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3:28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1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医院学科建设水映出医院的整体学术地位。作者单位是以研究治疗肝胆疾病为特色,各学科并进发展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本文针对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作简要论述和探讨[1]。

1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2]。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3]。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4]。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5]。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6]。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为了不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有计划选派年轻医师短期到国外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为开展科研及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打下基础。重视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合作,注重提高学术水准及医院的综合实力,使重点学科建设获得优势地位。要保持医疗水平的领先,医院就必须强化科研管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创业、科技兴院之路,树立品牌优势,使医院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项媛珍,洪启明,顾奋勇,等.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科研所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施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36-238.

[2]蒋小华,贾媛,涂诗意.政府补偿与监管机制改革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科教与学科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2):22-23.

[3]毕玉田,蔺武军,苏承芬.综合性医院创新性管理的应用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1):25-26.

[4]胡玉莲,张志英,刘敏.288名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45-47.

[5]周永,赵宁志,王家政.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管理控制的策略[J].医药杂志,2013(3):88-90.

[6]刘瑶,胡燕生.综合性公立医院管理缺陷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4(1):13-15.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2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在讲话中说“‘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这段讲话明确了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任务,为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进一步突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给疗养院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疗养院如何分享“治未病”这块蛋糕,是每一位疗养院人创新思维抓住机遇努力争取的。

其实全国大部分疗养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治未病”。

首先,大部分疗养院依山傍海,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旅游资源丰富,这种先天的地理优势,是其他治疗医院没有的,这种优势更适合开展“治未病”, 更适合开展健康人、亚健康人和患者的疗养和康复。

其次,大部分疗养院在中医治病防病方面都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不但可以很便利的开展一系列传统“治未病”保健方法如各种针法、各种灸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局部推拿或全身推拿疗法等等,而且还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各种特色健身疗法如中药药膳、太极拳、太极剑、气功、足疗、温泉浴、泥沙浴等。

第三,在开展这些健体强身项目的同时,可以采取现代化仪器与保健查体结合起来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个体,制订个性化的治疗和健身方案,使健康者了解健康、亚健康者达到健康、不健康者趋向健康。

第四,各疗养院应该多加强联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大统一”的疗养体,为“治未病”做出最大的贡献,也享受“治未病”带来的最大利益。

当然“治未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疗养院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还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所处城市总体医疗规划,发展创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治未病”中心。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3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诸国本.中国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7.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4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为了不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有计划选派年轻医师短期到国外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为开展科研及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打下基础。重视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合作,注重提高学术水准及医院的综合实力,使重点学科建设获得优势地位。要保持医疗水平的领先,医院就必须强化科研管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创业、科技兴院之路,树立品牌优势,使医院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5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分为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7类[2]。当前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医疗信息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介入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7个方面[3]。

    二、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紧密,医学大背景很深厚,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包罗万象”,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目前大多数开设生物工程学的高等医科院校,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需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方阵。在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5%以上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验室建设要求高、仪器设备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比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标准中演示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设置比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比较少[4];缺乏“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等综合性实训实验硬件软件平台和组织管理经验;学生规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学科支撑,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等活动较为困难。

    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以及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相对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三、对策初探

    高等医科院校要盯准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建设,对教学基本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力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医科院校在开设建设之初,往往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于计划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要坚持走“先研究生培养后本科生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5-10年时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累教学经验,规范教学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2.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科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丰富,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科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是: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联合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6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不仅肩负搞好科研的重任,还应吸引本学科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化学术带头人到自己的学科团队,加快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骨干,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应根据人才成长的不用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衡量其成效的客观指标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完善发展规划,以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7

随着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教育也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色,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护理教育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教育应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应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应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应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使中医护理教育在竞争中得到自我完善和快速发展。

1中医护理教育现状

1.1中医护理教育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五千年华夏文化为深厚底蕴,糅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形成了以整体辩证观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医医护合一,名医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都十分注重护理,《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古典医籍均有关于护理方面的论述。中医护理教育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为依托,以中医学整体观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护为中心,着力培养中医护理专业队伍,在临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感染等方面的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中医护理教育内容基本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护理教育领域中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1.2中医护理教育发展历程

