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2:02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著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歌唱姿势;呼吸;朗诵;表演

【Abstract】Sing posture, breath, read aloud, perform of habitually development

【Key words】Sing posture;Breath;Read aloud;Perform

在歌唱训练中,有些好的技能需要慢慢的培养,进而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能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歌唱技能、音乐素养等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培养。在训练中把呼吸、位置、语言、表现等孩子们难以理解、难以具象的技能“通过重复练习使有意控制肌肉的技能逐渐成为不自觉的动作”,形成一种歌唱技能习惯,也能提高歌唱训练的效率。

1.歌唱姿势习惯的培养

歌唱的姿势是歌唱的基础,它对歌唱呼吸是否通畅、歌唱的发 声是否正确都是直接的影响。养成良好的歌唱姿势习惯不是教师用枯燥的几句话、简单的训练方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要求教师自身在整个教学活动训练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歌唱的站姿和坐姿,教师身体自然挺直,上胸自然微挺,脸部自然微笑。如果要求学生做好正确的歌唱姿势投入训练,教师却架着二郎腿驼着背在作伴奏,学生的歌唱姿势就无法训练成一种习惯。

培养歌唱姿势习惯不能光靠枯燥无味的语言要求,在训练初期,教师应交代清楚,讲明必要的要求,等学生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渐渐的教师把对学生歌唱姿势的语言要求和手势以及固有的脸部表情结合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不再用语言作要求,只用手势和表情来提醒训练。当教师准备开始训练时,用微笑的表情面对学生,他们早已做好姿势准备时,我想,学生的歌唱姿势习惯的培养已初见成效。

2.呼吸习惯的培养

呼吸是与生惧来的东西,教师应从生活的呼吸习惯入手,达到养成歌唱的呼吸习惯的目的。

从训练者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征出发,把吸气和呼气动作分解开来,从生活的呼吸习惯入手,单独对歌唱性吸气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要学生感受自然放松的生活呼吸。请他们闭上眼睛、躺着或靠着做熟睡时的样子,他们会体会到这时自身在均匀地呼吸。有了生活呼吸的体验,接着就可以对吸气动作进行单一训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想象意境中:“一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逛公园,公园很美,同学们非常高兴,突然,你看到了一位小时侯最要好的,但有两三年时间没见面的好朋友,那时会是一个什麽样的感觉?你会到有什麽样的表现呢?”指导学生用惊喜,惊讶的表情[无声的“啊”,自然、放松、张开,以口腔吸气为主,口鼻同时进行的快吸动作]进行表现,每次从意境引入着手进行惊喜、惊讶表情训练,把它熟练成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吸气动作,指导学生在歌唱时运用这种惊喜、惊讶的歌唱激情,而不是纯粹的吸气动作。

3.朗诵习惯的培养

在科学的演唱方法中,共鸣腔的运用、气息的控制等,与朗诵时的要求有许多相近之处。另外,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好的做法是先熟读歌词、纠正学生的读音,因为教材中的歌曲大多要用普通话来演唱,这是唱得字正腔圆的基础,也便于听众听懂歌词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是把歌唱与朗读做一次完美结合的好机会。我在矫正读音基础上向学生们讲明朗读时共鸣腔和气息的运用与歌唱是相一致的,并要求他们在朗读歌词时有意识的体会和实践。

4.表演习惯的培养

常会遇到某些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忽视表演的训练,到演唱作品时,甚至在参加演出、比赛时才开始指导孩子们去怎样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内涵、表达音乐美。这种“临时抱佛脚”、“缺什麽补什麽”的训练态度是不可取的。

把学生表演能力训练成一种习惯,要着眼于每一个细节的训练。从发声练习入手,贯穿整个训练过程,学生每发一个音都要去体会音乐的情绪,去领悟音乐所要表现的意识,大胆想象,用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重视在训练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表演积累,抓住所有能进行表演训练的机会,练就学生一张嘴就能展开联想的能力,把对旋律的理解,歌曲的歌词启示的情绪、涵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立意结合自己的情绪发挥想象,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歌声传到听众当中,去感动听众,努力把听众带入孩子们的意境中去。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3

摘要:歌唱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声乐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为声乐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歌唱时心理方面的理论依据,把握教学与歌唱心理的互促关系, 并为学生解决歌唱时胆怯等不良心态提供帮助。现就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握教学与歌唱心理的互促关系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歌唱心理;声乐学习;声乐教学

