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14:09

信息危机管理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理论根源

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人的机会主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

体制根源

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

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

能力根源

(一)财政能力有限

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

(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

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

(四)制度能力的短缺

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

利益根源

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

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

行为根源

(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

(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

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

(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

(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

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

(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

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也逐渐完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政府信用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文化传统、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和社会信用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沟通

一、危机管理理论发展

虽然危机状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减少危机和处理危机的实证理论研究,危机管理却并不久远。直至1962年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的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才真正开启了对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有关危机的理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一)危机管理理论产生

1986年,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首次对危机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研究危机管理问题,但当时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以及企业的危机管理。20世纪90年代,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繁荣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他们对危机的理论框架体系和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危机中的危机沟通、危机公关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使得危机管理的理论更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二)危机管理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很晚,9・11事件触动了中国人危机管理的神经,SARS危机事件是中国危机管理的里程碑性事件,自此危机管理才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长足进展,2008年以来,我国危机事件频发,如,4月28日发生在山东胶济铁路的列车出轨事件,紧接着就是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乌鲁木齐7.5烧严重暴力事件等等。我国政府在处理上述危机事件中的迅速决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危机管理仍属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起步阶段。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日本学者龙泽正雄也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的过程,但是他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结合以上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阐述,个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事件的迅速决策、组织、指挥,确保人民群众生存安全的非程序化决策的管理。

二、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一)迅速决策

时间是稀缺资源,机会稍逊即逝,这点在危机管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迅速决策能力是为维持组织生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决策能力包括快速判断、快速反应、快速行动及快速修正的综合能力。迅速决策往往靠领导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在有限的信息资源、专家紧急咨询条件下的非程序决策能力。

(二)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需要突破旧的思路,一是应该分清主次先后,确保重点部位、关键职能及核心利益的保护;二是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建立人财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通讯、公共设施及科技支持等数据库和协调配置方案;三是加强对重、特大危机所必须的备用资源的评估,建立健全政策性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问题,提高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三)信息沟通,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

一是要建立透明化的信息沟通机制,规范传媒的信息,尽早消除噪音;二是把新闻媒体当作危机治理的主要合作对象之一,让其充分发现违纪征兆、澄清事实、平息谣言、引导公众情绪、鼓舞人心;三是领导者要从控制社会秩序、防止危机升级和不必要的恐慌等实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的控制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妥善利用新闻媒体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四是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志愿组织、私人组织、国际组织之间建立点、线、面、体全方位的危机信息沟通体系和机制。

三、信息沟通案例分析

我们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具体讲一下信息沟通在危机管理中的巨大作用。2008年5月12日,通口河断流,四川北川唐家山一带形成举世瞩目的堰塞湖,堰塞湖时刻威胁到周围群众的安危,15日水利部通过卫星遥感图片分析后发现,唐家山堰塞湖溃决危险极大。在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协调各方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了险情,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沟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沟通取得了很大成功。政府多次举行新闻会;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全天候直播抢险的最新进展,其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也都高度关注并及时报道有关的灾害和救灾信息;开放境外媒体及时赴灾区参与报道;多次召开应急处置工作会议,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部门尽全力保证信息渠道的舒畅

让各级职能部门都能及时了解堰塞湖不断变化的情况。全国各方面的专家也能及时了解数据,做出应对之策。在整个过程中方案几次调整,都来源于准确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政府网站信息及时准确,让所有民众都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大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难题。

(二)新闻媒体也及时将政府信息向大众,时刻关注堰塞湖的状况。消除民众的一些恐慌心里,安抚灾区的民众配合政府部门的疏散工作。

在整个疏导过程中,我国政府及时与国外的组织沟通,获得其帮助。尤其是俄罗斯的大力支持,紧急借用租用俄罗斯的“米-26”军用直升机吊大型施工设备进入堰塞湖施工地区,才能顺利解决堰塞湖的问题。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信息中心的多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

对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真正构成威胁的是危机传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危机迅速传播,夸大了危险,形成恐慌,才会成为危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交流更加频繁、迅速,这使得危机很容易跨越地理界限而迅速扩散。有效的信息沟通是解决传播危机的的关键。非凡的信息沟通力有助于公众理解影响其生命、感觉和价值观的事实,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危机,并做出理智的决定。

参考文献:

[1]葛晓春,戴立文.危机管理理论述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刘镇明.地方政府突发性灾害危机管理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3]朱建明.完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J].江海纵横,2008,(2).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严重的企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仅1995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就报道了英特尔公司奔腾处理器的瑕疵、美洲雄鹰航空公司的空难以及奥兰治县的破产等危机事件,而去年发生的9.11事件更是将有关的航空业、保险业陷入巨大的经营危机之中。因此危机管理及其预警研究引起了管理学界和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对各种危机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管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由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复杂,种类繁多,许多因素难以量化,是一类带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半结构化问题或非结构化问题,很难进行科学地计算和评估,因此迫切需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

2、危机的概念、种类及成因

2.1、危机的基本概念危机管理是以市场竞争中危机的出现为研究起点,分析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研究企业预防危机、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手段和策略,是一种旨在解释企业危机机理,提出识错、防错、纠错、治错的预警管理方法。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监测可能发生危机的经营管理环节,用什么警报方式来警告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用什么预警控制方法来制止、减少或转移因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2.2、危机的种类

企业危机种类繁多,包括战略危机、信誉危机、经营危机、产品危机、环境危机、安全危机、财务危机、突发性危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危机、信誉危机、产品危机、经营危机、财务危机和安全危机。战略危机是指企业在整体战略的制定上出现目标危机、企业在所处的行业无法保持市场占有率、宏观环境诸因素对企业不利、管理秩序混乱、管理层失去权威等。信誉危机是指企业不重视合同期限、不能如期履约甚至毁约、企业的广告和宣传过分夸张,脱离真实性、失去客户及消费者的信任、社会责任感差等。产品危机是指企业产品设计开发不利、原材料供应紧缺或中断、生产被迫停止、新产品过时、产品供过于求、产品质量问题频出等。经营危机是指预测失灵、管理失误、生产中断、营销失败、人才流失、公关危机、监控无力等。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成本失控、营业额下降、利润下降、资产收益率低、财务状况混乱、贷不到款、贷款过多、收不回应收账款、不能按时还贷、资不抵债等。安全危机是指企业面临的各种危及其安全的各种因素,如不可预见损失(地震、洪水、火灾、狂风、雷电、塌方等灾害)、有形损失(结构破坏、设备损坏等)、人为因素(盗窃、欺诈、计算机犯罪等)、政治经济因素(法律和法规的变化、战争和内乱、汇率波动、金融危机等)、员工健康和人身安全因素、环境污染等因素。

