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5:30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本科评估 平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1-03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实施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保障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本科评估。学界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式,如何通过评估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如何进一步实现评估的简洁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我国高校进行本科评估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恢复高考时算起,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速比较缓慢,1978年为1.55%,1988年3.7%,1998年也不过才升至9.76%。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实施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为15%,2007年为23%,2010年为26.5%,到201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划分理论,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大于50%以上为普及教育,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基石。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时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绝佳时机。经济扩张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类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参与度,使高校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这是成就高校发展的一个绝佳时机,同时,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高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人才,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教育的急剧扩张,许多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扩充无法跟上教育扩招的步伐,致使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为了保证本科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保证本科院校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而优质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决定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2 我国两次重要的本科评估

2.1 首次本科评估――水平评估

首次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建设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情况。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通过”的学校五年后进入审核评估。

我国首轮评估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的,评估工作是从2003开始,2008上半年结束,首次评估全方位地对我国的59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估。虽然首轮水平评估由于缺乏自身应有的自由与自觉和独立性不强而饱受诟病,但首轮评估过程、方式和方法及评估本身都为后面我们将要进行的第二次审核评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首次评估是对我国的本科教学一个总体检阅,通过评估,我们大体摸清了我国本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目前急切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它促进了各大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和重视,加大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稳固了教学在学校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其次,首次评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教学工作秩序的形成,使大多高校的教W管理和教学水平通过这次评估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过程系统化;最后,首次评估制定了比较严谨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它成为高校规范管理的参照系和指导高校发展的指挥棒,也为第二轮本科评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工作范本。

2.2 第二次本科评估――审核评估

第二轮本科审核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办学条件、审查本科教学质量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考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状况及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审核评估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第二次本科评估强调高校在确定自身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质量达到标准,引导高校创建特色、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第二次本科评估首先设计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共同参与评估的新评估组织体系;其次,第二轮审核评估不同于第一次的水平评估的指导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思想,倡导了学校主体,国家把关,学生为主的新评估理念;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采用了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法,评估中有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评估,建立了过程管理和专家工作规范的严格过程监管机制。作为一个已经评估过的院校工作人员,我认为此次评估从声势上不像第一次评估那样搞得“轰轰烈烈”,评估在“静悄悄”的进行,非学校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学校正在评估。经过第一次评估,人们对评估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抱有太多的好奇心。在此次评估中,学校一切活动正常进行,评估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次,通过第一次评估,学校的管理已经规范化和程序化,学校教务对基础教学数据在平时的工作中收集整理到位,再加上高校经过首次评估,对评估过程都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准备材料充分,几乎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大多高校为了迎评都引用了一些评估平台,教学数据都在平台上可以检索到,这也是该次评估悄无声息的一个原因。

3 评估结束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关注教学过程数据收集, 建立学管理平台

平台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原来简单处理数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信息处理平台化发展的进程,在本科评估中建立一个所有高校通用的数据管理平台,是未来本科评估顺利进行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们所经历的两次本科评估中,评估数据收集是被评估高校面临的一个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首次评估中,各大高校为了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可谓是用尽手段,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评优结果,甚至冒险假造教学数据。每个迎评高校都在尽力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因为评估数据直接影响评估结果,而评估结果对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学校未来招生名额,影响学校以后的每一届招生,影响上级对学校未来的资金投入,以上每项都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所以教学数据收集中每个高校都高度重视。但现实情况是,评估中所需的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部门或院系,并且这些数据多数处于原始状态。这是因为本科评估前学校对教学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条目要求,每个部门和学院所拥有的教学数据内容和条目都不一样,尤其对新合并高校,合并前各校各自为政,不可能有符合统一格式和相同条目的数据,收集评估所需数据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即使非合并高校,也是因为教学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同工作人员的偏好不同,教学数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来或存储,要收集到评估所需要的一定年限和时间段、条目统一,内容一致的所有教学数据,就需要各个学院组织人力对原始的教学数据进行整理,评估是在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组织人力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仅仅就这一项工作,就会使迎评学校焦头烂额,这也是有些高校冒险编造虚假教学数据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目前,高校大多工作已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教学过程数据大多使用Excel表格和Word文字处理等简单数据处理方式,采用这种简单自动化数据处理方式,针对少量数据还能应付,如果教学数据常年积累,就会有很大弊病,首先,如果用户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检索起来非常缓慢,Excel对数据的处理只适合小型数据库,实现大型数据存储几乎慢到无法忍受;其次,使用单机保存的数据容易出错或丢失,难于对数据进行后期维护也是它的一个弊病。因此,在首次评估结束后,建立一套教学管理平台系统就被提上日程,但我们调研发现,目前针对教学管理的平台比较少,已经在使用大多数是本科教学评估系统,且单机版居多,这就造成系统运行硬件要求高,而且操作复杂,限制了数据库的发展。而基于微软的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框架的本科教学评估系统又面临一个网络解析速度慢,灵活性差的现状。

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网络技术,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办学质量评估各项指标为核心,开发一个高校通用的教学数据平台系统,这将最有效的实现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简洁化。这个平台能提供开放性和可移植功能,同时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以实现评估人员在远程调用自己将要评估的学校本科教学数据,不需要进驻到该高校或进驻时间很短就能对这个学校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评估,这不但可以减少评估人员的长途奔波,又可以不影响评估高校的正常工作开展,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数据共享。通用的教学管理平台系统中教学数据具有统一标准和条目,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成为迎评工作的亮点。在平时工作中高校对海量教学过程数据可以统一采集、整理、归类,然后定期备份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存放地,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可以同时备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数据是我们研究高校发展历程,总结教育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

3.2 分析中外评估模式利弊,确定我国评估方式

不同的评估模式包含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政策伦理,每一种模式都包含着主体的教育理念和评估理想,同时也蕴含着它的价值取向,确立我国的高等采取那种评估模式,有助于我们把握评估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认识评估教育价值的本质及其含义,深刻理解评估本身存在的意义,理解评估存在的政策伦理追求。

西方主要的教育评估模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泰勒模式――科学取向模式。即就是运用各种可以将事实量化的手段,收集对象的稻莼信息,以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决策取向模式。即就是对评价方案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三,斯里克文的目标游离模式――人文取向的模式。即就是提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四,斯塔克的应答式评估模式――参与取向模式。这一模式以心理构建思想为基础,强调评价过程是所有与评价方案有厉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过程。

我国现在采用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刘理认为属于“政治取向模式”,这是因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和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宏观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评估中政府行为的集权模式。但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缺点是评估信息不全,专业性不强,导致评估失真;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效率低;独家控制评估权,缺乏监督,影响评估的公证性。

根据约翰・布伦等人研究证明,评估给高校的影响有两面性,评估在促进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和高校文化改变的同时也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和学校内部官僚化趋势的增长。评估导致国家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过多介入学校正常运行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高校学术权力的存在空间,打破了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这与评估引导高校摆脱外部压力的基本价值观相左。评估是确保高校遵循基本教育规范,保证高校按照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则办学,但在评估中为了使评估结果具有说服力,评估邀请不同行业人员介入,这就会使学校为了达到评估的目的,而做一些部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事情,使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保持自然秩序,高校整体运行不能保持稳定状态,阻断高校办学行为的连续性,这样,高校就不能根据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形成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与评估的目的相违背。现有的几种评估方式中只有外部评估(中介性评估)可以使高校的独立性得到最大实现。

中介机构评估在评估中兼顾社会多种需求,接受各方面监督,对教育活动即办学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具体好处体现在:首先,中介评估可以保障学校学术活动的相对自由。通过各行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既保证了评估的可信性,又确保了高校自由的进行学术活动,如果评估由政府主导,就有侵害学术自由之嫌。其次,政府进行评估时,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都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这种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评估,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评估中介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证性等特点,能更好的保证评估结果的公证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但中介评估容易引发大学的“文件制造”运动和“自我欺瞒”的造假行为。这也是我们在评估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4 结语

评估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评估中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评估是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实现教育“在适应中超越,在服务中引领”的作用,在评估中评估者应尽量做到“立身世俗”又“不唯世俗”。评估是为了在世俗化的活动中尽量追求超越性的“天职”,注重评估的当下存在价值,在评估中不断完善这种教育体制,发挥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正向功能,减少它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早日腾飞。而不能迷失在各种对教育和教学评估“指责”和“称颂”的喧嚣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理,董垌希.高校评估政策理论分析-以我国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2-47.

