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范文

时间:2023-10-02 11:38:48

中医保健

中医保健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治疗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制造”面临转型的大格局下,提升“中国创造”的竞争力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文化与科技,是“中国创造”的集中代表,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来看,中医药现代创新发展的时代和机遇还未到来。而保健养生也离不开中医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能够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借助一切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中医药的精神,提高我国主动利用全社会和全球资源发展中医药的能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保健篇2

【关键词】 中医药养生;保健

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就有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观点和认识。认识并实践这些养生观点对于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卓有成效。本文主要从中医养生学说依据,中医药食疗与保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学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以期为寻求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人们提供参考和依据。

1 中医养生学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与阴阳的变化机理,顺应四季的变化规律,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起居有规律,不随意变动,劳作有节制,所以能够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活到百岁才去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通过四季的变化更替和五行的转化,万物得以生长更替;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产生五气,五气的运行产生人的欢喜、愤怒、悲伤、忧愁和恐惧五种情绪的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养生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相应,人的身体受到四季更替和五行变化的影响,如果生活可以顺应四季和自然界的变化,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长寿。

2 中医药食疗与保健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脏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就强调了饮食的丰富性和合理搭配,并总结了只要合理搭配饮食,就可以起到补充人体精气神的目的。不仅如此,中医通过长时间的总结以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药膳名方,而且这些药膳在满足人民对美味追求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调养身体,治疗疾病的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成体,害则成疾。”强调的就是不同的饮食和人的疾病有相宜有为害,如果病人食用与其疾病相宜的饮食就会慢慢康复,反之就会加重疾病。

具体到四季,春天生发,是大自然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此时养生应该侧重养阳,饮食以甘为主来补养脾气。具体来说,春天可以多吃菠菜、大枣、牛肉等味甘补益脾胃。同时,春天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多吃养肺的梨、枇杷、莲子以及百合等食物,胃寒的人可以多喝姜糖水。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旺盛易伤津耗气,宜多食酸味的食物如绿豆汤、酸梅汤、茶、赤豆汤、百合汤等以收敛固表,防止津气耗伤。秋季主要为燥邪,燥易伤肺,秋天应当多食梨等润肺去燥的食物。同时主要少吃辛辣、生冷的以及姜葱等宣发的食物以防肺气损伤。冬天阴气最盛,阳气也处于收藏状态,人体的饮食冬天应当以补养养阴为主,饮食可多食羊肉、海带、大白菜等,气虚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羊肉、人参等,血虚的人可以多食鸭肉,阿胶等。

3 按摩养生与保健

中医保健篇3

这类似的记载也常见于其它古代医书中。如宋代《针灸资生经》载:“有人年老,面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清太医院选方》中载有一名为“毓麟固本膏”的贴脐方,传说慈禧太后曾以本膏摊贴来治疗肠胃功能失调症。《医学入门》载有“长生益寿丹”,称此药填脐热,能令人“益寿延年”。据说梧州医道一位叫白照伟的老人,享年96岁。他平生就擅长此灸,从岁35始到96岁,从未间断。

脐,俗称肚脐眼。以现代医学的观点,“脐”只是初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的一个瘢痕组织,但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称“神阙穴”。此穴被认为是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能起调整阴阳平衡,和畅气血,收到祛邪治病功效。有趣的是,有科学家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则惊奇地发现:从肚脐到脚的长度,与肚脐到头项长度的比值,恰好等于O.618,就是说,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按照数学理论,“黄金点”应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通过药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活动,尤其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起到扶正却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一位有名望的佛门大师曾说:脐是人体最怕冷的部位,注意脐部保暖或定期给予灸热,自然能起保健之益。事实上,“脐冷”常是老年人、久病体虚和女性产后容易出现的体质状态。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艾灸或药物脐灸的保健功效,认为通过提高脐温和药物作用,能起到温肾助阳、运行气血之功效。常灸神阙穴能达到防病强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脐灸除了可用药末填脐后施灸外,常用而有效的则是直接用艾叶(炷)灸。艾是一味良药,俗话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是说明艾叶具有防病保健作用。“艾以陈久者良”,所以艾又叫“陈艾”。针灸学上常用的艾条(炷)就是由艾叶制成,艾灸能治病又可防病。现研究证明:艾灸脐部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老年人即使无病,常用此灸法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艾灸方法。

