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5:19

古典传统文化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建筑是一大文化瑰宝,既反应了各时代的物质文明,也体现了精神文明,而古典园林作为建筑艺术的一大分支,更是体现人类的一种文化意境,它是一种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综合体现,它的选址、立意和布局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世界知名的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就其本身而言融入了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各个时代的造园家们都能以山水林木为基础,以追求自然美为出发点,创造出无数的优美园林,这些园林建造风格、法则也影响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人们审美意识和现代建筑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介绍

(1)以自然美为出发点。与西方国家园林的园林建造风格相比,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西方园林追求更多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以符合人们对大自然不断开拓、不断改造、甚至是控制自然的欲望。在西方园林中能经常看到比较规整的集合图形,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美,这种美往往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形式美,缺少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常见的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不会过分的去强调对称与性状,追求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上,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格,有时候还会设置一些假山,引入花鸟虫草等更大的去接近自然,虽然是一种模仿,但这种追求自然美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出发点,比如最常见的对园林的评价,就有“宛若天开,浑如天居”,这是对自然美的崇尚。

(2)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并不表示不以人为本,因为园林最终是让人们欣赏的,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也经常体现着许多民族风格,这些民族风格通过园林中的许多建筑表现出来。这种民族风格更是体现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百家齐鸣的状态。

2.1古典园林建造的设计技巧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千年历史,有许多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使山水组合,空间布局恰到完美。在古典的园林的设计上有许多技巧,比如植物配置、步移景异、因地制宜等等。其中因地制宜讲一方面要求根据现状要求,设置景点,使之得到整体需要,另一方面也提出对园林选址的要求,结合现场的情况造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只有切实按照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文中第一点提到的自然美,所设计的园林也才更有活力。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对山水情有独钟,讲究“无水不成园”,因此各个地方的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皇家大园林还是私人小园林,总能看到山水相依。对山水的布置方面,也讲究步移景异的技巧,在园林不同的区域能观察到不同的景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效果,也更能使人感觉到置身大自然当中,步移景异同样也给园林一种活跃的生命力。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也有许多种,比如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最常见的是在园林中融入书画、植物、假山等,人一种自然恬静的艺术效果。

3古典园林建筑传统文化对人们审美意识的影响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其中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影响中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对现代的其他建筑的设计造成许多影响。

(1)古典园林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园林追求自然美,这就是中国传统‘儒、法、道’禅宗等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自古以来,古人就认识到自然的强大,自身的渺小,必须去适应自然谋得共同的发展,而不是去征服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谦恭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也体现了中国的古典哲学文化。园林的建造艺术追求自然美也展现了造园家们想以一圆之色状天下之景的思想。这点在古典园林的空间布置上可以体现,古典园林的结构经常会表现出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种结合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2)古典园林对人们审美意识及建筑艺术的影响。在封建时代,一般来说,古典园林的拥有者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园林一方面代表着地位,另一方面,但园林艺术更是一种公共艺术,它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它的结构和建造艺术也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园林的风格中提到民族风格,不同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人们对美学的追求,这种对园林美学的追求以及园林建筑对人们审美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园林的建造肯定比普通的建筑更加追求意境和韵味,园林内设置的许多圆亭、长廊、甚至是雕龙画栋,装饰方式等都对日常的建筑造成影响。比如皇族古典园林的雍容华丽,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在富裕的地区,江南的建筑中,大多追求一种庄严和富贵,这就是对园林美学的一种模仿。同时园林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意境,往往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学新的追求,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普通建筑中,也能发现其受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从结构到色彩都体现出一种迂回婉转的自然美,而不像西方建筑那样线条生硬。在现代的建筑中,也有许多受到古典园林的影响。

4总结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一、儒家文化与皇家园林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为了入世,是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从而建功立业。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简言之,“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这也是等级制度的纲领文件,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官方主流文化。儒家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共同指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基石———规则秩序。这种形而上的理论规矩同样反映在建筑和园林等形而下的艺术领域。故宫的平面布置:严格的轴线对称。中轴是主线,主线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此进深,主次分明。同在宫中,左右对称的建筑在规模和体量上都不会超过主线上的建筑,谁大谁小,尊卑有序,一目了然。皇家园林内的建筑也是严守中轴对称的法则。就园林而言,入世的儒家文化对应着入世的享乐主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是奢华的、富贵的、宏伟的、壮观的,极尽奢侈之能事。无论颐和园还是圆明园,无论是中海、南海、北海还是承德避暑山庄,这些皇家园林的共同点就是真山真水,大山大水,从不掩饰甲天下的恢弘、壮美和霸气(见图1)。或许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气、霸气、勇气把真山真水当自家私园,也只有皇家有财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几个山林池沼当然也是。但皇家园林归属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众只是皇亲国戚、爵爷贵族,和普通民众几乎无缘。

二、道家文化与文人园林

道家主张“无为”,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顺其自然,《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封建社会有帝王就有臣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学而优则仕”的豪情抱负,也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隐忍。金榜题名、仕途得志,则大展宏图;仕途不得志,就靠无为清静;入山林、归田园,成仙或成佛,以冥想代替现实。即使金榜题名但官运不畅也会选择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道家文化开始盛行。如果说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主流文化绝对是道家文化。历经千古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从山水诗到山水画,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到董其昌、石涛、山人,莫不如是。隐逸文化始于晋朝,隐于山林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自然,直接促成了山水诗的兴盛,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在文人画兴起之前,诗、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文人画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达到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形式更为臻善臻美的艺术高度。文人们借诗、借画表现一种高傲的、不见人间烟火的脱俗气质。

