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52

生态恢复治理

生态恢复治理篇1

关键词:石灰岩 矿山 恢复 治理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0-01

石灰岩矿产属于典型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表明[1,2],石灰岩矿产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农业、轻工、食品、石油、冶金、化工等领域中,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石灰岩分布面积高达130万km2[2],而关于石灰岩矿产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了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1]。然而,许多石灰岩矿山剥离、掘进、选矿产生的废渣(石)占用土地,并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粉尘与噪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景观破坏等问题[1,3]。基于此,石灰岩矿山的环境、绿化和生态恢复越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5]。因此,本文对石灰岩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石灰岩矿山的恢复治理提供建议。

1 矿山恢复理论

矿山恢复治理是的关于全球性讨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开启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全球性序幕[6],1980年Caims主编的首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重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7],而1991年创刊的《Restoration Ecology》杂志代表“恢复生态学”走向了成熟[2]。矿山生态恢复是包括地貌再开发、生产能力恢复、生态综合性、经济和美学价值等的多学科课题,它主要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理论[2]:

(1)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既需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既要求加强对采矿前后生态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使新建景观和周边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其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恢复生态学理论,这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它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极为重要。

(3)景观生态学理论,即人们需要合理规划遭受矿山开采破坏地区的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观。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旨在通过景观生态建设来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最终实现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等效果。

2 石灰岩矿山采矿的主要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包括石灰岩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开采,而城市化推进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速了石灰岩矿山的开采。研究表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矿山开采及矿山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等加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3, 4]。总结起来,石灰岩矿山的开采主要带来了如下环境问题[2]:

(1)地貌及生态破坏。石灰岩矿山主要分布在丘陵或低矮山丘区并往往采取露天开采的形式。矿山开采的第一步便是砍伐地表的林木、丛棘和杂草并进而剥离地表的覆盖层。开采过程中,由上而下的分段开采方式改变了矿区的原始景观,这同时也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地质灾害影响。矿山的开采改变了地表结构和地面应力,不合理和不规范开采的矿山会产生大量的陡壁、陡坎和边坡并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堆放于矿体的沟谷中或低洼地处的废弃渣石可能会形成新的不稳定荒丘或影响地表大气降水的排泄及地表径流。受暴雨的冲刷或地表水的浸泡,堆场往往还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富地下水矿山的开采还可能出现涌水或导致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

(3)环境污染。矿山采矿活动会产生粉尘、废气和噪声污染。粉尘主要来源于矿山爆破的爆堆起尘,矿石破碎、装卸、运输及运输车辆行驶扬尘和废土石堆的风力二次扬尘等。废气来源于矿山爆破时炸药释放出的CO、CO2和NO等气体。噪声源来自于矿山爆破时产生的爆炸噪声和矿山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

3 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分为采矿区“边坡复绿”和“废弃地恢复”两种类型[1-3,5-7]:

(1)矿区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是指对采矿残留矿柱和边坡陡壁(坎)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在减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排除安全隐患后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不同矿区的地层岩性、坡度和坡面松散程度等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喷播绿化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框格护坡、生态石笼护坡、植生带(袋)护坡、香根草技术植被护坡、人工植生盆法护坡、平台法护坡等边坡植被恢复方法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采矿废弃地的边坡复绿技术是指对采矿后的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矿山废弃石渣、石粉占据地表上层阻碍植物生长,常见的有对石渣进行换土处理或地表压覆客土。在此基础上,辅以其它栽培措施的办法,如采用大穴、大苗和带营养钵移栽。

4 结语

石灰岩矿产资源的开采在推动经济和城市化,它同时也因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石灰岩矿区面临的地貌及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提出了采矿废弃地恢复和边坡复绿两种类型的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生产和研究以探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陶建军,李西.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初探[J].草业与畜牧,2007(7):18-21.

[2] 杨涛,彭立君,武富强,等.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方法和实践[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9(2):37-42.

[3] 徐升华,孔维健,刘跃平,等.石灰岩矿山植被复绿技术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636-4638.

[4] 贾德旺,吕宝平,贺汉庭,等.济宁市嘉祥县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J].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5):54-57.

[5] 温庆忠.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4):108-111.

[6] 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2(14): 95-100.

