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19:20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1

[关键词]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智慧城市;规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81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51- 03

0 引 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机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定义、开放边界的划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相关定义

1.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资源的提供者

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和政府的相关工作部门。相对于政务信息主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范畴更加宽泛――涉及公众信息的部门都应当列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笔者认为,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活动的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企业单位,以及源于纳税人税款和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都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体,以国内某大型城市为例,具体包括:

(1)城市各级政府,例如区政府;

(2)政府工作部门,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政府派出机构,例如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派出机构;

(4)直属事业单位,例如市气象局;

(5)垂直管理部门,例如市国家税务局;

(6)公共企业单位,例如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7)其他源于纳税人税款的社会团体、组织。

1.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客体――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的定义更加深入人心。与政府信息相比,跟公众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也慢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定义有重合,但是不尽相同。原则上,公共信息资源应当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资源。同时,除了政府信息,公共信息资源还应当包括其他所有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源。

笔者根据自身在工作中的体会和研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如下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即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主体在履职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信息资源。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同其他资源,例如水资源、化石燃料资源一样,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在传播、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为传播者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与这些实体资源不同的是,信息资源在使用和传播中不会出现损耗,复制扩散的代价极小,可借由多种媒体传播实现爆炸性增长,极易引起资源洪流。因此,公共信息资源比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属性更加复杂。

1.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行为――资源开放

开放不是公开。提起政府公开,首先想到的是,各大政府部门网站将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办事流程、政策、各类公告等向公众公开。本文所探讨的开放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不同与信息公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指的是更进一步、全方位的资源开放。开放的信息资源原则上是未处理的原始数据,或者是处理之后,可供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的规范化数据,而不仅仅是展示给公众的网页。

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条件和边界

2.1 用法规定义信息资源开放的边界

在定义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全集后,需要区分哪些资源目前来说是可以开放的,哪些资源现阶段还无法开放。原则上我们所提到的所有信息资源都属于全体公民。但是由于这些资源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国家和公民的隐私信息和商业机密。设定资源开放的边界,可以保障公共信息资源有序安全地开放。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无条件开放和不允许开放这两种分类方式,同时在法规层面进行原则界定。具体的,列入不予开放类的公共信息资源类别有:

(1)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规定不得进行开放的;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公民隐私的;

(3)可能危害到国家、社会和公民安全的。

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信息资源,原则上都是应当进行积极开放的。

2.2 青岛人的思考――公共信息资源清单

虽然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边界进行准确界定,是最理想的方法。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制度体系中,可操作性不强,遇到的阻力大。首先,法规条款本身很难严格控制边界,灰色地带较大;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自身也可出台法规对本应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封锁,极易架空出台的法规。

青岛人的思考:与其希望排除所有不可开放的资源,希望在法规层面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范围定义,不如反过来思考――将可以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按照清单目录一样,一一枚举出来,按图索骥,有例可循。青岛人就用了如此朴实的想法,并做了如下的创新。

按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即各个委办局(例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分类,利用职责范围,将可以开放的信息资源进行三级分类:数据集名词(例如:钢铁产业主要企业)、领域(例如:经济发展)、数据项(例如:企业名词、地址、企业性质、主要产品)。 按照热点领域先行,逐渐开放的原则,每年对可开放的资源清单进行更新,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笔者认为,这这种方式在现阶段更具有可操作性。

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总体管理

3.1 公共信息资源的采集

公共信息资源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局委办、职能部门以及其他涉及公共事务公共企事业单位。由于不同单位有各自不同的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在不同单位的存储规格、记录方式都有较大的不同,信息采集的过程也是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梳理过程。

公共信息资源采集需遵循的原则有:一数一源、格式规范、定期更新、真实可靠。

信息采集应当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造成资源浪费和数据矛盾。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分布并不规则,同一个资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中,例如人口数据,在公安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都有相关信息,这也是数据信息采集的难点。对于这样的数据,采用单一数据源为主,多个数据源补充的原则,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由主要数据来源单位进行数据资源的归集。

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后的可用性,采集的公共信息资源应当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信息资源的格式遵循“数字化、原始、可再利用”等原则。原始的数据,更具有开放价值。为了方便开放,应当要求采用数字化方式采集数据,同时将具备条件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非数字化数据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数字化改造。

3.2 公共信息资源的存储

基础性、公益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和跨部门重大应用系统的主要信息资源库,应当进行异地备份。同时用于集中开放的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本身也应当具有资源的存储、备份功能。同时,各个公共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应当建立数据管理规范,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

3.3 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

各开放主体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资源开放平台集中向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查询、下载、接口调用、应用开发等服务。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单位须确保提供的信息资源标准统一、公布频率稳定,以方便各类信息获取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4 公共信息资源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4.1 安全管理机制

作为一种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物理资源具有相同的价值属性。另外,由于信息在传播中不存在衰减和损耗,所以极易引起信息泛滥。因此,安全性问题首当其冲。在机制上杜绝安全隐患是工作的首要任务。

(1)进行定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信息安全制度以及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等;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采集的权责机制,不配合公开的部门进行曝光和处罚;

(3)暂时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开放的,比如隐含了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信息,应该妥善的存储,不得任意开放;

(4)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评估监督机制,制定信息的分级安全管理办法等。

4.2 资金保障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财力,笔者建议各地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的起步阶段。对因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开放共享,建立了独立的数据库或者云计算平台的,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的规模给予资金补助。

4.3 激励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所有权属于全体公众,因此,原则上资源的开放是免费的。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花费了人力和财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管理。为了鼓励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积极进行资源的整理和开放,应当积极推行开放激励政策。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商业模式进行资源的开放鼓励。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有偿开放等方式来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开放管理的信息资源。如果开放的对象中包含了其他信息资源管理单位,也可以通过资源等量交换来促进部门间的资源开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义. 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5.

[2]赖茂生,任浩淼,夏牧. 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科技与法律,1997(z1).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2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 键 词】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学科信息门户/学科信息导航/设计规范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权威、可靠的学科信息门户体系。本文首先简要分析学科信息门户的基本形态和CSDL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要求,然后介绍CSDL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导航系统的选择规则、搜寻策略、内容描述机制、组织体系描述机制、组织管理机制的设计规范及其开放描述要求。

1 学科信息门户形态

学科信息门户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学科信息门户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若干形式:

(1)以网络学科信息导航为主的学科信息门户,提供权威、可靠、规范和可持续的网络信息资源选择、描述和检索[1-3],例如SOGIG(sosig.ac.uk/)、AHDS(ahds.ac.uk/)、Biz/ed(bized.ac.uk/)、EELS(eels.lub. lu.se/)、GeoGuide(geo-guide.de/)、MathGuide (mathguide.de/)、Martindale's Reference Desk(http: //www-sci.lib.uci.edu/HSG/Ref.html)、OMNI(omni.ac. uk/)、WWWVirtual Library(vlib.org/Overview. html)等,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核心和可信赖的信息门户。

(2)以专业机构或图书情报服务系统为基础的信息门户, 根据专业机构性质或其信息服务要求,将各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数据库、文件系统、知识库、指南手册等)组合在统一门户下向用户提供服务,其中部分门户可支持横向整合检索、参考文献链接、用户虚拟社区等功能。

(3)基于跨学科门户检索的学科门户体系, 支持多个学科信息门户之间的整合检索,例如CrossRoads[4]、Issac Network[5]、Imesh[6]、ELT[7]系统。

(4)基于门户体系的数字信息服务机制, 将多个分布门户(主要是学科信息门户)作为整个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机制和服务渠道,让用户通过门户体系方便地搜寻、调用和利用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例如英国JICS的Distributed National Electronic Resources (DNER)[8]和美国NSF的National SMETE Digital Library(NSDL)[9]。

