意义,既包括商品的属性的规范,也包括系统交互规则的规范,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商品属性的规范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而系统交互规则的规范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商品数据管理目标

商品数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贸易企业集团体系内,各个业务系统中的商品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共享,有效降低数据管理成本、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提高对商品数据有效治理能力,提高商品数据的数据质量,为企业各个系统的数据协同、业务处理打下良好基础、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支持;

四、商品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架构和实现方法

1.企业服务总线(ESB)

ESB全称为Enterprise Service Bus,即企业服务总线。它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ESB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软件架构,可以提供比传统中间件产品更为廉价的解决方案,同时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和整合。从功能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了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商品数据管理平台就是基于ESB来实现多系统交互的。

2.商品数据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商品数据数据管理系统的原理是采用总线型的集成方式(ESB)与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零售系统、物流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进行集成应用。商品数据管理系统承担企业内商品管理相关数据(商品主分类、自定义分类、自由项档案、计量单位档案、产品线档案、税目税率、商品基本档案等等)的管理,包括商品数据的维护生成、保存、修改、删除、。ERP、零售、物流等业务系统订阅各系统需要的数据信息,并通过ESB企业服务总线获取相应信息后作后续数据处理完成最终应用。

各系统交互模拟图

五、商品数据管理的前瞻性和重要意义

1.前瞻性

商品数据管理的前瞻性体现在可以为想要进行信息化改革的企业或者在信息化改革过程中遇到阻力的企业提供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商品数据管理的理念适应集团化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可以为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提供新的思路。

2.重要意义

商品数据管理主要针对采用多种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化的贸易企业,其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困扰性问题之一。

采用多应用系统进行运营管理的企业,在供应链、财务、物流等方面往往会选择每个环节较为专业的软件产品,虽然各软件产品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突出的优势,但多系统综合应用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兼容的问题,商品数据的统一性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没有商品数据管理统一平台之前,企业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每个系统中维护重复的商品信息,由于采用人工操作,产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增加,这不但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人力成本,也影响信息化的效率和进程,商品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和落实,有效的改善了这一问题,操作者只需要在商品数据管理平台统一录入一次商品信息,这些信息就会通过预先设计好的订阅方式下发到各应用系统,同样,如果需要修改信息也只需要在商品数据管理系统中执行一次即可。如此,不但可以解决商品信息不统一的麻烦,也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更增加了信息化进程的效率,也使员工从大量的单一的重复劳动中脱离出来。

综上,商品数据管理是具备可操作性可执行性的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效率,解放劳动力,提升管理水平,使商品数据有源头、可追踪,使企业的信息系统真正的成为一个体系,为企业信息化运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提高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荣耀.连锁企业商品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02出版)

[2]白世贞.连锁企业商业运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5出版)

[3]彭纯宪.商品及品类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出版)

上一篇:电力安全消防规程范文 下一篇: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