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特色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0:44

古典园林特色

古典园林特色篇1

关键词:环境观 中国古典园林 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45-04

一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概述

景观作为人类共享的资源,具有物质和精神意义。目前对景观的理解主要建立在视觉美学、地理学概念和生态系统上。景观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一点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对景观资源需要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加强保护力度。当前景观的生态性与视觉和谐之美变得尤为重要,风景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成为景观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评价工作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界定与确定,评价指标能够科学而又客观地反映评价主体的因素和信息,有助于建立科学化的景观评价体系,增加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针对视觉质量与美学意义的评价指标,本文探讨了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在景观管理和学术研究两方面的发展脉络,回顾了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列举了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梳理了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指标的变迁及特点。

“环境观”(View of environment)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环境观是基于艺术与科学结合基础上对自然界的哲学认知与态度。

中国传统哲学通常被概括为儒道释的结合,在不同时期衍生出不同的主流思想,奠定当时诗歌绘画、建筑园林等文化与艺术的基调。结合冯友兰及李泽厚的观点,可将中国思想史的哲学美学特征归纳为七个阶段,体现出儒、释、道三家思想不断渗透演进的过程。如汉代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南北朝玄学本质为新道家思想、隋唐时期外来佛学与道家思想融合产生禅学、宋明理学实质为新儒学,直到上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思想逐渐取代传统成为主流价值观。(图1)

中国哲学是追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道德完善过程,在认知上“即事见理”,即从日常事物中提炼出哲学道理来。而西方哲学是基于商贸文化,认为人需要法律约束、契约精神等来抑制人性的弱点,在认知方面“就理论理”,从抽象概念理论到抽象概念理论。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理论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是居住环境,传统概称“宅”。传统建筑环境观的特点:一是注重建筑环境的选择,也就是选址。二是选择适合的建筑形式。早在3000年前,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它包括道理,即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事理,即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规划管理,如政事、农事、军事、家事等;义理,即社会行为准则,如伦理、法制、三纲五常等。古人的环境观念体现在:一、共存性:即环境容量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空间容量的合理性认识,如以堂局界定共存空间。二、共荣性:即构成要素的协同性。共荣并非主张对诸构成要素等量齐观地平等发展,而是有主有从、尊卑有序、层次分明、各据其位、相互间呼应配合、协调共济,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三、共生性:即景观审美的和谐性。

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特征主要有:一是注重天地人的综合系统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强调入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想维持种族的延存与发展,人必须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他们强调要努力追索天与人的相通,要按自然界的规律行事,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和一致”。二是在美学观念上具有主观唯心倾向,强调“意”的所指,弱化“象”的能指,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得意而忘言等。中国人注重体验,并认为体验是无法用语言、绘画等其他手段重复或传达的,必须亲历才可以有真实感受,尤其注重这种感受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审美的特征在于对象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而产生的“自我欣赏”,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于主观情感。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其实是一位在浣云沼水边出浴后化妆的少女,从池中的倒影可以清晰体现,但是不理解这一点的公园管理人员在水中种莲,破坏了这种少女顾影的完整情境。三是重视环境的整合而非简单创造。如《园冶》中所强调的“因地置宜、取景在借、精在体宜”的营构原则。在传统人居环境的设计中,建筑单体是可以复制的,因建筑属于“器”,在规制等方面需符合使用者的社会身份等,总体遵循“儒”的价值观;而整体的“宅”,即人居环境的经营,则属于“道”的层面,讲求“心不为形所役”,因而中国的建筑特征本质上被认为是山水园林,是基于整体布局的空间艺术。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观特征

(一)环境认知观

风水场域

风水学,古称“堪舆”,是古人综合宏观天文地理和微观人体经络等诸多自然客观现象而总结提取对场所性质规律经验认知,在数千年的人居环境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其中的“形势派”关注场地的日照、水纹、风向等一系列自然地理因素,最为接近今日的场地分析科学。在西方的自然科学领域,德国科学家布尼茨(1646-1716)最早提出中国的“风水”理论中的“气”即以太(ether)的见解。虽然这个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理学概念后来被爱因斯坦所做的光速实验证明并不存在,但对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如之后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严格地说,建筑的地理环境,传统上是从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方面加以综合研究,方能得到全面明晰的解答。如形法以“五常”地理模式作为理想的环境选择,即“真龙、要穴、秀砂、抱水、吉象”作为基础,为建筑环境的选择原则。其中涉及山体的走向和体势、建筑基地的位置、地形的植被、水流的形态,以及方位朝向的选择等等。“……中国建筑地理环境所积淀的一些经验和模式,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虽然各家的论断不一,其主要的有泛系理论、全息论、场论、阴阳论、铁粒子论、微波论等。”

风水学中“理想环境模式可概括为‘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多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富贵大吉’”。其中用比兴的方式将祖山、宗山、主山喻龙脉,以左右青龙白虎山喻砂山,前朝近案喻朱雀山、水口山。若场地处于城市中,则“主山”往往是高大的建筑物等,“河流”则是道路。可见,除了营造微气候环境等带给人们体感舒适度以外,风水理论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定居文化中人们对于安全及舒适感的潜意识心理需求。风水理念中不仅追求形式法则的和谐美,更追求场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的内在生命力。古典园林布局群落及“山环水抱必有气”、“环抱有情”等语言描述的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类似中医经络的理论,认为理想的居住地“穴”如同人体经络的穴位,是雌雄、阴阳交合之地,隐喻生殖的力量。另如“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说法,则反映出风水文化中的民俗性。对于一个农耕家族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即人丁兴旺、财源不断,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叠山的重要因素,如宋徽宗叠艮[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为求子嗣。

