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2:25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1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育、增殖、衰老、死亡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的学科[1]。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一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2]。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从分子细胞层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为专业课学习和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6]。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是新形势下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7-8]。本文结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

1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法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均需要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内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因材施教,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基础理论,由浅入深。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构建并完善由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现象及本质等所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技术的理解。授课教师应该以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对细胞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精炼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较多,但课时有限,所以,任课教师应精炼教材内容,有的放矢授课。该门课程的必修内容是认识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精练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章节,同时,课后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2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使用启发式教学。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相比传统单纯由教师讲课的教学方式更具有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能力培养,因此,启发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细胞结构图和分子机制图需要制作成动画,以使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视频课件资料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使用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在事实案例基础上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还应该熟悉细胞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但是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所以任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1.3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内容:(1)建立和完善理论课程的考试题库,保证理论课程考试的有效性;(2)根据本院开设的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考试题目;(3)指导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或科研标书,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优化考试形式。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理论课程的考试方式:(1)构建综合丰富的考试方式。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试体系;(2)增加创新能力考试的比重。任课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写出科研标书并进行打分;(3)增加平时表现考试的比重。平时表现考试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予以评分并记录。然后,优化评价方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期末闭卷考试及平时表现考试优化评价方案。理论课考试中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理论课总成绩的70%,试题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理论课考试中也包含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完成综述性论文的情况。

2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2.1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受到课堂学时及硬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很多院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实验课内容仅仅局限在一些验证性和基础性的实验。任课教师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增开一些与理论课程密切相关并且与学科前沿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基础性实验之外开设一些探索性及创新性较强的综合实验,例如细胞融合实验、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然后,设置开创综合实验。任课教师应当结合理论课内容及相关临床应用,修改完善实验课教学大纲,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为重点,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强且创新性强的综合实验,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设想,培养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2.2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首先,应用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相比,在启发式的实验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在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过程,然后分析研究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以探索实验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其次,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方便课堂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不容易讲解或者难以开展的实验。另外对于某些受条件所限而不便亲自操作的实验,学生可以观看教学演示片,全面了解这些前沿实验仪器的结构、性能和用途。然后,开展研究型教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课程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研究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课教学,让学生经历严格的科研训练,为以后申报、参与以及实施各种创新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2.3实验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建议

首先,优化考试内容。为全面、科学地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考试内容应该以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为主,以考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为辅。这种改革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拓宽学生对实验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其次,优化考试形式。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实验课程的考试应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时段的综合评测,包括平时课堂考试及综合实验考试,平时课堂考试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考试等。然后,优化评价方案。实验课的考察应该以考察学生运用实验技术的能力为主,包括以下几点:(1)考察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2)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操作方法等,占实验课总成绩的20%;(3)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占实验课总成绩的60%。综上所述,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并积极学习本课程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其次,任课教师也需要精心把握课程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并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叉运用。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在上课时适量引入案例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任课教师也需要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比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并不断探索研究新实验,使实验课堂更富有学术气氛。以上这些举措是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

作者:郑皓 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杨宏新,王妍,李晓丹,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933-936.

[2]丁童.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特点与教学模式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559-560.

[3]蔡丽希,陈小萍,许桂芬.医学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5):696-697.

[4]付燕燕,陈彦,吴健,等.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5-136.

[5]唐历波,李栎,肖憬.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治学之法,2014(6):178-179.

[6]胡传银.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13-214.

[7]曲学彬,张强,高锦,等.基于案例的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8):591-592.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2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中医药理论;理论研究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和基因型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在转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病因病机等方面显示良好前景。中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的一门系统理论,对干细胞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如何认识,如何通过干细胞研究,加快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是目前中医学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celi)即起源细胞,是能无限自我更新、又能定向分化生成一系列组织的原始细胞,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自我增殖能力。通过对称分裂产生与自身完全一样的子代;二是具有分化潜能。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所属类的子代细胞。Friedensteint在1970年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成功,1998年Thomason和Shamblot先后建立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为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Shamblott发现人类胚胎干细胞能随培养条件的不同,在体外分化为各种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心肌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另外干细胞还具有“横向分化特点,如肾髓干细胞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可分化生成肌细胞、肾细胞、神经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多种成体细胞。目前,干细胞按其分化能力可分为:个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等)、多能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等)和专能干细胞(如胶质前体细胞等);按其来源可分为胚胎源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当终末分化细胞死亡后,它们能自动分化替代死亡细胞,成体干细胞的这个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分化特点为干细胞体外研究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干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应具有以下属性:①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分化为所属类型细胞的能力;③具有增殖分裂能力;④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甚至终生;⑤具有对损伤和疾病反应能力。因此,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上应用干细胞研究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在体外通过诱导培养全能干细胞,使其分化发育成新组织或器官;二是通过调控培养干细胞,在体内定向分化成所需成体干细胞,使靶器官局部干细胞达到充分的数量。研究显示,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是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最理想选择,成体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且自身成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治疗时可避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对患者的伤害,当前成体干细胞移植在肾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损伤研究开展早,尤其是通过动员自体肾髓干细胞修复坏死心肌的方法,具有无创伤性。不必在体外分离扩增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少量肾髓干细胞能自行迁移到心肌损伤部位,参与坏死心肌组织的再生,但是外周血循环的肾髓干细胞数量极少,对坏死心肌的自我修复作用有限,通过应用干细胞动员剂可提高外周血中的肾髓干细胞数量,促进心肌再生以加快修复过程,但是,干细胞移植的疗法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验证。