艾炷直接灸方法: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放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O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主要功效:温运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能起到激发体内自身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而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对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气血不足等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神阙隔姜灸用法: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或四施雀啄灸,以感温热且觉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主要功效:温阳元气、健运脾胃。能起强身防病,益气延年功效。对寒邪易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诸症也有预防作用。或神阙隔盐灸(食盐填脐后在上施艾灸),与此功效相同。

中医保健篇4

衰老年龄与机理

(1)现代医学认为:人在20岁肌肉、动脉系统、心脏、喉头、胸腺和大肠就开始衰老了,30岁开始食管、气管、胃、咀嚼肌、肾脏、输尿管、膀胱、指甲开始老化,40岁开始衰老的有软骨、骨、静脉、硬膜、毛发、耳鼓膜,50岁开始衰老的有肌腱、牙齿、红细胞、皮肤,60岁开始老化的有神经、角膜、巩膜等。60岁以上的老人较25岁的青年人的心脏排血量减少10%~40%,骨质增生达100%。

可以看出,人体内器官先行老化是不易发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以外表老化的形式出现,此时衰老的器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2)中医认为: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性在35岁左右,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减,表现在容面憔悴,头发开始脱落。42岁左右,开始头面部的三条阳经气血衰减,头发开始变白。49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减,月经停止,身体显出衰老。

内经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在40岁左右,肾气开始衰弱,头发开始脱落而变得稀疏,牙齿开始松动和枯槁。48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面部憔悴,鬓发开始花白。56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表现为筋骨不灵活,动作迟缓。64岁左右,肾气大衰,形体显的衰老,牙齿头发也脱落。

以上这些是中医对人正常衰老的认识。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认为:人体衰老有内因、外因。内因有遗传密码传道转录的偏差,胸腺萎缩和腺毒降低,专门基因激发了衰老分子生物钟,生物膜的脂质进度,气化分解和损伤,神经内分泌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蛋白质变性等等。外因如社会的安定,环境的污染,工作的紧张,精神的压力过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运动过少,慢性病的折磨等等,均是造成衰老的重要因素。

如何及时发现体内器官衰老

自我检测体能:①如爬山、爬楼是否心慌气喘,了解心脏的代偿功能。②如讲话时常不能准确进行言语表达,就有脑衰的可能。③饮食是否如常。④大便小便有无异常改变。⑤有时只有非常微小的不适,可能疾病就已发生。如我们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陈旧性的心梗,在询问过程中患者往往讲没有明显症状过程。如某位医生两只手稍微无力,后经核磁共振检查,已经出现轻微的脑梗死。

按时到医院体检及中医对人体健康的检测:①西医健康体检:体查能让你了解肌体功能衰减老化及体内的垃圾是否过多,如做心彩超能了解心脏的冠状动脉改变,心瓣膜改变。如查血化验,了解血脂高、血尿酸高等,应给予清除。如查一滴血,可以了解你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②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收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体检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③经西医体检、化验的数据,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确定是否是“亚健康”、“亚疾病”,用中医中药给予配合调治。如“TDS”亚健康检测,实际上就是运用人体的经络学说,探测人体潜在的一些疾病。