(5)开放数字信息服务机制, 不但支持基于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与服务集成,还进一步支持按照用户个性化需要定制信息门户,根据逻辑业务流程整合多个信息服务环节,支持多个信息门户之间的开放集成与定制[10],这方面的技术包括Open Digital Libraries、OpenLinking和Open Metadata机制,而且基于分布Web 服务的开放电子商务关键技术(ebXML[11]体系和Web Services[12 ]机制)也可在开放学科信息门户中得到应用。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通过学科信息门户来逻辑地灵活地整合、可靠地组织、无缝地链接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并支持用户在它们基础上的个性化集成定制,从而将一个分布和纷杂的信息空间组织成一个方便的用户信息系统。

2 CSDL学科信息门户建设

CSDL将从开放数字信息服务机制出发,建立多个分布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提供权威和可靠的学科信息导航,整合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并逐步支持开放式集成定制。具体地:

(1)提供学科信息导航:针对专业研究型用户的需要, 建立可靠覆盖国内外本学科的权威的专业信息资源的规范导航系统,采取标准元数据来深入描述信息资源,采取规范知识组织体系对所收集资源进行组织,提供多层次信息检索和浏览功能,支持分布式信息资源选择、描述和组织,支持定期数据自动检验和计算机辅助更新。

(2 )实现学科信息横向整合:在学科信息门户内横向整合本学科领域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包括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联合目录、馆藏目录、馆际互借和全文传递等相关服务系统),提供分布资源的集成界面,并逐步实现同构和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检索。

(3 )实现学科信息纵向整合:在学科信息门户内纵向整合本学科领域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过程(包括文献检索、全文获取、馆藏资源获取、资料传递、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集成定制、SDI服务、 用户协作交流服务等),按照用户信息检索与利用流程实现各个资源与服务系统间的无缝链接。

(4 )支持开放集成定制:通过规范元数据来描述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对象、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检索与浏览机制、系统信息架构等各层数据,通过开放语言实现描述数据的规范标记,通过开放搜寻机制支持对这些描述数据的发现和解析以及对学科信息门户的发现、解析和重组,从而支持个性化定制和开放式集成。

CSDL将通过有效的学科信息门户,将分布的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集成到用户桌面,并通过开放描述机制和分布Web 服务机制来支持对各门户及其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集成。

3 学科信息门户中的网络信息导航

CSDL学科信息门户中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指具有严格质量控制、提供规范和深入的知识化描述、支持集成与定制的可靠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检索系统。它们在协调一致的设计规范和开放描述原则基础上,针对本专业研究型用户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根据可靠的评价选择规则、搜寻搜集策略、规范组织标引机制、检索浏览机制和维护使用管理机制等,建立起可靠覆盖本领域核心资源、基本覆盖本领域其他主要资源、选择性覆盖相关学科核心资源、与其他学科信息门户有机链接的网络化资源与服务组织体系,并支持用户系统或其他学科信息门户对自己信息的搜寻、集成。

这样的学科信息门户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性,针对限定的专业领域,主要针对学术研究信息和教育科研用户;集成性,把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服务凝聚到一个知识体系中;知识性,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的分析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和服务,例如按照严格的评价规则,由信息专家和学科专家选择信息资源,按照标准元数据格式和标准词表进行著录和标引,按照规范知识组织体系(如分类法)进行组织;智能性,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特征的检索浏览方式,并可在专业知识组织体系(词表、分类法等)支持下优化浏览和检索,而且可与语义门户(Semantic Web)结合提供智能化资源检索和结果整合功能;可靠性,通过严格选择、规范描述和持续的校验与更新,保障导航信息的可靠性和整个组织与描述机制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要求,学科信息导航系统依靠一系列规范机制来保障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例如资源选择规则、资源搜寻策略、资源元数据描述规范、知识组织体系规范、使用管理机制规范、分布式组织管理规范等。通过这些规范,学科信息门户可以准确定义和描述自己的要求与运行机制,用户可以了解和信赖学科导航信息系统,其他系统也可以通过这些规范的开放描述来实现集成与定制。

4 资源选择和资源搜寻控制

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知识性可靠性的关键保障之一,它的实现依靠严格的标准设计、规范定义和流程控制[2.13-16],至少涉及以下问题:

(1)资源选择标准。 它帮助工作人员明确理解对资源范围和质量的要求,帮助用户理解和信任它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用户判断通过它所获得的信息的质量,促进分布运营机制下资源选择的一致性,帮助训练新的资源选择人员。资源选择评价标准应尽可能地可操作,其中某些可量化。

资源选择标准涉及资源范围标准、资源质量标准和资源评价标准。其中:

资源范围标准,规定什么资源可被收集组织到学科信息门户,主要涉及:a.信息内容,例如主题范围和可接受的资源类型、资源来源、内容深度、内容权威性、内容新颖性、商业化程度等;b.接入条件,例如可接受的付费条件、技术条件、注册要求、残障人利用条件等;c.细粒度要求,指资源对象应该达到的信息内容详细程度;d.元数据要求,指资源的地理与语言范围等。

资源质量标准,规定被选择资源需达到的基本质量,主要包括:a.内容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实质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资源结构组织、及时性以及资源维护程度;b.形式标准,包括浏览方便性、用户支持、标准化程度、美观程度;c.处理标准,涉及信息完整性、站点完整性、系统完整性等。

资源评价标准,用于规范化地描述选择人员对资源的评价意见,资源评价应按照前述选择标准从多层面描述评价结果,应能确定评价人及其评价资格,应使用标准语言进行描述,还可使用特定标记方式(例如星级标记)来简要表示评价结果,并作为元数据的一部分被存储和支持检索,评价信息可被写入资源描述摘要中。

(2)资源选择流程规范。 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往往有多个专家参与资源的选择评鉴,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证选择过程的一致性。资源选择流程规范规定由什么人、按照什么标准和什么步骤、对什么方面的资源进行选择评价,以及如何处理选择评价结果。具体地,这个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选择流程步骤、选择人员标准、选择人员描述格式(以便选择过程中的推荐、指向和咨询)、选择人员分工组织规定、选择结果描述方式、选择信息交换格式(支持协作选择描述),还可规定是否接受用户推荐资源、接收程序以及对推荐资源的审查和回复程序等。

(3)资源搜寻控制。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需要严谨的资源搜寻控制机制和相应的搜寻规范来界定搜寻范围、过滤搜寻资源、协调搜寻操作过程,保障在有限的分布的人力下对高质量信息资源进行完整、及时、持续的搜寻,保证搜寻的有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资源搜寻过程需要规定搜寻途径和方式(即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来搜寻和跟踪哪些资源)、建立和维护搜寻对象目录、分配搜寻责任、确定搜寻时序、确定资源智能过滤规则、确定资源搜寻中元数据挖掘与转换机制、确定推荐资源审查规则、确定与其他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合作搜寻机制等。

所谓合作搜寻机制,指覆盖领域相互交叉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间合作搜寻和共享元数据的方法,例如:a.不同导航系统分工负责交叉领域里不同主题范围的资源组织,在各自知识组织体系中都包含这些主题范围,通过直接链接对方资源元数据来相互利用各自的资源内容。b.不同导航系统分工负责不同主题范围的资源组织,相互交换和复用交叉主题范围的资源元数据,所交换的元数据往往由接收方导航系统进行再标引再组织,从而共同(往往各有侧重地)提供交叉领域的资源检索。无论什么情况,都需要商定分工搜寻范围、数据格式,并遵守共同的质量控制和著录原则。