2 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

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虽然国内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治法、理论、临床等各个层面对脏象理论的实质展开研究,如通过系统论、控制论对脏象理论进行推演、探讨脏腑辨证的内涵、解释某些脏腑虚证和实证的微观基础,但仍不能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全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成熟与完善,通过探讨中医药对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等基本生命规律的影响,揭示中医脏象理论的实质,已成为医家研究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先人之精”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在胚胎成形后藏之于肾,在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和各脏腑化生的精气的充养和资助下,发挥其生理效应,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整个生命过程。从干细胞角度来看,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构成了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全过程,其中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既可向神经细胞分化,亦可向血液细胞分化,同时将其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可在假孕母体内形成新的个体,因此,“先人之精”的功能大部分是干细胞功能体现,说明作为先人之精的干细胞,与中医学的“精”有共同属性,这为中医“肾藏精”理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另肺与大肠均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原肠的前肠分化,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是否是藏象学说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微观基础?刘柏炎等训认为胚胎干细胞与先天之精气有关;张进认为干细胞与中医学的先天之精相关,二者都决定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基本过程,并提出干细胞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的假说。补肾药能影响在体和离体生殖干细胞分化能力及分化终末细胞的活力,这为研究肾中真精化生气的理论提供思路;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能促血管生成而治疗心肌缺血,这与“气血相关”、“行气通脉”、“补气活血”的中药理论相吻合。因此,干细胞研究为中医脏象理论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在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其他组织细胞,并施加一定的中医因素,分析细胞基因组学或蛋白组学的变化,将宏观辨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促进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

3 促进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通过经脉的络属形成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将四肢百骸、五关九窍、筋肉皮毛等表皮组织器管与脏腑联系起来,但是,经络的这种所属的关系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虽然众多学者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从不同的层面深入的研究经络理论,并建立很多客观指标,仍不能阐释经络理论的本质,因此,通过针灸对组织中成体干细胞及定向干细胞构成的影响、内源性干细胞分子机制和针灸对干细胞分化、增殖和迁徙规律的研究,已成为揭示经络理论实质的关键切入点。

人体组织中均有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的存在,各国科学家尚无归纳出成体干细胞及其走向干细胞在组织中循行分布的基本规律,主要根据胚胎发育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组织中成体干细胞的富集点――干细胞巢,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机性与盲目性。研究证实,电针可以使成体神经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增殖增强,使生发中心局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强,并且使其迁移路径增加,呈“立体”模式迁移。“有学者”采用全脑缺血模型,持续电针刺激足三里发现能促进室管膜细胞的分裂,使其分层、增殖旺盛;而电针“合谷”穴不仅引起干细胞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还引起组织形态学变化,这说明电针能促进细胞增殖。因此,将干细胞研究和经络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经络路线探讨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规律,以及干细胞移植后在宿主组织中的存活、分

化调节机制,为探讨经络理论本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4 促进中医治疗理论的发展

研究表明,中药既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的干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也可以影响其微环境,促进其存活与功能建立,或者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或消除免疫排斥反应。如中药复方活血汤可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改善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有学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发现使用中药能降低并发症,促进造血机能恢复,并可通过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增加单个核细胞和血管再生细胞因子的数量、提高其免疫活性。陈图刚等证实补气药人参皂苷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诱导定向分化,具有类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作用;陈东风等发现龟板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等;胡军祥等发现中药“脑复聪”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保护或调节作用,该方剂能提高小鼠海马齿状回阳性细胞,说明该方剂对神经的保护作用,不仅在于减少神经损伤,还可促进新的细胞增殖;蔡光先研究发现地黄多糖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细胞作用,还能拮抗衰老小鼠胸腺及脾脏的萎缩,提升免疫细胞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揭示中医学肾与脑关系。

不同治则中药对干细胞在不同阶段作用效果不同j张艳军等发现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中药黄芩、栀子的提取物可诱导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分化成非成熟神经元,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三七总皂苷及补气作用黄芪皂苷联合应用,可提高成熟神经元比例。中药具有类似干细胞动员剂的作用,能将肾髓干细胞“驱赶”到外周血中,使外周血干细胞达到治疗数量,利用干细胞。自发”地向损伤组织“归巢”的作用,在特定的组织微环境作用下分化为受损组织细胞的特性,达到修复缺血损伤的作用,因此,通过探讨中药在干细胞移植中的治疗机理,寻找高效的诱导分化剂,加快成年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理想细胞的成功率,是中医治疗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5 促进中医归经理论的研究

中医归经理论是中药对人体结构的选择性作用和中药的定向、定位功效与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归经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药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机体机能的影响和中药归经作用对象的形态结构基础,不能指导中药的全部时效作用,另外,大多数中药均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但中药无归经于脑的理论,因此,加强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已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课题。

随着干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借助于干细胞研究中药归经理论建立了平台。研究发现,动物灌服中药后,提取血清用于体外实验可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自接作用,也可以反映药物在机体内形成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机体内源性物质;能解释某些中药单体、中药或中成药有效地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机制。陆兵勋发现通心络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增加脑缺血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重建;张维烨发现红景天苷不仅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而倾向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方向分化;陈蔚文报道以健脾益气的中药提取组分通过调节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和多胺生成,对小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吸收功能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提示小肠隐窝细胞是健脾益气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靶点。

因此,通过离体干细胞模型,进一步研究中药单体或复方对内源性干细胞增殖与存活机制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或复方对于细胞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机理,揭示中药归经理论与干细胞靶向治疗机制的关系,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筛选能调节干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药新药、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合理使用引经药,增强其靶向性,提高中药或复方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