防衰老要点与养生保健

防衰老要点:①生活相对规律:女士在40岁以后,男士在50岁以上者,最好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有规律的生活是最好的养生。②饮食忌暴饮暴食:医学专家提出的“饮食革命”已经得到不少高血脂、肥胖者的认可。据统计:50%的癌是吃出来的,对煎炸、腌卤等食品不吃或少吃为佳。③科学的饮食结构:较低的饱和脂肪酸(指动物性脂肪),较低的胆固醇和较低的总脂肪水平,较高的优质蛋白质(如奶制品、瘦肉),丰富的蔬菜、水果,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细粮食)。所以现代社会上流传顺口溜:“早上吃得像公主,中午吃得像地主,晚上吃得像乞丐”。有一定的道理。④忌烟,少喝酒。⑤适度的运动:A.度:不同的人运动量不同。B.序:循序渐进。C.恒:持之以恒。⑥有慢性病者应抓紧治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⑦保持健康的心理:热爱生活,工作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拥有较强的适应周围各种环境的能力。⑧按时体检,一般1年查1次,最迟不要超过2年,有慢性病者,对个别有病器官应半年检查1次为佳。对检查出来的异常指标应及时处理,加以防治。

养生保健要因人(阳亢体质、阴虚体质),因年龄,因性别,因时(中医认为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因地(东西南北中的人群体质不同)而异。

养生保健应当在医生的指导及中医辨证下进行(辨脏腑、辨经络、辨阴阳)。

养生保健要循序渐进,不要心血来潮,要有计划,平常与强化相结合。

养生保健的注意点:少吃或不吃各种保健品;不要轻信广告,要有识别能力。

抗衰老的食物及中药:①蔬菜与食品:洋葱、竹笋、香菇、白果、核桃、玉米、荞麦、干果类等。②中药:大凡有补肝肾、补气之品均有抗衰老作用,地黄、枸杞、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灵芝、百合等。③方剂: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荣丸、百龄胶囊、银杏叶片等。

讨 论

中医保健篇5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有身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两种状态,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亚健康生存状态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对于亚健康的防治非常重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先贤们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从方法上,预防亚健康首先应从纠正病因开始,“审因论治”,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做到科学的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调适生活起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交给每一个人,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提高自己健康水平,从亚健康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中医对于防治亚健康状态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利用针灸方法可以起到保健作用。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百会、四神聪、内关、涌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命门、神阙等穴位配伍和治疗最为常用。

药物治疗,比较经典的方剂,如甘麦大枣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都具有值得参考的辨证思路。此外,中医推拿以及各种方法的相互配合都是解决病患和防治亚健康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饮食疗法,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必有秧祸。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生活调整,人体可以通过食疗,使阴阳、气血处于相对性的平衡状态,在具体的人性本色和需求中,体会生命的饮食,调节自己的生活情趣,达到舒缓和化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中医保健篇6

作者:郑筱萸

“治未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调神大论》中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国古代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能够治愈已发生的疾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高明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不是能够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是在未发生动乱之前及时制止。否则,当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动乱已发生才去治理,那就好比是口渴了才想起来挖井、临战前才开始打造武器,这岂不是太晚了吗?现代的“亚健康”或“第三状态”概念,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概念极为吻合。“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解除疾病方法外,还应积极准备预防疾患的措施。

有一个传说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扁鹊,但是都不知道他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因为大家都以为是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我治病呢,是在病情危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焚,因而我的名气就最大,传播最广。”

“药食同源”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讲究“药食同源”,《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金元著名医学家张从正也提出过:“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考药攻”及“药补不如食补”的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历代医学家对五谷、果品、肉类、蔬菜等,在防病治病、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药与食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如今的现代饮食又以“绿色饮食”为时尚。其实在中医专家眼中,许多天然食品本身就是药材,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防病治病的“食疗”效果。许多中医学的食疗养生经验仍然在民间被实践着,而医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传统食疗进行了实验研究,惊奇地发现,许多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氧脂质(LPO)产生,消除或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等功效,对抗衰延寿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医保健篇7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社会力量;卫生监管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目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医师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卫生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整体服务开展较为规范。现阶段该行业凸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并存在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医药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支持举措,推进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1产业群体和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主要包括:①以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为主体,开展疾病诊疗为主兼具养生保健的医疗产业;②以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为主体的健康产品产业;③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为服务内容,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生保健服务产业;④以养老院、老年居家护理等为主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主要由上述第三类提供,服务主体为养生会所、针灸推拿馆、药膳会馆、美容美发馆等。