2.3、危机的成因

根据危机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危机划分为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以此划分方法可以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在一定外部经营环境之下,由于创新能力下降、经营不善、观念滞后或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等内部因素引起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相对和谐平衡体遭到重大破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外部因素是企业的外部经营条件如政治、经济政策、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和竞争条件的突变或恶化,危及企业原有的平衡,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内部因素可控性较强,是企业自身矛盾的结果:外部因素几乎难以控制,是经营环境矛盾的结果。但危机往往又是二者综合的结果和体现。

3、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拯救企业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企业危机经历了潜伏、生成、高潮、爆发、转化和消退阶段,针对这些不同的阶段,可以将危机管理分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控制危机和解决危机四个主要内容。预防危机首先要有危机意识,把预防危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管理程序;其次要将企业所有可能会对经营活动造成损失的事什一一列举出来,并估计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再次要建立高效率的危机预警信息系统,不断监测社会环境的变化趋势,收集、整理、分析可能威胁企业的危机信息,并及时作出预警;最后要为预防工作万一失败作好充分的准备,建立一套危机发生时的应急计划和危机管理队伍,以防患于未然。识别危机首先危机管理人员在寻找到危机发生的信息时,应广泛地听取企业中各方面人员的意见和看法,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验证,从而确认企业是否发生危机;其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判断企业危机的种类;最后对确认的危机正确认识,制定危机管理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控制危机首先集危机管理人员,启动危机处理计划,让危机管理人员专职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而公司的其他人员继续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其次要加强对外的公共关系工作和媒体管理工作,向外界展示企业的凝聚力、正确判断力和控制局势的能力,确保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不受损害:最后危机的控制应时刻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公司的利益,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解决危机是指危机管理人员针对危机的种类和产生危机的原因快速作出反应,利用企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采取有利的措施有效地化解危机,使危机的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并使企业的经营尽快走上正规。

4、信息技术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4.1 、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信息

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Internet、Web挖掘技术、搜索引擎、E-mail自动处理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内容的自动分类、聚类和文摘以及基于深层次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检索、问答式知识检索系统等技术,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尽可能地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各种市场、竞争对手、供求信息、消费者等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以获得企业危机的先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危机,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4.2、 利用信息技术分析企业内部经营信息

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对企业数据仓库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起危机的先兆,如经营不善、观念滞后、产品失败、战略决策失误、财务危机等内部因素引起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相对和谐平衡体遭到重大破坏,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调整经营战略,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4.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危机诊断

利用搜集到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信息,可以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诊断。首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和评估,列出企业所有可能的风险、威胁和危险,制定风险目录清单,召集企业管理人员利用企业的Intranet、Web站点、新闻组、BBS以及视频会议等综合使用头脑风暴法、统计审查法、暗示分析法、现场调查法等方法,共同分析和挖掘可能的风险源;其次对风险目录中列出的所有风险进行分类,估计出每一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并对危机损失程度进行评价;然后决定每一种危机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先后次序:最后制定相应的抵制、缩减和减轻风险、威胁、危险的管理标准、规范和制度。

4.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方法,它是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取、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可以利用企业的营销中心、新闻组、BBS及呼叫中心等收集、存储和加工客户数据,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特定消费群体或个体的兴趣、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改善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企业的商务网站或Internet上获取客户的投诉和意见,并对这些投诉和意见进行分析,以发现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及时捕捉到可能发生营销危机的一切事件和先兆,改善客户关系管理,避免各种营销危机的发生。

4.5、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信誉管理

信誉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发生危机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维护好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投诉网站,专门用来收集客户对公司、产品、服务的投诉和意见。可以利用企业的Web站点来接收客户反馈意见的电子邮件;利用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和Cookies技术来获取客户对产品质量、品种和服务方面的数据:利用Internet呼叫中心来及时处理和解决客户的投诉和意见,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形象;利用Internet各种搜索引擎工具收集各种可能影响或危害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信息,监督网上舆论,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忽视危机时的信誉管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机,如去年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很快就在各种媒体尤其是Internet上广泛传播和蔓延,相关企业未能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这次危机,维护企业的信誉和产品形象,使得有近百年历史的冠生园品牌和企业信誉几乎陷入毁灭的边缘。

4.6、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欺诈行为识别

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和欺诈危机预测对企业的经营安全和财务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发生欺诈,企业将面临管理活动的失败、市场份额的丧失和商务活动的失败,导致企业失去业务、顾客、竞争力和信誉。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分析出企业发生欺诈行为的原因、动机、机会、方式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评价欺诈危机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及控制危机的成本,以便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和可能发生的欺诈危机进行预测,准确、及时地对各种信用风险和欺诈危机进行监视、评价、预警和管理,在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警控制,做好信用风险和各种欺诈危机的防范工作。

4.7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危机管理及其预警系统,该系统应该包括信息搜集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警子系统和危机控制子系统四个组成部分。其中信息搜集子系统收集可能引发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危机预测子系统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的风险、威胁和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从而准确地预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机遇;危机预警子系统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危机控制子系统是在危机发生时将危机应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危机处理方法,让危机管理者能够进行直接的、连续的战术控制,指挥现场处理工作,及时监控危机局势的变化,协调各种资源的配置,将危机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信息公开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4?28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件到2011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7?23动车追尾”事故,屡次危机应对中对信息的管控能力似乎成为了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政府进行危机管理,并有效地用政府信息公开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事体的管控。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危机的涵义

居延安在《公共关系》一书中指出“危机是指危及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也即是强调意识危机就是灾难性事件。因此,信息安全的目标是即使遏制紧急事件不然它发展成危机。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将危机界定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很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

我国相关危机的研究起步虽然晚,但近几年来也取得不少成果。薛澜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就将公共危机归纳为: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他认为,从具体的危机管理角度出发,危机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袭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冲突以及战争、恐怖袭击或其他极端行为引发的各类事件,它往往给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涵义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的行为。在公共危机期间,政府公开的是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即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及时向公主主动公开公共危机信息的法律行为,以公开事件、事故原委来消除公众疑虑,消除流言和谣言。对危机实施管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主体:个体、企业和政府。由于本文所讨论的危机管理主体是政府,专指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危机管理。因此相对应地将政府由于要应对公共危机而进行的信息公开称之为政府信息公开。