一、 歌唱心理的概念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例如:一些初登歌坛者,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紧张得不能自制,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本来练得滚瓜烂熟的节目,一到上场演出虽倍加留意却偏偏会“卡壳”,出现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忘词跑调等。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比较重视歌唱技巧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歌唱心理的培养。声乐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一个歌唱者,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情感的表达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声乐学习或歌唱实践中,由于性格、情绪、意识和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差异,在技巧、技能上的把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都有体现。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高音上,如果学生知道是这么高的音阶常常会唱不上去,但如果在他不注意的时候给他同样的音乐,他可能会唱得很好,这就是心理素质的影响。在歌唱实践中,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其表现为“怯场”。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心理失衡”。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必须花一番功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这说明,紧张情绪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它相处。

二、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第一、歌唱的欲望:是否喜欢和愿意唱歌说明的是一个演唱者是否有歌唱的强烈意愿。是被迫演唱,还是主动演唱;是演唱自己喜爱的歌,还是演唱自己不喜欢的歌曲等,都会影响到歌者演唱的欲望和演唱的情绪言,并因此而影响歌唱的质量。

第二、演唱者的身体和生理状况:自然体质条件差异;不正常的生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如生病、妇女例假、饮食等都会对演出的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对听众或观众及其行为的感受。观众群体有多种分类,每个演唱者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分类自己的观众,如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再如普通群众、领导、朋友、亲人等等。假如观众群体是歌唱者乐意演唱并想取悦的对象,歌唱者就具有较强的演唱欲望。假如观众群体的特征和参与、行为感染了歌唱者,歌唱者的情绪与演唱表达的内容相一致,则演出的成功和圆满是轻易之事,等等。

三、歌唱心理对歌唱的影响和作用

当我们了解到影响歌唱心理的前述因素和影响之后,面临的深层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歌唱演员,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根据前述分析,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应当在艺术修养、表演技巧、舞台经验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客观条件,在训练和演唱中,扬长避短。首先我们应注意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培养和锻炼,沉着而有自制力。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情绪的干扰,并利用情绪帮助自己演唱成功。运用技巧调整情绪,避免紧张感。

四、在声乐教学中怎样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1、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以平常心去歌唱。

正确的歌唱观首先是由对歌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古往今来,多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先由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强烈兴趣、爱好而转化为热爱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炽热的情感,支持他们不断忘我的追求着其中的真谛。对于学习声乐的歌者,只有热爱上这门艺术,才会以平和的心态,忘我的精神去学习,去歌唱。

2、教学中要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这是演唱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要求演唱者调动自己全部精力,把平时所掌握的发声技巧,创作智慧,热情与才能,聚精会神地倾注于歌唱表演中去,从而完成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种演唱才会打动人心,把听众带入艺术的殿堂中去。如果演唱者在表演时仍考虑声音的位置、气息,喉咙的打开等歌唱技巧问题,那么,他就不能全身心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而是为歌唱而歌唱,使歌声失去艺术的魅力,失去供人们欣赏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演唱者水平的正常发挥和对作品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3、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信心理的确立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信心和技术对于演唱者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实践证明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多肯定,少否定是培养学生确立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肯定是对学生的心理起很大的作用,每一次的肯定导致更深的肯定,而一味的否定则起着相反消极作用。在教学中采取的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声音中“闪光”的东西,经常及时的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确立一种“我要唱好,我能唱好”自信的心理。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4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它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组织良好的合唱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通过有情感地歌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喜欢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同时激发振奋他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增进团结,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有了一些见解。

一、在合唱教学中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合唱活动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创造。它可以是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和谐并用,活跃思维,开发智力,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去表现音乐,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合唱作品强弱分明的力度,缓急交错的节奏,抑扬起伏的旋律,悦耳丰满的和声,动感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的大脑在感知、记忆、创造等一系列运动转化过程中,促进智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有意加入一些外国歌曲,来进行教学。如:《乘着歌声的翅膀》、《卡门》序曲、《摇篮曲》、《欢乐颂》、《哈里路亚》等歌曲,让学生从学唱歌曲,来了解不同国家的歌曲的风格,了解不同的音乐家的作品。如: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贝多芬等音乐家。

二、加强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素质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音乐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音响兴奋神经,调节情绪,达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合唱教学中要加强几方面的基础训练来培养学生健康的素质。

