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1-26 00:52:07

信息化

信息化篇1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信息悖论(InformationParadox);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会计软件(accountingsoftware)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企业内部,基于因特网的计算机和电子商务正促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然而,由于“信息悖论”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清醒、全方位地看待与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建立新的利益实现理念,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

信息化社会与会计信息化

“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其内容到形式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面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传统的会计模式需要打破,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需要与系统工程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融合,才能有所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以作业自动化为己任的会计电算化已凸显出来,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并把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的焦点聚集到一个新的领域──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

通过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与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信息悖论

信息技术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其影响决不亚于大部分行业整体供应链的根本性重构和重大的经济转型。然而由信息技术造成的快速的、范围广泛的变革带来了管理上的困境,人们难于看到信息化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这就是“信息悖论”。这一悖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原本认为,信息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是件“好事”,然而,人们见到的大多数情况却是:信息化投资与商业利益关联模糊甚至毫不相关。

根据有关方面调查,在前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II系统方面已投资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时到今时,仍有一大批继续在“泥潭”中跋涉的企业还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一大批尚未尝试“泥潭”滋味的企业还准备踏上通往“泥潭”的道路。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80年代,美国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管理效率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这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论,可以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就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在早期,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于改善人工核算,在于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算账、记账和报账工作,对价值的测量不甚重要。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增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产生了问题:用于获取、加工、存储和传播的能力不断提高,使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与自动化的帐务核算系统相比,基于业务重组的ERP和因特网的计算机、电子商务更令人振奋,后者有更为广泛的商业影响,也是充满风险的信息技术应用。此时的利益是潜在的,但也比较模糊,难以预测。

信息悖论的成因分析

在当前全球企业投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已超出其他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不合情理。毫无疑问,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潜能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释放这种潜能。这里笔者从思维理念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工业时代的思维和理念被称为对信息技术商业力量的“银弹思考”,即孤立地考虑信息技术与商业价值。通过急速购买商品化的商务方案、企业级(管理型)会计软件和其它能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认为利益就在技术之中,投入了技术就会产生利益。“银弹思考”忽略了关于复杂性的关键难度:连接(预期投资回报与企业战略和其他活动的关系),延伸(投资引起变革的宽度),人员(对不同的人进行激励与干预),时间(对实现利益的所有方面设定时间),这些基于不完全的信息和未经验证的假设,被认为是许多大规模经营活动成败的原因之一。

在会计核算领域,人们应有差异地工作的“思想集合”是简单而易行的。因为这一阶段对环境的要求简单,业务处理流程规范,系统的结构化水平高。随着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以及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业务处理流程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对环境的要求变的越来越苛刻,而此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实现理念。

2、简单的业务流程重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没有释放其潜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实现它。

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由于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之后,通常都又因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

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方面更是伤痕累累。改变各部门原有工作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方式阻力重重;对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难以更新,信息一致性与共享机制难以形成;原有业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团队精神难以形成。种种原因最后导致管理软件系统难正常运行,众多企业最后不得不丢弃计算机而恢复手工作业。

会计软件系统实施的总体思路

信息悖论告诉我们,对信息化的利益实现不能想当然,如何提高对信息技术投资的胜算是一个严峻的管理难题。会计软件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数据关联非常复杂的一种应用软件系统,需要正化培训才能掌握操作。只有通过有步骤规范化的“实施”过程,会计软件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运行起来。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面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期真正改善企业管理绩效。

第一,企业在手工管理方式下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需要考虑计算机化管理的特点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这就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会计软件系统内含的先进管理模式也未必完全符合特定企业的管理要求,因此需要考虑行业背景与行业管理模式对软件功能作适当调整,以适应特定企业管理的特殊要求,这就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客户化工作的内容之一。从两个方面的改造与调整最终建立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

第二,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处理方式也不符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为此需要对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另一方面,在重新设计出企业新的业务处理流程后,需要对软件功能按新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客户化设置或调整,这也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中客户化工作的内容之一。从两个方面的改造或调整,最后达到在计算机业务处理方式下的"人机合一"的和谐境界。