5 资源元数据描述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涉及的描述信息包括资源对象、知识组织体系、使用管理机制、检索与浏览机制等层次,通过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对这些层次进行描述都构成元数据[17],成为导航系统元数据体系的一部分。高质量的元数据描述是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知识性可靠性的又一关键保障,也需要一系列的描述规范和过程规范来定义和控制。本节主要讨论对资源对象进行描述的元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1)元数据规范。元数据规范对元数据元素、 子元素及可能的限制属性进行规定。资源元数据涉及内容和管理两方面。内容元数据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建议采用通用的或标准的元数据格式,采用规范扩展方式复用其他标准元数据格式的相关元素来描述复杂资源对象,并通过XML Namespace方式建立与元数据格式定义文件的链接。 例如对一个课件资源,可采用Dublin Core[18]描述基本属性,复用IEEE LOM [19]相关元素来描述与教学有关的属性。管理元数据用于描述资源著录过程及其控制,一般不显示给用户,可被智能用于自动控制某些操作。可能的管理元数据元素包括维护者、上次搜寻日期、上次元数据更新日期、上次资源变动日期、预计资源重新审定日期、资源失效日期(例如会议信息)、元数据著录者等。管理元数据可以与内容元数据捆绑在一起,但也可单独通过一定唯一标识符与内容元数据链接,可支持内容元数据的复用。管理元数据也应采用标准格式和标准扩展方式。

(2)元数据著录规范及其他控制规范[20-22]。由于资源元数据可能来自多个途径(例如资源系统本身、用户、资源选择人员、资源著录人员、其他学科信息门户、自动挖掘等),它们对元数据内容的描述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著录规范来具体规定如何进行元数据描述。规定内容包括:a.元数据内容编码规范,例如关于日期、语言、各种名称代码、主题词来源、分类表来源、评价等级等的标准表达方式或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有关标准可用计算机可识别方式组织,以利著录过程中进行查询和自动检验。b.元数据元素、子元素或限定属性的选择方式。c.主题词、分类号选择标引原则和方式,这时将利用分类标引规范。d.文字描述内容(尤其是摘要、评价意见等)的撰写规范,例如摘要来源、摘要长度、客观性、语言风格、署名等要求。这些著录规范被称为Application Profiles。

除了著录规范外,元数据检验规范可规定如何检验元数据的正确性,元数据转换规范支持对资源内含元数据或其他学科信息门户交换元数据进行转换的方法,元数据挖掘规范支持根据资源内容自动析取元数据元素内容。

元数据描述过程规范将规定元数据描述的任务、程序、相应规范、有关审核控制机制(形成可靠的工作流),并可用开放语言进行描述而生成工作流元数据,成为元数据描述的工作流管理的基础。

(3)主题与分类描述规范。 对资源内容按照标准词表进行标引和分类,是学科导航系统知识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导航浏览和检索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CSDL要求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本学科的权威、通用、与本学科主要检索工具一致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来对导航系统资源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并根据网络资源特点、参照流行网络资源目录和国际上主要学科信息门户来适当扩展与资源类型有关的主题词和分类类目。所选择的词表必须在相应元数据元素的编码规范属性中予以明确,所扩展的词汇或类目必须以定义文件形式进行描述并在编码规范属性中描述和链接,标引分类过程(包括标引分类深度)作为元数据著录规范的一部分予以规定(可参照或直接引用现有的权威标引分类规范)。

6 知识组织体系描述

所谓知识组织体系,是对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和组织的机制,支持对信息对象按照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描述、链接和组织。目前阶段,CSDL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涉及的知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主题词表和分类表,今后嵌入语义门户(Semantic Web)和智能检索功能时,还将涉及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和概念集(Ontologies)。对于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而言,知识组织体系可用于:资源标引分类,资源主题检索,资源分类浏览,与其他资源系统的检索或浏览互操作。

知识组织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数据,利用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也产生元数据,形成关于知识组织体系的显性知识。可通过对这些元数据的发现、交换和解析来识别、转换、甚至重组知识组织体系,从而支持分布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间基于知识的集成以及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23]。

知识组织体系描述可分为几个层次:

(1)说明性描述, 即在各层元数据中对所采用的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说明,并通过标准URI链接相应的知识组织体系定义文件, 以便用户或用户系统了解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例如,在资源元数据的主题元素中通过编码规范属性定义所采用的词表并链接定义文件,或在学科信息门户信息架构描述文件中描述导航浏览所采用的分类体系并链接定义文件。

(2)定义性描述,即直接对知识组织体系结构、构成元素、 元素间关系、构造规则进行定义和描述,所形成的描述文件作为定义文件被链接到有关说明性描述中,以便利用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扩展检索。例如,NKOS联盟提出VocML[24]采用标准XML DTD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叙词表和分类表及词表映射表,支持对词表的开放描述、解析、显示、交换和映射。

(3)主题图描述,即利用一定的知识组织体系, 对导航系统资源集合的主题内容结构、主题词汇、主题间相互关系以及主题与具体资源的链接进行描述,形成资源集合的主题图,可直接用于导航系统的知识化浏览,可建立资源集合的主题索引或交叉参照,还可链接复杂主题范围的分布式资源来建立虚拟知识体系,可通过主题概念与资源的不同链接在同一资源体系上建立面向不同主题体系或不同用户的资源界面。例如,XTM[25]利用XML语言标记主题图,从而用计算机可识别的开放方式标记资源集合的主题结构和链接,支持主题浏览和基于词表的智能检索。

(4)概念集描述,即建立符合学科领域要求、 用开放语言描述的概念集体系(Ontology Systems),利用概念集体系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或语义挖掘,形成基于语义的资源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集中语义定义、语义关系定义和推理规则,实现基于语义的智能检索和浏览[26]。

实施递进建设的CSDL学科信息门户,将首先严格按照元数据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说明性描述,然后支持以XTM 方式逐步深入地描述分类浏览结构,逐步研究和嵌入词表定义描述,并逐步研究和嵌入基于概念集的语义门户功能。CSDL将通过标准和公开的应用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描述方式进行规定,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词表、主题图和概念集描述文件。

7 管理机制描述

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导航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有效管理以及相应管理机制的规范设计。在CSDL学科信息门户中,与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制包括资源组织机制、资源管理机制、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用户使用控制机制等,其中资源组织机制已在前面的资源选择搜寻控制和资源元数据描述中予以讨论。

(1)资源管理机制, 通过一系列规范对学科信息导航库中资源内容的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规定,包括资源链接检验规范、资源更新规范、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资源管理流程规范等。其中,资源链接检验规范根据不同资源的变化规律规定对这些资源的可链接性进行检验的时间间隔、检验方式和报告形式,资源更新规范规定对资源内容进行重新审查及其修改描述、修改标引与分类、修改评价信息、删除等处理的标准、责任分配、方式和有关技术要求,资源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检验元数据记录的唯一性、一致性、完整性和所链接的其他信息的有效性,资源管理流程规范则建立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序和控制机制。

(2)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 主要指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包括本节涉及的管理机制规范)本身的管理规定,具体说明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的描述格式和描述语言、内容描述或编码规则、公共存放位置(以支持开放搜寻)、公共登记要求(以支持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功能)、与相关资源内容的链接要求、与相关定义或标准文件的链接要求、范例记录编制及其存放与指向要求、版本管理制度、定期审查要求、审查责任人员、管理流程规定等,从而保证元数据规范或管理规范的有序、可靠和可持续管理。

