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5:30

语言文学研究

语言文学研究篇1

一、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研究一直试图探索语言本体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过,由于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学特有的研究路径,没有厘清文学和语言学在文学语言学中的地位,文学语言学的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认为,文学语言学以文学作品的话语为语料,凭借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审美规律,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学语言学是文学评论,而不是语言学。也就是说,语言学只是文学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而不是研究目的。

显而易见,文学语言学在研究路径上必须遵循着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当网编辑在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语言学》(李荣启先生著)时指出:《文学语言学》系统梳理了文学语言观念的演进,探讨了文学语言的功能地位、性质特征、文本结构、类型与风格,剖析了文学语言的接受问题,突出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美。书中对以往国内理论界研究薄弱的论题都有深度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综合法,合理地吸收和消化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阐释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我们认为,当当网的这种观点是对文学语言学研究路径的误读,因为,既然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融合的综合法”,那么就不必叫做文学语言学,而可以直接看作是文学评论的一部分;反之,既然叫做文学语言学,那么,它就有与其他性质的文学评论不同的独特的一面。笔者认为,文学语言学的独特的一面就是它的语言学研究路径。就目前而言,文学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有结构主义路径、形式化路径和数理路径。

二、结构主义路径

索绪尔所创立的经典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基于功能的分类学。这种理论把语言的结构单位按照功能进行不断的分类。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功能不同,它们共同构成语言的整个结构体系。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论是:1)注重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研究。例如:“他们吃饭”的组合关系是主+动+宾,“美丽、大方、丑恶”的聚合关系是形容词。2)注重经验归纳。能观察到什么语料,就研究什么语料,不自省。3)注重口语语料分析。重视某个语言社区通用的口语。4)注重共时和历时研究。共时描写就是以一个固定的时间作为观察角度。历时描写注重语言的历史发展。5)注重语言个性的研究。6)注重分布和替代研究。语言结构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词、词组等并加以科学地归类,然后寻找语言的结构规律。

就文学语言学而言,其研究任务也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词、词组、句子等并加以科学地归类,不过,它的研究目的是寻找文学话语的艺术规律。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全用名词的著名诗句,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觅动。从形式句法看,“鸡声茅店月”是无主句,空动词是“有”。从经典结构主义语法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心理词库里是聚合关系,在这组话语中是组合关系。化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这就是文学艺术。

三、形式化路径

形式化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的主流方法之一,也可以作为文学语言学的研究路径。这里,我们用《金瓶梅》中人物会话为例说明之。《金瓶梅》中的人物会话因为各自有着不同的意义框架而体现出一定的程式化,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述。

潘金莲的个人方言可以用公式〈a〉来表述:〈a〉P = + A ∪ - (-A) (P=潘金莲;A=语言形式);西门庆的个人方言可以用来公式〈b〉表述:〈b〉x = +B ∪ - (- B) (x =西门庆;B =语言形式);武大郎的个人方言可以用公式〈c〉来表述:〈c〉 W1 = +C ∪ +C ∪ +C ∪ ……(W1 =武大郎;C =语言形式);武松的个人方言可以川公式〈d〉来表述:〈d〉W2 = +D ∪ +E ∪ +F ∪……W2 =武松;D,E,F =语言形式)。

其中,“+、- ”代表褒贬不同的语言风格色彩,∪代表合成关系。可以看出,潘金莲和西门庆具有相近的会话风格(即善于掩盖事实真相),武大郎和武松具有相近的会话风格(即直白)。这些程式化语言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个人性格不是意义框架的惟一的历史渊源,民族文化、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语种、身体状况等都能影响到意义框架P、X、W1、W2的取值。因为意义框架是不同因素制衡的结果,所以,它一旦形成便较难改变。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框架使得千变万化的具体话语场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会话整体取像中就是语境规约。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的会话形成一个大的图象,那么,每个人的会话都有个相应的核心图区(即意义框架)和背景色(即语境规约)。同样,如果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金瓶梅》中的各种人物的会话,那么,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武松的会话公式都会演绎为相应的色彩区域。