因此,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过程既要精通软件产品,还要精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熟悉行业管理模式。会计软件开发商一般只能注重技术产品,传统的咨询公司只通晓管理而不懂电子信息技术,惟有既精通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又精通会计软件产品的现代管理咨询公司组织对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才能实现会计软件系统应用的预期目标。

信息化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9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化教育的由来和涵义

“信息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又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是发展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当然也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美国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本国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在20世纪9。年代末,信息化教育的提法才开始出现。

信息化教育的涵义有很多种说法,但都大同小异,现举两个例子。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的应用为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也称为信息技术教育”。

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从以上说法中可以看出,很多教育者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认识都有正确的理解,如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整合;他们还对信息化教育对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但他们的见解也有偏颇之处。即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核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而本文则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这种整合,首先应该是教育教学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化吸收过程,其次才是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过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代替了传统教学媒介和方式,而是指教育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之后,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的各教育因素的重新组合,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化教育的目标和特征

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目标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这种观点虽然正确,但是有点片面,只关注了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一种途径。目前教育应该说正处于一种蜕变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是实现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的视野,使教育的各个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迎合了当代教育培养目标转变的需要――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授人以鱼”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授人以渔”。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和存储方式的数字化、教育信息传递方式的网络化、教育资源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和教育资源共享性的全球化;从教与学的活动方面来说,信息化教育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也充满了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育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信息化教育也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使得学习环境的虚拟性成为了现实;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也是信息化教育的特征之一。

三、信息化教育的优点

第一,信息化教育改变了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遍应用,过去很多在教学中无法展示的微观科学现象和难以演示的科学实验都加以形象便捷的演示,例如化学学科中的分子运动,物理学科的电子的运动和磁场等都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形象演示。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使这种呈现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信息化教育为学生创设丰富情境,给学生以深切体验。信息化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切而丰富的情境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例如老师在教话剧《雷雨》的节选部分之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观看《雷雨》话剧,之后再对文本进行解读,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

第三,信息化教育中先进信息技术不仅仅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暴增,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实,现代教育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平台,资源的共享和全球化趋向更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获取信息资源。

第四,信息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理评价学生的新角度。信息化教育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认知性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关注的方面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应的,评价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也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评价内容。

第五,信息化教育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也充满子个性化。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育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同时,信息化教育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可供学生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发表个性化见解,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

第六,信息化教育也使学习环境的虚拟性成为了现实。实现学习环境的虚拟性,归根到底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使资源的获取不局限于区域、国家,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四、信息化教育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化教育应该是个过程而不应该是目的。信息化教育说到底是现代化的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如果教师过于重形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技术的制作上,而忽视教育策略,违背教育最优化原则,这就本末倒置了。教育者要时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据很多学生反映,面对眼花缭乱的课件,一堂课下来, 自己没有掌握该学习的知识,只是觉得很好玩。学生的反映证明教师的教学设计热闹有余,功效很差。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没有理解好信息化教育的实质。

第二,不能有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就抛弃传统的教育方式。不管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不能因为有了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就把过去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抛弃。例如在语文教育中,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展示就放弃对文本的朗读和分析,如果教师教学生《林黛玉进贾府》只播放《红楼梦》中的该片断而不引导学生好好挖掘文本,把一些名家理解之后的图像信息塞给学生,这样是很难达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教学,更别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了。

第三,信息化教育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但这并不是信息化教育的唯一关注点。

信息化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那么何为现代的教育理念呢?我国电教事业的开拓者南国农将现代教育理念定义如下:“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指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教育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现代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及四大支柱教育观。”在信息化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分别是信息化教育的表里。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育在应用时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现代教育理念是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隐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后,内化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只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不是信息化教育,而只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当然也称不上是信息化教育,二者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能成为真正的信息化教育,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才能使信息化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

信息化篇3

“虽然稻花香的信息化不是行业内最早的,但现在的定位和搭建的硬件平台、人员配置都是最前沿、最有前瞻性的。”曾洋说,稻花香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快人一步。

