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10

古典园林的特征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1

关键词:园林理水;哲学思想;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58-02

与山石一样,水体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北方大型的皇家园林,或是江南小巧别致的私家园林,只要是具备条件,必然引水入园,这是由于中国园林素来就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可见园林景观与绘画相似,如“一池三山”成了皇家园林必备特征,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园林理水

由于中国古代无专门的造园家,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大多由文人、画家所代庖,不免反映这些士大夫的趣味、气质,他们属于社会的一部分,无疑会受到当时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自然质朴之美的美学观的出发点,它来自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万物富而不知:此谓之本根,可以观于天矣!”在庄子心中,广袤的自然是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老、庄对自然、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以充分的阐述,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美的最高境界。如计成在《园冶》中写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 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

(二)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揭示了美的最高境界――和谐,它体现了万物的本质。中国哲学思想,儒、道、佛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把“人”和“天”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实际上是把整个宇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看着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即“整体意识”。如庄子则提出“乘物以游心”,“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下,“因地制宜”和“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遵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掇山理水通过与地形巧妙结合“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和“开池浚壑,理石挑山”等,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

(三)君子比德。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君子比德的思想源于先秦儒家,指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中国古代哲人将水拟人化,说它具有德、仁、智、义、勇、善……的品德。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有一段关于水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蓄居流注于人厌恶的卑下之处,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精辟指出有道德的人应像水一样润泽万物,顺其自然而不与人相争,温良谦让;可以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水能集成大海,就在于它能居于下流,能容纳一切,喻为宽阔的胸怀。

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艺术特征

(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走在再现自然的路子,那园林中的理水必然受其影响。《园冶》相地篇中对江湖地的描绘:“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古典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那时,在文人士大夫的圈子内,不追求高官俸禄。反之,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山大川并寄情山水,于是便借“情”为中介来认识湖光山色中蕴含的极为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理水虽以自然界中湖泊、河流、溪流等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楷模,但是不是机械、刻板抄袭,而是通过艺术家通过深刻理解自然美的基础上,经由主观感受萃取其精华,并在之中倾注感情。如汉武帝时建立建章宫太液池就有象征神山的一池三山景观, 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皇家园林理水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象征手法是对自然摹写的一种升华。

与山水画基本原理“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与自然的天性向违背,反而,顺应自然、深刻地表现自然,追求形似,注重传神。注重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使得“情”超越了感性的认识,升华到精神层面,陶冶成一种以内心感悟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畅神”。正如庄子所提出的“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园冶》中关于水的场景描写:“水面粼粼,爽气觉来欹枕”、“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看竹溪湾,观鱼濠上,俯流玩月,坐石品泉”、“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等。展现了“水”所形成的如画风景,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以及它是园主人赏景抚琴、消暑解忧、修身养性、迁思妙得和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依托。

(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中国传统园林理水设计思想追求的是表达其的文化内涵,注重“景”与“情”,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讲究“寓情于景”,讲求“情景交融”,达到“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理水”要“动‘江流天地外’之情”,达到“万壑流青”的意境效果,这种对大自然中江、河、湖水气势的追求就是对于“理水”意境表达的最求。而古代宅园尺度的理水,力求含蓄、幽深、虚幻,并借以求得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常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把水面分隔为若干相互连通的小块,因水的来去无源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感受,进而把许多因素交织融合,浑然一体,使人处处感到朦胧、深邃的意蕴。拙政园以水为主,利用原来低洼之地,巧妙安排:高者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狭长水面,弯环曲面,深处出岛,浅水藏矶,使水面饶弥漫之意。体现了“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静,冬水之寒”的诗情画意。

意境是指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所触发的由内而外的诗情画意般的感受,可见意境是要靠“悟”这种心智活动才能获得,可见意境的妙处在于其既有具体的形象,而又超出了形象本身。如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语言,为力求意境美,既要注重形式的设计,又不能拘泥于形式本身。使得观赏者,不是单凭认知去理解处于“象外”的内容,而是借助于联想、领悟等非逻辑思维去感受对象,使其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感悟。如《园冶》中写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等。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

三、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以再现自然而著称于世,而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和骨架。其中的“掇山”“理水”通过“浚一派之长源,列千寻之耸翠”的手法营建出山水结构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足以可见“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法的精华。“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水,丰富游者的视觉享受,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清幽、深邃、宁静之感。同时调动了人们发古幽思,让人们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领略无限的意境,正所谓“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开幻境。”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郑曦,孙晓春.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2009.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美学特征;风韵美;造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美学特征

1.1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 。[1] 植物的形态美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松柏类植物具有笔直苍翠的形态美特征,给人以整齐规则,庄严大气的视觉震撼,古典皇家园林中常大量应用,来体现皇家高贵的姿态,严肃的氛围和弘大的气势;龙爪槐又叫盘槐,形态奇特多变,树冠优美,网师园中照墙前就有对植两株龙爪槐,蟠曲如龙,苍桑古朴;青枫叶形爪状,果形翅状,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大量种植,叶茂荫浓,景色宜人。形态美包括植物的树形美,叶形美,花型美,果形美等诸多方面,在古典园林中皆有体现。

1.2声响美

植物的声响美给人以直接的听觉感受,可形成独特的声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植物造景理念,将自然中的声响组织到园林,并升华声音的审美内涵 ,形成独特的声音意境 。[2]尤其是利用植物形成声景,营造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王维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唐顺之的“风来松涛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植物声响美的独特喜爱。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留听阁”和“听雨轩”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声响美的应用实例。

1.3色彩美

色彩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进行园林审美活动时,色彩美所引起的视觉震撼和视觉冲击占有很大比重。北京香山静宜园的黄栌,红色尽染;沧浪亭“翠玲珑”的竹叶,碧绿青翠;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中的银杏,叶色金黄;杭州西湖的桃柳,红绿交融。还有常见的荷花,牡丹,秋枫,南天竹等植物,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展现着自己的色彩美。

