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8 23:42:00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

关键词: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现状;趋势

文献信息数字化是文献信息在电子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为全社会的用户快速提供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巨大推动。它作为文献信息的新型处理技术,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已成为现代信息基础建设、知识体系创新和提高创造能力的扎实基础。信息革命的浪潮已席卷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向新的方向发展,如分布式信息存储、移动式共享等新形式的出现,使文献信息数字化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创造成果、更广泛传播共享、促进文献信息数字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内外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存储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1.国外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进展

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加强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综观各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成就,美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美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图书馆倡议”为开端的。1993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国家宇航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联合提出“数字图书馆倡议”(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在数字图书馆倡议的影响下,美国大学和学院图书馆率先进行数字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

在英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主要以信息存储方式的变革为出发点。其中,“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存储创新协议”主要在因特网上提供服务,开创了文献信息以网络为传播基础的时代。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国家“智能岛”计划。将新加坡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术机构进行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化信息中心。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很多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已经形成了以网络服务为主,传统服务为辅,各个数据库之间能够进行资源交流和联网搜索的能力。

现在国外文献信息数字化正向新型的数字化形式发展,跨网检索与共享中的安全,不同数据库之间资源的兼容性不断提高,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版权保护较好,新的适应发展要求的数字化格式不断推出,对老的格式兼容性好,较好地理顺了方便共享、保护产权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持续发展的关系。

2.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进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的速度是比较快的。那么,我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状况又如何呢?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上,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手展示“IBM数字图书馆方案”,这是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的标志性事件。

目前,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应用已经进入初步实用阶段,我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为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按照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主流技术方案,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可扩充、具有自主版权的中国数字化文献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教育服务水平,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知识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向市场化迈进提供实践准备。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确实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兹借鉴之处。

“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使国内的文献信息数字化进入共享时代研究,现今已形成高校系统(CALIS、CADLIS)、科研系统(NSTL)和公共系统为骨干的三大全国性共享系统和一些地域性共享系统。

但是,在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中,部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仍然处于初级的文件共享阶段甚至处于纸质文献向信息数字化转变阶段,没有形成全国性跨系统共享,对数字化文献资料的有效利用度还不高。

二、文献信息数字化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服务不到位,数字化、共享性质量差,数据库文件格式不兼容,系统间兼容性不强,服务不规范等仍然存在。政策缺失,法律不够健全,建设标准化不强,使载体形式复杂,过度共享,版权保护不力等,也对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标准化问题突出

文献信息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得以深化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如区域性共享系统、领域性共享系统、第三方服务系统,服务公司化使得使用者获得信息更加容易,检索更加快捷,全网性共享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新型的文件格式不断出现,如caj、pdf、swf、mkv、cia等,使得数字化文献信息显示精度更高、资源更丰富、检索更加方便、知识产权保护效果更强。

但目前由于技术和观念的限制,各个单位常常自行其事,标准并不统一。同时各种标准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在对数字化文献的分类体系、标引深度、著录项目、建设规范等认识和实施上也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在实施标准化问题上有很多困难。

2.检索方式多头并存

文献信息服务部门不断开发出更好的检索软件,建立全面、专业的数据库,研究出清晰度、阅读性更强的格式,推出更好的服务,促使文献信息数据库规模扩大、专业性更强,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检索和使用愈加方便。特别是信息服务公司化之后,极大地推动了检索方式的变革,现在个性化搜索、会员制、移动服务功能流行。个性化搜索功能使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界面设置个性化搜索条件,通过关键词和组合轻松查看,它具有历史浏览自动保存与收藏功能,可以列出上次检索时的命中条数,点击可以直接再次搜索,避免输入的麻烦,节省时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更为依赖的通讯方式,手机功能越加强大,并向电脑化发展,信息服务也向移动化发展。

但服务部门公司化使其为保证盈利、保护版权和确立公司的市场主导作用,各自开发不同的阅读软件,独立开发检索系统,数据资源格式各不相同,致使各系统之间互相通联不顺,数据格式兼容性差,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近年来,应广大读者要求,第三方阅读软件和服务式网络公司的出现较好地协调了这个问题,阅读软件支持格式越来越多,将各系统连接成为一体。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系统的出现也推动了网络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建设水平,如CNNIC通过访问量和对用户的调查统计对网站进行排名,列出了“用户推荐优秀站点排行榜”。更多开放式服务的信息检索系统的出现将不断方便人们对文献信息的查询和利用。