[2] 梁绿琦,袁光亮,张瑞芬.教学评估D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34-138.

[3] 李志宏.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对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6.

[4] 张蕾,明仪皓.本科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陈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25-28.

[5] 王卫平.刍议本科教学评估方式需要避开的误区[J].职业教育,2016(5):163-164.

[6] 周锡堂,董超俊,赫向英.从教学评估实践看地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改革与发展,2016(1):26-30.

[7] 陈柳.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模式转换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6,2(8):23-25.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2

论文摘要:英国RAE与我国CDR同为评估机构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评估,均以学科为评估对象,对高校的科研质量进行的评估活动。但这两种评估活动在实施主体、指标体系、运行程序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将其与我国的学科评估进行对比,探寻差异,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工作的完善提供借鉴。

英国是世界上首个建立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制度的国家。RAE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科研评估(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的简称,用以评估大学和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的质量,是英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具权威的评估之一,对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CDR ( China DisciplineRanking),即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为我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与RAE同是以学科为评估客体、面向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评估类型。中英高等教育发达程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尽相同,但将此两种同类型科研评估进行对比,也可明确差异所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英国RAE与我国CDR之概述

RAE始于1986年,是由当时的大学拨款委员会组织进行的,在1988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改革之后,1989年改由大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现今的RAE由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苏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SHEFC)、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W)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DELNI)联合对全英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RAE的评估周期是三至五年,从1986年以来共完成六轮评估。RAE提供全英范围内高等教育机构科研质量的排名。英国的任何一个符合获得基金会拨款条件的高教机构都可以参加这项科研评估活动。其分类评估的学科被称为“评估单元”( Units of Assessment,简称UOA),力图反应高校的科研模式。

我国的CDR又称“学科排名”,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至2009年已完成两轮评估。

RAE与CDR同为高等教育的国家层面大规模评估项目,均以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科为评估客体,以同行专家评议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估结果均采用大学和学院排名的形式呈现,并配以评估报告,以达到促进高教机构科研质量的提升的最终目的。

二、英国RAE与我国CDR之比较

目前,RAE与CDR在评估实施机构及专家成员组成员构成、评估目的、指标体系、评估过程等方面均又存在较大差异。

(一)评估组织机构

已经完成的六次RAE的组织机构经历了由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到大学基金会(UFC)与多科技术学院和学院基金委员会(PCFC),再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的演变。这些机构均属于政府与大学之间的中介组织。目前,RAE主要由HEFC组织实施。HEFC成立于1992年,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根据高教机构的科研能力和运作效率,即RAE评估结果,对高校进行有选择的分配经费。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分别设立三个子机构。此种半官方的中介机构在英国高教领域一直发挥着缓冲调和的作用,政府意志通过它间接作用于高校。

我国CDR的组织机构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这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在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中心成立于2003年7月2日,其前身是挂靠在清华大学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从性质上来说,原中心具有一定的中介机构性质,但直属教育部后,独立性有所减弱,直接受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

二者组织机构性质不同,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在一国内能否生存发展与国家政治背景、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有关。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方在国家与高校之间的协调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如何将此种体制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评估专家组成员构成

RAE与CDR均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评估方式,所不同的是评估小组专家的构成及产生方式。1996年后,RAE开始公布较为明确的评价小组人员的产生程序和职责,2001年评价小组的划分更加明确,以学科为基础组成对应的评价小组。RAE2008采用双层评价小组系统,将前几轮评估中的UOA定为67个次评价小组。再将广义上都属于同源学科的、拥有相似研究方法的UOA划分为一个大的学科群,每个学科群设置一个主评价小组,共15个。次评价小组人员由一名主席和15名成员构成;主评价小组人员由一名主席、主评价小组内各个次评价小组的主席各一人、若干国际评价成员和候补人员构成。评价小组成员由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组织,包括研究成果使用者进行提名,由高等教育基金会负责任命。主评价小组主席职位公开接受符合条件的相关专家的申请,主评价小组内的国际评价人员还保证了评价始终坚持的国际标准。

我国CDR评估专家组是学位中心派出的临时工作组织,其成员产生程序和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构成也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来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来自工商业界、专业职业领域的社会团体成员。虽然我国也开始逐步强调应有社会人士参与评估,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参与评估的广度和力度远远不够。RAE广泛吸收国内外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估的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与借鉴。

(三)评估目的

RAE的评估结果一直是HEFC对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RAE2008提出,“首要目的是为高等教育机构递交的每一份科研成果作出质量报告,四个高等教育拨款机构根据质量报告决定它们2009—2010年度对高教机构的科研拨款”。可见,RAE目的有二:一是促进高校科研质量的提升,为科研质量高的大学和专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决定未来一定时间内拨款机构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分配。

CDR目的是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使各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社会人才流动和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可靠信息;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等。RAE与CDR评估目的的最显著差异是RAE的结果直接与资金分配挂钩,是一种凭借科研质量竞争拨款的方式;而CDR的评估结果仅仅为国家、社会提供参考。可以说,CDR的排名更关乎声誉,而RAE的结果更关乎金钱。

(四)评估指标体系

RAE2008的评估指标包括学科研究成果(权重不得低于50%)、学科研究环境(权重不得低于5%)、学科名誉(权重不得低于5%)。根据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各项指标权重会有所不同。从RAE要求各高校提交的材料来看,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环境的指标具体有:1.学科研究成果方面,需要提交学科参评人员在本评价周期内发表的四项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演讲等各种形式;2.学科研究环境方面,需要提交学科的教师、研究生和科研奖学金、科研经费、科研环境、科研战略计划等信息。

RAE的质量总评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等级。RAE2008共有五个等级,科研成果部分等级标准依次表述为创造性、重要性和精确性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国际较高水平、世界水平、国内水平和未达到国内水平;研究环境质量等级及标准分别是有足够的研究成绩表明其研究环境是杰出的、优秀的、好的、适当的和欠适当的;学术声誉指标的五个等级分别是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是杰出的、出色的、很好的;和对学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得到同行的认可、缺乏足够的成绩证明其对该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最后将三项指标的等级加权计算总等级。