(三)公共危机时期政府公开信息的理论基础

1、人民理论。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人民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构成了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根据人民理论,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或者说人民有权力获得政府信息。

2、危机沟通理论。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中,沟通可以分为组织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本文中的沟通指的是后者,,也就是在公共危机中,政府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换,以达到对危机进行有效控制的结果,政府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整个社会都认为信息公开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制度性因素和成就的思维习惯在制约着信息向公开化和透明化努力。

(一)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一把手负责制”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各级政府的同时也把更多的责任让渡给了某个部门甚至是个人。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甚至计划生育都成为了考核官员的指标之一。官员的升迁高度依赖政绩,为了确保政绩,官员就压制不利消息,甚至动用各种手段掩盖不利消息。在数不清的矿难中,在洪水灾难下,人员伤亡数目直接影响灾难的性质,影响官员的业绩考评。官员们明知压制信息被查出来的可能后果,但只要这种风险低于公布真实信息后所引起的负面效果,那么官员还是会选择隐瞒信息。对于这种制度性缺陷,首先要转变思路,提高隐瞒信息的惩罚力度,使官员撒谎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抑制其隐瞒事实的私欲。

(二)信息传递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国家最大的信息收集、整理、机构。政府掌握着一个国家百分之八十的信息。然而由于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 公开的形式、公开的范围、所收集的信息来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使得各自公开的信息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另外,有些政府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为了本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将信息独自占有,不愿意将信息向上或对外公布,这就出现信息公开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现象,导致公开的信息混乱不清,相互矛盾。

(三)政府和公众的危机信息公开意识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个别权力部门对信息公开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信息公开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还不够重视。漠视公众的知情权,隐瞒真相。知情权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指出,“信息作为一种权力资源,分享信息就意味着分享权力。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民众决定的。”

不仅我国政府官员缺乏,我国公民也严重缺乏知情权意识。处理非典型肺炎事件时,有关部门基于利益的驱使,弱化了病情的严重性。从事件流传的途径和事后公众对政府处理该事件的方式的态度来看,公众并没有意识到向政府获取准确的关于该流行病的信息,而且事后对政府的不作为也没持太大异议甚至表示理解、支持。几十年甚至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并未在中国民众中得到太大的改变,中国民众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拥有作为信息接受者的自由权利,,当然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就是信息接受者。

三、政府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新媒体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作用和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主要指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新媒体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企图封锁、屏蔽信息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不再能够完全控制信息传播媒介,主流媒体没有传播的信息,却可以通过非主流的方式传播出去。

政府新闻发言人会随时举行新闻会,介绍公共危机的发展情况已经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回答公众关注的问题,化解公众疑虑以稳定人心。但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常以敏感问题为由搪塞记者采访或干脆以“无可奉告”来公然隐瞒信息。因此,政府发言人制度要以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作保障。而完善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要对政府新闻发言人本人综合素质、沟通能力等进行严格考核之外,还要明确其责任追究,实现政府信息真正意义上的公开。

(二)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系统和信息机构

建立危机综合信息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中危机发生得更加频繁,所以在危机管理系统中需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反应灵敏、检索方便、咨询及时的危机信息咨询机构、可以随时为人们提供各种危机的相关信息的危机管理综合信息咨询机构。该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我们对危机的研究、防范和救治。所以对危机后的恢复、评估、及时向决策机构提供有关预防救治危机的政策咨询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信息公开法,完善相关制度

在立法过程中,可以参照日本信息公开立法的做法,分阶段、分步骤地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范围。同时,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的相关制度,包括行政程序法制、行政强制法制、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国家赔偿(补偿)法制等。虽然在危机决策中,不必完全遵循常规决策时的程序和步骤,但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将危机状态下政策过程确定下来,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通过法律来授予临时性的权力,但也要制约和防范权力的滥用。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触犯国家法律的要按照法律规定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官员问责机制和建立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评估体系

建立问责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事后以此惩戒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官员,而是应贯穿于各级领导干部,成为约束和规范各级领导的日常行为的责任制度。建立问责制不是为了对官员时候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明晰的界定,而是为了提升和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时刻激励官员清楚在危机发生时只有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才是有效控制危机的方法。同时,应当建立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评估体系,并把这一项纳入官员的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2006.

[2]罗伯特 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3.

[3]冯兆辉.论公关危机时期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

[4]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中国传媒出版社,2005.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政府;公众;媒体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多,虽然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早已立法并且生效,它已明确规定了除“例外原则”的信息公开程序与范围,但是由于其单向性的缺点:忽视了民众在信息公开中的权利和作用。对输出信息有相关要求,但对公众信息输入一方则关注较少。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学家罗伯特•希斯指出:“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何为沟通,彼此互相通气才为沟通。信息沟通不顺畅,信息者与接受者之间地位和信息交换不对等是信息公开偏离预期结果的主要原因,也往往使得谣言四起、甚至盖过官方信息。

2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现状

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例》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5月正式生效。从此,信息公开被纳入法律的范围,成为公民获取信息的有效保证,也促使公众对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及速度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需求型,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按照《条例》要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例如:各级政府建立信息公开网,定期信息公开报告,提供公共信息查询服务等。但根据笔者查证,很多网站都形同虚设,新闻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严重,因此,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意识和信息传递效率上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当下情况而言,虽然信息公开情况尚不能令所有公众满意,却也达到了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但对遏制谣言似乎收效甚微。所以出现这番景象,政府作为信息主体难辞其咎,没有考虑其公开信息能被受众接受的程度和效果,但公众作为信息受众也并非毫无责任,比如选择相信政府信息公开,不随意散播谣言等。