1.2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规范该类机构的文件主要包括:①规范性文件,如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2016年《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2016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②批复和复函,如2014年、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关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火疗”项目的复函》;③技术标准类,如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技术操作规范。

1.3试点实践和行业自律现状

目前全国有21个试点地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行业管理和星级评定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上海市浦东新区依据养生保健机构服务水平,参考安全、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星级评定。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如上海长宁区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组成战略性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协同管理[1]。③机构分类管理和技术规范审查模式,如海南省海口市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分级制度,一级、二级、三级机构应分别提供最少不低于2、3、4种服务项目。按摩、熏、洗、艾灸、拔罐、刮痧、中医美容和中医药健康咨询等8类养生服务机构开办前,除取得市场监管部门许可外,还须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规范性审查[2]。

2存在问题

2.1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行业,实践中往往只需明确的注册地址和规范的注册名称即可完成登记。此外缺乏实质监管,客观上造成该类机构“民不举、官不究”的社会局面。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对该类机构主要进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医疗机构前置注册审批、执业规范和场所相关健康产品的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举报,难以有效对执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管;人社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并无法定执业规范的日常监管权;中医药主管部门类似于卫生健康部门,也缺乏监管依据[3]。

2.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素质良莠不齐

2020年,人社部下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保健调理师职业资格将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前,保健调理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唯一的保健类职业,属于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据2017年调查,全国约有150万人取得保健调理师资格,而全国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4]。一项针对重庆市南岸区的调查,1639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49%,中医保健机构合规率仅为10.96%[5]。实践中,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对其从业人员也无明确的资质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仅参与内部短期培训。从业人员技师以护理人员培训转行为主,服务内容以拔罐、推拿、艾灸、刮痧等为多[6]。

2.3技术规范缺失,存在人身损害和合同纠纷的司法困境

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法律层面较为宏观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层面更多体现为机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批复和复函层面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在技术规范层面则存在技术规范缺失、行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拿”“拔罐”“刮痧”等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属性,导致医疗行为与养生保健行为边界模糊性。该类机构仅根据自身理解,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不当,致使消费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司法机关基本按照《民法典》之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和《合同法》之合同纠纷两种途径进行处理。按照人身损害审理案件,现行条例往往针对医疗行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缺少标准可供参考;按照合同纠纷审理案件,多数养生保健机构仅有收费单据,缺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产品说明等消费凭据,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2.4市场宣传欠科学、公民中医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目前,相当部分该类机构以“养生”“保健”“经络”“治未病”“健康咨询”“理疗”等为名,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形式,进行夸大服务效果、诱导消费者需求等宣传。据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达84.02%,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7]。可见,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低,对保健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容易受到误导并接受不规范服务。

3对策建议

3.1明确服务内涵、建立负面清单界定该类机构

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应注意:①明确一项服务技术是中医养生保健还是其他行为时,应具体结合技术的适用人群、手法、力度、适用范围以及禁止操作事项等判断。二者在服务手法、力度和穴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推拿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的理疗行为;按摩则是一般的休闲保健,手法上只能到达皮、肉,目的是简单的放松。②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存在医疗与养生保健的边界模糊性,应以创伤性、侵入性、危险性等为评价标准,建立其负面清单,凡被纳入的均无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资格。

3.2强化机构审批、明确从业资质要求

目前在无上位法之行政许可依据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①探索在地方性中医药条例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规定,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准入和中医药主管部门技术规范性协同审查制。②推行该类机构备案制,即举办该类机构的,将机构名称、地址、服务范围、人员配备等报所在地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配套监管。③积极协调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明确机构登记注册标准。④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统一管理,并根据学历层次、实践年限、职业技能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3.3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措施落实

国家应鼓励、支持中医养生保健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委托授权等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①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具体流程,建立项目技术公开目录,加强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如要求明示“本机构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履行服务项目、产品说明等事先知情同意。②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和诚信分类评价制度,借鉴建筑工程、食品安全等做法,确定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告。③通过与中医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

3.4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应将该类机构纳入中医药服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包括:①考虑可操作性,应对该类机构实行中医药监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中医药监管负责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术规范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审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监督执法等,必要时应联合公安、医保、广电等多部门开展整顿工作。②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辖区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情况、监管管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加强民众的知情权。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活动,如由技艺精湛的中医专家提供推拿、拔罐等体验服务,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④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健康素养水平,发挥民众在监督线索的发现以及相关的调查取证等中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2]峗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49-50.

