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4 17:31:08

教学环境概念

教学环境概念篇1

对于那些较为冗长、理解上难度比较大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这对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会很有帮助。地理课堂中,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概念都是较为简短的,因此,单个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并不大,只是随着概念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很容易将概念混淆。地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相对更长且更为复杂的概念,这类概念在理解上难度很大,学生学习时也容易不得要领。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提炼重要信息后,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只要对于其中的关键词有很好的把握,对于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不仅如此,这一方式还能让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学生对“物质”并不难于理解,“宇宙间”也不难确定。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剖析这个概念,并且让学生学会提炼概念中的关键词。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中,是天体的一部分,但是,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叫做地球上的物质,不能叫做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石,就不是天体。有了这样的剖析后,学生对于“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就能够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对于这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二、归纳教学法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归纳与梳理能力,以更好地辅助概念教学的开展。归纳教学法非常适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概念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区分一些相互有关联或者是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学过的概念,对于一些有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都有准确的掌握,也能够引导学生搭建更为稳固的知识框架,让学生的基础掌握得更为牢固。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概念学习习惯,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要定期进行归纳、提炼,并且尝试分层次、多角度地去理解这些内容。如教学“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时,完整地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有如下两个属性:1.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2.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这个概念中的核心信息也很清晰地呈现出来。归纳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是概念教学中另一个十分典型且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地理课本中存在大量相似或者相关联的概念,学生在概念学习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混淆这些概念。借助类比教学能够非常直接地将相关联概念的特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进而更为准确地掌握概念。类比教学法又有很多不同的分支,结合不同类型的概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教学方式。近似概念、矛盾概念以及相关联的概念都可以进行相互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以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的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经常分不清楚,很容易发生概念间的混淆,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的认识。首先,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环境,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还可以用关系图来表示。要区分这一组概念,就要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样才能够让三个概念很好地得以区分,进而强化学生对于概念及其含义的理解和领会。

四、总结

总之,概念教学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想要让概念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抓住复杂概念中的关键词及核心信息,让概念的含义更为直观。其次,对于相似、相矛盾或相关联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归纳学习与类比学习,强化学生对于概念及其含义的理解和领会。

教学环境概念篇2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

“环境育人”的道理自古有之,但将教学环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我国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是很成熟。从国内外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各种相似的概念,如:“教育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课堂环境”、“学校气氛”、“课堂氛围”、“学校心理环境”等等[1]。概念之间模糊不清,经常混用。国外研究中所指的“教学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研究目的是要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科学业成绩。国内则主要关注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若干教学环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种较有影响的定义[2]。

美国F·G·诺克(F·G·Knirk)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澳大利亚巴里·J·弗雷泽(Barry·J·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美国霍利(Hawley)指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美国R·L·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国际教育评价学会(J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可见,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环境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种定义把教学环境主要看作是物理环境,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第二种定义虽然涉及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但把教学环境等同于课堂教学环境,这只能算作教学环境的一部分,是比较狭义的定义。第三种定义又只注意教学环境的心理方面,忽略了物理环境因素,与第一种定义相对,正好是两个极端。第四种定义也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只关注了外部刺激因素,而且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都是促进,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因素。第五种定义混淆了教学环境与教育环境两个概念。第六种定义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把教学环境看作是“必需”的,主要也是从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的。其实,教学环境无论是作为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复杂多变的。

以往对“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均有所侧重,但总体看来,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过于注重教学环境要素的分类以及各要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综合[3]。教学环境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概念,它与教学有关,具有教育性,不论主体是否愿意,它都会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主体的行为、心理。“教学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2]我们通常所指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学校教学环境,学者们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笔者所要研究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更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来说,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指导意义。依据教学环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学并能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物理的和心理因素的综合。这一概念不仅明确说明了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且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因为综合不同与总和,综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结构性和过程性。这一概念不仅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性。

我们可以具体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概念:

第一,场域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也就不能称作课堂教学环境,那只能是学校教学环境或广义的教学环境。

第二,互动性。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有影响,相反,教学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互动不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包括人与环境的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结构性。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两大主要因素。每一因素又有多种要素构成。这样,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整体特有的系统结构。

二、生态哲学视域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

从对课堂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本研究摒弃了长期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片面认识,而是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态学世界观,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4]。生态哲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既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和过程存在。

1.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实体存在

教学环境概念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教学环境概念篇4

关键词:解释性方法 重要概念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修订过程别强调要“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传递”,这就需要教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介绍一种“解释性方法”去理解和认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