1.韵美

美的形式分为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形态,色彩,声响是植物的外在形式美,那么植物被赋予的品格,寓意则是内在形式美。如果说外在形式美给人的是视觉听觉的震撼,那么内在形式美则是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风韵美,也就是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最大亮点之一。利用特定的植物来进行风韵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手法。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佛家的神仙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风韵文化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中国还有花神文化,有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古人对植物进行拟人化,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情趣。比如常见的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梧桐,比喻为官清正;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玉兰洁身自好;拙政园兰雪堂之春兰,象征超尘脱俗、孤芳,高洁的隐士之美;菊“超脱傲俗,不趋炎附势”,是高傲、隐逸的代名词。[3]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可以巧妙地形成各种意境,无论是静谧幽深的风韵美,凄凉萧瑟的风韵美还是庄严肃穆、雄伟壮阔的风韵美。

2、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造景手法

2.1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对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4]孤植和选用低矮植物一般可以产生开阔的视野和空间感,形成舒展自由的意境;丛植和群植可以围合空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感,形成幽静深远的意境。高度不同的植物的配置可形成不同的空间,还有树种的选择,种植的位置都决定了最后的空间效果。另外,因色彩具有距离感和运动感,对空间的营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对植物的色彩进行对比,互补,调和等处理,来达到想要的空间效果。

2.2与其他园林元素的搭配

园林植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如建筑,水体,山石。在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过程中,植物的地位或为主要,或为次要,合理的搭配既能衬托出其他要素的生机活力,又能展现植物本身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常与园林植物结合搭配,甚至很多以植物来命名,比如拙政园的玉兰堂和梧竹幽居;留园的小桃坞;圆明园的牡丹台;怡园的藕香榭等。植物可以软化建筑物本身生硬的线条,突出建筑的主体。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梅花打破了墙体生硬的线条,并形成了艺术构图,还得到了梅花色彩的点睛之笔。建筑的形态是固定的,而园林植物可以利用其年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赋予建筑景观更多的变化,使得建筑更活泼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中很重视水体的应用,处理好植物与水体的搭配很重要。根据水体的面积和深浅选择合适的植物,因水制宜,配置时应采取自然式,并能够合理利用水的倒影功能。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是园林中常见植物成景方法,也可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5]园林植物可以软化生硬的驳岸,丰富水体景观,使得园林环境更加的活泼有趣、生态自然。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6]但在山石上加以植物的应用会使得山石更朴实自然。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可以衬托山石的形态和气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常常作为障景,起引导视线作用而设立在入口处,如果把植物作为山石的背景或前景加以丰富,就会使得山石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因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他的风韵美,使园林有了灵魂,赋予了园林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巧妙搭配,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得园林更加的生机自然。现代园林如果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应用的精华,那将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姚岚.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97-98.

[2]袁晓梅[1,2,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声音美意匠[J].中国园林,2015(5):58-63.

[3]谢兰曼.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6):143-147.

[4]易丹萍.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 :41

[5]相静波.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用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101-103.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1.中国古典园林铺地常用类型

1.1花街铺地

花街铺地是南方说法,是指在园林的甬路上铺设各种纹样,增加游园的情趣。如留园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的花街铺地, 其就是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 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

1.2雕砖卵石铺地

雕砖卵石铺地又被誉为“石子画”, 它是选用精雕细刻的砖、细磨的瓦和经过严格挑选的各色卵石拼凑而成的路面, 图案内容丰富,观赏价值很高。

1.3卵石铺地

卵石铺筑:采用卵石铺成各种图案,一般砌于灰浆或砂浆之上;装饰性强,但行走不舒服,清扫困难,且卵石易脱落;一般适合有人较少的小径或园路的局部装饰。

1.4方砖或条石铺地

方砖、条石铺地主要采用条石和青砖铺地,取其平坦、整洁明净。有时也会采用方砖、条石铺地的同时, 在园路两旁用卵石或碎石镶边, 使之产生变化, 形成主次分明、庄重中带着一丝活泼俏皮。

1.5嵌草铺地

嵌草砖铺地是由混凝土砌块或天然石材等材料砌草铺筑而成,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大类,两者都是通过质感对比的方式,将石材的坚硬、粗犷和草的柔软,细腻形成明显的对比,从而营造出刚柔相济、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常见的有冰裂纹嵌草铺地和梅花形嵌草铺地。

2.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的材质选择特点

2.1效法自然

中国造园艺术的最终和最高目的是以追求自然精神为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为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构建的理论基石,中国古典园林在地面铺装材料选择上较方便,而且乡土自然,通过自然的纹理、不规则的形状和粗糙的表面反映材料的天然美,在园林设计中,要保留这些材质的天然的纹理和形状,并加以雕琢,体现出人工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园林与建筑之间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把建筑材料用于园林铺设中, 这使得园林铺装与建筑在材质、色调上有了呼应, 起到了由建筑向园林的过渡作用, 使园林与建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3得体合宜

中国古典园林中提倡“因地制宜”,所以铺装设计中应做到“因地施材”。其就是利用不同的材质铺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或朴素、粗犷,或自然、幽静,或威严、端庄,或活泼、生动。

3.中国古典园林铺地的特色分析及发展

3.1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人非常讲究对景观意境的营造,他们常常习惯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同样我国古典园林在铺装设计中,也讲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

3.2装饰性强

中国古典园林铺装,通常会根据园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进行铺设,因此,装饰性很强。铺装图案也非常丰富,有几何图案、字体图案、混合图案、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等等,借用古典园林中很多既简单又精美的图案,在铺装设计中加以变化,可以让铺装设计更富有艺术感。

3.3注重生态性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因地制宜、因地施材,景观的铺设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生态发展,由此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3.4注重光阴效果的应用

光也是一种艺术手段。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古人早已利用不同色彩的石片、卵石等按照不同方向排列,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丰富的变化,不仅使纹样更加突出,而且质感更加明显。