6 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

借作于干细胞理论,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基因水平,以阐明人体脏腑器官的代谢特点及生理病理规律,在细胞水平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已成可能。以前由于科学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中医学有许多理论尚不能以现代科学来阐述或理解分析,因此,将不断发现的生命科学新观点,与中医基础理论相互结合,已成为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从“证明性研究”进入“创新发展研究”,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存在观察层次、理论视角和认识方式的差异,但二者差异不是先进与落后,而是各具特点与不足,在不同层次相互补充,因此,通过建立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干细胞研究,以药测证的基因调控网络,从基因和整体、宏观与微观促进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将是末来医学体系发展的方向。

7 思考与展望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3

上海港联门诊部,上海 200122

[摘要] 中医的“阴阳”是一门哲学术语,是一种方法论。中医能治好病决非偶然,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通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活血化瘀”来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中医“阴阳”的核心理论是细胞代谢这一命题成立,那么,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

关键词 ]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细胞代谢;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R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84-03

[作者简介] 戴元涛(1941-),男,汉族,江苏阜宁,大专,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

1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阴阳”

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医学中的阴阳理论,则是一种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规律,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

1.1 在解剖方面

《灵枢·寿夭刚柔篇》曰: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2 在生理方面

《素问·空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物质的储藏;阳代表机体能量的活动,能卫外固守阴精的作用。

1.3 在病理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等等。

1.4 在诊断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5 在治疗方面

泻有余,补不足,以调整平衡阴阳为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1]。

阴阳既是中医的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阴阳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把人体归纳为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来涵盖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也就是说,把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的辩证关系简单化,只用阴阳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变化万千的辩证方法,来涵盖人体运动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中医的阴阳理论,这是古人理性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内在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基础科学知识。然而我们却没有沿着前人知识的理性指引,进入现代科研大门,而是在门外徘徊,就目前我国中医的现状,仍是墨守成规,依附于传统的由阴阳理论到阴阳理论,而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知识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

2 中医理论缺少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中医理论就是多层面地论述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然而从整体观的哲学层面出发,认为自然界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提倡起居有常,因时之序才能保持健康。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则生病,视人体脏俯组织、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构成一体,治病无论用针,施药都着眼於整体,辩证论治,治病必求其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提倡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等。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医理论不可能去研究生命实体,即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所以在中医的“阴阳”、“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等都不能准确地表明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的具体位置和过程,诊断都不是建立在理化基础之上[2]。

总的说来,在细节上是不精确的,有的是笼统的、模糊的,多数只有病人的自我感觉,缺少客观标准,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十六世纪塞尔维特和十七世纪初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使生理学在实验基础上变为科学,到十八世纪病理学开始发展,随着显微镜在医学上的应用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十九世纪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之后德国病理学家维尔肖提出,细胞只有来自细胞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为人体生命实体找到了微观结构,从而证实了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体和人类的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近代在生命科学中对细胞的研究,包括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分化和干细胞的研究,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的衰老和细胞的死亡等[3]。

通过对细胞生物的综合研究,从而对构成生命实体的基本元素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疾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找到了依据。

3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功能

在地球上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和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细胞的概念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①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体系,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生命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作为祖国医学,中医本身就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还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的生命现象,都不可能离开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细胞的新陈代谢全过程。中医理论应当接纳这个共识,来拓宽和发展自身的理论。要传承中医,要发扬中医,要推进中医现代化,只有将中医的理论核心,由原来人体的无形事物“阴阳”转移到人体的有形实体—细胞上来。

如果把中医理论在微观上从细胞层面上来加以思考,运用细胞时空代谢学说来破译中医基础理论,及在中医古籍书刊中凡是提到中医“阴阳”核心理论的,就运用近代细胞学的新陈代谢来加以破译,关于这方面,本人已作过尝试,并指导临床。如果这一点成为现实,那么古老的祖国医学核心元素,决不是抽象的、模糊的无形事物,而是有形的、具体的、客观的具有生命的实体—细胞。

4 中医的“阴阳”就是细胞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生命体不断地将体内自生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称为异化作用。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则释放出能量,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4]。任何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能量,所以说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任何能量的转换也必然伴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是同时进行,它们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两个生理过程[5]。

细胞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是细胞直接浸浴的场所。然而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料,也直接由内环境所供应,细胞的代谢产物又是先排到内环境中,内环境中各项理化因素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臟腑组织细胞生命体正常代谢活动的条件。是自由生命体的生态家园及生命体的健康保证。

在内环境中,人体最重要的体液是血液,血液作为细胞外液的组成部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盈于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并在心脏“泵”作用下循环不已,在完整的生命体内,起着运输物质、联系各臟腑组织器管的代谢功能及维持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如碳水化合物、营养物质、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细胞等稳态性[6]。如果血液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那么臟腑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因此,临床血液检测就成为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一旦有某种不利因素干扰生命体的正常代谢,就会使内环境血液的理化因素失去稳定状态,导致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紊乱,轻则将自我修复,保持动态平衡,重则产生疾病,严重时则危及生命。