时空观感

中国人的宇宙概念与屋舍有关,“宇”指房子,“宙”指来往于户内户外的过程。传统园林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春夏秋冬配合着东南西北,空间与时间不能分割。这个意识早先就表现在秦汉哲学思想里――由时间的节气配合着空间方位的转换。”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体现的是初春的桃红柳绿描绘少女般轻盈、柔嫩的色彩和姿态之美;“三潭映月”在中秋月圆的夜晚最美,三座湖中的界塔在水中能形成二十四个圆月的倒影,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令人惊奇的效果。“断桥残雪”体现深冬瑞雪初霁后的西湖上一座砖石砌筑的拱桥露出斑驳的桥身构成的残山剩水的荒涩画面;“雷峰夕照”重在表达黄昏晚霞映衬出剪影般浓重的山水、高塔与远方钟声构成佛光普照的意境。

(二)环境审美观

山水审美

“审美观是社会人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特殊意识形态和观念,它不是个别任何人所能扭转的。”研究不同阶层社会人审美观的不同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就是“美学”(Aesthetics)。正如鲁迅所言,“贾府的焦大是断然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普通民众热爱“吉祥鲜艳”、官宦喜爱“庄重大气”、富商贵族喜欢“精美富丽”、文人知识分子偏爱“素雅简洁”等等。人的审美活动分为生理活动(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抽象符号思维)两个阶段,自始至终是一种情感思维(emotionalthinking)与理智思维(intellectual thinking)是不同的。在审美的抽象思维阶段,情感思维发展为联想(association)、想象(imagination)、同情(sympathy)、拟人(anthropomorphizing)、移情(empathy)、升华(sublimation)等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识,最终形成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因而较为抽象的中国江南文人园林所推崇的山水环境审美成为古典园林造园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的山水审美形成归结于地理条件特征,农耕文化及民间祈福的需求和中国宗教哲学中君子比德思想和隐士文化等。对于安抚与拯救人的心灵归属问题,西方走向宗教而中国人走向了山水化的自然。东方重视以山水象征自然为审美主体而西方重视人的理性与秩序力量的表现。中国的皇家宫殿及王府民居等均按照前(南)宅后(北)园的格局布置,宅区体现出儒家礼教的等级秩序,如东祠西庙,男左(东)女(右)等,同一地域的大门、仪门、正厅、偏厅等空间位置和尺寸几乎没有差别,宅内的交通路线也必须遵循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规则分别组织安排;宅后园林则是一个完全精神与肉体自由的天地,是人从儒家礼制约束中逃离出来寻求慰藉的场所,是做梦的地方。无论是皇家还是私家园林,均是秉承“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要旨,因地制宜、得景随形。因此,中国传统关于情爱与自由的故事多半发生在园林中,如《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等,美国藏家高居翰先生几乎收藏了大部分中国春宫图画,其场景也多是山水园林。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山水审美的东方园林,中国追求“水本动而妙在静,山本静而妙在动”的趣味,山石多构筑空间,讲究“望、行、居、游”体验;而日本园林中的山水模仿海岛的形态,多以未经雕琢的原石置石偏于静态的、平面化的表现,以求“卧游山水,坐穷泉壑”的意境。

物我两忘

“在园林的营造过程中,意象是指在创作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的艺术原型,它的孕育和创造是创作的关键”。在意象概念的辨析中可知,言之所用在意,言是思想抽象后的符号,像是被感知转化后头脑中相对具体的印象。言是工具而意为根本,正所谓《庄子.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道家的哲学派生出禅宗(以慧能创立南宗禅为标志),“南宗禅中空宗与道家的思想融合达到了最高峰。”禅宗中强调的“物我两忘”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高的境界之一。美好的环境能感召人将身体完全置于环境中,融入客观物象中,不分彼此。在西方美学传统中也有类似的境界,但多是对人体美的崇拜,如美男子纳西瑟斯爱慕自己水中的倒影,溺水而化为水仙的故事等。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绘画、雕塑一致,倾向于用人象征物,以人的形象为主,例如晨昏昼夜,春夏秋冬都转化为健美的神的形象。在文艺复兴的别墅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雕塑,而中国则倾向于将物拟人化,以物的形象为主,例如梅妻鹤子,岁寒三友等。中国审美意识弱化人体貌特征,美人图或宫廷绘像上的脸似乎被刻意地模糊、雷同化,更罕见形象,而山水绘画的形象十分丰富,流派众多,各家的石法、水法、树法等意趣迥异。园林为地上之山水文章,山石艺术即相当于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地位。西方人爱美的肉体,中国人爱美的自然,爱到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与之交换、融入、不分彼此。米芾爱石正如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都是一种“情不情”到“痴”的审美境界。

中国造园历史中意象的原型大致有两大类:一是偏重“言、意”之“象”,如“一池三山”的仙道理想环境,“九狮图山”暗示的佛家境界,“武陵桃源”意指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生活场景;二是偏重形态的“象”,如“会山凌绝顶”、“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环境感受的再现等。前者具有更多的符号性和象征性,其依据为文、史、哲典故中的某种固有模式,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复制,而后者如计成在《园冶>写道“涧壑坡矶之俨是,岩峦洞穴之莫穷”,明确园林掇山造景之要义在于细致描摹写仿体会自然山水风景中的单元,更多受绘画的影响,如画家之“外师造化,心中得源”的创作要旨,是中国园林营造的主旨精髓。