(3)用户使用管理机制,指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控制机制, 包括合法使用范围规范、用户身份认证方式、使用授权方式、使用审计程序、隐私保护政策等。需要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资源使用控制。针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狭义控制指对导航系统内学科信息资源的使用控制,广义控制可能包括对导航系统中的扩展信息、词表数据、规范数据等的使用控制。无论是否限制用户范围,都应确定使用控制规范(因为不限制用户只是使用控制的一种特例),界定什么使用主体(Subject )在满足什么条件(Conditions)下可对什么使用对象(Object)行使什么使用行为(Actions)。这里,使用主体可能是用户或用户组、 用户或另一系统,使用对象可以是具体资源、资源范围或数据对象,使用行为包括读、写、改、转换、析取等,而条件可能是使用登记、身份认证、阅读版权申明、填写保证条款、支付费用等。其中某些条件的验证与实现可通过链接第三方程序来具体实施,例如身份认证、支付费用等。CSDL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将提供学科信息资源的公共浏览检索,但为统计使用情况、了解用户特点,需要进行(往往是隐蔽的)使用统计;对与学科导航信息相链接的用户讨论区、用户发表区等扩展信息和个性化定制等扩展功能,将限制用户范围、要求身份认证;支持各种规范数据的公共查询和阅读,但严格控制对它们的删改;另外,可能只允许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和授权用户批量搜寻和下载导航资源来支持分布式导航信息组织和集成定制。

8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描述

所谓开放描述,指信息系统通过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来描述自己系统的数据对象、规则、管理控制机制和操作过程,支持系统间互操作和基于智能的运行操作与管理。通过开放描述,将形成关于本系统不同描述对象的描述文件,这些文件置于本系统公知位置或递交公共登记系统,第三方系统可以对这些描述文件进行搜寻,按照开放语言规则进行解析,从而使第三方系统(或智能)能自动地识别、理解本系统的格式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开放描述并不要求采用统一的具体描述格式,而是规定描述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底层语义和语法表示方法、标准扩展方式、标准转换机制等,因此不同系统可采用符合自己需要的不同具体方法或格式来描述实际内容,从而在保障各个系统的特殊需要和本地控制的同时,支持描述信息的开放搜寻、识别和系统互操作。

对于CSDL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而言,开放描述可分为描述方式和描述信息公布方式两方面的要求,目前阶段公布方式可采用在学科信息门户Web服务器公知目录下以公开文件名存放描述文件,支持第三方系统开放搜寻;当CSDL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建立后,将描述文件提交登记系统进行公共查询。对描述方式,可有以下建议:

(1)资源元数据格式描述,采用Dublin Core作为元数据核心元素集,采用扩展元素或扩展属性从其他标准元数据集中复用相关元素来描述资源的其他特征,采用Namespace方式命名所复用的元素或属性, 采用XML DTD或RDF方式定义整个元数据集,采用XML 标记和封装输出的资源元数据。

(2)知识组织体系描述,采用DC Subject的Encoding Scheme属性描述资源元数据中标引分类词表,通过URL 链接相应的定义文件或介绍文件;采用XTM描述导航分类体系, 其描述文件在一定的使用控制下也置于公知位置机制,供授权的第三方系统(例如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进行查询和调用,支持资源元数据搜寻和整合;逐步支持用VocML 描述的主题词表,相应词表描述文件可能作为第三方定义文件在说明性描述中予以链接,支持嵌入的智能检索功能。

(3)管理机制的描述, 涉及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和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前者包括资源组织、资源管理、元数据维护等,后者主要是用户使用控制。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可以是文本文件或HTML/XML 文件,应存放在系统公知位置,供公共查询;但也可以用XML DTD 方式定义这些规范,一方面可支持这些规范的交换和复用,另一方面可支持对规范的自动解析和处理(当然需要尽量与国内外现有的开放描述格式接轨)。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应尽量采用开放语言描述,例如用户使用控制可采用XACL[26]来规定具体控制规范,在涉及隐私保护时参照P3P[27]制定隐私保护的政策与程序。

(4)整体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描述, 可作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定义及其描述的一部分,采用WSDL[28]开放描述语言等方法,对基本信息(例如名称、URI、学科、 简要描述等)、管理者信息(例如运营者、运营系统、联系方式等)、管理机制信息(例如关于使用管理、权益保护、隐私保护、定制控制等的描述文件名称、URI、描述规范Namespace等)、组织机制信息(例如元数据格式、知识组织体系、模块结构体系以及它们的URI 和描述文件地址等)进行描述,以便第三方系统搜寻和解析,支持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集成定制和作为第三方服务系统的开放嵌入。

我们还将在学科信息门户及其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中继续探讨上述问题的规范建设,并希望与国内外其他单位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 Subject 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 lub.lu.se/desire/sbigs.html

2 DESIRE Information Gateways Handbook./ desire.org/handbook/welcome.html

3 Nordic Interconnected Subject-Based InformationGateways. Final Report. August 2000. nwi.dtv.dk/anders/NISBIG/slutrapport.html

4 Crossroads. ukoln.ac.cn/metadata/roads/crossroads/

5 Isaac Network. scout.cs.wisc.edu/research/osaac/

6 Imesh Toolkit. imesh.org/toolkit/

7 European Link Treasury. mother.lub.lu.se/ELT/index.html.en

8 Distributed National Electronic Resources. dner.ac.uk/

9 National Science, Math,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Education Digital Library. smete.org/

10 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

11 ebXML. ebxml.org/

12 Web Services Activity. w3.org/2002/ws/

13 Bibliography on Evaluating Internet Resources. lib.vt.edu/research/libinst/evalbiblio.html

14 Hofman P, Worsfold 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QualityControlled Information Gateways. ukoln.ac.uk/metadata/DESIRE/quality/

15 ADAM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sources forInclusion. adam.ac.uk/adam/reports/select/

16 European Link Treasury Quality Assessment. mother.lub.lu.se/ELT/about/quality.html.en

17 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8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1.1: ReferenceDescription./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19 IEEE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Itsc. ieee.org/doc/wg12/LOM_WD6_3.pdf

20 Olson N B. Cataloguing Internet Resources: A Manualand Practical Guide. 2nd edition. oclc.org/oclc/man/9256cat/toc.htm

21 Day M, Cliff P. RDN Cataloguing Guidelines. rdn.ac.uk/publications/cat-guide/

22 ROADS Cataloguing Guidelines. rdn.ac.uk/publications/cat-guide/#2

23 张晓林.描述知识组织体系的元数据.图书情报工作.2002(2)

24 Vocabulary Markup Language. orc.dev.oclc.org5103/nkos/bin00003.bin

25 XML Topic Maps (XTM) 1.0 topicmaps.org/xtm/1.0/xtm1-20010806.html

26 XML Access Control Language. trl.ibm.com/projects/xml/xacl/index.htm

27 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 w3.org/TR/P3P/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资源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218-03

The planning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of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BAI Xing-fu1,WANG Yun2,WANG Tie-ying1

(1.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2022 Station,Kashi 844000,China; 2.Jina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p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e and more get attention, 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islands "confli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a kind of important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of the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technology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 accord with the nee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and the new ideas i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discusses the valid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design idea of the appl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can reac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resource ; planning of resource; demand design ;system design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力推进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建设,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面向数据处理的第—代电子政务,面向信息处理的第二代电子政务和面向知识管理的第三代电子政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的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完全达到预计的目标。因为,目前的应用系统大多数只是解决了业务流程的应用的问题,只是把人工的流程机器化。面向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这一部分的功能恰恰没有完全达到。所以,未来我国的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就是数据和信息的规范,所以,必须在项目开始就得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政府或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信息成为资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重要性与日俱增,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信息的生成、传递、存储、积累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又为信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对信息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控制和开发,通过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竞争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必然延伸。信息管理面处于微观层次,面向个别机构和组织,使得信息资源分散,使得宏观层次的信息共享和效益无法体现。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和未来都将如此),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与“应用孤岛”,远不能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信息资源规划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信息资源规划技术