作者:李猛志 单位: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4-02

中国古典舞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老一辈舞蹈家在五十年代初期,从戏曲、武术、杂技中提炼与整理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其中不仅有着对中国前代舞蹈的继承,同时也吸收了新鲜的训练方法。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和元素中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是对前代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一、中国古典舞中呈现的传统文化的“圆”

在古代中国,有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以人们一直尊崇“圆”的规律。这种以圆为美的现象在古典舞中也有深刻的体现。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轨迹是以“圆”路线与轨迹为主的,例如“云手”、“双晃手”、“风火轮”等主要都是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运动路线的,“三圆”也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最主要的三种运动路线与轨迹。

(一)古典舞以八卦图体现的“圆”

八卦是一种文字符号,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体现。太极八卦图以圆为主要框架,分黑白两面、阴阳两极。太极八卦图就是一个圆,它包含着整个宇宙,包含着万物,是人们对宇宙规律及现象的研究与总结。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老的科学文化遗产,也是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典舞中无处不体现八卦“圆”的特点,可以说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元素是以圆为路线的,例如古典舞动作元素中的“平圆”、“立圆”、“八字圆”、“云间转腰”、“摇臂”、“风火轮”等都是以圆的路线为运动轨迹的。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路线以圆为核心,表明了中国古典舞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规律。

(二)古典舞中的“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元素大部分都以圆形为主,这是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与审美观分不开的,与道家的太极图、传统图式、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也是分不开的。这一审美取向在古典舞身韵中以“圆”的动作运动路线得以体现,例如,“平圆”、“立圆”、“八字圆”以圆形路线为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大原有的动作就可以扩大动作的外延。以“云间转腰”为例子,云间转腰是一个典型的平圆横向动势。中国古代建筑大都以多层次、对称、内向含蓄为特点,主要以圆形特点为主来构造建筑,例如,“北京旅游名地天坛,主要是以圆形的、上下重叠、多层次的特征来构建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还有很多,例如塔、用于祭祀的庙等等,与西方的欧式建筑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建筑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征。无论是古典舞里“圆”的路线,还是中国传统建筑“圆”的风格特色,无不在“圆”里表达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格与特色。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且中国古典舞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衔接。

二、中国古典舞中涵盖着统一、包容、含蓄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是身法与韵律,韵是中国古典舞艺术主要的灵魂。“形、神、劲、律”是身韵的核心,是对统一、包容、含蓄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形是一切展现在外部的动作、姿态、体态或者路线,凡是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古典舞舞魂之依附,是古典舞韵的传达中介,中国古典舞在形上与其他舞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是中国古典舞在形上的主要特征,这与西方的芭蕾舞有着明显的不同。芭蕾的主要特征是“开、绷、直、立”,审美标准是“轻、准、稳、美”,芭蕾艺术的形体特征主要是向外扩展、延伸的,舞者从精神到身体都是向外放射的、扩展的,是对舞台空间最大限度的占有,这与芭蕾最早产生在宫廷中所具有的高雅气质与贵族风度是分不开的。而“拧、倾、圆、曲”表现着人们的含蓄、包容的心理特征,比如“含”的动作,也叫“吞”,人体胸腔往里含收,双肩向里合挤,头稍微低垂,这个动作演示着包容、含蓄的心理反应与特征,含胸、低首,这种呈内收形的动作、呈内聚性的形态,表现了古代人们含蓄、包容的传统文化精神。“圆”表明着人们的包容的传统文化精神,古代中国尊崇天圆地方,圆可以包容万物,有容乃大。中国舞蹈的总体趋势呈现为一种回旋状态,而圆、拧、倾的姿态与画圆的轨迹体现出中国的哲学精神,明代朱载终攵哉庖惶氐闾岢隽恕白之一字为众妙门”的观点。

韵泛指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神则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可以说一个舞蹈没有了神也就没有了灵魂;劲是指内在的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律是包涵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反律”是中国古典舞动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开必合”等等,都遵循了“反律”的特点。这些动作都是从“反面”做起的,例如,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动作之一“双晃手”,当手臂向右晃时,身体要有向左拉之势,这样才能显出圆润与韵味,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动律的特色。在节奏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对中国古典舞节奏的主要特征的概括,无论是从内在意识的发挥或是从外部形态的要求上看,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的恰当比喻。此外,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例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都体现着“静中有动”的神韵与节奏。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既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舞中,“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古典舞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或缺的。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蕴藏着艺术的内涵,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主旨。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体现并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含蓄、包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传统文化精神之精华。

三、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古典舞不仅对传统武术、杂技、戏曲有所继承,更吸收了西方芭蕾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

吴晓邦先生曾在“武术与文化艺术研讨会”上提及: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例如“大刀花”、“小五花”、“风火轮”、“燕子穿林”、“青龙探爪”这些动作都来源于武术;戏曲舞蹈也是中国古典舞来源的一部分,例如亮相,或者眼神的运用,脚底下步伐的方法以及服饰道具的运用都与戏曲舞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超的技巧是对杂技的吸收,如跳、转、翻,或者空转、空翻以及高难度的技巧动作都是对杂技的汲取与运用。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前代舞蹈的同时也在发展创新,从最原始的古典舞逐渐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四大学派: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古典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是对我国前代文化精神的继承与颂扬,更是一种创新与发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之神形及动作元素或是主体内容,无一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es in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plenty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fore, to kn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better guide our modern architectures.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古典建筑;特点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al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34-02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中的体现