1、1、声乐训练。

在合唱训练中,要提高合唱水准必须加强声乐训练,从发声练习训练到气息呼吸的训练等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它,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方法的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往往很机械的讲一些理性概念式的知识,急于求成的要学生掌握唱歌方法,因此学生常常不理解,而使之唱歌方法不正确,唱的时候,声音紧张,出现闷、压、不圆润等毛病。因此他们从根本上还没有解决声音问题,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是有阶段性的,新的认知、理解必须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基础之上;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放松身心,因为放松身心是歌唱的最高境界。然后把理论的知识化简,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如:呼吸我要求学生像闻花香;声音打开要求他们象打哈欠一样;声音的强弱用模仿回声来体现;头声练习时,要求他们感受站在高山之上感觉来唱。用具有穿透力的美好的童声来歌唱。在一次声乐课上,我启发学生:把你的声音穿过一张薄薄的纸送到老师这里,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突然,学生的声音有了变化,虽然他们是靠加大音量才做到,但至少他们的声音有了方向感,我趁机引导:“把你的声音用气息送过来,而不是靠加大音量,靠你的感觉”,听到学生声音的变化我欣喜若狂,然后我让他们把声音送到我头顶上日光灯位置,孩子们经过训练,声音终于亮了起来,竖起来了,变圆润了。这样正确、科学的训练,学生通俗、感兴趣地学到了歌唱的决窍,使得歌唱训练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2、2、强歌唱中情感与歌唱的并茂。

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很多合唱队只重视声音,经过每年的声音训练,认为声音在歌唱表演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往往忽视了情感。其实从歌唱角度来看,情感好比是声音的修饰,尤其是歌曲中的高潮情感的表现更是声音的补充,在我排练《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时,我反复要学生朗读歌词,讲讲爸妈的故事,来激发他们演唱时的情感的体现,用真心去体验对父母的爱。把这首温馨地歌颂亲情的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在指导学生演唱《兰花花》时,讲述歌曲中的人物的身世遭遇,来感动学生。这样一来,心灵的投入歌曲的演唱自然是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平时,我做一些感情素材的积累,并善于总结,将声音情感融合起来,做到声情并茂,一步一步去接近歌唱的理想境界。

除此以外,融洽师生关系是搞好合唱教学的前提。在组织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训练,使教与学和谐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不要忽视了学生在合唱活动中体现出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进行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时,可让学生设时的参与,如:合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善于激发学生思考、创想出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让他们有一种创编的成功体验,对合唱歌曲更感兴趣。

总之,通过循序渐进的合唱学习,可以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增加合唱教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合唱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训练要求学生按“规范的节奏,谐和的和声、交替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集体活动表达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因此任何脱离群体,独自表现的个人,只能成为破坏音乐完美性的要害。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协作心理。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生性胆小、自卑怯懦的学生,在我热情积极的鼓励下,勇敢地站在全班师生面前放声歌唱。他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障碍得到了纠正。当学生在合唱比赛中获奖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时,我施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帮助克服自满的心理缺陷。当在比赛中失败后,学生灰心丧气痛苦流泪的时候,我对他们进行“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教育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坚韧的品格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还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分工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体会合作的乐趣。例:在学习歌曲《小鸭子》时,我要求学生二声部旋律和谐演唱,鸭子的叫声轻声地唱出,学生配合的很默契。建立了一种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消除当今独身子女的“孤独感”和“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

四、加大合唱教学的欣赏力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合唱艺术是旋律美、节奏美、复调美与和声美的高度综合。它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其它艺术形式很难达到的综合美感。在合唱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选择一首好的歌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 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合唱艺术美的熏陶。可是,这些年来,社会上流行歌曲风靡一时,一些格调低下的歌曲连小学生也深受其害。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严肃音乐,提高辨别力,抵制这种不良倾向。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选择一些中外优秀歌曲如:革命歌曲《卖报歌》、《长城谣》,优秀民歌《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等,以及一些外国歌曲《樱花》、《可爱的家》等来让学生欣赏。从歌词上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并引发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

五、发挥合唱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合唱队是课外音乐活动中较庞大的活动集体。由于合唱队通常都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和参加各级比赛的任务,而这些活动均以集体形式进行,因此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也是合唱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在组建合唱队时,提出“建立融洽和谐的合唱集体”,要求学生了解合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是他的“群体性”和“音乐呈块状结构立体进行。”要求歌唱者在声音的品质上发挥腹腔、胸腔、头腔的共鸣,克服个性,认识到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是由集体共同创造音响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塑造艺术形象的,他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个”。再则,借助丰富的合唱训练,对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感之与心,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他们的心灵。如童声合唱曲《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它以明快活泼的音乐,丰满和谐的复调合唱声部表现了儿童生活在美丽祖国的愉快心情,抒发了儿童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第二段的重复更加深了颂扬祖国的主题思想。淳朴悲壮,生动感人的古曲《满江红》字字深刻精辟,句句形象鲜明,岳飞壮志难酬精忠报国的英雄气节,使学生深受感动。这些真实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变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效果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刻性。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具备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而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是临场胆怯或紧张,这也是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学生面对观众时的心理感觉与在课堂里是不同的。歌唱心态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乐演出的效果。因此,声乐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舞台表演的热情与欲望,引导学生在注重歌唱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歌唱实践的锻炼。只有将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很好的相结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心境的稳定性,使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演唱技能与艺术表现。