5 辩证论治的核心是调整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的臟腑组织都分别由相同种类的细胞群体的结合,细胞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稳态是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是臟腑组织器管新陈代谢的生态家园。由此看来,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稳态是不容改变的,它将随时随地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稳态一旦改变,必然影响生命体细胞的生存条件,久而久之,改变细胞的时空代谢,同时也导致臟腑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引起疾病。在治疗上无论是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由异常转化为正常,保持动态平衡,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讲辩证论治,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讲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如对待外感发热的病人,运用中医治疗,只要辩证论治准确,方法对头,一般在24 h内发热就会退净[7]。如本人在二十多年前收治一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病员,高热不退后出现痉挛和嗜睡、脑电图异常,当时我只用了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处方三剂,半小时服一次,每次30 mL,在24 h内高热退净,一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之后,像这种疾病是屡试屡效。经化验,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并没有抑制嗜神经病毒的作用,哪又为什么能治好乙型脑炎呢?原因是,中医用药是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浮(发散)降沉(下行通利)活血化瘀来治疗疾病的。通过中药的四气(温热寒凉)来平衡细胞外液的寒热温差。通过中药不同性味的辛、甘、酸、苦、咸注入细胞外液中(即内环境中),从而净化和平衡细胞外液的生态环境,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达到细胞内容物的稳态,平衡机体的酸碱度。由于乙脑患者高热迟迟不退,是气分热加血分热,所以用白虎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变化,用苦寒、甘寒等中药进行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而且半小时服药一次,连续进行[8]。这样,细胞外液的温度就渐渐下降,患者的高热也渐渐退净,血液得到净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变,病毒也由此失去生存条件,疾病也就治愈。

综上所述,中医开具的处方不外乎五种性味—辛、甘、酸、苦、咸的混合,这五种性味也是人体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医生在开处方前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把不同症候群归纳起来,再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辩证论治,根据药物五种性味在脏腑中的归经来处方用药,不论其中药方大小多少,但少则是一种性味,多则是五种性味的混合,不同的处方则体现各种性味的不同侧重,病人服用后,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将五种性味注入人体的血液中,即人体细胞的外液环境中,这样,周边的组织细胞就根据自身的需求从中吸收有益的性味,来营养和修复自己,然后对那些多余或不需要的性味最终由自身的细胞外液周而复始地运转来排出体外,以保持人体内环境溶液处于净化平衡状态。所以中医是能治疗各种疾病的。如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也同样如此,因为形成肿瘤的概念有两点:①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个体细胞体积增大;②在单位体积中组织细胞的细胞个数增多,这样就形成了组织占位,这种占位多伴是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失调,因为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所合成蛋白质的质量、数量、种类都有所差异,在恶性肿瘤中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也会产生变化。对于它的治疗,只有改变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把组织细胞的时空代谢由异常代谢转化为正常代谢,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就在于中药能净化人体的血液,让人体的组织细胞浸浴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与周边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吸收营养,排出废物,从而,组织细胞逐步地来调整和修复自身的功能及时空代谢,使疾病渐渐消失。近十余年来,我就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临床,如对甲状腺瘤、小叶增生、子宫肌瘤、肾上腺瘤、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肺癌、肝癌、胃癌等进行治疗,有的肿瘤消失、有的腹水退净、有的肝硬化消失、有的糖尿病胰岛被激活、有的取得良好效果,有的能延长生命。对于有的病人细胞的时空代谢不能逆转、组织细胞坏死的则死亡。

我们不妨对上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一番归纳、就得出中医就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在宏观上中医有阴阳学说的辩证关系;②在微观上有构成人体生命最小单位的生命实体—细胞。然而,细胞的时空代谢,又成为阴阳学说论理关系的基本元素。像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无形到有形,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中医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

[1]素问.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978-7-1171-7045-1.

[3]王建伟,陈瑶,韩峰,等.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病灶伴蛋壳样钙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3):358-361.

[4]贾春华.中医理论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5]连冬花.系统科学视域中的中医理论及其创新[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4):46-49.

[6]董向辉,戴汝为.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58-1463,1478.

[7]刘带,李锐锋.论中医理论中的系统整体性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3):90-93.

[8]钱会南.《黄帝内经太素》在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中的作用[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3.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4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蕾(1983—),女,江苏赣榆人,本科,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王芳(1974—),女,江苏扬州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7-0383-02[收稿日期]2019-12-17

细胞生物学作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在医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1]。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基础医学阶段开设了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侧重讲授了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然而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程,大多数高校认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于临床常规检验工作无直接关联,且开设这门课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都较高,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没有开设的必要性。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系自2001年招收本科生以来,一直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毕业后的就业广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兴趣,本科毕业后进入科研机构、研究室以及升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开设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很有必要,并且在专业发展的十几年里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得失,改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科学性,让学生在最精简的课时里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经验

本学系自设置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后,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运用科研思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增加学习热情,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率,让实验内容由验证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2]。本学系实验室是“江苏省医学检验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不仅承担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承担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培养。同时,本学系采用的是“系科合一”的模式,即医学检验系设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学部,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的老师多来自临床检验一线医生和技术人员,师资力量雄厚。但是考虑到每年的本科生人数较多,而传统意义上的大课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不利于引导和挖掘在本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具体做法:将本科生划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让硕士研究生以教学助教的身份参与到实验课带教中,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指导本科生查阅细胞生物学技术方面的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研究生在助教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促进教学相长。

(二)以细胞培养技术为主体的实验课内容改革

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将细胞培养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不断改革与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了现在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中,包含了细胞提取、培养、换液传代、冻存复苏、细胞融合和单抗制备技术,由浅入深展开,有助于学生以后在科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三)建立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特色的考核评定模式

实验考试是考核学生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手段,是检查教师教学工作、了解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3]。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根据最后一次的实验考试成绩及每次实验报告分数来评定,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一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动手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采用“全程考核”的模式动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考核模式更全面客观,更具公平性。具体做法:将实验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研究生助教根据每位小组成员在每次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打分,再结合每位成员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文献汇报评分,最终评定一个分数;第二部分,分为实验理论知识答题和实验技能考核两个部分。以随机抽题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评分。同样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让学生抽取一个实验操作试题,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流程是否规范以及操作的手法是否流畅来评分,最终将这两个分数汇总评定为实验考试分;第三部分,学生平时表现分,包含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动手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分等。汇总这三部分的考核分即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通过多样式的考试模式,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形式,课程中充满了挑战和趣味性,学生对我们的课程反馈良好。