以自然为模本撷取意象原型的做法大致有两类,一是写仿自然山水的景观单元,如马远夏圭之“残山剩水”画面,模拟峰、峦、岫、梁、谷、涧、溪等局部形态,如苏州环秀山庄等;二是以“移天缩地”的手法抽象概括地域性的自然国土特征,如南京瞻园山水写意“金陵八景”之“燕矶夕照”景观,扬州小盘谷“水流云在”山谷景致则来源于长江岸边岩壁的景象,并模仿马远山石峭削的笔法,以碎石纵向拟合,前后错落叠置,艺术地再现了“群山临江,水流浩瀚”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计成在《园冶》序言中即表明“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可见古人造园亦十分重视绘画造型的能力,从经营位置关系到山石的肌理走向,都需要极为细致地推敲形体关系,具有高品位的园林艺术不仅有完整恰当的意象,更需要主人具有敏锐和高超的形体把控能力。(图2)

艺术是一种爱的信息,园林艺术也是如此。造型、色彩、比例、透视、音调等要素若不能组合成具有“爱的信息”的环境,也只能是“美术的环境”而不能称为“艺术的环境”,只有同时具有心灵美和爱的信息的园林,才能称为艺术的园林。

(三)环境营造观

取景在“借”

《园冶》的《园说》章节写道:“凡结园林,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园注重环境改造甚于纯粹的创造,是一种太极的顺势而为的理念,其具体手法即“借景”。孟兆祯先生在《园衍》指出“中国传统造景理法包括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布局、理微、封定、余韵几个环节,其中‘借景’为核心。”从尺度非凡、气势恢宏的北京城借西山烟云的大手笔,到市井方寸之地的江南文人园林借片草寸石,处处体现出借景艺术。

现代景观规划如“开通视线走廊”,即将交通路口、水口、建筑出入口组织成为视线通透连贯的轴线,形成空间的主要序列的做法亦是借景传承。以借景为核心,亦有对景、点景、补景等手法。对景指在轴线周围营建配景烘托主景,形成完整环境的做法,即“四景砂山择美形者,组成连环对景加以呼应渲染”。“点景”即通过关键的笔墨营构点化自然,赋予其人文艺术色彩,使其具有情感的灵魂和感染力,如滕王阁、虎丘塔、雷峰塔等,都是择地巧妙,点景得当的佳例。“补景”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手法所独有,如“培风脉、补风水”,即通过在建筑周围植林凿池等完善整体环境的哲学、文化与宜居性。如风水中常说的“山欠高以塔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林,宅前凿畔池”等都属补景一类。

章回叙事

除皇家宫殿庙宇等仪式性较强的场所外,以居游为主要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其布局如同做文章,整体框架线索并不十分明确,但是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关系。如常用的“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的手法等。其叙事逻辑如中国的章回小说,各个空间较为独立,立意明确,可视为园中园、篇外篇。中国园林往往伴随着园林诗集、绘画册页等附属品,如文征明作《拙政园四十景》图册、王素作《棣园十六景图册》等。(图3)

文心画境

中国艺术的最高成就在诗歌。按照黑格尔美学中对艺术门类的评价界定,诗歌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七大艺术门类中位居精神与纯粹性之首,是最为抽象、最少借助感官认知,直抵人类精神本源的艺术。中国人不善音律造型或戏剧,却孕育了灿若星辰的伟大诗人,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精神情感世界是极为独立、深邃、本质和自由的。诗歌的载体是文字、是书法,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书法是所有艺术之本源。中国艺术中独特的诗性在园林艺术中呈现在匾额楹联、石刻、碑廊等文字运用上,这个现象在西方古典园林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日本、韩国的园林有类似的用法,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十九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也逐渐出现了雕塑与诗歌结合的手法,被称为“移情”或“隐喻”的设计。

书法文字在环境中大致起到几方面的作用。一是点题,中国以文人治国为传统,文人造园造景也如同做文章,必须“心中有丘壑,成竹在胸”方可落笔构图。孟兆祯先生谈及的“问名心晓”亦体现出景观环境中主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些事物名称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恒定的象征性概念,如“渔父”在园林中代表一种隐退的含义,“网师园”的园名、园林中的竹篱蓑衣、沧浪中孤立之亭等元素奠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氛围。中国城市也有题景文化,燕京八景、西湖十景等,一般都会囊括极为广泛的审美对象,包括四季晨暮、昼夜阴晴、云雨雪雾、动物植物、声音气味等,概括一种综合整体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二是空间定位,中国园林常在空间或路线的重要位置构筑建筑,如厅堂、牌楼或亭子等,也是让人驻足停留,起到重新调整视角和情绪的作用。人们需要站立于建筑的正中,才能阅读抱柱及楹联上的文字,这种停顿及阅读重新调整和定位了人与空间的位置关系,并确定了在园林中的行动路线;三是装饰,中国书法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文人园林中常见“碑亭”、“碑廓”,以拓刻的名人书帖等全石艺术本身就是园林中的审美要素。