信息资源规划又称IRP(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是指对政府或企业运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分析信息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建立整体信息标准与信息系统模型,

首先,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系统论,主要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观念。一般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所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钱学森认为,进行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

另外,信息资源规划也继承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中的开发过程中有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结构设计活动,也有软件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活动。这说明,系统分析设计和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是分开的。而系统的分析设计就是项目总体的分析设计。所以,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的研究,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软件工程项目需要做总统的分析和设计,即信息资源规划。

所以,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对信息和信息工程的认识,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管理要求,遵循了系统论和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一般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技术。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形势发展的必然,他是一种总体数据规划的方法理论体系,包括业务梳理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系统建模的方法等;他依托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用户视图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出对未来的规划。

3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设计

目前,由于在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中,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比较少,可以借鉴的成熟实施方案不多,所以,结合理论分析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方案。

图1信息资源规划的分析设计思路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主要分为4个步骤,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以上各个步骤也是实施的步骤,有先后顺序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业务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用户的原始需求,以及业务的流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需求分析并不是针对项目的,而是从用户的业务出发,对业务的需求分析。

2)数据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数据需求进行分析,具体包括3个步骤,用户视图分析、数据元素分析和数据流分析。用户视图分析是从用户日常用的表格、单据出发,具体分析用户业务中到底有哪些用户视图(即用户数据表)。数据元素分析就是对这些用户视图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数据流分析,就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整理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进行结合,分析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

3)系统数据建模。主要是对数据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包括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用户视图分组和数据元素的规范。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就是针对数据需求分析中的视图和数据元素的分析,并结合业务活动,设计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这个内容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项目要实现的系统出发。定义的主题和基本表即是整个业务的整体数据的规划。用户视图分组即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对数据需求中的用户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对应关系。数据元素的规范就是结合数据关系和业务流程,对基本表的数据来源进行说明,并说明各个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操作关系(如是创建、更新还是查询)。

4)系统功能建模。主要是对项目的功能模块进行建模。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系统的定义,就是针对上面研究的用户的业务需求,针对本项目,进行功能的定义,并进行流程的说明(系统流程图)。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主要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得到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以及用户视图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功能模块与基本表的关系。

最终设计的成果包括: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功能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用户视图及其关系。

4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验证

以一个执业资格管理系统建设的项目为例,具体应用此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方法,执业资格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执业资格考试管理:包括考试的组织、考点的设定、考试时间的设定、执业资格报名的管理、试题的管理、考场的安排、准考证的分配、阅卷管理、试卷和成绩的分析、合格线的设定、资格证书发放管理。

2)执业资格的注册管理:首先是人员的注册管理,包括首次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等,另外是注册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包括注册证的发放,注册证的补证,注册证的换证,注册证吊销等内容。

3)执业资格继续教育管理:包括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继续教育老师管理、继续教育成绩管理等内容。

4)统计分析功能:包括试题的分析,成绩的分析,考试人员的分析,注册人员的分析等多角度的统计分析。

通过本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基本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对执业资格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设计,需求分析的主要成果包括业务职能域、总体业务流程。执业资格管理数据需求分析表和各职能域的数据流图,为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准备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即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主要成果包括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分类、用户视图和数据库关系表、数据库设计图、系统功能图、系统流程图及流程说明和功能模块与数据基本表的关系表,最终完成了执业资格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按照本项目的特点建立了主题数据库,既把业务主题可以划分为人员库、成绩库和证书库三个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执业资格管理主题库关系图

1)人员库:包括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人员的注册时需要增加的情况。人员信息在考试准备、发证、人员注册、人员管理各模块都可以用到。人员信息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员基本信息,即考试报名需要填写的内容,第二部分是人员注册信息,即人员在注册时需要填报的信息。

2)成绩库。主要内容包括成绩管理,各年的成绩记录,考场、合格标准等

3)证书库。主要内容包括资格证书,注册证书,继续教育单位信息,继续教育老师信息,继续教育成绩等内容。

通过主题库的建立,为以后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规划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也符合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只是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并在项目中进行实践。下一步,需要在更多的项目中实践信息资源规划,以完善信息资源规划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4-25.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1-2.

[3]陈新.信息资源规划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珠江水运,2009(2):52-53.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4

论文摘要:从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特征出发,分析了二者在概念、核心理念、理论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别,指出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 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 是个人、组织及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知识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无形的资产, 需要有不同以往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知识的快速老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非连续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知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人们对知识管理开展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有很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本文主要是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作一个概略的区分, 并对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指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1.1 知识管理的相关定义

对于知识管理,像其他大部分概念一样,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知识管理”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克莱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我们不妨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即主要是指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范围要宽泛许多,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层面的知识管理一般是在全社会展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企业。但不管是哪一种角度,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传播、提供使用等程序,完成知识的价值,提高知识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管理的重点也正是体现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并为其构筑有效的途径和机制,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来促进组织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保证知识的共享,而且是一种对人的管理, 是要保证使人大脑中的无形资产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分享和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到知识管理就很有必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做一对比区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以文字、图象、声音、符号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组合表达,通过印刷或电子出版的形式可供人们交流和使用的信息。而隐性知识是比较主观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 而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也是知识管理鼓励挖掘的重点。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隐性知识进行引导,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种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中,知识得到不断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在对知识管理的诸多研究中,有学者主张对知识管理进行阶段划分, 认为知识管理可分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 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只注重“管理”知识,而很少考虑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强调对现有知识的编码化和共享,而第二代知识管理则强调新知识的生产, 认为应该强化自然产生的创新和创造力的环境, 帮助组织创造新知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第一代知识组织主要注重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 但不强调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共享。而第二代组织则不同,它认为组织并不能静态保持竞争优势,而应该积极向外界学习,积极组建知识联盟,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然,不管两者有多少不同之处,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知识的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特征

许多知识管理的计划都集中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更好地共享现有的知识, 二是新知识的创造和转移。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更新,即人们开始认同“共享信息”比“拥有信息”更有价值。这是知识管理开展的基础。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真有价值, 知识真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知识的更有效的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有效管理知识资本就是为了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有了应变能力、有了创新,才能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快速的发展。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 认为知识只有在相互地交流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得到发展。

第三,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集合体,人能够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使其转化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人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应用到新的领域。人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拥有驾御知识的出众的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说,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人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第四,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实施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一种企业文化,鼓励人们共享知识。而这种共享知识的素质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 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企业内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学习,共享组织内外的知识。知识在相互联系的使用中价值得到提升和深化。

1.3 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历来人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各持不同意见,总体来说,人们都倾向于将信息资源管理归类于信息管理之下, 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子阶段。所谓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和信息管理思想, 它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突破和超越,是集信息的技术管理、信息的经济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于一身的一种集约化管理方式。

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从整体上看可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如信息、技术、人、环境、机构等都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一些差别。 

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性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探索, 而任何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最终都是要付诸实践,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同时兼顾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尤其突出强调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将“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实施,使人的信息需求达到最大化满足,这是信息管理一直忽略的方面。另外信息资源管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重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由此分析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一种“抽象信息”,或者就为一种符号研究,是通过对信息符号的研究来触及问题的本质。

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2.1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信息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实体。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信息无法解释人类潜在的行为。信息是特定应用环境下的数据,而知识则是具体环境下的信息,知识一方面可以是信息中最具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信息集合中,而是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知识更是指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信息。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的过程,在较低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机器来完成,以实现信息的价值。而在较高层次,则迫切需要人的判断力的参与,以实现知识的价值。