生态恢复治理篇2

关键词:坡面治理;生态恢复;城市开发建设

Abstract: urban bare mountain gap or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slope trauma, not only causes soil erosion, and with the urban landscape very harmonious c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re slope surface treatment and vegetation ecological recovery beca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shenzhen phenomenon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slope governance and bare the technical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difficulty of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words: bare slope management;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rb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坡面多的国家,超过国土面积50%的山地、丘陵、黄土高原存在大量坡面,侵蚀相当严重。近年来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修公路、铁路,采石、开矿,建水库、电站、房地产开发等形成大量坡面工程创伤,这大量新的坡面是新的水土流失源,成为城市的伤疤。

深圳城市区域是典型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人口密集、工商集中、物流频繁,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更紧迫。城市的山体缺口或各类工程创伤坡面,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开发建设中形成的大量坡面概况

1.1废弃采石、采矿场形成的坡面

废弃采石、采矿场多,矿山生态系统治理任务重 ,如深圳有石场660多个,广东3000个。许多石场原来在郊区,现在在开发区或新中心区,迫切需要治理1.2交通建设发展形成的坡面

由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流、物流的需要,城市交通道路建设近年来发展很快,在非平原地区的深圳道路边坡工程创伤十分严重。为落实国务院对深圳的发展要求,深圳市在十一五计划期间,要投入1600亿元建设“一横八纵”的多条高速路、高等级公路,也在修厦深铁路路、沿江高速和5条地铁等,形成大量坡面需要进行生态恢复。

2城市开发建设中的边坡生态治理目标和技术特点

坡面的危害不仅仅是其水土流失对城市给排水系统造成的泥沙危害,更重要的是危机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还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影响城市景观,进而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1目标和要求

(1)水土保持:达到国家要求,快速和持久复绿;

(2)景观效果:生态恢复和城市景观建设完美结合,建设生态社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近自然生态景观,生态效益显著(吸收SO2,CO2,滞尘、吸污能力强);

(3)边坡安全:与工程治理结合,消除安全隐患,防治地质灾害,实现边坡长期稳定;

(4)节水、节能技术应用,再生资源利用,体现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社区的重要组成。

2.2边坡生态治理难点

边坡生态治理难点主要是生态限制因子多,生境恶劣;无土或土壤贫瘠;缺水,少肥,边坡保水能力差;水热安全性差,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大;植物难于生长,易于退化;不同于一般园林绿化(植物、绿化方法)。

2.3坡面生态治理要点

强调工程护坡与生物护坡结合,稳定边坡为基础,理顺水系,雨中水利用,节水微灌系统。快速和持久绿化结合,综合应用生物技术等低养护技术, 研究边坡生态治理中安全技术以及边坡绿化景观化建设。

3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坡面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几种技术方法

3.1坡面稳定技术

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极限平衡计算法等方法进行。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

2. 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

3. 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

4.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

5.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一般要求边坡防护应按照设计、施工与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边坡稳固。坡面稳定技术包括地质勘查-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采取稳定措施;预应力锚索; 格构梁:混凝土格构;支护挡墙;柔性防护系统。

采用预应力锚杆(索)加固边坡,能提供足够的抗滑力,并能提高潜在滑移面上的抗剪强度,有效地阻止坡体滑移,这是被动支挡结构所不具警备的力学特点。预应力锚杆(索)由锚头、杆体和锚固体组成。锚头位于锚索外露端,通过它实现对锚索施加预应力,杆体通过弹性变形特性施加预应力,锚固于锚索根部,把拉力由杆体传给地层。(见图1)

图1预应力锚杆(索)结构示意图

格构加固技术是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进行边坡坡面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加以固定的一种边坡加固技术。格构技术一般与公路环境美化相结合,利用框格护坡,同时在框格之内种植花草可以达到极其美观的效果。这种技术山区高速公路中高陡边坡加固中被广泛采用,其护坡达到既美观又安全的良好效果。