[3]田侃.《中医药法》立法创新之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0-25.

[4]岳冉冉,毛伟豪,王思北.养生保健机构乱象调查[J].小康,2017(17):72-73.

[5]峗怡,鄢庆波,池苇,等.重庆市南岸区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10):29-31.

[6]陈建章,何志强,吴淑娥,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4-46.

[7]荆伟龙,王朝君.国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偏低[J].中国卫生,2016(5):97-98.

[8]喻小勇,田侃,刘加殿,等.我国中医诊所执法监督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44-45,58.

中医保健篇8

②平衡论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理基本一致。平衡论者主张的有规律的、温和的平衡生活方式,与传统中医的六经辩证论和八纲辩证论法③的理念相通。其次,环境论。近代英国人认为环境对健康非常重要,外部环境会影响健康。人生病和死亡,主要是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或从事不健康的职业。拥挤、空气不流通是城市瘟疫的温床。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活在沼泽地区的人容易得疟疾,主要是因为吸入了从土地排出的有害气体。同样,制陶工人容易得肺病,生产铅的工人容易瘫痪,这都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工人吸入了有害气体所致。甚至到19世纪,人们仍认为空气是瘟疫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相信只有充分流动的空气和快速流动的水,才有可能保证人体的健康需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健康的前提。所以,保健养生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在空气流通和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如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农村。长期以来,英国上流社会的人和富人喜欢在郊区或农村居住,也许正是基于此观点。

再次,魔鬼论。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一个对异端极度仇视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新旧教斗争激烈的近代,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教会人士往往把信仰和疾病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想要健康就要虔诚,巫术和异教会导致疾病。信徒们普遍认为,疾病可能是被巫师诅咒或撒旦(恶魔)附体所致。巫术、迷信和对魔鬼的信仰虽然在17世纪逐渐衰退,但其影响长期存在,特别是在缺医少药的地区和贫困阶层中。18世纪,约翰•卫斯理⑤认为精神失常是典型的恶魔附体所致。乔治三世的精神失常也有人认为是魔鬼作怪。甚至到19世纪,英国还流行把咳嗽的孩子从驴子下面传过去,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治病。⑥把疾病和死亡归于魔鬼,用魔法对抗疾病,在下层和农村比较流行。最后,原罪论。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圣经的作用毋庸訾议。许多有关医疗保健的知识都来源于圣经和宗教读本。信仰原罪论的人认为,人的身体状况下降、疾病、痛苦和死亡都应归于原罪,是亚当和夏娃把疾病和死亡带到世界,上帝为了惩罚他们的不服从,让人类生病。圣经警告妇女会在痛苦中生孩子,这是罪的后果。17世纪,清教徒相信末日即将到来,世界很快会腐败老化,大量的瘟疫、流行病、灾难、饥荒和战争被视为是即将到来的末日的标志。疾病是死亡的警告。

⑦疾病被宗教信徒认为是上帝的手,上帝用疾病折磨异教徒。如旧约中上帝把瘟疫投向埃及人,鼠疫开始流行,这是一种惩罚,是一种神圣的愤怒,是对坏人改邪归正的提醒。那么,虔诚的人为什么会生病呢?那是上帝的警告。上帝用疾病提醒虔诚的教徒,以避免更大的精神和道德痛苦。例如,如果人被蜜蜂蜇,可用蜂蜜缓和病痛,证明了神圣上帝的提醒。上帝让人的肉体轻微痛苦,可以避免更大的精神痛苦,避免更多更危险的罪恶。⑧这样,疾病成为上帝向人们展示他意愿的一种方式。相信疾病有神圣的意义,并没有超越它还有自然原因和医疗的观念。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或许这是人们对无法治愈疾病的一种无奈;对无能医疗的一种解释;对万能上帝的一种寄托;对健康和生命的一种希冀。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健康长寿;希望有万灵药,药到病除;希望有好医生,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希望强身健体。