改造传统工艺

稻花香成立于1982年,很难想象,这家由3个人、3口缸、1500元贷款起家的民营企业,在短短20余年中蜕变成全国白酒行业前20强企业。

目前,稻花香已经成为以白酒产业为龙头,集生产经营绿色食品、饮料、包装制品、生物化工、现代物流、房地产、矿产开发、生态农业、养殖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曾洋表示,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稻花香就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生产管理自动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整个运营管理链的畅通、高效,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们与国内知名的研发机构合作开发了‘稻花香白酒生产自动控制系统’,解决了一些白酒自动化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填补了相关行业空白。”曾洋介绍。

过去,小批次白酒勾兑就像在家里炒菜一样,仅凭操作人员的手感和口感,勾兑成功率只有50%左右。使用了白酒生产管理自动控制系统后,稻花香实现了白酒勾兑管理自动控制,使勾兑成功率达到95%以上,每批次勾兑量由过去的50吨提高到800吨以上。

“各种原料理化指标通过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控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整个集团商品酒的年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两万多吨提高到25万吨。 有了这个系统,白酒行业实行‘大规模生产,自动化控制’已经不再是梦想。”曾洋表示。

此外,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实现,包装生产线的难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为了改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工业化生产管控,稻花香完成了“白酒包装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建立管理生产环节共300多个节点的信息控制系统,稻花香只需要3个工程师站就可以实现对200多个产品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实现半成品到成品全过程的计量、包装、监测、输送自动控制。“我们每年节约包装材料、人工费用达1200万元以上,真正做到了工业生产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曾洋说。

发展从信息化做起

利用新技术改造生产环节的同时,稻花香还致力于构建企业局域网,建设企业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高效协同系统为企业内部协同工作提供平台。目前,公司所在地范围内子公司成员企业光纤直接接入总部,建立集团范围内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并与ERP系统实现部分信息和流程集成,提高流程和办公的效率。实现跨公司、部门关键信息的共享,可通过平台随时提交事务,并且可随时随地处理工作事务,还可以推送系统消息到移动终端,扩展了系统覆盖范围。

2008年,稻花香开始应用OA办公系统和ERP财务系统。在2010年的董事会上,有人提出现在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规模,与企业未来发展定位已经不相匹配,许多业务都不能实时管控。为了加大信息化的建设,集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动员大会。

曾洋认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保持竞争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稻花香先后引进并应用了GPS营销定位系统、用友U8ERP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电子对账系统、BI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全集团34家成员企业的无纸化办公。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万个营销网点、近千家材料供应商与生产、销售、财务、供应链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的网络互通,全面实现了销售、生产、采购、库存和财务基本业务的信息化和集成化。

传统产业的

“两化融合”

在稻花香的信息化布局中,还有一项重点项目――建设物流电子信息交易平台。曾洋介绍说,稻花香以总投资18亿元、占地1153亩、年货物吞吐量720万吨的宜昌三峡物流园项目为契机,加速建设物流电子信息交易平台项目,构建五大平台,即物流交易平台、农副产品(茶叶)交易平台、企业应用服务平台(对内,对外)、园区内部管理平台、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

“我们的定位是把三峡物流园打造成宜昌市物流的一个门户网站,稻花香与宜昌市的商务局、经信委联合,未来宜昌市所有物流和电子商务都以此为标准和接合口。”曾洋透露,物流园仅设计费就花了120万元。

目前,三峡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备的建设已经完成。2012年预计实现物流交易平台、农副产品(茶叶)交易平台和园区的内部管理信息化。2013年为入驻企业提供客户业务管理系统服务和增值服务。此后,通过信息化带动三峡物流园发展成为湖北西部、西南部的农产品、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最终在2020年实现利用信息化支持多式联运和供应链整合。

在物流园中,将实现多种技术的应用。以冷库为例,由于冷库里面温度较低,操作人员在里面工作非常困难,因此针对冷库商品的找寻应用了定位技术,人工只需操作机械臂,指挥叉车自动找寻货物即可。此外,新技术还能通过射频技术和条码,将货品的生产日期等信息详细收录。现在连曾洋都数不清到底会有多少新技术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高科技的技术,能用的都用上了”。

信息化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信息化篇5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快而好,实现农民富裕。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村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建设来促进的。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而农村信息化又可以给农业信息化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生产人才、还能解决信息化后的一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是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来提供,农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快的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篇6

