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1:01

中医教程教学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0-03

中医英语是中医国际化的基础性工具。为促进中医走向世界,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目前普遍开设中医英语(或中医双语)课程,并着力提高中医英语教学质量。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使用高质量的中医英语教材,而如何编写和选用中医英语教材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基于已有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医英语教学的特点,拟定出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并尝试对现有中医英语教材进行评估,以期为中医英语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提供参考。

1 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现状

教材评估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大批针对外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研究。Seaton[1]主张根据教学大纲或评估一览表对教材进行对照评估;McDonough等[2]提出外部评估(总体判断)、内部评估(逐项检查)及综合评估;Sheldon[3]建议采用整体印象评价和定性评价。Cunningsworth[4]则提出整体评价与深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建议分3个步骤进行,即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总之,上述评估标准都涉及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法、教师参考书等,并且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和教师等要素。

在外语教材评估领域,目前广为使用的是Hutchinson等[5]提出的对照评估法。首先由评价者列出教材的使用目的以及对各个层面的特点要求,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然后根据该清单来对照评价被评估教材。具体做法是对教材的每一方面进行打分,然后以总分确定被评教材的价值。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评估和编写外语教材提出了指导性原则[6-7],还有研究者综合运用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评估理论框架针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评估[8-9]。

总之,国内外研究者在评估外语教材时尽管实施步骤不尽相同,但在方法上多数采用的是Hutchinson等[5]提出的对照分析法。在评估内容上,一般都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性,重视选材、教学方法、技能培训、练习设计及语言使用。这些研究为后来的教材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中医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而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定出适用于中医英语教材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2 关于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

2.1 中医英语教学的专业特性

根据现行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医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的能力,具体是指综合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进行有关中医内容的研究及对外交际活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具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的英语水平,并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其专业特性。首先,中医英语教学立足于中医专业知识,以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学术观念,因此,不能盲目使用没有专业人士审核的教材。其次,中医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门治病救人的科学,中医英语教学不仅要立足中医文化的传播,更要着眼于介绍中医现代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成果,所以,中医英语教材的内容覆盖面要广,并按照中医学科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地编排。此外,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疾病、治疗原则等认识与西医多有不同,其术语表达也有与自身语言、文化传播相对应的特点,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训练也是教材编写的重点。

2.2 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

根据中医英语教学目标及其内容的专业特性,笔者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学习任务编写、翻译技能培训及使用者(教师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提出以下评估中医英语教材的7项标准。

2.2.1 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有学者指出,仅仅具有材料真实性的教材是不够的,只有符合学习者心理真实、学习水平(如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真实和交际功能真实的教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教材[10]。因此,中医英语教材既要保证所选内容的真实性,又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中医知识水平,以确保教材的实用性。

2.2.2 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英语语言知识具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英语语言知识的累积是学好中医英语的基石。完成大学英语四级学习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方面仍有待加强,所以,中医英语教材应以中医学科知识为核心,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等内容为依托,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将中医基础学科所涉及的主要英语术语、习语和句型等在内容中体现出来。

2.2.3 教学内容编排的循序渐进 教材的编写在专业内容程度上应逐步加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医英语教材不是普通英汉对照读物,而是培养中医外向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内容上应由基础理论着手,渐入各科。

2.2.4 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 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单一,学生将失去学习兴趣,其效果会大打折扣。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中医学科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既要有思考分析类任务,又要有交流表达类活动。

2.2.5 术语翻译的训练 中医英语是以将中医推向国际为目标,国际化的交流离不开翻译技能的培训。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医英语教材必须包含一定量的术语翻译的训练。

2.2.6 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背景需求 教材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7]。因此,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专业语言水平的不同,合理设计,有的放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教材的使用者,教材编写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背景和水平,设计出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的教材。担任中医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既有英语专业,也有中医专业,因此,中医英语教材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性。

2.2.7 动态的立体化教材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理应延伸到大的交际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因而,中医英语教材也应该是多方位的,为学习者提供开放、互动、多元化的中医英语学习材料。

3 对现有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

目前,可供选择的中医英语教材很多,针对各高校的使用情况和关注度,笔者主要讨论李磊、施蕴中主编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11]和李照国、张庆荣主编的《中医英语》[12]这两套有代表性的教材,参照Hutchinson的“主观需要”与“客观对象”相对照的评估方法,对照上述7项评估标准进行简要评析。

3.1 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题材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养生、中医临床特色治疗。《中医英语》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中药、方剂、针推、典型病例分析、中医现代进展。两套教材均以中医药基础知识为核心,结合中医临床知识,对于中医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兼具真实性和实用性。《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所选课文内容有出自Manfred Pokert、Tom Williams等国外著名中医研究学者的著作,这些专著有些就是国外中医学习人员所使用的教科书,因此,国内学习者了解并阅读同样的教材,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中医交流的开展,更符合实际交际任务的需要。两套教材在内容上的不足之处在于篇幅有限,有关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不多。

3.2 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上述两套教材文后都附有词汇及音标,关键句译文,翻译练习和扩展阅读,将中医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有机融合。《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的词汇表中将六级词汇单独标出来,也有长难句注解,有利于学生英语和中医知识的积累。《中医英语》将中医英语专业知识与听力结合,制作出临证会话MP3光盘,提高了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和中医翻译水平,也是第一本拥有听力光盘的中医英语教材。

3.3 教学内容的编排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上册课文包括中医概述、阴阳、精血和体液、脏腑、中医病因、五行、辨证论治、病机、针灸、治疗原则;下册课文包括中医前景、针灸、推拿、太极拳、方剂和剂型、中药、非典和中医、疟疾和青蒿、中药的安全性、疼痛的治疗。而《中医英语》的课文内容依次为中医医学史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藏象、五脏、六腑、气血、气血关系、经络、病因、病机、四诊、脉诊、八法、中药、中医方剂、针灸、推拿、病案举例、中医现代进展。《中医英语》严格按照中医原版教材的编排顺序编写,对已有中医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是便于熟悉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第一章即是中医概述,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导入中医基础知识,先脏腑病因后五行理论,对中医初学者来说,更易于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中医的思维方式。