四、数理路径

数理统计是提高语言学精确性的方法之一。文学语言学可以借用数理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状况。我们这里先统计出老舍《骆驼祥子》的“不+程度副词”短语“不大”、“不太”、“不十分”、“不很”的使用情况。“不+程度副词”短语是指由“不+大”、“不+太”、“不+很”、“不+够”、“不+十分”、“不+那么”、“不+甚”等聚合而成的、表达委婉否定意义的句法固定格式。无论是“不”,还是程度副词,如果离开这个固定格式,就没有“委婉否定”的意思。“委婉否定”是“不+程度副词”的短语义。“不+程度副词”短语的委婉机制是:通过程度副词的介入,分散信息接受者的注意焦点,并使得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存在一个时滞过程,从而使得短语具有的否定义的消极性被减弱,增加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势量。“不+程度副词”短语在北京口语里运用十分广泛。

在老舍《骆驼祥子》中,“不大”最多,共有111例。例如:他不但敢放胆的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去考虑。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愿意出去,没人可以拦住他。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什么西苑又来了兵,什么长辛店又打上了仗,什么西直门外又在拉案,什么齐化门已经关了半天,他都不大注意。

“不太”只有1例:“你们男人都不说实话,”邱太太指着老李说,勉强的一笑。“告诉我不要紧。我也想开了,大家混吧,不必叫真了,不必。只要他闹得不太离格,我就不深究;这还不行?”“那么你也不离婚了?”

“不很”有22例。例如:虽然她那么说,她可是并不很热心找刘四爷去。父女们在平日自然也常拌嘴,但是现在的情形不同了,不能那么三说两说就一天云雾散,因为她已经不算刘家的人。

“不十分”有33例。例如:从丁二爷看呢,张大哥若是不收留他,也许他还能活着,不过不十分有把握,可也不十分忧虑这一层。

我们以“不+程度副词”短语为语言项目,把《骆驼祥子》与1987年建立的《当代北京话口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和比较。

《骆驼祥子》“不+程度副词”短语的统计情况是:观察频率方面,“不大”是111,“不很”22,“不十分”是33,“不太”是1,合计是167;相对频率方面,“不大”是66.47,“不很”13.17,“不十分”是19.76,“不太”是0.60,合计是100。

《当代北京话口语语料库》“不+程度副词”短语的统计情况是:观察频率方面,“不大”是53,“不很”0,“不十分”是0,“不太”是366,合计是419;相对频率方面,“不大”是12.65,“不很”0,“不十分”是0,“不太”是87.35,合计是100。

《骆驼祥子》和《北京话口语语料库》“不+程度副词”短语相对频率比较的情况是:“不大”由66.47到12.65,递减;“不很”由13.17到0,递减;“不十分”由19.76到0,递减;“不太”由0.60到87.35,递增。

从数据可以看出:《骆驼祥子》里出现较多的“不大”,在当代北京话里已经很少;《骆驼祥子》里“不+程度副词”短语有着较多的形式,在当代北京话里已经逐渐合并,趋向集中。

参考文献:

力 量、解正明:《〈金瓶梅〉中会话之语境规约》,《江苏社会科学》2004.3。

解正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语言文学研究篇2

[关键词] 语言;比较;相似性;区别

语言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对语言的熟悉之甚以至于经常把它视作理所当然,并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关于语言的研究,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为现代语言学及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来的,是一种社会行为;相反,“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应用。换句话说,“语言”与“言语”是抽象与现实、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乔姆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把语言分为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电影的出现,引起了电影界和语言界对电影语言的争议。早在1972年克里斯丁•麦茨就在欧柏林大学生电影会议上提出了电影是否是一种语言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贝拉•巴拉兹,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他曾把电影艺术比喻为一种语言,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可是,人们把电影说成是一种语言,却鲜于接受任何语言学的教导。电影这种语言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语言到底存在怎样的区别?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

文学被称为语言,电影也被称为语言,既然二者都是语言,一定在某种角度与传统的文学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似性。

从电影的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与读者阅读文学文字的过程来看,两者实际上都是一个语言的交际过程,并且导演与观众,作者与读者是互为前提的。文学作者写作的过程是用编码的过程,读者阅读是解码的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要想有沟通,前提条件是作者的编码与读者的解码共同使用代码。电影的导演制作影片与观众观看电影也是相同的道理。