3.5地域特征较强

中国古典园林按地域不同,可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北方园林建筑常常富丽堂皇,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风格较粗犷,所以北方园林铺地多呈现大气、粗犷的风格。江南园林往往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地域范围小,园林景致比较细腻精美,所以江南园林的铺地往往非常精致典雅,富有趣味感,材料也不追求华丽,破砖烂瓦都能运用得恰如其分。岭南园林由于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4.中国园林铺地的艺术表现手法

4.1景题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往往讲究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园林铺地常常通过图案联想的方式来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以此来表达园林景区的意境和主题, 烘托景区气氛。

4.2因境而成

园路与场地总是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环境, 它必须与环境中的其他构景要素在风格上相协调, 从而创造适宜空间气氛的铺地。

4.3符号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构景要素常常被文人当作一种象征符号, 动植物、山水势头和构筑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象征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4.4绘画形式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中常常根据景观的特点和需要, 从而选择不同的图案和样式,主要从质感、纹样、颜色和尺度等细节来雕琢,通常将一些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融合到园林铺地中去。

5.结语

我国古典园林铺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中国园林铺地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杰作之一,也受到中外游客的喜爱。在现代铺地中,大都只是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其使用功能,而在中国古园林中,铺装设计也往往被摆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给当下方兴未艾的现代园林铺地提供了兼顾古今的健全意义,对于现阶段风景园林铺地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如此大好的前景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借鉴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取其精华,创造出更多的精美作品。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2 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高林.园林铺装及其应用[J].安徽林业,1999.

[3]毛培林. 园林铺地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4

关键词:园林;古典;现代;现代居住区

Abstract: the Chinese garden art contains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essence, pregnant with all the people for the active pursuit of art and aesthetics, and art in the Orient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garden engineering reflec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for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classical gardens, emphatically from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al elements in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o as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knowledge,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scape industry.

Key words: landscape; Classical; Modern; Modern residential

中图分类号: K92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的来说: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立意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观点是《园冶》对人在园林环境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情景的描写。其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自然生态审美观。人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用自然环境可接受的方式改造自然,建设环境,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实现人工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园冶》还很重视根据自然规律营造环境,提出要在考察当地季候特征、水体来源与去向、山脉走势后再营造园林。

正是基于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园林建筑布局,追求园林环境的意境美,强调风景如画,要求所观之景必须具有“人画”的品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如《园冶》在确定楼阁的地基位置之后,如园内有山,便打破常规,将楼阁设立在半山上,借助山的高度,使人可以望得更远。在假山基篇中提到堆山的时候,要注意山的高度和形态,兼顾假山对地面上和楼上的人的空间感受。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对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由来己久。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园林景物中,充分的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园林意境的形成需要对自然的提炼选择和情与意的投入,两者统一,才一能见景生情,缘情而取景,最后寄情于景,创造出有意境的园林。正如叶朗先生所言:“‘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也就是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气)。”园林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人与自然化思考方式之间所建立的整体共鸣。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色

(一)中国现代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在发扬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同时并改变只注重自然形态而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在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中,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将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中最显著的是人性化空间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以“人”为本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现代园林景观更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出发,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大到城市设计(园林城市)、中到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绿带,小到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无不以此为起点,开放、大众化、公共性以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园林工程中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应用

(一)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不同于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现代居住区园林环境在各个场所功能空间也是区别对待,或强调视觉礼仪感或追求自然精致,或围合或开放,根据流线和受众的不同园林形式内容多样化。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常是在有限的建筑空间环境里,尽可能地调动各种造景要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气息夹杂的居住环境。

(二)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古典园林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中可以因借的景观因素有限,但只要有可能都应充分利用。如将公共优美景观尽量均衡分布面向住户,多方位开拓景观视线对应于重要景观,强调可达性及共享性。同时建筑亭廊花架、风雨走廊等观景、点景类构筑设施,尽可能地挖掘赏景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对于位于郊区的居住区园林常邻近大型水体湖泊等可借景因素,也往往在高处、开敞处建造观景平台以眺望美景。

(三)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 空间的曲折变化,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 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 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而非一览无余,这些古典园林设计手 法在现代各种尺度的居住区园林中同样可以精心设计加以应用。

(四)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将现代居住区园林划分多个功能分区和景点、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亭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例如部分一层或下沉小院的设计,尤其需要小中见大,尺度适宜,而一些别墅豪宅的超大院落,则又需要适当分割整体划分,不可以显示出空旷和单调。

“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

(五)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题和各景点创意皆可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如一些小区从太阳、露珠、星河、自然水体等自然要素入手,体现到整体设计中,居住区园林景观显得生动而有灵魂。而局部景点的设计,更是易于从园林文化着手,如利用雕塑、景石等刻画主题,或利用有特色内涵的植物、有一定符号的园建小品等,精心刻画,将文化融于自然。

四、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一)与时俱进,拓展园林设计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如何自我更新。 拓展设计思路和领域,将中国园林理念与内涵带入人居环境、城市景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郊野公园、乡村景观、工业园区以及道路河流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

(二)开阔眼界,研究园林发展趋势

中国园林要走向世界,前提是开阔眼界,对各国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普遍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场地特征,空间塑造,时空效果,地域文化特色,强调简约和个性化设计风格的潮流下,中国现代园林如果还停留在抄袭模仿中西方园林,大搞形式主义,注重实体景观而忽视空间塑造,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的设计手法上,就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三)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四)博采众长,关注园林文化内涵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现代园林之短。融西方园林现念与设计方法于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文化内涵之中,是加速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捷径。

结语

综上,一个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苏相健.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古典元素[J].农林科技,2010.4.