经过几年的学科调整,我国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中共包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有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学术队伍的二级指标包含教师和专家情况,科研设有科研基础、获奖专利、论文专著、科研项目四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分设奖励情况和学生情况等。学术声誉的调查也日渐严谨,第二轮CDR聘请专家数也由原来的50人/学科拓展到100人/学科。在指标核算方面,我国CDR采用百分制,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分值。此外,在各部分的三级指标中,对各项统计数字的要求较多,如论文专著指标下要求统计CSCD或CSSCI收录论文数,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出版学术专著数等,此种数量导向的评价指标较RAE有很大不同。

(五)评估流程

RAE2008评估实施步骤大致有三:第一,评估小组拟定评估标准,广泛听取大学意见后完成评估标准的修订;第二,高校筹备和提交评估材料,包括学校科研队伍情况、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情况、奖学金信息、科研经费、科研环境和科研信誉等;第三,次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和方法对申请材料进行评价,并向主评价小组提供建议,最终次评价小组根据综合情况形成对受评对象的质量报告,由主评价小组签署公布。RAE2008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一直到2013年每年总计15亿英镑的学术经费的流向;以及影响各校各专业的排名和未来的招生情况。通过此种方式,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走上了质量竞争强化之路。我国CDR的评估过程也较为严谨规范,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公示、数据核查、声誉调查、结果计算和结果公布六大步骤。在对专家进行学科声誉调查的同时征求专家对指标权重的意见。在学位中心于2006年开展的第二轮CDR排名工作中,首次在全国大范围使用“学科类信息采集客户端系统”进行数据报送,并实施了“数据形式审查、重复使用检查、公共数据核查、数据网上公示、论文清单抽查”五大措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评估结果除在期刊、网络等媒体上公布排名结果以外,学位中心还面向参评单位提供评估数据分析报告,为单位了解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三、RAE与CDR比较之启示

RAE共进行了六轮评估,每一轮评估在管理、细则、指标等方面都在不断改进,日臻完善,这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CDR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一)评估组织机构的社会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质量评估一直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组进行的,组织CDR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也是教育部的下属机构。这会造成政府有关部门不堪重负,管理上鞭长莫及,影响评估工作质量。RAE的组织机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是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中介组织,它具有依据RAE结果分配政府对高校科研质量拨款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又使政府部门从繁杂的评估事务中解脱了出来,并可以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利用拨款等手段对高校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因此,转变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监督、管理高校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势在必行。

(二)评估组成员的广泛性、权威性

RAE评估组成员涵盖了国内外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如RAE2001的评估专家中,除了有465名来自英国国内各大学的教授、学者外,更有多达345名的海外顾问,其中不仅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也包括瑞典、瑞士、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大学教授。可以说,RAE评估是面向国际的,评估的是英国高校科研在世界上的地位。此外,在评估组的组成方面,英国特别强调应有社会人士参加,尤其是对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施的评估,这不仅会促进科研与应用的结合,还会提高高校科研评估的社会关注度。而我国CDR专家组成员主要是了解本学科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能够对被评估的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作出权威分析的专家,对社会人士参与评估的强调尚显不足。所以英国RAE评估组成员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评估指标的质量导向

在评估指标体系中RAE与CDR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就是科研成果部分RAE要求每个研究人员提供最多四项研究成果,相当于是在同等数量下以质量取胜。而我国CDR评估多为数量指标,如各类期刊收录的论文数、出版学术专著数等,虽然数量和规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高校的科研实力,但仍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质量。因此,我国学科评估也可以限制科研成果提交的数量,参评科研人员可以提交最有代表性的若干项成果,强调在质量基础上的量化,这样就可以克服在评估中出现的粗制滥造等问题。

(四)评估过程、结果的公开性

英国RAE的另一特色就是透明度高。从评估单元的确定到学科专家组的任命,从评估组工作程序的制定到评估结果的公布,各个环节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从RAE或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的主页上查阅得到,允许各界人士对此进行公开和充分的讨论。而在我国,社会对整个CDR评估过程知之甚少,我国教育部学位中心网站也过于简略。所以,加强我国CDR评估过程的公开性,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也是我国高校科研评估改革的必要内容。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3

【关键词】 本科教学评估;审核评估;原则;应对措施

一、我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模式及发展历程

1、本科教学评估模式

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模式总共有三种:认证模式、分等模式、审核模式。

(1)认证模式。认证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合格评估,它向下看,主要看差者是否达标,差多少。合格评估主要针对的是新办本科院校,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使新建本科院校在基本办学条件方面达标,从而规范教学管理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分等模式。分等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评估,它向上看,目的是为了看好不好,主要是选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量扩招、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2003年至2008年开展的水平评估,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过度追求“优秀”,使得大家深恶痛绝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和腐败现象有机可乘,给水平评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审核模式。审核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审核评估,它主要看自己是不是、像不像,该说的是不是说了、说过的是不是做了、做过的是不是有效、无效的是不是改了,目的是为了自律。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在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成功后,审核评估工作在各地高校中迅速开展起来,截止2016年7月,全国近70所普通高校完成审核评估工作。

2、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发展历程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国家加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1994-2014年20年期间,我国共实施了五次本科评估:

1994-2002年,190所新办高校参与了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开始的合格评估;

1996-2000年,16所高校参与了从华中理工大学开始的优秀评估;

1999-2001年,26所高校参与了从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开始的随机评估;

2003-2008年,589所高校参与了从上海大学开始的水平评估;

2013-至今,70多所高校参与了从同济大学试点开始的审核评估。

在20年时间里,我国高校经历了五次不同的评估实践,每次评估都是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的。方案总体框架合理科学、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和高校实际是被评高校和专家对我国评估的一致观点。评估工作对于我国高等学校来说,在促进办学条件改善、教学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深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审核评估的概念和坚持原则

1、审核评估的概念

(1)评估就是评定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它以价值为对象,是一种认识活动。

(2)审核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基于我国已有评估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评估理念和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本科教学评估模式。

(3)审核评估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对学校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效果相符度的评价。因此,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四个度”,即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校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2、审核评估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在审核评估过程中,高校就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内部质量改进和提升。

(2)目标性原则。审核评估强调目标导向性,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何改进、实施,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标性原则要求审核评估关注学校自身目标的完成情况。

(3)多样性原则。审核评估充分尊重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多样性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鼓励高校办出特色这一理念。

(4)发展性原则。审核评估仍然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评估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5)实证性原则。审核评估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做引导、以数据为支撑、以事实为判断依据,通过对学校的实证性考察做出评判结果。实证性原则不仅贯穿于审核评估专家组的进校考察过程中,而且还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过程中。

三、高校完成审核评估的有效应对措施

1、做好自评是核心

学校自评指的是学校针对审核评估的要求和特点进行自我评估和建设的阶段。做好学校自评关键是写好自评报告和填报好数据库。

(1)做好自查工作。学校在进行审核评估之前或在审核评估前期应做好自查工作。各教学单位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梳理各类教学基础材料,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通过开展学院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专项评估“摸清家底”,及时查摆和解决问题。

(2)写好自评报告。学校自评报告贵在精准,字数不超过8万;结论要自证,反映学校取得的成绩、经验要有充分佐证,存在问题要直接具体,要有原因分析,问题分析必须占三分之一以上篇幅;画像要像,应努力体现自身特点和特有问题。

(3)填报好数据库。基本状态数据库为自评报告和专家进行评估提供重要的支撑数据,学校在数据填报过程中领导要统筹调度,部门要通力协作,学校要对填报的数据要准确采集,认证审核,通过数据采集准确把握教学状态,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进校考察是关键

专家到学校实地考察是审核评估的重要环节,是专家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参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交流学习,深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良好机遇。

(1)配合好专家组进校考察。参评学校要积极配合专家组做好听课、访谈等工作;与专家交流时要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提供给专家组各种必备的数据和材料;配合工作要到位但不越位,不干扰专家组的工作和生活。

(2)树立两种心态。第一,平常心,正常态。参评学校尤其是学校领导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专家进行考察;要保持学校工作的常态化,尤其是教学工作应按照教学计划保持常态,不能因为专家而进行调整。第二,“学习心,开放态。参评学校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专家进校考察;要以学习的心态对待专家进行考察,真诚的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专家进校考察,展示成就,不回避存在问题,与专家共同研究讨论解决对策;积极配合专家组开好评估意见反馈会。

3、风清气正是保障

审核评估继续执行《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调研工作纪律的通知》,参评学校要严格按照评估纪律和有关要求参评,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2] 丛玉豪.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认识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3).

