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1 16:38:59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 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 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 2005- 11- 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4]M. Moallem,R. S. Earle,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and teacher thinking:Toward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

。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 

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是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教学中体验信息化教学方法。只有“设之以境、动之以情”,才能“导之以行”;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建构,才能形成真正的方法和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3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

[1] [2] [3] 

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电子档案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必由之路。

一、档案信息化概述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依托现代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原理,采用计算机、扫描仪等信息设备,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档案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以数字化的形式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且能够方便、有效地提供给人们利用的过程。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作用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作用

1、在教育评估方面的作用

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评估教育质量与档案利用密不可分。丰富系统的档案材料,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是高校开展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2、在教学改革中作用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高校教职工队伍管理改革是普遍的、越来越深化的、涉及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活动。不管改革从哪一方面下手,进行到何种程度,取得何种成果,都与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比如,全国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某些高校撤并、重新组合,乃至某一高校的专业增加或更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都是形成档案与利用档案之过程。而上述改革都需要在依靠档案信息和档案数据,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的方案论证、修改,以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和最终成功。

3、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为培养出社会急需、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的人才,离不开科研工作。一所高校能否具备高精尖科学研究水平,也是衡量该校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得力于本校科技档案的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档案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掘利用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将高校科技档案中的先进科技成果,直接为发展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为积累高校科技实力,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好务,与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互动广阔大道,都依赖于高校科技档案价值全面、系统与深入发挥。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展的需求

2008年9月1日,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响应无纸化办公模式的推广,响应数字化校园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时代,高校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解决和关注的问题,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档案永久保存

近年来,高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形成的档案数量和门类日益增多,过去以纸质档案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纸质档案,不仅整理装订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储存起来要占用很多库房,还会受储存环境、虫蚀及火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档案难以做到永久保存。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硬盘、光盘等多种载体的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

3、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效查询和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管理的核心目的。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将极大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如果实现档案信息网上共享,档案利用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网的计算机,即可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权限范围之内的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这将使得档案编研、档案查阅、利用等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在现代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有利于科学归档和建档

传统的档案归档方法,往往是今年归去年的档,时间拖得比较长,难免会造成资料的损坏或遗失,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校内各有关部门可随时在档案管理系统网上传送或编辑、录入档案,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数据整理、筛选、分析和归档,既保证了档案质量,又避免了因时间延误等原因造成的档案的不完整。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技能

有些高校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相应地学校层面对于档案信息化就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存在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仍然墨守成规,停留在传统纸质管理的模式下。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很少,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技能。

(二)信息安全问题和保密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都是电子档案的形式,其一,电子文件易复制、易篡改,在档案的形成、传输、存储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自身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流失,如一些系统故障、软件错误、病毒、人为恶意破坏等;其二,纸质档案上的单位盖章和领导签字具有法律效力,其真实性、合法性比较容易鉴别,而电子档案由于其易复制、易修改的特点,其真实性、合法性的鉴别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同时还得依靠传统纸质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高校档案信息中包含可公开提供给师生浏览查阅的资料性档案信息,也包含涉及机密和按照相关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可公开查阅的信息在校园网上师生通过普通注册就可以浏览,机密信息根据保密级别一方面以纸质存档,另一方面可存于计算机但是必须使用特殊密码或者账号进行查询。因此要对档案进行严格分类,切实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

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师生档案信息化意识,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现代档案概念、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作用以及档案法律法规等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好对各部门专兼职档案员及全校师生电子文件归档办法、如何利用档案方面的培训,让全校师生有机会切实参加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之中,提供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能够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平台,推进学校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本身又是最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因而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建设源,是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高等院校是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应以高等院校为中心,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如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课程的比重;档案研究生教育中增设档案信息化研究方向。通过专业方向上的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使高等院校的档案学专业成为档案信息化高端研究型人才、宏观层次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为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体系。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没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根据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继续教育方式,具有时闻短、效率高、内容专~、形式灵活的特点。是在职档案人员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探讨新情况、新闻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才培育制度和人才管理政策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以适应人才状况的变化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技术支撑,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利用和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失密、病毒泛滥、系统瘫痪等现象屡见不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档案信息安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设计信息安全模式。放眼国内外关于信息安全模式有很多种,如多级安全模式,多边安全模型,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过准则等等。这些摸型和标准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领域,为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依据、参考和借鉴。第二,构建各类安全防护体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如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数据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计算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病毒防护体系建设以及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建设等。同时在建设这些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目前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动态的、整体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从两为下一步发展打姆基础。第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兹技术手段应对某些舆体的技术问题。除了信息加密技术、信息确认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复制技术等,对一些具体的信息安全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如运用电子签名法技术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翡安全进行规范,明确了数据毫文的法律效力,从丽实现了电子文件在传递和使用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第四,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各种技术措施虽然可以为网络、计算机、存储设备、系统服务、应用程序等软硬件系统建立“硬件”防护体系,德要馊他髑真正起作用,还需要管理这样的“软件”防护体系与之协同工作。第五,完善档案信息内容安全保障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凤莉.浅谈档案信息化工作[J]山西档案2013