生态恢复治理篇3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恢复区;林分改造;生态功能提升;技术途径;福建长汀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04-02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省之首,属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过近20年来艰难有效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治理面积7.85万hm2,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目前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区虽然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总体森林质量不高,树种结构单一,林相简单,马尾松林占绝对优势,水源涵养能力低,依然存在“远看绿油油,近观水土流”的景象,且随时面临火灾、病虫害的潜在危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生物多样性简单[1-2]。本文通过中国石油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调查研究,借鉴国内成功的生态修复经验,结合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区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林占绝对优势的特点,提出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的规划思路,探讨其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地点在长汀县河田镇,位于长汀县中部,地理位置东经116°16′~116°30′,北纬25°35′~25°46′。河田曾是全国严重水土流失区,素有“火焰山”之称,在20世纪40年代初与陕西省长安市、甘肃省天水市被列为全国3个重点水土保持试验区。1983年普查河田镇水土流失面积1.282万hm2,占山地总面积的55.4%,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严重居全国之首。规划区海拔300~500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0~19.5 ℃,历史上最高气温39.8 ℃,最低气温 -4.9 ℃,年无霜期265 d,年降雨量1 700 mm。土壤以花岗岩、片麻岩、花岗斑岩等母岩形成的红壤为主,含砂量大,肥力较低。水、光、气、热配备良好,具有自然条件优势,适宜各种亚热带、温带植物生长。交通通讯方便,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基础条件较好。规划区河田镇露湖村总面积逾800 hm2,涉及林地面积692.13 hm2,其中生态公益林492.13 hm2,占林地面积的71.1%;商品林地200 hm2,占林地面积的28.9%。商品林中用材林101.93 hm2,经济林97.07 hm2,荒山荒地1 hm2。林分594.07 hm2(含用材林101.93 hm2,防护林492.13 hm2),林分面积按优势树种分:杉木林1.8 hm2,占林分面积的0.3%;马尾松林560.67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4.4%;阔叶林31.6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5.3%。林地按立地质量等级分,Ⅱ类地60 hm2,占林地面积的8.7%;Ⅲ类地632.13 hm2,占林地面积的91.3%。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 715 m3,其中林分蓄积量5 715 m3,占100%。

1.2 规划区林分结构现状与问题

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生态恢复能力弱,林分结构单一,巩固难度大,森林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一是树种结构比例失调。呈针叶有余、阔叶不足;绿色有余、彩色不足等特点,绿化树种单一,景观效果差。针叶林面积562.47 hm2,占林分面积的94.7%,阔叶林面积31.6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5.3%。二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面临着遭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严重危害。马尾松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94.4%以上,是一座没有设防的易燃品大仓库。据《中国森林火险调查与区划》,长汀县是一级火险区,防火形势十分严峻,责任极为重大。同时马尾松林易引起松毛虫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据统计,长汀县1986—2010年间松毛虫累计发生年均2 066.67 hm2。三是林分生长类型较差,林分总体质量差,并严重导致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破碎性和单一性的残次林。森林系统演替向针叶化、低龄化、稀疏化、单层化、中小径化逆向方向发展,造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快,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多。因此,调整树种结构、林分的层次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2 林分改造与树种结构调整的规划思路

2.1 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创建“绿色长汀、生态长汀、宜居长汀”,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整体生态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策并举、多方筹资、多树并种”,实现大举措、大投入产生大效果的目标。通过采用“封育、补植、改造”等措施,建设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生态示范林,坚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为建设森林长汀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模拟自然的手法,尊重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尽量利用优良乡土植物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坚持适地适树、绿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形态和色彩,利用植物在不同季相的视觉体验,利用点缀许多其他不同色彩的植物的方法等来体现植物的美。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实现林木的直接经济、生态效益,提升区位经济功能[3]。

2.3 总体布局

一是布局范围、规模与对象。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规划林分修复、树种结构调整建设总面积为692.13 hm2(图1)。二是建设布局。林分修复、树种结构调整面积692.13 hm2,其中:改造树种以香樟为主74.67 hm2,以银杏为主94.27 hm2,以木荷为主173.73 hm2,以杨梅为主132.80 hm2,以马褂木为主87.47 hm2,以闽粤栲为主125.20 hm2,生态园(樱花园)4.00 hm2。

3 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

3.1 树种结构调整

遵循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主要选择香樟、银杏、木荷、杨梅、马褂木、闽粤栲、樱花等7种优良乡土树种为主,枫香、山乌桕、无患子、千年桐季相变化及彩叶树种为辅,配种杜鹃、红叶石楠、紫薇等灌木观赏品种,形成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水保生态示范林,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蓄水保水能力[4]。林分修复与树种结构调整造林类型面积见表1。