【作者简介】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4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迎评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开展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自然也在评估之列。面对评估,图书馆都会经历一个自我审视、改革发展的过程,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图书馆能否在评估中过关,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系着评估的最终结果,对学校办学声誉和发展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水平评估必然会促使学校各级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使其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是改善办馆条件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准备迎评资料,另一方面以评估为契机,努力改善办馆条件,在迎评中找差距、求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力度搞好硬件及软件建设,为学校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接国家教委的教学评估,各高校图书馆把增加藏书数量作为迎评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力度,一些高校采取各种办法在数量上大做文章,这些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文献购置的不合理

为了迎接评估,文献购置行为容易演变成非常时期的救急行为。为了使藏书量达标,各高校都给图书馆增加了购书经费。但是,在短时间内买到大量适用图书十分困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源有限,因此,打破了图书馆制订的藏书发展规划和年度购书计划,采购原则和标准也无法执行。买处理书、低价书、剔旧书充数为了迎接评估,使藏书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评估指标要求,一些学校图书馆把增加册数作为最终目标。图书馆根据学校拨给的购书经费和藏书的缺口数量进行测算,一部分经费用于买新书,另一部分经费用于买处理图书。由于有限的经费无法买到足够的新书,一些图书馆将买处理图书作为应急手段。而处理图书普遍存在应用价值不高、印刷质量差等问题。

2.捐赠图书质量难把关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动员学校师生捐赠图书。但是,捐赠的大部分图书的质量不高,内容过时的书和复本数很多,小说和用过的教材所占比例比较大。图书馆面对这些使用价值不大的赠书,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但是,为了迎接评估,增加藏书册数,又不得不花费人力进行处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停止藏书剔除

在高校教学评估把图书馆印刷本藏书的数量作为一项硬指标时,一些图书馆将长期坚持的藏书剔旧工作停了下来,知识老化、陈旧的图书占据大量的书库空间,且因与新书排列一起,影响了读者选书。

三、以评估为契机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1.以评估为契机建立多元化的文献资源格局

首先,图书馆文献资源包括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也就是说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和新型载体的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等。作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的文献的网络资源可以是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作为纸质文献的馆藏资源也可以是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次,树立“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等新观念,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书馆作为各种文献信息的采集、处理的中心,理应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再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文献资源加工平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加工、存储、传递、利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的是“大而全”或“小而全”,文献资源建设虽有数量的增加,但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面对文献量的激增和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在规划文献资源布局时,应逐步向按“需”收藏方向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更强调专业化、特色化,更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献资源建设应强调以“应用为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类型日益增多,这必将导致馆藏文献获取方式的多元化。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印刷型文献采集同时,加强了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与网上资源采集的均衡发展,尤其对相同文献信息的不同载体的文献要有选择地取舍。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评价已不能局限于本馆实际收藏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看其在网络上获得国际、国内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信息的需求者更注重的是图书馆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结构以及借还的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文献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在量上“大而全”,在收藏策略上应该发挥各个院校的优势,向专业特色方向发展,要有自己的院校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

3.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

评估的关键在于“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提高藏书量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做到质量与数量并举。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教学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

图书馆要抓住评估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要求学校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科学的藏书建设规划,不仅要从藏书的等级、学科结构、层次结构、语种结构、类型结构等方面满足本科教学及科研需求,而且要结合学院办学宗旨、教学及科研水平、师生人数、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和提高藏书质量,极大地丰富馆藏,促进图书馆建设,为提高科研水平及本科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抓住机遇,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根据这几年学校学科的发展规划,重点学科的设立,硕、博士点的设立,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要达到高质量的藏书体系,就应加强对重点图书文献、原版图书及核心期刊的采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环境下,要逐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不断调整馆藏的种类,保证读者对重点学科的文献使用。

四、在迎评工作中完善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真抓实干,把评估的责任落实到工作目标中去

将做好评估工作与实现学校的创建目标结合起来,将做好评估工作与狠抓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等、靠、要”的无所作为思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为了评估,一切服从评估。

(2)图书馆必须顺应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进取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参评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准备评估,对参评院校来讲,平时工作非常关键,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下功夫,不断积累文献资源,不断提升办馆水平。评估是一场硬仗,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在实际建设成果上,建立在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上。与最后的结果相比,建设的过程更为重要。

(3)处理好短期行为与长期建设的关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建设,以形成本校资源特色。切忌为了评估达标,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做法,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上,文献资源数量上的不足带有普遍性,应该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建设,注重内涵建设,使有限的评估经费落在实处。

(4)不仅要增加纸质文献的数量,还应加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采集

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系统地收集各种类型的藏书,经过科学的加工整理,合理地排列组织,成为有层次的多元化图书馆藏书体系,并作为评估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指标。

(5)以评估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投入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全面吃紧,教育经费短缺,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教学评估为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补充、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事实证明,通过评估,图书馆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丰富和拓展了文献资源的同时,图书馆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与发展。

五、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乘教育水平评估的东风,高瞻远瞩,长远规划,整体部署,科学组织,建立健全水平评估的规章制度。对图书馆各项工作严格考核,全面落实评估指标内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评自建与时俱进地贯穿图书馆建设的始终,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进行合理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珍.关于修订高校图书馆评估项目和指标的两点看法.晋图学刊.2004年第2期

[2]余鸣.以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图书馆建设.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年第4期

[3]陈光华.水平评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契机及负面影响.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2期

[4]李纪安.共同努力提高评建工作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东方.网络环境下重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之我见.新世纪图书馆.2003年第3期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5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评估成为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遇,在高校图书馆迎接评估、追求达标过程中,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服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使图书馆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21世纪,高校图书馆如何办馆、如何拓宽办馆思路、顺应时代潮流、真正满足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要求,已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推动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是高校图书馆评估,它是国家、社会、群众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监督的一种有力措施。

一、评估的目的与指导原则

开展图书馆评估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推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不断明确办馆指导思想,改善办馆条件,加强图书馆基本建设,深化图书馆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制定,就是要在纷繁的图书馆活动中选择出能充分描述其状态的资料和数据,作为评估的指标依据,以实现“对状态做出判断,提出路向和改进措施”的目的。目前,高校图书馆已进入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在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制定上,应体现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与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相一致。