(二)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舞台形象

我们所说的舞台形象是指学生在演唱中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外在形体特征的综合体现。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对自己演唱的信心、能否准确的把握作品与表现作品、以及是否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等。在声乐教学中,同样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且水平相近的学生,由于他们处理作品的能力与舞台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作品演唱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同时,还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演唱的表情与动作的协调,即注意规范学生的舞台形象。然后在进行舞台实践锻炼,学生会逐渐适应舞台演出氛围,从而使演唱时的眼神、表情与手势等达到协调一致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平衡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不仅有利于规范学生良好的舞台形象、提高歌唱的艺术表现能力;还可以不断地积累演唱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逐步走向完善。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基础,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实践证明,大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歌唱都有着积极的兴趣。要想一直保持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有赖于学生在声乐课堂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还有赖于通过艺术实践锻炼而获得的演唱自信心。必须将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才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出状况,及时准确地给予全面的指导,在调整学生的演唱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声乐技能训练与实践演唱充分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种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才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促进声乐人才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二、平衡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声乐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训练

声乐艺术本身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与歌唱的情感表现需要训练、培养,而歌唱的表演艺术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舞台演唱和表演动作的协调,离不开声乐课堂教学中的经常性的表演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利用嗓音、使用形体动作表演才能构成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以便取得声情并茂、拟形传神的艺术效果。可见,完美的歌唱表演对学生的歌唱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直接的影响,只有训练有素的歌唱者,登台时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歌曲内涵,从而达到以声传情、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出色的表达歌曲的音乐语汇,并调动其表现自如的机体,有力地辅以表演动作,这也是歌唱演员必须肩负的双重任务。

(二)利用思维换位、想象舞台情景

众所周知,对于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优美动听的声音,还可以利用思维换位帮助学生获得不同的演唱体验,即演唱情景体验。现在有很多声乐学生在琴房歌唱会很投入,一站到舞台上就无所适从了,也不再是课堂上歌唱的感觉和状态了,有人称其为“学院派”、“琴房歌手”等。对于学生存在的这种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声乐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指导。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舞台表演也要在平时的声乐课堂上体现出来,就是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教学中引导出来,利用思维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将琴房上课的感觉在思想和认识上转换成在舞台上歌唱的感觉遐想。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对舞台的熟悉感,使学生在心理感觉上对舞台不再陌生,从而也缓解了学生真正登台演唱的紧张情绪。在舞台上演唱心理容易紧张这种情况很普遍,据说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有上舞台就紧张的毛病,所以舞台上的帕瓦罗蒂总是拿着一条白手帕放声高歌,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因此,在日常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不断引导学生把“讲台”视作“舞台”,也就是将课堂演唱想象成是处于舞台演唱的情景。

(三)适当安排各类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艺术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声乐学习者必须参与到艺术实践之中。只有通过艺术实践的锻炼,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掌握的歌唱技能技巧,进一步提高实践演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歌唱的艺术表现服务。因此,教师应尽量多为学生提供这种展现技艺、锻炼演唱能力的艺术实践机会。比如,安排学生参与每月一次的年级声乐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关声乐方面的各类赛事、以及帮助学生组织舞台表演形式的声乐期末考试等。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帮助学生选择演唱曲目、指导学生如何上台演唱、以及如何发挥临场应变的能力等。此外,对学生的演出情况应及时进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以便为下一次舞台演出做好积极的准备。声乐艺术实践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运动过程,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歌唱表演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于歌唱实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最终形成歌唱技巧把握和舞台表演的自觉协调状态。所以说,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又可以实现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平衡。

总之,平衡声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演唱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声乐艺术道路上逐渐走向成熟。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3]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节奏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

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节奏。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2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2.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脱离歌唱单独进行呼吸训练,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训练得当,是有益无害的。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

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

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2.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1)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感情的范唱,并加上一些适度的表演动作,往往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蕴含的感情。

2)根据歌曲内容,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如绘制放映幻灯、展示挂图,引进乐器演奏,设置场面背景等,充分挖掘和展现歌曲的艺术意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以深化。