3.2 林下补植补造

一是整地方式和规格。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采取条带状、块状整地,要求在穴周围1 m见方内除草松土,乔木树种整地规格穴面60 cm×底50 cm×深50 cm以上,灌木树种穴面40 cm见方,穴底30 cm见方,深30 cm以上,挖明穴,施钙镁磷肥500 g/穴,回表土。二是造林密度。依树种、立地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造林密度。本项目营造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生态林,可适当加大造林密度。按现有调查情况,设计乔木树种补植900株/hm2,灌木树种300株/hm2,樱花405株/hm2。林中空地设计株行距为3 m×3 m,林下补植依拟建林地、林木状况而定,采用“见缝插针”布设。三是植树季节和方法。造林在当年1—3月,应掌握在阴雨天气进行,采取植苗方法。树木种植时,带土球树木的栽植过程是在坑槽内将种植土填放至球底高,土球放置在上面,定向后再打开泥球包扎物,取出包扎物后,再从坑槽边缘向绿化树土球附近培土(包括营养土),分层捣实,培土高度达到土球2/3时做堰,树干必须扶正。四是种苗。苗木供应由长汀县林业局统一采购,苗木必须选用优良种源区、良种基地或良种繁育中心生产的良种所培育的苗木。要求枝叶茁壮、苗茎通直、顶芽饱满、根系发达的合格苗。乔木树种要求多年生合格苗,地径3 cm以上,苗高1.0 m以上,袋装苗或土球直径20~30 cm(樱花苗要求胸径5 cm以上,苗高1.5 m以上,土球直径50 cm以上)。灌木苗高50 cm以上。五是混交方式。依据立地类型、树种特性的不同,采用条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等[5]。六是幼林抚育。根据树木生长情况、林地植被状况和不同造林密度而定,幼林抚育结合施肥进行。抚育方法:块状除草松(培)土,块幅1.0 m见方。抚育次数:一般造林当年抚育1次,连续抚育3年,每年2次,直至幼林郁闭。抚育时间:分别于4—5月和8—9月间进行。造林当年8—9月抚育时,施复合肥300 g/穴;第2年3—4月结合扩穴松土施复合肥300 g/穴,8—9月抚育1次,结合扩穴松土施复合肥200 g/穴;第3年、第4年同第2年。

3.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

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必须认真搞好养护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护林防火,防治病虫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根据病虫防治对象和经营管理水平,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二是严禁砍柴、割草、打枝等人为破坏活动,在项目区范围内要设置专职护林员进行巡视管护,切实保护造林成果。

4 结语

该项目以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水土流失治理为目标,以河田镇露湖村水土流失治理区692.13 hm2为中心,采取“种、补、改”综合技术措施,通过抚育施肥、林相改造等水保生态示范林的培育,建成多类型、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水保生态示范林,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蓄水保水能力,促进森林长汀、生态长汀的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改善项目区树种结构,增强生态效能,建成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综合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要全面提升其生态功能,要不断总结和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区林分改造、树种调整经营技术。项目为中国石油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项目,投入大,造林技术要求高,因此造林时必须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严把各个工序质量关;同时,必须加强森林抚育和管护工作。为河田镇、长汀县乃至全市、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建设起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为长汀县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县建设服务。

5 参考文献

[1]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51-53.

[2] 齐实.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9.

[3] 李风,陈法扬.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6):188-190.

[4] 全海.山区小流域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06-111.

生态恢复治理篇4

关键词: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福建省是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且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文明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以此促进开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所造成负面影响的消除、治理和恢复。目前,学界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不仅包括对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对开发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仅指对生态破坏的补偿。文章从狭义的角度研究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1.1国家层面

1.1.1宪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该规定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1.1.2法律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都有涉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第5条和第32条的规定。1.1.3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相关规定《土地复垦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有相关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对矿产环境的保护治理制定方案提出了要求,对土地复垦的验收、监管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上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有相关的规定,但大都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资金来源、补偿依据的标准以及具体如何实施等环节缺乏权威的依据。

1.2地方层面

《福建省矿产资源条例》、《福建省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办法》以及《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给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尤其是《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总共分为六章,对保证金的定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的缴存与返还、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备案、监督管理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该办法对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管理和返还,今后采矿人开采矿产必须边开采边恢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过窄

闽国土资综【2012】127号文—《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从该办法第四条款可以推定这里指的引发环境问题和破坏环境指的是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者和经营者,按照该原则规定开采者和经营者应当承担起生态破坏和生态恢复治理的责任。而在现实中,企业开采或者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冒着一定的风险,开采或者经营还不知道能否获利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交纳保证金,倘若开采结果理想,那么他们有足够的费用可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运作,倘若开采结果不理想,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最终还要承担起开采所带来破坏的恢复的责任,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相对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的受益者,对企业这个准受益人身份略显不公平。因此,应该把其他的受益者也列入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按照所受益的比例承担一定的生态补偿责任。

2.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有限

通过对《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解读和对第三条规定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人员的调研,当前我省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自采矿权人所缴纳的保证金。该办法第二章对保证金的缴存有相应的规定,同时以附件2《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经缴存数额计算说明》规定了保证金缴存依据单位矿区面积和矿山开采方式的影响系数决定保证金的数额。尽管有保证金的缴存规定,作为破坏的补偿、恢复,但是现实中依据所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企业能够缴纳得起,或者及时缴纳得起,最终企业能够依据该笔保证金就能够真正承担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的责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主体不明确