3.服务方式及服务意识待转变

传统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现代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还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已不再是对传统的纸质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和管理等,而是面临更多类型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服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能,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如系统熟练操作、数据库维护成为服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及其他资料已成为文献信息部门采访和处理的对象,它会带来诸如知识产权的归属、品种和副本的比例等一系列问题。在分类和编目上,文献信息服务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新任务,也才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文献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能够熟练使用服务工具,还要按照用户要求、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具易用性,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

三、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用户需求与信息技术发展推动)

1.分工精细化(分类精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各种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细化的方向发展。文献信息数字化同样趋于精细化,趋于专业化,形成了专业性更强、分工精细化的态势。

现代科技融合式发展,边缘科学发展迅速,人们对学科交叉点尤为重视,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人们对文献信息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分类也必将根据用户需求逐渐进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对文献信息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分类精细化也要求信息服务人员分工的精细化,培养专业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也势在必行。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不断考验着文献信息数字化的适应能力。传统的数据信息服务部门势必要力求改革,进行精细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不断适应这些新情况、新要求。

2.技术现代化(移动阅读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网络技术成为信息网中信息资源的重要枢纽,不断推动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迅速发展。

新型数据管理技术、发展数据库技术、客户端的微型化和移动性、隐私和匿名工具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利用开放语言和规范元数据机制,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对象、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和交换传输机制等进行规范,支持多元系统对元数据的搜寻、解析、转换,从而支持对分布信息系统的发现、集成和整合。

网络宽带化、服务综合化、信息分组化、结构分布化、对象大众化和个性化服务将是未来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手机等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移动阅读作为深化阅读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目前已成为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的主要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服务技术,对信息服务系统(如整合检索、个性化集成定制、用户身份认证等)作为第三方服务模块进行规范描述、公共登记和开放搜寻,支持文献信息系统或文献信息服务流程。

开放规范的信息体系将能灵活地支持各种资源与服务系统的方便接入、无缝调用、功能整合、逻辑集成,又能充分发挥各信息服务部门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在纷杂的信息环境下有效支持基于用户需求与服务的集成与定制。

3.管理制度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工程的成败在技术更在于管理。国家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将其列入制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机制、形成有效制约的管理机制。

文献信息数字化管理应采取法制化的途径进行管理,为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国家现针对版权出台了《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今后相关法律法规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规范,科学指导文献信息服务的规范发展。

在技术深层次上对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规范。如信息对象、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和交换传输机制等,在不影响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统一接口,方便各个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重视搞好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文献信息数字化运行初期,必须十分重视搞好人的培训工作,包括对内部的网络维护人员及文献信息数字化“导读”人员的培训和对外部读者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创建一流的服务队伍,能使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4.服务网络化

如何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将是推动文献信息发展的关键。互联网在信息服务中应用的普遍性使得网络服务成为信息服务的主流。

把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得传统的文献信息部门努力将传统服务转向网络化服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甚至全文检索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情报调研等方面的服务,开展网上外借预约、新书通报、为用户提供更多内容更全面更有特色的多媒体阅览等服务。

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化成为文献信息利用的主流。互联网是浩瀚的信息资源库,并为全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界面。充分利用网上检索系统,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目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逐渐成熟。通过网络,一方面文献信息部门可以为用户提供原始文献、电子期刊、零次文献和零次情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发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传播和宣传文献信息服务形象,能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文献信息服务质量。

网络检索成为最主要检索方式。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对于不了解和熟悉网络知识的用户来说,要找到自己适用的信息并非易事。文献信息部门除了要对用户进行网络知识培训,让用户掌握在网上寻求信息的方向、方法及网上信息的鉴别等技能外,还应该在自己的网页上链接一些相关的网址,建立指引库,方便用户查找所需信息;在主页上开辟在线帮助专栏,设置专门的服务人员接收用户提出的咨询并及时作出解答。

虽然互联网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用户能方便地从网上检索、浏览、下载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网上大量信息内容杂乱无章,廉价资料泛滥,用户要想真正获得所需信息,不得不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价值不大的资料,这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说,其浪费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文献信息部门应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自身拥有查询信息经验的优势,开展定向专题综合信息服务。如定期向用户提供所需相关信息和具有超前性、开拓性的专题综合信息;承担有关信息研究的全部文献提供服务;或与科研部门协作,参与科研课题的设计、实施、调研,共同承担课题科研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服务。

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只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不断加强信息内容的开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持续科学管理,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各层面,才能使文献信息数字化更好地保护人类创造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共享,促进文献信息数字化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永波.从数字图书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演进与实现途径[J].情报杂志,2011,(05).