1.2.1中医护理教育已初具规模40多年来,全国各地成立了中医医疗教学机构,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开办的中医护士学校、中医护士班。至今全国有中医护校7所,在55所中医或中医药学校开设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专业队伍,承担了大量的中医临床护理、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的工作。中医护理教材也陆续问世,日臻完善。有关中医护理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其中有的著作已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护理高等教育恢复后,中医护理专业也增设了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有些省市还开展了护理专业自学考试。

1.2.2中医护理教育稳步发展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培养了大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中医学院为中医护理专业高等教育首开历史先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医护理系,以后全国有10所中医学院相继增设了高级护理班和护理系(如南京、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等),培养了一批既掌握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护理学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又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护理学理论与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充实了中医护理专业队伍,提高了中医护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1.2.3中医护理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中医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人员接受中医护理教育的学习面拓宽了,中医护士接受中医护理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中医护理教育体系正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中专、大专、夜大、本科、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短训班等各种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中医护理教育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使中医护理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教育具有的优势

2.1教育理论的优势整体观、动态平衡观和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中医护理应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基础护理,脏腑学说指导观察病情,经络学说指导护理技术。在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确立了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攻补兼治的中医护理原则。同时注重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平衡和康复能力的中医护理教育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2教育手段的优势灵活多样和丰富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1]。中医药在治疗上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方剂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四诊八纲确定用药原则,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综合整体调节与治疗。针灸、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气功等适用范围广泛,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比拟的。

2.3养生保健的优势[1]养护统

一、寓护于养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中医护理重视养生保健的整体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一套“天人合

一、形神统

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辨证施膳(食疗、食禁、食补)对防病、保健强身具有调节免疫机制等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法,可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2.4操作应用的优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便于推广是中医护理教育的优势。许多中医护理方法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中医“四性五味”理论对饮食的调护很容易被护士理解和运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方法亦在临床被掌握和运用。

3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2]

3.1中医护理教育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中医护理教育在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后加强了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护士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事业正在从附属走向专业。但是中医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如临床需求与教学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师资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等,致使一些中医护理人才进入临床后无法找准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优势和发挥作用。只有探索或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积极寻找中医护理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临床服务的目的,教育才能结出丰硕之果。新晨

3.2中医护理教育应当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卫生保健的巨大变化导致中医护理实践环境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护理教育改革应与卫生和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护理教材的知识层次,发展中医特色护理,走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公共卫生保健需求,满足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

3.3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构筑中医护理师资人才高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在中医护理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为数不多,而具有硕士学位的护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拓创新的中医护理人才,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加速制定中医护理技术职称的晋升条例及实施中医护理师资资格认定亦是重要的环节和保障措施。

3.4加强对外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医护理要发展、提高和完善,中医护理教育作为先行官应走在前列,充当与国际间及地区性、港、澳、台护理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发展,使一些先进的护理经验和信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护理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应充当角色,向国际护理界广泛宣传中医护理,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总之,中医护理教育应直面挑战,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霞.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上海:上海中医药出版社,1994,20.

中医养生的优势篇8

【关键词】二级医院;管理;新形势;发展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cerning economic hospital management level

【Abstract】 on the level of hospital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now method,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hange manage concept and management concep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s (talents training and personnel system reform,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s,institutions,to deal with the new pattern),so tha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s will get better development,providing betterhealth service,strengthening of the second class hospitals in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service ability,promotes secondary hospital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now class hospital(public properties of four,weak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unreasonable,embody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excessive tension),only change,the original 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idea to conform to the new situation,more competitiveit will b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Management is the basis,bibcock,innovation is the power.

【Key words】new developments in hospital management level

所谓二级医院就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体制垄断,医疗市场不存在竞争,人民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突出。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水平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人民就医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为了逐步打破医卫垄断格局,医卫改制中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卫领域,培育多种所有制医卫市场主体,通过竞争逐渐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在此条件下,非公有制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我国的民营医院已经达到1500家[1]。然而又由于二级医院经营理念的缺失,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要求和竞争要求,导致二级医院的市场不断被私营医院占领和挤压,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中显示医院数量是19712个,1级4989个,2级6780个,三级1192个,二级医院占医院总数的34.4%,经过对一定数量的二级医院的调查,现今二级医院依然存在四大问题:一,公益性质薄弱;二,过度的行政化;三,资源配置和机构格局不合理;四,医患关系紧张[2]。