3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3.1.1政府方面:沟通意识淡薄我国提倡民主执政已经很多年,但是由于政府自身的优势和当权者的思想的影响,往往是专断独行的。重大危机爆发时,对于拥有舆情监测的政府来说,往往能首先发现问题,但是由于沟通意识淡薄,他们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方面是为了自身形象着想,另一方面担心过早公布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导致谣言四起,因此总是先捂住消息,解决完毕再进行通报,但是由于现阶段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消息不仅没捂住,往往扩散得更广泛。3.1.2媒体方面———监督与传播作用不到位在以往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况:网络传播等新兴媒体介入———传统媒体跟进———“主流”媒体最后进入。一方面,“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缺位,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快度发展,往往能率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消息,但是由于新媒体具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往往会导致事件被恶意放大,甚至无中生有。在信息公开与传播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缺少,但是在实际中,很多媒体的传播作用都发生错位的情况。有的与政府“同声同气”,听政府的指令,有的报道重点发生了偏移,更多的是描写灾难中的人们的惨况。我国部分记者受“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影响,负面事件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很少受灾群众的突出毁灭感、绝望感,而过于大面积报道积极抗灾救灾、集体互助等主题,注重表现英勇斗争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气概。3.1.3公众方面———轻信谣言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危机一旦爆发,各种相关消息将会铺天盖地地扑向民众,对于不在事件中心的群众来说,他们需要获得信息,时时关注情况;而正处在事件中心的人,他们则需要不断获取信息,以保证自身的人生财产安全。若此时官方消息不能第一时间传达,那么在一定范围内的谣言将会占领重要地位,“三人成虎”,久而久之,谣言也会被认为是官方消息,并且会越传越广,直至无法控制。因此,民众特别是那些当事民众,更要有信息辨别的能力,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3.2原因分析

3.2.1我国传统思想的禁锢我国自古以来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严重,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都是统治者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人专制的威力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主的力量受到了限制。民众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权利被忽视是目前危机信息沟通不畅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3.2.2媒体的“失语”与炒作一方面我国的媒体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在所谓的“官媒”为主体的传统媒体中,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是能瞒则瞒,做好地方政府的咽喉工作,这种现象直至“非典”之后才逐渐被打破。而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媒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行之间为抢新闻屡出奇招。在这种“点击率”“阅读量”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媒体都存在着严重的“跟风思想”,某条信息后,往往会有多家媒体快速地、在不辨识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转发和跟进报道。对于确实存在的事件,这种报道满足了公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但是对于多数不实消息,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需要政府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澄清,甚至直接导致了危机事件,扩大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3.2.3公众辨别能力低和信息闭塞一方面,目前,虽然我国的文化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公众的受教育程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严重限制了公众在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重大的公共危机面前,大多数人还是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认为了解的消息越多,才能够使自己及时应变,处于更安全的境地。因此,对于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虚假信息业照收不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刻意隐瞒导致信息闭塞,而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信息也会被曝光。如此,就导致了谣言的恣意横行。

4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供应链的构建

信息沟通包括信息公开,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介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同时还应积极发挥政府作为信息公开的平台作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尊重事实,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不恶意歪曲事实甚至篡改数据,而公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予以理解,对于存疑问题应及时向政府提出质疑,以求解除疑惑,从而避免谣言的发生。这样的“信息———信息共享———信息接受———信息反馈”的模式,构成了信息沟通的供应链。4.1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公共危机发生后一般通过组建临时信息图1信息供应链的传递模式机构,用于接收上级指示和外部信息,再对信息予以公布,显然这样的信息沟通方式在沟通的专业性和及时性上大打折扣,难以较好地处理突况。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承担其信息搜集和监测舆情之职,在危机发生后,能及时处理信息接收和任务,起到平息事件、消除公众疑惑的作用,避免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也能提高政府公信力。4.2政府把握时机信息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应在遵循《信息公开条例》“例外原则”的基础上,及时把信息公之于众,把握时机,争取发出第一手资料,使公众及时了解情况,在源头上阻止谣言的发生,目前这方面,网络媒体做得较好,如“人民网”“平安北京”“”等。4.3媒体客观地进行传播目前来说,主流媒体的可信度仍然很高,因此,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的风向标作用,客观传播各种新闻信息,杜绝出现为追求利益而盲目追风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来说,更应该把严格要求自身,及时对平台进行监管,删除不利的消息,谣言一旦产生便会迅速传播。4.4公众接收信息并消化在目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是大是大非的辨别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首先要谨记自己的公民身份,以国家利益和形象为主,不大肆传播谣言。4.5政府及时答疑目前,政府的职责开始转换,应致力于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命令。对于人民群众的质疑,政府应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耐心,不仅要时时关注舆情动态,更应该及时通过官方渠道信息,以堵住悠悠之口,使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稳定社会安定的目的。

作者:朱俊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世瑞.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7.

[2]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162.

[3]范以锦.主流媒体不能干当配角更不能缺位[J].新闻爱好者,2008,(7).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6篇

一、建立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系统,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在任何一场危机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尽快知道三点,即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我们为此做了什么。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和一个组织作出反应之间间隔的时间,将决定这个反应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一个组织对于它面临的危机认识太晚,或是反应太慢,那它就会处于一个滑坡上,掌控全局会变得很困难。如果不能迅速地完成上述的三点,将会无力回天。对于管理者来说,信息真空是企业最大的敌人,因为总有人会去填充它。

1.建立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系统,形成企业可靠的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内部信息沟通的体系是否健全,是企业管理和控制危机的基础。企业只有在掌握问题症结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及时弥补和挽救。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危机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工作,通过配备必要的危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确定从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到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建立起强有力的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系统,进而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全面、准确的、及时的危机预警信息。

2.协调好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危机信息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要确保组织内有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的授权,即组织内有专设的危机处理机构并授予其在危机处理时的特殊权力。要确保企业内任何信息均可通过组织内适当的程序和渠道传递到合适的管理层级和人员。要确保组织内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即传递到组织各部门和人员处的信息必须得到及时的回应。

3.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危机信息预警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危机信息预警管理系统要能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要求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注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确保危机预警信息得到完全处理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彻底解决企业临阵抱佛脚的问题,真正做到在平时就对自己的所有产品和相关信息有通盘的了解,洞悉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并据此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并做好相应对策。

二、积极掌握沟通主动权,确保成为第一信息源

无论是厂矿事故、有缺陷的产品、技术失败、公司管理方法分歧,还是诉讼或者其他严重问题,都要求企业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根据情况作出反应,而且还要求企业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清楚、迅速地传递信息,就会使企业的名誉陷入危险,并严重危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危机中信息传播失误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流言占据。只有在问题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最快的反应,说出目前的现状,才能掌握主动权。