三 现当代中国特色环境现的探索

以“中国环境观”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从1979至2015年,共有18405篇文献与“中国环境观”有关。从数量上来看,自1994年后迅速增长,每年约二、三百篇,自2006年以后,每年有一千余篇,说明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学界开始关注中国环境观念并形成研究热点。从研究的视角来看,环境与资源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10924篇,占绝对主导,其次是从经济与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建筑与园林专业领域有百余篇,从艺术学科领域视角探讨环境观的文章不足十篇。可见,目前对于中国传统环境观念,尤其是文化与审美评价问题的研究十分欠缺。从建筑、风景园林及艺术与设计角度探讨环境观的主要观点有:

景由“境”出

孙筱祥先生提出,景观营造层级有三,分别是生境、画境、意境。生境是指环境中的自然美和生活美,是自然形成,未经雕琢的山川、河流云霞等自然界万事万物,以及未经设计或较少受到规划干预的人的生活行为表现,如形成的自然形成村落、市场、城镇等。画境与意境则是指人工创造的艺术之美,如水中升起的雕塑、落日余晖下的建筑等等,具有形式美感的人工造物可称为入画,有“画境”,而“意境”则达到了环境审美的最高层次,即环境具有了情感和生命力,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与感染力。“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审美的最高层次是气韵的意境美,环境美学也不出其外,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有‘晤道’才可进入那意境美学的崇高境界……”。清华大学杨锐教授近年提出的“境学”指出风景园林、景观环境设计综合道(哲学)、德(人文)、礼(秩序)、术(技术)、用(功能)、制(制度)、象(生理)、意(心理)八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境”的营造是基于一种广阔的系统综合性之上,美景源于“境”的和谐。

诗意栖居

上世纪80年代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人居环境的美就是生活之美,因而是有机的组合,甚至是杂合,丰富多彩,并无一定之规。艺文荟萃、综合集成是人居环境的最高艺术境界”。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提出“聚居论”,从单纯的建筑拓展到人与社会,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学”理论,指出“人居环境科学是科学、人文、艺术之融合,文化建设应当与物质建设同样重要。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安全、生存、伦理、教化等要求,更追求一种人文意境,适应情理的追求,在哲理上具有一种“中国智慧”。

山水城市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与吴良镛探讨“山水城市”的理念,将山比喻为高楼大厦,水为车水马龙。鲍世行从“生态、文态、艺态”将山水城市的核心归纳为:1、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2、重视现代科技,运用环境美学;3、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生态城市理念是一种综合环境观的阐释,从空间角度论,它是城市环境观与区域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时间角度论,它是城市历史环境观与现实环境观的有机结合;从功能角度论,它是城市经济环境观、社会环境观与生态环境观的有机结合。”可见,山水城市是基于诗意栖居的情怀上的技术层面的总结与思考。

四 结论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认知、环境审美及环境营造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环境观的基本特征,即以时空融合的综合系统宇宙观考察环境,并赋予其道德和情感意义;以唯心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为审美基调;以借景等手法整合现有环境而非纯粹创造新的环境,重视整体关系甚于局部的彰显等。这些特征是基于农耕集权社会的背景,脱胎于人们对自然既恐惧又向往复杂态度而逐步形成的。

古典园林特色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铺装;现代园林铺装;继承;发展

abstractthe material and type of the paving of classical garden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the feature of material,patterns,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 was analyzed. the ideas were proposed which were implication to modern garden pavement. finally,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garden pavement in modern society was put forward,combining cases for analysis.

key wordsclassical garden pavement;modern garden pavement;inheritance;development

1古代园林铺地材质及类型

《园冶》铺地篇中所提及的地面铺装材料有乱石、鹅子石(鹅卵石)、瓦片、石板、青版石、诸砖等。常用的铺地类型有花街铺地、雕砖卵石铺地、卵石铺地、方砖或条石铺地、嵌草铺地等。我国古典园林铺地,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给当下方兴未艾的现代园林铺地提供了兼顾古今的健全意义,悉心研究、融汇运用,对于现阶段风景园林铺装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纹样的分析

铺地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景要素,体现了一种精神需求,即“视觉审美”和“完善人格”两大功能。因此,在古典园林中见到的复杂的装饰铺地纹路,不外乎是审美的需要或者借景抒情的手段。纹样是附加的思想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传递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中国古典园林的铺地纹样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对宗教或礼仪、仪式的需要和观念的表达、对吉祥的象征和市井文化的体现等[1]。

现今园林铺装材料形式多样,不断涌现,如马赛克、人造文化石、压印混凝土、水刷石、机剥板、金属、玻璃等,铺地纹样也随之丰富多样,整体构图不断创新。但是,在现阶段,铺装大多设计得比较粗糙,缺少了古典园林铺装中的“精美图案”、“精雕细刻”的那份巧夺匠心和意蕴,大多只可远观,禁不起细琢。整体看起来多了份时尚感,却缺失了中国特有的内涵。由此可见,古典园林铺装纹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中国古代园林铺地材质选择的特点及对现代铺装的启示

3.1效法自然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构建的理论基石[2]。地面铺装材料不论是乱石、鹅卵石、石板、青版石等所固有的自然纹理、粗糙的表面、不规则的形状均能反映出自然素材的天然美。保留材质原有的形状、纹理等自然朴实的风格和特色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所追求的,体现出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自然协调及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涌入的今天,人们仍有很浓的自然情节,铺装作为景观小品之一成为效仿自然着手点之一,除了利用人工或高科技铺装材料模仿自然, 铺砌出朴实无华、充满变化的纹理外,在表现古典和自然方面仍是很好的选择。

