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失落

时间:2022-09-16 11:16:37

古典的失落

陈炜平,男,70年代人,当过教师、编辑、公务员。广西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主张文字与摄影买舞,或文或图,都是心之写照。

众人皆醒我独醉

屈原是个有着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也是个有着政治家命运的伟大诗人。诗人的理想主义使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现,政治上受挫则使他的诗得以成为千古绝唱。屈原为国家政治忧愤而投水,却只能在历史上留下诗人的美名。也许诗人的理想主义和政治家的现实态度总是格格不入的。

屈原的前半生是幸运的,他出生在贵族之家,是国家领导人的远房亲戚。他长大后,一肚子的学问也没有浪费。屈原二十多岁就当上了楚怀王办公室的秘书长(左徒),国家颁布的许多文件、法令都出自他的手。屈原不但能写,还长得一表人才,能言善辩,因此外交上的许多事情也由他出面处理。楚怀王对这位能干的秘书长是颇为信任的,后来干脆把制定国家宪法的事也交给了屈原。然而,一个能人的背后总是站着一批小人,楚怀王的生活秘书(宦官)靳尚和后来当了总理(令尹)的小王子子兰都很嫉恨屈原,他们在楚怀王面前大造屈原的谣言,说屈原自高自大对外人说楚国少了他就不行。楚怀王也未必很相信这些话,但平庸的领导人一般都得对能干的手下提防着点,于是让屈原挪了个地方,封为三闾大夫,管贵族子弟的教育去了。从此屈原的政治生涯不断地走向下坡,而他的诗却越写越好了。

屈原被贬了官,但还能不时出现在领导的身边,对国家内外大事提出些意见。比如说强大凶残的秦国邀请楚怀王前去访问时,屈原就极力劝阻,但领导这回不听他的,而是听了子兰的,去了秦国,结果被关起来了,连外交豁免权也争取不到。事实证明了屈原的正确,但得了势的子兰就更容不下他了。屈原于是一再遭到放逐。被放逐到荒蛮之地的屈原只怨恨小人,并不怨领导。作为诗人,他自比香草美人:作为政治家,他希望还能有机会再给领导当一回参谋。但两者的矛盾已注定了他的悲剧。

就这样,一个出身贵族的诗人政治家只好在当时还很荒凉的湖南汨罗江边像个疯子一样边走边吟唱那些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诗歌。他对着江上的渔夫叹息说:“这个世界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个人高洁清白;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是清醒的。”渔夫听了只能苦笑摇头。

五月初五那天,渔夫一如既往在屈原的吟唱声中下网打鱼。等到他突然听到水面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岸上的屈原和他拴船的石头都不见了。后来渔夫仔细琢磨了一下屈原的话,心里叹道:你说自己高洁清白是可以的,但要说这个世界是污浊的怎么行呢?

你操刀来笔

司马迁是一个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他在没有汽车、火车可乘,更谈不上飞机的时代里,能够先后跟随父亲和领导(汉武帝刘彻)周游全国是不容易的。由于父亲和他本人先后担任国家史料馆的馆长(太史令),他得以方便地博览群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使司马迁具备了写作《史记》的条件。人们谈起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会联想起《史记》,这部书犹如一幢高耸八云令后人难以逾越的大厦,但同时想起大厦建造者司马迁个人悲剧命运的人却不多。

司马迁虽然常常日以继夜地在竹简上进行写作,但身为国家公务人员的他还是得不时放下工作到领导的办公室(朝廷)去报到。他的领导刘彻是个还不太坏的皇帝。司马迁很高兴能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干活。他读过那么多书,知道历史应该怎么写。刘彻的祖宗刘邦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毕竟是地痞流氓出身,司马迁想到刘彻这么开明,照直写他祖宗的历史应该没什么问题,就写了。刘彻果然不像以前有的皇帝看见史官写得不合自己意思就砍他的头。因此,司马迁写的东西得以保存下来了,但他身上却有个部位被刘彻找了个理由叫人割去了。

那是有一回,刘彻召集各位高层领导干部开会讨论大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司马迁级别较高也参加了这个会。会上大家都附和领导的意见,说李陵贪生怕死,应该把他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抓来杀了。司马迁却对领导的意图领会不透(也可能比较相信领导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站出来替李陵辩护。这样,司马迁马上被逮捕了,最后被判处腐刑()。司马迁对他的领导的看法确实太天真了,他如果记得当时的农业部长(大农令)颜异的教训的话,就不应该这么相信刘彻了。刘彻曾经搞过一些类似“打白条”的玩意去勒索下属封国的钱,颜异知道后就翻了一下嘴唇,于是被定罪为“腹诽”,判处死刑。

能看透历史的双眼有时未必能看清眼前的人,这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好在刘彻能司马迁的身体,却不能他的精神。但刘彻的做法也产生了很大作用,后世的史官没人再被,精神上却总怕被,他们写出来的史传只保留了《史记》的形式,却失去了《史记》的精神。所以鲁迅先生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部家族史罢了。

不当官就当诗人

陶渊明是一位不大会当官却嗜酒如命的诗人。他的曾祖父是大军区的司令员,祖父是地方长官,父亲的官位稍小点,到他本人却没能当上什么能有所作为的官。当的官太小,没能施展其抱负是陶渊明深以为耻的事,他因此终日流连醉乡。但酒后的涂鸦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财富。