二、改革成效

我们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以细胞培养技术为切入点,让参加的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这样的形式非常有助于我们发掘科研的好苗子,近年来我们有多名学生在本科阶段申请到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项目,发表SCI论文以及获得发明专利,取得了许多教学成果[4]。我们的本科学生经过训练,在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更具竞争力,近年来保研、考研的人数逐年递增,导师们对学生评分很高。

三、改革方向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

1.针对课程内容较单一现状,将进一步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理论课课时的不足将通过引导学生上网课、微课以及开选修课的形式来补充。

2.与学校医学模拟中心合作,尝试开展新型的虚拟实验的教学形式,便于我们开设那些现有实验室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课程,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3.通过调查发现,本专业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各高校开展情况不同,并且缺少统一的教材,我们希望推广这门课,并联合其他院校一起制定适合本专业的统一教材。

四、展望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5

【关键词】 生存的抉择;核质互作;组合调控;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经络

从单个分子到多种分子组合构成超分子体系,从细胞产生到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谁在支配着这一切?

1 从分子到细胞的抉择

1.1 生命构成分子的抉择 多核苷酸的结构很适于贮存遗传信息和进行复制,但由于分子不够多样化,尚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构筑单位,但DNA半保留复制却能保证遗传的稳定性。多肽却不同,它们由许多不同氨基酸组成,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具有多种多样的三维结构和许多表面反应部位,使它们很适于去完成细胞的形态构筑和代谢反应功能(1)。因此,DNA和蛋白质这两种结构和性质互补式的物质,都成了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1.2 生命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抉择:形成细胞 DNA和蛋白质等只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而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保持遗传性状和全能性、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等,生命的基本生理特征的基本单位,它的出现才是生命的诞生。细胞的大小也是经自然选择的不可替代的最佳结果,过小不能独立生存,过大不利生存。所以,大型生命体,必定是多细胞生物体;而不是单个大细胞的生物体。

2 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调控途径之抉择

2.1 分子水平的调控模式之抉择:“核质互作”模式 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是DNA、RNA和蛋白质的分子构象决定的固有的信息转换规律;而相邻细胞间互作构成的组合调控信号,又调控诱导着基因选择性表达,是DNA表达出的蛋白质对DNA表达的反作用,构成了“核质互作”模式,实现了对每一个体细胞的准确表达。

2.2 “核质互作”调控模式对应的调控途径构成: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 研究表明,细胞增殖的调控不仅要遵循细胞自身的增殖调控规律,同时,还要遵守生物体整体的调控机制的调节,已表达出的细胞间互作构成的胞外组合调控信号,在细胞的命运是分化还是分裂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它引发组织特异性基因选择性的表达[3]。这样,基因表达的细胞(内容)和调控的途径(形式)是同时表达、互为条件,互为结果的,细胞构成了生物体;而对应的调控途径,包括: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与胞外组合调控途径,它反映和传递着细胞性状和功能状态及细胞间互作等全方位、多样性[4]的信号,通过这些信号,调控着细胞生长、分化与分裂、修复与再生等生命的基本过程,实现了对生物整体遗传性状,严格地按照基因表达的程序,级联启动、既定性、渐成式地调控表达[5],该调控网络故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络(简称: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或调控网)。

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是“核质互作”模式的调控途径构成的,故具有以下特性:

2.2.1 使基因表达的内容和调控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是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固有构象决定的,实现了将基因中赋有的遗传性状级联启动、既定性、渐成式的表达出来,组装出有完善生理功能的生物有机体。是经自然选择的、最佳的、不可替代的 “核质互作”调控模式,它使基因表达更准确稳定,且大大减少了DNA的总量。这种调控方式,使多细胞生物体遗传性状的表达,不需统一的控制中心,只需遗传信息贮存核心DNA。与生理功能系统有着极大的区别,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统一的功能控制中心,例:神经系统有大脑。

2.2.2 使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构成调控网的成分,故调控网也网络调控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体细胞,不需形成特化的调控细胞和组织等。实现了将人体上下、左右、内外的细胞、组织、脏腑器官、筋骨皮毛、四肢百体都有机地联络在一起成为有机体,该方式能简洁、准确又稳定地将基因中遗传性状表达出来,遗传现象就是例证。

假设: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不是通过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调控,设想生长发育调控途径有似神经系统,有一个非常发达的调控中心和外周信息传导系统,去摄取每一个细胞全方位的信息,调控其分化、分裂等,可能吗?神经系统也绝对没有这么发达,它要比神经系统更发达与复杂。因此,生物体就会多一个专门从事基因表达的性状决定调控系统,在生物体上也没有发现这个系统的存在。又想,这个系统本身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3 整体相关性以少数控制多数之优化抉择:全息性、主干道和信息中心 全息性:半保留复制使同一生物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上DNA都相同,只是表达的基因组有差异,所以每一个细胞核都具有全能性,即细胞全息性,例如:克隆。各种性状的细胞都有一定的模式,由其构成的组织也有一定的模式,成了组织全息体,表现出同类细胞、组织的全息性,例:肌组织。而由多种组织全息体构成的器官或肢体,有如小磁体构成大磁体一样,构成了器官或肢体层次上的全息体。表现出器官、肢节层次上的全息性, 各层次的全息体都似整体的各层次的缩影。全息性表达大大地减少了基因的总量,实现了几万个基因对人体几百万亿个细胞的表达调控。全息性还表现在细胞分化调控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程序浓缩在每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