若想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的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这些精神在中国的建筑方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其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有机联系主要表现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上。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家天下。小到社会基本单位,大到国家,皆是如此。反映在传统建筑空间,首先是合院式建筑居多。比如传统合院式民居,所有居住空间都是内向性、防御性、凝聚性的;宫苑建筑也是如此,只是尺度加大,结构层级增多。最初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能够有独立的空间,也就是能够给自己一定的私密空间,让室内空间与外界环境有所分离。而古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结构是相当森严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制度的外化,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建筑形制的定型,以及使用上的严格限制。重檐庑殿顶是民宅不可以使用的,黄色琉璃瓦也是如此。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人神分治,社社会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希腊与罗马曙光照耀的时期,城邦内部建筑空间都比中国的公共性强;剧场、斗兽场、浴场、市政厅……公共建筑的数量和类型也较中国的多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人文关系在建筑中独特的展现。

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主要表现为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显现出丰富多样又自然严密的特点来。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因地制宜,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拿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来说吧: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这些都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在中国古典建筑方面的最佳体现。

1.2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但是中国的古人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这种兼容,主要表现在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方面。最初的佛教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在寺庙的中心建塔,或建佛殿。寺院布局,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因地制宜进行建设。这一点也恰恰应和了中国古典建筑中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飞椽”,轻巧活泼的动人形象,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委婉曲折为美的审美观,又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结构。其梁柱做法,是沿进深方向在石础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较短的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面荷载,联结横向构架。这种木构架,是用中国传统工艺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坏,可以说是既美观又实用。 而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均为砖石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佛教建筑不但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石窟和寺院里大量的壁画、雕塑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佛教建筑,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之学。

1.3 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表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就是一种务实精神。因为中国古代以农耕生活为主,在农耕生活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理念便渐渐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民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而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同样也感染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同时,实用理性也逐渐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由于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所以,我们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出现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本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人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而且,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外饰,也多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美观的效果。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凝聚、兼容与经世致用的特点,很好地渗透到了我国的古典建筑群中。学习、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对于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来说,意义非凡。

2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是文化的发展。所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的古典建筑,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是对我们新一代建筑师最为基本的要求。这里,还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建筑符号。没有建筑符号的建筑师不会创建出有生命力的建筑。因为建筑符号中凝聚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传递给人们传统的信息和共鸣。因为不同的建筑带给人的感觉不同,他们可以借助人的思维发展空间,让人能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将这种建筑符号元素直接提炼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再加上一些通过整理以及升华之后再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就可以很有效地传承具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曲晓舟.简述建筑与文化各个层次的关系.

[2]罗超君.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2005年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审美教育 鉴赏方略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开《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你一定会目眩神迷,流连忘返。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言说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年轻一代似乎越来越少吸取古人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于窘境。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

从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教师把古典诗词当文言文教,将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翻译成苍白无味的白话文;二是有的教师“满堂灌”,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生平,从思想内容讲到语言风格。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对学生的古典诗歌审美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曾经说:“现在教古诗文像教第二外语一样,是不行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古诗文对有的语文老师来说就像是一门外语,另一方面说明在古诗文的教法上存在问题(这也是后面将提到的古诗文变成了一种操练的一个原因),以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收效不大。而高中学生尽管对学习古诗文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对学习古典诗歌的目的也似乎很明确,但远远不是古诗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对语文科的学习似乎也只有“以硬对硬”,用书面作业形式或考试测验手段来“坚守阵地”,结果他们的古典诗歌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枯燥的字、词、句的操练,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赏析,缺了品味。尽管学生在这种操练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收效并不大,学生本来有一点审美情趣,但最后练弄得兴趣索然,变得十分功利。这样,学生厌学古诗文就是不足为奇的事了。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古诗文,收效又怎么可能大呢?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从语言入手由景入情入理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传统文化,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

二、古典诗词鉴赏方略

1.感悟、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应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其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朗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愿意阅读。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同时也可作一定的示范朗读。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带着感情,学生们会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学生感情投入,再结合教师对意象、意境的适当点拨,也可以播放相关情景的幻灯片或者辅以音乐,从而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距离。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体会诗的美感。

2.联想、想象是介质。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载体,古典诗词就像一个经“压缩”软件处理的“文件”,阅读时,需“解压”还原,即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环境),也可以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分析形象。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诗,写的是对亡妻的思念。首句写难忘,次句写难见,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假如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一般说来,作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刘勰所说的“情动而辞发”的过程,由意象进入,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终结于意象,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诗词鉴赏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而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或缺的介质。

3.鉴赏、创新是关键。

首先,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

赏析唐诗宋词,如果泛泛地用“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生动”等语词和概念解读,难免造成被周汝昌讥讽的“取粗遗精”的结果。我们应引导学生变革传统的诗词解读方式。比如鉴赏唐诗时能否突出其丰盛热烈的风神,鉴赏宋词时能否突出其精微细腻的韵致?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能否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能否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能否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能否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都需要在教学中细加咀嚼玩味。

其次,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处理好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编排大致以诗歌发展阶段为线索,注重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

最后,让学生明确诗词的鉴赏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诗词鉴赏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诗词进行鉴赏。诗词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小到一个字,大到整个篇幅,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从诗歌特点和诗词的各层次结构来看,诗词的鉴赏点有:诗歌音律美、关键字词、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但在这些鉴赏点中诗歌意境是诗词的重点所在,诗词的音韵、手法、意象的运用可以说都是为营造意境服务的。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与;韩国;传统文化思想;古典园林;体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7-03