3.2得体合宜

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倡“因地制宜”,铺装设计中应做到“因地施材”。利用不同材质铺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或朴素、粗犷,或自然、幽静,或威严、端庄,或活泼、生动。一般在厅堂中会选择采用方砖平铺、油灰嵌缝、补洞磨面而成,能烘托殿堂壮观、高雅的气氛。而在路径上会选择乱石,营造出天然野趣。在庭院深巷之中,则使用青砖甬道,使园路显得庄重沉稳。正是由于合理选用材质使得园林铺地与建筑、环境在材质、色调上有了呼应,生动的融合建筑和自然景观,体现园林意境。

现今的铺装材料丰富多样,但是每种材料的外观、质地、强度、使用条件等均有其一定的特点,因此在选用材料的时候必须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这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开始之前就应该深入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与使用情况,以有的放矢,避免不合理滥用的情况发生。

4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特色分析及发展

4.1重视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寓情于景”,意境的营造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园林最本质的一个特征[3]。我国古典园林善于利用铺地来渲染环境气氛,使游览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激发联想,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如个园入口“春景”,铺地采用了“冰裂式纹样”,营造出春笋发、冰雪融化的景象,把春天的意境加以很好地烘托。

部分优秀的现代园林场景铺装往往根据周围环境、建筑的不同,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大面积地面铺装,采用图案铺砌的方法来表达不同的意境,整体表现园林景观。例如南京中山门附近一处广场的铺装是城墙砖铺设的,与城墙呼应,营造古色古香的意境。不过意境营造的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因此在这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4.2装饰性强

中国古典园林的铺装善于根据园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铺装。路面或自然、或古朴、或活泼、或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例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一段路面,以棕色卵石为底色,以橘黄、黑2色卵石镶边,中间用彩色卵石组成花纹,显得色调古朴,光线柔和。

经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园林铺装,尤其是广场铺装,都有一定的装饰性,这也是现代铺装的发展趋势。不过过度的装饰,有时会喧宾夺主,甚至给人视觉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继承装饰性这一特点时,要有一定的控制度。

4.3注重生态性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首先体现在“因地施材”。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倡“因地制宜”,在铺装设计中则体现在“因地施材”[4]。铺装的材料丰富多样,但是每一种材料的外观、质地、强度、使用条件等都有一定的特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则常常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其次体现在美观与功能并重。《园冶》中就有“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的论述。而在南方园林中普遍使用的花街铺地与卵石铺地,不仅美观富有情趣,而且透水性好,非常适合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生态性还体现在材料本身的天然性和废物利用方面。

现代园林也开始逐渐重视生态这一理念,生态铺装也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基础。嵌草铺装、碎石和卵石等古典材料是透水铺装的首选,但是却不适合大面积广泛的应用。环保型透水砖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较新的材料,这样使得城市在保证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同时提高了其生态效应。

4.4地域特征较强

中国古典园林按地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南北地域风格不同,使得园林铺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北方园林建筑富丽堂皇,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风格粗犷,所以北方园林铺地多呈现大气、粗犷的风格,如大面积方石、方砖的运用,材料上也多豪华壮观,如汉白玉、青石和北太湖石等。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地域范围小,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所以江南园林的铺地往往非常精致典雅,饶有趣味,材料也不追求豪华,破砖烂瓦都能运用得恰如其分。岭南园林由于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现代园林分区,已经不仅仅是南北之分,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结合建筑、景观以及历史人文的地方特点,设计搭配各样风格的铺装,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区域特色,增强区域标示性。

5古典园林铺装色彩的分析和继承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园林中色彩的追求不只停留在好看的基础上,同时对其功能和搭配也提出种种新的要求。冷色调的园林材料给人感觉或清爽明朗,或庄严肃穆,或恬静舒适。在不同的园林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意境。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冷色系的园林材料在我国沿用已久,影响深重,很多冷色调材料的应用能在现代园林中很好的继承下来并开创更多的表达形式。正因为冷色系色彩所具有的独特性深受现代人喜欢,并能很好地表达现代人的意念和精神追求,冷色调园林材料的研究应用必然会在园林造景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表达形式,为园林景观造景手法的更新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5]。

6结语

日本景观设计师都田彻曾指出“地面在一个城市中可以成为国家文化特殊象征符号”。我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文化特殊象征符号之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园林中所选用材料种类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建设者在对古典园林铺装材料选择和应用上进行继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好地从地理、人文、行为心理、生态科学等层面挖掘铺装景观设计的内涵,创造出结合国际潮流与地域文化特色的铺装景观。

7参考文献

[1] 廖振军,张海平.浅谈园林铺装的艺术表现[j].山西建筑,2004,30(23):234-235.

[2] 李广文.园林铺装的视觉探索[j].山西建筑,2009,35(19):349-350.

[3] 高林.园林铺装及其应用[j].安徽林业,1999(4):15.

[4] 谌莉.园林铺装艺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150.