3.4 练习设计

《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课后有翻译练习、讨论、阅读理解、听力,且下册每一单元开篇的“Warm-up”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演讲,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中医英语》课后安排翻译和写作练习、阅读理解、翻译讲座、口译实践及临证会话光盘,加强了学生中医英语翻译技能的培训。可见,这两套教材在练习形式上是具有多样性的,但也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如《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可以增加MP3临证会话的内容和口译实践,《中医英语》也可以增加“Warm-up”等促进师生互动的环节,增加实践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两者都可加大术语翻译练习。

3.5 术语翻译

该两套教材均重视学生中医术语翻译的训练。《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在中医术语翻译上力求将术语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如相克的表达有“inter-restraining”和“interaction”。但由于文章多来源于国外中医研究者,某些术语表达出于欧美国家的习惯,可能会对中国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如中医中所说的“七情”被翻译为 “joy,anger,sadness, grief,pensiveness,fear and fright”,其中“sadness”和“grief”意思相似,没有把“忧”翻译出来。《中医英语》中“七情”翻译为“joy,anger,anxiety,thought,sorrow,fear, fright”,更易于理解和运用。《中医英语》教材所附的MP3光盘中涉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师生对话也为课堂教学可能涉及的中医口译提供了很好的操作模板。

3.6 专业背景需求

两套教材以中医药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中医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内容深度是适中的。从语言层面上讲,两套教材均符合医学英语清晰简洁的特点。《中医英语》多是中文内容的阐释,更符合英语综合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多截取国外文章,英语应用更加地道,更符合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使用。

3.7 现代化技术手段

这两套教材目前都还没有网络学习课件。《中医英语》作为第一本附光盘的中医英语教材,其多种课后练习,如阅读理解、中医知识讨论、翻译技能解读、英汉互译、口语练习和听力练习等,还可经过进一步加工,多方位地开发为互动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加强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训。

4 小结

从上述分析和评估情况来看,《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适用于综合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医初学者,《中医英语》更适用于综合英语水平较低的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习者。但各自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翻译技能培训上可以着重强调当前国际中医热点,如针灸、中药等,以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应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此外,两者都应该进一步完善练习设计和教辅教参。

教材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笔者对中医英语教材评估这项艰巨任务的最初尝试,更有说服力的评估结果应该是来自所有中医英语教学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评判。上述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标准也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这项工作,从而共同推动中医英语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 Seaton B. A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rms and practice[M]. H.K.: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2:33-36.

[2] McDonough J, 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M]. Cambridge and Mass:Blackwell,1993:163-165.

[3] Sheldon L.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 ELT Journal,1988,42(4):237-246.

[4] 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Oxford:Heinemann, 1995:76-78.

[5]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4-46.

[6] 胡壮麟,陈中竺,赵扬.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1):11-16.

[7] 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2002(1):17-21.

[8] 徐锦芬,肖婵.《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教学内容的评估[J].外语界, 2001(2):52-55.

[9] 黄雪英.高职英语教材的评估与选择[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79-81.

[10] 罗选民,熊俊钧,罗立胜.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材教法研究[J].外语界,2001(2):36-42.

[11] 李磊,施蕴中.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2] 李照国,张庆荣.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2-11-17)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2篇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体系中,预科教育迅速发展,教材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研发一批能够满足预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效率的教材,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十年的预科教育发展历程中,各预科院校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预科教育目标,编写了一批实用性强、好学易教的教材。

1、预科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教材是影响教育培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基础。“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是教学管理主要体现之一,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赵金铭提出:一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必定与某种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以经过验证的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依据,而教材不过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之一。教材必须有针对性,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情况与需求。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预科教育与正常的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文化衔接的介入环节,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介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教学类型。它是一种综合强化型教育模式。据《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预科教育培养总体目标为“使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和生源的复杂情况决定了预科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通用汉语、基础专用汉语、基础专业知识、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预科学制为1年,实际教学时间仅为8-9个月,具有短期性特点。目标、生源状况、学制三个因素结合,决定了预科教育必然是非常态的强化教育模式。因此,针对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需要有一套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专门汉语教材才能顺利完成预科教学。预科教育初期,虽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材众多,但适应奖学金生汉语预科教学的教材却少之又少。市面上现有的汉语教材多是分技能编写,各科目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缺少系统性。另外,这些汉语教材也缺少针对性,没有针对预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将通用汉语学习、专用汉语学习与基础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了达到预科教学目标,就需要有实用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的教材,使留学生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顺利进入本科专业学习阶段。一本实用性强的、好学易教的教材能在满足学习者目标需求和效率需求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样的好教材上到编写理念,下到课文语料的编写与采样、词汇和语法要素的筛选以及练习题型模式的选择,都要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2、各预科院校在教材研发方面的成果及教材简介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各预科院校集中力量,分类编写了一批适用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教材。

2.1 基础汉语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本着汉语综合技能教学与听说技能教学相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汉语能力的同时突出听说技能的培养。编写并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初级强化教程》,该教程是北大版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规划教材语言技能类的基础强化教材,适合汉语预科生集中强化教学一学年使用。《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分综合课本和听说课本两个系列,各4册。既可配套使用,也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以结构为主线,辅以交际功能。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将听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同步强化,避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相互牵扯的弊端。高等教育出版社基于对已开展预科教育院校的调研总结归纳,始终贯彻将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完成预科教学目标编写并于2010年出版了《留学中国》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目前由《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1、2)、《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练习册》(1、2)、《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2)等构成,以《汉语综合教程》的语法点和词汇量为基础,在《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等其他教材中复现和延伸,实现各教材间的横向联系更紧密,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更加深入,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根据HSK大纲和样题设计HSK练习题及模拟题,让学生逐步适应新HSK考试。华中师范大学牢牢把握适用对象为初学者,在充分细致地分析学习者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特点、目标需求和心理需求、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 同时,根据《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四级》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与层级,编写并于201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 在课文的编写与选择、语法项目及注释的编排、练习的设计上都突出以学习者为主的编写理念。该教材的教学内容、话题、活动场景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做到即学即用,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交际及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教材的趣味性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两方面都有体现。这部教材分为《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练习丰富,题型多样。每课练习训练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先训练学生对汉字的认读,然后重点训练学生对句子、语段的阅读能力,最后拓展练习以充分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了配合预科生的HSK考试,练习题型结合新HSK4级的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形式丰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力求全面把握学习者的兴趣取向,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尽力使学习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兴趣,使学习者真正感到学习内容“有用”、“有趣”,做到生动活泼、寓学于乐。教材编写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规范,注释科学。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更有效提高预科教育质量,2012年开始计划编写一套更适合预科教学的基础汉语教材。该系列教材共8册,其中读写(综合)4册,听力2册,口语2册。读写为主干教材,听力配合读写,听力第1册配合读写1-2册,听力第2册配合读写第3册。口语教材相对独立,注意与读写教材的大致配合。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其中5册已经完成初稿。该教材紧扣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从词汇、语法、课文、到练习题型均以新HSK四级考试大纲为蓝本,紧密结合预科生生活需要和学习需要,选择实用、有趣的话题。目前编写工作仍在进行中。