其次,在创作上,电影和文学也有着相似性,二者都强调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合乎逻辑的故事情节,内容要求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小说《呼啸山庄》展示了一个畸形社会下的性格畸形的人物希斯克利夫,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小说展示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的生活写照,同时小说的主题“恨,是爱的异化”得以凸显;电影《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塑造了威廉这个人物形象,威廉极具骑士精神,英勇、有正义感而又不失谦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创作倾向或文化指向上,二者都以某种程度和样式出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虽表现各异,但都顺应社会当时的各种思潮,因此,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以及后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是受了西方的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影响,主要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作上追求内涵和风格的独特性,如人性的异化,表现手法的荒诞化意识流等特征,现代主义真实、客观、典型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物真实的心理进行刻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抛弃了合理叙述现实生活的做法,代之以情绪和感受的自由表现,甚至以情绪的自由宣泄来换取故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作品游走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突出情绪,弱化情节”。后现代主义受到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的影响更甚,在此引导下,后现代主义则更倾向于无我性和“非原则化主张”思维方式、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模糊的而且又是非特定的文化概念,不宜将其归为某一。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前卫,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电影例如,根据玛格丽特•杜拉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广岛之恋》,记录了到日本广岛拍电影的法国女演员与一位日本建筑师之间短暂的恋情,而女演员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爱人,心理念念不忘的却是在家乡内韦尔同一个纳粹士兵之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并因此而陷入痛苦,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记忆却成为难以控制的潜意识,这部影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以“时间”和“精神”为主题,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差异。

其一,在构成要素上,二者有所不同。文学语言是用文字这一人工符号组成的,其语言单位是抽象的代码(除了象形文字),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素和音素。现代电影语言系统却是用自然符号构成的,没有最小信息单位,电影语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摄影形象、影片的言语、电影的音乐、剧本等。电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镜头对观众产生影响的,因此,电影语言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视听语言。另外,虽然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有语法,但它们的语法有别,文学语言的语法从单词出发,然后划定词类、分析句子形态和语义、语用;电影语言的语法从镜头出发,拍摄全景并进行剪辑。最后,两种语言在构成要素上的区别还在于形容词的使用,文学语言处于刻画人物、场景,使用较多的形容词;电影由于影像画面的出现,就取消了形容词的使用。

其二,两种语言的风格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修辞策略上。文学作品,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其语言都讲究文学修辞的使用。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写作中常常综合使用比喻、夸张、象征、讽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于电影语言,爱森斯坦是很早就对早期电影中隐喻和象征的。作为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先驱人物,爱森斯坦认为电影的修辞性体现在蒙太奇上,认为蒙太奇即是“隐喻”,即是“象征”,上下镜头之间的关系是修辞性的,是隐喻性的和象征性的,爱森斯坦的隐喻的喻体更多情况下并不是场面本身的视觉元素,他认为喻体的选择与文化所指有关。爱森斯坦的隐喻和象征,需要观众有充足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背景,这就增加了他观点的晦涩性。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影视的隐喻和象征由于人们忙于用声音叙事而曾经被人们忽视。当时意大利新鲜事这样的代表人物柴伐梯尼甚至提出“我们反对隐喻”的论调。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巨匠安东尼奥。他认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通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安东尼奥电影中选定的空间和场景具有象征的或其他的意义,比如,他的电影《奇遇》中荒无人烟的西西里岛、《红色沙漠》中大片的灰色厂区、《夜》中米兰城市里空无一人的街道,这些画面都象征、映射出城市的冷漠。由于无法使用文学语言中的比喻词,电影中的隐喻多是通过场景、色彩、服装、道具和音乐实现的,例如电影中黑白颜色的使用,通常用来表现黑暗和死亡;而彩色意味着光明和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色彩深切地感受影片的基调。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如此,电影从开始部分到纳粹结束,导演使用的只是黑白色镜头,象征了犹太人生活的黑暗时代,当纳粹投降,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银幕突然换为彩色,彩色的使用体现了犹太人走出死亡阴影、走向光明的心境。电影中还用联想、夸张、示现、排比、空白等修辞,在风格表现上可以加强表达效果,但都是通过图像和镜头来实现的。镜头作为修辞手段,使得影片表达的文化可以跨越其表现的文化受众的局限性,使其文化更具认可性,观众也可以同时找到文化价值的归属感。另外,摄像机的机位也是电影语言的风格要素。摄像机角度的俯视、仰视或平视对观众感知的影响不同。通常的规律是,仰视常给人际关系以压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平时角度给人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自然。