[2]兰泽青.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1.4.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5

关键词: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文化解读

1 寄托生灵(动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中出现的寄托生灵的动物铺地图案较多,如象征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和谐的蝴蝶铺地图案;谐音幸福能辟邪的蝙蝠铺地图案;寓意高尚品德和长寿的鹤铺地图案等等,现对3个典型铺地图案进行分析:

1.1 鹤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它性情高雅,形态美丽,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在中国绘画领域中,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着众仙拱手仰视寿星驾鹤的吉祥图案,谓为“群仙献寿”图。鹤立潮头岩石的吉祥图案,名叫“一品当朝”。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的图案,其吉祥意义是希望对方高升。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文化中充分得到体现,这与园林主人文化修养和受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有关。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松鹤图案的运用最具典型,并由此而衍生出“松鹤延年”的人生吉祥祝福语。例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松鹤图,寓意松鹤延年,这说明园林主人都想成为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

1.2 鹿

作为美的象征,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雕刻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取鹿和“禄”谐音,鹿就成了幸福和富贵的象征,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表现道家的神仙风骨和潇洒飘逸。

1.3 鱼

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一是鱼与爱情有关,用鱼代表爱情。二是借鱼来表达思念。传说鱼和大雁均可传递书信。有关鱼的典故有很多,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鱼与道教也有联系,古代太极图的原型是双鱼相交,寓意子孙绵延,生生不息。以鱼为题材艺术创作形式很多,在国画创作中,鱼画是比较常见的风水绘画题材,鱼画也是客厅风水挂画的代表作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山人的画鱼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一般都有养鱼池,鱼、荷、假山、建筑等交相辉映,互相增色。客厅中有一些以鱼为题材的风水挂画,山墙上悬挂鱼的装饰构件,家中有鱼的装饰品,另外还有鱼的窗饰和鱼的铺地图案。

2 移情草木(植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设计中,园主人移情草木,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植物铺地图案,与园林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植物作吉祥图案,一般有2种手法:一种是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往往来源于植物拟人化的品格象征或神话传说,如石榴多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子孙繁盛、家道兴旺,多与蝙蝠相配组成“多子多福”。另一种则是运用植物的名称,即取某些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的谐音而组合成吉祥图案。如桂有吉祥寓意,源自谐音,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桂与莲籽合图,意为“连生贵子”;桂与寿桃组合成图意为“贵寿无极”等等。下面对淮扬地区古典园林的典型铺地的图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2.1 松

松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中国古代松文化的实质和内核,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赞美。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松文化的审美内涵: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第二点是凌霜傲雪的坚贞美;第三点是顽强不衰的生命美;第四点是千姿百态的形态美。文人学士赞美松,山水画家更是几乎普遍将其收入画中,并且精心摩研,苦心孤诣描绘它内外兼具的美。至于画家将高洁美丽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出一幅幅松鹤延年图、松鹤通长图、松鹤遐寿图等等,更是屡见不鲜。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里,松更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祥铺地图案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等。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水的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似听拍岸涛声,水里还有松鹤倒影,寓意松鹤延年。

2.2 竹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美称等。

与竹子有关的典故有竹报平安、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等。淮扬地区的气候与土壤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个园的竹子无愧于第一,其次在清晏园、勺湖、楚秀园等园林里都有竹子迎风摇曳的英姿。各个园林里都有留存一些讴歌竹子气节的书画。在淮扬地区,与竹文化密切相关的名人也很多,如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郑板桥的画以兰、竹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个园建于清代中叶。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故以“个园”名之。个园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个园的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在淮扬地区的园林铺地中有单独竹子的图案,如楚秀园的竹海边就有竹子铺地图案;清晏园的“梅松竹”铺地图案;个园还有与冰纹铺地图形综合运用的铺地图案,这些图案都被用来比喻主人高洁傲世的人格。

2.3 荷

别名有莲、莲花、芙蕖、芙蓉等十几种,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荷”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我国的荷花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莲藕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男女爱情、生殖繁衍、品德情操3个方面。有关莲藕代表品德情操的文学题材非常多。后世文人把莲的生物特点人格化喻己清高,以荷花、莲藕清爽的外表喻士人高洁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的尘垢蒙蔽。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于荷的图案的运用到处可见。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表现荷的寓意:一是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二是莲子。“莲子”同音“连子”,有早生贵子的意思。与莲一起组合的寓意图案有连年有余的图案是莲与鱼的组合,莲取其谐音“连”,鱼取其谐音“余”。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荷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表现最多的当属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

2.4 桃

在中国古文化中,桃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桃具有的象征意义有:一是和平景象,人间乐园。二是人才、人品的象征。三是仁义的象征。四是果中佳品,吉祥长寿。五是艳外之艳,花中之花。六是驱邪的法物。 由于桃具有以上吉祥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被画家、雕刻家当做吉祥象征,或画上中堂,或雕上家具,特别在为老人祝寿时,献上一幅寿桃画、一件寿桃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扬州八怪中有许多画家爱画桃,八怪之一的齐白石有许多的画桃的佳作留世。淮扬地区的人们还有用桃木做成桃符、桃人、桃木剑用来避邪驱怪的习惯。淮扬地区就有很多木雕工艺厂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在淮扬地区有多处古典园林里种植桃树和铺装了桃的铺地图案,由此也折射出园主人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3 托物言志(器物图案)

3.1 似“水”纹图案

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解,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中,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滴水可以穿石,水是不可战胜的。《老子》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赞美的也是水。水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深不可测的,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湖海。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深厚、忍辱负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水纹的图案在古代园林铺装中并不常用,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何园就有独特的水纹铺地图案。何园又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东园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有四面厅“船厅”,单檐歇山式,厅正面上悬“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联句。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似水波粼粼,人行其间,如履水面,顿觉有临波而居的幻境。园主人大半生和水为伍,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敬仰水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品质,赞叹水有宽广的胸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因此,何园不仅有完美的理水工程,还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水”纹铺地图案。