2.2 专业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体系的系统发展、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使专业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专业汉语是预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带有专业倾向性的汉语,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内容的教学,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寓于专业材料中,以专业材料为呈现语言结构、语言点、句型结构的方式,依据专业特点训练汉语专项技能。专业汉语教材是学生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通向专业学习道路的必要工具,是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重要一环。

为了满足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对于专业汉语教材的需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该丛书适用于来华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外国留学生,旨在培养留学生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所急需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专业汉语基本词汇、构词法、表达句式,使之顺利地入系接受本科专业教育。

1、科技汉语。为实现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天津大学非常重视教材建设。2005年,天津大学自编教材,积极推出了“科技汉语阅读课”。2006年第一次修订《科技汉语读写教程》,增加了三分之一内容,以适应科技汉语课增加的课时。2008年第二次修订,调整了部分内容,更正了部分错误,增加了部分练习。2009年5月成立了预科部科技汉语攻关组,对科技汉语课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拟定出科技汉语词汇词频统计方案,建立初中、高中、大学数理化科技汉语语料库。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合作策划了适用于理工类预科生的系列教材编写方案,并组织编写。致力于研发编写符合理工科预科生使用的科技汉语教材,并努力将教材打造成精品。2012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两部中国政府奖项金生预科教育专用教材。《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科技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理工类来华留学生在预科阶段学习而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是普通汉语课程和数理化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读为主、以写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为其学习数、理、化、计算机等专业课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该教材词汇以书面语通用词汇和半科技词汇为重点,语法主要包括科技语体的常用语法格式、常用句式和科技语体常用意念范畴。汉字以科技词汇中所含的能产性强的根字为主。内容顺序安排根据专业知识内容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汉语表述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专业汉语意念功能项目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专业意念功能为主,专业知识为次,汉语表述为前两者服务。7《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与《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相配合,其练习的内容以听为主、以说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听说能力。本教程在细节上突出人性化设计,如特别增加了Mp3目录,便于学生检索和自学,提高学习效率;“听力文本及参考答案”册附有手写体录音文本,并区分三个连写程度不同的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入系后对手写板书的认读效率;生词、语音练习均配有录音,并按生词、练习题切分文件,方便学生反复模仿发音,加快知识的语码转换。为加强学生科技写作能力,2009年卢娅编写出《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第二册,根据进入专业以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练习形式上更加注重写和记两方面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句、语段、短文的写作能力;用文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大意的概括能力;整理读书笔记、简答问题的书写能力;边听边记录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的记录能力以及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查找相关资料的学习能力等等,为学生入系以后听课和完成作业打下基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留学中国》系列教材中《汉语科普阅读教程》选文主题覆盖了工、理、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讲解基础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增长专业词汇量,实现预科阶段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双重提升。《汉语科普阅读教程》分为1、2两册。一方面配合《汉语综合教程》,注重词汇与语言点的重现,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简易平实的语言讲述科学知识,其内容覆盖了文、理、工、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把预科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2、经贸汉语。随着国内预科教育的逐步发展,预科经贸汉语阅读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逐渐受到语言教学界的重视。由于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预科生专业主要为经济贸易管理,在留学基金委的统一安排下,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生专业汉语系列教材《经贸汉语》的编写工作,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经贸汉语阅读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经贸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将要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的预科生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本教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经贸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为学生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本教程是以经贸专业高频词汇学习为重心,以汉语言语技能训练为纲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专业内容教学相结合为原则来编写的专业汉语教材。

3、医学汉语。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了让医学专业的预科教育达到汉语与医学基础知识衔接这一目标,组织编写了《西医汉语读写教程》和《西医汉语听说教程》,该教程于201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医汉语》分为《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在对医学主题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的基础上筛选出词频最高的947个医学基础词汇,实现教材对医学基础词汇的最大化覆盖。针对预科特点提供人性化设计,如每一课都设计了“专项学习”板块,帮助学生梳理专业常用构词法和表达方法。《读写教程》与《听说教程》内容一一呼应,同一主题的课文、生词互相补充,注重复现率,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医学领域的汉语综合技能。教材通过不同层面,充分体现医学汉语的专业语言教学特点。为学生下一步的医学专业学习打下汉语基础和专业基础。中医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但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材和辅助工具书一直十分匮乏。为此,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推出了“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中医汉语系列”,旨在为培养留学生学习中医专业所急需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中医专业基础字词、构词法、表达句式等,使之顺利入系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中医汉语综合教程》是“中医汉语系列”的语言类主干教材。该教材编排设计兼顾中医学与专业汉语教学的需求特点,选材既注重中医文献的严谨性,又兼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特别注意整理归纳常用中医词汇、句式、知识,使没有中医知识基础的留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学习使用。