其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电影语言多用于叙述和说明,它的工作机理主要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也就是说,电影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的变化和运用都在忠实于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或者说是在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电影语言通过感知就可直接到达观众;而文学语言则多是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它需要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解才能到达读者。此外,对人物的表现程度,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也有差别,文学语言可以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电影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却只能停留在表象、外部。

其四,两种语言存在的状态不同。文学语言是静态的,讲求文字叙述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其存在的空间是两维的,具有严密的线形,是线性的;电影语言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是三维的,是立体的。因此电影语言连贯性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连贯性是由光波和声波体现,而且是动态的,因为视觉和听觉都在随着镜头运动故而缺乏了文学语言那样的长期的稳固性。

其五,二者的传播机理不同。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都在发挥着相同的社会作用――传播信息。不同的是文学语言传播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字视觉感受进行的,电影语言的传播是导演与观众间通过光波和声波进行的。

其六,两中语言的通用程度不同。各国、各民族的语言系统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具备普遍的可接受性。电影语言却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与绘画、雕塑等有较多的共性。

最后,对两种语言作批评时所用的标准不同。

文学语言的批评主要是运用语言学、文体学、形态学、语用学等理论对各种文学类型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及作品中的选词、修辞、韵律(主要对诗歌)、原型模式、创作结构、文化方面等进行或现象分析、或理论阐释的评价。电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为我所用,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场景、各种风格的音乐、绘画、雕塑等题材、元素和技巧,还由于电影语言的视、听特点,电影语言的评论多采用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美学原理对电影语言中的文化、声音、镜头、风格、光影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对电影语言的研究也涉及语言研究,但多是针对人物台词,剧本语言等口语化的、叙事性的语言,在电影语言系统研究中所占比重较小。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的研究为电影语言奠定了基础,电影语言研究从文学语言研究中汲取了许多营养,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语言“文学在先,电影其后”(比埃尔•盖斯诺瓦的论断,刊登于《电影》杂志),D•罗泼斯还发表了《害了文学病的电影》(刊登于《电影》杂志),认为文学与电影互相危害。更多的人的观点是,电影若想成为一门能与文学相媲美的独立的艺术,就必须有自己的语法,具有形成风格的元素。总之,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关于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之间的对比仅是文学研究与电影研究领域的一角,但我们希望电影可以从文学研究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电影创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语言文学研究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文化语言学;日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09-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语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得到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当时教学规模小,教学需要单一,主要通过语法和阅读使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所以,这一阶段为译读阶段,基本上是哑巴日语;第二阶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关系在诸多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并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日语教学的目标,这是日语教学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外语教育界,不少专家和学者着眼于文化语言视角下的教学法研究,取得了卓有成就的探索。在日语教育界,近年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必要性给予的重视亦毋庸置疑。大力度的研究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把研究成果潜移默化应用在语言教学中,采用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外语教学法

(一)直接教学法

日语教学法最初在二战期间受日本殖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在日留学生的日语教学中展开,此时期主要采用直接教育法进行教学,直接教学法由“自然法”发展而来,强调外语教学与儿童母语学习的原则相同,主要为教师独白、直接复述和正式的问答练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强调语言本身内容的前提下,忽略了语言功能的理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应试型,并非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

20世纪30―60年代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和运用了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The Oral Approachand 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此理论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学习语言是一种形成习惯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有:

1.语言教学是从口语开始的,之后才教授书面语形式。

2.对词汇和语法进行分级教授,达到一定的等级后再教授阅读和写作。

3.新的语言学习通过情景进行教学和练习。在教学中设计具体生动的场景,提供鲜明形象的语言文化素材,使学生的外语知识得到思维上的再现。

情景教育法对教材和视觉辅助物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示范作用、协调指挥作用和监督作用。直到今天,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仍然能看到口语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影子。

(三)听说教学法

听说教学法(TheAudiolingualMethod)是在美国培训语言调查人员的“问询法”和美国军队特别教程的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语教学法,是一种以结构为主的语言教学法。听说法的课堂活动主要特色为对话和句型操练,对话可以为主要结构提供语境和使用文化背景。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在外部表现而非内部过程,形成刺激―反应(S―R)的语言习惯,学习者无法对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式做出选择。