企业信息化失败的根源是没有深刻理解“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计算机和网络化,通过 IT 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可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的成败也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构筑全社会电子商务的基础,更是企业自身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指数作为“企业组织健康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

九略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大多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化专业人才等方面。对这些信息化建设的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具有典型共性特征D公司的案例来进行深入分析。

D公司是一家以建筑业务为主的民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了路桥建设、房地产、建材经销等领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战略方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操作指导型企业向战略指导型企业转变,这种转变使D公司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问题――加强内控能力,而信息化是加强内控的有效保障,并可以降低成本,使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因此,D公司的领导层决定开展信息化建设。其实早在几年前,D公司就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原有的系统已明显满足不了公司发展的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D公司认为原有的信息化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问题总结:

第一,在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导致了规划不能够很好地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几年前,D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公司还是单一的建筑业务,虽然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方向,但做信息化规划时却没有充分考虑。另外,D公司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不愿在此项工作上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认为标杆企业所做的就是最好的,而忽视了对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运营模式、人员特点等因素的分析,这些都导致了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规划不能很好地支撑公司的战略发展。

第二,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D公司在基础数据编码标准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基础数据编码范围比较小,只是局限在财务编码、价值管理上,而资产管理等管物的方面并没有与价值管理完全统一编码;员工信息、工艺、流程等基础数据没有进行数据标准化。另外,D公司在信息的采集、传输过程中缺乏公司层面系统的维护,而且信息的共享度差,很多信息不能在全公司范围内得到汇总。

第三,应用系统不健全,除财务管理、仓储存货、项目管理外的其它应用基本处于空白。对于已经实施应用的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财务系统功能简单,只能做简单的会计核算和合并报表;物流系统只使用了其中的仓储和存货,而且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人使用该系统;项目管理只是使用了一些单机版的软件,与公司的信息化要求差距很大。

第四,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对现有的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另外,D公司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比较低,这也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专家分析与诊断建议:

对于D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法解决。

第一,要想使信息化规划更加务实,能够有效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认清信息化建设到底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以及它是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制定信息化规划之前需要明确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然后找到支撑战略实现的业务发展策略,并分解到核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环节,接着分析这些业务环节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够支撑业务发展策略,同时分析出信息系统在实现这些业务环节应具备能力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信息系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业务环节具备这些能力。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地分解出信息系统是如何支持业务运营,并进而支持企业战略的。只有在这样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才是务实的,才能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可按以下四个阶段逐步开展,如下图所示:

在制定信息化战略阶段,需要分析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并对核心价值链的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从业务模式和流程入手找到信息化的支撑点和需求点,进而制定支持业务发展策略的信息化战略,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在分析信息化能力阶段,从核心业务环节入手,分析并明确企业不同层面的信息化需求和信息化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信息化评估模型,并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找出差距和约束条件,为信息化蓝图及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在制定解决方案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的分析成果,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蓝图,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点分析,构建企业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在制定行动方案阶段,对信息化蓝图进行全面规划,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骤,并进行风险及效益分析,同时明确企业的信息化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具体的信息化行动方案,用于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二,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收集、制作和提供的具体管理。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管理可以分为基础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数据是指各个部门、各个流程都会用到一些共同的数据元素,例如员工的基础信息、项目基础信息等;信息资源是指公司和子公司采集、存储、的所有相关的动态信息。要想做好信息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相关的组织职责,建立相关的管理流程。

在基础数据管理方面,可以组建虚拟组织来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比如:组建由各职能部门、子公司、项目部的数据录入员组成的数据责任方,负责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组建由信息中心、子公司、各职能部门、财务部组成的数据质量管理组,负责审查以及清理数据,找出并解决质量问题;组建由总经理、财务总监、信息中心主任组成的信息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信息标准化的总体协调,等等。基础数据的管理应建立以下三条流程:数据标准维护流程、基础数据维护流程和数据质量管理流程。

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也可以组建虚拟组织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比如:组建由信息中心组成的模板专题委员会,负责集合模板数据的利益方,订立标准,解决质量问题,保障模板应用;组建由信息中心、软件供应商、实施顾问组成的信息化项目组,负责提出标准化需求,然后实施和推行各种流程与系统,以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并保障数据质量;组建由信息中心、子公司、职能部门组成的模板应用组,负责模板的推广、培训与反馈,等等。信息资源的管理应建立以下两条流程:信息采集利用流程和采集模板维护流程。