[2]钟华.2020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导报,2008,(26).

[3]张润莲.略论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的意义与局限[J].全国新书目,2007,(23).

[4]袁素娟,吕士威,申志永.文献信息数字化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5]刘素华.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07).

[6]吴化,李海涛.文献数字化中图像格式的选择[J].秘书,2005,(09).

[7]曹鸿清.经济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及其检索[J].交通大学学报,2004,(33).

[8]裴成发,李佳林.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2,(05).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

1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渗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需要制定并施行相应的标准和规则使其标准化。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等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制定并施行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以此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满足企业需求,获得最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循环过程,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具有产业化性质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研发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时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可靠,为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标志。

1.2 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无疑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高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受到较高的重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提高。

1.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现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只有当高新技术产品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时,才会掌握该高新技术产品竞争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转化为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取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开展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比较快,在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工作、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具体归纳如下:

(1)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该组织已经有十七个分支组委会,十个工作组,共管理五百六十二项国家标准,三百三十二项计划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开展了大量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一千多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覆盖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单位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严密跟踪、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用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标准国际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个领域比如公共信息导向领域等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参与能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很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这就使得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得不到保障,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和技术资源流通不畅,缺乏共享,对国内和国际产品的市场行情和走势缺乏了解也就更无法预测,缺乏对较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和手段。

(3)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不足。部分企业太过强调进度,依赖人工,造车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冗杂,无法高效快捷地实现共享,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不足。

(4)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薄弱。由此造成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不足,意识不到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紧迫重要性,更谈不上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和热情,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做到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共享,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WTO组织的成立,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已经是每个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国际化。

3.2 系统化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的系统化,有利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企业的运营状态最佳,企业的收入和效益最高。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容标准化、结构层次标准化、系统功能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3 超前化

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管理等等许多方面,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奠基者和铺路石,必须走在前面,强调超前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避免返工,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

3.4 柔性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活跃,发展的速度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和施行信息技术的标准时,既要遵从相关标准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不能太过死板,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标准的限制,,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应变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扩充。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制定标准、标准、执行标准、监督执行标准、修订扩充标准等诸多内容的循环往复。而标准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遵循国际化、系统化、超前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得到共享,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刘福才.浅谈企业信息标准化[J].科技资讯, 2008(23).

[2] 周士伟. 信息标准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J]. 2008年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08.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3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2]塞迪顾问.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专题报告,2003,(3).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4

1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利用现有生产环境与优质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产品生产档案,实施对经营主体的备案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网络化标识查验数据库,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和消费者查询等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物联网监管中心,推进乡镇农资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管,农村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无线和有线网络查询,为农资打假、投诉举报、信用查询、消费指导服务。同时增强政府部门对农资监督执法工作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4 总结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5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8]陈琳,陈耀华,乔灿,陆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山西电教,2015(1):138-145.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6

关键词:旅行社;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4-02

一、提出背景

中国旅行社业“小、散、乱、差”的行业状态已经维持了很多年,而且一直未得到改善,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同时,在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旅行社必须积极做出反应,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旅行社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中国旅行社业必须进行变革。

二、旅行社业发展现状

1.水平分工体系,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

中国旅行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水平分工体系,各个旅行社都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游客接待活动整个过程中,旅游产品雷同,利润率不断降低。这种水平工体系造成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限制旅行社的品牌发展。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现状依然是“小、散、乱、差”。整个行业以中小旅行社居多,存在大量“夫妻店”;整个行业高度分散;各旅行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打价格战,不注重产品创新。

2.国际化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业务虽然对外开放缓慢,但是未来出境旅游业务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出境游一般是当地旅行社组团,再通过与境外地接社合作共同完成接待,相应利润也就分流很多。与国内旅行社相比,国外旅行社实力雄厚,有很多优势:更加熟悉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在营销、宣传上也具有品牌优势;批发零售体系十分完善,研发能力强;吸引旅游人才。一旦国外旅行社进驻中国,全面开放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国外旅行社自己就可形成组团、接待一条线,将利润独占。

3.信息技术给旅行社业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网上预订旅游产品越来越方便。而且,近年来手机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成为人们帮助达成旅游的新工具。