何园的水纹铺地图案有2种:一种是用青瓦和青瓦碎片构成菱形图案,表现碧波浩荡、连绵不绝的自然水景,体现博大深厚、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一种是用青瓦、青瓦碎片和白色的鹅卵石构成直排或错排的菱形图案,表现水波粼粼、白浪滚滚的壮观景象,体现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恒久力量。这2种图案都巧妙地运用了菱形或菱形错位排列的四方连续纹样形式,非常适宜表现波澜壮阔的水面,使铺地图案具有动态的形式美感。

3.2 八宝

藏语称“扎西达杰”,又称八吉祥徽,佛教八宝是指宝伞、金鱼、吉祥结、宝瓶、莲花、法螺、胜利幢、8个吉祥物。各个宝物有不同的象征,是藏族绘画中非常常见一种组合式的装饰精品,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宝伞是权威的象征;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也代表佛陀之头,代表覆盖一切,保护众生;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永生、复苏、再生;吉祥结象征着佛陀,是长命百岁的象征;莲花因其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而被视为菩萨德性的象征;法螺是好运常在的象征;胜利幢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宝瓶象征着阿弥陀佛或花密,也象征着灵魂的永生不死,是取得成功的象征;金轮象征着佛陀教义的传播,也代表陀之足,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3.3 暗八仙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6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意象;旅游者;意象地图

1 引言

空间意象理论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948年心理学家托尔曼(Tolman EC)提出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对于环境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在脑海中形成一张田野地图,即意象地图(Cognitive Map)。行为地理学家沃姆利斯(Walmsley DJ)进一步明确了空间意象的概念,认为空间意象(space perception)是指人们通过对客观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认识,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物体的映像(perceptions)和图式(schemata)的过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Lynch)通过对波斯顿、新泽西市和洛杉矶的受调查居民所勾画的各自城市的略图(即居民构想图)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居民空间意象中的五项基本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开创了空间意象的实证研究先例。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地理学界开始重视从空间意象的视角研究城市中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过程,突破了传统的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社会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物质性研究方法,而更加关注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研究,出现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意象与行为地理学。

空间意象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城市主客交往日益频繁,研究者开始感兴趣于将城市意象地图方法引用到旅游研究领域,剖析各类旅游地(城市、景区)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与客体(当地居民)的空间意象特征与规律,尝试提出空间意象理论在旅游领域的概念体系,初步探索了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景观感知评估及旅游地意象空间模式等主题内容。但已有研究缺乏对历史城市中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的关注。

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信息,其中拙政园、网师园、留园和狮子林等9座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者视角中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我国文化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探寻新的思路。

2 数据来源

2009年10月16日~21日,调研组在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和留园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采用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并回收问卷。在调研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个别难以理解的题项,调研人员进行现场解说;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游客,调研人员给予逐项解说;对于本人不能填写问卷的游客,调研人员则对其逐项询问并据其回答代填相应选项。同时,调研人员严格把握对样本的“异质性”要求有选择地向散客逐一发放问卷,在团体游客中选取的男女样本比例相当。我们要求受访者依据自己的旅游印象和回忆绘制意象地图,尽最大努力确保回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调研质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共得到意象草图233幅。

3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意象地图的类型与特征

3.1 旅游者意象地图的类型

通过对旅游者所绘制草图的表达方式、草图绘制范围及基本构成要素等特征的综合分析发现:233幅意象地图中除包含以往研究中归纳出的单体型、序列性和空间型3大类型外,还出现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个人旅游印象予以阐释的景观意境型意象地图;同时还发现了新的亚型意象地图,包括串珠型、实景型和虚构型,我们将其分别归入序列型和意境型;因此本研究将所获得的意象地图分为4个大类、15个亚类(见表1)。

表1表明,4大类意象地图中,意境型意象地图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仅为9.01%,单体型、序列型和空间型3类意象地图所占比例较为均衡,其中又以单体型所占比例最大(33.48%),空间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6.18%)。

3.2 旅游者意象地图的特征

通过对所获草图样本的考察,可以发现旅游者意象地图至少存在如下3个方面的特征。

(1)多样性。不同旅游者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印象中的园林格局及空间要素,具体表达方式包括文字、线条、方框、圆圈、箭头等,多数旅游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作图;限于作图水平的差异,有的旅游者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另附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总体上,形成了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样本草图,显示出多样性特征。

(2)局部性。分析发现,旅游者绘制出的各类草图都为各园林实际地域空间范围的一部分,同时各类意象地图包含的空间信息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空间型意象地图作图范围最广,图形构造最为复杂,包含的空间信息最多,包括园林内部的线路走向、景点位置、构成要素等,甚至标注出了景点的具体名称(图4),是涵盖园林空间特征最全的地图类型。单体型意象地图作图范围最小,包含的空间信息最少,所绘制地图仅为园林内部某一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图2)。序列型意象地图仅为实际地图的局部,包含的空间信息少于空间型,但高于单体型,这类意象地图反映出旅游者不完整的空间记忆(图1)。

(3)抽象性。这类意象地图主要体现在意境型意象地图中(图3),往往是旅游者依据自身的经历、感受或经历古典园林旅游活动后有感而发所抽象绘制出的一类意象地图,这类意象地图在现实中往往找不到原型,但确是旅游者基于现实原型的艺术再现式思维的表露。

3.3 旅游者空间意象的要素及其感知频率分布特征

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基于意象地图的调查分析,可以提取出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的5个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标志、节点、区域、路径及边界。通过对样本草图中各类要素的辨识和统计,表2给出了旅游者对这5个基本要素的感知频率分布。某一要素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可以反映出旅游者对区域旅游环境中该要素的知觉程度和记忆深刻程度;旅游者对某一要素的印象深刻,还说明该要素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表2显示,总体上,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对空间意象5个基本要素的感知频率在16.1%~24.1%之间,基本均衡,表明5个基本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意象胜与可识别性。同时,通过对4座古典园林的样本草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者空间意象各要素的感知频率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3.3.1 节点要素