二、书籍在传播医疗保健知识方面的作用

近代英国人对疾病的认识仍处于传统和迷信阶段。医疗条件差,医生数量有限,家庭是保健和治病的重要场所。那么,人们是如何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从塞缪尔•佩皮斯(SamuelPepys)和清教徒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的信件和日记中,学者们发现,人们的健康医疗知识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播。“几乎是以母亲的奶的方式获得,也通过教堂的传教,读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获得。”①16、17世纪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在帮助人们解决医疗困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在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大量书籍提倡自诊自疗、人人都是医生的理念。早期的书籍主要以防病治病为主,大多是宣传天然植物疗法的书籍,也有根据治疗经验总结医疗保健方法的书籍,还有以家庭医生或自助医疗的形式出现的家庭保健手册,以及介绍欧洲水疗的书籍。②例如,英国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医疗保健书《察尿》(1525年在伦敦印刷出版)的作者罗伯特•莱德曼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尿的颜色来判断身体健康与否。《察尿》不仅教人们如何通过尿的颜色判断是否得病,书后还附有一些针对不同颜色尿的植物药方,人们可以根据书中的方法自己诊断、预防和治疗。③16世纪这本书再版了11次,说明此类书籍非常受欢迎,其为落后地区和阶层提供了基本医疗知识。

第二,最早的一批图书中,有相当多是满足贫民健康需要的,为无能力看病的人提供了方便,为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作用。例如,1539年罗伯特•莱德曼出版了《穷人的宝典》,其中包括大量家庭处方,主要是植物药。比如,把老树根放入白酒里浸泡然后饮用,可防治脾病。④1536年罗伯特•威尔在伦敦印刷了托马斯•毛顿的《健康必备,人人必读》⑤,到1580年,再版至少20次。他还印刷了《健康镜子———贫民的宝典》(1550年?)、约翰•德•威哥的《保健方法》(1552年?)等廉价的有关医疗保健的书。⑥由于识字率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贫民不一定自己会读此类保健书籍,通常是由那些担当乡村医生职责的乡绅和有识之士等,帮助贫民诊疗,或将医疗保健知识传播给贫民。

第三,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有的书籍抨击传统的医疗制度和医生利用专业知识欺骗患者、开高价药的行为,为推动医疗改革摇旗呐喊。最著名的是英格兰植物药学家尼古拉斯•卡尔皮坡,他于1652年出版的《英格兰医生》,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1653年出版的《完整的植物》,成为最畅销的植物药书之一。民众不仅喜欢他的书,更喜欢他的理念。他将拉丁文的药翻译成日常英文,认为医药是公共财富,不是商业秘密,反对医生利用民众对医学的无知乱开高价药,欺骗病患。他的书很快被带到了新大陆,并受到极大欢迎。这本书从17世纪一直再版到现代,其对英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作用有多大不清楚,但在唤醒民众、揭露丑恶、推广植物药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向医疗体制的腐败敲响了警钟。