2.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认为,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其发展和延伸。如果说信息资源管理使数据变成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就使信息变成知识, 并使知识成为组织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管理方法手段的变化和人们对信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管理性、战略性的要求更高,信息管理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然后又进入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但知识有着更高的价值和水准,尤其是隐性知识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属性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合的。从联系上看,他们也可以彼此转化。管理上越来越强调文化管理、人本管理等。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管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从信息资源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 需要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显性知识外在化,实现显性知识的链接,隐性知识的内在化等。当然,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相对信息资源管理而言,自身有许多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信息资源管理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强调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使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知识管理同时也重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

其次, 信息资源管理只重视对信息活动成果的管理,而忽视了成果的创造过程,即没有实现知识的创新, 在对信息进行管理的同时忽略了对信息的生产和创造。

第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范围较窄,主要是服务于上层管理者。而知识管理不但继承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而且还提供容易理解和使用的知识, 充分体现知识的共享, 为组织内的各个成员服务,在增加组织成员的知识内容方面,知识管理要优于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5

关键词:微生物信息服务系统;对象模型;对象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志码:A

Microbi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object deputy database

PENG Zhiyong1, HUANG Zeqian2, LIU Jun1, LI Yue1, XU Bo1

1. School of Comput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A new approach for microbi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object deputy database was proposed. It used the object deputy model for data modeling. The common descriptive information of microbes was defined as the basic object.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rrelated information of microbes were modeled through deputy objects. A microbi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our object deputy database was implemented. Advanced functions of the database could facilit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pdate propagation supports dynamic classification of data, object views could be used for schema evolution, and crossclass query provides efficient data retriev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is approach outperforms the traditional ones.

Key words: microbi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bject deputy model; object deputy database

0 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肩负着管理微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也是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基础[1]。目前我国保藏有10万余株微生物菌种,分散在近30多个单位,现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与管理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信息化水平较低,各保藏单位信息交流不畅通;2)微生物菌种分散保藏,种类不全面,低水平重复;3)微生物信息检索方式落后,效率低下;4)新菌种资源信息收录不及时,难以实现高效共享。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丰富、面向社会开放的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微生物资源信息共享,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活动。

建设微生物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国内外已存在各种不同的生物数据库,管理生物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平面文件、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与对象关系数据库[2]。平面文件通常用于存储基因序列,每一条数据记录对应一个文件,数据查询的结果也是文件形式[3]。采用平面文件管理生物数据存在的问题在于数据检索效率低,且检索结果不利于用户快速获取信息。关系数据库在生物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生物数据库都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之上,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关系模型并不适合管理复杂生物数据。由于难以建模数据间复杂的语义关系,采用关系数据库实现生物数据管理,数据库的模式通常较复杂、不直观,数据检索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关系连接操作,影响了数据查询的效率。与关系模型相比,面向对象模型提供丰富的语义且支持复杂数据类型定义,适合生物数据建模,因此部分生物数据库是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实现的。对象关系数据库在实现生物数据管理方面也具有相类似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关系数据库方式实现生物数据管理的不足。

虽然平面文件和传统的数据库能够用于建立微生物数据库,但是由于数据模型的限制,往往无法兼顾丰富语义建模、避免数据冗余、支持模式演化以及提供高效查询检索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对象数据库的微生物数据管理方法,并讨论了如何利用对象数据库来实现一个微生物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充分利用对象数据库在管理复杂生物数据方面的优势[4],可以方便地建模微生物数据间复杂的语义关系,并且避免数据冗余;可以有效地支持数据模式演化,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利用跨类查询机制实现高效的数据检索。

1 对象数据库

对象模型[5]是在传统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通过引入对象和类的概念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数据模型,其核心在于“”的概念。在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属性和方法封装在一个对象中,子对象可以继承父对象的属性和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封装性,无法实现对象的分割和组合,缺乏柔软性;传统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也没有提供灵活的对象视图机制。在对象模型中,对象可以选择性继承源对象的部分或全部属性、方法,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扩展属性和扩展方法的定义;对象继承的属性、方法定义有切换操作,对它们的引用都会通过切换操作切换到对源对象上相应属性、方法的引用;对象的模式由类定义,对象代数用于创建不同的类;源对象和对象之间通过双向指针链接,更新迁移机制建立在双向指针之上,用于保证源对象和对象间的语义一致性。对象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语义,对象可以扮演源对象的各种角色,也可以用于实现对象视图。通过对象可以灵活地实现对象的分割和组合,提供了柔软性。

基于对象模型,我们实现了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提供对象数据库语言[6]用于数据定义和操作。在对象数据库中,每个对象和对象都有唯一的对象标识符;对象继承的属性称为“虚属性”,并不占有实际的物理存储,其值通过定义在其上的切换操作计算得到;对任何对象或对象的更新都会触发更新迁移,确保对象间的关系保持语义一致性。对象数据库语言采用类似标准SQL的风格,包括对象数据定义语言和对象数据操作语言。数据定义语言提供了类和类定义功能,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类定义方式,包括:SELECT类、UNION类、JOIN类、GROUP类。类通过在普通类上声明一个规则创建,在类上还可以进一步创建类,在模式上形成一个层次网。对象由系统根据规则自动派生或消除,除了对对象的创建和删除操作由对象更新迁移自动完成外,在数据操作语言中,对对象的操作与一般对象上的操作无异。

以上给出了一种定义微生物扩展关联信息的方式,对于其他类型的扩展关联信息,也可通过BMO的SELECT型类定义,其定义方式与SpecStrain类似。

通过以上方法定义扩展关联信息,可以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微生物资源相关联的扩展信息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对于增加新类别的扩展关联信息,可以通过创建新的BMO的SpecAssociation类来实现;如果某个类别的扩展关联信息不再需要,只需要将该类别关联信息对应的SpecAssociation类删除即可,对系统其他信息管理不会发生影响。

2.2.4 建模举例

图1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微生物数据库模型在对象数据库中的实现。在该例子中,基本微生物对象通过其属名和种名加词来表达,所有的基本微生物对象存储在基本对象类Microbe中,且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资源保藏编号(res_ID)。微生物菌种进一步被分为三类:细菌、古菌和食用菌,每一类菌种建模为Microbe的一个类,其属性除了从Microbe继承的微生物资源保藏编号外,涵盖了具体菌种的特性性状信息。在扩展关联信息建模方面,与微生物资源相关联的多媒体信息通过Microbe的类Multimedia来建模,而微生物资源的核心元数据则建模为Microbe的类MetaData。

图片

图1 一个简单微生物数据库

2.3 微生物数据检索

微生物数据库的核心是微生物资源性状信息。在一个微生物信息系统中,典型的微生物数据检索包括:微生物共性信息查询,微生物菌种特性信息查询,微生物完整信息(完整性状信息及各种扩展关联信息)查询。

对于微生物共性信息查询,可以通过对BMO进行检索得到待查询信息。对于微生物特性信息查询,可以通过对某个菌种的SpecStrain类进行检索得到待查询信息。例如,在图1中,要查询资源编号为003的古菌的“营养类型”,查询语句可以表示为:

程序前

SELECT trophic FROM Archaea WHERE res_ID=003;

程序后

需要注意的是,res_ID是从Microbe继承的虚属性,并不物理存储其值,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当读取属性值时,通过切换操作读取其源属性的值。

如果需要查询微生物数据的完整信息,有别于传统数据库需要将多个表进行连接操作,我们可以利用对象数据库特殊的跨类查询机制实现查询。例如,在图1中,本文要查询所有细菌的完整信息,包括其所有性状信息、多媒体关联信息及其核心元数据,查询语句可以如下表示:

程序前

SELECT *, (bacterium->microbe).genus,

(bacterium->microbe).species,

(bacterium->microbe->multimedia).media_data,

(bacterium->microbe->metadata).keyword,

(bacterium->microbe->metadata).version

FROM bacterium;