多层次立体的发育相关的调控网络体系:发育过程中,不同的胚层发育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器官上由同一胚层发育形成的同一性状的组织,细胞间具有密切的亲子关系,有相同的表达基因组,其细胞的性状及联接与通讯方式具有一定的亲子性,对应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自然构成有着更密切亲子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同一性状的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器官、肢节上,故调控网将不同的器官、肢节上同一性状的亲子细胞贯穿式地网络在一起。相邻胚层间的细胞相互诱导协同发育,对应地也构成了不同性状组织(或相邻胚层)间的相互诱导协同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同胚层内的细胞亲子情深,相邻胚层间的细胞兄弟情长。最终,构成了多层次立体的、网络着生物体上一切体细胞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

生理和病理的相关体系并形成主干道和信息中心: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生理功能执行的主体、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生理功能器官性状功能分工的特异性、集中性和潜在的全息性,也使对应的(亲子关系的)遗传性状表达调控网,在躯体上的脏腑与全息体上相关的全息脏腑间,产生了相对的特异性与集中性,形成了与脏腑性状功能相对应的调控网的主干道(多层次);相邻组织上的全息脏腑间调控网的干道就汇成了信息中心。但不形成特化的干道细胞和组织,只是表现在主干道上的细胞互作通信,有着相对专一的、更致密的性状信息传递结构及更强信息传递,分布和传递着与性状表达调控及功能状态有关的物质和对应的信息,从而表现出相对特殊的与其外周形成一定区别的理化、生理等物质及信息递度与传导特性。

一切细胞的性状、功能状态信息也在调控网中传导,并在各全息胚上的全息对应部位表现出来,因此,调控网的分布表现出随生物性状全息相关分布的规律。生物全息律从外形和功能穴位分布上总结了全息现象存在的普遍性。

3 生理功能的分工与协作之抉择:形成各适应性生理功能系统(本文中略)

4 生物体的整体调控模式

4.1 生理功能系统是基因表达的内容、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 生理功能系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和兴奋性的执行系统。在人体上构成了相关的生理功能器官和调节环路,对靶细胞产生远距离同步调节其新陈代谢和兴奋性、调节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的程度,确保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调节生物体适应外环境,并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达到外适内稳。为经络调控创造条件。

4.2 经络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形式、生长发育的调控系统 它通过近距离的组合调控方式,调控遗传性状的表达,并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整体相关调控,使生物生长发育成为有机整体。它是决定生理功能系统存在的表达调控系统,是生物表型性状趋向基因型的适应性表达的动态调控网;是细胞增殖、生长、分化、修复与再生等生命的基本现象的动态调控网。

4.3 生物体的整体调控模式

经过以上探讨可得出以下:该模式阐明了生物体上的两大系统:1、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调控系统--经络系统;2、维持稳态的调控系统--生理功能系统,两大系统是同时表达又互为因果的,共同完成生物体生长发育与内稳的调控,使生物体成为外适内稳的独立生命体。

三个调节、调控系统比较研究,则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式的意义。该模式让经络为何神秘的原因一目了然了,又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多细胞生物体自稳现象的认识。三个医学体系(中、西医与结合医学)比较研究,阐明了中医学是以经络系统为核心纽带来研究人体,西医学则是从各生理功能系统来研究人体的,故中、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体的互补的医学体系。奠定了中、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共同的生理基础时,又将在新的生物模式下产生全新的生物学与医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今丹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5页

[2]桂建芳 易梅生 《发育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431页

[3]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17

[4]孙大业 《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版 第8页 第2页 科学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6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细胞生物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医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实验课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基本研究技能,而且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直接而长远的影响”[2]。近年来,细胞生物学新理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新内容。“然而,由于《细胞生物学》不是临床技能考试的科目,因此其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长期落后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3],“实验课的教学从内容上和教学模式上大大滞后于理论课教学”[4]。在我校,细胞生物学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基础课。作为西部院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将难以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此,本文结合我校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校《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仅有12学时,由于学时少,仅开设了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显微测量法、生物作图基础、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细胞化学成分的显示和细胞有丝分裂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所开设的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不仅内容陈旧,而且各个实验之间缺乏相互联系,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实验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和相关试剂,上课时由主讲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依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按照教师给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效仿,不仅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起不到应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

1.2教学实验设备落后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层出不穷。但我校目前却面临着实验设备数量严重不足的窘境,一些实验操作常常无法细化到每一位学生。另外,由于经费的原因,导致一些性能落后和老化的设备没能得到及时更新,无法开设涉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实验考核成绩以教师评价打分为主,以实验报告的成绩来评定,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几乎不涉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避免教师单边倾向,忽略了实验过程中形成性评价,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1精选实验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对原有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增加实用性、设计实验比重,内容不断补充完善。把与《细胞工程》实验重复的“细胞的原代培养”和“培养细胞的观察、记数及活力测定”删除,结合学科发展,增设设计性实验“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染色体提前凝集标本”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与形态学检测”,鼓励学生在设计性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实验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如:设计性实验前安排学生自己配试剂,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PBL模式、互动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甚至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2.2建立实验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多媒体具有形象、逼真和直观等优点,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难度较大、不易开展的先进性实验,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其生动活泼、形象和直观地表现出来。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让反映细胞生物学现展水平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将实验结果拍摄成彩色显微图片介绍给学生。此外,通过网络收集或购买光盘资料,能获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精、尖实验技术的资料,用于构建实验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开辟一个资源丰富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站内容包括实验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练习自测实验动画、实验图片和虚拟实验等,扩大了实验教学的信息量和覆盖面,为学生提升实验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3完善考评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实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考核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评体系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将实验考核细化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实验态度和课堂表现等)、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和实验综合技能考试三大块,比例分别为20%,15%,25%,40%,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第一次开课时就将实验考核方案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考核的评分标准和课程的最终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还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让考核贯穿全程,从而使实验课程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自主学习。

总之,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适应时展的西部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为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士怡,董秀,王守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254-255.