第四,书籍在促进英国人水疗养生,推动浴场改进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巴斯等浴场水疗养生价值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1562年威廉•特纳的《论水的用途》出版,激发了人们对水疗的热情。玛丽女王统治时期⑦,特纳因宗教原因来到意大利和德国,考察了许多浴场。在书中,他对德国的浴场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对英国浴场的排水系统和管理提出了改造建议。此后几年,巴斯按照他的建议,改进了排水系统,隔离了洗浴室,将麻疯病洗浴室与普通浴室隔开。浴场不仅是富人的乐园,也吸引了大批贫民。从1609年贝勒特(Bellott)救济院为需要水疗的贫民提供住处,使得贫民也有机会喝矿泉水、洗药浴,大量流民和乞丐涌向巴斯等温泉浴场,直到19世纪,人们还在指责地方救济官将流民送往温泉胜地是推卸救济责任。上流社会是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引领大众的保健养生潮流。在书籍和宣传的影响下,1574、1613、1615、1634和1663年皇室不断到访巴斯,不仅提高了巴斯的声誉和吸引力,也引领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对水疗的推崇。1688年6月,詹姆斯二世的妻子玛丽洗过温泉9个月后,诞下“老篡位者”①;1688、1692、1702和1703年,安妮公主(1702年后成为女王)频繁到访巴斯,使巴斯成为18世纪最著名的时尚旅游胜地;②1707年,威廉•奥利弗的《论巴斯水的实用》出版,该书详解了饮水和洗浴能治疗的疾病,对水疗保健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③人们对水疗浴场的热情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00年,威廉•桑德斯出版《论化学史和矿泉水的医疗作用和水养生及冷热水洗澡》,继续鼓吹水疗养生的功效。第五,书籍在向富人和有产阶层鼓吹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提供养生保健专业上的指导方面发挥了作用。18、19世纪英国出版了大量关于养生的书籍。④如,约翰•罗伯顿的《论医疗政策和饮食养生》(1809年)、皇家医学会成员阿黛尔(Adair)的《论饮食和养生》(伦敦,1812年)。阿黛尔在前言中谈道:“健康、满足是世上最大祝福,有权、有势、有钱的名流们得到的健康和满足相对较少,如果不注意使用,就会损坏或完全失去。”⑤他说:“人们因欲望和激情不注意健康,在自我觉醒前,沉醉于自我满足的快乐。因为这些不明智的满足常常失去健康,任何金钱、技术和勤奋都不能恢复。”

⑥作者凭50多年的从医经验,见证了无数个案例,写书的目的是想警告那些还拥有健康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分贪婪权力、金钱和荣誉。⑦第六,书籍在帮助新大陆居民解决健康问题方面也曾发挥作用。近代早期英国出版的很多书籍传到新大陆,满足了美国人民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美国出现大量指导健康和治疗的书,多数是模仿巴肯的《家庭医药》。出版商再版时都会强调“根据美国的气候和病症修订”。尼古拉•卡尔皮坡的《英国医生》和《完全植物药》等书也在美国再版。《英格兰医生》是最成功的非宗教英语读本,受到极大的欢迎,也激励了其他人参与这个领域的写作。19世纪以前,美国有关医疗保健的书籍主要是英国此类书籍的翻版,19世纪后,本土作家兴起。1807年,在费城出版了詹姆斯•艾威尔的《农民和水手的医疗伙伴》⑧;1822年出版了塞缪尔•托马斯的《健康新指南》⑨;1830年出版了约翰•冈斯的《贫民的朋友》瑏瑠,其代替了艾威尔和巴肯的畅销书成为最畅销的健康指南;1842年和1850年,分别出版了约翰•贝尔的《论养生和长寿》和《论水疗———水养生》等。总之,这个时期防病治病的书籍充斥着市场。同时,新的传播保健知识的途径出现,包括年历、报纸、广告、期刊、传单、海报、表演展示等。每一种印刷发明很快被用来回答无尽的医疗保健知识,书籍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这些书籍对自己诊疗和养生起到一定推动和引领的作用,但也不能过高评价,因为书籍宣传的作用毕竟有限,就像今天禁烟的宣传一样,不良的生活方式很难通过宣传和说教而彻底改变。

三、医疗书籍大量出版和广受欢迎的原因

(一)人们自我健康管理是医疗书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近代早期英格兰专业医生较少,专业的医疗机构更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几乎都在伦敦。1600年,伦敦有约50名医生、100名外科医生、100名药剂师及250名“非正规”的从业者(不包括接生婆和护士)。大城镇医疗人员储备相对较好。1550-1600年,诺里奇有约100名医务从业人员。瑏瑡当时,英格兰人口约400万,医生人数显然不能满足人口对医疗的需要,即使加上非正规医务人员(如有剃须刀可以放血的理发师、有钉掌的工具可以拔牙的铁匠),也难以满足需求。英国正规医生多数集中在伦敦等大城市,居住在偏远地区或是英格兰西北地区的居民,无论贫富生病时都很难找到受过正规教育的医生。因此,自己掌握一些医疗保健知识十分有必要。