陶渊明受儒学影响极深。他学问渊博,且自小有“大济苍生”的大志,可谓志大才也不疏。只可惜生不逢时――当时官场不要能人。陶渊明二十多岁就开始在地方上当一些诸如主持拜天地祭祖宗仪式之类的小官。虽然工作轻松,但单位人事关系复杂,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陶渊明觉得心里很不痛快,干脆就回家种地去了。

陶渊明并不是个出色的农民。虽然他在前面耕作,妻子在后面除草的和谐画面很有田园风味,但事实上陶渊明经常累得病倒。他耕作时也不是在构思他后来发表的那些优美的田园诗,而是在估计到了秋天能有多少收成可酿多少酒。辛勤劳作的成果没能满足陶渊明每日必饮、每饮必醉的需求。他只好放风出来说想当个不太受到管制的县官,好得点买酒钱。毕竟他的名气大,陶渊明得以在41岁时当上彭泽县县长。显然,他并不长于搞经济建设,更不懂从工程上马、项目审批中收红包,又不喜欢参加应酬,也就没怎么喝上酒店里琳琅满目的中外名酒。他只能在后院的田里种高粱,可惜他的县长生涯比高粱的寿命还要短。那天,上级有个检查组要来,他不想去迎接,还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此再也不当官了。

我们要庆幸这个检查组的及时到来,要不然陶渊明还要在心里留一个梦想,希望不断升官以实现大志,或者继续忙于种高粱酿酒的副业。与官场的弃绝才最终使他成为一位大诗人。

从陶渊明开始,中国有了许多想当官而不得,或者当了闲官当得不痛快,然后借酒浇愁,最后酒后作诗而留名后世的大诗人,如李白等就是。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剑客,也是一位花钱如流水的富商子弟。作为富商子弟的他虽然有过一年散尽

三十万的纪录,但也没能博得如宋江的“及时雨”之类的美名。他注定只能像同样老想当大官和天天喝醉酒的陶渊明一样成为大诗人。

李白的诗写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中国说起诗歌或者外国人谈起中国诗歌不提到李白的名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知道这位出生在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的诗人年幼时曾跟他做大生意的父亲几经迁徙,后来落脚在四川省一个叫青莲乡的地方。李白在青莲乡住了二十多年,并以此自称为青莲居士。在二十六岁那年拿了老爸给的支票背上长剑彻底离开青莲乡之前,李白在那里读了许多书,学了一身武艺,还顺便学了些炼丹药之类的技术。他无意参加科举考试,觉得即使考上了能当个小官也很没意思。文武双全的李白希望能直接当上国家总理,只有这样的官位才适合他施展才能。然而,很遗憾的是李白虽有幸生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盛唐时代,但盛唐毕竟还不是他梦想的时代。

李白在当官之前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游山玩水和喝酒。他在别人为科举考试而埋头苦读的时候玩遍了大半个中国,喝了许多酒,写了许多诗。李白因此很快名满天下,连不轻易出门的国家领导人也听说了他的名字。国家领导人亲自拍板决定请李白到京城来当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看出领导的高明。而更高明的是领导把李白请了来并不是让他心满意足地当上总理,而是让他加入那庞大的秘书班子当中。上班时抄布告,下班后写歌词。李白从上任到主动辞职的一年多时间里,其酒量名满京城,而酒后让高力士脱靴的狂傲洒脱也名留青史。诗人的狂是要有条件和付出代价的。高力士不得不屈尊给李白脱鞋子,那不过是因为喜欢唱歌的领导得了个好曲子却急着要李白写歌词而已。虽然我们看不到李白的任何政绩,但他抄的布告和为盛唐流行歌曲填的词无疑都很好,只是阿谀的小人身边是不可能站着一位狂傲的诗人的。

李白终于没当上政客是其一生中的不幸,但又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后记

早些天翻翻旧书,有感于一些古代文人的命运,写了几则短文。就像我们眼里对远去伊人的遥望,心里对失去的爱情的追念,对古典的东西,我们只能隔着时代的界线,遥遥一望。那古典的精神,难以再现于被罩在重重物质囚笼里的现代人。

谈起屈原,现代人一定会惊叹于他二十多岁就已经是省部级的官员了,同时也会迷惑不解于他竟会因政坛的一时失意而自寻死路。谁不知道政坛风云变幻,一时失意之后他日还可东山再起。如今,贪污受贿、假公济私之官员,东窗事发了就努力遮掩,被判刑后,还是不服要上诉,谁还会抱块石头跳河?更别说像屈原一样一身清白,只是一时受到异己排挤而已,就更要忍一时之辱以待他日腾达了。

而写书的司马迁在现代人眼里就更是有些写书写昏头了,犯得着为别人去换那一刀吗?然而,正是司马迁这种于历史于现实都极其认真执着的态度才有了空前绝后的《史记》。后来那些怕挨一刀的史官怎能写出一部可与《史记》并肩的史书来?不与历史较真,放弃对真实的执着,是现代人失落的又一种古典精神。

再说诗人,失落的则主要是古典的浪漫气质了。一些沽名钓誉的诗人早已不屑于陶渊明和李白了,他们的一些诗句简直让人不知所云。陶渊明和李白注定要成为大诗人,他们始终不失的理想是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理想是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在现代金属与声色的重围中,理想已不知沉落何处,诗人又怎能在名利场中生出浪漫气质来?

古典的精神失落就失落了,现代的灯红酒绿、时尚色彩、潮流款式已使人眼花缭乱。没有意识到失落的人们不会感到痛苦。只是,在灯火阑珊处,总有人会生出一些莫名的忧郁,遥望灯后的古典,似远似近。

上一篇:站在浮燥社会的拐弯处 下一篇:黄尚宁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