[2]张盛周,陆卫.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07-108.

[3]孙元田,苏振宇,赵霞,等.李教学型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47-749.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2]。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让学生在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与改革,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高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况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时少,二是内容繁杂、抽象、枯燥且知识点琐碎。作为医学基础的必修课程,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理论授课采用大班(130人左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授课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一方式虽可以系统讲解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4]。而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典型病例为先导,将临床与相关基础问题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5-6]。这种教学方式虽能克服LBL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否适合在超过百人的大班授课过程中实施,仍有待商榷。针对我校现存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我们采用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切实可行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2引入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临床医疗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只有28学时,学时相对紧张,因此我们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通俗易懂的知识,仍采用传统的LBL方式讲授,而对于一些难点、重点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则采用CBL模式。在CBL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搜集与授课章节密切相关的常见病例,查阅文献资料,对病例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进而编写成教学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细胞膜物质运输时,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引导学生学习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利用“矽肺”病例,讲解溶酶体膜稳定性的重要;通过囊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CF)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正确折叠的重要性。CBL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环节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单一的知识点,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日后从事临床工作颇有益处。

3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晦涩,因此在以LBL为主进行授课时,PPT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我们力求在每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将图片、动画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学校覆盖全面的无线网络,将教学过程延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已成功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已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网站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及时查阅PPT课件、课后自测习题、拓展学习等教学相关资料。同时,我们的SPOC网络教学平台也于2018年3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夯实了网络教学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公众号,定期推送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课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进行交流与学习的互动。

4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拓展研究型课堂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有部分的重叠和交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保证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知识的紧密衔接,教研室与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删减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部分重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章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补充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研进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逐步深化、拓展研究型教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反馈与评价

在2017年、2018年学期末课程结束后,我们连续两年分别在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260名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7%。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95.8%的学生认为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5.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9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介绍临床相关知识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7.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87.7%的学生喜欢并接受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有9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有21.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方面无显著促进作用;87%的学生认为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或提高自学能力在调查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体验对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我们将采取下列改进措施: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在选择课堂教学案例时,应尽量选择典型而浅显的病例,并请教临床的医生,进行更为准确的描述,重新撰写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完善教学案例素材;课堂教学及时补充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平台监管,真正实现师生时时互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空间延展性。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篇8

1.“囊泡”是什么?

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生物膜构成了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内的各细胞器之间的屏障,从而使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能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间内进行(图1)。这些独立区间的出现体现了生物进化的选择,但同时也产生了细胞内各细胞器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需求。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膜包裹的囊泡转运系统完成的。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和一部分小分子物质往往包裹在囊泡膜内(如激素、神经肽类物质等)或位于囊泡膜上(如受体蛋白、离子通道蛋白等),借助囊泡的运输和与细胞膜的融合实现细胞内或跨膜转运。

囊泡的转运系统相当于细胞内的物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例如:突触小泡在钙离子的刺激下释放神经递质传递神经信息;致密核心大囊泡储存内分泌激素,并通过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实现体内的激素调控;免疫细胞内的免疫因子、细胞因子等也是存在于大囊泡中,在免疫应答与防卫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膜上的重要功能蛋白如受体、离子通道、转运体等也是通过囊泡胞吐或胞吞实现上膜或下膜,对于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神经元的生长也需要一类囊泡的参与,该囊泡与细胞膜的不断融合为神经突起的生长提供脂膜的支撑;另外,病毒侵入细胞实际上也是一个膜转运和膜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细胞内囊泡转运和融合是一个受着精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基本生命活动,与一些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密切相关,如: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涉及胰腺beta细胞中分泌胰岛素的致密核心囊泡和胰岛素的靶器官中响应胰岛素刺激的葡糖糖转运体4(GLUT4)囊泡。

2.三位诺贝奖获得者在此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

201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在细胞内的囊泡运输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他们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体内遗传学筛选或体外重组等),在不同细胞体系中(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等)发现了囊泡转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蛋白,并揭示了囊泡转运是如何被精细调控的分子机制。

James E.Rothman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在囊泡锚定和融合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蛋白质复合物――SNARE蛋白复合体,即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的t-SNARE蛋白与囊泡上的v-SNARE蛋白识别并相互作用,这也揭示了囊泡融合所需要的最小结构单元。

Randy W.Schekman以酵母为模式生物,通过遗传学筛选发现了一系列参与细胞内囊泡转运的调控基因,即Sec家族基因。这些调控基因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分别调控细胞内囊泡转运过程的不同步骤,包括囊泡在高尔基体上的转运,囊泡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的转运,以及囊泡到细胞膜上的转运。

Thomas C.Südhof发现了触发突触囊泡融合的钙敏蛋白synaptotagmin,并揭示了钙离子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调节神经元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此外,他还发现了一系列与SNARE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包括MUNC18、MUNC13蛋白等,这些蛋白与SNARE复合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大的分子机器,协助SNARE复合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仍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3.囊泡转运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