旅行社主要担负着沟通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桥梁作用和向消费大众传播旅游信息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和在线预订系统的完善,传统旅行社业受到严重冲击。调查发现,中国用户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亲朋好友的推荐、专业旅游网站、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综合门户的旅游频道、社交网站和旅行社。其中,有45.2%的人会选择去专业的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排在第二位;而到旅行社咨询却排到调查问项里面的第七位。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在线旅游网站获得专业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上的互动区域,对旅游信息进行更新、留下意见和建议。在线旅游网站可以及时掌握游客的需求,不断改善服务。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在线获取旅游信息和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4.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通过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在旅游中大多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在新时期,随着旅游产品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不仅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要求自己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这也就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的旅行社变革趋势

1.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

中国旅行社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少数大型旅行社形成大的旅行社集团,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其在产品开发,实地接待等方面的优势;中型旅行社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量的小型社作为大型社的零售网络经营点[1],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分工明确的垂直的“批发―零售”体系。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应该发挥自己在不同环节的优势,扭转目前因缺乏分工而导致的混乱竞争、整个行业利润低下的现状。为了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政府部门应该放开对旅行社业的管制,让市场自己调节旅行社行业,而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

2.集团化、专业化趋势

旅行社业集团化是世界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旅行社集团可以快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强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要向着集团化发展。为了发挥成本优势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发展集团化;而为了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中小型旅游业则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游客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差异化和品牌化

目前国内旅行社对于同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几乎互相照搬,没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的设计,缺乏特色。在内地游客越来越成熟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旅行社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将产品向差异化方向拓展[2]。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旅行社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已经无法生存。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走品牌经营的道路,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中国的旅行社必须大力发展名牌战略,否则将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3]。

4.信息化趋势

信息技术与旅行社业务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前面提到,旅行社的基本角色之一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搜集,而网络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对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作为专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在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在分散上的优势[4]。国家旅游局、部分地方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已经尝试性地发展智慧旅游或者智慧城市,提供旅游信息。另外,信息化可以使旅行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可以和其他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电信服务结合,为旅行社顾客提供延伸的增值服务[5]。

在信息化和游客需求不断更新的时代,旅行社应该以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围绕客源整合资源”的服务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苟胜东.旅游经济发展与旅行社模式调整[J].中国商贸,2010,(11):142-143.

[2] 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3] 董红梅.国际化背景下旅行社业发展趋势[J].中国国情国力,2010,(2):57-59.

[4] 尹敏,谢兆元.欧美旅行社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同业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5,(2):230-243.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7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现状;发展趋势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市场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却非常高,这不但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而且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农产品最后还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相对比较高的流通成本就导致农民群众未能从流通领域之中享受本应得到的权益。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加快对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的探究,从而推动农产品物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所谓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往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整个过程,并要在此过程之中实现相关农产品的保值与增值。农产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因为各个不同地区在气候和水土等各个方面的自然条件均具有较大的差别,分别合适种植不一样的农副产品,所以农产品生产也就具备了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不仅表现为农民群众的生产资料购置要考虑到季节因素,而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特点。二是农产品物流具有极高的难度。绝大部分农产品容易腐烂,对鲜活度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实施防潮、防虫以及烘干等相应的处理,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这就需要农产品物流企业考虑相应的设施与设备,主要包含了物流仓库、专业运输车、专业装卸设备以及加工设备等。三是农产品物流的种类繁多而且规模较大。因为农产品的品种十分丰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农业生产资料购置量同样也十分大,主要有农药、化肥、农机和农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等。

二、当前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农产品物流行业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然而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显得极为之后,这是由于我国流通领域过于分散之局面造成了农民群众的分散型购销,因为受到经济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要素带来的影响,风险极易转嫁至生产者,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因为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物流业的活动主要聚集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那些地区,在更加广袤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产生了农产品物流发展体系不够均衡的问题。同时,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产品物流业的运行方式还是相当简单的,只是农户们自身开展相对简单的运输活动,未能对农产品物流业实施全面整合,也未能对农产品物流的流动过程实施全面管理。二是农产品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物流行业取得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体系。农产品物流业信息化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散式经营的模式之下,农户对农产品相关信息之获取依然依赖于以往那些传统办法,而且诸多农产品市场尚未购买信息化的设备,以至于物流网络系统依然处在空白阶段,农产品的供应链难以进行合理整合。三是农产品物流业的组织化水平偏低。鉴于当前我国农民群众的户均耕地只达到0.5公顷,生产规模非常小,导致传统的粮食供应业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上,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当前,单一农户近年来逐步成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力均,然而这类物流主体不仅规模偏小,而且组织化的程度相当低下,而且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的发育相当缓慢,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以至于大部分农民群众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问题,农民群众处于无组织的分散化状态之下,自然也就缺少了足够的市场竞争实力,无法构成规模化经济,而且也无法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具备稳定性,同时还压缩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之趋势