在未推行国家医疗改革之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主要是以医疗为主,预防为辅,医院以患者为主体,以医疗为中心,人民是有病才进医院。而在实行医疗改革之后,加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现代生活方式病的人群不断增加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民预防(治未病)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医疗服务消费早已突破了“有病求医”的观念,我国的医疗卫生已经开始向预防医疗方向发展,就是预防与医疗相并举的新形势。在这个新形势下,二级医院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在此新形势下二级医院就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方式,二级医院需要加大改革来适应新形势,特别是管理上的改革。

1 人才培养及人事改革

1.1 人才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医院来说,拥有高水平,高技术的医务人员人才队伍,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着重培养技术服务型的人才是二级医院的创新之道,也是发展和胜利之道,医院需要获得长久的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水平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就必须要重视人才,要有一个长久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3]。医院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加速学科人才培养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在新形势下,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在只是经济上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特别是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上的竞争,医院应以发展重点学科和培养重点学科人才为突破口,来推进医院整体发展水平,加大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打破常规,优先选送培养,扶持开展专科技术,加速专科人才培养。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提高个人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个人服务质量。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定患者是顾客,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另外,在新形势下,医院的医务人员应该定期的培训营销知识,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加强医院的经济竞争力,完善竞争机制,竞争上岗,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并善于发挥人才的专长和才干,是医院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1.2 人事改革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原则,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提高引进人才层次,把引进的对象瞄准在杰出的和知名度较高的专家身上,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以上学术专业组织主任或副主任委员,重要学科带头人,发挥医院现有学科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政策,加速人才选拔使用,走开能上能下的路子,要有长远的人才拓展计划,推行人才强业战略,把优秀的人才配备到空缺的科室领导岗位上,甚至超配到一些重点科室的副主任位置上。优化学科布局,把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配备到领导岗位上,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择优竞争机制。医院人事部门的职能要实现转变,从原来的以人员管理为主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为主,要建立起适应单位特点,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建立职责明确,有效放权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垂直管理,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4]。搞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满足。根据医院需求接收高层次毕业生,返聘招聘高水平离休知名专家充实到临床工作中,甚至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学科带头人。这样会很好的杜绝医院用人方面过度行政化,改善医院的人员配置,减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员存在,优化了医院的用人机制。

2 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和机构格局

2.1 门诊优化设置

门诊是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是医院的窗口。门诊工作的好坏,服务态度的优劣,医护质量的高低,均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由于门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人员的流动性,医生管理的双重性,决定了门诊管理的难度。抓好门诊的管理,树立窗口的对外形象,打造服务品牌,对医院扩大市场据调查,现在看病没有不排队挂号的医院,医院最多设置两个挂号处,70%左右只有一个挂号处,且中午不办公,因而病患是怨声载道。还有就是患者就诊环节太多。挂号,看病,实验室检查,照片,心电图,B超等。反复交款,取药打针,经常楼上楼下穿梭,医疗秩序复杂,容易造成拥挤混乱现象。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有名的门诊大夫,专家上午上班比较多,因而就诊时间大多集中在上午,注射时间集中在上午和中午,医生护士应接不暇,造成“排长龙”现象。一旦形成高峰,则等候的时间延长,患者情绪不满,因此为了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和机构格局的合理,加大为病患办实事的效率,分析现有的门诊流程,以减少门诊流程的中间环节为突破口,简化流程[5]。

a.重点开设简易门诊,将划价与收费合为一体,集中预约,集中取结果等措施,均可起到缩短流程的作用。

b.合理安排门诊科室的位置,尽量将相关检查科室集中,使医院的资源开放,共享,并实现统一的调度和管理。

c.尝试改变各检查项目单独预约的模式,增设综合性预约岗位,控制患者在门诊过程中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2.2 优化门诊管理