表2显示,节点要素在总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24.1%),说明节点要素是最为突出的意象要素。这与苏州古典园林的实际相吻合。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景观集聚,强调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林意境,观赏园林建筑景观是旅游者到访苏州古典园林的最主要动机(约占69.5%)。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厅、堂、楼、阁、轩、馆等,且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分布较为集中,彼此之间通过道路、长廊、桥梁等通道要素相互联通,成为旅游者的重点游览对象,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旅游者对这类节点类建筑景物的感知强度。在不同园林的样本草图中,节点要素出现的频率分别处于中位或最高位(见表2),其中,节点要素在草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园林为狮子林(31.3%),最低的为留园(18.3%)。

3.3.2 边界要素

边界要素在总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为21.5%,仅次于节点要素。对比4座园林的样本草图发现,边界要素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其中,拙政园草图中出现边界要素的频率最高(24.4%),狮子林最低(18.7%)。作为边界要素重要组成部分的出入口,是旅游者的必经之处,因此,在边界要素中,旅游者对景区出入口意象要素的感知频率最为显著,233份样本草图中约有30%的草图标注有景区出入口。此外,园林景区的内外分界线如围墙等边界要素在样本草图中也频繁出现,但远低于出入口出现的频率。

3.3.3 区域要素

区域要素在总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为20.3%。这可能与苏州古典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特征有关,研究案例中的4座苏州古典园林基本以池水为园林核心景观,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因而也成为旅游者游览的重点区域。在各座园林的样本草图中,区域要素在网师园的感知频率最高,为31.3%。网师园布局呈最为规整的矩形形态,水池居于整个园林的几何中心。实地观察旅游者的作图顺序可以发现,多数旅游者首先绘出水池区域,再以水池为参照绘制出其它要素。可见区域要素的感知频率与其在整个景区中的地理位置和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关。

3.3.4 通道要素

通道要素在总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最低,为16.1%。其中,狮子林(19.5%)和网师园(12.5%)分别为通道要素感知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园林。在有关针对江南古镇旅游者以及针对城市居民的意象地图调查研究中,通道要素出现的频率多居于第二位。这是因为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的通勤功能依赖程度很高,古镇游览范围较大因而对道路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而本研究的样本草图中通道要素出现频率总体上为最低,其原因可能为:园林景区地域范围较为狭小,虽然游客的游览过程也要依赖于景区内道路、桥梁、长廊等通道要素,但由于地域小而不必担心迷路,旅游者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欣赏园中美景。因此,在绘制意象地图时,绘图者更多地描绘了景区内的重要景物(节点要素)及处于中心位置的水池(区域要素),绘制出道路、桥梁、长廊等连接各景点的通道要素的旅游者较少。

3.3.5 标志要素

标志要素在总样本草图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仅高于通道要素,为18%。该要素在各园林中感知频率的差异最为显著,其中留园最高(30.1%),拙政园最低(7.1%)。以往针对城市居民或旅游者的意象地图调查发现,标志物出现的频率为最高或次高,尽管本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但是分析发现,留园中的“冠云楼”,网师园中的“风到月来亭”及狮子林中的“九狮峰”是旅游者意象草图绘制的重要内容。这些景点往往是各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或是最具特色的标志景物。实地调查发现,这些最具特色的景物往往成为园林对外宣传及导游解说的重点,旅游者也能够较清晰地识别出这些景物所归属的园林景区。因此,挑选出最能代表景区特色的景物作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并加强宣传推广,可以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4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的结构模式

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意象草图中各类要素的叠合,形成了各座园林的旅游者公共意象地图。旅游者公共意象地图与实际地图较为接近,且从中可以发现共性特征较为突出的旅游者空间意象的结构模式。

4.1 共性模式

将感知频率在20%以下的低感知度要素抽减后,形成简化的旅游者公共意象地图。研究发现,各座园林的旅游者空间意象具有突出的规律性特征,即以景区几何中心的水域为核心,以出入口为重点,以亭、台、楼、阁、轩、馆等节点建筑为环绕,并通过道路、长廊、桥梁等通道要素的串联,标志景物的点缀,总体上呈现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由景区核心向四周逐渐衰减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

4.2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分析发现,旅游者空间意象的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形态、建筑密度、占地面积等园林自身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具有较大的关联,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1)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特征。苏州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形态上具有独特的特征。苏州古典园林原本为私家住宅,园林占地面积有限,注重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山景水色及亭台楼阁的布局十分讲究,水池往往为整个景区的几何中心,也是景区的精华所在;建筑物分布疏密有致,多临水而建;以长廊、道路、桥梁贯通园内各处景点。

(2)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对其空间意象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古典园林旅游者出游方式多为自助旅游和单位组织旅游,分别占59.6%和21.7%,其中游览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占43.5%。实地观察发现,这两类旅游者惯以按图索骥的方式进行参观游览,处于园林中心的水池区域为绝大多数旅游者必到之处,也是他们游览的重点区域,位于其间及周边的景物受到更多的关注。旅行社组织的旅行方式所占比重较少(仅占16.4%)。旅行社游客游览时间较短,但池水周边依然是其游览的重点区域;同时,沿着旅行社安排的线路游览的方式也增强了旅游者对中心区域节点建筑物的感知机率,相对削弱了对远离核心景区要素的感知。

在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要素的感知频率由景区核心向周边区域衰减的规律性特征。

5 主要结论

(1)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意象地图在类型上共分为4个大类,15个亚类。4个大类意象地图中,景观意境型意象地图所占比例最小,单体型、序列型和空间型3类意象地图所占比例较为均衡,其中又以单体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序列型,再次为空间型。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景观意境型大类及串珠型、实景型、虚构型亚类是本研究发现的新的意象地图类型。