修回日期:2012-10-05

古典园林是以思想哲学为本而创造出的一种生态文化艺术空间艺术,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性,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同时期的古典园林的风格。古典园林用它特有的方式,全面记录了一个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并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背景。中国的造园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萌芽于周朝开始萌发,到于明清时代达到了高潮,由不成熟趋向于走向成熟。明清时代的造园活动园林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还是类型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明清时代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底蕴,以阴阳学说为本源,融合其他各种文化思想形成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明清时代相对应的是韩国的朝鲜时代,这时期的韩国也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确立了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造园艺术2。因此,本文以明清时代与朝鲜时代的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传统文化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1. 阴阳五行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阴阳五行思想在渊源上则与《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易经》的宇宙观、阴阳观、时空观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都对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阴阳。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易经》的卦象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另外,阴阳五行学说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后其正确性得到了证明,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传统建筑便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在以天圆地方的为原则上修建的。例如,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的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图1)。另外,普通百姓也常常在方形小院中建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建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并且北方的四合院也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方,按八宅派的风水理论,这个部位属“生气”方位,象征“天圆”;大门为方形,象征“地方”。

在韩国的古典园林中,阴阳五行思想主要体现在园林水池的形态上。朝鲜时代初期园林水池形态逐渐转换成方形2,这种形态无论是与中国还是与邻近的日本都不同于韩国唯一所有水池的方形形态。韩国古典园林中大部分的造园要素都以自然的曲线为主,唯独水池的形态采取了直线。这足够说明方池的形态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方池的轮廓表现“地”,即象征“阴”;水池中的圆形的岛表现“天”,即象征“阳”。因此,方形的水池和圆形岛的结合就可用来体现阴阳五行的思想的原理。朝鲜时代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水池是昌德宫的爱莲池,池中有圆形的小岛(图2)。

2 神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不同体现

神仙思想来源于远古的灵魂不死观念,中国秦汉时期基本成型4,并逐渐传播于到韩国和日本。神仙思想的核心为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灵魂不死观念是神仙思想的直接源头,这点闻一多早有论述:“所谓神仙者,实即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产生出来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任务。” 5 神仙思想在中国与韩国古典园林中得到深刻再现体现。

在中国,神仙思想主要以“一池三山”的形式体现出现在古典园林中。宫苑中运用的蓬莱神话中的仙海神山景观,创作了“一池三山”的布局,成为创作园林池山的一般模式。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芝径云堤回。并且,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颗“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另外,颐和园的“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更加淋漓尽致(图3)。在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将大水面昆明湖分成三个小水面,而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的形式。并且在南湖的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奇妙。这些宫苑中的“一池三山”的模式影响到宫苑外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的中部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象征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仙。

在韩国神仙思想主要以三种形式体现在古典园林之中。首先体现在园林中的景点或亭子的名称之中。如广寒楼苑瀛洲岛中的瀛洲阁、方丈岛中的方丈亭(图4)。其次,是“一池三山”的布局。如广寒楼苑广寒楼池中的三个岛――方丈岛、瀛洲岛、蓬莱岛,它们各自象征三神山。再其次第三点是,墙壁和烟囱利用十长生的图案来体现神仙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景福宫慈庆殿的十长生墙壁和烟囱(图5)。

3. 儒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不同体现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吏官文化的主体。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主张 “等级制”,提倡“天人合一”之说6。儒教思想传入韩国的时期是三国时代,。但是直到朝鲜时代,随着朱者的生理学占据正统学派的地位,朝鲜朝的儒教思想体制逐渐成为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起了重要的作用2。

中国园林主要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要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专用色。另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采用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体现严格的礼制观念,强调尊者居中和皇权至上的等级制度。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避暑山庄虽然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区还是以中轴对称的形式来体现皇权独尊的7。

朝鲜时代为了传授儒教思想修建了很多乡校和书院,并创建出乡校和书院空间布置和园林的独特形式。在宫苑和私家园林的布置上也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响,即形成了男女有别、按身份序列排序的空间布局。大多数私家园林位于山坡底下,因此先把山坡修建为几个段,之后布置居住的建筑,由此住宅的后院与后山相连,并在此处造成花阶(图6)。另外,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布置在庭院中的最高处。还有男女之间有严格的区别,因此主屋和其他建筑之间有严格的区分,并且主屋私密性比较强。如位于韩国江陵市的私家园林船桥庄就是典型案例(图7)。

结 语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朝鲜时期的韩国虽然受到了类似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古典园林中的却有着不同的体现有所不同。第一,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但是具体方式有差异。中国的“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方形小院中的圆形水池或月亮门、四合院的结构上。韩国以方池圆岛的形式体现“天圆地方”。其次,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的古典园林共同形成了“一池三山”的模式。另外,韩国神仙思想还体现在景点与亭子的名称及十长生图案的形式来体现之中上。再其次最后,中国古典园林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并且儒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颜色与园林建筑群的中轴线上。韩国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男女有别、具有身份序列的空间布局。

注:1)图1,3引自百度,其他为作者拍摄。

2)朝鲜时代(1392~1910年):1392年太祖李成桂灭亡高丽,建立朝鲜统治韩半岛。

――――――――――――

参考文献:

1 任光淳,金太京. 明清时代中韩古典园林置石造景比较J. 广东园林, 2010, 32(135): 17-20..

REN Guangchun,KIM T K. A Comparison of the Rock Layout’s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and Korea Classical Garden in Ming-Qing PeriodJ.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32(135): 17-20.

2 KIM Y K, KIM Y S, YANG B 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KoreaM.Seou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2: 12-17.