2.3 数理化教材。天津大学在2005年,率先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数理化专业教师编写了《数学》、《物理》、《化学》预科专用教材,并由数理化教师、汉语教师合作编写《数理化一点通》(分为数学、物理、化学三册)。2009年在天津大学自编教材基础上按照新的教学大纲修订与完善《预科数学》、《预科物理》、《预科化学》等三部教材。并于2011年内正式出版《数学》、《物理》、《化学》等预科教育专用的系列教材。这些教材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科技汉语系列”的专业课强化教材,是为来华留学生在预科阶段学习数理化专业知识而编写的。《数学》主要选取了高中的“代数”和“平面解析几何”知识以及从中学知识向微积分学习过渡的“函数的极限和导数”知识。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每一章节主要是给出公式、结论、定理和注意事项,并举出应用实例,没有公式推导过程和过多的文字叙述。二、在正文中对数学专业词汇和预科生有可能不能理解的词汇后添加了英文注释,在较长的汉语描述后添加了整段的英文翻译。首次出现的数学题目要求后也添加了整句的英文翻译。三、采取换个词汇、把精炼的科技词汇口语化或者用数学符号和式子来辅助语言讲解等方法,降低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和结论中汉语描述的难度。四、提供了数学符号的英汉两种读法和数学专业词汇英汉对照的附录。《物理》教学内容涵盖了国内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并注重与大学物理课程的衔接,通过一个学期的强化学习,可使不同背景的预科留学生基本掌握中国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为今后入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编写的特点:一是尽量用简单的汉语来讲解,概念、定理、专业词汇配有拼音;二是每章均穿插针对性的实验、例题,并配有复习题。《化学》教学内容涵盖了国内中学化学的所有重点知识,并注重与大学化学课程的衔接,通过一个学期的强化学习,可使不同背景的预科留学生基本掌握中国高中阶段的化学相关知识,为今后入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材编写的特点:一是尽量用简单的汉语来讲解,概念、定理、专业词汇配有英文注释和汉语拼音;二是每章均附知识点总结和复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三是书后配有汉、英、拼音对照的化学实验与专业词汇附录。同济大学预科部“外国留学生预科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课题于2011年成功申报同济大学985重点建设项目,使其教材编写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并于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预科数学基础教程》、《预科化学基础教程》和《预科物理基础教程》。这是一套预科专业基础课教材,该系列教材针对预科生汉语基础较弱,同时专业知识差异较大的特点,对专业基本知识进行精简,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并尽量避免大段文字表述,同时插入大量图片帮助其理解专业词汇和专业用语。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针灸推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48-02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康复,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我校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针灸推拿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多方调研,精心设计技能大赛

大赛应围绕职业能力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求策划竞赛项目[1]。我们在调查、分析和听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岗位及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设计出技能大赛项目和内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各类基层医院的针灸、推拿工作岗位,养生保健机构的保健按摩师,医院康复中心及社区康复中心的中医传统康复工作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从事针灸推拿医疗、保健、康复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画经点穴大赛”、“针灸技能大赛”、“推拿手法大赛”、“保健按摩大赛”、“功法大赛”、“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其中“画经点穴大赛”是针对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的针灸推拿基础能力而设立的,“针灸技能大赛”是针对各类针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技能而设立的,“推拿手法大赛”是针对推拿手法的技能训练而设立的,以上大赛属于针灸推拿的专业基本技能。“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保健按摩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拓展技能,而“功法大赛”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赛设置情况见表1。

我们按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拓展技能的不同层次,分别安排相应的技能大赛项目,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针灸推拿专业各项实训内容,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针灸推拿技术[2],在不同阶段通过相应的技能大赛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我校在上述针灸推拿技能大赛项目的基础上,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2011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制订出竞赛方案,并成功承办此次大赛。

二、周密安排,切实做好大赛实施

技能竞赛应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我们邀请医院、保健机构的专家一起研究大赛方案,制定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共同担任评委,由医院和保健机构的专家评委进行最后点评,使竞赛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学校会认真组织实施每项大赛,做到技能竞赛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核心专业课程全覆盖。到目前为止,共开展十届针灸点穴、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六届功法大赛,四届画经点穴、针刺技术、推拿手法大赛,三届企业冠名的针灸推拿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各项大赛实施情况见表2。

而且,我们会针对比赛内容与过程进行逐步规范,收集整理各项资料,将比赛结果与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任课教师通过竞赛总结教学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认真组织参加过两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成立大赛竞赛组,负责竞赛选手选拔、培训工作。培训过程要求指导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每三天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项目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全程模拟比赛,针对测试与模拟比赛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面对在校专业学生通报训练内容和方法,在每周模拟比赛时均邀请部分学生现场感受这种氛围。在全国大赛期间,教师应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分赴各赛场观摩比赛,让学生在感受全国学子专业技能风采的同时,也领略到我校学生针灸推拿专项技能的精彩表现。赛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参赛获奖选手,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现场展示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和推拿练功等专项技能。选手的精湛专业技能和由衷的感言,会极大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高专业能力

技能大赛可以引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竞赛项目评价标准应按照工作任务中知识点与技能考核点制定评分细则,兼顾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3]。为此,学校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制定针灸推拿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学目标,涵盖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所需的各项实训项目及见习、实习各个实践环节。[2]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形成技能竞赛与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技能大赛可促进考核模式的改革,比如,将“保健按摩大赛”与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实行保健按摩师的技能鉴定和考核,提高和促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对与技能大赛有关的课程,我校增加了实践技能考试,突现技能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技能大赛还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发生改革,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做”为中心,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校技能竞赛已形成针灸推拿核心课程全覆盖,因此大大地推动相关教材的建设。本专业教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就有5部,其中《针法灸法》、《小儿推拿》入选教育部高校精品教材;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10部;主编、副主编、参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相关专业实训教材《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针灸治疗实训教程》、《推拿手法实训教程》、《推拿治疗实训教程》;与教学医院合作开发编写《常用推拿手法》、《针灸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推拿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等书籍;与养生保健专家合作开发《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保健刮痧》等保健模块类教材。

技能大赛促使我校针灸推拿实训中心基础功能、针灸功能、推拿功能、综合功能、保健功能这五大功能区的建设逐步完善,完全可以满足针灸推拿专业各项技能的实训及临床和保健仿真工作任务的训练,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同时,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近年来,我校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与28家医院、4家养生保健机构签定《针灸推拿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使实训实习基地覆盖安徽及长三角地区。学校与芜湖中医院深度融合,与其他实习单位也密切合作,实现学校与行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管和共享,让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已基本建成融教学、实训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集针灸、推拿、康复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2]。

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不间断的专业实训锤炼,专业技能、心里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2011年和2014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我校针推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分别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展示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近几年来,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逐年稳步提高,从2011年以来获取率均为100%,而且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反馈最多的是已在学校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立足社会的最主要财富。

参考文献:

[1]曹庆旭.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3,26.