《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五章对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做了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采矿权人实行“边开采,边恢复”。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等条款大都是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等字眼,主管部门主要是各地的国土资源局,但是国土资源局下设又有很多部门,具体该由哪个部门来落实监管没有明确规定,往往会导致要嘛几个部门同时管,要嘛没人管的局面,最终导致管理混乱。

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完善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3.1.1矿产资源开发体现利民、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如生态衰退、环境污染,这对人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地的人民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需要权衡利弊,做到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民的利益。矿产资源开发主管部门对矿产的开发申请要经过科学的监测,在开发前进行科学评估,权衡利弊后,同意申请的,对矿产资源开发采用有偿取得的原则。3.1.2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破坏需要进行恢复、治理,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具体有谁来恢复、治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待。以立法为准线,对于立法前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们称为“旧账”;对于立法后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我们称为“新账”,对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旧账由政府负责治理,通过政府公共支付解决;新账由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负责100%治理和恢复。3.1.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目前针对福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要就是实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及其附件中对保证的缴纳、提交标准有相应的规定,但需要再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补偿的标准,做到所有对所有的征收对象标准一致;在补偿的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利益权衡,做到补偿公正合理;对于补偿的规则应当向社会公开,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1.4“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切实落实企业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中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

3.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和资金来源

3.2.1明确主体我国《环境法》确定“利用者补偿”原则,《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确定“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补偿原则,对于“利用者”、“谁引发”及“谁破坏”主要是矿山开发企业,所以应当在相应的法律法规里明确规定,正在开采的或者即将开采的生态补偿由开采的企业承担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责任。3.2.2提高标准和拓宽资金来源目前,福建省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依据《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附件2的规定,该文件中主要根据采矿学科证登记的矿区面积、单位面积确定保存保证金的标准。具体在实际中仅仅依靠采矿企业所缴的保证金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现如今经济发展出现不景气现象,部分矿业老板面临着资金的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无法缴存,或者即使缴存了最终也无法承担起治理、恢复责任。给现实生态治理恢复带来了困境。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曾经说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共识,靠政府花钱解决不了生态效益的问题,发动企业一起参与。他建议以我省森林覆盖率60%为标准,低于标准的地区向高于标准的地区进行补偿。福建省是较早开展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的省份,但未形成标准,只是象征性的额度,调动不了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因此可考虑书记建议以此为标准,同时也拓宽了生态补偿的资金的来源。

3.3完善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施

3.3.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实施对于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全省应当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不仅如此在落实收缴任务时也必须统一力度,不能有些地区、有些人多收,有些人少收。3.3.2现有矿区和新矿区生态修复保证金实施针对当前《矿产资源法》为涉及生态补偿,有涉及的生态补偿形式也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没有对污染和生成破坏的补偿,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以及统一的政策引导,应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上确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落实福建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3.3.3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生态修复基金的实施与“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保持一致,对于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由国家承担治理责任,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矿山复垦公司,由中央支付75%,地方支付25%的恢复治理费用无偿投入使用。至于费用的来源,首先国家应当把该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其次可以建立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基金主要通过地方环境或国土部门征收的资源税、接受的捐赠、捐款途径完成。3.3.4建立矿区生态修复的激励制度福建省是重要的生态示范省,做好生态修复尤为重要。省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鼓励有能力的矿山企业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积极承接面临困难的矿山企业的转让,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如在以后的公开招标中,对于做得好的矿山企业给予减收恢复治理保证金或者给予荣誉称号、奖励等。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干部及公众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治理活动中来,鼓励他们边学边做,敢于同违法、犯罪的矿山开发行为做斗争,给予实物或者经济的补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实施。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给予福利政策,也可以给予家人安排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优先考虑考虑的待遇。