程序后

3 微生物信息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上述方法,我们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平台”子项目中实现了一个微生物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在统一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的基础上,将我国11所高校保藏的微生物菌株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最终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共享,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以建设“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为核心进行开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保藏在全国11所高校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的数据采集功能;二是针对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的各种功能及服务。

图片

图2 微生物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涵盖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包括古菌、细菌、大真菌、食用菌等14个菌种,本文使用自行开发的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TOTEM实现“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首先,将属于不同菌种的微生物数据根据微生物资源共性描述规范抽取为基本微生物数据存放在BMO中;其次,为14个菌种按照其特性的不同分别创建相应的菌种特性类,由此形成微生物资源的性状库。此外,扩展关联信息包括微生物资源核心元数据、菌种多媒体描述、微生物专利信息等,我们分别创建BMO的扩展关联信息类,以记录微生物资源不同类别的扩展关联信息。

如图2所示,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分为本地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部分。在数据采集阶段,由研究领域富有经验的专家负责选取数据源条件好的单位,将其所保藏的微生物资源数据入库(本地数据库)。数据源提供者在本地数据库所存储的规范化数据在通过专家评审核对后,再由网络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

3.2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负责微生物数据采集,建立本地微生物资源数据库。该层的系统功能包括:数据规范化、数据录入、数据核对、数据、数据检索等。在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数据源的规范化非常重要,因此在数据准备阶段,需要根据各个菌种制定的规范将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采集层提供不同菌种的格式转换程序将原始数据加工转化为规范化数据。数据录入本地数据库的流程包括数据选择、整理、编码、规范化、录入、核对等步骤。用户可以基于Web实现数据的录入和核对,系统还提供批量的数据录入程序将大数据量的规范数据导入到本地数据库中。数据功能将存储于本地数据库的微生物数据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中,支持数据的选择性上传和断点续传,保证数据上传过程的鲁棒性。数据检索模块基于本地数据库所存储的数据,提供简单检索、复杂检索和逻辑检索等数据检索功能。

3.3 数据管理层

针对网络数据库――“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的数据管理层通过部署于网络服务器的系统实现,负责管理集成了11所高校涵盖14个菌种的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实现采用了B/S体系结构,使用对象数据库TOTEM管理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Web服务器采用Apache,并用脚本语言PHP开发。系统除了数据库模块外,还包括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以及日志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的注册、管理和认证等功能,其核心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日志管理模块处理用户浏览的记录,并把它们保存在日志文件中。数据管理模块提供数据的上传、复核、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功能。

除了由数据采集层将数据由本地数据库上传至网络数据库外,数据提供者可以使用数据管理层的数据上传功能,通过Web页面向网络数据库上传微生物数据,并由数据约束性检查功能保证上传的数据符合相应的数据规范。领域专家还可以对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审核评价,数据复核功能可以对数据库数据进行检查和更新操作。通过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随时了解数据库中的数据情况,提供基于数据源以及基于不同菌种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操作。

数据检索功能实现数据的简单查询、复合查询和逻辑查询,用户既可以选择查询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性状信息,也可以查询诸如核心元数据、专利微生物信息等不同类别的关联信息。简单查询主要通过经常检索的数据项,如菌株保藏编号、属名、种名等进行检索。复合查询通过组合多个数据项进行数据检索。逻辑查询通过对多个数据项任意进行与、或、非运算检索数据。对于性状信息查询结果,既可以选择查看数据的概要信息,也可选择查看数据的详细信息,详细信息包括菌株的所有性状信息以及相关联的多媒体信息。此外,三种不同的数据查询功能都支持对数据结果进行二次查询,以精化查询结果。

3.4 数据服务层

数据服务层以数据空间[7]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管理服务。其功能包括数据空间管理,个性化数据扩展,数据共享。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创建自己的个性化数据空间,系统会根据数据空间的模式定义,将微生物资源数据库中满足选择条件的微生物资源数据添加到数据空间中,当有新的微生物数据添加到微生物资源数据库中,系统也会将相应数据推送到用户数据空间中。数据空间实现了用户的个性化数据订阅。

个性化数据扩展包括数据自定义分类及数据自定义扩展。由于微生物的分类多样性,在现有数据库菌种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在数据空间中对数据进一步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将细菌数据分类为杆菌和球菌,并以不同的视图来查看数据空间数据。在现有数据模式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数据空间中实现数据模式演化,添加用户自定义数据。例如对数据空间中细菌数据模式扩展一个自定义属性,用以添加生物注释信息。

数据共享允许用户共享其自定义扩展数据,并允许用户跨数据空间查询其他用户数据空间的共享数据。例如不同用户都扩展了细菌注释信息并共享,且对相同的细菌数据添加了注释信息,那么在查询细菌性状信息时,还可以查看细菌的注释信息,并通过跨数据空间查询查看到其他用户对该数据的共享注释信息。

本文实现的微生物信息服务系统的操作界面如图3所示。右上方的区域为用户管理功能区域,可以修改个人信息,管理员还可进行用户管理操作。左边侧边栏为系统功能菜单选择域,除用户管理外的各功能操作都在这个区域中选择,图中展开的两个功能菜单分别是针对微生物数据管理的功能菜单以及针对数据空间管理的功能菜单。右侧的区域为具体的功能操作及信息显示区域,图3中显示的是查询微生物性状信息后的查询结果。

图片

图3 微生物信息系统界面

3.5 性能测试

为测试系统的性能,本文在对象数据库TOTEM和对象关系数据库PostgreSQL上分别实现一个微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前者使用本文提出的对象模型方法进行数据建模,而后者采用传统的关系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实验使用的服务器配置如下:4×P3 900MHz CPU,32GB内存容量,200GB硬盘,RedHat Enterprise Linux 4.0 操作系统,TOTEM 2.0 / PostgreSQL 8.1.2 数据库系统, Apache 2.0.54 + PHP 5.0.4 Web服务器。

测试时,逐渐增加系统中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数量(两个测试系统具有一样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测试在不同数据规模下两个系统消耗存储空间的多少,以及通过复杂逻辑查询显示微生物详细信息所需的查询响应时间的长短,以此评价两个系统的优劣。实验结果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图片

图4 存储空间实验结果

图片

图5 查询响应时间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基于对象模型的微生物信息系统与基于关系模型的微生物信息系统消耗的存储空间基本相同,后者略占优势;2)在大数据量情况下,利用对象模型建立的微生物信息系统在查询响应时间方面要明显优于利用关系模型建立的微生物信息系统,且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大,这种优势越是明显。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现有微生物数据库实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象数据库的微生物数据管理方法,通过该方法开发实现了一个微生物信息服务系统。该信息系统中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使用我们自行开发的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TOTEM实现,能支持数据的动态分类,提供高效的数据检索,避免产生数据冗余,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该系统已经在全国11所高校中运行,建立了微生物菌种资源丰富的“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整理、整合了我国11所高校科研机构所保藏的、涵盖14个菌种的微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1] 李雁,郑从义.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其资源保藏[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3, 25(3): 4-6.

[2] BRY F,KROGER P. A computational biology database digest: Data,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anagement[J]. 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 2003, 13(1): 7-42.

[3] BENSON D A, KARSCHMIZRACHI I, LIPMAN D J, et al. Genebank[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0, 28(1): 8-15.

[4] PENG ZHIYONG, SHI YUAN,ZHAI BOXUAN. Realization of biological data management by object deputy database system[C]//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V. Berlin: Springer Verlag, 2006:49-67.

[5] PENG ZHIYONG, KAMBAYASHI Y. Deputy mechanisms for objectoriented databases[C]//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1995:333-340.