1.全面、系统把握面临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如果企业已经发生了危机,既不能手忙脚乱,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立即做的是准确界定危机的性质、类型和程度,对危机可能的扩散范围进行调查估计。此外,在做准备工作时,企业应预先确定危机发言人。他应该具有相当的沟通能力,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感。同时准备好有关危机的新闻稿及其背景材料,以便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出最适当的讯息。在迅速掌握有关事实的基础上,企业应尽快对外宣布危机的真相,在表达企业遗憾、保证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到位的基础上,要就企业对此事件提供的赔偿,以及摆脱这次危机并防止未来相同事件发生的恢复措施等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及时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坦率表态后,企业应立即责成危机处理小组全面细致地调查事件的前因后果。此时,时间是第一要素。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每天向外界宣布调查的进展情况。当危机刚开始发生时,面对公众的疑问、记者的采访,拖延时间经常成为一些企业的应对之策。结果是错误地估计了事故规模,忽视了能够赢得公众同情和支持的可能性,从而错过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时机。事实上,对所有危机的处理办法都应采用尽可能快的解决方案,尽快找到危机的源头,尽快控制或者消灭危机源头,这是处理危机的最高宗旨。

2.积极把握沟通的主动权,有效管理信息的传播。危机发生后,不管是应付危机的常设机构,还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危机处理小组,均应迅速各司其职,在危机信息传播与沟通中,一定要掌握报道的主动权。如主动与新闻界取得联系,举办新闻会或者记者招待会,以企业为第一消息源,及时安排准确的信息披露,向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补救的措施,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与公众沟通,以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搜索一切与危机有关的信息告知社会公众,以避免媒体的进一步炒作。事实上,危机发生后,公众都是在等待企业的表态:是否坦率承认错误、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是否愿意改进等。因此,这些应该成为企业危机信息传播的核心内容。正是通过这些积极的努力来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无论企业发生了什么危机,都意味着某些环节出了问题。而回避问题,隐瞒真相,是不足取的。危机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调动企业各个方面的力量以及企业日常管理工作逐步积累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危机的尽快消除和企业形象的恢复奠定基础。而决定其效应好坏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经营理念和举措。因此,与其掩耳盗铃,还不如真相大白、自暴家丑,让关心企业发展的人消除顾虑,重新树立对企业的信心,同时赢得更好的口碑。

3.借助公证权威机构的力量,提高信息的公信力。在某些特殊的危机信息沟通过程中,企业与公众的看法不一致而且难以调解。此时企业要善于借助于权威机构的力量,邀请公证机构或者权威人士介入和辅助调查。通过第三方协助调查或发表意见,以赢取公众的信任,从而帮助企业做好危机信息沟通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权威机构或人士的介入将对危机信息沟通甚至危机处理起决定性作用。

三、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口径,确保传播内容统一

危机因其高度破坏性,天然地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激起公众的兴奋情绪,产生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媒体引导得好,会向着危机管理的有利方面发展;引导得不好,则不利于危机的化解。

1.危机信息传播渠道和程序必须统一。面对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危机,企业必须明确由谁来决定沟通的内容,决定的过程如何等问题;还应明确如何跟管理队伍和员工沟通,使他们首先从企业内部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客户等外部渠道获得企业的消息;还应明确如何与自己的客户、供应商和其他重要公众进行沟通,以及公司应该向公众传达多少信息等问题。此外,谁将是发言人,或者由谁去向大家沟通;如果发言人不在或者不适合这样的场合,又由谁来替代;他们应对记者尖锐问题的能力如何,对他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企业有多大的信心等问题,都是必须予以统一的。明确公开宣布新闻的时间,并按照规定的时间新闻;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危机处理的进程和结果,以稳定人心;明确在回答敏感问题之前须向决策层请示报告,以严格按照统一的口径对外信息。

2.企业高层领导的个人态度和声明必须与企业一致。在处理危机事件、进行危机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企业高层领导代表企业出面讲话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要企业最高领导人一个声明,让公众感到整个企业在积极处理这件事情。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把握住其个人态度和声明与企业已信息的口径的一致性。不能随意发表言论,以免给媒体和大众落下口实。不不准确的消息,不对危机的原因和结果作缺乏根据的猜测。

3.对待公众、媒体的态度必须冷静、理智。在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由于不满足于向公众提供危机事件零散的信息,往往会随着事态的进展,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渗透到对事实的报道中;或者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以别人之口来传达媒体的态度;或者以社论等各种言论文章的形式,直接表明态度;或者采取让公众参与讨论的方式,给公众提供一个参与视角,来满足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企业往往难以接受媒体没有与自身行动保持一致的情形,从而出现“追究其法律责任”等言词或态度。结果促进了危机管理的失败。无论什么情况下,如果有关危机的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企业都应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不能激化与媒体的矛盾。应采用柔性的方式,及时予以指出并要求更正,以此引导媒体全面配合危机处理,发挥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游说与危机有关的公众对象站到企业这边,尽量化解敌对情绪和猜疑气氛,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总之,危机信息管理是企业在危机处理及其风险化解中强有力的防卫工具。有效的危机信息管理,能使得企业成为危机中勇敢的责任者,给公众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可以挽救和塑造企业形象,为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国信息导报》,2005年No.5

[2]谢阳群汪传雷杜纲:关于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几个问题.《情报科学》,2005年No.8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in

Campus Crisis Management

ZHAO Jianhui[1], WEN Shuming[2]

([1]Educational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2]Medical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Campus crisis frequently happened, which bring immeasurable influence to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so dealing with school crisi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gle to discuss how each department campusof school crisis management use information to deal with crisi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it.