古典园林特色篇3

关键词 古建古典;园林作用;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57-02

0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而且还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还代表着一种思想内涵,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所以古代建筑一般都拥有非常优美的外观形象,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古建筑在我国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中国的园林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建筑物,只是凭着种植的植物来对我国的园林进行修饰, 那么对于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时至今日辉煌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就更加没有现如今活生生摆在世人面前的美景苏杭二州和北方园林。因此,园林建筑之于园林犹如鱼和水一样,都是紧密相关的。 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所展现古代建筑的美,这种美在而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我们去学习其中精华的价值性的,其中的精华需要我们去挖掘,更需要我们去大胆的去革新。当然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如果没有把握好原则,还是很难将古典园林的美和巧妙的设计完美的结合,就会出现表里不一的奇怪感觉,弄巧成拙。

2古建筑在中国园林中的著名代表

在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色中,他们很擅长运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来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例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等,它们与自然的石、水、花、木等组成的各类园景,颇有情意。当然,他们的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在园林设计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亭,比较知名的就是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它的形状是丰富多彩的,它在园林中起到的就是"引景”和"点景”的作用。加入画廊,则在花园的中心起着引导游客游览路线、空间划分、结合风景的作用。 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可以尽情饱览昆明湖的美景,还有比较著名的就是苏州拙政园的水廊,人行其上,则当凌波走;苏州怡园复廊,以花墙为阻隔,特别是漏窗巧妙设计,其广泛应用于江南古典园林,使公园有界非界,景中有景,变化多端,这也是古代建筑匠师的伟大创造。 最突出的当属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而我们苏州拙政园的廊桥、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又是另一种风格,所以成为古代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以上所说的这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古典园林,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它为我国的古典风格的园林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3古建在古典园林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建可以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要是没有这些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古典园林的风格就很难被人看出来,达不到古典的风格,古典园林就失去了其相关的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是人工构建的自然风光的使用,主要是对自然的模仿,以创造出一种虽然是人工打造的,但是却又像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一般。 此外,在参考了诗歌的意境的同时,加以大量的房屋和花园建筑,凿池山,种植花草树木,人工模拟自然景观,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如同水墨山水风景画一般的景色, 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深深的爱上古典园林设计的艺术风格。 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还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不但如此,古建筑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对审美要求的高度体现, 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也是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还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

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多样的古建筑,使得古典园林更具观赏性,而我们古代建筑的高观赏性不仅源于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 而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所形成的建筑也大大的增加古典园林观赏性。 我国的古代园林建筑本身拥有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能够和周围的布局形成虚实相生的作用,形成不同的游赏空间,为游客创造更多的园林景观, 同时也带给人们无穷的园林艺术魅力和乐趣。

在古典园林中,古建筑的布局主要是说很多建筑所形成的组合,或者是多座建筑组合所形成的格局,这在整个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是园林整体布局的重要部分,但是尽管古建筑物的布局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且还是必须要满足整个园林设计风格的特点, 方能打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古典园林,否则就会出现格格不入甚至别扭的风格,影响了整个园林设计的艺术气息。 古典建筑的布局要和园林中的环境和艺术风格相结合,服从于环境的具体特点,才能在古典园林中增加魅力,让人为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统一感。

4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华历史上的艺术瑰宝,是古代园林师的智慧结晶,而作为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作,古建作为一个载体,它不仅客观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工程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兴衰,而且更加鲜明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变化,同时也受到了儒学、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古建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表达了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参考文献

[1]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9.

[2]苏晓毅.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宋敏菠.仿古建筑的屋面施工管理山西建筑,2008.

古典园林特色篇4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之母。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中国古典园林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独特的形式美中,形成了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见证了古人在生活中再现自然空间的艺术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及学术研究现状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是组成园林的亭、台、楼、榭、植物以及他们围合出的空间所呈现出的具有含蓄、深远、幽静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造园家一直把“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作为建造园林的审美准则。他们追求自然美的自由布局,在表现形式上显示出更为复杂的秩序性,这有别于西方园林对称的几何形式的秩序美。但是,古人对园林的总结通常涉及到造园技术和对造园艺术的见解与主张,现代学者一般是从史学、美学和构成学的角度去探讨,少有对从复杂的秩序性从形式美的角度做深入的研究,这就影响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的传承问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传统园林文化遗产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启示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取神。形,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神,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它通过形式美反映意境美,使神形交融、情景和谐,达到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一切艺术形态都存在形式美法则,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也蕴含着形式美法则。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必须从形式美法则来探讨。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等。

(一)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

当我们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时,它错落有致、隐约可见的意境美中蕴含着形式美法则。下面我们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形式美:

1、和谐

和谐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人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现在,其一,在造园艺术方面,本着师法自然的原则;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其二,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其三,中国古代园林树木花卉、山石湖波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共同创造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下转第104页)的艺术特色。

2、对比与统一

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强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对比和统一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与统一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最多、效果最明显的设计手段,通过对比手法的应用使园林艺术可以达到既有机统一又活泼和谐的艺术效果。

主要包括:

(1)形状的对比与统一:利用圆形、较奇特形状之间的对比,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门和窗应用了圆、椭圆、圆方、桃形、花型等样式千变万化,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系列感的造型使观者视觉上丰富而不凌乱。

(2)直曲的对比与统一: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园林构图富有变化。园林中直线型的建筑和曲线形的廊墙水岸、高低错落园林细节构成了活泼多样的曲直对比。

(3)色彩、质感和明暗的对比和统一:园林中建筑物的彩色营造不同的空间格调和心理气氛,江南私家园林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比较素雅,而皇家园林琉璃彩画则显得堂皇而壮丽;晶莹的水面、茂密的树木花草、似山峦洞穴的山石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情景,不同质感相互对比映衬出“巧与因借,全天逸人”的人造自然美景;园林中阳光照射的树影、月夜投射在路面微光、湖面上波光粼粼、建筑物室内的光束等,光线强弱对比形成了“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式的明暗对比。