3 孙熙国.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之渊源J. 周易研究, 2006, 1(75): 56-62.

SUN Xiguo. Cosmology conceived in Yiji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Yin-yang & Five-element School’s ideologyJ. Studies of Zhouyi, 2006, 1(75): 56-62.

4 刘杰. 论神仙思想的产生与形成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 2: 215-218.

LIU Jie. Discuss the production and formation of immortals thought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0, 2: 215-218.

5 闻一多. 神仙考A. 闻一多全集(第3册) C.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36.

6 杨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 科技资讯, 2011, 11: 223.

YANG Bing.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11: 223.

7 REN Gguangchu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Korean and Chinese’s Traditional Elements Introduces in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D. Gangneung:Gangneung-wonju National University, 2009.

通讯作者简介:

任光淳*(1979-),女,和龙人,

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园林艺术理论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7篇

一、中国古代许多优秀诗人作品中的名句,有的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具体展示,有的则教人如何修养自我,培养美好道德规范,是潜移默化的道德品行教育。

屈原在长篇抒情诗《离骚》中留下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一生忧国忧民,对腐败的楚国政治非常不满,作为三闾大夫,屡屡上书谏净,却不被楚王接纳,最后在失望中投汨罗江而死。前一句形象地展示了他对苦难民众的关怀;后一句则抒发了他为寻求改革弊政之路不断探索的情怀。出身于官宦之家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时,就毅然退隐山林,宁肯过着清贫生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饮酒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他隐居的生活,而且可以看出他的清高、不卷入世俗的美好情操。唐代诗人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更不向权贵低头,他留下了不少千载传诵的佳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使人对他不屈服于权势的铮铮铁骨而敬佩。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李白将要离开山东去游吴、越,非常向往天姥山传说中的神仙世界,于是抒怀,写出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名篇。与此同时,他又以自由自在的神仙天地联想世俗社会的权贵如何欺压良善之人,从而发出了震惊世人的高傲的呐喊之声。此外,又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现了他对穷困百姓的同情与关注,并揭露了统治者及依附他们的富豪的骄奢淫逸。宋代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表现了一种在艰难困苦中矢志不渝、永葆冰清玉洁之身的气节。宋代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亦是作者宁死不降的高尚民族气节的显示。明代诗人于谦在《咏石灰》中亦借物抒怀,唱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响亮之声,也是其“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的体现。类似这样的名句还有不少。如能结合作品向留学生加以深入阐述,他们也必然会对这些古人产生崇敬之情。

在诗词名句中,还有一些是启发世人,特别是孩子们重视思想品德修养的,也对一代代的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诗经.卫风》中的《木瓜》,就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名句,意思是,他人赠我以木瓜、木桃,我应以美好的佩玉相赠,正如后世人们所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世界上人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些为争夺、占有产生的许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再如曹植《七步诗》中的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在曹丕逼迫下出口而成,他批评曹丕的“兄弟相残”,流传下来,就成为警戒世人不要内部互相残杀的名言。唐代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则在于昭示母爱的伟大,教育人们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如能向留学生细细讲解其内涵,也会使他们产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认同感。

二、许多古典诗词名句,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历史知识、古典掌故和民风民俗的介绍。如能深入讲解,可使留学生加强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如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所引一个叫皋鱼的人见到孔子时说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也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句,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是不依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发人深思。又如汉代无名氏的一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说是家喻户晓,它把人生中四件最令人高兴的事,用诗句连在一起,内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了。如“甘雨”、“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等词语,都是古代文化有的。再如人们在婚恋中常常引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其实来源于李白的一首诗《长干行》,其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儿童常作竹马之嬉戏,实际上是拿着竹竿当马骑,又常把未熟的青梅置于床上而绕耍,那种天真活泼,心无猜忌,是培养日后长大产生爱情的基础。还有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牵扯到唐代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及唐代社会的动荡、诗人杜甫的颠沛流离。王维的怀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则包含着农历九月九日全家团圆登高,还要在臂上佩戴茱萸,饮酒等习俗,当时王维在遥远的异乡,家中兄弟们团聚则少他一个,自然免不了思乡、思亲之悲苦。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统文化的色彩是非常浓郁的。

还有些名句,包含着一些典故甚至是有趣的故事,如能结合诗句加以解释和说明,是很有趣味的。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成名之作。据说他十六岁时赴长安应试,以此作拜见当时的名诗人顾况,顾况开始对他并不以为然,见他的名字中有“居易”二字,便打趣说:长安的米价正贵,在这儿居住可不容易啊!待他读到全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大为嗟叹:“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以后便推荐了白居易。全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晓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后人们常用“野火烧不尽”的名句比喻某些正确事情或新生事物遭到暂时的挫折,但终会“东山再起”,最后取得成功。以诗句本身的艺术魅力,再加上穿插的生动典故,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生辉。再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的故事更为生动。据史书记载,其夫赵明诚对清照的才情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写出了五十首词,并把清照的词加入其中,请来访的友人陆德夫评判优劣,但陆德夫品味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明减这才真正佩服妻子的才情高于自己。再如项羽《垓下歌》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中《渡易水歌》中记叙荆轲去刺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都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故事,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详加剖析。