[2]薛艳,王健.试论档案信息化管理.http://.cn/Conference_7366041.aspx

[3]吴学志.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王涛,张凯.高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

[5]周玮,毕鸿雁.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7)

[6]刘娜,孔青青.档案信息化研究综述[J]档案研究.2013(3)

[7]张.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与对策――基于SWOT分析方法[D]2009

[8]田原.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及作用[J]科教论坛.2012(3)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规范化建设

高校教学档案是一种重要的学校教学工作记录,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高校教学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从实体向信息化的转变。2008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于第三十八条对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规定,指出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经费,配置专门的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所需的设备,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在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方式,对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高校教学档案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一种有效记载, 主要包括各类教学管理材料、教师的业务类材料、学校专业、学科和课程的建设类材料以及学生的学籍类材料等内容。高校教学档案主要通过立卷,以文字材料、照片、录像带、软盘、图片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保存,具有非常可观的保存价值。通过高校教学档案,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历史、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等,有助于高校对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高校教学档案具有知识密集、内容广泛、信息集中性等特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高校教学档案具有延续性,如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其次,高校教学档案具有时间性,如教学安排及教学工作计划都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再次,高校教学档案具有制约性,如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性,即教学大纲决定教材的选择和编码,而教学计划又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主要依据。最后,高校教学档案具有分散性,如教学档案形成于教学业务部门和个人的教学活动中,并且大多数是由个人来保管的,因此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2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教学档案较难统一、规范化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大量信息教学档案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系统化处理,各高校中尚未引入有效的管理制度、适用的管理软件,从而使得高校的信息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很多宝贵的资源流失。同时,与原先的纸质档案相比,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形式也有多种类型,不仅有文字材料、表格图片等类型,还有声音、影视等形式,因此,在对高校教学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具有较大的难度,会遇到一些纸质档案管理时不存在的技术问题。怎样对高校电子文档进行规范化管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善的标准,需要我们继续进一步探索。

2.2 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档案管理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保密问题都是我们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其中安全问题对于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上进行的,需要将很多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信息安全,如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但是,由于高校在内网和外网之间没有做好相关的逻辑隔离和物理隔离,使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在对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进行查询时,很可能会因为安全保护措施的应用(下转第226页)(上接第166页)不当而使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造成计算机中的电子文档遭到破坏,造成档案数据的丢失。

3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强化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在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中,信息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强化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方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在教学档案管理中,要强化对教学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之作为发扬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管理者优良传统作风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要将档案信息的价值和教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并将档案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建设和管理过程,做到真正为老师、学生和教学服务。其次,要对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档案的信息化不仅要强调一种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而且更强调的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管理的再造,能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革新。最后,在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要注重对软硬件设施的强化。所谓的硬件设施就是计算机的硬件配备、计算机的安全性能等,软件设施最主要是人对计算机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只有具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2 实现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对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切实有效实施需要学校进行正式印发,然后在学校的各个科室、部门等进行贯彻落实。如高校可以将教学文件的形成、整理归档和积累等相关制度与文件的保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紧密联系,通过合理有效的人员考核、晋升和工资等来实现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其次,实现对教学档案的电子文档分类管理。根据教学档案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电子文档进行不同的分类,如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类档案文档、师资队伍建设类档案文档、学科建设类档案文档、课堂教学类档案文档以及实践教学类档案文档等多种类型。

3.3 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

信息网络的安全是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信息化作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各类教学文件、信息和数据等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信息化的管理必然会面临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高校对档案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以确保教学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对教学档案的电子文档进行有效保存和安全保护。如高校可以建立教学档案电子文档的异地安全保管体系,来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又如,还可以建立融合网络传递和介质传递两种方式的电子文档归档系统,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其次,要建立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一致性保障。

3.4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需要较强技术的工作,对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学档案工作者掌握相关的档案学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并能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熟练运用。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和健康的发展。