(2)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意象地图的多样性、局部性及抽象性特征明显。分析发现,旅游者空间意象要素涵盖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五个要素的感知频率总体均衡,表明在苏州园林中这五个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意象性与可识别性。通过对不同古典园林的旅游者意象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园林的五要素感知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3)研究发现苏州古典园林的旅游者空间意象具有突出的共性规律特征,总体上呈现意象要素感知频率从景区的水域核心向四周逐渐衰减的“核心-边缘”空间模式。研究认为这种模式的形成与苏州古典园林自身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者行为特征具有较大的关联,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Tolman E C.Cognitive map in rats and men[J],Psyehological Review,1948,55(4):189-201,

[2]D.J.沃姆利斯等,行为地理学导论[M],王兴中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3]Lyneh K.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夏安桃,刘丹,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以长沙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4):598-600

[5]蒋志杰,张捷,韩国圣,等,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9(1):77-85

[6]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城市意象空间分析在旅游地研究中的运用――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48-253

[7]王爱平,周尚意等,关于社区地标景观感知和认同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6(6):124-128

[8]秦瑞英,基于旅游景观认知结构的城市旅游区景观空间配置研究――以西安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8(1):88-91

[9]马耀峰,李君轶,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模式研究[J],遥感学报,2008(2):378-384

[10]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2):142-154

[11]张新红,苏建宁,魏书威,兰州城市居民意象空间及其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4-60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7

关键词:园林铺装古典美;园林铺装现代美,比较以及应用 现代美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Chinese garden shop of classical beauty

and modern beauty

Abstract: through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beauty of Chinese garden shop is intro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lassical and modern garden shop, hop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oday's garden shop. Analysis and by combining with examples, the garden of classical beauty and modern beauty shop is used in real life.

Keywords: the botanical garden shop is classic beauty; Garden shop is modern beauty,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

园林铺装是指在园林应用中以硬质材料对地面进行覆盖,形成一个坚固的地表层,既可以防止尘土飞扬,又可以承载车辆通行、人流聚集的场所,又能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构成园景、聚集人流等作用的硬质地面[1]。古典园林铺装通过各种纹样图案精心雕刻来营造一种“寓情于景”的环境氛围,注重生态性的表达,同时也具有地域性的表现。现代的园林铺装的景观设计虽然不及古典园林铺装的古典美但是更加注重人性化,科学化,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现代美进行古典与现代的研究分析可以使得园林铺装的古典元素与现代科技更好更和谐的结合,继承和发扬古典美的同时可以保持和延伸现代所特有的的园林铺装的美。

1中国园林铺装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园林起源于“苑囤”。古代最早出现“囿”是部族首领们狩猎的地方。我国考古发现,我国的园路铺地不管是在结构还是在纹样,都是丰富多彩的。《园冶》铺地篇中所提及的地面铺装材料有乱石、鹅子石(鹅卵石)、瓦片、石板、青版石、诸砖等。运用素平、压地隐起的雕刻手法,其铺装形式有长方形、菱形、梯形等形状,还有多宝格上陈设古玩字画等博古图,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2]。

如今的园林铺装迎合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要求其铺装材料更坚固更耐压更耐磨,主要以混凝土、沥青、橡胶等高科技材料在继承古典美得同时更深刻体现了现代的技术与科技美。

2中国园林铺装的古典美得特色分析

2.1 注重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寓情于景”意境的营造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园林最本质的一个特征[3]。例如个园入口处的“冰裂式纹样”营造出了一幅“春景”的意境,徜徉其中一股初春笋发、冰雪融化的气息飘入人心。还有就是浙江杭州三潭映月的一段园路的铺装,以棕色卵石为底色,以橘黄、黑2色卵石镶边,中间用彩色卵石组成花纹,营造出一种古朴而而不缺乏阳光充满活力的暖色意境。

2.2装饰性较强

中国古典园林的铺装善于根据园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铺装。路面或自然、或古朴、或活泼、或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装饰形式大体分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字体图案、混合图案。这些装饰图案都有各自的寓意,比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地面的海棠图象征文人的高雅品格;还有留园的蟾蜍和凤纹图象征着长寿寄寓了园主人希望长寿的表达。

2.3注重生态性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首先体现在“因地施材”。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则常常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其次体现在美观与功能并重。《园冶》中就有“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的论述[4]。而在南方园林中普遍使用的花街铺地与卵石铺地,不仅美观富有情趣,而且透水性好,非常适合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生态性还体现在材料本身的天然性和废物利用方面。

2.4地域性较强

按照性质来分可以分成北方皇家园林铺装,例如颐和园,圆明园;江南园林铺装私家园林主要是苏、扬、沪、宁、杭;岭南园林比江南园林更公共开放的私家园林主要是广州、福建、台湾。北方园林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犷,所以北方园林铺地多呈现大气、粗犷的风格,如汉白玉、青石和北太湖石等。岭南园林由于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3中国园林铺装的现代美的特色分析

3.1注重科学性

现代园林铺装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铺装的基础上有了切合当代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 新的现代美。例如在城市公园,风景区利用天然的碎石、砂砾、木屑等材料其透水性超过了硬质材料而且更加经济和环保。

3.2更加重视生态性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大面积铺装广场的盛行,导致城市绿地急剧减少,所以园林铺装更加注重生态性。生态透水环保型铺装材料日益增多,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透水性地砖。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周围生物生长环境,调节温度改变小气候环境。如公园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性草皮路面的铺装,材料的价格低廉而且对环境的破坏少。现代园路采用的嵌草铺装构成不同的图纹,而且与周围的环境的协调系数较高,可以满足路面对当代人流和车流压力的要求。

3.3注重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园林铺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其单一的设计技术,可以和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可以同样运用到园林铺装中去。例如济南泉城广场,其铺装利用多种广场砖、花岗岩、水洗石、砂砾等形成不同的图案起到视觉的色彩美和构形美,在中间设置了喷泉与周围的铺装形成了和谐的情境。