[2]刘茜.强刚.潘道友.教育教学论坛[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13-214.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型语料库,医学英语教学

目前有众多学者从事语料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语料库和相关学科的整合越来越紧密,因此已经出了诸如“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词典学”等语,将语料库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1、《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科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以便从基础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医学英语是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医学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补充,“专业英语”的名称在1999年修订教学大纲的时候才被正式提出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医学英语教学,强调基础英语教学,着重提升学生四六级过关率的现象。

ESP属应用型课程,强调学生在某一专业上将英语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的性,ESP教学是把英语知识、专业知识、ESP各种表达能力汇于一身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2]。目前诸多学者及教师从本校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分析本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学生对该课程重视度不够;课程教学要求不明确,教材难统一;医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出发,强调医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也有学者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方面提出见解;也有从具体教学细节入手探讨如何提高医学词汇教学效果的,总而言之,医学英语教学将会在医学高等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的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是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噬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语料库研究与英语教学。语料库是为一个或多个应用目标而专门收集的、有一定结构的、有代表性的、可被计算机程序检索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语料的集合[4]。该学科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学习者中介语对比分析扩大到了课堂教学领域。有部分学者在教材编写、大纲制定、语言测试中尝试使用语料库,但是普通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充分利用语料库的很少。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提出构建个人教学语料库,试图将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国外近年来将语料库直接应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将语料库的理念与工具“延伸到教学大纲设置以及教材编写和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

语料库应用于外语教学应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首要原则。譬如按照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原则,可以为不同学生(或不同课程)定制不同难度的分级语料库。或者还可按照不同教学目标,从大型语料库中精选少量语料以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围绕教材和课程内容构建的微型文本库将会给外语教学提供丰富且可操作的真实语言素材。目前已有南京大学建立的“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及口语语料库”(SWECCL),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英语口语语料库”。

二、我院医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医类院校之一,我校从2007年开始面向全院非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为期一学期,共36学时,所使用教材是李永安教授编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医学英语教程》,该教程是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对外医学学术交流,供全国医学院本专科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之后,进行医学英语学习而编写的。目前英语系有8-10位医学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毕业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认为教学中普遍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学生的重视度不够。经过大一和大二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已通过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由此放弃了医学英语的学习。

2、我校,也包括所有高等医学院校所开设专业较多,仅我校就有6个二级学院、8个教学系部,专业之间的差别难以实行统一的医学英语教学。首先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有保持传统特色的针灸推拿专业,中药学专业,也有倾向于西医的临床医学专业,还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其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差别,有注重理论研究的生物技术,心理学专业,也有强调实践的医学技术及护理学专业。鉴于此,学生之所以放弃学习的原因就是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医学英语知识输入的太少,这也是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难题。医学英语教学资源远没有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丰富,方便,但是医学英语又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精确性,教师在备课和讲解的过程中可供利用的资源贫乏,而且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往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扩充和补充,教学任务量相对较重。比如英语词汇的教学就需要教师举出相关词汇和例句,词汇可以从现成词典查找,例句的获取就需要查找相关医学英语文献。

4、该课程无学大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使用无统一规定。由于现使用的教材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质量和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仅仅通过医学英语的学习扩大了一些专业英语词汇量,却没有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目前市面上的医学英语教材有《创新医学英语教程》、《医学英语教程》、《大学英语翻译与写作教程》、《医学英语新教程》、《医学英语读写译教程》、《医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如何选取适合不同年级和阶段教学的教材,怎样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样必备医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5、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各医学高等院校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老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另一类是来自于英语专业的,还有极少数来自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多,加之对学历的高要求,所以需要对大多数非医学英语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使其能胜任该课程教学工作。

三、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小型语料库的特点。小型语料库的作用有别于大型语料库,大型的语料库可能会对学习者认知造成很大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习;小型、针对性强的语料库可以作为课堂上直接使用的教学材料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小型语料库建库时会把重点放在更多是如何使之服务于教学目的,较少涉及语料中的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代表性问题[6];以小型语料库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教材限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学习。

2、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对医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建立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可以促进我院医学英语教学工作与改革。同时对现有教材起补充作用减轻教师备课量;有利于教师做到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完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应用能力;培训从事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使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科学测评教学效果;而且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可以推广到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四、结语

建立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可以促进医学高等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与改革。通过语料库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现代化,使教学效果更为显著,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基于语料库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而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关于如何构建小型医学英语语料库的问题还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程玲.浅谈中医英语语料库及其教学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3):55-57

[2]曲景秀.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J].医学综述,2009,(6)1919-1920.

[3]李永安.实用医学英语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M].2010,6.

[4]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J].中国外语,2006,(3):8-9.

[5]薛学彦.中医英语语料库建立的设想[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482-485.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5篇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并立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版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其他中医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2],浙江中医学院近几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3],这些都是典型的范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加大中医文化内容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文化素材、加强中医文化的渗透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障碍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5]。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

预科教育中的中医文化教学

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他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内涵,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于广大中医药留学生来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文化解读中医”是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根本和捷径。

开设语言与中医并重的课程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涵盖汉语言和中医文化两个层面,因此除了开设常规汉语课程,对留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适当增加文化因素,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汉语课程汉语课程的基本原则虽然仍是以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但中医文化素材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接触,留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医药学更为直接的认识,而且熟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并对中医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语言方面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中医文化课程充分挖掘中医专业课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中医药经典古籍的文化教育,这些都是从中医知识层面培养留学生的整体观思维,通过这一层面的教学,有意识地加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构建初步的中医思维模式。

丰富完善中医文化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的研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完善尤为重要,如教材立足点的转换、语言知识的层级化、中医知识的合理渗透、中医专业术语的规范等都是亟待完善的环节。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 《法律基础》 法律信仰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0-02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