1.解释性方法——重要概念教学的工具

1.1解释性方法

解释性方法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解释性研究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强调从“理解”意义的角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因果说明的研究。它不是追求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化目标,也不是强调以实验的客观性为研究的方法,而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人的精神与文化的特殊性,通过探寻某种规律来体验与理解人的生命,进而在解释其意义的基础上重构人的生活世界。

解释性方法起源于哲学,是经历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的影响,逐渐成为对一些研究领域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法。解释性方法主要是体会“理解”,它不是进行因果说明,而是把自己移入到另一个异在的生活经验之内,以“我”作为一个生命存在,重构地理解另一个对象化的生命,在体验中把握意义。而体验是“对陌生的生命表现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之上,建立在此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体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体验,而且是通过这种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一切个性都是普遍生命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在自身内与其他人有某种联系,因此理解可能通过心理解释来达到。狄尔泰把这种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伽达默尔提出“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理解是普遍性的,理解的经验乃是“先于现代科学并使之得以可能的东西”。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调解,把理解定义为一种“视域融合”,为发生在一切意义转换中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图像。

“何种答案回答何种问题依事实而定”,这句话其实就是解释学能够被应用于教学中的一个原因,引中出一个必然,每一个想学习一门科学的人都必须学会掌握它的方法论。

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2.1生物学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是对课程内容中重要指示内容的提炼。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生物学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是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采用完整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述课堂教学中期望学生掌握的概念。

2.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范例

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例如:

名称:生态系统。

定义: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内涵: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外延: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

重要概念: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作用:传达给学生如下的信息,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具体范例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环境的生成同样离不开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和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在准备教学时,教师先罗列本节重要概念,围绕重要概念,设计这节的教学活动。例如,“生态系统”,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教师怎么帮助学生构建这个概念?先提供事实,先让学生去感知事实性材料,带学生到农田里,或者到池塘边走走看看。若是条件不允许,给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资料、以展示生态系统,反映生态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先了解该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等,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前状态、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内心反映、其精神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异在的东西。教师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可让学生进入另一个异在的生活中,假设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离开空气、离开水等,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思考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的原因。如果反过来说,环境的存在离开了生物,又将会是怎样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去“理解”,不要正面进行因果解释,最终通过这种学生自我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具体范例二: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另一重要生物就是人,其实学习了各种生物,尤其绿色植物,无非就是想逐渐理解人体的基本生命结构。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得人可以生存。人体的几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理以及相互关系则是中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1)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除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教师在介绍这一重要概念时,先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学生客观表达对“人”的理解的方式。教师应从学生角度理解: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最终达到“理解”的水平。以重要概念的建构为目的或方向,教师从学生思维发展和其惯用的学习方法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在情境、素材或者开展的活动中体现出重要概念,并且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3.结语

教学环境概念篇5

【关键词】 地理概念 教学策略

一、掌握地理概念的重要性

准确的掌握地理概念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地理概念是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导航仪”。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是一系列的地理概念。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才能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从做题角度看,准确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是顺利解题的保证,是答题的基本方向。如: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分析。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去考虑。

(3)“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

(4)“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自然灾害”可从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类型考虑。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有一些地理概念容易混淆,并导致在做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握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高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几种做法。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方法

1.分析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两个概念同学经常会混淆。“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放射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层发生的剧烈变化。这两概念区别的关键是“辐射”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太阳辐射本质是能量,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的异常变化,不是经常发生,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11年。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或指导学生去观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水资源”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水井,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实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组成、特征、衡量指标,“看到”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不可缺少;水资源是能够循环更新,但是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布不均的;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数量及质量下降,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提高,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得。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还可以用例再归纳,如,石油和汽油,因为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石油是自然资源,而汽油是石油经过加工来,从自然界中不能直接获得,所以汽油不是自然资源。

4.类比法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荒漠和沙漠,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地形和地形区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用语和地理专业概念的辨析

如月亮和月球:月亮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圆缺变化,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如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参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教学环境概念篇6

    1.为中学物理课堂创建教学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他们对物理概念的感知度.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实验法.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来教学能够清晰的展现出物理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现象,相对于呆板的死记硬背,通过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物理概念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对于创建课堂的教学情境及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起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思考中.案例:对“大气压”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的演示.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并且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在沿着杯口的地方平整的放着一张硬纸片,使杯口和硬纸片能够紧紧的结合,然后将玻璃杯倒立在空中.这时学生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硬纸片及其玻璃杯中的水竟然没有掉向地面.对于这个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情境当中.当然,我们倡导教师多做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但是实验要有一定的质量,不是随便应付了之,物理实验不仅能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求知欲望的膨胀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规律.第二,生活经验法.这是一个物理的世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物理的环境,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学生还是能够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及物理概念,并且用这些物理知识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知识及经验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说,学生走路时所产生的摩擦力、骑自行车及坐汽车时的惯性、跑步时的加速度等等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物理离自己这么近.