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chool crisis

1 危机前的信息收集与处理

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高校的危机诱因长期积累,一旦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将危机引爆,在这一时期,危机最容易得到处理和防范,但是因为危机具有潜在性,没有明显的特征而不容易为人识别。

危机前的预警与识别对于减少危机负面影响、甚至避免危机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完善信息收集和预测分析机制,全面关注校园内外可能引发危机的风险因素,依据其信息来源由相应机构进行分类监测,并根据各类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将收集并已经初步预测分析的信息提交由各技术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全面评估、识别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决策部门是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和启动哪一项应急预案提出建议。预警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尽早发现危机,而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将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潜伏期,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预譬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进行快速的危机反应。

此外,危机前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还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按照“高效、协同、合法”的要求设立应急管理机构,突破常规组织建构思维,合理配置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与职责,便于其调用学校一切资源应对危机。第二,设立专家咨询机构,特别是在处理因传染性疾病、危险物品事故、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危机时,要积极借助特定技术领域专家的力量,提高危机管理的技术含量,避免因盲目蛮干造成危机“扩散”。第三,在已有的教育体系中增加危机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始业教育、实验室安全教育、教职工上岗培训等机会,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传授危机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有条件的高校还可通过印发《危机处理手册》、组织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危机应对能力,为实现危机管理科学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危机中的信息传播与沟通

在校园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建设中各部门应该通过对危机事件发生的信源、讯息、信宿等而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管理与控制。鉴于校园机构建设的特殊性,我们根据危机事件的不同参与主体,明确其在危机事件的信息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责任。

2.1 教育主管部门

将部门负责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统筹协调,充分整合,调动学校各类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及时下发各种通知或规定,开展动员大会,防止危机的“扩散”和“升级”;阻断信息传播的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和对学校的信任度;督促相关的下属部门及时与食堂沟通,促使食堂公布各项相关数据。

2.2 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站、党委宣传部)

在危机发生时,积极响应政府及学校的各种政策规定,加大对各项解决措施的宣传力度,并对敌对分子的真实意图给以揭露;使学生能尽快的辨明事情原委,及时的提供学生所需信息,消除学生的疑惑和抵制情绪;召开新闻会,确保只有一个主流声音,向家长、媒体说明事件的起因、经过、处理的原则和进程,防止信息的误传,消除家长、社会的恐惧,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缩短危机延长的时间。

2.3 总务处

在危机发生时,及时的与学校食堂沟通,促使食堂采取行动,如公布食堂的采购价格,近期物价上涨的情况,餐厅的成本核算等数据,使学生了解食堂涨价的真实原因,积极快速的建立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实现全程信息共享,加强其运营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使学生做到明明白白的消费,并设置意见栏,对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认真的答复。

2.4 党员、学生干部

积极的配合学校,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对其他同学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劝说,带头去食堂就餐,以抵制罢餐的错误行径。

2.5 其他相关部门(如保卫处)

应积极配合学校,维持学校的秩序,使学校的各部门能正常的运作。

3 危机后的信息与运用(危机公关)

危机过后,给学校带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企业形象和声誉的损害。为了消除危机留下的消极影响,学校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评估总结,改进工作

学校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形象效应等方面,评估消除危机的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写出详实、准确的公关危机处理报告;另一方面学校要深究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从学校内部杜绝造成危机的隐患。

3.2 重建学校声誉

在学校内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有效规范组织行为并使全校师生恢复信心。对学校外部,一是要让公众了解危机后的新局面和新进展;二是针对学校公关形象受损的内容与程度,重点开展有益于弥补形象缺损的公关活动,争取再度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3.3 重新开始广告宣传

受危机事件的影响,可能学校原先的形象受到损害。危机过后,学校应重新制订新的宣传计划,更正以往的缺陷和失误,以增强公众对学校的信心为宣传的重点。

3.4适当开展一些公益或社区活动

发挥公益事业对公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强化学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社会责任感,重塑学校的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危机在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蕴含了组织革新的机遇。能否转危为机,关键看组织在危机后能否做好恢复与学习的工作。高校在有效控制危机后,应尽快安抚、援助受害师生,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以便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借鉴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深入剖析危机诱因,建立危机处理档案,在反思原有管理体制弊端、避免同类危机重复发生的同时,也要着力于“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这才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要借危机后学习的契机,了解师生员工各种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充分发挥危机的积极功能,使其成为高校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外部动力。

同时,危机管理计划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场危机过后,通过对高校危机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发现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然后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其反馈到实际的危机管理体系中,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预防危机、管理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另外,校园危机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消失殆尽,为了能有效地恢复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就更加要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根据校园危机过后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采取策略性的恢复计划,重新建立起校内外公众对学校的信心。危机后期工作处理妥当,可以为学校在以后任何活动中树立起亲近师生职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形象。就如,学校应该对于受害人多给予关心。组织相关机构心理医生及时对学校人员进行心理危机辅导,不断认识学校危机事件发生的后续心理辅导手段重要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紧张时期或人们的某种需要未能及时满足时,便容易导致流言的传播并加剧大众的恐慌心理,危机之后的心理阴影不仅危害程度大,而且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及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缓解以至消除师生因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悲伤、焦虑、烦躁等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在危机恢复期,突发的危机事件基本得到解决,对所造成的各方面的不良影响进行弥补和修复,这一阶段的工作仍然不能怠慢,一旦轻视则可能引发第二轮的危机。

虽然我们在此把危机处理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从信息沟通这个角度分析了在这三个阶段中危机处理主体的主要任务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但是,危机的应对与处理并不是孤立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危机的处理的循环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圆,其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前期信息收集是在上一个危机事件的总结基础上做出的,而中期的危机处理基于前期收集的信息,并为以后类似的危机处理积累经验,后期的信息收集与总结对于高校以及其他危机主体的形象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如果处理的得当有助于类似危机的复发,反之,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危机。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战俊红.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

[4]米特罗夫.危机管理诊断手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5]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蔡铭泽.新闻传播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王渝,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教育科学,2006(2).

[10]朱国清,郑启聪.浅谈高校后勤信息工作的功能及途径.2005(3).

[11]王丽萍,孙志岩等.高校行政管理信息沟通互动性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12]/glyx/2006-05/11/cms476178ar,ticle.shtml.浅谈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决策者 人员配备 信息的良性互动 机制

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企业危机管理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者

企业决策层对危机信息管理工作的支持与否至关重要,这不仅取决于决策层的危机信息管理意识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现有危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即危机信息管理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持效果。危机信息管理机构采集危机信息管理和生产危机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危机信息管理真正用于决策过程中。如果决策层认为危机信息管理没有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或者采用其他的信息来源来做决策支持,那么危机信息管理机构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不会赢得决策层的支持和重视。因此,在决策制定环节中,决策者是否真正使用了危机信息管理来做决策,是判断一个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判断这一过程是否实现有两个指标:一是危机信息管理人员是否与企业高层领导坐在一起进行信息分析,二是企业高层领导是否找危机信息管理人员做有关危机管理管理的项目。各企业危机信息管理单位可以以此为标准判断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成败情况,并逐步加以完善提高。