三、诗词名句,常常以意境美、意象美给人艺术上的美感享受,并可以在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上使爱好者得到启发。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圆;阴阳;动作线路:韵律;新的突破;继承与发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从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自然取其精华,则其大意,大概可以概括为“伦理世俗”四个字。儒家崇尚“仁”与“礼”,提倡“以仁释礼”的建构。而道家是极其不主张以“仁”释“礼”的,它主张以“道”释“德”。道家所崇尚的是自然。如果说儒家一开始就是作为现存制度的维护者而出现的。那么,道家则是一开始就作为既有文明的怀疑者和叛逆者而出现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文化在刚一出现时就是矛盾的、对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是《易经》,也叫《易》《周易》。这本书是经过儒道互补儒道同出的一本哲学文本。记载着两性文化的世界观,还以周流不止、交易不居的卦象形式体现了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儒道两家的哲学中,儒家得到了历史性的拆解和逻辑上的划分。道家得到了理论上的普及与实践上的运用。本来儒道两家是泾渭分明的,可是在儒家的经典《五经》上和道家的“三玄”上都到《易经》为自己的哲学经典。《易经》的世界观表现为“阴阳”,方法论则体现为“周易”。在《周易》中讲到了一个神秘的八卦,它是由八种基本图形用“- -”“―”符号组成的。中间以“黑鱼”“白鱼”环抱的图形,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由此看来古典舞的许多动作核心都和《易经》有关,甚至于吸收了一些《易经》中的特点。

二、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自宋代之后,中国的古典舞又结合着戏曲的兴起,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仍保存在中国的戏曲艺术里。但戏曲和古典舞又同时采用了一些太极八卦中的东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圆”产生无限循环,从而演衍出广穹的宇宙以及宇宙万物。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万物的终结也是万物的开始。万物的新陈代谢始终相同。如此周而复始。古典舞的动作线条必须浑圆完整,不能有棱有角。古典舞中的圆分为几种,立圆、平圆、8字圆,有时也会出现半圆。例如一个常见动作“云手”,无论是从手上、头上、上身、腰、包括眼睛,都走的是一个平圆。这个动作做下来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化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其实,在中国古典舞中有很多动作的动态都以“云”字命名。不光有“云手”还有“卧云”、“云肩转腰”,就连走“圆场”也是以“行云流水”为上层境界。所以我认为“云”和“圆”的意义是基本雷同的。它们都是从一点开始,经过不同的运行路线最终回到原点上。这些就是同儒家文化中的“圆”是相通的。

“阴阳是东方哲理对宇宙万物内含对立统一的矛盾性,最简明、最直观而又最深刻、最含蓄的一种总体认识。”阴阳,古时又把它称为子午,而恰巧的是,中国古典舞中又有“子午相”,中国古典舞把“子午相”定为造型的基础动作,同事又以圆为极限,拓展出了“拧”“倾”“圆”“曲”的身体体态。从而确立了中国古典舞中上下身关系常处于扭拧的状态中的身韵,又使技术技巧的发力上形成了留上身、走下身或留下身、走上身的运动规律。这些完全不是巧合,这也是古典舞对《易经》中世界观的运用。在从古典舞的动作线路上讲,它讲究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左先右等线路。这些也同阴阳有关,它们之间总是起着一个互补的作用。例如:“燕子穿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一套动作。上穿为虚,下穿为实,有虚有实,有开有合,阴阳顿挫,而且做出来轻巧、伶俐。这些和老子所言的“反者道之动”也是相似的,一些矛盾的对立面可以通过相互配合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乃至实现彼此的转化。古典舞的动作还很讲究刚柔、虚实开合,尤其是古典舞的“水袖”更为突出。它巧妙地借助了水袖扩展和延伸人体的表现力。水袖的抛曳、舞动、环绕有助于给人产生虚幻渺远的感觉,长长的水袖配上迅疾的舞步,不需要借助更为繁杂的动作就可以体现出空旷无限的美感。不同的舞袖方法也有着阴阳之分。例如:水袖中的冲袖、出袖、收袖、推袖都属于阳性袖技。推袖是最具有阳刚之气的一种袖技,它要求出袖的时候要像箭一样的力度和速度,在瞬间形成空间的各种直线,似飞流瀑布一般将袖子的动势挥泄出来,形成“冲”的特征,因此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而绕袖又分为里绕袖、外绕袖两种,它是通过指尖带动手腕,向里或者向外拨动,形成划圆的动势,使其形成螺旋状。气息也随着袖子的起落产生收、放和凝聚。它给人一种柔美圆滑的感觉。水袖的运动轨迹也是与身法相融合的,每一次的扔袖和收袖不光是外在的一扔一收,它同时还用了内力,一定要沉稳,如果不用内在的力量而是全部外露,那么做出的动作则是很直白的,缺乏流畅性。

三、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得到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当下许多人印象中的古典舞还停留于古代大将,霓裳羽衣的概念上。然而那些仅是中国古典舞初期形成的表现形式、表演风格,它很好地继承了儒家的文化思想。而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古典”一词已不是指古代的经典,它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对“古代流传”与“后人认为”的统一的继承和发扬,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体现在中国古典舞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对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20世纪70年代古典舞的确也出现了“停滞期”古典舞在当代文化中与时代脱节,应如何表现给现给今人看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于是,在80年进入政治开放、社会改革、文化复兴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给舞蹈也带来新的生机,年代中国古典舞创作被推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古典舞身韵创始人之一唐满城教授认为,