[6] ZHAI BOXUAN, SHI YUAN, PENG ZHIYONG. Object deputy database language[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eating, Connecting and Collaborating through Computing.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88-95.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定位;文献采购;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28-02

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信息资源的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培植起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思维方式。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认同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提法似乎不能适应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需要,且缺乏对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概念的解释力,于是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建设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重心从管理信息资源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人们对于两者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相互混淆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可建设性

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二)可共享性

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毋庸置疑,管理不等于建设。建设的目的是使信息获得可增值效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没有建设,即不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乃至有效利用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建设倚重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言而喻的。信息资源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从内涵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机构的使命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而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本身的开发利用。从性质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机构组织本身。同时,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信息的保存,信息资源建设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或称行为方案,更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侧重点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侧重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强调其管理职能。而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获得更多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存取服务。

当然,它们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实现,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外部环境与未来变化相一致。而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化会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发展。

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恰当措施

(一)确定图书馆定位

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定位主要根据学校的办院方向和重点学科建设走向来确定。同时要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和需求分析,随时掌握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动态,全面正确地做好馆藏定位。

(二)优化文献采购,提高馆藏质量

图书馆的藏书是通过经常性的藏书补充来实现的,藏书选择是否合理是馆藏质量的关键,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要满足学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应具有专业性、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的特点。避免采购过程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馆在预订某些书刊时,主动征求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或发送“新书预订单”请他们圈阅,以保证有一定专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书刊选购进来,并能为广大读者利用。

(三)开发网络资源,扩大信息范围

我校系统部分是80年代中期引进光盘、90年代后引进计算机的。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大、中型综合学校图书馆 已拥有上述设备。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使信息资源的传递利用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图书馆员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因特网上那些广泛的、无序的、分散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加以鉴别。必要时通过下载,重新组台的方式将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价值高的信息转化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使之具有稳定性、井可以连续、重复地提供给图书馆的读者使用,将本不属于图书馆本身拥有的馆藏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扩大了信息范围,增强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四)搞好服务.推动学校发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学校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面向新世纪,学校图书馆要突破旧的服务框架,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到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去,以优良的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促进学校发展建设。

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参考咨询服务转移信息加工、参考咨询一类的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要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熟悉读者、熟悉业务,熟悉馆藏、熟悉学校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随地对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给予确切满意的答复。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社会创新理论的核心――思维创新情报科学[M].2004,(7).

[2]黄奇,等.国内外信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0,(7).

[3]沙勇忠.试论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C].我国科技信息事业的改革与创新论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10).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7

关键词: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子政府、智慧政务已经逐渐成了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更是成了热点话题。人力资源作为政府管理运行的基础,其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直接影响政府服务工作水平。当前,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在此简述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建设意义,并针对如何进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措施,旨在提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政府服务工作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一、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建设意义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硬件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借助集中式信息库、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自动处理技术和服务共享等,来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O主要内容来看,其核心组成主要是理念、人员和技术。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数据电子化,用电子数据形式将政府中各个部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储存下来,方便查询;二是流程简便化,利用程序软件对政府部门工作流程内容进行管理,并以此软件程序为标准大纲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提高政府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三是管理电子化,借助计算机仿真模型、数学模型及信息管理模型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管理内容及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和信息化。

当前,加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了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够将各个部门工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人力资源统一化管理;借助政府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各部门深层次发展内容及部门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透明度,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政府人员引进、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管理的高效性;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对管理资源整合有积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能够减少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引入实现现有资源整合利用。另外,通过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和还能够实现政府无纸化归办公,提高政府工作电子化操作程度,不仅可以降低办公资金费用消耗,还可以让政府员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二、如何进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领导转变理念,奠定建设基础

领导人员的支持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1]。一是政府高层领导应树立全局意识,正确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整个政府机构的职责,政府中各部门上下级人员都要参与当中;二是政府领导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建立信息化思维,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管理知识。三是政府领导要重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工作,从宏观角度进行战略分析,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流程,确保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此外,除了领导人员之外,其他各个部门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学习,配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

(二)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管理硬件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实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资金是建设开展的动力源泉。信息化建设属于科技项目,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建设进行,对此政府部门领导人员应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安排方案,将现金流预选、资金周转、资金使用、资金管理等内容纳入其中,购入相应信息化设备,确保每项资金都落实到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此外,还要针对信息系统建设维修投入资金,软件是信息化实现的关键,政府还应投入相应资金购入相关软件,并预备后期系统升级或维修所需资金,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硬件基础。

(三)保证信息加密,构建安全环境

制定安全保障策略,针对互联网、信息数据及人员网络系统使用等内容制定相应管理对策,确保信息安全。划分安全域,确保不同安全域交互及共享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对于政府机构中有权限人员进行身份管理,注册电子身份,在进行人力资源相关信息进行读取或使用时应验证身份信息。同时,采用电子印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大多涉及到政府人员个人中药信息,包括有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倘若发生信息泄漏,可能会给相关人员带来损失。利用电子印章软件具有加密作用,能够与签名并盖章的文档绑定,防止传输文档时出现信息篡改情况,实现政府电子公文运行集成管理。

(四)重视人才管理,留住核心人才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应以核心人才作为建设基础,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知识[2]。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管理,首先要优化人才引入渠道,通过招聘、选拔、晋升等方式选择优秀人才;其次要完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满足人才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鼓励,提升人才对单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好投身于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然后,在人才管理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多与人才进行沟通交流,增强政府内部人员凝聚力,降低人才流失情况发生;最后,重视人才培养,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人才提供学习、进修、自我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进而留住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是确保一个组织机构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此,政府部门领导应加大重视,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蔡莹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与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6(1):31+33.

信息资源管理定义篇8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本体;教育

知识管理在发展早期仅是基于数据库或文档管理的初级技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并拥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企事业用来提高技术和竞争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紧紧和知识活动联系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

1研究背景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括:1)对信息的管理,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深加工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增值、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2)对人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的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当前知识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并避免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描述影响理解和共享?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利用有组织的信息获取知识?

引入本体与知识管理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体源自哲学的概念。Gruber给出目前非常流行的本体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提供了目标世界的公共词汇,为信息的描述和交换提供适当的数据结构。本体最大好处是明确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使知识对象化,必定会给知识的集成和重用带来益处,而且可以使与之匹配的知识对象的关系和属性得到完整和清晰的描述,通过这些,用户可以获取更适合自己的知识。

2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本体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方式,对于具体的项目而涉及的工作包括概念定义和资源组织2个方面。每个概念的定义要包括它的含义、子概念、父概念、每个类的实例概念问的各种关联、概念与外部资源的关联。该框架分为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3个部分,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1)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的收集及获取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有用的信息资源结合进知识管理系统中,并与本体方法论相结合,将信息通过本体构建工具转化为用本体语言描述的知识,放入本体库中。此系统的目标用户有2类,一类是资源的使用者(学生或者教师),另一类是资源的加工者。收集和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指对教学有帮助的课件、试题、音视频等资料,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是LOM元数据标准等。

2)知识检索。目前的应用系统中由于其数据库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对意义相同但用词不同的内容无法进行精确的检索,当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时问题更明显。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在本体的帮助下从本体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语义异构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查询具体资源时能够减少对冗繁数据筛选的时间,也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精确性。

3)知识推理。推理使用推理机能够对初始本体进行处理,通过自定义规则或者内在规则,能获得原有本体隐含的没有直接定义的知识。推理机不仅能对本体语言内在的各种关系进行计算,而且支持自定义规则推理。自定义规则定义更加丰富,可以包括反映现实世界的某种传递或逆反关系等,实现对知识模型更灵活的操作。比如放入一个新的教学资源,推理机就能够对其进行推理,从而得知其具体所属类及定义。

3小结

上一篇:财产保险市场前景范文 下一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