第三,信息化建设应该保证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充分的优化和集成,使应用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根据D公司的实际情况,建议首先完善现有的财务系统、物流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并对这些系统进行充分的集成。另外,D公司应同时开发并集成应用系统建设蓝图(如下图所示)中的其它几个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支持、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等。

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就是人才的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往往要求较高的薪水,且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和应用,而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很难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应特别注意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外部学习、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化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急需的核心人才要舍得投资引进。中小企业还应善于利用外界人才,如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开发,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与需求的信息产品,还可聘请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另外,中小企业应注意做好内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系统应用能力,保证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顺利实施。

结语:

信息化篇7

关键词:水利 信息化 中国

2 信息化在中国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信息化问题的研究。1997年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1年1月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任组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任副组长。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中是1989年江泽民的文章《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我国的发展战略问题》,指出“信息服务业将会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最早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199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1995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提法。随后的各种《规划》、《纲要》对信息化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媒体对信息化的抄作多在1995年之后,是近两年使用频繁最高的词语。

在中央文件中出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提法,是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刚刚过去的2002年被称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标志之年。

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从根本上说,信息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信息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国家信息化 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所有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国家领导人论信息化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1年底江泽民为胡启立《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写序,明确提出“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武装工业和国民经济,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基本国策之后,“信息化”便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报告或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近两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IT寒冬一片,但“信息化”却如春风抚面。打开各种媒体,不提信息化就好象跟不上形式,领导干部讲话不提信息化就似乎没有文化。正是这样的大环境,才为以信息技术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信息化过程 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里的复杂并不是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因为从理论上讲,当今的信息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人类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任何要求,因此业界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之说。信息化的复杂过程,主要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在于体制、机制、规则、法律、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社会科学的问题,如果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落后的机制不转变、陈旧的观念不转换,进行任何“化”都是很困难的。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四个现代化的过程。

“金”字工程 “金关”、“金税”、“金桥”、“金卡”、“金盾”、“金财”、“金农”、“金水”…..。  3 水利信息化

3.1 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的水利现代化过程。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效能和效益。水利信息化是全国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水利 水利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活动的统称。数字水利大致由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和决策等子系统组成,融合了大规模的计算机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形成了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图文信息。如何把这些大规模的综合数字图文信息真实地重现出来,提供一个高亮度、高分辨率、多窗口的数字显示平台,是“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之一。

从治水理念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兴利除害目的,工程水利必须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治水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对水资源管理和调配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在客观上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持。

从技术发展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整体摸清水资源这一宏观巨系统提供了可能。远程遥测自动化技术为水资源监测提供了千里眼,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对大面积水流进行快速实时模拟成为可能,如火如荼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水资源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技术使得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各类数据存储检索变得容易,卫星遥感技术使大面积灾害监测和评估成为现实。各种先进的技术全面推动着水利行业技术升级,构成了数字水利丰富的内涵。

数字水利连接水利行业与信息技术,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数字水利技术无处不在。随着时间推移,信息技术将与水利行业全面融合,数字水利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以数字起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数字长江、数字黄河、….。

3.2 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也有20年的历史。80年代曾经热过一阵子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据了解成功的不多。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这也相当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当时的信息技术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远不能满足海量水利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要求,多限于局部应用。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

2001年水利部成立了由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部长索丽生任组长的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设立了办公室。水利部直属的单位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利厅(局)成立了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一些单位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相应的机构,一些单位指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可喜成绩: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流域和地方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不够,开发应用水平较差,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3.3 水利信息化的最新动态

信息化篇8

论文摘要摘要: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新时代档案管理追求的目标,上个世纪末开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契机。本文对档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讨论。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已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自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类档案馆(室)中蓬勃开展起来。对于档案信息化及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前我是知之甚少的,在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及学习中逐步有了一些认识,现将我的一些拙识浅见拿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什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遵循什么原则呢?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摘要:

1、规范性原则摘要: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摘要: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摘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摘要: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上一篇:助学金申请理由范文 下一篇:国防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