教师在听说教育法中处于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地位。在基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复述和回答。当教师为非母语教学时,音响设备即听觉刺激在听说教学法中可提供对话和练习的准确范本。

(四)交际教学法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于1972年出版的《National Syllabus》是对交际教学法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许多语言教师接受了功能主义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并将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教学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协调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是教师在交际教学法中担当的重要角色,同时,教师作为独立的参加者的教和在学中指导课堂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提供交际场景并讨论功能和与情景相符的语言,根据对话和语境进行问答练习,反复操练基本的交际用语和表达该功能的语法结构,再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加强其功能和意义。

除了上述几种外语教学法之外,随着新的学习理论的诞生,出现了一批新型教学法,比如,暗示法、沉默法、心理法以及全身反应法等。我们在借鉴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与我们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结合起来,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特定的方法与特定的目的和环境相结合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文化语言学视域下日语教学法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一)必要性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本■の■点》一书中指出「言■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の文化であり、分化の■点を■れて言■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在我国,罗常培先生是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语言现象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功能性。

上层的文化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和交际模式。在日语外语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导入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在日语初学阶段,适当地导入与语言相关的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为满足学生对未来研究的专题打下基础。在明确专业倾向的高校日语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毕业后岗位职责要求的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中。

目前,我国高校的日语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法相互交叉运用的实践结果,教授者和学习者仍然把应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像国际日语能力测试这样的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点,我们必须从异文化理解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减少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摩擦。

(二)主要方法

在日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文化语言学教学法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实用性原则;(2)阶段性原则;(3)适合性原则。在以上三种原则的基础上,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出发的日语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注解法。出现学生较难理解的日语词汇或语法表达时,结合日本文化,在课堂中加以篇幅进行注释,灵活和简便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适用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点。

2.实践法。通过指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使学生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比如:看视频,举办专题讲座,日语角等课内外活动。日语阅读课是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日本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日本当时社会的现状,是理解日本民族感情的纽带。

3.融合法。文化内容与日语语言材料相结合的方法称为融合法。日语的语言材料本身就是理解日本文化内容的一部分,通过介绍日本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使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提高学习日语的热情。

4.比较法。作为日语语言文化学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法就是通过探索汉语和日语表达方式的异同,发现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的敏感度。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出发的教学法随着日语教学的多样化,结合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在中国高校日语界作用日显,各高校日语专业可根据培养人才的目标和特色,适当灵活调整,采用多种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主要途径

在日语教学中渗透日本文化,了解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加强学生对日本民族文化本质的理解,深刻揭示日语语言的特色,主要途径有:

1.原版日语教材的引进。教材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原版日语教材涉及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日本人的价值观念,而且说话人是日本母语人士,遵守日本语言行为准则,在满足教学用途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语言需要,为教师提供权威的知识源泉。

2.运用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的同时,在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条件下刺激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领略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可以大大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必须采用正规恰当的语言形式,对学生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纠正和指导,特别是日语外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切身生活体会,为学生生动地讲解日本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语言环境,应鼓励学生大胆与外教接触,提高语言的辨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重视课外活动。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日本文化专题和邀请日本企业进行讲座等多种课外活动的展开,制造学习日语的文化软环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意义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交流的摩擦和冲突,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准则在日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思考语言内涵和异文化现象,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受到学生积极考察文化属性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探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把语言作为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文化语言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丰富了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经验,扩大了科研成果,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语作为沟通的桥梁,外语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日语文化语言学教学理论方法,提高日语教学质量,培养中日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是日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今井喜照.『日本■教育の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

[2]胡振平.文化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

[3]藤本,贵夫・木村健治.『言■文化学概■[M].大阪:大阪大学出版社,1997.