3.4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制度

3.4.1明确生态补偿具体监督机构现行《环保法》和《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规定环境保护的机构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都有权对环境行使监督职能,这样容易造成实际中无人管或者管得部门太多,所以要在相应法律制度里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行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监督职能。3.4.2确立生态补偿费用监管制度目前,福建省生态补偿费用实行财政代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建议相关立法确立生态费用监管制度,在费用收起、存储、发放的各个环节里应当允许相关的公众有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保证公正、公开、公平的基本原则。公开信息以便其他公众的查询、有足够的知情权;设立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途径,同时保障相关人的安全。3.4.3地方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巡察制度2016年3月福建省确定23名部级矿产督察员负责重点督察对我省125个矿山进行巡察,显示出福建省对巡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督察员应当分工巡察,把各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账进一步细化,真正落实督察职责。对于巡察中发现违法行为,除了相关部分责令限期改正的不改,国土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外,应当强制其停止开发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3.5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社会监督制度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管理部门受制于地方,有时难于作为,建议改革生态执法体制,同时设立公众网络平台,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专门设立环境保护专线电话,由专门的部门接受投诉,由专业队伍负责及处理投诉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广泛宣传,组织公众学习,提高环保意识,正确有效的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必要时设立听证程序,让公众平等的参与各项环保环节。

参考文献:

[1]江钦辉.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3:27-30.

[2]李超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矿业,2015,9:69-71.

[3]翁根其其格.浅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机制的完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22-123.

[4]姜明.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J].阴山学刊,2014,2:24-27.

[5]王思佳.河北省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5.

生态恢复治理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各地应加强露天开采小型建材矿山损毁土地的复垦,先易后难,积极推进其他矿区土地复垦,2010年前开展对天池井田、岳家山矿区2个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较大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1.61平方公里。2015年前开展马槽滩磷矿河西矿段、绵竹市天池井田、清平乡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的土地复垦工作、八角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龙林矿业有限公司(磷矿)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7.863平方公里。

生态恢复治理篇6

辽宁建平县矿业开发时间长,开发强度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暴涨,在矿产资源开发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矿山数量和开采规模迅猛增长,私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南部矿业集中地带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失衡,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遭到急剧破坏。

1 建平县矿山环境现状

1.1 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据各所地质环境报表统计,截止到2011年末,我县由于采矿累计破坏土地面积1018.72公顷,恢复治理125.21公顷。一是各类矿山露天采矿场、排土场、排岩场和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二是地下开采矿区不规范开采诱发地面塌陷破坏土地资源。

1.2 森林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大部分铁矿和非金属矿均为露天开采,且具有分布集中的特点,矿山露天开采使经过多年绿化的青山变得千疮百孔,大量表土的剥离使原本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树木、植被受破坏,粉尘覆盖范围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固体废弃物尾矿、矿渣的排放不仅压覆了大量的土地,也毁坏了原生植被,恶化植物群落的生存条件,使覆盖率低下。剥离层的废土石,在暴雨等不良气象因素的作用下,极易成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物源条件,并易于沙化,而使水土流失严重。

1.3 淤积河道,降低行洪能力。县内大部分铁矿选厂和尾矿库依河而建,他们占据河床、漫滩,使河流行洪断面减少,每到汛期大量尾矿和废渣土流入河道,增加洪水的含沙量,污染水资源,致使河床抬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4 破坏地下水资源。矿床开采过程一是需要抽取地下水进行疏干,以保证正常开采;二是选矿生产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地下水位下降,加重矿业开发地区干旱程度,导致地表植物枯萎死亡,农作物减产减收,同时间接导致生产生活缺水严重,被迫采取分时段供水措施。

1.5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多,主要是采空塌陷,滑坡、崩塌等。

2 矿山环境恢复难度大的原因

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留下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欠账。原因如下:

2.1 自然条件差,破坏性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建平县位于辽西地区,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经过大规模掠夺性开采,生态环境表现就尤为脆弱,所以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大降低植被恢复的成活率,进一步加大恢复治理难度。同时建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铁矿、膨润土矿等具有矿点多、埋藏浅、分布广泛等特点,所以在开采方式以露天为主,呈现满山采坑状态,长时间、大规模、掠夺性开采,极大地超出了地质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一旦失衡,环境恢复恢复起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2.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有待加强。涉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多数为指导性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存在着谁都可管但谁也管不好或不好好管的情况。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不规范,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的实施,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得不到贯彻执行与有力监督。

2.3 采矿权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环境恢复意识差。部分矿山企业由于利益驱动,重开发、轻保护、逃避治理义务的思想依然严重,投入治理资金不足,致使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2.4 治理资金缺口大,尚未建立起规范、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多,治理责任不明确,仅仅依靠当地政府财政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虽然实行了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达到制约破坏环境、督促治理环境的目标还有相当的难度。

2.5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许多技术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怎样治理不会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治理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标准等等。