近年来,医患纠纷增多,医患矛盾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应用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虽然被调查医学专业学生基本上已经修完《法律基础》,掌握的法律知识还不错,法律应用的能力也说得过去,但是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乏,不相信法律在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医患纠纷中的作用和能力,不相信法律在保护公民和医疗机构权利方面的作用,质疑立法机关的权威性,怀疑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平性[类似调查结果也可详见佟晓辉、叶振国、刘伟和杨文君在2008年《中医教育》第1期发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第18-19页]。在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大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这种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

二、法律信仰严重缺乏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早在1997年9月,依法治国就被确定为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然而,16年过去了,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是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高度,即将奔赴工作一线的准医务人员――医学专业学生有这种现象更值得思考。

(一)当前社会的法律现状直接影响学生的法律信仰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缺乏,与当前整个社会的法律现状有直接关系。法律信仰的提升需要“立良法”、“正司法”、“严执法”和“重守法”,显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近年来,我国立法速度不断地加快,许多法律无人知晓,使得法律形同虚设。司法体制有着明显的弊端,法律效益低下。执法弹性较大,侵犯百姓权益现象屡见不鲜。上述状况难以满足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期望值,法律被信仰难度较大。

(二)法律基础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信仰的现象

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法律基础》或《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教师上课多半注重对法律知识的讲解,极少涉及对法律信仰的教育。从目前常用的《法律基础》教材内容看,教材内容多是对各个部门法的罗列和简单介绍,很少以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讲解法律,内容极少涉及到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修完《法律基础》这门课,除了法律知识有所增加以外,在法律信仰方面没有明显提升。

(三)《法律基础》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也很有人专门探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际上,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等中医药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十分重要。法律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识记再多的法律知识也没有实际价值。改革和完善《法律基础》的教学方式,增加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件分析[孙健:《增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析》,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4期,第42页],使得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法律的威严、法律的公平、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正义,增强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

(四)《法律基础》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合理调整

目前,《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多而全,多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全国材,针对性不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需要有颇具特色内容的《法律基础》教材。教材内容应当增加与将来工作有关的法律内容,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章节。《侵权责任法》、《劳动合同法》、《执业医师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保险法》等主要内容等应当直接进入《法律基础》教材,并重点讲解。《法理》、《国际法》和《宪法》等课程内容可以简单一些。总之,大而全的教学内容,导致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影响学生法律信仰的提升。

三、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方向与措施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学生法律信仰缺失,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加强《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明确《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向,确定《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内容,改进《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尤为必要。

(一)《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方向

1.授课内容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并重

法律信仰是法律素养的第一要素,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采取各种方式,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中法律信仰教学内容,使得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都得到加强,提高医学专业法律素养,对于即将奔赴医务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通过传授、讲解和剖析法律知识,使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式,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加强他们对法律信仰。总之,传授、讲解和剖析法律知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加强和加深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坚定信仰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加强了法律信仰,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切实提高法律素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达到《法律基础》开设的目的。

2.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法律教学内容

现在常用的《法律基础》教程,普遍采取模块式的安排,将授课内容分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等,结构大而全,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可以有所侧重,重点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程序意识、合同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成本意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法律基础》教程,应当紧紧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来编写,不能像大众化的《法律基础》教程那样针对性不强,全面但重点不突出。适用于几百个专业背景的《法律基础》教程,医学专业学生不感兴趣或收益甚微,是难以避免的。

3.增加法律案例教学和实证分析内容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的提升,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法律案例教学和实证分析来实现。《法律基础》课程不能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否则,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甚至可能遭遇学生无言的抵制。以案例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要手段[ 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页],让学生亲身感受案例发生的经过,让法律融于学习之中,增加《法律基础》的趣味性和实战性,增加对法律实际功能的理解,提高医学专业学生法律信仰。当然,法律案例的选择,也应当更加贴近医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法律实证分析主要是针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运用法律的手段分析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行立法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关系调整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4.课程开设的形式应当多元化

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兴趣,课程开设形式应多样化[万筱萍:《新时代大学生法学素质的培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页]。形式服务于内容,高等中医药院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法律基础》教学,有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认同和信仰。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不认同,有抵触或者怀疑态度,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PPT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或改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逐渐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二)《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专门设立法律信仰培育与体验模块

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授课内容应当实现法律知识与法律信仰并重,应当对提升法律信仰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专门设立培育和提高法律信仰的内容。通过案例展示、实际参与、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法律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法律规定的认识,破解学生对现行法律的误解,实现医学专业学生逐渐提高法律信仰的目的。在现行《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设置有意设立“法律信仰培育与体验模块”,通过正面素材展示,反面教训警示等内容,增加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严肃性和强制性的认同,逐步改变对法律的不信任[ 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页]。

2.增加医药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并提高内容的实用性

对于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问题,可以从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教材风格等方面进行改革。教材结构方面,需要单独增加一些颇具特色内容的章节,例如《侵权责任法》、《劳动合同法》、《执业医师法》、《仲裁法》、《保险法》等;教材内容方面,除了简单原理介绍和法条分析之外,应当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提示”、“判例解读”等内容;教材风格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教材的活泼性、趣味性,实现形式上图文并茂,内容上生动活泼,改变学生们对法律的错误认识――法律是一门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恢复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原动力。

3.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提高法律信仰

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课程》中强化案例分析,可以逐渐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认同和信仰。通过剖析医务人员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案例,从民事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角度对案例进行全面解读,并结合现行法律规定进行评判,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规定、法律运作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们对法律的信仰。

4.开展实证分析教学坚定法律信仰

以法律问题为中心开展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立法”、“模拟执法”和“模拟司法”中来,提高并坚定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信仰。把自己舍身处理地当做“立法专家”、“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处理现实问题,思考如何去立法、执法和司法,加深对我们现阶段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认识,有利于坚定法律信仰。

四、结论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法律信仰的提升。虽然我国现阶段立法、执法和司法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但是,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加强《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利于缓解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对法律的强烈需要与法律信仰缺失之间是矛盾。因此,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佟晓辉、叶振国、刘伟、杨文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2008年《中医教育》第1期,第18-19页。

