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典诗歌当作古典诗歌来教

时间:2022-08-26 02:58:34

把古典诗歌当作古典诗歌来教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把古典诗歌当古典诗歌来教。而上好古典诗歌课的前提是:把古典诗歌当作古典诗歌来教!

一、教出古典诗歌的“诗味”

诗自有诗的特质,诗自有诗的尊严。诗歌虽然和其他文体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与小说相比它不要求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更不必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刻画人物。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情趣”,讲究“神韵”,这种情趣神韵蕴含在寥寥数语中让读者去揣摩,去感悟,正如严羽所言,“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不能进行浮于文字的朗读、脱离情感的串讲,更不能无视其“神韵”,将它们不加辨析地翻译成现代文,然后理性地拆解诗境,而是应该用诗一般的、感性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神韵俱现的境界去接近诗的境界,否则便会“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王渔洋)。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的确,“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关键在于诗可以歌以咏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诗歌的节奏鲜明而强烈。诗的功用偏于抒怀遣兴,而情趣则低回往复,缠绵不尽。因此,不同的诗歌往往奏出不同的内在情感节奏,那是诗人创作时心脉搏动的旋律,或刚猛若飞瀑,或柔和似秋溪,或迅疾如夏雨,或舒缓似春风……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它的外在结构与语言的声韵上,诗有诗律,词有词牌。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可以说音律性是诗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键,《诗经・关雎》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正是重章叠句的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字的点缀充分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

二、教出古典诗歌的“古典味”

中国古典诗歌“贵比兴,多寄托”,讲究“微言大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诗歌的作者因受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因此常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些艺术手法隐蕴在文字中,显得含蓄蕴藉。

寄情于景,寓意于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诗人言志抒情,常常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创造一系列意象,给人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孙绍振先生认为,诗歌的意象符号的创造大致可分为描绘式、浪漫式、象征式,而描绘式以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发达。同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自成系统,有章可循。如月亮是思乡情愫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梅花是坚韧不屈的代名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此外,古典诗歌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题材、风格有所了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清新自然,如《山居秋暝》《钱塘湖春行》。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朝天子・咏喇叭》。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带着学生去识别题材,了解艺术手法,明悟意象所指,揣摩文外曲致,只是简单地、泛泛地去翻译、朗读、背诵、默写,那么学生必定只是在古典诗歌的表面上快速地滑过而已,所谓精神上的陶冶、思想上的熏陶便无从谈起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古典味”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在古典诗歌阅读过程中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诗人之意,也能感知、领悟到诗人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与美感。而这种感知和领悟才是真正沉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语文。

三、传授一些读古典诗歌的方法

1.诵读涵泳――感悟诗味的不二法门。新课标第4学段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第9条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其中“诵读”二字就表明了古典诗歌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极高,讲究平仄、韵律,强调了唯有出声的诵读方能体味其中的声韵之美。诵读涵泳首先要读通,读出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古典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节奏有基本的了解。古典诗歌的诵读涵泳更要读透,掌握感情基调,如《归园田居》的平淡恬然、丰美真淳,《春望》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渔家傲》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奔放、慷慨悲壮,《无题》的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同时,韵脚要读得清澈而绵长,吟出诗的神韵味。

2.联想想象――走入诗境的重要途径。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上。古典诗歌更是追求“画境”的创造。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从而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只28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铺陈9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在想象中,9个牵连着作者羁旅愁思的意象有机地构成了“画境”,情与景谐,思与境同:暮秋的黄昏,―个倦怠满面的游子,手牵着一匹不堪重负的瘦马,迎着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从缠满枯藤的老树旁走过,看到暮鸦独栖枯枝;他从横架子溪流上的小桥上走过,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人亦返家;而自己的家却在千里之外,不禁悲上心头,肝肠寸断。就像袅袅炊烟融入空气,在想象中学生与作者时隔“千年”同处一境,彼此走近。作者眼中的景,便成了学生眼前的景;作者胸中的情,便会激荡在学生心田。

3.探幽察微――揣度诗意的有效方法。如果说小说是文字煮成的饭,那么古典诗歌就是用语言酿成的酒,点点滴滴尽显语文的韵味。短短数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寥寥数语传达了无限的蕴意。古典诗歌语言之凝练自古便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这一字一句便是全诗“幽微”之处,是最能体现全诗神韵、彰显诗意的“诗眼”,是全诗的灵魂。因此,古典诗歌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发现、开掘潜隐在语言文字里的细微、精妙而蕴含深奥的内容,以求融会贯通。如教学陈子昂的古体诗《登幽州台歌》,要抓住“独”字来揣摩作者抒发的那种沉重的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之感,体会诗人那种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慷慨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要抓住“狂”带动全文:狂――老夫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同时,对古典诗歌的“探幽察微”要防止繁琐地分析讲解字词,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否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审美时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干巴巴的只言片语。

把古典诗歌当古典诗歌来教是古典诗歌教学应有的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才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得要领才会成为可能。唯有如此,学生走进瑰丽多彩的古典诗歌,走进瑰丽多彩的语文世界才能成为可能。唯有如此,学生走进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陶冶性情才能成为可能。

上一篇:“雪”中觅景“钓"中窥意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