3.4强调人性化

对于园林铺装而言,满足安全、易行的基本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行走的舒适性和心理的愉悦感是对园林铺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现代的铺装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表达,从色彩、质感、尺度形式等方面表现的面面俱到。根据场地的环境选择相应的符合人心理的色彩,例如游乐园是孩子的玩耍的地方就相应选择代表安全的绿色和海洋天空的暖色。还有济南燕山立交桥下的园路铺装主要是过路人和附近居民就科学采用了中间青石板使用过路人加以鹅卵石镶嵌两边适合居民锻炼身体。这也是园林铺装人性化的一种很贴切的体现。

4园林铺装存在的问题

现在园林铺装在园林的整体设计中往往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大多的铺装都只是迎合了它所在地方的功能性,从而忽略了它具有创造艺术性的功能。此外铺装的工艺技术方面也是存在粗糙,工艺细节大意处理的现象。随着科技和技术的发展园林铺装的设计以及工艺日益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园林铺装的古典美,延伸和拓展园林铺装的现代美。

5结束语

园林铺装是园林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管是古典美还是现代美都是在展现铺装的特有功能,都在为园林营造空间整体形象服务。本文对中国园林铺装的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特色分析让我们对中国的园林铺装有了比较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我们在园林铺装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古典美和现代美加以利用和柔和。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园林铺装古典美得同时更应该延伸和发展铺装的现代所特有的美。

参考文献

[1] 廖振军,张海平(工学/工程建筑 http:///).浅谈园林铺装的艺术表现[J].山西建筑,2004,30(23):234-235.

[2] 谌莉.园林铺装艺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150.

[3] 高林.园林铺装及其应用[J].安徽林业,1999(4):15.

古典园林的特征篇8

一、古典园林的林之美

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片的树木或竹子。如:树林、竹林、山林。也指聚集在一切的人或事物。如:碑林、艺林。林是比较直观的,一定数量的植物排列即成林。从方向上看,林有横向发展、竖向贯穿、水平空间、垂直延伸、倾斜状的、卷曲状的、涡旋状的,不同的林有着不同的感觉。就拿竹林来说,平行的竹林有着静谧的力量,竖直的竹林有着肃穆的效果。甚至园林中的系列小品建筑、碑刻、石凳、桌椅、篱笆、道旁小树皆按照线型排列,给人丰富与便利之感。

园林中林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种是按照相同距离排列的林,一种是分组按照一定间距排列的林,还有一种是由中心向周围散开的林。一般来说,园林中线的“林之美”在于对植物的规划,如:直线排列的植物有着延伸感,游人在直线的路上踱步,眼睛会主动寻找到景点的方向,观看景点的方式按照全景———主景———局部的顺序,这种景观由大到小逐次映入眼帘的方式给人以巨大想象的空间。

二、古典园林的农林之美

农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农业与林业的结合。从这两方面联动考察园林的美,我认为是农和林高度积聚的结果,理论上无论是农林数量的聚集还是离散皆可形成美感,如:一定面积的草地、一定面积的植树、一定面积的水体、一定面积的墙面、一定面积的道路铺设等。不同属性、不同颜色、不同肌理、不同材质的面互相组成不同形状、色泽、效果的艺术装饰,这些装饰凸显了园林景点与建筑的重要性,面的分割形态上以菱形、六边形、圆形等较多。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农林之美与造园者丰满的设计紧密相连,如:不同高度树木的整体形状安排、不同季节生长植物的色彩搭配、建筑物与植物的有序安排等,都体现了农林之美的统一与变化。你看那一株株植物贯穿在园林中、将游人的视线有机整合,各种低矮的花卉、丛草穿插在树木和竹林内部,与不远处的假山、湖石、黄石形成刚柔相济的局面,又与雕塑、水池、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构成了园林整体的美。

三、农林之美有着自身的造型特征

农林之美之所以能凸显园林,是因为有着自身的造型特征。造型离不开点、线、面的融合,造型是园林设计者构思亮点的体现,本质上体现了园林主人的世界观。型是形态、形体、造型,它有着相应的结构、体现着一定的美学信息、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中国古典绘画有“构型”的概念,其实就是创作者按照构思对形态轮廓的勾勒。

中国园林的全部就是按照造型这一原理来设计的,你能说塔、台、楼、榭不具有相似的特征吗?其基本的形象轮廓都具有相关性,对于建筑的内部装饰而言,更是有对称、均衡、几何化的审美特质,甚至是叠石的处理、挑空安排、架接处理、烘托处理,都可以说具有相似的造型,否则聚合了那么多元素的古典园林就不会形成统一的外在观感与精神内涵,总之型造成了“山有脉络,水有源流,树有根须,建筑物有疏密”。[2]

四、农林之美共同营造和谐空间

农林之美终归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空间是美感的集大成者,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空间又是能够感觉到的真实存在。对于空间的论述,中国古人老子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园林空间就是在特定区域中进行营造、创建、划分,目的是挖掘空间的深度、开拓空间的广度,在有限的园林区域中构建出相当的精神家园。空间引导着游人的感官认知,不同的空间有序组合,充满和谐之美。

园林的农林之美在于空间的多样性、观看视点的多角度性以及空间的连续性。同时,空间景观的深度营造也不可忽视,空间也有其边界,空间具有围合效应,更有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分。园林的空间具体来说又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园林的整体大空间;二是中庭与院落;三是建筑内部的空间,包括厅堂空间、馆舍空间等,不同的空间会巧妙组合在一起,互相介入,这种水融的特性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特征,游人在一种空间遥望、鉴赏另一种空间,自然会获得一种“俗者屏之,嘉者收之”[3]的感受。

还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农林之美体现在景观的组合上。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写道:“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4]也就是说,园林中各种形式要素是互相借用、互为景观的,这种意境是园林设计的极高境界,那些让人驻足、留恋的地方都是这些景观安排的极巧妙之所在。景观设计有着品质的高下,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往往在景深安排、景观的体系化、景点的文化氛围上做足文章,因为人的视觉需要是多元的、有要求的,人们在园林中居住、游玩、栖息都依赖景观的安排。

上一篇:智慧课堂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下一篇:纳米技术的用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