中国古典舞应称为“当代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分古代古典舞、戏曲古典舞、当代古典舞。因为它是当代的产物。表现了中国舞蹈家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继承与发扬传统,变革与发展传统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必然在舞蹈创作中鲜明的表现出来。此后,大批的优秀作品涌出。较为明显、对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作品例如《青・轻》,98年第一次看到在舞台上的刘振,大家都震惊了,没想到编导高成明将中国古典舞的素材、气韵和西方现代舞的编舞观念,动作变化奇诡、层次丰富,流动中有顿挫结合的如此完美。它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冲突,抒发着一种内心的情绪和心境。这些很虚的内在的东西,却让他跳得淋漓尽致、悠然自得。无论是那穷灵尽妙的“斜控海”接“卧云”,狂放恣肆、飞动流走的“风火轮”接“单劈手”。还是那“拧”“倾”的身体体态,欲左先右、欲起先伏的动作走势,无一不体现着儒道文化的继承。

中国古典舞现已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发展,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重大的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它必然会在不断交流中改进、提高、创新,通过舞蹈艺术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使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9篇

油画属于西洋绘画的一个画种,最初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代中国的油画家们注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更多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王沂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古典油画技法完美结合的中国油画。

中国油画家对西方古典油画的探索

油画属于西洋绘画的一个画种,最初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迅速传遍“西方各国”,因而出现了很多画派。它们在艺术风格和追求上不尽相同,都受到所处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当它传入我国后就必然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所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引为自豪的就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绘画、建筑、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筑雕塑艺术方面有庄严宏大、气势磅礴的故宫、充满“诗情画意”自然风景式园林建筑,气势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深沉概括而有大器的汉墓石雕,充满神秘色彩美轮美奂的敦煌石窟、独具特色的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等等;绘画艺术方面有唐代人物、宋元山水和明清花鸟和民间传统绘画等;还有文学、音乐等其他许多门类的艺术。这些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提供了土壤。当代中国的油画家们注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更多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表现技法上也更多的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中汲取养分。他们在各不相同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中国油画作品。王沂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的完美结合——王沂东

王沂东的作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古典油画技法完美结合的中国油画。他坚持将沂蒙地区作为自己绘画的主题,同时也很重视油画中具象因素和国画的抽象因素的结合,追求一种具象框架中的抽象表现。他还借鉴了国画中“计白当黑”的原则,中国传统绘画在画面空间处理上是以“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为法则的。“计白当黑”就是在画面上留下很多空白。这种“空”即是“有”,“有”即是“无”的表现手法,不单单是画面构成的需要,更多的是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王沂东的画面里不是留下很多空白,而是守着一块“中国红”。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民族性不是表面形式题材上的浅层次的民族性,而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从民族精神层面上对艺术理解的深层次的民族性。

王沂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是中国艺术家一生的创作后盾。”[1]这些话语就说明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本土文化植入到油画中。从表面上看,艺术活动,好象是创作主体个人的独立活动,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之中,艺术的活动就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创作主体所处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等多种因素地影响和制约。王沂东的出生地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地区。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地区曾诞生过许多重要的美学和哲学思想和伟大的先贤。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以及他们的思想学说。这些思想涉及美学、哲学和文学等领域,丰富了传统中国文化。王沂东早期和成熟期以后的作品大都以沂蒙山区的人物风土为题材。有所不同的是,他早期的沂蒙题材作品比较有情节性,而后期的作品则是明确地以沂蒙地区的女性形象作为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审美功能的载体。他的作品笔法精细严谨、造型线条分明、形体结构准确并能透过画面传达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典雅宁静而又淳美灵动的艺术魅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中国的古典美学精神在王沂东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十几岁时就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所涉猎,中国传统绘画中妙不可言的韵律和笔墨都让他十分神往。他运用了中国画“知白守黑”的原理处理画面的空间和色彩。在他的画面里守的是红色,这甚至可以算是他的“标志性”色彩。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红色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色彩。中国红围绕着农耕文化,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在中华大地,人们对红色的情感认知是一致的:红色代表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尊贵、和谐。红色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承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的元明清神韵。因此,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王沂东将红色作为他作品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他所走的创作道路就是一条红色堆就的路。红围巾、红头绳、红项链、红裤子、红袜子、红鞋,还有红袄儿等等组成一个红色的梦。他不断地用红色描绘着美丽的沂蒙女子,推动着中国古典油画发展。同时,古典油画的特殊魅力也将他红色的梦表现得更加完美,更加圆满。在一幅重要作品《沂河水》中王沂东选了趋向中性的土红色。他降低了了卧睡少女的色彩明度,以便使主体更加突出。为了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他把最亮、最强的颜色都集中在姑娘身上,来吸引大家的目光。而画面中最亮、最强的颜色最终落在了姑娘的裤子上。他反复地实验和比较,最终选取了土红色才传达画面的整体情绪和地域色彩。《蒙山雨》中两个少女在祈祷、在等待,等待着蒙山雨的到来,她们的神情和动作都是紧紧围绕着油画气氛展开的。少女的红头绳采用了原有的色彩明度,裤子的红色却降低了色彩明度来表述强化画面的情绪。《花烛夜》中新郎在画面的一角带这无限的期待显得憨态可掬,羞涩的新娘在红彤彤的烛光的映衬下显得娇羞、纯洁。这红色代表着新娘的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无限期盼。