(二)连续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三)导向性原则

评估指标是描述和考察图书馆活动状态的条款,是有选择性的,制定评估指标所作的选择,就体现了评估指标对图书馆建设的导向性。

二、评估指标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一)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评价指标包括:全年学生平均图书拥有量、全年学生平均经费数、馆藏文献资源量、资源结构、管理水平、利用效果等。全年学生平均图书拥有量和全年学生平均经费数是图书馆的重要评估指标。在图书馆评估中,藏书量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它是衡量图书馆办馆条件、办馆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考核图书馆能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可以说,藏书量是一无法回避的硬指标。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图书馆在迎评中,片面追求藏书量,具体表现在:

1.临时增拨专款购置书刊资料。在临近评估的关键时刻,许多高校都会不同程度地加大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以增加藏书量,但由于急于“达标”,极易打乱在非评估时期坚守得很好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经费所能发挥的作用均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选购高复本质量差的书,及劣质书刊的误购;甚至还有意以低廉的价格去购买一些过期或剔旧的图书,以“弥补”馆藏的不足。在资金本已紧缺的情况下,为“达标”而进行的超大规模的盲目购书行动,虽暂缓了“藏书总量”的一时之急,却带来了图书质量的长久之忧。一方面我们在大叫经费困难之苦,另一方面又未能使仅有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绩效。

2.对过期藏书不进行剔旧处理,以保证一定的藏书总量。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我们都知道的图书馆图书“中3外7”的规律,冗余图书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定期对图书馆藏书进行剔旧,是保持藏书活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为了应付评估,许多图书馆在几年内都没有对旧书进行必要的剔旧处理,违背藏书建设规律,目的只有一个:达到指标规定的藏书总量。网络环境下图书的满足率不能仅从现实馆藏来进行统计,传统的纸质和印刷型文献应该和电子出版物、光盘、视听资料、缩微资料并存、互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握住“藏”与“用”的关系,尽量购置一些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有收藏和利用价值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二)自动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出现了电子文献与传统文献资源并存的状况,由于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限制的特点,能极大地丰富、深化馆藏内容,网络信息资源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因此,“计算机的应用”指标就成了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它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用。加大这些方面的评估比重,将促使高校图书馆重视和发展数字化建设,提高读者对信息的利用率和图书馆对社会的满足能力。因此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是规范、指导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有了计算机、有了网络系统,并不等于真正实现了自动化,有效而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施才是现代化管理的实质。对电子文献馆藏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馆藏资源建设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建设光盘塔、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拥有本地服务器)和镜像站点,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多、检索速度快、文献信息量大、涵盖面广等特点;同时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范围、学科类型、办学特色、科研项目等,有选择性地购置一些中外文数据库,增加电子阅览室网络终端连接数量,提高图书馆自身网络带宽和连接速率,增加网络远程连接的开放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电子文献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自动化。

(三)服务

评价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指标由3个要素构成:一是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传统的文献)保障率,以满足信息时代广大读者的需求;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方式和手段,让读者得到最为满意的服务,以优质服务获得读者满意度是评估的归宿;三是达到的服务效益,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知识和信息传播中心,图书馆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其社会效益就越能更好地发挥。但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状况看,图书馆评估的结果不容乐观,服务人员的数量不足、素质普遍不高,服务层次、服务质量还不能达到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

1.必须加强图书馆服务队伍的建设,图书馆队伍可能是“老、弱、病、残”或“关系户”的落脚点,根本谈不上是高素质的图书馆队伍。人员数量可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高学历、高职称的图书馆员所占比例有限,应对图书馆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

2.提高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服务层次,应从一般性咨询、课题检索、查证检索,到编制二、三次文献。

3.强调对读者的方便服务,将以馆员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移,文献资料的管理必须由闭架向开架转移,一切服务形式要体现方便读者,简便快捷有效。随着电子文献的收藏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的增加,设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导航”式服务,深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学生做好参考咨询。

4.深化情报信息服务的途径,对文献信息进行多方揭示、深层加工、有序开发,使文献信息浓缩化、有序化、有针对性,才可能被读者借鉴、参考、利用。提高读者满意度,才能使图书馆的服务迈上新的台阶。

(四)科学管理

构建图书馆科学管理的评估体系,也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新时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灵魂。读者第一即以人为中心,其一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其二是实施目标管理、重视人的管理、重视人的劳动成果管理;其三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激发馆员的创造才能;其四是培养馆员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因此,科学管理评估应着眼于目标管理、人才的使用及学术成果激励机制的建设。

三、关于评估的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是图书馆在评估工作中的标准,它的完善与否,则是导致图书馆工作是否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一个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应对图书馆工作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充分体现科学性、相关性、整体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标体系的基础和灵魂,而相关性和整体性则是考核各项指标时必须遵守的。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是一项有建设意义的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向正常化、健康化方向发展,笔者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评估提几点建议: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评价指标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结构及成分都发生了变化,评估重点应放在馆藏文献资源量、文献资源结构、文献资源管理、文献资源利用方面。文献资源结构是馆藏建设策略的反映,包括学科结构、层次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时间结构。文献加工深度和馆藏布局的合理性体现了文献资源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文献需求满足率、馆际互借频率、文献保障率。

(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评价指标

当今数字化时代,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秉承“以用为主”的方针,规划、指导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同时指标的制定要考虑其能够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而可涵盖近几年的建设需要,即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数字化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效用,其中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购入量、数据库自建与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与组织;信息资源利用效果包括利用程度和信息需求满足率评价。对电子文献不能参照印刷型文献的人均种数和复本量来衡量馆藏的多少,而应考虑以提供给读者的电子文献资源覆盖学校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来测量。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对于不能以多少来量化的指标,根据内涵全面表述,以定性指标表明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三)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评估体系

图书馆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自动化建设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个层面,最终目标是为了在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平台上更有效地为读者提供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重视读者满意度,既可制定不同层次使用者满意程度的评定,也可用于评估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内容满意程度,还可以评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等;做好参考咨询服务,从一般性咨询,课题检索,查证检索,及编制二、三次文献进行评估;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四)图书馆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图书馆效益应以高校办学效益为主,兼顾自身,在注重社会效益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图书馆经费的比例分配将影响并使图书馆效益的优劣得以体现。图书馆经费的评估指标一般有图书资料购置费、设备购置费、维护费、人员培训费和其他费用等。随着图书馆投资于数字化建设和电子出版物的费用逐年增加,将改变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方式,而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将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窗口就是网站。网站内容主要包括:馆情介绍;馆藏书目检索;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检索;个人借阅系统;网络导航;在线咨询等。网站设计要求简洁大方、结构合理、检索途径多、交互性能强。避免出现狭义的提高图书馆主页点击率的观点,主页点击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首页的刷新率,另一种是计算访问者的IP地址在一定时间内的访问次数,采用刷新率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利用率高,关键是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性能提高读者的满意率。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网站管理员懂得挖掘互联网中的免费信息资源,网络中免费的电子图书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完全可以自建小型全文数据库,挂链到首页中实行全文数据库检索,既能丰富馆藏,方便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又能加快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与学校办学方针密切相关的专业数据库,实现资本的最大绩效。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将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效益的主要标准。

(五)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

从目前的评估体系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估主体结构不合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评估以教育部评估为主,来自社会的评价极少,评估主体结构和人员类型结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评估过程和结果片面;评估程序不够完整,目前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由四个环节组成,即确立评估项目、制订评估方案、方案具体实施、评估报告总结。并没有把评估中遇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纳入必要的评估程序中,造成忽略评估目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事实。评价图书馆质量好坏不能由管理者单方面决定,可以尝试让读者参与评估。高校图书馆是多学科知识的收藏所和集聚地,评估内容复杂,服务模式的自动化、网络化也对评估主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评估主体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复合化在转型时期的图书馆评估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的存在,高校学生平均图书拥有量数值应该降低。

四、总结:以评促建

现代化图书馆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评估规范了办馆条件,提出的高质量、高水平要求,内含竞争和效益因素,能充实馆力、增强活力,推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总之,评估工作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对图书馆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其关键的一环是评估指标的制订。而“以读者为中心,以利用为目的”是制订评估指标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坚持了这一点,图书馆才能在评估中争取主动,更好地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与利用,走出一条真正提高高校图书馆办馆水平和办馆效益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周有芬,朱复成.大学图书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和方法[J].图书馆学研究,2003,(9)59-65.