危机信息管理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受到危机信息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结构中的地位、人员的能力、危机信息管理项目的完成情况和企业信息的效益等因素的制约。为更好地开展危机信息管理工作,企业危机信息管理机构应分清危机信息管理需求的轻重缓急,设立危机管理关键信息课题,提前进行危机信息管理工作规划;在采集危机信息管理时,应对决策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对采集到的危机信息管理进行筛选整理;危机信息管理分析和服务人员不仅应提供标志机会或威胁大小的危机信息管理,还应提供应对即将面临的竞争态势的可行动性危机管理战略方案,因为这将导致决策者增加对危机信息管理的利用;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要经常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到底需要和使用什么危机信息管理;并应就信息人员与决策者的沟通方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培训;作为危机信息管理人员与危机信息管理用户主要沟通渠道的危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需要有一个面向企业内危机信息管理用户的友好而高效的用户界面,为信息人员和信息用户提供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能广泛征集危机信息管理需求,采集和存储危机信息管理,及时危机信息管理,更新危机信息管理知识库,等等。

二、人员配备

人员是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优秀素质的危机信息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发掘危机信息管理资源,深入地分析面临的竞争态势,敏感地捕捉微弱的危机管理信号,生产高价值的危机信息管理,并及时危机信息管理,有效率地满足危机信息管理需求。理想的危机信息管理工作组织应包括危机信息管理官、危机信息管理采集人员、危机信息管理分析人员、危机信息管理服务人员、系统设计与维护人员等组成。他们分别负责危机信息管理工作规划与组织管理、危机信息管理采集、危机信息管理分析、危机信息管理服务、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维护等工作。只有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才能使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转,才能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竞争机会和威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信息的良性互动

信息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指危机信息管理能够不受限制地传送到危机信息管理工作部门,另一方面指危机信息管理能够按用户的不同需求传送到相关部门和管理者手中。

危机信息管理项目是一个双行道,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人员既可以为信息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但他们也需要依据信息部门提供的危机信息管理开展工作。信息部门一方面应为其它部门员工提供自由汇报危机信息管理的制度和渠道,另一方面应主动地与企业其它部门人员分享各种信息信息,如:随时把新闻剪辑、数据库查询得到的资料、新产品说明、广告单等给相关工作人员,为企业决策制定者提供危机管理战略方案,对提供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变化等方面危机信息管理的人员予以支持和奖励,为企业内部员工分配平等的信息汇报权限等等。

四、激励机制

任何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都少不了愿意分享危机信息管理和帮助开发危机信息管理的员工队伍。要有效地动员员工,就需要提高员工把握危机管理关键信息的意识和建立为系统提供危机信息管理的激励机制。

由于评估某一危机信息管理的金钱价值可能会很困难,并有可能使企业员工进入法律的灰色地带,因此,企业可考虑采用其他一些激励手段,主要包括:

(一)感谢。企业危机信息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不费力气地向提供危机信息管理的人员表达感谢之情。既可以在内部论坛、公告兰等公共场合感谢信,也可以私下用电话、电子邮件、面谈等方式表达谢意,通常几句感谢的话可大大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继续提供危机信息管理的积极性。

(二)表扬。在公司简报上表扬具体的个人,公开的表扬会增加员工对危机信息管理项目的支持,但要注意将可能损害到个人或企业利益的信息进行保密。

(三)奖励。在年终总结会议或其他类似的场合,对提供危机信息管理贡献最大的人发奖状和证书,这样做可鼓励其他人效仿受奖人的做法。

五、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危机;信息管理;政府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27-01

近几年来,我国频发突发性事件,给国家的稳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事件都是由一些小事引起的,但由于政府在危信息管理这一区域的敏感性不足,最后导致了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给社会造成了恐慌与不安,这一现象及其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作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要更加注重对社会的危机信息管理,及时对社会民意进行疏导,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安抚公众情绪,争取尽量让公众不要做出非理智的行为。

一、危机信息管理的内涵

ノ;信息管理是伴随着危机管理、公共危机传播以及信息管理衍生出来的,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因社会突发事件频发,政府将如何更好的维持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下推动的。其实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关于危机管理体系中都涉及了危机信息管理的内容,在组织的建构中危机信息管理作为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出来。鉴于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于危机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已引起了学者和领导者们的注意,但是目前对于危机信息管理的权威定义尚还没有定论,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黄鸣刚提出的定义值得我们考究,他认为,“危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危机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分析等,为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和决策方案的过程。”[1]从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危机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危机管理服务,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环境因素

ノ;信息管理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环境,这就需要对环境因素作系统的研究。在黄鸣刚看来,危机信息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特定情境这个关键点,如果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情境,那么所进行的危机信息管理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得不对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危机信息管理活动。

2.客体因素

タ吞逡蛩刂饕指的是研究对象,它包括危机中的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3.操作因素

ネü对危机信息管理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实施危机信息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对危机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分析等,然后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性建议。

4.目的因素

ザ杂谖;信息管理活动它最后服务的对象,在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可见危机管理的踪迹,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危机管理提供信息,帮助其决策方案的形成。

ゴ哟硕ㄒ逦颐遣荒逊⑾郑一方面,危机信息管理与危机管理相伴随行。从研究的脉络的发展来看,“危机管理”研究发展在先,而“危机信息管理”发展在后,是从信息管理研究中分离出来,其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危机管理研究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由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深度的加强使得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逐渐凸显。在整个的危机管理中,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以收集到的有效,可靠的信息为支撑。因此,通过提高危机信息管理的水平来提升危机管理水平,为预防和化解危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危机信息管理的举措

ピ谕环⑹录中,如何防止危机扩大,如何消灭次生危机,这关系到社会稳定,政府面对重大危机时的执政能力,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等问题。所以在危机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作为政府应该做什么,怎么样做等问题变得异常迫切。这就需要有效信息的作为参考,以便采取适当措施。因此危机信息管理的地位变得异常凸显。然而如何实施危机信息管理才是政府该考虑的关键。下面本文将从政府和媒体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层面的危机信息管理举措

ィ1)健全的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体系

ジ据国外经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先后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体系,为政府信息的搜集、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使得政府掌握了大量信息资源,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促进和组织信息在公众、媒体间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ピ谡飧鎏逑抵校应该有政府牵头,实行首长负责制,实施全面的组织、协调、联络、监督、控制。其主要职责是尽早获取信息,通过科学分析,技术处理,判断其重要性,将有价值的信息向有关部门传达,同时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预防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危害程度。