    2.教学中进行思维的加工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奥秘,就必须让学生对这些感认识进行思维性的加工.否则,即使实验做得再好,学生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表面和内在的联系、经验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仍然会处在一种游离的思维状态.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感性的认识进行一些理性的思维加工,从肉眼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慢慢的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案例:比如对机械功率这个概念进行教学时,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做功时间一样,做功的不一定就一样;而做功一样,做功时间也不一定就一样.接着从这个现象中引导学生过渡到速度的概念: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一定一样,反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也未必一样.这样从比较中学生可知,速度和功率的概念是相似的,在比较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就不难得出功率概念的定义.

    总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加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扩散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创建情境及思维加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物理的概念化教学.总之,教师进行概念化教学时,应该注重联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同时还应该建立理性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总结经验,为高中物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学环境概念篇7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数学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7-02

一、数学概念的特点和学习意义

数学概念 (mathematical concepts):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数学家一般认为数学定义的特征包括:(1)存在性(所定义的对象必须存在);(2)无矛盾(内在一致);(3)不模糊(唯一性);(4)逻辑上等价于同一概念的其他定义;(5)有层次(仅以基本的和已定义的术语为基础);(6)不随表象的改变而改变;(7)表明构建的目的;(8)良好的(科学地界定一类具有某些共性的对象);(9)可操作;(10)其他一些未被公认的特点,如简洁、优雅、易理解等.概念定义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一切分析、推理和想象都要依据概念定义。所以学生对概念定义的准确把握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相反的,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概念定义,则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表现出思维闭塞、逻辑紊乱的混乱状况![2]。通过长时间的一线教学工作,我把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误区大致分成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会直接考概念填空,选择,更不会考解答题,因此缺乏应有的重视,而只是一味追求大量的题海战术,从而导致我在给高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时提问“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时,学生堂而皇之地回答:奇函数就是f(-x)=-f(x),偶函数就是f(-x)=f(x),异面直线就是两个平面内的直线等等,真是笑话百出。第二种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只是生搬硬套,结果可想而只。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不牢固,就更别提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是自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

二、新课标下数学概念的教学形式

1.展示概念背景,体会数学概念产生的实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那么,我们在讲述这些概念时,不应该是天上掉下个“圆柱体”,地上长出条“抛物线”,而应该尽量展示他们的形成过程,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概念,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用到了这些数学知识,这就发挥了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工具作用,从而我们将它们抽象成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时才不会感到茫然,甚至会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一章时,我并没有急于按照教材马上给出任意角、弧度制等概念,而是查阅大量资料,先给学生上了一堂展示课,课上展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宏观或微观自然存在的周期现象,比如四季更替,昼夜循环,大海潮涨潮落,月亮阴晴圆缺,弹簧振子等等,学生对这些既涉及天文地理,又有宏观微观的现象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我于是趁热打铁,让他们课后预习本章知识,并且将这些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现象抽象成我们的数学知识,这样自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完周期函数后,我又进一步渗透,事实上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不景气除了一些人为因素以外,也有一些不可逆转的自然周期规律,并且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一样,总会经历“凸”和“凹”的时候,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不同的阶段,波峰的时候,要学会居安思危;波谷的时候,也不可自怨自艾,要趁这个机会充实自己,才能走出人生低谷。这样的一个人才能做到面对以后的人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措施,不仅使学生自主去发现三角函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而且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也奠定了基础。

其实,新课标人教A版的教材本身就和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广大师生都太注重知识本身的探究,断章取义,从而忽视了这些宝贵的知识背景。

2.创设新知情境,激发学习数学概念的积极性

皮亚杰用同化、顺化、平衡等过程表征认知结构建构的机制。他的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了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现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事先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例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在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塞外边关大漠落日的壮丽景色,学生目睹着火红太阳缓缓没入地平线过程,直接说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接下来的探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重视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锤定音,准确把握数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对概念逐字加以推敲、分析,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启发学生来理解和掌握概念,防止学生片面地学习概念,以致于引起概念间的混淆。例如:求已知x∈R,求x+的取值范围。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很熟悉,应用必修5最后一节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解题,于是x+≥2=。可恰恰就忽视了基本不等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自古以来,就有“教无定式,学无定法”的说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上也不例外,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概念类型,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细节上多钻研,多下功夫。只有把课堂真正的教给学生,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有质的飞跃,体能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继续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数学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教学环境概念篇8

【关键词】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结合有关生态系统核心概念知识多次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高洋农场,分析其农业结构,上网查阅、研究国内外最优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议,并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展示、交流,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医院护士年度总结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班级年度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