[2]东方.网络环境下重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之我见[J].图书馆事业[J].2003,(3)48-52.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6

1科普项目评估的性质和类型

1.1科普项目评估的概念和特点科普项目评估是评估者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或己完成的科普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及持续性进行的判断及评价,一般涉及项目的需求、设计、实施、影响和结果和效率或效果等五个评估维度。与作为经济建设投资主体项目投资决策基本依据的“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具有如下特点。(1)非营利性。经济建设项目投资评估是以成本———效益为核心、以增加利润为目标的,而科普项目具有社会公共项目共同的特点:非营利性和追求社会效益。(2)学习性。科普项目评估不仅仅是对项目的相关性、绩效和成功度的简单评价,而要通过评估活动进行学习,获取知识与经验。通过评估过程习得的知识更具有权威性,从中所获取的经验更适合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学习加责任就等于科普项目评估。(3)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国传统的缺乏系统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工作总结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采用社会学研究办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规范、科学和有目的的评定活动。(4)目的性。它是对特定目标下的一组科普任务进行评估,是为了取得特定科普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1.2科普项目评估类型

1.2.1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按照时间顺序,科普项目评估可以分为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预评估或前评估,是指科普项目计划开始实施前进行的评估,实际上是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即针对项目的需求、科普对象知识度等背景的评估。预评估的结果一方面可帮助决定项目如何实施;另一方面预评估数据可作为项目完成后进行前后对比的基准线。形成性评估或中期评估,是指在项目开始后到完成前之间的任何一个时点进行的评估,目的在于检查项目的设计或者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变更及其影响,诊断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寻求对策和出路。它通常是动态过程,着重于对比设计目标,找到问题加以修正,避免对低效科普项目的盲目投入。总结性评估或后评估,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原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的比较而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估,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估找出项目的优点与缺失,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提供经验教训。

1.2.2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与参与式评估根据评估者的来源,科普项目评估又可分为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和参与式评估。自我评估即项目实施者进行的内部自我评估,优点首先在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成员,对组织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较了解,对科普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较熟悉,对试验区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风俗习惯较了解。其次自我评估的成本较低,在项目实施的每一阶段都可以进行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自我评估的结果和建议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得以实现。因为评估者本人就是项目的执行人,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自我评估的局限在于:由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内部成员,因此评估结果往往缺乏客观公正性。而且,即使自我评估很客观,社会公众也不容易相信其评估结果。专家评估可以弥补自我评估的不足。专家评估是指项目的实施机构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的评估,往往较为客观公正,并且更易于被公众所接受;专家的专业评估知识也可以增进评估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且专家评估往往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效率较高。但专家评估也有缺陷:首先,专家评估的成本较高,因此也不可能在项目执行的每一阶段进行,更不可能对每一项目都进行专家评估;其次,专家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工作,但对实施的整个过程、运行机制和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并不清楚;最后,专家评估的结果和建议不容易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真正落实。可见,自我评估的长处正是专家评估的短处,而自我评估的短处正是专家评估的长处。参与式评估是吸收受评对象(科普项目执行者)和项目受益者(科普对象)参与评估实施过程的评估。它要求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受益者参与评估的领域、评估指标的选择、设计数据收集策略、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将评估的信息用于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其优点在于突破了以往评估者完全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评估对象面前,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评估者手里,受评对象只有被动地接受评估,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的情况。通过鼓励项目受益者或目标群体的直接参与,充分调动项目受益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评估的质量。与自我评估或专家评估相比,参与式评估能较好地避免为评估而评估的做法,能够取得预期的评估效果。科普项目选择何种评估类型,取决于评估的目的和具体情况,我们提倡采用参与式评估。

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我国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的关键是确立指标体系,即用什么标准衡量项目成败,用什么尺度评价项目绩效,从哪些角度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

2.1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标化。科普项目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科技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主体为激发、指导、控制、监督和调节科普活动,总是要为其设定一定方向、计划预期结果、规定预定目标,并使之成为科普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既定目标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可避免问题复杂化,减少有限的科普资源投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确定每个单项指标也应考虑其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反映的某个特定项目类型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其涵义和口径范围。

(2)科学性。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设计指标体系应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科普项目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定性方法对于客观地把握和描述科普项目是不可缺少的,也更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而适当运用定量指标,又无疑能提高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具体评估实践中,应当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规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正确揭示现象的本质。

(3)系统性。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内部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因此,设计指标体系应尽量考虑指标的有机联系,才能综合而全面地认识其内在规律。

(4)可比性。评估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比较判别优劣。所以,在构建评估指标框架时应尽量注意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尽量选择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估指标。当可比性缺乏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评估类型,如自我评估和外部专家评估结合;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结合;相对评估和绝对评估结合;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等,以创造相对可比性。

(5)全面性和效用性相统一。全面性要求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科普项目全貌,以保证由此得出的评估结果能全面准确反映科普项目的状况及绩效。与一般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除要考察目标实现情况,还必须重视项目背景评估及与评估相关人员的需要和意图,尤其是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在科普项目这种非正式教育中,实施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与实施对象是否具有来源于兴趣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相关,因此,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可能是评估活动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当然重视评估框架的全面性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包罗。“大而全”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增加数据收集成本,还会由于关键性因素与一般性因素、体现价值的因素与不体现价值的因素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评估的敏感性和区分度。因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还应重视其效用性,尽可能抓住关键性因素,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应采用一个主要指标作为类指标来反映意义相似的指标,并视具体情况筛选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的差异性指标。

(6)导向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导向性要求所设置的评估指标发挥引导和标杆的作用,能为实施科普项目和提高科普组织能力指明方向,激励科普人员和机构朝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可行性要求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一味量化,罗列毫无意义的公式和数。

2.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起步阶段,设立统一的项目评估指标易于操作,便于实施。但科普项目类型丰富多彩,为其增加了难度。通过对国外科普项目评估实例的比较综合分析,我们以投入、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五项指标作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基本内容。(1)投入指标。即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指标。例如科技周所投入的资金、参加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数等。(2)产出指标。即通过项目的投入直接导致的成果。如科技周设立了多少活动点、参观活动的人数与人次,编写了多少科技周活动宣传材料等。(3)效果指标。即科普项目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要求评估人员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了解该科普项目的设计目标:一是认知,即项目设计者试图通过该项目向科普对象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理念;二是情感,即项目设计者期望项目实施使科普对象对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发生什么改变;三是动作技能,就是设计者希望科普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人和科学之间的互动。(4)满意度指标。一个科普项目呈现给目标群体的不仅包括所传达的科学概念、科学思想,还包括传达采用的形式和手段,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目标群体获得的科普体验。(5)影响力指标。科普项目的长期影响是各项指标中最难以测度的,因为这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断积累,且由多因素造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评估测度长期影响。