3 对策建议

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3.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不是国土一个部门的责任,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国土、环保、林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到分工负责,协同作战,齐抓共管,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对下级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以此提高各级职能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3.2 编制落实科学的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我们已委托地质部门对全县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正在制定建平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准备将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3 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对于已建和在建的矿山,采矿权人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方案》审查备案后作为验收采矿权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和收取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主要依据。凡未编制《方案》并备案、不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企业视为采矿证年检不合格,国土资源部门不予颁发、延续采矿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停办一切手续。

3.4 严格落实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从2010年1月1日起,省国土资源厅执行了保证金制度作为采矿权人申办、换发采矿许可证和矿山年检以及办理土地手续的必要前置条件制度,不依法缴纳保证金的,不得新立采矿权,不得换发采矿许可证,不予通过矿山年检,不予办理土地手续。今后的各项采矿权管理都要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相结合,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积极或不达标的,就要利用行政手段,在采矿许可、矿山年检等方面进行有效制约。

生态恢复治理篇7

关键词:矿山 地质 环境 治理

矿山开采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发生一系列改变,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作者通过实践,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以看法。

一、立足于地质条件,分析客观环境

1. 收集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

2. 分析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二、评估论证,提出综合治理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1. 结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2.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三、明确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防治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表景观。

四、确定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恢复矿山植被、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1. 原废旧竖井治理区

矿山规划在采矿阶段可利用于水位、水循环、水动态观测点,但应分期分类进行治理,采用回填平整,在采矿闭坑后达到稳定原始地貌,恢复植被,回归生态地质环境,达到可持续再利用程度。

2. 预测地面塌陷区

在上部,对以往开采遗留的露采坑,要就利用废石堆铲高填低进行回填、后期覆土并恢复植被。

在下部要密切观察采空区与引发地面塌陷的隐患,如发生地面塌陷(沉陷)要利用干选废石进行以回填为主的综合治理。

3. 采矿废石场治理区

采矿废石要集中堆放,预期存量较少,这些废石将分期回填到废旧坑井内。采矿结束后,应将废石纳入全矿区整体治理的规划中,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程度。

4. 综合治理

封堵矿井拆除临建、平整土地,统筹规划地貌可利用景观。恢复全矿区范围地形地貌,统筹规划地质环境。

五、治理方法具体

1. 方案重在落实,切实改善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审批后的方案由矿山企业组织实施,并受当地和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保证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必须重视并完成以下工作:

(1)矿山企业应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组织学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矿山管理人员和采矿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措施;当地国土部门定期对方案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监检查。在监督方法上采用矿山企业定期汇报与实施检查相结合,必要时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促使方案的完全落实。

2. 技术保障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工程,技术性强,为达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矿山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按照要求实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治理方案所应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地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在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挖损区治理、压占区治理、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措施,为本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3. 管理保障措施

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矿山企业要自觉接受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后期管护工作,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实效。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富兴砂石料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4,p52-53.

[2]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凯拓金矿前湾兔采区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09,7,p41-42.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生态恢复治理篇8

关键词:新疆 煤炭资源 生态补偿机制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缓解了国内的煤炭需求,新疆已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的战略接替区。众所周知,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沙漠、戈壁面积大,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且破坏后难以恢复。因此,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地区经济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疆作为国内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能够支撑整个新疆地区持续发展的科学产业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自治区提出了新疆跨越式发展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环境保护可持续的“两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推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制度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认识新疆经济建设中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在运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新疆煤炭资源的分布面积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施,新疆地区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开采力度,在这过程中也造成了很多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量开采导致地质灾害加剧生态的恶化

    新疆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地质环境质量极为有限,采矿及矿山建设对地表环境造成直接破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地表变形。由于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的程度失当,导致地下采空引起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地表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一系列问题势必会造成土地沙化的加剧,同时使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盐碱化程度加深。另外,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挖掘引水渠、兴修公路、埋设地下管线、修建矿场等,也加剧了地表环境的大幅度改动,从而加重了新疆地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1.2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新疆气候干燥,煤的燃点很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尤其是露天煤矿的开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易引发煤的自燃,形成的SO2、CO2、H2S、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另外,在煤炭的储运过程中以及配套供暖设施会产生的大量粉尘,这些都严重污染周边的大气层和矿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

1.3 造成水资源的耗费和地下水系统失衡

    新疆降水量少,是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且水资源分布及其不均匀。一方面,由于煤炭的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使得矿区周围水资源供给紧张,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在建矿、采矿的过程中强制性地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区上部塌陷,造成地下水、地表水的渗漏,严重破坏矿区周边水资源的均衡和补给条件,导致矿区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植被枯死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4 对矿区周边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尾矿、煤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所,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另外,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边的土地、水域和大气,其影响面将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地的地域和空间,污染影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时间才能恢复,并且很难再恢复到开采前的原有水平。