[4]管秀兰.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5]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语言文学研究篇4

关键词:网络背景;语言教学;研究

一、高职语文语言教学特点与现状

(1)高职语文语言教学具有实用性、工具性、专业性。高职高专的语文语言教学目的是:要多增加传统语文语言学习,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突显语言技能教学,强化口语基本功能训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未来从业目的来开展个性学习。

(2)教学对象是高职类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而言,他们的语文基础较差,口语能力差。在他们眼里语文学科是备受冷落的,不如一些实际技术来得实在。

(3)高职语文语言教学不受学校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老师和学生十分重视专业课,不重视传统的语文课,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地位十分薄弱。

二、网络背景下高职语文语言教学策略

网络技术对高职语文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背景下创新高职语文语言教育思想,完善了高职语文语言的教学内容,整合了教育方式,推动了高职语文语言教学现代化,建构了现代化新型教育模式。

(1)高职语文语言教学中引入网络语言。当今信息发达,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语言传播的更新速度更快。越来越多的新词汇不断产生,在学生的口头流传。这些语言新潮、时尚、贴近生活。例如,现在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小时代”“小清新”“雷人”“甄痔濉薄昂我蕴濉薄霸芳体”等。教学时可以把这些新潮的词汇引入语言课堂,通过幻灯片的展示,来阐述现在的一些语言产生的现象及其流行的原因,并统计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用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

(2)运用现代网络语言交流工具,让学生与老师可以随时交流。师生们可以运用网络里面的信息交流技术,针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利用QQ空间留言、阅读空间、微信、人人网等来进行网络交流,这样更加方便简洁,学生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去感受生活,老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使语言学习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

(3)网络背景下要改变语言教学方式。传统语言教学比较封闭,书本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它的缺点是来源过于单一,使老师们在教学过程里往往缺少材料。网络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使用“多维立体化教材”,这种“多维立体化教材”可以展示文字、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而且查找资料更加方便[1]。 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教学方式对“多维立体化教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2]

(4)网络背景下高职语文老师的角色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是讲“道理”的老师,其核心的任务是“讲解答疑”。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使用逐渐普遍起来,学生从过去的教学客体变成教学主体。高职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远程指导,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视频、图像教授给学生。比如将QQ语音系统引入高职语言教学中,这种软件系统可以一对多,老师在教授的过程可以和多个学生直接交流,减少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促使高职语文语言教学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三、网络背景下高职语文语言教学的反思

在这个信息爆发时代,有大量的不合适的东西通过网络语言传播给学生,这对生活经验浅少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 因此,网络背景下高职语文语言教学要注重对材料的甄选,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使用那些能表达正能量的、积极的材料。

参考文献:

[1]刘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

[2]艳春.网络文化冲击下的高职语文教改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04).

语言文学研究篇5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语言能力培养;作用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对外国文学的研究,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外国文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未能重视该教学的积极作用,进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既增强英语教师对语言文学的重视,又提升教学效率。

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议

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语言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对跨文化交流搭建沟通的桥梁。我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使用英语交流是必要的,所以有效开展英语教学具有必要性。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了解国外文化背景,对他国风俗习惯有诸多了解,因而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传授,忽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其次,教学活动中,未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最后,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与文学教学相脱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1]。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时,教师有必要从综合角度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和输入技能,以增强学生了解国外文化历史的意识,为其更好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提供充足动力。英语语言文学与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积极开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基础知识和了解国外风俗习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积极影响。对此,针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现状问题,教师应施以有效教学策略。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互动条件,鼓励学生自主深入了解语言文学内容,以不断积累英语语言材料。其次,注重语言与文学的结合。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进而增强其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学活动中,必须将语言与文学相结合。最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积累更多语言文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英语交流。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使学生之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2]。

二、英语语言文学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有效开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口语表达是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内容的实践,也是其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通过创设表演情境,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通过表演,学生的口语表达机会增多,且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有深切的体会。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文学对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英语语言文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对语言的精炼表达,或具有一定生活实践背景,或具有批判、讽刺等含义,总之具有总结性。通过文学作品,能够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充分反映,以质朴的生活,给受众以无限的感染力。首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文本中优美描写、意义深刻等词汇、语句进行深入讲解,能够增强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长期积累中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其次,通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诸多学生能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英语知识内容进行学以致用。最后,通过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叙事等方面的剖析,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经验,进而开展二次创造。该过程中,学生不仅具有发散思维,而且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升[4]。

(三)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开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由于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因而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时,需先将其翻译成中文,进而对文学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英语语法、语序、句子构造等方面与中文有出入,如若学生按照汉语习惯继续英文翻译,不仅丧失英语语言文学中的美感,而且可能使学生陷入误区。对此,教师为解决该问题,经常为学生传授诸多翻译技巧、方法等,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正确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翻译能力进行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培养学生听力能力

