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及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时间:2022-10-09 04:26:02

白细胞分类及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人体白细胞是无色血细胞,是血细胞中的一种,产生于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内是否含有颗粒,分为有颗粒白细胞与无颗粒白细胞两类,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有颗粒白细胞根据其颗粒的染色特征不同又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既不嗜酸也不嗜碱的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移动至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移动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液中之外,也广泛存在于组织中。

白细胞具有吞噬病毒、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理作用,其中有颗粒的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最大,为50%~70%,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强大,当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也会随之增多,以围剿外来细菌的侵袭,吞噬功能也是白细胞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所要吞噬的对象无特异性选择,在免疫学中将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含有溶菌酶,在把细菌溶解消灭后白细胞自身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细菌的分解产物便形成了脓液。

无颗粒的单核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占白细胞总数的3%-8%,单核细胞在血液内的寿命很短,只有3~4天,随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后的单核细胞体积增大,吞噬能力也随之增强。

无颗粒的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参与肌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或杀灭肿瘤细胞和抗排异反应,称为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后转变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对抗外来抗原的刺激,保护肌体自身不受侵害,称为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若联合起来有协同作用,免疫功能加强,并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有颗粒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组织胺、抗凝血功能的肝素和使平滑肌收缩的慢反应物质,肌体发生过敏反应都与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慢反应物质过多有关。存在于结缔组织和黏膜上皮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肥大细胞,其作用与嗜碱性粒细胞相似。

有颗粒的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1%,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反应的作用,这类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肌体发生过敏反应时,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多。

正常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4×109/升,即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如果以白细胞总数为4×109/升为基数的话,中性粒细胞的数值最低不能低于2×109/升,即2000/mm3。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过高与过低都属于异常。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当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升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如低于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下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和继发性白细胞减少,原发性白细胞减少找不到发病原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可找出引起发病的原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诱因源于某些理化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感染、脾功能亢进以及免疫反应的影响,当上述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去除之后,白细胞及粒细胞数量即可恢复至正常值。

引起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理化因素包括:接触X射线、B射线的操作人员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长期接触苯及其含苯化合物等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员;另外某些药物如抗肿瘤的化疗药环磷酰胺、氮芥、铂制剂等,广谱抗菌素如头孢霉素类或青霉素类,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治疗甲亢的药物他巴唑、甲巯咪唑,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这种白细胞的减少在停药后数日会恢复至正常,是可逆的。

肌体感染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伤寒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后,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或外周血白细胞的破坏过多而引起。败血症患者患病期间,一旦出现白细胞和粒细胞的降低,说明其抗感染能力极度衰竭,也意味着病情的凶险与危重,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

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大多由于骨髓再生障碍所导致。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这是因为肌体自身免疫增强后产生了抗粒细胞抗体的缘故。

脾功能亢进时吞噬白细胞的功能增强,使白细胞破坏过快,这也是引起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

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临床上可没有明显的不适,有的仅表现为轻度无力或由于免疫功能的减退而易于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处的感染;继发性白细胞减少主要取决于诱因。比如患者在肿瘤放化疗阶段或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使用了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都可能出现阶段性白细胞减少,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易于感染等临床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治疗,白细胞可恢复正常。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当中性粒细胞降至白细胞总数的50%或更低时,表现为大量出汗虚脱,畏寒与发烧,这可能与白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与此同时更易合并感染,最常见的是口腔咽喉处的感染与溃疡。病情如得不到控制,致病菌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可发生败血症,粒细胞减少一旦合并败血症,后果十分严重。

白细胞减少通过血常规化验可见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升,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粒细胞总数不足白细胞总数的50%,甚至只有10%~20%,粒细胞数低于2000/mm3甚至更低,当低于500/mm3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正常,骨髓涂片正常或轻度增生。通过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的检验,还可判断是否存在抗粒细胞抗体,如果抗粒细胞抗体阳性,说明肌体患有自身免疫性疾患。

药物治疗可选择刺激白细胞生长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4维生素B6肌苷、利血生、鲨甘醇等。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可使用碳酸锂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这两种药可刺激骨髓尽快生成粒细胞,使其达到正常水平。由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红斑狼疮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可使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上一篇:走进医学界的『原子医学 下一篇:乐观自信遏止病魔