ィ2)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

ザ杂谡在发生的事情,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有效地向公众信息,让公众了解真相,表明政府态度,避免谣言蛊惑人心。同时,随着事情的发展,政府还应该不定期地持续向社会更新信息,以满足公众新的需求,以此增进国民信心,缓和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稳定社会情绪。

(3)积极与媒体互动

在突发事情中,政府应主动与媒体联系,通过媒体的权威性及时信息。政府相关人员要努力配合媒体采访,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态度。

2.媒体层面的危机信息管理举措

ィ1)积极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

ピ谕环⑹录的报道上,尤其是在遭受重大国难的时候,我们的媒体都应该表现出“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2009年5月12号,当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时,我们的媒体通过报道为救灾、重建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对于政府的信息传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也赢得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因此,作为媒体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以国家的稳定发展、人民的需要为己任。

ィ2)传递信息强调及时、全面

ネ环⑹录爆发时,媒体单位应该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全方位的采访,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让公众第一时间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对于持续发生的事件,媒体还应该进行持续报道。在报道中除了文字的叙述,还可以恰当地添加影像资料,让公众能够客观地了解事情。同时这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有效抵制谣言的传播。

ィ3)新闻报道重视人文关怀

ピ谕环⑹录中,媒体应该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价值、生命的重视。在报道中,我们应该避免首先就说经济损失,而应该首先报道伤亡人数,在哪里治疗,采取了什么样的治疗措施以及如何对这些人进行救助等。同时,媒体要注意不向公众传达恐怖情绪,对于一些凄惨的画面最好不用,也不要过多地用文字来描述悲惨画面。媒体更多的是要帮助人们从悲痛中走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让大家更多地感受爱。

ィ4)发挥教育和预警作用

ピ诒ǖ劳环⑹录时,媒体除了对突发事件这一客观事实进行报道之余,还应该重视从此事件中大家应该汲取的教训,为以后此类事件的发生实施预警通报。媒体可以找到相关的专家,让权威人士向社会公众讲解如何防范此类事件发生的知识,借此给公众以全方位的教育。

三、危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ネ环⑹录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起因复杂、爆发突然、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危机信息管理对于这类突发性事件,能够有效及时地了解情况,掌握情况的发展态势,挖掘潜在的危机。通过危机信息管理对一系列情况的掌握,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可防止二次危机的产生。

ノ;信息管理不仅在突发事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那些还在潜伏期的危机同样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它可以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对社会上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预测,以便发掘那些潜在的危机,提早做好预防、预警措施,为国家和人民减少损失。

おげ慰嘉南祝

[1]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信息危机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含义及重要性

信息公开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发生大规模的危机事件时,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危机的预警、处理。信息的及时收集、掌握、分析、处理、传递与共享,对危机的缓解和损害的降低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公开,保持与公众的沟通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管理的关键。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公众出于对危机的恐惧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真相,封锁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和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主动、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快危机处理的进程和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现状

(一)信息公开认识存在误区

思想观念影响制度的建设。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封建专制统治导致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第二,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信息保密对掩盖管理过失和决策失误以及保留特权等有着强大的激励效果,公开行政会受到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本能与非本能的抵制和阻碍。

(二)信息公开法律不完善

政府信息公开是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信息公开的法制化是保障公众权利实现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政府就公共危机管理和信息公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只是一个总体性规定,缺乏一部专门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信息公开法律。

(三)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缺乏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的缺乏对政府而言,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它将导致社会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危机信息不能及时或准确地公开,公众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在小道消息的误导下,大范围的恐慌和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不能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把危机信息及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危机应对经验及时准确地传播给其他地方政府部门或者公众,当危机再次发生时,不能利用以往积累的信息经验来预防解决危机,削弱和降低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效率,增加危机管理的成本。

(四)信息预警和机制被忽略

一个具备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政府,应该建立与公众的信息通道,定期各种公众需求的信息,建立一套权威信息预警、机制,以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中国政府不重视危机管理的信息公开预警机制。一是在信息收集机制方面,信息的搜集渠道不畅通。二是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着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对于危机的应变能力。三是在信息公开管理中往往充当“灭火员”的角色,不主动公开信息,当公众通过舆论提出要知道哪些信息,政府就公开那些信息,疲于应付。加大了危机信息公开的成本。

三、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观念

十七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人员应该意识到,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自己,只是作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他们是“公共资源的管家”。从这个角度讲,作为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政府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公开信息,维护公民权利。强化信息公开意识。

(二)实现信息公开的法制化

1.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完善《条例》。其次,梳理与《条例》不一致的其他法规。

2.完善配套的救济制度

救济制度是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中的一个关键性制度,它可以启动公众对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监督程序。如果没有救济制度,不赋予公众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权利,信息公开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

现代社会己进入危机频发、破坏性升级与国际互动发展的时期,大量突发性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令人碎不及防。危机事件的处理对事发地的干部是一个考验,所以,有必要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引入危机管理领域,用以提升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绩效和水平,完善危机状态下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

(四)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信息资源库与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完善的危机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

在危机的管理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大量第一手信息并进行分析,政府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第一,信息分析系统要完备。第二,信息情报系统要透明。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库

目前我国主管灾害危机的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局等各自建有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有些已经开展了部分的信息交流。但是由于条块分割,对于政府制定统一的政策立法、管理等都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将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畅通信息采集、传输及处理渠道,整合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决策所需的全方位信息。

(五)扩大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信息公开的途径是否足够广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媒体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有些地方政府主观上有公开信息的意识,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开途径过于单一。因此,作为政府,要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保证信息为公众轻易、广泛、公平地获得,也就是要确保政府信息最大范围地被各种群体获得。

(六)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保障体系

1.经济保障

在各级财政设立一定额度的应急准备金中,有用于信息公开的专项经费,它是有效实现信息公开的物质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把推行政府危机信息公开所需经费如通讯系统整合费、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费等纳入政府应急管理预算,设立信息公开专项经费并逐年递增。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人员保障

政府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所以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权威性,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信息人员队伍,有一个过硬的人员保障。既要有足够的人员负责危机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工作,又必须定期对信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物资保障

上一篇:文化营销观念范文 下一篇:海洋文化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