优化门诊流程的过程需要医院的投入,但可增强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的公益性,和谐医患关系,但综合预约岗要求预约人员必须熟悉全院各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出报告时间及检查的分属科室,并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针对挂号时间长,对普通号可实行24 h窗口挂号,延长挂号时间。由于中午挂号高峰时段通常早于上班时间,需将挂号室的整体上班时间相应提前,及时将患者分流到各诊室。对专家号采取提前预约挂号,具体可通过窗口预约,电话预约和网络预约等方式实施,相对分流挂号人群,将专家是否出诊及专家号剩余情况等信息即时以公示方式告知患者,使其在挂号时可提前选择就诊的科室和专家,缩短因不知情而临时选择专家的时间。针对候诊时间长,可在预约挂号时,告知患者大致的就诊时间,使其合理安排来院时间,减少在门诊环境中长时间的等待。从心理学角度讲,有预期时间的等候明显比无预期时间的等候相对容易,因为自己对时间有控制感,对等候时间容易接受。另外,尽可能改善候诊大厅的环境,设书刊,报纸阅览处和休息椅,供患者免费阅读和休息,同时播放防病,治病的电视节目,使患者在等待时有事可做。针对等候检查时间长,医院可整合现有资源,在“快”上下功夫,基本实验室项目做到当天出结果,门诊B超,胸片和CT等检查当天申请当天检查。由于腹部B超和CT均需空腹进行,应安排在上午进行,为保证检查时间和质量,相关科室人员需提前上班,集中对住院患者进行检查,节省出时间再对门诊患者进行检查,减少患者等候检查的时间。

3 市场巩固和开发

3.1 市场巩固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是需要用心经营,特别是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和医疗改革的双重作用下,二级医院不再是等待患者上门,为了实现二级医院市场的巩固,就需要对二级公立医院加强经营管理[6]。

首先应加大力度提高二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如就诊患者的服务需求调查和分析,出院患者的追踪随访等等,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做好病患的档案管理,定期的对该部分人群进行免费的身体康复检查,杜绝或最小程度的减小顾客的流失,对现有的顾客进行维护巩固强化服务,让其成为医院的忠实客户,并且让其起到宣传作用,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模板效果;其次进一步加大优势科室的宣传,医院有名专家及学科带头人的宣传,并且多渠道的宣传[7]。很多患者看病是冲着某某专家去的,因而加大专家的知名度加大医院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3.2 市场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许多专科医院,二级医院的市场不在是一成不变,如果不进一步的巩固和开发,二级医院占有的市场份额会逐步被压缩,因而二级医院应进行市场开发,开发和占领新的服务领域,保证二级医院在社区的市场占有率,使二级医院立于不败之地,二级医院的主要市场在社区,因而做好社区医疗服务是市场开发和巩固的前提,

3.2.1 成立医院市场开发部的必要性

之前由于现在二级医院市场被压缩,为了维持医院继续生存,以药养医现象严重,致使二级医院公益性质薄弱,但在在新形势下,新农合的条件下,以药养医慢慢会被杜绝,二级医院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宽自己的市场。因而成立医院市场开发部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2.2 医院市场部的职责义务 医院市场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它承担着医院发展壮大的重要任务。医院市场部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方向,一个医院有一个好的医院市场部,有个好的、长期的经营理念,就意味着医院已经获得发展的原动力,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管理好医院市场部,主要是做好下面两个方面:即维护内部市场和扩展外部市场。维护内部市场需要做:

a.维护、巩固、强化现有客户的关系和服务;b.出院患者追踪随访;c.制定医院的宣传策略;d.定期为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培训;e.医院内的相关资料信息的宣传及公开。

扩展外部市场需要做:a.与医院周边的卫生服务站及诊所协调合作,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间的联谊转诊;b.社区市场开发拓展工作(该市所有社区街道办事处、妇联的联系,各社区的健康宣传及及时更新,社区的义诊和体检安排,社区的患者教育等);c.对外宣传,医院优势专科,学术带头人的宣传,并且多渠道的宣传。

4 结果与讨论

二级医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需要加强技术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转变思路,注重市场规则,尊重患者,要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加大公益性的投入,着力解决当前二级医院的四大问题,即公益性质薄,弱资源配置和机构格局不合理,过度行政化,医患关系紧张。使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思路.中国医药导报,2007,6,4(16).

[2] 王志锋,尹爱,田张勇,等.我国二级医院医疗费用结构比例的合理性分析.中国医院管理,2002,09.

[3] 王琳.试论医患关系的经济基础和相关原则.医学与社会,2010,01.

[4] 袁建军,李宽岐.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考.管理与教育[C]2007,6,4(16).

[5] 刘春华.医疗服务营销是医院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方法.中国医院,2005,09.

[6] 顾松涛,陈志强,杜耀进,等.医院人才策略与效果分析.中国医院,2009,03.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范文 下一篇:国际税收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