3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的实施机制

3.1科普项目评估实施的方法实施科普项目评估的焦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而其途径是由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五项指标决定的。(1)衡量认知目标的达到程度,主要考察科普对象通过参加科普项目到底学到了什么,不仅包括了解科普对象事实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获得的探究和解释科学现象时所需的高层次科学思维能力有无进步。事实学习涉及项目所传播的科学概念,可从以下几类问题中获得数据:科普对象是否知道项目设计者试图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他们认为该项目的主题是什么?认为该项目传播的知识点有哪些?也可就项目的知识点直接提问。考察科普对象获得的科学思维能力则相对困难,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手段,精心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释问题而非简单重复科学概念的问题。如考察儿童对重力和空气动力学有关概念时,评估人员可设计如下访谈问题:A.当你骑自行车时,为什么下坡容易上坡难?(可圈选多个正确答案)a)因为向上困难,向下容易;b)由于重力的作用;c)因为在高处时难于做事;d)因为坡是斜的;e)因为地球拉着你;f)因为下坡时风更大。B.解释你如何能更快地骑车下坡。a)俯身以减小空气阻力;b)弄湿地面,使道路光滑;c)更快踩车;d)换档;e)直立,以便风推前进;f)使身体重心偏向自行车一侧。评估人员还围绕四个问题设计了访谈结合动手型活动,考察儿童探究和解释科学概念的能力:A.材料/弹跳,提供材质不同的球,演示其弹性不同;B.陀螺/潜望镜;C.动物分类,提供一套动物卡片,基于动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动物分成纲、目和科;D.地球科学,准备一个地球仪,告诉他们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地球,以弄清楚有关地震、河流、水循环、湿地以及地球季节、气候、大气和海洋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让儿童模仿科普电视表演和说明,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有关事情的情况,调查孩子们运用的基本概念哪些来自科普活动。(2)衡量情感目标的达到程度,可以用两种办法间接获得通常无法直接调查科普对象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变化的数据:一是请科普对象自我评价,联系生活经验谈论参加该科普项目的收获,或者让他们选择愿意从事的各种科学类或非科学类的活动,选择他们喜爱的书籍或电视节目,从中获取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变化的信息;二是请科普对象周围的人来评价他们在这方面的变化,这特别适用于评估儿童科普项目,父母和老师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衡量动作技能目标的达到程度,重点放在研究科普对象的行为,观察了解科普对象在项目中完成了哪些交互活动。如在有互动展品的科普展览类项目中,考察:展品是否易于操作,参观者能让该展品按设计者设想的那样工作吗?如果存在不同途径去探索或用不同部件,参观者能发现并能正确操作吗?参观者对展品的使用是否突破了既定的使用方法?(4)衡量满意度目标的达到程度,可请科普对象从内容、形式和手段几方面评价项目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美感,了解他们最喜欢该项目的哪个方面或哪一部分,原因如何;如有工作人员,可评价其服务情况。(5)衡量影响力目标的达到程度较难,可借鉴英国Beta技术公司对英国工程委员会“妇女进入科学与工程”(WISE)项目的评估:通过向100名参加过WISE活动、现己进入大学理工科深造或已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进行口头问卷调查,了解WISE项目是否影响她们后来的求学和职业选择。

3.2科普项目评估实施的流程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7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学档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办本科时间不长,教学档案总体建设缺乏规范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随着升本筹备工作的开展和深入,逐步走向规范,但是离《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规模相当,类型相近学校组建升格而成,由于原各校建立的时间或早或晚,各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办学层次以及千差万别 ,新组建本科院校后存在原各校档案体制管理不统一问题,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统一管理,有的新建本科院构实行分散管理。另外,由于办学经费匮乏等原因,某些高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的管理与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重视教学工作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档案工作的存在, 在“迎评”过程使得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存在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也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教学档案的总体建设进展缓慢 ,存在着档案材料不完备 、档案数据不全面、重新排序以及管理体制重新理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二)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滞后,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大多数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跟不上。组建合并前的原各学校,有的学校已配备专用的计算机,实行教学档案机检,有的学校特别是原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纸质档案、档案柜保管的状态,有的甚至缺乏存放教学档案的场所,且大多数档案还依靠“半手工式”手段进行操作处理,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了评估档案的有效利用。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近几年由于不断扩招,学校各院系教学评估档案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档案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欠缺不到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建档和存档部门没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没有切实明确权责,建档归档机制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存在材料重复归档和建档,教学档案材料整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不归档或者漏档的现象。

(三)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

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这些新建本科院校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是档案工作并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基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处于低层次的开发利用状态。另外,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 ,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宏观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会发生变化 ,教学管理机构也多次进行整合变动 ,教学管理队伍流动性大,导致造成教学档案资料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还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基本采取兼职管理办法,教学档案基本上由教务处人员和各院(部)教学秘书、教务员兼任,它们受过档案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较低。由于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淡薄,往往造成学校评估结束后,出现教学评估档案支撑材料交接不清,被当事人拿走(当作私人财产),而未能将重要的或起关键作用的支撑材料复印件存档 ,造成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档案不完整而导致以后的评估复查的困难和利用不便。

二、实现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科学管理的措施

(一)以评估为契机,完善教学档案建设,构建评估档案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首先,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既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检查 ,也是对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要高度重视各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学校成立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教学评估档案建设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投入专项经费,配备相应档案用房,不断改善学校档案室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条件 ,适当添置专用电脑、复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符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学校档案馆舍和二级学院(部)档案用房硬件方面的要求。

其次,《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业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管理, 势必难以有效地开展。为了切实发挥评估档案管理的作用,促进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法规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教学评估档案管理的体系,如教学档案工作规范 、部门归档立卷制度、教学档案实体分类办法、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办法等 ,使评估档案材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二)规范教学评估档案的整理,确保教学评估系统性与完整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于档案工作是一次全面的考验和检阅。“迎评”学校要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 合格评估 ,首先要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领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围绕“指标体系”做好支撑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一是要做好常规教学档案与评估档案的无缝衔接。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同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常规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按《高校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的,而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形成的评估档案是按评估指标体系归档 ,由于要求不同、分类不同形成差异 。所以,我们抓住迎评阶段的有利契机 ,抓好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在整理常规教学档案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关注评估指标体系中所需要的材料 ,需要复印的就复印。在迎接评估过程中整理的评估档案同样也须关注常规教学档案的需要,对那些原先在教学档案中没有的材料 ,特别是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应补充到常规教学档案中去,使得常规教学档案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二是教学评估档案应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模块管理。教学评估档案管理应进行分级模块管理――校级评估档案室和二级学院(部)评估档案室管理 。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过程中很多指标体所需档案不在校级归档的范围内,所以我们应按照评估的实际需要,加强和完善二级归档的内容,建立二级学院(部)为主的二级档案保管单位。评估档案建设与日常教学档案建设要求也存在差异,评估档案建设具体回 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 试行) 》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客观地反映近3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工作状态教学档案,是以日常教务职能活动的写真记录为主要内容,比如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我们对于评估档案类别号应按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的顺序进行编号分类与编号设置,按照原始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原则对佐证材料进行收集、筛选、凝炼、整合加工、审定、立卷等环节进行模块管理 ,模块管理必须符合唯一性 、稳定性的要求 ,即同一立档单位的档案不得重号 ,并方便插卷但不能随意变动。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档案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由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由于档案工作专业性较强,教学管理信息复杂多样,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技术。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秘书、教务员进行不定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档案业务素质 、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使其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四)利用各种现代化系统,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篇8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高校自我评估动力不足、市场评估动力不够、社会组织评估影响力弱、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定位与使命的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成长的个性化,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利益多样化,进而产生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总体来看,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质量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二是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是如何评估高等教育质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趋向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教育部领导并组织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2003年开始,到2008年基本结束,评估学校涉及2001年之前取得本科学历授权资格的近600所学校。钟秉林教授用了“六个促进”、“存在四个问题”对这次评估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评估模式为主。政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在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上具有积极意义。政府作为唯一权威的评估主体,学校变成被评估和监督的对象,教育界、知识界、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处于从属地位或者被忽视,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估也仅是为了应付政府外在评估而不得已的行为。对现存评估机制进行理性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校自我评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作为单一的评估主体,导致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评估活动,也大多是应付。评估过后,一切恢复“原生态”。  