作为一位写实画家,他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避免把画画得像照片一样匠气十足。他试图用提取、概括、组织、构成的主动创造的过程把很写实的画面营造出某种抽象的意味。这种抽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也不是单纯刺激人的感官的抽象,而是为了传达某种感情和情绪。他通过把中国笔墨的简练、夸张、节奏等观念和手法融入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使作品具有造型美丽质朴、立意简洁纯净、色彩夸张强烈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富有深刻内涵的抽象意味,彰显出其独具魅力的民族性。他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是端坐、站立、静卧等相对稳定的姿态。即使有一些肢体上的小动作,也只是选一些幅度不大的动态,没有出现过夸张的、重心不稳的、剧烈运动的动态。正规的学院训练使王沂东很重视油画中具象因素和国画的抽象因素的结合,追求一种具象框架中抽象表现。他认为作为写实油画如果完全放弃塑造三维空间,就失去了作为油画存在的本质。所以,王沂东在面对东西方两种绘画艺术的精髓时是十分慎重的。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性引入他的作品是一个逐步摸索吸取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当中的平面性是通过对轮廓线的强调和加大图底之间的明度对比来实现的。后期的作品不再仅仅关注题材上的中国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对明度的概括,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利用对画面构成的经营和造型上的改善来提升画面的平面美感。通过恬静优美的沂蒙女性的形象来传达均衡理性的西方古典主义精神和含蓄内敛的东方神韵。

结 语

王沂东的民族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他要做的是如何把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更完美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如何把这种民族性发展成为一种东方神韵,让油画发源地的西方也不得不感慨其作品中民族性。王沂东的中国油画为中国油画屹立于世界油画的艺术之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古典传统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古典家具;现代生活;设计风格;融入理念

中图分类号:TS6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2902

1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概述

1.1古典家具的文化底蕴及现代属性

古典家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跟其他的日用家具比较,古典家具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往往高于其使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家具看做是实用品,而忽略了古典家具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及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认知水平及文化素质修养的不断提高,古典家具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掘和熟知,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保持是非常有益处的。从广义角度来说,中国古典家具指的是商朝和周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家具,从狭义角度来说,中国古典家具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家具,这主要因为明清式样家具是各朝各代以来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之作和代表之作,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中国古典家具的现代属性及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古典家具的材质坚实,纹理雅致。古典家具在选材方面充分发挥了木材原有的纹理特性,对木材的自然之美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因此红木是古典家具的最主要材质。

(2)古典家具的结构严谨,比例匀称。古典家具整体和局部的比例、结构和图案的形态关系都非常协调匀称,在适应功能要求的同时没有累赘,做到了刚柔并济和挺拔秀丽。

(3)古典家具在设计方面非常科学,制作工艺精良。榫卯结构作为古典家具非常典型的连接方式是极具科学性的,很多家具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依旧非常牢固,具有珍贵的艺术存在价值。

(4)古典家具繁简适度,装饰非常合理。描、镂、雕、嵌等装饰手法,充分利用玉、石、竹、牙等材料,通过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衬托出了古典家具的简洁之美。

1.2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价值

古典家具因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首先能够促进古典家具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将古典家具中由硬木制成的圈椅换成亚克力材质,因为其耐久性和耐酸碱性好,不会在长年累月中发生水解和泛黄的现象,且在保持亮度高、色彩艳丽的同时容易加工,易清洁且回收率高,充分做到了环保,这种利用现念来将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方式,使得古典家具的使用环境有了创新和突破,对古典家具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古典家具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室内装饰的设计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进行充分发掘,根据形式美的法则,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创造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家具形式。现代室内设计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古典家具可以看做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风格,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的思路和理念

2.1古典家具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创新活跃的古典家具的设计,其设计思路不是单一的,设计的风格、思想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价值的源远流长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为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家具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古典家具的设计理念应该充分与现代人的设计理念相融合,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和文化原本就是开放自由的,通过与现代新的意识观念和技术方法的不断碰撞和冲击,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得到了拓展和创新,古典家具的精神和内涵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时间沉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家具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比如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崇尚自然美的观念等,在古典家具的设计中应该充分使这些设计思想与现代先进的设计思想互相碰撞和融合,去除糟粕、吸取精华,从而将古典家具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不断进步。

2.2古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紧密结合

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古典家具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宋朝家具的朴实飘逸、明清家具的精细复杂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在古典家具的设计中,通过对尺度的适当调整以及材料的相应改变,使得中国古典家具更加具有现代化,在现代艺术气息中更好地服务人们。通过对古典家具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结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和需求创新出富含传统韵味的古典家具,让传统文化的脉络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同时,也对现代艺术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古典家具中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解决古典家具中红木材料日益稀缺的难题,也克服了榫卯结构运输和销售不方便的难题。另外,新的人性化高效能的古典家具生产方式的应用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古典家具,了解古典家具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从而达到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充分融合的目的。现代艺术与古典家具中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背离的,而是彼此相通的,通过将它们巧妙地融合起来,让现代生产的古典家具在保留自身传统气息的同时,与现代文化和艺术紧密结合,如此才能达到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统一。

2.3通过古典家具来反映现代生活理念

在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古典家具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结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思路,比如古典家具连接方式中典型的榫卯结构使得很多家具经年累月历经沧桑但是整体结构依旧完好。而榫卯结构与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是异曲同工息息相关的,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如果让榫卯这一古典家具中的典型结构连接方法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家具的寿命,使得家具更加牢固和严谨,节约了资源,与现代环保、低碳的艺术设计理念相适应,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古今交融、和而不同,这样既对中国古典家具中的装饰文化进行了继承和保留,而且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使得古典家具仿古而不拘泥,创新但不扭曲,充分体现了古典风韵与现代艺术的有效融合,也反映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艺术设计原则。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陈建兵: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探讨工程技术

3结语

古典家具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对于中国特色文化的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古典家具融入现代生活并不意味着简单设计元素的单纯堆砌,而是需要通过严谨地推敲,从美观、文化含义、功能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来使得古典家具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田家清.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崔冬晖.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声乐教育专业范文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