3)编排适当的队形变化,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适宜表演的歌曲,设计一些简单而不过份夸张的动作,创设一定的角色情节,诱发少年儿童自我表现欲望,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体验,并在相互影响和启迪中逐渐把握住对自我表现的分寸感。结语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初中合唱团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一)初中生合唱的组建和选拔

(1)在着手组建一支合唱队之前,首先要考虑现有条件,初一年级的学生声音比较稚嫩,基本属于童声,比较好控制,但到了初二,有一部分正处于变声期,特别是男声,在选拔队伍的时候,在声音上要求“统一”是第一位的。(2)音准、音色、节奏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一首歌曲,倾听他(她)们在演唱中旋律的音程关系是否清楚准确,从而辨别队员的节奏感和乐感。

(二)建立好合唱团的规章制度

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制度一旦建立起来了,就要坚持贯彻下去。

二、合唱队队员素质的培养

合唱队里不仅指挥重要,更重要的是合唱队队员的素养,素养提高了,教师也会轻松许多。

(一)培养对合唱的兴趣

刚进入合唱队的学生对合唱往往是充满期待和兴趣的,一段时间之后,兴趣就会大大减小,我们训练教师就要用心地培养和保护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做好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排练时间,除了学校安排的兴趣活动小组这个活动时间,其余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其他教师的思想工作,得到他们的同意和支持。(2)尊重每一位合唱队员并鼓励他们。在排练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不断鼓励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3)提前备好每一节课,在学的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小游戏,使合唱训练生动而有趣。(4)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合唱团演出节目,也提供一些演出和表演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对队员的责任感

合唱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为了突出个人而不顾整体,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首先要调动队员们互相关心,产生深厚的友谊之情,对个别音色、音准不是非常好的,可以请队员们相互帮助。

(三)发现、培养骨干力量

在一个合唱团里,每个团员的能力水平总会有些差异,老师应从中发现能发挥更大积极作用的团员,一方面肯定他们的努力,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以带动其他团员。

三、合唱团的指挥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一个合唱团要取决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与决断。(1)指挥首先要具备很好的听辨能力,还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乐知识,对音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都要有很高的造诣。(2)指挥的技巧要“准”“精”,才能把合唱歌曲所要展示的情感准确传递给合唱队员。(3)当拿到作品后,首先要熟唱每一声部的旋律,找出各个声部的关系(难点、重点),其次要了解作品的风格。

四、合唱队发声训练

为了提高合唱队的演出水平,必须进行基础训练,基训是为了提高,提高是为了表现;基础要有办法,提高要有手段。

(一)气息训练

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呼吸,使其才能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发声。(1)慢吸慢呼:口、鼻同时吸气,打“哈欠”的状态,两肋侧张,肩、颈、胸部肌肉保持放松状态,让学生体会吸气的过程和感觉。(2)缓吸急呼:有助于体会横膈膜弹跳的感觉。(3)急吸急呼:被吓到一样,吸气速度快,通常重音、跳音会用到急吸急呼。(4)急吸缓呼:需要在前面三种练习的基础上反复,渐渐提高呼吸的能力,打好歌唱的基础。

(二)声音的训练

气息和声音的发展是并存的,但这两者一定要协调好,我主要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哼鸣: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气息,让气息带动声音,每一发声练习都让学生先采用哼鸣,找到气息位置,再进一步加强练习。(2)开口音练习:位置高,气息深,声音直,用“ga”“ge”“gi”“go”“gu”来练习,在发声练习中,一定要声音直,不能用颤音来发声。(3)为了让学生在练声的过程中,选择一些歌曲中的乐句改成练声曲来练声,使学生觉得唱的既有味又能体会声音的感觉。(4)初中阶段,有很多学生进入变声期,一定要注意歌唱方法的运用,还要提醒他们生活习惯要有规律,注意休息。

五、合唱歌曲

(一)歌曲的选择

选择歌曲要考虑作品的思想性,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歌曲,选择歌曲要考虑教学进度,难度适宜。

(二)歌曲排练

(1)熟悉乐谱:在排练一首歌之前,先把作者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录音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感知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喜欢这首歌曲。(2)练唱歌词:练唱歌词仍以轻声入手,轻声必须定在歌唱发声规范中,当唱熟以后,一定要把握唱歌技巧的运用,注意咬字和吐字(即起声、保持、收声)。(3)总体排练:总体排练是对合唱歌曲进行艺术再现创造性工作的过程,它与教师艺术修养、备课质量、教学计划安排及教学排练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目前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