[2]孙健:《增加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探析》,载于《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24期,第42页。

[3]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2页。

[4]万筱萍:《新时代大学生法学素质的培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8页。

[5]周禄涛、高雪娟、张凯:《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方法浅析――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载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91页。

作者简介:

杨逢柱,男,法学博士,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

林建平,男,中医学学士,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中医教育。

王梅红,女,法律硕士,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法学和刑事法学。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涵盖面;“内容型”教学;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60-02

国家教育部〔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近年来英语教学以“实用”为原则开启了专业英语教育教学的新局面。各大中医院校也开始了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探索之路。医学与语言的结合,中医与英语的融汇,专业与工具的应用成为中医院校专业英语的研究热点。中医院校医学英语以全面培养学生“五项”(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为基础,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团队的建设,教材设备的完善等方面还在研究中,特别是确定明确的涵盖范围,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构建全面实用并具有竞争力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医院校专业英语面临的首要问题。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在全球背景下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内容型”教学模式,其涵盖面包括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训练的界定与规划。

一、教学目标

中医院校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上的“五项”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提高,是学生能够在科研与临床上运用医学英语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系统地掌握医学英语,以增强职业竞争力和科学研究力。

二、教学对象

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学英语教学对象目前是七年制本硕和五年制英语方向(针推、中医)的学生。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两个学期开设医学英语的两门课程: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公共英语特色化教学改革。2012年4月21日在青岛举办的“全国中医西医教学与教材研讨会”上,各大高校专家纷纷提出了“公共英语专业化”的试改提议,这一议题预示了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路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也确立了“专业化”这一改革方向,教学对象将逐步扩大到所有临床相关专业,并扩充学时数以保证医学英语授课内容的充实与完整。

三、教学模式

依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在原有教材《中医基础》(TCM Basics)、《中医诊断学ABC》(Diagnostics of TCM)和《医学英语基础教程》(英文版)的基础上,还在编充能够满足“五项”教学的配套教材,如《西医英语教程ABC》(ABC Medical English)、《中医英语教程ABC》(ABC Medical English of TCM)、《针灸学ABC》(ABC Acupuncture)等多部教材。学校还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来支持课件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材的扩编和补充是确定“内容型”学习模式的基础。“内容型”教学模式是通过运用目标语把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学科的学习来获取语言能力。这种模式打破了医学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壁垒,兼顾并融合了语言与专业两个系统。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较早地开展了综合性的医学英语教学,推广“内容型”的学习模式:讨论式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查房,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院每周举行3次医学英语讲座,内容可为个人的研究进展,也可为《Cell》《Nature》等刊物的论文思路[1]。这些训练使医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中医英语与西医英语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两大板块,在“内容型”的教学模式下,两者兼顾综合性培养学生的“五项”能力。西医英语教学中,词汇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研发了以“词素”为中心的“思维导图总结”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巩固了学生对医学词汇的记忆和掌握,为阅读和翻译等项目奠定了基础。在中医英语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受到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语言和表达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哲学思维和文学术语表达。在讲解中,阐述和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化语境,这对中医英语词汇的记忆,理论的理解,实际的运用都至关重要。中医虽然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上与西医具有较大差异,但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都是为防病治病。

四、教学方法

在“内容型”学习模式的理念下,我们主要采用自主学习,考学一体,比较联系和实践训练等几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状况和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材料,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自我检测评价学习效果。其理论基础是基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 psychology)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在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2] 。这种构建主义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调控,并引发约束机制的认知行为。在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中,为了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配套了“启发式”的“内容型”学习内容。如“问题导入” “话题讨论” “情景对话”以及课后的研讨、报告、团队作业等。考学一体则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大学习强度的方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对所掌握的知识迅速反应,设置与授课内容相对的多元随堂考试模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较联系法将中西医文化背景及词汇的共性与区别进行比较联系,词汇是“五项”的基础,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词汇的记忆,也突出了以词素为中心,以文化为背景的“内容型”学习模式之要义。比较联系法特别适用于易混词汇、一词多义以及系列词组的记忆。如介绍“气”时,把中医学中涉及的各种气放在一起讲解,“正气”的表达有:healthy energy; innate vitality qi; vital qi等,“邪气”的表达有:evil energy;evil factors; pathogenic factor等 [3] 。同时比较这些表达之间的不同,以加强区别和记忆。其他一些具体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我们还在探讨实践中。

五、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对“五项”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是掌握一门技能的最终途径,在词汇的基础上,可以侧重锻炼翻译、口语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中医院校医学英语的专业与语言结合特色就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中。科研、会议、临床将是实现实践训练的三大途径,其对五项的侧重要求也有不同(如图)。

科研方面,阅读和写作是重点和难点,要求的级别是“更高要求”。中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4] 。目前,医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严重阻碍了其对国际前沿学术成果的阅读、翻译、理解,用英语在国际期刊上也有很大困难,科研能力因医学英语受到很大局限。所以在科研上鼓励学生多阅读学习英语论文,直接接触一手科研成果,组成科研小组定期交流、讨论。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把翻译看成交际活动,运用交际学理论,将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5]。由此“合作原则”成为医学英语攻破科研翻译与阅读的重要方法。听力和口语可在临床与会议中采取情境模式。在前期的基础教学中,我们会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新闻英语听说训练,在奠定了良好的听说基础后,再将医学专业英语运用到临床与会议的情境中。会议强调听的理解与说的表达,涉及比较专业的学术名词和前沿的学术理论。而临床则是将基础的词汇、口语运用在与病患交流、病例书写等方面。写作是在听、说、读、译过程中通过积累与模仿而逐渐培养的一种能力,科研论文、病例书写、会议记录、读书摘要等都是写作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可安排在医学生大四、大五两年的学习实践中,而基础课程则提前到大二、大三的课时安排中。充实教学内容,拉长教学战线,丰富教学层次,加强实战效果一直是我校医学英语改革的努力方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中医院校“西为中用”的教育原则,“内容型”教学的教育模式,确定了以培养学生“五项”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科研、会议、临床三大实践途径,即保证了医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又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建立起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模式,实践训练几大内容的统一的教育系统,这一涵盖面的确立指明了中医院校医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并让我们确定了今后要完善的具体配套内容。

参考文献:

[1]程井军,马骏.中医院校医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刍议[J]. 长江大学学报,2011, 1 (8): 203.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

ford:Pergamon,1981.