4 结论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信息化知识深层次的培训等,这些都影响了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步伐。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7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信息人文管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及现代化先进设备引人其中,深人进行信息开发,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努力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教育要求。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学校工作的关键程序和环节。档案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与发展的依据,高校教育环境中的档案是机关工作者查考的依据,是生产建设的丰富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多种积极的甚至不可缺少的作用。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的历史上,我们以前强调较多的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似乎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重在强调档案的原始凭证性。档案信息管理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档案载体与档案信息在一定时空下是可以分离的。所谓档案信息化狭义理解是使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内容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不仅要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档案信息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高校信息化改革中,依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档案管理的数字和数据库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以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快高校教育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必须涅意以下几点:

1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

否则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高校教育环境下更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干数字化信息社会的环境中,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档案部门也必然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都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含量高的档案专业人才,档案部门的在职人员普遍都需要接受现代信良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中行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者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拓展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的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纸质载体的文件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这样利用很小的空间就可以保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开发利用的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发展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3高校档案部门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自觉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主动适应、不断从创新中求发展

档案信息化,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档案平台。它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与发展善干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教师、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信息化档案的预期效果表现为: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学校的各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互补与整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例如开放相关文件、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等。

最后,计算机技术、多煤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一不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但欲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仅靠信息技术管理是不够的,信息人文管理仍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所谓信息人文管理是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其主要管理手段是档案法律、信息政策和弘扬档案信息文化。就档案信息化而言人文管理之所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居主导地位,其原因:一是人是档案信息的产生者、组织者、利用者及档案信息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人在档案信息管理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二是信息技术只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它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其作用不是万能的,有许多问题,诸如档案信息政策的制订,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的供给、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与档案的原始凭证性等不是仅依靠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仍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在推进档案信息社会化中,应当重视相应的信息法律、信息政策和信息文化的建立,没有这种人文管理提供支撑,要想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流动性、共享性和价值性是不可想象的,只靠信息技术是难以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化的目的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篇8

档案信息化主要是指实体档案向信息化档案逐渐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信息档案管理的主体,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所有档案进行收集、管理、整理等工序,要想完成这个转变过程就必须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要逐渐完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功能不同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第二,对数学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要建立数学化档案信息资源库,引进数学化技术,完成对档案目录的检索和设置。第三,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档案信息对于学校管理至关重要,要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第四,对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对信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为学校建立综合型信息人才培训基地。第五,对档案信息监管部门的建设,要有一支负责任、技术强的档案信息监督管理队伍,严格按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对档案进行定期核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真实。

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中等教育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还存在着诸多漏洞。

1)学校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对于新型科学技术比较排斥,在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思想认识,总是认为档案信息只需要档案管理员去管理就行,根本不需要学校领导加以重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只认为只要档案资料不丢失就可以,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认识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而且很多学校都没有独立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只是由一两个人组建的档案小组,缺少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政策扶持,这就导致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开展。

2)基础设施较为简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对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投入的资金较少,所以很多学校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简陋,有些学校甚至都没有档案管理设施,这就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无法开展,即使有些学校有一些打印机、计算机、扫描仪,但是这些仪器只能勉强使用,根本不能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同时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教师对于计算机软件一窍不通,这样学校档案管理就只能采用传统方式,此外经常会出现一些纸质重要文件的丢失,给学校造成严重的损失。

3)档案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落实,没有积极响应政府提倡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策,有些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学校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而且在学校内部档案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建立单独的档案管理部门,大多数都是由其他部门代管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学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胡乱领导,致使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体制混乱。

4)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许多学校没有计算机档案室,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经验一片空白,即使有些学校建立了计算机档案室,但是档案室只有局域网,无法及时搜集外界信息数据,这也不符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5)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足。由于档案信息是逐年增加的,具有一定的累加性,长期使用会形成大量的档案信息数据,但是许多中等教育学校并没有注重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只是使用简单的查询检索功能,这使得档案信息化功能没有得到利用,还需要深入挖掘。

三、中等教育学校应如何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学校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首先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视,要彻底摒弃传统档案信息管理方式,要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章程之中,要建立独立的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要求,要定期对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长直接管理,明确分工和职责,要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要增强全体师生的信息管理意识,各个部门都要积极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夯实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石

中等教育学校要增加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建立档案管理室和计算机档案室,要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施,完善学校档案管理设施,加强技术研发投资,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实行“以网养网”政策。

(三)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袭,这就使得学校档案信息受到严重损坏。所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是当前中等教育学校的首要任务。第一,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能够为中等教育学校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网络系统建设时,要注重对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第三,在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对防护软件进行加密,比如防火墙软件、杀毒软件、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软件,都要有防护监控系统的保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领导要转变传统思维观念,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要引进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要加强培养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确保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完成。

上一篇: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 下一篇:活着影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