2、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建立生态补偿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新疆在矿区开采过程中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加上重视较晚,治理速度慢,矿区环境恶化趋势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2.1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重,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多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错误思想,忽视了在矿区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所属企业利润全部上缴财政,没有留下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备用资金。

2.1 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对矿区外部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的重视不够        

矿区企业占地以外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区企业的职责范围。矿区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环境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区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矿区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波及到矿区周边范围。

2.3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从疆内矿区的整体状况看,无论是大中型国有矿区,还是乡镇小型矿区,涉及矿区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破坏和影响面积,矿区企业基本上都不纳入管理范围,造成提供的矿区植被与生态环境实际破坏状况数据偏差较大;另外,一些矿区存在管理不规范,过于追逐利润,对生态环境不闻不问,没有相关数据,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这是影响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的重要原因。

2.4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机制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新疆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的良性运行机制仍然欠缺,专项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破坏严重,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难度大,因而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的单位面积费用要比常规工程的成本高很多,但从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政府财政难以满足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和生态恢复资金需求。

2.5 生态环境治理恢复进程与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差距过大

    目前,新疆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所开展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工作,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破坏现状相比相差甚远。首先,制度不全、管理不严问题。至今我国尚未有一部矿山地质环境的专项法规;其次,整个社会对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足,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再次,矿区地质环境及恢复治理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对矿区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也是局部而表面的,未做到真正意义上标本兼治。

3、建立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够完善健全,国家还未制定出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和技术方面的政策体系。依笔者观点,建立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煤炭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与责任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来确定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通过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确立生态补偿的对象,建立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生态补偿责任体系。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首要前提,在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国家和矿权人作为受益者应该成为补偿主体。而资源地政府和当地居民作为受损方应成为受偿主体。补偿主体应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为受偿主体提供补偿资金和援助,用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国家应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资源所在地以适当的倾斜。而矿权人是造成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责任者,应当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其开采的矿产资源数量和对当地环境的破坏程度,从其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作对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

3.2 建立和完善生态资源补偿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项目为载体是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方式。以政策法律为制度保障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是重要的法律保障,而以项目为载体则是推动生态补偿制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此,建立和完善新疆地区生态补偿机制首先需要将生态补偿作为地区性战略任务,并通过立法程序将生态补偿的原则具体落实到政策法律制度的框架中,并因地制宜地使之具体化和富有操作性;另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项目的科学设计和以及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保证生态补偿在整个项目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3.3 建立适应性强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无论采取公共财政支付还是通过市场机制购买生态服务,都必须具有完备和协调的政策体系做为制度保障,这也是生态补偿机制能否发挥最大效率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新疆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协调现有政策法规制度之间的冲突,尤其是要认真梳理、修改和整合各部门政策法律之间存在的不利于发挥生态补偿政策效率的制度规定。

3.4 建立和完善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涉及问题广泛、复杂,管理体制涉及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等多个政府部门。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制,是新疆地区乃至全国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从目前全国的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规划任务安排情况来看,新疆地区应该紧跟全国的步伐,将新疆的矿区治理、生态恢复工作的重点交由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林业部门来协同管理,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协助机制,提高两者之间的系统性。同时,协调和整合现有行政法律制度,完善新疆地区环境治理和与生态补偿制度,依法治理矿区,稳步推进矿区生态恢复的进程。

3.5 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多元化渠道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促进地区和国家矿区生态恢复的有效举措。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挥出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要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元化地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发挥社会资金无限性的优势,实行企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金的有限性和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局限性,逐步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主导的良性格局。

3.6 建立健全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的监督体制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的监督体制,是生态环境补偿工程严格按照环境部门制定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的制度保障。建议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监管制度,引进类似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系统,即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工作实施规划,进行工作前的预防监督;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工作进度、质量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在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工作完成后,严格按照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评估监督;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反馈机制,将反馈结果运用到新的生态环境补偿规划中。以实现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动态监督管理体制。

   毋庸置疑,在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建设上,我们历史欠账太多。由于过去对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上不足,并且在环境管理上存在着一系列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缺陷,煤炭资源开发已经造成巨大的环境损失。通过体制创新,利用现有煤炭矿区预计缴纳的生态环境补偿税,建立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全国统筹机制,一方面解决历史遗留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滞后补偿的特征,形成全国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循环使用,则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医保医药服务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缆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