要积极加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集团等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之主体。要把农产品物流原来较为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实现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顺利流通进程,而且同时还能控制农产品物流中的相应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协会的建立与健全,形成农产品物流公司的诚信经营机制以及认证体系,积极支持该行业协会制定出牵涉到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行业标准,并严格加以执行。

(二)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之趋势

如今,我国农产品专业物流一体化服务正在逐步建立之中。鉴于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化的不断提升,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局面以及特色农业发展趋势已经逐步建立,对于农产品专业化物流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其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加快本行业的分工进程,把农产品物流分配从原来的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那里予以脱离,交由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作,从而让农产品的供应企业以及销售企业能够一心一意地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的工作。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之趋势

因为农产品具备了数量大、类别多、运输困难、容易腐烂等鲜明特色,所以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起从农产品的运输到防腐、加工、配送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发展体系。然而,当前我国的冷链设施以及装备数量上有所不足,技术上还不过硬,也就容易产生易腐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初级农产品被大量地消耗,以至于在食品安全上产生了相当大的隐患。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加紧构建覆盖面更宽、范围更广、技术更高的农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并且较好地实现农产品物流之更新换代。

(四)零售环节规模化之趋势

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确立,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化,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内在质量。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农产品市场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以上这些均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积极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连锁经营行业,就能进一步地实现其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切实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持续提升流通的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持续扩大市场的主体,提升其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推进我国农产品零售的连锁化经营,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更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鉴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城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农产品零售要想实现连锁化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往往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在物流技术以及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之后,连锁的范围必然会得到持续扩大。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之趋势

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起,到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一定要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力求做到更加精准的传递。一是要提升农民群众应用信息之能力,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能力。要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加快农地的流转进程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提升农民群众对于信息化工作之需求。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当进行统一协调,运用市场化导向,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交易信息的采集以及等工作。要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服务机制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发展平台,落实农产品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形成快速、高效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

(六)农户组织化提升之趋势

中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起,一直到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以及组织数量非常多,然而规模缺相当小,层次也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联合性,进而造成组织化的程度不高。要想解决存在于农民群众身上的组织化程度过低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是促进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多元化农产品的合作方式,加快农地的合理集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户经营的规模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体规模化状况,切实解决分散经营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效益偏低等实际问题。运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将原本分散化的农户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产生产业化的组织新方式,切实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到市场中实施统一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功能,切实提升农户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七)强化专业合作社建设之趋势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专业生产方向一致的农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施自主管理和自负盈亏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普通农户比较起来,具有团队协作、要素改进、市场竞争力提升、风险降低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合作社完全可利用自身更为稳定的货源、更为充裕的资金,对农产品实施全面深加工,以求缓和集中上市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而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在产、销过程中产生的危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展望了农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时期,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新型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宏观调控等积极作用,落实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规范当前物流市场,提升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毒,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为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出更加优质的运行环境。

作者:冯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呈现新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2(9).

[2]吴霞.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物流科技,2013(7).

[3]恽绵.从供应链特点看农产品物流的趋势[J].中国农村科技,2013(8).

[4]王静.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农产品物流现实考察与发展趋势[J].学术论坛,2014(9).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8

摘要 一

一 电子政务概述 一

一.一 电子政务的含意及内容 一

一.二 电子政务的特色及功能 二

一.二.一 电子政务的特色 二

一.二.二 电子政务的功能 二

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 三

三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示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

三.一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示状 三

三.一.一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现状 三

三.一.二电子政务业务快速增长,商机无穷 四

三.一.三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法规环境初步完美 四

三.一.四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发展 四

三.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五

三.二.一 信息同享的水平低 五

三.二.二 缺乏统1的计划及技术标准 五

三.二.三 电子政务相干法规不完美 五

三.二.四 公家介入不够 六

四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及发展对于策分析 六

四.一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预测 六

四.一.一 信息安全患上到加强 六

四.一.二 电子商务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1步加快 七

四.一.三 标准规范将不断完美 七

四.一.四 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七

四.二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于策分析 八

四.二.一 树立权威的调和机构 八

四.二.二 统1电子政务的标准 八

四.二.三 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建设 八

四.二.四 广泛运用高科技手腕 九

参考文献 九

摘 要:本文先对于电子政务的含意、内容、特色及功能进行了探析与描写,并回顾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并对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还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趋势预测并针对于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于策。

症结词:电子政务 发展示状 问题及分析 发展趋势 发展对于策

上一篇:防护工程质量保证书范文 下一篇: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