[3]柳月娟. 中医院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间民族医药,2011(5): 55.

[4]李梓,管媛. 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 37.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8篇

为了使中医人才更加国际化,中医英语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办此课程。由于中医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语言方面没有直接对应的英语词汇。因此,中医英语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首先,中医术语言简意赅,文意精辟,对应的英语往往较长,使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难度加大;其次,中医英语内容繁多,涉及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各个方面,学生若按传统学习方法学习,枯燥、费时却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再次,中医英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中医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元智能训练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英语词汇相对较长,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大部分词汇是由日常英语,医学英语和汉语拼音组成,例如,肝阳上亢,翻译成英语为AscendantHyperactivityofLiverYang,as-cendant为日常英语,意为“向上的”;hyperactivity,意为“亢,盛”;liver为医学英语,意为“肝”;Yang是拼音,即“阳”。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课程,因此,他们理解中医术语的含义,英语教师只需将词汇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但是,中医英语词汇繁多,且对应词汇较长,若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一个词一个词地教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重视教学反思,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中医英语。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中医英语词汇和用法。本文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英语教程》为例,具体阐释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医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中医英语教程》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疾病、治则和治法,针灸学以及中药学和方剂学。首先,在中医英语课程开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智能情况有初步了解,可以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答案,判断学生的智能强弱,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问卷分为判断题和选择题,每道题的内容都是相应高智能的表现,如判断“你在背诗和有韵律的词句时很出色”,“经常说过的一个词你用错了,你就会纠正”等正确,则表示语言智能发展得很好,若判断“你唱歌时音阶很准”,“你喜欢听各种乐器,并能通过辨音认出它们”正确,则表示音乐智能发达,而判断“你能注意到你愁闷和高兴的情绪变化”,“你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并编出剧情”正确,则表示人际交往智能比较发达。经过对几个班级学生的测试,发现他们的确各有所长,各项智能表现也极不相同,但是现在的学生人际关系智能普遍较高,这也同如今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其次,在确定了学生智能强弱项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将各个强项的学生分为一到二组,例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分为一组,将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学生分到一组。教师将书中的内容根据其特点分为若干部分,不同组别的学生负责一部分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对于所讲内容如有不明之处可以进行提问,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共同解决或教师进行细致讲解。例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负责教材中第一部分中医基础,这部分的中医术语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规则,对于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记忆相对容易,通过这些学生的记忆转换然后讲解给其他同学,将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可以为语言智能强的同学提供一些教材以外的资源,经过他们的消化理解,转述给其他同学,使其他同学更容易理解并记忆教材中的内容。而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同学可以负责第二部分中医诊断学,这些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后,将书中内容编排成短对话,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其他同学。这种方式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身体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第四部分针灸学,这些学生对于身体部分和的理解要优于其他同学,可以讲解经络、腧穴的中英词汇。自然探索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第五部分中药学和方剂学,这些学生对中药的理解有助于英语单词的记忆,而方剂部分多为拼音构成,便于学生记忆。最后,将内省智能强的同学分为一组,负责对书内的每个部分和整本书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对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

使用多元智能理论,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根据学生智能的强弱,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以自己的方式讲解给其他学生,并能够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如遇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模式既弥补了教师在某方面的智能弱项,也加强了学生智能强项的开发,带动智能弱项的发展。从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听,变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中医英语课堂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不能将所有的智能都运用到课堂当中,如音乐智能、生存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用处,但是将全部智能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稍有牵强。若能够将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英语课程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应用在教学当中,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其次,学生的配合程度也十分重要,学生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强项智能,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并能够生动地讲解出来,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书本中的内容,更不用说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同时,在某个智能方面比较弱的学生,如果不能对书本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类的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这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十分契合。中医英语教学近年来飞速发展,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仍然是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对于英语学习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并且不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无疑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研究方向,根据学生的智能强弱进行分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有效记忆和运用中医英语词汇和医学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9篇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

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4.1已取得的成效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固有屏障,建立起多学科交叉且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泌尿系统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将组织的微观结构部分压缩了一些(基于现代诊疗场所的检查已非常细化,不太需要医生读片),主体内容没有变化,从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到功能再到病理机制,一气呵成,课时减少了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掌握了该系统的重要知识点。从测试成绩看,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体成绩以及优良比例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意义,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成效:其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显着减少了教学课时数。课时数的减少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直接解放,为他们拓展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其二,在后期对相关临床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回访中,他们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完整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前瞻性更好、目的性更强,因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增强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切合社会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对上述两个班学生西医内科相关章节的考试成绩进行过比较,发现采用新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中医教程教学范文第10篇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4.1已取得的成效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固有屏障,建立起多学科交叉且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了多元化的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泌尿系统看,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将组织的微观结构部分压缩了一些(基于现代诊疗场所的检查已非常细化,不太需要医生读片),主体内容没有变化,从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到功能再到病理机制,一气呵成,课时减少了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整地掌握了该系统的重要知识点。从测试成绩看,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总体成绩以及优良比例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但至少有以下两方面成效:其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显著减少了教学课时数。课时数的减少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直接解放,为他们拓展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其二,在后期对相关临床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回访中,他们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完整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前瞻性更好、目的性更强,因而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增强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切合社会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对上述两个班学生西医内科相关章节的考试成绩进行过比较,发现采用新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4.2待完善之处整合后的课程仍然分别由各科室各学科的教师担任,因此每门课程都需要有好几名教师来共同完成,而教师轮换太过频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听课效果造成影响。理想的做法是培养能胜任综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以配合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但目前我们的教师都是“学业有专攻”,要培养这种适应综合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尚需加大高校对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新型综合教学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假以时日。此外,完整的课程整合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如果能将药理学整合进来,便完成了理论学习到实际解决问题的完整循环,但这种跨院系的课程整合目前还存在一定难度。

上一篇:旅游景区规划范文 下一篇:孝文化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