(4)虚实、疏密的对比

园中无水则不活。水面可形成“虚”,与山石、建筑和花草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中的留白,水面把园中观赏的距离推开,使景物尽显风姿,水面把天空、山石、建筑、花木一一倒映出来,形成了影像与岸上的实景相互衬托给人以虚实、疏密有致的感觉,易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

(5)藏露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与墙、柱之间构成了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主要景观和辅助景观相互衬托体现“园林巧于因借”的手法,形成了园林的藏露对比,有助于创造出各景区分割而不闭塞,彼此空间隐约可见的丰富层次。观赏者的视野中出现了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

3.对称与均衡

均衡主要是研究园林中各部分组合起来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稳定则指园林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应给人以安全可靠、坚如磐石的印象。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中国古代的宫殿一般是在真山水上采用叠石置山、建筑房屋形成园林的方法,在大面积的空间采用了对称的组合形式而获得完整统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气势。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则在均衡中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

4.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是指音乐和诗歌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声韵和节奏。如果西方建筑被比喻作“凝固的音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被称为“流动的诗滑”。中国古典园林的景区相互衬托、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大小不同、尺度、布局得当,给人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各个景区隔而不塞、彼此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使人联想到委婉抒情的诗歌;引导空间与主要景区的欲扬先抑、观赏路线的曲折萦回;水面与岸上情景相容让人浮想联翩;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给人余音缭绕的韵律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在现代园林住宅应用的范例――万科 第五园

万科 第五园追求生活环境与自然、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是融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住宅的范例。她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和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和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园林住宅特色。

在景观设计上,以层次分明的多重“庭院空间”为精髓,简约洗练的现代形式语言, 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如: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对比手法,创造出一个有“起、承、转、合”的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韵律;应用了“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等对比与调和手段;以 “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手法为蓝本,形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现代中式园林景园。万科 第五园尝试将中式传统居住理念和精华,糅合现代建筑的简约美,形成了“建筑服从与景观,景观服从与环境”的现代中式建筑。

万科 第五园是首个个性化、本土化的作品,现代的建筑手法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体现中式院落精神方面作出了重要尝试。第五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对传统中式园林复古照搬,而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精华提炼,它的设计更贴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其功能和形式没有与现代生活脱节。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 “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环境的相协调的过程,是现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探索。

三、结语

利用现代形式语言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理论上不确定性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有利于园林设计者有章可循;用现代美学语言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有利于中外园林欣赏者和研究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和鉴赏;对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手法,有利于现代园林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延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来增祥 陆震纬著.室内设计原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其钧 邵松著 中国古建筑丛书--古典园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作者简介:

古典园林特色篇5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相信,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冲击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能使中国的园林和文脉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古典园林怎样在继承、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古典园林特色篇6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古典园林特色篇7

一、构图布局

在古代山水画中,构图布局不仅仅是在画面上安排的物象,还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布局等等。在六法中构图布局是重要的,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黑白关系、主从关系、虚实关系、疏密关系等对立的法则来布置画面内容。在山水画的绘画中,构图往往是第一步,而布局往往是先确立后再布置整体布局,然后调整局部。山水画的构图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传统山水画中的许多构图手法被古典园林造园所利用。

“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之说,这是王维《山水绝》中写到的。山水画中背山临水、隔水布置丛林、山中央设岛屿、虚为实之,这些诗句里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较为理想的造园环境。山水画的布局安排讲究主体突出,在造景布局中要把山水的主体物突出,树木、桥梁、道路、小船这些配景用来点缀山水的布置放在次要的地方。在山水画中的虚实相生,山水画往往都是山重水复,层苑叠嶂,以积墨反复递加,追求厚实、画面有虚有实要透气,厚实得当,实而不塞,虚而不空,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运用这些对比手法,在统一中求变化,把山水画美的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而中国古典园林也是遵循这样的构图原则。

二、随类赋彩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受山水画美学色彩的影响,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的是自然淡雅、幽静脱俗的风格。以江南园林的苏州拙政园、留园,整体色彩清新素雅,多处地方都为冷色调,墨绿色、栗色、白色、黑色退掉的色彩,黑白灰三大主色,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与建筑配景构成了一幅幅色调统一、恬淡雅致的水墨画。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形式一般以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体较多。对比色相配的景物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而领补色较为缓和,给人以淡雅和谐的感觉。协调色都是以二次色的配合从而协调好的效果,远看色彩鲜艳,近看色彩和谐统一。

建筑配景也与整个园林自然素雅的风格相互协调,园林无论是建筑的构造上还是其外观上的色彩都是与山水画一样,也常常借助文字的艺术形式来增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如园林中往往利用匾、联点出周围风景的意境。园林中建筑的位置、造型、色彩三者结合,能对园林风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小品的色彩,如白色、黛绿色、紫铜色这些色彩都能起到装饰和锦上添花的作用,色彩上也比较稳定,持续的时间较长。

三、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山水画中最大的特色是意境之美。意境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已是久远的,中国园林与山水画是相生相长一同发展的。中国水墨画的手法是写意,写意则是在原来的自然原貌上加入主观感受,而写实是相反的还原自然面貌不加入主观感受。这两种相比较,虽然不像自然原貌,但是却能自然传神,更加具有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的造园艺术也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带有浓厚的感彩。而园林设计中造园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栽花种草、堆石凿水,而是用他们的智慧和情感去构造的景观。例如江南古典园林中常常用假山、亭子、漏窗作屏障,阻隔视线,让人们在弯曲的小道中才能逐渐看到园内全貌,在每个角度看都处处如画,这样也使得游客感到意境更加的含蓄深远。