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为增强学生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而播放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听力能力。如《巴黎圣母院》、《飘》等优秀文学作品,翻拍成影视作品。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不仅能够观察人物的神态和体会人物情感,而且可以听语言对话,调动学生的模仿欲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和语言能力。基于视频的语言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所以,在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听力能力得以提升,而语言能力必然得到培养。可见,英语语言文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

(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英语语言文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积累英语材料,丰富其语言系统。英语文学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内容,是对异国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射。英语文学作品中,学生会遇到生词或陌生句型,影响其阅读效率。对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泛读,以了解文章大意,进而对生词或陌生句型加以猜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词语解析能力、阅读能力。学生在猜测生词中,或者浪费大量时间,或者陷入误区,因而要求教师在精读中,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语,以深刻理解文章含义。长期以往,学生可以根据已有学习经验,对任一英语文学作品有着更多理解和认识,其阅读能力必然提高,且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在英语语言文学的作用下,不仅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陶冶情操,对外国文学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学生传授语言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外风俗习惯等,以树立跨文化意识,进而使学生在具体英语交际中更好应用英语知识,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发挥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静媚.浅析英语语言文学对高校学生英语习得能力的影响[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03-106.

[2]陈若静.英语语言文学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探索[J].英语广场,2016,03:117-118.

[3]牛敏.贵州省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培养与英美文学教学之关系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5:169-170.

[4]马红.浅析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基于英语课堂文化教学[J].现代交际,2012,10:40-43.

语言文学研究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情感,给学生们传递信息,让学生们从老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表现力,从而热爱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小学教师授课时普通话夹杂着方言,更有甚者完全不用普通话授课,久而久之,学生耳目渲染,会造成发音不准,普通话把握不准、无法欣赏优美作品的意蕴内涵等严重后果,这势必会影响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便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普通话发音准确,读音标准,切记不能有“南腔北调”没有口头禅和病语。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满腹经纶,讲课文绉绉,满嘴“之乎者也”不伦不类,这种语言学生们听了只会不理解,并且对以后学习文言文也有障碍,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只有教师语言规范了,才能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当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力求达到语言简洁、清晰、生动、严谨,时刻避免出现不规范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虽然小学生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思,但依然离不开具体事务的形象帮助。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未知鲜明的事物好奇心比较重,稳定性不强,通常对一些移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注意力才得到集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用较多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所谓形态语言,是指说话伴随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其他动作。而教师这些无声的形体语言,不仅能够直接表达某种意思,更能够起到加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而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不当,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消极的情绪,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教师猛地拍一下桌子,全班同学立刻受到惊吓。又或者学生们在读课文时,教师来回走动,学生们的视线也会随之移动,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百分之七来自文字,百分之三十八来自说话的语气,百分之五十五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形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多么重要。丰富的面部表情、自然恰当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愉快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把形象和教学内容充分的融合到一起,利用形体语言使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充满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内心敏感又脆弱,会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观察学生们的心理,学会察言观色,无论是授课还是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无论是批评学生还是评价学生,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少批评,多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带点鼓励性,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有可能因为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而伤心好几天,也可能会因此不喜欢这门功课。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如将批评改为鼓励的语气,让学生爱上学习,即使错了也会及时更正。如“你这次的发言真棒,比上次有进步”“你这次虽然回答错了,但是老师知道你下次一定可以回答的非常正确”“哇!你的回答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等简单的一句话会使学生们信心倍增,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若我们身为学生,被自己的老师用非常伤自尊的语言打击,同样也会沮丧,变得没有自信。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不断鼓励的氛围中,才会思想活跃,思维标新立异。

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度深沉含蓄,教师性格或庄严,或严谨,或简练、或善讲。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语文教学是实实在在的目标,并不是虚无缥缈,只要我们掌握好语文这门技术,把握教学中的技巧,在长时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的总结和汲取经验,并完美的把他们结合起来,通过积累,实践,创新,探索,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刘廷君.规范语言至真课堂[J].科学咨询.2013.02

[2]冯蕾.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3]周正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读写算.2013.21.

[4]赵慧敏.语言艺术走进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7.

[5]张海苹.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J].快乐阅读.2013.11.