(二)贫民的医疗救助刺激了医疗书籍的出版16世纪以后,英格兰阶级分化加剧,农民中一部分人上升,成为富裕地主,生活水平提高,对健的需求和关注度也提高。这部分人有钱、有时间、有能力注重保健和养生。同时,英格兰农民中大部分人地位下降,贫困人口明显增加。有一部分人因病致贫,既没能力去看医生,也没能力请医生。特别是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后,救济机构减少,这些人的困境引起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因此,这个时期为贫民出版了大量自助医疗书籍,如《贫民宝典》。虽然当时全国的识字率不高①,但贫民是医疗书籍的间接受益人。这些书为解决贫困和流民问题,发挥了间接作用。因此,贫民看病难、看病贵是这个时期医疗书籍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印刷术的发展为获得医学书籍提供了便利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需求,也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条件。此前,医学书都是手抄本。印刷使出版书籍的成本明显降低,人们有可能通过印刷的书籍了解医疗保健知识。草药书中多数都有手绘植物插图,便于人们直观地认识植物药。16世纪大量植物药书的出现给传统医疗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人文主义者对植物科学的关注,事实上是对人的关怀。人人都会生病,人人需要健康,草药物美价廉,容易得到。因此,市场需求是医疗保健书籍大量出版的前提。例如,有一本植物药书在1525年到1560年间重印了至少15次。②因此,印刷术的发展为医疗书籍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四)规范植物药名推动了药物书籍的出版传播随着新大陆的开辟,很多新植物传入英格兰。在给新植物命名时,为了区分,有些植物甚至用几个形容词修饰,名称显得过长;还有的情况是两种植物使用一个词,如无毒无害的“海胆”(echinus)和阻碍船运行的“鲫鱼”(remora)或“鮣鱼”(echi-neis),在音译时容易混成一个;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一种植物有多个名字,如Ireos原来是鸢尾属植物Iris。③这样就给医生带来不少麻烦。因此,需要植物药学家修正旧药名,为新药命名。这也是这个时期出版大量植物药书籍的原因之一。

(五)职业教育的需要此前采药和医生的工作是分开的,采药是体力劳动,又脏又累,医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文化的人,是脑力劳动者,采药都由助手完成。16世纪,医生经常因不认识他们开的药而受到批评。罗伯特•伯顿引用16世纪植物学家医生莱恩哈特•福西斯(LeonhartFuchs)的话:“甚至许多老妪或村姑都比华而不实的医生更了解常用草药。”④医生们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开始积极主动认识和采集草药,并开始在园中自己种植,这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形成尊重植物研究的风气。植物药也吸引了王公贵族的注意,纷纷赞助植物园,植物药学家成为他们的医生。⑤例如,爱德华六世的护国公萨莫塞特公爵,早在16世纪40年代就曾赞助威廉•特纳;伊丽莎白女王信任的塞西尔,曾雇用外科医生和植物学家约翰•杰拉德做他的园丁。当医学院的学生开始走进植物园学习时,书籍也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家庭植物园兴起,植物学家可以直接观察植物,著书立说。这样,16、17世纪有关植物药的书籍大量出版发行。

综上所述,传统西医与传统中医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源自古典哲学和生产生活实践,都强调平衡中庸的生活理念。所以,汉语语境下的“西医”表述是不准确的。近代英国由于医疗条件差,医生人数有限,不是所有人都满意地或有能力将身体交给专业医生和合法机构,人们一直在尝试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书籍在传播医疗保健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近代英国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医生为了利益开高价药的现象。虽然现代医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个曾经困扰近代英国人的难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仍然困扰着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一部分社会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技术可以解决许多疑难杂症,但无法解决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医改任重道远。

上一篇:关税税率范文 下一篇:超声清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