中国山水画中,植物花草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梅花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竹子的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特色。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这些植物也常常用来作为品格的象征。

四、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本,“自然”是老子《道德经》的精华。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认为自然才是最美的。江南古典园林的所有景观,都是源于自然的本性。而中国早期的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根源是自然美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形成了山水画中的笔墨自然理念。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巧妙地运用了很多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植物、建筑、假山、流水组合在一起,模仿自然风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环境。在古典园林中造园手法是相当的丰富,它包括素材处理、结构组织、手法技巧、主题表达以及各种风格。这些纵横立体交织以及通过造园的反复运用,才使古典园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成功的园林艺术,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的美丽,又高于自然,而不露人工处理的痕迹。

植物景色是园林中最具有生气和华滋之美的仿自然景色。园林植物的组景作用是给风景涂上了一层富有生机的绿色。在古典园林中绿草、花卉、古树这些都是营造出幽远深邃的空间气氛,给人以身处山林,道法自然主要是通过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从而反映出的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无论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可以在道法自然思想下通过丰富的造园手法,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境界。道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五、虚实相生

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的意境之美,虚实结合正式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法,也是画面气韵生动的因素。中国山水画中,一般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虚就是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布局的一种手法。山水画中留白看似什么都不画,其实却是一种笔墨经营,空白是画面,在意境的创作上,画比实体更加具有意味。空白处可以代表云、水、天等物象,或白云缥缈,使人能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从空间布局上看,园林建筑、山石、植物为实体,水体空间为虚。水周围的景物倒影到水面上来,倒影为实,水面为虚,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

古典园林中建筑也强调虚实结合。建筑的形体是实,园林中的建筑所围合的院落、建筑内空间、建筑外墙、门窗为虚。江南的古典园林,非常讲究颜色的搭配,建筑和围墙的色调为白色,犹如山水画中的留白处理。白色的墙衬托园林景观,虚与实相生的对比,加强了园林的意境。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时,阳光把山石和植物的影子投射在白墙上,如一幅中国黑白山水画。

古典园林特色篇8

一、中国园林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园林建筑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功能是第一性的,是房屋建造的目的。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各类建筑的实际使用的要求和生活、生产范围内外环境的处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作为园林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园林建筑既能给人提供居住和游览上的方便,同时本身也创造了园林美,也是游人直接的审美对象。与一般的居住建筑相比,园林建筑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与山水风景多曲线相适宜的协调的曲线;为了适宜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变化而多变的布局;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建筑风格。“以园林中的道路结合建筑物的穿插、对景和障隔,创造一种步移景异,具有导向性的游动观赏效果。”因此,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园林建筑的局限性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古典建筑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象征,中国也将建筑当作了一种文化看待。但它毕竟代表的是当时所处社会时期的产物,它的局限性,使它很难融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首先,中国古典建筑精致、繁复的优雅外形与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非常协调,但与现代城市中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的楼宇森林显得格格不入。在如今的城市空间中,园林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其使用对象的生活、学习、社交等多元化的功能;功能性在现代园林建筑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山水、道路、铺装、植物等景观要素是它的背景、延伸和发展,这就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设计理念互为矛盾和对立。在营造现代园林建筑时,要将自然山水、植物和园林建筑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园林的设计之中,只能是在符合现代园林建筑特征的基础上,以协调外部空间环境的布局作为依据来设计。其次,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往往是在一些非开放性的外部空间环境中打造出来的,这些小环境是不对大多数游人开放的,在园林建筑空间尺度的设计上也只考虑到了少数游玩对象的需要。而今天随着人们参与意识的提高和出行游玩频率的增加,大量的游人涌入园林中;人们不能静观和漫游,只能随着人流,蜻蜓点水式地看到为止,这完全破坏了传统园林意境美。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使用对象和非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在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着功能局限性。

二、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规划

开展深入的古典园林建筑研究,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地域人文特征,去除古典园林建筑中的营造局限,融入乡土生活的功能延伸,这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建筑能够取得长足进步的正确发展方向。”

(一)满足需求,回归乡土

一个优秀的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应该是拥有丰富美学内涵的和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园林建筑应以使用对象为中心,充分考虑使用者不同层次的的需要,并以这些需要为重要参考因素进行设计,才能使置身于该园林建筑中的人们有“存在感”。只有在“人性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的设计,才能满足和完善人们对现代园林建筑空间行为延伸的多元化需求,让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从表象的制式模仿,向营造能够满足各类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的建筑空间转变。

回归乡土,即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在这种面对“原生态”乡土生活的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应该尽可能好的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充分认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地质环境,比如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组成的外在的地理景观特征,以及内在自然的生态属性,来决定各种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空间环境的布局。尊重园林建筑场地现有的各类乡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的合理运用各种当地设计要素,使建筑、小品、园路、植物与周遭乡土环境的基调融合统一,这样才能够最好的营造出拥有地域性园林特色的现代园林建筑作品。

(二)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创新

地域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不同地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贝聿铭曾经这样说道:“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因此,中国园林建筑只有依存于自身的地域文化中,并且在园林的设计中创造出拥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才能有出路。现代园林建筑自身特色的建立要把握好这些地域景观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使用对象的共鸣,才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张力的。而一味的盲目仿古和西化照搬,使用者所见到的只能是没有任何人文及精神内涵的空洞表象。

上一篇:建筑节能技术方案范文 下一篇:智慧医疗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