在历史上,“囊泡转运”及其相关研究已获得了四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是1970年、1974年、1999年和2013年。早在1970年,Sir Bernard Katz,Ulf von Euler and Julius Axelrod三人由于发现了神经末梢中的液体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1974年,Albert Claude,Christian de Duve and George E.Palade三人因为揭示了细胞的内膜结构和功能组织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99年,Günter Blobel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发现了蛋白质存在内在信号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13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则是授予了发现细胞内的物流系统“囊泡转运”的三位科学家James E.Rothman,Randy W.Schekman和Thomas C.Südhof。四次获得诺贝尔奖,可见囊泡运输领域在基础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中,生命体从简单的原核生物进化到拥有复杂内膜系统的真核生物,用了21.6亿年时间,可见内膜系统及其之间的转换和交流对于真核生物生命的维持和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科学家对于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如何既能维持其各自独立性,又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相互交流以保证细胞内复杂功能的实现进行着不断的研究和发现。四次诺贝尔奖的获得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此领域的不断发展,但是其中还有很多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揭示的现象和机制。

4.囊泡转运领域的研究展望

2005年《Science》杂志总结了未来25年需要回答的125个重要科学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维持细胞内运输畅通的机制是什么”(“What keeps intracellular traffic running smoothly?”)。对该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是:“Membranes inside cells transport key nutrients around, and through various cell compartments without sticking to each other or losing their way. Insights into how membranes stay on track could help conquer diseases”。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层是细胞内物质运输主要是通过生物膜来完成的,而生物膜产生形变、形成运输囊泡、在拥挤的胞内环境和各个细胞器之间穿梭而又不会迷路都依赖于多个蛋白质机器的保障,然而目前还有很多这类的蛋白质机器仍是未知的,这些蛋白质机器如何工作需要人们去揭示;另一层意思是膜转运与多种疾病相关,揭秘这些蛋白质机器的构成和分子机制对人类征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囊泡运输领域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细胞内复杂的物质运输系统已经非常了解,相反正是对这一研究方向重要性的肯定,同时也将开启新一轮对细胞内的运输机制探索的热潮。前期的研究已经搭建了囊泡转运研究的初期框架,随着新的成像技术和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囊泡转运过程中很多尚未被揭示的问题将会被进一步阐明,必将对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向。

5.国内在该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囊泡转运以及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积累和团队力量,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隋森芳课题组运用电镜结构解析技术,解析了SNARE与NSF蛋白的复合体结构,为阐明SNARE复合体解聚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曙光,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华中科技大学马聪组在SNARE复合体的组装上提出了新的机制,在Science等杂志。清华大学俞立组阐述了自噬溶酶体再生现象,并对其管状结构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PNAS等杂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组在细胞自体吞噬作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发现了多个参与自噬作用的特异基因,丰富了人们对多细胞生物体中自噬作用机理的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Autophagy等杂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组在线粒体融合和分裂机制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功能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刘佳佳组在胞内体管状结构的货物分选与卸载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浙江大学段树民课题组在胶质细胞溶酶体分泌和迁移中的塑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罗振革组对囊泡在轴突形成中膜塑形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在Developmental Cell等杂志。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国在囊泡运输以及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相关研究的特色平台,如电镜分析、电生理、分泌囊泡动力学、活细胞成像技术、超高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光电一体化融合技术等跨学科的形态与功能分析平台,并建立了多种不同模式动物(如小鼠、斑马鱼、果蝇、线虫等)表型分析平台和积累了丰富的突变体资源。随着囊泡运输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奖,囊泡转运乃至细胞内物质运输相关领域的研究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并将掀起新的研究热潮,我国的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有望在该领域中取得更大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1-8]:

1.Novick P, Schekman R: Secretion and cell-surface growth are blocked in a temperature-sensitive mutant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79, 76:1858-1862.

2.Balch WE, Dunphy WG, Braell WA, Rothman JE: Reconstitu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 between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of the Golgi measured by the coupled incorporation of N-acetylglucosamine. Cell 1984, 39:405-416.

3.Kaiser CA, Schekman R: Distinct sets of SEC genes govern transport vesicle formation and fusion early in the secretory pathway. Cell 1990, 61:723-733.

4.Perin MS, Fried VA, Mignery GA, Jahn R, Sudhof TC: Phospholipid binding by a 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homologous to the regulatory region of protein kinase C. Nature 1990, 345:260-263.

5.Sollner T, Whiteheart SW, Brunner M, Erdjument-Bromage H, Geromanos S, Tempst P, Rothman JE: SNAP receptors implicated in vesicle targeting and fusion. Nature 1993, 362:318-324.

6.Hata Y, Slaughter CA, Sudhof TC: Synaptic vesicle fusion complex contains unc-18 homologue bound to syntaxin. Nature 1993, 366:347-351.

7.Xu T, Rammner B, Margittai M, Artalejo AR, Neher E, Jahn R: Inhibition of SNARE complex assembly differentially affects kinetic components of exocytosis. Cell 1999, 99:713-722.

8.Xu T, Binz T, Niemann H, Neher E: Multiple kinetic components of exocytosis distinguished by neurotoxin sensitivity. Nat Neurosci 1998, 1:192-200.

9.刘贝,宋婀莉,徐涛,细胞内的运输系统: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析,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第34期:3487 - 3488.

备注:

1.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为引用,引用来源详见图注。

2.本文与作者发表于《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第34期的文章“细胞内的运输系统: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析”内容有所雷同。

作者简介

宋婀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涛课题组。

研究方向:囊泡转运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上一篇:基础科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建筑泛光照明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