语言文学研究篇7

一、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对学生高效地传授知识。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标准、精练,进而在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上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还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教育工作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所以,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坏对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更好探索。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课堂中面对黑板、听教师长时间一成不变地进行讲解,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运用灵活的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那么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探索。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善用语言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要使用言语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学生还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练,比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不能含糊不清地进行讲解,避免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难以及时地进行理解和疏通。例如,在教学《白杨树》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在讲课的开始,就对这篇课文中的注意事项、发音标准进行标准的示范性导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读得标准的同学进行示范。然而,有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课堂时间不停地在讲台上讲解,其实学生都是有疲倦期的,到一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所以教师可以用简练、精确的语言来对学生讲解最精确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2)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就是幽默,轻松风趣不但是重要的一种语言艺术,更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轻松风趣的语言艺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效地激发学生更多的思想和想象,并且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和探究心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这样,学生们能够在轻松、风趣、幽默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学习和成长。另外,和善性也是轻松风趣的一个典型特点,它能够高效地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有一次,有一个学生造句子完全没有标点符号,教师就在讲台上把他的作文一念到底,念得脸红脖子粗,把台下的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那名同学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轻松幽默的教学,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用心。(3)要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王力先生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曾说过:汉语的形式之所以美,主要是因为在语言当中包含了抑扬顿挫的美感,同时也有着整齐的美感。这些因素与音乐当中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汉语当中的美感也是音乐美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向学生表达出课文当中的感情,使语文教学具有其应有的美感,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更在我国教育计划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语言艺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兼备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保持语言艺术的精准性和轻松幽默。从语言艺术角度对学生进行施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跃萍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宝塔小学

参考文献:

[1]隋树美.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教育,2014(02).

[2]唐燕.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3]陈少月.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

语言文学研究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行为;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0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03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分析

小学教学的难题在于学生正处于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起步阶段,此时学生学习新事物的意愿和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将对其今后的学习行为养成造成恶劣的影响。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学的窗口,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教师的课堂语文行为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可以简单概括为课前导语、过渡语、提问语、解释语与结束语五个部分,且分别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实施要求。

课堂导语部分需要运用诙谐幽默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过渡语部分主要是将抛出的“诱饵”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或者是将以往的学习内容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连接起来。小学生思维更容易发散,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过渡语使课堂回归到教学核心内容上去;提问语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集中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解释语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性最强的部分,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教师的解释语必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同时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学习内容;结束语部分起着归纳总结的作用。通过这一部分,可以将本节课或以前学习的内容重点进行强调,加强学生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印象。

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试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得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代替教师的课堂语言工作,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获取更高的考试分数上,因而逐渐忽视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课堂语文行为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殊不知,缺乏生动语言的课堂很难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逐渐失去了模仿教师规范语言的机会,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一)创造真实丰富的语境教学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初期,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课程内容,一些简单的语句用法和规则在小学生看来也是晦涩难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将相关的课外资源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有利于记忆知识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日常的生活情景下,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若能将自己和学生都纳入其中,便能在提高师生互动性之余,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亦是有利的。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尽可能规范

教师教学语言需要规范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够采用诙谐幽默的教学形式,不能够运用丰富活泼的语言或者流行语,也不是限制教师照本宣科,只能够按照课本的固定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说教学语言在发音和语句用法方面要注意规范使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着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同时由于教师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一直是学生最倾向于模仿的对象。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儿童开始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榜样,不光要多使用不同的词汇,还需要注意防止用法错误和语言失误,要讲究语言使用的质量和品质,在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法等方面做到吐字清晰,表达流利,充分表达出汉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美,同时利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强调学习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学生作为知识学习中的主体,相比于教师鞭策式的学习,如果能够自主学习,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学习潜能,教师应该适当地在课堂上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小学是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也很脆弱,碰到难题容易被打倒,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战胜困难带来的快乐。比如,在课堂上提问时,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你真棒!”这样简单的评语,就会让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信心大增;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回答,千万不可采取挖苦讽刺的手段,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思考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状态,长此以往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考虑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其他角度的思考。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文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的语言行为养成和课堂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现代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有效性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要求,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最高效的课堂语言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 马悦.教学理念与课堂话语:两类教师课堂指令语的使用带来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6):1-6.

[2] 王明利.国外语言教学中对课堂师生话语交往分析的几种理论方法的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6.

[3] 许瑜函,杨向东.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93-96.

上一篇: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