其次,市场评估动力不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中,社会及用人单位很少参与评估活动,即使参与,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充。社会及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是政府“根据需要”供给的,人才规格是政府行为,因此用人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缺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动力。  

第三,社会组织评估影响力弱。由于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评估模式占主导地位,其它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权威性尚没有得到认可,其影响力远远不够。政府在评估中有较多的话语权和行政行为,在客观上也障碍了其他评估力量的发挥,并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其他评估者的地位和威信的提高。  

第四,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斟酌。评估的科学性取决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就上一轮的评估指标体系而言,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评估指标体系和各项子指标的权重设计单一化,最终导致用同样的指标体系评估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等学校,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多元化的现实依据  

  

1.高等学校存在多样性  

评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的载体。高等教育质量的载体就是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在中国,高等学校是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一般是指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校。在最广泛意义上一般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一部分,指的是包含多门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专门学院如医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专科学校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等,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都是高等学校系列,但不是大学的系列。  

高等学校客观存在着类、型、层次的差别。就类而言,有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就型而言,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种。就层次结构而言,高校有专科教育层次、本科教育层次、研究生教育层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的载体——高等学校存在着多样性,不仅有类型的差异,也有层次上的区分,这就要求我们评估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多元化的标准。  

  

2.高等学校的定位、使命与职责存在多样性  

所有高等学校共同编织成一个高等学校网,每所高校都是网上的一个纽结,这个纽结代表着本所高校在整个高校系统中的定位。定位不同,其使命和职责不同,其办学理念、精神和文化就不同。这既是客观存在,又是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定位、不同使命与职责的高校教育质量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例如,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其理论基础是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作出的科学分类。  

  

3.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分工,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成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定知识技能和职业规则。特别是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劳动越来越专门化。高等教育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会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也必然要求有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4.人的发展最终是成为个性化的人  

人的发展是在全面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人的存在就是其个性的存在。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人类教育活动从“神话”教育过渡到“物化”教育阶段,最终来到“人化”教育阶段,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指以人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教育人、关心人,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挖掘人潜能的力量、实现人的价值的手段、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人的个性化是教育的最终追求。教育要使人走向个性化,就必须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手段,由此教育质量评估必须个性化、多元化。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1.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探究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内涵,正确认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生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关键在于其与目标市场和成本水平的最佳匹配。此意为高等教育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何种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以什么代价满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为“针对性”,即培养人才的社会针对性。高等教育质 量的内涵从“合格产品’’到“用户满意”,从数量型发展到质量型,从学术性质量转向应用性质量。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一种多元的质量观,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学术质量观,一般本科院校必须树立社会需要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普通专科教育应当坚持个人选择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社会办高等教育可以坚持市场需要导向的质量观,以及终身教育的个人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包括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整体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适应性质量观,强调大学的服务职能,即大学所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整体性质量观,要求用系统的观念衡量教育质量而不能仅用单一指标衡量。三是特色化质量观,认为特色是质量的重要标志,高校必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生存和发展。四是价值增值质量观,认为学生在受教育前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程度决定质量的高低。每种质量观都是特定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反映,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高等教育价值观由原来的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社会服务,由一元到多元,这既是时展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同时,也反映出质量观的哲学基础由认识论转向价值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为的价值判断,每个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必要追求统一的标准。  

2.多种评估主体的价值理念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涉及到许多利益主体,例如国家(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等。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对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就国家(政府)来说,所坚持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此政府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行使其管理职能。对于市场(社会)来说,所坚持的最根本价值理念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也就是资源使用效率。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社会稀缺资源,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拥有这种资源后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正因为如此,国家和社会又投入了大量资源以发展高等教育,关注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市场监督高等教育的充分理由。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本身陷入程度不同的财政危机之中,这不仅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也危及到高等教育质量。为了自身的发展,它们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的资助,这使得市场对于高等教育的评估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对于高校来说,所坚持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应该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涉及到学者个人在学术活动中的独立性以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的自治,这种独立性所针对的对象既包括国家、教会之类的世俗和精神权力机构,也包括一般公众”。“真正的大学必须具有三个组成,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皆属于探索未知世界和不确定性事物的工作,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任务,因此,需要学者“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地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如果没有学术自由,高等学校教学与研究就不可能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技术的产生。就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最关心的是个体的和谐发展,能否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市场)和劳动的需要,为个体谋求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辨明四者的根本价值理念和相互关系,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着价值冲突,由此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必须走多元化之路。  

  

四、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多元化的必然性  

  

高等学校客观上存在着多样性,既有类型的差异,又有层次之分,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定位,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与职责,进而使高校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使是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也会打上地域文化的印记,也存在着不同的办学特色。再加上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成长规律的个性化,企图用统一的标准对高校进行质量评估,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评估主体的主观行为,由于评估主体利益的不同,不同评估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不同价值取向、不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也就不同,测量评估的结论也会迥然有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学校整体评估,二是专业学科课程教学评估,三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整体评估侧重学校整体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评估;专业学科课程教学评估侧重专业学科课程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最核心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形式主要是发展评估与声誉评估。发展评估是教育评估中主要的、经常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改进工作。声誉评估又分为合格评估和选优评估两种。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比较重视数量,学校规模、论文数量、科研成果数、学科数、经费数额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排名的结果。不同大学具有不同的规模,科研人员的数目也不相同,科研成果的绝对数量难以真正反映出学校的科研实力。  

从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来看,多元化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必须正视外部评估主体的评价功能,充分调动各评估主体的积极性,并使各主体利益的需求保持适当张力,从而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主导下的以多元评估为导向、以社会组织评估为中介、以学校自我发展评估为基础的多元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6):38-45.  

[2]司林波,高等教育评价的多元主体模式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8,(6):118-120.  

[3]薛天祥,周海涛,时伟,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正确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1,(7):39-40.  

[4]蓝劲松,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n],科学时报,2001-6-21(2).  

[5]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2,(2):16-18.  

[6]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39-40.  

[7]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东南学术,2001,(2):24-25.  

[8]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8.  

[9]贺卫方,作为宪法课题的学术自由[j],云梦学刊,2007,(4):8.  

[1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2-173.  

上一篇:建筑工地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语言文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